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教案

第6课 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方面:

了解或掌握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日本对朝鲜的侵略;甲午中日战争正式爆发;平壤战役;黄海战役;辽东战役;威海战役;中日《马关条约》;三国干涉还辽;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2.过程与方法方面:

(1)通过中日战争过程的教学,引导学生分析清军海战皆败的原因。从而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马关条约》和《南京条约》进行比较的教学,分析其给中国社会造成的危害,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综合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1)通过对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军队战败原因持分析教学,让学生认识到:社会制度的腐败,军事技术的落后,是近代中国挨打受辱的关键所在。

(2)通过爱国官兵英勇顽强抵抗外敌入侵的教学,培养学生树立国家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爱国主义情感。

4. 学法指导:

(1)引导学生辩证、全面的分析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使学生学会用辩证的观点,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分析历史问题。

(2)引导学生对比分析《马关条约》和《南京条约》,帮助学生掌握比较、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二、重点、难点分析

1. 重点分析:

(1)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是本节课的第一个重点。1894年爆发的中日战争,是日本政府推行扩张政策和长期以来蓄谋侵略中国的必然结果。学习这一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全面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影响是本节课的第二个重点。《马关条约》的签订是《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丧权辱国的条约,是日本强加给中国人民的一付沉重枷锁,是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成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一个极严重的步骤。学习这一内容,将会帮助学生理解《马关条约》对中国社会影响的严重性。

2. 难点分析:《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是本节课的难点。“大大加深”从哪些方面反映出来,学生对此不易理解。因此,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比《马关条约》和《南京条约》的内容,分析列强对中国的经济掠夺已从商品输出发展到资本输出,使学生理解这一结论。

三、教学过程

导入:04上海高考30题——全国人大十届二次会议期间,温家宝总理在答记者

问时,引用了清末诗人丘逢甲《春愁》: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

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问题:(1)这首诗写于哪一年? 1896年。

(2)为什么“四百万人同一哭”?

甲午战争失败或《马关条约》签订,日本强占台湾。

(3)“春愁”是中国古诗词中常见的词语,作者以此为题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被迫离开祖国的悲愤或爱国之情。

(一)背景 必然

1、日本

明治维新前,日本是一 个封建落后、闭关锁国、遭受西方侵略的亚洲国家;明治维新后,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国力逐渐强盛,但由于资产阶级改革不彻底,仍保留着浓厚的封建残余势力,广大工人、农民的生活极端贫困,国内市场狭小,生产发展受到阻碍,加上人民的反抗,导致国内阶级矛盾日益尖锐。

为解决资本主义发展中的矛盾,日本统治者强烈要求对外侵略扩张,企图从中找寻出路。明治政府对外宣布: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海外。并制定了旨在征服中国和世界的大陆政策:第一步,侵占中国的台湾,第二步征服朝鲜,第三步侵占中国的东北和蒙古,第四步征服全中国,侵占亚洲,称霸世界。

材料——征韩侵华:“欲先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朝鲜,然后以朝鲜为跳板进而征服中国。”

提问:“大陆政策”中日本政府曾做过哪些尝试?——1874年,日本侵略中国的台湾,虽未得逞,但却尝到了甜头。特别是中法战争造成的中国“不败而败”的结局,更加刺激了日本侵略中国的野心,于是加紧扩军备战。

1885年,日本政府提出以十年为期的扩军计划,以归哦家财政的60%建立和发展近代化陆海军,1892年日本提前完成十年扩军计划。到甲午战争前,已经

建立了一 支拥有六万三前名常备军和二十三万名预备兵的陆军,并拥有排水量七万二千吨的海军舰队,总吨位大大超过北洋舰队,1893年,日本成立战时大本营,不断派遣特务、间谍潜入朝鲜和中国各战略要地查看地形,窃取政治军事情报。日本参谋部还绘制了朝鲜和中国东北以及渤海湾的详细地图,没有漏过一 座小山坡,连中国每一个省能够抽出多少兵力作战,日本都是了如指掌。侵略者已经作好了一 切战争准备。

2、对于日本的侵略,西方列强态度如何?

材料:帝国主义们的心情是矛盾的:他们希望战争,尤其希望中华帝国对外战争爆发,因为这不 但可以削弱这个帝国的国力,而且还可以检验这个帝国目前的抵抗能力——这一点至关重要 ,因为自中国务实的官员致力于洋务运动后,帝国的防务实力让帝国主义们有点儿不摸底了 。只是,除了日本人之外,帝国主义们并不希望日本人真的打胜,至少是不能让日本人获得圆满的胜利。因为如果这样,中国人给日本人的好处肯定会影响到自己的利益——中华帝国的版图和市场再大也是有限的。 ——王树增《1901年:一个帝国的背影》

美国希望日本成为其侵略中国和朝鲜的助手;英国企图利用日本牵制俄国在远东发展势力,德法为了趁日本侵华之机夺取新的利益,也极力支持日本侵略中国。俄国虽然对中国东北和朝鲜怀有极大的野心,但准备尚未就绪,因此对日本暂时采取不干涉政策。西方列强的纵容或默许的态度,成为日本实施侵略计划的有利条件。

3、朝鲜东学党起义提供了机会。

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清政府应朝鲜政府请求,派兵帮助镇压,日本趁机以保护侨民为借口,大量派兵开金朝鲜。起义平息后,清政府建议中日两国同时撤军,日本不仅拒绝,反而句许大量增兵,其外相陆奥宗光就曾密令驻朝公使“促成中日冲突,实为当前之急务,为实行此事,可采取任何手段。”蓄意挑起战争。

4、面对着一 触即发的战争形势,国内舆论强烈要求清政府增援备战,北洋海军的广大官兵也要求立即投入抗击日军的战斗,然而,清政府此时态度如何呢?

在清朝统治集团中,身担要职的李鸿章力主“避战自保”,因为他深知北洋海军自1888年正式建成后,没有再添置任何船只,1891年以后有停止购买枪支弹药,海防经费被慈禧挪用去修颐和园。这时的北洋海军不仅已经舰龄老化,行动迟缓,火力较差,落后于日本舰队了。而且李鸿章还一直把北洋舰队作为个人升官发财的政治资本,不肯轻易一试。

同时,他也需要迎合慈禧太后的旨意,极力主和。而老谋深算的慈禧太后即害怕日本的武力威胁,又影响自己的六十大寿,也一心只想保持和局,支持李鸿章的求和主张,让他奔走于西方列强之间,请求出面调停,在发现依靠俄国、英国调停的希望都破灭后,又求助于德国、法国、美国等,结果三国都为了各自的利益支持日本。在调停依然无望的情况下,李鸿章等仍然不积极备战,失去了备战的最好时机。从以上情况不难看出,要打仗,请政府必然是败多胜少了。

5、爆发原因简图

6、总结

帝时代;日国策;西支持;中腐败;朝时机。

(二)经过惨败

1、时间:1894—1895

2、标志:丰岛海战-不宣而战

3、战役:平壤-黄海-辽东-威海(舰灭)

地图、各类战况图片展示

4、败因:封建朽

甲午战争前中日两国比较

材料1 从经济上看,甲午战前日本的重工业还比较薄弱,轻工业中也只有纺织业比较发达。钢铁、煤、铜、煤油、机器制造的产量都比中国低得多。当时日本共有工业资本7000万元,银行资本9000万元,年进口额1.7亿元,年出口额9000万元,年财政收入8000万元,这些指标除了进口量与中国相当外,其它都低于中国,说明当时日本的经济实力和中国一样并不强盛。

从军事上看,日本在甲午战前的一二十年里,竭全国之力提升军事实力,尤其重视海军建设,到1893年,拥有军舰55艘,排水量6.1万吨,与中国海军主力北洋舰队相当(中国还有广东、福建水师)。日本常备陆军22万人,总兵力不到中国的一半。

材料2

日本代表的是近代进步势力,中国则是传统守旧势力的主要代表。甲午战争就是进步和守旧势力的一次交锋,是文明和野蛮国家的较量。日本获胜恰恰象征了进步文明的凯旋。 ——伊藤博文

材料3

比如说,当大连城陷落,日军大肆屠杀中国百姓的时候,北京紫禁城内正在庆祝大清国皇太后的万寿吉日,清王朝为此花费的银两为1000万两,为装修颐和园,挪用了海军军费以及其他款项,又用去白银3000万两,而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战舰价格大约50万两,北洋舰队鼎盛时期军舰也仅为25艘左右,这样算来,4000万两的白银足以让大清国拥有3支由最先进的战舰组成的北洋舰队。——慈禧面对户部暂停颐和园工程的奏请,恶狠狠的说“谁让我一时不开心,我让他一世不开心”

②不少官兵临阵脱逃。如平壤战役、辽东半岛战役中都有。

③装备落后,军备松弛。如清军的枪炮大都购自英国、德国、美国、法国等国,有的炮弹没有炸药,只有沙土,根本不能使用。-硝烟弥漫中,一名伤痕累累的士兵高举哑炮仰天长啸:“为什么不炸?“军舰的炮弹虽然“实储火药,然配储不多,且药线铁管仅实煤灰,故弹中敌船而不能裂”。因此,北洋舰队在海战中吃亏很大。因而,尽管人民也积极参战,但终于以失败告终。

总结——

中国:(主观)社会制度落后 ——清朝统治腐败、避战求和政策、清军防务松弛、官兵临阵脱逃、武器装备落后

日本:(客观)制度先进——准备充分、战斗力强、情报准确、列强支持

(三)结果 马约:一厂二亿三岛四埠

1895年,清政府代表李鸿章和日本政府代表伊藤博文在日本马关谈判:伊藤博文“内无相,外无将,不得已玉帛相将” ; 李鸿章“天难度,地难量,这才是帝王度量”。

播放有关签订《马关条约》的视频资料,使学生了解日方的咄咄逼人与中方的忍辱求和。

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如下图。

补充说明

1、赔款

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在加上三千万两赎辽费,这些银子,如果用载重五吨的卡车来拉的话,足足要拉1840车之多。几乎相当与清政府三年财政收入的总和。这就加剧了中国人民的负担。括地难偿债,台高到极天,清政府无力偿还,不得不大量举借外债,便利了列强通过贷款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

这笔巨额赔款相当与日本当时7年的财政收入,日本朝野对此欢欣鼓舞,外相陆奥宗光高兴地说“在这笔赔款之前,根本没有料到会有几亿日元,本国全部收入只有8千万日元,一 想到现在会有3亿5千万日元滚滚而来,无论和私人都觉得无比的富裕!”战后,日本经济和军事实力飞速扩张,增强了日本的侵略力量,成为了侵略我国最主要的国家。

2、三国干涉还辽

原因〈〈马关条约〉〉的签定,损害了俄、德、法三国在华的侵略权益。 日本侵占辽东半岛严重影响到俄国在我国东北的利益,日俄两国争夺我国东北的矛盾尖锐化,使俄过决定不惜一 战,强迫日本退回辽东。德国当时已经成为后起的工业国,它正在千方百计向远东扩张势力,法国是俄国的同盟国,自然支持盟国的主张,并期望在干涉还辽中从中国获得报酬。因而三国联合起来,向日本提出照会,要求日本放弃辽东半岛,同时三国军舰在日本附近海面游弋,对日本进行武力威胁,日本由于在战争中耗费巨大,无力对付三国联合军事行动,决定放弃辽东半岛,但又向清政府勒索白银三千万两作为赎辽费。

(四)影响重大

材料

梁启超:“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后始。” 陈独秀:“甲午之役、军破国削,举国上中社会,大梦初觉,稍有知识者多承认了富强之策。”

中国人历来把那个小岛看做是一块没有开化过的蛮荒之地,只不过秦时从中国本土去了几对男女,才让岛上有了人烟。从唐开始,帝国的土地上就能看到从那个小岛上来的人,除了学经的和尚之外,就是手拿竹棍的“浪人”和鬼鬼祟祟

的小偷。明时,中国人干脆称日本人为“倭人”。但是,在中国的历史上,恰恰是这些“倭寇”最深刻地让中国人知道了什么叫做耻辱。

——王树增《1901年:一个帝国的背影》

1、对中——大灾难:侵华新阶段,半殖大加深;新觉醒:维新革命、义和团;资初发。

2、对日——推进近代化,进入帝强行列。

3、对朝——沦为日本独占半殖民地

4、对远东——列强掀瓜分狂潮,争夺剧烈

(五)台湾斗争:徐骧;刘永福—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重要组成部分

台湾保卫战充分表现了台湾军民维护祖国领土完整的坚强意志和高度的爱国之一 精神,在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史上,留下了光辉的篇章。此后,在日本统治台湾的50年里,台湾人民争取回归祖国的斗争,一 直诶有停止过。直到1945年8月,日本战败投降后,台湾才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总结:

发生必然-日西中朝。

经过四役-平壤、黄海、辽东、威海。

马约四点-一厂、二亿、三岛、四埠。

危害新段-领土被瓜分;赔款控命脉;开口深内地;设厂阻资发。

第6课 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方面:

了解或掌握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日本对朝鲜的侵略;甲午中日战争正式爆发;平壤战役;黄海战役;辽东战役;威海战役;中日《马关条约》;三国干涉还辽;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2.过程与方法方面:

(1)通过中日战争过程的教学,引导学生分析清军海战皆败的原因。从而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马关条约》和《南京条约》进行比较的教学,分析其给中国社会造成的危害,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综合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1)通过对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军队战败原因持分析教学,让学生认识到:社会制度的腐败,军事技术的落后,是近代中国挨打受辱的关键所在。

(2)通过爱国官兵英勇顽强抵抗外敌入侵的教学,培养学生树立国家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爱国主义情感。

4. 学法指导:

(1)引导学生辩证、全面的分析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使学生学会用辩证的观点,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分析历史问题。

(2)引导学生对比分析《马关条约》和《南京条约》,帮助学生掌握比较、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二、重点、难点分析

1. 重点分析:

(1)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是本节课的第一个重点。1894年爆发的中日战争,是日本政府推行扩张政策和长期以来蓄谋侵略中国的必然结果。学习这一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全面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影响是本节课的第二个重点。《马关条约》的签订是《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丧权辱国的条约,是日本强加给中国人民的一付沉重枷锁,是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成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一个极严重的步骤。学习这一内容,将会帮助学生理解《马关条约》对中国社会影响的严重性。

2. 难点分析:《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是本节课的难点。“大大加深”从哪些方面反映出来,学生对此不易理解。因此,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比《马关条约》和《南京条约》的内容,分析列强对中国的经济掠夺已从商品输出发展到资本输出,使学生理解这一结论。

三、教学过程

导入:04上海高考30题——全国人大十届二次会议期间,温家宝总理在答记者

问时,引用了清末诗人丘逢甲《春愁》: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

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问题:(1)这首诗写于哪一年? 1896年。

(2)为什么“四百万人同一哭”?

甲午战争失败或《马关条约》签订,日本强占台湾。

(3)“春愁”是中国古诗词中常见的词语,作者以此为题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被迫离开祖国的悲愤或爱国之情。

(一)背景 必然

1、日本

明治维新前,日本是一 个封建落后、闭关锁国、遭受西方侵略的亚洲国家;明治维新后,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国力逐渐强盛,但由于资产阶级改革不彻底,仍保留着浓厚的封建残余势力,广大工人、农民的生活极端贫困,国内市场狭小,生产发展受到阻碍,加上人民的反抗,导致国内阶级矛盾日益尖锐。

为解决资本主义发展中的矛盾,日本统治者强烈要求对外侵略扩张,企图从中找寻出路。明治政府对外宣布: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海外。并制定了旨在征服中国和世界的大陆政策:第一步,侵占中国的台湾,第二步征服朝鲜,第三步侵占中国的东北和蒙古,第四步征服全中国,侵占亚洲,称霸世界。

材料——征韩侵华:“欲先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朝鲜,然后以朝鲜为跳板进而征服中国。”

提问:“大陆政策”中日本政府曾做过哪些尝试?——1874年,日本侵略中国的台湾,虽未得逞,但却尝到了甜头。特别是中法战争造成的中国“不败而败”的结局,更加刺激了日本侵略中国的野心,于是加紧扩军备战。

1885年,日本政府提出以十年为期的扩军计划,以归哦家财政的60%建立和发展近代化陆海军,1892年日本提前完成十年扩军计划。到甲午战争前,已经

建立了一 支拥有六万三前名常备军和二十三万名预备兵的陆军,并拥有排水量七万二千吨的海军舰队,总吨位大大超过北洋舰队,1893年,日本成立战时大本营,不断派遣特务、间谍潜入朝鲜和中国各战略要地查看地形,窃取政治军事情报。日本参谋部还绘制了朝鲜和中国东北以及渤海湾的详细地图,没有漏过一 座小山坡,连中国每一个省能够抽出多少兵力作战,日本都是了如指掌。侵略者已经作好了一 切战争准备。

2、对于日本的侵略,西方列强态度如何?

材料:帝国主义们的心情是矛盾的:他们希望战争,尤其希望中华帝国对外战争爆发,因为这不 但可以削弱这个帝国的国力,而且还可以检验这个帝国目前的抵抗能力——这一点至关重要 ,因为自中国务实的官员致力于洋务运动后,帝国的防务实力让帝国主义们有点儿不摸底了 。只是,除了日本人之外,帝国主义们并不希望日本人真的打胜,至少是不能让日本人获得圆满的胜利。因为如果这样,中国人给日本人的好处肯定会影响到自己的利益——中华帝国的版图和市场再大也是有限的。 ——王树增《1901年:一个帝国的背影》

美国希望日本成为其侵略中国和朝鲜的助手;英国企图利用日本牵制俄国在远东发展势力,德法为了趁日本侵华之机夺取新的利益,也极力支持日本侵略中国。俄国虽然对中国东北和朝鲜怀有极大的野心,但准备尚未就绪,因此对日本暂时采取不干涉政策。西方列强的纵容或默许的态度,成为日本实施侵略计划的有利条件。

3、朝鲜东学党起义提供了机会。

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清政府应朝鲜政府请求,派兵帮助镇压,日本趁机以保护侨民为借口,大量派兵开金朝鲜。起义平息后,清政府建议中日两国同时撤军,日本不仅拒绝,反而句许大量增兵,其外相陆奥宗光就曾密令驻朝公使“促成中日冲突,实为当前之急务,为实行此事,可采取任何手段。”蓄意挑起战争。

4、面对着一 触即发的战争形势,国内舆论强烈要求清政府增援备战,北洋海军的广大官兵也要求立即投入抗击日军的战斗,然而,清政府此时态度如何呢?

在清朝统治集团中,身担要职的李鸿章力主“避战自保”,因为他深知北洋海军自1888年正式建成后,没有再添置任何船只,1891年以后有停止购买枪支弹药,海防经费被慈禧挪用去修颐和园。这时的北洋海军不仅已经舰龄老化,行动迟缓,火力较差,落后于日本舰队了。而且李鸿章还一直把北洋舰队作为个人升官发财的政治资本,不肯轻易一试。

同时,他也需要迎合慈禧太后的旨意,极力主和。而老谋深算的慈禧太后即害怕日本的武力威胁,又影响自己的六十大寿,也一心只想保持和局,支持李鸿章的求和主张,让他奔走于西方列强之间,请求出面调停,在发现依靠俄国、英国调停的希望都破灭后,又求助于德国、法国、美国等,结果三国都为了各自的利益支持日本。在调停依然无望的情况下,李鸿章等仍然不积极备战,失去了备战的最好时机。从以上情况不难看出,要打仗,请政府必然是败多胜少了。

5、爆发原因简图

6、总结

帝时代;日国策;西支持;中腐败;朝时机。

(二)经过惨败

1、时间:1894—1895

2、标志:丰岛海战-不宣而战

3、战役:平壤-黄海-辽东-威海(舰灭)

地图、各类战况图片展示

4、败因:封建朽

甲午战争前中日两国比较

材料1 从经济上看,甲午战前日本的重工业还比较薄弱,轻工业中也只有纺织业比较发达。钢铁、煤、铜、煤油、机器制造的产量都比中国低得多。当时日本共有工业资本7000万元,银行资本9000万元,年进口额1.7亿元,年出口额9000万元,年财政收入8000万元,这些指标除了进口量与中国相当外,其它都低于中国,说明当时日本的经济实力和中国一样并不强盛。

从军事上看,日本在甲午战前的一二十年里,竭全国之力提升军事实力,尤其重视海军建设,到1893年,拥有军舰55艘,排水量6.1万吨,与中国海军主力北洋舰队相当(中国还有广东、福建水师)。日本常备陆军22万人,总兵力不到中国的一半。

材料2

日本代表的是近代进步势力,中国则是传统守旧势力的主要代表。甲午战争就是进步和守旧势力的一次交锋,是文明和野蛮国家的较量。日本获胜恰恰象征了进步文明的凯旋。 ——伊藤博文

材料3

比如说,当大连城陷落,日军大肆屠杀中国百姓的时候,北京紫禁城内正在庆祝大清国皇太后的万寿吉日,清王朝为此花费的银两为1000万两,为装修颐和园,挪用了海军军费以及其他款项,又用去白银3000万两,而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战舰价格大约50万两,北洋舰队鼎盛时期军舰也仅为25艘左右,这样算来,4000万两的白银足以让大清国拥有3支由最先进的战舰组成的北洋舰队。——慈禧面对户部暂停颐和园工程的奏请,恶狠狠的说“谁让我一时不开心,我让他一世不开心”

②不少官兵临阵脱逃。如平壤战役、辽东半岛战役中都有。

③装备落后,军备松弛。如清军的枪炮大都购自英国、德国、美国、法国等国,有的炮弹没有炸药,只有沙土,根本不能使用。-硝烟弥漫中,一名伤痕累累的士兵高举哑炮仰天长啸:“为什么不炸?“军舰的炮弹虽然“实储火药,然配储不多,且药线铁管仅实煤灰,故弹中敌船而不能裂”。因此,北洋舰队在海战中吃亏很大。因而,尽管人民也积极参战,但终于以失败告终。

总结——

中国:(主观)社会制度落后 ——清朝统治腐败、避战求和政策、清军防务松弛、官兵临阵脱逃、武器装备落后

日本:(客观)制度先进——准备充分、战斗力强、情报准确、列强支持

(三)结果 马约:一厂二亿三岛四埠

1895年,清政府代表李鸿章和日本政府代表伊藤博文在日本马关谈判:伊藤博文“内无相,外无将,不得已玉帛相将” ; 李鸿章“天难度,地难量,这才是帝王度量”。

播放有关签订《马关条约》的视频资料,使学生了解日方的咄咄逼人与中方的忍辱求和。

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如下图。

补充说明

1、赔款

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在加上三千万两赎辽费,这些银子,如果用载重五吨的卡车来拉的话,足足要拉1840车之多。几乎相当与清政府三年财政收入的总和。这就加剧了中国人民的负担。括地难偿债,台高到极天,清政府无力偿还,不得不大量举借外债,便利了列强通过贷款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

这笔巨额赔款相当与日本当时7年的财政收入,日本朝野对此欢欣鼓舞,外相陆奥宗光高兴地说“在这笔赔款之前,根本没有料到会有几亿日元,本国全部收入只有8千万日元,一 想到现在会有3亿5千万日元滚滚而来,无论和私人都觉得无比的富裕!”战后,日本经济和军事实力飞速扩张,增强了日本的侵略力量,成为了侵略我国最主要的国家。

2、三国干涉还辽

原因〈〈马关条约〉〉的签定,损害了俄、德、法三国在华的侵略权益。 日本侵占辽东半岛严重影响到俄国在我国东北的利益,日俄两国争夺我国东北的矛盾尖锐化,使俄过决定不惜一 战,强迫日本退回辽东。德国当时已经成为后起的工业国,它正在千方百计向远东扩张势力,法国是俄国的同盟国,自然支持盟国的主张,并期望在干涉还辽中从中国获得报酬。因而三国联合起来,向日本提出照会,要求日本放弃辽东半岛,同时三国军舰在日本附近海面游弋,对日本进行武力威胁,日本由于在战争中耗费巨大,无力对付三国联合军事行动,决定放弃辽东半岛,但又向清政府勒索白银三千万两作为赎辽费。

(四)影响重大

材料

梁启超:“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后始。” 陈独秀:“甲午之役、军破国削,举国上中社会,大梦初觉,稍有知识者多承认了富强之策。”

中国人历来把那个小岛看做是一块没有开化过的蛮荒之地,只不过秦时从中国本土去了几对男女,才让岛上有了人烟。从唐开始,帝国的土地上就能看到从那个小岛上来的人,除了学经的和尚之外,就是手拿竹棍的“浪人”和鬼鬼祟祟

的小偷。明时,中国人干脆称日本人为“倭人”。但是,在中国的历史上,恰恰是这些“倭寇”最深刻地让中国人知道了什么叫做耻辱。

——王树增《1901年:一个帝国的背影》

1、对中——大灾难:侵华新阶段,半殖大加深;新觉醒:维新革命、义和团;资初发。

2、对日——推进近代化,进入帝强行列。

3、对朝——沦为日本独占半殖民地

4、对远东——列强掀瓜分狂潮,争夺剧烈

(五)台湾斗争:徐骧;刘永福—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重要组成部分

台湾保卫战充分表现了台湾军民维护祖国领土完整的坚强意志和高度的爱国之一 精神,在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史上,留下了光辉的篇章。此后,在日本统治台湾的50年里,台湾人民争取回归祖国的斗争,一 直诶有停止过。直到1945年8月,日本战败投降后,台湾才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总结:

发生必然-日西中朝。

经过四役-平壤、黄海、辽东、威海。

马约四点-一厂、二亿、三岛、四埠。

危害新段-领土被瓜分;赔款控命脉;开口深内地;设厂阻资发。


相关内容

  • 1.1鸦片战争的烽烟教案10北师大版教案(1)
  • 第1课 鸦片战争的烽烟 [课程标准] 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简述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了解魏源.严复等人的主要思想.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鸦片走私对中国的危害,知道林则徐广州禁烟的史实,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 ...

  • 六品社[战争,人类的灾难]教案
  • 六年级品德与社会:<战争,人类的灾难>教案 活动目标 1.了解战争给人类带来的不幸与灾难,进一步体会和平的美好. 2.更加珍惜现在的和平环境,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 活动准备 1.学生课前搜集两次世界大战以及其他局部战争相关资料. 2.老师准备与本主题有关的一些影视剧.音乐及文学作品. ...

  • 人教版必修一第16课[抗日战争]教案
  • 附录一:人教版必修一第16课<抗日战争>教案 抗日战争 一.课程标准 "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七七事变.抗日民 ...

  • [消灭法西斯,自由属于人民]教案设计
  • <消灭法西斯,自由属于人民>教案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的空前灾难. 2.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史实. 3.了解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英勇斗争,萌发反对侵略战争的正义感. 教材分析: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的总目标告诉我们:<品德与社会&g ...

  •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2
  • 4<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2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一,导入: 我们在上节课学习了<一个人的遭遇>,它告诉我们在战争中,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普通人的生活,尤其是他们的心灵上的创伤.这是从战胜国来说的.那么,战败国的普通人的内心是什么样的呢?和战胜国有何不同?在战争之后,对他们 ...

  • 第7课 战争与民族交往教案(新课标人教版九年级上)
  • 第7课 战争与民族交往 [基本知识] 希波战争 亚历山大东征 罗马征服地中海地区 [重点知识] 1.战争在客观上推动了民族的交流和各种文明的冲撞和融合,促进了人类从分散向整体发展的进程. 2.如何理解战争推动文明冲撞与融合的客观进步和造成生命财产损失的现实破坏性. [课堂记录] 东西方文明之间早已存 ...

  • 思想品德六年级下册陕西未来出版社第九课[战争的苦难]教案
  • 9.战争的苦难 教学目标 1.了解两次世界大战以及战争的一些情况. 2.知道战争不仅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的伤害和损失,同时也给人们的心灵留下了难以愈合的创伤. 3.通过分析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懂得只有远离战争,保护和平,才有宁静的生活. 4.能够关注战争问题. 教学重点 通过分析战争给人们带 ...

  • 1.1鸦片战争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 1.1鸦片战争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林则徐虎门销烟.鸦片战争爆 发.中英<南京条约>:归纳<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2.过程与方法:分析鸦片输入的危害.战争原因,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归纳<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鸦片战争对 ...

  • 川教版历史八年级上鸦片战争教案
  • 鸦片战争 . 了解鸦片输入给中国带来的严重危害:记住虎门销烟.鸦片战争爆发的时间: 2. 列举<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3. 分析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影响: 1 2.小组交流答案,全班展示: 迅速崛起的英国:世界上最强大的 日益衰弱的清王朝:统治危机四伏. 中英正当贸易:中国长期处于 ...

  • 第一次鸦片战争教案
  • 教学设计 第一课 鸦片战争 一. 教学内容分析 鸦片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古代与近代历史的一个转折点,也是西方国家大肆侵略中国的开始,它的开始改变了几千年来辉煌的中国,在发展形势上和以后历史发展的进程上对中国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方面,鸦片战争吸引了许多发达大多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侵略的向往,使中国加快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