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讲读课文教学设计语文出版社

《亮出精彩自我——自我介绍与提问》教学设计

⊙总体构思

初一新生进入一个新环境,见到的都是新面孔,彼此之间充满了好奇和新鲜。设计这节课的目的是让学生尽快熟悉,增进了解,并引导学生客观地解剖自己、分析自己,提高心理素质,增强自信心,从小树立勇于展示自我,推荐自我的思想意识,为将来走出校园,走向社会打下良好基础;同时还可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

⊙过程设计

【教法学法】

以学生为主体,努力实现口语交际的双向互动,鼓励学生多角度展示自我,通过个人上台介绍、同学提问、与朋友交谈等多种形式,进行口语表达实践,提高口头表达与交际能力。

【教学流程】

(一)活动准备

1.宣传动员。提前一周告诉学生要举行一次自我介绍与提问活动的消息,让同学做好准备(应注意的是,要讲清活动的目的和意义,激发同学们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

2.材料准备。要求活动前每个学生对自己的个人情况(包括家庭、学习、个人爱好、特长、理想等)进行梳理。

3.问题准备。可事先做一些调查,然后有针对性地考虑提什么问题,所提问题要尽量简洁明确。

4.确定主持人。指导主持人熟悉活动过程,拟定开场白的讲稿。

5.环境布置。用多媒体在屏幕上显示活动题目“亮出精彩自我——自我介绍与提问”。题目下面八个字:“积极参与,勇于展示!”

(二)导入

同学们,有位作家曾说过:“在广瀚的宇宙中,只有一个你,以前不曾出现,以后也不会重复,你绝对是惟一的,独特的。”是啊,每个人都是特别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之处。今天,我们的口语交际课就请大家勇敢地亮出你自己吧!

(三)用多媒体放映动画片《蜡笔小新》片断

【问题一】你知道他是谁吗?谁能模仿一下他说话的语气。

【问题二】小新虽有很多令人讨厌之处,但他任何时候都不忘向别人推销自己,你喜欢他吗?

【问题三】向别人介绍自己是展示个人素质的机会,平时收看CCTV主持人大赛、湖南卫视的金鹰之星选拔大赛、电视招聘人才等节目时,发现什么样的人是最受录用单位欢迎的?

(要点提示:有自信的人,善于推销自己的人,有个性的人,有才艺的人,善于思考、有独立见解的人,表达能力强的人等)

(四)主持人小结

可见,在这个人才济济的社会大舞台,善于展示自我是多么重要。如果不会宣传和推销自己,如果没有表现自我的胆量、勇气和能力,即使你有丰富的知识也势必难以适应这个社会。因此,我们从现在开始就应该积极锻炼自己这方面的能力。下面,就请同学们把讲台当作你的舞台,也来充分展示一下自我吧。

(五)打出幻灯:亮出精彩自我

(六)活动安排

以小组为单位,在小组内推荐,每组推荐1名学生,先在小组内向组员介绍自己准备发言的情况,指定小组长担当各小组的组织者,小组交流后,代表到台上发言,也可进行才艺表演。

用幻灯打出“自我介绍与提问应注意的问题”。

1.准备充分,思路清晰,仪表大方,表情自然。

2.用普通话介绍,语言流畅,充满自信。 3.能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提问应简明,便于回答;回答问题应针对提问,简明具体。 4.不必拘泥形式,可以选择较为自由的方式,充分展示自己的特长与才华。 5.每位上台的同学最多接受两个问题,不超过3分钟。

(七)各小组推选代表在全班作自我介绍(提倡展示形式的多样)

每个代表讲完后,主持人接着让台下同学开始提问。

1.学生A的介绍:我是×××,是一个爱读书、爱音乐、爱幻想的女孩,我最大的愿望是长大后成为一个音乐制作人,虽然我现在所学的知识还很肤浅,但我相信,只要我坚持不懈地努力,一定能实现我的

梦想,下面我用二胡为大家演奏一曲《赛马》,请大家给我点鼓励。

向A提问:你的二胡演奏得非常好,我很喜欢,小时候我也练过,但最终还是放弃了,所以我很佩服你,请问你是怎样坚持下来的?

2.学生B的介绍:我叫××,性格外向,爱运动,最爱打篮球,而且我的个头高,耐力强,投篮命中率高,同学们都称我为“小姚明”,虽然我觉得当之有愧,但还是很开心。下面我将用篮球在原地做几个高难动作。

向B提问:你这么爱篮球运动,学习成绩会受影响吗?你的父母支持你吗?

3.学生C介绍:嗨!大家好,我是×××,大家一看我的体型,就知道是属于营养过剩的那种,家人亲昵地称我为“肥仔”,其实我也非常苦恼,肥胖给我带来了很多烦恼:体育考试开红灯,座位上要配一张特别的凳子,校服要特订„„我也为自己制订了无数的减肥计划,但最终都以失败告终,因为我忍受不了不吃之苦。不过,近几月我却减了3公斤,原因就是我改变了策略,坚持了跑步踢球,看来“生命在于运动”这句话真是没错,我一定会继续坚持,请大家监督我。

向C提问:乐观的“肥仔”,我想问你,如果这次减肥计划最终又由于特殊的原因失败了,你怎么办?还会再坚持或选择其他的方式吗?

4.学生D的介绍:Hello, everyone, I'm ××, I'm glad to see you, I'm a beautiful and lovely girl.大家好,我是××,是一个漂亮、活泼的女孩,我的父母都是英文教师,可能是受环境的影响,父母在家经常说英文,所以我的英语口语比同龄人要强一些。我的理想是长大了当外交官,把中国几千年的悠久文化向世界宣传,让世界人民都了解中国、喜欢中国。相信我,我会努力的!

向D提问:你的英文说得这么好,真是令人羡慕。能和你成为同学我感到非常高兴,希望以后你能帮助大家一起学习英语,好吗?

一番提问回答后„„

主持人:感谢四位同学的出色表现,也谢谢台下同学精彩的提问。我提议大家再一次用热烈的掌声表示祝贺,因为掌声不仅是送给别人的最好礼物,也是鼓励自己的最佳奖赏。请同学们结合刚才发言的情况发表感受(同学自由发言)。

5.主持人小结:刚才同学们的发言都很有道理,的确,我们处在一个竞争激烈,挑战极强的时代,面对众多的竞争对手,如何树立信心,展现自我,让自己脱颖而出,这将是我们面临的实际问题,那么,社会各行业的人又如何看待这一问题呢?我们一起来看看采访录像。

(八)幻灯展示:众人畅谈孩子的自我表现

1.播放拍好的录像。

(教师:善于表现自己的学生在班上总是很显眼,很容易被老师发现,其中一些能力强的学生,往往会成为老师的好助手。

公务员:一个爱说话、会说话的孩子长大后就业的机会总是比那些沉默寡言的孩子多。

文艺工作者:小时候爱唱爱跳,老师和父母不但不反对,反而还很支持,所以后来才有了发展的机会。 „„)

2.主持人:录像中这些成年人的经历和经验给了我们很大启示,今天,我们还请来了两位嘉宾与同学们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掌声欢迎。

3.活动安排:请两位比较优秀的学生家长做嘉宾,主持人先介绍嘉宾,接着让同学就感兴趣的话题向他们提问。

4.参考问题设计。

【问题一】作为孩子的家长,在平时的生活中,你是如何给他(她)创造展现自我的机会的?

【问题二】现代人都喜欢追求个性,不太顾及别人对自己的感受,你认为这样好不好? 【问题三】当你孩子遇到不顺心的事时,你是如何开导他(她)的? 【问题四】善于表现自己和平常我们说的“好表现”有什么不同? 【问题五】当你和孩子有分歧,孩子不愿和你沟通时,你怎么办?

【问题六】如果有一个演讲机会可以让你的孩子参加,而你的孩子在这方面并不是很优秀,你会让他参加吗?

【问题七】中学生善于自我推荐对今后的发展有什么意义。

【问题八】你的少年时代有没有特别注意培养这方面的能力。

【问题九】谈谈你对本次活动课的看法。

5.嘉宾回答的部分内容。

(1)在生活中,我总是让孩子独立去完成一些事情,比如让他(她)自己去买书、买日用品、寄信、存款、理发„„双休日尽量找机会陪孩子参加一些有益的活动:到郊外钓鱼,到体育馆锻炼,去科技馆参观,或是到图书馆看书。培养他(她)的各种兴趣,为今后的发展打基础。

(2)追求个性发展不是坏事,但不能太出格,对别人恰当的劝说还是应该接受,否则太另类了社会也不会接受他(她)。

(3)不责备,尽量不提让他(她)不开心的事,带他(她)去散散心,或陪他(她)去吃他(她)爱吃的东西,或是玩爱玩的游戏,然后再找合适的机会开导他(她)。

(4)我认为善于表现和“好表现”是不相同的,善于表现应该是把握机会展现自我,让自己的才能有用武之地。“好表现”则不同,它应该含贬义,是说故意造作来惹人注意,生怕别人不知道自己。

(5)自己找原因,看看和孩子的分歧是怎样造成的,然后再对症下药。

(6)我会鼓励他(她)参与,最终是否参加还要征求孩子的意见,不能勉强他(她)。

…………

(九)主持人小结

非常感谢嘉宾的支持与参与,我们再一次用热烈的掌声感谢他们(掌声响起)。虽然他们和同学们是两代人,但心灵的距离却是如此地接近,多角度地展示自我,给我们和他人交流搭建了平台,继而让对方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喜欢自己,所以精彩的自我展现,确实让我们受益无穷。在这里,我有一句话送给大家,和大家共勉:每个人都是一座宝藏,而那个深入其中找到珍贵资源的不是别人,而是你,你自己。

(十)教师总结

本次交流活动,同学们既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重新认识了自己,增强了信心。同学之间也增进了了解,增进了友谊,今后将会以更积极的态度面对人生。

(十一)作业

1要求学生在同学的自我介绍之后,修改自己的稿件和设计,并和家长进行交流,有能力的同学还可以将它制成小作品。

2每个同学写一篇广播稿,报道本班举行展示自我活动的情况,然后在学习小组互相评议的基础上,从全班选出一篇优秀稿送校广播站。

【教学探讨】

教学流程设计的第三个环节,在引导学生明白善于展示自我的重要性时,提出了一个电视招聘人才节目的例子,用这个话题来导入会不会太难,学生可能不容易理解,因为初一学生阅历有限,所以这个导入的设计要考虑学生本身因素。

⊙设计亮点

本设计出于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展示自己,增进同学友谊的目的,在活动中特别注意双向配合,无论是小组内的交流,台上同学与台下同学的交流,嘉宾与学生的交流,都特别注意气氛的营造。学生通过和家长、不同行业人士的交流活动,沟通了两代人的思想,而成年人丰富的阅历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也有一定指导作用。

⊙专家点评

该设计锻炼了学生的胆量,激发了学生说话和写作的兴趣,培养了学生根据对象设计问题的能力。形式活泼多样,课内外结合非常好。

(选自《新课标初中语文教学设计(配语文版) 七年级上》)

《写一个人》教学设计

⊙总体构思

这堂写作课,设计了“闯关夺冠”的学习竞赛活动,目的是将写作放到生活中,放到情景中,放到情趣中,放到实践中,放到思想陶冶中,努力实现写作知识建构、情感交流、品德陶冶三位一体,达到知识感悟、能力升华、心灵美化的统一,实现师生、生生、师生与众多文本的对话,在激烈的竞争与愉快

的游戏中,增强师生的合作探究意识与学习机智。

⊙过程设计

【教法学法】

这堂作文课,以“闯关夺冠”为活动主线,设置了三道关卡(温故知新关、发散思维关、创新实践关),以此来营造紧张激烈而又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开发其潜能,使每个学生的身心素质、思想素质与写作素质都有提升。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一堂生动有趣的、异常精彩激烈的“写一个人”的作文课就要开始了,请大家伸出大拇指,一齐大声说:“我真棒!”把全班学生分成人数相同,学习竞争实力均等的4个小队,即:聪明队、信心队、勇敢队、顽强队。刚才各小队的喊声都响亮,洋溢着强烈的自信心,先给各队奖励100分(注意事项:1分队原则:队内异质,队间同质,即各队好中差的学生比例要均等,学习竞争实力要不相上下;2准备好“小博士帽”图章和每个学生获奖记录本,队员的获奖数由小队长统计,中队长统计小队长的获奖数,每个学生的记录本要拿给家长签字)。

(二)闯关夺冠

1.闯关夺冠游戏就要开始了,请看第一关——温故知新关。本关第一回合有四道思考题:

【问题一】本学期第一单元课文记的都是一件事,写这类文章应注意些什么? 【问题二】第二单元课文写的都是一个人,写这类文章应注意些什么? 【问题三】记事和写人的文章有什么联系? 【问题四】记事和写人的文章有何区别?

此回合的游戏规则是:

(1)针对上述四道题,先在各小队内展开讨论、交流,探求答案,做到人人过关;

(2)由各小队长轮流给别队指定专人回答一个问题,答对就奖20分,若答不好,可在本队内请人帮忙,帮好了,只能奖10分,否则,不给分,若第三个人还答不上来,则倒扣10分,给别的帮忙的队加上10分。 (要点提示:(1)记事文章要写出真情实感,要把记叙要素交待清楚,做到中心明确,详略得当。(2)写人的文章应抓住人物的特征,将人物放在具体事件之中,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等方面将人物写活。

(3)两者的联系是密不可分的,要记事就少不了写人;要写人,就离不开具体事件。(4)区别在于:记事文章记叙的应是感人至深的事,要把事件的来胧去脉、前因后果交待清楚,要围绕一个中心精心安排材料;而写人的文章,重在表现人物特点,叙事较简略)

2.本关第二回合挑战题是:第二单元的几篇课文分别写了母亲、养母、老师和著名科学家,请用简洁的语言概述其特点。先由各队喊为本队鼓劲的口号,较佳的队优先选择其中一个人物来介绍。

(要点提示:(1)朱德的母亲有着勤劳俭朴、聪慧能干、宽厚仁慈与坚强不屈的崇高品德。(2)盲母辛勤劳作、宽厚仁慈、有着深沉无私的伟大母爱。(3)莎利文老师温和耐心,育人方法奇特,效果惊人,开创了领着盲人向生命的新境界奋进的伟大事业。(4)邓稼先有着强烈的爱国情怀和崇高的使命感,总是身先士卒,甘当无名英雄,为人真诚谦虚,朴实坦然,搞科研有着超凡的创造才能和胆识)(每队有两次机会,首次答对奖20分,第二次则奖10分)

3.第一关第三回合较量题是:分别说出第二单元四篇课文的写作特点。各小队交流几分钟后,推荐一位代表发言。

(要点提示:《回忆我的母亲》并无完整情节,而是通过具体事例来展现母亲形象。他把母亲放到社会背景上来写,表达了深刻的历史内容,跳动着时代的脉搏;《小巷深处》的写作特点是:(1)全文以“我”的感情变化发展为主线,以感情构筑文章框架,将细小的生活情景、事件用感情脉络联系起来,使之融为一体;(2)通过具体形象的描写来抒发作者对养母的情感。《我的老师》一文的写作特点有如下四点:(1)没有直接抒发和渲染心中之感,而是在看似平实的叙述描写中,含蓄表达了对老师的深情;(2)巧妙地从侧面表现和运用反衬的手法,题为写师,实则写己的笔墨更多;(3)以时间为序,以老师的教育、帮助、影响为线索来组织材料,结构严谨而自然;(4)文中语言自然流畅,句子含义丰富。《“两弹”元勋邓稼先》一文:(1)过程为序,各有侧重;(2)点面结合,概述细写交融;(3)对人物的语言、动作描写细腻;(4)是环境烘托,表现人物)

教师:闯过第一关以后,你有何感想?

学生A:我对记事和写人的文章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

学生B:要把一个人写好并不难,难的是要有信心和毅力;

学生C:写人必须牢牢抓住人物特点来写;

学生D:通过挑战这一关,我明白了写人的文章是有写作技巧的。

4.进入第二关——发散思维关。

教师:同学们对课文中的有关内容把握得不错,下面将要考查你们的课外学习情况,请同学们说说通过课外阅读而知道的人物特点。每人次酌情奖励20分或10分。

聪明队:宋江极力反对强暴和贪官污吏,同情人民疾苦,为人精明豁达,懂得斗争策略,有广泛的社会关系。能使大部分梁山好汉团结在其周围,但他有着浓厚的封建正统观念和忠君思想,革命性不坚定,酿成义军悲剧。

信心队:孙悟空是最富于斗争性的光辉形象,他热爱自由,勇于反抗,且神通广大,足智多谋。

勇敢队:保尔•柯察金由一个普通工人子弟,迅速成长为优秀的无产阶级战士,尤其是在身残以后,以惊人的毅力创作出优秀的长篇小说,他的一生是为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鞠躬尽瘁的一生。

顽强队:开国元勋毛泽东,是一位思想精深,胸怀博大的伟人,是位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的文韬武略可冠古今中外。

5.下面进行抢答题竞赛,以举手为号,由先者作答。题目是:写好一个人的重要前提条件是什么? (要点提示:(1)要熟悉人,了解人;(2)自己要学会做人,懂得爱人和怎样爱人,以便深刻地理解人;

(3)要加强语文阅读,注重语言积累,更多地进行写作实践„„)

教师:闯过这第二关以后,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A:我更清楚了《水浒传》《西游记》等文学作品中的一些人物形象。

学生B: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和文学作品中的人物都有鲜明的个性。

学生C:要把一个人物写活,需要扎实的写作基础,并且要抓住他的特点来写。

学生D:闯过此关后,激发了我阅读课外书的兴趣。

6.接下来进行创新实践关的第一回合较量。

(1)准备了十多种开头与结尾的方法,你们各自选择序号,再拿出一个与之相应的写人的开头或结尾的例子来,例子的来源可以是教材上的,可以是课外书上的,也可以是网上查找的,还可以是自创的,只要切合题目,自创的还可多奖10分。

(2)游戏方法:教师先将常见的作文开头与结尾的诸多方法制成多媒体课件,屏幕上只显示字母序号,待各队学生自选序号后,随即将对应的开头与结尾的方法点击出来(无多媒体教室的学校,可将其写到纸条上,由学生抽签决定)。

常见的开头方法有:1开门见山,提示主题;2交代人物、时间、地点;3提示文章的主要内容;4提出问题;5交待写作动机;6描写环境等等。

常见的结尾方法有:1总结全文,揭示主题;2说完就完,戛然而上;3首尾呼应,深化主题;4提出问题,引发读者思考;5含蓄结尾,启发读者深思;6描写景物,渲染气氛;7提出希望,指明方向,鼓舞斗志等等。

教师依据各队比赛情况,随机进行恰如其分的鼓励性评价,对学生的缺失进行艺术加工,如“犯了一个伟大的错误”,“聪明的过失”等等。在进行三轮角逐后,剩下最后一题的作答机会让给暂时落后的队,酌情奖励10至20分。

7现场写作一个精彩片断,写作题目依然采取各队自报序号或抽签的方法来决定。

供学生选择的题目有:A.我的挚友;B.我最敬佩的一个人;C.我的母亲;D.我的父亲;E.我最崇拜的老师;F.我的同桌;G.我的邻居;H.我的表哥;I.我的表姐;J.我的表弟;K.我的表妹;L.我的伯父等等。 写作时限为6分钟,由各小队长收集并挑选一份最优秀的片断在班上交流,其余学生的片断交给其他队的小队长查看,主要看是否每个学生都写了一个片断,字数必须在30以上,队间轮换,凡达到了要求的,都奖励一顶“小博士帽”,每一人未达要求,给小队倒扣5分。

8.请同学们谈谈各自在闯过第三关后的体会。

学生A:我尝试了关于写一个人的文章的开头、结尾和一个片断;学生B:要把写一个人的文章写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学生C:课堂时间太短了,要是再长些,我可以当场写出一篇像样的文章来;学生D:这样的活动,有利于我们提高写作水平。

(三)总结

在这场别开生面的作文课上,我们享尽了语文学习的乐趣,我们玩得很开心、始终洋溢着欢声笑语,

同时,我们又置身于紧张激烈的挑战之中,大家都表现得非常出色,聪明队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智慧,信心队始终保持着自信,勇敢队勇气可佳,顽强队作风过硬。经过勇闯三关的战斗,队最终夺得冠军,这是他们队团结奋战的结果,他们队每人都可获得一顶“小博士帽”的奖品,请大家向他们表示祝贺——一齐鼓掌!这堂课的学习,使我们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要把一个人写活,就要从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等方面,抓住人物的特点;我们更清楚了,要想在语文课上有出色的表现,需要扩大视野,需要丰富的知识,更需要发扬团结合作精神。夺得冠军的队固然可喜,但我希望其他队要不甘心落后,今后还有的是机会。你们有决心吗?(生齐答——有)各小队分别选出一名进步最快者和最优秀者,各奖一顶“小博士帽”。最后给冠军队授旗——由教师将循环红旗授给冠军队的小队长。

(四)作业

写一篇作文,试着通过记一两件事,把你一个熟悉的人写出来,题目自拟,字数不限。

【板书设计】

写一个人

温故知新 掌握作文技能

发散思维 激发阅读兴趣

创新实践 提高写作水平

【教学探讨】

在倡导赏识教育的今天,有人对更多地给学生以正面表扬,艺术包装他们的缺失的做法持怀疑态度。有人认为,课堂时间很宝贵,实在没功夫!还有人认为,廉价的表扬要立即终止,否则不利于砺炼他们经受挫折的能力。果真如此吗?优点和缺点相辅相成,任何学生的缺点背后大都隐含着闪光的成分,关键是看老师能否凭借自己的智慧,及时、准确地捕捉到它。对学生的缺失进行艺术包装、让其自己去琢磨、品味、觉醒不好吗?让课堂成为学生的天堂,让他们尽情享受快乐与美感,应该更有利于学生的成长。

⊙设计亮点

本课设计以“闯关夺冠”为主线,以激发师生教与学的情趣为诱饵,以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重心,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为活力,力求巧妙引导学生掌握“写一个人”的作文技能,在切实把教材弄透的基础上,又从课内引到课外去,合理开发课程资源,促使学生阅读。尤其是竞赛活动的开展,对提高学生的智力水平,增强学生素质,有不同凡响的作用。

⊙专家点评

该设计以“循环红旗”和“小博士帽”为中介,将学习的目前功利与长远利益有机结合起来,有利于生发教师与学生教与学的机智与情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团队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能最大限度地发挥集体的教育力量,使得学生共同进步,构建起学生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的发展平台。重视与家长沟通,有利于建立起学校、家庭、社会有机结合的立体教育模式。

(选自《新课标初中语文教学设计(配语文版) 七年级上》)

《忆读书》教学设计

辽宁省沈阳市育源中学 宋 策

一、设计说明

《忆读书》是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作者冰心回忆了幼年、少年时读书的经历,总结了多年读书的经验,旨在引导学生懂得“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的道理。学习本文可以培养学生热爱读书的好习惯,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师在教学时可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相结合的方法,帮助学生抓住文章要点,有效而透彻地理解全文,积累分析文章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

1.教师范读、领读课文,明确朗读的要领。

2.研读文本,透彻理解作者所说的“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3.结合本文内容,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并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尝试运用,学习制作读书卡片。

三、教学重点、难点

1.分析、归纳“读书好”的四个方面。

2.理解“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之间的内在联系。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收集关于冰心的资料:(1)照片,(2)生平,(3)关于读书的寄语。

2.教师范读课文,请学生注意范读的语调、语速及文章所表达的情感。(或让学生聆听录音,跟读、学读。)

3.默读课文,整体感知全文。

(1)在本文中,作者回忆了幼时、少时读书的经历,请概括出她读书的体会。

(2)作者重点叙写的是哪一方面的体会?

4.研读课文。

(1)作者是通过描写“多读书”的往事说明“读书好”的。请将作者所读的书进行归类,说说作者最喜欢读哪类书,这些书的“好”体现在哪些方面。(初步学习使用圈点法,了解什么是概括法。)

(2)结合课文内容,说说“读好书”的方法有哪些。

(3)说说对“我永远感到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的理解。

(4)揣摩、品味文章的语言。以“思考与练习”第三题为例,学习鉴赏语言的表达效果。 五、拓展延伸 1.请学生根据冰心所说的“读书好”的四个方面,联系实际谈谈还有哪些其他方面。 2.阅读冰心的代表作《繁星》《春水》《寄小读者》《小橘灯》等,模仿制作读书卡片。

摘自《语文建设》2006年第6期

《风筝》教学设计

辽宁省沈阳市第七中学 陈新颖

一、设计说明

鲁迅的《风筝》意蕴丰富,含义深刻,对刚入初一的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这篇文章被编排在本单元的最末,便于学生在了解记叙文的一般知识和分析方法之后,整体把握文章的脉络和写作思路,通过理解文中的一些关键语句的含义和作用,来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把握文章的深刻含义和现实意义。教学本文,可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采用情境激趣法,同时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就生发出的问题展开自由研讨。

二、教学目标

1.理解儿童热爱玩具、喜欢游戏的天性,认识成人对这种天性的妨害和摧残。

2.理解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及其表达作用。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情境激趣

1.导入之一:由“风筝”引入古诗“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同时提供一系列风筝图片,说说诗中表达的感情以及自己放风筝的经历和感受。

2.导入之二:播放介绍鲁迅生平的视频,特别是有关百草园的资料,了解作者眼中的“乐土”,初步感知游戏对儿童身心发展的重要性。

(二)整体感知,把握感情

1.学生略读课文,圈点勾画出描写细致、含义深刻或者难以理解的语句。

2.在大屏幕上展示下面一段文字,引导学生整体把握作者的感情脉络。“在北京的天空中看到风筝,在‘我’是一种__(惊异和悲哀);发现弟弟竟瞒着‘我’偷做没出息的孩子的玩艺,‘我’非常__(愤怒),折断了风筝;中年之后,‘我’看了一本外国讲论儿童的书感到__(不幸或懊悔);‘我’希望得到小兄弟的宽恕,他却全然忘却,‘我’的心越发地__(沉重),并感到了一种__(无可把握的悲哀)。”

(三)精读段落,合作探究

1.分层次朗读3—11段(男女生分开读或小组分读),快速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我”少年时虐杀了弟

弟的风筝梦——“我”中年时读了儿童教育的书籍后感到无限懊悔——“我”想补过而不得。

2.合作探究,围绕下列问题,小组展开讨论:

①“我”和小兄弟对待风筝的态度有哪些不同?

②找出文中细致描写小兄弟的语句,从中可以看出小兄弟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③找出描写“我”的动作的词语,揣摩用词的准确性,并对“我”的形象进行评价。

④看到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对“我”而言为什么说是“不幸”的?

⑤谈谈自己对儿童做游戏的看法。

⑥“我”想补过,但小兄弟“全然忘却”了我的过错,你怎样看待小兄弟的这种态度?

⑦为什么小兄弟忘却了,“我”的心反而沉重起来了?

(四)各抒己见,深挖主题

同学们学习了这一课,一定有很多感悟,我们可以从哪些角度入手,探讨一下文章的主题呢? 提示:可以从“我”作为长兄的角度、小兄弟的角度、社会的角度来探讨。

四、拓展延伸

1.适当引入《三字经》《千字文》中对于“长幼尊卑”道理的阐述,以便更好地理解小兄弟为什么会震慑于“我”的威力。

2.引入鲁迅的散文诗《我的兄弟》进行比较阅读。把握作者由《我的兄弟》的主题“不尊重儿童的正当的爱好,会陷入即便请求原谅也不能释去感情重负的境地”,到《风筝》的主题“召唤人们驱除这种‘非常的寒威和冷气’”的变化。

摘自《语文建设》2006年第6期

《回忆我的母亲 》教学设计

老边区启晨学校 杨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学习本文按照一定顺序选择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写法。

2、体会议论这种表达方式在记叙文中的特点和作用。

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朗读,理清本文讲述了母亲的哪些事迹。

2、体会本文质朴的语言,理解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敬意。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学习母亲勤劳俭朴、艰苦奋斗、认识大体、顾全大局的优秀品质。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母亲形象的特征。知道人物具有得到优秀品质和作者通过哪些事例来突出人物的优秀品质。 难点:夹叙夹议、叙议结合的手法对突出文章主题的作用。

教法选择: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预习引导:熟读课文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谁都有自己的母亲。母亲的爱像高山,像海洋,像大地,像阳光,母亲的爱最崇高、最伟大、最无私、最宽广。任何伟人也一样,也都有自己的母亲。今天,我们学习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看看是怎样的一位母亲哺育了朱德总司令这样一位时代的伟人。

二、介绍作者:朱德,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是党、国家和军队的卓越领导人。本文是作者为纪念母亲去世而写的。

三、整体感知

1、学生朗读课文,了解朱德母亲平凡的一生。

2、标注出生字词。

3、标注出文章中不懂或难以理解的细节质疑。

四、师生互动

1、以小组的形式自学、相互讨论本文的生字词。(教师巡视指导)

不辍chuî 私塾shú 劳碌lù 和蔼hã ǎi 宽厚 管束慰勉

为wãi富不仁 节衣缩食 佃diàn农 和睦mù 迁徙xǐ

妯娌zhïulǐ 勉强miǎn qiǎng 聊叙 衙yá门 无可奈何

菜籽(zǐ) 榨(zhà) 豪绅shēn 滋味 周济 哭泣 横蛮

佃农 :向地主租种土地的农民,租种某地主土地的农民称为某地主的佃户

家境:家庭的经济状况。

无可奈何:没有办法、无法可想。

节衣缩食:省吃省穿,泛指节俭。

东挪西借:挪,挪借,暂时借用。这里借一借,那里借一借,表示千方百计地维持家庭生计。

慰勉:安慰、勉励。

不辍劳作:辍,中止、停止。劳动作活的事从不停止。

和睦:相处得好,不争吵。

(小组学习结束后,教师组织学生就文章不懂或有疑问的地方进行全班大讨论,一人质疑,全班解惑,教师也参与到这种讨论中去。)

2、朗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了解课文都写了母亲哪些方面的优秀品质并找出表现这些优秀品质的事例的语句。

(2)课文可以分为几部分?在文中标出,并概括每部分的主要内容。

本文可分为三部分:(师生互动)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交代了写作缘由。

第二部分(第2-13自然段):本文以时间为线索,表现母亲的优秀品质。

第三部分(第14-17自然段):写母亲对“我”的教育和影响,也表示了作者继续革命的决心。

(对这篇文章结构的划分,有两种不同的意见。分歧主要是最后一部分:一种意见是最后四段是一部分,一种意见是最后两段是一部分。从文章内容的前后呼应看,后一种意见比较合理,从表达方式的运用看,钱一种意见似乎更妥当。)(学生对于母亲品质的分析,有的比较深刻,可以相互之间进行补充)

3、朗读分析课文:

教师范读第一段,这段情真意切,表达了对母亲的无限热爱和怀念。要求学生仔细聆听,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感情,并感受文章朴素优美的语言魅力,达到以读代讲的目的。

提问:这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五、学习小结

我们通过朱德对其母亲一生的回忆,了解他的母亲是一个具有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坚强不屈的优秀品质的女性。

六、作业

1、记默生字词

2、结合文中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手法来描写一个人物,要求用一件具体的事例写出他(她)所具备的一种品质。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检查学生对该课词语的掌握情况。

溺死nì 不辍chuî 私塾shú 劳碌lù 和蔼hã ǎi 为wãi富不仁 节衣缩食 佃diàn农 和睦mù 迁徙xǐ 妯娌zhïulǐ 任劳任怨

聊叙 衙yá门 菜籽(zǐ) 榨(zhà) 豪绅shēn 滋味

周济 哭泣 横蛮 勉强miǎn qiǎng

二、整体感知

1、指定几名学生朗读2——15段,要求感情充沛,尽量声情并茂。

提问:这一部分以记叙为主,但其间穿插着评价母亲优秀品质的语句,请把这些句子找出来,思考他们有什么作用。“母亲是个好劳动”“聪明能干”“母亲在家庭里极能任劳任怨”“她性格和蔼”“她对穷苦农民的同情和对为富不仁者的反感更强烈了”“母亲对我这一举动不但不反对,还给我许多慰勉”。这些语句都是由哪些具体材料来支撑的?请加以简单的分析。

2、a:全班有感情地齐读14——15段,

思考:作者从哪三个方面抒写了母亲对自己的教育和影响?

回答:一是“教给我与困难做斗争的经验”,二是“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三是“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

b:请学生朗读课文16、17段,

思考问题:作为全文的结尾,16段表达了哪几层意思?

回答:“有三层意思:一是悼念母亲的离去,二是对母亲的高度评价,三是决心尽忠革命事业。

三、总结

本文以时间为顺序,点面结合,既照顾全局,又突出重点。围绕中心选材恰当。详略得当。前后照应,过度和衔接自然。 语言朴实,但是更难得是它朴实中的真情实感。 (教师应结合文中句子详细讲解句子所包含的深厚感情。)

布置作业:完成练习二和四,抄写本课词语

《小巷深处》教学设计

山东省邹城市兖矿集团鲍店矿校 荣维东 曹慧珍 首都师范大学附中 李卫东

一、设计说明

这是一篇文质兼美、感人至深的文章,生动地刻画了一位盲养母的形象,抒写了母女之间感情的变化,探讨了爱的伦理。教学上分“感知内容—讨论人物—研习写法”三个环节。

二、教学目标

1.揣摩通过外貌、动作、心理和环境描写表现人物的方法。

2.学习以人物情感的变化组织文章的方法。

3.感受母爱,感悟亲情,感知人性。关怀弱者,培养爱心。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1)引导学生吟诵或交流写母爱的警句、歌词和诗文。

(2)如果说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的一种本能,那么,一个盲人收养弃婴,并对其倾注无怨无悔无私的爱,更彰显了人性的光辉。今天所学习的《小巷深处》就凸显了这种人性的光辉。

2.朗读感知主要内容

(1)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2)文章线索是什么?结合有关句子说说“我”对母亲的感情有哪些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线索:以“我”对母亲的感情变化为主线。情感变化过程:满足—自豪—沉默—厌恶—悔悟。变化的原因:幼年时纯真、长大后虚荣、最后幡然醒悟。

3.分析人物形象

(1)母亲为“我”做了哪些事?用“母亲是一个____的人”的句式说一句话。

(2)结合文本,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讨论:“我”是个坏女孩吗?

4.合作研习精彩章句

(1)找出描写母亲外貌、神态的语句,仔细品味并说出自己的感受。 (2)依据课文有关词句,用速写的方法,为盲母画像,看谁画得逼真传神。 (3)体会环境和细节描写的作用,思考如何把文章写得细致生动。 (4)配乐朗诵:好文章往往是作者真情的自然流露。集体朗诵第25—28段(其中老婆婆的话教师来读)。试着读出母亲的伟大和“我”的忏悔。(可配《烛光里的妈妈》《妈妈的吻》《懂你》等歌曲旋律。) 结语:同学们,今天一位盲母亲和她的养女,用她们真挚淳朴的感情,为我们演绎了一段凄美感人的故事。我们该如何对待我们的母亲呢?我想说的是:母爱伟大,珍爱亲情。(板书)

四、拓展延伸(选作一)

1.为父母做一件具体的事(比如为父母做一顿饭,为家里做一次清洁,为父母捶捶背、洗一次脚等),来感谢他们对自己无微不至的爱,写下自己的感受。

2.以“母爱”为话题写一篇作文。要求:以情感的变化为序组织材料,通过生活琐事、人物言行和细节来表现人物。

摘自《语文建设》2006年第7期

《春》教学设计

辽宁省营口市第二十四中学 孙亭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习有条理地描写事物

过程与方法:学会细致观察景物抓住特征描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在景物描写中抒发感情

教学重点

1、 赏析本文优美的语言。

2、 细致观察景物,抓住景物特征进行细致地描写

3、 借景抒情的写作特点

课前准备

预习课文,利用工具书解决生字词,搜集有关作者资料及有关描写春天的诗句。

课时安排(两课时)

一、导入新课

春回大地,万物苏醒,东风荡漾,春光明媚,绿满天下,百花争艳。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迁客骚人为春天留下了美丽的诗篇。下面,谁来背背描写春天的诗句?(学生背)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唐•孟浩然《春晓》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唐•杜甫《春夜喜雨》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唐•杜甫《绝句》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描写春天的散文——《春》,看看作者朱自清是如何描写春天的。(板书课题、作者)

二、简介作家作品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省扬州市人。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收在《朱自清文集》里。

三、整体感悟

1、 听读课文并思考以下问题:

(1) 分别找出盼春、绘春、赞春的部分?

(2) 文中具体描绘了哪几幅春景图?

(3) 文中抒发了作者对春天的什么感受?

2、 正音(出示投影)

水涨(zhǎng) (sǎn )散在草丛里 酝酿(yùn niàng ) 应和(yìng hâ) (báo)薄烟

黄晕(yùn) (hōng)烘托 蓑(sūo) 抖擞(sǒu) 朗润(rùn)

3、 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读准语音

四、研读与赏析

分析第一部分:盼春(第1段)

提问:第一段写了什么内容?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和动词?突出了什么感情?这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作者写出了对春天的渴望,更兼以反复、拟人的修辞手法和几个动词“盼、来、近”的运用,生动表达出作者向往春天的急切心情。这段在文中起到总领全篇,开启下文的作用。

分析第二部分:绘春(第2-7段)

提问:春天盼来了,大地回春,万象更新,作者用什么顺序写春天苏醒?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和形容词?

明确:先用拟人手法总写“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张开了眼”,再用排比手法分写“山(朗润)水(涨)太阳(红) ”,写出了这些景物的变化。

五、小结

本文的结构严谨,写景很有条理。作者先总写春天,继而分几个方面细描细绘,最后又总写,以收束全文,画龙点睛。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前两段。

2、思考绘春部分一共描绘了几幅春景图。

第二课时

一、 分析第二部分:绘春(第2-7段)

作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描绘了几幅不同的春景图,请分别划出来。

(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① 春草图:

提问:作者从哪几方面描绘春草?用了哪些词和修辞手法?除了写草,还写了什么?有什么作用? 明确:写了春草的生命力——钻;

质感——嫩、软;

色彩——绿;

覆盖面——满。

除了写草,还写了人的行动:坐、躺、滚、踢、跑、捉,从侧面衬托春草的勃发和春草带给人们的欢乐。 ② 春花图:

提问:作者从哪些方面描绘春花?抓住了什么特点?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采用了什么描写顺序?

明确:从态、色、味几方面写出了一幅花争春的图景。运用拟人、排比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写春花竟相开放,愈开愈多,花色多样浓艳,又由花联想到果,用花下的蜜蜂、蝴蝶来衬托春花等修辞手法,把春花写活了。除了写树上的花,还写了遍地野花,“像眼睛、像星星 ”,采用了从上到下的描写顺序。

③ 春风图:

提问:作者娴熟地用了触觉、嗅觉、听觉,把春风写得有感有情,请分别说说是怎样描绘的?

明确:触觉: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轻柔、温暖、充满了爱抚。

嗅觉:新翻的泥土气息、草味、花香,由轻风融在一起

听觉:鸟声:清脆、宛转;笛声:嘹亮。

④ 春雨图:

提问:作者抓住了春雨的什么特点来写?按什么顺序描绘出一幅诱人的春雨图?

明确:作者抓住春雨的形、状、景来写。

形: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

状:斜织、薄烟;

景:树叶儿绿、小草儿青、灯、人、房屋。

⑤ 迎春图:

提问:作者描绘迎春图,从那儿写起,落在什么地方?

明确:作者由“风筝”自然而然的引出孩子,由此扩展到“家家户户,老老小小”都欢天喜地出来迎接春天,感受春意,奏给人带来了希望。此段与盼春相呼应,由盼而迎,表达了人们盼春、爱春的心情。人迎春:城乡,老小,舒活抖擞,一年之计在于春。

二、分析第三部分:赞春(第8-10段)

提问:作者赞春,运用了哪几个比喻,各突出了春天的什么特点?

明确:

突出“新”:突出生长,让人振奋,给人希望。

突出“美”:给人以美的感受,让人充满活力。

突出“力”:春天使人健壮,给人以奋进的力量。

三、朗读课文,进一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板书设计:

(一)盼春 盼、来、近(总领全文,开启下文)

总括轮廓 一切„„欣欣然张开了眼

山(朗润)水(涨)太阳(红)

春草图 钻 嫩 绿 满 ——草

坐 躺 滚 踢 跑 促——人

态:赶趟儿

春花图 色:像火、像霞、像雪

味:甜

(二)绘春

触:抚摸 泥土气息

春风图 味:草味 花香

声:鸟声: 清脆,宛转

笛声:嘹亮

形: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

春雨图 状:斜织、薄烟

景:树叶儿绿、小草儿青、灯、人、房屋

迎春图 城乡,老小,舒活抖擞,一年之计在于春

“新”

(三)赞春 三个比喻句 “力”

《竹林深处人家》教学设计

浙江省江山外国语学校 毛云娟

一、设计说明

这篇文章描写的是春季江南竹乡的景物,突出了竹林深邃、茂密、旺盛的特点,并借此展现了竹乡人民丰收的喜悦。需要指出的是,本文虽用了大量篇幅描写神秘莫测的竹林,但并非单纯写景,描写的重点在“人家”,为写竹乡人的欢笑作铺垫,可以说是情景交融。教学中,应把握住这些特点,引导学生了解景与“人家”的关系。因地域的关系,一些学生对竹林可能缺乏感性认识,教学中可借助多媒体,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降低学习难度。

二、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感受江南竹乡的美丽景色,理解作者所寄寓的深情。

2.体会作者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描写景物的方法。 3.培养学生阅读写景记叙文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竹”一直被文人墨客们所称道,与竹有关的古诗或成语比比皆是。黄蒙田先生的《竹林深处人家》让我们感受到了竹海给我们带来的愉悦。

(二)整体探究

1.从结构切入

提问: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分几部分写?请写出各段大意。

文章主要写作者穿行于江南竹林时的见闻感受,可按照文章的结构和作者的行踪寻找行文线索。

2.从主题切入

提问: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3.从描写角度切入

提问: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去描写江南竹乡的面貌的?

明确:作者是从三个角度去描写的:(1)先是从远望的角度写,突出竹子多的特点。(2)再从自己深入竹林的独特感受的角度,突出竹海的“密”。(3)最后从一位画家也“束手无策”的角度,感受竹林的“浓密”。

(三)重点难点突破

1.从立足点的角度了解移步换景法。

2.从修辞角度了解作者主要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尽情抒写江南竹林的特点。

3.从乡村人家的角度突破

(1)山村景象———走近山村,逐渐听到鸡鸭家禽叫声;看见孩子赶着山羊回村庄;村庄的路边、空地、屋外都晾着笋干、晒着竹箬。

(2)竹农生活———住:房子的栋梁、天棚、板壁、地板、门窗都是竹子造的;用:家具如凳椅床柜,器皿如鸡笼、斗笠,甚至接山泉的水管,都用竹材制成;穿:鞋子也是竹箬所制;吃:吃的是盐笋干、竹叶锅巴汤和蚕豆鲜笋饭。

(3)生活情调———喝用山泉沏的当地出产的碧螺春茶,吃新晒的笋干和竹香四溢的竹叶煎锅巴;村中女孩子傍晚拾完竹箬回来吃晚饭,大家忙碌,欢笑声中说丰年。

四、拓展延伸

搜集有关竹的诗、文、绘画等资料与同学交流。

摘自《语文建设》2006年第8期

《空城计》教学设计

江苏省苏州中学 蒋祖霞 江苏省苏州外国语学校 康剑嵘

一、设计思路

本文是古典名著《三国演义》的启蒙教学课,教学中应调动学生的日常积累,使其参与到领略《三国演义》中的人物风貌、欣赏古代英雄豪杰的过程中来,激发起阅读古典名著的热情。

二、教学目标

1.感受故事,领略人物形象。

2.理解文中对比映衬的写法,揣摩细节描写的妙处。

3.欣赏《三国演义》的语言特点。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的重要人物,请学生说出《三国演义》中与诸葛亮有关的故事,如舌战群儒、草船借箭、空城计、七擒七纵,或者请学生讲讲所知道的有关三国的故事。

(2)读下面的南阳武侯祠联,任选两项,说出具体所指: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3)全班诵读《三国演义》的开篇词《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然后引出这段脍炙人口的故事——《空城计》。(也可以通过多媒体听唱这段词)

(二)整体把握

1.从情节安排切入

自读课文,理清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然后用尽量简短、准确的语言概括这四个环节。 如:(第一段)开端,兵临西城;(第二段)发展,临危施计;(第三、四段)高潮,司马中计;(第五、六段)结局,孔明释计。

2.从人物刻画切入

(1)诸葛亮、司马懿是怎样的人?通过分析两个人的语言动作达成共识:诸葛亮足智多谋,处乱不惊,神机妙算;司马懿老谋深算、狡诈多端、多疑自负。司马懿也谨慎,但比诸葛亮少了几分灵活变通的智慧。

(2)作品不写司马懿,不写百官,好不好?为什么?以此问题,让学生了解小说中对比映衬写法的妙处。

3.从“三笑”描写切入

抓住“笑容可掬”“抚掌而笑”“拍手大笑”评析三笑的不同内涵。诸葛亮的笑中有假笑,有嘲笑,有胜利的笑,有自豪的笑,“笑”生动地反映了诸葛亮的心理。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品味“三笑”的内涵,更要引导学生品味这三处经典的细节描写。“三笑”由轻而重,由小而大,如果改变次序,则“空城计”难成。

(三)重点难点突破

1.语言品味

本文语言简洁明快、生动形象,极富表现力,宜引导学生细细揣摩,体会其作用。

例如“尽皆失色”,表现众官面对险境吓得脸色大变,写尽慌张惊恐之态,渲染危急气氛,更为后文诸葛亮的镇定施计、从容指挥作铺垫。又如“吾自有计”,是诸葛亮为安抚军心而说的话,表现诸葛亮胸有成竹、从容不迫。

2.人物评析

关于诸葛亮与司马懿性格的探究,宜引导学生寻找小说具体描写人物语言和动作的语句,进而引导学生阅读《三国演义》中描写二人的其他文字。

如诸葛亮的“大开四门”“吾自有计”的语言,“凭栏而坐”“焚香操琴”的动作;司马懿的“笑而不信”“看毕大疑”“汝辈岂知”的语言。用司马懿的言语行动烘托诸葛亮的言语行动,反衬诸葛亮的高超智慧。

3.空城计成功原因的探究

司马懿狡诈多端,他认为“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结果还是聪明反被聪明误,中了诸葛亮的空城计;不听司马昭的劝告,还说“汝辈岂知”。诸葛亮“计”高一筹,知道司马懿“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诸葛亮出奇计、用奇招,是利用司马懿的心理打败司马懿,正所谓“一个人最大的敌人就是他自己”。

四、拓展延伸

(1)如果诸葛亮仅仅“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不城头操琴,那能不能吓退敌人?魏军统帅换成司马昭,诸葛亮的空城计还会成功吗?

(2)阅读《失街亭》,了解空城计诞生的背景。

摘自《语文建设》2006年第9期

心声》教学设计

江苏省苏州中学 蒋祖霞 江苏省苏州外国语学校 康剑嵘

一、设计思路

这是一篇反映校园生活的小说,学生对小说反映的事件比较熟悉,有的可能还有过类似经历,因此这篇小说易于学生把握和理解。教法上以朗读、体会、讨论为主,激发共鸣,引发思考。

二、教学目标

1.在朗读中体会人物情感,理解“心声”的丰富内涵。

2.抓住小说中的重要词句,品析文章中有关人物心理、动作的描写。 3.以小说为基础,联系生活实际,评析人物。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人生来就向往温暖与关爱,但往往又不得不生活在隔膜与孤独之中。《心声》就写了这样一个生活在孤独之中渴望交流和理解的心灵,让我们听听作品中主要人物李京京的心声吧。

(二)整体把握

1.朗读课文,了解故事。

对李京京、程老师、赵小桢三个人物的语气、情感的把握是重点。请学生读后说说自己的理解。

2.人物分析,问题探究。

阅读文章,然后说说你对李京京和程老师这两个人物形象的理解。结合文章具体句子探究:

(1)为什么李京京能读出《凡卡》的真切情感,而赵小桢不能。

(2)程老师开始不让李京京读课文,后来“只好”让他读,最后用“发颤”的声音请他把课文全部读

完。说说程老师的内心活动。

(3)品析“心声”的内涵:李京京“想朗读课文”,渴望得到锻炼机会,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理解和尊重;渴望父母和谐,家庭温暖;渴望亲情和友谊;渴望情感的倾诉与宣泄。李京京的心声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作者同时借主人公之口表达了众多受教育者的心声——呼唤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和爱护,呼唤珍视学生的美好情感和独特体验。

3.语言品味,细节揣摩。

(1)抓住传神的动词品味:

这个故事他喜欢极了。那个穷苦的、可怜的小人儿凡卡,不知怎么,总是缠在他心上,弄得他一整天都有点儿神情恍惚。

京京刚走出教室,琅琅的读书声就从背后追了上来。

这个小小的可怜的“凡卡”,不知不觉中把他的魂儿都抓走了。

(2)抓住人物细节描写分析:

她的目光在全班同学脸上扫了一遍,“课上要求大家有表情地朗读,大家把讲义拿出来。”

程老师有点慌了。她的目光在全班同学脸上扫了一遍,想鼓励更多的人举手,可是仍然只有一个李京京,这个声音沙哑的李京京。

(三)重点难点突破

1.情节安排:双线展开。

李京京一心想朗读课文的愿望与李京京的生活经历双线交织,情节发展推进巧妙。作者安排回家路上李京京读课文、回忆往事,一方面解开上文李京京渴望朗读课文的悬念,另一方面为下文李京京朗读课文时涌出眼泪作铺垫。虚实相间,角度多变,感染力强。插叙手法与心理描写相结合,有助于全面了解人物形象。

2.细节描写:细腻丰富。

细腻的描写真切地写出了李京京的心路历程,也突出了小说的主题,同时体现出作者情节构思的巧妙:极尽蓄势之能事,势愈高,则爆发愈烈,感染力愈强。

(1)公开课前,程老师布置朗读任务时,李京京“不安地扭动着身子”“眼巴巴地望着老师”“结结巴巴地说”。

(2)回家路上,路过一片小树林时,李京京“忍不住„„轻轻地念出声来”“咽了一口唾沫,把讲义举在面前,终于大声地从头念了起来”“心里难受极了”。

(3)第二天放学后,听赵小桢练习朗读时,李京京听着,“在心里说,不是这样的”,京京终于叫出来:“不是这样的!”当赵小桢惊讶地质问并和其他同学一起奚落他时,他“有点儿发窘”“嘟嘟囔囔地说”“红着脸,固执地嘟囔着”“委委屈屈地离开教室”。

(4)公开课上,被指定的同学不举手时,李京京“在座位上不安地扭动着身子”“心里有种憋了很久的感情,想痛痛快快地念出来,吐出来”“咬紧了嘴唇,郑重地举起右手,眼睛一眨不眨地望着程老师”。 其他如:“教室里一片寂静,静得能听见赵小桢轻轻抽泣的声音。过了好一会儿,程老师从讲台上走下来,走到他面前,声音发颤地说:‘李京京,请你„„把课文全部读完吧。’”这也是张力很大的一段,可以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

3.作品主题:小中见大。

例如开头的描写:“大家都下课了,就是他们班还不下课。程老师总喜欢拖那么几分钟,好像这样就能让全班都考一百分似的。”读到这句话,你有何感想?“好像„„似的”,作者的不以为然尽在其中。

公开课进行时:“林蓉从容不迫地朗诵了第一段。她读得很流畅,很清楚,程老师满意极了,连连点头,眉里眼里都是笑。”这也是一段纯客观的描写,但内容丰富,可以引发我们很多联想。

四、拓展延伸

1.阅读黄蓓佳的其他小说,了解作家的创作风格。

2.以“公开课后”为题,发挥想象为课文续写,描写作品中人物的变化。

摘自《语文建设》2006年第9期

《犟龟》教学设计

北京101中学 刘丹妮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林 可

一、设计说明

《犟龟》是一篇典型的拟人体童话作品,文中所描写的动物都带有鲜明的人格化特点。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初步了解童话的特点,还要引导学生学会从童话的语言表达中提炼深刻的主题。建议本文的教学以文章内容的探讨及主题的理解为主,以品味语言为辅。可以使用情境教学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体会童话蕴涵的深刻哲理。

二、教学目标

1.初步学习童话通过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的特点。

2.欣赏、品味童话语言。

3.在师生互动中探讨本文的主题,理解小犟龟的“犟”劲。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这副对联描述的是汉朝使臣苏武,出使匈奴被扣,在西伯利亚贝加尔湖一带牧羊长达19年之久的生活情景。牧羊期间苏武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责任,汉武帝赐给他的节杖始终没有丢弃,一直等到归国复命的那一天。《犟龟》这篇童话中的主人公小乌龟和苏武有着某种共同点,希望同学们读完文章之后,能说说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二)整体把握

1.从标题和书下注释切入

文章题目为“犟龟”,如何理解这个“犟”字呢?课文注释中对“犟”的解释是“固执,不听人劝”。你觉得文章中小犟龟的“犟”除了这种解释,还有没有别的解释?如果你不同意书下注释对“犟”的解释,请你结合犟龟的故事解释文章中“犟”的含义。

以对“犟”的新解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探究文章内容和主题,更深刻地了解“犟”在本文中体现出的特定含义。

2.从文体特征切入

《犟龟》是一篇童话,作者在小乌龟身上赋予了很多人的特征。这种拟人化的手法在文中其他小动物身上也有运用,尝试分析这些小动物的性格特征,并联系生活中的实例,谈谈自己的看法。

从童话的文体特征入手,引导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总结出童话的一些基本特点,并将自己的阅读经验延续到本单元其他三篇文章的阅读中。

3.从阅读反思与质疑切入

这篇文章的文字对于初一学生而言并没有太大障碍,由此学生很容易走进浅阅读或假阅读的层面,从而忽视了文本的实际内容。在教学中可用多种方式鼓励学生阅读反思与质疑。

方式一:教师提问,学生思考。

小乌龟历经千辛万苦最终并没有实现参加狮王二十八世婚礼的愿望,为什么在最后一段中小犟龟却说它“感到非常幸福”呢?如何评价小乌龟的“犟”?让“犟龟”感到幸福的究竟是什么呢?

学生对文章主旨的认识,一般建立在对主人公形象的认识上,“犟龟”的形象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引导学生走进“犟龟”的内心世界,就不难发现犟龟的幸福来自追求目标的过程。

方式二:学生提问,学生回答。

给每个学生发一张纸条。学生在充分阅读文章的基础上,在纸条上写下1—2道不明白的小问题。写完上交到讲台前的一个小盒子里,然后再用五分钟的时间猜测别人设置的问题,并在书上寻找答案。接下来,每组选一个同学上台从盒子里拿一张纸条答题,由老师和学生一起做出评定,给出分数,最终以小组竞赛的方式完成对文本的细读。

(三)重难点突破 1.从形象对比突破 方式:用列图表的方法来比较犟龟和其他小动物的不同态度。 2.从情景创设突破

《犟龟》一文写了许多小动物,每个都代表着生活中的一类人。文中对话大约占三分之一的篇幅,可预先布置学生将本文编排成课本剧,以简单的道具为辅助手段,鼓励学生将文章中人物的动作、神态、对话都以表演的方式呈现出来,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从语言表达突破

学生在基本理清文章脉络和了解文章主旨的前提下,结合自己平时的阅读实践,回家准备一个能讲三分钟左右的童话在课堂上和同学交流,要求:(1)语言表达流利简洁;(2)人物形象生动活泼;(3)童话故事主旨鲜明,有较为深刻的寓意。

这一教学环节可以放在第二课时,能促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童话的基本要素,并且激发学生阅读和创作童话的兴趣,为本单元后面的教学作铺垫。

四、拓展延伸

1.这篇童话的作者抓住了乌龟动作迟缓和永不放弃的特点塑造了犟龟的形象,请你也试着结合一种动物的特征,创作一则富有深意的童话故事。

2.改编本篇课文,以其他小动物的口吻写一篇题为“„„眼中的小犟龟”的文章,看看有没有更新颖的观点和角度。

3.结合本文拓展阅读《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中描写小动物的篇目,以读书会的形式在班内交流这三个作家笔下的小动物形象的异同点。

摘自《语文建设》2006年第10期

《小溪流的歌》教学设计

北京101中学 程 丽

一、设计思路

本文也是一则童话。可以在前一篇的基础上,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学习,初步理解课文的内容,领悟文中的寓意。也可以利用文体特点激发学生的想象力,通过合作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明白童话故事中的各种形象,都是从现实生活中提炼、加工出来的,是借助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来表达人类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二、教学目标

1.分析“小溪流”的形象,理解深层意义。

2.品味本文生动活泼的语言。

3.理解“成长”的主题,感受小溪流自强不息、永不停步的精神。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童话,一个五彩瑰丽的世界。我们在童话中为夜莺甜美的歌唱感动,为卖火柴的小女孩而悲伤,为丑小鸭的梦想与自强而振奋„„在这个多彩的世界里,一切皆有可能,一切皆有意义。

(二)整体把握

1.从标题或题记切入

文题为“小溪流的歌”,题记也写到“小溪流有一个歌”,那么这首歌到底是什么样的歌?为什么作者说它“永远也唱不完”?„„以问题贯穿全文学习始终,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主合作探索文章主旨。

2.从结构切入

学生在合作阅读中,感悟小溪流在奔流歌唱中完成自身成长的经历,依此划分课文结构。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分析小溪流成长为小河、大江、海洋的过程及精神状态、性格特点的变化,归纳文章主旨。

3.从文本主旨比较上切入

本文与《犟龟》在主旨上有何异同?

(三)重点难点突破

1.从朗读与情感把握上突破

指名朗读课文,引导学生朗读时把握小溪流欢快、活泼的情感基调,同时注意不同角色的不同声音与情感表现。这样可以避开常用的分角色朗读环节,训练学生独立承担多种角色。

2.从艺术形象分析上突破

童话是一种通过丰富的想象,用拟人、夸张等艺术手法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引导学生紧扣文本联系现实,分析小溪流身上的闪光点:它日夜不停地奔流前进,沿路为人们推磨、运木排、发电„„它热爱生活、不断进取、永不停步的性格特征如同我们每一个平凡的人,也是每一个人向往与称赞的。

(在这个主体艺术形象的分析中不要忽略在小溪流成长过程中起“劝阻”作用的几个对比、反衬形象

的补充分析,交代它们在文中的作用,为学生在今后的创作中掌握多种表现手法作铺垫。)

3.从语言品味上突破

童话主要的写作方法是拟人。请学生在文中找出具有突出表现力的段落,体味拟人化的语句在表现艺术形象方面的作用。如第2自然段中的“拍拍”“摸摸”“挠挠”等动词的连贯使用。

四、探究质疑

小组合作探讨喜爱本文的理由或质疑,然后代表发言。教师可予以适当点拨,或把学生的质疑整理成“任务包”,让学生领取“任务包”,合作完成。

五、课外练笔(二者任选其一)

1.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小溪流最终都归入大海。请你以那些没有流入大海的小溪流为写作对象,尝试从语言风格、篇章结构、写作手法等方面仿照本文写一则童话,并在后记中附上它们失败的原因。

2.尝试选取不同于本文的写作对象及角度,创作一则与本文主题相同的童话,要求大胆创新,想象合理。

摘自《语文建设》2006年第10期

《论语》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指导学生朗读,感知古今汉语的异同。

(二)从积累文言字词入手,理解课文内容。

(三)引导学生联系自身实际,学以致用。

二、课时安排2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学生自由发言,说出一些自己知道的有关学习的名言、格言或谚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学习情境。(可采用竞赛记分的方式活跃气氛)

2新课导入:在我国古代的春秋时期,有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对于如何学习有着独特的见解。他是谁呢?他又是怎么说的呢?(简介孔子,引入新课)

(二)指导朗读,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对照注释,运用工具书,读准下列字音,掌握加点字的写法。

曰(yuē)说(yuâ)愠(yùn)罔(wǎng)殆(dài)

识(zhì)厌(yàn)诲(huì)哉(zāi)焉(yān)

解说:“说”是通假字,通“悦”,愉快、高兴的意思;“罔”字中,“丷”不能写成“艹”;“殆”字,左边是“歹”旁,里面是“丶”;“识”是多音字,作记住、标记、记号的意思时,读作“zhì”,另一个读音为“shí”;“诲”字是“讠”字旁,“母”中是两点;“焉”字下面是四点,第一点是撇点。 2教师范读,点拨难读句的停顿。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是以/谓之‘文’也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学生自由朗读一遍,再指名朗读,要求字音、停顿准确,师生共同评判。

4引导学生回顾影视剧中古人读书的语调,体验现代文与古文读法的不同,教师范读第一则后,让学生试读课文,要求语气舒缓,读出韵味。

(三)疏通文意,指导翻译

1前后桌的学生组成学习合作小组,共同研讨解决翻译中的疑难问题。

2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可“拨打”求助热线——让学生将问题写到黑板的相应位置(分字词和句子两块),向全班同学和老师求助。

3师生共同解决黑板上的疑难问题。

4点拨“而”在文中的几种用法。(顺承,转折,修饰)

5请6位学生展示翻译结果。(最好用实物投影仪;用普通投影仪,可在教师巡回时,将胶片发给准备展示的小组,让学生用钢笔正楷字将译文写在胶片上;也可让学生将译文直接写在黑板上。) 6师生共同评价纠正学生的翻译。

(四)熟读成诵,加深理解

(五)布置作业

1诵读课文,理解文意。

2完成“思考与练习三”,扩充表格,将自己学习时的疑难字词纳入表格之中。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导入新课

1诵读课文。

2交流上堂课作业“2”。

(二)研习课文,理解要点

1本课所选六则《论语》,就内容而言,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明确:都是谈学习的。

2它们主要是从哪两个方面来谈学习的?

明确: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

3让学生自读课文,在自己认为是阐述学习方法的语句下画上“——”,在自己认为是阐述学习态度的语句下画上“~~”。

4指名发言,学生相互补充,教师板书。

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默而识之

学习态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学而不厌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点拨:“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说的是与人交往的态度。“诲人不倦”说的是教导人的态度。)

5《〈论语〉六则》这篇课文我们读来可能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为什么呢?细心的同学可能发现,其中有不少语句现在已凝固为成语流传下来。大家结合自己的阅读积累,找一找,这篇课文中包含了哪些成语?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些成语的意思吗?

明确:“温故知新”、“不耻下问”、“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善而从”。 6就形式而言,你能否从《〈论语〉六则》这篇课文概括出《论语》这部著作的特点呢?(点拨:引导学生注意每则中都有“子曰”二字,结合p153注释①)

明确:“子曰”的意思是“孔子说”。结合注释我们可以推测,《论语》是一部以记录孔子言行为主的著作,这种形式有一个称呼,叫“语录体”。

7追问:那么,《论语》的作者是孔子吗?

明确:不是,《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辑录孔子的言论和孔子的一些弟子的言论而成的。 8小结:《论语》的行文以对话体为主,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它在我国思想文化史上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宋代朱熹将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我们今天学习的《〈论语〉六则》一至三则主要涉及学习方法问题,四至六则主要涉及学习态度问题。孔子的这些观点虽然是在二千多年前提出的,但至今仍然有其积极的意义,值得我们在学习上借鉴。(勾画美化板书)

(三)交流心得,提高升华

同学们,在学习上你或许曾经有过困惑,或许你现在正在经受着困惑。那么,今天学了这篇课文后,是否有所感悟呢?课文中哪一句或哪几句话你感受最深呢?能否结合自己的学习实际,谈谈你的切身体会呢?(可让学生准备两三分钟,然后自由发言,只要言之有理,教师就要从肯定的角度加以赞赏。)

(三)布置作业

背诵并用正楷默写课文。

板书设计

学习方法 学习态度

学而时习之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厌

学而不思则罔,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思而不学则殆 择其善者而从之,

默而识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选自李禧同主编《教案选编》)

《期行》教学设计

魏 琳 琳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了解课文内容,积累文言词汇;抓住人物个性化的言行,分析人物形象。

2、过程方法:

利用注释及工具书,通过讨论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理解小说所反映的主题。

3、情感、价值观:

引导学生认识诚信是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做一个守信的人。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

理解课文中的疑难词语,弄懂文章的大意;理解诚信是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

2、难点:

如何理解文中的元方“入门不顾”。

三、课时: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创设氛围

上星期日,我与一位朋友约好八点去爬山,可八点过去了,朋友还没来,我该怎么办?谁能帮老师出出主意?(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予以鼓励)。其实,在古代有一个叫陈太丘的人也遇到了和老师一样的麻烦,大家想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吗?那就随我一起走进《期行》,走近刘义庆。请大家推荐一位同学,帮老师把课题和作者写到黑板上行吗?大家推荐谁呢?(学生上台板书后,师对他的字进行评价、如工整,漂亮。多肯定)

(二)读读课文,感知情节

1、学生朗读课文。大家再推荐一位同学把课文读一遍,其他同学认真看书,听他读得怎样?(读完后,师多肯定,如读得流畅,声音响亮等),你们认为他读得怎得么样?(学生自由发言)

2、教师范读

3、疏通文义

(1)《期行》是一篇文言文,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会遇到不懂的词语,我们可以通过哪些办法去解决?

(学生回答:可以看课下的注释;可以查字典、词典;可以查资料、问老师、问问同学等)

下面就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课文,画出不懂的词语,先想办法自己解决,实在不会的,再问问老师、同学。(学生读书、圈画、交流等)师巡视教室,问还有弄不明白的词语吗?可以提出来,我们一起来解决。 (学生提问题,师询问你想谁来帮助你,做到生生互动)

(2)当学生没有问题时,师引导学生去理解句子的意思。

老师找了自认为最难的几个句子,看同学们能不能用现代汉语说出它们的意思,可以抢答。 ①期日中,日中不至,太丘舍去。

②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③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肯定评价,激励他们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4、感知情节,用句式说话

句式:读了本文,你知道文章写了 内容。

5、全班再齐读课文。

(三)各抒已见,品析人物

1、比一比,从课文中找出以下内容。

①最能反映陈太丘性格的词语。

明确:期日中、不至、舍去

②最能反映友人性格变化过程的词语。

明确:问、怒、惭、引

③找出体现元方性格(品质)的词语。

明确:戏、无信、无礼、不顾

2、说一说,用这样的句式说话

这是一个 的太丘(友人、元方)

3、议一议:

①陈太丘守信吗? ②元方的“入门不顾”你是如何理解的? (学生自由发言) 明确:我们先在班上做一个调查,支持元方“入门不顾”的请举手,看来支持的人不多,我想听听大家的意见。

(1)元方以客“无礼”、“无信”为核心进行责备。可见他懂礼识仪,对粗俗的客“入门不顾”又体现了他刚直不阿的性格。

(2)一个失信于人,不知自责且当子骂父的人,其品行低劣可见一斑,对这样的人就应该拒于千里之外。

(3)元方只有七岁,他的所作所为体现了他年龄特征,是他坦率的表现。

(4)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并且知错就改,善莫大焉,一个大人能当面对一个小孩认错,应该给他一个改正的机会。

(四)巩固提高,延伸拓展

1、这篇文章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呢?

明确:诚信是立世之本,我们每个人从小就要做一个守信的人。

2、你知道哪些有关诚信的名言呢?

3、你有过和文中人物类似的经历吗?你对守信有什么新的认识?

(学生讨论交流,自由发言。)

(五)小结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人们公认的思想道德准则。我们每个人都应遵守诚信这一准则,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以诚实守信为荣。

(六)作业

课外再找一个《世说新语》的小故事。并在班上交流。

(七)板书

期 行

刘义庆

陈太丘 期日中 不至 舍去 的太丘

友 人 问 怒 惭 引 的友人 诚信是金

陈元方 戏 无信 无礼 不顾 的元方

《诗五首》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了解诗意、体会诗情、背诵诗篇。

(二)激发学生阅读和欣赏诗词的兴趣,指导学习方法,在学习中感受古代诗歌艺术的魅力。

二、课时安排2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人们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唐代是我国古典诗歌的鼎盛时期。诗歌成就也是首屈一指。唐代诗歌的题材非常广泛,从自然现象、政治动态、劳动生活、社会风习,直到个人感受,都逃不过诗人敏锐的目光,都传达了诗人浓浓的真情。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唐诗的空间,走进诗人的世界,体会他们丰富的感情生活。

(二)介绍学法

现在大家是中学生了,自主学习的习惯应该加强。今天就让我们通过学习这五首诗,来锻炼锻炼。前两首主要由老师介绍,后面就看大家的了。请同学们仿照老师的方法,小组讨论学习后,选派代表上讲台带领大家学习后面三首诗歌。

(三)范讲两首,组织诵读

1教师范读本诗,读出诗中感情。

2学生自由评价,激发诵读兴趣。 3教师联系诗意,逐句指导诵读。 (1)《回乡偶书》 这是诗人久客异乡,重回故里写的一首感怀诗。全诗抒发了山河依旧,人事不同,人生易老,世事沧桑的感慨。一、二句,诗人置于熟悉而又陌生的故乡环境中,心情难以平静。首句写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次句写自己的“老大”之态,暗含乡情无限。朗读时宜缓读,体会诗人在漫长的岁月中,催老了自己的容颜,然而乡音仍然不改。诗人以不改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抒发了自己久而愈深、老而弥笃的乡情。三、四句虽写自己,却从儿童方面的感觉着笔,极富生活情趣。“笑问客从何处来”一句极为精彩,只要稍加想象,儿童天真活泼的神态及诗人微微感到惊讶之后不觉有些好笑的感情变化,便会浮现在读者眼前。朗读到这里,宜提升语调,重读“不”、“笑”等字,表现孩子的欢快,来衬托诗人自己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

(2)《夜雨寄北》

这是作者旅居巴蜀(今四川)时寄给妻子的信。作者接到妻子询问他的归期的来信,望着窗外绵绵的秋雨,不禁心神飞驰,想象着归家后和妻子在西窗下剪烛夜话,向她诉说自己在巴山夜雨时,长夜难眠思念亲人的愁苦。句中包含着一问一答,表现了诗人的相思之情。第二句写处境与感受。夜雨池涨,烘托了秋思。景中透情,委婉清新。句中以“巴山”指明地点,以“夜”、“秋”点明时间,以“雨”指出环境。池水涨满,当是诗人在室内的合理想象。三、四句写未来的欢聚。这两句紧扣“夜雨”,将笔锋一宕,另辟新境,由怀念转而写希望。这又是翻进一层的写法。描绘诗人自己对未来的希望和设想,就把眷念亲人的内心活动,表现得更加深切,使全诗的格调明快爽朗,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朗读前两句,要融入作者的思亲之情,朗读后两句,要读出作者心中的希冀。

这两首诗都是七言绝句,朗读断句时,基本可采用“二二二一”或“二二三”的方法断句。当然,断句时要注意句意,如“巴山夜雨涨秋池”,就只能用“二二三”的方法断句了。

4学生品味诗意,自由朗读背诵。

(四)学生自学,积极准备

1结合注释,准确朗读后三首诗。

2理解句意,小组讨论诗情和特色。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背诵《回乡偶书》和《夜雨寄北》。对学有余力的同学可补充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另一首(学生可以理解后背诵):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2以小组为单位,查阅相关资料,丰富对这些诗的理解,推选代表准备下一课发言。(指导学生可从写作背景、作品题材、内容欣赏和朗读要点等方面组织发言内容。)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完成情况,背诵前两首诗

(二)在小组代表中各选择一人上台带领大家学习后三首诗歌。教师和其他学生可做适当补充(学生的发言不见得很完备,教师要积极鼓励,在肯定赞扬的基础上指出不足,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以后的课外自学形成良性循环)

教师补充内容参考:

1《淮上与友人别》

这是一首七绝。这首诗是诗人在扬州(即题中所称“淮上”)和友人分手时所作。与通常的送行不同,这是一次各赴前程的握别:友人渡江南往潇湘,自己则北向长安。一、二两句即景抒情,点出别离,想象一下画面:扬子江头的渡口,杨柳青青,晚风中,柳丝轻拂,杨花飘荡。岸边停泊着待发的小船,友人即将渡江南去。淡淡几笔,像一幅清新秀雅的水墨画。依依袅袅的柳丝,牵曳着彼此依依惜别的深情,蒙蒙飘荡的杨花,惹动着双方缭乱不宁的离绪。美好的江头柳色,宜人春光,在这里反更勾起离人的离愁别绪,所以说“愁杀渡江人”。三、四两句,从江头景色收转到离亭别宴,正面抒写握别时情景。驿亭宴别,酒酣情浓,席间吹奏起了如泣如诉的笛曲。这笛声正倾诉出彼此的离情。笛声中,天色仿佛不知不觉地暗了下来,握别的时间到了。两位朋友在沉沉暮霭中互道珍重,各奔前程——君向潇湘我向秦。诗到这里,戛然而止。

朗读这首诗,要注意体会和表达诗人和友人分别时的难舍哀婉之情。

2《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这是首五言律诗。律诗在结构上可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王勃的这首诗是一首送别诗。首联上句写送别之处,下句写杜少府即将宦游之地。首联对仗工整,写得十分壮阔。颔联“与君离别意”,紧承首联,欲语还休,怎样的“离别意”呢?不愿明说,故改口为“同是宦游人”来宽慰和鼓励对方:你和我既然同样是出门做官、想干一番事业的人,那就免不了各奔前程,哪能没有分别呢?颈联奇峰突起,大意是:只要四海之内还有一个知己朋友,即使天涯海角,也像邻居那样近在咫尺。这是对杜少府和自己的安慰。因为对杜少府来说,你远去蜀中,不要感到寂寞,还有知己朋友在这里想念你,不要因距离远而疏淡。对自己来说,像杜少府这样的知己朋友,纵然远去蜀中,也好像仍在长安时时见面一样。这两句是作者的名句,也是唐诗中数一数二的名句。尾联紧接颔联收束全篇,劝慰杜少府欣然启程。交情很深的朋友总是不愿分离的,然而“儿女情长”,就难免“英雄气短”。这两句诗,既曲折地表现双方的惜别之情,又用“无为”排除了“儿女情长”,鼓舞对方的英雄之气。全诗一洗向来送别诗的悲酸之态,意境雄阔,风格爽朗,不愧名作。

朗读这首诗时,除了要表达出依依惜别之情外,还要把诗人豁达的情怀、昂扬的情致读出来。 3《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罢和州刺史任返洛阳,同时白居易从苏州归洛,两位诗人在扬州相逢。白居易在筵席上写了一首诗相赠:“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刘禹锡便写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首七律来酬答他。

刘禹锡这首酬答诗,接过白诗的话头,着重抒写这特定环境中自己的感情。白的赠诗中,白居易对刘禹锡的遭遇无限感慨,最后两句说:“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一方面感叹刘禹锡的不幸命运,另一方面又称赞了刘禹锡的才气与名望。大意是说:你该当遭到不幸,谁叫你的才名那么高呢!可是二十三年的不幸,未免过分了。刘禹锡在诗的开头就接着说:“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自己谪居在巴山楚水这荒凉的地区,算来已经二十三年了。一来一往,显出朋友之间推心置腹的亲切关系。接着,诗人很自然地发出感慨道:“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说自己在外二十三年,如今回来,许多老朋友都已去世,只能徒然地吟诵“闻笛赋”表示悼念。此番回来人事全非,不再是旧日的光景了。后一句用王质烂柯的典故,既暗示了自己贬谪时间的长久,又表现了回归之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涵义十分丰富。 白居易的赠诗中有“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两句,意思是说同辈的人都升迁了,只有你在荒凉的地方寂寞地虚度了年华,颇为刘禹锡抱不平。对此,刘禹锡在酬诗中写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固然感到惆怅,却又相当达观。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他从白诗中翻出这二句,反而劝慰白居易不必为自己的寂寞、蹉跎而忧伤,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表现出豁达的襟怀。二十三年的贬谪生活,并没有使他消沉颓唐。他这棵病树仍然要重添精神,迎上春光。因为这两句诗形象生动,至今仍常常被人引用,并赋予它以新的意义,说明新

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正因为“沉舟”这一联诗突然振起,一变前面伤感低沉的情调,尾联便顺势而下,写道:“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点明了酬答白居易的题意。意思是说,今天听了你的诗歌不胜感慨,暂且借酒来振奋精神吧!刘禹锡在朋友的热情关怀下,表示要振作起来,重新投入到生活中去。表现出坚韧不拔的意志。诗情起伏跌宕,沉郁中见豪放,是酬赠诗中优秀之作。

朗读这首诗,可和白居易的诗一起诵读。读时,注意表达出二人情感的交融,体会刘诗振奋昂扬的特色。

(三)学生根据讲解,自由诵读这三首诗

(四)组织开展背诵竞赛,选出朗读背诵得最声情并茂的学生

(五)布置作业

1《杜少府之任蜀州》与《淮上与友人别》这两首诗都写的是与友人的惜别之情。比较一下,说说它们表达的情怀有什么不同。(答案是开放的,只要学生抓住特点、言之成理就行。)

明确:《杜少府之任蜀州》和《淮上与友人别》两首诗虽然都是表达与友人的惜别之情,但从表达方式和格调上看,却有很大区别:《杜少府之任蜀州》从大处落笔,气势雄浑,对将要离别的友人是宽慰和劝勉,“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达了一种豁达的态度,格调比较昂扬。《淮上与友人别》就近写景,情景交融,表达的是分别上路、愁上心头的惜别,诗风比较细腻、哀婉。

2有感情地诵读《诗五首》

(选自李禧同主编《教案选编》)

《木兰诗》教案

绵阳实验中学 主讲:黄 丽 策划:莫炳文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分析木兰的人物形象,品味其中的英雄豪气和女性柔情;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对浅显文言文的分析能力;

3、情感目标:学习木兰的美好品质。

教学重点:

品味木兰的英雄豪气和女性柔情。

教学难点:

在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基础上,学习木兰的美好品质。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步骤:

1课时:重朗读,用多种方式的朗读感受《木兰诗》的音乐美。

2课时:朗读中体会,分析欣赏《木兰诗》的人物美。

本教案为第2课时设计

课堂流程:

一、导语:上节课,我们在《乐府诗集》这个导游的带领下,认识了一个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女英雄——木兰,(出示PPT 1)这位集英雄气与女儿情于一身的传奇人物,诗歌中是如何塑造的?这节课,我们要细细品味,欣赏木兰的人物形象。

(开门见山,用简洁的导语,迅速从上节课内容导入到本课时重点。)

二、精段品读,欣赏木兰(导语后出示PPT 2):

(一)过渡语言:木兰受到称颂,首先是因为她是一个战斗英雄。齐读课文,思考哪些句子最能体现木兰的英雄豪气(出示PPT3)。同桌交流后,学生发言。

教师在学生发言后明确(出示PPT4)。

过渡:大家刚才找了这些句子,现在我们来讨论一下:“这些句子塑造了木兰怎样的英雄形象?”(点击动作,出示问题)小组讨论后回答。

预设:

用东西南北表现了木兰四处奔波,准备出征的繁忙,塑造了木兰积极备战的形象。

“旦辞”句看似表达的是踏上征程,离家乡离亲人越来越远了,思念之情油然而生。其实,却利用早晚地点的转换暗示了木兰是飞速行军。正如后一句所说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一个个关口,一座座山

峰都像飞一样度过,可见,木兰并未因留念亲人而耽误赶路。这是个多么深明大义的女子啊,令人佩服。 “朔气传金析,寒光照铁衣。”告诉了我们战场气候的恶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 用简短的语言描写了战争的惨烈。这两句给我们展现了木兰艰辛的军旅生涯,也让我们从中读出了木兰的英勇善战。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胜利回朝后论功行赏,木兰得到了“十二转”“百千强”这么多的赏赐,说明木兰是立下了赫赫战功。

除此以外,诗中写木兰回到家乡后,换回女儿妆,却让战友们大吃一惊,因为他们“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这个句子也侧面反映出木兰男妆是很成功的,充满了男子汉的气概,充满了英雄气概。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点击动作,出示关键词)大家说得很好,以上这些诗句让我们欣赏到一个积极备战、深明大义、英勇善战,立下赫赫战功的木兰,一个英雄木兰。如果要用声音展示木兰的英雄气,该怎么读呢?谁来试读一两句。请一生朗读,抽生点评,明确在朗读的时候应该铿锵有力,充满激情。请男生来读一读。读得很有气势。

(分析人物英雄气时,学生说的是其他同义词也可以,教师鼓励为主。)

(二)过渡语言:可是,在中国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有很多的战斗英雄,为什么木兰能从中脱颖而出,得到人们的普遍称赞呢?那是因为木兰是个女孩啊,她的内心仍是细腻柔情的。诗歌在哪些地方透露了木兰这种女孩柔情呢?(点击动作,出示PPT5)请同桌再合作,找出对应的诗句。

学生讨论后,抽生说,教师明确(点击动作,出示ppt6)。

过渡:“你能从中读出木兰的什么品质?”(点击动作,出示小组讨论问题) 学生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讨论,归纳,抽生回答。 预设: “唧唧复唧唧”,木兰对着门纺织,可见木兰的勤劳贤淑;

“阿爷无大儿”句国家征兵,可父亲是家里唯一的成年男子,更是家里的顶梁柱,想到这里,木兰决定女扮男妆,代替父亲出征,这是个极其孝顺体贴的女孩。

木兰历尽战争的艰辛,终于胜利凯旋。可当天子问她想要什么时,“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不要钱财,不慕名利,只一心想回到家乡,回到亲人身边,这是个多么淳朴和高尚的女子啊。 回乡后木兰有一连串动作“开、坐、脱、著、理、贴”,可见木兰是迫不及待地脱下沉重的铠甲换上美丽的衣裙,梳喜欢的发式戴上鲜艳的头花,热爱生活的她内心充满喜悦。

小结:(点击动作,出示关键词)又勤劳贤淑、孝顺体贴,又不慕名利、热爱生活,这是一个多么可爱高尚的女孩啊。谁来读读,表现一下女性的木兰?抽生读,师生共同点评。我们要读出她的温婉,读出对她的敬佩,所以读的时候要舒缓,请女生来试一下。教师赞扬。

(分析后回归到朗读上,因为朗读才是学习文言文的根本。)

(三)过渡语言:齐读制约了大家的发挥。哪个勇敢的同学能给我们来个表演,可以加上表情和动作,朗读或背诵一段,演演你心中的木兰(点击动作,出示PPT7)

学生举手表演,师生鼓励赞扬。

过渡语言:通过朗读,我们看到了一位柔弱女子在国家需要、家庭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毅然奔赴险恶的沙场,在战争中屡建奇功,这样的奇女子怎么不令人心生敬佩之情?怎么能不称之为英雄?怎么能不被永远记忆和传唱?

你知道人们都用了哪些艺术形式来歌颂这位女英雄?(点击动作,出示PPT8)学生回答后,教师点击出示搜集的一些相关的图片,学生观看了解,欣赏动画片《花木兰》主题曲片段,我们一起来看看外国人改编的木兰是怎样的。(点击动作,播放视频)学生欣赏,学生说感受,教师小结,歌中主要反映了木兰的内心活动,表现了她内心的斗争„„

(丰富学生课外知识;给学生以表达自己的机会,把自己对木兰的崇敬表演出来。)

三、 穿越时空,再会木兰

(接着上面说)看过了国外对木兰的解读,今天,我们也要用自己的笔来重塑木兰,编写木兰故事。(点击动作,出示PPT9),讲明要求,学生动笔。抽一两个学生展示。教师鼓励肯定。

(给学生表达的机会,不仅是口头表达,还有文字的表达,从而深化学生对木兰形象的理解。)

四、 总结:

同学们,通过我们的学习,我相信,木兰的能够因其品质,成为我们心中永久的英雄;我也相信,我们中间会有更多的“木兰”成为新时代的英雄。

让我们再次怀着敬佩的心情,朗读这首木兰的赞歌。师生充满感情地齐读全诗。

(朗读贯穿全课,朗读是学习的根本,分析之后的朗读,又是加深理解的手段。)

《卖油翁》教学设计

河北省鹿泉市曲寨中学 姜亚宁

一、设计思路

《卖油翁》借助生活中的小故事,说明了“熟能生巧”的哲理。教学时可以指导学生利用课下注释自主阅读课文,初步领悟课文所述之事,体会其中蕴涵的道理。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自学疏通文意,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解决阅读中的文字障碍。

2.品味课文简练生动的语言特点,利用文中关键词句分析人物形象。

3.理解“熟能生巧”的道理,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自己与他人的优缺点。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1)可从学生观看过的一些杂技节目,如顶碗、高空叠椅子,或一些电视娱乐节目表演,如蒙着眼睛穿针、拉出细如发丝的面条等导入,引出“熟能生巧”的话题,导入课文。

(2)可从学生掌握的一些小技巧,如自行车慢骑、篮球投篮、轮滑技术等话题导入。 2.教学切入点 (1)从人物形象切入。 短文刻画了几个人物形象?卖油翁在整个事件中有哪些表现?你是如何理解这一人物形象的?陈尧咨对卖油翁的态度前后发生了哪些变化?你怎样评价他?

(2)从品味课文精练、传神的语言切入。

通过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思考以下问题,把握课文的主旨:卖油翁观看陈尧咨射箭时有哪些反应?卖油翁对陈尧咨的射箭本领是怎么评价的?卖油翁凭什么这样评价陈尧咨的射箭本领?卖油翁的高明之处在哪里?

3.重难点的突破方法

本文的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对人物的神态、语言和动作的描写,并由此把握人物形象,初步了解这种描写的好处,并在日常作文中模仿使用。如课文第一段对卖油翁“睨之”“但微颔之”的神态和动作描写,把卖油翁对陈尧咨的“自矜”不以为然的心态刻画得活灵活现。第二段中陈尧咨的“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这两问,大有威逼之势,言语之间,不乏轻蔑和质问之意。教学中可让学生通过小组表演、讨论等形式,深入体会其简洁精当的语言魅力。

4.学法指导

(1)自学法。自读课文,参考课下注释及工具书来理解故事内容,并采用讲故事或表演的形式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人物形象。

(2)讨论法。说一说文中哪些字、词、句用得好,它们是如何凸显课文的语言特点的,并说说哪些词句可以积累下来,在日后文言阅读及作文中使用。

四、拓展延伸

1.陈尧咨和卖油翁都可算身怀绝技,他们成功的经验是什么?你在学习、生活中有类似的体会吗?

2.学了本文之后,你认为一个人应该如何看待自己和别人的长处?由此你能想到哪些相关的名言警句?

摘自《语文建设》2006年第12期

《三峡》教学设计

河北省鹿泉市曲寨中学 刘艳霞

一、设计思路

《三峡》描写了三峡四季的壮丽景色。语言精练,富有节奏,适合朗读。教学时可指导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尝试自主阅读。教师须对文中的疑难词句给以指导,然后在学生互相答疑的基础上,理清行文思路,把握课文内容。教学时,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完成课堂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2.通过诵读提高对文言文的感受能力,做到读音准确,节奏分明。

3.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三峡的景物特征。

4.学习文中景物描写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1)可以运用多媒体播放三峡风光片,创设情境,营造氛围,导入新课。

(2)古往今来,三峡壮丽的风光吸引了众多的文人墨客歌咏它,可由赞美三峡的古诗文导入,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兴趣。

示例: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神州大地上孕育了众多为世人所称道的奇山异水,三峡便是其中之一。文学史上留下了不少关于三峡的诗文,如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如刘白羽的《长江三日》。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读读郦道元笔下的《三峡》。

2.简介作者及作品(略)

3.朗读课文,理解文意

(1)学生自由诵读课文,把字音读准,语句读顺。

(2)各抒己见:谈谈你今天所读的课文与以往学过的写景散文有什么不同,体会课文语言优美凝练的特点;说说本文可积累的文言词句有哪些。

(3)疏通全文大意,同桌两人一组,参考课下注释并查阅工具书,疏通课文大意。解决不了的内容可以勾画出来,待全班集体讨论时解决。

(4)集体解决疑难问题:学生提出疏通文意时遇到的问题,同学帮助解答。学生解答不了时,教师适时点拨或给与解答。

4.分析课文,揣摩妙处,体会感情

文中描写了三峡的哪些景物?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出具体描写的句子,分析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描写的。看看哪些句子写得最美,体会课文写景的特点。

3.课文最后引用的诗句有什么作用?作者是如何巧妙地寓情于景的?

四、拓展延伸

1.选择自己印象深刻的景物,学习本文的写景手法,试着写一段描写性的文字。

2.课外收集描写三峡的诗文,开一个赛诗会或赛文会,评选出最优者。

摘自《语文建设》2006年第12期

《亮出精彩自我——自我介绍与提问》教学设计

⊙总体构思

初一新生进入一个新环境,见到的都是新面孔,彼此之间充满了好奇和新鲜。设计这节课的目的是让学生尽快熟悉,增进了解,并引导学生客观地解剖自己、分析自己,提高心理素质,增强自信心,从小树立勇于展示自我,推荐自我的思想意识,为将来走出校园,走向社会打下良好基础;同时还可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

⊙过程设计

【教法学法】

以学生为主体,努力实现口语交际的双向互动,鼓励学生多角度展示自我,通过个人上台介绍、同学提问、与朋友交谈等多种形式,进行口语表达实践,提高口头表达与交际能力。

【教学流程】

(一)活动准备

1.宣传动员。提前一周告诉学生要举行一次自我介绍与提问活动的消息,让同学做好准备(应注意的是,要讲清活动的目的和意义,激发同学们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

2.材料准备。要求活动前每个学生对自己的个人情况(包括家庭、学习、个人爱好、特长、理想等)进行梳理。

3.问题准备。可事先做一些调查,然后有针对性地考虑提什么问题,所提问题要尽量简洁明确。

4.确定主持人。指导主持人熟悉活动过程,拟定开场白的讲稿。

5.环境布置。用多媒体在屏幕上显示活动题目“亮出精彩自我——自我介绍与提问”。题目下面八个字:“积极参与,勇于展示!”

(二)导入

同学们,有位作家曾说过:“在广瀚的宇宙中,只有一个你,以前不曾出现,以后也不会重复,你绝对是惟一的,独特的。”是啊,每个人都是特别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之处。今天,我们的口语交际课就请大家勇敢地亮出你自己吧!

(三)用多媒体放映动画片《蜡笔小新》片断

【问题一】你知道他是谁吗?谁能模仿一下他说话的语气。

【问题二】小新虽有很多令人讨厌之处,但他任何时候都不忘向别人推销自己,你喜欢他吗?

【问题三】向别人介绍自己是展示个人素质的机会,平时收看CCTV主持人大赛、湖南卫视的金鹰之星选拔大赛、电视招聘人才等节目时,发现什么样的人是最受录用单位欢迎的?

(要点提示:有自信的人,善于推销自己的人,有个性的人,有才艺的人,善于思考、有独立见解的人,表达能力强的人等)

(四)主持人小结

可见,在这个人才济济的社会大舞台,善于展示自我是多么重要。如果不会宣传和推销自己,如果没有表现自我的胆量、勇气和能力,即使你有丰富的知识也势必难以适应这个社会。因此,我们从现在开始就应该积极锻炼自己这方面的能力。下面,就请同学们把讲台当作你的舞台,也来充分展示一下自我吧。

(五)打出幻灯:亮出精彩自我

(六)活动安排

以小组为单位,在小组内推荐,每组推荐1名学生,先在小组内向组员介绍自己准备发言的情况,指定小组长担当各小组的组织者,小组交流后,代表到台上发言,也可进行才艺表演。

用幻灯打出“自我介绍与提问应注意的问题”。

1.准备充分,思路清晰,仪表大方,表情自然。

2.用普通话介绍,语言流畅,充满自信。 3.能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提问应简明,便于回答;回答问题应针对提问,简明具体。 4.不必拘泥形式,可以选择较为自由的方式,充分展示自己的特长与才华。 5.每位上台的同学最多接受两个问题,不超过3分钟。

(七)各小组推选代表在全班作自我介绍(提倡展示形式的多样)

每个代表讲完后,主持人接着让台下同学开始提问。

1.学生A的介绍:我是×××,是一个爱读书、爱音乐、爱幻想的女孩,我最大的愿望是长大后成为一个音乐制作人,虽然我现在所学的知识还很肤浅,但我相信,只要我坚持不懈地努力,一定能实现我的

梦想,下面我用二胡为大家演奏一曲《赛马》,请大家给我点鼓励。

向A提问:你的二胡演奏得非常好,我很喜欢,小时候我也练过,但最终还是放弃了,所以我很佩服你,请问你是怎样坚持下来的?

2.学生B的介绍:我叫××,性格外向,爱运动,最爱打篮球,而且我的个头高,耐力强,投篮命中率高,同学们都称我为“小姚明”,虽然我觉得当之有愧,但还是很开心。下面我将用篮球在原地做几个高难动作。

向B提问:你这么爱篮球运动,学习成绩会受影响吗?你的父母支持你吗?

3.学生C介绍:嗨!大家好,我是×××,大家一看我的体型,就知道是属于营养过剩的那种,家人亲昵地称我为“肥仔”,其实我也非常苦恼,肥胖给我带来了很多烦恼:体育考试开红灯,座位上要配一张特别的凳子,校服要特订„„我也为自己制订了无数的减肥计划,但最终都以失败告终,因为我忍受不了不吃之苦。不过,近几月我却减了3公斤,原因就是我改变了策略,坚持了跑步踢球,看来“生命在于运动”这句话真是没错,我一定会继续坚持,请大家监督我。

向C提问:乐观的“肥仔”,我想问你,如果这次减肥计划最终又由于特殊的原因失败了,你怎么办?还会再坚持或选择其他的方式吗?

4.学生D的介绍:Hello, everyone, I'm ××, I'm glad to see you, I'm a beautiful and lovely girl.大家好,我是××,是一个漂亮、活泼的女孩,我的父母都是英文教师,可能是受环境的影响,父母在家经常说英文,所以我的英语口语比同龄人要强一些。我的理想是长大了当外交官,把中国几千年的悠久文化向世界宣传,让世界人民都了解中国、喜欢中国。相信我,我会努力的!

向D提问:你的英文说得这么好,真是令人羡慕。能和你成为同学我感到非常高兴,希望以后你能帮助大家一起学习英语,好吗?

一番提问回答后„„

主持人:感谢四位同学的出色表现,也谢谢台下同学精彩的提问。我提议大家再一次用热烈的掌声表示祝贺,因为掌声不仅是送给别人的最好礼物,也是鼓励自己的最佳奖赏。请同学们结合刚才发言的情况发表感受(同学自由发言)。

5.主持人小结:刚才同学们的发言都很有道理,的确,我们处在一个竞争激烈,挑战极强的时代,面对众多的竞争对手,如何树立信心,展现自我,让自己脱颖而出,这将是我们面临的实际问题,那么,社会各行业的人又如何看待这一问题呢?我们一起来看看采访录像。

(八)幻灯展示:众人畅谈孩子的自我表现

1.播放拍好的录像。

(教师:善于表现自己的学生在班上总是很显眼,很容易被老师发现,其中一些能力强的学生,往往会成为老师的好助手。

公务员:一个爱说话、会说话的孩子长大后就业的机会总是比那些沉默寡言的孩子多。

文艺工作者:小时候爱唱爱跳,老师和父母不但不反对,反而还很支持,所以后来才有了发展的机会。 „„)

2.主持人:录像中这些成年人的经历和经验给了我们很大启示,今天,我们还请来了两位嘉宾与同学们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掌声欢迎。

3.活动安排:请两位比较优秀的学生家长做嘉宾,主持人先介绍嘉宾,接着让同学就感兴趣的话题向他们提问。

4.参考问题设计。

【问题一】作为孩子的家长,在平时的生活中,你是如何给他(她)创造展现自我的机会的?

【问题二】现代人都喜欢追求个性,不太顾及别人对自己的感受,你认为这样好不好? 【问题三】当你孩子遇到不顺心的事时,你是如何开导他(她)的? 【问题四】善于表现自己和平常我们说的“好表现”有什么不同? 【问题五】当你和孩子有分歧,孩子不愿和你沟通时,你怎么办?

【问题六】如果有一个演讲机会可以让你的孩子参加,而你的孩子在这方面并不是很优秀,你会让他参加吗?

【问题七】中学生善于自我推荐对今后的发展有什么意义。

【问题八】你的少年时代有没有特别注意培养这方面的能力。

【问题九】谈谈你对本次活动课的看法。

5.嘉宾回答的部分内容。

(1)在生活中,我总是让孩子独立去完成一些事情,比如让他(她)自己去买书、买日用品、寄信、存款、理发„„双休日尽量找机会陪孩子参加一些有益的活动:到郊外钓鱼,到体育馆锻炼,去科技馆参观,或是到图书馆看书。培养他(她)的各种兴趣,为今后的发展打基础。

(2)追求个性发展不是坏事,但不能太出格,对别人恰当的劝说还是应该接受,否则太另类了社会也不会接受他(她)。

(3)不责备,尽量不提让他(她)不开心的事,带他(她)去散散心,或陪他(她)去吃他(她)爱吃的东西,或是玩爱玩的游戏,然后再找合适的机会开导他(她)。

(4)我认为善于表现和“好表现”是不相同的,善于表现应该是把握机会展现自我,让自己的才能有用武之地。“好表现”则不同,它应该含贬义,是说故意造作来惹人注意,生怕别人不知道自己。

(5)自己找原因,看看和孩子的分歧是怎样造成的,然后再对症下药。

(6)我会鼓励他(她)参与,最终是否参加还要征求孩子的意见,不能勉强他(她)。

…………

(九)主持人小结

非常感谢嘉宾的支持与参与,我们再一次用热烈的掌声感谢他们(掌声响起)。虽然他们和同学们是两代人,但心灵的距离却是如此地接近,多角度地展示自我,给我们和他人交流搭建了平台,继而让对方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喜欢自己,所以精彩的自我展现,确实让我们受益无穷。在这里,我有一句话送给大家,和大家共勉:每个人都是一座宝藏,而那个深入其中找到珍贵资源的不是别人,而是你,你自己。

(十)教师总结

本次交流活动,同学们既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重新认识了自己,增强了信心。同学之间也增进了了解,增进了友谊,今后将会以更积极的态度面对人生。

(十一)作业

1要求学生在同学的自我介绍之后,修改自己的稿件和设计,并和家长进行交流,有能力的同学还可以将它制成小作品。

2每个同学写一篇广播稿,报道本班举行展示自我活动的情况,然后在学习小组互相评议的基础上,从全班选出一篇优秀稿送校广播站。

【教学探讨】

教学流程设计的第三个环节,在引导学生明白善于展示自我的重要性时,提出了一个电视招聘人才节目的例子,用这个话题来导入会不会太难,学生可能不容易理解,因为初一学生阅历有限,所以这个导入的设计要考虑学生本身因素。

⊙设计亮点

本设计出于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展示自己,增进同学友谊的目的,在活动中特别注意双向配合,无论是小组内的交流,台上同学与台下同学的交流,嘉宾与学生的交流,都特别注意气氛的营造。学生通过和家长、不同行业人士的交流活动,沟通了两代人的思想,而成年人丰富的阅历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也有一定指导作用。

⊙专家点评

该设计锻炼了学生的胆量,激发了学生说话和写作的兴趣,培养了学生根据对象设计问题的能力。形式活泼多样,课内外结合非常好。

(选自《新课标初中语文教学设计(配语文版) 七年级上》)

《写一个人》教学设计

⊙总体构思

这堂写作课,设计了“闯关夺冠”的学习竞赛活动,目的是将写作放到生活中,放到情景中,放到情趣中,放到实践中,放到思想陶冶中,努力实现写作知识建构、情感交流、品德陶冶三位一体,达到知识感悟、能力升华、心灵美化的统一,实现师生、生生、师生与众多文本的对话,在激烈的竞争与愉快

的游戏中,增强师生的合作探究意识与学习机智。

⊙过程设计

【教法学法】

这堂作文课,以“闯关夺冠”为活动主线,设置了三道关卡(温故知新关、发散思维关、创新实践关),以此来营造紧张激烈而又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开发其潜能,使每个学生的身心素质、思想素质与写作素质都有提升。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一堂生动有趣的、异常精彩激烈的“写一个人”的作文课就要开始了,请大家伸出大拇指,一齐大声说:“我真棒!”把全班学生分成人数相同,学习竞争实力均等的4个小队,即:聪明队、信心队、勇敢队、顽强队。刚才各小队的喊声都响亮,洋溢着强烈的自信心,先给各队奖励100分(注意事项:1分队原则:队内异质,队间同质,即各队好中差的学生比例要均等,学习竞争实力要不相上下;2准备好“小博士帽”图章和每个学生获奖记录本,队员的获奖数由小队长统计,中队长统计小队长的获奖数,每个学生的记录本要拿给家长签字)。

(二)闯关夺冠

1.闯关夺冠游戏就要开始了,请看第一关——温故知新关。本关第一回合有四道思考题:

【问题一】本学期第一单元课文记的都是一件事,写这类文章应注意些什么? 【问题二】第二单元课文写的都是一个人,写这类文章应注意些什么? 【问题三】记事和写人的文章有什么联系? 【问题四】记事和写人的文章有何区别?

此回合的游戏规则是:

(1)针对上述四道题,先在各小队内展开讨论、交流,探求答案,做到人人过关;

(2)由各小队长轮流给别队指定专人回答一个问题,答对就奖20分,若答不好,可在本队内请人帮忙,帮好了,只能奖10分,否则,不给分,若第三个人还答不上来,则倒扣10分,给别的帮忙的队加上10分。 (要点提示:(1)记事文章要写出真情实感,要把记叙要素交待清楚,做到中心明确,详略得当。(2)写人的文章应抓住人物的特征,将人物放在具体事件之中,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等方面将人物写活。

(3)两者的联系是密不可分的,要记事就少不了写人;要写人,就离不开具体事件。(4)区别在于:记事文章记叙的应是感人至深的事,要把事件的来胧去脉、前因后果交待清楚,要围绕一个中心精心安排材料;而写人的文章,重在表现人物特点,叙事较简略)

2.本关第二回合挑战题是:第二单元的几篇课文分别写了母亲、养母、老师和著名科学家,请用简洁的语言概述其特点。先由各队喊为本队鼓劲的口号,较佳的队优先选择其中一个人物来介绍。

(要点提示:(1)朱德的母亲有着勤劳俭朴、聪慧能干、宽厚仁慈与坚强不屈的崇高品德。(2)盲母辛勤劳作、宽厚仁慈、有着深沉无私的伟大母爱。(3)莎利文老师温和耐心,育人方法奇特,效果惊人,开创了领着盲人向生命的新境界奋进的伟大事业。(4)邓稼先有着强烈的爱国情怀和崇高的使命感,总是身先士卒,甘当无名英雄,为人真诚谦虚,朴实坦然,搞科研有着超凡的创造才能和胆识)(每队有两次机会,首次答对奖20分,第二次则奖10分)

3.第一关第三回合较量题是:分别说出第二单元四篇课文的写作特点。各小队交流几分钟后,推荐一位代表发言。

(要点提示:《回忆我的母亲》并无完整情节,而是通过具体事例来展现母亲形象。他把母亲放到社会背景上来写,表达了深刻的历史内容,跳动着时代的脉搏;《小巷深处》的写作特点是:(1)全文以“我”的感情变化发展为主线,以感情构筑文章框架,将细小的生活情景、事件用感情脉络联系起来,使之融为一体;(2)通过具体形象的描写来抒发作者对养母的情感。《我的老师》一文的写作特点有如下四点:(1)没有直接抒发和渲染心中之感,而是在看似平实的叙述描写中,含蓄表达了对老师的深情;(2)巧妙地从侧面表现和运用反衬的手法,题为写师,实则写己的笔墨更多;(3)以时间为序,以老师的教育、帮助、影响为线索来组织材料,结构严谨而自然;(4)文中语言自然流畅,句子含义丰富。《“两弹”元勋邓稼先》一文:(1)过程为序,各有侧重;(2)点面结合,概述细写交融;(3)对人物的语言、动作描写细腻;(4)是环境烘托,表现人物)

教师:闯过第一关以后,你有何感想?

学生A:我对记事和写人的文章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

学生B:要把一个人写好并不难,难的是要有信心和毅力;

学生C:写人必须牢牢抓住人物特点来写;

学生D:通过挑战这一关,我明白了写人的文章是有写作技巧的。

4.进入第二关——发散思维关。

教师:同学们对课文中的有关内容把握得不错,下面将要考查你们的课外学习情况,请同学们说说通过课外阅读而知道的人物特点。每人次酌情奖励20分或10分。

聪明队:宋江极力反对强暴和贪官污吏,同情人民疾苦,为人精明豁达,懂得斗争策略,有广泛的社会关系。能使大部分梁山好汉团结在其周围,但他有着浓厚的封建正统观念和忠君思想,革命性不坚定,酿成义军悲剧。

信心队:孙悟空是最富于斗争性的光辉形象,他热爱自由,勇于反抗,且神通广大,足智多谋。

勇敢队:保尔•柯察金由一个普通工人子弟,迅速成长为优秀的无产阶级战士,尤其是在身残以后,以惊人的毅力创作出优秀的长篇小说,他的一生是为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鞠躬尽瘁的一生。

顽强队:开国元勋毛泽东,是一位思想精深,胸怀博大的伟人,是位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的文韬武略可冠古今中外。

5.下面进行抢答题竞赛,以举手为号,由先者作答。题目是:写好一个人的重要前提条件是什么? (要点提示:(1)要熟悉人,了解人;(2)自己要学会做人,懂得爱人和怎样爱人,以便深刻地理解人;

(3)要加强语文阅读,注重语言积累,更多地进行写作实践„„)

教师:闯过这第二关以后,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A:我更清楚了《水浒传》《西游记》等文学作品中的一些人物形象。

学生B: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和文学作品中的人物都有鲜明的个性。

学生C:要把一个人物写活,需要扎实的写作基础,并且要抓住他的特点来写。

学生D:闯过此关后,激发了我阅读课外书的兴趣。

6.接下来进行创新实践关的第一回合较量。

(1)准备了十多种开头与结尾的方法,你们各自选择序号,再拿出一个与之相应的写人的开头或结尾的例子来,例子的来源可以是教材上的,可以是课外书上的,也可以是网上查找的,还可以是自创的,只要切合题目,自创的还可多奖10分。

(2)游戏方法:教师先将常见的作文开头与结尾的诸多方法制成多媒体课件,屏幕上只显示字母序号,待各队学生自选序号后,随即将对应的开头与结尾的方法点击出来(无多媒体教室的学校,可将其写到纸条上,由学生抽签决定)。

常见的开头方法有:1开门见山,提示主题;2交代人物、时间、地点;3提示文章的主要内容;4提出问题;5交待写作动机;6描写环境等等。

常见的结尾方法有:1总结全文,揭示主题;2说完就完,戛然而上;3首尾呼应,深化主题;4提出问题,引发读者思考;5含蓄结尾,启发读者深思;6描写景物,渲染气氛;7提出希望,指明方向,鼓舞斗志等等。

教师依据各队比赛情况,随机进行恰如其分的鼓励性评价,对学生的缺失进行艺术加工,如“犯了一个伟大的错误”,“聪明的过失”等等。在进行三轮角逐后,剩下最后一题的作答机会让给暂时落后的队,酌情奖励10至20分。

7现场写作一个精彩片断,写作题目依然采取各队自报序号或抽签的方法来决定。

供学生选择的题目有:A.我的挚友;B.我最敬佩的一个人;C.我的母亲;D.我的父亲;E.我最崇拜的老师;F.我的同桌;G.我的邻居;H.我的表哥;I.我的表姐;J.我的表弟;K.我的表妹;L.我的伯父等等。 写作时限为6分钟,由各小队长收集并挑选一份最优秀的片断在班上交流,其余学生的片断交给其他队的小队长查看,主要看是否每个学生都写了一个片断,字数必须在30以上,队间轮换,凡达到了要求的,都奖励一顶“小博士帽”,每一人未达要求,给小队倒扣5分。

8.请同学们谈谈各自在闯过第三关后的体会。

学生A:我尝试了关于写一个人的文章的开头、结尾和一个片断;学生B:要把写一个人的文章写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学生C:课堂时间太短了,要是再长些,我可以当场写出一篇像样的文章来;学生D:这样的活动,有利于我们提高写作水平。

(三)总结

在这场别开生面的作文课上,我们享尽了语文学习的乐趣,我们玩得很开心、始终洋溢着欢声笑语,

同时,我们又置身于紧张激烈的挑战之中,大家都表现得非常出色,聪明队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智慧,信心队始终保持着自信,勇敢队勇气可佳,顽强队作风过硬。经过勇闯三关的战斗,队最终夺得冠军,这是他们队团结奋战的结果,他们队每人都可获得一顶“小博士帽”的奖品,请大家向他们表示祝贺——一齐鼓掌!这堂课的学习,使我们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要把一个人写活,就要从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等方面,抓住人物的特点;我们更清楚了,要想在语文课上有出色的表现,需要扩大视野,需要丰富的知识,更需要发扬团结合作精神。夺得冠军的队固然可喜,但我希望其他队要不甘心落后,今后还有的是机会。你们有决心吗?(生齐答——有)各小队分别选出一名进步最快者和最优秀者,各奖一顶“小博士帽”。最后给冠军队授旗——由教师将循环红旗授给冠军队的小队长。

(四)作业

写一篇作文,试着通过记一两件事,把你一个熟悉的人写出来,题目自拟,字数不限。

【板书设计】

写一个人

温故知新 掌握作文技能

发散思维 激发阅读兴趣

创新实践 提高写作水平

【教学探讨】

在倡导赏识教育的今天,有人对更多地给学生以正面表扬,艺术包装他们的缺失的做法持怀疑态度。有人认为,课堂时间很宝贵,实在没功夫!还有人认为,廉价的表扬要立即终止,否则不利于砺炼他们经受挫折的能力。果真如此吗?优点和缺点相辅相成,任何学生的缺点背后大都隐含着闪光的成分,关键是看老师能否凭借自己的智慧,及时、准确地捕捉到它。对学生的缺失进行艺术包装、让其自己去琢磨、品味、觉醒不好吗?让课堂成为学生的天堂,让他们尽情享受快乐与美感,应该更有利于学生的成长。

⊙设计亮点

本课设计以“闯关夺冠”为主线,以激发师生教与学的情趣为诱饵,以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重心,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为活力,力求巧妙引导学生掌握“写一个人”的作文技能,在切实把教材弄透的基础上,又从课内引到课外去,合理开发课程资源,促使学生阅读。尤其是竞赛活动的开展,对提高学生的智力水平,增强学生素质,有不同凡响的作用。

⊙专家点评

该设计以“循环红旗”和“小博士帽”为中介,将学习的目前功利与长远利益有机结合起来,有利于生发教师与学生教与学的机智与情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团队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能最大限度地发挥集体的教育力量,使得学生共同进步,构建起学生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的发展平台。重视与家长沟通,有利于建立起学校、家庭、社会有机结合的立体教育模式。

(选自《新课标初中语文教学设计(配语文版) 七年级上》)

《忆读书》教学设计

辽宁省沈阳市育源中学 宋 策

一、设计说明

《忆读书》是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作者冰心回忆了幼年、少年时读书的经历,总结了多年读书的经验,旨在引导学生懂得“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的道理。学习本文可以培养学生热爱读书的好习惯,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师在教学时可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相结合的方法,帮助学生抓住文章要点,有效而透彻地理解全文,积累分析文章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

1.教师范读、领读课文,明确朗读的要领。

2.研读文本,透彻理解作者所说的“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3.结合本文内容,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并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尝试运用,学习制作读书卡片。

三、教学重点、难点

1.分析、归纳“读书好”的四个方面。

2.理解“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之间的内在联系。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收集关于冰心的资料:(1)照片,(2)生平,(3)关于读书的寄语。

2.教师范读课文,请学生注意范读的语调、语速及文章所表达的情感。(或让学生聆听录音,跟读、学读。)

3.默读课文,整体感知全文。

(1)在本文中,作者回忆了幼时、少时读书的经历,请概括出她读书的体会。

(2)作者重点叙写的是哪一方面的体会?

4.研读课文。

(1)作者是通过描写“多读书”的往事说明“读书好”的。请将作者所读的书进行归类,说说作者最喜欢读哪类书,这些书的“好”体现在哪些方面。(初步学习使用圈点法,了解什么是概括法。)

(2)结合课文内容,说说“读好书”的方法有哪些。

(3)说说对“我永远感到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的理解。

(4)揣摩、品味文章的语言。以“思考与练习”第三题为例,学习鉴赏语言的表达效果。 五、拓展延伸 1.请学生根据冰心所说的“读书好”的四个方面,联系实际谈谈还有哪些其他方面。 2.阅读冰心的代表作《繁星》《春水》《寄小读者》《小橘灯》等,模仿制作读书卡片。

摘自《语文建设》2006年第6期

《风筝》教学设计

辽宁省沈阳市第七中学 陈新颖

一、设计说明

鲁迅的《风筝》意蕴丰富,含义深刻,对刚入初一的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这篇文章被编排在本单元的最末,便于学生在了解记叙文的一般知识和分析方法之后,整体把握文章的脉络和写作思路,通过理解文中的一些关键语句的含义和作用,来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把握文章的深刻含义和现实意义。教学本文,可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采用情境激趣法,同时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就生发出的问题展开自由研讨。

二、教学目标

1.理解儿童热爱玩具、喜欢游戏的天性,认识成人对这种天性的妨害和摧残。

2.理解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及其表达作用。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情境激趣

1.导入之一:由“风筝”引入古诗“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同时提供一系列风筝图片,说说诗中表达的感情以及自己放风筝的经历和感受。

2.导入之二:播放介绍鲁迅生平的视频,特别是有关百草园的资料,了解作者眼中的“乐土”,初步感知游戏对儿童身心发展的重要性。

(二)整体感知,把握感情

1.学生略读课文,圈点勾画出描写细致、含义深刻或者难以理解的语句。

2.在大屏幕上展示下面一段文字,引导学生整体把握作者的感情脉络。“在北京的天空中看到风筝,在‘我’是一种__(惊异和悲哀);发现弟弟竟瞒着‘我’偷做没出息的孩子的玩艺,‘我’非常__(愤怒),折断了风筝;中年之后,‘我’看了一本外国讲论儿童的书感到__(不幸或懊悔);‘我’希望得到小兄弟的宽恕,他却全然忘却,‘我’的心越发地__(沉重),并感到了一种__(无可把握的悲哀)。”

(三)精读段落,合作探究

1.分层次朗读3—11段(男女生分开读或小组分读),快速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我”少年时虐杀了弟

弟的风筝梦——“我”中年时读了儿童教育的书籍后感到无限懊悔——“我”想补过而不得。

2.合作探究,围绕下列问题,小组展开讨论:

①“我”和小兄弟对待风筝的态度有哪些不同?

②找出文中细致描写小兄弟的语句,从中可以看出小兄弟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③找出描写“我”的动作的词语,揣摩用词的准确性,并对“我”的形象进行评价。

④看到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对“我”而言为什么说是“不幸”的?

⑤谈谈自己对儿童做游戏的看法。

⑥“我”想补过,但小兄弟“全然忘却”了我的过错,你怎样看待小兄弟的这种态度?

⑦为什么小兄弟忘却了,“我”的心反而沉重起来了?

(四)各抒己见,深挖主题

同学们学习了这一课,一定有很多感悟,我们可以从哪些角度入手,探讨一下文章的主题呢? 提示:可以从“我”作为长兄的角度、小兄弟的角度、社会的角度来探讨。

四、拓展延伸

1.适当引入《三字经》《千字文》中对于“长幼尊卑”道理的阐述,以便更好地理解小兄弟为什么会震慑于“我”的威力。

2.引入鲁迅的散文诗《我的兄弟》进行比较阅读。把握作者由《我的兄弟》的主题“不尊重儿童的正当的爱好,会陷入即便请求原谅也不能释去感情重负的境地”,到《风筝》的主题“召唤人们驱除这种‘非常的寒威和冷气’”的变化。

摘自《语文建设》2006年第6期

《回忆我的母亲 》教学设计

老边区启晨学校 杨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学习本文按照一定顺序选择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写法。

2、体会议论这种表达方式在记叙文中的特点和作用。

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朗读,理清本文讲述了母亲的哪些事迹。

2、体会本文质朴的语言,理解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敬意。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学习母亲勤劳俭朴、艰苦奋斗、认识大体、顾全大局的优秀品质。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母亲形象的特征。知道人物具有得到优秀品质和作者通过哪些事例来突出人物的优秀品质。 难点:夹叙夹议、叙议结合的手法对突出文章主题的作用。

教法选择: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预习引导:熟读课文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谁都有自己的母亲。母亲的爱像高山,像海洋,像大地,像阳光,母亲的爱最崇高、最伟大、最无私、最宽广。任何伟人也一样,也都有自己的母亲。今天,我们学习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看看是怎样的一位母亲哺育了朱德总司令这样一位时代的伟人。

二、介绍作者:朱德,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是党、国家和军队的卓越领导人。本文是作者为纪念母亲去世而写的。

三、整体感知

1、学生朗读课文,了解朱德母亲平凡的一生。

2、标注出生字词。

3、标注出文章中不懂或难以理解的细节质疑。

四、师生互动

1、以小组的形式自学、相互讨论本文的生字词。(教师巡视指导)

不辍chuî 私塾shú 劳碌lù 和蔼hã ǎi 宽厚 管束慰勉

为wãi富不仁 节衣缩食 佃diàn农 和睦mù 迁徙xǐ

妯娌zhïulǐ 勉强miǎn qiǎng 聊叙 衙yá门 无可奈何

菜籽(zǐ) 榨(zhà) 豪绅shēn 滋味 周济 哭泣 横蛮

佃农 :向地主租种土地的农民,租种某地主土地的农民称为某地主的佃户

家境:家庭的经济状况。

无可奈何:没有办法、无法可想。

节衣缩食:省吃省穿,泛指节俭。

东挪西借:挪,挪借,暂时借用。这里借一借,那里借一借,表示千方百计地维持家庭生计。

慰勉:安慰、勉励。

不辍劳作:辍,中止、停止。劳动作活的事从不停止。

和睦:相处得好,不争吵。

(小组学习结束后,教师组织学生就文章不懂或有疑问的地方进行全班大讨论,一人质疑,全班解惑,教师也参与到这种讨论中去。)

2、朗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了解课文都写了母亲哪些方面的优秀品质并找出表现这些优秀品质的事例的语句。

(2)课文可以分为几部分?在文中标出,并概括每部分的主要内容。

本文可分为三部分:(师生互动)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交代了写作缘由。

第二部分(第2-13自然段):本文以时间为线索,表现母亲的优秀品质。

第三部分(第14-17自然段):写母亲对“我”的教育和影响,也表示了作者继续革命的决心。

(对这篇文章结构的划分,有两种不同的意见。分歧主要是最后一部分:一种意见是最后四段是一部分,一种意见是最后两段是一部分。从文章内容的前后呼应看,后一种意见比较合理,从表达方式的运用看,钱一种意见似乎更妥当。)(学生对于母亲品质的分析,有的比较深刻,可以相互之间进行补充)

3、朗读分析课文:

教师范读第一段,这段情真意切,表达了对母亲的无限热爱和怀念。要求学生仔细聆听,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感情,并感受文章朴素优美的语言魅力,达到以读代讲的目的。

提问:这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五、学习小结

我们通过朱德对其母亲一生的回忆,了解他的母亲是一个具有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坚强不屈的优秀品质的女性。

六、作业

1、记默生字词

2、结合文中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手法来描写一个人物,要求用一件具体的事例写出他(她)所具备的一种品质。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检查学生对该课词语的掌握情况。

溺死nì 不辍chuî 私塾shú 劳碌lù 和蔼hã ǎi 为wãi富不仁 节衣缩食 佃diàn农 和睦mù 迁徙xǐ 妯娌zhïulǐ 任劳任怨

聊叙 衙yá门 菜籽(zǐ) 榨(zhà) 豪绅shēn 滋味

周济 哭泣 横蛮 勉强miǎn qiǎng

二、整体感知

1、指定几名学生朗读2——15段,要求感情充沛,尽量声情并茂。

提问:这一部分以记叙为主,但其间穿插着评价母亲优秀品质的语句,请把这些句子找出来,思考他们有什么作用。“母亲是个好劳动”“聪明能干”“母亲在家庭里极能任劳任怨”“她性格和蔼”“她对穷苦农民的同情和对为富不仁者的反感更强烈了”“母亲对我这一举动不但不反对,还给我许多慰勉”。这些语句都是由哪些具体材料来支撑的?请加以简单的分析。

2、a:全班有感情地齐读14——15段,

思考:作者从哪三个方面抒写了母亲对自己的教育和影响?

回答:一是“教给我与困难做斗争的经验”,二是“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三是“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

b:请学生朗读课文16、17段,

思考问题:作为全文的结尾,16段表达了哪几层意思?

回答:“有三层意思:一是悼念母亲的离去,二是对母亲的高度评价,三是决心尽忠革命事业。

三、总结

本文以时间为顺序,点面结合,既照顾全局,又突出重点。围绕中心选材恰当。详略得当。前后照应,过度和衔接自然。 语言朴实,但是更难得是它朴实中的真情实感。 (教师应结合文中句子详细讲解句子所包含的深厚感情。)

布置作业:完成练习二和四,抄写本课词语

《小巷深处》教学设计

山东省邹城市兖矿集团鲍店矿校 荣维东 曹慧珍 首都师范大学附中 李卫东

一、设计说明

这是一篇文质兼美、感人至深的文章,生动地刻画了一位盲养母的形象,抒写了母女之间感情的变化,探讨了爱的伦理。教学上分“感知内容—讨论人物—研习写法”三个环节。

二、教学目标

1.揣摩通过外貌、动作、心理和环境描写表现人物的方法。

2.学习以人物情感的变化组织文章的方法。

3.感受母爱,感悟亲情,感知人性。关怀弱者,培养爱心。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1)引导学生吟诵或交流写母爱的警句、歌词和诗文。

(2)如果说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的一种本能,那么,一个盲人收养弃婴,并对其倾注无怨无悔无私的爱,更彰显了人性的光辉。今天所学习的《小巷深处》就凸显了这种人性的光辉。

2.朗读感知主要内容

(1)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2)文章线索是什么?结合有关句子说说“我”对母亲的感情有哪些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线索:以“我”对母亲的感情变化为主线。情感变化过程:满足—自豪—沉默—厌恶—悔悟。变化的原因:幼年时纯真、长大后虚荣、最后幡然醒悟。

3.分析人物形象

(1)母亲为“我”做了哪些事?用“母亲是一个____的人”的句式说一句话。

(2)结合文本,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讨论:“我”是个坏女孩吗?

4.合作研习精彩章句

(1)找出描写母亲外貌、神态的语句,仔细品味并说出自己的感受。 (2)依据课文有关词句,用速写的方法,为盲母画像,看谁画得逼真传神。 (3)体会环境和细节描写的作用,思考如何把文章写得细致生动。 (4)配乐朗诵:好文章往往是作者真情的自然流露。集体朗诵第25—28段(其中老婆婆的话教师来读)。试着读出母亲的伟大和“我”的忏悔。(可配《烛光里的妈妈》《妈妈的吻》《懂你》等歌曲旋律。) 结语:同学们,今天一位盲母亲和她的养女,用她们真挚淳朴的感情,为我们演绎了一段凄美感人的故事。我们该如何对待我们的母亲呢?我想说的是:母爱伟大,珍爱亲情。(板书)

四、拓展延伸(选作一)

1.为父母做一件具体的事(比如为父母做一顿饭,为家里做一次清洁,为父母捶捶背、洗一次脚等),来感谢他们对自己无微不至的爱,写下自己的感受。

2.以“母爱”为话题写一篇作文。要求:以情感的变化为序组织材料,通过生活琐事、人物言行和细节来表现人物。

摘自《语文建设》2006年第7期

《春》教学设计

辽宁省营口市第二十四中学 孙亭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习有条理地描写事物

过程与方法:学会细致观察景物抓住特征描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在景物描写中抒发感情

教学重点

1、 赏析本文优美的语言。

2、 细致观察景物,抓住景物特征进行细致地描写

3、 借景抒情的写作特点

课前准备

预习课文,利用工具书解决生字词,搜集有关作者资料及有关描写春天的诗句。

课时安排(两课时)

一、导入新课

春回大地,万物苏醒,东风荡漾,春光明媚,绿满天下,百花争艳。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迁客骚人为春天留下了美丽的诗篇。下面,谁来背背描写春天的诗句?(学生背)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唐•孟浩然《春晓》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唐•杜甫《春夜喜雨》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唐•杜甫《绝句》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描写春天的散文——《春》,看看作者朱自清是如何描写春天的。(板书课题、作者)

二、简介作家作品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省扬州市人。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收在《朱自清文集》里。

三、整体感悟

1、 听读课文并思考以下问题:

(1) 分别找出盼春、绘春、赞春的部分?

(2) 文中具体描绘了哪几幅春景图?

(3) 文中抒发了作者对春天的什么感受?

2、 正音(出示投影)

水涨(zhǎng) (sǎn )散在草丛里 酝酿(yùn niàng ) 应和(yìng hâ) (báo)薄烟

黄晕(yùn) (hōng)烘托 蓑(sūo) 抖擞(sǒu) 朗润(rùn)

3、 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读准语音

四、研读与赏析

分析第一部分:盼春(第1段)

提问:第一段写了什么内容?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和动词?突出了什么感情?这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作者写出了对春天的渴望,更兼以反复、拟人的修辞手法和几个动词“盼、来、近”的运用,生动表达出作者向往春天的急切心情。这段在文中起到总领全篇,开启下文的作用。

分析第二部分:绘春(第2-7段)

提问:春天盼来了,大地回春,万象更新,作者用什么顺序写春天苏醒?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和形容词?

明确:先用拟人手法总写“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张开了眼”,再用排比手法分写“山(朗润)水(涨)太阳(红) ”,写出了这些景物的变化。

五、小结

本文的结构严谨,写景很有条理。作者先总写春天,继而分几个方面细描细绘,最后又总写,以收束全文,画龙点睛。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前两段。

2、思考绘春部分一共描绘了几幅春景图。

第二课时

一、 分析第二部分:绘春(第2-7段)

作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描绘了几幅不同的春景图,请分别划出来。

(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① 春草图:

提问:作者从哪几方面描绘春草?用了哪些词和修辞手法?除了写草,还写了什么?有什么作用? 明确:写了春草的生命力——钻;

质感——嫩、软;

色彩——绿;

覆盖面——满。

除了写草,还写了人的行动:坐、躺、滚、踢、跑、捉,从侧面衬托春草的勃发和春草带给人们的欢乐。 ② 春花图:

提问:作者从哪些方面描绘春花?抓住了什么特点?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采用了什么描写顺序?

明确:从态、色、味几方面写出了一幅花争春的图景。运用拟人、排比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写春花竟相开放,愈开愈多,花色多样浓艳,又由花联想到果,用花下的蜜蜂、蝴蝶来衬托春花等修辞手法,把春花写活了。除了写树上的花,还写了遍地野花,“像眼睛、像星星 ”,采用了从上到下的描写顺序。

③ 春风图:

提问:作者娴熟地用了触觉、嗅觉、听觉,把春风写得有感有情,请分别说说是怎样描绘的?

明确:触觉: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轻柔、温暖、充满了爱抚。

嗅觉:新翻的泥土气息、草味、花香,由轻风融在一起

听觉:鸟声:清脆、宛转;笛声:嘹亮。

④ 春雨图:

提问:作者抓住了春雨的什么特点来写?按什么顺序描绘出一幅诱人的春雨图?

明确:作者抓住春雨的形、状、景来写。

形: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

状:斜织、薄烟;

景:树叶儿绿、小草儿青、灯、人、房屋。

⑤ 迎春图:

提问:作者描绘迎春图,从那儿写起,落在什么地方?

明确:作者由“风筝”自然而然的引出孩子,由此扩展到“家家户户,老老小小”都欢天喜地出来迎接春天,感受春意,奏给人带来了希望。此段与盼春相呼应,由盼而迎,表达了人们盼春、爱春的心情。人迎春:城乡,老小,舒活抖擞,一年之计在于春。

二、分析第三部分:赞春(第8-10段)

提问:作者赞春,运用了哪几个比喻,各突出了春天的什么特点?

明确:

突出“新”:突出生长,让人振奋,给人希望。

突出“美”:给人以美的感受,让人充满活力。

突出“力”:春天使人健壮,给人以奋进的力量。

三、朗读课文,进一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板书设计:

(一)盼春 盼、来、近(总领全文,开启下文)

总括轮廓 一切„„欣欣然张开了眼

山(朗润)水(涨)太阳(红)

春草图 钻 嫩 绿 满 ——草

坐 躺 滚 踢 跑 促——人

态:赶趟儿

春花图 色:像火、像霞、像雪

味:甜

(二)绘春

触:抚摸 泥土气息

春风图 味:草味 花香

声:鸟声: 清脆,宛转

笛声:嘹亮

形: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

春雨图 状:斜织、薄烟

景:树叶儿绿、小草儿青、灯、人、房屋

迎春图 城乡,老小,舒活抖擞,一年之计在于春

“新”

(三)赞春 三个比喻句 “力”

《竹林深处人家》教学设计

浙江省江山外国语学校 毛云娟

一、设计说明

这篇文章描写的是春季江南竹乡的景物,突出了竹林深邃、茂密、旺盛的特点,并借此展现了竹乡人民丰收的喜悦。需要指出的是,本文虽用了大量篇幅描写神秘莫测的竹林,但并非单纯写景,描写的重点在“人家”,为写竹乡人的欢笑作铺垫,可以说是情景交融。教学中,应把握住这些特点,引导学生了解景与“人家”的关系。因地域的关系,一些学生对竹林可能缺乏感性认识,教学中可借助多媒体,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降低学习难度。

二、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感受江南竹乡的美丽景色,理解作者所寄寓的深情。

2.体会作者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描写景物的方法。 3.培养学生阅读写景记叙文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竹”一直被文人墨客们所称道,与竹有关的古诗或成语比比皆是。黄蒙田先生的《竹林深处人家》让我们感受到了竹海给我们带来的愉悦。

(二)整体探究

1.从结构切入

提问: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分几部分写?请写出各段大意。

文章主要写作者穿行于江南竹林时的见闻感受,可按照文章的结构和作者的行踪寻找行文线索。

2.从主题切入

提问: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3.从描写角度切入

提问: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去描写江南竹乡的面貌的?

明确:作者是从三个角度去描写的:(1)先是从远望的角度写,突出竹子多的特点。(2)再从自己深入竹林的独特感受的角度,突出竹海的“密”。(3)最后从一位画家也“束手无策”的角度,感受竹林的“浓密”。

(三)重点难点突破

1.从立足点的角度了解移步换景法。

2.从修辞角度了解作者主要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尽情抒写江南竹林的特点。

3.从乡村人家的角度突破

(1)山村景象———走近山村,逐渐听到鸡鸭家禽叫声;看见孩子赶着山羊回村庄;村庄的路边、空地、屋外都晾着笋干、晒着竹箬。

(2)竹农生活———住:房子的栋梁、天棚、板壁、地板、门窗都是竹子造的;用:家具如凳椅床柜,器皿如鸡笼、斗笠,甚至接山泉的水管,都用竹材制成;穿:鞋子也是竹箬所制;吃:吃的是盐笋干、竹叶锅巴汤和蚕豆鲜笋饭。

(3)生活情调———喝用山泉沏的当地出产的碧螺春茶,吃新晒的笋干和竹香四溢的竹叶煎锅巴;村中女孩子傍晚拾完竹箬回来吃晚饭,大家忙碌,欢笑声中说丰年。

四、拓展延伸

搜集有关竹的诗、文、绘画等资料与同学交流。

摘自《语文建设》2006年第8期

《空城计》教学设计

江苏省苏州中学 蒋祖霞 江苏省苏州外国语学校 康剑嵘

一、设计思路

本文是古典名著《三国演义》的启蒙教学课,教学中应调动学生的日常积累,使其参与到领略《三国演义》中的人物风貌、欣赏古代英雄豪杰的过程中来,激发起阅读古典名著的热情。

二、教学目标

1.感受故事,领略人物形象。

2.理解文中对比映衬的写法,揣摩细节描写的妙处。

3.欣赏《三国演义》的语言特点。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的重要人物,请学生说出《三国演义》中与诸葛亮有关的故事,如舌战群儒、草船借箭、空城计、七擒七纵,或者请学生讲讲所知道的有关三国的故事。

(2)读下面的南阳武侯祠联,任选两项,说出具体所指: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3)全班诵读《三国演义》的开篇词《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然后引出这段脍炙人口的故事——《空城计》。(也可以通过多媒体听唱这段词)

(二)整体把握

1.从情节安排切入

自读课文,理清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然后用尽量简短、准确的语言概括这四个环节。 如:(第一段)开端,兵临西城;(第二段)发展,临危施计;(第三、四段)高潮,司马中计;(第五、六段)结局,孔明释计。

2.从人物刻画切入

(1)诸葛亮、司马懿是怎样的人?通过分析两个人的语言动作达成共识:诸葛亮足智多谋,处乱不惊,神机妙算;司马懿老谋深算、狡诈多端、多疑自负。司马懿也谨慎,但比诸葛亮少了几分灵活变通的智慧。

(2)作品不写司马懿,不写百官,好不好?为什么?以此问题,让学生了解小说中对比映衬写法的妙处。

3.从“三笑”描写切入

抓住“笑容可掬”“抚掌而笑”“拍手大笑”评析三笑的不同内涵。诸葛亮的笑中有假笑,有嘲笑,有胜利的笑,有自豪的笑,“笑”生动地反映了诸葛亮的心理。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品味“三笑”的内涵,更要引导学生品味这三处经典的细节描写。“三笑”由轻而重,由小而大,如果改变次序,则“空城计”难成。

(三)重点难点突破

1.语言品味

本文语言简洁明快、生动形象,极富表现力,宜引导学生细细揣摩,体会其作用。

例如“尽皆失色”,表现众官面对险境吓得脸色大变,写尽慌张惊恐之态,渲染危急气氛,更为后文诸葛亮的镇定施计、从容指挥作铺垫。又如“吾自有计”,是诸葛亮为安抚军心而说的话,表现诸葛亮胸有成竹、从容不迫。

2.人物评析

关于诸葛亮与司马懿性格的探究,宜引导学生寻找小说具体描写人物语言和动作的语句,进而引导学生阅读《三国演义》中描写二人的其他文字。

如诸葛亮的“大开四门”“吾自有计”的语言,“凭栏而坐”“焚香操琴”的动作;司马懿的“笑而不信”“看毕大疑”“汝辈岂知”的语言。用司马懿的言语行动烘托诸葛亮的言语行动,反衬诸葛亮的高超智慧。

3.空城计成功原因的探究

司马懿狡诈多端,他认为“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结果还是聪明反被聪明误,中了诸葛亮的空城计;不听司马昭的劝告,还说“汝辈岂知”。诸葛亮“计”高一筹,知道司马懿“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诸葛亮出奇计、用奇招,是利用司马懿的心理打败司马懿,正所谓“一个人最大的敌人就是他自己”。

四、拓展延伸

(1)如果诸葛亮仅仅“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不城头操琴,那能不能吓退敌人?魏军统帅换成司马昭,诸葛亮的空城计还会成功吗?

(2)阅读《失街亭》,了解空城计诞生的背景。

摘自《语文建设》2006年第9期

心声》教学设计

江苏省苏州中学 蒋祖霞 江苏省苏州外国语学校 康剑嵘

一、设计思路

这是一篇反映校园生活的小说,学生对小说反映的事件比较熟悉,有的可能还有过类似经历,因此这篇小说易于学生把握和理解。教法上以朗读、体会、讨论为主,激发共鸣,引发思考。

二、教学目标

1.在朗读中体会人物情感,理解“心声”的丰富内涵。

2.抓住小说中的重要词句,品析文章中有关人物心理、动作的描写。 3.以小说为基础,联系生活实际,评析人物。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人生来就向往温暖与关爱,但往往又不得不生活在隔膜与孤独之中。《心声》就写了这样一个生活在孤独之中渴望交流和理解的心灵,让我们听听作品中主要人物李京京的心声吧。

(二)整体把握

1.朗读课文,了解故事。

对李京京、程老师、赵小桢三个人物的语气、情感的把握是重点。请学生读后说说自己的理解。

2.人物分析,问题探究。

阅读文章,然后说说你对李京京和程老师这两个人物形象的理解。结合文章具体句子探究:

(1)为什么李京京能读出《凡卡》的真切情感,而赵小桢不能。

(2)程老师开始不让李京京读课文,后来“只好”让他读,最后用“发颤”的声音请他把课文全部读

完。说说程老师的内心活动。

(3)品析“心声”的内涵:李京京“想朗读课文”,渴望得到锻炼机会,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理解和尊重;渴望父母和谐,家庭温暖;渴望亲情和友谊;渴望情感的倾诉与宣泄。李京京的心声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作者同时借主人公之口表达了众多受教育者的心声——呼唤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和爱护,呼唤珍视学生的美好情感和独特体验。

3.语言品味,细节揣摩。

(1)抓住传神的动词品味:

这个故事他喜欢极了。那个穷苦的、可怜的小人儿凡卡,不知怎么,总是缠在他心上,弄得他一整天都有点儿神情恍惚。

京京刚走出教室,琅琅的读书声就从背后追了上来。

这个小小的可怜的“凡卡”,不知不觉中把他的魂儿都抓走了。

(2)抓住人物细节描写分析:

她的目光在全班同学脸上扫了一遍,“课上要求大家有表情地朗读,大家把讲义拿出来。”

程老师有点慌了。她的目光在全班同学脸上扫了一遍,想鼓励更多的人举手,可是仍然只有一个李京京,这个声音沙哑的李京京。

(三)重点难点突破

1.情节安排:双线展开。

李京京一心想朗读课文的愿望与李京京的生活经历双线交织,情节发展推进巧妙。作者安排回家路上李京京读课文、回忆往事,一方面解开上文李京京渴望朗读课文的悬念,另一方面为下文李京京朗读课文时涌出眼泪作铺垫。虚实相间,角度多变,感染力强。插叙手法与心理描写相结合,有助于全面了解人物形象。

2.细节描写:细腻丰富。

细腻的描写真切地写出了李京京的心路历程,也突出了小说的主题,同时体现出作者情节构思的巧妙:极尽蓄势之能事,势愈高,则爆发愈烈,感染力愈强。

(1)公开课前,程老师布置朗读任务时,李京京“不安地扭动着身子”“眼巴巴地望着老师”“结结巴巴地说”。

(2)回家路上,路过一片小树林时,李京京“忍不住„„轻轻地念出声来”“咽了一口唾沫,把讲义举在面前,终于大声地从头念了起来”“心里难受极了”。

(3)第二天放学后,听赵小桢练习朗读时,李京京听着,“在心里说,不是这样的”,京京终于叫出来:“不是这样的!”当赵小桢惊讶地质问并和其他同学一起奚落他时,他“有点儿发窘”“嘟嘟囔囔地说”“红着脸,固执地嘟囔着”“委委屈屈地离开教室”。

(4)公开课上,被指定的同学不举手时,李京京“在座位上不安地扭动着身子”“心里有种憋了很久的感情,想痛痛快快地念出来,吐出来”“咬紧了嘴唇,郑重地举起右手,眼睛一眨不眨地望着程老师”。 其他如:“教室里一片寂静,静得能听见赵小桢轻轻抽泣的声音。过了好一会儿,程老师从讲台上走下来,走到他面前,声音发颤地说:‘李京京,请你„„把课文全部读完吧。’”这也是张力很大的一段,可以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

3.作品主题:小中见大。

例如开头的描写:“大家都下课了,就是他们班还不下课。程老师总喜欢拖那么几分钟,好像这样就能让全班都考一百分似的。”读到这句话,你有何感想?“好像„„似的”,作者的不以为然尽在其中。

公开课进行时:“林蓉从容不迫地朗诵了第一段。她读得很流畅,很清楚,程老师满意极了,连连点头,眉里眼里都是笑。”这也是一段纯客观的描写,但内容丰富,可以引发我们很多联想。

四、拓展延伸

1.阅读黄蓓佳的其他小说,了解作家的创作风格。

2.以“公开课后”为题,发挥想象为课文续写,描写作品中人物的变化。

摘自《语文建设》2006年第9期

《犟龟》教学设计

北京101中学 刘丹妮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林 可

一、设计说明

《犟龟》是一篇典型的拟人体童话作品,文中所描写的动物都带有鲜明的人格化特点。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初步了解童话的特点,还要引导学生学会从童话的语言表达中提炼深刻的主题。建议本文的教学以文章内容的探讨及主题的理解为主,以品味语言为辅。可以使用情境教学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体会童话蕴涵的深刻哲理。

二、教学目标

1.初步学习童话通过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的特点。

2.欣赏、品味童话语言。

3.在师生互动中探讨本文的主题,理解小犟龟的“犟”劲。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这副对联描述的是汉朝使臣苏武,出使匈奴被扣,在西伯利亚贝加尔湖一带牧羊长达19年之久的生活情景。牧羊期间苏武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责任,汉武帝赐给他的节杖始终没有丢弃,一直等到归国复命的那一天。《犟龟》这篇童话中的主人公小乌龟和苏武有着某种共同点,希望同学们读完文章之后,能说说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二)整体把握

1.从标题和书下注释切入

文章题目为“犟龟”,如何理解这个“犟”字呢?课文注释中对“犟”的解释是“固执,不听人劝”。你觉得文章中小犟龟的“犟”除了这种解释,还有没有别的解释?如果你不同意书下注释对“犟”的解释,请你结合犟龟的故事解释文章中“犟”的含义。

以对“犟”的新解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探究文章内容和主题,更深刻地了解“犟”在本文中体现出的特定含义。

2.从文体特征切入

《犟龟》是一篇童话,作者在小乌龟身上赋予了很多人的特征。这种拟人化的手法在文中其他小动物身上也有运用,尝试分析这些小动物的性格特征,并联系生活中的实例,谈谈自己的看法。

从童话的文体特征入手,引导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总结出童话的一些基本特点,并将自己的阅读经验延续到本单元其他三篇文章的阅读中。

3.从阅读反思与质疑切入

这篇文章的文字对于初一学生而言并没有太大障碍,由此学生很容易走进浅阅读或假阅读的层面,从而忽视了文本的实际内容。在教学中可用多种方式鼓励学生阅读反思与质疑。

方式一:教师提问,学生思考。

小乌龟历经千辛万苦最终并没有实现参加狮王二十八世婚礼的愿望,为什么在最后一段中小犟龟却说它“感到非常幸福”呢?如何评价小乌龟的“犟”?让“犟龟”感到幸福的究竟是什么呢?

学生对文章主旨的认识,一般建立在对主人公形象的认识上,“犟龟”的形象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引导学生走进“犟龟”的内心世界,就不难发现犟龟的幸福来自追求目标的过程。

方式二:学生提问,学生回答。

给每个学生发一张纸条。学生在充分阅读文章的基础上,在纸条上写下1—2道不明白的小问题。写完上交到讲台前的一个小盒子里,然后再用五分钟的时间猜测别人设置的问题,并在书上寻找答案。接下来,每组选一个同学上台从盒子里拿一张纸条答题,由老师和学生一起做出评定,给出分数,最终以小组竞赛的方式完成对文本的细读。

(三)重难点突破 1.从形象对比突破 方式:用列图表的方法来比较犟龟和其他小动物的不同态度。 2.从情景创设突破

《犟龟》一文写了许多小动物,每个都代表着生活中的一类人。文中对话大约占三分之一的篇幅,可预先布置学生将本文编排成课本剧,以简单的道具为辅助手段,鼓励学生将文章中人物的动作、神态、对话都以表演的方式呈现出来,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从语言表达突破

学生在基本理清文章脉络和了解文章主旨的前提下,结合自己平时的阅读实践,回家准备一个能讲三分钟左右的童话在课堂上和同学交流,要求:(1)语言表达流利简洁;(2)人物形象生动活泼;(3)童话故事主旨鲜明,有较为深刻的寓意。

这一教学环节可以放在第二课时,能促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童话的基本要素,并且激发学生阅读和创作童话的兴趣,为本单元后面的教学作铺垫。

四、拓展延伸

1.这篇童话的作者抓住了乌龟动作迟缓和永不放弃的特点塑造了犟龟的形象,请你也试着结合一种动物的特征,创作一则富有深意的童话故事。

2.改编本篇课文,以其他小动物的口吻写一篇题为“„„眼中的小犟龟”的文章,看看有没有更新颖的观点和角度。

3.结合本文拓展阅读《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中描写小动物的篇目,以读书会的形式在班内交流这三个作家笔下的小动物形象的异同点。

摘自《语文建设》2006年第10期

《小溪流的歌》教学设计

北京101中学 程 丽

一、设计思路

本文也是一则童话。可以在前一篇的基础上,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学习,初步理解课文的内容,领悟文中的寓意。也可以利用文体特点激发学生的想象力,通过合作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明白童话故事中的各种形象,都是从现实生活中提炼、加工出来的,是借助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来表达人类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二、教学目标

1.分析“小溪流”的形象,理解深层意义。

2.品味本文生动活泼的语言。

3.理解“成长”的主题,感受小溪流自强不息、永不停步的精神。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童话,一个五彩瑰丽的世界。我们在童话中为夜莺甜美的歌唱感动,为卖火柴的小女孩而悲伤,为丑小鸭的梦想与自强而振奋„„在这个多彩的世界里,一切皆有可能,一切皆有意义。

(二)整体把握

1.从标题或题记切入

文题为“小溪流的歌”,题记也写到“小溪流有一个歌”,那么这首歌到底是什么样的歌?为什么作者说它“永远也唱不完”?„„以问题贯穿全文学习始终,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主合作探索文章主旨。

2.从结构切入

学生在合作阅读中,感悟小溪流在奔流歌唱中完成自身成长的经历,依此划分课文结构。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分析小溪流成长为小河、大江、海洋的过程及精神状态、性格特点的变化,归纳文章主旨。

3.从文本主旨比较上切入

本文与《犟龟》在主旨上有何异同?

(三)重点难点突破

1.从朗读与情感把握上突破

指名朗读课文,引导学生朗读时把握小溪流欢快、活泼的情感基调,同时注意不同角色的不同声音与情感表现。这样可以避开常用的分角色朗读环节,训练学生独立承担多种角色。

2.从艺术形象分析上突破

童话是一种通过丰富的想象,用拟人、夸张等艺术手法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引导学生紧扣文本联系现实,分析小溪流身上的闪光点:它日夜不停地奔流前进,沿路为人们推磨、运木排、发电„„它热爱生活、不断进取、永不停步的性格特征如同我们每一个平凡的人,也是每一个人向往与称赞的。

(在这个主体艺术形象的分析中不要忽略在小溪流成长过程中起“劝阻”作用的几个对比、反衬形象

的补充分析,交代它们在文中的作用,为学生在今后的创作中掌握多种表现手法作铺垫。)

3.从语言品味上突破

童话主要的写作方法是拟人。请学生在文中找出具有突出表现力的段落,体味拟人化的语句在表现艺术形象方面的作用。如第2自然段中的“拍拍”“摸摸”“挠挠”等动词的连贯使用。

四、探究质疑

小组合作探讨喜爱本文的理由或质疑,然后代表发言。教师可予以适当点拨,或把学生的质疑整理成“任务包”,让学生领取“任务包”,合作完成。

五、课外练笔(二者任选其一)

1.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小溪流最终都归入大海。请你以那些没有流入大海的小溪流为写作对象,尝试从语言风格、篇章结构、写作手法等方面仿照本文写一则童话,并在后记中附上它们失败的原因。

2.尝试选取不同于本文的写作对象及角度,创作一则与本文主题相同的童话,要求大胆创新,想象合理。

摘自《语文建设》2006年第10期

《论语》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指导学生朗读,感知古今汉语的异同。

(二)从积累文言字词入手,理解课文内容。

(三)引导学生联系自身实际,学以致用。

二、课时安排2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学生自由发言,说出一些自己知道的有关学习的名言、格言或谚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学习情境。(可采用竞赛记分的方式活跃气氛)

2新课导入:在我国古代的春秋时期,有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对于如何学习有着独特的见解。他是谁呢?他又是怎么说的呢?(简介孔子,引入新课)

(二)指导朗读,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对照注释,运用工具书,读准下列字音,掌握加点字的写法。

曰(yuē)说(yuâ)愠(yùn)罔(wǎng)殆(dài)

识(zhì)厌(yàn)诲(huì)哉(zāi)焉(yān)

解说:“说”是通假字,通“悦”,愉快、高兴的意思;“罔”字中,“丷”不能写成“艹”;“殆”字,左边是“歹”旁,里面是“丶”;“识”是多音字,作记住、标记、记号的意思时,读作“zhì”,另一个读音为“shí”;“诲”字是“讠”字旁,“母”中是两点;“焉”字下面是四点,第一点是撇点。 2教师范读,点拨难读句的停顿。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是以/谓之‘文’也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学生自由朗读一遍,再指名朗读,要求字音、停顿准确,师生共同评判。

4引导学生回顾影视剧中古人读书的语调,体验现代文与古文读法的不同,教师范读第一则后,让学生试读课文,要求语气舒缓,读出韵味。

(三)疏通文意,指导翻译

1前后桌的学生组成学习合作小组,共同研讨解决翻译中的疑难问题。

2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可“拨打”求助热线——让学生将问题写到黑板的相应位置(分字词和句子两块),向全班同学和老师求助。

3师生共同解决黑板上的疑难问题。

4点拨“而”在文中的几种用法。(顺承,转折,修饰)

5请6位学生展示翻译结果。(最好用实物投影仪;用普通投影仪,可在教师巡回时,将胶片发给准备展示的小组,让学生用钢笔正楷字将译文写在胶片上;也可让学生将译文直接写在黑板上。) 6师生共同评价纠正学生的翻译。

(四)熟读成诵,加深理解

(五)布置作业

1诵读课文,理解文意。

2完成“思考与练习三”,扩充表格,将自己学习时的疑难字词纳入表格之中。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导入新课

1诵读课文。

2交流上堂课作业“2”。

(二)研习课文,理解要点

1本课所选六则《论语》,就内容而言,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明确:都是谈学习的。

2它们主要是从哪两个方面来谈学习的?

明确: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

3让学生自读课文,在自己认为是阐述学习方法的语句下画上“——”,在自己认为是阐述学习态度的语句下画上“~~”。

4指名发言,学生相互补充,教师板书。

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默而识之

学习态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学而不厌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点拨:“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说的是与人交往的态度。“诲人不倦”说的是教导人的态度。)

5《〈论语〉六则》这篇课文我们读来可能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为什么呢?细心的同学可能发现,其中有不少语句现在已凝固为成语流传下来。大家结合自己的阅读积累,找一找,这篇课文中包含了哪些成语?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些成语的意思吗?

明确:“温故知新”、“不耻下问”、“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善而从”。 6就形式而言,你能否从《〈论语〉六则》这篇课文概括出《论语》这部著作的特点呢?(点拨:引导学生注意每则中都有“子曰”二字,结合p153注释①)

明确:“子曰”的意思是“孔子说”。结合注释我们可以推测,《论语》是一部以记录孔子言行为主的著作,这种形式有一个称呼,叫“语录体”。

7追问:那么,《论语》的作者是孔子吗?

明确:不是,《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辑录孔子的言论和孔子的一些弟子的言论而成的。 8小结:《论语》的行文以对话体为主,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它在我国思想文化史上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宋代朱熹将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我们今天学习的《〈论语〉六则》一至三则主要涉及学习方法问题,四至六则主要涉及学习态度问题。孔子的这些观点虽然是在二千多年前提出的,但至今仍然有其积极的意义,值得我们在学习上借鉴。(勾画美化板书)

(三)交流心得,提高升华

同学们,在学习上你或许曾经有过困惑,或许你现在正在经受着困惑。那么,今天学了这篇课文后,是否有所感悟呢?课文中哪一句或哪几句话你感受最深呢?能否结合自己的学习实际,谈谈你的切身体会呢?(可让学生准备两三分钟,然后自由发言,只要言之有理,教师就要从肯定的角度加以赞赏。)

(三)布置作业

背诵并用正楷默写课文。

板书设计

学习方法 学习态度

学而时习之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厌

学而不思则罔,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思而不学则殆 择其善者而从之,

默而识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选自李禧同主编《教案选编》)

《期行》教学设计

魏 琳 琳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了解课文内容,积累文言词汇;抓住人物个性化的言行,分析人物形象。

2、过程方法:

利用注释及工具书,通过讨论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理解小说所反映的主题。

3、情感、价值观:

引导学生认识诚信是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做一个守信的人。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

理解课文中的疑难词语,弄懂文章的大意;理解诚信是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

2、难点:

如何理解文中的元方“入门不顾”。

三、课时: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创设氛围

上星期日,我与一位朋友约好八点去爬山,可八点过去了,朋友还没来,我该怎么办?谁能帮老师出出主意?(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予以鼓励)。其实,在古代有一个叫陈太丘的人也遇到了和老师一样的麻烦,大家想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吗?那就随我一起走进《期行》,走近刘义庆。请大家推荐一位同学,帮老师把课题和作者写到黑板上行吗?大家推荐谁呢?(学生上台板书后,师对他的字进行评价、如工整,漂亮。多肯定)

(二)读读课文,感知情节

1、学生朗读课文。大家再推荐一位同学把课文读一遍,其他同学认真看书,听他读得怎样?(读完后,师多肯定,如读得流畅,声音响亮等),你们认为他读得怎得么样?(学生自由发言)

2、教师范读

3、疏通文义

(1)《期行》是一篇文言文,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会遇到不懂的词语,我们可以通过哪些办法去解决?

(学生回答:可以看课下的注释;可以查字典、词典;可以查资料、问老师、问问同学等)

下面就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课文,画出不懂的词语,先想办法自己解决,实在不会的,再问问老师、同学。(学生读书、圈画、交流等)师巡视教室,问还有弄不明白的词语吗?可以提出来,我们一起来解决。 (学生提问题,师询问你想谁来帮助你,做到生生互动)

(2)当学生没有问题时,师引导学生去理解句子的意思。

老师找了自认为最难的几个句子,看同学们能不能用现代汉语说出它们的意思,可以抢答。 ①期日中,日中不至,太丘舍去。

②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③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肯定评价,激励他们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4、感知情节,用句式说话

句式:读了本文,你知道文章写了 内容。

5、全班再齐读课文。

(三)各抒已见,品析人物

1、比一比,从课文中找出以下内容。

①最能反映陈太丘性格的词语。

明确:期日中、不至、舍去

②最能反映友人性格变化过程的词语。

明确:问、怒、惭、引

③找出体现元方性格(品质)的词语。

明确:戏、无信、无礼、不顾

2、说一说,用这样的句式说话

这是一个 的太丘(友人、元方)

3、议一议:

①陈太丘守信吗? ②元方的“入门不顾”你是如何理解的? (学生自由发言) 明确:我们先在班上做一个调查,支持元方“入门不顾”的请举手,看来支持的人不多,我想听听大家的意见。

(1)元方以客“无礼”、“无信”为核心进行责备。可见他懂礼识仪,对粗俗的客“入门不顾”又体现了他刚直不阿的性格。

(2)一个失信于人,不知自责且当子骂父的人,其品行低劣可见一斑,对这样的人就应该拒于千里之外。

(3)元方只有七岁,他的所作所为体现了他年龄特征,是他坦率的表现。

(4)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并且知错就改,善莫大焉,一个大人能当面对一个小孩认错,应该给他一个改正的机会。

(四)巩固提高,延伸拓展

1、这篇文章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呢?

明确:诚信是立世之本,我们每个人从小就要做一个守信的人。

2、你知道哪些有关诚信的名言呢?

3、你有过和文中人物类似的经历吗?你对守信有什么新的认识?

(学生讨论交流,自由发言。)

(五)小结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人们公认的思想道德准则。我们每个人都应遵守诚信这一准则,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以诚实守信为荣。

(六)作业

课外再找一个《世说新语》的小故事。并在班上交流。

(七)板书

期 行

刘义庆

陈太丘 期日中 不至 舍去 的太丘

友 人 问 怒 惭 引 的友人 诚信是金

陈元方 戏 无信 无礼 不顾 的元方

《诗五首》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了解诗意、体会诗情、背诵诗篇。

(二)激发学生阅读和欣赏诗词的兴趣,指导学习方法,在学习中感受古代诗歌艺术的魅力。

二、课时安排2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人们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唐代是我国古典诗歌的鼎盛时期。诗歌成就也是首屈一指。唐代诗歌的题材非常广泛,从自然现象、政治动态、劳动生活、社会风习,直到个人感受,都逃不过诗人敏锐的目光,都传达了诗人浓浓的真情。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唐诗的空间,走进诗人的世界,体会他们丰富的感情生活。

(二)介绍学法

现在大家是中学生了,自主学习的习惯应该加强。今天就让我们通过学习这五首诗,来锻炼锻炼。前两首主要由老师介绍,后面就看大家的了。请同学们仿照老师的方法,小组讨论学习后,选派代表上讲台带领大家学习后面三首诗歌。

(三)范讲两首,组织诵读

1教师范读本诗,读出诗中感情。

2学生自由评价,激发诵读兴趣。 3教师联系诗意,逐句指导诵读。 (1)《回乡偶书》 这是诗人久客异乡,重回故里写的一首感怀诗。全诗抒发了山河依旧,人事不同,人生易老,世事沧桑的感慨。一、二句,诗人置于熟悉而又陌生的故乡环境中,心情难以平静。首句写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次句写自己的“老大”之态,暗含乡情无限。朗读时宜缓读,体会诗人在漫长的岁月中,催老了自己的容颜,然而乡音仍然不改。诗人以不改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抒发了自己久而愈深、老而弥笃的乡情。三、四句虽写自己,却从儿童方面的感觉着笔,极富生活情趣。“笑问客从何处来”一句极为精彩,只要稍加想象,儿童天真活泼的神态及诗人微微感到惊讶之后不觉有些好笑的感情变化,便会浮现在读者眼前。朗读到这里,宜提升语调,重读“不”、“笑”等字,表现孩子的欢快,来衬托诗人自己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

(2)《夜雨寄北》

这是作者旅居巴蜀(今四川)时寄给妻子的信。作者接到妻子询问他的归期的来信,望着窗外绵绵的秋雨,不禁心神飞驰,想象着归家后和妻子在西窗下剪烛夜话,向她诉说自己在巴山夜雨时,长夜难眠思念亲人的愁苦。句中包含着一问一答,表现了诗人的相思之情。第二句写处境与感受。夜雨池涨,烘托了秋思。景中透情,委婉清新。句中以“巴山”指明地点,以“夜”、“秋”点明时间,以“雨”指出环境。池水涨满,当是诗人在室内的合理想象。三、四句写未来的欢聚。这两句紧扣“夜雨”,将笔锋一宕,另辟新境,由怀念转而写希望。这又是翻进一层的写法。描绘诗人自己对未来的希望和设想,就把眷念亲人的内心活动,表现得更加深切,使全诗的格调明快爽朗,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朗读前两句,要融入作者的思亲之情,朗读后两句,要读出作者心中的希冀。

这两首诗都是七言绝句,朗读断句时,基本可采用“二二二一”或“二二三”的方法断句。当然,断句时要注意句意,如“巴山夜雨涨秋池”,就只能用“二二三”的方法断句了。

4学生品味诗意,自由朗读背诵。

(四)学生自学,积极准备

1结合注释,准确朗读后三首诗。

2理解句意,小组讨论诗情和特色。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背诵《回乡偶书》和《夜雨寄北》。对学有余力的同学可补充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另一首(学生可以理解后背诵):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2以小组为单位,查阅相关资料,丰富对这些诗的理解,推选代表准备下一课发言。(指导学生可从写作背景、作品题材、内容欣赏和朗读要点等方面组织发言内容。)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完成情况,背诵前两首诗

(二)在小组代表中各选择一人上台带领大家学习后三首诗歌。教师和其他学生可做适当补充(学生的发言不见得很完备,教师要积极鼓励,在肯定赞扬的基础上指出不足,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以后的课外自学形成良性循环)

教师补充内容参考:

1《淮上与友人别》

这是一首七绝。这首诗是诗人在扬州(即题中所称“淮上”)和友人分手时所作。与通常的送行不同,这是一次各赴前程的握别:友人渡江南往潇湘,自己则北向长安。一、二两句即景抒情,点出别离,想象一下画面:扬子江头的渡口,杨柳青青,晚风中,柳丝轻拂,杨花飘荡。岸边停泊着待发的小船,友人即将渡江南去。淡淡几笔,像一幅清新秀雅的水墨画。依依袅袅的柳丝,牵曳着彼此依依惜别的深情,蒙蒙飘荡的杨花,惹动着双方缭乱不宁的离绪。美好的江头柳色,宜人春光,在这里反更勾起离人的离愁别绪,所以说“愁杀渡江人”。三、四两句,从江头景色收转到离亭别宴,正面抒写握别时情景。驿亭宴别,酒酣情浓,席间吹奏起了如泣如诉的笛曲。这笛声正倾诉出彼此的离情。笛声中,天色仿佛不知不觉地暗了下来,握别的时间到了。两位朋友在沉沉暮霭中互道珍重,各奔前程——君向潇湘我向秦。诗到这里,戛然而止。

朗读这首诗,要注意体会和表达诗人和友人分别时的难舍哀婉之情。

2《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这是首五言律诗。律诗在结构上可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王勃的这首诗是一首送别诗。首联上句写送别之处,下句写杜少府即将宦游之地。首联对仗工整,写得十分壮阔。颔联“与君离别意”,紧承首联,欲语还休,怎样的“离别意”呢?不愿明说,故改口为“同是宦游人”来宽慰和鼓励对方:你和我既然同样是出门做官、想干一番事业的人,那就免不了各奔前程,哪能没有分别呢?颈联奇峰突起,大意是:只要四海之内还有一个知己朋友,即使天涯海角,也像邻居那样近在咫尺。这是对杜少府和自己的安慰。因为对杜少府来说,你远去蜀中,不要感到寂寞,还有知己朋友在这里想念你,不要因距离远而疏淡。对自己来说,像杜少府这样的知己朋友,纵然远去蜀中,也好像仍在长安时时见面一样。这两句是作者的名句,也是唐诗中数一数二的名句。尾联紧接颔联收束全篇,劝慰杜少府欣然启程。交情很深的朋友总是不愿分离的,然而“儿女情长”,就难免“英雄气短”。这两句诗,既曲折地表现双方的惜别之情,又用“无为”排除了“儿女情长”,鼓舞对方的英雄之气。全诗一洗向来送别诗的悲酸之态,意境雄阔,风格爽朗,不愧名作。

朗读这首诗时,除了要表达出依依惜别之情外,还要把诗人豁达的情怀、昂扬的情致读出来。 3《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罢和州刺史任返洛阳,同时白居易从苏州归洛,两位诗人在扬州相逢。白居易在筵席上写了一首诗相赠:“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刘禹锡便写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首七律来酬答他。

刘禹锡这首酬答诗,接过白诗的话头,着重抒写这特定环境中自己的感情。白的赠诗中,白居易对刘禹锡的遭遇无限感慨,最后两句说:“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一方面感叹刘禹锡的不幸命运,另一方面又称赞了刘禹锡的才气与名望。大意是说:你该当遭到不幸,谁叫你的才名那么高呢!可是二十三年的不幸,未免过分了。刘禹锡在诗的开头就接着说:“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自己谪居在巴山楚水这荒凉的地区,算来已经二十三年了。一来一往,显出朋友之间推心置腹的亲切关系。接着,诗人很自然地发出感慨道:“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说自己在外二十三年,如今回来,许多老朋友都已去世,只能徒然地吟诵“闻笛赋”表示悼念。此番回来人事全非,不再是旧日的光景了。后一句用王质烂柯的典故,既暗示了自己贬谪时间的长久,又表现了回归之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涵义十分丰富。 白居易的赠诗中有“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两句,意思是说同辈的人都升迁了,只有你在荒凉的地方寂寞地虚度了年华,颇为刘禹锡抱不平。对此,刘禹锡在酬诗中写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固然感到惆怅,却又相当达观。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他从白诗中翻出这二句,反而劝慰白居易不必为自己的寂寞、蹉跎而忧伤,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表现出豁达的襟怀。二十三年的贬谪生活,并没有使他消沉颓唐。他这棵病树仍然要重添精神,迎上春光。因为这两句诗形象生动,至今仍常常被人引用,并赋予它以新的意义,说明新

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正因为“沉舟”这一联诗突然振起,一变前面伤感低沉的情调,尾联便顺势而下,写道:“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点明了酬答白居易的题意。意思是说,今天听了你的诗歌不胜感慨,暂且借酒来振奋精神吧!刘禹锡在朋友的热情关怀下,表示要振作起来,重新投入到生活中去。表现出坚韧不拔的意志。诗情起伏跌宕,沉郁中见豪放,是酬赠诗中优秀之作。

朗读这首诗,可和白居易的诗一起诵读。读时,注意表达出二人情感的交融,体会刘诗振奋昂扬的特色。

(三)学生根据讲解,自由诵读这三首诗

(四)组织开展背诵竞赛,选出朗读背诵得最声情并茂的学生

(五)布置作业

1《杜少府之任蜀州》与《淮上与友人别》这两首诗都写的是与友人的惜别之情。比较一下,说说它们表达的情怀有什么不同。(答案是开放的,只要学生抓住特点、言之成理就行。)

明确:《杜少府之任蜀州》和《淮上与友人别》两首诗虽然都是表达与友人的惜别之情,但从表达方式和格调上看,却有很大区别:《杜少府之任蜀州》从大处落笔,气势雄浑,对将要离别的友人是宽慰和劝勉,“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达了一种豁达的态度,格调比较昂扬。《淮上与友人别》就近写景,情景交融,表达的是分别上路、愁上心头的惜别,诗风比较细腻、哀婉。

2有感情地诵读《诗五首》

(选自李禧同主编《教案选编》)

《木兰诗》教案

绵阳实验中学 主讲:黄 丽 策划:莫炳文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分析木兰的人物形象,品味其中的英雄豪气和女性柔情;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对浅显文言文的分析能力;

3、情感目标:学习木兰的美好品质。

教学重点:

品味木兰的英雄豪气和女性柔情。

教学难点:

在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基础上,学习木兰的美好品质。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步骤:

1课时:重朗读,用多种方式的朗读感受《木兰诗》的音乐美。

2课时:朗读中体会,分析欣赏《木兰诗》的人物美。

本教案为第2课时设计

课堂流程:

一、导语:上节课,我们在《乐府诗集》这个导游的带领下,认识了一个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女英雄——木兰,(出示PPT 1)这位集英雄气与女儿情于一身的传奇人物,诗歌中是如何塑造的?这节课,我们要细细品味,欣赏木兰的人物形象。

(开门见山,用简洁的导语,迅速从上节课内容导入到本课时重点。)

二、精段品读,欣赏木兰(导语后出示PPT 2):

(一)过渡语言:木兰受到称颂,首先是因为她是一个战斗英雄。齐读课文,思考哪些句子最能体现木兰的英雄豪气(出示PPT3)。同桌交流后,学生发言。

教师在学生发言后明确(出示PPT4)。

过渡:大家刚才找了这些句子,现在我们来讨论一下:“这些句子塑造了木兰怎样的英雄形象?”(点击动作,出示问题)小组讨论后回答。

预设:

用东西南北表现了木兰四处奔波,准备出征的繁忙,塑造了木兰积极备战的形象。

“旦辞”句看似表达的是踏上征程,离家乡离亲人越来越远了,思念之情油然而生。其实,却利用早晚地点的转换暗示了木兰是飞速行军。正如后一句所说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一个个关口,一座座山

峰都像飞一样度过,可见,木兰并未因留念亲人而耽误赶路。这是个多么深明大义的女子啊,令人佩服。 “朔气传金析,寒光照铁衣。”告诉了我们战场气候的恶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 用简短的语言描写了战争的惨烈。这两句给我们展现了木兰艰辛的军旅生涯,也让我们从中读出了木兰的英勇善战。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胜利回朝后论功行赏,木兰得到了“十二转”“百千强”这么多的赏赐,说明木兰是立下了赫赫战功。

除此以外,诗中写木兰回到家乡后,换回女儿妆,却让战友们大吃一惊,因为他们“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这个句子也侧面反映出木兰男妆是很成功的,充满了男子汉的气概,充满了英雄气概。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点击动作,出示关键词)大家说得很好,以上这些诗句让我们欣赏到一个积极备战、深明大义、英勇善战,立下赫赫战功的木兰,一个英雄木兰。如果要用声音展示木兰的英雄气,该怎么读呢?谁来试读一两句。请一生朗读,抽生点评,明确在朗读的时候应该铿锵有力,充满激情。请男生来读一读。读得很有气势。

(分析人物英雄气时,学生说的是其他同义词也可以,教师鼓励为主。)

(二)过渡语言:可是,在中国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有很多的战斗英雄,为什么木兰能从中脱颖而出,得到人们的普遍称赞呢?那是因为木兰是个女孩啊,她的内心仍是细腻柔情的。诗歌在哪些地方透露了木兰这种女孩柔情呢?(点击动作,出示PPT5)请同桌再合作,找出对应的诗句。

学生讨论后,抽生说,教师明确(点击动作,出示ppt6)。

过渡:“你能从中读出木兰的什么品质?”(点击动作,出示小组讨论问题) 学生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讨论,归纳,抽生回答。 预设: “唧唧复唧唧”,木兰对着门纺织,可见木兰的勤劳贤淑;

“阿爷无大儿”句国家征兵,可父亲是家里唯一的成年男子,更是家里的顶梁柱,想到这里,木兰决定女扮男妆,代替父亲出征,这是个极其孝顺体贴的女孩。

木兰历尽战争的艰辛,终于胜利凯旋。可当天子问她想要什么时,“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不要钱财,不慕名利,只一心想回到家乡,回到亲人身边,这是个多么淳朴和高尚的女子啊。 回乡后木兰有一连串动作“开、坐、脱、著、理、贴”,可见木兰是迫不及待地脱下沉重的铠甲换上美丽的衣裙,梳喜欢的发式戴上鲜艳的头花,热爱生活的她内心充满喜悦。

小结:(点击动作,出示关键词)又勤劳贤淑、孝顺体贴,又不慕名利、热爱生活,这是一个多么可爱高尚的女孩啊。谁来读读,表现一下女性的木兰?抽生读,师生共同点评。我们要读出她的温婉,读出对她的敬佩,所以读的时候要舒缓,请女生来试一下。教师赞扬。

(分析后回归到朗读上,因为朗读才是学习文言文的根本。)

(三)过渡语言:齐读制约了大家的发挥。哪个勇敢的同学能给我们来个表演,可以加上表情和动作,朗读或背诵一段,演演你心中的木兰(点击动作,出示PPT7)

学生举手表演,师生鼓励赞扬。

过渡语言:通过朗读,我们看到了一位柔弱女子在国家需要、家庭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毅然奔赴险恶的沙场,在战争中屡建奇功,这样的奇女子怎么不令人心生敬佩之情?怎么能不称之为英雄?怎么能不被永远记忆和传唱?

你知道人们都用了哪些艺术形式来歌颂这位女英雄?(点击动作,出示PPT8)学生回答后,教师点击出示搜集的一些相关的图片,学生观看了解,欣赏动画片《花木兰》主题曲片段,我们一起来看看外国人改编的木兰是怎样的。(点击动作,播放视频)学生欣赏,学生说感受,教师小结,歌中主要反映了木兰的内心活动,表现了她内心的斗争„„

(丰富学生课外知识;给学生以表达自己的机会,把自己对木兰的崇敬表演出来。)

三、 穿越时空,再会木兰

(接着上面说)看过了国外对木兰的解读,今天,我们也要用自己的笔来重塑木兰,编写木兰故事。(点击动作,出示PPT9),讲明要求,学生动笔。抽一两个学生展示。教师鼓励肯定。

(给学生表达的机会,不仅是口头表达,还有文字的表达,从而深化学生对木兰形象的理解。)

四、 总结:

同学们,通过我们的学习,我相信,木兰的能够因其品质,成为我们心中永久的英雄;我也相信,我们中间会有更多的“木兰”成为新时代的英雄。

让我们再次怀着敬佩的心情,朗读这首木兰的赞歌。师生充满感情地齐读全诗。

(朗读贯穿全课,朗读是学习的根本,分析之后的朗读,又是加深理解的手段。)

《卖油翁》教学设计

河北省鹿泉市曲寨中学 姜亚宁

一、设计思路

《卖油翁》借助生活中的小故事,说明了“熟能生巧”的哲理。教学时可以指导学生利用课下注释自主阅读课文,初步领悟课文所述之事,体会其中蕴涵的道理。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自学疏通文意,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解决阅读中的文字障碍。

2.品味课文简练生动的语言特点,利用文中关键词句分析人物形象。

3.理解“熟能生巧”的道理,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自己与他人的优缺点。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1)可从学生观看过的一些杂技节目,如顶碗、高空叠椅子,或一些电视娱乐节目表演,如蒙着眼睛穿针、拉出细如发丝的面条等导入,引出“熟能生巧”的话题,导入课文。

(2)可从学生掌握的一些小技巧,如自行车慢骑、篮球投篮、轮滑技术等话题导入。 2.教学切入点 (1)从人物形象切入。 短文刻画了几个人物形象?卖油翁在整个事件中有哪些表现?你是如何理解这一人物形象的?陈尧咨对卖油翁的态度前后发生了哪些变化?你怎样评价他?

(2)从品味课文精练、传神的语言切入。

通过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思考以下问题,把握课文的主旨:卖油翁观看陈尧咨射箭时有哪些反应?卖油翁对陈尧咨的射箭本领是怎么评价的?卖油翁凭什么这样评价陈尧咨的射箭本领?卖油翁的高明之处在哪里?

3.重难点的突破方法

本文的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对人物的神态、语言和动作的描写,并由此把握人物形象,初步了解这种描写的好处,并在日常作文中模仿使用。如课文第一段对卖油翁“睨之”“但微颔之”的神态和动作描写,把卖油翁对陈尧咨的“自矜”不以为然的心态刻画得活灵活现。第二段中陈尧咨的“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这两问,大有威逼之势,言语之间,不乏轻蔑和质问之意。教学中可让学生通过小组表演、讨论等形式,深入体会其简洁精当的语言魅力。

4.学法指导

(1)自学法。自读课文,参考课下注释及工具书来理解故事内容,并采用讲故事或表演的形式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人物形象。

(2)讨论法。说一说文中哪些字、词、句用得好,它们是如何凸显课文的语言特点的,并说说哪些词句可以积累下来,在日后文言阅读及作文中使用。

四、拓展延伸

1.陈尧咨和卖油翁都可算身怀绝技,他们成功的经验是什么?你在学习、生活中有类似的体会吗?

2.学了本文之后,你认为一个人应该如何看待自己和别人的长处?由此你能想到哪些相关的名言警句?

摘自《语文建设》2006年第12期

《三峡》教学设计

河北省鹿泉市曲寨中学 刘艳霞

一、设计思路

《三峡》描写了三峡四季的壮丽景色。语言精练,富有节奏,适合朗读。教学时可指导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尝试自主阅读。教师须对文中的疑难词句给以指导,然后在学生互相答疑的基础上,理清行文思路,把握课文内容。教学时,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完成课堂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2.通过诵读提高对文言文的感受能力,做到读音准确,节奏分明。

3.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三峡的景物特征。

4.学习文中景物描写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1)可以运用多媒体播放三峡风光片,创设情境,营造氛围,导入新课。

(2)古往今来,三峡壮丽的风光吸引了众多的文人墨客歌咏它,可由赞美三峡的古诗文导入,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兴趣。

示例: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神州大地上孕育了众多为世人所称道的奇山异水,三峡便是其中之一。文学史上留下了不少关于三峡的诗文,如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如刘白羽的《长江三日》。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读读郦道元笔下的《三峡》。

2.简介作者及作品(略)

3.朗读课文,理解文意

(1)学生自由诵读课文,把字音读准,语句读顺。

(2)各抒己见:谈谈你今天所读的课文与以往学过的写景散文有什么不同,体会课文语言优美凝练的特点;说说本文可积累的文言词句有哪些。

(3)疏通全文大意,同桌两人一组,参考课下注释并查阅工具书,疏通课文大意。解决不了的内容可以勾画出来,待全班集体讨论时解决。

(4)集体解决疑难问题:学生提出疏通文意时遇到的问题,同学帮助解答。学生解答不了时,教师适时点拨或给与解答。

4.分析课文,揣摩妙处,体会感情

文中描写了三峡的哪些景物?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出具体描写的句子,分析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描写的。看看哪些句子写得最美,体会课文写景的特点。

3.课文最后引用的诗句有什么作用?作者是如何巧妙地寓情于景的?

四、拓展延伸

1.选择自己印象深刻的景物,学习本文的写景手法,试着写一段描写性的文字。

2.课外收集描写三峡的诗文,开一个赛诗会或赛文会,评选出最优者。

摘自《语文建设》2006年第12期


相关内容

  •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材分析
  •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基本结构 本册教材分组编排.全册共分8组.每组包括导语.课例.语文园地三大部分. 教材继续按专题编组.专题内涵丰富,贴近儿童生活,既富有教育价值与时代感,又突出学习语文的特点.8个专题依次是:自然奇观.观察与发现.中外童话.作家笔下的动物.我国的世界遗产.人间真情. ...

  • 鲁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材分析
  • 四年级上册全册备课 主备人:毕研花 参与集体备课人员:魏莹莹 董丽娜 崔钰函 董雪梅 教材的基本结构 本册教材分组编排.全册共分8组.每组包括导语.课例.语文园地三大部分. 教材继续按专题编组.专题内涵丰富,贴近儿童生活,既富有教育价值与时代感,又突出学习语文的特点.8个专题依次是:自然奇观.观察与 ...

  • 小学语文电子课本
  • 首页 小升初 课程信息 重点中学 奥数题库 超常儿童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小学数学网 互动:小升初论坛 竞赛考级 作文投稿 e度访谈 杯赛:华杯赛 迎春杯 学而思杯 走美杯 希望杯 重点中学:人大附中 北京四中 实验中学 更多 新闻资讯 名校资讯 占坑 简历 专家 面试 ...

  • 单影一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三集体备课
  • 固镇县姚集小学 2015-2016 学年度第一学期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装----------订----------线--------------------- 主备人: 单影 授课人: 全册第 课时 教学内容: 静夜思 第 课时 单元第 1 课时 教学目标: 知 ...

  • 四年级语文上册:[一个苹果]教学设计
  • [四年级语文上册:<一个苹果>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战友间互相关心的思想感情,四年级语文上册:<一个苹果>教学设计. 2.练习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联系课文内容理解结尾一段话的意思. 练习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

  •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
  • 全班共有学生25人,其中男生13人,女生12人.大多数同学纪律较好,个别同学需特殊关注:郭家君脾气暴躁,与人沟通不利,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通过今天家访,与家长进行沟通,赢得家长的支持与认同:贾晓旭性格怪癖,需特别关注:贾远洋家庭特殊,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贾冬雪生病,身上佩戴仪器,需特别关注.成绩 ...

  • 二年级上册第4单元基于课程标准教案
  • <识字4>教案 总序号:36 教材来源:小学二年级<语文>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版 内容来源: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 主题:识字4 课时:共2课时 第一课时 授课对象:二年级学生 设计者:李美玲 大孟镇大吕小学 目标确定的依据: 1.会认本单元47个要求会认得 ...

  • 八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一. 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材在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作用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原因是它具有以下特点: 首先,在所有的新教材,本册教材是新教材中唯一涉及说明文的教材,与以前的教材相比,它对说明文的要求更为简洁.准确,使得说明文教学理所应当成为本册 ...

  • 1.2015下四年级上语文第一单元教案 ok
  • 博才金峰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第一单元"自然奇观"教材分析 一.教材简析: 本组教材是以"自然奇观"为专题编写的,由四篇课文组成.<观潮>选自<喜看今日钱塘潮>,描写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雅鲁藏布大峡谷>,作者用具体 ...

  • 猫]第一课时教学实录
  • 小学教案人教课标7册-<猫>第一课时教学实录之一 - 教案中心语文数学英语科学体育美术品德各科 - 多彩教育网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百度搜藏人人网腾讯微博开心网腾讯朋友百度空间豆瓣网搜狐微博MSNQQ收藏淘江湖百度贴吧谷歌Buzz更多...百度分享游客,您好 免费注册 用户登录 我来发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