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海派高三新题汇编]中华民族的觉醒与抗争

上海市16区2015-2016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分类汇编

(中华民族的觉醒与抗争)

本资料收集整理了上海市浦东新区、宝山区、长宁区、奉贤区、虹口区、黄浦区、嘉定区、金山区、静安区、闵行区、普陀区、青浦区、松江区、徐汇区、杨浦区、闸北区等16个区2015-2016学年度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分类汇编而成。 一、选择题

以下每小题2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2016·嘉定期末·16) “法者,天下之公器;变者,天下之公理也。”以宣扬时人这类思想为主要内容的报刊杂志是 A.《时务报》 B.《民报》 C.《新青年》 D.《东方杂志》 2.(2016·嘉定期末·17)标志东亚变局和朝贡体系解体的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3.(2016·嘉定期末·18)下列这些词语中,其中最淡化价值判断的是 A.瓜分狂潮 B.“预备仿行宪政” C.皇族内阁 D.不平等条约体系

4.(2016·长宁期末·17)近代某思想家说:“然则必欲予民权自由,何必定出于革命乎?革命未成,而国大涂炭,则民权自由,且不可得也。”这位思想家主张 A.民主共和

B.改良维新 C.暴力革命 D.君主专制

5.(2016·长宁期末·18)1905年东方杂志的一篇社论中提到:“今日立宪之声,洋洋全国矣。上自勋戚大臣,下逮校舍学子,靡不曰立宪立宪,以唱百合,异口同声”,这说明 A.维新思潮开始演变为政治运动 B.戊戌变法开始演变为广泛的群众基础 C.民主革命开始形成广泛的社会风潮 D.政治变革成为晚清社会各阶层的共识

6.(2016·长宁期末·19)下表中的人物及其言论客观反映了当时不同政治派别的思想倾向,其共同诉求是

A.思想启蒙与挽救危亡并重 B.实现中国工业化,自强求富 C.推动中国近代化,挽救民族危机 D.向西方学习,实行民主政治

7.(2016·长宁期末·20)1896年,英国商人在杭州开设工厂是合法的。其设厂的依据有①片面最惠国待遇的规定;②领事裁判权的规定;③《马关条约》的有关规定;④《辛丑条约》的有关规定

A.①②③④ B.①③ C.②④ D.②③

8.(2016·奉贤期末·18)2015年9月,国家文物局“丹东一号”沉船发掘领队告诉记者,目前已打捞发现的印有繁体“致远”字样的瓷器碎片,是“丹东一号”实为致远舰的最直观证据。以上考古发现可直接反映

A.威海卫之战 B.中日黄海海战 C.台湾反割台 D.中国抗日战争

9.(2016·奉贤期末·19)一部小说中有这样的情节:(外国)公使认为现任的山东巡抚接任之后,“我们的铁路已经放长了好几百里,还肯把潍县城外一块地方借给我们的军队做操场”。该小说创作的历史背景可能是

A.1845年,中英签订南京条约几年之后 B.1900年,中德签订胶州湾租借条约后 C.1905年,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之后 D.1910年,日俄之间战争结束几年之后

10.(2016·奉贤期末·20) “查前清官厅视官之高下,有大人、老爷等名称,„„殊为共和之玷。嗣后各官厅人员,相称咸以官职,不得再沿前清官厅恶称”。出现文中官员称呼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A.经济制度的创新 B.政治制度的改变

C.西方势力的干涉 D.守旧势力的妥协

11. (2016·虹口期末·20) “不管这次战争的直接后果如何,有一点是必不可免的:古老中国整个传统的经济体系将完全崩溃。„„在陆地和海上打了败仗的中国人将被迫欧化,全部开放它的港口通商,建筑铁路和工厂。”上述的“这次战争”是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2. (2016·黄浦期末·25) 根据右图数据判断,该图统计的是,1895-1911年间中国:

A.新建的洋务企业(单位:家)

B.对外赔款的数额(单位:千万两) D.对外贸易顺差值(单位:千万两)

C.新建的政治社团(单位:个) 近代中国:

13.(2016·黄浦期末·26)阅读部分科技发明在沪渝两地应用年份的比较表。该表主要反映

① 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② 民族企业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 ③ 出现第二次工业革命高潮 ④ 应用西方最新科技发明的速度明显加快 A.①②

B.②④

C.①④

D.③④

14.(2016·黄浦期末·27)1905年,《大公报》的一则报道称:“有举人、秀才30多人充当兵勇。”此事成为新闻的历史背景是: A.戊戌变法的失败 C.清末新政的实施

B.《辛丑条约》的签订 D.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15.(2016·金山期末·22)有学者认为:“在近代中国,没有哪一个事件能像义和团运动那样,包含着如此多的相反的信息、相反的价值和互相冲突的目标,‘价值’与‘理性’、善与恶在这里是如此的纠结,其界限是如此的模糊。”此观点认为义和团运动 A.混淆了进步与落后的界限 B.道德上的肯定是其主要方面 C.历史真相不明,难以评价 D.体现了文明冲突的复杂性

16.(2016·金山期末·23)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誓词:“倾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取民之公意,文实遵之。以忠于国,为众服务。至专制政府既倒,国内无变乱,民国卓立于世界,为列邦所公认,斯时文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谨以此誓于国民”。该誓词主要表明了孙中山

A.践行三民主义的决心 B.任职临时大总统的迫切愿望 C.让位于袁世凯的必然性 D.作为资产阶级革命领袖的妥协性

17、(2016·闵行期末·28)1900~1901年间,上海地区“言爱国者”,多积极讨论光绪帝之存废问题,“尚不知革命为何物”。这一现象反映当时

A.革命派尚未开展救亡运动 B.上海的社会风气相对保守 C.废除帝制成为社会的共识 D.改良仍然是社会主流思潮

18.(2016·浦东新区期末·18)19世纪60年代,曾国藩派容闳前往美国采购机器。容闳发现许多美国的军工厂均称没有多余的机器可供采购。出现这一情景最有可能的原因是 A.经济危机使得美国企业开工不足 C.厂家忙于政府军事订单无货供应

B.中美关系冷淡美国政府从中作梗 D.美国总统换届工人休假参与选举

19.(2016·浦东新区期末·21) “凡大英商民在粤贸易,向例全归额设行商,亦称公行者承办,今大皇帝准以嗣后不必仍照向例,乃凡有英商等赴各该口贸易者,勿论与何商交易,均听其便。”文中的“大皇帝”是 A.乾隆帝

B.道光帝

C.咸丰帝

D.光绪帝

20.(2016·浦东新区期末·22)清朝总税务司赫德曾言:“海军之于人国,譬犹树之有花,必其根干枝条,坚实繁茂,而与风日水土有相得之宜,而后花见焉;由花而实,树之年寿亦以弥长。”据此可见,赫德 A.反对中国创建海军 C.主张中国全面变革

B.支持中国中体西用 D.认为中国需要革命

21.(2016·浦东新区期末·23)右边战争示意图所反映的是 A.鸦片战争

B.甲午战争

C.第二次鸦片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2.(2016·浦东新区期末·24)亨廷顿在《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说:“向上攀登或期望过高的集团和僵硬不灵活的制度是制造革命的原材料。”能佐证此说的是 A.英国的新贵族和君主立宪 C.日本的新武士和天皇体制

B.美国的奴隶主和联邦体制 D.清朝的立宪派和专制统治

23.(2016·浦东新区期末·26)19世纪末,张之洞在《劝学》中力主中体西用;至20世纪初,他执笔《江楚会奏三疏》却支持采用西法,主张改订现代法律与制度。由此可见,张之洞 A.改弦易辙,赞成革命 B.认识改变,支持革新 C.臣民思想,盲目顺从 D.八面玲珑,朝令夕改

24.(2016·浦东新区期末·27)右图是德国人创作的漫画,其创作的背景是基于 A.甲午战争 B.戊戌变法 C.义和团运动 D.清末新政

25.(2016·浦东新区期末·28)客观精神乃是历史写作的第一守则。对史家来说,下列最容易坚守的是

A.洋务运动起因 B.曾国藩生卒

一个政策,一个敞开的门。公使们,等

我开心时,再来拜访我!

年月

C.辛亥革命影响

D.对康有为的评价

26. (2016·普陀期末·26) “那次战争所完全暴露的、在体制和军事上已采取的现代化措施的不适宜性,表明了中国通商口岸时代,变成列强割据中国时期的可能性。”“战争”当是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7. (2016·普陀期末·27) 时人讥讽某新生事物为“胡闹胡闹,教人都从了天主教”、“未同而言,斯文将丧”、“以中华之儒臣而为丑夷之学子”,这一现象折射出当时的士大夫群像。该新生事物当诞生于

A.鸦片战争时期 B.洋务运动时期 C.戊戌变法时期 D.清末新政时期

28. (2016·普陀期末·28) 某护照内容:国民政府外交部,发给护照事,兹有王贻橙,取道前往日本国台湾台北州七星郡„„请友邦地方文武官员妥为照料,遇事相助。该内容的出现,与哪一条约的签订直接相关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马关条约》 29. (2016·青浦期末·19)漫画是一种艺术行为,同时也是人们认识历史的一种渠道。以下这幅漫画喻指的战争是

A. 鸦片战争 B. 甲午战争 C. 日俄战争 D. 抗日战争 30. (2016·青浦期末·21) “伏乞皇上下诏鼓天下之气,迁都定天下之本,练兵强天下之势。”这里的“皇上”指

A. 道光帝 B. 咸丰帝 C. 同治帝 D. 光绪帝

31. (2016·青浦期末·22) 环渤海湾一些城市见证了近代中国的风雨沧桑。下列史实在图中D处发生的有

①德国租借地 ②北洋水师覆没 ③英国租借地 ④俄国租借地 A.① B. ② C.②③ D. ②④

32. (2016·青浦期末·23)某淞沪护军使在给政府的电报中说:“此次沪上风潮始由学生罢课,继由商人罢市,近且将有劳动工人同盟罢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失此不图,将成大乱。”这里的“政府”指

A. 北洋政府 B. 广州国民政府 C. 武汉国民政府 D. 南京国民政府 D.西书翻译 33. (2016·松江期末·29)《辛丑条约》签订后,英国公使曾说过一句话,你认为他讲的会是

A.我们可以进入中国内地销售商品了 B.我们可以坐火车直接进入北京了 C.香港终于全部是我们的殖民地了 D.我们可以在中国北京驻扎军队了

34. (2016·松江期末·30)1911年10月12日,《申报》对武昌起义报道:“其不畏杀戮,不惧艰难,勇往任事,则固中国难得之少年也。”可见该报对于武昌起义的态度是 A.同情 B.蔑视 C.敬佩 D.怀疑

35.(2016·徐汇期末·25)陈天华在《猛回头》中写道:“替洋人,做一个,守土官长,压制我,众汉人,拱手降洋。”清政府成为洋人的“守土官长”是在下列哪个条约签订之后?( )

A.《马关条约》 B.《辛丑条约》 C.《南京条约》 D.《北京条约》

36.(2016·徐汇期末·26)晚清重臣端方上奏朝廷称:要消灭革命党人,“唯有于政治上导以新希望”。他所认为的“新希望”是( )

A.预备立宪 B.南北和谈 C.利用义和团 D.颁布明定国是诏

37.(2016·徐汇期末·29)一部小说有这样的情节:“(外国)公使认为现任的山东巡抚人很好,不像他的前任府台,老是同我们敌国人作对。自从现任接受之后,我们的铁轨已经放长了好几百里,还肯把潍县城外一块地方借给我们的军队做操场。”这部小说可能以哪个事件作为历史背景( )

A.中英签订《南京条约》之后 B.中德签订胶州湾租借条约 C.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之后 D.日俄战争结束的几年之后

38.(2016·杨浦期末·23)清廷1901年发布上谕:“世有万古不易之常经,无一成不变之治法。„„盖不易者三纲五常,昭然如日星之照世。而可变者令甲令乙,不妨如琴瑟之改弦。”这里的“改弦”指的是

A.洋务运动 B.百日维新 C.清末新政 D.预备立宪

39.(2016·杨浦期末·25)慈禧曾说:“我本来执定不同洋人破脸的,中间一段时期,因洋人欺负太甚了,也不免有些动气。虽是没拦阻他们,始终总没叫他们十分尽意的胡闹。„„我若由他们尽意的闹,难道一个使馆有攻不下来的道理?”慈禧所称的“他们”是指 A.太平军 B.洋务派 C.八国联军 D.义和团

40. (2016·闸北期末·18)以下历史名词中,表达时间的方式与其它三项不同的是 A. 甲午战争 B. 辛亥革命 C. 清末新政 D. 戊戌变法

41. (2016·闸北期末·19) 清末,以“扶清灭洋”为旗帜,以下层民众为主体的群众运动是

A. 太平天国运动 B. 公车上书运动 C. 义和团运动 D. 护国运动

42. (2016·闸北期末·20) “在二十世纪初年的亚洲各国当中,是一部最民主、最有影响的资产阶级民权宪章。”(——《辛亥革命法律制度研究》)该书评价的是 A. 《钦定宪法大纲》 B. 《临时约法》

C. 《共同纲领》 D.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以下每小题3分。每一选项的分值可能为0、1、1、3分。选出最佳一项,多选不得分。 1.(2016·奉贤期末·34) “共和政体兴,专制政体灭;总统成,皇帝灭;新内阁兴,旧内阁灭;新教育兴,旧教育灭;枪炮兴,弓矢灭;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爱国帽兴,瓜皮帽灭;天足兴,纤足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下列解读最准确的是

A.政治革命对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 B.20世纪初中国社会转型中的变化 C.辛亥革命引起社会习俗发生变化 D.西方科技改变中国传统社会风貌 【3分项】:B 【1分项】: A C 【0分项】:D

2. (2016·青浦期末·32) “中国,一直以来被视为东方世界的霸主;而日本,战后却一跃成为我们这些列强中的一员,无论我们是否愿意看到它的加入„„已经在我们西方世界的不知不觉中获得了令人敬佩的地位。”这段文字的主旨是

A.清朝统治江河日下国运堪忧 B. 《马关条约》签订丧权辱国 C.明治维新后日本跨越式崛起 D. 甲午一役打破东亚传统格局 【3分项】: D 【1分项】: A C 【0分项】:B

3. (2016·闸北期末·32)1902年,某学者在《论世界经济竞争之大势》中说:“瓜分云者,势力范围云者,皆政治上之侵略,列国互角之手段;保全云者,开放云者,皆经济上之侵略,列国共同之手段也。”这是该学者

A. 对瓜分狂潮形势的分析 B. 对当时中国现状的看法 C. 批判列强侵略的野蛮性 D. 认识到列强侵略手段的多样性 【3分项】: D 【1分项】: A B 【0分项】:C 二、非选择题

1.(2016·长宁期末·39)近代的转折与发展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在两年多的时间里,中国调动了十多万军队,先后有一名总督(裕谦)、两名提督(关天培、陈化成)、七名总兵(张朝发、祥福、江继芸、郑国鸿、王锡朋、葛云飞、谢朝恩)、二名都统(海龄、长喜)以及数千名士兵死于战争。但英国远征军的战死人数据英方统计不足

百人,这显现了中国与西方之间巨大的落差。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用忠臣而摒奸臣,这是中国古典政治学中最常青又最常见的定理之一。„„忠奸的理论所能得出的直接结论是:中国欲取得战争的胜利,只需罢免琦善及其同党、重用林则徐及其同志即可,不必触动中国的现状。也就是说,只要换几个人就行,无须进行改革。„„于是,中国此时的任务,不是改革旧体制,而是加强旧体制。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

材料三 20世纪初,民族主义引进中国之时„„一直隐然深埋在汉族士人心中的对满族贵族统治合理性的质疑。在甲午对日海战失败之后开始全面爆发,一场擎着种族革命大纛(dào,古时军队或仪仗队的大旗)的资产阶级革命,已在知识和思想界之外的政治领域迅速地展开。 ——陈永霞《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族主义思潮》 问题:

(1)材料一中“中国与西方之间的巨大落差”对中国思想界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试举例说明。(6分)

(1)影响:开眼看世界;主张向西方学习。(2分)林则徐主持编译《四洲志》、魏源著《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4分)

(2)据材料二,传统的“忠奸理论”认为中国战败的原因是什么?这种认识导致了什么后果?(4分)

(2)原因:不用忠臣,用奸臣。(2分) 后果:延误改革,加强旧体制。(2分) (3)材料三中的“民族主义”指的是什么?它对中国近代革命有何影响? (4分) (3)民族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2分) 有利于掀起辛亥革命高潮;不利于民族统一。(2分)

2. (2016·虹口期末·39) 致远回家

2015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网站以《致远舰:沉没了121年,重回人们视线》报道了辽宁丹东港沉船被确认为致远舰的消息。让我们跟随新闻报道,共同来论证致远舰被发现和证实的过程,补充完整下列信息。 问题:(13分)

(1)补充信息(9分)

(2)谈谈致远舰被发现和证实的意义何在?(4分)

(2)能够为甲午战争提供更翔实的史料。更好的纪念这场战争,不断的警示后人。(4分) 提示后人研究历史的方法,要注重一手材料,多重证据印证. 3. (2016·虹口期末·40) 发式服饰的纠结

材料一 新世纪伊始,彼得大帝就发表有关服装改革的命令,要求放弃传统俄国宽松长袖的衣服,学习西欧紧身、体现身体轮廓的服装,从统一制服做起,彼得大帝开始了大规模改革。日本政府破天荒的宣布实行“散发脱刀令”,强制民众剔掉发髻,发布断发、易服、食

肉等行政命令,并发布几十种文明开化小册子,以改革封建时代的风俗习惯,把社会生活的西方化推到极致。

材料二 康有为提出“断发易服”时说:“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中国宽衣博带,长裙雅步而施万国竞争之世„„诚非所宜。” 学者余音评价说:“康有为贸然抛出‘易服’主张,让人们脱掉穿了二百多年的长袍马褂,换成西装革履。„„理所当然地受到了大多数人的抵制,维新派的威望也因而降低,支持变法的社会力量因而涣散。”

材料三 清末新政期间,为了经武振军,清政府不得不用西法操练新军,并学习西方军队服制。练兵处“参酌成规, 体察时势”,规定军服都用开襟式结以钮扣, 其长齐两胯之圆轴骨为度。“凡制造各衣裤, 必须舒展合体, 于操作运动, 务求利便, 裁做宜酌采西式缝纫, 务求坚实。”

材料四 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大总统孙中山通令全国剪辫,令云: “满虏窃国,易吾冠裳,强行编发之制,悉从腥膻之俗。„„兹查通都大邑剪辫者已多,至偏乡僻壤,留辫者尚复不少。仰内务部通令各省都督,„„凡未去辫者,于令到之日限二十日,一律剪除净尽,„„以除虏俗,而壮观瞻。”

材料五 1905 年, 孙中山在新加坡与同盟会华侨会员合影, 14 人均着西服或学生装。

材料六 孙中山解职临时大总统时对南京参议院议员们说:“又凡政治、法律、风俗、民智种种之事业均须改良进步, 始能与世界各国竞争。”1912 年10 月3 日, “男女礼服服制”公布,之后民国政府又公布《地方行政官公服令》、《推事检察官律师书记官服制》、《承发吏庭丁服制》、《监狱官服制》等等,都规定实施新制服,但衣料要用本国丝织品或毛织品。

问题(25分)

(1)根据材料一,说明俄、日两国的改革分别发生在什么时期?服饰发式改革的目的是什么?(6分)

(1)18世纪初,彼得一世改革;19世纪60年代后,日本明治维新。 目的:推动社会向西欧学习,以达到追赶先进,富国强兵的目的。(6分) (2)根据材料二、三,说说倡行改革的目的有何不同?(4分)

(2)康有为倡导“断发易服”时要为戊戌变法学习西方走资本主义道路鸣锣开道,客观上激起传统势力的反对;晚清政府改行西式军服是为了练兵方便易行,客观上推动了社会生活的西化。(4分)

(3)根据材料谈谈你对中国近代“剪发易服”的看法。(15分)

本大题采用分项评分方法。评分观察的要素是:观点、史实、论述、组织。 评分项一:观点(4分)

水平1:能把“断发易服”的现象与中日俄追求现代化联系起来(4分)

“断发易服”是日俄积极追求现代化中国被迫走现代化之路的写照。

“断发易服”对于康有为是要推动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清王朝为了练兵需要而变革,资产阶级革命派在辛亥革命前把他与推翻清政府联系在一起,辛亥革命后体现了社会追求自由平等,追求共和的社会思潮,折射了中国追求现代化的曲折历程。

水平2:能就“断发易服”与近代化提出观点与认识。(2分)

“断发易服”是学习西方在文化社会生活方面的反映。

“断发易服”在不同的集团有不同的反应

水平3:无观点或观点与情景无关(0分)

评分项二:史实(4分)

水平1:能提取材料所提供的信息,并能将其与近代历史史实建立联系(4分)

水平2:能从材料中提取较完整的信息(2分)

水平3:从材料中提取的信息不完整(1分)

水平4:没有使用材料信息(0分)

评分项三:论述(5分)

水平1:能够进行深刻的论述(5分)

水平2:史实、观点与论证三者能做到一致,逻辑完整(3分)

水平3:史实、观点与论证三者不一致,逻辑混乱、跳跃(1分)

水平4:回避问题(0分)

评分项四:组织(2分)

水平1:叙述成结构(2分)

水平2:叙述连贯通顺(1分)

水平3:仅能罗列史实(0分)

注:有观点而无史实者,不给分。

4.(2016·黄浦期末·40)戊戌变法的失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5分)

戊戌变法虽然过去100余年了,但其流风余韵至今犹存。如果把中国现代化道路比作一条环环相扣的漫长链条,那么,戊戌变法就是其始端不远处的重要一环。

材料一: 祖宗崇拜和“华夏中心”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点。祖宗崇拜将祖先、祖制圣化,使任何改革都非常困难,„„在近代变革与守旧的理论斗争和文化冲突中,主变者一直没有建立起系统的变革理论体系,没有真正突破传统话语,所以只能一直居于守势,往往只有招架之功。

——雷颐《维新的挫顿》

材料二: 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变法的内容和策略上,而在于当时没有出现一个变法成功的整体的社会环境,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强大的促进改革的政治和经济力量。 ——李喜所《略谈戊戌变法的“保守”与“激进”》

材料三: 这场变法引起了满清权贵保守派的政治反动。一批更为昏庸、眼界更狭隘的“原教旨”保守派„„注定成为清王朝残存的权威合法性资源的巨大消耗者。另一方面,戊戌变法的失败,使相当一批现代化知识精英,由于对体制内的变革失望,而开始走向体制外的革命。

——萧功秦《危机中的变革》

材料四:“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做出了有益的尝试。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与戊戌变法有着历

史的连续性。也正因为如此,史学界才会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的起点。

——《光明日报》2008年12月7日《回顾戊戌·重温历史》

材料五: 关于戊戌变法的研究,所依据的材料主要是运动过后不久出现的梁启超的《戊戌政变记》和康有为后来的陈述,如《康南海自编年谱》。由于作者就是当事人,所以很难作为信史。但这些作品都在不同程度强化了康梁系话语,而来自清政府方面的解释几乎一直没有看到。

(1)根据材料一、二、三,指出三位历史学家分析戊戌变法运动失败原因的不同视角。(3分) ⑴视角:材料一:传统文化的影响(历史原因)变法策略(理论);材料二:整体的社会环境(现实原因);材料三:变法的影响。(3分)

(2)就戊戌变法的历史影响而言,材料三、四各自的侧重点是什么?两位作者有何共识?(3分)

⑵侧重点:材料三侧重于对民主革命的影响;材料四侧重于对现代化进程的影响。(2分) 共识:都认为戊戌变法触动了传统体制,推动了民主革命进程。(1分)

(3)根据材料五,文中提到的两部文献在研究戊戌变法历史中有什么缺陷?(2分) 由此,你认为史学研究应注意什么问题?(2分)

⑶缺陷:是当事人的陈述,容易加上主观色彩,影响历史真实。(2分)

注意问题:重视史料的甄别、辨伪、互证;关注、收集正反两方面的史料。(2分)

或者:全面性原则(一分为二);历史性原则(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评价);实事求是(客观公正)(言之成理即可)(2分)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你如何看待当代史学家对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分析?(15分)

⑷可从以下角度展开,供参考:(15分)

总论:当代史学家从不同的视角分析了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其实,变法的失败是多种因素的叠加造成的。

分论:当代史学家关注了传统文化与戊戌变法失败的关系,这是中国文化惯性与西方政治制度之间的矛盾,可联系材料一及所学知识。

当代史学家关注了改革理论与改革实践和结果的关系,改革理论不成熟,造成了必然的失败。可联系材料一及所学知识

当代史学家关注了改革的社会环境与戊戌变法失败的关系,改革缺少相应的社会环境和强大的中间力量,造成了必然的失败。可联系材料二及所学知识

当代史学家关注了改革派与保守派力量对比与变法失败的关系,他们之间力量的悬殊,造成了戊戌变法的失败,可联系材料三及所学知识。

5.(2016·静安期末·40)致李中堂

1894年,28岁的孙文向当时身居要职的李鸿单递交一封信,其中多处涉及李鸿章及其参与的洋务运动。摘片断如下:

窃尝深维欧洲富强之本,不尽在于船坚炮利,垒固兵强,而在于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我国家欲恢扩宏图,勤求远略,仿行西法以筹自强,而不急于此四者,徒惟坚船利炮之是务,是舍本而图末也。„„ 窃尝闻之,昔我中堂经营乎海军、铁路也,尝脣为之焦,舌为之敝,苦心劳虑数十余年,然

后成此北洋之一军、津关之一路。夫以中堂之勋名功业,任寄股肱,而又和易同众,行之尚如此其艰,其他可知矣。中国有此膏肓之病而不能除,则虽尧舜复生,禹皋佐治,无能为也,更何期其效于二十年哉?„„

窃维我中堂自中兴而后,经略南北洋,孜孜然以培育人材为急务。建学堂,招俊秀,聘西师而督课之,费巨款而不惜。遇有一艺之成,一技之巧,则奖励倍加,如获异宝。诚以治国经邦,人才为急,心至苦而事至盛也。„„

伏维我中堂佐治以来,无利不兴,无弊不革,艰巨险阻尤所不辞。如筹海军、铁路之难尚毅然而成之,况于农桑之大政,为生民命脉之所关,且无行之之难,又有行之之人,岂尚有不为者乎?用敢不辞冒昧,侃侃而谈,为生民请命,伏祈采择施行,天下幸甚。

问题:

(1)部分同学对上书时孙中山的政治立场有以下几种看法: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你认可哪一说(1分)?试说明理由。(4分)

(1)派别:维新派(1分)。

理由:主张变革,并且主张变革政治制度,同时寄希望于掌握实权的人来主持变革,认可君主的作用。(3分)(或:孙中山对当时如火如荼的洋务运动持肯定看法,并希望改革更进一步,发展为仿行西法的政治变革,同时孙中山又认可尧舜禹皋,说明他并不反对君主制度,可以判定此时的孙中山实为一位君主立宪的支持者。)

(2)材料中的“中国有此膏肓之病而不能除”的“膏肓之病”指的是什么?(1分)并解释你的判断依据。(4分)

(2)“膏肓之病”:落后的政治制度(或专制制度)(2分)

依据:材料中明确提及:我国家欲恢扩宏图,勤求远略,仿行西法以筹自强。(4分)

(3)你如何看待孙中山对李鸿章及洋务运动的看法?(15分)

(3)本小题采用分层评分方法。

水平1(15—11分):注意到要求评论的不只是孙中山对李鸿章的看法,而且还要评论他对洋务运动的看法。同时注意到不是要求考生谈自己的上述两方面的看法,而是评论孙中山的看法。

全面:如既肯定洋务运动的成果,又总结出洋务运动的缺陷;但对李鸿章的看法却因为是自己主张的陈述对象而多有溢美而失公正。

辩证:孙的观点既有合理一面,又有偏颇一面。

历史:在甲午战争结束前能有如此认识已经是比较进步的,其认识还得益于其西方生活的经

历(即受西方文化的影响)

立场:孙因希望李采纳自己的主张,从而对李尽力吹捧。

以上4方面均史实充分,推论适度,组织得当即归于本层次。

水平2(10—5分):在以上四方面中方面缺乏一至两个角度。或史料运用不当、或推论过度、或组织不佳,则归本本层次。

水平3(4—0分):观点提炼不清晰、或仅仅从一个角度堆砌,或篇幅不足、或论述条理不清,则归于本层次。

6

7.(2016·浦东新区期末·39)晚清的外交(14分)

“华夷之辨”是长期以来就已经形成的国人对国际秩序的看法。到了近代,在西方强势工业文明的冲击下,现代外交的理念逐渐取代了传统的华夷秩序。请以“近代中国外交观念的演变”为主题叙述这一历史过程。

史实:三阶段(2、2、4分;共8分);叙述:3分;结构:3分。

阅卷思路: 天朝上国观念与朝贡体系受到冲击;华夷观念和理藩体制开始改变;传统的外交观念与体制崩解,中国外交融不平等的近代资本主义的殖民体系中。

范例:

19世纪40年代,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结局,迫使拒绝现代平等外交的清朝签署不平等的《南京条约》。外国领事出现在通商口岸掌握领事裁判权,清朝也被迫接受条约形式的现代外交。

天朝上国的华夷观与不平等朝贡外交体制开始遭受近代殖民主义外交的挑战与冲击(或写闭关锁国被打破)。(4分)

19世纪五六十年代,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签订的《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中国同意在外交文书中对西方的称呼由“夷”变“洋”,并接受外国公使驻京的要求。清廷中央设立总理衙门,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门机构应对日益繁重的外交事务。清政府在西方的压力之下,华夷观念动摇,不平等的朝贡外交逐渐让位于不平等的近代资本主义的殖民体系中。(5分) 19世纪末20世纪初,甲午战败后的《马关条约》,迫使中国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控制,以中国为轴心的东亚朝贡秩序进一步瓦解。八国联军侵华后,签订的《辛丑条约》,同意划定外国使馆区;清廷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至此,传统的华夷观彻底破产,天朝上国的朝贡体制也完全崩解,数量众多的不平等条约将中国拖入不平等的资本主义的殖民体系中。(5分)

8.(2016·普陀期末·40)《裁撤无用之船精炼兵船懿旨》(25分)

前经设立海军事务衙门,特派醇亲王奕譞(注:光绪之父)总司其事,举凡造船、购器、选将、练兵,均应由该衙门主持考核,次第办理。目前应办事宜,以操练轮船为最要,尤以裁节冗费为最先。各省所有轮船,每年养船之费甚巨,考其实际,大半供解饷、运械之用,甚至终年往来江海迎送差遣。以有限之帑金,供无益之靡费,年复一年,船日朽坏,人日懈惰,设有缓急,毫不足恃。现在海不扬波,绸缪未雨,必须将无用之船分别裁撤,腾出饷项,精炼兵船,为有备无患之计。著李鸿章、曾国荃、张之洞„„,将各该省现有大小轮船可留者若干,可裁者若干,分晰开单,咨商海军衙门汇核具奏。该督等均为国家倚任大臣,务当破除成见,核实办理,不得听信管带之员迁就因循,坐糜饷项。其裁撤之水勇,在船多年,如有熟习风涛沙线之人,尽可挑选留用。前令曾纪泽、许景澄所定快船四号,不久亦可驶到,需人正多。李鸿章等尤需将管带快船之员留心物色,务得果敢耐劳、不染习气之人,预为初步。„„总之,创立海军,事关重大,一切机宜,该衙门责无旁贷。嗣后各该省于海防应需购买器械,拨用经费等项,均著先期咨报海军衙门,斟酌妥善,再行办理。

光绪十三年四月二十九日(注:1887.5.21)

——《清末海军史料》

问题:

(1)懿旨提出的改革内容主要有哪些?(4分)

(1)主要改革内容:操练轮船(精炼兵船);裁节冗费(裁撤无用之船);精选人员;海军衙门统一管理。(4分)

(2)该懿旨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发布的?(6分)

(2)世界背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在世界范围内掀起瓜分狂潮,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3分)国内背景:民族危机日益严重;洋务运动深入,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西学传播,早期维新思想兴起。(3分)

(3)你如何看待该懿旨?(15分)

(3)本大题采用分项评分方法。评分观察的要素是:观点(3分)、史实(4分)、论述(5分)、组织(3分)。本小题共15分。

观点参考:一方面反映出在民族危机日益严重及西学东渐背景下,洋务派及统治者在海军近代化方面所做的努力(如造船、练船、用人及统一管理等)。另一方面,又反映出旧习气、旧观念、旧制度等(如腐败、专制、疏于操练、官僚倾轧、满汉争权等问题)在中国海军近代化进程中打下的深刻时代烙印,体现了中国军事近代化的艰难。

9.(2016·杨浦期末·39)知识分子的作用(12分)

“20世纪上半叶,东方社会普遍存在着合法的统治权力真空。原有的封建统治阶级由于蜕变为西方帝国主义利益的代理人,他们在本国民众中的权威已经大大丧失;农民起义和造反在20世纪也已走过其巅峰期;„„资产阶级虽有反帝反封建的要求,但因种种原因,无力带领群众完成一场资产阶级革命。在群龙无首的状态中,知识分子便被推上了政治舞台,充当起了领导者的角色。”

——《世界文明史》马克垚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1)当时中国“帝国主义利益的代理人”是谁?(2分)

(1)清政府(或袁世凯、蒋介石)。(2分)

(2)举例说明中国的“资产阶级无力带领群众完成一场资产阶级革命”。(2分)

(2)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2分)

(3)结合中国重大历史事件说明“知识分子被推上了政治舞台,充当起了领导者角色”的观点。(8分)

(3)(8分)

①1915年北京大学的教授陈独秀、李大钊等开展了新文化运动,创办《新青年》,打着民主和科学的大旗,对旧的封建思想进行了彻底的批判,唤醒了民众的觉悟并宣传了马克思主义。(3分)

②1919年,以北京大学等大专院校的学生为主力,以反对巴黎和会上日本取代德国占领山东,掀起了五四运动,体现了青年知识分子反帝反封建的情怀,揭开了中国新年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3分)

③1921年毛泽东等先进知识分子,创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新民主义革命,最终建立了新中国。(2分)

( 其它合理答案可酌情赋分)

10. (2016·闸北期末·39)甲午沉船(13分)

一直以来,打捞在甲午海战中沉没于辽宁丹东黄海海域的一艘战舰的声音不绝于耳。2014年,它被暂命名为“丹东一号”。2015年8月,国家文物局开始对该舰进行重点调查和打捞。 材料一:

——英国阿姆斯特朗造船公司提供的档案资料

材料二:

材料三:下图为“丹东一号”打捞现场发现的11毫米的10管格林机关炮与152毫米副炮炮弹。除此之外,“丹东一号”目前发现的武器装备还包括:210毫米主炮炮管、57毫米炮弹、37毫米炮弹、大量的弹药、保存完整的鱼雷引信等。

材料四:

材料五:

(1)若要探究“丹东一号”的真实身份,以上哪些材料是直接史料?哪些是间接史料?(

2分)

(1)材料二、三、五是直接史料,材料一、四是间接史料。(2分)

(2)你认为根据以上材料能够判断“丹东一号”就是致远舰吗?请说明理由。(7分)

(2)若回答可以,但不能结合所给材料,只能笼统说出可以通过材料相互印证来证明的。(0分)

若回答可以,能够结合材料,运用二重证据法进行说明,但没有包括全部所给的材料。(3分)

若回答可以,能够结合材料,说明从“丹东一号”上发现的武器装备与档案材料中的记载基本相符;瓷盘上的标识与已知“靖远舰”的徽标对比属于同一系列;“丹东一号”的舷窗是“致远舰”独有的装备,通过多重证据来多方证明的。(6分)

若回答不可以,能够结合材料,说明虽然瓷盘上的标识与已知“靖远舰”的徽标为同一系列,但只凭三个瓷盘无法说明这就是沉船上餐具的原始配备,可能是他人无意带入。方形舷窗只是专家考证的结果,专家并未公布考证所使用材料的详情。因此即使从“丹东一号”上发现的武器装备与档案材料中的记载基本相符,也未必可以证明,需要有更详实的历史档案资料和实物史料来补充说明。(7分)

(3)为什么时隔120多年,仍有必要探明“丹东一号”的真实身份?(4分)

(3)有利于了解在洋务运动时期开始的中国海军建设;有利于还原甲午海战真相;有利于研究战争与民族复兴(任二,4分。其他言之有理的亦可给分)

上海市16区2015-2016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分类汇编

(中华民族的觉醒与抗争)

本资料收集整理了上海市浦东新区、宝山区、长宁区、奉贤区、虹口区、黄浦区、嘉定区、金山区、静安区、闵行区、普陀区、青浦区、松江区、徐汇区、杨浦区、闸北区等16个区2015-2016学年度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分类汇编而成。 一、选择题

以下每小题2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2016·嘉定期末·16) “法者,天下之公器;变者,天下之公理也。”以宣扬时人这类思想为主要内容的报刊杂志是 A.《时务报》 B.《民报》 C.《新青年》 D.《东方杂志》 2.(2016·嘉定期末·17)标志东亚变局和朝贡体系解体的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3.(2016·嘉定期末·18)下列这些词语中,其中最淡化价值判断的是 A.瓜分狂潮 B.“预备仿行宪政” C.皇族内阁 D.不平等条约体系

4.(2016·长宁期末·17)近代某思想家说:“然则必欲予民权自由,何必定出于革命乎?革命未成,而国大涂炭,则民权自由,且不可得也。”这位思想家主张 A.民主共和

B.改良维新 C.暴力革命 D.君主专制

5.(2016·长宁期末·18)1905年东方杂志的一篇社论中提到:“今日立宪之声,洋洋全国矣。上自勋戚大臣,下逮校舍学子,靡不曰立宪立宪,以唱百合,异口同声”,这说明 A.维新思潮开始演变为政治运动 B.戊戌变法开始演变为广泛的群众基础 C.民主革命开始形成广泛的社会风潮 D.政治变革成为晚清社会各阶层的共识

6.(2016·长宁期末·19)下表中的人物及其言论客观反映了当时不同政治派别的思想倾向,其共同诉求是

A.思想启蒙与挽救危亡并重 B.实现中国工业化,自强求富 C.推动中国近代化,挽救民族危机 D.向西方学习,实行民主政治

7.(2016·长宁期末·20)1896年,英国商人在杭州开设工厂是合法的。其设厂的依据有①片面最惠国待遇的规定;②领事裁判权的规定;③《马关条约》的有关规定;④《辛丑条约》的有关规定

A.①②③④ B.①③ C.②④ D.②③

8.(2016·奉贤期末·18)2015年9月,国家文物局“丹东一号”沉船发掘领队告诉记者,目前已打捞发现的印有繁体“致远”字样的瓷器碎片,是“丹东一号”实为致远舰的最直观证据。以上考古发现可直接反映

A.威海卫之战 B.中日黄海海战 C.台湾反割台 D.中国抗日战争

9.(2016·奉贤期末·19)一部小说中有这样的情节:(外国)公使认为现任的山东巡抚接任之后,“我们的铁路已经放长了好几百里,还肯把潍县城外一块地方借给我们的军队做操场”。该小说创作的历史背景可能是

A.1845年,中英签订南京条约几年之后 B.1900年,中德签订胶州湾租借条约后 C.1905年,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之后 D.1910年,日俄之间战争结束几年之后

10.(2016·奉贤期末·20) “查前清官厅视官之高下,有大人、老爷等名称,„„殊为共和之玷。嗣后各官厅人员,相称咸以官职,不得再沿前清官厅恶称”。出现文中官员称呼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A.经济制度的创新 B.政治制度的改变

C.西方势力的干涉 D.守旧势力的妥协

11. (2016·虹口期末·20) “不管这次战争的直接后果如何,有一点是必不可免的:古老中国整个传统的经济体系将完全崩溃。„„在陆地和海上打了败仗的中国人将被迫欧化,全部开放它的港口通商,建筑铁路和工厂。”上述的“这次战争”是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2. (2016·黄浦期末·25) 根据右图数据判断,该图统计的是,1895-1911年间中国:

A.新建的洋务企业(单位:家)

B.对外赔款的数额(单位:千万两) D.对外贸易顺差值(单位:千万两)

C.新建的政治社团(单位:个) 近代中国:

13.(2016·黄浦期末·26)阅读部分科技发明在沪渝两地应用年份的比较表。该表主要反映

① 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② 民族企业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 ③ 出现第二次工业革命高潮 ④ 应用西方最新科技发明的速度明显加快 A.①②

B.②④

C.①④

D.③④

14.(2016·黄浦期末·27)1905年,《大公报》的一则报道称:“有举人、秀才30多人充当兵勇。”此事成为新闻的历史背景是: A.戊戌变法的失败 C.清末新政的实施

B.《辛丑条约》的签订 D.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15.(2016·金山期末·22)有学者认为:“在近代中国,没有哪一个事件能像义和团运动那样,包含着如此多的相反的信息、相反的价值和互相冲突的目标,‘价值’与‘理性’、善与恶在这里是如此的纠结,其界限是如此的模糊。”此观点认为义和团运动 A.混淆了进步与落后的界限 B.道德上的肯定是其主要方面 C.历史真相不明,难以评价 D.体现了文明冲突的复杂性

16.(2016·金山期末·23)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誓词:“倾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取民之公意,文实遵之。以忠于国,为众服务。至专制政府既倒,国内无变乱,民国卓立于世界,为列邦所公认,斯时文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谨以此誓于国民”。该誓词主要表明了孙中山

A.践行三民主义的决心 B.任职临时大总统的迫切愿望 C.让位于袁世凯的必然性 D.作为资产阶级革命领袖的妥协性

17、(2016·闵行期末·28)1900~1901年间,上海地区“言爱国者”,多积极讨论光绪帝之存废问题,“尚不知革命为何物”。这一现象反映当时

A.革命派尚未开展救亡运动 B.上海的社会风气相对保守 C.废除帝制成为社会的共识 D.改良仍然是社会主流思潮

18.(2016·浦东新区期末·18)19世纪60年代,曾国藩派容闳前往美国采购机器。容闳发现许多美国的军工厂均称没有多余的机器可供采购。出现这一情景最有可能的原因是 A.经济危机使得美国企业开工不足 C.厂家忙于政府军事订单无货供应

B.中美关系冷淡美国政府从中作梗 D.美国总统换届工人休假参与选举

19.(2016·浦东新区期末·21) “凡大英商民在粤贸易,向例全归额设行商,亦称公行者承办,今大皇帝准以嗣后不必仍照向例,乃凡有英商等赴各该口贸易者,勿论与何商交易,均听其便。”文中的“大皇帝”是 A.乾隆帝

B.道光帝

C.咸丰帝

D.光绪帝

20.(2016·浦东新区期末·22)清朝总税务司赫德曾言:“海军之于人国,譬犹树之有花,必其根干枝条,坚实繁茂,而与风日水土有相得之宜,而后花见焉;由花而实,树之年寿亦以弥长。”据此可见,赫德 A.反对中国创建海军 C.主张中国全面变革

B.支持中国中体西用 D.认为中国需要革命

21.(2016·浦东新区期末·23)右边战争示意图所反映的是 A.鸦片战争

B.甲午战争

C.第二次鸦片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2.(2016·浦东新区期末·24)亨廷顿在《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说:“向上攀登或期望过高的集团和僵硬不灵活的制度是制造革命的原材料。”能佐证此说的是 A.英国的新贵族和君主立宪 C.日本的新武士和天皇体制

B.美国的奴隶主和联邦体制 D.清朝的立宪派和专制统治

23.(2016·浦东新区期末·26)19世纪末,张之洞在《劝学》中力主中体西用;至20世纪初,他执笔《江楚会奏三疏》却支持采用西法,主张改订现代法律与制度。由此可见,张之洞 A.改弦易辙,赞成革命 B.认识改变,支持革新 C.臣民思想,盲目顺从 D.八面玲珑,朝令夕改

24.(2016·浦东新区期末·27)右图是德国人创作的漫画,其创作的背景是基于 A.甲午战争 B.戊戌变法 C.义和团运动 D.清末新政

25.(2016·浦东新区期末·28)客观精神乃是历史写作的第一守则。对史家来说,下列最容易坚守的是

A.洋务运动起因 B.曾国藩生卒

一个政策,一个敞开的门。公使们,等

我开心时,再来拜访我!

年月

C.辛亥革命影响

D.对康有为的评价

26. (2016·普陀期末·26) “那次战争所完全暴露的、在体制和军事上已采取的现代化措施的不适宜性,表明了中国通商口岸时代,变成列强割据中国时期的可能性。”“战争”当是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7. (2016·普陀期末·27) 时人讥讽某新生事物为“胡闹胡闹,教人都从了天主教”、“未同而言,斯文将丧”、“以中华之儒臣而为丑夷之学子”,这一现象折射出当时的士大夫群像。该新生事物当诞生于

A.鸦片战争时期 B.洋务运动时期 C.戊戌变法时期 D.清末新政时期

28. (2016·普陀期末·28) 某护照内容:国民政府外交部,发给护照事,兹有王贻橙,取道前往日本国台湾台北州七星郡„„请友邦地方文武官员妥为照料,遇事相助。该内容的出现,与哪一条约的签订直接相关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马关条约》 29. (2016·青浦期末·19)漫画是一种艺术行为,同时也是人们认识历史的一种渠道。以下这幅漫画喻指的战争是

A. 鸦片战争 B. 甲午战争 C. 日俄战争 D. 抗日战争 30. (2016·青浦期末·21) “伏乞皇上下诏鼓天下之气,迁都定天下之本,练兵强天下之势。”这里的“皇上”指

A. 道光帝 B. 咸丰帝 C. 同治帝 D. 光绪帝

31. (2016·青浦期末·22) 环渤海湾一些城市见证了近代中国的风雨沧桑。下列史实在图中D处发生的有

①德国租借地 ②北洋水师覆没 ③英国租借地 ④俄国租借地 A.① B. ② C.②③ D. ②④

32. (2016·青浦期末·23)某淞沪护军使在给政府的电报中说:“此次沪上风潮始由学生罢课,继由商人罢市,近且将有劳动工人同盟罢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失此不图,将成大乱。”这里的“政府”指

A. 北洋政府 B. 广州国民政府 C. 武汉国民政府 D. 南京国民政府 D.西书翻译 33. (2016·松江期末·29)《辛丑条约》签订后,英国公使曾说过一句话,你认为他讲的会是

A.我们可以进入中国内地销售商品了 B.我们可以坐火车直接进入北京了 C.香港终于全部是我们的殖民地了 D.我们可以在中国北京驻扎军队了

34. (2016·松江期末·30)1911年10月12日,《申报》对武昌起义报道:“其不畏杀戮,不惧艰难,勇往任事,则固中国难得之少年也。”可见该报对于武昌起义的态度是 A.同情 B.蔑视 C.敬佩 D.怀疑

35.(2016·徐汇期末·25)陈天华在《猛回头》中写道:“替洋人,做一个,守土官长,压制我,众汉人,拱手降洋。”清政府成为洋人的“守土官长”是在下列哪个条约签订之后?( )

A.《马关条约》 B.《辛丑条约》 C.《南京条约》 D.《北京条约》

36.(2016·徐汇期末·26)晚清重臣端方上奏朝廷称:要消灭革命党人,“唯有于政治上导以新希望”。他所认为的“新希望”是( )

A.预备立宪 B.南北和谈 C.利用义和团 D.颁布明定国是诏

37.(2016·徐汇期末·29)一部小说有这样的情节:“(外国)公使认为现任的山东巡抚人很好,不像他的前任府台,老是同我们敌国人作对。自从现任接受之后,我们的铁轨已经放长了好几百里,还肯把潍县城外一块地方借给我们的军队做操场。”这部小说可能以哪个事件作为历史背景( )

A.中英签订《南京条约》之后 B.中德签订胶州湾租借条约 C.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之后 D.日俄战争结束的几年之后

38.(2016·杨浦期末·23)清廷1901年发布上谕:“世有万古不易之常经,无一成不变之治法。„„盖不易者三纲五常,昭然如日星之照世。而可变者令甲令乙,不妨如琴瑟之改弦。”这里的“改弦”指的是

A.洋务运动 B.百日维新 C.清末新政 D.预备立宪

39.(2016·杨浦期末·25)慈禧曾说:“我本来执定不同洋人破脸的,中间一段时期,因洋人欺负太甚了,也不免有些动气。虽是没拦阻他们,始终总没叫他们十分尽意的胡闹。„„我若由他们尽意的闹,难道一个使馆有攻不下来的道理?”慈禧所称的“他们”是指 A.太平军 B.洋务派 C.八国联军 D.义和团

40. (2016·闸北期末·18)以下历史名词中,表达时间的方式与其它三项不同的是 A. 甲午战争 B. 辛亥革命 C. 清末新政 D. 戊戌变法

41. (2016·闸北期末·19) 清末,以“扶清灭洋”为旗帜,以下层民众为主体的群众运动是

A. 太平天国运动 B. 公车上书运动 C. 义和团运动 D. 护国运动

42. (2016·闸北期末·20) “在二十世纪初年的亚洲各国当中,是一部最民主、最有影响的资产阶级民权宪章。”(——《辛亥革命法律制度研究》)该书评价的是 A. 《钦定宪法大纲》 B. 《临时约法》

C. 《共同纲领》 D.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以下每小题3分。每一选项的分值可能为0、1、1、3分。选出最佳一项,多选不得分。 1.(2016·奉贤期末·34) “共和政体兴,专制政体灭;总统成,皇帝灭;新内阁兴,旧内阁灭;新教育兴,旧教育灭;枪炮兴,弓矢灭;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爱国帽兴,瓜皮帽灭;天足兴,纤足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下列解读最准确的是

A.政治革命对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 B.20世纪初中国社会转型中的变化 C.辛亥革命引起社会习俗发生变化 D.西方科技改变中国传统社会风貌 【3分项】:B 【1分项】: A C 【0分项】:D

2. (2016·青浦期末·32) “中国,一直以来被视为东方世界的霸主;而日本,战后却一跃成为我们这些列强中的一员,无论我们是否愿意看到它的加入„„已经在我们西方世界的不知不觉中获得了令人敬佩的地位。”这段文字的主旨是

A.清朝统治江河日下国运堪忧 B. 《马关条约》签订丧权辱国 C.明治维新后日本跨越式崛起 D. 甲午一役打破东亚传统格局 【3分项】: D 【1分项】: A C 【0分项】:B

3. (2016·闸北期末·32)1902年,某学者在《论世界经济竞争之大势》中说:“瓜分云者,势力范围云者,皆政治上之侵略,列国互角之手段;保全云者,开放云者,皆经济上之侵略,列国共同之手段也。”这是该学者

A. 对瓜分狂潮形势的分析 B. 对当时中国现状的看法 C. 批判列强侵略的野蛮性 D. 认识到列强侵略手段的多样性 【3分项】: D 【1分项】: A B 【0分项】:C 二、非选择题

1.(2016·长宁期末·39)近代的转折与发展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在两年多的时间里,中国调动了十多万军队,先后有一名总督(裕谦)、两名提督(关天培、陈化成)、七名总兵(张朝发、祥福、江继芸、郑国鸿、王锡朋、葛云飞、谢朝恩)、二名都统(海龄、长喜)以及数千名士兵死于战争。但英国远征军的战死人数据英方统计不足

百人,这显现了中国与西方之间巨大的落差。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用忠臣而摒奸臣,这是中国古典政治学中最常青又最常见的定理之一。„„忠奸的理论所能得出的直接结论是:中国欲取得战争的胜利,只需罢免琦善及其同党、重用林则徐及其同志即可,不必触动中国的现状。也就是说,只要换几个人就行,无须进行改革。„„于是,中国此时的任务,不是改革旧体制,而是加强旧体制。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

材料三 20世纪初,民族主义引进中国之时„„一直隐然深埋在汉族士人心中的对满族贵族统治合理性的质疑。在甲午对日海战失败之后开始全面爆发,一场擎着种族革命大纛(dào,古时军队或仪仗队的大旗)的资产阶级革命,已在知识和思想界之外的政治领域迅速地展开。 ——陈永霞《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族主义思潮》 问题:

(1)材料一中“中国与西方之间的巨大落差”对中国思想界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试举例说明。(6分)

(1)影响:开眼看世界;主张向西方学习。(2分)林则徐主持编译《四洲志》、魏源著《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4分)

(2)据材料二,传统的“忠奸理论”认为中国战败的原因是什么?这种认识导致了什么后果?(4分)

(2)原因:不用忠臣,用奸臣。(2分) 后果:延误改革,加强旧体制。(2分) (3)材料三中的“民族主义”指的是什么?它对中国近代革命有何影响? (4分) (3)民族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2分) 有利于掀起辛亥革命高潮;不利于民族统一。(2分)

2. (2016·虹口期末·39) 致远回家

2015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网站以《致远舰:沉没了121年,重回人们视线》报道了辽宁丹东港沉船被确认为致远舰的消息。让我们跟随新闻报道,共同来论证致远舰被发现和证实的过程,补充完整下列信息。 问题:(13分)

(1)补充信息(9分)

(2)谈谈致远舰被发现和证实的意义何在?(4分)

(2)能够为甲午战争提供更翔实的史料。更好的纪念这场战争,不断的警示后人。(4分) 提示后人研究历史的方法,要注重一手材料,多重证据印证. 3. (2016·虹口期末·40) 发式服饰的纠结

材料一 新世纪伊始,彼得大帝就发表有关服装改革的命令,要求放弃传统俄国宽松长袖的衣服,学习西欧紧身、体现身体轮廓的服装,从统一制服做起,彼得大帝开始了大规模改革。日本政府破天荒的宣布实行“散发脱刀令”,强制民众剔掉发髻,发布断发、易服、食

肉等行政命令,并发布几十种文明开化小册子,以改革封建时代的风俗习惯,把社会生活的西方化推到极致。

材料二 康有为提出“断发易服”时说:“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中国宽衣博带,长裙雅步而施万国竞争之世„„诚非所宜。” 学者余音评价说:“康有为贸然抛出‘易服’主张,让人们脱掉穿了二百多年的长袍马褂,换成西装革履。„„理所当然地受到了大多数人的抵制,维新派的威望也因而降低,支持变法的社会力量因而涣散。”

材料三 清末新政期间,为了经武振军,清政府不得不用西法操练新军,并学习西方军队服制。练兵处“参酌成规, 体察时势”,规定军服都用开襟式结以钮扣, 其长齐两胯之圆轴骨为度。“凡制造各衣裤, 必须舒展合体, 于操作运动, 务求利便, 裁做宜酌采西式缝纫, 务求坚实。”

材料四 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大总统孙中山通令全国剪辫,令云: “满虏窃国,易吾冠裳,强行编发之制,悉从腥膻之俗。„„兹查通都大邑剪辫者已多,至偏乡僻壤,留辫者尚复不少。仰内务部通令各省都督,„„凡未去辫者,于令到之日限二十日,一律剪除净尽,„„以除虏俗,而壮观瞻。”

材料五 1905 年, 孙中山在新加坡与同盟会华侨会员合影, 14 人均着西服或学生装。

材料六 孙中山解职临时大总统时对南京参议院议员们说:“又凡政治、法律、风俗、民智种种之事业均须改良进步, 始能与世界各国竞争。”1912 年10 月3 日, “男女礼服服制”公布,之后民国政府又公布《地方行政官公服令》、《推事检察官律师书记官服制》、《承发吏庭丁服制》、《监狱官服制》等等,都规定实施新制服,但衣料要用本国丝织品或毛织品。

问题(25分)

(1)根据材料一,说明俄、日两国的改革分别发生在什么时期?服饰发式改革的目的是什么?(6分)

(1)18世纪初,彼得一世改革;19世纪60年代后,日本明治维新。 目的:推动社会向西欧学习,以达到追赶先进,富国强兵的目的。(6分) (2)根据材料二、三,说说倡行改革的目的有何不同?(4分)

(2)康有为倡导“断发易服”时要为戊戌变法学习西方走资本主义道路鸣锣开道,客观上激起传统势力的反对;晚清政府改行西式军服是为了练兵方便易行,客观上推动了社会生活的西化。(4分)

(3)根据材料谈谈你对中国近代“剪发易服”的看法。(15分)

本大题采用分项评分方法。评分观察的要素是:观点、史实、论述、组织。 评分项一:观点(4分)

水平1:能把“断发易服”的现象与中日俄追求现代化联系起来(4分)

“断发易服”是日俄积极追求现代化中国被迫走现代化之路的写照。

“断发易服”对于康有为是要推动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清王朝为了练兵需要而变革,资产阶级革命派在辛亥革命前把他与推翻清政府联系在一起,辛亥革命后体现了社会追求自由平等,追求共和的社会思潮,折射了中国追求现代化的曲折历程。

水平2:能就“断发易服”与近代化提出观点与认识。(2分)

“断发易服”是学习西方在文化社会生活方面的反映。

“断发易服”在不同的集团有不同的反应

水平3:无观点或观点与情景无关(0分)

评分项二:史实(4分)

水平1:能提取材料所提供的信息,并能将其与近代历史史实建立联系(4分)

水平2:能从材料中提取较完整的信息(2分)

水平3:从材料中提取的信息不完整(1分)

水平4:没有使用材料信息(0分)

评分项三:论述(5分)

水平1:能够进行深刻的论述(5分)

水平2:史实、观点与论证三者能做到一致,逻辑完整(3分)

水平3:史实、观点与论证三者不一致,逻辑混乱、跳跃(1分)

水平4:回避问题(0分)

评分项四:组织(2分)

水平1:叙述成结构(2分)

水平2:叙述连贯通顺(1分)

水平3:仅能罗列史实(0分)

注:有观点而无史实者,不给分。

4.(2016·黄浦期末·40)戊戌变法的失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5分)

戊戌变法虽然过去100余年了,但其流风余韵至今犹存。如果把中国现代化道路比作一条环环相扣的漫长链条,那么,戊戌变法就是其始端不远处的重要一环。

材料一: 祖宗崇拜和“华夏中心”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点。祖宗崇拜将祖先、祖制圣化,使任何改革都非常困难,„„在近代变革与守旧的理论斗争和文化冲突中,主变者一直没有建立起系统的变革理论体系,没有真正突破传统话语,所以只能一直居于守势,往往只有招架之功。

——雷颐《维新的挫顿》

材料二: 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变法的内容和策略上,而在于当时没有出现一个变法成功的整体的社会环境,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强大的促进改革的政治和经济力量。 ——李喜所《略谈戊戌变法的“保守”与“激进”》

材料三: 这场变法引起了满清权贵保守派的政治反动。一批更为昏庸、眼界更狭隘的“原教旨”保守派„„注定成为清王朝残存的权威合法性资源的巨大消耗者。另一方面,戊戌变法的失败,使相当一批现代化知识精英,由于对体制内的变革失望,而开始走向体制外的革命。

——萧功秦《危机中的变革》

材料四:“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做出了有益的尝试。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与戊戌变法有着历

史的连续性。也正因为如此,史学界才会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的起点。

——《光明日报》2008年12月7日《回顾戊戌·重温历史》

材料五: 关于戊戌变法的研究,所依据的材料主要是运动过后不久出现的梁启超的《戊戌政变记》和康有为后来的陈述,如《康南海自编年谱》。由于作者就是当事人,所以很难作为信史。但这些作品都在不同程度强化了康梁系话语,而来自清政府方面的解释几乎一直没有看到。

(1)根据材料一、二、三,指出三位历史学家分析戊戌变法运动失败原因的不同视角。(3分) ⑴视角:材料一:传统文化的影响(历史原因)变法策略(理论);材料二:整体的社会环境(现实原因);材料三:变法的影响。(3分)

(2)就戊戌变法的历史影响而言,材料三、四各自的侧重点是什么?两位作者有何共识?(3分)

⑵侧重点:材料三侧重于对民主革命的影响;材料四侧重于对现代化进程的影响。(2分) 共识:都认为戊戌变法触动了传统体制,推动了民主革命进程。(1分)

(3)根据材料五,文中提到的两部文献在研究戊戌变法历史中有什么缺陷?(2分) 由此,你认为史学研究应注意什么问题?(2分)

⑶缺陷:是当事人的陈述,容易加上主观色彩,影响历史真实。(2分)

注意问题:重视史料的甄别、辨伪、互证;关注、收集正反两方面的史料。(2分)

或者:全面性原则(一分为二);历史性原则(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评价);实事求是(客观公正)(言之成理即可)(2分)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你如何看待当代史学家对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分析?(15分)

⑷可从以下角度展开,供参考:(15分)

总论:当代史学家从不同的视角分析了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其实,变法的失败是多种因素的叠加造成的。

分论:当代史学家关注了传统文化与戊戌变法失败的关系,这是中国文化惯性与西方政治制度之间的矛盾,可联系材料一及所学知识。

当代史学家关注了改革理论与改革实践和结果的关系,改革理论不成熟,造成了必然的失败。可联系材料一及所学知识

当代史学家关注了改革的社会环境与戊戌变法失败的关系,改革缺少相应的社会环境和强大的中间力量,造成了必然的失败。可联系材料二及所学知识

当代史学家关注了改革派与保守派力量对比与变法失败的关系,他们之间力量的悬殊,造成了戊戌变法的失败,可联系材料三及所学知识。

5.(2016·静安期末·40)致李中堂

1894年,28岁的孙文向当时身居要职的李鸿单递交一封信,其中多处涉及李鸿章及其参与的洋务运动。摘片断如下:

窃尝深维欧洲富强之本,不尽在于船坚炮利,垒固兵强,而在于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我国家欲恢扩宏图,勤求远略,仿行西法以筹自强,而不急于此四者,徒惟坚船利炮之是务,是舍本而图末也。„„ 窃尝闻之,昔我中堂经营乎海军、铁路也,尝脣为之焦,舌为之敝,苦心劳虑数十余年,然

后成此北洋之一军、津关之一路。夫以中堂之勋名功业,任寄股肱,而又和易同众,行之尚如此其艰,其他可知矣。中国有此膏肓之病而不能除,则虽尧舜复生,禹皋佐治,无能为也,更何期其效于二十年哉?„„

窃维我中堂自中兴而后,经略南北洋,孜孜然以培育人材为急务。建学堂,招俊秀,聘西师而督课之,费巨款而不惜。遇有一艺之成,一技之巧,则奖励倍加,如获异宝。诚以治国经邦,人才为急,心至苦而事至盛也。„„

伏维我中堂佐治以来,无利不兴,无弊不革,艰巨险阻尤所不辞。如筹海军、铁路之难尚毅然而成之,况于农桑之大政,为生民命脉之所关,且无行之之难,又有行之之人,岂尚有不为者乎?用敢不辞冒昧,侃侃而谈,为生民请命,伏祈采择施行,天下幸甚。

问题:

(1)部分同学对上书时孙中山的政治立场有以下几种看法: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你认可哪一说(1分)?试说明理由。(4分)

(1)派别:维新派(1分)。

理由:主张变革,并且主张变革政治制度,同时寄希望于掌握实权的人来主持变革,认可君主的作用。(3分)(或:孙中山对当时如火如荼的洋务运动持肯定看法,并希望改革更进一步,发展为仿行西法的政治变革,同时孙中山又认可尧舜禹皋,说明他并不反对君主制度,可以判定此时的孙中山实为一位君主立宪的支持者。)

(2)材料中的“中国有此膏肓之病而不能除”的“膏肓之病”指的是什么?(1分)并解释你的判断依据。(4分)

(2)“膏肓之病”:落后的政治制度(或专制制度)(2分)

依据:材料中明确提及:我国家欲恢扩宏图,勤求远略,仿行西法以筹自强。(4分)

(3)你如何看待孙中山对李鸿章及洋务运动的看法?(15分)

(3)本小题采用分层评分方法。

水平1(15—11分):注意到要求评论的不只是孙中山对李鸿章的看法,而且还要评论他对洋务运动的看法。同时注意到不是要求考生谈自己的上述两方面的看法,而是评论孙中山的看法。

全面:如既肯定洋务运动的成果,又总结出洋务运动的缺陷;但对李鸿章的看法却因为是自己主张的陈述对象而多有溢美而失公正。

辩证:孙的观点既有合理一面,又有偏颇一面。

历史:在甲午战争结束前能有如此认识已经是比较进步的,其认识还得益于其西方生活的经

历(即受西方文化的影响)

立场:孙因希望李采纳自己的主张,从而对李尽力吹捧。

以上4方面均史实充分,推论适度,组织得当即归于本层次。

水平2(10—5分):在以上四方面中方面缺乏一至两个角度。或史料运用不当、或推论过度、或组织不佳,则归本本层次。

水平3(4—0分):观点提炼不清晰、或仅仅从一个角度堆砌,或篇幅不足、或论述条理不清,则归于本层次。

6

7.(2016·浦东新区期末·39)晚清的外交(14分)

“华夷之辨”是长期以来就已经形成的国人对国际秩序的看法。到了近代,在西方强势工业文明的冲击下,现代外交的理念逐渐取代了传统的华夷秩序。请以“近代中国外交观念的演变”为主题叙述这一历史过程。

史实:三阶段(2、2、4分;共8分);叙述:3分;结构:3分。

阅卷思路: 天朝上国观念与朝贡体系受到冲击;华夷观念和理藩体制开始改变;传统的外交观念与体制崩解,中国外交融不平等的近代资本主义的殖民体系中。

范例:

19世纪40年代,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结局,迫使拒绝现代平等外交的清朝签署不平等的《南京条约》。外国领事出现在通商口岸掌握领事裁判权,清朝也被迫接受条约形式的现代外交。

天朝上国的华夷观与不平等朝贡外交体制开始遭受近代殖民主义外交的挑战与冲击(或写闭关锁国被打破)。(4分)

19世纪五六十年代,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签订的《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中国同意在外交文书中对西方的称呼由“夷”变“洋”,并接受外国公使驻京的要求。清廷中央设立总理衙门,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门机构应对日益繁重的外交事务。清政府在西方的压力之下,华夷观念动摇,不平等的朝贡外交逐渐让位于不平等的近代资本主义的殖民体系中。(5分) 19世纪末20世纪初,甲午战败后的《马关条约》,迫使中国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控制,以中国为轴心的东亚朝贡秩序进一步瓦解。八国联军侵华后,签订的《辛丑条约》,同意划定外国使馆区;清廷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至此,传统的华夷观彻底破产,天朝上国的朝贡体制也完全崩解,数量众多的不平等条约将中国拖入不平等的资本主义的殖民体系中。(5分)

8.(2016·普陀期末·40)《裁撤无用之船精炼兵船懿旨》(25分)

前经设立海军事务衙门,特派醇亲王奕譞(注:光绪之父)总司其事,举凡造船、购器、选将、练兵,均应由该衙门主持考核,次第办理。目前应办事宜,以操练轮船为最要,尤以裁节冗费为最先。各省所有轮船,每年养船之费甚巨,考其实际,大半供解饷、运械之用,甚至终年往来江海迎送差遣。以有限之帑金,供无益之靡费,年复一年,船日朽坏,人日懈惰,设有缓急,毫不足恃。现在海不扬波,绸缪未雨,必须将无用之船分别裁撤,腾出饷项,精炼兵船,为有备无患之计。著李鸿章、曾国荃、张之洞„„,将各该省现有大小轮船可留者若干,可裁者若干,分晰开单,咨商海军衙门汇核具奏。该督等均为国家倚任大臣,务当破除成见,核实办理,不得听信管带之员迁就因循,坐糜饷项。其裁撤之水勇,在船多年,如有熟习风涛沙线之人,尽可挑选留用。前令曾纪泽、许景澄所定快船四号,不久亦可驶到,需人正多。李鸿章等尤需将管带快船之员留心物色,务得果敢耐劳、不染习气之人,预为初步。„„总之,创立海军,事关重大,一切机宜,该衙门责无旁贷。嗣后各该省于海防应需购买器械,拨用经费等项,均著先期咨报海军衙门,斟酌妥善,再行办理。

光绪十三年四月二十九日(注:1887.5.21)

——《清末海军史料》

问题:

(1)懿旨提出的改革内容主要有哪些?(4分)

(1)主要改革内容:操练轮船(精炼兵船);裁节冗费(裁撤无用之船);精选人员;海军衙门统一管理。(4分)

(2)该懿旨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发布的?(6分)

(2)世界背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在世界范围内掀起瓜分狂潮,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3分)国内背景:民族危机日益严重;洋务运动深入,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西学传播,早期维新思想兴起。(3分)

(3)你如何看待该懿旨?(15分)

(3)本大题采用分项评分方法。评分观察的要素是:观点(3分)、史实(4分)、论述(5分)、组织(3分)。本小题共15分。

观点参考:一方面反映出在民族危机日益严重及西学东渐背景下,洋务派及统治者在海军近代化方面所做的努力(如造船、练船、用人及统一管理等)。另一方面,又反映出旧习气、旧观念、旧制度等(如腐败、专制、疏于操练、官僚倾轧、满汉争权等问题)在中国海军近代化进程中打下的深刻时代烙印,体现了中国军事近代化的艰难。

9.(2016·杨浦期末·39)知识分子的作用(12分)

“20世纪上半叶,东方社会普遍存在着合法的统治权力真空。原有的封建统治阶级由于蜕变为西方帝国主义利益的代理人,他们在本国民众中的权威已经大大丧失;农民起义和造反在20世纪也已走过其巅峰期;„„资产阶级虽有反帝反封建的要求,但因种种原因,无力带领群众完成一场资产阶级革命。在群龙无首的状态中,知识分子便被推上了政治舞台,充当起了领导者的角色。”

——《世界文明史》马克垚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1)当时中国“帝国主义利益的代理人”是谁?(2分)

(1)清政府(或袁世凯、蒋介石)。(2分)

(2)举例说明中国的“资产阶级无力带领群众完成一场资产阶级革命”。(2分)

(2)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2分)

(3)结合中国重大历史事件说明“知识分子被推上了政治舞台,充当起了领导者角色”的观点。(8分)

(3)(8分)

①1915年北京大学的教授陈独秀、李大钊等开展了新文化运动,创办《新青年》,打着民主和科学的大旗,对旧的封建思想进行了彻底的批判,唤醒了民众的觉悟并宣传了马克思主义。(3分)

②1919年,以北京大学等大专院校的学生为主力,以反对巴黎和会上日本取代德国占领山东,掀起了五四运动,体现了青年知识分子反帝反封建的情怀,揭开了中国新年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3分)

③1921年毛泽东等先进知识分子,创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新民主义革命,最终建立了新中国。(2分)

( 其它合理答案可酌情赋分)

10. (2016·闸北期末·39)甲午沉船(13分)

一直以来,打捞在甲午海战中沉没于辽宁丹东黄海海域的一艘战舰的声音不绝于耳。2014年,它被暂命名为“丹东一号”。2015年8月,国家文物局开始对该舰进行重点调查和打捞。 材料一:

——英国阿姆斯特朗造船公司提供的档案资料

材料二:

材料三:下图为“丹东一号”打捞现场发现的11毫米的10管格林机关炮与152毫米副炮炮弹。除此之外,“丹东一号”目前发现的武器装备还包括:210毫米主炮炮管、57毫米炮弹、37毫米炮弹、大量的弹药、保存完整的鱼雷引信等。

材料四:

材料五:

(1)若要探究“丹东一号”的真实身份,以上哪些材料是直接史料?哪些是间接史料?(

2分)

(1)材料二、三、五是直接史料,材料一、四是间接史料。(2分)

(2)你认为根据以上材料能够判断“丹东一号”就是致远舰吗?请说明理由。(7分)

(2)若回答可以,但不能结合所给材料,只能笼统说出可以通过材料相互印证来证明的。(0分)

若回答可以,能够结合材料,运用二重证据法进行说明,但没有包括全部所给的材料。(3分)

若回答可以,能够结合材料,说明从“丹东一号”上发现的武器装备与档案材料中的记载基本相符;瓷盘上的标识与已知“靖远舰”的徽标对比属于同一系列;“丹东一号”的舷窗是“致远舰”独有的装备,通过多重证据来多方证明的。(6分)

若回答不可以,能够结合材料,说明虽然瓷盘上的标识与已知“靖远舰”的徽标为同一系列,但只凭三个瓷盘无法说明这就是沉船上餐具的原始配备,可能是他人无意带入。方形舷窗只是专家考证的结果,专家并未公布考证所使用材料的详情。因此即使从“丹东一号”上发现的武器装备与档案材料中的记载基本相符,也未必可以证明,需要有更详实的历史档案资料和实物史料来补充说明。(7分)

(3)为什么时隔120多年,仍有必要探明“丹东一号”的真实身份?(4分)

(3)有利于了解在洋务运动时期开始的中国海军建设;有利于还原甲午海战真相;有利于研究战争与民族复兴(任二,4分。其他言之有理的亦可给分)


相关内容

  • 山东省各地市2016届高三3月一模语文名句默写汇编
  • 山东省各地市2016届高三3月一模语文名句默写汇编 滨州市2013级一模 15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6分) (1)<论语>用流水作比喻,形象地表述"时光一去不复返"意思的两句是" , ." (2)苏轼<念奴娇•怀古>描写周瑜谈笑自 ...

  • 文化常识题汇编1
  • 文化常识题汇编 1.(河北省百校联盟2016届高三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癸巳.戊戌都指年份.中国自古便有十天干与十二地支,形成天干地支纪年法. B.微服是指为隐藏身份.避人耳口而改换成平民的服装,古代专指有身份的官吏私访. C.请老,指古代官吏 ...

  • 高考病句语文试卷.教案.课件.作文.总复习
  • 试卷 大小 2015年高考语文病句题及答案(精校版)[☆] 13K 2015年高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病句题[答案][☆] 17K 2014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试题汇编--语病[☆] 13K 2013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病句[答案][☆] 13K 历年高考病句真题汇编(1992-2012年)[答案] ...

  • 2016届南方凤凰台高三数学[知识点汇编]
  • 第9讲 高考知识点汇编 临考前多回顾,排查已复习的公式.概念.定理等基础知识及基本方法,时时牢记于心,对在考场上正常发挥大有裨益. 1. 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 2. 复数 3. 平面向量 4. 不等式.线性规划 5. 计数原理与二项式定理 6. 函数﹑基本初等函数I的图象与性质 7. 函数与方程﹑函数 ...

  • 上海的文化
  • 海纳百川:上海的文化 一.古代上海文化特点: 上海在开埠前,虽也有一些文化设施,如书院,出过一些文化名人,如徐光启,产生过一些有文化意义的工艺品,如顾绣,但就整个城市而言,并无明显的文化个性. 由于上海大部分县直接从松江.昆山分出,且一直苏松太并称,同时江苏.上海在政治.经济.文化上更与吴地渊源较深 ...

  • 2016届高三英语下学期教学计划
  • 高三英语下学期教学计划和具体措施 高考已经进入了倒计时,时间紧,任务重,如何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帮助学生巩固旧知识,学习新知识,查漏补缺,归纳总结,从而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我们备课组讨论了很久,决定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 1.保质保量做好集体备课 要真正提高高三英语的教学质量,没有一致的奋斗目标,没有共 ...

  •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中的爱国主义_张军党
  • 第32卷第4期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l.32No.4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中的爱国主义 张军党 (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郑州450001) 欈欈欈欈欈欈欈欈欈欈欈欈欈欈欈欈欈欈欈欈欈欈欈欈欈欈欈欈欈欈欈欈欈欈欈欈欈欈欈欈欈欈欈欈欈 摘 要: 爱国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是中华民 ...

  • 2016届高三作文积累12
  • 2016届高三作文积累 主办: [命题设计] 熬:形声字.从火,从敖,敖亦声.敖意为抬高.抬升.敖与火联合起来表示在火苗上方隔空加热.熬字本义为:以间接加热方式熟化食物.熬与煎不同.熬指在火苗上方隔空加热:煎字从前从火,前意为打尖.尖头.前与火联合起来表示火苗尖尖.煎本义为用火苗舔着烧.因此,熬是间 ...

  • _应该感谢鸦片战争吗_研究性学习课堂案例
  • )&&%年"期9/:";)&&%历史教学+,-./0123456,78总第%?9/:% "应该感谢鸦片战争吗#" ---研究性学习课堂案例 课题主持:冯长远$湖北省教学研究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