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桂梅的教学风格

窦桂梅的教学风格

一、启程----自发追求

教师成长固然有赖于好的环境,但更重要的取决于自己的心态和作为。我以为社会是课堂,实践是砺石,他人是吾师,自身是关键。只要务实肯干、积极进取、开拓创新,就会在现实生存的土壤中找到自己的生长点,并以自己的成长影响周围。从这个意义上说,谁来给教师良好的成长环境?是教师自己。

我来自农村,那块沃土把执著追求和脚踏实地的精神植入我的生命----我坚信,要自强不息,要奋力拼搏。不管在哪个单位,从事哪门教学,只要埋下头来,任劳任怨,必能成为业务骨干,做出成绩,显出存在的价值。

1982年,15岁的我走出山村,走进吉林师范学校。四年后,我以优异的成绩毕业留校做文书工作。同学们羡慕,我却不情愿----既然学习了四年的师范,就该成为一名好教师。几经周折,终于改派到吉林市第一实验小学。由于分配太晚,我被安排到教务处做辅助工作。在这个岗位,我一干就将近5年,先后教过语文、音乐、数学、美术、自然常识、思想品德几门课程。每一次代课,我都全力以赴。代数学课时,所带班级成绩名列前茅;代音乐课时,上过大型公开课。但我感觉自己还是喜欢语文,而且语文教学也能更好地丰富自己的底蕴。因此,几年里我没有停止过恳求领导,要求岗位更换----教我最喜欢的语文。1991年,我终于如愿以偿。“打杂”的五年,使我开阔了眼界,积累了经验,综合素质得以全面提升。我也会不自觉地把音乐、美术、多媒体、信息技术等形式整合到语文教学中。

(一)靠“韧”劲学习

小时候没有读过多少书的我,当上教师以后觉得腹中空空,于是把书籍作为自己成长的土壤。后来,上网阅读也成了我学习的一部分。无论工作怎么忙,我都挤出时间学习。教育名著、文学经典等各类书籍占据了家里四面的墙壁。《南方周末》《人民教育》《书屋》等报纸杂志也成了我生活的伴侣。从23岁到32岁在作为居家女人最为辛劳的时期,我利用9年的时间,从函授的专科一直读到师大研究生课程班。记得报考中文函授本科的时候,我每天下午5点钟到师范学院进行补课学习,晚上9点钟到家后,再给孩子做第二天上幼儿园的菜,有时还要备课,或者给学生改作业。之后,我再复习成人高考的内容,直到半夜才睡觉。半年下来,我以第二名的优异成绩考上了中文函授本科。几年来,记下了20多万字的读书笔记、500多万字的文摘卡片。

(二)靠“闯”劲实践

日积月累,书读得多了,听得也多了,我越来越感悟到:课堂教学真是一门艺术,有领导、专家指导的公开课更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快车道。于是我找到校长要求上公开课。工作了30多年的李校长,从没有见过自己争取上公开课的教师。他告诉我,要先在年级组内练练,然后再说。于是年级组的教研活动,我都特别积极地参加。除了年级组内老师的帮助,我三天两头请领导、专家听课,每一次接受领导评课我都郑重地把本子打开念道:“上节课里您告诉我有以下几条缺点,您看这节课我改了多少。第一条……第二条……”我经常用录音机把自己的教学过程录下来回家细听,把发现的问题记在心里,争取在下堂课改进。1992年我终于有了一次上公开课的机会,执教《王二小》。一次次教学设计,一次次试教,推翻了,再重来……第二天就要上公开课了,下班后我一个人留下来做最后一次试讲。在我眼里,那一排排空空的座位就是我可爱的学生……由于太投入,竟忘了去托儿所接孩子,托儿所阿姨等不及了,把孩子送来,可是课还没讲完----于是我一手抱着孩子,一手拿着粉笔继续演练……由于巧妙的情境营造,生动的语言感染,真诚的师生交流,加上《歌唱二小放牛郎》的感人歌声,打动了所有学生和听课教师。从此一炮打响,便有了更多的机会在市级、省级公开课中得到历练。平常,我努力把每一节课都当公开课来要求自己。久而久之,课堂教学

水平明显提高。1995年和1997年,先后代表吉林省参加全国小学语文教学大赛,均获一等奖。

(三)靠“恒”劲积累

不断的积累已经成为我的自觉行为。在琐碎繁杂的工作之余,我努力挤出时间写教学随笔,教育心得,哪怕是几十个字也赶紧记下来。另外,我在“教育在线”网站经常粘贴自己的豆腐块,以便和网友交流。几年来写下了100多万字的教育教学笔记。出版了《为生命奠基》《我们一起成长》《窦桂梅阅读教学实录》等个人专著。在清华附小两年中,我和教师们一起大胆实践,勇于尝试,每一次听课后都给教师评课,努力做到优点说透,缺点不漏,策略给够。到年底听了500多节课后,我给76位一线教师,每人写了一封长信,结集为《教育的对话》----总结我和教师交流中的收获和思考,并发给他们作为我的工作总结。这种交流的方法让教师有了一些感触和思考,我和他们在对话的过程中彼此了解,共同鼓励,一起成长。 通过自己的实践,我认为教师的专业发展首要的是教师要有自我专业追求。正确的信念就是稳定的动力。教师的自我专业追求如果内化为信念,就不会被消解,从而形成坚毅、持恒的信念。追求就在自身的土壤中,一旦拥有它,生命的种子就会迸发出无限潜能,生根、发芽、开花,结出丰硕的果实。

二、跋涉----自觉尝试

教师仅有专业追求是不够的,还要在行动上拥有专业探索精神。作为语文教师,要冲破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樊篱,超越教材,超越课堂,超越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积累,生活的积累,情感的积累。为学生的生命成长奠基,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奠基,是语文教师的历史使命。

1994年下半年,我新接了一年级五班,在这片“自己的园地”倾注了全部心血,和我的学生以及其他科任教师一起用心经营了六年。

(一)超越教材

“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以往的语文学习,大多数教师只守着一本教材教学。然而,我发现,语文学习更重要的在于高品位的阅读和积累。于是我有意识地扩展阅读内容,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把教材看做一种可以改造的客观存在,积极审视和批判教材,科学地处理加工教材,准确地自选教材。

在教学中,我和学生大胆地对现行教材进行增删取舍。努力让教材成为学生发展的重要策源地,并在此基础上扩大篇章的积累量。六年中,在积累内容的纵深递进中,学生积累了1000多条成语,100多个寓言故事,200多条古今中外格言警句,平均每个学生的识字量在3000字左右……更重要的是,我将读书的视野从课文引发开去,从文学的视野走向人文的视野,走向文化的视野,把读书作为学生重要的语文学习过程。从“感动共和国的50本书”,到美国教育部推荐给学生必读的书目等。学生不但积累了大量语文知识,而且在书籍的人文熏陶中建构精神世界,形成健全人格。

再比如,六年里用自己编辑的《诗词300首》,我带领学生背诵了300多首古今诗词。从《诗经》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到毛泽东的“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从王维的“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到马致远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孩子们积累着诗的语言,感受着诗的情怀,从而抓住了学生记忆的黄金时代,摒弃了“课内背教条,课外背广告”的现象。张一帆同学在一次期末考试中“马失前蹄”,一向得意的他沮丧极了,在我开导他的第二天,他送我三首词《西江月》《生查子》和自己独创的词牌----《独笑傲》。他在这首词中写道:

泪眼已朦胧,成绩难留心中。

风光还是旧时同,恰似,一场春梦。

往事不堪回首,回首必见伤痛。

荣辱成败瞬念空,仍笑,明朝春风。

试想,对一个小学生来说,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创造!强化语文的诗教,时时拨动学生诗的琴弦,可以说,融会在书籍中的智慧、风骨、人生态度以及表达样式等都成为学生建立人生终极关怀的永恒资源。在教学程序的安排上,“钻入教材”是基础,“跳出教材”是拓展与深化,前者重认同与理解,后者重“反刍”与应用。从教材中来,到生活中去的认识路线,使教学目标落到实处。不但应在量上扩展延伸,还应带领学生就教材的一些内容进行延伸、修改、重组、再创造,让教材成为学生积极发展的广阔策源地。《人民教育》在1999年第二期发表了我的《敢向教材发难的孩子们》一文。文中讲了对《狐狸和乌鸦》《狼和小羊》等课文进行延伸课文内容、续编故事情节的创造;讲了《荷花》《小站》等课文如何修改教材内容的情景;讲了《一夜的工作》《为人民服务》等课文向作家领袖提意见的鲜活事例。

超越教材的过程,就是让学生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从书本中积累文化知识,间接获得情感体验,生活经验等人生涵养的过程。我们自豪,自豪的是中华民族文化资源的丰厚,可我们却痛惜地看到一代又一代人人文素养越来越单薄。我,一个从事“人之初”教育的语文教师,如果不能在孩子们阅读背诵的“童子功”季节引导他们走进阅读的广阔天空,让他们在书中与历史对话,与高尚交流,与智慧撞击,从而打下沉实、厚重的文学素养,人文素养,中华民族将来怎么拥有高贵的、文明的、创造的现代人呢?“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句话说的真是太好了。那么,这个阶梯的第一个平台首先应由我,由我们小学语文教师来搭建。

(二)超越课堂

“以社会当课堂而不是以课堂当社会”。我告诉学生,也提醒自己,学好语言不仅在课堂,生活也是语文学习的大课堂,它有着广阔的天地,与生命的成长共始终。

因此,我的语文课将语文引向自然,引进社会,引进生活,引进时代,着眼语文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拓展学生的生活领域,扩大学生的视野。六年中,我请学者教授专家来作讲座、答疑;带领学生参加社会服务劳动;参加社会团体举办的各种活动,如体育表演,口头作文大赛,课本剧表演等。我还经常和学生逛书店,看展览,看焦点访谈,进行热点采访及社会调查活动。班级组成记者团,采访同学、教师、家长以及社会各阶层的人。当然,还要让学生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感受到的表达出来。于是我每学期鼓励学生自己动手编辑杂志,迄今已编有《萌芽文集》《创造文集》《诗画文集》《发现父母》等,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亲近大自然,触及社会热点、焦点时所表达的对自然、社会、人生的体认。

超越课堂,不仅要把语文从课堂延伸到学生的生活中,还要触及他们的心灵。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我们开展了家长和孩子的心灵对话活动。一封封故事真实、感情真挚的家长来信,从《莘莘学子话艰辛》到《书的故事》,从《不堪回首的文革》到《孩子,我正在看着你们呢》……他们讲述着自己的求学经历,少年生活,工作压力,下岗困惑,母子情深,父子隔阂……同学们觉得来信的家长虽然是事业的强者,人生的英雄,但又是活生生的普通人,他们不像电影小说中的人物那么遥远,而恰恰是自己最亲爱的爸爸妈妈。就这样,一封封学生的《望星空》《苦难是人生的老师》《永恒的伴侣》等回信,带着滚烫的泪,含着浓浓的情传到家长的手里。且不说学生怎样情动辞发,妙笔生花,写作水平如何提高,单就精神世界的启迪就是最好的自我教育。家长看后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又回信和孩子们交流自己的读后感。有的提出希望,有的提出建议,有的赞叹不止。梁大为的妈妈读着那些理解、支持、鼓励的信不知哭了多少回。张继扬的爸爸一篇一篇回味着孩子们给他的回信,并利用双休日把亲戚的孩子叫到家里,把回信当做教材教育孩子们……最后在家长强烈要求下,学生自发编辑一本集子----《发现父母》。相信,这份精神礼物将成为他们人生历程中一座不朽的纪念丰碑。

六年级的下半年,我又开展了教师和学生的心灵对话。我给75个孩子写了75封心灵对白。

根据每个学生的性格、特长、优缺点等用六年里发生的小故事进行叙说。从写给赵航平的《想念你优美的声音》到写给黄杉的《努力吧,石头会变成钻石》;从写给宋宇庭的《擦干眼泪你会变得更潇洒》到写给谢瑶的《你拥有比分数更重要的东西》。学生以自己的爱回报了我的爱----从齐林的《让生命闪光》到宫策远的《点亮一盏心灯》,从孟楠的《太阳每天都是新的》到《酒逢“知己”千杯少》,一封封纯真、感动、感激,甚至提建议和意见的信都化作了爱的翅膀让我的心伴着幸福的泪飞翔!所有的感觉都沉淀成一句话:“当老师,值!”

由此,在超越课堂的过程中,语言已经不只是交流情感和思想的工具,更是人的生存空间,生存条件,存在方式。学生的生活活动、情感活动、心灵活动等所有的生命运动都是语文学习的过程,只有在这样的语文学习中才能感受自然,发现社会,体悟人生。只有这样的语文学习才能为他们身心的健全发展,为他们终身学习和精神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超越教师

“师生共同成长而不是拔苗助长”。引导学生超越教师,实际上是教师的一种自我超越,是教师富有时代魅力的精神境界。如何让教师可持续发展,成为学生心目中一本百读不厌的大书呢?如何让学生有能力脱离教师的搀扶学会学习,最终让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呢? 师道之尊,可以使学生仿之、效之,但绝不是不可超越之。教师不是全部知识、全部真理的化身,那么,我们就应该放下架子,蹲下身子,与学生一起去探求真理,发现真理,开创教师和学生真正平等的对话平台。在这样的环境中鼓励学生有超越之胆,敢于超越教师的精神;有超越之识,能够超越的能力;有超越之智,实现超越的成功。语文的学习应该寻找一种和学生谈话的轻松,态度的平等亲切,心灵的坦诚和谐。语文绝对不是只依靠教师就能学好,而是需要自己从鲜活的文字中感悟到独特的情感,从平凡的生活中感悟到高尚的情操,从一个标准答案中体会一次独立的思考。教师要永远相信自己教给学生的和学生教给你的一样多。对于学生的成长来说,语文教学能成为教师和学生终生追求真善美的友人和伙伴,教师和学生在语文课堂一道幸福成长,那才是真正的教育和理想的学习。

首先,努力让学生找到自己是好学生的感觉----我这样提醒自己:“如果每一个学生都学会了认识自己,都找到自己是一个好学生的感觉,都有了自信和创造的尊严,他们获得的是终身享用不尽的真正财富。”

其次,要学生超越教师,就要把思考、发现和批判的权利交给学生。就要给孩子一个喜新厌旧的头脑,而不是让学生接受教师的答案。一个从小就不会用自己的脑子去分析思考和辨别批判的人,我们怎么能指望他去开拓、去创造?我们追求语文教育人文底蕴的积淀,我们谱写思想冲破牢笼的教育诗篇。只有这样,我们的眼前才会出现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学生上台当老师,敢和你平等对话,敢挑你的毛病,敢提出和你不同的见解,不同的观点……

记得讲《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时,我想让学生心中永远树立邱少云这位著名战斗英雄的伟大形象。于是抓住课文中的:“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不动。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小时才渐渐熄灭。这个伟大的战士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也没挪动一寸地方,没发出一声呻吟。”进行了精心设计。首先让学生画出最能表现邱少云精神的词语,在挖掘了“千斤巨石”“一动不动”词语后,我引导学生抓住“半个多小时”思考:“烈火刚刚烧到邱少云身上的时候,他是怎么想的?”“当他疼痛难忍的时候是怎么想的?”“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时又是怎么想的?”学生受到感染和启发,有的说邱少云想到了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他的生命;有的说邱少云太伟大了,他一定在心里高喊“共产党万岁!祖国万岁!”有的说为了战斗的胜利他一定会想,这点痛算什么,我才不怕呢。正当我非常激动地准备和学生带着感情朗读这两句话时,有个学生却说话了。他说:“要是我的话,那非疼死我不可,我想火刚开始烧的时候,他坚持住了,真是了不起,不过火烧到一半的时候他有可能就昏过去了,那么他后来什么也没有想。”又有一个学生说:“我不同意老师和同学的意见,我曾被水烫过,疼痛的滋味实在难忍,那么火烧的感觉会更难受。如果说他到生命的最后一息没动一下的话,他心里肯定没

有想那么多,心里肯定只有一个念头:挺住挺住再挺住!坚持坚持再坚持!就是凭着任何力量无法抗拒的意志,他坚持到了最后。”还有个学生说:“老师,我觉得你让我们猜邱少云心里是怎么想的不好。其实我们一边读,一边想象当时的情景就会很感动的。本来读的时候想掉泪,可是一分析就没有感情了”。还有的同学奇怪地质疑:“邱少云他们是先遣部队,埋伏在离敌人很近的地方,大火在他身上燃烧了半个多小时,他身上带了子弹和手榴弹,那么这些一点就着的易燃物品被烧了那么长时间,怎么没有爆炸呢?”一个悲壮的画面被拆卸得七零八落,学生的激情没有了,变成了一个个困惑,一个个怀疑。我呆住了,面对英雄,教师会认为他们是神,并把成人的认识强加给学生,而在学生的眼里却是活生生的人,他们才不接受你的看法呢。的确,神是遥远飘渺的,而人的情感却是相近相通的。由此看来,靠老师是不够的,只有自己去想,去悟,去创造才是最可靠的。

可见,超越教师的过程,不仅是体验自己学习所获得知识的过程,还是教师和学生思想碰撞和观点交锋的过程,也是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过程,更是追求真实,探求真知,献身真理的过程。

综上所述,超越教材,超越教师,超越课堂的过程就是教师和学生超越习惯,超越传统,超越自我体能的、知识的、智慧的极限,从而实现自我审美的过程,自我创造的过程。由此可见,为生命奠基的过程,就是自我超越的过程。

凭着全心全力的付出----天道酬勤,我登上了事业的一个又一个台阶。1998年被吉林省命名为教改典型。2000年,省教育厅为我召开了《窦桂梅语文教改成果展示会》。2001年10月24日,我作为国家教育部更新教育观念报告团的主讲人,走进人民大会堂,作了《为生命奠基----语文教改的三个超越》的专题报告,《人民教育》全篇刊发。

理想的风筝飞得高远,是由于实践的线索柔韧。因此,教师专业探索表现在“思想的技术”也好,“技术的思想”也罢,都必须是“紧贴地面而行”。与其描述千万遍花儿的美,不如让自己一瓣一瓣地开放。

三、探索----自悟提升

如果抱守以往的经验或成绩,自己的专业就会停止成长。因此,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师应该继往开来,让经验成为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并站在“课程”的高度,成为课程的建构者,践行者,创造者----既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更要改变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行为;既要紧贴地面行走,又要怀抱问题意识,大胆尝试探索,拥有专业发展精神。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在语文教学中,逐步尝试通过“主题”教学,打破以往孤立割裂的学习范式,让语文教学紧紧地统一在主题创设的情境中,从整体上着重于人性的开发与启蒙,认识生命个体的尊严、价值与美好,建立人与世界和谐美好的联系,培育对生命的尊重、对审美的追求。每一个“主题”就是孩子精神成长的脚印,并构成学生的成长道路,成为其人生轨迹。 进入新世纪的2002年,我调入北京这“百川汇合”的教育入海口,来到教育阵容强大、实力雄厚的海淀区,工作于清华附小。面对新的校园,新的领导班子,我在这国家课程改革的重点实验区,一次次经历观念的洗礼,理念的撞击,实践的研讨,短短两年里,我的教育生命再一次注入了成长的活力,获得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提升。

(一)为什么提出主题教学

我想,《为生命奠基----语文教改的“三个超越”》之所以能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并成为清华附小的教学理念,是因为它改变了语文教育的“少慢差费”现状。无论从“大语文观”的角度,还是从为学生打好“人生的底色”的角度来说都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但是,回顾以上六年的语文教学探索,我倾注了大量的精力和全部的热情,在教学中增设了大量的活动项目和选读内容,并且大多是利用课余时间努力实现对教材与课堂的超越。但我的课堂教学还只限于改良层面,而且总有那么一点“茶壶里面翻波浪”的味道----我感觉到,自己当然也包括相当一部分

教师仅仅是从课外打包围战,而未完全进入主阵地。

回顾自己的学校生活,检索在学校积累的知识,如目不暇接的“满汉全席”。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发现这些“片断”知识不是被遗忘就是无法与其他经验作链接。尤其是在目前知识爆炸的时代,许多昨天的知识和方法在今天新知的浪潮席卷之下溶解了,猛然间,我觉得所学内容变成一场空。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作为学校的业务校长,我深深懂得:教学,尤其是课堂教学,是教育活动的基本组成部分,是教育改革中探讨的重要问题。因此,目前我面临的任务不光是教学实践,还要对已有的经验进行反思,通过对教育教学的深入研究,进行进一步的整合与创造,形成既符合课堂教学实际,又能指导我校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教师课堂效率的科学的课程体系----这对我来说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那么教师怎样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有效地积累智慧和情感,立体建构一个教学体系,在主课堂上做到合理高效,追求教学最优化,使教师和学生以整体的生命,而不是生命的某一方面投入到课堂活动中,从而更好地为学生的生命奠基?我读了西方统整课程理论,联想到了比较文学中的母题研究,于是就提出了“主题教学”。

这里的主题,不是思想主题,不是知识主题,也不是写作主题,而是文化主题。即以人文性为线索,兼顾语文知识和能力以及思维发展等,类似于比较文学中的母题。于是,在语文教学中,我将语文教材零碎散落的,甚至单一的内容和形式重新作一番统整。这样的教学,密度强,容量大,学生所学习的知识是不可限量的,如信息资源的获得,价值取向的形成,当然也包括知识以及能力的掌握与提高。

在海淀中心学区领导的指导下,在我校领导的支持下,我一边定期为教师上教学观摩研讨课,探讨如何以教材的一篇带动多篇,一边尝试在现有教学的基础上如何进行扩展与提高。“主题教学”的探索当然不是闭门造车,而是努力在理性思考支撑下去实践,去摸索。“主题教学”是从更高的层次----生命的层次,用动态生成的观念,重新全面认识课堂教学,整体构建新的课堂教学观。在研究过程中,我注意两方面的关系与整合:一方面是知识体系的内在和多重的联系,以求整合;另一方面是学生生命活动诸方面的内在联系、互相协调和整体发展。基于这些思考,2002年我为海淀中心学区的教师上了《朋友》两节课,就以“朋友”为主题,自选古今中外关于友情的四篇文章,本着以上思考展开教学。初步的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得到了相关领导、老师的鼓励和指导,更使我坚定了这一追求,使我的教学实践以及理论认识又有了新的提升。

需要说明的是,主题内容的选择是多角度的,结构是灵活多样的。因此,主题教学的模式也应该是开放的,而不是固定的。教师根据教材提供的主题单元,或者自己建构的主题单元,挖掘主题内涵,结合相关语文知识灵活地创意、规划、实施。强调整体和综合,强调综合性语文学习。让学生学得兴趣盎然、收获颇丰,需要教师的智慧和劳动。

我们学校现在使用的教材就是以“主题单元”取代“知识体系单元”来建构的。作为实践主题单元教材的教师,就不用花大气力对教材进行统整,而应该领悟教材以主题单元编写的意图,很好地使用教材。当然,也可以在大语文观中审视或者建构教材,即超越教材并且围绕主题重新选编内容。这样做,就打破了原来以知识逻辑体系框限人和那种知识单元教法“见学不见人”的弊端。“主题单元”让系统性退隐幕后,让学生通过主题学习,建构和凸现后隐的体系。可是,我发现大多教师对“主题单元”缺乏认识,仍然按照“知识体系单元”的形式一课一课地教,学生一课一课地学----课程教材再先进,如果教师仍然穿新鞋走老路,以不变应万变,改革的结果可想而知。“主题”教学不仅可以作为组合教材的一种方式,也可以作为实施教学、改革课堂的一把钥匙。

(二)怎样实践主题教学

从语文学习规律的角度进行“主题”教学,那么语文学习就既要着眼民族的未来,又要着眼学生个体的发展,引领学生关注文化,亲近母语,在他们熟悉的系列生活中,寻找语言文化的根源,汲取语言文化的汁液,让他们在语文生活中找到精神的栖息地,在立体多维的大语文生活中,沐浴着母语文化的光辉,通过体验与熏陶,理解与扬弃,鉴赏与反思,使得语文素养在同类的量的累积中获得质的提升,从而夯实学生语言文化的根基。

教师既要当主题教学的“设计师”,更要当主题教学的“建筑师”。因此,落实主题教学的内容和主题教学的环节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必须花费大量时间收集相关资源,并花心思、下功夫创意教学流程。当一个主题愈具有意义,愈深入或精致地处理,愈能置于情境脉络,愈根植于文化、背景、认知以及个人的知识中,学生便愈容易学习、记忆和生成。当儿童的生活兴奋点与社会建立起不同、具体而主动的关系时,学习就趋于统整,因此,学习的连接就不再是个问题,并能整合地成长----也许,这是一次真正的学习。

当然,在主题单元学习的最开始,教师就要将整个单元的内容、计划、目的、学习时间以及将要进行的主要活动通盘考虑,全面规划:教学的设计,教材的整合、方法的选择……都需要细致策划。甚至可以把“创意”全盘托给学生,和学生一起拟定方案。目的是围绕“主题教学”,关注人的发展,为师生间和谐发展、共同成长提供条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学生提供积极主动的活动保证,促使课堂多向、多种类型信息的交流和反馈。

为此,我们可以把语文“主题”教学分为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指通过文本这一载体表现出来的言语方式、知识信息以及能力附加等。第二个层面是指母语文化系统负载的民族精神、风骨情操等人文积淀;第三个层面是指个体的精神、理想、人格的生长与形成。相比之下,其中第一个层面是显性的,后两个层面是隐性的。不过,三个层面没有顺序之分,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包容,交织在一起。

1.整合----建立第一对关系:人和自然、社会

教学时,首先要抓住以上三个层面的“共振点”,也就是那些连接学生的精神世界和现实生活的“触发点”,即主题。也许你有这样的感受,学习一篇文章或一部作品时,首先感受到的是人世间的爱恨与冷暖,领悟到的是大自然万物的生命短暂和崇高,感慨高科技带来的神奇和悲欢……也就是说,首先吸引你的是无形的精神滋养而不是那些语言表达形式。这一个个情感激荡起伏的“兴奋点”,如“诚信”“亲情”,以及对自然的关爱,对弱小的同情,对未来的希冀,对黑暗的恐惧等等,就是主题。当然,主题教学内容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确定。 比如去年秋天,看到落叶满地,我便在一年级围绕“落叶”的主题,设计系列主题教学内容。比如整合几篇文章进行细致学习,捡地上的树叶进行“拔根儿”的说话游戏,选合适的落叶进行贴画写话的比赛。下面即以课文为主,附带其他内容编创的“童话剧”为例:

主要课文是:

秋天到了,天气凉了,一片一片的树叶从树枝上落下来。

树叶落在地上,小虫爬过来,躲在里面,把它当作屋子。

树叶落在沟里,蚂蚁爬上去,坐在当中,把它当作船。

树叶落在河里,小鱼游过来,藏在底下,把它当作伞。

树叶落在院子里,燕子飞来看见了,低声说:“电报来了,催我们赶快到南方去呢。”

教学伊始就创设情境,教师和学生扮演课文中的不同角色,采用文本、师生、生生对话的方式,抓住“爬、躲、藏、游、飞”这些表现小动物动作的词语,比较品味。然后再朗读体会落叶给蚂蚁、燕子、小鱼、小虫带来的情趣。之后加入《秋姑娘的信》:

秋姑娘摘下片片枫叶,给她的好朋友们写信。

一封写给南去的大雁,让它们路上多加小心。

一封写给要冬眠的青蛙,盖好被子别着凉生病。

一封写给贪玩的松鼠,快准备好充足的食品。

再写一封给山村孩子,别忘了给小树裹上“冬衣”。

咦,树上的枫叶都到哪去了?

哈,全被秋姑娘写了信!

目的是让孩子们体会落叶的聪明能干,还能写信给冬眠的青蛙、贪玩的松鼠、南去的大雁、山里的孩子。最后和学生一起朗诵我编写的小诗:

春天来了,带着微笑,飞上树梢。

风吹过,哗啦啦,我们舞蹈。

风住了,静悄悄,我们思考。

放假了,乘着风儿,带上奖状,回到大地的怀抱。

小虫的屋子,蚂蚁的小船,鱼儿的大伞,燕子的电报……

啊,大地,亲爱的妈妈!在你的怀里,我们好好睡觉。

这样,用描写“落叶”的童话、诗歌组合进行教学,孩子们认识的“落叶”就人性化了,立体化了。这落叶,在春天带着这样的微笑来到地上;夏天,风吹来她们舞蹈,风停止她们思考;秋天,他们就带着奖状落到大地。蚂蚁的屋子、小鱼的大伞、燕子的电报、还有给青蛙、松鼠、大雁的信……嗨!都成了落叶的创造。就这样,“落叶”带着快乐回到了妈妈的怀抱,静静地睡去。来年,落叶还会继续当屋子、做小船、拍电报、写封信。

主题教学把原来破碎分解的知识体系以及人文内涵整合成一个“集成块”,由个及类,由类及理,个性与共性组成立体的主题。学生阅读同一主题下的系列话题,会在更大的空间中,多角度地获取信息,在同一主题的语境中,得到审美教育和情感熏陶的升华。

2.积累----建立第二对关系:人和母语文化

主题教学好比一个背景。这个背景既包括母语文化和世界文化这个巨大的“场”,也包括母语文化的承继、世界文化的吸纳,还包括每个学生成长的精神环境,这些都是语文教学要考虑的必要因素。让所有孩子拥有基本相似的母语文化背景是我们应尽的职责。

因此,在小学阶段,教师一定要引领学生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从书本中积累文化知识,间接获得情感体验、生活经验等,丰富人生的涵养。

小学阶段是个体开始体认人的社会意义和价值过程的重要阶段,依靠有限的教材是远远不够的,我正是从这一点出发才把超越教材看得如此重要。但是,怎样让学生在目前学习科目繁多,学习压力大的前提下,对于母语文化的积累做到高效率----这确实是我们必须考虑的问题。

比如,对于我国古代诗词的积累。以前我只注重量的积累,并没有过多考虑如何积累更有效。如果利用“主题”来建构,比如按照四季、地域、风俗等分别组合成“山水”“离别”“节日”等,学生学习起来就会轻松许多,从而学会对比与区分。那些经过一代又一代生命参与和历史证明了的诗词精品,被“统整”之后,就如同空气一样从学生的口中进入大脑,流入血液,渗透到生命深处,让学生在诗品、诗意、诗情、诗格、诗韵汇成的大海中遨游,实现学习的快慰、成长的欢欣和人生的积极。

譬如对蕴含在童话、寓言、对联等中外文化精神的传承,采用主题教学的形式所体现出来的内涵,既有精神成长、社会生活以及世界万象的内容,更包括学生在社会化过程中对母语文化的深刻认同。如果说整合是为了学生在建立正确的人与自然、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分辨自然人和社会人异同的话,积累则是在建立人和母语文化关系的基础上,逐渐学会分辨本民族文化和其他民族文化的异同。也就是说,教学除了积累语文知识,还要基于对地域文化和母语文化的尊重。教学内容应尽可能以母语和世界文学精品为主要内容,体现国家、民族的精神。惟其如此,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语言才不只是学生交流情感和思想的工具,更是学生存在的精神家园,他们的身心得到了健全的发展,这将为其终身学习和精神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由此,语文知识的组织和统整必须置于个人、社会、学习研究所形成的脉络中。当真正的课

程统整后,你会发现知识学科不但不是敌人,而且是必要的盟友----从更为广阔的文化知识天地中汲取人类的文明和思想的养料。

总之,母语教育强调文化背景的渲染是十分重要的。主题教学的过程就像在一幅伟大作品的背景或者框架中,整体把握、螺旋渐进,积累包括语言材料、篇章样式、人生体验、思想情感等多方面内容。学生知识和情感的大楼以及母语文化的画面主体,就一点一点地被“描绘”出来了,从而在超越教材、超越课堂、超越教师的过程中,完成了一幅壮美深远的图画。

3.自省----建立第三对关系:自我的确立

如果说强调积累是强调对于文化的认同和传承,那么主题教学中的另一个层面,反省----自我的确立,就是强调对于个体人格或个性的塑造。努力让所有孩子拥有个性化的精神世界是语文教学追求的重要目标。

我的基本立场是:不是在教学中造就学生的思想,而是学生个人的思想从课堂学习中汲取营养而成长,由种子到大树,到开出花结出属于自己的果实。因此,主题教学也是学生的灵魂吸取自身成长需要的营养的过程。它不是把学生的语文学习视为一元思想的灌输,而是引导每个学生在获得基本认同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个性及经历产生不同的感受,走上正确便捷的知识积累和精神成长的跑道,并最终建立起属于自己的丰满而充满活力的生命世界。 我在以《亲人》为主题的课堂教学时,以同一个作者魏巍的《再见了,亲人》《我的老师》为主讲教材,结合现实社会,补充其他语文资料以及音像资料,跨越时代,跨越国籍,跨越自己,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探讨对亲人的理解,体会多种亲人的重量。教学时,从会意字“亲”入手,想象“树木高高立,枝壮叶儿绿;父母和子女,就像叶连枝”,领会亲人之血脉相连。然后引导学生倾听窗外的声音,在那些抗洪抢险的战士,抗击非典疫情的白衣天使,以及中央电视台播出的“感动中国的年度人物”中体会同一个祖先同一个中华的亲人之爱。

接着重点引导学生跨越国界,放眼世界,体会中朝友谊《再见了,亲人》中爱的奔流与燃烧,人间至贵的爱的轰轰烈烈。最后回到《我的老师》中不是血缘关系,不同于轰轰烈烈的平平淡淡的爱。另外,结尾推荐几本书给学生,如描写人间亲情的《爱的教育》《马燕日记》《我们仨》等。另外,索性引发开去,推荐沈石溪的《鸟奴》《红奶羊》《一只猎雕的遭遇》,椋鸠十的《独耳大鹿》《雁王》《消失的野犬》等动物亲情故事。我想,这小小的课堂是不能把“亲人”的主题讨论全面的。重要的是让学生引发开去,我相信,学生作为父母的亲人,老师的亲人,在这堂课中不仅仅是学会感动,他们将各自带着对“亲人”的体悟,把这堂课获得的感受内化为自己的力量,学会去爱。那么,无论是轰轰烈烈,还是平平凡凡,随着生命的成长和生命的感悟,会带着各自的领悟和体验体现这份爱的实实在在,并伴他们走好生命的每一天。这样,主题教学就在个体人格建构过程中起到应有的作用。

由此,主题教学中感性的情感和理性的思想,可以在不自觉中引领着学生品味课文遣词造句来体味其匠心所在。反之,学生得到的将是没有生命的读写之“技”,丢弃的却是影响终生的精神之“道”。对于学生的成长来说,主题教学下的语文学习,学生知识积累多了,眼界开阔多了,思想认识自然就变得开阔起来,进而产生思想的交锋、观点的碰撞,放飞他们的心灵,丰富他们的认识,开掘他们的智慧。随着时间的推进,这样的课堂----标准化的结论、服从化的关系、程式化思维的坚冰就会打破。也许丰富多维的立体主题教学的过程,就是很好地践行陶行知的“先生最大快乐是培养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的过程,也是让学生懂得“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过程。

总之,围绕特定主题教学所带动的人文性就像是一首乐曲的主旋律,那么得到落实的工具性就是那不断颤动的琴弦,而教师就是指导学生弹奏高妙乐曲的琴师。因此,主题教学作为一种“文化”,就统领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我们就不必在这两者如何统一的问题中纠缠或困惑了。当然,主题教学的研究还处在青涩阶段,主题阅读、主题作文等方面的研究也有待

进一步开发,距成熟还有一段距离。

只要有行动就会有收获。我们把教学改革的实践目标定在探索创造充满生命活力的主题课堂教学,目的是不只是限于教材一隅,不只是单纯的教和学,而是师生共同参与,互相合作,共同探索,在感受课堂的情感涌动中一起幸福成长。努力让学生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健全的发展,努力让教师的劳动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

四、反思----自省常新

教师是否愿意花时间反思自己的工作,是教师是否具有专业素养的标志。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学海无涯,艺无止境。教师的专业追求、专业探索、专业提升,要靠不断的反思,教师要学会在言说和行动中思考,在反思批判中成长。自己的教育生活就是一种学术行为,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应不断反思。这也许将成为自己需要时时温习的功课。

我愿把自己一路走来的反思提出来,与广大教师共勉。

1.激情不老

这应该成为为师品格的重要追求。马克思说,激情是人追求自己的对象世界的一种本质力量。只要生命在,激情就在。教师的激情就是要点燃学生的情绪,照亮学生的心灵。对教育的激情,应该从现在的外在表象化为内在的精神气质。不因年龄的增长,环境的改变,地位的升降而改变。

2.读书一生

好教师的知识结构应当由三块组成,即精深的专业知识,开阔的人文视野,深厚的教育理论功底。古典文学修养和哲学修养的不足,决定了我要以为学生生命奠基为追求,必须靠读书学习进行自身的弥补和进修,要像永不干硬的海绵一样不断地吸收和纳取。

3.宁静致远

一个好教师不全是靠培训成长起来的,更不是靠检查、评比造就的。教师很苦很累,比如各类名目繁多的学历进修,课改通识培训,市级的、省级的甚至国家级的教学比赛压得教师喘不过气来。教师自由发展的空间,已被剥夺殆尽----整天忙着读人家的“书”,自己的“书”却没有读。这种过重的外在负担将导致“肤浅后遗症”。因此,与其忙忙碌碌,不如围绕自己的特色钻研下去,深化,细化,创造属于自己的心灵财富,在浮躁的现实中寻求一份属于自己的宁静心境,并置身其中朝着理想的目标默默地努力,静静地成长。

4.以写促思

写作不仅是积累经验的一种方式,更是逼迫自己勤于阅读和思考的强劲动力。因懂得这些,虽工作辛劳,文笔稚嫩,但我仍坚持用文字记录自己的教育生活,让忙碌的我不断与宁静的我进行对话,让冲动的我不断接受理智我的批判,让实践的我不断接受理论的我的提升。

5.慎独养身

个人独处,他人不知,能严格按照慎独去做,没有其他杂念,实实在在按照道德准则去做。面对荣誉,要拿得起,放得下。不要在乎别人的毁誉,而要自信自醒,打击你的力量就是前进的力量。但问耕耘,莫问收获,竭尽全力,就是胜利。可以说,慎独是最好的善待自己。

6.伸展个性

教师不能没有独特的风格,不能没有鲜明的个性。随波逐流,循规蹈矩是自己成长的最大敌人。“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也应成为我们为师的座右铭。我想对自己说的是,人云亦云的尽量不云,老生常谈的尽量不谈,要学会独立思考,而不是跟着“风”跑。对自己的教学,不要考虑完美,要考虑最有特色。

7.爱在细节

教师要学会爱,爱在细节,因为教育就是一堆细节。比如,对待生活在当今社会环境的学生,教师缺少的不是强力和果断,缺少的是教养和耐心,需要的是更多的等待和细心。“随风潜

入夜,润物细无声”。尤其对所谓的学习、心理有“障碍”的学生,要学会做“寒里”和“雪中”去“送炭”的人,更要成为学生在困难或痛苦中及时送去精神安慰的人。

8.海纳百川

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谁走在我的前面,谁就是我的老师,包括学生,尤其是那些老教师----敬业,博学,钻研,激情,严谨,刻苦等教育传家宝,已经成为我们“通向现在和未来美好教育境界的阶梯”,把我们引领到当今课程改革的风口浪尖上。我心中永远铭记他们,并在今后的工作中时时记得向周围的教师学习。

9.合作同进

如果说以前的成长靠的是个人奋斗,那么新的时代与环境,强调的却是团队的力量。尤其是激烈的竞争环境,需要真正的合作。没有合作之心的人,内心是焦躁而绝望的,也不会取得什么真正的成功。你有什么样的情怀,就有什么样的处世方式;你有什么样的期许,就有什么样的行为。因此,强调个人发展与竞争,一定要依靠环境和伙伴的合作----学会沟通、学会倾听,同行彼此理解,彼此支持,共同分享经验,以减少由于孤立而导致的个人行为。

10.海星角色

教育,不变的永远不会变,改变的必将会改变。创新不是推倒历史,更不是在沙漠上建设大厦。回顾过去是有益处的,如果我们对前人视而不见的话,我们身上的独创性不会很好地保存下来并取得快速的发展。教师要成为一名真正的审视者、反思者、继承者,但应当永远把自己定位在是教育海洋中微不足道的一颗海星的角色----也许这是一种理性状态。

一路走来,感慨良多。“我听到时光的钟声,告诉我已经长大了……”这是和学生在毕业典礼上唱的歌。那钟声是在告诉学生告别童年,长大成为少年、青年。虽然从教18年,但前程漫漫,我将一如既往地跋涉下去。成长的路上,为自己的生命奠基,为学生的生命奠基,仍需要同志的关怀,专家的引领----而这将是我前进的动力。(转载来让不仅让大家分享,更多的是让自己的方向更加的明确,时时刻刻激励自己,希望对你们也有很大的收获)

今天,教师应该怎样上课

2010-04-25 20:42:56| 分类: 精品推荐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湖北省咸宁市教育局副局长 黄解放

按语:上好一堂课,是教学管理和教学研究永恒的话题,当前中小学课堂教学的现状与我们的期待相差甚远,那么我们的教师应该怎样上好一堂课呢?读罢此文,感受颇深,现全文转述与大家共享。

我认为,教师主要应具备三种能力,即更新自我的能力、教会学生学习的能力和科学评价学生的能力。这三种能力都会集中表现在课堂教学中。今天,我们教师应该怎样上课?应该怎样使教师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地发挥出来?应该怎样评价教师的课堂教学?下面,我从教学管理的角度,谈谈我的认识,供教育管理者评价教师课堂教学工作时参考。

一、课堂教学要有“三声”

课堂是教师工作、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怎样构建高效课堂,怎样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每一名教师所追求的基本目标。有一次,我问一位很优秀的教师:“你上课成功的最大秘诀是什么?”那位教师告诉我:“课堂教学中,当我的心与学生的心融在了一起,教学肯定成功!”这位教师的话对我们很有启发,课堂教学的效率,实际上就表现在教师“用心”教和学生“用心”学上。师生之心相融,才能实实在在地获得教学的成功。

在课堂教学中,怎样做到师生心心相融呢?我提倡,课堂教学要有“三声”:

1、课堂教学中要有“笑声”

我们有些教师上课,严肃有余,活泼不够。课堂“火药”味太浓。课堂上教师老绷着脸,想用严厉来镇住学生。有时课堂上会出现斥责声、挖苦声,甚至出现哭声(不是感动)。可想而知,这样的课堂,教学活动只会停滞或低效。课堂教学中要有“笑声”,我们要懂得,师生之笑能舒缓紧张情绪,激发师生教学的积极心态,形成和谐的教学氛围。教师要树立欢乐课堂的观念,使课堂有教学内容引发的笑声;有教学情境设置引发的笑声;有教师幽默语言引发的笑声;有学生机敏语言动作引发的笑声......有笑声的课堂,师生关系和谐,学生注意力集中,学生学习参与度更大。我认为,每一节课,教师至少要让学生笑一次。心理学研究证明,人在快乐中学习,学习更主动,接受知识更快。有笑声的课堂教学,教学效率会更高。

2、课堂教学中要有“赞美声”

我们有些教师上课,习惯于做“纠错”的工作(这也是必要的),教学中经常出现“批评声”、“叹息声”,这样容易造成学生“无声”。其实,课堂就是学生出错的地方,教师要允许学生出错,如果没有错,那就不需要教学了。教学中,我们要改变那种一味批评纠错的方式,用激励赞扬之声来促使师生进入教学的积极兴奋状态。课堂教学中要有“赞美声”,教学中要有师生对教学内容的赞美;要有教师对学生学习进步和取得成绩的赞美;要有学生对教师精湛教学技艺的赞美;要有学生对学生学习创新的赞美......这些“赞美”,催发师生学习进取精神,激活师生沉淀的潜力,提高师生的美感品位。这样教学,使教学的内涵更加丰富,师生教学互动更为融洽,必将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3、课堂教学中要有“惊讶声”

我们有些教师上课,比较注重教学任务按部就班地完成,但教学没有特点,少有亮点。有的教师只强调学生的机械记忆(对某些知识是必需的),容易使学生产生学习上的“枯燥感”,学习缺乏激情。课堂教学中要有“惊讶声”,我们要明白,每一教学内容必有令学生“惊讶之处”。这要看教师是否能够挖掘教学内容并巧妙设置情景。教师本身也能呈现“惊讶之举”,这要看教师是否具有较高的素质并拿出教学绝活。“好奇”是孩子们的天性,课堂教学要激发学生的惊奇感,要引发学生的惊讶声。这样的教学,能够引导学生学习自觉性,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启迪学生的创新意识。有惊讶声的课堂,教学质量一定很高。

课堂教学中的“三声”,能够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使教师与学生心心相通,心心相融。这时的教学定能迸发出成功的火花!

二、课堂教学要体现“六个度”

随着我们对课堂教学认识的提高,教师们正在改变过去那种“选择适合教育的儿童”的做法,正在创造“适合于儿童”的教育。教学怎样面对全体学生,怎样促进学生学习质量的全面提高,已成为教育管理者评价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有教师对我说:“现在的课越来越难教、越来越不会教了!”这是一种教学观念还未更新的现象。因此,我们要认真学习,更新自我,用现代教学理念来构建高效课堂。

一节课上得好不好,课堂教学质量高不高,用什么衡量呢?我提出,课堂教学要体现六个“度”。

1、课堂教学要体现学生主体的参与度

教师上课面向全体学生,教学要以学生为本,以全体学生为本,这首先体现在学生主体的参与度上。第一,要看学生参与学习的广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用符合学生特点的、受学生欢迎的教学方法来吸引全体学生集中注意力学习,而不是只领着少数几个“优”生围着教师的教学“转”。课上得好不好,先要看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学生有多不多,要看有没有被遗忘的“角落”,有没有“差生”发言和参与教学活动。第二,要看学生参与学习的深度。教学中,教师要逐步引导学生进入主动学习的状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学中,要看学生能不能向教师提问题,同学之间能不能争论问题。如果一节课上下来,学生都“懂”了(经常有教师在下课前一分钟问学生:“同学们都懂了没有?”学生齐答:“懂了”),

这要么呈现出的是教学的假象,要么就是教学没有深度。

2、课堂教学要体现学生心理的调适度

教师上课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学生学习的心理状态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教学中,有时会出现“教师精心准备的课,教下来效果不好”的现象。有的教师常找的原因是“学生不配合”。其实,任何一次教学的不成功,原因都应在教师自身上找。教师备课,要“备学生”,要备知识技能以外的东西。其中,怎样对学生课堂学习进行心理调适,是教师重点备课的内容之一。课堂上,教师是否激发学生饱满的情绪;是否引领学生形成积极紧张的心境;是否帮助学生消除心理的干扰因素等,是教师教学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当一名学生回答问题错误,如教师一句“就你笨!”那么这名学生这节课的学习便会就此停滞。相反,如果教师引导激励恰当,学生心境会出现积极兴奋状态,这时,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实效性都会增强。

3、课堂教学要体现学生思维的有效度

课堂教学的根本任务是要调动学生的思维,通过教学过程,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有效得训练,从而产生思维共鸣。因此,教师要根据一定的学习目标,精心设计问题,适时提出问题,以激活学生的思维。教学中,教师要少提“是什么”的问题(许多事物一见便知,用不着去探讨它的概念);要多提“为什么”的问题,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要精提“做什么”的问题,通过学生学习实践活动,引领学生把思维过程转化为智能的积淀和学习方法的运用。这样的思维才有效度。

4、课堂教学要体现学生情感的内化度

“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新课程标准要求的教学三维目标之一,课堂教学不仅是知识技能的传授,不能忽视学生情感的培植和内化。专家研究证明:学习的成功,情感因素占80%,智力因素只占20%。这充分表明情感因素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教学中,学生热爱学习,对学习知识的迷恋,被教学内容所感动,为探索真知而追求......这是学生情感内化的表现。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积极采用创设情境、启迪心智等方式,不失时机地促进学生情感的迸发和内化。没有情感推动认知的教学、不是真情实感的教学、不能引起师生心灵共鸣的教学,是不成功的教学。

5、课堂教学要体现学生语言的鲜活度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课堂教学的智能信息的传递,主要是通过语言来进行的。因此,培养学生语言表达的鲜活度,是评价教学质量的重要内容。课堂上,有的教师只注意学生答问的对、错,而不太注意学生答问语言的流畅性和表达方式的鲜活性。这样的教学,是 “应试”的教学方式,是不完整的教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评价学生答问知识的正确性,而且要评价学生语言表达逻辑性、规范性、流畅性,鼓励学生的个性化语言,倡导学生发言、说话:大声、大方,敢说、敢问、敢争。中小学正是学生语言发展的最佳时期,课堂教学千万不能忽视学生语言训练这一重要内容。

6、课堂教学要体现学生能力的形成度

教学的最终目的在于学生形成学习能力,学生能力形成的程度是教学检测的终结指标。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是教师长期科学施教、求实训练、充分落实上述五个“度”的结果。教学中,教师能够紧扣知识点,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看准疑点、突出特点、展示亮点,把知识技能的学习训练有机地转换成学生能持续学习的能力。要努力消除学生只能“纸上谈兵”、“高分低能”、成为“考试机器”的现象。我们不排除学生考试能力的培养,如学生考试心理素质、记忆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抓住要点言简意赅表达的能力、书写规范卷面整洁的习惯等,但更重要的是要把应试能力的培养与学生终生发展能力的培养有机的结合起来,学生终生发展能力的培养,是教育的根本目标。

课堂教学的“六度”应成为教育管理者对课堂教学进行评价的基本标准。

三、课堂教学要做到“三实”

课堂教学是落实教育内容、落实教育思想、落实教育目标的主阵地。既要“落实”,就不能做“虚功”。我常对校长和教师们说:“教育千万不能搞形象工程,贻误学生,几乎无法挽救。”课堂教学更是实实在在的事情,我们一定要做实。一次,我问一位获竞赛课一等奖的教师:“你平时都能像这样上课吗?”这位教师回答说:“平时教学很难做到这样。”这位教师得回答是真实的。今天,课堂教学要坚持改革的方向,要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但是,课堂教学的“实”不能丢。

怎样使课堂教学有实效,怎样的课堂教学能使广大教师都能实施呢?我强调,课堂教学要做到“三实”。

1、课堂教学要做到真实

课堂教学是育人的重要过程,由教育本质所决定,教学必须遵循真实性原则。教学中,教师要做到信息源(教材、教辅、音像、补充案例等)的真实,教学过程的真实,检测考评的真实。教师要真实地了解班情、学情,教师备课既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备自己,使教学符合教学规律,符合学生学习实际,这样才能真实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有些课堂教学,特别是公开课、展示课、竞赛课,只是为了使教学“好看”,上课成为了一种“表演”,这就失去了教学的真正意义,容易产生对教师的误导。我听过一些特别“精彩”,特别“顺利”的课,课后,一些教师就提出质疑,这个班的学生怎么这么聪明?”。教育要强化真实,只有真实,才有真知。教师要用自己的真知灼见,去启迪学生的真情实感。这样才能做到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2、课堂教学要做到朴实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的主渠道和基本形式,是广大教师和学生必须长期坚持的双边活动。课堂教学的朴实,更能体现教学的规律和教学的真实;更能被广大师生所接受;更能体现教学的实效。我不提倡上“豪华”课。“豪华”课多半只能“看”,不能“用”。特别是在公开课、竞赛课上。一是多种现代化手段都用上,如录像、录音、课件演示、图片道具、师生表演等等,课堂教学使人眼花瞭乱(当然,必要的、能够突破教学重难点的现代技术手段,要恰到好处地用),这样的教学反而给人“哗”而不实的感觉。另外,这样的教学成本过高,不利于推广,学校教师也只能是个别课点缀一下。二是在展示课、竞赛课中,教师往往将一课书(一节内容)的最精彩部分都集中在40分钟里拿出来,这样的课平时常规教学不能复制,同样给人不实的感觉。难怪许多教师在观摩学习课后感叹,“课上得很精彩,但我们上不起,学不了。” 因此,我认为,课堂教学以实效为根本,还是朴实为好。我们要倡导课堂教学现代化手段的运用,但不要“画蛇添足”;我们要倡导课堂教学的不断创新,但不要“买椟还珠”。

3、课堂教学要做到扎实

课堂教学的目的,是要使学生获得知识技能,掌握学习方法,激发思维活力,提高认知感悟水平,形成再学习的能力。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一步一个脚印地扎实教学,来不得半点虚、空。课堂教学强调全部教学内容,所有教学过程,面向全体学生的“落实”,因此,教学既要以“扎实”为出发点,又要以“扎实”为收获点。我们发现,有的教师课讲得很好,“有看头”,“有听头”,但学生最后学习成绩不好(当然这里面还有应试的原因);有的教师上公开课、竞赛课“花样”很多,但落实知识、技能、方法不够,课上完后,教师还要给学生重讲一次。这种做法,有违教学规律,容易贻误学生。我们要坚持课堂教学的“扎实”,这种扎实不是死记硬背,不是照搬照抄,不是单纯的复制知识。这种“扎实”应该体现课程改革的精神,要有知识技能学习的扎实,要有过程方法训练的扎实,更要有情感、态度、价值观培育的扎实。扎实课堂教学,能使学生不断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扎实课堂,必能真正获得教学的实效。

教育管理者评价教师的课堂教学,要倡立“三实”导向,注重课堂教学实效。

窦桂梅的教学风格

一、启程----自发追求

教师成长固然有赖于好的环境,但更重要的取决于自己的心态和作为。我以为社会是课堂,实践是砺石,他人是吾师,自身是关键。只要务实肯干、积极进取、开拓创新,就会在现实生存的土壤中找到自己的生长点,并以自己的成长影响周围。从这个意义上说,谁来给教师良好的成长环境?是教师自己。

我来自农村,那块沃土把执著追求和脚踏实地的精神植入我的生命----我坚信,要自强不息,要奋力拼搏。不管在哪个单位,从事哪门教学,只要埋下头来,任劳任怨,必能成为业务骨干,做出成绩,显出存在的价值。

1982年,15岁的我走出山村,走进吉林师范学校。四年后,我以优异的成绩毕业留校做文书工作。同学们羡慕,我却不情愿----既然学习了四年的师范,就该成为一名好教师。几经周折,终于改派到吉林市第一实验小学。由于分配太晚,我被安排到教务处做辅助工作。在这个岗位,我一干就将近5年,先后教过语文、音乐、数学、美术、自然常识、思想品德几门课程。每一次代课,我都全力以赴。代数学课时,所带班级成绩名列前茅;代音乐课时,上过大型公开课。但我感觉自己还是喜欢语文,而且语文教学也能更好地丰富自己的底蕴。因此,几年里我没有停止过恳求领导,要求岗位更换----教我最喜欢的语文。1991年,我终于如愿以偿。“打杂”的五年,使我开阔了眼界,积累了经验,综合素质得以全面提升。我也会不自觉地把音乐、美术、多媒体、信息技术等形式整合到语文教学中。

(一)靠“韧”劲学习

小时候没有读过多少书的我,当上教师以后觉得腹中空空,于是把书籍作为自己成长的土壤。后来,上网阅读也成了我学习的一部分。无论工作怎么忙,我都挤出时间学习。教育名著、文学经典等各类书籍占据了家里四面的墙壁。《南方周末》《人民教育》《书屋》等报纸杂志也成了我生活的伴侣。从23岁到32岁在作为居家女人最为辛劳的时期,我利用9年的时间,从函授的专科一直读到师大研究生课程班。记得报考中文函授本科的时候,我每天下午5点钟到师范学院进行补课学习,晚上9点钟到家后,再给孩子做第二天上幼儿园的菜,有时还要备课,或者给学生改作业。之后,我再复习成人高考的内容,直到半夜才睡觉。半年下来,我以第二名的优异成绩考上了中文函授本科。几年来,记下了20多万字的读书笔记、500多万字的文摘卡片。

(二)靠“闯”劲实践

日积月累,书读得多了,听得也多了,我越来越感悟到:课堂教学真是一门艺术,有领导、专家指导的公开课更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快车道。于是我找到校长要求上公开课。工作了30多年的李校长,从没有见过自己争取上公开课的教师。他告诉我,要先在年级组内练练,然后再说。于是年级组的教研活动,我都特别积极地参加。除了年级组内老师的帮助,我三天两头请领导、专家听课,每一次接受领导评课我都郑重地把本子打开念道:“上节课里您告诉我有以下几条缺点,您看这节课我改了多少。第一条……第二条……”我经常用录音机把自己的教学过程录下来回家细听,把发现的问题记在心里,争取在下堂课改进。1992年我终于有了一次上公开课的机会,执教《王二小》。一次次教学设计,一次次试教,推翻了,再重来……第二天就要上公开课了,下班后我一个人留下来做最后一次试讲。在我眼里,那一排排空空的座位就是我可爱的学生……由于太投入,竟忘了去托儿所接孩子,托儿所阿姨等不及了,把孩子送来,可是课还没讲完----于是我一手抱着孩子,一手拿着粉笔继续演练……由于巧妙的情境营造,生动的语言感染,真诚的师生交流,加上《歌唱二小放牛郎》的感人歌声,打动了所有学生和听课教师。从此一炮打响,便有了更多的机会在市级、省级公开课中得到历练。平常,我努力把每一节课都当公开课来要求自己。久而久之,课堂教学

水平明显提高。1995年和1997年,先后代表吉林省参加全国小学语文教学大赛,均获一等奖。

(三)靠“恒”劲积累

不断的积累已经成为我的自觉行为。在琐碎繁杂的工作之余,我努力挤出时间写教学随笔,教育心得,哪怕是几十个字也赶紧记下来。另外,我在“教育在线”网站经常粘贴自己的豆腐块,以便和网友交流。几年来写下了100多万字的教育教学笔记。出版了《为生命奠基》《我们一起成长》《窦桂梅阅读教学实录》等个人专著。在清华附小两年中,我和教师们一起大胆实践,勇于尝试,每一次听课后都给教师评课,努力做到优点说透,缺点不漏,策略给够。到年底听了500多节课后,我给76位一线教师,每人写了一封长信,结集为《教育的对话》----总结我和教师交流中的收获和思考,并发给他们作为我的工作总结。这种交流的方法让教师有了一些感触和思考,我和他们在对话的过程中彼此了解,共同鼓励,一起成长。 通过自己的实践,我认为教师的专业发展首要的是教师要有自我专业追求。正确的信念就是稳定的动力。教师的自我专业追求如果内化为信念,就不会被消解,从而形成坚毅、持恒的信念。追求就在自身的土壤中,一旦拥有它,生命的种子就会迸发出无限潜能,生根、发芽、开花,结出丰硕的果实。

二、跋涉----自觉尝试

教师仅有专业追求是不够的,还要在行动上拥有专业探索精神。作为语文教师,要冲破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樊篱,超越教材,超越课堂,超越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积累,生活的积累,情感的积累。为学生的生命成长奠基,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奠基,是语文教师的历史使命。

1994年下半年,我新接了一年级五班,在这片“自己的园地”倾注了全部心血,和我的学生以及其他科任教师一起用心经营了六年。

(一)超越教材

“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以往的语文学习,大多数教师只守着一本教材教学。然而,我发现,语文学习更重要的在于高品位的阅读和积累。于是我有意识地扩展阅读内容,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把教材看做一种可以改造的客观存在,积极审视和批判教材,科学地处理加工教材,准确地自选教材。

在教学中,我和学生大胆地对现行教材进行增删取舍。努力让教材成为学生发展的重要策源地,并在此基础上扩大篇章的积累量。六年中,在积累内容的纵深递进中,学生积累了1000多条成语,100多个寓言故事,200多条古今中外格言警句,平均每个学生的识字量在3000字左右……更重要的是,我将读书的视野从课文引发开去,从文学的视野走向人文的视野,走向文化的视野,把读书作为学生重要的语文学习过程。从“感动共和国的50本书”,到美国教育部推荐给学生必读的书目等。学生不但积累了大量语文知识,而且在书籍的人文熏陶中建构精神世界,形成健全人格。

再比如,六年里用自己编辑的《诗词300首》,我带领学生背诵了300多首古今诗词。从《诗经》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到毛泽东的“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从王维的“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到马致远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孩子们积累着诗的语言,感受着诗的情怀,从而抓住了学生记忆的黄金时代,摒弃了“课内背教条,课外背广告”的现象。张一帆同学在一次期末考试中“马失前蹄”,一向得意的他沮丧极了,在我开导他的第二天,他送我三首词《西江月》《生查子》和自己独创的词牌----《独笑傲》。他在这首词中写道:

泪眼已朦胧,成绩难留心中。

风光还是旧时同,恰似,一场春梦。

往事不堪回首,回首必见伤痛。

荣辱成败瞬念空,仍笑,明朝春风。

试想,对一个小学生来说,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创造!强化语文的诗教,时时拨动学生诗的琴弦,可以说,融会在书籍中的智慧、风骨、人生态度以及表达样式等都成为学生建立人生终极关怀的永恒资源。在教学程序的安排上,“钻入教材”是基础,“跳出教材”是拓展与深化,前者重认同与理解,后者重“反刍”与应用。从教材中来,到生活中去的认识路线,使教学目标落到实处。不但应在量上扩展延伸,还应带领学生就教材的一些内容进行延伸、修改、重组、再创造,让教材成为学生积极发展的广阔策源地。《人民教育》在1999年第二期发表了我的《敢向教材发难的孩子们》一文。文中讲了对《狐狸和乌鸦》《狼和小羊》等课文进行延伸课文内容、续编故事情节的创造;讲了《荷花》《小站》等课文如何修改教材内容的情景;讲了《一夜的工作》《为人民服务》等课文向作家领袖提意见的鲜活事例。

超越教材的过程,就是让学生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从书本中积累文化知识,间接获得情感体验,生活经验等人生涵养的过程。我们自豪,自豪的是中华民族文化资源的丰厚,可我们却痛惜地看到一代又一代人人文素养越来越单薄。我,一个从事“人之初”教育的语文教师,如果不能在孩子们阅读背诵的“童子功”季节引导他们走进阅读的广阔天空,让他们在书中与历史对话,与高尚交流,与智慧撞击,从而打下沉实、厚重的文学素养,人文素养,中华民族将来怎么拥有高贵的、文明的、创造的现代人呢?“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句话说的真是太好了。那么,这个阶梯的第一个平台首先应由我,由我们小学语文教师来搭建。

(二)超越课堂

“以社会当课堂而不是以课堂当社会”。我告诉学生,也提醒自己,学好语言不仅在课堂,生活也是语文学习的大课堂,它有着广阔的天地,与生命的成长共始终。

因此,我的语文课将语文引向自然,引进社会,引进生活,引进时代,着眼语文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拓展学生的生活领域,扩大学生的视野。六年中,我请学者教授专家来作讲座、答疑;带领学生参加社会服务劳动;参加社会团体举办的各种活动,如体育表演,口头作文大赛,课本剧表演等。我还经常和学生逛书店,看展览,看焦点访谈,进行热点采访及社会调查活动。班级组成记者团,采访同学、教师、家长以及社会各阶层的人。当然,还要让学生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感受到的表达出来。于是我每学期鼓励学生自己动手编辑杂志,迄今已编有《萌芽文集》《创造文集》《诗画文集》《发现父母》等,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亲近大自然,触及社会热点、焦点时所表达的对自然、社会、人生的体认。

超越课堂,不仅要把语文从课堂延伸到学生的生活中,还要触及他们的心灵。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我们开展了家长和孩子的心灵对话活动。一封封故事真实、感情真挚的家长来信,从《莘莘学子话艰辛》到《书的故事》,从《不堪回首的文革》到《孩子,我正在看着你们呢》……他们讲述着自己的求学经历,少年生活,工作压力,下岗困惑,母子情深,父子隔阂……同学们觉得来信的家长虽然是事业的强者,人生的英雄,但又是活生生的普通人,他们不像电影小说中的人物那么遥远,而恰恰是自己最亲爱的爸爸妈妈。就这样,一封封学生的《望星空》《苦难是人生的老师》《永恒的伴侣》等回信,带着滚烫的泪,含着浓浓的情传到家长的手里。且不说学生怎样情动辞发,妙笔生花,写作水平如何提高,单就精神世界的启迪就是最好的自我教育。家长看后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又回信和孩子们交流自己的读后感。有的提出希望,有的提出建议,有的赞叹不止。梁大为的妈妈读着那些理解、支持、鼓励的信不知哭了多少回。张继扬的爸爸一篇一篇回味着孩子们给他的回信,并利用双休日把亲戚的孩子叫到家里,把回信当做教材教育孩子们……最后在家长强烈要求下,学生自发编辑一本集子----《发现父母》。相信,这份精神礼物将成为他们人生历程中一座不朽的纪念丰碑。

六年级的下半年,我又开展了教师和学生的心灵对话。我给75个孩子写了75封心灵对白。

根据每个学生的性格、特长、优缺点等用六年里发生的小故事进行叙说。从写给赵航平的《想念你优美的声音》到写给黄杉的《努力吧,石头会变成钻石》;从写给宋宇庭的《擦干眼泪你会变得更潇洒》到写给谢瑶的《你拥有比分数更重要的东西》。学生以自己的爱回报了我的爱----从齐林的《让生命闪光》到宫策远的《点亮一盏心灯》,从孟楠的《太阳每天都是新的》到《酒逢“知己”千杯少》,一封封纯真、感动、感激,甚至提建议和意见的信都化作了爱的翅膀让我的心伴着幸福的泪飞翔!所有的感觉都沉淀成一句话:“当老师,值!”

由此,在超越课堂的过程中,语言已经不只是交流情感和思想的工具,更是人的生存空间,生存条件,存在方式。学生的生活活动、情感活动、心灵活动等所有的生命运动都是语文学习的过程,只有在这样的语文学习中才能感受自然,发现社会,体悟人生。只有这样的语文学习才能为他们身心的健全发展,为他们终身学习和精神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超越教师

“师生共同成长而不是拔苗助长”。引导学生超越教师,实际上是教师的一种自我超越,是教师富有时代魅力的精神境界。如何让教师可持续发展,成为学生心目中一本百读不厌的大书呢?如何让学生有能力脱离教师的搀扶学会学习,最终让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呢? 师道之尊,可以使学生仿之、效之,但绝不是不可超越之。教师不是全部知识、全部真理的化身,那么,我们就应该放下架子,蹲下身子,与学生一起去探求真理,发现真理,开创教师和学生真正平等的对话平台。在这样的环境中鼓励学生有超越之胆,敢于超越教师的精神;有超越之识,能够超越的能力;有超越之智,实现超越的成功。语文的学习应该寻找一种和学生谈话的轻松,态度的平等亲切,心灵的坦诚和谐。语文绝对不是只依靠教师就能学好,而是需要自己从鲜活的文字中感悟到独特的情感,从平凡的生活中感悟到高尚的情操,从一个标准答案中体会一次独立的思考。教师要永远相信自己教给学生的和学生教给你的一样多。对于学生的成长来说,语文教学能成为教师和学生终生追求真善美的友人和伙伴,教师和学生在语文课堂一道幸福成长,那才是真正的教育和理想的学习。

首先,努力让学生找到自己是好学生的感觉----我这样提醒自己:“如果每一个学生都学会了认识自己,都找到自己是一个好学生的感觉,都有了自信和创造的尊严,他们获得的是终身享用不尽的真正财富。”

其次,要学生超越教师,就要把思考、发现和批判的权利交给学生。就要给孩子一个喜新厌旧的头脑,而不是让学生接受教师的答案。一个从小就不会用自己的脑子去分析思考和辨别批判的人,我们怎么能指望他去开拓、去创造?我们追求语文教育人文底蕴的积淀,我们谱写思想冲破牢笼的教育诗篇。只有这样,我们的眼前才会出现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学生上台当老师,敢和你平等对话,敢挑你的毛病,敢提出和你不同的见解,不同的观点……

记得讲《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时,我想让学生心中永远树立邱少云这位著名战斗英雄的伟大形象。于是抓住课文中的:“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不动。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小时才渐渐熄灭。这个伟大的战士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也没挪动一寸地方,没发出一声呻吟。”进行了精心设计。首先让学生画出最能表现邱少云精神的词语,在挖掘了“千斤巨石”“一动不动”词语后,我引导学生抓住“半个多小时”思考:“烈火刚刚烧到邱少云身上的时候,他是怎么想的?”“当他疼痛难忍的时候是怎么想的?”“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时又是怎么想的?”学生受到感染和启发,有的说邱少云想到了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他的生命;有的说邱少云太伟大了,他一定在心里高喊“共产党万岁!祖国万岁!”有的说为了战斗的胜利他一定会想,这点痛算什么,我才不怕呢。正当我非常激动地准备和学生带着感情朗读这两句话时,有个学生却说话了。他说:“要是我的话,那非疼死我不可,我想火刚开始烧的时候,他坚持住了,真是了不起,不过火烧到一半的时候他有可能就昏过去了,那么他后来什么也没有想。”又有一个学生说:“我不同意老师和同学的意见,我曾被水烫过,疼痛的滋味实在难忍,那么火烧的感觉会更难受。如果说他到生命的最后一息没动一下的话,他心里肯定没

有想那么多,心里肯定只有一个念头:挺住挺住再挺住!坚持坚持再坚持!就是凭着任何力量无法抗拒的意志,他坚持到了最后。”还有个学生说:“老师,我觉得你让我们猜邱少云心里是怎么想的不好。其实我们一边读,一边想象当时的情景就会很感动的。本来读的时候想掉泪,可是一分析就没有感情了”。还有的同学奇怪地质疑:“邱少云他们是先遣部队,埋伏在离敌人很近的地方,大火在他身上燃烧了半个多小时,他身上带了子弹和手榴弹,那么这些一点就着的易燃物品被烧了那么长时间,怎么没有爆炸呢?”一个悲壮的画面被拆卸得七零八落,学生的激情没有了,变成了一个个困惑,一个个怀疑。我呆住了,面对英雄,教师会认为他们是神,并把成人的认识强加给学生,而在学生的眼里却是活生生的人,他们才不接受你的看法呢。的确,神是遥远飘渺的,而人的情感却是相近相通的。由此看来,靠老师是不够的,只有自己去想,去悟,去创造才是最可靠的。

可见,超越教师的过程,不仅是体验自己学习所获得知识的过程,还是教师和学生思想碰撞和观点交锋的过程,也是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过程,更是追求真实,探求真知,献身真理的过程。

综上所述,超越教材,超越教师,超越课堂的过程就是教师和学生超越习惯,超越传统,超越自我体能的、知识的、智慧的极限,从而实现自我审美的过程,自我创造的过程。由此可见,为生命奠基的过程,就是自我超越的过程。

凭着全心全力的付出----天道酬勤,我登上了事业的一个又一个台阶。1998年被吉林省命名为教改典型。2000年,省教育厅为我召开了《窦桂梅语文教改成果展示会》。2001年10月24日,我作为国家教育部更新教育观念报告团的主讲人,走进人民大会堂,作了《为生命奠基----语文教改的三个超越》的专题报告,《人民教育》全篇刊发。

理想的风筝飞得高远,是由于实践的线索柔韧。因此,教师专业探索表现在“思想的技术”也好,“技术的思想”也罢,都必须是“紧贴地面而行”。与其描述千万遍花儿的美,不如让自己一瓣一瓣地开放。

三、探索----自悟提升

如果抱守以往的经验或成绩,自己的专业就会停止成长。因此,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师应该继往开来,让经验成为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并站在“课程”的高度,成为课程的建构者,践行者,创造者----既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更要改变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行为;既要紧贴地面行走,又要怀抱问题意识,大胆尝试探索,拥有专业发展精神。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在语文教学中,逐步尝试通过“主题”教学,打破以往孤立割裂的学习范式,让语文教学紧紧地统一在主题创设的情境中,从整体上着重于人性的开发与启蒙,认识生命个体的尊严、价值与美好,建立人与世界和谐美好的联系,培育对生命的尊重、对审美的追求。每一个“主题”就是孩子精神成长的脚印,并构成学生的成长道路,成为其人生轨迹。 进入新世纪的2002年,我调入北京这“百川汇合”的教育入海口,来到教育阵容强大、实力雄厚的海淀区,工作于清华附小。面对新的校园,新的领导班子,我在这国家课程改革的重点实验区,一次次经历观念的洗礼,理念的撞击,实践的研讨,短短两年里,我的教育生命再一次注入了成长的活力,获得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提升。

(一)为什么提出主题教学

我想,《为生命奠基----语文教改的“三个超越”》之所以能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并成为清华附小的教学理念,是因为它改变了语文教育的“少慢差费”现状。无论从“大语文观”的角度,还是从为学生打好“人生的底色”的角度来说都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但是,回顾以上六年的语文教学探索,我倾注了大量的精力和全部的热情,在教学中增设了大量的活动项目和选读内容,并且大多是利用课余时间努力实现对教材与课堂的超越。但我的课堂教学还只限于改良层面,而且总有那么一点“茶壶里面翻波浪”的味道----我感觉到,自己当然也包括相当一部分

教师仅仅是从课外打包围战,而未完全进入主阵地。

回顾自己的学校生活,检索在学校积累的知识,如目不暇接的“满汉全席”。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发现这些“片断”知识不是被遗忘就是无法与其他经验作链接。尤其是在目前知识爆炸的时代,许多昨天的知识和方法在今天新知的浪潮席卷之下溶解了,猛然间,我觉得所学内容变成一场空。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作为学校的业务校长,我深深懂得:教学,尤其是课堂教学,是教育活动的基本组成部分,是教育改革中探讨的重要问题。因此,目前我面临的任务不光是教学实践,还要对已有的经验进行反思,通过对教育教学的深入研究,进行进一步的整合与创造,形成既符合课堂教学实际,又能指导我校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教师课堂效率的科学的课程体系----这对我来说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那么教师怎样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有效地积累智慧和情感,立体建构一个教学体系,在主课堂上做到合理高效,追求教学最优化,使教师和学生以整体的生命,而不是生命的某一方面投入到课堂活动中,从而更好地为学生的生命奠基?我读了西方统整课程理论,联想到了比较文学中的母题研究,于是就提出了“主题教学”。

这里的主题,不是思想主题,不是知识主题,也不是写作主题,而是文化主题。即以人文性为线索,兼顾语文知识和能力以及思维发展等,类似于比较文学中的母题。于是,在语文教学中,我将语文教材零碎散落的,甚至单一的内容和形式重新作一番统整。这样的教学,密度强,容量大,学生所学习的知识是不可限量的,如信息资源的获得,价值取向的形成,当然也包括知识以及能力的掌握与提高。

在海淀中心学区领导的指导下,在我校领导的支持下,我一边定期为教师上教学观摩研讨课,探讨如何以教材的一篇带动多篇,一边尝试在现有教学的基础上如何进行扩展与提高。“主题教学”的探索当然不是闭门造车,而是努力在理性思考支撑下去实践,去摸索。“主题教学”是从更高的层次----生命的层次,用动态生成的观念,重新全面认识课堂教学,整体构建新的课堂教学观。在研究过程中,我注意两方面的关系与整合:一方面是知识体系的内在和多重的联系,以求整合;另一方面是学生生命活动诸方面的内在联系、互相协调和整体发展。基于这些思考,2002年我为海淀中心学区的教师上了《朋友》两节课,就以“朋友”为主题,自选古今中外关于友情的四篇文章,本着以上思考展开教学。初步的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得到了相关领导、老师的鼓励和指导,更使我坚定了这一追求,使我的教学实践以及理论认识又有了新的提升。

需要说明的是,主题内容的选择是多角度的,结构是灵活多样的。因此,主题教学的模式也应该是开放的,而不是固定的。教师根据教材提供的主题单元,或者自己建构的主题单元,挖掘主题内涵,结合相关语文知识灵活地创意、规划、实施。强调整体和综合,强调综合性语文学习。让学生学得兴趣盎然、收获颇丰,需要教师的智慧和劳动。

我们学校现在使用的教材就是以“主题单元”取代“知识体系单元”来建构的。作为实践主题单元教材的教师,就不用花大气力对教材进行统整,而应该领悟教材以主题单元编写的意图,很好地使用教材。当然,也可以在大语文观中审视或者建构教材,即超越教材并且围绕主题重新选编内容。这样做,就打破了原来以知识逻辑体系框限人和那种知识单元教法“见学不见人”的弊端。“主题单元”让系统性退隐幕后,让学生通过主题学习,建构和凸现后隐的体系。可是,我发现大多教师对“主题单元”缺乏认识,仍然按照“知识体系单元”的形式一课一课地教,学生一课一课地学----课程教材再先进,如果教师仍然穿新鞋走老路,以不变应万变,改革的结果可想而知。“主题”教学不仅可以作为组合教材的一种方式,也可以作为实施教学、改革课堂的一把钥匙。

(二)怎样实践主题教学

从语文学习规律的角度进行“主题”教学,那么语文学习就既要着眼民族的未来,又要着眼学生个体的发展,引领学生关注文化,亲近母语,在他们熟悉的系列生活中,寻找语言文化的根源,汲取语言文化的汁液,让他们在语文生活中找到精神的栖息地,在立体多维的大语文生活中,沐浴着母语文化的光辉,通过体验与熏陶,理解与扬弃,鉴赏与反思,使得语文素养在同类的量的累积中获得质的提升,从而夯实学生语言文化的根基。

教师既要当主题教学的“设计师”,更要当主题教学的“建筑师”。因此,落实主题教学的内容和主题教学的环节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必须花费大量时间收集相关资源,并花心思、下功夫创意教学流程。当一个主题愈具有意义,愈深入或精致地处理,愈能置于情境脉络,愈根植于文化、背景、认知以及个人的知识中,学生便愈容易学习、记忆和生成。当儿童的生活兴奋点与社会建立起不同、具体而主动的关系时,学习就趋于统整,因此,学习的连接就不再是个问题,并能整合地成长----也许,这是一次真正的学习。

当然,在主题单元学习的最开始,教师就要将整个单元的内容、计划、目的、学习时间以及将要进行的主要活动通盘考虑,全面规划:教学的设计,教材的整合、方法的选择……都需要细致策划。甚至可以把“创意”全盘托给学生,和学生一起拟定方案。目的是围绕“主题教学”,关注人的发展,为师生间和谐发展、共同成长提供条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学生提供积极主动的活动保证,促使课堂多向、多种类型信息的交流和反馈。

为此,我们可以把语文“主题”教学分为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指通过文本这一载体表现出来的言语方式、知识信息以及能力附加等。第二个层面是指母语文化系统负载的民族精神、风骨情操等人文积淀;第三个层面是指个体的精神、理想、人格的生长与形成。相比之下,其中第一个层面是显性的,后两个层面是隐性的。不过,三个层面没有顺序之分,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包容,交织在一起。

1.整合----建立第一对关系:人和自然、社会

教学时,首先要抓住以上三个层面的“共振点”,也就是那些连接学生的精神世界和现实生活的“触发点”,即主题。也许你有这样的感受,学习一篇文章或一部作品时,首先感受到的是人世间的爱恨与冷暖,领悟到的是大自然万物的生命短暂和崇高,感慨高科技带来的神奇和悲欢……也就是说,首先吸引你的是无形的精神滋养而不是那些语言表达形式。这一个个情感激荡起伏的“兴奋点”,如“诚信”“亲情”,以及对自然的关爱,对弱小的同情,对未来的希冀,对黑暗的恐惧等等,就是主题。当然,主题教学内容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确定。 比如去年秋天,看到落叶满地,我便在一年级围绕“落叶”的主题,设计系列主题教学内容。比如整合几篇文章进行细致学习,捡地上的树叶进行“拔根儿”的说话游戏,选合适的落叶进行贴画写话的比赛。下面即以课文为主,附带其他内容编创的“童话剧”为例:

主要课文是:

秋天到了,天气凉了,一片一片的树叶从树枝上落下来。

树叶落在地上,小虫爬过来,躲在里面,把它当作屋子。

树叶落在沟里,蚂蚁爬上去,坐在当中,把它当作船。

树叶落在河里,小鱼游过来,藏在底下,把它当作伞。

树叶落在院子里,燕子飞来看见了,低声说:“电报来了,催我们赶快到南方去呢。”

教学伊始就创设情境,教师和学生扮演课文中的不同角色,采用文本、师生、生生对话的方式,抓住“爬、躲、藏、游、飞”这些表现小动物动作的词语,比较品味。然后再朗读体会落叶给蚂蚁、燕子、小鱼、小虫带来的情趣。之后加入《秋姑娘的信》:

秋姑娘摘下片片枫叶,给她的好朋友们写信。

一封写给南去的大雁,让它们路上多加小心。

一封写给要冬眠的青蛙,盖好被子别着凉生病。

一封写给贪玩的松鼠,快准备好充足的食品。

再写一封给山村孩子,别忘了给小树裹上“冬衣”。

咦,树上的枫叶都到哪去了?

哈,全被秋姑娘写了信!

目的是让孩子们体会落叶的聪明能干,还能写信给冬眠的青蛙、贪玩的松鼠、南去的大雁、山里的孩子。最后和学生一起朗诵我编写的小诗:

春天来了,带着微笑,飞上树梢。

风吹过,哗啦啦,我们舞蹈。

风住了,静悄悄,我们思考。

放假了,乘着风儿,带上奖状,回到大地的怀抱。

小虫的屋子,蚂蚁的小船,鱼儿的大伞,燕子的电报……

啊,大地,亲爱的妈妈!在你的怀里,我们好好睡觉。

这样,用描写“落叶”的童话、诗歌组合进行教学,孩子们认识的“落叶”就人性化了,立体化了。这落叶,在春天带着这样的微笑来到地上;夏天,风吹来她们舞蹈,风停止她们思考;秋天,他们就带着奖状落到大地。蚂蚁的屋子、小鱼的大伞、燕子的电报、还有给青蛙、松鼠、大雁的信……嗨!都成了落叶的创造。就这样,“落叶”带着快乐回到了妈妈的怀抱,静静地睡去。来年,落叶还会继续当屋子、做小船、拍电报、写封信。

主题教学把原来破碎分解的知识体系以及人文内涵整合成一个“集成块”,由个及类,由类及理,个性与共性组成立体的主题。学生阅读同一主题下的系列话题,会在更大的空间中,多角度地获取信息,在同一主题的语境中,得到审美教育和情感熏陶的升华。

2.积累----建立第二对关系:人和母语文化

主题教学好比一个背景。这个背景既包括母语文化和世界文化这个巨大的“场”,也包括母语文化的承继、世界文化的吸纳,还包括每个学生成长的精神环境,这些都是语文教学要考虑的必要因素。让所有孩子拥有基本相似的母语文化背景是我们应尽的职责。

因此,在小学阶段,教师一定要引领学生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从书本中积累文化知识,间接获得情感体验、生活经验等,丰富人生的涵养。

小学阶段是个体开始体认人的社会意义和价值过程的重要阶段,依靠有限的教材是远远不够的,我正是从这一点出发才把超越教材看得如此重要。但是,怎样让学生在目前学习科目繁多,学习压力大的前提下,对于母语文化的积累做到高效率----这确实是我们必须考虑的问题。

比如,对于我国古代诗词的积累。以前我只注重量的积累,并没有过多考虑如何积累更有效。如果利用“主题”来建构,比如按照四季、地域、风俗等分别组合成“山水”“离别”“节日”等,学生学习起来就会轻松许多,从而学会对比与区分。那些经过一代又一代生命参与和历史证明了的诗词精品,被“统整”之后,就如同空气一样从学生的口中进入大脑,流入血液,渗透到生命深处,让学生在诗品、诗意、诗情、诗格、诗韵汇成的大海中遨游,实现学习的快慰、成长的欢欣和人生的积极。

譬如对蕴含在童话、寓言、对联等中外文化精神的传承,采用主题教学的形式所体现出来的内涵,既有精神成长、社会生活以及世界万象的内容,更包括学生在社会化过程中对母语文化的深刻认同。如果说整合是为了学生在建立正确的人与自然、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分辨自然人和社会人异同的话,积累则是在建立人和母语文化关系的基础上,逐渐学会分辨本民族文化和其他民族文化的异同。也就是说,教学除了积累语文知识,还要基于对地域文化和母语文化的尊重。教学内容应尽可能以母语和世界文学精品为主要内容,体现国家、民族的精神。惟其如此,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语言才不只是学生交流情感和思想的工具,更是学生存在的精神家园,他们的身心得到了健全的发展,这将为其终身学习和精神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由此,语文知识的组织和统整必须置于个人、社会、学习研究所形成的脉络中。当真正的课

程统整后,你会发现知识学科不但不是敌人,而且是必要的盟友----从更为广阔的文化知识天地中汲取人类的文明和思想的养料。

总之,母语教育强调文化背景的渲染是十分重要的。主题教学的过程就像在一幅伟大作品的背景或者框架中,整体把握、螺旋渐进,积累包括语言材料、篇章样式、人生体验、思想情感等多方面内容。学生知识和情感的大楼以及母语文化的画面主体,就一点一点地被“描绘”出来了,从而在超越教材、超越课堂、超越教师的过程中,完成了一幅壮美深远的图画。

3.自省----建立第三对关系:自我的确立

如果说强调积累是强调对于文化的认同和传承,那么主题教学中的另一个层面,反省----自我的确立,就是强调对于个体人格或个性的塑造。努力让所有孩子拥有个性化的精神世界是语文教学追求的重要目标。

我的基本立场是:不是在教学中造就学生的思想,而是学生个人的思想从课堂学习中汲取营养而成长,由种子到大树,到开出花结出属于自己的果实。因此,主题教学也是学生的灵魂吸取自身成长需要的营养的过程。它不是把学生的语文学习视为一元思想的灌输,而是引导每个学生在获得基本认同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个性及经历产生不同的感受,走上正确便捷的知识积累和精神成长的跑道,并最终建立起属于自己的丰满而充满活力的生命世界。 我在以《亲人》为主题的课堂教学时,以同一个作者魏巍的《再见了,亲人》《我的老师》为主讲教材,结合现实社会,补充其他语文资料以及音像资料,跨越时代,跨越国籍,跨越自己,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探讨对亲人的理解,体会多种亲人的重量。教学时,从会意字“亲”入手,想象“树木高高立,枝壮叶儿绿;父母和子女,就像叶连枝”,领会亲人之血脉相连。然后引导学生倾听窗外的声音,在那些抗洪抢险的战士,抗击非典疫情的白衣天使,以及中央电视台播出的“感动中国的年度人物”中体会同一个祖先同一个中华的亲人之爱。

接着重点引导学生跨越国界,放眼世界,体会中朝友谊《再见了,亲人》中爱的奔流与燃烧,人间至贵的爱的轰轰烈烈。最后回到《我的老师》中不是血缘关系,不同于轰轰烈烈的平平淡淡的爱。另外,结尾推荐几本书给学生,如描写人间亲情的《爱的教育》《马燕日记》《我们仨》等。另外,索性引发开去,推荐沈石溪的《鸟奴》《红奶羊》《一只猎雕的遭遇》,椋鸠十的《独耳大鹿》《雁王》《消失的野犬》等动物亲情故事。我想,这小小的课堂是不能把“亲人”的主题讨论全面的。重要的是让学生引发开去,我相信,学生作为父母的亲人,老师的亲人,在这堂课中不仅仅是学会感动,他们将各自带着对“亲人”的体悟,把这堂课获得的感受内化为自己的力量,学会去爱。那么,无论是轰轰烈烈,还是平平凡凡,随着生命的成长和生命的感悟,会带着各自的领悟和体验体现这份爱的实实在在,并伴他们走好生命的每一天。这样,主题教学就在个体人格建构过程中起到应有的作用。

由此,主题教学中感性的情感和理性的思想,可以在不自觉中引领着学生品味课文遣词造句来体味其匠心所在。反之,学生得到的将是没有生命的读写之“技”,丢弃的却是影响终生的精神之“道”。对于学生的成长来说,主题教学下的语文学习,学生知识积累多了,眼界开阔多了,思想认识自然就变得开阔起来,进而产生思想的交锋、观点的碰撞,放飞他们的心灵,丰富他们的认识,开掘他们的智慧。随着时间的推进,这样的课堂----标准化的结论、服从化的关系、程式化思维的坚冰就会打破。也许丰富多维的立体主题教学的过程,就是很好地践行陶行知的“先生最大快乐是培养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的过程,也是让学生懂得“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过程。

总之,围绕特定主题教学所带动的人文性就像是一首乐曲的主旋律,那么得到落实的工具性就是那不断颤动的琴弦,而教师就是指导学生弹奏高妙乐曲的琴师。因此,主题教学作为一种“文化”,就统领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我们就不必在这两者如何统一的问题中纠缠或困惑了。当然,主题教学的研究还处在青涩阶段,主题阅读、主题作文等方面的研究也有待

进一步开发,距成熟还有一段距离。

只要有行动就会有收获。我们把教学改革的实践目标定在探索创造充满生命活力的主题课堂教学,目的是不只是限于教材一隅,不只是单纯的教和学,而是师生共同参与,互相合作,共同探索,在感受课堂的情感涌动中一起幸福成长。努力让学生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健全的发展,努力让教师的劳动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

四、反思----自省常新

教师是否愿意花时间反思自己的工作,是教师是否具有专业素养的标志。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学海无涯,艺无止境。教师的专业追求、专业探索、专业提升,要靠不断的反思,教师要学会在言说和行动中思考,在反思批判中成长。自己的教育生活就是一种学术行为,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应不断反思。这也许将成为自己需要时时温习的功课。

我愿把自己一路走来的反思提出来,与广大教师共勉。

1.激情不老

这应该成为为师品格的重要追求。马克思说,激情是人追求自己的对象世界的一种本质力量。只要生命在,激情就在。教师的激情就是要点燃学生的情绪,照亮学生的心灵。对教育的激情,应该从现在的外在表象化为内在的精神气质。不因年龄的增长,环境的改变,地位的升降而改变。

2.读书一生

好教师的知识结构应当由三块组成,即精深的专业知识,开阔的人文视野,深厚的教育理论功底。古典文学修养和哲学修养的不足,决定了我要以为学生生命奠基为追求,必须靠读书学习进行自身的弥补和进修,要像永不干硬的海绵一样不断地吸收和纳取。

3.宁静致远

一个好教师不全是靠培训成长起来的,更不是靠检查、评比造就的。教师很苦很累,比如各类名目繁多的学历进修,课改通识培训,市级的、省级的甚至国家级的教学比赛压得教师喘不过气来。教师自由发展的空间,已被剥夺殆尽----整天忙着读人家的“书”,自己的“书”却没有读。这种过重的外在负担将导致“肤浅后遗症”。因此,与其忙忙碌碌,不如围绕自己的特色钻研下去,深化,细化,创造属于自己的心灵财富,在浮躁的现实中寻求一份属于自己的宁静心境,并置身其中朝着理想的目标默默地努力,静静地成长。

4.以写促思

写作不仅是积累经验的一种方式,更是逼迫自己勤于阅读和思考的强劲动力。因懂得这些,虽工作辛劳,文笔稚嫩,但我仍坚持用文字记录自己的教育生活,让忙碌的我不断与宁静的我进行对话,让冲动的我不断接受理智我的批判,让实践的我不断接受理论的我的提升。

5.慎独养身

个人独处,他人不知,能严格按照慎独去做,没有其他杂念,实实在在按照道德准则去做。面对荣誉,要拿得起,放得下。不要在乎别人的毁誉,而要自信自醒,打击你的力量就是前进的力量。但问耕耘,莫问收获,竭尽全力,就是胜利。可以说,慎独是最好的善待自己。

6.伸展个性

教师不能没有独特的风格,不能没有鲜明的个性。随波逐流,循规蹈矩是自己成长的最大敌人。“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也应成为我们为师的座右铭。我想对自己说的是,人云亦云的尽量不云,老生常谈的尽量不谈,要学会独立思考,而不是跟着“风”跑。对自己的教学,不要考虑完美,要考虑最有特色。

7.爱在细节

教师要学会爱,爱在细节,因为教育就是一堆细节。比如,对待生活在当今社会环境的学生,教师缺少的不是强力和果断,缺少的是教养和耐心,需要的是更多的等待和细心。“随风潜

入夜,润物细无声”。尤其对所谓的学习、心理有“障碍”的学生,要学会做“寒里”和“雪中”去“送炭”的人,更要成为学生在困难或痛苦中及时送去精神安慰的人。

8.海纳百川

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谁走在我的前面,谁就是我的老师,包括学生,尤其是那些老教师----敬业,博学,钻研,激情,严谨,刻苦等教育传家宝,已经成为我们“通向现在和未来美好教育境界的阶梯”,把我们引领到当今课程改革的风口浪尖上。我心中永远铭记他们,并在今后的工作中时时记得向周围的教师学习。

9.合作同进

如果说以前的成长靠的是个人奋斗,那么新的时代与环境,强调的却是团队的力量。尤其是激烈的竞争环境,需要真正的合作。没有合作之心的人,内心是焦躁而绝望的,也不会取得什么真正的成功。你有什么样的情怀,就有什么样的处世方式;你有什么样的期许,就有什么样的行为。因此,强调个人发展与竞争,一定要依靠环境和伙伴的合作----学会沟通、学会倾听,同行彼此理解,彼此支持,共同分享经验,以减少由于孤立而导致的个人行为。

10.海星角色

教育,不变的永远不会变,改变的必将会改变。创新不是推倒历史,更不是在沙漠上建设大厦。回顾过去是有益处的,如果我们对前人视而不见的话,我们身上的独创性不会很好地保存下来并取得快速的发展。教师要成为一名真正的审视者、反思者、继承者,但应当永远把自己定位在是教育海洋中微不足道的一颗海星的角色----也许这是一种理性状态。

一路走来,感慨良多。“我听到时光的钟声,告诉我已经长大了……”这是和学生在毕业典礼上唱的歌。那钟声是在告诉学生告别童年,长大成为少年、青年。虽然从教18年,但前程漫漫,我将一如既往地跋涉下去。成长的路上,为自己的生命奠基,为学生的生命奠基,仍需要同志的关怀,专家的引领----而这将是我前进的动力。(转载来让不仅让大家分享,更多的是让自己的方向更加的明确,时时刻刻激励自己,希望对你们也有很大的收获)

今天,教师应该怎样上课

2010-04-25 20:42:56| 分类: 精品推荐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湖北省咸宁市教育局副局长 黄解放

按语:上好一堂课,是教学管理和教学研究永恒的话题,当前中小学课堂教学的现状与我们的期待相差甚远,那么我们的教师应该怎样上好一堂课呢?读罢此文,感受颇深,现全文转述与大家共享。

我认为,教师主要应具备三种能力,即更新自我的能力、教会学生学习的能力和科学评价学生的能力。这三种能力都会集中表现在课堂教学中。今天,我们教师应该怎样上课?应该怎样使教师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地发挥出来?应该怎样评价教师的课堂教学?下面,我从教学管理的角度,谈谈我的认识,供教育管理者评价教师课堂教学工作时参考。

一、课堂教学要有“三声”

课堂是教师工作、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怎样构建高效课堂,怎样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每一名教师所追求的基本目标。有一次,我问一位很优秀的教师:“你上课成功的最大秘诀是什么?”那位教师告诉我:“课堂教学中,当我的心与学生的心融在了一起,教学肯定成功!”这位教师的话对我们很有启发,课堂教学的效率,实际上就表现在教师“用心”教和学生“用心”学上。师生之心相融,才能实实在在地获得教学的成功。

在课堂教学中,怎样做到师生心心相融呢?我提倡,课堂教学要有“三声”:

1、课堂教学中要有“笑声”

我们有些教师上课,严肃有余,活泼不够。课堂“火药”味太浓。课堂上教师老绷着脸,想用严厉来镇住学生。有时课堂上会出现斥责声、挖苦声,甚至出现哭声(不是感动)。可想而知,这样的课堂,教学活动只会停滞或低效。课堂教学中要有“笑声”,我们要懂得,师生之笑能舒缓紧张情绪,激发师生教学的积极心态,形成和谐的教学氛围。教师要树立欢乐课堂的观念,使课堂有教学内容引发的笑声;有教学情境设置引发的笑声;有教师幽默语言引发的笑声;有学生机敏语言动作引发的笑声......有笑声的课堂,师生关系和谐,学生注意力集中,学生学习参与度更大。我认为,每一节课,教师至少要让学生笑一次。心理学研究证明,人在快乐中学习,学习更主动,接受知识更快。有笑声的课堂教学,教学效率会更高。

2、课堂教学中要有“赞美声”

我们有些教师上课,习惯于做“纠错”的工作(这也是必要的),教学中经常出现“批评声”、“叹息声”,这样容易造成学生“无声”。其实,课堂就是学生出错的地方,教师要允许学生出错,如果没有错,那就不需要教学了。教学中,我们要改变那种一味批评纠错的方式,用激励赞扬之声来促使师生进入教学的积极兴奋状态。课堂教学中要有“赞美声”,教学中要有师生对教学内容的赞美;要有教师对学生学习进步和取得成绩的赞美;要有学生对教师精湛教学技艺的赞美;要有学生对学生学习创新的赞美......这些“赞美”,催发师生学习进取精神,激活师生沉淀的潜力,提高师生的美感品位。这样教学,使教学的内涵更加丰富,师生教学互动更为融洽,必将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3、课堂教学中要有“惊讶声”

我们有些教师上课,比较注重教学任务按部就班地完成,但教学没有特点,少有亮点。有的教师只强调学生的机械记忆(对某些知识是必需的),容易使学生产生学习上的“枯燥感”,学习缺乏激情。课堂教学中要有“惊讶声”,我们要明白,每一教学内容必有令学生“惊讶之处”。这要看教师是否能够挖掘教学内容并巧妙设置情景。教师本身也能呈现“惊讶之举”,这要看教师是否具有较高的素质并拿出教学绝活。“好奇”是孩子们的天性,课堂教学要激发学生的惊奇感,要引发学生的惊讶声。这样的教学,能够引导学生学习自觉性,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启迪学生的创新意识。有惊讶声的课堂,教学质量一定很高。

课堂教学中的“三声”,能够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使教师与学生心心相通,心心相融。这时的教学定能迸发出成功的火花!

二、课堂教学要体现“六个度”

随着我们对课堂教学认识的提高,教师们正在改变过去那种“选择适合教育的儿童”的做法,正在创造“适合于儿童”的教育。教学怎样面对全体学生,怎样促进学生学习质量的全面提高,已成为教育管理者评价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有教师对我说:“现在的课越来越难教、越来越不会教了!”这是一种教学观念还未更新的现象。因此,我们要认真学习,更新自我,用现代教学理念来构建高效课堂。

一节课上得好不好,课堂教学质量高不高,用什么衡量呢?我提出,课堂教学要体现六个“度”。

1、课堂教学要体现学生主体的参与度

教师上课面向全体学生,教学要以学生为本,以全体学生为本,这首先体现在学生主体的参与度上。第一,要看学生参与学习的广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用符合学生特点的、受学生欢迎的教学方法来吸引全体学生集中注意力学习,而不是只领着少数几个“优”生围着教师的教学“转”。课上得好不好,先要看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学生有多不多,要看有没有被遗忘的“角落”,有没有“差生”发言和参与教学活动。第二,要看学生参与学习的深度。教学中,教师要逐步引导学生进入主动学习的状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学中,要看学生能不能向教师提问题,同学之间能不能争论问题。如果一节课上下来,学生都“懂”了(经常有教师在下课前一分钟问学生:“同学们都懂了没有?”学生齐答:“懂了”),

这要么呈现出的是教学的假象,要么就是教学没有深度。

2、课堂教学要体现学生心理的调适度

教师上课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学生学习的心理状态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教学中,有时会出现“教师精心准备的课,教下来效果不好”的现象。有的教师常找的原因是“学生不配合”。其实,任何一次教学的不成功,原因都应在教师自身上找。教师备课,要“备学生”,要备知识技能以外的东西。其中,怎样对学生课堂学习进行心理调适,是教师重点备课的内容之一。课堂上,教师是否激发学生饱满的情绪;是否引领学生形成积极紧张的心境;是否帮助学生消除心理的干扰因素等,是教师教学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当一名学生回答问题错误,如教师一句“就你笨!”那么这名学生这节课的学习便会就此停滞。相反,如果教师引导激励恰当,学生心境会出现积极兴奋状态,这时,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实效性都会增强。

3、课堂教学要体现学生思维的有效度

课堂教学的根本任务是要调动学生的思维,通过教学过程,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有效得训练,从而产生思维共鸣。因此,教师要根据一定的学习目标,精心设计问题,适时提出问题,以激活学生的思维。教学中,教师要少提“是什么”的问题(许多事物一见便知,用不着去探讨它的概念);要多提“为什么”的问题,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要精提“做什么”的问题,通过学生学习实践活动,引领学生把思维过程转化为智能的积淀和学习方法的运用。这样的思维才有效度。

4、课堂教学要体现学生情感的内化度

“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新课程标准要求的教学三维目标之一,课堂教学不仅是知识技能的传授,不能忽视学生情感的培植和内化。专家研究证明:学习的成功,情感因素占80%,智力因素只占20%。这充分表明情感因素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教学中,学生热爱学习,对学习知识的迷恋,被教学内容所感动,为探索真知而追求......这是学生情感内化的表现。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积极采用创设情境、启迪心智等方式,不失时机地促进学生情感的迸发和内化。没有情感推动认知的教学、不是真情实感的教学、不能引起师生心灵共鸣的教学,是不成功的教学。

5、课堂教学要体现学生语言的鲜活度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课堂教学的智能信息的传递,主要是通过语言来进行的。因此,培养学生语言表达的鲜活度,是评价教学质量的重要内容。课堂上,有的教师只注意学生答问的对、错,而不太注意学生答问语言的流畅性和表达方式的鲜活性。这样的教学,是 “应试”的教学方式,是不完整的教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评价学生答问知识的正确性,而且要评价学生语言表达逻辑性、规范性、流畅性,鼓励学生的个性化语言,倡导学生发言、说话:大声、大方,敢说、敢问、敢争。中小学正是学生语言发展的最佳时期,课堂教学千万不能忽视学生语言训练这一重要内容。

6、课堂教学要体现学生能力的形成度

教学的最终目的在于学生形成学习能力,学生能力形成的程度是教学检测的终结指标。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是教师长期科学施教、求实训练、充分落实上述五个“度”的结果。教学中,教师能够紧扣知识点,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看准疑点、突出特点、展示亮点,把知识技能的学习训练有机地转换成学生能持续学习的能力。要努力消除学生只能“纸上谈兵”、“高分低能”、成为“考试机器”的现象。我们不排除学生考试能力的培养,如学生考试心理素质、记忆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抓住要点言简意赅表达的能力、书写规范卷面整洁的习惯等,但更重要的是要把应试能力的培养与学生终生发展能力的培养有机的结合起来,学生终生发展能力的培养,是教育的根本目标。

课堂教学的“六度”应成为教育管理者对课堂教学进行评价的基本标准。

三、课堂教学要做到“三实”

课堂教学是落实教育内容、落实教育思想、落实教育目标的主阵地。既要“落实”,就不能做“虚功”。我常对校长和教师们说:“教育千万不能搞形象工程,贻误学生,几乎无法挽救。”课堂教学更是实实在在的事情,我们一定要做实。一次,我问一位获竞赛课一等奖的教师:“你平时都能像这样上课吗?”这位教师回答说:“平时教学很难做到这样。”这位教师得回答是真实的。今天,课堂教学要坚持改革的方向,要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但是,课堂教学的“实”不能丢。

怎样使课堂教学有实效,怎样的课堂教学能使广大教师都能实施呢?我强调,课堂教学要做到“三实”。

1、课堂教学要做到真实

课堂教学是育人的重要过程,由教育本质所决定,教学必须遵循真实性原则。教学中,教师要做到信息源(教材、教辅、音像、补充案例等)的真实,教学过程的真实,检测考评的真实。教师要真实地了解班情、学情,教师备课既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备自己,使教学符合教学规律,符合学生学习实际,这样才能真实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有些课堂教学,特别是公开课、展示课、竞赛课,只是为了使教学“好看”,上课成为了一种“表演”,这就失去了教学的真正意义,容易产生对教师的误导。我听过一些特别“精彩”,特别“顺利”的课,课后,一些教师就提出质疑,这个班的学生怎么这么聪明?”。教育要强化真实,只有真实,才有真知。教师要用自己的真知灼见,去启迪学生的真情实感。这样才能做到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2、课堂教学要做到朴实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的主渠道和基本形式,是广大教师和学生必须长期坚持的双边活动。课堂教学的朴实,更能体现教学的规律和教学的真实;更能被广大师生所接受;更能体现教学的实效。我不提倡上“豪华”课。“豪华”课多半只能“看”,不能“用”。特别是在公开课、竞赛课上。一是多种现代化手段都用上,如录像、录音、课件演示、图片道具、师生表演等等,课堂教学使人眼花瞭乱(当然,必要的、能够突破教学重难点的现代技术手段,要恰到好处地用),这样的教学反而给人“哗”而不实的感觉。另外,这样的教学成本过高,不利于推广,学校教师也只能是个别课点缀一下。二是在展示课、竞赛课中,教师往往将一课书(一节内容)的最精彩部分都集中在40分钟里拿出来,这样的课平时常规教学不能复制,同样给人不实的感觉。难怪许多教师在观摩学习课后感叹,“课上得很精彩,但我们上不起,学不了。” 因此,我认为,课堂教学以实效为根本,还是朴实为好。我们要倡导课堂教学现代化手段的运用,但不要“画蛇添足”;我们要倡导课堂教学的不断创新,但不要“买椟还珠”。

3、课堂教学要做到扎实

课堂教学的目的,是要使学生获得知识技能,掌握学习方法,激发思维活力,提高认知感悟水平,形成再学习的能力。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一步一个脚印地扎实教学,来不得半点虚、空。课堂教学强调全部教学内容,所有教学过程,面向全体学生的“落实”,因此,教学既要以“扎实”为出发点,又要以“扎实”为收获点。我们发现,有的教师课讲得很好,“有看头”,“有听头”,但学生最后学习成绩不好(当然这里面还有应试的原因);有的教师上公开课、竞赛课“花样”很多,但落实知识、技能、方法不够,课上完后,教师还要给学生重讲一次。这种做法,有违教学规律,容易贻误学生。我们要坚持课堂教学的“扎实”,这种扎实不是死记硬背,不是照搬照抄,不是单纯的复制知识。这种“扎实”应该体现课程改革的精神,要有知识技能学习的扎实,要有过程方法训练的扎实,更要有情感、态度、价值观培育的扎实。扎实课堂教学,能使学生不断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扎实课堂,必能真正获得教学的实效。

教育管理者评价教师的课堂教学,要倡立“三实”导向,注重课堂教学实效。


相关内容

  • 论教学风格的独特性和多样性
  • 论教学风格的独特性和多样性 李如密 摘 要 教学风格具有独特性和多样性的特点.教学风格的独特性主要表现在独特的内容处理.独特的教学方法的运用.独特的表达方式等方面:教学风格的多样性主要通过教师整体教学风格的多样化.教师个体教学风格的多侧面发展表现出来. 关键词 教学风格 独特性 多样性 一 独特性是 ...

  • 教学风格的类型
  • 教学风格的类型 教学风格有哪些类型?很多学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国内学者关于教学风格的分类: (1)李如密(1986)提出科学型(或称理智型).艺术型(或称情感型)和混合型的分类. (2)吴庆麟(1988)提出演讲与讨论.集体中心与教师中心的分类. (3)李林生.于德令(1989)提出热情奔放.深入 ...

  • 从人类发展生态主义观点分析形成幼儿教师教学风格的影响因素
  • 从人类发展生态主义观点分析 形成幼儿教师教学风格的影响因素 赵 柯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湖南长沙410081) 摘要:教学风格是教学理论中新的关注热点.布朗芬・布伦纳借用人类发展生态学的的观点,将影响教学风格形成的系统分为宏观系统.外展系统.中间系统和微观系统的方法,探讨幼儿教师教学风格形成 ...

  • 中小学语文教学风格的形成过程探究
  • 中小学语文教学风格的形成过程探究 [摘要]语文教师的教学风格是一位教师教学艺术成熟的标志,要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却有一个艰苦而又长期的探索.实践过程,这个过程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模仿性教学阶段.独立性教学阶段.创造性教学阶段和有风格教学阶段. [关键词]语文教学:教学风格:板书设计:精神面貌:为 ...

  • 浅论中小学语文教学风格的形成过程
  • 浅论中小学语文教学风格的形成过程 [论文关键词]语文教学 教学风格 板书设计 精神面貌 为人师表 [论文摘要]语文教师的教学风格是一位教师教学艺术成熟的标志,要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却有一个艰苦而又长期的探索.实践过程,这个过程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模仿性教学阶段.独立性教学阶段.创造性教学阶段和有 ...

  • 教师的风格与语文教学
  • 教师的风格与语文教学 作者:姜慧卿 来源:<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10年第04期 教学是一门艺术,语文教学更是艺术之艺术.语文教学艺术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具有综合性.它有文学.戏剧.音乐.美术的因素,又和科学技术紧紧地结合在一起.语文教学艺术的综合性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要想取得 ...

  • 教师要形成个人教学风格 打造教师个人品牌
  • 教师要形成个人风格  打造教师个人品牌 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双语实验学校    马素芳 管理学者华德士曾说过:"21世纪的工作生存法则就是建立个人品牌."品牌意识是时代的呼唤.大到国家,小到集体,再到个人,一个人要想在职场竞争中稳操胜券就必须打造个人品牌,就要具备精深的专业技能,独 ...

  • 学习者特征分析1
  • 学习者特征分析 (1) 学习者分析是教学设计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步骤,教学设计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学习者的学,教学目标是否实现,要在学习者自己的认识和发展的学习活动中体现出来,而作为学习活动主体的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又是以自己的特点来进行学习的.因此,要取得教学设计的成功,必须重视对学习者的分析.(乌美娜, ...

  • 教师如何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呢?这需要从教师从事教学活动的相关能力与因素中加以整合分析,从战略性的高度加以探讨. (一)丰富的经验积累和深刻的理论准备 教学风格既不会与生俱来,也不会无缘无故地突然形成.青年教师追求教学风格的前提,就是刻苦锻炼教学基本功.江苏省泅洪县育才实验学校小学部高级 ...

  • 中美教师课堂教学风格的比较研究
  •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中美教师课堂教学风格的比较研究 作者:韩祥伟 来源:<新课程·中旬>2013年第03期 摘 要:以教学风格的内涵为基点,着重探讨了中美教师教学风格的差异及制约因素,并且在深层思考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对中国的教育改革提出了改进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