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聚落营造思想研究

中国传统聚落营造思想研究

论文关键词:传统聚落;聚落景观;宗族意识

论文摘要:深入解析了中国传统聚落所具有的自然生态特征、景观特征,旨在研究其背后的思想文化根源,希望借此能对现代村镇的建设活动有一定的启发和指导作用。

传统聚落是人类集体智慧的结晶,其间经历了漫长和复杂的蜕变过程,得以形成独特的地域文化与聚落景观,不仅充分展示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还为人类提供了一个与城市生活截然不同的生活空间,其内敛、朴实、人性化的特征,均是当代城镇缺失和需要吸收借鉴的地方。

1传统聚落特征分析

1.1自然生态特征

1.1.1尊重自然,因地制宜。传统聚落擅长利用地形、地物,故而聚落多因地制宜,空间布局不拘形式,格局自由,由此成就了顺应山势的山地城镇、临水跨溪的沿江城镇,这一独特的聚落景观。石柱西沱就是山地城镇的典型代表,整个城镇顺应山势,从江边垂直向上攀岩,建筑亦沿千步云梯爬沿而建,整个城镇契合地形高低起伏,与自然完美结合。

1.1. 2契合环境,彰显人性。传统聚落十分重视对周边自然环境的保护和利用,借助聚落选址、空间布局、建筑形制以及建筑材料等与地方环境紧密衔接,求得和谐统一。如我国南方地区建筑普遍小巧宜

人、姿态轻盈,屋檐出挑深远,不仅适应了多雨、炎热的气候特点,也与南方人细腻、内敛的个性特征相得益彰,展示出聚落人性化的特点。

1.1. 3效法自然,浑然天成。传统聚落在长期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形成“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传统习俗,故而聚落多就地取材,巧用自然。如西南山区,盛产石材、木材等资源,故而城镇多以干阑式木结构和羌族石砌建筑群为主; 闽西、闽南等地,由于采石用土较为方便,于是呈现出大批方形或圆形的土楼建筑群。由于受资源条件的制约,各地表现出不同的地域风格,但均与自然环境紧密衔接,表现出与自然的完美结合,大有“宛若天生、浑然天成”之感。

1.1. 4路即轴线,尺度宜人。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复杂多变,城镇布局契合地形、地貌多采取曲轴线处理的手法,即不强求一律,不和自然争强弱,街道随地势随弯就弯,遇转则转,成为城镇发展的主要轴线,城镇亦沿道路两侧展开布局; 城镇规模也由于受地形、交通方式、生产活动、土地供给能力和农业耕作半径等因素制约,规模相对较小,故而聚落尺度宜人,空间环境亲切、舒适。

1.1. 5独立、完整的人工生态系统。传统聚落常选址于冬季风小且日照多,夏季有凉爽山谷风、河风,近水源之地,且多规划布置于河岸的凸起地段,这一地区不仅可避开河水的冲刷,还会因泥沙的不断沉积扩大聚落可耕、可居的场所面积; 并通过与周边自然环境的紧密衔接,形成山、水、城三位一体的格局。徽州宏村坐落于雷岗山、左右护山之间,既可挡北风之烈,左右山峰又互成椅角之势,形成极其

安全的地理环境; 通过外围水体的引人形成了一个大型的水域—月沼,不仅解决了人们日常生产、生活、消防等用水需求,还极大改善了区域的小气候环境,在真正意义上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人工生态系统。

1. 2景观特征

1.2.1异彩纷呈的地域景观。传统聚落由于区域地理位置的不同,所受自然条件、地方文化、风土习俗等因素的影响各异,故而在聚落景观上体现出不同的地域风格。如江南水乡的“小桥、流水、人家”,云南傣族的“芭蕉、竹楼、缅寺”,湘黔侗族的“鼓楼、风水桥”,四川临江聚落的“吊脚楼、坡屋顶”,西北高原的“窑洞”景观等。

1. 2. 2形胜取意的符号景观。传统聚落为祈求平安、保一方稳定,除十分重视聚落选址,还在聚落形态和空间布局方面大做文章,形成特殊的空间格局。如芙蓉村为期望后代人才辈出,子孙发迹,以“七星八斗”立意构思,整个村落以七颗“星”加以控制,联系东、西、南、北4条道路,构成完整的道路系统; 又以“八斗”为中心分别布置村落的公共活动中心和住宅区,并通过流水系统将8个区域沟通串联,构成一幅大型的图案景观。

1.2.3秩序井然的形态景观。传统聚落由于规模小,等级低,加之受地形、地貌等因素制约,更强调尊重自然、因地制宜。受中国尊老爱幼传统习俗和尊卑贵贱等级思想的影响,村落通常以族中长老领地为基准,由内向外自然推进,形成若干个居住组团,且约定俗成村东为长房,村西为次房,由此形成秩序井然、分区明确的聚落组团,展示

出一种奇特的形态景观。

1.2.4寓意深远的节点景观。古人十分讲究尊重地形、地物,强调在自然中寻求秩序,尤其体现出对特定自然物的崇拜,于重要节点处常保留特定物件或栽种特定植物,以此寄寓整个村落的兴衰祸福,故而受到极大的重视。“风水树”就是其中的一种,云南大理的白族就将大榕树视为生命与吉祥的象征,故而几乎每个村落都种有大榕树,且整个村落以大榕树为中心展开布局,构成整个村落的中心和地标,由此形成村落一大重要的节点景观。

1.2.5色彩斑斓的立面景观。受地形因素制约,聚落多随地形高低起伏,上上下下,人字山花墙面亦层层上叠,且暴露出大量建筑的侧立面,展示出数以百计的方格子,由此呈现出层层叠叠、纵横穿插、错落有致的城镇外轮廓空间,黄白相间的方格子不仅增添了景观的层次感,还极大地丰富了视觉效果,成就了城镇色彩斑斓的立面景观。 2传统聚落的思想文化探源

传统聚落之所以呈现出独特的自然生态特征和景观特征,除了体现出尊重自然、适应自然的结果外,更多地折射出文化的深层次内涵。

2.1生态理念中国传统哲学十分讲究“天人合一”的有机思想,强调把人看作大自然的一部分,故而人类居住的环境特别注重自然山水的保护,强调因借自然,强调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由于枕山可挡冬季寒潮侵袭; 面水利于生产、生活、灌溉、行船,又可迎纳夏日凉风,调节区域小气候; 坐北朝南可获得充足的日照; 良好的植被既可涵养

水源、保持水土,又利于调节小气候,丰富聚落景观,故而传统聚落多选择“枕山面水、坐北朝南、植被茂盛”的地理环境。除了对自然的尊崇,传统聚落还表现出对白然极大的适应能力,各地所具有的不同的聚落景观呈现出不同的建筑形制和空间格局,均是对自然环境的一种主动适应。如四川沿江地区由于山势陡峭,故而城镇只得“吊脚为楼”以节省空间; 加之气候炎热,城镇建筑多设天井,并采用出檐深远的坡屋顶,以此达到降温排水的目的。

2. 2宗族意识中国古代是一个典型的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社会,遵循以父系血缘关系区分嫡庶亲疏的宗族礼制,外化在社会生活秩序的各个方面,物质形态主要体现在聚落空间组织、层次分布、房屋等级等方面,故而聚落多以宗祠为中心,呈“向心式”的空间布局模式。不仅如此,宗祠建筑在建筑形制、建筑体量、建筑材料和建筑色彩等方面,也均与其他建筑存在明显的差异,使其在众多建筑中脱颖而出,成为整个家族的“精神空间”和“引力场”,具有压倒一切的优势。由此可以看出,宗族意识不仅在传统社会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聚落空间和聚落景观亦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2. 3耕读文化“耕为本务,读可荣身”,一直是我国传统农业社会时期的至理名言。由于受自给自足生活观念的影响和儒家理学思想的长期教化,传统聚落多取法自然,尺度宜人,少人工雕琢的痕迹,形成青山绿水、古朴典雅的聚落空间,以此体现“耕者”坦诚、率真、淳厚的胸怀和“读者”崇尚淡泊、潇洒脱俗的个性特征。如楠溪江苍坡村就以“文房四宝”规划布局,其中笔街直指西面笔架山,村东西

各开二池为砚池,砚池旁各置一条石,意为墨,方正的村落如同一张白纸,以此寄寓村民“兴文运、出人才”的美好愿望,充分体现出耕读文化对传统聚落规划布局、聚落景观等方面产生的重大影响。

2. 4风水理论传统聚落普遍选择有山、有林、有田、有水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且多布局于土地肥沃、人身安全、生活方便、风光优美之所,是理想的趋吉避凶的生活场所。不仅如此,传统聚落还通过对周边地理形制、聚落形态的构建,形成特殊的象征性符号,以此寄寓趋吉避凶、光耀门嵋的愿望。上里古镇就是这样一个例子,占镇背山面水,后面山势蜿蜒,山脉层层拔高,植被繁茂,若干河流在此汇聚,上里居于河流相交的夹角内,有“财源”汇聚宝地之意,周围18个馒头式的小山环护左右,又兼十八罗汉呵护上里古镇之寓意。又如安徽绩溪县的冯村,不仅村落四周地形环境安定祥和,颇具安全感,而且还将村口处几座护卫的山头命名为狮、蛇、龟、象,最大限度地满足居民的生理和心理需求。

2. 5多元文化的融合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有56种不同的民族文化,各民族杂居在中国大地的各个角落,共同的生活促进了民族间文化与信息的交流与沟通,体现在聚落空间、建筑单体上,即表现为异域建筑风格、建筑形制的相互借鉴和拼接,使得本土建筑风貌被频频打破,出现一幕幕奇特的异域景观。如四川本土的硬山式屋面,受移民文化影响,被植人了“外向、张扬”的峰火山墙,打破了原有“内敛、保守”的个性特征,为其增添了另一番韵味; 又如原本兴盛于我国北方的廊坊街,经移民传人南方,与南方多雨炎热

的气候特点相得益彰,故而广泛分布于我国南方地区,成为城镇又一道独特的异域景观。

3结语

该研究通过对中国传统聚落自然生态特征、景观特征,及其形成的思想文化背景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展现出传统聚落不仅十分强调整体的概念,提倡尊重自然、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理念,还十分尊重历史,尊重保护地域特色的文化理念,这一切都是现代文明社会所缺失和需要吸收、借鉴的地方,故而希望能对当前村镇的建设活动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转

中国传统聚落营造思想研究

论文关键词:传统聚落;聚落景观;宗族意识

论文摘要:深入解析了中国传统聚落所具有的自然生态特征、景观特征,旨在研究其背后的思想文化根源,希望借此能对现代村镇的建设活动有一定的启发和指导作用。

传统聚落是人类集体智慧的结晶,其间经历了漫长和复杂的蜕变过程,得以形成独特的地域文化与聚落景观,不仅充分展示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还为人类提供了一个与城市生活截然不同的生活空间,其内敛、朴实、人性化的特征,均是当代城镇缺失和需要吸收借鉴的地方。

1传统聚落特征分析

1.1自然生态特征

1.1.1尊重自然,因地制宜。传统聚落擅长利用地形、地物,故而聚落多因地制宜,空间布局不拘形式,格局自由,由此成就了顺应山势的山地城镇、临水跨溪的沿江城镇,这一独特的聚落景观。石柱西沱就是山地城镇的典型代表,整个城镇顺应山势,从江边垂直向上攀岩,建筑亦沿千步云梯爬沿而建,整个城镇契合地形高低起伏,与自然完美结合。

1.1. 2契合环境,彰显人性。传统聚落十分重视对周边自然环境的保护和利用,借助聚落选址、空间布局、建筑形制以及建筑材料等与地方环境紧密衔接,求得和谐统一。如我国南方地区建筑普遍小巧宜

人、姿态轻盈,屋檐出挑深远,不仅适应了多雨、炎热的气候特点,也与南方人细腻、内敛的个性特征相得益彰,展示出聚落人性化的特点。

1.1. 3效法自然,浑然天成。传统聚落在长期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形成“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传统习俗,故而聚落多就地取材,巧用自然。如西南山区,盛产石材、木材等资源,故而城镇多以干阑式木结构和羌族石砌建筑群为主; 闽西、闽南等地,由于采石用土较为方便,于是呈现出大批方形或圆形的土楼建筑群。由于受资源条件的制约,各地表现出不同的地域风格,但均与自然环境紧密衔接,表现出与自然的完美结合,大有“宛若天生、浑然天成”之感。

1.1. 4路即轴线,尺度宜人。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复杂多变,城镇布局契合地形、地貌多采取曲轴线处理的手法,即不强求一律,不和自然争强弱,街道随地势随弯就弯,遇转则转,成为城镇发展的主要轴线,城镇亦沿道路两侧展开布局; 城镇规模也由于受地形、交通方式、生产活动、土地供给能力和农业耕作半径等因素制约,规模相对较小,故而聚落尺度宜人,空间环境亲切、舒适。

1.1. 5独立、完整的人工生态系统。传统聚落常选址于冬季风小且日照多,夏季有凉爽山谷风、河风,近水源之地,且多规划布置于河岸的凸起地段,这一地区不仅可避开河水的冲刷,还会因泥沙的不断沉积扩大聚落可耕、可居的场所面积; 并通过与周边自然环境的紧密衔接,形成山、水、城三位一体的格局。徽州宏村坐落于雷岗山、左右护山之间,既可挡北风之烈,左右山峰又互成椅角之势,形成极其

安全的地理环境; 通过外围水体的引人形成了一个大型的水域—月沼,不仅解决了人们日常生产、生活、消防等用水需求,还极大改善了区域的小气候环境,在真正意义上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人工生态系统。

1. 2景观特征

1.2.1异彩纷呈的地域景观。传统聚落由于区域地理位置的不同,所受自然条件、地方文化、风土习俗等因素的影响各异,故而在聚落景观上体现出不同的地域风格。如江南水乡的“小桥、流水、人家”,云南傣族的“芭蕉、竹楼、缅寺”,湘黔侗族的“鼓楼、风水桥”,四川临江聚落的“吊脚楼、坡屋顶”,西北高原的“窑洞”景观等。

1. 2. 2形胜取意的符号景观。传统聚落为祈求平安、保一方稳定,除十分重视聚落选址,还在聚落形态和空间布局方面大做文章,形成特殊的空间格局。如芙蓉村为期望后代人才辈出,子孙发迹,以“七星八斗”立意构思,整个村落以七颗“星”加以控制,联系东、西、南、北4条道路,构成完整的道路系统; 又以“八斗”为中心分别布置村落的公共活动中心和住宅区,并通过流水系统将8个区域沟通串联,构成一幅大型的图案景观。

1.2.3秩序井然的形态景观。传统聚落由于规模小,等级低,加之受地形、地貌等因素制约,更强调尊重自然、因地制宜。受中国尊老爱幼传统习俗和尊卑贵贱等级思想的影响,村落通常以族中长老领地为基准,由内向外自然推进,形成若干个居住组团,且约定俗成村东为长房,村西为次房,由此形成秩序井然、分区明确的聚落组团,展示

出一种奇特的形态景观。

1.2.4寓意深远的节点景观。古人十分讲究尊重地形、地物,强调在自然中寻求秩序,尤其体现出对特定自然物的崇拜,于重要节点处常保留特定物件或栽种特定植物,以此寄寓整个村落的兴衰祸福,故而受到极大的重视。“风水树”就是其中的一种,云南大理的白族就将大榕树视为生命与吉祥的象征,故而几乎每个村落都种有大榕树,且整个村落以大榕树为中心展开布局,构成整个村落的中心和地标,由此形成村落一大重要的节点景观。

1.2.5色彩斑斓的立面景观。受地形因素制约,聚落多随地形高低起伏,上上下下,人字山花墙面亦层层上叠,且暴露出大量建筑的侧立面,展示出数以百计的方格子,由此呈现出层层叠叠、纵横穿插、错落有致的城镇外轮廓空间,黄白相间的方格子不仅增添了景观的层次感,还极大地丰富了视觉效果,成就了城镇色彩斑斓的立面景观。 2传统聚落的思想文化探源

传统聚落之所以呈现出独特的自然生态特征和景观特征,除了体现出尊重自然、适应自然的结果外,更多地折射出文化的深层次内涵。

2.1生态理念中国传统哲学十分讲究“天人合一”的有机思想,强调把人看作大自然的一部分,故而人类居住的环境特别注重自然山水的保护,强调因借自然,强调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由于枕山可挡冬季寒潮侵袭; 面水利于生产、生活、灌溉、行船,又可迎纳夏日凉风,调节区域小气候; 坐北朝南可获得充足的日照; 良好的植被既可涵养

水源、保持水土,又利于调节小气候,丰富聚落景观,故而传统聚落多选择“枕山面水、坐北朝南、植被茂盛”的地理环境。除了对自然的尊崇,传统聚落还表现出对白然极大的适应能力,各地所具有的不同的聚落景观呈现出不同的建筑形制和空间格局,均是对自然环境的一种主动适应。如四川沿江地区由于山势陡峭,故而城镇只得“吊脚为楼”以节省空间; 加之气候炎热,城镇建筑多设天井,并采用出檐深远的坡屋顶,以此达到降温排水的目的。

2. 2宗族意识中国古代是一个典型的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社会,遵循以父系血缘关系区分嫡庶亲疏的宗族礼制,外化在社会生活秩序的各个方面,物质形态主要体现在聚落空间组织、层次分布、房屋等级等方面,故而聚落多以宗祠为中心,呈“向心式”的空间布局模式。不仅如此,宗祠建筑在建筑形制、建筑体量、建筑材料和建筑色彩等方面,也均与其他建筑存在明显的差异,使其在众多建筑中脱颖而出,成为整个家族的“精神空间”和“引力场”,具有压倒一切的优势。由此可以看出,宗族意识不仅在传统社会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聚落空间和聚落景观亦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2. 3耕读文化“耕为本务,读可荣身”,一直是我国传统农业社会时期的至理名言。由于受自给自足生活观念的影响和儒家理学思想的长期教化,传统聚落多取法自然,尺度宜人,少人工雕琢的痕迹,形成青山绿水、古朴典雅的聚落空间,以此体现“耕者”坦诚、率真、淳厚的胸怀和“读者”崇尚淡泊、潇洒脱俗的个性特征。如楠溪江苍坡村就以“文房四宝”规划布局,其中笔街直指西面笔架山,村东西

各开二池为砚池,砚池旁各置一条石,意为墨,方正的村落如同一张白纸,以此寄寓村民“兴文运、出人才”的美好愿望,充分体现出耕读文化对传统聚落规划布局、聚落景观等方面产生的重大影响。

2. 4风水理论传统聚落普遍选择有山、有林、有田、有水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且多布局于土地肥沃、人身安全、生活方便、风光优美之所,是理想的趋吉避凶的生活场所。不仅如此,传统聚落还通过对周边地理形制、聚落形态的构建,形成特殊的象征性符号,以此寄寓趋吉避凶、光耀门嵋的愿望。上里古镇就是这样一个例子,占镇背山面水,后面山势蜿蜒,山脉层层拔高,植被繁茂,若干河流在此汇聚,上里居于河流相交的夹角内,有“财源”汇聚宝地之意,周围18个馒头式的小山环护左右,又兼十八罗汉呵护上里古镇之寓意。又如安徽绩溪县的冯村,不仅村落四周地形环境安定祥和,颇具安全感,而且还将村口处几座护卫的山头命名为狮、蛇、龟、象,最大限度地满足居民的生理和心理需求。

2. 5多元文化的融合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有56种不同的民族文化,各民族杂居在中国大地的各个角落,共同的生活促进了民族间文化与信息的交流与沟通,体现在聚落空间、建筑单体上,即表现为异域建筑风格、建筑形制的相互借鉴和拼接,使得本土建筑风貌被频频打破,出现一幕幕奇特的异域景观。如四川本土的硬山式屋面,受移民文化影响,被植人了“外向、张扬”的峰火山墙,打破了原有“内敛、保守”的个性特征,为其增添了另一番韵味; 又如原本兴盛于我国北方的廊坊街,经移民传人南方,与南方多雨炎热

的气候特点相得益彰,故而广泛分布于我国南方地区,成为城镇又一道独特的异域景观。

3结语

该研究通过对中国传统聚落自然生态特征、景观特征,及其形成的思想文化背景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展现出传统聚落不仅十分强调整体的概念,提倡尊重自然、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理念,还十分尊重历史,尊重保护地域特色的文化理念,这一切都是现代文明社会所缺失和需要吸收、借鉴的地方,故而希望能对当前村镇的建设活动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转


相关内容

  • 传统乡村聚落景观保护与设计研究_徐荣
  • 第33卷第31期西建筑 Vol.33No.31 山2007年11月Nov. 2007SHANXI ARCHITECTURE 43 文章编号:1009-6825(2007)31-0043-03 传统乡村聚落景观保护与设计研究 徐 荣 摘 要:通过对传统乡村聚落景观构成基本要素的分析,提出保护传统乡村聚 ...

  • 论壮族干栏文化的现代化
  • 作者:覃彩銮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 2000年04期 [分类号]TU-051.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3887(2000)01-0047-07 干栏文化是壮族及其先民在长期的历史时期里所创造,经过不断的积淀而形成,并世代相承下来,是壮族传统文化体系中文化含量最为丰厚.最具有民族 ...

  • 中国乡土建筑研究的脉络_问题及展望
  • 第14卷第1期2014年2月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Kunm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ol. 14,No. 1Feb. 2014 中国乡土建筑研究的脉络.问题及展望 吴志宏 (昆明理工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云南 ...

  • 侗族聚落及其文化初探_程艳
  • 第26卷 第2期重庆建筑大学学报Vol . 26 N о. 2 侗族聚落及其文化初探 程 艳 (重庆大学 建筑城规学院, 重庆 400045) 摘要:侗族聚落富有浓郁的地方民族特色, 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因而极具研究的价值.通过对侗族聚落及其选址.形态的介绍, 进一步剖析了文化与聚落间的关联, ...

  • 传统广府村落布局的传承与革新_以广东省阳东县平地村新村详细规划为例
  • [文章编号]1006-0022(2006)08-0025-04 [中图分类号]TU984.1 [文献标识码]B 传统广府村落布局的传承与革新 -以广东省阳东县平地村新村详细规划为例 □ 黎逸科 [摘 要]传统广府村落的布局规整,前后有田野和鱼塘,东.西.北三面围有树林,建筑平面为三合院式,呈梳式布局 ...

  • 乡村景观设计中的空间形态组织_马金祥
  • 第12卷第5期2010年09月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HIT(SOCIALSCIENCESEDITION) Vo.l12No. 5Sept., 2010 乡村景观设计中的空间形态组织 马金祥,刘 杰 1 2 (1.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韩国东西大学研究生院, ...

  • 中国旅游文化的基本价值及其旅游开发意义
  • 课程:中国旅游文化 中国旅游文化的基本价值 及其旅游开发意义 姓名: 学号: 年级: 班级: 中国旅游文化的基本价值及其旅游开发意义 [摘要] 旅游文化是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是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的源泉.中国旅游文化是中国旅游业发展的基石,是中国旅游业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旅游文化的合理适度 ...

  • 传统民居与地域文化
  • 传统民居与地域文化 Traditional Residence and Regional Culture 编者按: 我国历史悠久,自然地理条件复杂,民族众多,生活习惯差异很大,经济发展及人口分布也很不平衡,使全国各地的传统民居建筑形态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征.其中不仅蕴含着古人营造活动所积累的丰 ...

  • 袁家村考察学习报告
  • 袁家村考察学习报告 一.袁家村基本概况 礼泉县烟霞镇袁家村,位于举世闻名的唐盛世皇帝--唐太宗李世民陵山下,处在西咸半小时经济圈内,312国道.福银高速.陇海铁路近在咫尺,107省道.关中大环线.礼泉旅游大道.唐昭陵旅游专线均从附近经过,交通十分便利.全村总面积800亩,其中耕地面积620亩,现有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