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公共政策资料

第一章 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

1. 政策研究的内涵是什么

a 研究的主体是学术取向的职业学问家

b 研究活动关注的重点和研究范围是政策内容、政策过程和政策产出,发现和验证政策与其主体和客体之间、与有关社会和自然环境诸因素之间的因果联系,政策研究是一门科学。 c 研究的目的或目标是构建政策理论,创设研究方法,推动学科发展。

d 对研究成果的社会反响的期待是获得学术界同僚的肯定。

2. 政策分析内涵如下:

A 研究的主体或者政策分析者是应用取向的政府机构和其他公共组织内部的专业人员,以及民间智库的政策研究人员。

B 研究活动关注的重点或研究范围是“为了政策而分析”,即分析是一个基于政策、政策目标之间的关系,研拟备选方案并从中选择能最大限度地实现该目标的最优方案,以及对政策结果进行科学评估,以期改进政策系统、提高政策质量的过程。

C 政策分析的目的是为了公共组织特别是公共权力机关的决策者规划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政治蓝图。

D 对研究成果的社会反响的期待是被决策者采用并达到预期的效果。

3. 公共政策学概念

公共政策学是这样一门学科,它尽可能地运用科学方法研究公共政策的内容、过程与产出,探究其固有规律,形成系统性知识,并运用这种知识进行政策分析,进而通过公共权力机关讲研究成果转化为政策实践。

4. 公共政策学这一学科概念的内涵是什么

a 这门学科的研究对象是公共组织、尤其是公共权力机关制定和执行的公共政策。 b 这门学科具有准科学的特征。

c 在学科内容上这门学科具有跨学科或多学科交叉、渗透、综合的特征。

d 学术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创造与权力运作相结合,是这门学科又一显著特征。

5. 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a 公共政策学研究的是组织的而非纯个人的决策行为。

b 并非所有组织的决策行为都属于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只有公共组织的决策行为才是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

C 在公共组织中,政府组织即公共权力组织的决策行为,是公共政策学研究对象的核心和重点。

D 政府组织以外的公共组织被称为非政府组织,具体地说,非政府组织指的是社会团体、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各种事业单位。

E 就行为取向而言,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公共权力组织和决策行为,涉及一部分非政府公共组织的公共性强的决策行为

F 就结果取向而言,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就是公共政策。

6. 公共组织的概念是什么

所谓公共组织,就是以管理公共事务、提供公共服务、协调和增进公共利益为母的的组织。

7. 属于非政府公共各部门的组织有哪些?

A 正式组织,即有正式的组织机构,有成文的章程、制度,有固定的工作人员等 B 非政府,即不隶属于政府或不受其支配

C 非营利分配,即不以营利为目的,不进行分红或利润分配

D 自我治理,即有独立的决策和执行能力,自主运营,自我管理

E 志愿,即成员的参加,特别是资源的集中不具有强制性,组织活动有一定比例的志愿者参加

F 非政治性,即不是政党组织,不参加竞选等政治活动

G 非宗教性,即不是宗教组织,不进行宗教活动。

8. 作为公共政策学研究对象的公共政策,可以区分为哪三个层次?

公共政策,可以区分为以下三个层次:A 具体的个别的政策B 政策群和政策链C 政策一般

9. 政策群是指什么?

所谓政策群,是指国家、政府和一定类型的政治体制中的执政党在某一较长时间内制定和实施的内容各异但理念同源、导向相近的政策的聚合体。

10. 政策链是指什么?

所谓政策链,是指国家、政府和一定类型的政治体制中的执政党为解决同一政策问题而先后制定的在内容上具有一致性、在形态和功能上具有差别性的一系列政策

11. 政策系统研究的研究者应予以重视的问题有哪些?

A 直接的政策制定系统中决策者的类别差异

B 公共政策的直接主体系统与对象系统的地位的相对性

C 公共政策直接主体系统与政策支持系统的地位的相对性

D 公共政策制定系统内部的结构

12. 政策制定系统的内部结构有哪几种类型?

政策制定系统的内部结构有以下四种类型:

A 线性结构,即下层决策者直接接受某一上层决策者的决策,上下界限分明,隶属关系严格 B 职能结构,即下层决策者同时接受上层若干决策者的决策,而上层决策者每人负责某一专项问题的决策,下层决策者必须根据不同的专项问题接受不同的上层决策者的决策,也就是俗话讲的“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

C 线性一参谋机构,即下层决策者面对多个上层决策者,其中某一上层决策者是下层决策者直接的、必须服从的上级,其他上层决策者的决策对该下层决策者仅起“参谋指令”的作用 D 矩阵结构,即下层决策者接受多个上层决策者的决策,其中某一上层决策者的决策具有经常性和主导性,其他上层决策者负责某一项问题的决策。

13. 政策过程研究是什么?

政策过程研究就是分析哪些因素是怎样影响政策主体的选择行为的,是怎样影响政策过程的各个环节的,影响的性质和程度怎样。

14. 公共政策学的研究方法有哪几个方面?

公共政策学的研究方法,依据研究过程的不同阶段,可以划分为三个方面:

A 研究程序的设计

B 政策研究资料的收集或者对研究对象的观察

C 公共政策的研究视角和路径

这是值选择一定的视角和路径对占有的资料惊醒系统的分析。公共政策研究具有科学视角和分析路径上的多样性。

15. 公共政策学以经验观察为始点的研究设计程序有哪些?

A 提出拟研究的政策问题

B 确定假设

C 收集系统资料

D 资料分析

E 做操作性研究

F 撰写研究报告

16. 政策研究的资料收集方法有哪些?

根据资料的来源不同可简单分为一手资料和二手资料:

一、一手资料的收集

一手资料是相对于二手资料即各种既有的文字资料而言的,它是研究者采取社会调查、实验和实地观察等研究方式,直接地从研究对象那里记录下来(有时也有研究对象提供的表达自身态度和认识的简单文字材料)并加以整理的资料。他可以是定量的,也可以是定性的。通过实地研究获得第一手的、用于定性研究的政策资料,常用的有以下几种方法:

1. 无结构访谈法。

无结构访谈法又称深度访谈法,是一种非标准化、非格式化的政策研究资料的收集方法。

2. 实地观察法。

实地观察法是在自然环境下对当时正在发生的事情进行观看、倾听和感受的一种政策研究手段。

3. 非参与观察法。

所谓非参与观察也称为局外观察,它不要求研究者直接进入被研究者的日常活动。

4. 参与观察法

参与观察法就是研究者深入到所研究对象的生活背景中,实际参与研究对象的一些与政策过程有关的生活过程进行观察。

二、二手资料的收集

二手资料的收集与分析又称为非个人性研究和文献研究。公共政策研究中常用的二手资料的收集与分析方法可以分为内容分析法、二次分析法和现存统计资料分析法。

1. 内容分析法。

内容分析法是一种对与政策过程有关的文献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描述的研究技术,主要内容是把现存的文字资料转换为数据资料,然后利用统计方法来分析政策现象。

2. 二次分析法。

二次分析法是对与政策过程有关的现有资料进行再次研究,即直接利用其它研究者的相关原始资料进行新的政策研究。

3. 现存统计资料分析法。

现存统计资料分析法又称既有统计资料分析法,是在利用各种官方统计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的政策研究。

17. 公共政策研究中常用的一些方法有哪些?

一、公共政策的系统分析方法

1. 政策系统的环境分析

2. 政策系统的目标分析

3. 政策系统的结构分析

二、公共政策的矛盾分析方法

1. 明确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在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

2. 明确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

3. 明确矛盾的主、次方面的辩证关系。

三、公共政策的历史分析方法

1. 研究一项公共政策的历史过程,首先必须研究该政策产生的历史条件,随着政策的发展,还要研究政策实施的历史条件,以及政策变动乃至终结的历史条件。

2. 其次,要研究前后政策之间的联系,也就是说要对现行政策与过去的同类政策进行历时的比较,从中找出一些经验性的东西,为更好地贯彻落实现行政策服务

3. 最后,要深入研究该项政策整个阶段或某个阶段的具体脉络,更多地以描述性的语言来记

录政策的历史。

四、公共政策的比较分析方法

比较研究或比较分析则是将比较方法系统地运用于科学研究,而形成的一种特定的研究活动和研究方式。

五、公共政策的个案分析方法

六、公共政策的经济分析方法

七、公共政策的制度分析方法

八、公共政策的价值分析方法

18. 个案研究的证据来源有哪些?

个案研究的证据有六个不同的来源,即文献、档案记录、访谈、直接观察、参与观察和物理人工制品。

19. 公共政策学的概念体系是什么?

A 核心概念B 次级概C 边际概念

20. 公共政策学的核心概念有哪些概念构成?

公共政策学的核心概念是由这样一些概念构成的:

①公共政策学、政策科学、政策研究、政策分析

②公共政策、公共利益、公共权力、公共决策体制、政策过程、政策功能、政策工具

③政策系统、政策行为者、非政府政策行为者、政策环境、政策网络、利益相关者、政策主体、政策客体、政策社群、政策输入(投入)、政策输出(产出)、政策反馈、政策支持系统、公民参与

④政策类型、元政策、基本政策、部门政策、战略、策略、战术、立法决策、行政决策、司法决策、政策链、政策群、政策组合拳、管制性政策与自我管制性政策、分配性政策与再分配性政策

⑤政策过程、过程模型、理论模型建构、上下来去模型、有限理性模型、渐进调适模型、理性广博模型、政治系统模型、规范最适模型、机构一制度模型、集团模型、精英主义模型、混合扫描模型、理性选择制度主义模型、垃圾桶模型

⑥政策问题、公共问题、假问题、问题认定、政策议程

⑦政策制定、政策倡导、决策者、公共决策、政策规划、政策对话、政策目标、政策方案、方案主办者、政策设计、政策论证、政策探究、政策审议、政策选择、政策学习、政策移植、政策可行性、政策采纳、政策合法化、政策宣示

⑧政策执行、执行者、政策对象、自上而下政策执行、自下而上政策执行、上下来去政策执行、执行力、执行环境、政策试验、政策试点、政策偏差、执行再决策、政策结果、政策执行模型

⑨政策稳定、政策维持、政策变动、政策创新、政策调整、政策接续、政策终结、政策周期 ⑩政策评估、评估主办者、评估者、评估标准、预评估、方案评估、过程评估、结果评估、总结性评估、形成性评估、事后评估、正式评估、实验评估、回溯性评估、虚假评估、投入——产出评估、成本——收益比率、内外部结合评估、第一至第四代评估

小11. 政策监控、经费监控、时间监控、社会审计路径、社会实验路径、社会系统会计路径、社会研究与实践综合路径

小12政策知识、政策学知识、知识转换、政策研究组织、政策实务人员、政策分析师、智库、政策预测、财政咨询、演绎因果分析、统计因果分析、快速分析初步、跨学科分析、参与性观察、政策实验设计

21. 公共政策学的次级概念是什么

公共政策学的次级概念指的是核心概念的子概念或 从属性概念。例如:

①系统议程和政府议程是政策议程的子概念

②政策类型的子概念是外交政策、国防政策、经济政策、社会政策、教育政策、民族政策、能源政策、基础设施政策、科技政策、医疗卫生政策、社会保障政策、交通政策、环境政策等

③政策终结的子概念是政策替代、政策合并、政策分解、政策缩减等

22. 公共政策学边际概念是什么?

公共政策学概念体系的边际概念指的是从其他学科引进或移植过来的概念。

一、在公共政策学形成的过程中,一系列学科特别是政策科学、管理科学、行为科学、系统科学等,为这个新兴学科提供了理论和方法论基础。

二、公共政策学的许多概念都是直接从这些学科的概念体系中“拿过来”的。

1. 例如,与政策模型相关的一系列概念——完全理性模型、有限理性模型、垃圾桶模型等,取自管理科学和决策科学

2. 系统分析和系统仿真决策的概念取自系统科学

3. 有关定量方法的一系列概念都取自统计学等

三、之所以称这一类概念为边际概念,是因为仅凭这一类概念还不能判断公共政策学已经形成自己的概念体系

23. 我国宋代苏轼在科举应试时所进的“时务策”是在哪部著作?

我国宋代苏轼在科举应试时所进的“时务策”是《教战守策》

24. 古代中国政策研究发达的原因是什么?

①史官制度

史官制度对与中国政治的作用,就是统治者热衷于“以史为鉴”、“古为今用”;治史者则热心地思考和辨析以往的统治者的为政得失,以期自身的价值通过自己的著述影响当今和以后统治者的行为而得以实现。结果,中国古代的史学著作从这个角度来看都成为政策研究著作。这一传统对现代和当代中国的政策行为和史学研究,仍有重要影响。

②策士制度

策士是中国历史上最早而且才华横溢的一批政策研究者,先秦诸子百家的论著,如《管子》、《论语》、《墨子》、《孟子》、《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商君书》、《国语》、《国策》等,有许多篇章堪称政策研究的杰作。李斯的《谏逐客书》,其政治思想即使在今天对于我们的人力资源政策如何因应人才的跨国流动形式,也有其参加价值。

③谏议制度

从秦开始,在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内建立起一套由君主直接控制的监察系统,这套系统的功能是多方面的,其中对政策制定所作的谏诤,以及对政策执行所作的监控,是有相当的成效的

④科举制度

科举作为选举和求仕的一种制度,在我国“学而优则仕”的传统下,统治者从维护王朝统治着想去重视政策的制定与执行,重视人才的征聘并在读书人做官的人口处注重考核他们的对策和施政能力

25. 公共政策学在西方国家产生的历史条件是什么

公共政策学是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和二战后初期孕育而于20世纪20年代初诞生的。这门学科

第一章 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

1. 政策研究的内涵是什么

a 研究的主体是学术取向的职业学问家

b 研究活动关注的重点和研究范围是政策内容、政策过程和政策产出,发现和验证政策与其主体和客体之间、与有关社会和自然环境诸因素之间的因果联系,政策研究是一门科学。 c 研究的目的或目标是构建政策理论,创设研究方法,推动学科发展。

d 对研究成果的社会反响的期待是获得学术界同僚的肯定。

2. 政策分析内涵如下:

A 研究的主体或者政策分析者是应用取向的政府机构和其他公共组织内部的专业人员,以及民间智库的政策研究人员。

B 研究活动关注的重点或研究范围是“为了政策而分析”,即分析是一个基于政策、政策目标之间的关系,研拟备选方案并从中选择能最大限度地实现该目标的最优方案,以及对政策结果进行科学评估,以期改进政策系统、提高政策质量的过程。

C 政策分析的目的是为了公共组织特别是公共权力机关的决策者规划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政治蓝图。

D 对研究成果的社会反响的期待是被决策者采用并达到预期的效果。

3. 公共政策学概念

公共政策学是这样一门学科,它尽可能地运用科学方法研究公共政策的内容、过程与产出,探究其固有规律,形成系统性知识,并运用这种知识进行政策分析,进而通过公共权力机关讲研究成果转化为政策实践。

4. 公共政策学这一学科概念的内涵是什么

a 这门学科的研究对象是公共组织、尤其是公共权力机关制定和执行的公共政策。 b 这门学科具有准科学的特征。

c 在学科内容上这门学科具有跨学科或多学科交叉、渗透、综合的特征。

d 学术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创造与权力运作相结合,是这门学科又一显著特征。

5. 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a 公共政策学研究的是组织的而非纯个人的决策行为。

b 并非所有组织的决策行为都属于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只有公共组织的决策行为才是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

C 在公共组织中,政府组织即公共权力组织的决策行为,是公共政策学研究对象的核心和重点。

D 政府组织以外的公共组织被称为非政府组织,具体地说,非政府组织指的是社会团体、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各种事业单位。

E 就行为取向而言,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公共权力组织和决策行为,涉及一部分非政府公共组织的公共性强的决策行为

F 就结果取向而言,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就是公共政策。

6. 公共组织的概念是什么

所谓公共组织,就是以管理公共事务、提供公共服务、协调和增进公共利益为母的的组织。

7. 属于非政府公共各部门的组织有哪些?

A 正式组织,即有正式的组织机构,有成文的章程、制度,有固定的工作人员等 B 非政府,即不隶属于政府或不受其支配

C 非营利分配,即不以营利为目的,不进行分红或利润分配

D 自我治理,即有独立的决策和执行能力,自主运营,自我管理

E 志愿,即成员的参加,特别是资源的集中不具有强制性,组织活动有一定比例的志愿者参加

F 非政治性,即不是政党组织,不参加竞选等政治活动

G 非宗教性,即不是宗教组织,不进行宗教活动。

8. 作为公共政策学研究对象的公共政策,可以区分为哪三个层次?

公共政策,可以区分为以下三个层次:A 具体的个别的政策B 政策群和政策链C 政策一般

9. 政策群是指什么?

所谓政策群,是指国家、政府和一定类型的政治体制中的执政党在某一较长时间内制定和实施的内容各异但理念同源、导向相近的政策的聚合体。

10. 政策链是指什么?

所谓政策链,是指国家、政府和一定类型的政治体制中的执政党为解决同一政策问题而先后制定的在内容上具有一致性、在形态和功能上具有差别性的一系列政策

11. 政策系统研究的研究者应予以重视的问题有哪些?

A 直接的政策制定系统中决策者的类别差异

B 公共政策的直接主体系统与对象系统的地位的相对性

C 公共政策直接主体系统与政策支持系统的地位的相对性

D 公共政策制定系统内部的结构

12. 政策制定系统的内部结构有哪几种类型?

政策制定系统的内部结构有以下四种类型:

A 线性结构,即下层决策者直接接受某一上层决策者的决策,上下界限分明,隶属关系严格 B 职能结构,即下层决策者同时接受上层若干决策者的决策,而上层决策者每人负责某一专项问题的决策,下层决策者必须根据不同的专项问题接受不同的上层决策者的决策,也就是俗话讲的“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

C 线性一参谋机构,即下层决策者面对多个上层决策者,其中某一上层决策者是下层决策者直接的、必须服从的上级,其他上层决策者的决策对该下层决策者仅起“参谋指令”的作用 D 矩阵结构,即下层决策者接受多个上层决策者的决策,其中某一上层决策者的决策具有经常性和主导性,其他上层决策者负责某一项问题的决策。

13. 政策过程研究是什么?

政策过程研究就是分析哪些因素是怎样影响政策主体的选择行为的,是怎样影响政策过程的各个环节的,影响的性质和程度怎样。

14. 公共政策学的研究方法有哪几个方面?

公共政策学的研究方法,依据研究过程的不同阶段,可以划分为三个方面:

A 研究程序的设计

B 政策研究资料的收集或者对研究对象的观察

C 公共政策的研究视角和路径

这是值选择一定的视角和路径对占有的资料惊醒系统的分析。公共政策研究具有科学视角和分析路径上的多样性。

15. 公共政策学以经验观察为始点的研究设计程序有哪些?

A 提出拟研究的政策问题

B 确定假设

C 收集系统资料

D 资料分析

E 做操作性研究

F 撰写研究报告

16. 政策研究的资料收集方法有哪些?

根据资料的来源不同可简单分为一手资料和二手资料:

一、一手资料的收集

一手资料是相对于二手资料即各种既有的文字资料而言的,它是研究者采取社会调查、实验和实地观察等研究方式,直接地从研究对象那里记录下来(有时也有研究对象提供的表达自身态度和认识的简单文字材料)并加以整理的资料。他可以是定量的,也可以是定性的。通过实地研究获得第一手的、用于定性研究的政策资料,常用的有以下几种方法:

1. 无结构访谈法。

无结构访谈法又称深度访谈法,是一种非标准化、非格式化的政策研究资料的收集方法。

2. 实地观察法。

实地观察法是在自然环境下对当时正在发生的事情进行观看、倾听和感受的一种政策研究手段。

3. 非参与观察法。

所谓非参与观察也称为局外观察,它不要求研究者直接进入被研究者的日常活动。

4. 参与观察法

参与观察法就是研究者深入到所研究对象的生活背景中,实际参与研究对象的一些与政策过程有关的生活过程进行观察。

二、二手资料的收集

二手资料的收集与分析又称为非个人性研究和文献研究。公共政策研究中常用的二手资料的收集与分析方法可以分为内容分析法、二次分析法和现存统计资料分析法。

1. 内容分析法。

内容分析法是一种对与政策过程有关的文献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描述的研究技术,主要内容是把现存的文字资料转换为数据资料,然后利用统计方法来分析政策现象。

2. 二次分析法。

二次分析法是对与政策过程有关的现有资料进行再次研究,即直接利用其它研究者的相关原始资料进行新的政策研究。

3. 现存统计资料分析法。

现存统计资料分析法又称既有统计资料分析法,是在利用各种官方统计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的政策研究。

17. 公共政策研究中常用的一些方法有哪些?

一、公共政策的系统分析方法

1. 政策系统的环境分析

2. 政策系统的目标分析

3. 政策系统的结构分析

二、公共政策的矛盾分析方法

1. 明确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在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

2. 明确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

3. 明确矛盾的主、次方面的辩证关系。

三、公共政策的历史分析方法

1. 研究一项公共政策的历史过程,首先必须研究该政策产生的历史条件,随着政策的发展,还要研究政策实施的历史条件,以及政策变动乃至终结的历史条件。

2. 其次,要研究前后政策之间的联系,也就是说要对现行政策与过去的同类政策进行历时的比较,从中找出一些经验性的东西,为更好地贯彻落实现行政策服务

3. 最后,要深入研究该项政策整个阶段或某个阶段的具体脉络,更多地以描述性的语言来记

录政策的历史。

四、公共政策的比较分析方法

比较研究或比较分析则是将比较方法系统地运用于科学研究,而形成的一种特定的研究活动和研究方式。

五、公共政策的个案分析方法

六、公共政策的经济分析方法

七、公共政策的制度分析方法

八、公共政策的价值分析方法

18. 个案研究的证据来源有哪些?

个案研究的证据有六个不同的来源,即文献、档案记录、访谈、直接观察、参与观察和物理人工制品。

19. 公共政策学的概念体系是什么?

A 核心概念B 次级概C 边际概念

20. 公共政策学的核心概念有哪些概念构成?

公共政策学的核心概念是由这样一些概念构成的:

①公共政策学、政策科学、政策研究、政策分析

②公共政策、公共利益、公共权力、公共决策体制、政策过程、政策功能、政策工具

③政策系统、政策行为者、非政府政策行为者、政策环境、政策网络、利益相关者、政策主体、政策客体、政策社群、政策输入(投入)、政策输出(产出)、政策反馈、政策支持系统、公民参与

④政策类型、元政策、基本政策、部门政策、战略、策略、战术、立法决策、行政决策、司法决策、政策链、政策群、政策组合拳、管制性政策与自我管制性政策、分配性政策与再分配性政策

⑤政策过程、过程模型、理论模型建构、上下来去模型、有限理性模型、渐进调适模型、理性广博模型、政治系统模型、规范最适模型、机构一制度模型、集团模型、精英主义模型、混合扫描模型、理性选择制度主义模型、垃圾桶模型

⑥政策问题、公共问题、假问题、问题认定、政策议程

⑦政策制定、政策倡导、决策者、公共决策、政策规划、政策对话、政策目标、政策方案、方案主办者、政策设计、政策论证、政策探究、政策审议、政策选择、政策学习、政策移植、政策可行性、政策采纳、政策合法化、政策宣示

⑧政策执行、执行者、政策对象、自上而下政策执行、自下而上政策执行、上下来去政策执行、执行力、执行环境、政策试验、政策试点、政策偏差、执行再决策、政策结果、政策执行模型

⑨政策稳定、政策维持、政策变动、政策创新、政策调整、政策接续、政策终结、政策周期 ⑩政策评估、评估主办者、评估者、评估标准、预评估、方案评估、过程评估、结果评估、总结性评估、形成性评估、事后评估、正式评估、实验评估、回溯性评估、虚假评估、投入——产出评估、成本——收益比率、内外部结合评估、第一至第四代评估

小11. 政策监控、经费监控、时间监控、社会审计路径、社会实验路径、社会系统会计路径、社会研究与实践综合路径

小12政策知识、政策学知识、知识转换、政策研究组织、政策实务人员、政策分析师、智库、政策预测、财政咨询、演绎因果分析、统计因果分析、快速分析初步、跨学科分析、参与性观察、政策实验设计

21. 公共政策学的次级概念是什么

公共政策学的次级概念指的是核心概念的子概念或 从属性概念。例如:

①系统议程和政府议程是政策议程的子概念

②政策类型的子概念是外交政策、国防政策、经济政策、社会政策、教育政策、民族政策、能源政策、基础设施政策、科技政策、医疗卫生政策、社会保障政策、交通政策、环境政策等

③政策终结的子概念是政策替代、政策合并、政策分解、政策缩减等

22. 公共政策学边际概念是什么?

公共政策学概念体系的边际概念指的是从其他学科引进或移植过来的概念。

一、在公共政策学形成的过程中,一系列学科特别是政策科学、管理科学、行为科学、系统科学等,为这个新兴学科提供了理论和方法论基础。

二、公共政策学的许多概念都是直接从这些学科的概念体系中“拿过来”的。

1. 例如,与政策模型相关的一系列概念——完全理性模型、有限理性模型、垃圾桶模型等,取自管理科学和决策科学

2. 系统分析和系统仿真决策的概念取自系统科学

3. 有关定量方法的一系列概念都取自统计学等

三、之所以称这一类概念为边际概念,是因为仅凭这一类概念还不能判断公共政策学已经形成自己的概念体系

23. 我国宋代苏轼在科举应试时所进的“时务策”是在哪部著作?

我国宋代苏轼在科举应试时所进的“时务策”是《教战守策》

24. 古代中国政策研究发达的原因是什么?

①史官制度

史官制度对与中国政治的作用,就是统治者热衷于“以史为鉴”、“古为今用”;治史者则热心地思考和辨析以往的统治者的为政得失,以期自身的价值通过自己的著述影响当今和以后统治者的行为而得以实现。结果,中国古代的史学著作从这个角度来看都成为政策研究著作。这一传统对现代和当代中国的政策行为和史学研究,仍有重要影响。

②策士制度

策士是中国历史上最早而且才华横溢的一批政策研究者,先秦诸子百家的论著,如《管子》、《论语》、《墨子》、《孟子》、《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商君书》、《国语》、《国策》等,有许多篇章堪称政策研究的杰作。李斯的《谏逐客书》,其政治思想即使在今天对于我们的人力资源政策如何因应人才的跨国流动形式,也有其参加价值。

③谏议制度

从秦开始,在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内建立起一套由君主直接控制的监察系统,这套系统的功能是多方面的,其中对政策制定所作的谏诤,以及对政策执行所作的监控,是有相当的成效的

④科举制度

科举作为选举和求仕的一种制度,在我国“学而优则仕”的传统下,统治者从维护王朝统治着想去重视政策的制定与执行,重视人才的征聘并在读书人做官的人口处注重考核他们的对策和施政能力

25. 公共政策学在西方国家产生的历史条件是什么

公共政策学是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和二战后初期孕育而于20世纪20年代初诞生的。这门学科


相关内容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自考重点总结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自考重点总结 一.简答题 1.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社会危机的表现 2.为什么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3.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有哪些? 4.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特点 5.中国工人阶级的形成及其特点是什么? 6.近代中国人民反对外国侵略斗争屡遭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7 ...

  • 自考[现代管理学]小抄精典版49
  • 自考<现代管理学>小抄精典版49关闭-关闭-上亿文档资料,等你来发现 三亿文库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亿万文档,必有所需 首页考试资料幻灯片工程技术公务员考试小学教学中学教学大学教学外语资料自考<现代管理学>小抄精典版49 <现代管理学>复习资料第1章管理与管理学:第一 ...

  • 公共关系学 自考 复习资料
  • 1.公共关系: 公共关系状态是指一个组织与其公众环境之间客观上存在的关系状况和舆论状况. 公共关系的传播理论的三要素:组织.公众.沟通.公众是公共关系的目标,协调好组织与公众的关系,组织必须要以公众的利益为基础. 公共关系五个基本要素有:组织机构.相关公众.传播沟通媒介.信息双向交流.树立良好公众形 ...

  • 大学生自考校园文化节活动策划方案
  • 大学生自考校园文化节活动策划方案 一.活动背景及主题 为了传承和弘扬我省"自考校园文化"的教育理念,促进我校继续教育学院健康发展,同时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渗透到自考校园文化之中,形成对教职工有凝聚作用.对学生有陶冶作用.对学院有学风促进作用的氛围,我单位决定于xx年4-5月组 ...

  • 2015年湖北自考国际经济法概论考试大纲国际经济组织法
  • 湖北自考网(www.hbzkw.com)信息最齐全最实用的湖北自考门户网站. 2015年湖北自考国际经济法概论考试大纲国际经济组织法 学习本章的目的和要求 了解国际经济组织有关组织结构方面的法律规范,理解国际经济组织法的一般理论知识,着重领会对国际经济交往活动影响较大的世界性国际经济组织.区域性国际 ...

  • 自考公共关系案例复习重点
  • 2011年江苏省公共关系本科公共关系案例复习重点 03294公共关系案例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在下列每小题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字母标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 1.公共关系实务的基本特征表现为应用性.多样性.综合性.程序性和( ) A .实践性 B .过程性 C . ...

  • 广州大学城
  • 广州大学城 广州大学城(Guangzhou Higher Education Mega Center)位于广州市番禺区新造镇小谷围岛及其南岸地区,是国家一流的大学园区,华南地区高级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交流的中心,学.研.产一体化发展的城市新区,面向21世纪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和广州国际化区域中心城市地位 ...

  • 金融学概论复习资料2016(自考)
  • 金融学概论复习资料(自己总结) 第二章 货币与货币制度 1.货币的本质: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2.职能: ①价值尺度 ②流通手段 ③贮藏手段 ④支付手段 ⑤世界货币 3.货币流通规律: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R,与商品的价格总额Q成正比,与同一货币单位货币流通速度E成反比 R=Q/E ...

  •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笔记资料
  • 2012年自考<中国文化概论>辅导资料一 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 这一章内容不太复杂,掌握划定的重点即可. 1 .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是指中国进入文明社会以来的整个历史时期的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也称中国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地理生态环境) 2 .人文地理环境分为经济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