喹诺酮类抗生素的新进展

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最初发现于上世纪60年代。70年代发展缓慢,开发的品种少,副作用大。自1980年合成喹诺酮类药物以来,发展异常迅猛,1995年在名列世界处方药市场第二位的抗感染药物中,喹诺酮类药物占首位。目前已发展到第四代产品。

喹诺酮类药物是一种DNA旋转酶抑制剂,它作用于细菌DNA旋转酶,干扰DNA超螺旋结构的解旋,从而阻碍DNA的复制,而呈现杀菌作用,故在分类上属慢效杀菌剂。

本类药物的共同特点是:抗菌作用强大,抗菌谱较广,主要对抗革兰氏阴性菌,对革兰氏阳性菌也有相当作用。在体内的分布较广,可进入大多数药物不能进入的骨、关节和前列腺组织等。更为可喜的是,喹诺酮类不但自身很少产生耐药性,而且与其他多种抗菌药物间没有交叉耐药性,有利于其他抗生素联合用药。

喹诺酮各代的分类及其特点

喹诺酮类按发明先后及其抗菌性能的不同,分成四代。

第一代:抗菌谱窄,仅对大肠杆菌、痢疾杆菌和变形杆菌等少数几种菌有效。代表药物为:萘啶酸、吡咯酸,因疗效不佳,副作用大,现已完全淘汰。

第二代:于1980年推出,抗菌谱有所扩大,因吸收代谢后在尿液和胆汁中浓度很高,故对急慢性肾盂肾炎、膀胱炎和前列腺炎等尿路感染及胆道感染、菌痢和肠炎等疗效更好。代表品种为吡哌酸(PPA)、新恶酸和甲氧恶喹酸等。因副作用仍较大,故目前除PPA偶用外,其他已淘汰。

第三代:于上世纪80年代问世,抗菌谱更为扩大,抗菌作用强,较低浓度即显抗菌活性。可对抗耐药性葡萄球菌等革兰氏阳性菌,对革兰氏阴性菌疗效更佳。本类药物分子中均含氟原子,故称氟喹诺酮类。这类药物用于治疗重感染及反复发作的慢性感染,特别是泌尿系统感染。主要品种有:氟哌酸、氧氟沙星、环丙沙星、依诺沙星、甲氟沙星、恩诺沙星、洛美沙星、氟罗沙星、加替沙星和司帕沙星等等。

第四代:近年国外研制出第四代喹诺酮类抗生素,如莫西沙星、克林沙星和吉米沙星等。主要特点为:结构中有新型的8-甲氧氟喹诺酮,甲氧基引入有助于加强抗厌氧菌活性,而C-7位上的氮双环结构则加强抗革兰氏阳性菌活性,并保持了原来抗革兰氏阴性菌的活性,副作用更小,但价格较贵。莫西沙星对抗菌药的最大贡献为:在对需氧菌G+球菌活性基础上,增加对厌氧菌的活性。吉米沙星更加增强了对G+球菌的活性,对MRSA、绿脓杆菌、肺炎衣原体和支原体及军团菌肺炎等都有很好的作用。

喹诺酮体内抗菌作用过程

口服吸收快,基本不受食物的影响,1~2小时达到血浓度峰值。体内分布广泛,在肝、肾、胰、淋巴结、腮腺、支气管黏膜、胆道及尿液中的浓度均高于血浓度。喹诺酮大部分随尿排泄,病人对其无耐受性。

喹诺酮的作用机理:为抑制细菌DNA的合成和复制而起杀菌作用,且对细菌细胞壁有强大的穿透破坏能力,如此双管齐下,发挥出强大的杀菌作用。其抗菌后效应(PAE)强大而持久。

喹诺酮类的不良反应

总的说来,本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在所有几大类抗生素中是比较轻微的。虽然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但仍不应麻痹大意。本类药品的不良反应:

消化道系统发生率很低。表现为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腹痛腹泻等,停药后即消失;长期应用可致细菌性腹泻。

中枢神经反应发生率仅为1%。其对中枢神经有抑制作用,表现为头痛、眩晕、失眠、幻觉、记忆减退,极个别表现为手足麻木、手指颤抖等,有精神病和癫痫史者忌用。

本类药易浓缩、沉积于骨髓中,直接毒害软骨细胞的发育,影响儿童和胎儿的骨骼发育。故孕妇和12岁以下的小儿应禁用。乳母服药期间,应停止哺乳。

变态反应(过敏反应)发生在个别特异体质者。主要表现为皮疹、荨麻疹、皮炎和剥脱性皮炎等,以环丙沙星和诺氟沙星为多。此类反应大都较重,一般发生在服药后几天至数周后,可见哮喘、呼吸困难、喉头水肿、血管性水肿、过敏性脉管炎和过敏性休克等严重过敏反应。故服药期间应避免紫外线和日光的照射。

少数喹诺酮类药物(如洛美沙星)有一显著特点,即光敏反应。服药后即使无阳光直接照射也可发生,在阳光下更为严重。故药师应提醒用药的患者,服药后应避免日晒,也不要接受人工紫外线的照射。

本类药大都以原形从尿中排泄,其尿液浓度高于血浓度5~6倍,对肾脏可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主要有血尿、结晶尿等。血尿是药物在尿中形成结晶所致,并无肾实质损害,但肾功能不全者慎用。

服用喹喏酮类药物后,有的患者可出现结晶尿、血尿和高尿酸血症,甚至可出现过敏性间质性肾炎或少尿性肾衰。

大剂量或长期应用该类药物易致肝损害。使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和乳酸脱氢酶等升高,表现为药物性黄疸,巩膜(眼白)、皮肤和黏膜黄染。

合并用药及药物的相互作用

1.不宜与茶碱类药物合用。2.碱性药物、抗胆碱药、H2受体阻滞剂(西咪替丁、雷尼替丁等)均可降低胃液酸度,从而减少本类药物的吸收,故应避免同服。3.不宜与碱化剂同时服用。4.含钙、镁、铝的抗酸剂可降低本类药的吸收利用,使血峰浓度降低,峰时延续,AUC(曲线下面积)减少,故应避免合用。5.本类药物与GABA合用时相互作用,产生多种精神症状,易诱发癫痫。也不宜与抗惊厥药合用,与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芬布芬、舒林酸等)合用,可引起中枢性痉挛发作。6.本类药物抑制茶碱代谢,使茶碱血浓度升高,导致茶碱中毒,老人尤易发生。

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最初发现于上世纪60年代。70年代发展缓慢,开发的品种少,副作用大。自1980年合成喹诺酮类药物以来,发展异常迅猛,1995年在名列世界处方药市场第二位的抗感染药物中,喹诺酮类药物占首位。目前已发展到第四代产品。

喹诺酮类药物是一种DNA旋转酶抑制剂,它作用于细菌DNA旋转酶,干扰DNA超螺旋结构的解旋,从而阻碍DNA的复制,而呈现杀菌作用,故在分类上属慢效杀菌剂。

本类药物的共同特点是:抗菌作用强大,抗菌谱较广,主要对抗革兰氏阴性菌,对革兰氏阳性菌也有相当作用。在体内的分布较广,可进入大多数药物不能进入的骨、关节和前列腺组织等。更为可喜的是,喹诺酮类不但自身很少产生耐药性,而且与其他多种抗菌药物间没有交叉耐药性,有利于其他抗生素联合用药。

喹诺酮各代的分类及其特点

喹诺酮类按发明先后及其抗菌性能的不同,分成四代。

第一代:抗菌谱窄,仅对大肠杆菌、痢疾杆菌和变形杆菌等少数几种菌有效。代表药物为:萘啶酸、吡咯酸,因疗效不佳,副作用大,现已完全淘汰。

第二代:于1980年推出,抗菌谱有所扩大,因吸收代谢后在尿液和胆汁中浓度很高,故对急慢性肾盂肾炎、膀胱炎和前列腺炎等尿路感染及胆道感染、菌痢和肠炎等疗效更好。代表品种为吡哌酸(PPA)、新恶酸和甲氧恶喹酸等。因副作用仍较大,故目前除PPA偶用外,其他已淘汰。

第三代:于上世纪80年代问世,抗菌谱更为扩大,抗菌作用强,较低浓度即显抗菌活性。可对抗耐药性葡萄球菌等革兰氏阳性菌,对革兰氏阴性菌疗效更佳。本类药物分子中均含氟原子,故称氟喹诺酮类。这类药物用于治疗重感染及反复发作的慢性感染,特别是泌尿系统感染。主要品种有:氟哌酸、氧氟沙星、环丙沙星、依诺沙星、甲氟沙星、恩诺沙星、洛美沙星、氟罗沙星、加替沙星和司帕沙星等等。

第四代:近年国外研制出第四代喹诺酮类抗生素,如莫西沙星、克林沙星和吉米沙星等。主要特点为:结构中有新型的8-甲氧氟喹诺酮,甲氧基引入有助于加强抗厌氧菌活性,而C-7位上的氮双环结构则加强抗革兰氏阳性菌活性,并保持了原来抗革兰氏阴性菌的活性,副作用更小,但价格较贵。莫西沙星对抗菌药的最大贡献为:在对需氧菌G+球菌活性基础上,增加对厌氧菌的活性。吉米沙星更加增强了对G+球菌的活性,对MRSA、绿脓杆菌、肺炎衣原体和支原体及军团菌肺炎等都有很好的作用。

喹诺酮体内抗菌作用过程

口服吸收快,基本不受食物的影响,1~2小时达到血浓度峰值。体内分布广泛,在肝、肾、胰、淋巴结、腮腺、支气管黏膜、胆道及尿液中的浓度均高于血浓度。喹诺酮大部分随尿排泄,病人对其无耐受性。

喹诺酮的作用机理:为抑制细菌DNA的合成和复制而起杀菌作用,且对细菌细胞壁有强大的穿透破坏能力,如此双管齐下,发挥出强大的杀菌作用。其抗菌后效应(PAE)强大而持久。

喹诺酮类的不良反应

总的说来,本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在所有几大类抗生素中是比较轻微的。虽然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但仍不应麻痹大意。本类药品的不良反应:

消化道系统发生率很低。表现为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腹痛腹泻等,停药后即消失;长期应用可致细菌性腹泻。

中枢神经反应发生率仅为1%。其对中枢神经有抑制作用,表现为头痛、眩晕、失眠、幻觉、记忆减退,极个别表现为手足麻木、手指颤抖等,有精神病和癫痫史者忌用。

本类药易浓缩、沉积于骨髓中,直接毒害软骨细胞的发育,影响儿童和胎儿的骨骼发育。故孕妇和12岁以下的小儿应禁用。乳母服药期间,应停止哺乳。

变态反应(过敏反应)发生在个别特异体质者。主要表现为皮疹、荨麻疹、皮炎和剥脱性皮炎等,以环丙沙星和诺氟沙星为多。此类反应大都较重,一般发生在服药后几天至数周后,可见哮喘、呼吸困难、喉头水肿、血管性水肿、过敏性脉管炎和过敏性休克等严重过敏反应。故服药期间应避免紫外线和日光的照射。

少数喹诺酮类药物(如洛美沙星)有一显著特点,即光敏反应。服药后即使无阳光直接照射也可发生,在阳光下更为严重。故药师应提醒用药的患者,服药后应避免日晒,也不要接受人工紫外线的照射。

本类药大都以原形从尿中排泄,其尿液浓度高于血浓度5~6倍,对肾脏可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主要有血尿、结晶尿等。血尿是药物在尿中形成结晶所致,并无肾实质损害,但肾功能不全者慎用。

服用喹喏酮类药物后,有的患者可出现结晶尿、血尿和高尿酸血症,甚至可出现过敏性间质性肾炎或少尿性肾衰。

大剂量或长期应用该类药物易致肝损害。使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和乳酸脱氢酶等升高,表现为药物性黄疸,巩膜(眼白)、皮肤和黏膜黄染。

合并用药及药物的相互作用

1.不宜与茶碱类药物合用。2.碱性药物、抗胆碱药、H2受体阻滞剂(西咪替丁、雷尼替丁等)均可降低胃液酸度,从而减少本类药物的吸收,故应避免同服。3.不宜与碱化剂同时服用。4.含钙、镁、铝的抗酸剂可降低本类药的吸收利用,使血峰浓度降低,峰时延续,AUC(曲线下面积)减少,故应避免合用。5.本类药物与GABA合用时相互作用,产生多种精神症状,易诱发癫痫。也不宜与抗惊厥药合用,与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芬布芬、舒林酸等)合用,可引起中枢性痉挛发作。6.本类药物抑制茶碱代谢,使茶碱血浓度升高,导致茶碱中毒,老人尤易发生。


相关内容

  • 喹诺酮类药物的不良反应
  • 安徽医药 AnhuiMedicalandPharmaceuticalJournal 2004Feb;9(2)・159・ 喹诺酮类药物的不良反应 董宪法1,邱 季2 (1.合肥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合肥230001;2.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安徽合肥 230001) 摘要:自第一代喹诺酮类药物合成后,国 ...

  • 喹诺酮类药物
  • 喹诺酮类药物是人工合成的含4-喹诺酮母核的抗菌药物,其对细菌的DNA螺旋酶(DNA-gyrase)具有选择性抑制作用,从而抑制细菌的DNA合成,导致DNA降解及死亡.该类药物因其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不良反应少等优点(据最新报道,有些品种已突破了抗菌概念,在抗病毒.抗肿瘤方面也有新进展),临床上得到 ...

  • 细菌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_刘军锋
  •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06年11月第27卷第11期 IntJLabMed,November2006,Vol.27,No.11·1015· ·综述· 细菌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刘军锋 贾克刚综述 刘运德审校 [摘要] 随着细菌耐药机制研究的深入,发现了许多新的耐药机制和耐药基因.细菌整合子系统可捕获外源基 ...

  • β溶血性链球菌
  • 化脓性链球菌: 抗生素选择:A青霉素 阿莫西林 B第一代头孢菌素 红霉素 克林霉素 β溶血性链球菌: 抗生素选择:A青霉素 B打环内酯类 C头孢第一代或第二代类菌素 B组链球菌: 抗生素选择:A氨苄西林 B头孢曲松或头孢噻肟 草绿色链球菌: 抗生素选择:A青霉素+氨基糖苷类 B头孢噻吩或头孢唑林+氨 ...

  • 关于氟喹诺酮类药物应用中几个问题的讨论
  • 中国抗生素杂志1999年2月第24卷第1期 ·69· 关于氟喹诺酮类药物应用中几个问题的讨论 Some problems in the application of flouroquinolones 赵兰英Zhao Lanying (中国抗生素杂志社, 成都610051) (Perio dica l ...

  • 抗生素联合用药
  • • 抗生素联合用药 1联合用药 • • 联合用药后出现的作用称为相互作用 协同作用 • 相互作用分类 拮抗作用 定义:联合用药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同时或先后使用. 2合理用药的基本要素 定义:1997年WTO修订的合理用药的概念是安全.有效.经济地使用药品: • • 四个要素:安全性.有效性.经济 ...

  • 社区获得性肺炎的治疗
  • 肺炎链球菌肺炎 (一)抗菌药物治疗 制定肺炎链球菌感染治疗方案时,应考虑肺炎链球菌敏感性.感染部位.疾病严重程度和抗菌药物的药物动力学特性等因素. PssP感染首选青霉素.阿莫西林,亦可选用第一代头孢菌素(头孢唑啉.头孢拉定).第二代头孢菌素(头孢丙烯.头孢呋辛.头孢克洛等).第三代头孢菌素(头孢曲 ...

  • 42例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不良反应探讨
  • [摘 要]目的:探讨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不良反应与合理使用. 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使用氟喹诺酮类药物发生不良反应的特点与相关因素.结果:所有患者都先后出现了多种消化道反应,只是严重程度不同而已,其中有18例患者出现较为剧烈的消化道症状,表现为上腹部不适.食欲减退.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一共有6例患者出 ...

  • 抗生素的药物相互作用
  • 1314实用预防医学2008年8月第15卷第4期PmcticalPreventiveMedicine.Aug.2008,V01 15,№.4 文章编号:1006-31lO(2008)04-1314一03 抗生素的药物相互作用 万丽娜 摘要:在临床用药中,抗生素通常联合用药,有时也与其他药物合用,而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