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变法

现行中国古代史教材总共叙述了10多次改革。按照改革的原因和性质的不同,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种类型:奴隶社会富国强兵的改革;新旧社会转型的改革;封建社会内部调整统治政策的改革;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改革。

(一)奴隶社会富国强兵的改革

管仲改革 公元前685年,齐桓公任命管仲为相,进行改革。在政治和军事上推行政、军合一的“国野分治”的制度。在经济方面,实行“井田畴均”和“相地而衰征”,根据土地多少和田质的好坏征收赋税。管仲改革使齐国很快成为春秋时期的东方强国,为齐桓公称霸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二)新旧社会转型的改革

1. 鲁国的“初税亩” 春秋时期,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和封建制生产方式的产生,井田制趋于瓦解。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规定将公田交给耕者,国家依据田亩征税。虽然鲁国的目的是为了增加国家的赋税收入,但实际上通过改变税收制度公开确认了私田的合法性,也就承认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2. 商鞅变法 战国时期,奴隶主的土地国有制大部分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新兴地主阶级随着政治和经济势力的壮大,与原来奴隶主贵族顽固势力的矛盾越来越深,纷纷要求在政治上进行改革,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的统治。各国先后出现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变法运动。其中重要的有魏国的李悝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和秦国的商鞅变法。经过100多年的变法运动,新的封建制度终于在各诸侯国确立起来。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实行两次变法。第一次变法的主要内容有:“令民为什伍”,实行连坐法;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奖励军功,按军功受爵;“燔诗书而明法令”。第二次变法的主要内容有:统一度量衡;废分封,行县制;废井田,开阡陌。商鞅变法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世袭特权,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加强了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制度,其本质是—场地主阶级的政治革命。商鞅变法以后,秦国很快强盛起来,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但其严刑酷法和文化高压政策的消极作用也十分明显。商鞅变法遭到奴隶主贵族的强烈反对,秦孝公死后,商鞅被施以车裂之刑。商鞅变法适应了历史发展趋势,其虽死,“秦法未败”,变法的措施在秦国继续推行下去,其法家思想也成为秦国占据统治地位的政治思想。

(三)封建社会内部调整统治政策的改革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统治阶级内部调整统治政策的改革很多,主要有:王莽改制;北周武帝改革;杨炎的两税法;后周世宗柴荣改革;北宋的“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明朝后期的张居正改革等。

一个安定的生产生活环境,而分裂割据局面已成为各地区经济、文化交流与发展的阻碍。因此,实现国家统一,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各国统治者为巩固统治,纷纷进行改革。其中,后周世宗柴荣在位期间,努力革除五代弊政,成效最为明显。主要措施:在政洽上,严明法纪,惩治贪官;抑制藩镇,加强中央政权的力量。在经济上,招抚流民,垦种荒田,核定田亩,均定租赋;减免苛敛,裁汰僧尼;使政府控制的土地和劳动力大为增加。在军事上,大力整顿军队,加强训练,严肃军纪,淘汰老弱,使后周的军事力量大大超过其他割据政权。评价:周世宗的改革顺应了当时的形势,增强了后周的实力,为后来北宋结束分裂割据局面、实现统一奠定了基础。

5.北宋的“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 背景:北宋中期,统治集团面临着严重的社会危机,土地兼并、“冗官、冗员、冗费”现象十分严重,导致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农民反抗斗争时有发生。为了摆脱危机,北宋中期先后推行了“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庆历新政”:1043年,宋仁宗任用范仲淹为参知政事,以改革时弊。范仲淹提出了以整顿吏洽为中心的改革主张。宋仁宗采纳其大部分意见,施行“庆历新政”。主要内容有:严格官吏升迁考核制度;限制官僚子弟及亲友通过恩荫做官;加强各级长宫的保举和选派;裁并州县,减轻徭役;严肃中央政令,取信于民。“庆历新政”触犯了保守派官僚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与阻挠。仅一年左右,改革措施即被废止。王安石变法: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主持变法。王安石的变法措施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理财措施: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第二,军事措施;保甲法;将兵法。第三,教育措施:改革科举制;整顿太学。评价:王安石变法是在北宋中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非常尖锐的情况下进行的改革运动。通过变法,政府的财政收入大为增加,各地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不少荒地辟为良田,军事实力也有所增强。这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北宋中期以来的积贫积弱的局面。王安石被列宁称为“中国11世纪最伟大的改革家”。但是,新法在推行过程中,由于用人不当,出现了一些危害百姓的现象,更主要的是,新法在一定程度上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有些地方官拒绝执行新法。宋神宗死后,保守派司马光任宰相,新法被废除。

6.张居正改革 1581年,明朝内阁首辅张居正,为了缓和阶级矛盾,改革赋税制度,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一条鞭法的内容有:①赋役征银:将原来的田赋、徭役、杂税,“并为一条”,折成银两。②把从前按户、丁征收的役银,分摊在田亩上,按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来分担。评价:一条鞭法是我国赋役制度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赋役征银的规定,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农业商品化和资本主义萌芽与发展;纳银代役的规定,相对减轻了农民负担,同时也说明农民对封建国家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

(四)少数民族封建化改革的典型

北魏孝史帝改革 背景:①北魏孝文帝时,吏治混乱,财政困难,北部受游牧民族的武力威胁。②由于各族长期的交往和相互影响,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在这种条件下,北魏孝文帝进行了改革。 主要内容:整顿吏治;颁布均田令;迁都洛阳;学习汉族文化。评价: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和趋势。他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促进了北魏政治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稳定北魏政局和增加政府收入。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鲜卑族的封建化,为北方的

现行中国古代史教材总共叙述了10多次改革。按照改革的原因和性质的不同,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种类型:奴隶社会富国强兵的改革;新旧社会转型的改革;封建社会内部调整统治政策的改革;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改革。

(一)奴隶社会富国强兵的改革

管仲改革 公元前685年,齐桓公任命管仲为相,进行改革。在政治和军事上推行政、军合一的“国野分治”的制度。在经济方面,实行“井田畴均”和“相地而衰征”,根据土地多少和田质的好坏征收赋税。管仲改革使齐国很快成为春秋时期的东方强国,为齐桓公称霸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二)新旧社会转型的改革

1. 鲁国的“初税亩” 春秋时期,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和封建制生产方式的产生,井田制趋于瓦解。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规定将公田交给耕者,国家依据田亩征税。虽然鲁国的目的是为了增加国家的赋税收入,但实际上通过改变税收制度公开确认了私田的合法性,也就承认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2. 商鞅变法 战国时期,奴隶主的土地国有制大部分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新兴地主阶级随着政治和经济势力的壮大,与原来奴隶主贵族顽固势力的矛盾越来越深,纷纷要求在政治上进行改革,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的统治。各国先后出现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变法运动。其中重要的有魏国的李悝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和秦国的商鞅变法。经过100多年的变法运动,新的封建制度终于在各诸侯国确立起来。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实行两次变法。第一次变法的主要内容有:“令民为什伍”,实行连坐法;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奖励军功,按军功受爵;“燔诗书而明法令”。第二次变法的主要内容有:统一度量衡;废分封,行县制;废井田,开阡陌。商鞅变法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世袭特权,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加强了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制度,其本质是—场地主阶级的政治革命。商鞅变法以后,秦国很快强盛起来,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但其严刑酷法和文化高压政策的消极作用也十分明显。商鞅变法遭到奴隶主贵族的强烈反对,秦孝公死后,商鞅被施以车裂之刑。商鞅变法适应了历史发展趋势,其虽死,“秦法未败”,变法的措施在秦国继续推行下去,其法家思想也成为秦国占据统治地位的政治思想。

(三)封建社会内部调整统治政策的改革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统治阶级内部调整统治政策的改革很多,主要有:王莽改制;北周武帝改革;杨炎的两税法;后周世宗柴荣改革;北宋的“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明朝后期的张居正改革等。

一个安定的生产生活环境,而分裂割据局面已成为各地区经济、文化交流与发展的阻碍。因此,实现国家统一,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各国统治者为巩固统治,纷纷进行改革。其中,后周世宗柴荣在位期间,努力革除五代弊政,成效最为明显。主要措施:在政洽上,严明法纪,惩治贪官;抑制藩镇,加强中央政权的力量。在经济上,招抚流民,垦种荒田,核定田亩,均定租赋;减免苛敛,裁汰僧尼;使政府控制的土地和劳动力大为增加。在军事上,大力整顿军队,加强训练,严肃军纪,淘汰老弱,使后周的军事力量大大超过其他割据政权。评价:周世宗的改革顺应了当时的形势,增强了后周的实力,为后来北宋结束分裂割据局面、实现统一奠定了基础。

5.北宋的“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 背景:北宋中期,统治集团面临着严重的社会危机,土地兼并、“冗官、冗员、冗费”现象十分严重,导致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农民反抗斗争时有发生。为了摆脱危机,北宋中期先后推行了“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庆历新政”:1043年,宋仁宗任用范仲淹为参知政事,以改革时弊。范仲淹提出了以整顿吏洽为中心的改革主张。宋仁宗采纳其大部分意见,施行“庆历新政”。主要内容有:严格官吏升迁考核制度;限制官僚子弟及亲友通过恩荫做官;加强各级长宫的保举和选派;裁并州县,减轻徭役;严肃中央政令,取信于民。“庆历新政”触犯了保守派官僚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与阻挠。仅一年左右,改革措施即被废止。王安石变法: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主持变法。王安石的变法措施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理财措施: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第二,军事措施;保甲法;将兵法。第三,教育措施:改革科举制;整顿太学。评价:王安石变法是在北宋中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非常尖锐的情况下进行的改革运动。通过变法,政府的财政收入大为增加,各地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不少荒地辟为良田,军事实力也有所增强。这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北宋中期以来的积贫积弱的局面。王安石被列宁称为“中国11世纪最伟大的改革家”。但是,新法在推行过程中,由于用人不当,出现了一些危害百姓的现象,更主要的是,新法在一定程度上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有些地方官拒绝执行新法。宋神宗死后,保守派司马光任宰相,新法被废除。

6.张居正改革 1581年,明朝内阁首辅张居正,为了缓和阶级矛盾,改革赋税制度,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一条鞭法的内容有:①赋役征银:将原来的田赋、徭役、杂税,“并为一条”,折成银两。②把从前按户、丁征收的役银,分摊在田亩上,按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来分担。评价:一条鞭法是我国赋役制度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赋役征银的规定,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农业商品化和资本主义萌芽与发展;纳银代役的规定,相对减轻了农民负担,同时也说明农民对封建国家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

(四)少数民族封建化改革的典型

北魏孝史帝改革 背景:①北魏孝文帝时,吏治混乱,财政困难,北部受游牧民族的武力威胁。②由于各族长期的交往和相互影响,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在这种条件下,北魏孝文帝进行了改革。 主要内容:整顿吏治;颁布均田令;迁都洛阳;学习汉族文化。评价: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和趋势。他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促进了北魏政治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稳定北魏政局和增加政府收入。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鲜卑族的封建化,为北方的


相关内容

  • 历代经济变革得失读后感
  • 历代经济变革得失读后感 梁田 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书友们,大家好!我叫梁田.今天想和大家分享一下吴晓波的<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古语有云:"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我们国家历来重视治史,世界几大古代文明,只有中华文明没有中断地延续了下来,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我们 ...

  • 试论商鞅变法的负面影响
  • 第21卷第1期 .21 No.1Vol长春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ofChangChunTeachersCollege2002年3月Mar 2002 试论商鞅变法的负面影响 刘国祥 (吉林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吉林长春 130021) [摘 要]商鞅变法的成功对秦统一中国有不可否认的历史作用,但是, ...

  • 中国历代12大改革变法
  • 中国古代12大改革(变法)与启示概述 一.子产改革:夹在晋楚之间的小国郑寻找出路 公元前536年,"铸刑鼎"-把惩治罪犯的刑律铸在金属鼎上,向全国公布,是中国法制史上首次(此前,上层认为刑律越隐蔽越有利于专制),开了中国古代成文法先例-政务公开.主持农业普查,重划全国田地和沟渠, ...

  • 中国古代的经济管理
  • 中国古代的经济管理 古代经济发展的原因 :⑴政策:历代统治者制定的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土地政策.赋税政策,或者一定时期对统治政策进行调整的变法.改革. ⑵科技:劳动人民改进工具,提高生产技术:⑶兴修水利,免除水旱灾害:⑷政府推广优良品种:⑸历代总结生产经验的著作可以指导人们直接把先进的技术转化为生产力. ...

  • 高一历史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
  • 第2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一. 课标要求: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二. 知识结构 (一) 背景:秦朝的建立和统一:条件.时间.人物 (二) 形成 皇位世袭 1.皇帝制度的确立皇帝独尊 皇权至上 2.秦朝的官制 (1) ...

  • 历代经济变革得失读后感3篇
  • 历代经济变革得失读后感3篇 历代经济变革得失>读后感(一) --'自由主义经济学'浅析 近日读了吴晓波所写<历代经济变革得失>(以下称<历>)一书,在钦佩作者对中国两千多年经济(变革)史所做大量梳理和总结的同时,也为作者并未将所著内容与基本经济学原理做关联而感到遗憾.本 ...

  • 自考中国法律思想史--重点摘要
  • 法优越的原因:①自然法体现了自然无为的要求,广大无边,谁也逃脱不了它的约束:②自然法对人无所偏爱:③自然法是永恒的. 老子的"无为而治"的思想:老子认为①自然的天道是无为的,人们遵循天道行事,就要自然无为:②治理国家应不要过多地干预人民的③天下之所以混乱,人民之所以难治,就是由于 ...

  • 商鞅变法的历史评析及现实反思
  • 商鞅变法的历史评析及现实反思 徐秀梅赵金科 (山东农业大学,山东泰安271018) [摘要] 商鞅变法是我国历史上最为彻底的改革之一,它适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使秦国迅速实现富国强 兵,秦始皇在统一六国之后,仍然坚定地执行商鞅变法的思想路线.秦亡之后,汉承秦制,商鞅变法的政治思想一直沿 用,并发展为中 ...

  • 高中历史主干知识学科内知识串讲及跨学科知识渗透100例(1)
  • 高中历史主干知识学科内知识串讲及跨学科知识渗透100例 (1) 作者:常悦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历史:专制主义是指中央的决策方式,具体说就是皇帝的个人专断独裁:中央集权指全国各种军.政.财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充分执行中央的政令.战国时期初步形成.法家代表韩非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