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年文学思潮

第一章 十七年文学思潮

一、文学大一统格局的形成

(一) 第一次文代会——文艺新规范的确立

1、背景:

1949年7月,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简称“第一次文代会”)召开。

2、内容:

正式确立了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所规定的中国文艺新方向为全国文艺工作的方向,即文艺为无产阶级政治、为工农兵服务。革命现实主义的创作规范确立。

3、新规范的影响

政治工具:“新”规范指导了所有作家,影响了所有的文学创作。

(二)第二次文代会-----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和批评原则的确立。

1、背景:

我国完成一系列重大的社会改革,进入社会主义改造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时期.

2、内容

周杨《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中国文学前进的道路》表现新人物、新思想,英雄人物的塑造上简单幼稚。

3、意义

促进了解放初期我国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发展.

(1960第三次文代会召开)

(三)文艺创作和理论论争

1、可否写小资

2、文艺的倾向性——文艺与政治的关系

3、对发历史主义倾向的批评

(四)50年代一系列文学批判运动——大一统格局的形成

(对比苏联,同样在压力之下却有文学作品大胆地真实地坚持文学道路。为什么在1949以后的中国,20年中却顺从地服务于政治?)

一)文艺批判运动

1.对《武训传》批判

2.对萧也牧的批判

《我的夫妇之间》1950(短篇)“知识分子眼光看工农干部”“脱离生活,或者是依据小资产阶级的观念、趣味来观察生活、表现生活”的“不健康倾向”。

3.对俞平伯红学研究的批判

全国开展了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的政治性批判,把他与胡适挂上钩,把“唯心主义”帽子往他头上套。为何批判胡适?

4.对胡风的批判

胡风“固执”地坚持着鲁迅启蒙主义的知识分子的主体性。

二)知识分子改造运动

“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学习马、列,检查过去的资产阶级思想,以毛泽东思想代替。

(五)大一统格局下的实践后果

1、中国文学终于史无前例地变成了政治的工具

2、文学创作公式化,概念化

二、文学的突围与文学生机的夭折

(一)双百方针的提出与贯彻——文学的突围

1956年,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与其先前提出的“二为”(文艺为无产阶级政治、为工农兵服务)实质上是矛盾的。

对文艺的影响:

双百方针提出之后,文艺界的思想是比较活跃的。很多人心情舒畅,不再顾忌,开始敢于反映真实的生活,敢于抒发自己真正的感情。文学创作和文艺批评领域出现昙花一现的繁荣景观

一)创作领域,反映人民内部矛盾,干预生活,表现爱情题材。

1、小说:

结束了所有作家都为新生活唱赞歌的局面,阴暗面。

社会生活的问题及矛盾为一些作家所关注。

王蒙《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

宗璞《红豆》

邓友梅《在悬崖上》

2、诗歌:

公木《据说,开会就是工作,工作就是开会》

公刘《禽兽篇》

流沙河《草木篇》

3、戏剧:

海默《洞箫横吹》

杨履方《布谷鸟又叫了》

岳野《同甘共苦》

4、报告文学:

刘宾雁《在桥梁工地上》《本报内部消息》

(1979,《重放的鲜花》上海文艺出版社)

二)文学批评和文艺理论研究领域:

巴人《论诗人》

钱谷融《论文学是人学》

(二)文学生机的夭折——文艺界左倾思想的抬头

1、反右运动

大批文艺工作者被错划右派;错误批判优秀作品;错误批判理论探索文章。

2、新民歌运动与文艺大跃进

三、文艺政策的调整与左倾文艺思潮的恶性发展

(一)文艺政策的调整——纠正左倾思想

1、八字方针:

1961中央制定“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针对经济采取的八字方针,在这个政策的指引下,文艺界也形成了纠正左倾思想的文艺思潮现象。

2、三次会议:

新侨会议:1961年6月,在北京召开了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周恩来发表了《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和故事片创作座谈会议上的讲话》提倡发扬艺术民主,尊重艺术自身规律。

广州会议:1962年3月,在广州召开话剧、歌剧、儿童剧创作座谈会,周恩来作了《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正确评价和对待知识分子,改善党和知识分子的关系。

大连会议:1962年8月,中国作协在大连召开“农村题材短篇小说创作座谈会”。讨论文艺如何反映人民内部矛盾,提出“现实主义深化”和写好“中间人物”的理论思想。

3、影响:

文艺创作有了新的繁荣,理论工作出现新的活跃气氛。

(二)左倾文艺思潮的恶性发展

1、阶级斗争扩大化

1962年9月党的八届十中全会,把阶级斗争进一步扩大化和绝对化,提出“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的口号。康生、江清、姚文元、林彪等直接插手文艺,策划了许多冤案。

2两个指示

1963年12月和1964年6月,毛泽东对文艺工作作了两个批示,全面否定文艺界的成绩,认为“许多共产党人热心提倡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艺术”,“最近几年竟然跌到了修正主义的边缘”。

3走向文革

1965年11月10日,姚文元在《文汇报》上发表了《评新编历史剧》,点燃了“文化大革命”。

第一章 十七年文学思潮

一、文学大一统格局的形成

(一) 第一次文代会——文艺新规范的确立

1、背景:

1949年7月,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简称“第一次文代会”)召开。

2、内容:

正式确立了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所规定的中国文艺新方向为全国文艺工作的方向,即文艺为无产阶级政治、为工农兵服务。革命现实主义的创作规范确立。

3、新规范的影响

政治工具:“新”规范指导了所有作家,影响了所有的文学创作。

(二)第二次文代会-----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和批评原则的确立。

1、背景:

我国完成一系列重大的社会改革,进入社会主义改造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时期.

2、内容

周杨《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中国文学前进的道路》表现新人物、新思想,英雄人物的塑造上简单幼稚。

3、意义

促进了解放初期我国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发展.

(1960第三次文代会召开)

(三)文艺创作和理论论争

1、可否写小资

2、文艺的倾向性——文艺与政治的关系

3、对发历史主义倾向的批评

(四)50年代一系列文学批判运动——大一统格局的形成

(对比苏联,同样在压力之下却有文学作品大胆地真实地坚持文学道路。为什么在1949以后的中国,20年中却顺从地服务于政治?)

一)文艺批判运动

1.对《武训传》批判

2.对萧也牧的批判

《我的夫妇之间》1950(短篇)“知识分子眼光看工农干部”“脱离生活,或者是依据小资产阶级的观念、趣味来观察生活、表现生活”的“不健康倾向”。

3.对俞平伯红学研究的批判

全国开展了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的政治性批判,把他与胡适挂上钩,把“唯心主义”帽子往他头上套。为何批判胡适?

4.对胡风的批判

胡风“固执”地坚持着鲁迅启蒙主义的知识分子的主体性。

二)知识分子改造运动

“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学习马、列,检查过去的资产阶级思想,以毛泽东思想代替。

(五)大一统格局下的实践后果

1、中国文学终于史无前例地变成了政治的工具

2、文学创作公式化,概念化

二、文学的突围与文学生机的夭折

(一)双百方针的提出与贯彻——文学的突围

1956年,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与其先前提出的“二为”(文艺为无产阶级政治、为工农兵服务)实质上是矛盾的。

对文艺的影响:

双百方针提出之后,文艺界的思想是比较活跃的。很多人心情舒畅,不再顾忌,开始敢于反映真实的生活,敢于抒发自己真正的感情。文学创作和文艺批评领域出现昙花一现的繁荣景观

一)创作领域,反映人民内部矛盾,干预生活,表现爱情题材。

1、小说:

结束了所有作家都为新生活唱赞歌的局面,阴暗面。

社会生活的问题及矛盾为一些作家所关注。

王蒙《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

宗璞《红豆》

邓友梅《在悬崖上》

2、诗歌:

公木《据说,开会就是工作,工作就是开会》

公刘《禽兽篇》

流沙河《草木篇》

3、戏剧:

海默《洞箫横吹》

杨履方《布谷鸟又叫了》

岳野《同甘共苦》

4、报告文学:

刘宾雁《在桥梁工地上》《本报内部消息》

(1979,《重放的鲜花》上海文艺出版社)

二)文学批评和文艺理论研究领域:

巴人《论诗人》

钱谷融《论文学是人学》

(二)文学生机的夭折——文艺界左倾思想的抬头

1、反右运动

大批文艺工作者被错划右派;错误批判优秀作品;错误批判理论探索文章。

2、新民歌运动与文艺大跃进

三、文艺政策的调整与左倾文艺思潮的恶性发展

(一)文艺政策的调整——纠正左倾思想

1、八字方针:

1961中央制定“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针对经济采取的八字方针,在这个政策的指引下,文艺界也形成了纠正左倾思想的文艺思潮现象。

2、三次会议:

新侨会议:1961年6月,在北京召开了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周恩来发表了《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和故事片创作座谈会议上的讲话》提倡发扬艺术民主,尊重艺术自身规律。

广州会议:1962年3月,在广州召开话剧、歌剧、儿童剧创作座谈会,周恩来作了《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正确评价和对待知识分子,改善党和知识分子的关系。

大连会议:1962年8月,中国作协在大连召开“农村题材短篇小说创作座谈会”。讨论文艺如何反映人民内部矛盾,提出“现实主义深化”和写好“中间人物”的理论思想。

3、影响:

文艺创作有了新的繁荣,理论工作出现新的活跃气氛。

(二)左倾文艺思潮的恶性发展

1、阶级斗争扩大化

1962年9月党的八届十中全会,把阶级斗争进一步扩大化和绝对化,提出“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的口号。康生、江清、姚文元、林彪等直接插手文艺,策划了许多冤案。

2两个指示

1963年12月和1964年6月,毛泽东对文艺工作作了两个批示,全面否定文艺界的成绩,认为“许多共产党人热心提倡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艺术”,“最近几年竟然跌到了修正主义的边缘”。

3走向文革

1965年11月10日,姚文元在《文汇报》上发表了《评新编历史剧》,点燃了“文化大革命”。


相关内容

  • 当代文艺思潮
  • 中国当代文学思潮 导言 一.研究当代文学思潮的意义 1.更深入地理解.更准确地解释当代文学的现象,拓展当代文学研究的视野,深化当代文学史的学习. (现象如:20世纪四.五十年代之交和七.八十年代两次作家队伍的重组:50年代小说的戏剧化:"文革"中戏剧成为主要的艺术形式:80年代的 ...

  •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发生与演进
  • 摘要 本文着重研究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发生与演进,首先对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研究作一历史的回顾,进而探讨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发生的内部条件与外部条件.文学思潮与文学思潮的关系.文学思潮与文学流派的关系.以及文学思潮与文学运动的多维关系,最后对中国三大文学思潮进行定位与评价.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 文学流派 ...

  • 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研究
  • 第一节 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演变 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经历了一个由盛而衰的演变过 程.它曾经一度蔚为壮观,大放异彩,后来 几经反复.波折,逐渐 趋于中落. 具体说来,其演变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五四时 期 这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思潮激荡澎湃,成绩斐然.盛况空前的阶 段.当时具有浪漫主义 ...

  • 8.思潮流派研究
  • 第五章 思潮流派研究 文学思潮和文学流派的含义.异同及联系 定义: 一般而言,文学流派是由有着共同审美追求与相似艺术风格的作家组成的一种群体性结构.如"竹林七贤"."新月派"."京派"."海派". 文学思潮则是在一定历史 ...

  • 如何看待西方文化对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影响
  • 不可否认,如果没有西方现代思潮的影响,20世纪的中国文学,将是另外一个模样,新时期的文学,也将面目全非.西方现代思潮对中国文学,尤其对当代文学的影响与渗透是全方位.多层次.无处不在的. 20世纪初,随着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由传统文化孕育.发展起来的传统文学,已不能满足和适应新型社会人们在精神 ...

  • 从启蒙主义到存在主义
  • 作者:张清华 中国社会科学 1998年01期 一.作为先锋文学思潮的 "启蒙主义" 与 "存在主义" "先锋派"."先锋文学"作为对当代中国诗歌运动和小说现象的某种指代,多年来已广为评论界所谈论.但总观已有论述,悉为对某 ...

  • [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参考书目
  • <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课参考书目 1.勒内·韦勒克:<文学思潮和文学运动的概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 2.佛克马.蚁布思:<二十世纪文学理论>,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3.托洛茨基:<文学与革命>,外国文学出版社1992年版. ...

  • 论中国现代自由主义文学思潮(上)
  • 作者:支克坚 鲁迅研究月刊 1998年01期 本文将在这个总题目下面,依次论述以下几个问题:中国现代自由主义文学思潮产生的历史根据及其在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它的主张的特点及其与时代的关系:它的代表人物的文学观念与鲁迅文学观念的比较.在今天的现代文学研究中,这些问题一点也不"时 ...

  • 当代文学流派思潮A卷
  • 华中师范大学成人教育学院 2011学年 第一学期 <当代文学流派思潮>试题A卷 姓名: 年级: 专业: 学号: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2分) 1.文学革命开始于( ). A.1915年 B.1917年 C.1919年 D.1921年 2.胡适在下列哪部作品中提出"国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