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整合理论及其在隐喻分析中的应用

  摘 要:本文采用概念整合理论解读和探索毛泽东诗词中的隐喻及其幕后认知机制,旨在进一步显示该理论在隐喻分析中的强大阐释力并尝试扩大其应用视角。隐喻广泛存在于诗歌之中,毛泽东诗词通过丰富的隐喻意象将诗人的情感、理想和信念等表达得淋漓尽致。本文根据毛泽东诗词的这一特点,将其按照诗词中所包含的隐喻意象,即自然意象、社会意象和神话意象,整体划分为三类,然后选取毛泽东诗词运用概念整合理论加以分析。   关键词:概念整合理论 整合 隐喻 意象 毛泽东诗词      一、引言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映射包括隐喻映射引发了人们的热烈讨论,这种讨论不仅限于语言学习同时还延伸至科学发现、图形设计、数学思维和电脑界面等领域。在以前集中研究的跨空间映射的基础上,如今Fauconnier和Turner通过添加压缩、整合网络以及整合原则和限制条件将此过程进一步完善并细化①。   Turner指出概念整合作为普遍的认知操作,可以应用于文学作品的分析中,特别是诗歌分析中。②大部分的整合都与人们的感情和眼前的实际情况大相径庭,整和空间中的主要认知过程也是隐晦的。只有通过具体的分析才能获知整合过程的变幻莫测和耐人寻味。为了挖掘人们构建意义时的隐晦过程及其认知机制,本文引入了概念整合网络来帮助大家进一步解读隐喻意义的构建过程以及这些意义是如何帮助作者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和观点的。需要指出的是“隐喻”在这篇文章中并不是指语言符号,而是指隐含于诗歌中的概念结构,因此,我们可以从多种角度解读隐喻。文章按照隐喻中包含的意象大致将隐喻分为三类,如下表:   二、案例分析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这首诗作于1949年4月下旬,记录了中国历史上激动人心的渡江战役。1949年4月21日,百万解放军战士对国民党防线发起致命攻击。在即将占领国民党政治中心南京之时,毛泽东受到极大鼓舞,于是构思创作了这首诗以此来鼓舞战斗中的士兵们。   诗中的第一节记录了渡江战役的宏伟气势。我们可以从中得知当时的天气条件、作战形式和历史背景。如果按因果顺序来说,首句应该是第二句,这两句构成因果关系的倒装句。诗人一开始就极力突出和强调渡江战役胜利的结果。他利用“风雨”来喻指南京因遭到渡江战役暴风雨似的袭击,使得政治局势发生骤变。   这个隐喻通过隐喻性映现将两个输入空间结合:来源域中渡江战役的胜利开展和目标域中钟山风雨起苍黄。暗含在两个空间内的隐喻性对应关系反映出两个空间对应关系的跨空间映射。来源域中,解放军的突袭让国民党措手不及,为彻底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推进历史前进奠定了基础。目标域中的暴风雨来势凶猛、变化莫测让人们防不胜防。部分映现将解放军的突袭同暴风雨的来临连接起来。两个空间的对应部分并非任意挑选,而是由共享关系结构中的因素角色所诱发。③诗人将国民党应对解放军突袭的感受与面临即将到来的暴风雨的感受整合在了一起。   双畴网络能够操作主观经历和共享的普遍事件之间的强烈冲突。④在渡江战役的框架中包含了解放军和南京这些因素(element),在另一个框架中则是暴风雨和钟山。网络中的整合空间继承了暴风雨输入空间的框架并吸收了渡江战役输入空间中的因素:解放军和南京,以此来填补它们对应部分的角色。因此,这些因素都被部分地投射到整合空间中并在此融合。   整合网络中,两个输入空间的关键关系可以压缩成空间内部的关系。⑤这个例子中,两个输入空间大体上是由因果关系联系在一起,渡江战役导致钟山风雨发生了变化。具体来说,解放军的突袭由类比关系同暴风雨的突袭连接起来。两个空间中的结构和关键关系在整合空间中进行了选择性的压缩。⑥渡江战役输入空间中来势凶猛的突袭和暴风雨输入空间中的风云变化由外在的因果关系压缩成内在的相似关系:政治局势的突变同这风云变化一样的势不可挡。解放军的突袭和暴风雨的来临中的变化关系在整合空间被压缩成了独特性关系:来势凶猛的突袭和暴风雨融合在一起。同时,地点钟山和南京之间的部分整体关系也被压缩。   类属空间通常包含整个网络所共享的信息,而这些信息一般都是具体的⑦:来势凶猛的解放军突袭和暴风雨都将改变人们的生。整合网络结构如下图所示:   组合、完善和扩展激发了整合空间中的突生结构。通过选择性投射和跨空间映现,组合后的突生结构由此得出。⑧整合过程中,组合两个输入空间中的因素和关系,暴风雨般的突袭是对国民党的致命打击,国民党也会因此而被一举歼灭。通过完善脑海中的场景联系历史背景,我们可以进行如下延伸。渡江战役正如这来势汹涌、不可逆转的暴风雨一般能够进行到底并取得最后的胜利,最终导致政治格局的变化。我们也可以无限地扩展整合结构。通过扩展,我们可以得知彻底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指日可待,人民解放战争必将取得最后的胜利。   颈联“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中,毛泽东以古喻今,利用典故表明其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决心。这是反用“穷寇勿追”的兵法典故,对句“不可沽名学霸王”则是运用富有历史教训的历史人物典故。这是一个违实隐喻,包含两个输入空间:来源域是公元前206年的楚汉争霸战;目标域是当前的解放战争。部分映现将两个输入空间连接起来:解放军与楚霸王相对应,刘邦与国名党相对应。暗含在两个空间内的隐喻性对应关系反映出两个空间对应关系的跨空间映射。来源域中,楚霸王因为一时的仁慈而失去其统治。目标域中,解放军展开彻底全面的进攻。两个空间的对应部分并不是随意挑选的,而是由共享关系结构中的因素角色所诱发的。   这个整合网络也属于双畴网络。整合空间继承了楚汉相争输入空间的组织框架并从解放战争输入空间中吸收了解放军和国名党因素,以此来填补它们对应部分的角色。因此,这些因素都被部分地投射到整合空间中并在此融合。   概念整合网络中的输入空间是通过关键关系联系起来的。这个例子中,两个输入空间通过类比关系连接。两个空间中的结构和关键关系在整合空间中进行了选择性的压缩。外在空间的类比性压缩成了整合空间的非类比性:楚霸王放虎归山而解放军将革命进行到底。另一个明显的压缩关系就是两个空间的时间和空间关系的压缩。楚汉之争发生在公元前206年的黄河流域,整合空间中的时间和空间地点:解放战争是在长江流域随处即发。   类属空间通常包含整个网络所共享的信息,而这些信息一般都是具体的:两个空间都隶属中国历史长河中的转折性战役。   整合过程中,组合两个输入空间中的因素和关系,我们可以得知如果解放军满足于现在的状况,故步自封,就会像楚霸王一样由于一时的仁慈手软而导致最终的灭亡。通过完善脑海中的场境联系背景,我们可以延伸其内在意义。在解放战争蓬勃开展的形势下,我们应该将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战争坚持到底。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解放军驱逐国民党反动派的坚决。我们也可以无限地扩展整合结构。通过扩展过程,我们可以推测出解放战争在我们坚定不移的决心中必将取得最后的胜利,此时的国民党已经大势已去。   这首诗中,毛泽东利用天气的幻变和历史典故来描述这一真实的历史事件,并表达了其坚持消灭敌人的主观愿望。在这复杂的历史背景下,双畴网络用于操作自然条件输入空间和社会条件输入空间的强烈冲突。   整合网络如下图:   三、结语   这篇文章通过对毛泽东诗词的分析,力图揭示隐喻隐晦意义的构建过程和人们的认知机制。通过前文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几点:

  首先,文章利用概念整合理论对毛泽东诗词中的隐喻进行分析,证明了概念整合理论的强大阐释能力。   其次,通过对诗词的分析,我们发现毛泽东诗词中的隐喻都包含着概念整合网络。解读隐喻的过程就是概念整合的过程。历经岁月,这个过程已经成了约定俗成的步骤。这就告诉我们需要拓展在跨空间映现和推理转移上的视野。我们需要处理可观测的隐喻概念机制后更为复杂的整合过程;我们需要考虑到文化历史的因素,通过文化背景和个人的想法来理解整合过程中所产生的突生结构。认知操作的不为人知的幕后机制是证明整合式解读隐喻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强大的和极具创造力的工具。   再次,现代人在创建两个互相冲突的心理空间时具备着非同寻常的能力。操作输入空间中具有极强冲突的双畴网络的能力是现代人的认知特点。隐喻也是其最为有力的产物之一。双畴网络能够作为我们划分事物的重要认知工具。这种工具能够将其他意义置于这个高度整合的网络中,例如毛泽东诗词中这些容易理解的意象,通常这些意象都能为整合网络提供框架。毛泽东诗词中,诗人创造性地将自然现象、社会行为和神话意象同现实生活的经验融合。在扩展整合网络的过程中,回归到诗人的原始状态是明智之举。分析毛泽东诗词中的隐喻必须要理解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诗人不仅向读者呈现出现实的场景,通过各种生动的辞藻构建出当时的场景;同时,诗人还将个人的态度、情感和意图表达得惟妙惟肖。诗人通过隐喻来达成这一目标,即输入(诗人的真实意图)和输出(部分依据诗人的真实意图)之间制造一种差距。要填补这个差距,需要读者积极参与意义的构建过程。   最后,在理论上,文章丰富了语料研究范围,为语言学理论研究提供较为新颖的语料,特别是在认知语言学研究上。研究毛泽东诗词中隐喻的意义构建还可以建立一个相对而言较为全面的研究系统。此外,它也可以有助于其他方面的研究,例如翻译。我们能够使用概念整合理论来证实翻译的意义是否忠于原文。      ①④⑤⑥⑦ Fauconnier,G. & Turner,M. Rethinking Metaphor. Cambridge Handbook of Metaphor and Thought,Ray Gibbs,ed.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8.   ② Turner,M. The literary mind .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b:64.   ③⑧ Fauconnier,G. & Turner,M. Conceptual Integration Net   works. Cognitive Science,1998,22(2).      参考文献:   [1] 汪少华. 合成空间理论对隐喻的阐释力[J]. 外国语,2001(3).   [2] 余渭深,董平荣. 合成空间与中国古典诗词意象[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3).   [3] 张辉. 熟语及其理解的认知语义学研究[M].北京:军事译文出版社,2003.   [4] Coulson, S. & Oakley, T. Blending Basics[J].Cognitive Linguistics, 2000, 11(3).   [5] Fauconnier,G.Conceptual Integration[J].Emergence and De velopment of Embodied Cognition,2001.   [6] Fauconnier,G.Conceptual Integration[J].Journal of Foreign    Languages,2003(2).   [7] Fauconnier, G. Mental Spaces[M].New York an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4.   [8] Fauconnier, G. & Turner,M.The Way We Think:Conceptual Blending and the Mind’s Hidden Complexities[M].New York:The Perseus Books Group, 2002.   [9] Grady,J. & Oakley, T & Coulson, S. Conceptual Blending Theory and Metaphor[A].Eds.Steen,G & Gibbs,R. Metaphor in Cognitive Linguistics[C]. 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1999.   [10] Lakoff, G. & Turner, M. More than Cool Reason: A Field Guide to Poetic Metaphor[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9.   [11] Turner, M. Double-scope Stories [A].Ed. David, H. Narrative Theory and the Cognitive Sciences [C].Stanford: CSLI Publications,2003.省略

  摘 要:本文采用概念整合理论解读和探索毛泽东诗词中的隐喻及其幕后认知机制,旨在进一步显示该理论在隐喻分析中的强大阐释力并尝试扩大其应用视角。隐喻广泛存在于诗歌之中,毛泽东诗词通过丰富的隐喻意象将诗人的情感、理想和信念等表达得淋漓尽致。本文根据毛泽东诗词的这一特点,将其按照诗词中所包含的隐喻意象,即自然意象、社会意象和神话意象,整体划分为三类,然后选取毛泽东诗词运用概念整合理论加以分析。   关键词:概念整合理论 整合 隐喻 意象 毛泽东诗词      一、引言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映射包括隐喻映射引发了人们的热烈讨论,这种讨论不仅限于语言学习同时还延伸至科学发现、图形设计、数学思维和电脑界面等领域。在以前集中研究的跨空间映射的基础上,如今Fauconnier和Turner通过添加压缩、整合网络以及整合原则和限制条件将此过程进一步完善并细化①。   Turner指出概念整合作为普遍的认知操作,可以应用于文学作品的分析中,特别是诗歌分析中。②大部分的整合都与人们的感情和眼前的实际情况大相径庭,整和空间中的主要认知过程也是隐晦的。只有通过具体的分析才能获知整合过程的变幻莫测和耐人寻味。为了挖掘人们构建意义时的隐晦过程及其认知机制,本文引入了概念整合网络来帮助大家进一步解读隐喻意义的构建过程以及这些意义是如何帮助作者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和观点的。需要指出的是“隐喻”在这篇文章中并不是指语言符号,而是指隐含于诗歌中的概念结构,因此,我们可以从多种角度解读隐喻。文章按照隐喻中包含的意象大致将隐喻分为三类,如下表:   二、案例分析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这首诗作于1949年4月下旬,记录了中国历史上激动人心的渡江战役。1949年4月21日,百万解放军战士对国民党防线发起致命攻击。在即将占领国民党政治中心南京之时,毛泽东受到极大鼓舞,于是构思创作了这首诗以此来鼓舞战斗中的士兵们。   诗中的第一节记录了渡江战役的宏伟气势。我们可以从中得知当时的天气条件、作战形式和历史背景。如果按因果顺序来说,首句应该是第二句,这两句构成因果关系的倒装句。诗人一开始就极力突出和强调渡江战役胜利的结果。他利用“风雨”来喻指南京因遭到渡江战役暴风雨似的袭击,使得政治局势发生骤变。   这个隐喻通过隐喻性映现将两个输入空间结合:来源域中渡江战役的胜利开展和目标域中钟山风雨起苍黄。暗含在两个空间内的隐喻性对应关系反映出两个空间对应关系的跨空间映射。来源域中,解放军的突袭让国民党措手不及,为彻底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推进历史前进奠定了基础。目标域中的暴风雨来势凶猛、变化莫测让人们防不胜防。部分映现将解放军的突袭同暴风雨的来临连接起来。两个空间的对应部分并非任意挑选,而是由共享关系结构中的因素角色所诱发。③诗人将国民党应对解放军突袭的感受与面临即将到来的暴风雨的感受整合在了一起。   双畴网络能够操作主观经历和共享的普遍事件之间的强烈冲突。④在渡江战役的框架中包含了解放军和南京这些因素(element),在另一个框架中则是暴风雨和钟山。网络中的整合空间继承了暴风雨输入空间的框架并吸收了渡江战役输入空间中的因素:解放军和南京,以此来填补它们对应部分的角色。因此,这些因素都被部分地投射到整合空间中并在此融合。   整合网络中,两个输入空间的关键关系可以压缩成空间内部的关系。⑤这个例子中,两个输入空间大体上是由因果关系联系在一起,渡江战役导致钟山风雨发生了变化。具体来说,解放军的突袭由类比关系同暴风雨的突袭连接起来。两个空间中的结构和关键关系在整合空间中进行了选择性的压缩。⑥渡江战役输入空间中来势凶猛的突袭和暴风雨输入空间中的风云变化由外在的因果关系压缩成内在的相似关系:政治局势的突变同这风云变化一样的势不可挡。解放军的突袭和暴风雨的来临中的变化关系在整合空间被压缩成了独特性关系:来势凶猛的突袭和暴风雨融合在一起。同时,地点钟山和南京之间的部分整体关系也被压缩。   类属空间通常包含整个网络所共享的信息,而这些信息一般都是具体的⑦:来势凶猛的解放军突袭和暴风雨都将改变人们的生。整合网络结构如下图所示:   组合、完善和扩展激发了整合空间中的突生结构。通过选择性投射和跨空间映现,组合后的突生结构由此得出。⑧整合过程中,组合两个输入空间中的因素和关系,暴风雨般的突袭是对国民党的致命打击,国民党也会因此而被一举歼灭。通过完善脑海中的场景联系历史背景,我们可以进行如下延伸。渡江战役正如这来势汹涌、不可逆转的暴风雨一般能够进行到底并取得最后的胜利,最终导致政治格局的变化。我们也可以无限地扩展整合结构。通过扩展,我们可以得知彻底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指日可待,人民解放战争必将取得最后的胜利。   颈联“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中,毛泽东以古喻今,利用典故表明其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决心。这是反用“穷寇勿追”的兵法典故,对句“不可沽名学霸王”则是运用富有历史教训的历史人物典故。这是一个违实隐喻,包含两个输入空间:来源域是公元前206年的楚汉争霸战;目标域是当前的解放战争。部分映现将两个输入空间连接起来:解放军与楚霸王相对应,刘邦与国名党相对应。暗含在两个空间内的隐喻性对应关系反映出两个空间对应关系的跨空间映射。来源域中,楚霸王因为一时的仁慈而失去其统治。目标域中,解放军展开彻底全面的进攻。两个空间的对应部分并不是随意挑选的,而是由共享关系结构中的因素角色所诱发的。   这个整合网络也属于双畴网络。整合空间继承了楚汉相争输入空间的组织框架并从解放战争输入空间中吸收了解放军和国名党因素,以此来填补它们对应部分的角色。因此,这些因素都被部分地投射到整合空间中并在此融合。   概念整合网络中的输入空间是通过关键关系联系起来的。这个例子中,两个输入空间通过类比关系连接。两个空间中的结构和关键关系在整合空间中进行了选择性的压缩。外在空间的类比性压缩成了整合空间的非类比性:楚霸王放虎归山而解放军将革命进行到底。另一个明显的压缩关系就是两个空间的时间和空间关系的压缩。楚汉之争发生在公元前206年的黄河流域,整合空间中的时间和空间地点:解放战争是在长江流域随处即发。   类属空间通常包含整个网络所共享的信息,而这些信息一般都是具体的:两个空间都隶属中国历史长河中的转折性战役。   整合过程中,组合两个输入空间中的因素和关系,我们可以得知如果解放军满足于现在的状况,故步自封,就会像楚霸王一样由于一时的仁慈手软而导致最终的灭亡。通过完善脑海中的场境联系背景,我们可以延伸其内在意义。在解放战争蓬勃开展的形势下,我们应该将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战争坚持到底。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解放军驱逐国民党反动派的坚决。我们也可以无限地扩展整合结构。通过扩展过程,我们可以推测出解放战争在我们坚定不移的决心中必将取得最后的胜利,此时的国民党已经大势已去。   这首诗中,毛泽东利用天气的幻变和历史典故来描述这一真实的历史事件,并表达了其坚持消灭敌人的主观愿望。在这复杂的历史背景下,双畴网络用于操作自然条件输入空间和社会条件输入空间的强烈冲突。   整合网络如下图:   三、结语   这篇文章通过对毛泽东诗词的分析,力图揭示隐喻隐晦意义的构建过程和人们的认知机制。通过前文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几点:

  首先,文章利用概念整合理论对毛泽东诗词中的隐喻进行分析,证明了概念整合理论的强大阐释能力。   其次,通过对诗词的分析,我们发现毛泽东诗词中的隐喻都包含着概念整合网络。解读隐喻的过程就是概念整合的过程。历经岁月,这个过程已经成了约定俗成的步骤。这就告诉我们需要拓展在跨空间映现和推理转移上的视野。我们需要处理可观测的隐喻概念机制后更为复杂的整合过程;我们需要考虑到文化历史的因素,通过文化背景和个人的想法来理解整合过程中所产生的突生结构。认知操作的不为人知的幕后机制是证明整合式解读隐喻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强大的和极具创造力的工具。   再次,现代人在创建两个互相冲突的心理空间时具备着非同寻常的能力。操作输入空间中具有极强冲突的双畴网络的能力是现代人的认知特点。隐喻也是其最为有力的产物之一。双畴网络能够作为我们划分事物的重要认知工具。这种工具能够将其他意义置于这个高度整合的网络中,例如毛泽东诗词中这些容易理解的意象,通常这些意象都能为整合网络提供框架。毛泽东诗词中,诗人创造性地将自然现象、社会行为和神话意象同现实生活的经验融合。在扩展整合网络的过程中,回归到诗人的原始状态是明智之举。分析毛泽东诗词中的隐喻必须要理解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诗人不仅向读者呈现出现实的场景,通过各种生动的辞藻构建出当时的场景;同时,诗人还将个人的态度、情感和意图表达得惟妙惟肖。诗人通过隐喻来达成这一目标,即输入(诗人的真实意图)和输出(部分依据诗人的真实意图)之间制造一种差距。要填补这个差距,需要读者积极参与意义的构建过程。   最后,在理论上,文章丰富了语料研究范围,为语言学理论研究提供较为新颖的语料,特别是在认知语言学研究上。研究毛泽东诗词中隐喻的意义构建还可以建立一个相对而言较为全面的研究系统。此外,它也可以有助于其他方面的研究,例如翻译。我们能够使用概念整合理论来证实翻译的意义是否忠于原文。      ①④⑤⑥⑦ Fauconnier,G. & Turner,M. Rethinking Metaphor. Cambridge Handbook of Metaphor and Thought,Ray Gibbs,ed.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8.   ② Turner,M. The literary mind .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b:64.   ③⑧ Fauconnier,G. & Turner,M. Conceptual Integration Net   works. Cognitive Science,1998,22(2).      参考文献:   [1] 汪少华. 合成空间理论对隐喻的阐释力[J]. 外国语,2001(3).   [2] 余渭深,董平荣. 合成空间与中国古典诗词意象[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3).   [3] 张辉. 熟语及其理解的认知语义学研究[M].北京:军事译文出版社,2003.   [4] Coulson, S. & Oakley, T. Blending Basics[J].Cognitive Linguistics, 2000, 11(3).   [5] Fauconnier,G.Conceptual Integration[J].Emergence and De velopment of Embodied Cognition,2001.   [6] Fauconnier,G.Conceptual Integration[J].Journal of Foreign    Languages,2003(2).   [7] Fauconnier, G. Mental Spaces[M].New York an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4.   [8] Fauconnier, G. & Turner,M.The Way We Think:Conceptual Blending and the Mind’s Hidden Complexities[M].New York:The Perseus Books Group, 2002.   [9] Grady,J. & Oakley, T & Coulson, S. Conceptual Blending Theory and Metaphor[A].Eds.Steen,G & Gibbs,R. Metaphor in Cognitive Linguistics[C]. 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1999.   [10] Lakoff, G. & Turner, M. More than Cool Reason: A Field Guide to Poetic Metaphor[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9.   [11] Turner, M. Double-scope Stories [A].Ed. David, H. Narrative Theory and the Cognitive Sciences [C].Stanford: CSLI Publications,2003.省略


相关内容

  • 国外研究动态
  • 国外研究动态: 功能翻译理论在国外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赖斯将 文本功能列为翻译批评的一个标准,提出"要把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特殊目的" 作为翻译批评的新标准.即从原文.译文两者功能之间的关系来评价译文.这种 关系指的是原文与译文的功能对等.赖斯的文本类型分类,强调针对不同 ...

  • 中英文求职信中言语行为对比分析
  •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从影片<刮痧>分析中美文化差异和冲突 2 中美非言语交际中的时空观差异 3 从童话看中西方儿童教育的差异 4 从关联-顺应理论视角研究旅游文本英译 5 分析狄更斯成长小说的主人公 6 美国黑人英语在美国电影中的应用 7 8 超越和世俗--对 ...

  • 语言的认知研究
  • <外国语言文学>(季刊) 2003年第3期(总第77期) 语言的认知研究 束定芳 (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 200083) [摘 要]本文首先介绍了语言学史上的几次重要的研究范式的转移,并指出,目前语言学家们对语言 的认知研究其实也意味着一次对语言和语言研究观念上的一次革命.研究方法作了简 ...

  • 中英爱情谚语的隐喻研究及其翻译
  •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乞力马扎罗山上的雪>中的生与死 2 Preciseness of Legal English 3 埃德加•爱伦•坡短篇小说的语言特色分析 4 从动物习语的比较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5 关于高中生英语听力理解中非语言因素的研究 6 从保罗的恋母 ...

  • 知识可视化应用于学科教学的新观点
  • 知识可视化应用于学科教学的新观点--访瑞士知识可视化研究开拓者马丁·爱普教授 2015-06-29 MOOC 本文由<开放教育研究>杂志授权转载 作者:本刊特约记者赵慧臣.王淑艳 编者按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如何有效应用知识可视化优化教学过程,成为图像时代教学面临的重要挑战.瑞士卢加诺 ...

  • 全身反应教学法在儿童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汉英谚语中关于文化价值观的比较 2 从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和<猫和老鼠>对比中美儿童教育的差异 3 浅析<呼啸山庄>希斯克利夫人物形象及其悲剧意义 4 The Comparison of Diet Culture ...

  • 英语名词化现象及其汉译途径
  • 2009年1月第26卷第l期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Jol唧alof Hubei J蚰.2009 V01.26 Nnl UIlive玛时ofEd塑tion 英语名词化现象及其汉译途径 杜玉生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语言文化学院,南京210044) 摘要:名词化现象是英语正式语体的最显著特征之一,是英语书 ...

  • 隐喻理论在二语习得中的应用
  • 2003年第6期 外 国 语 总第148期 No.6, November 2003 Journal of Foreign Languages General Serial No.148 文章编号:1004-5139(2003)06-0038-08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隐喻理论在二语 ...

  • 美国脱口秀中合作原则的违反与幽默的产生
  •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论苔丝悲剧命运的根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