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环境下的中职语文教学反思

新课改环境下的中职语文教学反思

作者:李青

来源:《广东教育·职教版》2013年第10期

摘要:新课改给中职语文带来了生机活力,但也出现了一些理解片面、舍本逐末、矫枉过正的现象。我们必须回到语文学科的根本,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联系专业而不追随专业课,显示语文的地位。中职语文改革不能流于形式,我们主张独立思考基础上的合作学习,主张开放有度的灵活自主,主张联系实际设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本文从理论和实践出发,指出了中职语文改革出现的偏差,探讨了中职语文健康发展的途径。 关键词:新课改;中职语文;反思课程改革给中职语文带来了生机活力,看视频、讲故事、演戏剧、搞活动等常出现在语文课上,案例分析法、模拟情景法、任务驱动法、项目教学法等成为主流,精彩导入、小组合作、交流探究、成果展示、过程性评价等构成课堂的流行元素。比起过去的肢解课文,现在的“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实践,确实是一大进步,让人欣喜,令人振奋。但是,在教学改革中,有一些问题值得引起我们的关注和深思。

一、突出工具性,不能忽视人文性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深入,人们对中职学校的培养目标有了明确的认识,中职培养的学生,应是具有足够的职业能力和良好的职业素质,富于创新精神,能适应自身和职业需要的可持续性发展的劳动者。为了适应这种需要,专业课教学设计和手段打破传统的学科模式,使课堂教学“工作化”“程序化”,有目的地将专业知识按照它们在目标职业活动中的本来顺序展开。语文等基础文化课也受其影响。

在这种背景下,不少中职教师完全抛开基础的语句训练,忽略循序渐进的规律,直接进入并专攻“语文应用能力”的培养,一味地训练技能,收效甚微。只追求实用的知识,只强调技能的训练,结果是语文课成了训练场,所有的时间都承载着大大小小的任务(项目),或写应用文,或训练口语,就是读一首诗,也要带着学会欣赏诗歌的任务去阅读。课堂上再也听不到琅琅书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多读才能体会作品的人文思想。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称为美读,可见朗读是学生欣赏美的第一步,能使学生真切地感受作品的情感和气势。在理解史铁生的《合欢树》时,选择背景音乐,通过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让学生初步把握作品的基调。再让学生自由朗读,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内容结构、情感脉络,读了几遍后就容易梳理。至于文章的主题,可以让学生畅所欲言,教师应该告诉学生“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道理,但要言之有理,不能离开文本片面追求标新立异。

中职生不是大学生,刚从初中的稚嫩中走过来,正处在积累知识、形成人生观的关键时期,需要大量储备心智才能慢慢走向成熟。况且大多数中职生是初中应试教育的落榜者,不仅语文基础不好,心理发育不健全,也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比起同龄的高中生,他们更加

需要人文的关怀、健康的积极的引导。“文以载道”,语文学习在他们的世界观形成中有很大影响,其它科目难以替代。只有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从易到难,由浅入深,挖掘作品的精髓,语文才能完成“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服务”的使命。难以想象,一个没有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年青人,会成长为出色的劳动者。

二、与专业联系,不要亦步亦趋

中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原则决定了专业课的霸主地位。长期以来,中职语文一直陷于尴尬境地的原因:一是语文课在国家课程方案中占重要地位,但在一些职业学校常被任意削减课时,降低评价标准。二是语文课不断努力与专业课建立对接关系,以“服务专业课”为宗旨,结果又陷入语文主体精神的缺失困境,成了“四不象”。三是语文课虽然竭尽全力进行改革,在教材的编写、教学方法的创新等方面做了许多努力,但是很少触及到语文课程生成及运行的核心内容,课改效果不理想。在很多学校,语文等基础文化课无条件地给专业课让路,第一学年160课时被严重削减为80课时,只能在《语文》(基础模块)中选部分内容。第二学年几乎全是专业课,除了文秘专业外,《语文》(专业模块)很少进入课堂。 不仅如此,语文在教学内容上不断向专业靠拢,口语训练时设计与专业有关的话题,布置应用写作任务时考虑职业岗位的需要。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注重实践,这些都没有错。但语文作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并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而是有着自己的学科特点和任务的,教学大纲中指出,中职语文要“指导学生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和思维发展,加强语文实践,培养语文的应用能力,为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以及继续学习奠定基础;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进步文化,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服务”。要完成这样的任务,中职语文必须有一定的独立性和尊严,可以联系专业,但不能在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上亦步亦趋。现在,专业课向项目教学法一边倒。有些学校的语文课也在尝试使用项目教学法。实践证明,并不是任何课程都适宜采用项目教学法,即使有些适宜采用项目教学法的课程,也并不是所有章节都需要。从教学实践来看,项目教学法比较适宜实践性较强的、理论知识点相对集中的课程,像计算机平面设计、汽车维修、电子线路检测等。而有些理论性较强的课程或章节,像语文、德育这一类的基础文化课,还有计算机基础理论课程(如汇编语言,数据结构)等,不能抛弃讲授法、诵读法、练习法等传统教学方法,宜根据内容灵活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果生硬地套用项目课程教学,忽视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和积累,反而不利于能力的培养。

三、鼓励合作学习,学会独立思考

新课改的主要亮点在于明确指出:“教学中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探索富有实效的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语文应用能力,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所有教学方法、教学模式都应该符合这种精神。例如基于“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的项目课程,与传统的教学法相比,主要表现在改变了三个中心,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由以课本为中心转变为以“项目”为中心,由以课堂为中心转变为以实际经验为中心。可是,中职学生基础普遍较弱,虽然加德纳教授的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进入中职学习的绝大多数学生的智

能倾向主要为形象思维,适合接受“做中学”的教学模式。然而,长期偏差的思维方式、学习态度以及非常薄弱的知识基础,对任何科目都没有兴趣,不能主动探究,缺乏团队意识,不在乎所有形式的评价等,使很多中职生不能适应项目教学等新教学方式的要求,中职语文教改困难重重。

在实践中,很多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教学计划、教学设计做得非常漂亮,实施起来,往往因为学生不配合、教学时间缺少、教学设备不足等诸多因素,效果大打折扣。例如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被教师们广泛采用。但是,有些教师忽视了:实施合作学习,要以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为前提条件,为合作而合作是没有意义的。时下不少教师片面地理解合作学习,在学生没有充分阅读、思考的情况下进行合作学习。在语文课上,经常看到如下场面:小组长在发言,其他成员默不作声,汇报的当然也是小组长的“权威高见”;小组成员讨论热烈,但没围绕主题,没解决任何实际问题。这些合作学习,未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表面热闹,实质上流于形式,收效甚微。究其原因,是教师没能真正理解合作学习的含义,未处理好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的关系。语文课堂如果缺少了品读、感悟、揣摩、玩味、涵泳,语感从何而来?能力和素养怎样提高?语文课往往“心动”比“形动”更为重要,有时“沉静”比“活跃”更有效。见问题就讨论,动不动就合作的语文课堂只能是华而不实的泡沫课。学生对课文还不理解,认识也不深刻,小组合作加工整理的结果也是肤浅的、片面的,这样的合作只是为个别优生提供展示的机会。只有在学生充分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互相交流,取长补短,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

四、灵活自主,不宜开放无度

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注重生成与建构,淡化预设与讲授。课程改革要求课堂教学要体现以学定教,因需施教,增加灵活度。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课堂教学,把主要的时间让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把语文课堂交给学生”,许多教师经过短暂的困惑后马上接受下来并付诸实践:既然要把课堂上的时间交给学生,岂不正好解放了自己吗?于是出现了我们不愿意看到的课堂现象:学生讨论热烈却没有主题,海阔天空胡言乱语还受表扬说有创意;教师袖手旁观几乎淡化出场,一切让学生自己说了算。独立自主并不等于放任自流、不要标准。

听说读写在语文教学中要灵活运用,比如阅读是提高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富有个性化的行为。阅读过程充满了创造,阅读教学应该依据教材内容设计开放性的话题,培养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个性阅读能力。但是教师在进行开放性教学时要把握一个度。在文本的诵读与理解中,在充分引导虚设情境的情况下,开放要有利于师生在阅读中与文本发生深层的有价值的对话,有利于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有利于渗透科学方法、健康情趣、积极向上的人生观,有利于学生体验母语的优美和运用语文的实践。例如,莫泊桑的小说《项链》的主题,除了“虚荣说”“命运说”,有的学生会归纳为“老实人就是吃亏”,教师应纠正,这种理解不无道理,但比较肤浅,也不是作者的本意。“真理向前迈一小步,就会变成谬误。” 传统语文教学的弊端必须革除,但我们不能矫枉过正,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的尝试、体验、实践,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升华认识,学会学习。语文的探究学习不同于科学探究,但在操作上也要讲究科学性,随意探究只会浪费时间。实际教学中

有的教师往往只重视发散思维,不注重整合和优化,开放无度,天马行空,造成了学生对探究的曲解,不利于思维能力的培养。

五、注重实践,不能离开实际

中职语文既要遵循语文学科的特征,又要考虑学生的职业发展需要。以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为切入口,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是有效途径。有调查报告表明:企业需要的不是混口饭吃的人力,而是人才。企业关注的是综合能力,而不是单纯的技术。中职学校作为中职生走向社会的桥梁,应保证学生从学校向职业人的顺利转变。中职语文教学由于其工具性特点,要注重培养学生适应复杂社会所需要的认知能力、表达能力、社交能力、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正确利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进行教学,以活动进课堂,更能体现与实现以素养带技能的目标。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顾名思义,应该具有语文性、综合性、实践性、活动性的特征,通过直观地接触语文教学资源,鼓励学生迈出传统课堂,在活动实践中去发现生活中的语文,进而在实践中学习语文规律,提高语文能力和素养。

《语文》(基础模块)每个单元都设计了一个语文实践活动,但有的活动内容与本单元的技能脱节,有的对条件要求过高,不少教师在教学中直接绕过不理。其实,我们可以参考课本里的设计,寻找适合本校本班学生实际的活动主题,让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成为培养技能的平台。例如,在文秘专业讲授《求职信》时,笔者直接把学生带进了计算机房,在讲解求职信的特点、格式和写作技巧后,就把课堂交给了学生和他们面前的电脑,下课铃声响了,每个人都交上了一份电子版求职信,虽然有的还算不上漂亮,但学生兴致勃勃,都表示要利用课后时间设计一份更好的求职信,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在上《应聘》一课时,直接把教室的桌椅由面向讲台排放变成了四周围一圈的模式。按照提前布置的任务驱动项目,分为用人单位和应聘者两类角色。学生自己准备好材料,包括前面学过的求职信、个人简历等。经过模拟训练,学生大致了解了应聘的环节。学校每年都有供毕业生找工作的校园招聘会,教师可以带学生去招聘现场闯一闯。学到的东西派上用场,学生变成了学习的主人,学有所得,学有所用,这比以前的教师讲解、学生练习、提交作业效果好得多。

面对21世纪职业教育改革的浪潮,中职语文任重而道远,。少一些报怨,多一些尝试;少一些浮躁,多一些思考;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既借鉴吸收先进的教学理念,也保留传统的优良的教学方法;“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突出实践教学,做到“学生愿意学,老师愿意教,企业愿意要”,即“学习——教学——服务”为一体的教学思路,努力为学生的发展创造一片广阔的天空。

(作者单位:广东省高州农业学校)

参考文献:

[1]邱念英.中职语文教育弊端分析与对策探讨[J].广东教育·职业教育,2013(5).

[2]赵冠舒.多途径构建语文个性教学课堂[J].师道·情智,2013(6).

[3]廖芳.论中职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J].广西轻工业,2009(8). 责任编辑 陈春阳

新课改环境下的中职语文教学反思

作者:李青

来源:《广东教育·职教版》2013年第10期

摘要:新课改给中职语文带来了生机活力,但也出现了一些理解片面、舍本逐末、矫枉过正的现象。我们必须回到语文学科的根本,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联系专业而不追随专业课,显示语文的地位。中职语文改革不能流于形式,我们主张独立思考基础上的合作学习,主张开放有度的灵活自主,主张联系实际设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本文从理论和实践出发,指出了中职语文改革出现的偏差,探讨了中职语文健康发展的途径。 关键词:新课改;中职语文;反思课程改革给中职语文带来了生机活力,看视频、讲故事、演戏剧、搞活动等常出现在语文课上,案例分析法、模拟情景法、任务驱动法、项目教学法等成为主流,精彩导入、小组合作、交流探究、成果展示、过程性评价等构成课堂的流行元素。比起过去的肢解课文,现在的“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实践,确实是一大进步,让人欣喜,令人振奋。但是,在教学改革中,有一些问题值得引起我们的关注和深思。

一、突出工具性,不能忽视人文性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深入,人们对中职学校的培养目标有了明确的认识,中职培养的学生,应是具有足够的职业能力和良好的职业素质,富于创新精神,能适应自身和职业需要的可持续性发展的劳动者。为了适应这种需要,专业课教学设计和手段打破传统的学科模式,使课堂教学“工作化”“程序化”,有目的地将专业知识按照它们在目标职业活动中的本来顺序展开。语文等基础文化课也受其影响。

在这种背景下,不少中职教师完全抛开基础的语句训练,忽略循序渐进的规律,直接进入并专攻“语文应用能力”的培养,一味地训练技能,收效甚微。只追求实用的知识,只强调技能的训练,结果是语文课成了训练场,所有的时间都承载着大大小小的任务(项目),或写应用文,或训练口语,就是读一首诗,也要带着学会欣赏诗歌的任务去阅读。课堂上再也听不到琅琅书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多读才能体会作品的人文思想。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称为美读,可见朗读是学生欣赏美的第一步,能使学生真切地感受作品的情感和气势。在理解史铁生的《合欢树》时,选择背景音乐,通过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让学生初步把握作品的基调。再让学生自由朗读,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内容结构、情感脉络,读了几遍后就容易梳理。至于文章的主题,可以让学生畅所欲言,教师应该告诉学生“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道理,但要言之有理,不能离开文本片面追求标新立异。

中职生不是大学生,刚从初中的稚嫩中走过来,正处在积累知识、形成人生观的关键时期,需要大量储备心智才能慢慢走向成熟。况且大多数中职生是初中应试教育的落榜者,不仅语文基础不好,心理发育不健全,也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比起同龄的高中生,他们更加

需要人文的关怀、健康的积极的引导。“文以载道”,语文学习在他们的世界观形成中有很大影响,其它科目难以替代。只有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从易到难,由浅入深,挖掘作品的精髓,语文才能完成“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服务”的使命。难以想象,一个没有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年青人,会成长为出色的劳动者。

二、与专业联系,不要亦步亦趋

中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原则决定了专业课的霸主地位。长期以来,中职语文一直陷于尴尬境地的原因:一是语文课在国家课程方案中占重要地位,但在一些职业学校常被任意削减课时,降低评价标准。二是语文课不断努力与专业课建立对接关系,以“服务专业课”为宗旨,结果又陷入语文主体精神的缺失困境,成了“四不象”。三是语文课虽然竭尽全力进行改革,在教材的编写、教学方法的创新等方面做了许多努力,但是很少触及到语文课程生成及运行的核心内容,课改效果不理想。在很多学校,语文等基础文化课无条件地给专业课让路,第一学年160课时被严重削减为80课时,只能在《语文》(基础模块)中选部分内容。第二学年几乎全是专业课,除了文秘专业外,《语文》(专业模块)很少进入课堂。 不仅如此,语文在教学内容上不断向专业靠拢,口语训练时设计与专业有关的话题,布置应用写作任务时考虑职业岗位的需要。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注重实践,这些都没有错。但语文作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并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而是有着自己的学科特点和任务的,教学大纲中指出,中职语文要“指导学生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和思维发展,加强语文实践,培养语文的应用能力,为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以及继续学习奠定基础;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进步文化,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服务”。要完成这样的任务,中职语文必须有一定的独立性和尊严,可以联系专业,但不能在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上亦步亦趋。现在,专业课向项目教学法一边倒。有些学校的语文课也在尝试使用项目教学法。实践证明,并不是任何课程都适宜采用项目教学法,即使有些适宜采用项目教学法的课程,也并不是所有章节都需要。从教学实践来看,项目教学法比较适宜实践性较强的、理论知识点相对集中的课程,像计算机平面设计、汽车维修、电子线路检测等。而有些理论性较强的课程或章节,像语文、德育这一类的基础文化课,还有计算机基础理论课程(如汇编语言,数据结构)等,不能抛弃讲授法、诵读法、练习法等传统教学方法,宜根据内容灵活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果生硬地套用项目课程教学,忽视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和积累,反而不利于能力的培养。

三、鼓励合作学习,学会独立思考

新课改的主要亮点在于明确指出:“教学中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探索富有实效的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语文应用能力,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所有教学方法、教学模式都应该符合这种精神。例如基于“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的项目课程,与传统的教学法相比,主要表现在改变了三个中心,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由以课本为中心转变为以“项目”为中心,由以课堂为中心转变为以实际经验为中心。可是,中职学生基础普遍较弱,虽然加德纳教授的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进入中职学习的绝大多数学生的智

能倾向主要为形象思维,适合接受“做中学”的教学模式。然而,长期偏差的思维方式、学习态度以及非常薄弱的知识基础,对任何科目都没有兴趣,不能主动探究,缺乏团队意识,不在乎所有形式的评价等,使很多中职生不能适应项目教学等新教学方式的要求,中职语文教改困难重重。

在实践中,很多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教学计划、教学设计做得非常漂亮,实施起来,往往因为学生不配合、教学时间缺少、教学设备不足等诸多因素,效果大打折扣。例如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被教师们广泛采用。但是,有些教师忽视了:实施合作学习,要以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为前提条件,为合作而合作是没有意义的。时下不少教师片面地理解合作学习,在学生没有充分阅读、思考的情况下进行合作学习。在语文课上,经常看到如下场面:小组长在发言,其他成员默不作声,汇报的当然也是小组长的“权威高见”;小组成员讨论热烈,但没围绕主题,没解决任何实际问题。这些合作学习,未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表面热闹,实质上流于形式,收效甚微。究其原因,是教师没能真正理解合作学习的含义,未处理好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的关系。语文课堂如果缺少了品读、感悟、揣摩、玩味、涵泳,语感从何而来?能力和素养怎样提高?语文课往往“心动”比“形动”更为重要,有时“沉静”比“活跃”更有效。见问题就讨论,动不动就合作的语文课堂只能是华而不实的泡沫课。学生对课文还不理解,认识也不深刻,小组合作加工整理的结果也是肤浅的、片面的,这样的合作只是为个别优生提供展示的机会。只有在学生充分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互相交流,取长补短,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

四、灵活自主,不宜开放无度

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注重生成与建构,淡化预设与讲授。课程改革要求课堂教学要体现以学定教,因需施教,增加灵活度。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课堂教学,把主要的时间让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把语文课堂交给学生”,许多教师经过短暂的困惑后马上接受下来并付诸实践:既然要把课堂上的时间交给学生,岂不正好解放了自己吗?于是出现了我们不愿意看到的课堂现象:学生讨论热烈却没有主题,海阔天空胡言乱语还受表扬说有创意;教师袖手旁观几乎淡化出场,一切让学生自己说了算。独立自主并不等于放任自流、不要标准。

听说读写在语文教学中要灵活运用,比如阅读是提高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富有个性化的行为。阅读过程充满了创造,阅读教学应该依据教材内容设计开放性的话题,培养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个性阅读能力。但是教师在进行开放性教学时要把握一个度。在文本的诵读与理解中,在充分引导虚设情境的情况下,开放要有利于师生在阅读中与文本发生深层的有价值的对话,有利于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有利于渗透科学方法、健康情趣、积极向上的人生观,有利于学生体验母语的优美和运用语文的实践。例如,莫泊桑的小说《项链》的主题,除了“虚荣说”“命运说”,有的学生会归纳为“老实人就是吃亏”,教师应纠正,这种理解不无道理,但比较肤浅,也不是作者的本意。“真理向前迈一小步,就会变成谬误。” 传统语文教学的弊端必须革除,但我们不能矫枉过正,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的尝试、体验、实践,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升华认识,学会学习。语文的探究学习不同于科学探究,但在操作上也要讲究科学性,随意探究只会浪费时间。实际教学中

有的教师往往只重视发散思维,不注重整合和优化,开放无度,天马行空,造成了学生对探究的曲解,不利于思维能力的培养。

五、注重实践,不能离开实际

中职语文既要遵循语文学科的特征,又要考虑学生的职业发展需要。以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为切入口,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是有效途径。有调查报告表明:企业需要的不是混口饭吃的人力,而是人才。企业关注的是综合能力,而不是单纯的技术。中职学校作为中职生走向社会的桥梁,应保证学生从学校向职业人的顺利转变。中职语文教学由于其工具性特点,要注重培养学生适应复杂社会所需要的认知能力、表达能力、社交能力、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正确利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进行教学,以活动进课堂,更能体现与实现以素养带技能的目标。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顾名思义,应该具有语文性、综合性、实践性、活动性的特征,通过直观地接触语文教学资源,鼓励学生迈出传统课堂,在活动实践中去发现生活中的语文,进而在实践中学习语文规律,提高语文能力和素养。

《语文》(基础模块)每个单元都设计了一个语文实践活动,但有的活动内容与本单元的技能脱节,有的对条件要求过高,不少教师在教学中直接绕过不理。其实,我们可以参考课本里的设计,寻找适合本校本班学生实际的活动主题,让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成为培养技能的平台。例如,在文秘专业讲授《求职信》时,笔者直接把学生带进了计算机房,在讲解求职信的特点、格式和写作技巧后,就把课堂交给了学生和他们面前的电脑,下课铃声响了,每个人都交上了一份电子版求职信,虽然有的还算不上漂亮,但学生兴致勃勃,都表示要利用课后时间设计一份更好的求职信,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在上《应聘》一课时,直接把教室的桌椅由面向讲台排放变成了四周围一圈的模式。按照提前布置的任务驱动项目,分为用人单位和应聘者两类角色。学生自己准备好材料,包括前面学过的求职信、个人简历等。经过模拟训练,学生大致了解了应聘的环节。学校每年都有供毕业生找工作的校园招聘会,教师可以带学生去招聘现场闯一闯。学到的东西派上用场,学生变成了学习的主人,学有所得,学有所用,这比以前的教师讲解、学生练习、提交作业效果好得多。

面对21世纪职业教育改革的浪潮,中职语文任重而道远,。少一些报怨,多一些尝试;少一些浮躁,多一些思考;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既借鉴吸收先进的教学理念,也保留传统的优良的教学方法;“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突出实践教学,做到“学生愿意学,老师愿意教,企业愿意要”,即“学习——教学——服务”为一体的教学思路,努力为学生的发展创造一片广阔的天空。

(作者单位:广东省高州农业学校)

参考文献:

[1]邱念英.中职语文教育弊端分析与对策探讨[J].广东教育·职业教育,2013(5).

[2]赵冠舒.多途径构建语文个性教学课堂[J].师道·情智,2013(6).

[3]廖芳.论中职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J].广西轻工业,2009(8). 责任编辑 陈春阳


相关内容

  • 中职学校教学计划
  • 篇一:学校教学计划 一.目标 本学期,认真贯彻落实市及镇教研室关于教育教学的有关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按照规范办学标准,不断推进素质教育.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教职工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学校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 二.理念 以学生发展需求为本,以谋取学生终生幸福为本,充分相信学生,高度尊重学生, ...

  • 2011年学院工作要点
  • 一、指导思想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学发展,坚持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坚持办一流教育,育一流人才,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实施素质教育,推进教育现代化。根据温州市教育局和省教研室、教科院的工作要求,深入贯彻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与改进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 ...

  • 职业学校2014下半年工作思路
  • 1、 事业情况:本学期共有学生2480人,其中毕业生611人。10级成人大专共有330名参加考试,最终录取203名。11级成人大专班正在组班,目前已有290多位学生报名。面向社会招收了31名技艺精湛的紫砂从业人员,参加技师职业资格的理论、操作、高新技术和论文写作的培训和考核工作。目前已经完成理论考试 ...

  • 新课改背景下中职德育课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
  •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新课改背景下中职德育课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 作者:茹春亚 来源:<亚太教育>2015年第15期 作者简介:茹春亚(1978-),女,浙江嵊州人,硕士研究生,经济师,研究方向:学校人力资源管理工作. 摘要:德育课教师队伍的素质决定着 ...

  • 中职教师的专业成长
  • 中职教师的专业成长 从古至今,人们对教师的评价都很高,教师这个职业一直都被称作是一个神圣的职业.似乎不同人群都有不同的写照,"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农夫的写照,而对于教师,那则是"日出而作,日落而不息",更多的时候我们都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 ...

  • 中职德育课堂教学中践行"三贴近"原则的探索
  • 摘要:针对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新教材的"三贴近"原则,阐述了在课堂教学中实践"三贴近"原则,增强德育课教学实效性的一些观点和做法. 关键词:"三贴近"原则:参与体验:实效性 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课教学,是德育工作的主渠道,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 ...

  • 中专老师教学计划
  • 中专教师工作计划范文 第一篇 中专教师工作计划范文 国家在发展高级中学教育的时候设定了两种方式,一种是正规的高级中学,一种是学习 技术的职业中专,这是根据我们国家的实际情况制定的,非常的具有针对性. 我们不能只注重对学生的文化课教育,我们也需要大量的技术人才,设立我们职业中专 就是让我们在教授学生文 ...

  • 课题开题报告会主持词
  • 1、今天参加会议的有校领导、校务委员、教研组长和教师代表钟老师、施老师,会议有四项内容:教科室主任林老师介绍课题概况;王副书记、黄副校长分别宣读泉州市规划课题 《坚持学生第一办学理念的实践与研究》、 教育部规划课题《新课程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改革策略研究》开题报告;苏副校长作《关于坚持“学生第一”办学 ...

  • 中职学生英语学习现状及对策分析
  •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到来,国际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也日益频繁,而英语作为一种世界性的语言,它在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学生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对其英语基础知识进行掌握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我国当前中等职业学习主要文化课程当中,英语课程教学面临着一个比较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