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

《零距离接触日本》

浅谈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

同样是变法,同样是向资本主义的转换,但结果却有天壤之别,是什么原因

导致了一个沦为资本主义列强下的“鱼肉”,而另一个却是成为了称霸一时的“霸

主”。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主要从背景和成败原因进行浅谈,从而从历史中的失败

与成功来启示未来的路。希望我们的国家能早日实现真正的富强。首先我们先来

看一下日本的明治维新。尽管对每个中国人而言,日本是一个永远无法抹去的伤,

但孙子曾经有言:“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况且在某些方面它确实有我们学

习的地方,所谓“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当然这仅代表个人观点。下面我

将从内容方面切入再来分析其成败原因。

首先介绍日本的明治维新:

日本的明治维新是成功的,它是发生在19世纪末的日本所进行的由上而下、

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全面西化与现代化改革运动。 其具体内容是:1、破除旧政

治体制 (1)逐步削弱封建割据势力,建立中央集权,实现国家统一。 (2)废

除封建身份制度,实行四民平等,取消武士特权。 (3)明治政府还派出了使节

团考察欧美,学习西方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 2、殖产兴业(1)最初采取大力

创办官营企业来带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方针。 (2)其次,运用国家政权的力

量,动用国库资金,设立“模范工厂”。 (3)第三,实行“劝业政策”,通过

向私人发放无息贷款、补助金等,奖励私人投资工矿业等。 (4)经过较长时间

的发展、日本民间经营的近代工业有了初步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日本政府开

始将官营企业带动和示范的方针改为“处理”官营企业和大力扶持、保护私人资

本主义的方针。殖产兴业政策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3、富国强兵 (1)19世纪

70年代初,根据山县有朋的建议,明治政府颁布了天皇诏书,宣布实行义务兵

役制,取消封建武士垄断军职的特权,建立近代意义上的常备军。 (2)为了提

高军队的战斗力,日本注重对本国军事人才,设立了专门的军事大学,建立了近

代化的海军。 (3)改革军事机构,逐渐形成了陆军省、参谋本部等军事机构,

直接隶属于天皇。 (4)日本政府“鼎力”扶植军事工业。 (5)为了维护国内

治安,明治政府还逐步建立起了近代警察制度。 4、文明开化(1)首先整顿旧

的教育机构。 (2)1890年,天皇下达《教育赖语》,推行军国主义教育。 (3)

明治政府废除了社会风俗和生活方式中的陈规陋习

日本的明治维新原因分析:从日本的社会背景而言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第一,

封建专制统治相对薄弱,使得倒幕派的力量能够迅速壮大。日本是封建的幕藩制

国家,一方面存在着作为中央政权机构的幕府,因而具有集权政治体制的某些特

征;另一方面,它的全部领土又被分割为二百多个藩国,保留了由领主在自己藩

国内实行统治的政治格局,每个藩的领主都拥有独立的而且是世袭的军政实权,

因而潜伏着很大的离心力。由于一些藩国和幕府长期对立,甚至发生公开对抗,

这就为革新势力进行反对幕府的活动提供了便利条件,使得倒幕派的力量能够迅

速壮大。

第二,倒幕派掌握了较大的实权,终于推翻了幕府的统治。在幕府统治崩溃

前,倒幕派已拥有较强的实力,如长州倒幕派已有一支独立的武装力量──奇兵

队;反幕府的藩主还纷纷结成联盟;倒幕派把新天皇抓在手中。特别是民心所向,

农民起义和市民暴动的高涨,从根本上动摇了幕府的统治,也间接支持了倒幕斗争。幕府已处于内外交困、分崩离析、腐朽不堪的严重危机之中,在最后的决战

中,不堪一击。

第三,倒幕派建立政权以后,实行了全面、有效的改革措施。明治政府确立

后,逐步进行政权建设,把原来以将军为首的幕府领主阶级的封建政权改造为以

天皇为首、维新派下级武士为核心、代表资产阶级与地主联合专政的新政权,并

通过一系列官制、机构的改革,使这个政权得到巩固和健全。然后,由这个强有

力的新政权来发布命令,逐步进行除旧布新的各项重大改革。

第四,西方列强集中力量侵略中国和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在一定程度上

减轻了日本所承受的外部压力,使它的国内改革能够在较少的外部干涉的情况下

顺利实现。 再从当时日本的国内环境分析有:

1)人民的反抗2)新兴地主、商人不满3)统治阶级内部(大名、中下武士)分

化,幕府成为众矢之的。

而此时日本的国际环境是:

1)发生在19世纪中期自有资本主义时期。 2)西方对中国的入侵和中国人民的

反抗,客观上为日本提供了较为有利的国际环境。最主要的是日本本就是天皇专

政国家,当时的天皇取回实权,能够全国上下一致实行革新。 另外,制度的改

革符合了当时的历史潮流。 第一,封建专制统治相对薄弱,使得倒幕派的力量

能够迅速壮大。日本是封建的幕藩制国家,一方面存在着作为中央政权机构的幕

府,因而具有集权政治体制的某些特征;另一方面,它的全部领土又被分割为二

百多个藩国,保留了由领主在自己藩国内实行统治的政治格局,每个藩的领主都

拥有独立的而且是世袭的军政实权,因而潜伏着很大的离心力。由于一些藩国和

幕府长期对立,甚至发生公开对抗,这就为革新势力进行反对幕府的活动提供了

便利条件,使得倒幕派的力量能够迅速壮大。 第二,倒幕派掌握了较大的实权,

终于推翻了幕府的统治。在幕府统治崩溃前,倒幕派已拥有较强的实力,如长州

倒幕派已有一支独立的武装力量——骑兵队;反幕府的藩主还纷纷结成联盟;倒

幕派把新天皇抓在手中。特别是民心所向,农民起义和市民暴动的高涨,从根本

上动摇了幕府的统治,也间接支持了倒幕斗争。幕府已处于内外交困、分崩离析、

腐朽不堪的严重危机之中,在最后的决战中,不堪一击。 第三,倒幕派建立政

权以后,实行了全面、有效的改革措施。明治政府确立后,逐步进行政权建设,

把原来以将军为首的幕府领主阶级的封建政权改造为以天皇为首、维新派下级武

士为核心、代表资产阶级与地主联合专政的新政权,并通过一系列官制、机构的

改革,使这个政权得到巩固和健全。然后,由这个强有力的新政权来发布命令,

逐步进行除旧布新的各项重大改革。 第四,西方列强集中力量侵略中国和中国

人民的反侵略斗争,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日本所承受的外部压力,使它的国内改

革能够在较少的外部干涉的情况下顺利实现。

日本采取的具体措施是:推翻幕府后明治政府,发布的一系列除旧布新的改革措

施,大力推行。

下面来介绍一下我们的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又名百日维新、戊戌维新、维新变法,是清朝光绪二十四年间(1898

年6月11日-9月21日)的短暂政治改革运动,变法由光绪皇帝领导,深入经

济、教育、军事、政治及官僚制度等多个层面,希祈清国走上君主立宪的道路。

然而后期遭到慈禧太后与守旧派的反扑,发动了戊戌政变,戊戌变法仅经历了

103日就告终(又称“百日维新”)。维新派首领康有为和梁启超逃出中国,许

多维新人士被追捕杀害,光绪帝则被软禁于中南海瀛台,太后重新当政。变1898

年(夏历戊戌年)中国维新派在清光绪帝支持下推行的革新运动。又称戊戌维新、

戊戌变法。

由于中日甲午战争(1894—1895)后中国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维新派康有为、

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企图按照西方国家的模式,推行政治、经济改革,争取

国家富强。维新派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设立学堂,宣传变法主张,受到

少数官僚赞助。光绪接受维新派改革方案,1898年6月11日发布《定国是诏》

(诏书),宣布变法维新。在103天里颁布数十条维新诏令。新政主要内容为倡

办新式企业、奖励发明创造;设铁路、矿务总局,修筑铁路开采矿产;废除八股,

改试策论,开设学校,提倡西学;裁汰冗员,削减旧军,重练海陆军。9月21

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逮捕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法失败亦引发

了民间支持更为激烈的改革主张,推翻帝制,建立共和。

从我们国家当时的社会背景分析有:

1)封建危机严重2)封建统治者与帝国主义勾结,封建势力较强大。同时由于

当时的中国的领导力量分析有:资产阶级力量较弱,仅把希望寄托在无实权的皇

帝身上,顽固派力量强大。

从我们国家当时的国际环境分析有:

(1)发生在19世纪末向帝国主义过渡阶段,成为列强瓜分对象(2)帝国主义

决不愿意中国成为独立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国际环境对中国不利。

所以我们戊戌变法失败原因可归结为以下几点:1) 资产阶级维新派缺乏反

帝反封的斗争勇气,采取改良途径,发展资本主义 2 )希望寄托在无实权的皇

帝身上 3) 对列强和封建反动势力又寄予幻想 4) 脱离广大人民群众,终于失

败 (主要是由于资本主义维新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气,

只采取改良的办法,并对封建反动势力和列强寄于幻想,远离了民众,又害怕民

众,因而也就得不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归于失败。同时顽固派非常强大,而西方

资本主义国家不希望中国走上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于是,中外反动势力共

同绞杀了维新运动。归根到底是由中国资本主义发展水平决定,中国资本主义发

展水平很低,经济基础还很薄弱,资产阶级力量弱小。资产阶级力量不足以同封

建势力相抗衡,这是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 而我们国家的具体措施是:光绪帝颁布了一系列变法诏书,但由于资产阶级无实

权和顽固派强大,无法推行。

所以比较日本的明治维新可知,我们的失败并不能仅仅归结于几个人的失

败,更是当时一系列复杂的国内外环境等的综合结果,尽管失败了,但,这种敢于创新、敢于推破几千年的封建体制的勇气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特别是广大的知识分子!同时,就像我在前面说过的那样,不管日本这个民族如何,但,它仍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不可全盘否定,同时对待爱国,应理智。要明白我们国家现在还处于发展时期,切不可谓一时的冲动而毁了之前的努力成果,要明白在战争中受伤的永远是普通民众。我们的民族一直以来都是以和为贵的,但有貌似上天给我们国家开了一个大玩笑,日本式崇尚武力、野心勃勃的国家,我们两个国家却是“爱恨情仇剪不断“的国家,是不是很讽刺啊!但所谓“百忍中成钢”,在这不是要我们以为的忍让,而是某些原则下以发展经济为当下的首要目标,一旦中国真正达到隋唐盛世的那个境况时,以日本民族的本性来说,一切都可以改变的。所以现在与其进行口水战,倒不如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为实现”中国梦“献出自己的一点绵薄之力。

中日关系现状及未来发展

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领邦。自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两国关系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也并非一帆风顺。

实际上,我们两个国家在我看来不管是现在还是未来,彼此都不可能彻底的敞开心扉,这其中的缘由是不用说我们每个学过近代史的人都明白的,那下面我就简要介绍我们两个国家的“爱恨情仇”吧!

(一)中日历来关系

古代中国与日本在很早就有了来往。除去司马迁《史记》中对徐福的记载(因为没有肯定的结果),最精准的记载是在公元57年开始,在《后汉书》中描述日本有人到中国的汉朝来朝贡,中国的汉朝封其为“汉委奴国王”,给其一个金印,这个金印后来在日本出土文物中发现了。同时也可看出当时的日本还只是叫“倭”。也就是从这个时期开始一直到隋唐,我们俩个国家都是倭奴向我们称臣的关系,很友好很和平的时期。也是在隋唐的时候我们两个国家的关系达到了一个鼎盛时期,当时日本为了学习中国的文化,不断地向中国派遣使者,以是僧人,叫留学僧,还有留学生居多,但两者比较起来还是僧人占多数,其中的原因大家也都了解在这儿不做过多介绍。除此之外日本是全面地向中国学习,包括现在日本的和服就是仿照唐服宽松的形式加以改造,创造出了日本独特的服装。还有包括中国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日本完全是照抄照搬的。其中最为有名的就是唐时日本的阿倍仲麻吕(中国名晁衡)在中国呆了30年,他和李白的交往非常密切。李白听说他回国之后遇到风暴,就以为他死了,做了一首诗悼

念他:“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 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这也说明两国的文人交往有着深厚的情感。因为他是遇到台风,漂到了越南,后来辗转回到中国,还看到了这首诗,可那时李白却死了。但是当时的唐玄宗还封他正三品,叫做安南节度使。可以说古代大部分时间两国人民,包括政府

都是在友好的交往中度过的。唐朝后期由于安史之乱的发生日本减少了对我们的交流,但民间的贸易往来却依旧进行。

到了北宋时期,约相当于日本平安中后期,藤原贵族全盛时期,而中国承受唐末五代之乱,社会文化遭受严重破坏,赵宋王朝完成统一大业后,政治上相对稳定,开始重建已经衰落的文化,社会文化整体处于复兴阶段。而日本也在平安末期正式废止遣唐使,停止大规模吸收海外文化后,本土的传统文化有了长足的发展所以在北宋时期,只有商贸交易。

南宋时期,中国文化总体处于上升期,原有的文化得到了复兴和发展,宋学理学思想体系最终形成。日本的国内形势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武士阶层登上了历史舞台,为南宋全新的文化特色所吸引。在有“武家栋梁”之称的平清盛门户开放、奖励海外贸易的政策鼓励下,两国商船的往来出现前所未有的频繁景象,僧侣随船往来,中日双方的佛教交流又开始走向兴盛。在交流过程中,日本开始进入佛教民族化的时期,创立了镰仓新佛教。日本临济宗成立并成为禅宗的主流,入宋僧侣在目的上不同于北宋的参拜巡礼,更多的是为嗣法而来。 相对于北宋来说,南宋时期双方的交流具有全方位、多层次的特点,可以说是真正意义上的交流,对日本社会、文化的影响比北宋更大,在整个宋代的中日佛教交流中占有更为重要的地位。

宋朝灭亡,元朝成立。尚武的蒙古人改变了原先互利友好的中日关系,而以军事斗争为主。忽必烈要求日本无条件投降,并与1270年向日本发动进攻,却由于遭受暴风雨袭击而损失惨重,而随后的两次战争也由于部队之间的协调问题和台风袭击而失败。这几场战争使得中日关系降至冰点。在政治冷淡的同时,双方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却繁盛依然,这一结论可以从两国商船往来年表中得到充分印证。由于元日通使关系的未曾建立,元日之间唯有商船得以通航。对于

元朝来说,空前统一的局面开创了极其优越的贸易环境,并且采取了积极开放的对外政策,这样元朝的海外市场非常广阔;加之战争引起的仇日心理,元朝对日本商品的依赖程度比较低,这也就使得中国商人赴日热情不高,促成了元朝对日贸易的消极态度。但对于日本来说,由于跟高丽贸易受阻,中国几乎成为其唯一的海外市场,是其与世界联系的唯一窗口;而且日本上层社会对中国舶去品的需要达到了不可或缺的地步,多数日本武士阶层都以拥有“唐物”的多少作为衡量身份、财富和文化教养的标志,这也就造成了日本对元朝市场的依赖。总体来说,此时中日关系处于政冷经热,日本对外贸易以来中国市场。

明朝时期的中日关系围绕着加强海禁、打击倭寇骚扰等问题,随时进行着调整。明朝成立伊始,为了消灭元末残余势力,防止外敌入侵,曾经多次遣使日本,主动希望能够与日本恢复外交关系,用外交

途径抑制倭寇入侵。但由于元朝对日本的军事行动以失败而告终,使得日本国内军事野心开始膨胀,地方割据势力日益强大,中央集权分散,倭寇猖獗得无法控制,这极大地影响了中日关系进展。1381年,明朝爆发谋反案件涉及日本亲王,皇帝朱元璋中断与日本的一切联系,使得中日关系瞬间降至冰点。随着1394年日本北朝武力统一全国,建立中央集权,倭寇的猖獗形势得到了缓解,加之日本商人对中日贸易的需求,使得日本向明朝派遣使团,中日重新建立了联系,开始商业往来。1408年,日本足立义持执政中断了与明朝的联系,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此时日本各地大武士势力已经形成,他们反对幕府垄断与明朝的贸易。与此同时,倭寇对明朝东南沿海的骚扰日甚。在足立义持任将军的19年里,倭寇入侵东南沿海事件多达17起。1428年足立义教就任将军,开始组织遣明使团,并且对明朝进行朝贡,中日关系开始正常化。

在下面就是有关于在清朝之间中日关系了,其实就个人而我是很不愿意提及的,欣慰觉得太过于悲痛,而且对于这段历史相信每一个中国人都不会忘记的,

所以在这儿,我就不做过多描述了,只一句话:勿忘东亚病夫的耻辱!

而近代的中日关系是以1972年田中角荣的访华拉开序幕的,在这42年的和平年代中尽管也有摩擦,但为了经济的发展我们都还是以经济建设为首位,而随着我们国家经济的崛起,特别是在赶超了日本的经济地位后,日本却再一次伤害了我们崇尚和平的意愿。但,请记住我们已经不是那个可以任人欺负的“病夫”所以还请日本慎重!

(二)中日问题

谈到中日关系不可忽略的就是两个国家的之间长久的存在的问题,线面简要例举及供参考:

1)历史问题

历史问题是中日关系中蜜柑的政治问题。如何认识和对待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历史问题,早在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谈判时就是焦点,在中日联合声明和中日和平友好条约中已经明确表述,构成了中日关系的政治基石。中方历来主张“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愿意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发展两国世代友好。但前提必须是正视历史和承认历史。1998年,日方首次承认对中国的侵略并表示深刻反省和道歉,虽然这一道歉姗姗来迟。但另一方面,日本极少数右翼势力否定、美化侵略中国及亚洲各国的历史。

2)台湾问题

台湾问题涉及中日关系的政治基础。二次大战后,根据《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约》,日本将台湾及澎湖列岛归还给中国。当时的中国政府曾派员于1945年10月25日在台北接受日方的投降并向全世界宣布收复台湾。此后,日本在追随美国承认台湾蒋介石政府的同时,实际上一直把“台湾归属未定论”作为对华政策的一项基本原则。

3)钓鱼岛问题

钓鱼诸岛位于中国台湾省基隆市东北约92海里的东海海域,是台湾省的附属岛屿,主要由钓鱼岛、黄尾岛、赤尾岛、南小岛和北小岛及一些钓鱼诸岛位于中国台湾省基隆市东北约92海里的东海海

域,是台湾省的附属岛屿,主要由钓鱼岛、黄尾屿、赤尾屿、南小岛和北小岛及一些礁石组成。总面积约7平方公里。

钓鱼诸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它和台湾一样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国对钓鱼诸岛及其附近海域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我国的这一立场有充分的历史和法律依据。

4)日美安全合作问题

1996年日美发表“安全合作共同宣言”,并据此开始修改1978年制订的“防卫合作指针”。1997年9月,日美正式确定防卫合作新指针,指出日美军事防卫范围包括日本的周边事态。1999年5月24日,日本国会审议通过新日美防卫合作指针相关法案,标志日美强化安全合作的新体制基本就位。对此,我国关注的焦点:一是其涉台问题,二是日本的军事走向。

2005年2月19日,美国和日本在华盛顿举行了“美日安全保障协议委员会会议”(以下简称美日安保会议)。会后,双方发表了《联合声明》,对1996年制定的《美日安保协议》做出重大修改,第一次公然把台湾海峡列为两国的“共同战略目标”。

5)靖国神社问题

靖国神社坐落在日本东京千代田区九段,占地面积10多万平方米。它始建于1869年,最初叫“东京招魂社”,1879年改称为“靖国神社”。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前,靖国神社既是宗教设施,也是军国主义的国家设施。

靖国神社供奉着日本明治维新以来的246万多军人,其中包括

日本历次对外侵略战争中战亡的军人。1978年10月,东条英机等14名甲级战

犯也被移进这个神社,作为“为国殉难者”祭祀。

靖国神社里还有一个陈列馆“游就馆”。馆内不仅展示着日军的各种杀人工具和二战中使用的一些武器装备,还美化日本的侵略战争历史,极力歪曲侵华战争,粉饰南京大屠杀事件。展厅里的影像墙上,还悬挂着东条英机等14名甲级战犯的照片,供人顶礼膜拜。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占领军总司令麦克阿瑟在1945年12月发出“神道指令”,切断了靖国神社与国家的特殊关系。1952年9月,根据日本宪法政教分离的原则,

靖国神社改为独立的宗教法人。但是,靖国神社一直是日本右翼势力鼓噪军国主义的大本营,每年“8.15”日本战败日,日本右翼势力都通过参拜活动,美化侵略战争,宣扬军国主义思想。

6)东海油气田问题

东海油气田问题是因为中国东部沿海与日本的最长距离为360海里的特殊位置所引起的.

问题先要牵扯到一个深层次的问题:东海有什么?东海大陆架位于中、日、韩三国之间,是中国大陆领土的自然延伸。东海大陆架蕴藏着非常丰富的水产、石油、天然气以及稀有矿产资源。近年来,我国东海油气勘探取得了很好的业绩,勘探人员先后在中国东海大陆架上发现了平湖、春晓、残雪、断桥、天外天等7个油气田和一批含油气构造。丰富的海底资源对临近的日本来说无异于一块靠近嘴边的肥肉,自然分外眼红,早就试图从中分一杯羹。

(三)未来中日关系

随着安倍晋三的成功连任,我认为如果日方态度不发生改变的话,我们两个国家应该还会在相当大长的一段时间内处于冰点期,所以要想改善这种关系主要取决于日本是否能正视历史、承认历史。

《零距离接触日本》

浅谈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

同样是变法,同样是向资本主义的转换,但结果却有天壤之别,是什么原因

导致了一个沦为资本主义列强下的“鱼肉”,而另一个却是成为了称霸一时的“霸

主”。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主要从背景和成败原因进行浅谈,从而从历史中的失败

与成功来启示未来的路。希望我们的国家能早日实现真正的富强。首先我们先来

看一下日本的明治维新。尽管对每个中国人而言,日本是一个永远无法抹去的伤,

但孙子曾经有言:“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况且在某些方面它确实有我们学

习的地方,所谓“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当然这仅代表个人观点。下面我

将从内容方面切入再来分析其成败原因。

首先介绍日本的明治维新:

日本的明治维新是成功的,它是发生在19世纪末的日本所进行的由上而下、

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全面西化与现代化改革运动。 其具体内容是:1、破除旧政

治体制 (1)逐步削弱封建割据势力,建立中央集权,实现国家统一。 (2)废

除封建身份制度,实行四民平等,取消武士特权。 (3)明治政府还派出了使节

团考察欧美,学习西方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 2、殖产兴业(1)最初采取大力

创办官营企业来带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方针。 (2)其次,运用国家政权的力

量,动用国库资金,设立“模范工厂”。 (3)第三,实行“劝业政策”,通过

向私人发放无息贷款、补助金等,奖励私人投资工矿业等。 (4)经过较长时间

的发展、日本民间经营的近代工业有了初步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日本政府开

始将官营企业带动和示范的方针改为“处理”官营企业和大力扶持、保护私人资

本主义的方针。殖产兴业政策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3、富国强兵 (1)19世纪

70年代初,根据山县有朋的建议,明治政府颁布了天皇诏书,宣布实行义务兵

役制,取消封建武士垄断军职的特权,建立近代意义上的常备军。 (2)为了提

高军队的战斗力,日本注重对本国军事人才,设立了专门的军事大学,建立了近

代化的海军。 (3)改革军事机构,逐渐形成了陆军省、参谋本部等军事机构,

直接隶属于天皇。 (4)日本政府“鼎力”扶植军事工业。 (5)为了维护国内

治安,明治政府还逐步建立起了近代警察制度。 4、文明开化(1)首先整顿旧

的教育机构。 (2)1890年,天皇下达《教育赖语》,推行军国主义教育。 (3)

明治政府废除了社会风俗和生活方式中的陈规陋习

日本的明治维新原因分析:从日本的社会背景而言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第一,

封建专制统治相对薄弱,使得倒幕派的力量能够迅速壮大。日本是封建的幕藩制

国家,一方面存在着作为中央政权机构的幕府,因而具有集权政治体制的某些特

征;另一方面,它的全部领土又被分割为二百多个藩国,保留了由领主在自己藩

国内实行统治的政治格局,每个藩的领主都拥有独立的而且是世袭的军政实权,

因而潜伏着很大的离心力。由于一些藩国和幕府长期对立,甚至发生公开对抗,

这就为革新势力进行反对幕府的活动提供了便利条件,使得倒幕派的力量能够迅

速壮大。

第二,倒幕派掌握了较大的实权,终于推翻了幕府的统治。在幕府统治崩溃

前,倒幕派已拥有较强的实力,如长州倒幕派已有一支独立的武装力量──奇兵

队;反幕府的藩主还纷纷结成联盟;倒幕派把新天皇抓在手中。特别是民心所向,

农民起义和市民暴动的高涨,从根本上动摇了幕府的统治,也间接支持了倒幕斗争。幕府已处于内外交困、分崩离析、腐朽不堪的严重危机之中,在最后的决战

中,不堪一击。

第三,倒幕派建立政权以后,实行了全面、有效的改革措施。明治政府确立

后,逐步进行政权建设,把原来以将军为首的幕府领主阶级的封建政权改造为以

天皇为首、维新派下级武士为核心、代表资产阶级与地主联合专政的新政权,并

通过一系列官制、机构的改革,使这个政权得到巩固和健全。然后,由这个强有

力的新政权来发布命令,逐步进行除旧布新的各项重大改革。

第四,西方列强集中力量侵略中国和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在一定程度上

减轻了日本所承受的外部压力,使它的国内改革能够在较少的外部干涉的情况下

顺利实现。 再从当时日本的国内环境分析有:

1)人民的反抗2)新兴地主、商人不满3)统治阶级内部(大名、中下武士)分

化,幕府成为众矢之的。

而此时日本的国际环境是:

1)发生在19世纪中期自有资本主义时期。 2)西方对中国的入侵和中国人民的

反抗,客观上为日本提供了较为有利的国际环境。最主要的是日本本就是天皇专

政国家,当时的天皇取回实权,能够全国上下一致实行革新。 另外,制度的改

革符合了当时的历史潮流。 第一,封建专制统治相对薄弱,使得倒幕派的力量

能够迅速壮大。日本是封建的幕藩制国家,一方面存在着作为中央政权机构的幕

府,因而具有集权政治体制的某些特征;另一方面,它的全部领土又被分割为二

百多个藩国,保留了由领主在自己藩国内实行统治的政治格局,每个藩的领主都

拥有独立的而且是世袭的军政实权,因而潜伏着很大的离心力。由于一些藩国和

幕府长期对立,甚至发生公开对抗,这就为革新势力进行反对幕府的活动提供了

便利条件,使得倒幕派的力量能够迅速壮大。 第二,倒幕派掌握了较大的实权,

终于推翻了幕府的统治。在幕府统治崩溃前,倒幕派已拥有较强的实力,如长州

倒幕派已有一支独立的武装力量——骑兵队;反幕府的藩主还纷纷结成联盟;倒

幕派把新天皇抓在手中。特别是民心所向,农民起义和市民暴动的高涨,从根本

上动摇了幕府的统治,也间接支持了倒幕斗争。幕府已处于内外交困、分崩离析、

腐朽不堪的严重危机之中,在最后的决战中,不堪一击。 第三,倒幕派建立政

权以后,实行了全面、有效的改革措施。明治政府确立后,逐步进行政权建设,

把原来以将军为首的幕府领主阶级的封建政权改造为以天皇为首、维新派下级武

士为核心、代表资产阶级与地主联合专政的新政权,并通过一系列官制、机构的

改革,使这个政权得到巩固和健全。然后,由这个强有力的新政权来发布命令,

逐步进行除旧布新的各项重大改革。 第四,西方列强集中力量侵略中国和中国

人民的反侵略斗争,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日本所承受的外部压力,使它的国内改

革能够在较少的外部干涉的情况下顺利实现。

日本采取的具体措施是:推翻幕府后明治政府,发布的一系列除旧布新的改革措

施,大力推行。

下面来介绍一下我们的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又名百日维新、戊戌维新、维新变法,是清朝光绪二十四年间(1898

年6月11日-9月21日)的短暂政治改革运动,变法由光绪皇帝领导,深入经

济、教育、军事、政治及官僚制度等多个层面,希祈清国走上君主立宪的道路。

然而后期遭到慈禧太后与守旧派的反扑,发动了戊戌政变,戊戌变法仅经历了

103日就告终(又称“百日维新”)。维新派首领康有为和梁启超逃出中国,许

多维新人士被追捕杀害,光绪帝则被软禁于中南海瀛台,太后重新当政。变1898

年(夏历戊戌年)中国维新派在清光绪帝支持下推行的革新运动。又称戊戌维新、

戊戌变法。

由于中日甲午战争(1894—1895)后中国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维新派康有为、

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企图按照西方国家的模式,推行政治、经济改革,争取

国家富强。维新派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设立学堂,宣传变法主张,受到

少数官僚赞助。光绪接受维新派改革方案,1898年6月11日发布《定国是诏》

(诏书),宣布变法维新。在103天里颁布数十条维新诏令。新政主要内容为倡

办新式企业、奖励发明创造;设铁路、矿务总局,修筑铁路开采矿产;废除八股,

改试策论,开设学校,提倡西学;裁汰冗员,削减旧军,重练海陆军。9月21

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逮捕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法失败亦引发

了民间支持更为激烈的改革主张,推翻帝制,建立共和。

从我们国家当时的社会背景分析有:

1)封建危机严重2)封建统治者与帝国主义勾结,封建势力较强大。同时由于

当时的中国的领导力量分析有:资产阶级力量较弱,仅把希望寄托在无实权的皇

帝身上,顽固派力量强大。

从我们国家当时的国际环境分析有:

(1)发生在19世纪末向帝国主义过渡阶段,成为列强瓜分对象(2)帝国主义

决不愿意中国成为独立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国际环境对中国不利。

所以我们戊戌变法失败原因可归结为以下几点:1) 资产阶级维新派缺乏反

帝反封的斗争勇气,采取改良途径,发展资本主义 2 )希望寄托在无实权的皇

帝身上 3) 对列强和封建反动势力又寄予幻想 4) 脱离广大人民群众,终于失

败 (主要是由于资本主义维新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气,

只采取改良的办法,并对封建反动势力和列强寄于幻想,远离了民众,又害怕民

众,因而也就得不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归于失败。同时顽固派非常强大,而西方

资本主义国家不希望中国走上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于是,中外反动势力共

同绞杀了维新运动。归根到底是由中国资本主义发展水平决定,中国资本主义发

展水平很低,经济基础还很薄弱,资产阶级力量弱小。资产阶级力量不足以同封

建势力相抗衡,这是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 而我们国家的具体措施是:光绪帝颁布了一系列变法诏书,但由于资产阶级无实

权和顽固派强大,无法推行。

所以比较日本的明治维新可知,我们的失败并不能仅仅归结于几个人的失

败,更是当时一系列复杂的国内外环境等的综合结果,尽管失败了,但,这种敢于创新、敢于推破几千年的封建体制的勇气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特别是广大的知识分子!同时,就像我在前面说过的那样,不管日本这个民族如何,但,它仍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不可全盘否定,同时对待爱国,应理智。要明白我们国家现在还处于发展时期,切不可谓一时的冲动而毁了之前的努力成果,要明白在战争中受伤的永远是普通民众。我们的民族一直以来都是以和为贵的,但有貌似上天给我们国家开了一个大玩笑,日本式崇尚武力、野心勃勃的国家,我们两个国家却是“爱恨情仇剪不断“的国家,是不是很讽刺啊!但所谓“百忍中成钢”,在这不是要我们以为的忍让,而是某些原则下以发展经济为当下的首要目标,一旦中国真正达到隋唐盛世的那个境况时,以日本民族的本性来说,一切都可以改变的。所以现在与其进行口水战,倒不如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为实现”中国梦“献出自己的一点绵薄之力。

中日关系现状及未来发展

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领邦。自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两国关系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也并非一帆风顺。

实际上,我们两个国家在我看来不管是现在还是未来,彼此都不可能彻底的敞开心扉,这其中的缘由是不用说我们每个学过近代史的人都明白的,那下面我就简要介绍我们两个国家的“爱恨情仇”吧!

(一)中日历来关系

古代中国与日本在很早就有了来往。除去司马迁《史记》中对徐福的记载(因为没有肯定的结果),最精准的记载是在公元57年开始,在《后汉书》中描述日本有人到中国的汉朝来朝贡,中国的汉朝封其为“汉委奴国王”,给其一个金印,这个金印后来在日本出土文物中发现了。同时也可看出当时的日本还只是叫“倭”。也就是从这个时期开始一直到隋唐,我们俩个国家都是倭奴向我们称臣的关系,很友好很和平的时期。也是在隋唐的时候我们两个国家的关系达到了一个鼎盛时期,当时日本为了学习中国的文化,不断地向中国派遣使者,以是僧人,叫留学僧,还有留学生居多,但两者比较起来还是僧人占多数,其中的原因大家也都了解在这儿不做过多介绍。除此之外日本是全面地向中国学习,包括现在日本的和服就是仿照唐服宽松的形式加以改造,创造出了日本独特的服装。还有包括中国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日本完全是照抄照搬的。其中最为有名的就是唐时日本的阿倍仲麻吕(中国名晁衡)在中国呆了30年,他和李白的交往非常密切。李白听说他回国之后遇到风暴,就以为他死了,做了一首诗悼

念他:“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 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这也说明两国的文人交往有着深厚的情感。因为他是遇到台风,漂到了越南,后来辗转回到中国,还看到了这首诗,可那时李白却死了。但是当时的唐玄宗还封他正三品,叫做安南节度使。可以说古代大部分时间两国人民,包括政府

都是在友好的交往中度过的。唐朝后期由于安史之乱的发生日本减少了对我们的交流,但民间的贸易往来却依旧进行。

到了北宋时期,约相当于日本平安中后期,藤原贵族全盛时期,而中国承受唐末五代之乱,社会文化遭受严重破坏,赵宋王朝完成统一大业后,政治上相对稳定,开始重建已经衰落的文化,社会文化整体处于复兴阶段。而日本也在平安末期正式废止遣唐使,停止大规模吸收海外文化后,本土的传统文化有了长足的发展所以在北宋时期,只有商贸交易。

南宋时期,中国文化总体处于上升期,原有的文化得到了复兴和发展,宋学理学思想体系最终形成。日本的国内形势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武士阶层登上了历史舞台,为南宋全新的文化特色所吸引。在有“武家栋梁”之称的平清盛门户开放、奖励海外贸易的政策鼓励下,两国商船的往来出现前所未有的频繁景象,僧侣随船往来,中日双方的佛教交流又开始走向兴盛。在交流过程中,日本开始进入佛教民族化的时期,创立了镰仓新佛教。日本临济宗成立并成为禅宗的主流,入宋僧侣在目的上不同于北宋的参拜巡礼,更多的是为嗣法而来。 相对于北宋来说,南宋时期双方的交流具有全方位、多层次的特点,可以说是真正意义上的交流,对日本社会、文化的影响比北宋更大,在整个宋代的中日佛教交流中占有更为重要的地位。

宋朝灭亡,元朝成立。尚武的蒙古人改变了原先互利友好的中日关系,而以军事斗争为主。忽必烈要求日本无条件投降,并与1270年向日本发动进攻,却由于遭受暴风雨袭击而损失惨重,而随后的两次战争也由于部队之间的协调问题和台风袭击而失败。这几场战争使得中日关系降至冰点。在政治冷淡的同时,双方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却繁盛依然,这一结论可以从两国商船往来年表中得到充分印证。由于元日通使关系的未曾建立,元日之间唯有商船得以通航。对于

元朝来说,空前统一的局面开创了极其优越的贸易环境,并且采取了积极开放的对外政策,这样元朝的海外市场非常广阔;加之战争引起的仇日心理,元朝对日本商品的依赖程度比较低,这也就使得中国商人赴日热情不高,促成了元朝对日贸易的消极态度。但对于日本来说,由于跟高丽贸易受阻,中国几乎成为其唯一的海外市场,是其与世界联系的唯一窗口;而且日本上层社会对中国舶去品的需要达到了不可或缺的地步,多数日本武士阶层都以拥有“唐物”的多少作为衡量身份、财富和文化教养的标志,这也就造成了日本对元朝市场的依赖。总体来说,此时中日关系处于政冷经热,日本对外贸易以来中国市场。

明朝时期的中日关系围绕着加强海禁、打击倭寇骚扰等问题,随时进行着调整。明朝成立伊始,为了消灭元末残余势力,防止外敌入侵,曾经多次遣使日本,主动希望能够与日本恢复外交关系,用外交

途径抑制倭寇入侵。但由于元朝对日本的军事行动以失败而告终,使得日本国内军事野心开始膨胀,地方割据势力日益强大,中央集权分散,倭寇猖獗得无法控制,这极大地影响了中日关系进展。1381年,明朝爆发谋反案件涉及日本亲王,皇帝朱元璋中断与日本的一切联系,使得中日关系瞬间降至冰点。随着1394年日本北朝武力统一全国,建立中央集权,倭寇的猖獗形势得到了缓解,加之日本商人对中日贸易的需求,使得日本向明朝派遣使团,中日重新建立了联系,开始商业往来。1408年,日本足立义持执政中断了与明朝的联系,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此时日本各地大武士势力已经形成,他们反对幕府垄断与明朝的贸易。与此同时,倭寇对明朝东南沿海的骚扰日甚。在足立义持任将军的19年里,倭寇入侵东南沿海事件多达17起。1428年足立义教就任将军,开始组织遣明使团,并且对明朝进行朝贡,中日关系开始正常化。

在下面就是有关于在清朝之间中日关系了,其实就个人而我是很不愿意提及的,欣慰觉得太过于悲痛,而且对于这段历史相信每一个中国人都不会忘记的,

所以在这儿,我就不做过多描述了,只一句话:勿忘东亚病夫的耻辱!

而近代的中日关系是以1972年田中角荣的访华拉开序幕的,在这42年的和平年代中尽管也有摩擦,但为了经济的发展我们都还是以经济建设为首位,而随着我们国家经济的崛起,特别是在赶超了日本的经济地位后,日本却再一次伤害了我们崇尚和平的意愿。但,请记住我们已经不是那个可以任人欺负的“病夫”所以还请日本慎重!

(二)中日问题

谈到中日关系不可忽略的就是两个国家的之间长久的存在的问题,线面简要例举及供参考:

1)历史问题

历史问题是中日关系中蜜柑的政治问题。如何认识和对待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历史问题,早在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谈判时就是焦点,在中日联合声明和中日和平友好条约中已经明确表述,构成了中日关系的政治基石。中方历来主张“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愿意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发展两国世代友好。但前提必须是正视历史和承认历史。1998年,日方首次承认对中国的侵略并表示深刻反省和道歉,虽然这一道歉姗姗来迟。但另一方面,日本极少数右翼势力否定、美化侵略中国及亚洲各国的历史。

2)台湾问题

台湾问题涉及中日关系的政治基础。二次大战后,根据《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约》,日本将台湾及澎湖列岛归还给中国。当时的中国政府曾派员于1945年10月25日在台北接受日方的投降并向全世界宣布收复台湾。此后,日本在追随美国承认台湾蒋介石政府的同时,实际上一直把“台湾归属未定论”作为对华政策的一项基本原则。

3)钓鱼岛问题

钓鱼诸岛位于中国台湾省基隆市东北约92海里的东海海域,是台湾省的附属岛屿,主要由钓鱼岛、黄尾岛、赤尾岛、南小岛和北小岛及一些钓鱼诸岛位于中国台湾省基隆市东北约92海里的东海海

域,是台湾省的附属岛屿,主要由钓鱼岛、黄尾屿、赤尾屿、南小岛和北小岛及一些礁石组成。总面积约7平方公里。

钓鱼诸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它和台湾一样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国对钓鱼诸岛及其附近海域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我国的这一立场有充分的历史和法律依据。

4)日美安全合作问题

1996年日美发表“安全合作共同宣言”,并据此开始修改1978年制订的“防卫合作指针”。1997年9月,日美正式确定防卫合作新指针,指出日美军事防卫范围包括日本的周边事态。1999年5月24日,日本国会审议通过新日美防卫合作指针相关法案,标志日美强化安全合作的新体制基本就位。对此,我国关注的焦点:一是其涉台问题,二是日本的军事走向。

2005年2月19日,美国和日本在华盛顿举行了“美日安全保障协议委员会会议”(以下简称美日安保会议)。会后,双方发表了《联合声明》,对1996年制定的《美日安保协议》做出重大修改,第一次公然把台湾海峡列为两国的“共同战略目标”。

5)靖国神社问题

靖国神社坐落在日本东京千代田区九段,占地面积10多万平方米。它始建于1869年,最初叫“东京招魂社”,1879年改称为“靖国神社”。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前,靖国神社既是宗教设施,也是军国主义的国家设施。

靖国神社供奉着日本明治维新以来的246万多军人,其中包括

日本历次对外侵略战争中战亡的军人。1978年10月,东条英机等14名甲级战

犯也被移进这个神社,作为“为国殉难者”祭祀。

靖国神社里还有一个陈列馆“游就馆”。馆内不仅展示着日军的各种杀人工具和二战中使用的一些武器装备,还美化日本的侵略战争历史,极力歪曲侵华战争,粉饰南京大屠杀事件。展厅里的影像墙上,还悬挂着东条英机等14名甲级战犯的照片,供人顶礼膜拜。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占领军总司令麦克阿瑟在1945年12月发出“神道指令”,切断了靖国神社与国家的特殊关系。1952年9月,根据日本宪法政教分离的原则,

靖国神社改为独立的宗教法人。但是,靖国神社一直是日本右翼势力鼓噪军国主义的大本营,每年“8.15”日本战败日,日本右翼势力都通过参拜活动,美化侵略战争,宣扬军国主义思想。

6)东海油气田问题

东海油气田问题是因为中国东部沿海与日本的最长距离为360海里的特殊位置所引起的.

问题先要牵扯到一个深层次的问题:东海有什么?东海大陆架位于中、日、韩三国之间,是中国大陆领土的自然延伸。东海大陆架蕴藏着非常丰富的水产、石油、天然气以及稀有矿产资源。近年来,我国东海油气勘探取得了很好的业绩,勘探人员先后在中国东海大陆架上发现了平湖、春晓、残雪、断桥、天外天等7个油气田和一批含油气构造。丰富的海底资源对临近的日本来说无异于一块靠近嘴边的肥肉,自然分外眼红,早就试图从中分一杯羹。

(三)未来中日关系

随着安倍晋三的成功连任,我认为如果日方态度不发生改变的话,我们两个国家应该还会在相当大长的一段时间内处于冰点期,所以要想改善这种关系主要取决于日本是否能正视历史、承认历史。


相关内容

  • 6.戊戌变法教案(岳麓版八年级上)
  • 第6课 戊戌变法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公车上书.维新派政治团体的形成以及戊戌变法的内容等历史基础知识. 2.结合课文.利用图片和历史文献等资料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并能从中找出戊戌变法意义及其失败的原因. 3.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和发展资本 ...

  • 15戊戌变法_导学案
  • 戊戌变法 [自主学习] :(十五分钟阅读教材,请按照下面的知识体系将教材知识予以整理) 一.戊戌变法的历史根源(背景) 1.民族危机的加深: 瓜分中国的狂潮导致中华民族空前的民族危机. 2.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使 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了政治舞台,从而奠定了经济和阶级基础. 3. 资产阶级维新思想 ...

  • 戊戌变法高中历史教案
  • 1.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戊戌变法的背景.早期维新思想及代表人物.康有为的维新思想及<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梁启超的<变法通议>.<公车上书>和强学会.维新派同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应诏统筹全局折>和保国会.百日维新及戊戌政变.戊 ...

  • 百日维新及其失败(二)
  • 三.戊戌变法的性质.历史意义及失败原因 1.运动性质 1980年,陈凤鸣在<故宫博物院之刊>上发表故宫收藏的康有为戊戌条陈<杰士上书汇录>.次年,孔祥吉在<晋阳学刊>上发表了<康有为对〈戊戌奏稿〉的改纂及其原因>一文.陈文.孔文发表后,引起了学术界的关 ...

  • 戊戌变法(百日维新)初中知识点
  • 戊戌变法,指1898年六月(农历戊戌年)以康有为为首的改良主义者通过光绪帝爱新觉罗?载湉所进行的资产阶级政治改革,是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的一项政治改革运动.该变法主要内容为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 该运动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强烈反对,同年九月慈 ...

  • 比较中国的戊戌变法与日本的明治维新
  • 比较中国的戊戌变法与日本的明治维新,探讨为什么日本学习西方比中国成功? 1840年以前的中国和1853年以前的日本,有很多相似之处.同处于帝国主义的殖民狂潮中,同样的闭关锁国,同样是被西方的炮火轰开的大门.在中国,其标志是鸦片战争.在日本,其标志就是美国东印度舰队司令培里率舰队东来叩关.在其后的一段 ...

  • 浅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人文学院 历史学101班 王冰(10020120) 摘要:中国资产阶级为挽救民族危亡,迫切的探索资本主义的道路.他们以日本为师,企图依靠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来抵御外侮,实现强国富国的梦想.但是由于我国资本主义先天发展不完善,后天发展又多遭压迫,所以他们在经济上的不成熟导致 ...

  • 论戊戌维新运动
  • 论戊戌维新运动 摘要:标志着中华民族觉醒的戊戌维新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运动.它所具有的历史意义虽已掠过百年时空,却毫不减损其辉煌业绩.诚如人们所说:"有戊戌变法,所以有辛亥革命,所以有五四运动,所以有三民主义,所以有马克思主义."这一言简意赅的论断,阐明了历史不 ...

  • 维新运动的过程探讨
  • 维新运动的过程探讨 1. 维新变法的大体过程--兴起.发展.高潮和结局. 2. 对各过程所发生的具体内容及其影响进行分析. 3. 结合各个过程的对维新运动整个事件进行评价. 前言:19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迫切要求挣脱外国资本主义和国内封建势力的压迫和束缚 ...

  • 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
  • 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 (北师大版,八年级历史第七课) 教学目标: 一. 识记: 1.公车上书.百日维新的时间.人物和简要经过. 2.严复及其译著«天演论». 二. 能力.过程和方法: 1.讲故事:公车上书.(重点) 2.归纳:维新派宣传变法的活动. 3.列表列举:戊戌变法的内容.(重点) 4.分析: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