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下册到高二上册的全部数学公式haoa

高一下册到高二上册的全部数学公式 平方关系:

sin^2α+cos^2α=1

1+tan^2α=sec^2α

1+cot^2α=csc^2α

积的关系:

sin α=tanα×cosα

cos α=cotα×sinα

tan α=sinα×secα

cot α=cosα×cscα

sec α=tanα×cscα

csc α=secα×cotα

倒数关系:

tanα ·cotα=1

sinα ·cscα=1

cos α ·secα=1

商的关系:

sinα/cosα=tan α=sec α/cscα

cos α/sinα=cot α=csc α/secα

直角三角形ABC 中,

角A 的正弦值就等于角A 的对边比斜边,

余弦等于角A 的邻边比斜边

正切等于对边比邻边,

[1]三角函数恒等变形公式

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

cos(α+β)=cosα·cosβ-sin α·sinβ

cos(α-β)=cosα·cosβ+sinα·sinβ

sin(α±β)=sinα·cosβ±cosα·sinβ

tan(α+β)=(tanα+tanβ)/(1-tanα·tanβ)

tan(α-β)=(tanα-tan β)/(1+tanα·tanβ)

三角和的三角函数:

sin(α+β+γ)=sinα·cosβ·cosγ+cosα·sinβ·cosγ+cosα·cosβ·sinγ-sin α·sinβ·sinγ

cos(α+β+γ)=cosα·cosβ·cosγ-cos α·sinβ·sinγ-sin α·cosβ·sinγ-sin α·sinβ·cosγ

tan(α+β+γ)=(tanα+tanβ+tanγ-tan α·tanβ·tanγ)/(1-tan α·tanβ-tan β·tanγ-tan γ·tan α)

辅助角公式:

Asin α+Bcosα=(A²+B²)^(1/2)sin(α+t),其中

sint=B/(A²+B²)^(1/2)

cost=A/(A²+B²)^(1/2)

tant=B/A

Asin α-Bcos α=(A²+B²)^(1/2)cos(α-t) ,tant=A/B

倍角公式:

sin(2α)=2sinα·cosα=2/(tanα+cotα)

cos(2α)=cos²(α)-sin²(α)=2cos²(α)-1=1-2sin²(α) tan(2α)=2tanα/[1-tan²(α)]

三倍角公式:

sin(3α)=3sinα-4sin³(α)=4sinα·sin(60+α)sin(60-α) cos(3α)=4cos³(α)-3cos α=4cosα·cos(60+α)cos(60-α) tan(3α)=tan a · tan(π/3+a)· tan(π/3-a)

半角公式:

sin(α/2)=±√((1-cos α)/2)

cos(α/2)=±√((1+cosα)/2)

tan(α/2)=±√((1-cos α)/(1+cosα))=sinα/(1+cosα)=(1-cosα)/sinα

降幂公式

sin²(α)=(1-cos(2α))/2=versin(2α)/2

cos²(α)=(1+cos(2α))/2=covers(2α)/2

tan²(α)=(1-cos(2α))/(1+cos(2α))

万能公式:

sin α=2tan(α/2)/[1+tan²(α/2)]

cos α=[1-tan²(α/2)]/[1+tan²(α/2)]

tan α=2tan(α/2)/[1-tan²(α/2)]

积化和差公式:

sin α·cosβ=(1/2)[sin(α+β)+sin(α-β)]

cos α·sinβ=(1/2)[sin(α+β)-sin(α-β)]

cos α·cosβ=(1/2)[cos(α+β)+cos(α-β)]

sin α·sinβ=-(1/2)[cos(α+β)-cos(α-β)]

和差化积公式:

sin α+sinβ=2sin[(α+β)/2]cos[(α-β)/2]

sin α-sin β=2cos[(α+β)/2]sin[(α-β)/2]

cos α+cosβ=2cos[(α+β)/2]cos[(α-β)/2]

cos α-cos β=-2sin[(α+β)/2]sin[(α-β)/2]

推导公式

tan α+cotα=2/sin2α

tan α-cot α=-2cot2α

1+cos2α=2cos²α

1-cos2α=2sin²α

1+sinα=(sinα/2+cosα/2)²

其他:

sin α+sin(α+2π/n)+sin(α+2π*2/n)+sin(α+2π*3/n)+„„+sin[α+2π*(n-1)/n]=0

cos α+cos(α+2π/n)+cos(α+2π*2/n)+cos(α+2π*3/n)+„„+cos[α+2π*(n-1)/n]=0 以及

sin²(α)+sin²(α-2π/3)+sin²(α+2π/3)=3/2

tanAtanBtan(A+B)+tanA+tanB-tan(A+B)=0

cosx+cos2x+...+cosnx= [sin(n+1)x+sinnx-sinx]/2sinx 证明:

左边=2sinx(cosx+cos2x+...+cosnx)/2sinx

=[sin2x-0+sin3x-sinx+sin4x-sin2x+...+

sinnx-sin(n-2)x+sin(n+1)x-sin(n-1)x]/2sinx (积化和差) =[sin(n+1)x+sinnx-sinx]/2sinx=右边

等式得证

sinx+sin2x+...+sinnx= - [cos(n+1)x+cosnx-cosx-1]/2sinx

证明:

左边=-2sinx[sinx+sin2x+...+sinnx]/(-2sinx)

=[cos2x-cos0+cos3x-cosx+...+cosnx-cos(n-2)x+cos(n+1)x-cos(n-1)x]/(-2sinx)

=- [cos(n+1)x+cosnx-cosx-1]/2sinx=右边

等式得证

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

公式一:

设α为任意角,终边相同的角的同一三角函数的值相等: sin(2k π+α)=sin α

tan(2k π+α)=tan α

cot(2k π+α)=cot α

公式二:

设α为任意角,π+α的三角函数值与α的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

sin(π+α)=-sin α

cos (π+α)=-cos α

tan(π+α)=tan α

cot(π+α)=cot α

公式三:

任意角α与 -α的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

sin(-α)=-sin α

cos (-α)=cos α

tan(-α)=-tan α

cot(-α)=-cot α

公式四:

利用公式二和公式三可以得到π-α与α的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

sin(π-α)=sin α

cos (π-α)=-cos α

tan(π-α)=-tan α

公式五:

利用公式一和公式三可以得到2π-α与α的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

sin(2π-α)=-sin α

cos (2π-α)=cos α

tan(2π-α)=-tan α

cot(2π-α)=-cot α

公式六:

π/2±α及3π/2±α与α

sin(π/2+α)=cos α

cos (π/2+α)=-sin α

tan(π/2+α)=-cot α

cot(π/2+α)=-tan α

sin(π/2-α)=cos α

cos (π/2-α)=sin α

tan(π/2-α)=cot α

cot(π/2-α)=tan α

sin(3π/2+α)=-cos α

cos (3π/2+α)=sin α

tan(3π/2+α)=-cot α

cot(3π/2+α)=-tan α 的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

sin(3π/2-α)=-cos α

cos (3π/2-α)=-sin α

tan(3π/2-α)=cot α

cot(3π/2-α)=tan α

(以上k ∈Z)

对于任意非直角三角形中, 如三角形ABC, 总有tanA+tanB+tanC=tanAtanBtanC

证明:

已知(A+B)=(π-C)

所以tan(A+B)=tan(π-C)

则(tanA+tanB)/(1-tanAtanB)=(tanπ-tanC)/(1+tanπtanC) 整理可得

tanA+tanB+tanC=tanAtanBtanC

类似地, 我们同样也可以求证:当α+β+γ=nπ(n∈Z) 时,总有tan α+tanβ+tanγ=tanαtan βtan γ

设a=(x ,y ),b=(x',y') 。

1、向量的加法

向量的加法满足平行四边形法则和三角形法则。

AB+BC=AC。

a+b=(x+x',y+y')。

a+0=0+a=a。

向量加法的运算律:

交换律:a+b=b+a;

结合律:(a+b)+c=a+(b+c)。

2、向量的减法

如果a 、b 是互为相反的向量,那么a=-b,b=-a,量为0

AB-AC=CB. 即“共同起点,指向被减”

a=(x,y) b=(x',y') 则 a-b=(x-x',y-y').

3. 数乘向量

实数λ和向量a 的乘积是一个向量,记作λa ,且∣∣·∣a ∣。

当λ>0时,λa 与a 同方向;

当λ<0时,λa 与a 反方向;

当λ=0时,λa=0,方向任意。

当a=0时,对于任意实数λ,都有λa=0。 注:按定义知,如果λa=0,那么λ=0或a=0。a+b=0. 0的反向λa ∣=∣λ

实数λ叫做向量a 的系数,乘数向量λa 的几何意义就是将表示向量a 的有向线段伸长或压缩。

当∣λ∣>1时,表示向量a 的有向线段在原方向(λ>0)或反方向(λ<0)上伸长为原来的∣λ∣倍;

当∣λ∣<1时,表示向量a 的有向线段在原方向(λ>0)或反方向(λ<0)上缩短为原来的∣λ∣倍。

数与向量的乘法满足下面的运算律

结合律:(λa)·b=λ(a·b)=(a·λb) 。

向量对于数的分配律(第一分配律):(λ+μ)a=λa+μa. 数对于向量的分配律(第二分配律):λ(a+b)=λa+λb.

数乘向量的消去律:① 如果实数λ≠0且λa=λb ,那么a=b。② 如果a≠0且λa=μa ,那么λ=μ。

4、向量的的数量积

定义:两个非零向量的夹角记为〈a ,b 〉,且〈a ,b 〉∈[0,π]。 定义:两个向量的数量积(内积、点积)是一个数量,记作a·b。若a 、b 不共线,则a·b=|a|·|b|·cos〈a ,b 〉;若a 、b 共线,则a·b=+-∣a ∣∣b ∣。

向量的数量积的坐标表示:a·b=x·x'+y·y'。

向量的数量积的运算率

a·b=b·a(交换率);

(a+b)·c=a·c+b·c(分配率);

向量的数量积的性质

a·a=|a|的平方。

a⊥b 〈=〉a·b=0。

|a·b|≤|a|·|b|。

向量的数量积与实数运算的主要不同点

1、向量的数量积不满足结合律,即:(a·b)·c≠a·(b·c);例如:(a·b)^2≠a^2·b^2。

2、向量的数量积不满足消去律,即:由 a·b=a·c (a≠0),推不出 b=c。

3、|a·b|≠|a|·|b|

4、由 |a|=|b| ,推不出 a=b或a=-b。

4、向量的向量积

定义:两个向量a 和b 的向量积(外积、叉积)是一个向量,记作a×b。若a 、b 不共线,则a×b的模是:∣a ×b ∣=|a|·|b|·sin 〈a ,b 〉;a×b的方向是:垂直于a 和b ,且a 、b 和a×b按这个次序构成右手系。若a 、b 共线,则a×b=0。

向量的向量积性质:

∣a ×b ∣是以a 和b 为边的平行四边形面积。

a×a=0。

a‖b〈=〉a×b=0。

向量的向量积运算律

a×b=-b×a;

(λa )×b=λ(a×b)=a×(λb );

(a+b)×c=a×c+b×c.

注:向量没有除法,“向量AB/向量CD”是没有意义的。

向量的三角形不等式

1、∣∣a ∣-∣b ∣∣≤∣a+b∣≤∣a ∣+∣b ∣;

① 当且仅当a 、b 反向时,左边取等号;

② 当且仅当a 、b 同向时,右边取等号。

2、∣∣a ∣-∣b ∣∣≤∣a-b ∣≤∣a ∣+∣b ∣。

① 当且仅当a 、b 同向时,左边取等号;

② 当且仅当a 、b 反向时,右边取等号。

定比分点

定比分点公式(向量P1P=λ·向量PP2)

设P1、P2是直线上的两点,P 是l 上不同于P1、P2的任意一点。则存在一个实数 λ,使 向量P1P=λ·向量PP2,λ叫做点P 分有向线段P1P2所成的比。

若P1(x1,y1) ,P2(x2,y2),P(x,y),则有

OP=(OP1+λOP2)(1+λ) ;(定比分点向量公式)

x=(x1+λx2)/(1+λ),

y=(y1+λy2)/(1+λ) 。(定比分点坐标公式)

我们把上面的式子叫做有向线段P1P2的定比分点公式

三点共线定理

若OC=λOA +μOB ,且λ+μ=1 ,则A 、B 、C 三点共线

三角形重心判断式

在△ABC 中,若GA +GB +GC=0 ,则G 为△ABC 的重心

[编辑本段]向量共线的重要条件

若b≠0,则a//b的重要条件是存在唯一实数λ,使a=λb 。

a//b的重要条件是 xy'-x'y=0。

零向量0平行于任何向量。

[编辑本段]向量垂直的充要条件

a⊥b 的充要条件是 a·b=0。

a⊥b 的充要条件是 xx'+yy'=0。

零向量0垂直于任何向量.

还有注意一点, 不要把点写成叉

圆锥曲线里的弦长公式

d=根号(1+k^2)|x1-x2|=根号(1+k^2)根号[(x1+x2)^2-4x1x2]=根号

[(x1-x2)^2+(y1-y2)^2]

圆里相交直线所构成的弦长m, 与圆的半径r, 圆心到直线的距离d 的关系为

(m/2)^2+d^2=r^2

直线

A1x+B1y+C1=0

A2x+B2y+C2=0

平行的充要条件是A1B2+A2B1=0且B1C2+B2C1不等于0

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d=|Ax0+By0+C|/根号(A^2+B^2)

若平行

则d=|c2-c1|/根号(A^2+B^2)

A 和B 上下两个式子必须相等

高一下册到高二上册的全部数学公式 平方关系:

sin^2α+cos^2α=1

1+tan^2α=sec^2α

1+cot^2α=csc^2α

积的关系:

sin α=tanα×cosα

cos α=cotα×sinα

tan α=sinα×secα

cot α=cosα×cscα

sec α=tanα×cscα

csc α=secα×cotα

倒数关系:

tanα ·cotα=1

sinα ·cscα=1

cos α ·secα=1

商的关系:

sinα/cosα=tan α=sec α/cscα

cos α/sinα=cot α=csc α/secα

直角三角形ABC 中,

角A 的正弦值就等于角A 的对边比斜边,

余弦等于角A 的邻边比斜边

正切等于对边比邻边,

[1]三角函数恒等变形公式

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

cos(α+β)=cosα·cosβ-sin α·sinβ

cos(α-β)=cosα·cosβ+sinα·sinβ

sin(α±β)=sinα·cosβ±cosα·sinβ

tan(α+β)=(tanα+tanβ)/(1-tanα·tanβ)

tan(α-β)=(tanα-tan β)/(1+tanα·tanβ)

三角和的三角函数:

sin(α+β+γ)=sinα·cosβ·cosγ+cosα·sinβ·cosγ+cosα·cosβ·sinγ-sin α·sinβ·sinγ

cos(α+β+γ)=cosα·cosβ·cosγ-cos α·sinβ·sinγ-sin α·cosβ·sinγ-sin α·sinβ·cosγ

tan(α+β+γ)=(tanα+tanβ+tanγ-tan α·tanβ·tanγ)/(1-tan α·tanβ-tan β·tanγ-tan γ·tan α)

辅助角公式:

Asin α+Bcosα=(A²+B²)^(1/2)sin(α+t),其中

sint=B/(A²+B²)^(1/2)

cost=A/(A²+B²)^(1/2)

tant=B/A

Asin α-Bcos α=(A²+B²)^(1/2)cos(α-t) ,tant=A/B

倍角公式:

sin(2α)=2sinα·cosα=2/(tanα+cotα)

cos(2α)=cos²(α)-sin²(α)=2cos²(α)-1=1-2sin²(α) tan(2α)=2tanα/[1-tan²(α)]

三倍角公式:

sin(3α)=3sinα-4sin³(α)=4sinα·sin(60+α)sin(60-α) cos(3α)=4cos³(α)-3cos α=4cosα·cos(60+α)cos(60-α) tan(3α)=tan a · tan(π/3+a)· tan(π/3-a)

半角公式:

sin(α/2)=±√((1-cos α)/2)

cos(α/2)=±√((1+cosα)/2)

tan(α/2)=±√((1-cos α)/(1+cosα))=sinα/(1+cosα)=(1-cosα)/sinα

降幂公式

sin²(α)=(1-cos(2α))/2=versin(2α)/2

cos²(α)=(1+cos(2α))/2=covers(2α)/2

tan²(α)=(1-cos(2α))/(1+cos(2α))

万能公式:

sin α=2tan(α/2)/[1+tan²(α/2)]

cos α=[1-tan²(α/2)]/[1+tan²(α/2)]

tan α=2tan(α/2)/[1-tan²(α/2)]

积化和差公式:

sin α·cosβ=(1/2)[sin(α+β)+sin(α-β)]

cos α·sinβ=(1/2)[sin(α+β)-sin(α-β)]

cos α·cosβ=(1/2)[cos(α+β)+cos(α-β)]

sin α·sinβ=-(1/2)[cos(α+β)-cos(α-β)]

和差化积公式:

sin α+sinβ=2sin[(α+β)/2]cos[(α-β)/2]

sin α-sin β=2cos[(α+β)/2]sin[(α-β)/2]

cos α+cosβ=2cos[(α+β)/2]cos[(α-β)/2]

cos α-cos β=-2sin[(α+β)/2]sin[(α-β)/2]

推导公式

tan α+cotα=2/sin2α

tan α-cot α=-2cot2α

1+cos2α=2cos²α

1-cos2α=2sin²α

1+sinα=(sinα/2+cosα/2)²

其他:

sin α+sin(α+2π/n)+sin(α+2π*2/n)+sin(α+2π*3/n)+„„+sin[α+2π*(n-1)/n]=0

cos α+cos(α+2π/n)+cos(α+2π*2/n)+cos(α+2π*3/n)+„„+cos[α+2π*(n-1)/n]=0 以及

sin²(α)+sin²(α-2π/3)+sin²(α+2π/3)=3/2

tanAtanBtan(A+B)+tanA+tanB-tan(A+B)=0

cosx+cos2x+...+cosnx= [sin(n+1)x+sinnx-sinx]/2sinx 证明:

左边=2sinx(cosx+cos2x+...+cosnx)/2sinx

=[sin2x-0+sin3x-sinx+sin4x-sin2x+...+

sinnx-sin(n-2)x+sin(n+1)x-sin(n-1)x]/2sinx (积化和差) =[sin(n+1)x+sinnx-sinx]/2sinx=右边

等式得证

sinx+sin2x+...+sinnx= - [cos(n+1)x+cosnx-cosx-1]/2sinx

证明:

左边=-2sinx[sinx+sin2x+...+sinnx]/(-2sinx)

=[cos2x-cos0+cos3x-cosx+...+cosnx-cos(n-2)x+cos(n+1)x-cos(n-1)x]/(-2sinx)

=- [cos(n+1)x+cosnx-cosx-1]/2sinx=右边

等式得证

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

公式一:

设α为任意角,终边相同的角的同一三角函数的值相等: sin(2k π+α)=sin α

tan(2k π+α)=tan α

cot(2k π+α)=cot α

公式二:

设α为任意角,π+α的三角函数值与α的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

sin(π+α)=-sin α

cos (π+α)=-cos α

tan(π+α)=tan α

cot(π+α)=cot α

公式三:

任意角α与 -α的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

sin(-α)=-sin α

cos (-α)=cos α

tan(-α)=-tan α

cot(-α)=-cot α

公式四:

利用公式二和公式三可以得到π-α与α的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

sin(π-α)=sin α

cos (π-α)=-cos α

tan(π-α)=-tan α

公式五:

利用公式一和公式三可以得到2π-α与α的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

sin(2π-α)=-sin α

cos (2π-α)=cos α

tan(2π-α)=-tan α

cot(2π-α)=-cot α

公式六:

π/2±α及3π/2±α与α

sin(π/2+α)=cos α

cos (π/2+α)=-sin α

tan(π/2+α)=-cot α

cot(π/2+α)=-tan α

sin(π/2-α)=cos α

cos (π/2-α)=sin α

tan(π/2-α)=cot α

cot(π/2-α)=tan α

sin(3π/2+α)=-cos α

cos (3π/2+α)=sin α

tan(3π/2+α)=-cot α

cot(3π/2+α)=-tan α 的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

sin(3π/2-α)=-cos α

cos (3π/2-α)=-sin α

tan(3π/2-α)=cot α

cot(3π/2-α)=tan α

(以上k ∈Z)

对于任意非直角三角形中, 如三角形ABC, 总有tanA+tanB+tanC=tanAtanBtanC

证明:

已知(A+B)=(π-C)

所以tan(A+B)=tan(π-C)

则(tanA+tanB)/(1-tanAtanB)=(tanπ-tanC)/(1+tanπtanC) 整理可得

tanA+tanB+tanC=tanAtanBtanC

类似地, 我们同样也可以求证:当α+β+γ=nπ(n∈Z) 时,总有tan α+tanβ+tanγ=tanαtan βtan γ

设a=(x ,y ),b=(x',y') 。

1、向量的加法

向量的加法满足平行四边形法则和三角形法则。

AB+BC=AC。

a+b=(x+x',y+y')。

a+0=0+a=a。

向量加法的运算律:

交换律:a+b=b+a;

结合律:(a+b)+c=a+(b+c)。

2、向量的减法

如果a 、b 是互为相反的向量,那么a=-b,b=-a,量为0

AB-AC=CB. 即“共同起点,指向被减”

a=(x,y) b=(x',y') 则 a-b=(x-x',y-y').

3. 数乘向量

实数λ和向量a 的乘积是一个向量,记作λa ,且∣∣·∣a ∣。

当λ>0时,λa 与a 同方向;

当λ<0时,λa 与a 反方向;

当λ=0时,λa=0,方向任意。

当a=0时,对于任意实数λ,都有λa=0。 注:按定义知,如果λa=0,那么λ=0或a=0。a+b=0. 0的反向λa ∣=∣λ

实数λ叫做向量a 的系数,乘数向量λa 的几何意义就是将表示向量a 的有向线段伸长或压缩。

当∣λ∣>1时,表示向量a 的有向线段在原方向(λ>0)或反方向(λ<0)上伸长为原来的∣λ∣倍;

当∣λ∣<1时,表示向量a 的有向线段在原方向(λ>0)或反方向(λ<0)上缩短为原来的∣λ∣倍。

数与向量的乘法满足下面的运算律

结合律:(λa)·b=λ(a·b)=(a·λb) 。

向量对于数的分配律(第一分配律):(λ+μ)a=λa+μa. 数对于向量的分配律(第二分配律):λ(a+b)=λa+λb.

数乘向量的消去律:① 如果实数λ≠0且λa=λb ,那么a=b。② 如果a≠0且λa=μa ,那么λ=μ。

4、向量的的数量积

定义:两个非零向量的夹角记为〈a ,b 〉,且〈a ,b 〉∈[0,π]。 定义:两个向量的数量积(内积、点积)是一个数量,记作a·b。若a 、b 不共线,则a·b=|a|·|b|·cos〈a ,b 〉;若a 、b 共线,则a·b=+-∣a ∣∣b ∣。

向量的数量积的坐标表示:a·b=x·x'+y·y'。

向量的数量积的运算率

a·b=b·a(交换率);

(a+b)·c=a·c+b·c(分配率);

向量的数量积的性质

a·a=|a|的平方。

a⊥b 〈=〉a·b=0。

|a·b|≤|a|·|b|。

向量的数量积与实数运算的主要不同点

1、向量的数量积不满足结合律,即:(a·b)·c≠a·(b·c);例如:(a·b)^2≠a^2·b^2。

2、向量的数量积不满足消去律,即:由 a·b=a·c (a≠0),推不出 b=c。

3、|a·b|≠|a|·|b|

4、由 |a|=|b| ,推不出 a=b或a=-b。

4、向量的向量积

定义:两个向量a 和b 的向量积(外积、叉积)是一个向量,记作a×b。若a 、b 不共线,则a×b的模是:∣a ×b ∣=|a|·|b|·sin 〈a ,b 〉;a×b的方向是:垂直于a 和b ,且a 、b 和a×b按这个次序构成右手系。若a 、b 共线,则a×b=0。

向量的向量积性质:

∣a ×b ∣是以a 和b 为边的平行四边形面积。

a×a=0。

a‖b〈=〉a×b=0。

向量的向量积运算律

a×b=-b×a;

(λa )×b=λ(a×b)=a×(λb );

(a+b)×c=a×c+b×c.

注:向量没有除法,“向量AB/向量CD”是没有意义的。

向量的三角形不等式

1、∣∣a ∣-∣b ∣∣≤∣a+b∣≤∣a ∣+∣b ∣;

① 当且仅当a 、b 反向时,左边取等号;

② 当且仅当a 、b 同向时,右边取等号。

2、∣∣a ∣-∣b ∣∣≤∣a-b ∣≤∣a ∣+∣b ∣。

① 当且仅当a 、b 同向时,左边取等号;

② 当且仅当a 、b 反向时,右边取等号。

定比分点

定比分点公式(向量P1P=λ·向量PP2)

设P1、P2是直线上的两点,P 是l 上不同于P1、P2的任意一点。则存在一个实数 λ,使 向量P1P=λ·向量PP2,λ叫做点P 分有向线段P1P2所成的比。

若P1(x1,y1) ,P2(x2,y2),P(x,y),则有

OP=(OP1+λOP2)(1+λ) ;(定比分点向量公式)

x=(x1+λx2)/(1+λ),

y=(y1+λy2)/(1+λ) 。(定比分点坐标公式)

我们把上面的式子叫做有向线段P1P2的定比分点公式

三点共线定理

若OC=λOA +μOB ,且λ+μ=1 ,则A 、B 、C 三点共线

三角形重心判断式

在△ABC 中,若GA +GB +GC=0 ,则G 为△ABC 的重心

[编辑本段]向量共线的重要条件

若b≠0,则a//b的重要条件是存在唯一实数λ,使a=λb 。

a//b的重要条件是 xy'-x'y=0。

零向量0平行于任何向量。

[编辑本段]向量垂直的充要条件

a⊥b 的充要条件是 a·b=0。

a⊥b 的充要条件是 xx'+yy'=0。

零向量0垂直于任何向量.

还有注意一点, 不要把点写成叉

圆锥曲线里的弦长公式

d=根号(1+k^2)|x1-x2|=根号(1+k^2)根号[(x1+x2)^2-4x1x2]=根号

[(x1-x2)^2+(y1-y2)^2]

圆里相交直线所构成的弦长m, 与圆的半径r, 圆心到直线的距离d 的关系为

(m/2)^2+d^2=r^2

直线

A1x+B1y+C1=0

A2x+B2y+C2=0

平行的充要条件是A1B2+A2B1=0且B1C2+B2C1不等于0

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d=|Ax0+By0+C|/根号(A^2+B^2)

若平行

则d=|c2-c1|/根号(A^2+B^2)

A 和B 上下两个式子必须相等


相关内容

  • 教师资格证说课考试流程
  • 注意事项 1. 考生必须凭<成都市申请认定教师资格人员教育教学基本素质 和能力审查表>和有效身份证原件到指定考场参加说课考试. 2. 考生准备的提纲.教案.教材等允许带进考室作为参考. 3. 本次说课考试只安排一次,因故未参加考试者,视为自动放弃 考试. 4. 说课结束后5-7个工作日内 ...

  • 语文学科指导意见
  • 郑州市2005-2006学年语文教学指导意见 郑州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中学语文科 七年级 一.教学指导思想 1.<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的性质特点和基本理念做出了 全新的阐述,教师们要认真学习.领会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转变语文教育观念. 2.针对现在的七年级新生在小学时还是使 ...

  • 如何学好高中数学(入学教育)
  • 高中一年级的新同学们,当你们踏进高中校门,漫步在优美的校园时,看见老师严谨而热心的教学和师兄.师姐深切的关怀时,我想你们会暗暗决心:争取学好高中阶段的各门 一.高中数学课的设置 高中数学内容丰富,知识面广泛,将有:<代数>上.下册.<立体几何> 和<平面解析几何> ...

  • 如何学好高中数学-高一必看
  • 如何学好高中数学--高中一年级学生入学教育 --小雨点加油! 一.高中数学课的设置 高中数学内容丰富,知识面广泛,将有:<代数>上.下册.<立体几何>和<平面解析几何>四本课本,高一年级学习完<代数>上册和<立体几何>两本书.高二将学习完& ...

  • 高一培养方案
  • 高中一年级学生 天材教育成功培养手册 目 录 一. 高一年级各科目重难点分析 1. 数学上下册知识重难点分析 2. 物理上下册知识重难点分析 3. 英语上下册知识重难点分析 4. 化学.语文重难点分析 二. 高一年级学生学习特点分析 一. 二. 三. 三.高一年级各科目学习方法指导 1. 高一年级数 ...

  • 引用 小学到大学各类英语教学视频 - 闲云野鹤的日志 - 网易博客
  • 引用 小学到大学各类英语教学视频 名家 2010-08-14 21:31:06 阅读18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订阅 本文引用自海林吉祥<小学到大学各类英语教学视频> 引用 海林吉祥 的 小学到大学各类英语教学视频 引用 荒野 的 小学到大学各类英语教学视频 引用 茶语饭后 的 小学 ...

  • [蔓萝课堂] 中小学电子课本大全
  • 小学 语文 数学 英语 科学 音乐 体育 美术 信息技术 初中 语文 数学 英语 历史 地理 物理 音乐 体育 美术 化学 生物 日语 俄语 历史与社会 信息技术 高中 思想政治 语文 数学 英语 历史 地理 物理 化学 生物 日语 俄语 音乐 体育 美术 数学B版 信息技术 一年级语文上一年级语文 ...

  • 极限思想在小学数学教材中的渗透
  • 极限思想在小学数学教材中的渗透 教育科学学院 小学教育专业 100401056 赵倩 指导教师 苏明强 副教授 [摘 要]数学教学既要教授知识技能,也要重视学生对数学思想的感悟.极限思想作为小学数学常见的数学思想之一,蕴含在小学数学的诸多知识领域中.本文将立足于小学这一教育阶段,以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 ...

  • 全国初中数学教材目录大全
  • 人教版初中数学目录: 七年级上册 第一章 有理数 1.1 正数和负数 1.2 有理数 1.3 有理数的加减法 1.4 有理数的乘除法 1.5 有理数的乘方 第二章 整式的加减 2.1 整式 2.2 整式的加减 第三章 一元一次方程 3.1 从算式到方程 3.2 解一元一次方程(一) 3.3 解一元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