随念三宝经讲义-11

随念三宝经-11

第三个因素就是如虚空。“亦如虚空与大地”。如虚空就是说佛陀因地行菩萨道的时候,他的愿力摄持的缘故,所以能够利益众生的事业毫无间断。因为《普贤行愿品》上面说,佛陀最初发菩提誓愿就是要利益尽虚空界一切众生。那么虚空无尽,众生界无尽,佛陀的菩提誓愿也无有穷尽,所以是无间断。这是因地愿力摄持的缘故。

第四个原因是佛陀誓愿如大地。好像大地能够含藏一切的宝藏,一切的珍宝都含藏在大地里面,同样的众生的心地也是含藏如来的三德秘藏,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三德秘藏都在众生的心地之中含藏,所以如大地。佛陀观见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可成佛,本体清净无染,不过为无明、妄想、执着所覆盖不能证得。所以佛陀的利生事业就是为了帮助众生开示悟入不生不灭的真心。真心本体,不生故无所从来,不灭故亦无所去。

所以说佛陀利生事业无间断,时间上面来说是无间断。 第九种佛陀的利生事业如日光。“如日亦如摩尼宝”。好像中午的太阳光一样能够让莲花盛开,但是只有那些莲花它本身已经成熟了的话才会盛开,佛陀事业对于根机成熟的众生就能够让他得到究竟的解脱乐;对于还没有完全成熟者呢,就教

导这些众生离苦的方便,安置于人天善道之中,得到暇满的人身,能够渐次地成熟根器、究竟地圆满成佛。

所以这个是我们解说他的作用是“安住遍现一切有情之地”。

总结佛宝功德

那么底下是作一个总结了,总结如来的,总结佛宝的功德。

【是为如来正智殊胜功德。】

总结佛宝功德,如来功德殊胜难以言表,福慧两足,而是以正智为归宿,所以说是“正智殊胜功德”。

《菩提道次第略论》上面宗喀巴大师开示说:“以身、语、意业任运无间,而饶益一切有情,此亦就所化方面堪引度者,能仁无不令其得乐离苦,凡所应作,决定为之。”

佛陀利生的事业两种特性:任运、无间断。好像噶当派的祖师博多瓦曾经说过:若数数思维常念三宝,信心就能够渐渐地增长,身心渐渐地清净,能够得加持。这是我们要常忆念三宝的功德,让自己信心增长,让自己身心清净。“故得定见,诚意皈依修学学处者,其一切所作,皆成佛法。然我等对佛之智,不及信一灵验卜卦者。”这是博多瓦他一针见血地指出一般众生的毛病。其实就是说我们要数数地思维佛功德,然后生起决定信,真实的从这种对佛功德的无余了知,透彻的尽可能多的生起一个仰信(?信仰)。虽然我们没有证德,但是我们

可以仰信(?信仰)。这样子内心生起决定,然后才会真实的对佛有信心,才是真正的信佛。

否则的话是表面的,你都不了解你信仰的对象他的功德,他的悲智都不了解,你说那个信是带有盲目性的,带有一种感情的成分在里面,不是真正的理智的抉择,这样子是很脆弱的,这样子是不堪一击的。

所以一定要了解佛功德。“以是于佛功德,数数思维,必须励力令心引起决定。”让我们心能够决定信佛。“彼若无者,况云余道”,如果你连这个对佛的功德你都不了知,对佛没有决定信的话,那么你其他的出离心、菩提心肯定就很难生起了。而且你最初的皈依,可能皈依体都得不到,为什么?你不了解嘛。

所以我们首先要能够透过对于《随念三宝经》,尤其是佛宝功德的了知,因为佛陀他是给我们做榜样,法是佛所说,僧是随佛修行,所以我们了解了佛宝功德,对佛宝有信心,跟着就会对法宝功德,对僧宝功德都有信心。所以对佛宝功德的忆念和了知,这个是非常重要的。

那么佛陀了达一切所知法,是正遍知。同时又是在无量的时间和无量的空间,能够在一刹那之中和一微尘之中无余地容纳。其实也就是说佛陀他这种,他已经彻底的了解这个时空是虚幻法,所以他能够任运,就是尽虚空、遍法界,能够无间断。

所以是无量的时间,能够示现广狭自在,在极短的时间之内,能够无余容纳无量的时间;在极小的空间,一微尘里面也能够无余地容纳无边的空间。所以说“于一毛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法轮。”

所以我们能够了知学习佛陀的无量功德,真实地生起信心来。然后向佛陀作一次祈祷,作一次礼拜,乃至于供养一朵鲜花,或者以恭敬心念诵一句佛号,或者偶然的看到墙上所画的佛像,都可以说已经深植善根。那么这种善根呢,它是尽未来际恒无有尽,能够毕竟成为解脱之因。好像吃下去一个金刚石,那决定不会消化。那么同样的呢,我们乃至于瞻礼佛像一次,这样子的话呢,都可以毕竟成为当来解脱的因。

所以《妙法莲华经》上说:

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

一称南无佛,皆共成佛道。

有些说“皆已成佛道”。“皆已成佛道”这是从无量的时间这个观念来看,将来必定成佛。所以经上说:“若以一花,散虚空中,供十方佛,乃至毕苦,其福无尽。”向佛献一朵花,乃至于轮回断尽,毕竟解脱。这个福德呢,都是无穷无尽的。

在《贤愚因缘经》上有说到。舍卫国有一位长者他生了一个相貌端严的男孩子,出生之际天雨众花,遍满府宅。出生的时候天上降下很多的鲜花,好像下雨一样的。所以就给他取一

个名叫做华天。后来长大了就出家修行,也很快的证得阿罗汉道。

阿难就祈请佛陀,问佛陀说:“这位华天比丘,宿世有什么样子的福德,而能够得到现在这样子的瑞兆和圣果呢?”

佛告阿难陀说:过去毗婆尸佛时候,毗婆尸佛在利益教化众生的时候,有一个贫苦的人,他偶然的在路上见到毗婆尸佛的弟子,一些法师们在经行。他就很生欢喜心,但是没有其他的资财供养,马上就在路边摘了一些鲜花向虚空中散花供养,供养那些大德僧伽。那么过去的那个贫人就是现在的华天比丘。

佛陀开示阿难说:“若以鲜花供养三宝,其人于九十一劫身体端正,意有所需,如念而至。”

所以能够在僧宝面前都能够有这样子殊胜的福德,何况是在佛宝面前呢?

所以永明延寿禅师说:或称扬佛陀的殊胜的功德,“赞叹大乘,赞叹法宝,赞一偈有超劫成佛之功,颂一言获舌相妙音之报。”所以这个是很殊胜。

我们看到这边,常宁有一个信士画一个文殊菩萨的像,这个应该功德也是非常大。挂在这里面,任何人瞻礼生欢喜心,功德都有无量无边浩瀚广大。所以我们也能够了知净土法门念佛陀的圣号,也是无量福德的源泉,从法性力、缘起力、愿力、三摩地力和不可思议的善根力之中,凝聚出现的佛陀的德号,

能够圆满地包含佛陀的身、语、意功德。

所以我们知道修禅是成就佛意功德,修律是成就佛身功德,修教下是成就佛语功德。

我们净土宗念南无阿弥陀佛,要知道一句万德洪名就把佛陀的身、语、意功德圆满地包含了,所以是圆满地修佛陀身、语、意功德。所以应该要真实地对净土法门有甚深的信心,可以说你这一句阿弥陀佛能否念得有力量,能否发挥作用,能否相应,都与你对于佛陀这个名号的殊胜功德了解的深浅有关。你了解得越深佛号念得越欢喜,越有力量,越有加持力。所以一定要真实地了解净土法门的殊胜功德,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

好了这个是我们把这个随念佛宝的功德讲说圆满了。 随念法宝的功德

底下是说随念法宝的功德。随念法宝的功德分为两部分:一个是略说,一个是广述。

略说

略说是:

【正法者,谓:善说梵行。初善、中善、后善。义妙、文巧。纯一、圆满、清净、鲜白。】

这是总赞佛说法宝的功德。这一句话就把法宝功德都包含在其中了。如来所说的正法,“谓:善说梵行。”“善说梵行”

是总赞佛说法功德,“善说梵行”就把后面的这个几句都包含在其中了。

“初善、中善、后善。”是说最初能够闻就生欢喜,闻生欢喜,那么生起信心来是初善,这是闻所成慧。中善是思所成慧,能够循经解义,能够确信解脱安乐之道,法喜充满,这是中善。后善,在修行之中产生真实智慧超出轮回是后善。所以这是佛陀说的法宝有这个三善的功德。

“义妙、文巧。”这里面呢,法宝的功德是三善二妙,梵行四德,这个就可以包括起来了。“义妙、文巧。”义理非常圆满,文辞又非常容易明白。然后又能够音声和美,语言清净;能够平实晓畅;能够容易记诵,让众生无余了知,这是“文巧”、二妙的功德。

“纯一、圆满、清净、鲜白。”是梵行四德。

“正法者”,正,正法,法是指什么?在因上来说是指道谛,在果上来说是指灭谛,这个是法。要知道什么是法宝?从究竟意义上来说,法宝不是我们看到的经书。法宝是什么?法宝是灭、道二谛。那种真实修证的那种觉受境界,那种空性。可以简单的说,究竟意义上来说,法宝,究竟的法宝是指空性。那我们当然可以从世俗谛上说这个经书也是法宝,这是让我们能够证入那种空性的一个缘起,一个缘,一个方便,也可以说是法宝,这是从世俗谛上来说。

同样的呢,从究竟意义上来说,僧宝是指什么?是不是说我们出家了,受戒了就是僧宝了?肯定不是。而是指什么?见道以上的,开悟了的。我们要明白的就是说,开悟的人不管他是出家人,在家人,只要他是开悟的人,真正的明心见性的人都可以称为僧宝。不是说,哎呀,我受了大戒了,我就是僧宝了,理所当然受人天供养啊。那这样子没有惭愧就很糟糕了。

所以我们要能够明白这个“法”,“法”其实是指因上的道谛,果上的灭谛。那么我们与之相应的教理和证悟之法称为正法。

“善说梵行。”“善说”是总赞佛说法的功德。佛陀如所证理说如实法,以无倒句义显示正理,能令所化有情离妄证真,故名善说。

佛陀他如所证理,按照他如实成就所证得的甚深的妙理说如实法,这个是“义妙”,其实就是义妙;如实的来说,以无倒句义显示正理,这是“文巧”。以毫无颠倒,毫无错乱的非常准确的,然后非常晓畅明白的,非常优美的文句言辞来显示正理,称为文巧。然后众生能够依这个“义妙、文巧”的法宝,能够让所化的有情离妄证真,所以称为“善说”。

离妄证真其实它的过程也就是“初善、中善、后善。”最初闻法生信心,中间思维解义趣,后面修行断惑证真,这个是“初善、中善、后善。”所以说离妄证真也就包括了三善了。

那么三善二妙就在其中了。这是说“善说”。

“梵行”是指佛陀所说的正法,有情闻而修习能够引生戒、定、慧,能够断尽烦恼,是趣入无上涅槃的殊胜行径,这是梵行。

梵行包括梵行四德,也就是“纯一、圆满、清净、鲜白。” “纯一”是说如来所说的法,她不与外道的那些生灭法相同,都是从不生不灭的本体而说的,所以说梵行也是不与外道同行,称为纯一。

“圆满”是说圆断三界的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称为圆满。不是单单的去断一个贪烦恼,或者嗔烦恼,而是佛陀说的每一句法,每一个字都包含无量义,都是圆满的,都能够圆断三界的三惑。

佛陀所说的法是依法界本然、自性清净的本体而说的,所以称为“清净”。

然后佛陀所说的法能够遣除垢障,依之而修能够令诸法实相现前,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心清净了,清净心成就了,诸法实相就现前了。所以远离垢染,称为“鲜白”。

所以我们要明白:“清净”是从性德上说,“鲜白”是从修德上说。

所以我们可以说“善说梵行”,就是总赞佛说法宝的功德,将三善二妙、梵行四德都包含在其中了。“善说”里面包括了

二妙三善,“梵行”就包括了梵行四德,所以这个四个字就把法宝功德都无余地包括在其中了。

《瑜伽师地论》第八十三卷上面称赞佛说法,第一个是文句圆满,第二个于圆满文句中能善现等觉义,称为“善说”,能够善现等觉义,能够很善巧方便的开示众生,如何成就无上正等正觉。

那么“初善、中善、后善。”是佛陀说正法,初次听闻就生信心,多闻能解义,多闻得涅槃,这个闻法的功德非常大,闻法能够生信心,这是“初善”。中间以思所成慧,能够循经解义,能够确信解脱安乐之道,然后法喜充满,对这个法通过思考抉择以后,自己内心,融入到自己的心相续之中深信不疑,这是思所成慧,这是“中善”。最后在修行之中产生真实的智慧,彻底地脱离轮回得到成就,这是“后善”。

也有一些经论是按照戒、定、慧三无漏学来匹配初善、中善、后善:最初如来所说的法都与戒蕴相应,中间修持都与定蕴相应,最后能够开发智慧得成就与慧蕴相应。

“义妙、文巧。”“义妙”就是毫无错漏的,毫无错误的,无误的如实宣说世俗谛和胜义谛之理。能够引发解脱的利益和胜妙无漏的安乐,所以称为义妙;能够引发闻法,断迷惑,生智慧,能够获得利乐,所以称为义妙。

佛陀以大悲心于所教化的有情随类应机,相应说法,佛陀

的法语语言清净,音声和美,言句易解,表义鲜明,语言平实晓畅,容易背诵,容易记忆,所以称为“文巧”。无论言辞也好,表述的方式也好,还是所包含的哲理也好,都非常圆满,非常透彻,所以称为“义妙、文巧。”

底下是梵行四德。

“纯一”。《瑜伽师地论》上说:“纯一者,谓不与一切外道共故。”佛陀宣演无常、苦、空、无我,说这些法与外道之法不相混杂,纯正无染称为纯一。

世亲菩萨在《庄严经论释》,其实就是《大乘经庄严论》的解释,这是为弥勒菩萨那个法宝作解释的。上面说呢:

改造烦恼诸怨敌,救度恶趣世间者,

具备改造救护德,此等论典外道无。

所以说佛陀说法的梵行四德之一就是“圆满”。所说的法宝都很圆满,能够有改造的德,有救护的德,改造就是断众生的烦恼习气,救护就是在生死轮回之中将他们救脱出来,让他们得成就。所以说“圆满”就是,第一个是能够概括对治一切烦恼的法门,第二个是能够总摄一切法门之中最殊胜的义理。所以《瑜伽师地论》上面解释“圆满”说:“圆满者谓于文字无限量故,于义最殊胜故。”在文字上面每一个字都有无量义,都很精炼,然后包含的意思又很浩瀚无边,在义理上面是最极殊胜。

“清净”。佛陀说法是从法界本然清净的如所有智而来表达的,而来表述的,这是从性德上说清净。

“鲜白”。是从遣除烦恼垢障方面来称赞法宝的功德,众生自性虽然本来清净,但是修德有功,性德方显。心地,性体,本性是光明的,但是现象是混浊的。所以说,你不要说:“哎呀,众生本来是佛,然后我也不用修了。”那不是的啦。你没有去真实地了解佛法呢,那么你长劫都还是迷惑颠倒,内在的性德不能显发出来。

《瑜伽师地论》第九十八卷上面还有另外一种解说,解说“清净、鲜白”,说没有毕竟成就的那个有学位的声闻,他们是“清净”;无学位的声闻呢,他们是“鲜白”。这个九十八卷上面说:“有学声闻见道修道,断惑得无漏称为清净”。有学就是三果四向:须陀洹向、须陀洹果,斯陀含向、斯陀含果,阿那含向、阿那含果,以及阿罗汉向,这样子的三果四向,总共七种,他们的见道位、修道位,他们的见道、修道,他们的断惑得到无漏都称为“清净”。那么无学声闻就是指阿罗汉,生死漏尽、烦恼断尽,见惑、思惑,见思烦恼断尽了,不受后有之身,灰身灭智,不受后有,所以称为“鲜白”。

弥勒菩萨在《大乘经庄严论》上面概括说:

“此法随时善”,是三善:初善、中善、后善。

“生信喜觉因”,让众生生信心,生喜悦,生觉悟,其实

就是解释三善的。最初生信心,闻法生信心;中间思法生喜悦得定解;最后修法成就觉悟,“生信喜觉因”。

“义正及语巧”,就是义妙、文巧了,二巧。

“能开四梵行”,能够成就梵行四德。

“不共他相应”,不与外道相同,这是纯一。

“具断三界惑”,这是圆满。每一句法都能够圆断三界三惑。

“自性及无垢”,自性是清净,无垢是鲜白。

“是行为四种”,是行就是梵行,梵行的四种。

所以《大乘经庄严论》,这个是非常好,她用那个颂子很简要就把那些义理全部归纳在其中了。

此法随时善,生信喜觉因,

义妙及语巧,能开四梵行。

不共他相应,具断三界惑,

自性及无垢,是行为四种。

梵行的四种,梵行四德,这个是略说。

广述

底下是广述法宝功德,分为两个方面,也是分两个方面来说:一个是所取殊胜,二个是究竟依托。

所取殊胜就分为略说和广述。略说是:“佛、薄伽梵,善说法律。”广述是远离过失和具备功德。远离过失是“正得,

无病,时无间断。”具备功德是“极善安立,见者不空,智者各别内证。”这是所取殊胜。

究竟依托也分为两个部分,略说是“法律善显”,广说是“决定出离,趣大菩提,无有违逆,成就和顺,具足依止,断流转道。”

所取殊胜

我们把所取殊胜今天讲说完。

略说

首先看略说:

【佛、薄伽梵,善说法律。】

具有无边浩瀚功德的佛陀是从教法、证法而出生,所以我们对佛宝有信心。我们想佛怎么成就的呢?他依法宝而成就。所以我们对法宝就很有信心了,而且佛陀住世的时候以佛宝为中心,法是佛所说,僧是依佛修学。佛陀入涅槃以后呢,以法宝为中心,我们要知道以法宝为中心。

那么藏传佛教他们那个做得很圆满,他们那个经书是在佛像上面有一格,经书供在上面,佛像在底下,这个很圆满。我们这个不是了,我们是佛像是高高在上,经书随便乱放,其实你搞错了。

论上面有说,叫做“佛为众生父,般若能生佛,是故为一切,众生之祖母。”佛陀是众生的大慈父救度众生,好像慈悲

的父亲一样。但是佛陀从哪里出生的呢?从般若法而生。所以般若法是一切众生的祖母。父亲坐中间,祖母坐旁边,这个是颠倒过来了。父亲供得很高,祖母卷起来放在裤袋里面,这个是很糟糕了。对法宝一点恭敬心都没有,怎么会这样子。要知道你手里面拿一本《金刚经》,那个是你的祖母了。佛陀是你的父亲的话,那《金刚经》是你的祖母。怎么会这么颠倒呢?这是对法宝没有了解她的功德。其实我们明白了佛由法而生,所以要恭敬法宝。

而且佛陀是由无漏法而出生的,所以佛陀在说般若法的时候他是自敷法座,表示尊重法,自敷法座。我们那个般若佛母心咒:“噶底噶底,把拉噶底,把拉僧噶底,菩提莎瓦哈”,这里面就已经把五道十地都包含在其中了。其实我们念《心经》的“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这个音是不太准确,其实般若佛母心咒多念诵,开智慧是很快的了。

第一个“噶底”是说资粮道位,第二个是说加行道位,“把拉噶底”是见道位,“把拉僧噶底”是说修道位,“菩提莎瓦哈”是说无学道位,圆满成佛了,都包含在其中了。

我们也要学习,一定要知道对法宝要有很大的恭敬心。那些噶当派的祖师大德,哪怕见到有一张写一个字的纸都会很恭敬,不会踩过去,更加不会说跨越经典,或者这个经书卷来卷

去,不会这样子的。或者跟世间的那些书放在一起,或者经书放在台面上面作一个垫底,一尊佛像压在这个上面,就好像祖母作一个凳子,父亲坐在祖母的背上。怎么会这么颠倒啊?这么奇怪?

所以其实一定要非常注重法宝。为什么要强调呢?因为这个是智慧的缘起,对法宝不恭敬这个是愚痴的因。

当然我们要知道,法,佛法分为教法和证法,证悟的法。那么教法是指经、律、论,三藏四续这些法本,以三藏四续,四续,事部、行部、瑜伽部和无上瑜伽部这些三藏四续,这个是相似的法宝,是世俗谛的法宝。了义的法宝是说证法,是指证悟,是通过对佛法的闻、思、修,在心智模式上的提升,在思想感情上、行为上,所产生的一种与佛法的要求相符合的变化,也就是说有智慧了。

我们透过对法宝的学习,我们内心产生智慧了,你要知道你这个内心产生的智慧无形无相,那个是法宝噢。你不要以为这个经书才是法宝,我那个内心对佛法的领悟不是法宝,那你刚好搞反了。

然后有这种智慧以后呢,心智模式提升了。然后就真的能够看破放下了,就真的能够没有烦恼了,真的能够心与法相应了。心与法相应的象征是什么?弟子自心常生智慧,任何事情都很圆融,不会生烦恼。这种内心的证悟功德是真实的法宝。

当然了义的法宝是说什么?了义的法宝不是我们凡夫对于佛法的这种体悟了,这种解悟了,而是说开悟的那种见道智慧,那种空性智慧了。

但是我们现在能够转变自己的心,这种修心的智慧也是非常重要的,这个也是法宝。

那么佛法在没有引起思想、行为的实际变化之前,她还是属于知识,属于法,不是法宝,只是相似的法宝。

所以我们看,“佛、薄伽梵,善说法律。”佛、薄伽梵呢?看我们的这个法本第十四到第十五页有一个解说,解说什么?解说那个智慧法身,智法身。这个很重要。

因为这次我们时间很仓促,没有可能展开来讲的,只是大家回去以后好好地去学。你看你看不看得懂,看不懂你就再下功夫;看得懂了就可以了,就一直往下学就好了。这个整本书后面的都学懂了,那三藏十二部的名相,最起码你就知道了,成佛的地图呢,就在你手里面来了。

看那个智法身,第十四页智法身:

法性不异本,安立种种异。

以无戏论智,无漏净念体。

共菩提品及无量,种种解脱解脱竟。

这个是二十一句无漏法里面的前面的三句。

“共菩提品”,菩提品是三十七道品。名词上面虽然说与

小乘的三十七道品相同,但是佛所证得的三十七道品绝对与阿罗汉的那个要圆满、究竟、透彻很多。

“无量”是指四无量心,第二组。

第三组是“解脱解脱竟”,是八解脱。

“四禅四空灭尽等”,这个是说第四组,无漏法是九次第定。

“十尽或云遍处定”,就是十遍处禅:青遍处禅、黄遍处、红遍处、白遍处禅和地、水、火、风,以及空遍处、识遍处,这些称为十遍处定。这个是第五组。

“威势镇伏生处者,最极分辩胜处八”,是八胜处禅。其实每一个字如果你能够明白,八胜处禅在讲什么你就明白了。(第六组?)

“烦恼灭除”,这个是无烦恼禅;“愿智满”是愿觉支禅。第七组、第八组。

“各各神通正等明”就是六神通(第九组?);和底下的“一切种等四智体”,四无碍智和四净德,第十组、第十一组。

十自在是第十二组。

十智力就是第十三组,十力。

“众中说法四无畏”,这一句就包含了好几组。包含了第十四,四无畏;第十五三不护;第十六三念住;第十七不遗忘性;第十八永断习染功德;第十九大慈悲,都包含在其中了。

“唯佛不共法十八”,这是第二十组,十八不共法。 第二十一组就是三胜智。

底下有一个展开来说的十八不共法:

身口意无失,心无有不定,

异相不知舍,不减法六种。

欲念勤智慧,解脱解脱智,

三业随智行,了三世无碍。

习气正真净,心生唯大悲,

一切种智性,称为法性身。

这个就包含了十八不共法里面的我们说行法,不共法有六个,觉心不共法有六个,业不共法有三个,智慧不共法有三个,合称为十八不共法。

法性身所作,最极广大故,

如是遍圆满,世尊更立名。

这个是说智慧身,智慧法身一百四十六条。

“善说法律”,“佛、薄伽梵,善说法律。”“善说”。还是回到第二页来,佛陀所说的如所证之理而说如实法,这是义妙;以无倒句义显示正理,这个是文巧。能令所化的有情离妄证真,最初闻法生信心,中间思法生欢喜,最后修法得觉悟,这样子的信、喜、觉,这是初善、中善、后善。所以有这样子的义妙文巧,有这样子二妙和三善的功德,所以称佛所说的法

都是“善说”。

“法律”。“法律”不是我们世俗所说的法律。佛教里面所说的“法律”是两个分开来讲:“法”其实是指理论;“律”是指修持的实践的规律,得解脱的行解脱道的道路规律,佛陀开示的解脱道的规律。所以“法”是指能诠的言教,主要就表现为三藏十二部,三藏四续。修多罗是经藏,毗奈耶是律藏。“律”是“灭诸过失,止恶修善,调伏诸根”,是佛弟子的行为准则,这个是毗奈耶。

阿毗昙是论藏,也称为阿毗达磨,是抉择辨别一切法义,是诸大菩萨和历代祖师对佛法的领悟、解释和佛陀密意的归纳。要很注重噢,龙树菩萨的那个中观六论要很注重,如果再加上,应该加上那个月称论师的《入中论》,和提婆菩萨,也称为圣天菩萨的《中观四百论》,这个都是很重要的,深观派的论典。广行派的是慈氏五论,也有些称为慈氏学二十论。二十论里面它除了慈氏五论,应该还包括无著菩萨的七论,世亲菩萨的八论。如果你也有智慧,你喜欢学得广呢,那就可以展开来学好了。

十二部是佛经的十二种体裁:

长行重颂并孤起,譬喻因缘与自说,

本生本亊未曾有,方广论议与授记。

这样子的各种体裁来表达佛法,这个是指法,是指能诠的

言教。

那么“律”是指什么?“律”是指所诠的义理,包括教法和证法两大部分,是讲修行解脱道的规律,就称为律。

教法是教化众生破除无明烦恼业障的法,是偏重于从理论上说,包括了蕴、处、界。我们上午说的五蕴、十二处、十八界;还有说无常、苦、空、无我;还有包括真俗二谛;包括三性三无性,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这些三性三无性;以及缘起性空等等,这一切的无漏善法,我们都称为教法。

证法是引导我们走向解脱的修行法门。是指行持,偏重于讲行持,好像戒、定、慧,好像三十七道品,六度四摄。教法偏重于理论,帮助我们了解生命的真相;证法偏重于行持,帮助我们通过修心改善生命的现状,提升生命的品质,证得诸法实相,成就像佛菩萨那样子的悲智圆满的良好品质,自性的功德圆满地开发出来。

佛经上面将我们本具的内在的品质,将我们的佛性比喻为穷子宝藏。《妙法莲华经》上面就有一个比方,就说一个穷子守着宝藏却无法开发,只能够乞讨为生。一个人他本来有摩尼宝,衣服里面有藏了摩尼宝,他自己不知道,也找不到,只好到处流浪去讨饭。那我们也是如此啊,我们的现状就是如此,虽然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是依然流浪生死,依然什么都不圆满。

所以本经上面说:“佛、薄伽梵,善说法律。”佛陀善巧方便,他善于说法。说法,说什么?通过教法来开示我们了解生命的真相,来勘探,来查明自身的宝藏。我们这个生灭的身体之中有不生不灭的自性、本性。佛的教法,好像有一个地方有黄金,你要首先去钻,去勘探,知道在什么位置。然后再去开采。这个勘探就是教法,开采就是证法。首先你要探明在什么地方,不是乱挖一气,乱挖一气你把这个地球挖穿你也挖不到啊。所以首先要探明它在什么地方。

那我们要透过教法的学习,真正地明白自性含藏宝藏,如来三德秘藏,这个不生不灭的本性就藏在我们这个生灭的身之中。不是说离开这个生灭的身体,离开这个生灭,离开生灭法,去另外求一个不生不灭法,那样子是错误的。

所以佛陀善说法,说法就是让我们了解生命的真相,告诉我们勘探,查明自身宝藏。佛陀善说律,善说律就是查明宝藏以后,更要学习开发宝藏的具体方法,查明在哪里要挖下去,要实际运作操作,把这个黄金挖出来。何况是胜过黄金,胜过摩尼宝的福慧具足的佛性呢?要圆满地开发她,修持显现她,这个就是律了。所以律是一切贤圣走向解脱的规律,是走向菩提道的次第和具体的修持方法。

我们说佛陀善说法律,“佛、薄伽梵者,善说法律。”所以其实就是善说法,善说律,这个就是略说圆满了。

广述

底下是广述。广述分为两部分,一个是远离过失,第二个是具备功德。

远离过失

远离过失是:

【正得,无病,时无间断。】

“正得”,善说法律就是正得;于诸法实相能够毫无错误地现见、现观,就称为“正得”。好像明眼之人现见色法,眼睛明亮,我现前看到这个花是红色,现观。佛陀将此意如实宣说,依靠正法被教化的,所教化的有情就能够无颠倒地走向解脱圣道,真正地现见诸法实相,证得圣果,所以“正得”。“正”就是真正现见诸法实相;“得”就是成就,得到圣果,所以称为正得。达至涅槃,称之为“正得”。

三乘的修行人,依佛所说的正法精进修持能成圣道,能得圣果,能证涅槃,所以称之为“正得”。我们按照佛陀的教化去学、去修、去用功,能够成阿罗汉,能够成缘觉,能够成菩萨,乃至于圆满成佛,圆满菩提归无所得,称为“正得”。

“无病”,佛陀说正法如药,能够对治行者的烦恼热病,行者善顺正法教导,药到病除称为“无病”。所以我们要知道我们学佛的过程就是治病的过程,你不要老是关注你身体这里不舒服,那里不舒服,还要看到更重要的是你的心不舒服,你

的心病,烦恼病更重。

平时我们偶然的有个小毛病就会焦急不安,老是担心:“啊呀,我这里有块硬的是不是什么肿瘤啊?”很害怕。我那里又怎么哪,这样子一天到晚提心吊胆。但是有没有意识到自己是贪、嗔、痴三毒的重病患者。那个贪、嗔、痴三毒现在不用功的话,很快就会病入膏肓啊,为什么不着急啊?因为我们被无明所迷惑了。好像暗夜临深渊一样,黑暗的夜晚,一点月光都没有,而自己眼睛又不太明亮,然后又站在悬崖边上,自己还不知道。为什么看不到这个悬崖,所以还以为没事,所以不见轮回险境,这个就是什么?这个就是自己心有重病还不知道啊。

所以我们的色身健康固然很重要,更重要的是我们的心灵健康,我们的心灵要能够像诸佛菩萨那样子的安祥自在。心无挂碍,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内心能够常时的安住在慈悲和智慧之中。常乐柔和忍辱法,安住慈悲喜舍中。这样子是真的心灵健康了。所以我们对照佛菩萨再来反观我们的自身,随时都被烦恼所困惑,被爱憎情绪所左右。

六祖大师去见五祖就说:弟子自心常生智慧。我们来拜佛只能说:弟子自心常生烦恼。所以要能够生惭愧心,如果学佛很久了都是这样子,就应该生惭愧心了。这些是我们不能逃避的了,要能够正视直面自心的贪、嗔、痴三毒病。

然后积极地运用佛法来治疗。对三宝生起信心,生起恭敬

心来。佛是医师,法是药,僧伽就是护士,就是引路人。这样子来虔诚地闻法,依法修行。

修学次第

那么这个修学的次第怎么安排呢?有些人他是这样子,他老是问我这功课怎么排啊。其实一开始就应该要明白修学次第怎么样?我想应该常规的来说要分四步骤。四步骤的话,那么戒、定、慧都在其中了,成就的次第也就在其中了。

首先应该要增强对三宝的信心,树立学佛者的基本信念,可以学习几种经。可以学习《随念三宝经》,学习《增一阿含经》里面的《三宝品》;学习《地藏经》,学习《华严经》的《普贤行愿品》;以及,我们不是有一个光碟,《如何做个快乐修行人》,加上这个。这是第一步应该要做的。

其中它可以分为几类:一类是《随念三宝经》和《增一阿含经》的《三宝品》,是帮助我们认识三宝的甚深功德。然后透过对三宝功德的了解和忆念来强化皈依之心,来向佛菩萨靠拢,学习佛菩萨的品质。

然后第二类就是《普贤行愿品》和《地藏经》,这是阐述普贤菩萨、地藏菩萨他们因地修行的宏深誓愿力和广大的行持。这个是我们为佛弟子应该培养的基本的信念。

然后那个《如何做个快乐修行人》,其实就是讲我们在日常生活之中如何与佛法相应的点点滴滴,在生活之中修佛法。

不废世法而证佛法,不离佛法而行世法。这样子地世出世间圆融无碍。

这个应该是第一步,最基本的了。

然后第二步是要学习修持佛弟子必须要具备的基本的正见和行仪,指导我们如法地去持戒,去止恶修善。相关的经论有,比较重要的一些应该是:《阿毗达磨法蕴足论·学处品》,和《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药师经》、《优婆塞戒经》、《贤愚因缘经》、《百业经》、《华严经·净行品》和《文殊五字真言》,这一些。

第一步是应该是四本,第二步应该就是八本,第三步应该是十三本。

那么这个八本来说呢,那个《阿毗达磨法蕴足论·学处品》和《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这个《五戒相经》我们讲解过了,这个都是详细地说明五戒。

《优婆塞戒经》是讲居士菩萨戒。

然后《药师经》是讲色法、心法、息法,讲如何达到身、心、灵的健康。身体健康无病苦,心灵健康无烦恼,灵性健康消业障。这样子来学习。你看我们有些佛弟子,学佛很多年身体都转不过来,可能比以前还更差。这个是说明学佛没有真正地了解佛法,没有真正地相应,虽然时间久,但是没有相应。

那么《华严经》的《净行品》是讲如何用智慧,善用其心,

其实就是讲一百四十一种生活瑜伽。这个我们应该下个月就会在武汉讲。这些应该都是属于第二步要学习的。

然后《贤愚因缘经》和《百业经》是让我们了解缘起因果,树立世俗正见,业果如理取舍。正见有两种:世俗正见是业果如理取舍,因果取舍非常清晰,不会错乱;出世间的正见是中观空性智慧。

第二步要学习的经论,这个几种应该也是分为这三大类:一类是讲戒的,讲五戒,讲菩萨戒;一类是讲如何在饮食、呼吸、睡眠之中和生活之中修行的,《药师经》、《净行品》都是讲这个;还有一类就是讲世俗正见,业果如理取舍了。这是第二步。

第三步应该要奠定相应的教理基础,明白成佛的次第,并且发菩提心。应该学习的内容就是比较多,大概有十三种比较精要的,应该学习《菩提道次第略论》、《掌中解脱》、《入菩萨行》、《瑜伽师地论·菩萨地》、《定道资粮颂》、《舍利弗阿毗昙论·禅定品》、《广五蕴论》、(《大佛顶首楞严经》?)、《辨中边论》、《入中论》、《中观四百论》、《金刚经》、《因明释量论》,这个十三种。

第三步十三种,十三本,十三本能够通达的话,应该第三步就很坚实了。那么我们的菩提心真实地生起,我们树立中观正见,然后有比较广博的教理基础,应该都具足了。

这个第三步里面,他大概也是可以分为这么几类:

第一类是应该要学习《菩提道次第略论》和《掌中解脱》这个两种。《菩提道次第略论》有一个堪布昂旺朗吉讲解的是非常好,上面有很多修行的马车,可以照这个来实修。帕绷喀仁波切所讲的《掌中解脱》。这个两种都可以说,一个形象的比方就是告诉我们,就是给我们一张什么?成佛的地图。他提供了由学佛到成佛的完整的纲要,能够帮助我们在短时间内掌握佛法要领,在菩提道上稳步前进,不会走偏了,不会走错路,稳步前进。

第二类是修习禅定和身心转化的。应该是四种:一种是《定道资粮颂》;第二是《舍利弗阿毗昙论·禅定品》,这个都是讲禅定的实修方法和窍诀的;《广五蕴论》是讲身体的地、水、火、风、空,五大的转化次第和具体转化的窍诀和方法的;《大佛顶首楞严经》,是讲二十五圣修证圆通和五十种阴魔,都是我们修行之道上身心转化过程之中必然要遇到的。所以这些都是一定要学的。

然后第三类是《瑜伽师地论·菩萨地》和《入菩萨行》,这是讲菩提心的实修法。《菩萨地》是讲从菩萨的发心到行果全面阐述,菩萨道的修学内容。《入菩萨行》有一种很好的解释就是堪布索达吉的广释。

随念三宝经-11

第三个因素就是如虚空。“亦如虚空与大地”。如虚空就是说佛陀因地行菩萨道的时候,他的愿力摄持的缘故,所以能够利益众生的事业毫无间断。因为《普贤行愿品》上面说,佛陀最初发菩提誓愿就是要利益尽虚空界一切众生。那么虚空无尽,众生界无尽,佛陀的菩提誓愿也无有穷尽,所以是无间断。这是因地愿力摄持的缘故。

第四个原因是佛陀誓愿如大地。好像大地能够含藏一切的宝藏,一切的珍宝都含藏在大地里面,同样的众生的心地也是含藏如来的三德秘藏,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三德秘藏都在众生的心地之中含藏,所以如大地。佛陀观见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可成佛,本体清净无染,不过为无明、妄想、执着所覆盖不能证得。所以佛陀的利生事业就是为了帮助众生开示悟入不生不灭的真心。真心本体,不生故无所从来,不灭故亦无所去。

所以说佛陀利生事业无间断,时间上面来说是无间断。 第九种佛陀的利生事业如日光。“如日亦如摩尼宝”。好像中午的太阳光一样能够让莲花盛开,但是只有那些莲花它本身已经成熟了的话才会盛开,佛陀事业对于根机成熟的众生就能够让他得到究竟的解脱乐;对于还没有完全成熟者呢,就教

导这些众生离苦的方便,安置于人天善道之中,得到暇满的人身,能够渐次地成熟根器、究竟地圆满成佛。

所以这个是我们解说他的作用是“安住遍现一切有情之地”。

总结佛宝功德

那么底下是作一个总结了,总结如来的,总结佛宝的功德。

【是为如来正智殊胜功德。】

总结佛宝功德,如来功德殊胜难以言表,福慧两足,而是以正智为归宿,所以说是“正智殊胜功德”。

《菩提道次第略论》上面宗喀巴大师开示说:“以身、语、意业任运无间,而饶益一切有情,此亦就所化方面堪引度者,能仁无不令其得乐离苦,凡所应作,决定为之。”

佛陀利生的事业两种特性:任运、无间断。好像噶当派的祖师博多瓦曾经说过:若数数思维常念三宝,信心就能够渐渐地增长,身心渐渐地清净,能够得加持。这是我们要常忆念三宝的功德,让自己信心增长,让自己身心清净。“故得定见,诚意皈依修学学处者,其一切所作,皆成佛法。然我等对佛之智,不及信一灵验卜卦者。”这是博多瓦他一针见血地指出一般众生的毛病。其实就是说我们要数数地思维佛功德,然后生起决定信,真实的从这种对佛功德的无余了知,透彻的尽可能多的生起一个仰信(?信仰)。虽然我们没有证德,但是我们

可以仰信(?信仰)。这样子内心生起决定,然后才会真实的对佛有信心,才是真正的信佛。

否则的话是表面的,你都不了解你信仰的对象他的功德,他的悲智都不了解,你说那个信是带有盲目性的,带有一种感情的成分在里面,不是真正的理智的抉择,这样子是很脆弱的,这样子是不堪一击的。

所以一定要了解佛功德。“以是于佛功德,数数思维,必须励力令心引起决定。”让我们心能够决定信佛。“彼若无者,况云余道”,如果你连这个对佛的功德你都不了知,对佛没有决定信的话,那么你其他的出离心、菩提心肯定就很难生起了。而且你最初的皈依,可能皈依体都得不到,为什么?你不了解嘛。

所以我们首先要能够透过对于《随念三宝经》,尤其是佛宝功德的了知,因为佛陀他是给我们做榜样,法是佛所说,僧是随佛修行,所以我们了解了佛宝功德,对佛宝有信心,跟着就会对法宝功德,对僧宝功德都有信心。所以对佛宝功德的忆念和了知,这个是非常重要的。

那么佛陀了达一切所知法,是正遍知。同时又是在无量的时间和无量的空间,能够在一刹那之中和一微尘之中无余地容纳。其实也就是说佛陀他这种,他已经彻底的了解这个时空是虚幻法,所以他能够任运,就是尽虚空、遍法界,能够无间断。

所以是无量的时间,能够示现广狭自在,在极短的时间之内,能够无余容纳无量的时间;在极小的空间,一微尘里面也能够无余地容纳无边的空间。所以说“于一毛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法轮。”

所以我们能够了知学习佛陀的无量功德,真实地生起信心来。然后向佛陀作一次祈祷,作一次礼拜,乃至于供养一朵鲜花,或者以恭敬心念诵一句佛号,或者偶然的看到墙上所画的佛像,都可以说已经深植善根。那么这种善根呢,它是尽未来际恒无有尽,能够毕竟成为解脱之因。好像吃下去一个金刚石,那决定不会消化。那么同样的呢,我们乃至于瞻礼佛像一次,这样子的话呢,都可以毕竟成为当来解脱的因。

所以《妙法莲华经》上说:

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

一称南无佛,皆共成佛道。

有些说“皆已成佛道”。“皆已成佛道”这是从无量的时间这个观念来看,将来必定成佛。所以经上说:“若以一花,散虚空中,供十方佛,乃至毕苦,其福无尽。”向佛献一朵花,乃至于轮回断尽,毕竟解脱。这个福德呢,都是无穷无尽的。

在《贤愚因缘经》上有说到。舍卫国有一位长者他生了一个相貌端严的男孩子,出生之际天雨众花,遍满府宅。出生的时候天上降下很多的鲜花,好像下雨一样的。所以就给他取一

个名叫做华天。后来长大了就出家修行,也很快的证得阿罗汉道。

阿难就祈请佛陀,问佛陀说:“这位华天比丘,宿世有什么样子的福德,而能够得到现在这样子的瑞兆和圣果呢?”

佛告阿难陀说:过去毗婆尸佛时候,毗婆尸佛在利益教化众生的时候,有一个贫苦的人,他偶然的在路上见到毗婆尸佛的弟子,一些法师们在经行。他就很生欢喜心,但是没有其他的资财供养,马上就在路边摘了一些鲜花向虚空中散花供养,供养那些大德僧伽。那么过去的那个贫人就是现在的华天比丘。

佛陀开示阿难说:“若以鲜花供养三宝,其人于九十一劫身体端正,意有所需,如念而至。”

所以能够在僧宝面前都能够有这样子殊胜的福德,何况是在佛宝面前呢?

所以永明延寿禅师说:或称扬佛陀的殊胜的功德,“赞叹大乘,赞叹法宝,赞一偈有超劫成佛之功,颂一言获舌相妙音之报。”所以这个是很殊胜。

我们看到这边,常宁有一个信士画一个文殊菩萨的像,这个应该功德也是非常大。挂在这里面,任何人瞻礼生欢喜心,功德都有无量无边浩瀚广大。所以我们也能够了知净土法门念佛陀的圣号,也是无量福德的源泉,从法性力、缘起力、愿力、三摩地力和不可思议的善根力之中,凝聚出现的佛陀的德号,

能够圆满地包含佛陀的身、语、意功德。

所以我们知道修禅是成就佛意功德,修律是成就佛身功德,修教下是成就佛语功德。

我们净土宗念南无阿弥陀佛,要知道一句万德洪名就把佛陀的身、语、意功德圆满地包含了,所以是圆满地修佛陀身、语、意功德。所以应该要真实地对净土法门有甚深的信心,可以说你这一句阿弥陀佛能否念得有力量,能否发挥作用,能否相应,都与你对于佛陀这个名号的殊胜功德了解的深浅有关。你了解得越深佛号念得越欢喜,越有力量,越有加持力。所以一定要真实地了解净土法门的殊胜功德,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

好了这个是我们把这个随念佛宝的功德讲说圆满了。 随念法宝的功德

底下是说随念法宝的功德。随念法宝的功德分为两部分:一个是略说,一个是广述。

略说

略说是:

【正法者,谓:善说梵行。初善、中善、后善。义妙、文巧。纯一、圆满、清净、鲜白。】

这是总赞佛说法宝的功德。这一句话就把法宝功德都包含在其中了。如来所说的正法,“谓:善说梵行。”“善说梵行”

是总赞佛说法功德,“善说梵行”就把后面的这个几句都包含在其中了。

“初善、中善、后善。”是说最初能够闻就生欢喜,闻生欢喜,那么生起信心来是初善,这是闻所成慧。中善是思所成慧,能够循经解义,能够确信解脱安乐之道,法喜充满,这是中善。后善,在修行之中产生真实智慧超出轮回是后善。所以这是佛陀说的法宝有这个三善的功德。

“义妙、文巧。”这里面呢,法宝的功德是三善二妙,梵行四德,这个就可以包括起来了。“义妙、文巧。”义理非常圆满,文辞又非常容易明白。然后又能够音声和美,语言清净;能够平实晓畅;能够容易记诵,让众生无余了知,这是“文巧”、二妙的功德。

“纯一、圆满、清净、鲜白。”是梵行四德。

“正法者”,正,正法,法是指什么?在因上来说是指道谛,在果上来说是指灭谛,这个是法。要知道什么是法宝?从究竟意义上来说,法宝不是我们看到的经书。法宝是什么?法宝是灭、道二谛。那种真实修证的那种觉受境界,那种空性。可以简单的说,究竟意义上来说,法宝,究竟的法宝是指空性。那我们当然可以从世俗谛上说这个经书也是法宝,这是让我们能够证入那种空性的一个缘起,一个缘,一个方便,也可以说是法宝,这是从世俗谛上来说。

同样的呢,从究竟意义上来说,僧宝是指什么?是不是说我们出家了,受戒了就是僧宝了?肯定不是。而是指什么?见道以上的,开悟了的。我们要明白的就是说,开悟的人不管他是出家人,在家人,只要他是开悟的人,真正的明心见性的人都可以称为僧宝。不是说,哎呀,我受了大戒了,我就是僧宝了,理所当然受人天供养啊。那这样子没有惭愧就很糟糕了。

所以我们要能够明白这个“法”,“法”其实是指因上的道谛,果上的灭谛。那么我们与之相应的教理和证悟之法称为正法。

“善说梵行。”“善说”是总赞佛说法的功德。佛陀如所证理说如实法,以无倒句义显示正理,能令所化有情离妄证真,故名善说。

佛陀他如所证理,按照他如实成就所证得的甚深的妙理说如实法,这个是“义妙”,其实就是义妙;如实的来说,以无倒句义显示正理,这是“文巧”。以毫无颠倒,毫无错乱的非常准确的,然后非常晓畅明白的,非常优美的文句言辞来显示正理,称为文巧。然后众生能够依这个“义妙、文巧”的法宝,能够让所化的有情离妄证真,所以称为“善说”。

离妄证真其实它的过程也就是“初善、中善、后善。”最初闻法生信心,中间思维解义趣,后面修行断惑证真,这个是“初善、中善、后善。”所以说离妄证真也就包括了三善了。

那么三善二妙就在其中了。这是说“善说”。

“梵行”是指佛陀所说的正法,有情闻而修习能够引生戒、定、慧,能够断尽烦恼,是趣入无上涅槃的殊胜行径,这是梵行。

梵行包括梵行四德,也就是“纯一、圆满、清净、鲜白。” “纯一”是说如来所说的法,她不与外道的那些生灭法相同,都是从不生不灭的本体而说的,所以说梵行也是不与外道同行,称为纯一。

“圆满”是说圆断三界的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称为圆满。不是单单的去断一个贪烦恼,或者嗔烦恼,而是佛陀说的每一句法,每一个字都包含无量义,都是圆满的,都能够圆断三界的三惑。

佛陀所说的法是依法界本然、自性清净的本体而说的,所以称为“清净”。

然后佛陀所说的法能够遣除垢障,依之而修能够令诸法实相现前,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心清净了,清净心成就了,诸法实相就现前了。所以远离垢染,称为“鲜白”。

所以我们要明白:“清净”是从性德上说,“鲜白”是从修德上说。

所以我们可以说“善说梵行”,就是总赞佛说法宝的功德,将三善二妙、梵行四德都包含在其中了。“善说”里面包括了

二妙三善,“梵行”就包括了梵行四德,所以这个四个字就把法宝功德都无余地包括在其中了。

《瑜伽师地论》第八十三卷上面称赞佛说法,第一个是文句圆满,第二个于圆满文句中能善现等觉义,称为“善说”,能够善现等觉义,能够很善巧方便的开示众生,如何成就无上正等正觉。

那么“初善、中善、后善。”是佛陀说正法,初次听闻就生信心,多闻能解义,多闻得涅槃,这个闻法的功德非常大,闻法能够生信心,这是“初善”。中间以思所成慧,能够循经解义,能够确信解脱安乐之道,然后法喜充满,对这个法通过思考抉择以后,自己内心,融入到自己的心相续之中深信不疑,这是思所成慧,这是“中善”。最后在修行之中产生真实的智慧,彻底地脱离轮回得到成就,这是“后善”。

也有一些经论是按照戒、定、慧三无漏学来匹配初善、中善、后善:最初如来所说的法都与戒蕴相应,中间修持都与定蕴相应,最后能够开发智慧得成就与慧蕴相应。

“义妙、文巧。”“义妙”就是毫无错漏的,毫无错误的,无误的如实宣说世俗谛和胜义谛之理。能够引发解脱的利益和胜妙无漏的安乐,所以称为义妙;能够引发闻法,断迷惑,生智慧,能够获得利乐,所以称为义妙。

佛陀以大悲心于所教化的有情随类应机,相应说法,佛陀

的法语语言清净,音声和美,言句易解,表义鲜明,语言平实晓畅,容易背诵,容易记忆,所以称为“文巧”。无论言辞也好,表述的方式也好,还是所包含的哲理也好,都非常圆满,非常透彻,所以称为“义妙、文巧。”

底下是梵行四德。

“纯一”。《瑜伽师地论》上说:“纯一者,谓不与一切外道共故。”佛陀宣演无常、苦、空、无我,说这些法与外道之法不相混杂,纯正无染称为纯一。

世亲菩萨在《庄严经论释》,其实就是《大乘经庄严论》的解释,这是为弥勒菩萨那个法宝作解释的。上面说呢:

改造烦恼诸怨敌,救度恶趣世间者,

具备改造救护德,此等论典外道无。

所以说佛陀说法的梵行四德之一就是“圆满”。所说的法宝都很圆满,能够有改造的德,有救护的德,改造就是断众生的烦恼习气,救护就是在生死轮回之中将他们救脱出来,让他们得成就。所以说“圆满”就是,第一个是能够概括对治一切烦恼的法门,第二个是能够总摄一切法门之中最殊胜的义理。所以《瑜伽师地论》上面解释“圆满”说:“圆满者谓于文字无限量故,于义最殊胜故。”在文字上面每一个字都有无量义,都很精炼,然后包含的意思又很浩瀚无边,在义理上面是最极殊胜。

“清净”。佛陀说法是从法界本然清净的如所有智而来表达的,而来表述的,这是从性德上说清净。

“鲜白”。是从遣除烦恼垢障方面来称赞法宝的功德,众生自性虽然本来清净,但是修德有功,性德方显。心地,性体,本性是光明的,但是现象是混浊的。所以说,你不要说:“哎呀,众生本来是佛,然后我也不用修了。”那不是的啦。你没有去真实地了解佛法呢,那么你长劫都还是迷惑颠倒,内在的性德不能显发出来。

《瑜伽师地论》第九十八卷上面还有另外一种解说,解说“清净、鲜白”,说没有毕竟成就的那个有学位的声闻,他们是“清净”;无学位的声闻呢,他们是“鲜白”。这个九十八卷上面说:“有学声闻见道修道,断惑得无漏称为清净”。有学就是三果四向:须陀洹向、须陀洹果,斯陀含向、斯陀含果,阿那含向、阿那含果,以及阿罗汉向,这样子的三果四向,总共七种,他们的见道位、修道位,他们的见道、修道,他们的断惑得到无漏都称为“清净”。那么无学声闻就是指阿罗汉,生死漏尽、烦恼断尽,见惑、思惑,见思烦恼断尽了,不受后有之身,灰身灭智,不受后有,所以称为“鲜白”。

弥勒菩萨在《大乘经庄严论》上面概括说:

“此法随时善”,是三善:初善、中善、后善。

“生信喜觉因”,让众生生信心,生喜悦,生觉悟,其实

就是解释三善的。最初生信心,闻法生信心;中间思法生喜悦得定解;最后修法成就觉悟,“生信喜觉因”。

“义正及语巧”,就是义妙、文巧了,二巧。

“能开四梵行”,能够成就梵行四德。

“不共他相应”,不与外道相同,这是纯一。

“具断三界惑”,这是圆满。每一句法都能够圆断三界三惑。

“自性及无垢”,自性是清净,无垢是鲜白。

“是行为四种”,是行就是梵行,梵行的四种。

所以《大乘经庄严论》,这个是非常好,她用那个颂子很简要就把那些义理全部归纳在其中了。

此法随时善,生信喜觉因,

义妙及语巧,能开四梵行。

不共他相应,具断三界惑,

自性及无垢,是行为四种。

梵行的四种,梵行四德,这个是略说。

广述

底下是广述法宝功德,分为两个方面,也是分两个方面来说:一个是所取殊胜,二个是究竟依托。

所取殊胜就分为略说和广述。略说是:“佛、薄伽梵,善说法律。”广述是远离过失和具备功德。远离过失是“正得,

无病,时无间断。”具备功德是“极善安立,见者不空,智者各别内证。”这是所取殊胜。

究竟依托也分为两个部分,略说是“法律善显”,广说是“决定出离,趣大菩提,无有违逆,成就和顺,具足依止,断流转道。”

所取殊胜

我们把所取殊胜今天讲说完。

略说

首先看略说:

【佛、薄伽梵,善说法律。】

具有无边浩瀚功德的佛陀是从教法、证法而出生,所以我们对佛宝有信心。我们想佛怎么成就的呢?他依法宝而成就。所以我们对法宝就很有信心了,而且佛陀住世的时候以佛宝为中心,法是佛所说,僧是依佛修学。佛陀入涅槃以后呢,以法宝为中心,我们要知道以法宝为中心。

那么藏传佛教他们那个做得很圆满,他们那个经书是在佛像上面有一格,经书供在上面,佛像在底下,这个很圆满。我们这个不是了,我们是佛像是高高在上,经书随便乱放,其实你搞错了。

论上面有说,叫做“佛为众生父,般若能生佛,是故为一切,众生之祖母。”佛陀是众生的大慈父救度众生,好像慈悲

的父亲一样。但是佛陀从哪里出生的呢?从般若法而生。所以般若法是一切众生的祖母。父亲坐中间,祖母坐旁边,这个是颠倒过来了。父亲供得很高,祖母卷起来放在裤袋里面,这个是很糟糕了。对法宝一点恭敬心都没有,怎么会这样子。要知道你手里面拿一本《金刚经》,那个是你的祖母了。佛陀是你的父亲的话,那《金刚经》是你的祖母。怎么会这么颠倒呢?这是对法宝没有了解她的功德。其实我们明白了佛由法而生,所以要恭敬法宝。

而且佛陀是由无漏法而出生的,所以佛陀在说般若法的时候他是自敷法座,表示尊重法,自敷法座。我们那个般若佛母心咒:“噶底噶底,把拉噶底,把拉僧噶底,菩提莎瓦哈”,这里面就已经把五道十地都包含在其中了。其实我们念《心经》的“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这个音是不太准确,其实般若佛母心咒多念诵,开智慧是很快的了。

第一个“噶底”是说资粮道位,第二个是说加行道位,“把拉噶底”是见道位,“把拉僧噶底”是说修道位,“菩提莎瓦哈”是说无学道位,圆满成佛了,都包含在其中了。

我们也要学习,一定要知道对法宝要有很大的恭敬心。那些噶当派的祖师大德,哪怕见到有一张写一个字的纸都会很恭敬,不会踩过去,更加不会说跨越经典,或者这个经书卷来卷

去,不会这样子的。或者跟世间的那些书放在一起,或者经书放在台面上面作一个垫底,一尊佛像压在这个上面,就好像祖母作一个凳子,父亲坐在祖母的背上。怎么会这么颠倒啊?这么奇怪?

所以其实一定要非常注重法宝。为什么要强调呢?因为这个是智慧的缘起,对法宝不恭敬这个是愚痴的因。

当然我们要知道,法,佛法分为教法和证法,证悟的法。那么教法是指经、律、论,三藏四续这些法本,以三藏四续,四续,事部、行部、瑜伽部和无上瑜伽部这些三藏四续,这个是相似的法宝,是世俗谛的法宝。了义的法宝是说证法,是指证悟,是通过对佛法的闻、思、修,在心智模式上的提升,在思想感情上、行为上,所产生的一种与佛法的要求相符合的变化,也就是说有智慧了。

我们透过对法宝的学习,我们内心产生智慧了,你要知道你这个内心产生的智慧无形无相,那个是法宝噢。你不要以为这个经书才是法宝,我那个内心对佛法的领悟不是法宝,那你刚好搞反了。

然后有这种智慧以后呢,心智模式提升了。然后就真的能够看破放下了,就真的能够没有烦恼了,真的能够心与法相应了。心与法相应的象征是什么?弟子自心常生智慧,任何事情都很圆融,不会生烦恼。这种内心的证悟功德是真实的法宝。

当然了义的法宝是说什么?了义的法宝不是我们凡夫对于佛法的这种体悟了,这种解悟了,而是说开悟的那种见道智慧,那种空性智慧了。

但是我们现在能够转变自己的心,这种修心的智慧也是非常重要的,这个也是法宝。

那么佛法在没有引起思想、行为的实际变化之前,她还是属于知识,属于法,不是法宝,只是相似的法宝。

所以我们看,“佛、薄伽梵,善说法律。”佛、薄伽梵呢?看我们的这个法本第十四到第十五页有一个解说,解说什么?解说那个智慧法身,智法身。这个很重要。

因为这次我们时间很仓促,没有可能展开来讲的,只是大家回去以后好好地去学。你看你看不看得懂,看不懂你就再下功夫;看得懂了就可以了,就一直往下学就好了。这个整本书后面的都学懂了,那三藏十二部的名相,最起码你就知道了,成佛的地图呢,就在你手里面来了。

看那个智法身,第十四页智法身:

法性不异本,安立种种异。

以无戏论智,无漏净念体。

共菩提品及无量,种种解脱解脱竟。

这个是二十一句无漏法里面的前面的三句。

“共菩提品”,菩提品是三十七道品。名词上面虽然说与

小乘的三十七道品相同,但是佛所证得的三十七道品绝对与阿罗汉的那个要圆满、究竟、透彻很多。

“无量”是指四无量心,第二组。

第三组是“解脱解脱竟”,是八解脱。

“四禅四空灭尽等”,这个是说第四组,无漏法是九次第定。

“十尽或云遍处定”,就是十遍处禅:青遍处禅、黄遍处、红遍处、白遍处禅和地、水、火、风,以及空遍处、识遍处,这些称为十遍处定。这个是第五组。

“威势镇伏生处者,最极分辩胜处八”,是八胜处禅。其实每一个字如果你能够明白,八胜处禅在讲什么你就明白了。(第六组?)

“烦恼灭除”,这个是无烦恼禅;“愿智满”是愿觉支禅。第七组、第八组。

“各各神通正等明”就是六神通(第九组?);和底下的“一切种等四智体”,四无碍智和四净德,第十组、第十一组。

十自在是第十二组。

十智力就是第十三组,十力。

“众中说法四无畏”,这一句就包含了好几组。包含了第十四,四无畏;第十五三不护;第十六三念住;第十七不遗忘性;第十八永断习染功德;第十九大慈悲,都包含在其中了。

“唯佛不共法十八”,这是第二十组,十八不共法。 第二十一组就是三胜智。

底下有一个展开来说的十八不共法:

身口意无失,心无有不定,

异相不知舍,不减法六种。

欲念勤智慧,解脱解脱智,

三业随智行,了三世无碍。

习气正真净,心生唯大悲,

一切种智性,称为法性身。

这个就包含了十八不共法里面的我们说行法,不共法有六个,觉心不共法有六个,业不共法有三个,智慧不共法有三个,合称为十八不共法。

法性身所作,最极广大故,

如是遍圆满,世尊更立名。

这个是说智慧身,智慧法身一百四十六条。

“善说法律”,“佛、薄伽梵,善说法律。”“善说”。还是回到第二页来,佛陀所说的如所证之理而说如实法,这是义妙;以无倒句义显示正理,这个是文巧。能令所化的有情离妄证真,最初闻法生信心,中间思法生欢喜,最后修法得觉悟,这样子的信、喜、觉,这是初善、中善、后善。所以有这样子的义妙文巧,有这样子二妙和三善的功德,所以称佛所说的法

都是“善说”。

“法律”。“法律”不是我们世俗所说的法律。佛教里面所说的“法律”是两个分开来讲:“法”其实是指理论;“律”是指修持的实践的规律,得解脱的行解脱道的道路规律,佛陀开示的解脱道的规律。所以“法”是指能诠的言教,主要就表现为三藏十二部,三藏四续。修多罗是经藏,毗奈耶是律藏。“律”是“灭诸过失,止恶修善,调伏诸根”,是佛弟子的行为准则,这个是毗奈耶。

阿毗昙是论藏,也称为阿毗达磨,是抉择辨别一切法义,是诸大菩萨和历代祖师对佛法的领悟、解释和佛陀密意的归纳。要很注重噢,龙树菩萨的那个中观六论要很注重,如果再加上,应该加上那个月称论师的《入中论》,和提婆菩萨,也称为圣天菩萨的《中观四百论》,这个都是很重要的,深观派的论典。广行派的是慈氏五论,也有些称为慈氏学二十论。二十论里面它除了慈氏五论,应该还包括无著菩萨的七论,世亲菩萨的八论。如果你也有智慧,你喜欢学得广呢,那就可以展开来学好了。

十二部是佛经的十二种体裁:

长行重颂并孤起,譬喻因缘与自说,

本生本亊未曾有,方广论议与授记。

这样子的各种体裁来表达佛法,这个是指法,是指能诠的

言教。

那么“律”是指什么?“律”是指所诠的义理,包括教法和证法两大部分,是讲修行解脱道的规律,就称为律。

教法是教化众生破除无明烦恼业障的法,是偏重于从理论上说,包括了蕴、处、界。我们上午说的五蕴、十二处、十八界;还有说无常、苦、空、无我;还有包括真俗二谛;包括三性三无性,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这些三性三无性;以及缘起性空等等,这一切的无漏善法,我们都称为教法。

证法是引导我们走向解脱的修行法门。是指行持,偏重于讲行持,好像戒、定、慧,好像三十七道品,六度四摄。教法偏重于理论,帮助我们了解生命的真相;证法偏重于行持,帮助我们通过修心改善生命的现状,提升生命的品质,证得诸法实相,成就像佛菩萨那样子的悲智圆满的良好品质,自性的功德圆满地开发出来。

佛经上面将我们本具的内在的品质,将我们的佛性比喻为穷子宝藏。《妙法莲华经》上面就有一个比方,就说一个穷子守着宝藏却无法开发,只能够乞讨为生。一个人他本来有摩尼宝,衣服里面有藏了摩尼宝,他自己不知道,也找不到,只好到处流浪去讨饭。那我们也是如此啊,我们的现状就是如此,虽然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是依然流浪生死,依然什么都不圆满。

所以本经上面说:“佛、薄伽梵,善说法律。”佛陀善巧方便,他善于说法。说法,说什么?通过教法来开示我们了解生命的真相,来勘探,来查明自身的宝藏。我们这个生灭的身体之中有不生不灭的自性、本性。佛的教法,好像有一个地方有黄金,你要首先去钻,去勘探,知道在什么位置。然后再去开采。这个勘探就是教法,开采就是证法。首先你要探明在什么地方,不是乱挖一气,乱挖一气你把这个地球挖穿你也挖不到啊。所以首先要探明它在什么地方。

那我们要透过教法的学习,真正地明白自性含藏宝藏,如来三德秘藏,这个不生不灭的本性就藏在我们这个生灭的身之中。不是说离开这个生灭的身体,离开这个生灭,离开生灭法,去另外求一个不生不灭法,那样子是错误的。

所以佛陀善说法,说法就是让我们了解生命的真相,告诉我们勘探,查明自身宝藏。佛陀善说律,善说律就是查明宝藏以后,更要学习开发宝藏的具体方法,查明在哪里要挖下去,要实际运作操作,把这个黄金挖出来。何况是胜过黄金,胜过摩尼宝的福慧具足的佛性呢?要圆满地开发她,修持显现她,这个就是律了。所以律是一切贤圣走向解脱的规律,是走向菩提道的次第和具体的修持方法。

我们说佛陀善说法律,“佛、薄伽梵者,善说法律。”所以其实就是善说法,善说律,这个就是略说圆满了。

广述

底下是广述。广述分为两部分,一个是远离过失,第二个是具备功德。

远离过失

远离过失是:

【正得,无病,时无间断。】

“正得”,善说法律就是正得;于诸法实相能够毫无错误地现见、现观,就称为“正得”。好像明眼之人现见色法,眼睛明亮,我现前看到这个花是红色,现观。佛陀将此意如实宣说,依靠正法被教化的,所教化的有情就能够无颠倒地走向解脱圣道,真正地现见诸法实相,证得圣果,所以“正得”。“正”就是真正现见诸法实相;“得”就是成就,得到圣果,所以称为正得。达至涅槃,称之为“正得”。

三乘的修行人,依佛所说的正法精进修持能成圣道,能得圣果,能证涅槃,所以称之为“正得”。我们按照佛陀的教化去学、去修、去用功,能够成阿罗汉,能够成缘觉,能够成菩萨,乃至于圆满成佛,圆满菩提归无所得,称为“正得”。

“无病”,佛陀说正法如药,能够对治行者的烦恼热病,行者善顺正法教导,药到病除称为“无病”。所以我们要知道我们学佛的过程就是治病的过程,你不要老是关注你身体这里不舒服,那里不舒服,还要看到更重要的是你的心不舒服,你

的心病,烦恼病更重。

平时我们偶然的有个小毛病就会焦急不安,老是担心:“啊呀,我这里有块硬的是不是什么肿瘤啊?”很害怕。我那里又怎么哪,这样子一天到晚提心吊胆。但是有没有意识到自己是贪、嗔、痴三毒的重病患者。那个贪、嗔、痴三毒现在不用功的话,很快就会病入膏肓啊,为什么不着急啊?因为我们被无明所迷惑了。好像暗夜临深渊一样,黑暗的夜晚,一点月光都没有,而自己眼睛又不太明亮,然后又站在悬崖边上,自己还不知道。为什么看不到这个悬崖,所以还以为没事,所以不见轮回险境,这个就是什么?这个就是自己心有重病还不知道啊。

所以我们的色身健康固然很重要,更重要的是我们的心灵健康,我们的心灵要能够像诸佛菩萨那样子的安祥自在。心无挂碍,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内心能够常时的安住在慈悲和智慧之中。常乐柔和忍辱法,安住慈悲喜舍中。这样子是真的心灵健康了。所以我们对照佛菩萨再来反观我们的自身,随时都被烦恼所困惑,被爱憎情绪所左右。

六祖大师去见五祖就说:弟子自心常生智慧。我们来拜佛只能说:弟子自心常生烦恼。所以要能够生惭愧心,如果学佛很久了都是这样子,就应该生惭愧心了。这些是我们不能逃避的了,要能够正视直面自心的贪、嗔、痴三毒病。

然后积极地运用佛法来治疗。对三宝生起信心,生起恭敬

心来。佛是医师,法是药,僧伽就是护士,就是引路人。这样子来虔诚地闻法,依法修行。

修学次第

那么这个修学的次第怎么安排呢?有些人他是这样子,他老是问我这功课怎么排啊。其实一开始就应该要明白修学次第怎么样?我想应该常规的来说要分四步骤。四步骤的话,那么戒、定、慧都在其中了,成就的次第也就在其中了。

首先应该要增强对三宝的信心,树立学佛者的基本信念,可以学习几种经。可以学习《随念三宝经》,学习《增一阿含经》里面的《三宝品》;学习《地藏经》,学习《华严经》的《普贤行愿品》;以及,我们不是有一个光碟,《如何做个快乐修行人》,加上这个。这是第一步应该要做的。

其中它可以分为几类:一类是《随念三宝经》和《增一阿含经》的《三宝品》,是帮助我们认识三宝的甚深功德。然后透过对三宝功德的了解和忆念来强化皈依之心,来向佛菩萨靠拢,学习佛菩萨的品质。

然后第二类就是《普贤行愿品》和《地藏经》,这是阐述普贤菩萨、地藏菩萨他们因地修行的宏深誓愿力和广大的行持。这个是我们为佛弟子应该培养的基本的信念。

然后那个《如何做个快乐修行人》,其实就是讲我们在日常生活之中如何与佛法相应的点点滴滴,在生活之中修佛法。

不废世法而证佛法,不离佛法而行世法。这样子地世出世间圆融无碍。

这个应该是第一步,最基本的了。

然后第二步是要学习修持佛弟子必须要具备的基本的正见和行仪,指导我们如法地去持戒,去止恶修善。相关的经论有,比较重要的一些应该是:《阿毗达磨法蕴足论·学处品》,和《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药师经》、《优婆塞戒经》、《贤愚因缘经》、《百业经》、《华严经·净行品》和《文殊五字真言》,这一些。

第一步是应该是四本,第二步应该就是八本,第三步应该是十三本。

那么这个八本来说呢,那个《阿毗达磨法蕴足论·学处品》和《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这个《五戒相经》我们讲解过了,这个都是详细地说明五戒。

《优婆塞戒经》是讲居士菩萨戒。

然后《药师经》是讲色法、心法、息法,讲如何达到身、心、灵的健康。身体健康无病苦,心灵健康无烦恼,灵性健康消业障。这样子来学习。你看我们有些佛弟子,学佛很多年身体都转不过来,可能比以前还更差。这个是说明学佛没有真正地了解佛法,没有真正地相应,虽然时间久,但是没有相应。

那么《华严经》的《净行品》是讲如何用智慧,善用其心,

其实就是讲一百四十一种生活瑜伽。这个我们应该下个月就会在武汉讲。这些应该都是属于第二步要学习的。

然后《贤愚因缘经》和《百业经》是让我们了解缘起因果,树立世俗正见,业果如理取舍。正见有两种:世俗正见是业果如理取舍,因果取舍非常清晰,不会错乱;出世间的正见是中观空性智慧。

第二步要学习的经论,这个几种应该也是分为这三大类:一类是讲戒的,讲五戒,讲菩萨戒;一类是讲如何在饮食、呼吸、睡眠之中和生活之中修行的,《药师经》、《净行品》都是讲这个;还有一类就是讲世俗正见,业果如理取舍了。这是第二步。

第三步应该要奠定相应的教理基础,明白成佛的次第,并且发菩提心。应该学习的内容就是比较多,大概有十三种比较精要的,应该学习《菩提道次第略论》、《掌中解脱》、《入菩萨行》、《瑜伽师地论·菩萨地》、《定道资粮颂》、《舍利弗阿毗昙论·禅定品》、《广五蕴论》、(《大佛顶首楞严经》?)、《辨中边论》、《入中论》、《中观四百论》、《金刚经》、《因明释量论》,这个十三种。

第三步十三种,十三本,十三本能够通达的话,应该第三步就很坚实了。那么我们的菩提心真实地生起,我们树立中观正见,然后有比较广博的教理基础,应该都具足了。

这个第三步里面,他大概也是可以分为这么几类:

第一类是应该要学习《菩提道次第略论》和《掌中解脱》这个两种。《菩提道次第略论》有一个堪布昂旺朗吉讲解的是非常好,上面有很多修行的马车,可以照这个来实修。帕绷喀仁波切所讲的《掌中解脱》。这个两种都可以说,一个形象的比方就是告诉我们,就是给我们一张什么?成佛的地图。他提供了由学佛到成佛的完整的纲要,能够帮助我们在短时间内掌握佛法要领,在菩提道上稳步前进,不会走偏了,不会走错路,稳步前进。

第二类是修习禅定和身心转化的。应该是四种:一种是《定道资粮颂》;第二是《舍利弗阿毗昙论·禅定品》,这个都是讲禅定的实修方法和窍诀的;《广五蕴论》是讲身体的地、水、火、风、空,五大的转化次第和具体转化的窍诀和方法的;《大佛顶首楞严经》,是讲二十五圣修证圆通和五十种阴魔,都是我们修行之道上身心转化过程之中必然要遇到的。所以这些都是一定要学的。

然后第三类是《瑜伽师地论·菩萨地》和《入菩萨行》,这是讲菩提心的实修法。《菩萨地》是讲从菩萨的发心到行果全面阐述,菩萨道的修学内容。《入菩萨行》有一种很好的解释就是堪布索达吉的广释。


相关内容

  • 陈撄宁参同契讲义31-40
  • 二气感化章第三十一 阳燧以取火,非日不生光.方诸非星月,安能得水浆.二气至悬远,感化尚相通.何况近存身,切在于心胸.阴阳配日月,水火为效征. 阳燧者,铜做之镜,只能照一面,因其不是透明体故,今则用火镜代之矣:方诸,前人说是阴燧,但唐时试用不灵,故今说是大蛤. 阳燧取火,非当日而照,不能生光:方诸若无 ...

  • 入行论005
  • 第五节课 继续宣讲完整无缺.正确无误开显大乘道的<入行论释"善说海>.本论分两个方面:论名和论义.昨天已经讲了论名(包括真实论名.译礼),今天正式宣讲论义. 甲二(论义)分三:一.入造论之理:二.所入之自性:三.圆满结尾. 乙一(入造论之理)分二:一.真实宣说: 二.讲述宣说之 ...

  • 阿弥陀佛修法极乐捷径讲义
  • 阿弥陀佛修法极乐捷径讲义 堪布益西彭措讲授 敬礼上师阿弥陀佛! 敬礼上师莲花生大师! 敬礼上师法王如意宝! 皈依上师三宝! 为一切众生往生极乐速捷解脱发菩提心! 贤劫千佛的宏法期,以众生奉行十善业的情况,大致分为四个时期,一是"圆满时间",即众生奉行十善,未造十不善恶业,这是事部 ...

  • 中国有哪些著名特产?
  • 知道>历史学> 问题页已解决中国有哪些著名特产?要有地名!!!!!!!乐梓鸣 2009-9-6最佳答案中国镇国三宝!余音越千年---曾侯乙编钟. 骏马踏飞燕---铜奔马. 钧瓷 一.中国地方三宝  东北:紫貂皮,鹿茸角,吉林人参天下晓.  北京:景泰蓝,象牙雕,玉器玲珑精又巧.  ...

  • 2015年一级朱红讲义
  • 2015年一级建造师建筑工程管理与实务讲义 一.考试题型 1.总分160分(合格96分):客观题(40分),主观题(120分) 2.客观题:单项选择(20题,每题1分,共20分):多项选择(10题,每题2分,共20分),全书均为考点,部分考题(3-5分)超出考试用书范围. 3.主观题:案例题(5道案 ...

  • 三宝原名那日松 三宝老师前妻冯佳个人资料微博离婚原因揭秘
  • 音乐人三宝娶小25岁女演员万千惠,恋爱两年修成正果,由于两人之间年龄差距颇大引发热议.据海峡网小编了解,三宝老师之前有过一段婚姻,前妻名叫冯佳,关于三宝前妻冯佳的照片,三宝冯佳离婚原因,三宝妻子冯佳的个人资料,都引发了大家的关注. 三宝,本名那日松,1968年生,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现年49岁,代表 ...

  • 来自:荷花小女子 百科大全
  • 荷花医缘馆 发信 关注 1615215 贡献15394 关注5624783 访问 收藏千年知识,不懈,打造一流书馆,繁忙! 2011年03月02日建馆 http://pwrs.360doc.com 秘方  智慧  备考 馆藏 (共16751篇) 馆藏分类思想殿堂(28) 备考资源(54) 名医秘方( ...

  • 岗前安全教育培训讲义
  • 第一章 培训的目的 通过上岗前的安全教育.培训使全体作业人员充分的认识到安全生产的重要性,进入施工现场佩戴并正确的使用个人安全防护用品.严格遵守项目部安全管理制度,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互相监督.互相提醒,珍爱生命,达到项目部的安全生产目标. 第二章 安全生产方针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 ...

  • 一建高分顺口溜,考前再温习一遍~
  • 考前秘料,速速获取: 1.一建绝密记忆口诀 2.历年考试真题&答案解析 3.内部学习资料(讲义ppt) 班主任微信:wantiku168,添加微信,立即获取 2017年一建考试倒计时2天 2017年一级建造师考试倒计时2天,备考冲刺火热进行中,你复习得如何了? 今天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级建造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