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语言艺术

《孟子》的语言艺术

摘要:《孟子》散文所散发出的语言艺术魅力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赞叹,其语言风格独树一帜,具有高超的艺术与技巧。《孟子》语言感情激越,气势浩然、雄健,文采华赡,善巧譬喻,精于论辩,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风格。对于后世语言艺术的推动起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孟子 ,语言艺术,论辩艺术

《孟子》七篇,反映了孔子以后,最重要的儒家大师孟子对儒家学说的继承和发展,表现了孟子的思想和理论。其思想内容博大精深,语言文字明白晓畅,叙事简明扼要,说理形象生动,遂成为儒家经典之作。

《孟子》散文所散发出的语言艺术魅力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赞叹,其语言风格独树一帜,具有高超的艺术与技巧。孟子对语言的认识,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言近而旨远者,善言也”、“言无实不详”。虽然这几句不足以表现《孟子》语言全部的魅力,但多多少少也算是表达了孟子对于语言的一些观点。

《孟子》散文语言感情激越,气势浩然。孟子具有刚正无畏的大丈夫人格,正如他所说:“我善养吾浩然之

气。”(《公孙丑上》)他还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滕文公下》)苏洵《苏批孟子》说其:“是焉得为大丈夫。”孟子有着以天下为己任的忧国忧民的深重情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告子上》)“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梁惠王下》)正如苏辙所说:“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大小。”(《上枢密韩太尉书》)这种不屈的人格和高度的责任感,使《孟子》散文情感真挚浓烈,充满道德感,语言气势浩然,充塞于天地之间,气概非凡。

《孟子》语言气势雄健。孟子的内在气质,高度自尊自信的人格及充于胸中的儒家道德,对《孟子》气势的形成起了决定性作用。此外,排比、连珠、反复等艺术手法的运用也增强了孟子文章的气势。刘大杰以为“孟子文章不仅文采华赡,清畅流利,尤以气势胜。”○1李泽厚说:“孟文以相当整齐的排比句法为形式,极力增强它在逻辑推理中的情感色彩和情感力量,从而使其说理具有一种不可阻挡的气势。”○2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公孙丑上》) 孟子创建的“性善论”是他推行仁政的出发点,以上四个句子结构相同,字数相等,不仅气势上得到了升华,且其所要表达的“性善论”基本思想,也清晰明了,使人印象深刻。所以,张振镛指出:“大抵孟文以闳肆胜。”○3鲁迅则更直接地说:“孟子生当周季,渐有繁辞,而叙述则时特精妙。”○4

善譬巧喻也是《孟子》散文语言艺术的显著特色。孟子的比喻浅近平易而生动有趣,轻快灵便而又深刻贴切,他往往以生活常理就近设譬,运用灵活,精辟允当,一语中的,从而引起读者广泛的共鸣。郑振铎称,孟子“沾了战国辩士之风”,因而“辞意骏利而深切,比喻赡美而有趣。”○5比喻可用具体的表述抽象的,可用浅显的表述深奥的,可用生动的表述平易的,这正符合孟子“言近而旨远”的善言要求。孟子曰:“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梁惠王章句上》)齐宣王内政不修,人民困苦,却欲“辟土地,朝秦楚”可谓是一种缘木求鱼的妄想。被比喻的一方是一种重大的政治现象,用来比喻的一方则是一种日常小事。把复杂的政治问题比做简单的生活现象,充分体现了孟子“君子之言不下带而道存焉”的语言组织原则。

再比如《告子上》中,生命是人所共见的,人们都能切切实实体会到它的存在和价值,能唱能跳,善行会跑。但是,“义”是个抽象的概念,无声无嗅,无形无状,普通人难于把握。为了使“义”的价值能够直观现实在人们眼前,孟子采用了譬喻说理技巧,用鱼比喻“生”,用熊掌比喻“义”,具体形象地区别出“生”和“义”价值高下不同。因此,“舍生取义”的结论就易于为人们接受和实践。

富于文采的论辩,是《孟子》散文语言艺术的另一大魅力。我国古代著名文艺理论家刘勰在其著作《文心雕龙》中写道:“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6此言充分道出了论辩的重要作用。战国时期诸子以好辩、善辩为时尚,而孟子尤以知言善辩著称。然而孟子却说:“予岂好辩乎?予不得已也。”(《滕文公下》)“在百家争鸣的时代,要阐明自己的观点,维护自己的立场,批评其他学派,就不得不进行论辩。”○7《孟子》的语言形式,与《论语》基本相同,属语录体,而多由对话组成,明白晓畅、通俗易懂,但比《论语》更有文采、气势及逻辑论辩性。《孟子》的语言是论理式的逻辑语言,又是形象化的文学语言。这既有利于加强论辩的说服力,又有利

于增强论辩的感染力。《孟子》的论辩技巧因势而变,具有居高临下,善于统观全局的特点。这其中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类比推理,层层推进;二是诱敌深入,欲擒故纵;三是善巧譬喻,形象有力。《梁惠王下》中:

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 王曰:“弃之。”

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

王曰:“已之。”

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

王顾左右而言他。

在两个设问的诱导下,齐宣王顺着孟子的思路,得出两个不言而喻的结论,而后类推下去,使齐宣王不知不觉陷入自我否定的结论中而无言以对。在达到其思想目的的同时,在语言上,也倍显生动有趣,耐人寻味。郑振铎认为,孟子“喜以比喻宣达他的意见”,“比喻赡美而有趣”。○8刘大杰指出,《孟子》在说理论事时,“偶尔举例取譬,时时露出一种幽默”。○9章沧授分析了《孟子》用譬的情况,认为:“孟子用喻,自如娴熟,摇曳多姿。”○10“比喻论证”可谓一种形象化的逻辑论证方法,它能有效地增强论辩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戴盈之曰:“什一,去关市之征,今兹未能,请轻之,以待来年,然后已,何如?”孟子曰:“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滕文公下》)

孟子向宋国当政者提出减免税收的主张,但宋大夫戴盈之答应先减轻一些,明年再减免有关税收。孟子把这种行为比作偷鸡人暂缓停止偷鸡的行为。二种行为,类异理同,从而反映出了百姓减免苛捐的迫切心情。

儒家重要经典《孟子》,语言精工,气势磅礴,说理透彻机智,感情充沛,具有鲜明

的个性和独特的风格,而且文章巧于论辩,逻辑严密,语言流畅,富有文采和感染力,其

对于后世语言艺术的推动起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M].中华书局,1941. ○

2李泽厚.美的历程[M].文物出版社,1981. ○

3张振镛.中国文学史分论[M].商务印书馆,1934年. ○

4鲁迅.汉文学史纲要[A].人民出版社,1981. ○

5郑振铎.中国文学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1932. ○

6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卷十四·杂文[I].中华书局,1986. ○

7焦石樵。中国文学史(第二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 ○

8郑振铎.中国文学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1932. ○

9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M].中华书局,1941. ○

10章沧授.论《孟子》散文的语言风格[J].安庆师院学报(哲社版),1985,(4). ○

《孟子》的语言艺术

摘要:《孟子》散文所散发出的语言艺术魅力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赞叹,其语言风格独树一帜,具有高超的艺术与技巧。《孟子》语言感情激越,气势浩然、雄健,文采华赡,善巧譬喻,精于论辩,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风格。对于后世语言艺术的推动起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孟子 ,语言艺术,论辩艺术

《孟子》七篇,反映了孔子以后,最重要的儒家大师孟子对儒家学说的继承和发展,表现了孟子的思想和理论。其思想内容博大精深,语言文字明白晓畅,叙事简明扼要,说理形象生动,遂成为儒家经典之作。

《孟子》散文所散发出的语言艺术魅力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赞叹,其语言风格独树一帜,具有高超的艺术与技巧。孟子对语言的认识,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言近而旨远者,善言也”、“言无实不详”。虽然这几句不足以表现《孟子》语言全部的魅力,但多多少少也算是表达了孟子对于语言的一些观点。

《孟子》散文语言感情激越,气势浩然。孟子具有刚正无畏的大丈夫人格,正如他所说:“我善养吾浩然之

气。”(《公孙丑上》)他还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滕文公下》)苏洵《苏批孟子》说其:“是焉得为大丈夫。”孟子有着以天下为己任的忧国忧民的深重情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告子上》)“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梁惠王下》)正如苏辙所说:“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大小。”(《上枢密韩太尉书》)这种不屈的人格和高度的责任感,使《孟子》散文情感真挚浓烈,充满道德感,语言气势浩然,充塞于天地之间,气概非凡。

《孟子》语言气势雄健。孟子的内在气质,高度自尊自信的人格及充于胸中的儒家道德,对《孟子》气势的形成起了决定性作用。此外,排比、连珠、反复等艺术手法的运用也增强了孟子文章的气势。刘大杰以为“孟子文章不仅文采华赡,清畅流利,尤以气势胜。”○1李泽厚说:“孟文以相当整齐的排比句法为形式,极力增强它在逻辑推理中的情感色彩和情感力量,从而使其说理具有一种不可阻挡的气势。”○2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公孙丑上》) 孟子创建的“性善论”是他推行仁政的出发点,以上四个句子结构相同,字数相等,不仅气势上得到了升华,且其所要表达的“性善论”基本思想,也清晰明了,使人印象深刻。所以,张振镛指出:“大抵孟文以闳肆胜。”○3鲁迅则更直接地说:“孟子生当周季,渐有繁辞,而叙述则时特精妙。”○4

善譬巧喻也是《孟子》散文语言艺术的显著特色。孟子的比喻浅近平易而生动有趣,轻快灵便而又深刻贴切,他往往以生活常理就近设譬,运用灵活,精辟允当,一语中的,从而引起读者广泛的共鸣。郑振铎称,孟子“沾了战国辩士之风”,因而“辞意骏利而深切,比喻赡美而有趣。”○5比喻可用具体的表述抽象的,可用浅显的表述深奥的,可用生动的表述平易的,这正符合孟子“言近而旨远”的善言要求。孟子曰:“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梁惠王章句上》)齐宣王内政不修,人民困苦,却欲“辟土地,朝秦楚”可谓是一种缘木求鱼的妄想。被比喻的一方是一种重大的政治现象,用来比喻的一方则是一种日常小事。把复杂的政治问题比做简单的生活现象,充分体现了孟子“君子之言不下带而道存焉”的语言组织原则。

再比如《告子上》中,生命是人所共见的,人们都能切切实实体会到它的存在和价值,能唱能跳,善行会跑。但是,“义”是个抽象的概念,无声无嗅,无形无状,普通人难于把握。为了使“义”的价值能够直观现实在人们眼前,孟子采用了譬喻说理技巧,用鱼比喻“生”,用熊掌比喻“义”,具体形象地区别出“生”和“义”价值高下不同。因此,“舍生取义”的结论就易于为人们接受和实践。

富于文采的论辩,是《孟子》散文语言艺术的另一大魅力。我国古代著名文艺理论家刘勰在其著作《文心雕龙》中写道:“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6此言充分道出了论辩的重要作用。战国时期诸子以好辩、善辩为时尚,而孟子尤以知言善辩著称。然而孟子却说:“予岂好辩乎?予不得已也。”(《滕文公下》)“在百家争鸣的时代,要阐明自己的观点,维护自己的立场,批评其他学派,就不得不进行论辩。”○7《孟子》的语言形式,与《论语》基本相同,属语录体,而多由对话组成,明白晓畅、通俗易懂,但比《论语》更有文采、气势及逻辑论辩性。《孟子》的语言是论理式的逻辑语言,又是形象化的文学语言。这既有利于加强论辩的说服力,又有利

于增强论辩的感染力。《孟子》的论辩技巧因势而变,具有居高临下,善于统观全局的特点。这其中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类比推理,层层推进;二是诱敌深入,欲擒故纵;三是善巧譬喻,形象有力。《梁惠王下》中:

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 王曰:“弃之。”

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

王曰:“已之。”

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

王顾左右而言他。

在两个设问的诱导下,齐宣王顺着孟子的思路,得出两个不言而喻的结论,而后类推下去,使齐宣王不知不觉陷入自我否定的结论中而无言以对。在达到其思想目的的同时,在语言上,也倍显生动有趣,耐人寻味。郑振铎认为,孟子“喜以比喻宣达他的意见”,“比喻赡美而有趣”。○8刘大杰指出,《孟子》在说理论事时,“偶尔举例取譬,时时露出一种幽默”。○9章沧授分析了《孟子》用譬的情况,认为:“孟子用喻,自如娴熟,摇曳多姿。”○10“比喻论证”可谓一种形象化的逻辑论证方法,它能有效地增强论辩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戴盈之曰:“什一,去关市之征,今兹未能,请轻之,以待来年,然后已,何如?”孟子曰:“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滕文公下》)

孟子向宋国当政者提出减免税收的主张,但宋大夫戴盈之答应先减轻一些,明年再减免有关税收。孟子把这种行为比作偷鸡人暂缓停止偷鸡的行为。二种行为,类异理同,从而反映出了百姓减免苛捐的迫切心情。

儒家重要经典《孟子》,语言精工,气势磅礴,说理透彻机智,感情充沛,具有鲜明

的个性和独特的风格,而且文章巧于论辩,逻辑严密,语言流畅,富有文采和感染力,其

对于后世语言艺术的推动起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M].中华书局,1941. ○

2李泽厚.美的历程[M].文物出版社,1981. ○

3张振镛.中国文学史分论[M].商务印书馆,1934年. ○

4鲁迅.汉文学史纲要[A].人民出版社,1981. ○

5郑振铎.中国文学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1932. ○

6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卷十四·杂文[I].中华书局,1986. ○

7焦石樵。中国文学史(第二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 ○

8郑振铎.中国文学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1932. ○

9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M].中华书局,1941. ○

10章沧授.论《孟子》散文的语言风格[J].安庆师院学报(哲社版),1985,(4). ○


相关内容

  • 先秦散文研究教学大纲
  • 第一部分  说明 一.教学目的.任务: 中国古代散文的传统源远流长,先秦散文是其源头.开设本选修课的目的是从源头着手,让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学习和研究先秦散文,培养学生熟悉和热爱古代散文,吸取其中的营养,批判地继承祖国优秀的文化传统,提高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学习这门课,对于弘扬民族文化,加强爱国 ...

  • 先秦散文研究
  • 先秦散文研究 教 学 大 纲 (选修课) 西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熊宪光 <先秦散文研究>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 说 明 一.教学目的.任务 二.课时安排 三.教学方法 四.参考教材 五.考试方法 第二部分 讲授大纲 先秦散文产生.发展的历史轨迹 本章思考题 史家之文研究 第一节 概 说 第二节 ...

  • 由孟子一书看孟子的教育艺术
  • 时代人物·Times Figure·Theory Studies 由<孟子>一书看孟子的教育艺术 叶海尧 (福全镇龙尾山小学,浙江 绍兴 312046) 孟轲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孔子的儒家学说因孟轲阐发始见宏大.韩愈说:"孟轲好辩,孔道以明."" ...

  • [先秦散文研究--说理散文]期末作业
  • 先秦散文研究--说理散文期末作业 第四章 先秦说理散文发展概况 一填空 1.道家的创始人是 2. 3 4."兼爱"."非攻"的主张是 5.<论语>是一部 6. >. 7.孔子向他的几个学生问志,通过对话和动作刻画了师生不同个性特征的著名篇章是 ...

  • 先秦文学ghghghgh
  • 中国古代文学 一.先秦文学 (一)重要概念.术语 1.<尚书>:<尚书>是商周记言史料的汇编,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 2.<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 ...

  • 谈[孟子]散文的论辩艺术
  • 谈<孟子>散文的论辩艺术 摘要:<孟子>是记录孟子与其弟子言论的一部著作,它是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散文的代表,具有较高的思想价值和文学价值.在中国古代散文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其散文的论辩艺术对后世影响深远. 关键词:<孟子> 论辩艺术 中图分类号:i206 ...

  • 中国文学史
  • 中国文学史考点集锦 第一编:先秦文学 1.上古神话 神话的定义:神话是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人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 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的化身" 通常以神为主人公,情节表现为变化.神力和法术. 神话的分类:创世神话(盘古故事). ...

  • [先秦历史散文研究]作业
  • <先秦历史散文研究>作业 一. 填空 1. 我国第一部历史散文集是< 尚书 >. 2. <左传>在体例上属 编年 体. 3. 道家的创始人是 老子 . 4. <战国策>的编辑整理者是西汉的 刘向 . 5. "兼爱"."非攻 ...

  • 先秦叙事散文文学常识
  • <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 记载历史事件的叙事散文在散文史上首先成立.甲骨卜辞和殷商铜器铭文是我国最早的记事文字<尚书><春秋>提供了记言记事文不同体例:<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散文的出现,标志着叙事文的成熟. 第一节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