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和谐社会与建设学习型政党

作者:虞云耀

文汇报 2007年01期

  (一)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从确保党的事业兴旺发达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全面分析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原则和重大举措,科学回答了为什么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什么样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怎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问题。《决定》是指导全党全国人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行动纲领。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也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根本理念和一贯的价值追求。我们建设的和谐社会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现代的、新型的和谐社会,是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形成合力、持续推进的和谐社会。民主法治是社会和谐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条件和制度保障。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安定有序是社会和谐的重要特征和道德基础。激发社会活力,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和党的建设等诸多方面,既要着力解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又需要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长期历史过程中不断推进。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个重大命题的提出,进一步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一是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使命的认识。中国共产党是最高纲领和现实纲领的统一论者。我们党的最高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共产主义社会是最完美的和谐社会。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共产党长期执政的历史使命,就是使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正是我们党最高纲领和现实纲领在现阶段相统一的具体化,是历史经验、现实需要和未来方向的科学结合。二是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理念的认识。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最重要的执政理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创造性地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把人民群众作为社会发展的主体和动力,做到发展为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我们党执政的根本目的。三是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基础的认识。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所有工人、农民、知识分子,所有社会主义的劳动者、建设者和爱国者在党的领导下,形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强大合力,使和谐凝聚力量,使和谐成就伟业。这样,我们党也就有了最深厚的执政基础。四是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能力的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我们党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不断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管理社会事务、协调利益关系、开展群众工作、激发社会创造活力、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本领,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就有了可靠保证。五是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的认识。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的认识,越来越全面和深刻,把握越来越自觉和坚定。从坚持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三位一体,再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表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物质基础、政治保障和精神支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又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提供良好的社会条件。

  (二)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提出和谐社会建设的目标任务,建立健全和谐社会建设的体制机制,营造有利于和谐社会建设的氛围环境,凝聚、整合和形成和谐社会建设的强大合力,发挥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引领、主导和表率作用,是我们党领导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责无旁贷的责任。《决定》指出:“必须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来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党的领导核心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第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文化的前进方向,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营造有利于社会和谐的共同理想信念、道德规范和思想舆论氛围。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紧密结合,不断总结新经验、作出新概括,不断取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新成果。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要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既弘扬民族文化优秀传统,又借鉴人类有益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

  第二,把党的重大战略思想和决策转化为科学合理的政策举措,转化为法律法规和制度,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协调发展,奠定社会和谐的物质基础和思想基础。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提出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这些重大战略思想和决策一经提出,就深得党心民心,引起广泛关注和普遍认同。《决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五个方面的重要举措,包括:坚持协调发展,加强社会事业建设;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完善社会管理,保持社会安定有序;激发社会活力,增进社会团结和睦。这些重要举措,对经过努力能够解决的问题已经提出具体政策措施,对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的问题已经提出基本思路和努力方向。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决定》围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已经形成比较完整的制度体系的框架,也就是完善民主权利保障制度、法律制度、司法体制机制、公共财政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六大制度。现在的关键是把这些政策措施和各项制度真正贯彻落实好,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党要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善于把党的主张和人民的意愿,通过法律变成国家意志,领导立法、带头遵法、自觉守法。要坚定不移地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全社会法律意识,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法制化、规范化。

  第三,更加重视群众工作,认真研究和把握新形势下党的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千方百计把群众工作做深做细做实,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促进党群、干群关系的和谐。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党的领导核心作用的重要体现,就是维护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有利于社会和谐的积极因素,形成促进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党和政府的重大决策、改革举措、工作部署,都要从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中汲取智慧、经受检验,都要依靠人民群众的创造性活动付诸实践、取得实效。要适应我国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的发展变化,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妥善处理各种社会矛盾。

  第四,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领导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本领,大力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组织保证。《决定》提出:“各级党委要把和谐社会建设放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把握方向,制定政策,整合力量,营造环境,切实担负起领导责任。”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要不断提高领导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本领和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心在基层,难度也在基层。要巩固和发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成果,健全让党员经常受教育、永葆先进性的长效机制,动员和组织广大党员做促进社会和谐的表率,发挥基层党组织凝聚人心、推动发展、促进和谐的作用。要以增强社会服务功能和提高社会管理、依法办事能力为重点,大力加强基层政权建设。

  第五,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扩大党内民主,增进党的团结和统一,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社会要有活力,首先党要有活力。社会要和谐,首先党要和谐。扩大党内民主,有利于解放思想、形成全党统一意志,有利于重大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有利于发挥广大党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有利于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的发展。要围绕提高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水平,进一步扩大民主,丰富民主形式,建立完善领导、专家和群众相结合的决策机制。以保障党员民主权利为基础,以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和党的委员会制度为重点,从改革体制和机制入手,建立健全充分反映党员和党组织意愿的党内民主制度。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加强对党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教育和监督,加强党员干部党性锻炼和道德修养,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要认真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巩固和发展全党动手抓党风廉政建设的局面,以优良的党风促政风带民风,营造和谐的党群干群关系。

  (三)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然是一个学习型社会。人民群众民主法治意识的增强、创造活力的激发、诚信友爱观念的确立、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等等,都需要有学习型社会建设作保障。领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党,必然是一个学习型政党。党要发挥领导核心作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同样需要有学习型政党建设作保障。以学习型政党建设引导和带动学习型社会建设,就能更好地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任务。

  重视学习、善于学习,创建学习型社会和学习型政党,是时代发展的潮流,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建设现代化国家的客观要求。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就是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人民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毫无疑问,通过建设学习型政党来引导和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是一条极为有效的现实途径。如果我们每个党组织都成为学习型党组织,每个党员都成为学习型党员,每个干部都成为学习型干部,必将对我国学习型社会进程产生巨大促进作用。

  我们党明确提出建设学习型政党,意义重大。当今世界,现代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方兴未艾,全球范围内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步伐加快,对市场、人才、战略资源的争夺日益加剧,我们能否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赢得主动,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和决策的提出,目标振奋人心,任务异常艰巨。当前,我国改革和发展进入关键时期,深层次矛盾不断涌现,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人民群众的实践丰富多彩,我们不了解、不熟悉的东西日益增多,再加上国际环境复杂多变,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说形势逼人,不进则退;任务逼人,不学则退。建设学习型政党,是时代的要求、人民的要求,是党主动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的要求。

  从一般意义上说,任何组织、任何人都需要不断学习、终身学习。我们党始终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始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长期执政的历史使命,必然要求我们建设的学习型政党应当是:以紧跟时代潮流和实践发展需要,进行思想观念更新为先导;以增强党的活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为目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政策法规和科技文化知识为主要内容;以提高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重点;以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和推进学习培训体制机制的创新为保障。

  建设学习型政党,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采取多种措施不断加以推进,以下几点尤为重要。一是进一步加强对学习型政党建设的理论研究。对什么是学习型政党,学习型政党的内涵、构成要素和时代特征,学习型政党与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社会的关系,建设学习型政党与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的关系等等,都要深入研究和探索。二是着重抓好干部队伍特别是领导干部的学习。建设学习型政党,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应当成为重视学习、自觉学习、善于学习、终身学习的表率和带头人。要认真贯彻中央颁布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按照胡锦涛同志提出的“提高领导干部的政治素质、战略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要求,创新培训内容,改进培训方式,整合培训资源,优化培训队伍,提高培训质量,推进干部培训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三是大力弘扬马克思主义学风,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引导党员和干部在运用所学理论和知识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努力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四是建立和完善学习的制度和机制。从学习引导、学习投入、学习激励、学习保障等方面着手,形成一套科学、规范、有效的学习制度和机制。

  (本文是作者在中共中央党校学习时报社、中共上海市委党校、中共上海市闸北区委联合主办的“全国创建学习型社会论坛”上的主题发言)

作者介绍:虞云耀,全国党建研究会会长、原中共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

作者:虞云耀

文汇报 2007年01期

  (一)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从确保党的事业兴旺发达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全面分析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原则和重大举措,科学回答了为什么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什么样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怎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问题。《决定》是指导全党全国人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行动纲领。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也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根本理念和一贯的价值追求。我们建设的和谐社会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现代的、新型的和谐社会,是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形成合力、持续推进的和谐社会。民主法治是社会和谐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条件和制度保障。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安定有序是社会和谐的重要特征和道德基础。激发社会活力,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和党的建设等诸多方面,既要着力解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又需要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长期历史过程中不断推进。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个重大命题的提出,进一步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一是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使命的认识。中国共产党是最高纲领和现实纲领的统一论者。我们党的最高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共产主义社会是最完美的和谐社会。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共产党长期执政的历史使命,就是使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正是我们党最高纲领和现实纲领在现阶段相统一的具体化,是历史经验、现实需要和未来方向的科学结合。二是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理念的认识。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最重要的执政理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创造性地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把人民群众作为社会发展的主体和动力,做到发展为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我们党执政的根本目的。三是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基础的认识。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所有工人、农民、知识分子,所有社会主义的劳动者、建设者和爱国者在党的领导下,形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强大合力,使和谐凝聚力量,使和谐成就伟业。这样,我们党也就有了最深厚的执政基础。四是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能力的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我们党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不断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管理社会事务、协调利益关系、开展群众工作、激发社会创造活力、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本领,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就有了可靠保证。五是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的认识。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的认识,越来越全面和深刻,把握越来越自觉和坚定。从坚持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三位一体,再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表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物质基础、政治保障和精神支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又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提供良好的社会条件。

  (二)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提出和谐社会建设的目标任务,建立健全和谐社会建设的体制机制,营造有利于和谐社会建设的氛围环境,凝聚、整合和形成和谐社会建设的强大合力,发挥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引领、主导和表率作用,是我们党领导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责无旁贷的责任。《决定》指出:“必须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来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党的领导核心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第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文化的前进方向,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营造有利于社会和谐的共同理想信念、道德规范和思想舆论氛围。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紧密结合,不断总结新经验、作出新概括,不断取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新成果。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要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既弘扬民族文化优秀传统,又借鉴人类有益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

  第二,把党的重大战略思想和决策转化为科学合理的政策举措,转化为法律法规和制度,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协调发展,奠定社会和谐的物质基础和思想基础。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提出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这些重大战略思想和决策一经提出,就深得党心民心,引起广泛关注和普遍认同。《决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五个方面的重要举措,包括:坚持协调发展,加强社会事业建设;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完善社会管理,保持社会安定有序;激发社会活力,增进社会团结和睦。这些重要举措,对经过努力能够解决的问题已经提出具体政策措施,对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的问题已经提出基本思路和努力方向。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决定》围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已经形成比较完整的制度体系的框架,也就是完善民主权利保障制度、法律制度、司法体制机制、公共财政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六大制度。现在的关键是把这些政策措施和各项制度真正贯彻落实好,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党要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善于把党的主张和人民的意愿,通过法律变成国家意志,领导立法、带头遵法、自觉守法。要坚定不移地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全社会法律意识,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法制化、规范化。

  第三,更加重视群众工作,认真研究和把握新形势下党的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千方百计把群众工作做深做细做实,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促进党群、干群关系的和谐。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党的领导核心作用的重要体现,就是维护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有利于社会和谐的积极因素,形成促进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党和政府的重大决策、改革举措、工作部署,都要从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中汲取智慧、经受检验,都要依靠人民群众的创造性活动付诸实践、取得实效。要适应我国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的发展变化,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妥善处理各种社会矛盾。

  第四,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领导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本领,大力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组织保证。《决定》提出:“各级党委要把和谐社会建设放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把握方向,制定政策,整合力量,营造环境,切实担负起领导责任。”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要不断提高领导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本领和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心在基层,难度也在基层。要巩固和发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成果,健全让党员经常受教育、永葆先进性的长效机制,动员和组织广大党员做促进社会和谐的表率,发挥基层党组织凝聚人心、推动发展、促进和谐的作用。要以增强社会服务功能和提高社会管理、依法办事能力为重点,大力加强基层政权建设。

  第五,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扩大党内民主,增进党的团结和统一,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社会要有活力,首先党要有活力。社会要和谐,首先党要和谐。扩大党内民主,有利于解放思想、形成全党统一意志,有利于重大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有利于发挥广大党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有利于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的发展。要围绕提高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水平,进一步扩大民主,丰富民主形式,建立完善领导、专家和群众相结合的决策机制。以保障党员民主权利为基础,以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和党的委员会制度为重点,从改革体制和机制入手,建立健全充分反映党员和党组织意愿的党内民主制度。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加强对党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教育和监督,加强党员干部党性锻炼和道德修养,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要认真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巩固和发展全党动手抓党风廉政建设的局面,以优良的党风促政风带民风,营造和谐的党群干群关系。

  (三)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然是一个学习型社会。人民群众民主法治意识的增强、创造活力的激发、诚信友爱观念的确立、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等等,都需要有学习型社会建设作保障。领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党,必然是一个学习型政党。党要发挥领导核心作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同样需要有学习型政党建设作保障。以学习型政党建设引导和带动学习型社会建设,就能更好地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任务。

  重视学习、善于学习,创建学习型社会和学习型政党,是时代发展的潮流,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建设现代化国家的客观要求。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就是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人民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毫无疑问,通过建设学习型政党来引导和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是一条极为有效的现实途径。如果我们每个党组织都成为学习型党组织,每个党员都成为学习型党员,每个干部都成为学习型干部,必将对我国学习型社会进程产生巨大促进作用。

  我们党明确提出建设学习型政党,意义重大。当今世界,现代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方兴未艾,全球范围内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步伐加快,对市场、人才、战略资源的争夺日益加剧,我们能否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赢得主动,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和决策的提出,目标振奋人心,任务异常艰巨。当前,我国改革和发展进入关键时期,深层次矛盾不断涌现,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人民群众的实践丰富多彩,我们不了解、不熟悉的东西日益增多,再加上国际环境复杂多变,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说形势逼人,不进则退;任务逼人,不学则退。建设学习型政党,是时代的要求、人民的要求,是党主动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的要求。

  从一般意义上说,任何组织、任何人都需要不断学习、终身学习。我们党始终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始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长期执政的历史使命,必然要求我们建设的学习型政党应当是:以紧跟时代潮流和实践发展需要,进行思想观念更新为先导;以增强党的活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为目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政策法规和科技文化知识为主要内容;以提高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重点;以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和推进学习培训体制机制的创新为保障。

  建设学习型政党,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采取多种措施不断加以推进,以下几点尤为重要。一是进一步加强对学习型政党建设的理论研究。对什么是学习型政党,学习型政党的内涵、构成要素和时代特征,学习型政党与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社会的关系,建设学习型政党与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的关系等等,都要深入研究和探索。二是着重抓好干部队伍特别是领导干部的学习。建设学习型政党,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应当成为重视学习、自觉学习、善于学习、终身学习的表率和带头人。要认真贯彻中央颁布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按照胡锦涛同志提出的“提高领导干部的政治素质、战略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要求,创新培训内容,改进培训方式,整合培训资源,优化培训队伍,提高培训质量,推进干部培训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三是大力弘扬马克思主义学风,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引导党员和干部在运用所学理论和知识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努力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四是建立和完善学习的制度和机制。从学习引导、学习投入、学习激励、学习保障等方面着手,形成一套科学、规范、有效的学习制度和机制。

  (本文是作者在中共中央党校学习时报社、中共上海市委党校、中共上海市闸北区委联合主办的“全国创建学习型社会论坛”上的主题发言)

作者介绍:虞云耀,全国党建研究会会长、原中共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


相关内容

  • 中国文明网---构建网上学习大讲堂(学习型政党·新探索 新经验)
  • 学习型政党:新探索新经验 构建网上学习大讲堂 2007-10-08 来源: 人民日报 全国首家理论宣讲报告视频网--北京市委讲师团"宣讲家"网站开播一周年 构建网上学习大讲堂(学习型政党·新探索 新经验) 宣讲大千世界 求索天下真理 共享精品报告 指导科学发展 9月5日,中共北京 ...

  • 对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理论体系基本框架的思考
  • [内容提要]构建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理论体系,需要研究这一理论体系较为严密的框架结构,剖析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理论体系的各个构成层面.本文认为,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主要包括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理论体系的理论来源.理论精髓.理论主题.理论品质.理论支撑.理论取向.理论依托.理论基点8个方面. [关 ...

  • 强党性学习心得体会
  • 篇一:学习党性心得体会 学习党性心得体会 ------丁 河 通过在党校的学习,使我深深地明白,加强党性修养,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蓬勃朝气和浩然正气是非常重要的,也使我在党性修养上得到了锻炼和提高,特别是使我对共产党员尤其是领导干部如何增强党性锻炼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在党校两年来的教育即将结束时,把我的 ...

  • 乡镇领导建设学习型政党心得
  •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要按照科学理论武装.具有世界眼光.善于把握规律.富有创新精神的要求,把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作为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抓紧抓好." "学习型政党以人的素质提高和人的全 ...

  • 2014入党积极分子测试题
  • 1.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p57).性质(p55).宗旨(p85).行动指南(p57). 指导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性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 ...

  •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体会
  • 我们党不愧为伟大的党.从上世纪初诞生于世界殖民压迫.资本掠夺.民族割据.纷繁复杂的年代起,就以全新姿态,时代职责,民族重托,崇高宗旨跻身于世界政党之林.经历世界政治风云八十七年的历练,在创新中成长,在壮大中成熟.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级化.信息社会化的今天,在全球强权政治称霸.民族宗教矛盾凸显.资本掠 ...

  • "三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下的高校党员发展标准探究
  • [摘 要]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以下简称"三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战略任务,"三型"目标的提出是党自身学习进步.不断创新发展的重要体现.高校作为培养党接班人的重要园地和思想阵地,党建工作更要围绕党的指示.服从党的建设要求.为此,本 ...

  • 论建设"三型"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重要性
  • 论建设"三型"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重要性 作者:阮黄南 陈福顺 来源:<学理论·中>2014年第02期 摘 要:党的十八大宣布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这对党的建设规律的把握更自觉.更全面.更深刻.学习型是建设当代马克思主义政党 ...

  • 党的建设方向学习总结
  •   把握党的建设的前进方向,是我们党加强自身建设的一条重要历史经验。在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上,我们党科学分析了党所处的历史环境和应承担的历史使命,再次指出了党的建设的前进方向。加强新形势下党的建设,我们党只有沿着十七届四中全会确定的党建方向前进,才能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   一、正确把握党的建设的总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