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聚落及其文化初探_程艳

第26卷 第2期重庆建筑大学学报Vol . 26 N о. 2               侗族聚落及其文化初探

程 艳

(重庆大学 建筑城规学院, 重庆 400045)

摘要:侗族聚落富有浓郁的地方民族特色, 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因而极具研究的价值。通过对侗族聚落及其选址、形态的介绍, 进一步剖析了文化与聚落间的关联, 为了解侗族聚落的文化艺术价值提供一些线索, 并以期有益于现代人居环境的创造。

关键词:侗族; 聚落; 选址; 形态; 文化

中图分类号:TU -092. 8文献标识码:1006-7329(2004) 02-0032-04A   文章编号:

Study of Dong Nationality Village and Its Culture

CHENG Yan

(College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 g , Chongq ing University , Chongqing 400045, P . R . China )

A bstract :Dong village is ver y valuable for research work because of its special regional and national character and rich cultural implication . In this paper , some information about the location , form and features of Dong village is given . Then ,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ulture and the settlement is analyzed , which provides a clue for under -standing Dong village and will be beneficial to creating modern human settlements .

Keywords :Dong nationality ; village ; location ; for m ; culture

一种聚落的形成和发展是受民族历史渊源、自然地理条件、生产生活方式以及社会组织形式等多方面因素共同影响的。

侗族, 属古代百越民族骆越支系, 历史上曾居住于岭南的两广一带, 自秦汉时起, 由于战争和自然灾荒等原因, 陆续迁徙至今贵州、广西、湖南三省毗邻地区和湖北西南一带, 迁入初期与当地“土著”居民混杂而居, 在唐宋时期逐步完成民族分化, 独立成为单一民族, 并由混居转向族居。这一特殊的民族历史进程, 使得侗族的“民族性”与“地域性”相互交织、共同作用, 从而形成了独特的侗族文化和聚落形态。

侗族聚居区域内的自然条件十分有利于人们的生产、生活,

这一带山峦叠嶂, 森林茂密, 溪流纵横, 土地肥沃, 雨水充沛, 气

候温暖, 尤其适宜于农林业的发展, 正是如此富饶的自然资源形

成了侗族人民世代以农林渔牧业为主的生计方式。

侗族, 以父系血缘为中轴而形成宗姓, 侗寨作为进行内外社

会、生产活动的基本单位, 绝大多数为一寨一姓氏, 外姓入寨常

常要“改众入姓”, 才能成为该寨成员, 即使有的一寨几个姓氏,

也各有一定的居住范围及代表这一族姓的称号和组织、规约, 正

如侗歌中所唱“按格分开住, 按族分开坐”, 而且, 每个族姓或村

寨都有固定的集会议事场所, 即鼓楼。例如有“千户侗寨”之称图1 贵州省黎平县肇兴侗寨全景

的贵州黎平肇兴侗寨(见图1) , 寨内存在五个不同的宗族, 分住在五个不同的自然片区, 分别有不同的 收稿日期:2003-12-15(-) , 女, , , 。

称号, 即仁团、义团、礼团、智团、信团, 各团围绕着本团的鼓楼, 形成功能完备的各自的社区。这种以族姓为中心的社会组织形式决定了侗族“聚族而居”的聚落特征和聚落形态的密集、紧凑。

正是由于民族的、环境的、社会的多方面因素的合力作用, 使得侗族聚落形成了特定的选址理念和整体的布局形态, 并蕴涵着与之密切相关联的丰富的聚落文化。

1 选址理念

侗族人民选择聚居之地, 是根据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 结合长期以来形成的生产方式、生活习惯, 并遵循祖辈世代传承的信仰、信念、方法而进行的, 此外, 由于深受明清时期中原地区的风水理论的影响, 所以侗族聚落选址理念中蕴涵着强烈的风水意识。

侗族生活在群山连绵, 溪流纵横, 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典型山区, 为了方便生活, 有利于生产, 村寨大都选址于缓坡、山坳和谷地之中, 聚落环境强调依山傍水, 尤其讲究山与水的配置、和谐。村寨大都背靠起伏的大山, 面临蜿蜒的溪河, 山脉遇水而止, 之所以选择这样的山水配置, 是因为:一方面, 侗家人认为“寨前平坝好插秧, 寨后青山好栽树”, 以侗族传统的农业生产技术而言, 这样的地理环境是有利于生存和发展的, 是一种生存选择的结果。另一方面, 深受古代风水观念的影响, 选址讲求取势纳气, 讲求形法, 注重山、水等自然要素的形、势以及配置。侗族人认为, 蜿蜒起伏的山脉可称为“龙脉”, 山脉遇溪河、平坝而止之处可称为“龙头”, “龙头”面朝环绕的溪河和开阔的

平坝, 背靠起伏跌宕、来势凶猛的“龙脉”, 村寨建在这样的“龙

头”处, 侗家人就称为“坐龙嘴”, 再在后山蓄古树箐竹形成风水

林, 以镇凶邪, 在溪河上建造风雨桥, 以锁财源, 这些理念应对了

形法学说中的“觅龙、点穴、察砂、观水”的选址手法, 由此可见,

侗族聚落在选址中十分重视风水因素, 正是在风水观念的指导

下, 诸多要素适当配置所形成的地理空间才被侗族人认为是聚

落的理想宝地。

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林溪乡的马安寨是体现侗寨选址的典

型实例(见图2) , 村寨背靠迥龙山, 面临沿山脚三面环绕的林溪

河, 寨前是开阔的稻田平坝, 溪河上建造有两座风雨桥:寨东北图2 广西省三江侗寨自治县马安寨总平面图

的平岩桥和寨西南的程阳桥, 寨内的民居典雅古朴, 鳞次栉比的围绕着地处中心位置的鼓楼而建, 村寨与自然环境有机融为一体, 宛若天成, 形成一幅和谐、完整的画卷。

侗族先民从生命实践和生存发展的经验中获得的这样一套聚落选址理念, 既体现了侗族民间建筑的实用思想, 又折射出侗家人朴素的自然观和生态意识, 同时还反映出中国古代玄妙的风水理论对侗民族的深刻影响。

2 布局形态

为了满足以族姓为核心的社会组织结构的要求, 侗族聚落在平面形式与空间层次上多强调以鼓楼群为中心的布局形态。

2. 1 平面形式

侗族聚落的平面由各功能要素构成, 建筑群的总体多呈向心式布局。

侗寨的寨口一般设有寨门, 溪流绕寨前或穿寨而过, 风雨桥横卧于溪流之上, 是村寨与外界联系的必不可少的纽带。位于村寨中心位置的鼓楼、鼓楼前的芦笙坪、鼓楼旁的戏台共同构成一个中心场, 围绕在这一中心场周围的是侗族的干栏式民居木楼, 多为顺应地形走向的自由布局, 但其群体形态却表现为较强的向心意识(见图3) , 民居四周散布着鱼塘、禾晾, 有的鱼塘上架有粮仓, 可起到防火的作用, 有的鱼塘上立着厕所, 形成特有的立体生态农业, 此外, 作为侗族民族精神支柱的萨岁祭坛多位于村头寨。, ,

布的小径, 并随地形弯曲延伸, 而凉亭、水井则星罗棋布于山

道间, 水车在寨外溪流边轮转不息……这些功能各异、特色鲜

明的构成要素就在以鼓楼为标志的中心场的总体控制下, 与

自然环境巧妙结合, 共同形成侗族聚落完整、和谐的平面布局

形式。

2. 2 空间层次

侗寨空间层次的主要构成要素是高耸于村寨中心的鼓楼

与鳞次栉比的民居建筑群。

鼓楼以其挺拔的身姿, 多姿多彩的建筑造型, 从高度与建

筑艺术形象上都对聚落的空间形态起着统率作用。

围绕鼓楼而建的民居群, 一方面衬托出鼓楼的雄伟壮观

,

另一方面又营造出丰富的空间层次。民居的层数都低于鼓

楼, 尤其位于鼓楼附近的民居更注意从高度与气势上去反衬

鼓楼的统率地位。由于山地地形多起伏变化, 民居木楼在建

造上十分注重与地形灵活巧妙的结合, 所以形成民居群在空

间上的高低错落, 常常是各楼之间廊檐相接, 青瓦若鳞, 随着

地势跌宕起伏, 民居群则层层叠叠, 紧凑密集, 簇拥着鼓楼, 营

造出丰富且颇有气势的空间层次(见图4) 。

图4 贵州省从江县

平求侗寨局部寨景图3 广西省三江侗寨自治县峒乡华炼寨3 文化关联

3. 1 山地文化

侗族集中分布于山区, 对侗族聚落的深入了解可发现, 侗族人民世代尊重山地自然环境, 这主要体现在对待山地资源的态度和民居建筑的形式两个方面。侗族先

民认为“无树则无以作栋梁, 无材则无以兴家, 欲求兴家, 首树树

也。”他们早已认识到山林资源对于建造房屋和生计的重要性,

因此, 他们一方面利用和开发森林资源, 另一方面又大量植树造

林, 保持生态平衡, 以形成发展的可持续性。同时, 民居建筑依

山就势采用的“吊脚楼”形式(见图5) 和群体组合顺应地势的处

理手法, 尽量减少了对山地地形、地貌的破坏, 充分体现了侗家

人“山林为主、人为客”的观念。侗族人民尊重山地环境的朴素

的自然生态观念, 对于我们在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的现状中探索

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3. 2 亲水情结图5 贵州省从江县高增侗寨某“吊脚”民居

侗族聚落选址的依山傍水, 形态布局中重视与水的关系, 不仅体现了人的生存离不开水, 还包含着侗族人民永恒不渝的亲水情结。侗族《人类起源歌》的记载表明了侗族先民对生命和世界的认识是从水开始的, 他们认为世界从水开始, 生命起源于水, 水奠定了侗族哲学思想的坚实基础。这一亲水情结还表现于侗族人民对水的崇敬, 他们在寨内多建造精巧别致的井亭来保护水井, 还把亲水动物作为图腾进行崇拜, 如龙、鱼、龟、蛇、鹅、青蛙等动物形象常成为建筑的雕饰、彩绘以及其它民间工艺的主要题材。

3. 3 祭萨文化

萨岁, 是侗族传说中的古代女英雄, 被侗族奉为女神, 又称作“萨麻”, 含有“至高无上的神圣的大祖母”之意, 故侗人又称“圣母”。侗族每个村寨都建有专门的萨堂、萨坛或称圣母祠(见图6、7) , 在建新寨或失火后另竖房屋之前, 必先建萨岁祭坛, 其形式或是外建房屋内部安宫设坛, 或是露天设坛, 每年都要, , ,

图6 贵州榕江县车江寨圣母祠外景         图7 

贵州榕江县车江寨圣母祠内景

民。萨岁代表了整个侗族共同的祖先神灵的化身, 是祖先崇拜的一种

形式, 萨岁崇拜在侗族古代社会的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都占有重要

地位, 直到今天, 仍然是侗族聚落人民重要的精神支柱。

3. 4 鼓楼文化

作为古老的山地农耕民族, 侗族先民面对的是原始的自然条件,

为了进一步认识和探索自然, 与自然作斗争, 因此需要协作、议事, 需

要齐心合力, 需要统一的组织形式和内聚力, 以应对来自多方面的挑

战, 这种生存和生产的需要, 使他们选择了鼓楼作为公房, 成为侗寨政

治、军事、法律、历史、文化、娱乐休闲活动的中心, 由此形成了“鼓楼文

化”, 鼓楼便成了文化的中心载体, 也成为侗民族精神文化的象征。

村寨无论大小, 都要建造鼓楼(见图8) , 而且, 鼓楼在聚落的中心

地位也表明了鼓楼对于全寨的重要性, 如果寨内没有鼓楼, 对内则使

全寨人感到不方便, 而且使人晦气、精神不振, 对外则给人以经济穷图8 贵州省黎平县肇兴侗寨信团鼓楼

困、人心不齐、不举行祖母祭祀的印象, 会被外寨人瞧不起, 因此, 建造鼓楼成为内聚人心、外显吉祥和实力的大事, 全寨民众都把兴建鼓楼作为共同的荣誉和愿望。正是这样的民族精神文化和自然科学文化的结合, 形成了鼓楼独特的建筑艺术, 使鼓楼作为侗寨的一个重要标志, 凝聚着侗族人民的高度智慧, 造就了侗族聚落的独特形态。

通过对侗族聚落及其选址理念、布局形态的认识了解, 使人深深意识到这一民族聚落所具有的鲜明的民族性和地方性, 而进一步对与聚落相关联的文化的剖析, 则加深了对其特色与内涵的理解。同时, 从这样的探索研究中借鉴民间建筑传统经验的成就, 可以进一步启发人们创造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理想的人居环境。

参考文献:

[1] 罗廷华, 王胜先. 侗族历史文化习俗〔M 〕.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1989.

[2] 杨盛中. 黎平县民族志〔M 〕.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1989.

[3] 罗汉田. 庇荫(中国少数民族住居文化) 〔M 〕.北京:北京出版社, 2000.

[4] 余达忠. 侗族民居〔M 〕.贵阳:华夏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1.

[5] 邹洪灿. 中国传统民居与文化〔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1.

[6] 李长杰. 桂北民间建筑〔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9.

[7] 朱馥艺. 侗族建筑与水〔J 〕.华中建筑. 1999,(1) :1-4.

第26卷 第2期重庆建筑大学学报Vol . 26 N о. 2               侗族聚落及其文化初探

程 艳

(重庆大学 建筑城规学院, 重庆 400045)

摘要:侗族聚落富有浓郁的地方民族特色, 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因而极具研究的价值。通过对侗族聚落及其选址、形态的介绍, 进一步剖析了文化与聚落间的关联, 为了解侗族聚落的文化艺术价值提供一些线索, 并以期有益于现代人居环境的创造。

关键词:侗族; 聚落; 选址; 形态; 文化

中图分类号:TU -092. 8文献标识码:1006-7329(2004) 02-0032-04A   文章编号:

Study of Dong Nationality Village and Its Culture

CHENG Yan

(College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 g , Chongq ing University , Chongqing 400045, P . R . China )

A bstract :Dong village is ver y valuable for research work because of its special regional and national character and rich cultural implication . In this paper , some information about the location , form and features of Dong village is given . Then ,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ulture and the settlement is analyzed , which provides a clue for under -standing Dong village and will be beneficial to creating modern human settlements .

Keywords :Dong nationality ; village ; location ; for m ; culture

一种聚落的形成和发展是受民族历史渊源、自然地理条件、生产生活方式以及社会组织形式等多方面因素共同影响的。

侗族, 属古代百越民族骆越支系, 历史上曾居住于岭南的两广一带, 自秦汉时起, 由于战争和自然灾荒等原因, 陆续迁徙至今贵州、广西、湖南三省毗邻地区和湖北西南一带, 迁入初期与当地“土著”居民混杂而居, 在唐宋时期逐步完成民族分化, 独立成为单一民族, 并由混居转向族居。这一特殊的民族历史进程, 使得侗族的“民族性”与“地域性”相互交织、共同作用, 从而形成了独特的侗族文化和聚落形态。

侗族聚居区域内的自然条件十分有利于人们的生产、生活,

这一带山峦叠嶂, 森林茂密, 溪流纵横, 土地肥沃, 雨水充沛, 气

候温暖, 尤其适宜于农林业的发展, 正是如此富饶的自然资源形

成了侗族人民世代以农林渔牧业为主的生计方式。

侗族, 以父系血缘为中轴而形成宗姓, 侗寨作为进行内外社

会、生产活动的基本单位, 绝大多数为一寨一姓氏, 外姓入寨常

常要“改众入姓”, 才能成为该寨成员, 即使有的一寨几个姓氏,

也各有一定的居住范围及代表这一族姓的称号和组织、规约, 正

如侗歌中所唱“按格分开住, 按族分开坐”, 而且, 每个族姓或村

寨都有固定的集会议事场所, 即鼓楼。例如有“千户侗寨”之称图1 贵州省黎平县肇兴侗寨全景

的贵州黎平肇兴侗寨(见图1) , 寨内存在五个不同的宗族, 分住在五个不同的自然片区, 分别有不同的 收稿日期:2003-12-15(-) , 女, , , 。

称号, 即仁团、义团、礼团、智团、信团, 各团围绕着本团的鼓楼, 形成功能完备的各自的社区。这种以族姓为中心的社会组织形式决定了侗族“聚族而居”的聚落特征和聚落形态的密集、紧凑。

正是由于民族的、环境的、社会的多方面因素的合力作用, 使得侗族聚落形成了特定的选址理念和整体的布局形态, 并蕴涵着与之密切相关联的丰富的聚落文化。

1 选址理念

侗族人民选择聚居之地, 是根据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 结合长期以来形成的生产方式、生活习惯, 并遵循祖辈世代传承的信仰、信念、方法而进行的, 此外, 由于深受明清时期中原地区的风水理论的影响, 所以侗族聚落选址理念中蕴涵着强烈的风水意识。

侗族生活在群山连绵, 溪流纵横, 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典型山区, 为了方便生活, 有利于生产, 村寨大都选址于缓坡、山坳和谷地之中, 聚落环境强调依山傍水, 尤其讲究山与水的配置、和谐。村寨大都背靠起伏的大山, 面临蜿蜒的溪河, 山脉遇水而止, 之所以选择这样的山水配置, 是因为:一方面, 侗家人认为“寨前平坝好插秧, 寨后青山好栽树”, 以侗族传统的农业生产技术而言, 这样的地理环境是有利于生存和发展的, 是一种生存选择的结果。另一方面, 深受古代风水观念的影响, 选址讲求取势纳气, 讲求形法, 注重山、水等自然要素的形、势以及配置。侗族人认为, 蜿蜒起伏的山脉可称为“龙脉”, 山脉遇溪河、平坝而止之处可称为“龙头”, “龙头”面朝环绕的溪河和开阔的

平坝, 背靠起伏跌宕、来势凶猛的“龙脉”, 村寨建在这样的“龙

头”处, 侗家人就称为“坐龙嘴”, 再在后山蓄古树箐竹形成风水

林, 以镇凶邪, 在溪河上建造风雨桥, 以锁财源, 这些理念应对了

形法学说中的“觅龙、点穴、察砂、观水”的选址手法, 由此可见,

侗族聚落在选址中十分重视风水因素, 正是在风水观念的指导

下, 诸多要素适当配置所形成的地理空间才被侗族人认为是聚

落的理想宝地。

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林溪乡的马安寨是体现侗寨选址的典

型实例(见图2) , 村寨背靠迥龙山, 面临沿山脚三面环绕的林溪

河, 寨前是开阔的稻田平坝, 溪河上建造有两座风雨桥:寨东北图2 广西省三江侗寨自治县马安寨总平面图

的平岩桥和寨西南的程阳桥, 寨内的民居典雅古朴, 鳞次栉比的围绕着地处中心位置的鼓楼而建, 村寨与自然环境有机融为一体, 宛若天成, 形成一幅和谐、完整的画卷。

侗族先民从生命实践和生存发展的经验中获得的这样一套聚落选址理念, 既体现了侗族民间建筑的实用思想, 又折射出侗家人朴素的自然观和生态意识, 同时还反映出中国古代玄妙的风水理论对侗民族的深刻影响。

2 布局形态

为了满足以族姓为核心的社会组织结构的要求, 侗族聚落在平面形式与空间层次上多强调以鼓楼群为中心的布局形态。

2. 1 平面形式

侗族聚落的平面由各功能要素构成, 建筑群的总体多呈向心式布局。

侗寨的寨口一般设有寨门, 溪流绕寨前或穿寨而过, 风雨桥横卧于溪流之上, 是村寨与外界联系的必不可少的纽带。位于村寨中心位置的鼓楼、鼓楼前的芦笙坪、鼓楼旁的戏台共同构成一个中心场, 围绕在这一中心场周围的是侗族的干栏式民居木楼, 多为顺应地形走向的自由布局, 但其群体形态却表现为较强的向心意识(见图3) , 民居四周散布着鱼塘、禾晾, 有的鱼塘上架有粮仓, 可起到防火的作用, 有的鱼塘上立着厕所, 形成特有的立体生态农业, 此外, 作为侗族民族精神支柱的萨岁祭坛多位于村头寨。, ,

布的小径, 并随地形弯曲延伸, 而凉亭、水井则星罗棋布于山

道间, 水车在寨外溪流边轮转不息……这些功能各异、特色鲜

明的构成要素就在以鼓楼为标志的中心场的总体控制下, 与

自然环境巧妙结合, 共同形成侗族聚落完整、和谐的平面布局

形式。

2. 2 空间层次

侗寨空间层次的主要构成要素是高耸于村寨中心的鼓楼

与鳞次栉比的民居建筑群。

鼓楼以其挺拔的身姿, 多姿多彩的建筑造型, 从高度与建

筑艺术形象上都对聚落的空间形态起着统率作用。

围绕鼓楼而建的民居群, 一方面衬托出鼓楼的雄伟壮观

,

另一方面又营造出丰富的空间层次。民居的层数都低于鼓

楼, 尤其位于鼓楼附近的民居更注意从高度与气势上去反衬

鼓楼的统率地位。由于山地地形多起伏变化, 民居木楼在建

造上十分注重与地形灵活巧妙的结合, 所以形成民居群在空

间上的高低错落, 常常是各楼之间廊檐相接, 青瓦若鳞, 随着

地势跌宕起伏, 民居群则层层叠叠, 紧凑密集, 簇拥着鼓楼, 营

造出丰富且颇有气势的空间层次(见图4) 。

图4 贵州省从江县

平求侗寨局部寨景图3 广西省三江侗寨自治县峒乡华炼寨3 文化关联

3. 1 山地文化

侗族集中分布于山区, 对侗族聚落的深入了解可发现, 侗族人民世代尊重山地自然环境, 这主要体现在对待山地资源的态度和民居建筑的形式两个方面。侗族先

民认为“无树则无以作栋梁, 无材则无以兴家, 欲求兴家, 首树树

也。”他们早已认识到山林资源对于建造房屋和生计的重要性,

因此, 他们一方面利用和开发森林资源, 另一方面又大量植树造

林, 保持生态平衡, 以形成发展的可持续性。同时, 民居建筑依

山就势采用的“吊脚楼”形式(见图5) 和群体组合顺应地势的处

理手法, 尽量减少了对山地地形、地貌的破坏, 充分体现了侗家

人“山林为主、人为客”的观念。侗族人民尊重山地环境的朴素

的自然生态观念, 对于我们在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的现状中探索

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3. 2 亲水情结图5 贵州省从江县高增侗寨某“吊脚”民居

侗族聚落选址的依山傍水, 形态布局中重视与水的关系, 不仅体现了人的生存离不开水, 还包含着侗族人民永恒不渝的亲水情结。侗族《人类起源歌》的记载表明了侗族先民对生命和世界的认识是从水开始的, 他们认为世界从水开始, 生命起源于水, 水奠定了侗族哲学思想的坚实基础。这一亲水情结还表现于侗族人民对水的崇敬, 他们在寨内多建造精巧别致的井亭来保护水井, 还把亲水动物作为图腾进行崇拜, 如龙、鱼、龟、蛇、鹅、青蛙等动物形象常成为建筑的雕饰、彩绘以及其它民间工艺的主要题材。

3. 3 祭萨文化

萨岁, 是侗族传说中的古代女英雄, 被侗族奉为女神, 又称作“萨麻”, 含有“至高无上的神圣的大祖母”之意, 故侗人又称“圣母”。侗族每个村寨都建有专门的萨堂、萨坛或称圣母祠(见图6、7) , 在建新寨或失火后另竖房屋之前, 必先建萨岁祭坛, 其形式或是外建房屋内部安宫设坛, 或是露天设坛, 每年都要, , ,

图6 贵州榕江县车江寨圣母祠外景         图7 

贵州榕江县车江寨圣母祠内景

民。萨岁代表了整个侗族共同的祖先神灵的化身, 是祖先崇拜的一种

形式, 萨岁崇拜在侗族古代社会的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都占有重要

地位, 直到今天, 仍然是侗族聚落人民重要的精神支柱。

3. 4 鼓楼文化

作为古老的山地农耕民族, 侗族先民面对的是原始的自然条件,

为了进一步认识和探索自然, 与自然作斗争, 因此需要协作、议事, 需

要齐心合力, 需要统一的组织形式和内聚力, 以应对来自多方面的挑

战, 这种生存和生产的需要, 使他们选择了鼓楼作为公房, 成为侗寨政

治、军事、法律、历史、文化、娱乐休闲活动的中心, 由此形成了“鼓楼文

化”, 鼓楼便成了文化的中心载体, 也成为侗民族精神文化的象征。

村寨无论大小, 都要建造鼓楼(见图8) , 而且, 鼓楼在聚落的中心

地位也表明了鼓楼对于全寨的重要性, 如果寨内没有鼓楼, 对内则使

全寨人感到不方便, 而且使人晦气、精神不振, 对外则给人以经济穷图8 贵州省黎平县肇兴侗寨信团鼓楼

困、人心不齐、不举行祖母祭祀的印象, 会被外寨人瞧不起, 因此, 建造鼓楼成为内聚人心、外显吉祥和实力的大事, 全寨民众都把兴建鼓楼作为共同的荣誉和愿望。正是这样的民族精神文化和自然科学文化的结合, 形成了鼓楼独特的建筑艺术, 使鼓楼作为侗寨的一个重要标志, 凝聚着侗族人民的高度智慧, 造就了侗族聚落的独特形态。

通过对侗族聚落及其选址理念、布局形态的认识了解, 使人深深意识到这一民族聚落所具有的鲜明的民族性和地方性, 而进一步对与聚落相关联的文化的剖析, 则加深了对其特色与内涵的理解。同时, 从这样的探索研究中借鉴民间建筑传统经验的成就, 可以进一步启发人们创造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理想的人居环境。

参考文献:

[1] 罗廷华, 王胜先. 侗族历史文化习俗〔M 〕.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1989.

[2] 杨盛中. 黎平县民族志〔M 〕.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1989.

[3] 罗汉田. 庇荫(中国少数民族住居文化) 〔M 〕.北京:北京出版社, 2000.

[4] 余达忠. 侗族民居〔M 〕.贵阳:华夏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1.

[5] 邹洪灿. 中国传统民居与文化〔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1.

[6] 李长杰. 桂北民间建筑〔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9.

[7] 朱馥艺. 侗族建筑与水〔J 〕.华中建筑. 1999,(1) :1-4.


相关内容

  • 考古学毕业论文题目
  • 毕业论文(设计) 题 目 学 院 学 院 专 业 学生姓名 学 号 年级 级 指导教师 毕业教务处制表 毕业 毕业二〇一五年 九月二十 日 一.论文说明 本团队专注于原创毕业论文写作与辅导服务,擅长案例分析.编程仿真.图表绘制.理论分析等,论文写作300起,所有定制的文档均享受免费论文修改服务,具体 ...

  • 中国传统聚落营造思想研究
  • 中国传统聚落营造思想研究 论文关键词:传统聚落:聚落景观:宗族意识 论文摘要:深入解析了中国传统聚落所具有的自然生态特征.景观特征,旨在研究其背后的思想文化根源,希望借此能对现代村镇的建设活动有一定的启发和指导作用. 传统聚落是人类集体智慧的结晶,其间经历了漫长和复杂的蜕变过程,得以形成独特的地域文 ...

  • 传统乡村聚落景观保护与设计研究_徐荣
  • 第33卷第31期西建筑 Vol.33No.31 山2007年11月Nov. 2007SHANXI ARCHITECTURE 43 文章编号:1009-6825(2007)31-0043-03 传统乡村聚落景观保护与设计研究 徐 荣 摘 要:通过对传统乡村聚落景观构成基本要素的分析,提出保护传统乡村聚 ...

  • 『贵州』中国侗族历史文化探源
  • 中国侗族历史文化探源 原创:贵州 沙滩老鳖 正如我不单纯地认为乌江河套一带的酒文化是古代盐道上的挑夫们喝出来的,我也不单纯地认为优美动听的侗族大歌是古代乡民们在山谷中编出来的.中国西南地区在商周以后已经边缘化,中古以来都属于边地.这种至今依然存留于西南僻壤的东方酒文化和东方民歌文化的桂冠,必定既与古 ...

  • 环嵩山地区聚落分布与区域构造的关系
  • 第69卷第6期 2014年6月地理学报ACTAGEOGRAPHICASINICAVol.69,No.6June,2014 环嵩山地区9000-3000aBP聚落分布 与区域构造的关系 鲁鹏1,2,田燕1,陈盼盼1,闫丽洁1,宋立生1 (1.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郑州450052; 2.北京大学城市 ...

  • 期刊丨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类简目(2017年4月所见)
  • 以下排名不分先后,以刊名首字拼音为序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2期 徐建委:<诗>的编次与<毛诗>的形成 <古汉语研究>2017年第1期 姜慧.张再兴:秦汉简牍文献用字习惯考察三则 刘征:银雀山汉简文字形体特点 郭飞:" &qu ...

  • 有关明清时期大同资料的分类整理
  • 论文所查资料整理: 一.古籍 1(清)张廷玉等,<明史>,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 卷八十一 志第五十七 "大同马市始正统三年,巡抚户睿请令军民平价市驼马,达官李原等通译语,禁市兵器.铜铁"."嘉靖三十年,以总兵仇鸾言,诏于宣府.大同开马市." ...

  • 川盐古道研究刍论--基于川盐古道的实地考察
  • 邓军:川盐古道研究刍论--基于川盐古道的实地考察 ·41· 川盐古道研究刍论 --基于川盐古道的实地考察 邓 军 摘 要:对川盐古道的研究,有助于扩展盐业史研究的新视野,是盐业史.盐文化研究中的重要学术生长 点.但是,目前对川盐古道的概念.路线和辐射范围.盐运文化遗产保护等问题还欠缺大量的基础性和学 ...

  • 黄泉之井2011年第8期
  • 水井对人类文明的发展有着重大意义.早在六七千年前的原始社会,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开始利用地下水,"凿井而饮,挖穴而居".在中国井文化里,井还是"黄泉之地".黄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指人死后居住的地方. "井者,黄泉之象" <左传•隐公元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