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格林利夫_中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痕迹

域外小说研究

《格林利夫》中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痕迹

冯宜丽

引言结果牛没被杀死,梅太太自己却被那头狂奔而来的公牛用犄角顶死。

心理学大师荣格(Jung)指出人类的心理是双性的,即男性心理中有女性特征,称为阿尼玛(Anima);同时,女性心理中也有男性特征,称为阿尼玛斯(Animus)。阿尼玛和阿尼玛斯是男性与女性在长期交往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它给男性提供女性气质,给女性提供男性气质;同时,它也提供一个指导男性与女性交往的参照系。此外,荣格认为异性的心理特征总是处于无意识状态,属于本我的范畴,由于受到超我的压制、自我的监督,通常在人们展示出的人格面具中不易被觉察

⑥(181-182)到。

《格林利夫》(1956)是弗兰纳里·奥康纳的著名短篇,1957年获得欧·亨利奖。半个世纪以来,关于这个故事,国外评论界已从宗教、神话、解构主义等视角做过一些的评论,如,小詹姆斯·A·格利姆沙(JamesA.Grimshaw,Jr.)认为《格》讲述的是一个宗教救赎的故事①(53-54);约翰·戴斯蒙德(JohnDesmond)从解构主义视角分析奥氏旨在使原本处于边缘地位的格林利夫一家中心化②(68);苏珊·莫娄·保罗逊(SuzanneMorrowPaulson)基于神话原型探析《格》中隐喻的男、女二元对立③

(40-45)

。不仅如此,我国学者也对该小说进行一些

很有见地的评论,如罗婷研究《格》中妇女蜕变的苦难历程④(160);张燕借助女性主义批评理论,剖析二战后奥氏眼中的女性社会地位⑤(64-66)。本文拟用荣格心理学深入文本,剖析梅太太生存状况及死亡的心理层面,寻找《格》中的荣格集体无意识理论痕迹。

梅太太:阿尼玛与阿尼玛斯对立的人格面具

《格》围绕南方某农场主梅太太(Mrs.May)与雇工格林利夫(Greenleaf)一家以及她与儿子们的冲突展开。梅太太是个寡妇,她经营着一个农场。一天一头公牛闯进了她的奶牛场并且毁坏了她家的树篱,为了弄清这头公牛的来历并设法将它赶出去,梅太太和一直跟她作对的格林利夫发生了激烈的冲突;此外,梅太太和自己的两个儿子也因处理这头公牛的事而大动干戈。愤怒之下,梅太太不得不亲自带上枪去射杀那头公牛。

梅太太生活在一个农场里,整天与男性打交道,看不到女性色彩。丈夫死后,为了一家人的生存,梅太太更是辛勤劳作,把农场打理得井井有条,试图取代已故的丈夫,承担起男人的职责和义务。在支撑家业的过程中,在与她的两个儿子,她的雇工格林利夫及其两个儿子的长期交往过程中梅太太渐渐成了一位生活方式男性化的寡妇。她总是“把她的脊背挺得像耙柄似的”(引文

⑦(49)

出处见该书,以下只标注页码);在林中走路

时,她总是带着一根长棍(49)。甚至在梦中,“每走一步,她都将她的棍子插在自己面前”(70)。按照心理学理论,耙柄和长棍是男性力量的象征。显然,由于周围环境与生活同伴的影响,梅太太的阿尼玛原型渐渐缺乏,阿尼玛斯意识在她的心理渐趋形成一种强势的本我,蠢蠢欲动。

接受了阿尼玛斯男性意识,梅太太便极力压抑自己的阿尼玛女性特征,将自己纳入男性角色

181

贰零壹零年第贰期

的行为规范中。她开始同大多数男性一样,将功成名就、家业兴旺看作人生头等大事。为了获得成功,她经历了无数的酷暑严寒,克服了无数的艰难困苦,辛勤地耕耘着那块贫瘠的土地。15年来梅太太“一直不停地在工作”(64),“使一个濒临破产的农场重新焕发了生机”(54)。梅太太经营的农场日渐成功,她的阿尼玛女性特征也日渐消失,原本还处在无意识层的阿尼玛斯得到极大的发展。目前,家业成了她的命根子,农场成了她骄傲的资本。当她的朋友称赞她是个像男人一样了不起的女人时,她显得非常自得,以至于“从房间的任何一个窗户看去,她都能看见自己的影子”(54)。显然,梅太太对男性力量的渴求已经融化到她的意识之中,变成她灵魂的内核。然而,梅太太也时常“感到疲惫、厌倦”(64)。这时,梅太太的阿尼玛女性意识犹存,只是为了两个儿子,她的本我不得不把阿尼玛女性气质隐藏起来。

梅太太:死亡的心理诠释

通过对看似无声却胜有声的格林利夫一家、文中所提及的那头牛以及性格大相庭径的儿子们与梅太太之间的矛盾表现,梅太太性格中的愤懑不平、嫉妒和偏执被刻画得淋漓尽致。梅太太不仅生活上表现出强势的阿尼玛斯男性意识,心理上也自觉不自觉地模仿着男权社会中男性普遍具有的罪恶劣的角色特征——控制欲。《格》中梅太太对格林利夫的控制欲决不亚于任何一个男人。文学评论家弗莱里克·阿萨尔斯也曾说,奥氏笔下人物的控制欲,最终表现为急不可耐地将自我投射到外部世界中,以使现实生活符合他们心中的精神生活,并特别提及《格》中的梅太太。[8](126)当她碰见他时,梅太太总觉得自己精力旺盛,无处发泄,“仿佛受到了魔鬼的挑战,所有的力量重新回到她的身上”(60)。“驾驭他成了她的第二天性”(52),并以能够控制他而自鸣得意。在教训两个儿子时,她说:“这么多年来,要不是我踩着他的脖颈,你们两个宝贝也许早就大清早四点钟起来挤牛奶了。”(54)不仅如此,梅太太还企图控制自己的死亡。她说:“当我一切准备妥当时,我才会死。”(54)她甚至想控制她的后事:她到她的律师那儿,限定了她的遗产继承权,规定她的两个儿媳妇无权继承她的遗产(49)。她还恨

不得在她死后禁止她的两个儿子继续雇佣格林利夫(51)。这时,梅太太的阿尼玛女性意识处于崩溃的边缘,取而代之的是阿尼玛斯男性意识。

梅太太花了整整15年的时间与格林利夫周旋,她自以为她有能力制服格林利夫,但事实却恰恰相反,格林利夫从没有停止同她的明争暗斗。而且,梅太太每次瞧见他时总觉得“他从某个无形的圈子外向她走来”(47)。奥康纳用圈子的意象暗示梅太太控制格林利夫的最终失败。梅太太阿尼玛斯原型的再度强化也正是由于她驾驭格林利夫的失败而致。格林利夫形式上是梅太太的雇工,实际上是她的对头。他总是仰仗自己是个男人而经常偷懒,对梅太太的吩咐常常表现出一副漫不经心、阳奉阴违的态度,还时不时跟她较劲儿。例如当梅太太把她两个不成器的儿子吹嘘为成功的知识分子和商人时,格林利夫从不像仆人似地随声附和,反而还不失时机地显摆一下自己的儿子。

梅伊太太对外竭力抗争,做出了巨大的牺牲,为的是给两个儿子营造舒适的生活环境。可是她的两个儿子不仅无心经营农场,还对寡母的感受漠不关心,常常在她面前摆出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他们的模样与奥康纳的另一部短篇《发冷不已》(1958)中那个对母亲放肆、专横的阿什伯瑞相比毫不逊色。奚落、抱怨更是家常便饭。大儿子斯哥费尔德不仅在语言上蔑视母亲,而且跟她说话时总是“哼着小曲儿”。一次,因为生活中的不如意,梅伊太太在饭桌上数落两个儿子不关心和不帮忙时,小儿子威斯利极为不恭地奚落母亲,甚至激起了大儿子的强烈不满。斯哥费尔德嘲着威斯利大叫大吵,兄弟俩大打出手,弄得饭厅里碗盘摔碎,桌椅翻到。在这些嘈杂的声响下,梅伊太太缺乏男性的关爱,也缺乏做女性的安全。

丈夫的去世,格林利夫的挑衅,儿子的不争气使梅伊太太本我中的男性心灵意象如脱缰的野马,彻底失去超我的约束。梅伊太太公布于众的人格面具已经不再是女性气质,而是完完全全的男性气质翻版;集结在梅伊太太心理的这种以阿尼玛斯原型为摹本的男性情结是梅伊太太人格面具的主要内容,也是她在精神上和社会上饱受孤立之苦的根源。一次,格林利夫故意让他儿

182

域外小说研究

子的公牛(男性象征)闯进梅太太的奶牛场(女性象征),啃嚼她家的树篱。格林利夫的蓄意捣毁使梅太太心中的阿尼玛原型再次受到极大的威胁,她梦见公牛“正在吞噬她和她的两个儿子,……把一切都吃光了,只剩下格林利夫一家安逸地居住在原来属于她家的农场上”(69)。这梦折射了梅太太阿尼玛女性的焦虑,也进一步强化了她的阿尼玛斯男性意识:她不能坐以待毙,也不相信“对付一个女人你可以不费吹灰之力”(61)。梅太太命令格林立夫立刻把他的公牛关起来,而格林利夫根本不把梅太太的命令当回事。最后,愤怒的梅太太不得不拿上枪,决定亲自射杀那头公牛。在她和公牛最后遭遇之前,她感到“命令得到执行带给她的欢欣”(68),她甚至不能自抑,“欢快地说:‘春天来啦!’”(68)。此时,梅太太的阿尼玛彻底消失,阿尼玛斯原型极度膨胀,心理强势的男性意识彻底冲破前意识的检查,来到意识层,外化成她标标准准的男性人格面具。

从上述的分析中,我们清晰地看到梅太太的悲剧是意味深长的。它说明奥氏,作为一名天主教女性作家,对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女权主义运动有着独特的见解。奥氏清醒地意识到女性的阿尼玛斯男性无意识如果失去超我的压制、自我的监督,势必会被过度强化,外显成男性化的女

人,难以实现真正的自我,也难逃个人命运的悲剧。梅太太正是这样的女性。丈夫的去世,格林利夫的挑衅,儿子的不争气使梅太太本我中的阿尼玛斯男性无意识如脱缰的野马,彻底失去超我的约束。梅太太公布于众的人格面具已经不再是女性的阿尼玛特征,而是完完全全的阿尼玛斯原型翻版;集结在梅太太心理的以阿尼玛斯原型为摹本的男性情结是梅太太本我无意识的主要内容,是她饱受孤立之苦的精神根源。

文学评论的方法和角度多种多样,每一种方法和角度揭示文本不同的层面。从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去解读《格》,读者可以发现,奥氏是在通过自己的小说,深层次地展示妇女对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女权主义运动的内心矛盾。这一种深度,可能更靠近奥康纳创作的高度,即从根本上、从深层次去解读女性的社会人格面具,而不是仅仅给读者讲述一个女性饱受孤立之苦、悲惨命运的故事。

基金项目:2009年河南省教育厅青年基金项目2009QN025。项目名称:弗兰纳里·奥康纳小说的精神分析研究及启示

冯宜丽

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外语系

参考文献:

①Grimshaw,JamesA.TheFlanneryO’ConnorCompanion[M].Westport:GreenwoodPress,1981.

②Desmond,JohnF.RisenSons:FlanneryO’Connor’sVisionofHistory[M].AthensandLondon:theUniversityofGeorgiaPress,1987.

③Paulson,SuzanneMorrow.FlanneryO’Connor-AStudyoftheShortFiction[M].Boston:TwaynePublishers,1988.

④罗婷.现代美国妇女的困境与自救——论当代美国女性小说[J].外国文学研究,1994(1).⑤张燕《.格林立夫》:弗兰纳里·奥康纳对女性问题的思考[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3).

⑥Guerin,WilfredL.AHandbookofCriticalApproachestoLiterature[M].Peking: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Press,2005.

⑦O’Connor,Flannery.EverythingThatRisesMustConverge[M].NewYork:ASignetBook,TheNewAmericanLibrary,1965.

⑧O’Connor,Flannery.TheImaginationofExtremity[M].Georgia:UniversityofGeorgiaPress,1982.

183

域外小说研究

《格林利夫》中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痕迹

冯宜丽

引言结果牛没被杀死,梅太太自己却被那头狂奔而来的公牛用犄角顶死。

心理学大师荣格(Jung)指出人类的心理是双性的,即男性心理中有女性特征,称为阿尼玛(Anima);同时,女性心理中也有男性特征,称为阿尼玛斯(Animus)。阿尼玛和阿尼玛斯是男性与女性在长期交往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它给男性提供女性气质,给女性提供男性气质;同时,它也提供一个指导男性与女性交往的参照系。此外,荣格认为异性的心理特征总是处于无意识状态,属于本我的范畴,由于受到超我的压制、自我的监督,通常在人们展示出的人格面具中不易被觉察

⑥(181-182)到。

《格林利夫》(1956)是弗兰纳里·奥康纳的著名短篇,1957年获得欧·亨利奖。半个世纪以来,关于这个故事,国外评论界已从宗教、神话、解构主义等视角做过一些的评论,如,小詹姆斯·A·格利姆沙(JamesA.Grimshaw,Jr.)认为《格》讲述的是一个宗教救赎的故事①(53-54);约翰·戴斯蒙德(JohnDesmond)从解构主义视角分析奥氏旨在使原本处于边缘地位的格林利夫一家中心化②(68);苏珊·莫娄·保罗逊(SuzanneMorrowPaulson)基于神话原型探析《格》中隐喻的男、女二元对立③

(40-45)

。不仅如此,我国学者也对该小说进行一些

很有见地的评论,如罗婷研究《格》中妇女蜕变的苦难历程④(160);张燕借助女性主义批评理论,剖析二战后奥氏眼中的女性社会地位⑤(64-66)。本文拟用荣格心理学深入文本,剖析梅太太生存状况及死亡的心理层面,寻找《格》中的荣格集体无意识理论痕迹。

梅太太:阿尼玛与阿尼玛斯对立的人格面具

《格》围绕南方某农场主梅太太(Mrs.May)与雇工格林利夫(Greenleaf)一家以及她与儿子们的冲突展开。梅太太是个寡妇,她经营着一个农场。一天一头公牛闯进了她的奶牛场并且毁坏了她家的树篱,为了弄清这头公牛的来历并设法将它赶出去,梅太太和一直跟她作对的格林利夫发生了激烈的冲突;此外,梅太太和自己的两个儿子也因处理这头公牛的事而大动干戈。愤怒之下,梅太太不得不亲自带上枪去射杀那头公牛。

梅太太生活在一个农场里,整天与男性打交道,看不到女性色彩。丈夫死后,为了一家人的生存,梅太太更是辛勤劳作,把农场打理得井井有条,试图取代已故的丈夫,承担起男人的职责和义务。在支撑家业的过程中,在与她的两个儿子,她的雇工格林利夫及其两个儿子的长期交往过程中梅太太渐渐成了一位生活方式男性化的寡妇。她总是“把她的脊背挺得像耙柄似的”(引文

⑦(49)

出处见该书,以下只标注页码);在林中走路

时,她总是带着一根长棍(49)。甚至在梦中,“每走一步,她都将她的棍子插在自己面前”(70)。按照心理学理论,耙柄和长棍是男性力量的象征。显然,由于周围环境与生活同伴的影响,梅太太的阿尼玛原型渐渐缺乏,阿尼玛斯意识在她的心理渐趋形成一种强势的本我,蠢蠢欲动。

接受了阿尼玛斯男性意识,梅太太便极力压抑自己的阿尼玛女性特征,将自己纳入男性角色

181

贰零壹零年第贰期

的行为规范中。她开始同大多数男性一样,将功成名就、家业兴旺看作人生头等大事。为了获得成功,她经历了无数的酷暑严寒,克服了无数的艰难困苦,辛勤地耕耘着那块贫瘠的土地。15年来梅太太“一直不停地在工作”(64),“使一个濒临破产的农场重新焕发了生机”(54)。梅太太经营的农场日渐成功,她的阿尼玛女性特征也日渐消失,原本还处在无意识层的阿尼玛斯得到极大的发展。目前,家业成了她的命根子,农场成了她骄傲的资本。当她的朋友称赞她是个像男人一样了不起的女人时,她显得非常自得,以至于“从房间的任何一个窗户看去,她都能看见自己的影子”(54)。显然,梅太太对男性力量的渴求已经融化到她的意识之中,变成她灵魂的内核。然而,梅太太也时常“感到疲惫、厌倦”(64)。这时,梅太太的阿尼玛女性意识犹存,只是为了两个儿子,她的本我不得不把阿尼玛女性气质隐藏起来。

梅太太:死亡的心理诠释

通过对看似无声却胜有声的格林利夫一家、文中所提及的那头牛以及性格大相庭径的儿子们与梅太太之间的矛盾表现,梅太太性格中的愤懑不平、嫉妒和偏执被刻画得淋漓尽致。梅太太不仅生活上表现出强势的阿尼玛斯男性意识,心理上也自觉不自觉地模仿着男权社会中男性普遍具有的罪恶劣的角色特征——控制欲。《格》中梅太太对格林利夫的控制欲决不亚于任何一个男人。文学评论家弗莱里克·阿萨尔斯也曾说,奥氏笔下人物的控制欲,最终表现为急不可耐地将自我投射到外部世界中,以使现实生活符合他们心中的精神生活,并特别提及《格》中的梅太太。[8](126)当她碰见他时,梅太太总觉得自己精力旺盛,无处发泄,“仿佛受到了魔鬼的挑战,所有的力量重新回到她的身上”(60)。“驾驭他成了她的第二天性”(52),并以能够控制他而自鸣得意。在教训两个儿子时,她说:“这么多年来,要不是我踩着他的脖颈,你们两个宝贝也许早就大清早四点钟起来挤牛奶了。”(54)不仅如此,梅太太还企图控制自己的死亡。她说:“当我一切准备妥当时,我才会死。”(54)她甚至想控制她的后事:她到她的律师那儿,限定了她的遗产继承权,规定她的两个儿媳妇无权继承她的遗产(49)。她还恨

不得在她死后禁止她的两个儿子继续雇佣格林利夫(51)。这时,梅太太的阿尼玛女性意识处于崩溃的边缘,取而代之的是阿尼玛斯男性意识。

梅太太花了整整15年的时间与格林利夫周旋,她自以为她有能力制服格林利夫,但事实却恰恰相反,格林利夫从没有停止同她的明争暗斗。而且,梅太太每次瞧见他时总觉得“他从某个无形的圈子外向她走来”(47)。奥康纳用圈子的意象暗示梅太太控制格林利夫的最终失败。梅太太阿尼玛斯原型的再度强化也正是由于她驾驭格林利夫的失败而致。格林利夫形式上是梅太太的雇工,实际上是她的对头。他总是仰仗自己是个男人而经常偷懒,对梅太太的吩咐常常表现出一副漫不经心、阳奉阴违的态度,还时不时跟她较劲儿。例如当梅太太把她两个不成器的儿子吹嘘为成功的知识分子和商人时,格林利夫从不像仆人似地随声附和,反而还不失时机地显摆一下自己的儿子。

梅伊太太对外竭力抗争,做出了巨大的牺牲,为的是给两个儿子营造舒适的生活环境。可是她的两个儿子不仅无心经营农场,还对寡母的感受漠不关心,常常在她面前摆出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他们的模样与奥康纳的另一部短篇《发冷不已》(1958)中那个对母亲放肆、专横的阿什伯瑞相比毫不逊色。奚落、抱怨更是家常便饭。大儿子斯哥费尔德不仅在语言上蔑视母亲,而且跟她说话时总是“哼着小曲儿”。一次,因为生活中的不如意,梅伊太太在饭桌上数落两个儿子不关心和不帮忙时,小儿子威斯利极为不恭地奚落母亲,甚至激起了大儿子的强烈不满。斯哥费尔德嘲着威斯利大叫大吵,兄弟俩大打出手,弄得饭厅里碗盘摔碎,桌椅翻到。在这些嘈杂的声响下,梅伊太太缺乏男性的关爱,也缺乏做女性的安全。

丈夫的去世,格林利夫的挑衅,儿子的不争气使梅伊太太本我中的男性心灵意象如脱缰的野马,彻底失去超我的约束。梅伊太太公布于众的人格面具已经不再是女性气质,而是完完全全的男性气质翻版;集结在梅伊太太心理的这种以阿尼玛斯原型为摹本的男性情结是梅伊太太人格面具的主要内容,也是她在精神上和社会上饱受孤立之苦的根源。一次,格林利夫故意让他儿

182

域外小说研究

子的公牛(男性象征)闯进梅太太的奶牛场(女性象征),啃嚼她家的树篱。格林利夫的蓄意捣毁使梅太太心中的阿尼玛原型再次受到极大的威胁,她梦见公牛“正在吞噬她和她的两个儿子,……把一切都吃光了,只剩下格林利夫一家安逸地居住在原来属于她家的农场上”(69)。这梦折射了梅太太阿尼玛女性的焦虑,也进一步强化了她的阿尼玛斯男性意识:她不能坐以待毙,也不相信“对付一个女人你可以不费吹灰之力”(61)。梅太太命令格林立夫立刻把他的公牛关起来,而格林利夫根本不把梅太太的命令当回事。最后,愤怒的梅太太不得不拿上枪,决定亲自射杀那头公牛。在她和公牛最后遭遇之前,她感到“命令得到执行带给她的欢欣”(68),她甚至不能自抑,“欢快地说:‘春天来啦!’”(68)。此时,梅太太的阿尼玛彻底消失,阿尼玛斯原型极度膨胀,心理强势的男性意识彻底冲破前意识的检查,来到意识层,外化成她标标准准的男性人格面具。

从上述的分析中,我们清晰地看到梅太太的悲剧是意味深长的。它说明奥氏,作为一名天主教女性作家,对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女权主义运动有着独特的见解。奥氏清醒地意识到女性的阿尼玛斯男性无意识如果失去超我的压制、自我的监督,势必会被过度强化,外显成男性化的女

人,难以实现真正的自我,也难逃个人命运的悲剧。梅太太正是这样的女性。丈夫的去世,格林利夫的挑衅,儿子的不争气使梅太太本我中的阿尼玛斯男性无意识如脱缰的野马,彻底失去超我的约束。梅太太公布于众的人格面具已经不再是女性的阿尼玛特征,而是完完全全的阿尼玛斯原型翻版;集结在梅太太心理的以阿尼玛斯原型为摹本的男性情结是梅太太本我无意识的主要内容,是她饱受孤立之苦的精神根源。

文学评论的方法和角度多种多样,每一种方法和角度揭示文本不同的层面。从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去解读《格》,读者可以发现,奥氏是在通过自己的小说,深层次地展示妇女对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女权主义运动的内心矛盾。这一种深度,可能更靠近奥康纳创作的高度,即从根本上、从深层次去解读女性的社会人格面具,而不是仅仅给读者讲述一个女性饱受孤立之苦、悲惨命运的故事。

基金项目:2009年河南省教育厅青年基金项目2009QN025。项目名称:弗兰纳里·奥康纳小说的精神分析研究及启示

冯宜丽

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外语系

参考文献:

①Grimshaw,JamesA.TheFlanneryO’ConnorCompanion[M].Westport:GreenwoodPress,1981.

②Desmond,JohnF.RisenSons:FlanneryO’Connor’sVisionofHistory[M].AthensandLondon:theUniversityofGeorgiaPress,1987.

③Paulson,SuzanneMorrow.FlanneryO’Connor-AStudyoftheShortFiction[M].Boston:TwaynePublishers,1988.

④罗婷.现代美国妇女的困境与自救——论当代美国女性小说[J].外国文学研究,1994(1).⑤张燕《.格林立夫》:弗兰纳里·奥康纳对女性问题的思考[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3).

⑥Guerin,WilfredL.AHandbookofCriticalApproachestoLiterature[M].Peking: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Press,2005.

⑦O’Connor,Flannery.EverythingThatRisesMustConverge[M].NewYork:ASignetBook,TheNewAmericanLibrary,1965.

⑧O’Connor,Flannery.TheImaginationofExtremity[M].Georgia:UniversityofGeorgiaPress,1982.

183


相关内容

  • 卡尔·荣格和集体无意识
  • 卡尔·荣格和集体无意识 在精神分析运动史上,荣格是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他虽然没有像弗洛伊德为世人所尽知,但却具有超越于弗洛伊德的潜力.或许正是由于他当时的年轻和才华,威廉·詹姆斯才在1909年听罢弗洛伊德和荣格为克拉克大学校庆所作的讲演后说,心理学的希望在精神分析家们的身上. 卡尔·荣格(1875- ...

  • 集体潜意识
  • 集体潜意识 集体潜意识示例 "集体潜意识"是人格结构最底层的无意识,包括祖先在内的世世代代的活动方式和经验库存在人脑中的遗传痕迹.集体无意识和个人无意识的区别在于:它不是被遗忘的部分,而是我们一直都意识不到的东西.荣格曾用岛打了个比方,露出水面的那些小岛是人能感知到的意识:由于潮 ...

  • 中俄民族音乐发展比较
  • 中.俄民族音乐发展比较 严 勃 (华中科技大学 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 机制1103班 U201110666) 摘要:俄罗斯民族音乐与中国民族音乐均为两国传统的音乐文化形式,二者的发展演变体现了共同的音乐发展规律,但与此同时也反映了两种不同文化所特有的音乐内涵及表现手法.本文着重从二者发展的两个阶段分析 ...

  • 荣格原型理论的起源与演化
  • [摘要]20世纪人文科学发展史上,荣格原型理论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原型理论出现以来,吸引了众多学者对原型理论的兴趣,原型理论也逐渐从心理学领域延伸到其他领域的研究当中.要利用原型理论进行研究,首先需要对原型理论有清晰的认识.本文回顾原型理论的起源和演化过程,为原型理论今后在其他领域的发展打下理论基础 ...

  • 荣格的集体无意识与原型理论解读
  • 摘 要:文学的魅力在于创造无限的角色,更在于深入读者的内心,进入读者内心不愿打开的黑暗之处,揭示人类无意识中所蕴涵的激情,引起共鸣.文学与心理学也联系紧密,因为文学人物在现实生活中都有着各自的原型.文学原型可以带领读者走入心中黑暗的深处,并带领他们的意识走向光明. 关键词:集体无意识 原型 艺术 无 ...

  • 荣格分析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 荣格分析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一) 集体无意识 集体无意识既是对弗洛伊德个体潜意识的发展,也是荣格的一种创造,荣格用它来表示人类心灵中所包含的共同的精神遗传. 荣格自己在给集体无意识做定义的时候,曾经这样说:"集体无意识的是精神的一部分,它与个体潜意识截然不同,因为它的存在不像后者那样可以归 ...

  • 龙舟:荣格为什么会和弗洛伊德决裂?
  • 1907年3月3日上午10点,应弗洛伊德的邀请,32岁的卡尔·古斯塔夫·荣格(Carl Gustav Jung)来到弗洛伊德在维也纳的工作室见面.对于弗洛伊德崇拜已久的荣格,一见面就兴致勃勃谈起自己对于精神分析的看法,弗洛伊德则沉浸在荣格充满想象力的话语中,直到三个小时后才打断了他.弗洛伊德还建议, ...

  • 集体无意识
  • 集体无意识 目录[隐藏] [简述] [它是典型群体心理现象] [集体无意识与原型批评] [集体无意识与原型批评的关系] [荣格与集体无意识学说] [编辑本段] [简述] 瑞士心理学家,分析心理学创始人荣格的分析心理学用语.指由遗传保留的无数同类型经验在心理最深层积淀的人类普遍性精神.在1922年&l ...

  • 文学艺术的本质
  • 文学艺术的本质 作者:田天 来源:<致富时代·下半月>2014年第06期 摘要:荣格的原型批评理论注重研究艺术与集体无意识和艺术与原型之间的关系,把文学纳入到一个广阔.完整的结构中去寻绎蕴涵其中的普遍规律.原型批评理论是西方文学批评史上非常重要的一种批评模式.本文通过对荣格原型批评理论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