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典型案例:关于小沈阳

高考作文典型案例:关于小沈阳

一、作文设计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说起2009年央视春晚,恐怕第一个想起的就会是“一夜捧红小沈阳”。凭着小品《不差钱》,夺得今年春晚戏曲小品类节目一等奖。从春节到现在,上至专家学者,下至贩夫走卒,几乎无人不晓这位大东北走出来的、搞笑幽默、长相“委婉”的小沈阳,几十家媒体同时以整版的篇幅连篇累牍对他进行报道;而网络上,他的和视频以每天几十万的点击率不断攀升;不少演艺场所,已经出现了专门模仿他的艺人。小沈阳创下了“一夜走红”的奇迹。 你可能喜爱小沈阳,也可能反感小沈阳,但是只要关注他、关注中国百姓的娱乐生活,就回避不了这位草根娱乐新贵所引出的话题。小沈阳为什么这么火?你是怎样看待小沈阳走红现象的?根据你的体会和思考,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定立意,文体不限,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二、审题指导

我们可以参考以下构思角度:

(一)雅与俗的辩证

对一路走红的小沈阳,也有网友认为他的表演太低俗,没有深度,有媚俗倾向,不能登大雅之堂,甚至认为小沈阳的走红是民众审美力的堕落。凭借“娘娘腔、小发卡、花裤衩和模仿秀”一炮走红的小沈阳,在娱乐界引发了新一轮关于“雅俗观”的争论。

其实,任何雅文化,其实都是从俗文化中“去粗存精”演化而来的。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记载的诗歌,绝大多数也都是俗文化。我们现在奉为中国古典名著的《水浒传》,几乎就是在民间的说唱、话本的基础上发展完成的。已经成为当代中国对外宣示的“国曲”的《好一朵茉莉花》更是一首民间小调。应当承认,俗文化是雅文化得以升华的坚实的基础。我们今天一再提倡艺术专门家到生活和民间去“采风”,也是因为一切高雅的艺术只能是从生活中来、从人民群众中来的。

雅与俗是两种风格,也是两种选择,你可以选择一种而不必去打压另一种。

(二)红花需要绿叶扶

已经参加过19次春晚的赵本山今年第一次在节目中当起了“绿叶”,将主角让给了徒弟小沈阳和毛毛。随后的元宵晚会上,他更是以一句“这时候谁在台上都会被轰下去,只有小沈阳”,把唯一的演出机会留给了小沈阳。可以这样说,小沈阳虽有过硬的搞笑本领,但如果没有赵本山的大力推荐和甘当绿叶,小沈阳也不见得红得这么快!

这让我们很容易想起北宋时的欧阳修,在他发现苏轼这个人才后,在《与梅圣俞书》中说:“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扶持和培养新生事物,才能让这个社会不断进步。

(三)“一招鲜”难以长久

北京大学文化资源研究中心教授张颐武曾表示,小沈阳的可贵之处在于,他能以个人魅力拉动整个现场的气氛,“他有自己的绝活,类似‘一招鲜’的东西”。但是,“一招鲜”可以令小沈阳迅速成名,但如果只有“娘娘腔、小发卡、花裤衩和模仿秀”,他就有可能缺乏充足的后劲支持自己长足发展。一夜走红的小沈阳就有可能行而不远了!

做一颗流星还是一棵常青树,就要处理好源与流的关系,只有不断的学习、充实,把“一招鲜”变成“招招鲜”,小沈阳的艺术生命才能长久。其实,任何事物都是如此,只有不断的引活水注入,才能渠清如许。

“不扮娘娘腔”还是不是小沈阳

经春晚一炮走红的小沈阳,时不时在各地巡演,当然各地观众们看来看去他还是“老一套”。要么就是唱经典老歌《大海》,要么走到哪个场子都要来一段“讽国足”、“我是大明星”

之类的旧段子,要么就是下跪扮可怜、台上休息啃苹果、强搂女粉丝之类。但是话说回来,小沈阳不做这些还是小沈阳么?

小沈阳最“吸引人”之处和他的招牌是什么?不外乎装扮娘娘腔,或始终如一穿个不男不女的“套裙”(自称苏格兰情调),扮像女性化、嗲声又嗲气。但是不让小沈阳表演这些,又让人家表演什么?离了这些,还是真正的小沈阳么?再说了,让一个满身充满阴柔之气的演员一下子变的“阳刚”起来,一是很难做到,二是做到了恐怕也会失掉部分观众。这或者正是小沈阳不想型也无法型的根源。

一部分观众说看到小沈阳演出就倒胃口,还真有点冤枉小沈阳。人家的根底不过就是一个二人演员,而且还是土生土长的二人演员,说到底就是一个“下里巴人”,而不是部分观众心目中的“阳春白雪”。俗话说: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存在既是道理,小沈阳自有小沈阳的受众者,不喜欢他的人,大可不必为他操心。“下跪、假哭、旧段子”其实就是小沈阳的招牌,离了这些,小沈阳就不称之为小沈阳。如此理解,部分厌烦小沈阳的观众们应该嫌然了吧。喜欢就去看,不喜欢就不看,人家哪一个人也没有“绑”着你、强迫你去看,是不是? 创新确实是一项艺术或一个艺术家的生命,老是搞一套动作,日久天长必然失去观众也就成了人人讨厌的垃圾。这是一个事物发展的规律,小沈阳如此,其他知名艺术家们同样也如此。小沈阳不是傻子,他还有“赵家班子”的幕后策划。但究竟以后怎么走,关键还是取决于小沈阳自己。

但任谁也摆脱不了的规律就是:“泥沙俱下,大浪淘沙”。如果小沈阳是金子,总会继续“光辉”下去,如果注定是颗流星,哪就当个流星好了。即便如此,当一颗流星划过夜空的时候,我们也会记住他曾经带来的温暖与快乐。

别掏空了小沈阳

小沈阳本月到上海演出,据说门票销售已空。为了表示对上海高看一眼,听说赵家班还要加演一场。但愿小沈阳的上海演出,能如愿以偿地获得成功。

但我也有一个担心,就是除了《不差钱》已经抖出的国人皆知的笑料,小沈阳还会有什么新段子拿出来?自打春晚一夜火爆之后,小沈阳就成了众多媒体和电视台热捧的对象。由于新奇,也被《不差钱》所征服,我是跟踪了北京、天津、江苏、吉林等多家电视台播出的小沈阳专辑。但说实话,我从开始的大笑到后来的中笑,再到后来微笑,直到不笑了,我笑不出来了。为啥?几个电视台下来,都是一样的不男不女的打扮;都是一句“为什么呢?”;都是一样地到台下找一个“老妹”,让人家上台喊“阳崽阳崽我爱你!”;都是一样地打着鼻音模仿刘欢,而且只唱同一首歌的开头一二句就自嘲地打住;都是讲被歹徒追到墓地里、中国足球队第一个出线又一个打道回府的民间笑话。如此这般,我是看得有些扫兴了,也感到小沈阳恐怕也拿不出什么新货了。

牛年的春晚造就了两个明星,除了小沈阳,还有一个就是台湾的青年魔术师刘谦。春晚以后,他们成了各省市电视台争抢的明星,但二个多月来,他俩显出明显的不同。这个不同不是指涉足的领域,而是他们表演的节目多少和给群众新颖感的不同。上面说了,小沈阳至今让人看到的就是那几下子,而刘谦不是,他不断让人不可思议,叫你感受一个又一个“见证奇迹的时刻”。除了春晚从鸡蛋里变出戒指外,后来一个又一惊奇在其它电视台播出,比如近日的“影子找牌”,让捏瘪了的易拉颧自行鼓起来直至复原,还能让拉开的口子重新天衣无缝,并从中倒出可乐来,等等等等,新奇惊喜,不可思议。

什么都贵在创新,演艺也一样。小沈阳这个年纪能有这样的才艺,不简单,能给大众带来笑声更是他的贡献。但也要实事求是地承认,要折腾出名堂来,首先要有好剧本,没有好的创作不行。《不差钱》的成本,首先是有一个好本子。不客气地说,小沈阳的局限太明显了,如果仅仅就这么几个段子,还能让人家笑多久呢?,他还能走多远呢?可眼下众多媒体的造势,远远超出小沈阳的实际成就和品位,连他自己都说:我有这么火吗?师父赵本山也

许比他更清醒,不只一次地公开表态:小沈阳没有那么火,他就是一个东北二人演员!我想,小沈阳到底几斤几两,也许他自己比许多媒体更有数。为了小沈阳的长远发展,也为他不昙花一现,千万不要掏空了他,让他有更多的时间去积累,去创新,去修炼,从而给观众带来久远的欢乐和笑声。小沈阳正红得发紫,我说这些话可能挺背时,但我的善意当不会被误解吧?。

其实,小沈阳并不“美”

今年央视元宵晚会上,现场揭晓的“2009年春晚最受观众喜爱节目”,赵本山率徒弟小沈阳、毛毛以及央视名嘴毕福剑表演的小品《不差钱》,不负众望夺得了语言类节目第一名。上台领奖时,主持人朱军问小沈阳是咋想的,小沈阳大言不惭地说:“感觉心里很美,没了。” 是的,小沈阳心里很美。自从跟着师父登上了春晚的船后,他就一夜间红遍大江南北。先后参加了五台春晚演出,成为春晚宠儿,被网友封为“走穴春晚之王”,出场费从最初的一场500元飙升至10万元甚至30万元,个人在短暂的十几天中突破了500万大关,“小沈阳”、“不差钱”、甚至是小沈阳说的那句台词“纯爷们”都成了域名抢注者下手的对象。全国媒体蜂拥到他老家进行采访,连他母亲都被吓哭了。

其实,小沈阳并不“美”。

我们知道赵本山可称得上是小品表演的“常青树”。他涉足央视春晚语言类节目20余年,表演的小品屡屡被公众推为“极品”而获奖。而小沈阳是在多次冲击央视春晚失利之后,靠着本山师傅的巨人肩膀,才如愿闯关,一炮走红,一夜成名。正如他自己说的“小沈阳火了,为什么呢?还是因为师父呗”。提及对师父的情感,小沈阳用“父子”来形容,“师父在我心中就是我的爸爸,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没有我师父,就没有我小沈阳今天的成绩,不论师父多有钱,儿子永远会养活你的。”《不差钱》春晚表演结束后,小沈阳在后台给师父磕了个头,一是拜年,二是表达感激之情。没有本山的提携,小沈阳有这一刻吗?难怪很多网民认为:“离开赵本山的小沈阳一文不值。小沈阳肯定成不了什么大器。”

小沈阳本名沈鹤,1981年出生在辽宁铁岭市开原上肥地乡,是地道农民的儿子,因家境贫寒,小学六年级没读完就辍学了。辍学后,小沈阳还曾到一家武术学校学了一年功夫。之后,小沈阳报考了铁岭县剧团,学习“二人”,学成之后去长春小剧场表演。小沈阳在长春的小剧场唱了7年“二人”逐渐有点影响。2006年拜师赵本山之后,名声大噪,才有了今天。小沈阳的舞台表现,我们不怀疑,但是面对公众日益升级的审美需求,他的文化积累、文化底蕴、文化觉醒和文化意识是远远不够的。小沈阳应该加强文化修养,用文化知识把自己包裹得更严实,多涉猎一些其他领域的文化知识,多看不同类型的书来丰富自己的生活,让自己更厚重一些,这样才能对事物的思考和理解不断地加深。如果在以前,赵本山靠几句脑筋急弯就可以获得满堂彩,现在却不行了,因为大众的审美情趣和欣赏水平一直在提高。小沈阳现在仅仅是迈出了第一步,应该好好学习,加强自己的文学修养、艺术修养,从演员——好的演员——著名演员——艺术家,是要走很长的路的。如果没有多少文化底蕴和文化修养,那么不伦不类的表演就是是糟蹋艺术。

看过《不差钱》,我们领教了小沈阳的“三大件”——即娘娘腔、头上的发卡、腰上的大花裤衩。在人们初识小沈阳时,也许可能有一种好奇心、新鲜感,迎合了部分观众视觉疲劳。但是,以儒家为传统观念的国度里,这种男不男、女不女、不伦不类、阴阳怪气的封建宦官形象,早已被国人所厌恶。一次露面尚可,次次如此,必然会被人们所抛弃。这种社会怪胎、娘娘腔时尚确实是一种可怜的中国文化!难怪有很多人痛心疾首:“小沈阳火的原因,是因为他演绎了不男不女的形象。看后让人恶心。刚一出场吓一跳,还以为是泰国人妖,笑,只能说明我们素质太低。如果年轻人都像小沈阳那样的气质和做派,那这个社会就变得太奇怪啦!这种不男不女的演技,看后真让人恶心。”亏了他自己还说“喜欢我的观众应该跟我一样心态好,很乐观,不喜欢我的可能就是精神压抑吧。”小沈阳,难道要我们国人都学你

做不男不女的异类?

在春晚这样的舞台上,一夜成名的演员很多,但是成名之后,销声匿迹的演员也不少。对于小沈阳,现在说什么都还为时过早,其实对于一个演员来说,作品才是最重要。它必须深入平民生活,反映小人物的喜、怒、哀、乐,有一定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同时也要求演员自身有较高的文化素质。还是沈妈妈说得好:“让他多看书,不行就去学校深造,这行总吃老本可不行。”

小沈阳其实并不“美”。在人生道路上。如果把鲜花和掌声看得太重,就会让自己飘起来,摔得很重。我们殷切的期望:小沈阳能够真诚地面对观众,认真地估价自己,加强修养,让自己变得厚重些,真诚地面对观众,就像他师父赵本山说的那样“把双脚踩在地上,一步一个脚印,认真完成自己的每一个角色,无论是大角色还是小角色”。

一些关于小沈阳的看法

小沈阳火了!2009年,小沈阳凭借着自己出色的发挥和师傅赵本山的提携,外加春晚这个平台,着实火了一把。随之而来的是潮水般的掌声,掌声中也夹杂着无数的批评。 小沈阳,自己将自己推到了风口浪尖,成为了自除夕以来最有争议的人物。从这一点上,小沈阳完全不必担心,有争议的才是好的,没有争议也就没有人关注了。对小沈阳持否定态度的人主要是觉得小沈阳是一个唱二人的演员,不应该登大雅之堂,同时在网上还有许多人认为小沈阳之所以火是因为国人的欣赏水平很低。

对此,我觉得小沈阳没有错,二人也没有错,当然观众更没有错,错就错在我们有些人在带着有色眼睛看待这一切。我虽然不是东北人,但我对东北一直存在着一种好感,我曾经在东北生活过一段时间,也去剧场看过二人演出,看过最低俗的演出,也看过相对文明一些的演出。无论是哪次看,剧场几乎的满座,并且一年365天,天天如此。这不得不让我们深思:二人为什么这么火爆?从供给与需求理论来看,有需求就有供给,需求越多供给也就越多,我们在这里不去讨论是先有供给还是先有需求,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二人作为一种民间的艺术形式之所以能够长久存在,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众所周知,东北天气寒冷,每年有差不多半年的冬天,农民在田间只劳作半年的时间,而剩下的半年只能在家中休息,由于以前农村交通、信息、经济都不发达,不像现在可以外出打工,那时的农民在农闲时只能在家,为了打发无聊的时间,大家聚集在一起扯犊子、吹牛,再唱两嗓子,于是就形成了最初的二人形式。由于农民本身的文化素质就很低,因此二人的内容也就很低俗。近些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的欣赏口味也逐步提高,那种小剧场的最低俗的二人演出已经今非昔比,逐渐的没落,以“刘老根大舞台”为代表的一些大型娱乐场所纷纷倡导“绿色二人”。虽然说绿色,不说粗话了,但其艺术形式依然不被一些人所认同,如同春晚上的小沈阳,反对者认为二人依旧很低俗,不可以接受。

至于低俗,我认为,时光倒100年,在中国所有的艺术形式都是低俗的,那时国人认为艺人、演员就是下三等的人,哪个家长也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从艺。然而社会在发展人类在进步,以前下三流的相声、戏曲纷纷登上了大雅之堂,逐渐被人们所接受,人们的艺术欣赏水平也逐步提高,今天听个钢琴演奏会,明天观看个芭蕾舞表演。而在此时,有东北特色的二人表演虽然没有象相声、戏曲一样等庙堂之高,但在东北人的生活中依然占据了很大的分量,更有“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的说法。

艺术本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是我们在带着有色眼镜在看二人,既然服饰暴露、妩媚百出的钢管舞女郎可以被人接受,为什么就不能接受二人呢?帕瓦罗蒂的演唱的确代表了艺术的最高水平,但我们不能去要求每个人都要去听帕瓦罗蒂的演唱会,我们也不能要求每个人都去欣赏芭蕾舞表演,试想春晚剧组为了提高国人的欣赏水平,找来朗朗弹他个四五个小时不就完了,干嘛还那么费尽心思地去编排各种节目啊?

小沈阳的火有其背后的根源,这个根源就是需求,有观众需求。小沈阳从哈尔滨的斯卡

拉到刘老根大舞台,近些年来,他一直活跃在剧场中,他和观众有近距离的接触,他知道观众们想看什么,他也知道观众们喜欢看什么,小沈阳作为一个农村孩子,唱二人就是为了赚钱养家,从这方面讲,他应该是一个绝对的“理性人”,他为了赚钱必须去迎合观众的要求,应这种需求的要求,成就了今天的二人,也成就了今天的小沈阳。作为一个小学毕业的农村孩子,小沈阳无论从知识背景还是生活阅历,都无法与刘欢这样的大艺术家相媲美,但就艺术本身的实用性来讲,他和刘欢是一样的,因为他们都是在迎合观众的需求。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在充分发挥着作用,我们无法断言今后二人是继续发展还是衰落,但就目前看它达到了一个“均衡”,一个短期的“均衡”。

有些人不喜欢小沈阳,于是也就把整个春晚否定了,试想一下,全国13亿人口,不可能每个人的偏好都是一样的,小朋友喜欢看动画片,青少年喜欢看街舞表演,中年人喜欢听“红湖水浪打浪”,老年人喜欢看戏曲,郎导不可能让每个人的“效用”都最大化,他只能在一个巨大无比的“埃奇沃思”盒子中做着艰难的选择,最终达到现在的这种均衡状态。从这种均衡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市场还是需要小沈阳的。那些无聊的批评者们,没有必要对二人、小沈阳持否定态度,如果你不喜欢看摁一下遥控器就OK了,没有必要对人家指指点点。他存在有他存在的理由,他火也有他火的理由,如果你想靠批评人家的火而火,那就太龌龊了!

至于小沈阳,我是支持你的,同时对东北二人我也持容纳的态度,因为它本身就是中国一个地区特殊背景特殊环境的一种产物,我们不能因为它不被所有人接受就去毁灭它,相反我们应该持一种宽容的态度去容纳它,让它继续去接受市场的洗礼。

笑声也是生产力

评先进选劳模一向被认为是社会价值的风向标。沈阳市总工会经济技术部聂广军介绍说,沈鹤(小沈阳)是由辽宁民间艺术团工会民主选举、推荐、层层申报到市总工会的,属于艺术传播类的“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此次表彰共有两位演员获得这一称号,沈鹤就是其中之一。小沈阳获得“五一劳动奖章”,此事一经公示即在网友间产生热议。

小沈阳在今年春晚小品《不差钱》中,穿着苏格兰七分裤中的一条裤腿,结果“跑偏了”。但这一次荣获沈阳市“五一劳动奖章”可不是“跑偏了”。绝大多数网友认为小沈阳获奖是“实至名归”,百度贴吧“小沈阳吧”里满屏几乎都是“必须的”、“辛苦没白费呀”、“民意啊”之类的肯定。笔者认为,小沈阳获奖“不差公正”。

他的形象、他的幽默、他的“委婉”„„小沈阳带给亿万观众快乐与笑声。小沈阳“火”了,随即,连小沈阳以前的二人传也在电视上频频“回放”,有些卫视还做起“小沈阳模仿秀”节目,我们可以认为,这是“小沈阳效应”,这个效应是快乐效应,是笑声的传播。正如有的网友所言:“在金融危机下,大家的心情本来都不太好,可是阳仔却给大家送来了快乐。获奖当之无愧。”

我们生活在一个压力很大的社会,即便没有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我们的生活工作也未必都轻松。亚健康、过劳死,看似遥远,其实离我们中的许多人很近。我国2006年人才蓝皮书指出,七成知识分子处于“过劳死”的边缘。据估算,每年因“过劳死”去世的人多达60万。全国政协委员、致公党湖北省委主委姚凯伦曾大声疾呼:“中青年知识分子英年早逝的事例,频频发生,留给我们的是无尽的思考,关注中年知识分子的健康问题,已经刻不容缓。”不仅是知识分子,其他人群同样承受着工作生活的重压。

“笑者是减压阀”,笑一笑,十年少。夸张一点说,“笑声也是生产力”。我们需要轻松、需要快乐、需要笑声,需要释放压力和忧郁的载体与通道,需要像小沈阳这样能带给我们快乐与笑声的“模范”。尤其在当下经济“寒流”之中,只有局部领域“回缓”,就业仍处“寒冬”。在期待相关法律法规给予劳动者更有力的保护同时,我们也要自己动脑筋,想办法消减工作生活的压力。情绪上的调节、有张有弛的调节,这既是一种“自我保护”,也是提高

工作效率与质量的有效之策。

小沈阳是艺术创,他的劳动付出,给无数人带来了欢乐。他的表演为社会创造了价值,在实现自我人生的同时,也让生活多了轻松和快乐。小沈阳获奖,应该。

高考作文典型案例:关于小沈阳

一、作文设计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说起2009年央视春晚,恐怕第一个想起的就会是“一夜捧红小沈阳”。凭着小品《不差钱》,夺得今年春晚戏曲小品类节目一等奖。从春节到现在,上至专家学者,下至贩夫走卒,几乎无人不晓这位大东北走出来的、搞笑幽默、长相“委婉”的小沈阳,几十家媒体同时以整版的篇幅连篇累牍对他进行报道;而网络上,他的和视频以每天几十万的点击率不断攀升;不少演艺场所,已经出现了专门模仿他的艺人。小沈阳创下了“一夜走红”的奇迹。 你可能喜爱小沈阳,也可能反感小沈阳,但是只要关注他、关注中国百姓的娱乐生活,就回避不了这位草根娱乐新贵所引出的话题。小沈阳为什么这么火?你是怎样看待小沈阳走红现象的?根据你的体会和思考,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定立意,文体不限,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二、审题指导

我们可以参考以下构思角度:

(一)雅与俗的辩证

对一路走红的小沈阳,也有网友认为他的表演太低俗,没有深度,有媚俗倾向,不能登大雅之堂,甚至认为小沈阳的走红是民众审美力的堕落。凭借“娘娘腔、小发卡、花裤衩和模仿秀”一炮走红的小沈阳,在娱乐界引发了新一轮关于“雅俗观”的争论。

其实,任何雅文化,其实都是从俗文化中“去粗存精”演化而来的。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记载的诗歌,绝大多数也都是俗文化。我们现在奉为中国古典名著的《水浒传》,几乎就是在民间的说唱、话本的基础上发展完成的。已经成为当代中国对外宣示的“国曲”的《好一朵茉莉花》更是一首民间小调。应当承认,俗文化是雅文化得以升华的坚实的基础。我们今天一再提倡艺术专门家到生活和民间去“采风”,也是因为一切高雅的艺术只能是从生活中来、从人民群众中来的。

雅与俗是两种风格,也是两种选择,你可以选择一种而不必去打压另一种。

(二)红花需要绿叶扶

已经参加过19次春晚的赵本山今年第一次在节目中当起了“绿叶”,将主角让给了徒弟小沈阳和毛毛。随后的元宵晚会上,他更是以一句“这时候谁在台上都会被轰下去,只有小沈阳”,把唯一的演出机会留给了小沈阳。可以这样说,小沈阳虽有过硬的搞笑本领,但如果没有赵本山的大力推荐和甘当绿叶,小沈阳也不见得红得这么快!

这让我们很容易想起北宋时的欧阳修,在他发现苏轼这个人才后,在《与梅圣俞书》中说:“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扶持和培养新生事物,才能让这个社会不断进步。

(三)“一招鲜”难以长久

北京大学文化资源研究中心教授张颐武曾表示,小沈阳的可贵之处在于,他能以个人魅力拉动整个现场的气氛,“他有自己的绝活,类似‘一招鲜’的东西”。但是,“一招鲜”可以令小沈阳迅速成名,但如果只有“娘娘腔、小发卡、花裤衩和模仿秀”,他就有可能缺乏充足的后劲支持自己长足发展。一夜走红的小沈阳就有可能行而不远了!

做一颗流星还是一棵常青树,就要处理好源与流的关系,只有不断的学习、充实,把“一招鲜”变成“招招鲜”,小沈阳的艺术生命才能长久。其实,任何事物都是如此,只有不断的引活水注入,才能渠清如许。

“不扮娘娘腔”还是不是小沈阳

经春晚一炮走红的小沈阳,时不时在各地巡演,当然各地观众们看来看去他还是“老一套”。要么就是唱经典老歌《大海》,要么走到哪个场子都要来一段“讽国足”、“我是大明星”

之类的旧段子,要么就是下跪扮可怜、台上休息啃苹果、强搂女粉丝之类。但是话说回来,小沈阳不做这些还是小沈阳么?

小沈阳最“吸引人”之处和他的招牌是什么?不外乎装扮娘娘腔,或始终如一穿个不男不女的“套裙”(自称苏格兰情调),扮像女性化、嗲声又嗲气。但是不让小沈阳表演这些,又让人家表演什么?离了这些,还是真正的小沈阳么?再说了,让一个满身充满阴柔之气的演员一下子变的“阳刚”起来,一是很难做到,二是做到了恐怕也会失掉部分观众。这或者正是小沈阳不想型也无法型的根源。

一部分观众说看到小沈阳演出就倒胃口,还真有点冤枉小沈阳。人家的根底不过就是一个二人演员,而且还是土生土长的二人演员,说到底就是一个“下里巴人”,而不是部分观众心目中的“阳春白雪”。俗话说: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存在既是道理,小沈阳自有小沈阳的受众者,不喜欢他的人,大可不必为他操心。“下跪、假哭、旧段子”其实就是小沈阳的招牌,离了这些,小沈阳就不称之为小沈阳。如此理解,部分厌烦小沈阳的观众们应该嫌然了吧。喜欢就去看,不喜欢就不看,人家哪一个人也没有“绑”着你、强迫你去看,是不是? 创新确实是一项艺术或一个艺术家的生命,老是搞一套动作,日久天长必然失去观众也就成了人人讨厌的垃圾。这是一个事物发展的规律,小沈阳如此,其他知名艺术家们同样也如此。小沈阳不是傻子,他还有“赵家班子”的幕后策划。但究竟以后怎么走,关键还是取决于小沈阳自己。

但任谁也摆脱不了的规律就是:“泥沙俱下,大浪淘沙”。如果小沈阳是金子,总会继续“光辉”下去,如果注定是颗流星,哪就当个流星好了。即便如此,当一颗流星划过夜空的时候,我们也会记住他曾经带来的温暖与快乐。

别掏空了小沈阳

小沈阳本月到上海演出,据说门票销售已空。为了表示对上海高看一眼,听说赵家班还要加演一场。但愿小沈阳的上海演出,能如愿以偿地获得成功。

但我也有一个担心,就是除了《不差钱》已经抖出的国人皆知的笑料,小沈阳还会有什么新段子拿出来?自打春晚一夜火爆之后,小沈阳就成了众多媒体和电视台热捧的对象。由于新奇,也被《不差钱》所征服,我是跟踪了北京、天津、江苏、吉林等多家电视台播出的小沈阳专辑。但说实话,我从开始的大笑到后来的中笑,再到后来微笑,直到不笑了,我笑不出来了。为啥?几个电视台下来,都是一样的不男不女的打扮;都是一句“为什么呢?”;都是一样地到台下找一个“老妹”,让人家上台喊“阳崽阳崽我爱你!”;都是一样地打着鼻音模仿刘欢,而且只唱同一首歌的开头一二句就自嘲地打住;都是讲被歹徒追到墓地里、中国足球队第一个出线又一个打道回府的民间笑话。如此这般,我是看得有些扫兴了,也感到小沈阳恐怕也拿不出什么新货了。

牛年的春晚造就了两个明星,除了小沈阳,还有一个就是台湾的青年魔术师刘谦。春晚以后,他们成了各省市电视台争抢的明星,但二个多月来,他俩显出明显的不同。这个不同不是指涉足的领域,而是他们表演的节目多少和给群众新颖感的不同。上面说了,小沈阳至今让人看到的就是那几下子,而刘谦不是,他不断让人不可思议,叫你感受一个又一个“见证奇迹的时刻”。除了春晚从鸡蛋里变出戒指外,后来一个又一惊奇在其它电视台播出,比如近日的“影子找牌”,让捏瘪了的易拉颧自行鼓起来直至复原,还能让拉开的口子重新天衣无缝,并从中倒出可乐来,等等等等,新奇惊喜,不可思议。

什么都贵在创新,演艺也一样。小沈阳这个年纪能有这样的才艺,不简单,能给大众带来笑声更是他的贡献。但也要实事求是地承认,要折腾出名堂来,首先要有好剧本,没有好的创作不行。《不差钱》的成本,首先是有一个好本子。不客气地说,小沈阳的局限太明显了,如果仅仅就这么几个段子,还能让人家笑多久呢?,他还能走多远呢?可眼下众多媒体的造势,远远超出小沈阳的实际成就和品位,连他自己都说:我有这么火吗?师父赵本山也

许比他更清醒,不只一次地公开表态:小沈阳没有那么火,他就是一个东北二人演员!我想,小沈阳到底几斤几两,也许他自己比许多媒体更有数。为了小沈阳的长远发展,也为他不昙花一现,千万不要掏空了他,让他有更多的时间去积累,去创新,去修炼,从而给观众带来久远的欢乐和笑声。小沈阳正红得发紫,我说这些话可能挺背时,但我的善意当不会被误解吧?。

其实,小沈阳并不“美”

今年央视元宵晚会上,现场揭晓的“2009年春晚最受观众喜爱节目”,赵本山率徒弟小沈阳、毛毛以及央视名嘴毕福剑表演的小品《不差钱》,不负众望夺得了语言类节目第一名。上台领奖时,主持人朱军问小沈阳是咋想的,小沈阳大言不惭地说:“感觉心里很美,没了。” 是的,小沈阳心里很美。自从跟着师父登上了春晚的船后,他就一夜间红遍大江南北。先后参加了五台春晚演出,成为春晚宠儿,被网友封为“走穴春晚之王”,出场费从最初的一场500元飙升至10万元甚至30万元,个人在短暂的十几天中突破了500万大关,“小沈阳”、“不差钱”、甚至是小沈阳说的那句台词“纯爷们”都成了域名抢注者下手的对象。全国媒体蜂拥到他老家进行采访,连他母亲都被吓哭了。

其实,小沈阳并不“美”。

我们知道赵本山可称得上是小品表演的“常青树”。他涉足央视春晚语言类节目20余年,表演的小品屡屡被公众推为“极品”而获奖。而小沈阳是在多次冲击央视春晚失利之后,靠着本山师傅的巨人肩膀,才如愿闯关,一炮走红,一夜成名。正如他自己说的“小沈阳火了,为什么呢?还是因为师父呗”。提及对师父的情感,小沈阳用“父子”来形容,“师父在我心中就是我的爸爸,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没有我师父,就没有我小沈阳今天的成绩,不论师父多有钱,儿子永远会养活你的。”《不差钱》春晚表演结束后,小沈阳在后台给师父磕了个头,一是拜年,二是表达感激之情。没有本山的提携,小沈阳有这一刻吗?难怪很多网民认为:“离开赵本山的小沈阳一文不值。小沈阳肯定成不了什么大器。”

小沈阳本名沈鹤,1981年出生在辽宁铁岭市开原上肥地乡,是地道农民的儿子,因家境贫寒,小学六年级没读完就辍学了。辍学后,小沈阳还曾到一家武术学校学了一年功夫。之后,小沈阳报考了铁岭县剧团,学习“二人”,学成之后去长春小剧场表演。小沈阳在长春的小剧场唱了7年“二人”逐渐有点影响。2006年拜师赵本山之后,名声大噪,才有了今天。小沈阳的舞台表现,我们不怀疑,但是面对公众日益升级的审美需求,他的文化积累、文化底蕴、文化觉醒和文化意识是远远不够的。小沈阳应该加强文化修养,用文化知识把自己包裹得更严实,多涉猎一些其他领域的文化知识,多看不同类型的书来丰富自己的生活,让自己更厚重一些,这样才能对事物的思考和理解不断地加深。如果在以前,赵本山靠几句脑筋急弯就可以获得满堂彩,现在却不行了,因为大众的审美情趣和欣赏水平一直在提高。小沈阳现在仅仅是迈出了第一步,应该好好学习,加强自己的文学修养、艺术修养,从演员——好的演员——著名演员——艺术家,是要走很长的路的。如果没有多少文化底蕴和文化修养,那么不伦不类的表演就是是糟蹋艺术。

看过《不差钱》,我们领教了小沈阳的“三大件”——即娘娘腔、头上的发卡、腰上的大花裤衩。在人们初识小沈阳时,也许可能有一种好奇心、新鲜感,迎合了部分观众视觉疲劳。但是,以儒家为传统观念的国度里,这种男不男、女不女、不伦不类、阴阳怪气的封建宦官形象,早已被国人所厌恶。一次露面尚可,次次如此,必然会被人们所抛弃。这种社会怪胎、娘娘腔时尚确实是一种可怜的中国文化!难怪有很多人痛心疾首:“小沈阳火的原因,是因为他演绎了不男不女的形象。看后让人恶心。刚一出场吓一跳,还以为是泰国人妖,笑,只能说明我们素质太低。如果年轻人都像小沈阳那样的气质和做派,那这个社会就变得太奇怪啦!这种不男不女的演技,看后真让人恶心。”亏了他自己还说“喜欢我的观众应该跟我一样心态好,很乐观,不喜欢我的可能就是精神压抑吧。”小沈阳,难道要我们国人都学你

做不男不女的异类?

在春晚这样的舞台上,一夜成名的演员很多,但是成名之后,销声匿迹的演员也不少。对于小沈阳,现在说什么都还为时过早,其实对于一个演员来说,作品才是最重要。它必须深入平民生活,反映小人物的喜、怒、哀、乐,有一定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同时也要求演员自身有较高的文化素质。还是沈妈妈说得好:“让他多看书,不行就去学校深造,这行总吃老本可不行。”

小沈阳其实并不“美”。在人生道路上。如果把鲜花和掌声看得太重,就会让自己飘起来,摔得很重。我们殷切的期望:小沈阳能够真诚地面对观众,认真地估价自己,加强修养,让自己变得厚重些,真诚地面对观众,就像他师父赵本山说的那样“把双脚踩在地上,一步一个脚印,认真完成自己的每一个角色,无论是大角色还是小角色”。

一些关于小沈阳的看法

小沈阳火了!2009年,小沈阳凭借着自己出色的发挥和师傅赵本山的提携,外加春晚这个平台,着实火了一把。随之而来的是潮水般的掌声,掌声中也夹杂着无数的批评。 小沈阳,自己将自己推到了风口浪尖,成为了自除夕以来最有争议的人物。从这一点上,小沈阳完全不必担心,有争议的才是好的,没有争议也就没有人关注了。对小沈阳持否定态度的人主要是觉得小沈阳是一个唱二人的演员,不应该登大雅之堂,同时在网上还有许多人认为小沈阳之所以火是因为国人的欣赏水平很低。

对此,我觉得小沈阳没有错,二人也没有错,当然观众更没有错,错就错在我们有些人在带着有色眼睛看待这一切。我虽然不是东北人,但我对东北一直存在着一种好感,我曾经在东北生活过一段时间,也去剧场看过二人演出,看过最低俗的演出,也看过相对文明一些的演出。无论是哪次看,剧场几乎的满座,并且一年365天,天天如此。这不得不让我们深思:二人为什么这么火爆?从供给与需求理论来看,有需求就有供给,需求越多供给也就越多,我们在这里不去讨论是先有供给还是先有需求,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二人作为一种民间的艺术形式之所以能够长久存在,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众所周知,东北天气寒冷,每年有差不多半年的冬天,农民在田间只劳作半年的时间,而剩下的半年只能在家中休息,由于以前农村交通、信息、经济都不发达,不像现在可以外出打工,那时的农民在农闲时只能在家,为了打发无聊的时间,大家聚集在一起扯犊子、吹牛,再唱两嗓子,于是就形成了最初的二人形式。由于农民本身的文化素质就很低,因此二人的内容也就很低俗。近些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的欣赏口味也逐步提高,那种小剧场的最低俗的二人演出已经今非昔比,逐渐的没落,以“刘老根大舞台”为代表的一些大型娱乐场所纷纷倡导“绿色二人”。虽然说绿色,不说粗话了,但其艺术形式依然不被一些人所认同,如同春晚上的小沈阳,反对者认为二人依旧很低俗,不可以接受。

至于低俗,我认为,时光倒100年,在中国所有的艺术形式都是低俗的,那时国人认为艺人、演员就是下三等的人,哪个家长也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从艺。然而社会在发展人类在进步,以前下三流的相声、戏曲纷纷登上了大雅之堂,逐渐被人们所接受,人们的艺术欣赏水平也逐步提高,今天听个钢琴演奏会,明天观看个芭蕾舞表演。而在此时,有东北特色的二人表演虽然没有象相声、戏曲一样等庙堂之高,但在东北人的生活中依然占据了很大的分量,更有“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的说法。

艺术本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是我们在带着有色眼镜在看二人,既然服饰暴露、妩媚百出的钢管舞女郎可以被人接受,为什么就不能接受二人呢?帕瓦罗蒂的演唱的确代表了艺术的最高水平,但我们不能去要求每个人都要去听帕瓦罗蒂的演唱会,我们也不能要求每个人都去欣赏芭蕾舞表演,试想春晚剧组为了提高国人的欣赏水平,找来朗朗弹他个四五个小时不就完了,干嘛还那么费尽心思地去编排各种节目啊?

小沈阳的火有其背后的根源,这个根源就是需求,有观众需求。小沈阳从哈尔滨的斯卡

拉到刘老根大舞台,近些年来,他一直活跃在剧场中,他和观众有近距离的接触,他知道观众们想看什么,他也知道观众们喜欢看什么,小沈阳作为一个农村孩子,唱二人就是为了赚钱养家,从这方面讲,他应该是一个绝对的“理性人”,他为了赚钱必须去迎合观众的要求,应这种需求的要求,成就了今天的二人,也成就了今天的小沈阳。作为一个小学毕业的农村孩子,小沈阳无论从知识背景还是生活阅历,都无法与刘欢这样的大艺术家相媲美,但就艺术本身的实用性来讲,他和刘欢是一样的,因为他们都是在迎合观众的需求。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在充分发挥着作用,我们无法断言今后二人是继续发展还是衰落,但就目前看它达到了一个“均衡”,一个短期的“均衡”。

有些人不喜欢小沈阳,于是也就把整个春晚否定了,试想一下,全国13亿人口,不可能每个人的偏好都是一样的,小朋友喜欢看动画片,青少年喜欢看街舞表演,中年人喜欢听“红湖水浪打浪”,老年人喜欢看戏曲,郎导不可能让每个人的“效用”都最大化,他只能在一个巨大无比的“埃奇沃思”盒子中做着艰难的选择,最终达到现在的这种均衡状态。从这种均衡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市场还是需要小沈阳的。那些无聊的批评者们,没有必要对二人、小沈阳持否定态度,如果你不喜欢看摁一下遥控器就OK了,没有必要对人家指指点点。他存在有他存在的理由,他火也有他火的理由,如果你想靠批评人家的火而火,那就太龌龊了!

至于小沈阳,我是支持你的,同时对东北二人我也持容纳的态度,因为它本身就是中国一个地区特殊背景特殊环境的一种产物,我们不能因为它不被所有人接受就去毁灭它,相反我们应该持一种宽容的态度去容纳它,让它继续去接受市场的洗礼。

笑声也是生产力

评先进选劳模一向被认为是社会价值的风向标。沈阳市总工会经济技术部聂广军介绍说,沈鹤(小沈阳)是由辽宁民间艺术团工会民主选举、推荐、层层申报到市总工会的,属于艺术传播类的“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此次表彰共有两位演员获得这一称号,沈鹤就是其中之一。小沈阳获得“五一劳动奖章”,此事一经公示即在网友间产生热议。

小沈阳在今年春晚小品《不差钱》中,穿着苏格兰七分裤中的一条裤腿,结果“跑偏了”。但这一次荣获沈阳市“五一劳动奖章”可不是“跑偏了”。绝大多数网友认为小沈阳获奖是“实至名归”,百度贴吧“小沈阳吧”里满屏几乎都是“必须的”、“辛苦没白费呀”、“民意啊”之类的肯定。笔者认为,小沈阳获奖“不差公正”。

他的形象、他的幽默、他的“委婉”„„小沈阳带给亿万观众快乐与笑声。小沈阳“火”了,随即,连小沈阳以前的二人传也在电视上频频“回放”,有些卫视还做起“小沈阳模仿秀”节目,我们可以认为,这是“小沈阳效应”,这个效应是快乐效应,是笑声的传播。正如有的网友所言:“在金融危机下,大家的心情本来都不太好,可是阳仔却给大家送来了快乐。获奖当之无愧。”

我们生活在一个压力很大的社会,即便没有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我们的生活工作也未必都轻松。亚健康、过劳死,看似遥远,其实离我们中的许多人很近。我国2006年人才蓝皮书指出,七成知识分子处于“过劳死”的边缘。据估算,每年因“过劳死”去世的人多达60万。全国政协委员、致公党湖北省委主委姚凯伦曾大声疾呼:“中青年知识分子英年早逝的事例,频频发生,留给我们的是无尽的思考,关注中年知识分子的健康问题,已经刻不容缓。”不仅是知识分子,其他人群同样承受着工作生活的重压。

“笑者是减压阀”,笑一笑,十年少。夸张一点说,“笑声也是生产力”。我们需要轻松、需要快乐、需要笑声,需要释放压力和忧郁的载体与通道,需要像小沈阳这样能带给我们快乐与笑声的“模范”。尤其在当下经济“寒流”之中,只有局部领域“回缓”,就业仍处“寒冬”。在期待相关法律法规给予劳动者更有力的保护同时,我们也要自己动脑筋,想办法消减工作生活的压力。情绪上的调节、有张有弛的调节,这既是一种“自我保护”,也是提高

工作效率与质量的有效之策。

小沈阳是艺术创,他的劳动付出,给无数人带来了欢乐。他的表演为社会创造了价值,在实现自我人生的同时,也让生活多了轻松和快乐。小沈阳获奖,应该。


相关内容

  • 2013年高考作文习作实例关于两会的作文素材之教育
  • 2013年高考作文习作实例:关于两会的作文素材之教育 过去10年,我国教育取得快速发展,教育投入在去年历史性地达到GDP的4%,教育公平也进一步扩大.可是,长期困惑我国教育发展的"老大难"问题依旧存在,"择校热"高烧不退,应试教育趋向严重,学生学业负担沉重,学 ...

  • 最新高考满分作文精选(五)
  • 最新高考满分作文精选(五) 和而不同的中国智慧在博物馆的书法展览中,我被那些极具气韵的展品震住了,一时间有些不知所措.突然间一幅作品映入眼帘,它单个字看似歪歪斜斜,但总体却别有味道,形神俱佳.我有些看呆了. "那是郑燮的字."一个沉沉的声音.我转过头去,是一个笑眯眯的老爷爷. 我 ...

  • 假如让我来为今年高考作文命题-2
  • 假如让我来为今年高考作文命题(续编 ) 茶博士/文 ======================== 上面连接:第1页 (假如让我来为今年高考作文命题) --------------------------- 一.对两个高考作文热点命题.立意.构思的简析 1.关于"高考是否一定要考英语&q ...

  • 天生我材必有用--议论文素材积累和素材使用
  • 天生我材必有用 作文研究--论据:选材和用材 语文李建波 俗语云"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作文素材有似炊饭之米,为行文写作不可 不有之要素.素材之于作文,恰似阳光水土之于植物.稻米之于巧妇.瓜果蔬菜禽肉之于良庖.嗓音乐器之于歌手.水泥砖瓦之于建筑.笔墨纸砚之于书画„„有则植物可开花结 ...

  • [转载]近十年中学作文教学研究特点评析(转文)
  • 一.强调写作主体的研究,重视写作兴趣的激发 1998年以来,研究者分别从写作主体应具备的素养和能力.中学生群体的特殊心理.中学生写作兴趣的激发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研究者认为,写作并不仅仅是"写"的问题,它更多的是学生"有没有米"和"怎样去生产米&q ...

  • [2015年高考]语文作文预测:拼搏中享受快乐
  • 阅读原文 2015年高考正在紧张的备考中,新东方在线高考网小编整理了<2015年高考作文题预测吸范文:拼搏中享受快乐>,供即将参加2015年高考的考生参考和学习,希望对考生们有所帮助! 2015年高考作文题预测及范文:拼搏中享受快乐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 ...

  • 高考作文素材:大学生舍己救人英雄群体
  • 高考作文素材大学生舍己救人英雄群体 写作佳苑 2009-11-02 1251 5d56b7b40100fg2u 高考作文素材大学生舍己救人英雄群体 2009年10月24日,为救两名落水少年,湖北长江大学10多名大学生奋不顾身地扑进江中,他们手拉手搭起人梯,救起了两名少年,而陈及时.方招.何东旭等三名 ...

  • 关于针对创新与求稳--关注高考作文的写法与立意
  • HR Planning System Integration and Upgrading Research of A Suzhou Institution 创新与求稳--关注高考作文的写法与立意 2002年高考结束,有许许多多的优秀作文.满分作文引起了各方的关注,大家不由得啧啧称叹,而对另两篇文章, ...

  • 2013北京高考作文
  • 专家称2013北京作文为新课改以来出得最好 2013年06月08日08:06 新京报 我有话说(98人参与) 2013年北京高考[微博]作文题 科学家:假如爱迪生来21世纪生活一星期,最让他感到新奇的是什么呢? 文学家:我想手机会不会让他感到不可思议呢? 科学家:我同意.手机是信息时代的一个标志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