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改革开放的认识

中国于一九七八年走上改革开放的道路。改革开放激发了各行各业的活力,使中国的生产力不断得到发展。一个个新兴城市拔地而起。一项项重大科技成果得到制造和开发。一个个大型工程得到峻工。一个个超大型企业正在迅速成长。中国长得高了,长得壮了。不再是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那种积贫积弱,不再是六七十年代那种贫困落后!

而今日早晨神六飞船的成功的发射升空,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发展的又一重大成果!

是改革开放,我们国家恢复了高考,培养了一大批在创新素质和能力的优秀知识分子,在老一辈科技人员的知识已经明显老化的情况下,这些中青年知识分子毅然挑起重担,承担起航空航天的开发研究的重任。是改革开放,大大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力更生能力,为神州飞船的研制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是改革开放,使中国人民用更加开阔的视野看世界,主动吸收世界科学技术最新成果,推动我们的航空航天事业的新发展。是改革开放,从根本上否认了“知识分子是臭老九”、“知识越多越反动”的错误口号,落实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政策,为知识分子的工作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促进了航空航天专家才能的发挥。是改革开放,进一步树立了中国人民的自信,推动了载人航天工程重大决策的制定。

改革开放是二十多年来中国社会进步发展的根本动力。同样,也是中国航天事业不断取得新的成果的根本动力!

毋须讳言,当前中国的社会发展,还存在着许多问题。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高,人的权利和自由得不到充分尊重。对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说到底,要靠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任何走回头路的做法,都是没有出路的。

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改革开放中不断变得更加自信和成熟的中国人民,必定能突破当前社会发展中的复杂矛盾,使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取得更大成果。我们也完全有理由相信,中国的航空航天事业,必定能在改革开放中不断成长,为人类和平利用太空,做出更大贡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现代化进程探析

1978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中国人真正自觉地开始认识现代化,一系 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制定,重新开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机制,明确了中国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紧迫性,全面开创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局面。

一、提出“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思想

为了全面纠正十年“文革”的错误路线,实行全面的拔乱反正,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确定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完成后,如何 建设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个中心任务突出地摆到了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1979年 3月,邓小平就明确提出:“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 化道路。”[1](P163)他还对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重视的两个重要特点,即底子薄及 人口多、耕地少进行了分析。党的十二大,邓小平在总结我国革命和建设经验的基础上 ,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论断和现代化的基本方向。1984年10月, 邓小平强调“革命和建设都要走自己的路”,“中国革命的成功,是毛泽东同志把马克 思列宁主义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现在中国搞建设,也要把马克思列宁主 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2](P94~95)1987年8月,邓小平特别强调指出 :“我们党的十三大要阐述中国社会主义是处在初级阶段,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 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 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订规划。”[2](P225)至此,“走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思想已经趋于成熟,并成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开展各项工作 的根本指导思想。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理论的核心是全面现代化的思想。与此前的“中国工业化道路 ”思想相比,它既强调工业化的重要,也强调中国的现代化应该是工业化、政治民主化 和思想文化现代化的统一,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不能只看重其中的一方面,而导致现代化 过程中的种种失衡现象出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是全面现代化的思想,在党的十三大报 告中被规范地表述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一 表述被党的十四大、十五大所沿用,并被固定下来,成为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奋斗目标。

二、“两个文明”建设成为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主要内容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完成了全面的拔乱反正,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 现了由片面现代化向全面现代化的转变。使以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为主要内容 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重新开始起步。起步后,首先抓住了农业和农村工作,实行家庭 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业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通过调整工业结构解决轻重工业的比例 失调问题,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上了正确的道路,并全面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设的新局面。

1982年,党的十二大明确了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总任务: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 生,艰苦奋斗,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 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当时,已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当作 社会主义两个密不可分的重要特征进行了详细阐述。在实际进程中,一方面由于改革开 放冲破了僵化的经济体制,使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以不可阻挡之势蓬勃发展。沿海地区, 从南到北,形成了广阔的前沿开放地带,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不仅促进了三大产业的 协调发展,而且带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另一方面理想教育、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 在全社会范围内广泛开展,人们的思想冲破了旧观念的束缚。追求变革、勇于开拓、讲 求实效形成潮流。实践中,使我们对自己所处的历史阶段和基本任务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党的十三大正式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任 务是要实现别的许多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业化和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现 代化。确立了我国经济建设“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在这当时和之后的一段时间,尽管 国际国内形势复杂多变,但仍实现了国内社会稳定、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保证了改革 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继续进行。从1992年党的十四大开始,在“以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 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思想的指导下,不仅使现代化 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而且在思想上还突破了姓“资”姓“社”的束缚,提出了建立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构想。从此,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得以加快推进, 国内生产总值连年增长。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资源的开发极大地适应了科学技术的迅 猛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剧烈竞争。

具有重要意义的党的十五大,确立了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总结了近20 年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克服了超越阶段的错误观念,抵制了 抛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错误主张。全面规划了迈向21世纪的战略目标,提出要实现工 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的伟大构想。

三、这一时期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经验

1. 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20多年来,现代化建设的成 功经验告诉我们,在一个人口多、底子薄、文化科技总体水平不高、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仍居于世界后列的大国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历史任务。它既承担 着完成传统工业化的任务,又承担着进行新的产业革命的任务。在国际经济和科学技术 激烈竞争的形势下,科学技术是尽快改变我国生产力的落后面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的关键因素,是当今中国发展生产力的突破口。

当今世界,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地发展,并且正在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被应用于生 产,使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面貌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在这种形势下,我们要实现“ 四个现代化”,必须比以往更加重视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在农业方面,我 们要用占世界7%的土地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特别是生物技术、计 算机技术、核技术等高新技术和科学的管理方法来改造传统农业,发展新兴农业。工业 方面,则必须应用以电子信息和自动化技术、新能源和新材料技术来改造传统产业,用 于新产品开发,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从而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走出 “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的老路。至于国防现代化,就更离不开科学技术。此外, 决策的自主化、科学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也都离不开科学技 术。

2. 改革开放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动力。20多年前,邓小平深刻地指出,“四个现 代化”是一场“伟大革命”,“这场革命既然要大幅度地改变落后的生产力,就必须要 多方面地改变生产关系,改变上层建筑,改变工农业企业的管理方式和国家对工农业企 业的管理方式,使之适应于现代化大经济的需要。各个经济战线不仅需要进行技术上的 重大改革,而且需要进行制度上组织上的重大改革。进行这些改革,是全国人民的长远 利益所在,否则,我们不能摆脱目前生产技术和生产管理的落后状态。”[1](P135~13 6)在这里邓小平第一次揭示了改革与现代化之间的内在联系:现代化本身就是一场革命 ,只有通过改革,才能实现现

代化。20年的实践使我们进一步加深了对这些论断的认识 。改革旧的体制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为我国的现代化扫清了障碍、开辟了道 路,改革使从经济、政治到思想、文化,从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到行为方式、思维方式 完成了现代化所要实现的从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的转型。全面改革推动着社会主义现代 化不断向纵深发展,也为实现全面现代化创造了条件。

开放,不仅适应了世界经济的客观状况和发展趋势,也推动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 ,中国的现代化已经越来越离不开对外开放。对外开放,加强了同世界各国在贸易、科 技、文化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 建立,提高了我国的经济管理和科学技术的水平,扩大了对外贸易,弥补了国内建设资 金的不足,这一切都是推动现代化的直接动力。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将被作为社 会主义现代化的持久动力而被继续坚持下去。实践也证明,改革开放是建设有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现代化所必需的。

3. 政治稳定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保障。在一个拥有近13亿人口的大国进行社会主 义现代化建设是一项伟大的事业。我们具有许多有利条件和优势,也有许多不利因素和 困难,如众多的人口以及由此带来的资源相对短缺、交通运输紧张、就业压力大、生态 环境恶化等。在这样的国情下,如果全体人民同心同德、齐心协力地进行现代化建设, 就能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最大限度地发挥我们的优势。反之,如果政治不稳定,社 会动乱、人民内部发生分裂,那就不仅会加剧原有矛盾和困难,而且会丧失我们的有利 条件和优势,现代化的实现就无从谈起。从这个意义上讲,保持政治的稳定是实现现代 化的重要保证。用邓小平同志的话来说就是:“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 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2](P284)为此,所有 关于中国现代化的设计都要把保持社会稳定放在首位,一切有关现代化的方针、政策、 方案都要服从于稳定这一最根本的大局。

4. 必须把现代化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统一起来。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实现可持续发 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实现人、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协调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贯思想。 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把现代化建设 与可持续发展内在地统一起来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 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 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我们不仅要把眼前的改革和现代化建设搞好,还要为我们 的子孙后代着想,决不能吃祖宗粮,断子孙路,走浪费资源和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 我们不能为谋求一时的发展而以牺牲长久利益为代价。

总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立足于中国的现实,吸纳和借鉴了 世界的和我国的现代化的经验和教训,找到了一条真正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道路,实现了经济的、政治的和思想文化的现代化的全面发展

对改革开放的认识

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自觉地、持续地、全面地展开这样的改革和开放。坚持改革开放这个法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民族就一定能为人类做出更大贡献。

(一), 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 中国的改革不是偶然的, 而是有着深刻的原因: 1,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和" 文化大革命" 结束后的严峻局势, 迫使我们必须改革, 不得不改革. 如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缓慢, 人民的温饱问题还没有解决, 科学技术和教育落后, 官僚主义泛滥和家长制作风严重等. 2,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我们必须进行体制改革. 建国以后模仿苏联模式建立起来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已经严重地阻碍了我国生产力的发展," 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 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 不改革就没有出路".1978年, 邓小平在中国工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致词中说:"中央指出:这是一场根本改变我国经济和技术落后面貌, 进一步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伟大革命."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邓小平反复强调指出:经济领域要改革, 政治领域要改革, 文化, 科技, 教育等领域都要改革, 要进行全面改革. 围绕着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核心问题, 邓小平对全面改革的对象, 内容, 目标, 原则和方法作了深刻的论述, 提出了系统的改革构想, 从而成

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3,改革是社会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是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和社会主义题中应有之义。

(二),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改革的实质就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各种具体制度, 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邓小平明确指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这一概括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1,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是相对于新民主主义革命而言的。(2)改革的性质同过去的革命一样, 也是为了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 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 2,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是从解放生产力, 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这个意义上而言的. 革命是解放生产力, 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3,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是从改革的深刻性和广泛性而言的。

(三),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改革是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根本途径." 不改革, 不进行体制创新, 很多问题的解决就没有出路。" 因此," 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各个历史阶段, 都需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适时地通过改革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这样才能使社会主义制度充满生机和活力. 全党同志必须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改革和发展的基本观点可自觉性。" 所以,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选择。

改革开放是迫在眉睫的改革尝试。说改革是因为原有的体制不符合发展需要;说尝试是因为没有可以参考的范本。而迫在眉睫则是说明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和急迫性。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的经济改革已经很明显的说明了完全计划经济是不能够给现阶段生产力带来巨大发展的,而且其带来的危害已经现实的体现在我们的经济活动与生活中。经济是其他一切活动的基础,经济出现了危机,相应的其他方面的危机也就不远了。所以当我们的经济快要连人民的基本生活都满足不了时,迫在眉睫也就成了事实。我们的改革开放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不改必定要死,改了还有希望。事实证明我们的改革开放是成功的,短短三十年就取得巨大成就,而且还体现了不竭的生命力。虽然其中有一些弊病,但他仍在进行当中,只要我们的改革与时俱进,边走边改,日省其身,它必然会越来越符合我们的要求,更好的为我们服务。

说到社会主义国家改革(也就是说无产阶级专政经济改革),最尴尬的事情也就是刚才说过的“不改必定要死,改了还有希望”,但谁也不说另一句话:改好了固然可也富国强民,那改不好呢?事实告诉我们苏联改错了,这里说的改错了是指无产阶级专政的失败,而如何在既保证无产阶级专政又要通过经济改革达到我们富裕以及共同富裕的最高理想就是我们新一代社会主义国家应该解决的问题。幸运的是,我们正在进行这项改革,而且事实证明还不错,可以说是相当成功的。

至于我们的改革开放以后的走向和出路问题就更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最大问题了。走向是我们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走无产阶级人们民主专政的道路;出路则是达到共产主义社会即达到及其富裕以及共同富裕(这也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优越性)。走性问题是不能改的了,而且还要坚持走,能改的也就是能做文章的只有出路问题,而现阶段改革告诉我们达到及其富裕是完全有可能的。这样一来,只剩下一个问题要我们去解决,就是如何达到共同富裕。

必经之路:以往的经验告诉我们通过大家同时迈向富裕的齐步走政策是行不同的。只有通过改革开放,适当的引进市场经济,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完美结合才能大力发展我们的经济。显然现有的资本主义国家也意识到了这种新政策的优势了。然而只要引进市场经济就必然会使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要让这部分先富起来的人扶持和帮助贫穷的同胞也富起来达到共同富裕,单靠道德约束和鼓励是不可能的也是可笑的。这就引出了最终问题:如何达到共同富裕?

那么怎样然他们做到呢?也就是说怎样让富人口袋里的钱和平而且平和的流入贫苦大众的腰包里呢?就是税收和福利。我们要从富人那里收取高额税款用以提高人民社会福利,来服务贫苦大众。是普通民众吃饭不愁,穿衣不愁,生病不愁,失业不愁,,然而这个福利是有限度的,用句俗话,就是说我们提供免费的午餐,但午餐以外的我们不提供。而且这份午餐只是一份普通饭食,想吃好的只有劳动致富。这样一来,挣得的钱就不会全部消耗在生活琐事上了,就可以用来作为致富的资本。剩下的问题通过人性的攀比就会解决了。这样一来,下限提高了。该关心上限的问题了,而上限是不能降低的,或者说最好不要降低的。讲得太低,打压得太紧,则谁都不敢致富了,何谈共同致富。所以我们在高税收的前提下鼓励继续致富,这就有形象的一句话:打着还得哄着。“打着”就是高税收。具体做法就是随着资产收入的提高征收的比率也提高。比如收入一亿,收百分之十的税,十亿收百分之二十的税。挣得越多交的越多。交的越多对提高大众社会福利的贡献也越大。“哄着”就是给全体人民提供致富的机会和开放政策。只要愿意劳动的人愿意致富的人,通过诚实劳动就能富起来。国家只会鼓励不会打压。这样国家的建设,人民的福利都会得到大幅度发展,真正达到即富了国家又肥了私人的目的,这就是共同富裕的共产主义社会。

这是一种只能在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的改革,因为这种国家的主体是人民,这种政权的目的是达到同富裕,这是为全体人民谋福利的国家,这是生活在社会主义国家的优越性,也是改革不会失败的根源。

中国于一九七八年走上改革开放的道路。改革开放激发了各行各业的活力,使中国的生产力不断得到发展。一个个新兴城市拔地而起。一项项重大科技成果得到制造和开发。一个个大型工程得到峻工。一个个超大型企业正在迅速成长。中国长得高了,长得壮了。不再是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那种积贫积弱,不再是六七十年代那种贫困落后!

而今日早晨神六飞船的成功的发射升空,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发展的又一重大成果!

是改革开放,我们国家恢复了高考,培养了一大批在创新素质和能力的优秀知识分子,在老一辈科技人员的知识已经明显老化的情况下,这些中青年知识分子毅然挑起重担,承担起航空航天的开发研究的重任。是改革开放,大大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力更生能力,为神州飞船的研制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是改革开放,使中国人民用更加开阔的视野看世界,主动吸收世界科学技术最新成果,推动我们的航空航天事业的新发展。是改革开放,从根本上否认了“知识分子是臭老九”、“知识越多越反动”的错误口号,落实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政策,为知识分子的工作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促进了航空航天专家才能的发挥。是改革开放,进一步树立了中国人民的自信,推动了载人航天工程重大决策的制定。

改革开放是二十多年来中国社会进步发展的根本动力。同样,也是中国航天事业不断取得新的成果的根本动力!

毋须讳言,当前中国的社会发展,还存在着许多问题。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高,人的权利和自由得不到充分尊重。对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说到底,要靠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任何走回头路的做法,都是没有出路的。

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改革开放中不断变得更加自信和成熟的中国人民,必定能突破当前社会发展中的复杂矛盾,使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取得更大成果。我们也完全有理由相信,中国的航空航天事业,必定能在改革开放中不断成长,为人类和平利用太空,做出更大贡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现代化进程探析

1978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中国人真正自觉地开始认识现代化,一系 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制定,重新开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机制,明确了中国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紧迫性,全面开创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局面。

一、提出“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思想

为了全面纠正十年“文革”的错误路线,实行全面的拔乱反正,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确定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完成后,如何 建设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个中心任务突出地摆到了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1979年 3月,邓小平就明确提出:“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 化道路。”[1](P163)他还对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重视的两个重要特点,即底子薄及 人口多、耕地少进行了分析。党的十二大,邓小平在总结我国革命和建设经验的基础上 ,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论断和现代化的基本方向。1984年10月, 邓小平强调“革命和建设都要走自己的路”,“中国革命的成功,是毛泽东同志把马克 思列宁主义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现在中国搞建设,也要把马克思列宁主 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2](P94~95)1987年8月,邓小平特别强调指出 :“我们党的十三大要阐述中国社会主义是处在初级阶段,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 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 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订规划。”[2](P225)至此,“走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思想已经趋于成熟,并成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开展各项工作 的根本指导思想。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理论的核心是全面现代化的思想。与此前的“中国工业化道路 ”思想相比,它既强调工业化的重要,也强调中国的现代化应该是工业化、政治民主化 和思想文化现代化的统一,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不能只看重其中的一方面,而导致现代化 过程中的种种失衡现象出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是全面现代化的思想,在党的十三大报 告中被规范地表述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一 表述被党的十四大、十五大所沿用,并被固定下来,成为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奋斗目标。

二、“两个文明”建设成为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主要内容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完成了全面的拔乱反正,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 现了由片面现代化向全面现代化的转变。使以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为主要内容 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重新开始起步。起步后,首先抓住了农业和农村工作,实行家庭 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业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通过调整工业结构解决轻重工业的比例 失调问题,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上了正确的道路,并全面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设的新局面。

1982年,党的十二大明确了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总任务: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 生,艰苦奋斗,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 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当时,已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当作 社会主义两个密不可分的重要特征进行了详细阐述。在实际进程中,一方面由于改革开 放冲破了僵化的经济体制,使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以不可阻挡之势蓬勃发展。沿海地区, 从南到北,形成了广阔的前沿开放地带,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不仅促进了三大产业的 协调发展,而且带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另一方面理想教育、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 在全社会范围内广泛开展,人们的思想冲破了旧观念的束缚。追求变革、勇于开拓、讲 求实效形成潮流。实践中,使我们对自己所处的历史阶段和基本任务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党的十三大正式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任 务是要实现别的许多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业化和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现 代化。确立了我国经济建设“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在这当时和之后的一段时间,尽管 国际国内形势复杂多变,但仍实现了国内社会稳定、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保证了改革 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继续进行。从1992年党的十四大开始,在“以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 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思想的指导下,不仅使现代化 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而且在思想上还突破了姓“资”姓“社”的束缚,提出了建立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构想。从此,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得以加快推进, 国内生产总值连年增长。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资源的开发极大地适应了科学技术的迅 猛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剧烈竞争。

具有重要意义的党的十五大,确立了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总结了近20 年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克服了超越阶段的错误观念,抵制了 抛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错误主张。全面规划了迈向21世纪的战略目标,提出要实现工 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的伟大构想。

三、这一时期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经验

1. 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20多年来,现代化建设的成 功经验告诉我们,在一个人口多、底子薄、文化科技总体水平不高、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仍居于世界后列的大国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历史任务。它既承担 着完成传统工业化的任务,又承担着进行新的产业革命的任务。在国际经济和科学技术 激烈竞争的形势下,科学技术是尽快改变我国生产力的落后面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的关键因素,是当今中国发展生产力的突破口。

当今世界,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地发展,并且正在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被应用于生 产,使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面貌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在这种形势下,我们要实现“ 四个现代化”,必须比以往更加重视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在农业方面,我 们要用占世界7%的土地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特别是生物技术、计 算机技术、核技术等高新技术和科学的管理方法来改造传统农业,发展新兴农业。工业 方面,则必须应用以电子信息和自动化技术、新能源和新材料技术来改造传统产业,用 于新产品开发,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从而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走出 “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的老路。至于国防现代化,就更离不开科学技术。此外, 决策的自主化、科学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也都离不开科学技 术。

2. 改革开放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动力。20多年前,邓小平深刻地指出,“四个现 代化”是一场“伟大革命”,“这场革命既然要大幅度地改变落后的生产力,就必须要 多方面地改变生产关系,改变上层建筑,改变工农业企业的管理方式和国家对工农业企 业的管理方式,使之适应于现代化大经济的需要。各个经济战线不仅需要进行技术上的 重大改革,而且需要进行制度上组织上的重大改革。进行这些改革,是全国人民的长远 利益所在,否则,我们不能摆脱目前生产技术和生产管理的落后状态。”[1](P135~13 6)在这里邓小平第一次揭示了改革与现代化之间的内在联系:现代化本身就是一场革命 ,只有通过改革,才能实现现

代化。20年的实践使我们进一步加深了对这些论断的认识 。改革旧的体制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为我国的现代化扫清了障碍、开辟了道 路,改革使从经济、政治到思想、文化,从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到行为方式、思维方式 完成了现代化所要实现的从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的转型。全面改革推动着社会主义现代 化不断向纵深发展,也为实现全面现代化创造了条件。

开放,不仅适应了世界经济的客观状况和发展趋势,也推动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 ,中国的现代化已经越来越离不开对外开放。对外开放,加强了同世界各国在贸易、科 技、文化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 建立,提高了我国的经济管理和科学技术的水平,扩大了对外贸易,弥补了国内建设资 金的不足,这一切都是推动现代化的直接动力。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将被作为社 会主义现代化的持久动力而被继续坚持下去。实践也证明,改革开放是建设有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现代化所必需的。

3. 政治稳定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保障。在一个拥有近13亿人口的大国进行社会主 义现代化建设是一项伟大的事业。我们具有许多有利条件和优势,也有许多不利因素和 困难,如众多的人口以及由此带来的资源相对短缺、交通运输紧张、就业压力大、生态 环境恶化等。在这样的国情下,如果全体人民同心同德、齐心协力地进行现代化建设, 就能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最大限度地发挥我们的优势。反之,如果政治不稳定,社 会动乱、人民内部发生分裂,那就不仅会加剧原有矛盾和困难,而且会丧失我们的有利 条件和优势,现代化的实现就无从谈起。从这个意义上讲,保持政治的稳定是实现现代 化的重要保证。用邓小平同志的话来说就是:“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 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2](P284)为此,所有 关于中国现代化的设计都要把保持社会稳定放在首位,一切有关现代化的方针、政策、 方案都要服从于稳定这一最根本的大局。

4. 必须把现代化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统一起来。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实现可持续发 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实现人、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协调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贯思想。 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把现代化建设 与可持续发展内在地统一起来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 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 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我们不仅要把眼前的改革和现代化建设搞好,还要为我们 的子孙后代着想,决不能吃祖宗粮,断子孙路,走浪费资源和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 我们不能为谋求一时的发展而以牺牲长久利益为代价。

总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立足于中国的现实,吸纳和借鉴了 世界的和我国的现代化的经验和教训,找到了一条真正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道路,实现了经济的、政治的和思想文化的现代化的全面发展

对改革开放的认识

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自觉地、持续地、全面地展开这样的改革和开放。坚持改革开放这个法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民族就一定能为人类做出更大贡献。

(一), 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 中国的改革不是偶然的, 而是有着深刻的原因: 1,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和" 文化大革命" 结束后的严峻局势, 迫使我们必须改革, 不得不改革. 如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缓慢, 人民的温饱问题还没有解决, 科学技术和教育落后, 官僚主义泛滥和家长制作风严重等. 2,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我们必须进行体制改革. 建国以后模仿苏联模式建立起来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已经严重地阻碍了我国生产力的发展," 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 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 不改革就没有出路".1978年, 邓小平在中国工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致词中说:"中央指出:这是一场根本改变我国经济和技术落后面貌, 进一步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伟大革命."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邓小平反复强调指出:经济领域要改革, 政治领域要改革, 文化, 科技, 教育等领域都要改革, 要进行全面改革. 围绕着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核心问题, 邓小平对全面改革的对象, 内容, 目标, 原则和方法作了深刻的论述, 提出了系统的改革构想, 从而成

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3,改革是社会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是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和社会主义题中应有之义。

(二),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改革的实质就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各种具体制度, 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邓小平明确指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这一概括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1,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是相对于新民主主义革命而言的。(2)改革的性质同过去的革命一样, 也是为了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 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 2,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是从解放生产力, 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这个意义上而言的. 革命是解放生产力, 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3,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是从改革的深刻性和广泛性而言的。

(三),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改革是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根本途径." 不改革, 不进行体制创新, 很多问题的解决就没有出路。" 因此," 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各个历史阶段, 都需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适时地通过改革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这样才能使社会主义制度充满生机和活力. 全党同志必须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改革和发展的基本观点可自觉性。" 所以,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选择。

改革开放是迫在眉睫的改革尝试。说改革是因为原有的体制不符合发展需要;说尝试是因为没有可以参考的范本。而迫在眉睫则是说明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和急迫性。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的经济改革已经很明显的说明了完全计划经济是不能够给现阶段生产力带来巨大发展的,而且其带来的危害已经现实的体现在我们的经济活动与生活中。经济是其他一切活动的基础,经济出现了危机,相应的其他方面的危机也就不远了。所以当我们的经济快要连人民的基本生活都满足不了时,迫在眉睫也就成了事实。我们的改革开放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不改必定要死,改了还有希望。事实证明我们的改革开放是成功的,短短三十年就取得巨大成就,而且还体现了不竭的生命力。虽然其中有一些弊病,但他仍在进行当中,只要我们的改革与时俱进,边走边改,日省其身,它必然会越来越符合我们的要求,更好的为我们服务。

说到社会主义国家改革(也就是说无产阶级专政经济改革),最尴尬的事情也就是刚才说过的“不改必定要死,改了还有希望”,但谁也不说另一句话:改好了固然可也富国强民,那改不好呢?事实告诉我们苏联改错了,这里说的改错了是指无产阶级专政的失败,而如何在既保证无产阶级专政又要通过经济改革达到我们富裕以及共同富裕的最高理想就是我们新一代社会主义国家应该解决的问题。幸运的是,我们正在进行这项改革,而且事实证明还不错,可以说是相当成功的。

至于我们的改革开放以后的走向和出路问题就更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最大问题了。走向是我们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走无产阶级人们民主专政的道路;出路则是达到共产主义社会即达到及其富裕以及共同富裕(这也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优越性)。走性问题是不能改的了,而且还要坚持走,能改的也就是能做文章的只有出路问题,而现阶段改革告诉我们达到及其富裕是完全有可能的。这样一来,只剩下一个问题要我们去解决,就是如何达到共同富裕。

必经之路:以往的经验告诉我们通过大家同时迈向富裕的齐步走政策是行不同的。只有通过改革开放,适当的引进市场经济,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完美结合才能大力发展我们的经济。显然现有的资本主义国家也意识到了这种新政策的优势了。然而只要引进市场经济就必然会使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要让这部分先富起来的人扶持和帮助贫穷的同胞也富起来达到共同富裕,单靠道德约束和鼓励是不可能的也是可笑的。这就引出了最终问题:如何达到共同富裕?

那么怎样然他们做到呢?也就是说怎样让富人口袋里的钱和平而且平和的流入贫苦大众的腰包里呢?就是税收和福利。我们要从富人那里收取高额税款用以提高人民社会福利,来服务贫苦大众。是普通民众吃饭不愁,穿衣不愁,生病不愁,失业不愁,,然而这个福利是有限度的,用句俗话,就是说我们提供免费的午餐,但午餐以外的我们不提供。而且这份午餐只是一份普通饭食,想吃好的只有劳动致富。这样一来,挣得的钱就不会全部消耗在生活琐事上了,就可以用来作为致富的资本。剩下的问题通过人性的攀比就会解决了。这样一来,下限提高了。该关心上限的问题了,而上限是不能降低的,或者说最好不要降低的。讲得太低,打压得太紧,则谁都不敢致富了,何谈共同致富。所以我们在高税收的前提下鼓励继续致富,这就有形象的一句话:打着还得哄着。“打着”就是高税收。具体做法就是随着资产收入的提高征收的比率也提高。比如收入一亿,收百分之十的税,十亿收百分之二十的税。挣得越多交的越多。交的越多对提高大众社会福利的贡献也越大。“哄着”就是给全体人民提供致富的机会和开放政策。只要愿意劳动的人愿意致富的人,通过诚实劳动就能富起来。国家只会鼓励不会打压。这样国家的建设,人民的福利都会得到大幅度发展,真正达到即富了国家又肥了私人的目的,这就是共同富裕的共产主义社会。

这是一种只能在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的改革,因为这种国家的主体是人民,这种政权的目的是达到同富裕,这是为全体人民谋福利的国家,这是生活在社会主义国家的优越性,也是改革不会失败的根源。


相关内容

  • 2013认识论主观题答案
  •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主观题训练 1.①上述材料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哪些观点? (4分) ②这些观点在材料中是如何体现的? (8分) 答: (1)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和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观点. (2)①应防治非典型肺炎的需要 ...

  • 浅谈[实践论]对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意义
  • 摘 要 <实践论>发表距今已有77年的历史.77年来,中国共产党所取得的一系列成就,都充分论证了<实践论>的正确性.本文以<实践论>中的三个基本观点, 来阐明它对我们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意义.今天,重温<实践论>的基本观点,不仅对于贯彻领会十八届三中全会 ...

  • 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必须深化对发展规律的认识
  •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各级党委要深化对发展规律的认识,提高领导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更好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深入学习思考"对发展规律 ...

  • 赴深圳考察心得体会
  • 这次赴深圳考察学习的时间虽短(上课学习的时间只有9个课时),参观考察的地方不多(考察了深圳有名的南岭村、盐田港、华侨城旅游景区和莲花山公园景区)。但是通过这次赴深圳参观考察学习,确实使我开阔了视野,大开了眼界,看到了内地和沿海的差距,取得了一些真正的收获,的确体会颇深,感触良多。 我们之所以要解放思 ...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化了对三大规律的认识(摘录...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化了对三大规律的认识(摘录) 刘先春 改革开放30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最大贡献就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根本上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涵,就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这不仅在实践上使中国 ...

  • 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 今年"两会"期间,胡锦涛总书记在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注重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使改革兼顾到各方面利益.照顾到各方面关切,真正得到广大人民群众拥护和支持.这一重要论述, 对我们正确认识改革发展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统筹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具有重要指 ...

  • 对改革与发展关系的几点认识2
  • 对改革与发展关系的几点认识 第一点,改革与发展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关系.改革有不同的情势,一种改革叫逼上梁山.比如农村土地改革,解放了几十年,人定胜天,粮食亩产超千斤的口号整天喊,但群众的温饱问题都没有解决,不改革不行了,因而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农村土地改革的帷幕,立竿见影,人还是那些人, ...

  • 事业单位改革的认识
  • 事业单位改革的认识 事业单位一般是国家设置的带有一定的公益性质的机构,但不属于政府机构,与公务员是不同的.一般情况下国家会对这些事业单位予以财政补助.分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如学校等,差额拨款事业单位,如医院等,还有一种是自主事业单位,是国家不拨款的事业单位. 目前,事业单位在发展过程中暴露了不少的问 ...

  •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案例
  •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案例 榆社三中 鹿永明 一.案例标题: <好歌曲大家唱---改革开放30周年> 学科:初中历史 年级:八年级下第三单元活动课 二.案例内容:好歌曲大家唱---改革开放30周年 (一).设计指导思想:通过对改革开放30年的成就进行归纳和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

  • 曹建明:统一认识知难而进攻坚克难敢于担当全力以赴抓好深化司法改革任务落实
  • 原标题:曹建明:统一认识知难而进攻坚克难敢于担当全力以赴抓好深化司法改革任务落实 曹建明在湖北检察机关调研时强调 统一认识知难而进攻坚克难敢于担当 全力以赴抓好深化司法改革任务落实 10月16日,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曹建明到湖北省咸宁市检察院调研,看望慰问基层执法办案一线检察干警.正义网记者程丁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