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人文学院 历史学101班 王冰(10020120)

摘要:中国资产阶级为挽救民族危亡,迫切的探索资本主义的道路。他们以日本为师,企图依靠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来抵御外侮,实现强国富国的梦想。但是由于我国资本主义先天发展不完善,后天发展又多遭压迫,所以他们在经济上的不成熟导致了他们政治上的幼稚。为了寻找变法的依靠,转而投向并没有实权的帝党,不幸的是,帝党后党的政治斗争波及维新派,直接造成了变法的失败。但究其根本原因,是维新派的知识分子的政治幼稚和变法策略的失误造成了变法的失败,也使得中国错失了一个发展自己,追赶世界潮流的一次机会。

关键字:戊戌变法;措施;利益;政治幼

在我国的近代历史中,有两次思想启蒙运动,它们为愚昧的国民带来了开阔的视野,也为落后腐朽的国家带来了新的希望和活力。作为第一次思想启蒙运动戊戌变法不仅仅起到了启蒙思想的作用,更是近代中国知识分子、有识之士寻找救国强国道路的一种尝试。

戊戌变法是发生在1898年的一场政治变革运动,是一批先进知识分子和有识之士在严重的民族危机的情况下,发动的一场自上而下的政治改革,从6月11日开始,到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无需政变结束,历时103天,故称“百日维新”。又因这场变革发生在戊戌年间,故称“戊戌变法”。严格来说,戊戌变法是维新派要求变法并付诸行动的高潮。

自中日甲午战争后,中国面临着空前严峻的民族危机,尤其是在《马关条约》签订后,中国完全陷入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侵略的泥沼,而对日的割地赔款则掀起了列强瓜分中国、划分各国殖民势力范围的高潮。面对严重的民族危机,康有为等知识分子于1895年4月联合起来发动了著名的“公车上书”,被视为从19世纪70年代兴起的资产阶级维新思潮发展成为政治运动的起点,是当时的知识分子第一次作为一种社会政治力量进行的一场爱国性质的运动。自此,以康有为为首的维新派人士开始了各种宣传变法维新的活动,从1895年夏至1898年春,维新派积极创办报纸、学会、学堂,并积极发表言论,宣传变法维新,为变法制造舆论。

尽管当时清政府允许民间私自办厂,民族资本主义获得了一些发展,但在封建阶级和外国资产阶级的双重压迫下,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还是很弱小的,维新派不得不从其他阶级中寻找有力的支持者和同盟者。由于维新派与封建统治者有较多的联系,所以他们选择了与反对变法的顽固派的敌对势力——帝党,作为他们变法维新的坚强后盾和支持者。但是,变法的措施触动了顽固派的既得利益,同时也损害了慈禧太后的政治权利,妄图通过发动政变是慈禧归政于光绪帝。于是在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宣布“训政”,维新运动失败。 在这里,我主要想探讨一下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纵观中国近代史,无论是

资产阶级改良运动还是革命运动都以失败告终,这应该有其失败的必然原因。现在着重探讨一下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以分析其失败的必然因素。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维新变法期间所发布的变法的措施。在政治方面,“设立制度局;广开言路,允许大小官员和普通民众上书言事,严禁官吏阻挠;删改则例,撤销重叠的闲散机构,裁汰冗员;取消旗人寄生特权,准许他们自谋生计”1。在经济方面,“设立农工商总局鼓励垦荒、私人办实业,奖励发明创造,成立铁路、矿务总局,鼓励上班铁路、矿业;裁撤驿站,设立邮政局;改革财政,创办国家银行,编制国家预算”2。关于军事方面的措施,“裁减绿营,裁汰冗兵,采用新发练兵,增强海军力量”3。关于文教方面有,“废除八股文,改试策论;将各省书院和过多的祠庙改为学堂,鼓励地方和私人办学堂,创设京师大学堂,各级学堂一律兼习中学和西学;允许自由创办学会、报馆;设立译书局,编译外国新书;派人出国游历、留学”4。

我们先从变法的措施开始分析。从总体上看,这些措施有利于国家的发展,符合当时国家、政治的发展规律。但是,应该注意到这些措施是在短短的103天就颁发完毕的,即使是在民主社会的今天,有些措施还是不可能一时就实现的,更何况是在封建思想统治了两千多年的19世纪。据史料记载,光绪帝在短短的103天发布了三百多条变法的措施,速度之快、程度之烈,大大超出了社会的反应能力和承受能力。在人们都还不明白这些措施的时候,变法已经失败、措施重新被取消。

此外,这些措施触犯了大多数人的利益。首先是设制度局。康有为在《上清帝第六书》中提出“将一切政事制度重新商定”,这实际上就是把制度局作为新的行政机构,掌管总理衙门和军机处大臣的权力。这无疑侵犯了守旧大臣们的既得利益,一时间“朝野哗然, 谓此局一开, 百官皆坐废矣”5。甚至有军机大臣公开反抗“开制度局, 是废我军机也,我宁忤旨而已, 必不可开”6。还有“裁汰冗员”和“裁汰冗兵”、“取消旗人寄生特权,准许他们自谋生计”,直接打击了官僚、士兵和大部分旗人的利益。除此之外,变法在文化教育方面首先变革的是废除八股文,改试策论。这无疑是万千学子失去了跻身上流的最佳捷径。自隋朝首开科举先河后,一代代学子通过科举功成名就,因此也就有了人生四大喜事之一的金榜提名时。变法的这一举动无疑减少了本就不多的支持者,尽管在某些方面知识分子是拥护变法改良的,但操之过急的颁布废除八股文而有没有完善的新制度,也难怪知识分子也会反对变法。还有祠庙问题,虽然资产阶级思想在当时有所传播,也为一部分人接受,但是传统的宗祖观念还是根深蒂固。把乡下的祠庙改作学堂,肯定是没办法得到当地百姓尤其是宗祖观念深重的百姓的认可的。还有在工农商业方面,为了合理的规划城市的小手工业者和小商贩,维新派还令禁止在前门大街设摊贸易犷将所有摊贩赶至东西两河沿, 甚至店铺禁止悬挂幌子, 违者受处罚, 致使平日熙熙攘攘的大街为之一空。这种过激的做法直接损害了群众的现实利益,使得本来就不了解变法的百姓更加不能接受变法。 参考文献

1

2 郑师渠.中国近代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66 郑师渠.中国近代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66

3 郑师渠.中国近代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66

4 郑师渠.中国近代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66

5 胡思敬.无需履霜录、戊戌变法资料(第一册).

6 中国史学会.戊戌变法(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

在为深入了解之前,我们都一直认为维新变法的失败归根结底是资产阶级自身的软弱和封建顽固的统治者的镇压造成的,现在看来也不完全正确。首先是顽固派的统治,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顽固派并不是一开始就反对变法,至少慈禧太后在最初对变法持默许的态度的。另外,统治者中的开明士大夫,如洋务派的官员,甚至在最初还是支持维新派的。例如,张之洞、徐世昌、袁世凯等人参加维新派创办的强学会,并出资赞助;维新派创办的《强学报》也是在张之洞的支持下得以生存。由此看来,除抵挡外的统治阶级在最初也并不是一味的反对维新变法。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戊戌变法失败的直接原因是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我想,这应该与维新派与帝党的联合有关。维新派为寻求支持和帮助,遂与帝党联合。但是,维新变法失败确是与帝党有关。帝党没有强大的实权,维新派想要全面的实行变法的内容,首先要做的就是帮助帝党击溃后党,获得统治权。而就是在这个过程中,触犯了慈禧太后的政治权力和利益,也最终为自己带来了灾难。简而言之,维新派与帝党的联合威胁到了慈禧太后所掌握的权力,形成了潜在的威胁。所以,慈禧太后由最初的对变法默许的态度转变成为镇压、压制。

我个人认为,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维新派自身的一些局限性。除了民族资产阶级在本国的自然经济、官僚主义和外国强大的资本主义的压制下而发展不充分、力量弱小外,更重要的是维新派自己的局限性。首先是阶级的联合问题。在资本主义并不发达的中国,维新派要实现变法,必须要与其他阶级相联合,维新派因与封建统治着有较为密切的联系,所以他们选择了帝党,即使是个没有实权的阶级。但是,在中国无论是改革还是革命,都不能忽视人民群众即广大农民的力量。中国除却统治阶级和资产阶级,数量最为可观的便是农民阶级。而由于我国遭受列强的经济侵略,自然经济解体,部分破产农民变转化为无产者在工厂里做工,因此我国的无产阶级与农民阶级有着天然的不可分割的联系。因而只要联合好农民阶级,便可以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相联合,这样变法运动成功的可能性会大大增加。但不幸的是,维新派似乎认为农民阶级只会为改良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从另一个方面看,维新派在变法中的做法确实是不太妥当,而正是这个不妥当,使得变法维新在下层人民群众中不但不受欢迎,甚至是饱受唾弃。原本在变法开始前的舆论宣传并不是十分到位,仅仅是在上层士大夫阶层和知识分子之间传播,人们不能明白理解变法的优点和好处。维新派也确实是忽略了广大人民的在变法中并不能获得现实的利益,他们仅仅考虑到了资产阶级的一些权利,而忽视了更多阶层人的利益。

另外,维新派缺乏政治远见、谋略和对当时政治局势的深入分析。首先,他们面对强大的反对派没有采取正确的方法,不仅不是分化瓦解反对派中的势力,反而一味的破除旧制度,进一步损害他们的既得利益,使得反对派更加坚定地反对变法维新。其次,维新派只是一味的颁布变法的条款,并没有考虑到当时社会的承受能力,平均每天颁布3道变法的法令。如此不分轻重缓急,急于求成的变法又怎会成功?再者,面对慈禧太后意图镇压变法这一局势,忙乱中向袁世凯求救,意图发生政变助光绪夺权,这一行为实在是没有什么可以嘉奖的地方。维新派在没有任何把握的时候匆忙发动政变实在不是明智之举。

但无论戊戌变法成功与否,它带给后世的影响是不可磨灭的。就其性质而言,戊戌变法首先是一场挽救民族危机的爱国救亡运动。戊戌变法产生在甲午战后民族危机加剧这一背景决定了它是爱国的救亡运动。其次,它还是一次自上而下的政治改革运动,无论统治者出于什么目的接受戊戌变法的内容,这场变法在实际

上有利于资本主义的政治产生和发展。最重要的一点是,戊戌变法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虽然它的影响范围极其有限,但是还是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社会风气日益开化。至少,它开了社会风气变革的先河。无论如何,此后的社会在逐渐向着文明的方向发展。

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课程论文

课程: 中国近代史(1215)

学期: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

班级: 中国近代史 序号:20

学生姓名:王冰 学号:10020120

论文题目: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教师:陈可畏

成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人文学院 历史学101班 王冰(10020120)

摘要:中国资产阶级为挽救民族危亡,迫切的探索资本主义的道路。他们以日本为师,企图依靠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来抵御外侮,实现强国富国的梦想。但是由于我国资本主义先天发展不完善,后天发展又多遭压迫,所以他们在经济上的不成熟导致了他们政治上的幼稚。为了寻找变法的依靠,转而投向并没有实权的帝党,不幸的是,帝党后党的政治斗争波及维新派,直接造成了变法的失败。但究其根本原因,是维新派的知识分子的政治幼稚和变法策略的失误造成了变法的失败,也使得中国错失了一个发展自己,追赶世界潮流的一次机会。

关键字:戊戌变法;措施;利益;政治幼

在我国的近代历史中,有两次思想启蒙运动,它们为愚昧的国民带来了开阔的视野,也为落后腐朽的国家带来了新的希望和活力。作为第一次思想启蒙运动戊戌变法不仅仅起到了启蒙思想的作用,更是近代中国知识分子、有识之士寻找救国强国道路的一种尝试。

戊戌变法是发生在1898年的一场政治变革运动,是一批先进知识分子和有识之士在严重的民族危机的情况下,发动的一场自上而下的政治改革,从6月11日开始,到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无需政变结束,历时103天,故称“百日维新”。又因这场变革发生在戊戌年间,故称“戊戌变法”。严格来说,戊戌变法是维新派要求变法并付诸行动的高潮。

自中日甲午战争后,中国面临着空前严峻的民族危机,尤其是在《马关条约》签订后,中国完全陷入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侵略的泥沼,而对日的割地赔款则掀起了列强瓜分中国、划分各国殖民势力范围的高潮。面对严重的民族危机,康有为等知识分子于1895年4月联合起来发动了著名的“公车上书”,被视为从19世纪70年代兴起的资产阶级维新思潮发展成为政治运动的起点,是当时的知识分子第一次作为一种社会政治力量进行的一场爱国性质的运动。自此,以康有为为首的维新派人士开始了各种宣传变法维新的活动,从1895年夏至1898年春,维新派积极创办报纸、学会、学堂,并积极发表言论,宣传变法维新,为变法制造舆论。

尽管当时清政府允许民间私自办厂,民族资本主义获得了一些发展,但在封建阶级和外国资产阶级的双重压迫下,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还是很弱小的,维新派不得不从其他阶级中寻找有力的支持者和同盟者。由于维新派与封建统治者有较多的联系,所以他们选择了与反对变法的顽固派的敌对势力——帝党,作为他们变法维新的坚强后盾和支持者。但是,变法的措施触动了顽固派的既得利益,同时也损害了慈禧太后的政治权利,妄图通过发动政变是慈禧归政于光绪帝。于是在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宣布“训政”,维新运动失败。 在这里,我主要想探讨一下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纵观中国近代史,无论是

资产阶级改良运动还是革命运动都以失败告终,这应该有其失败的必然原因。现在着重探讨一下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以分析其失败的必然因素。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维新变法期间所发布的变法的措施。在政治方面,“设立制度局;广开言路,允许大小官员和普通民众上书言事,严禁官吏阻挠;删改则例,撤销重叠的闲散机构,裁汰冗员;取消旗人寄生特权,准许他们自谋生计”1。在经济方面,“设立农工商总局鼓励垦荒、私人办实业,奖励发明创造,成立铁路、矿务总局,鼓励上班铁路、矿业;裁撤驿站,设立邮政局;改革财政,创办国家银行,编制国家预算”2。关于军事方面的措施,“裁减绿营,裁汰冗兵,采用新发练兵,增强海军力量”3。关于文教方面有,“废除八股文,改试策论;将各省书院和过多的祠庙改为学堂,鼓励地方和私人办学堂,创设京师大学堂,各级学堂一律兼习中学和西学;允许自由创办学会、报馆;设立译书局,编译外国新书;派人出国游历、留学”4。

我们先从变法的措施开始分析。从总体上看,这些措施有利于国家的发展,符合当时国家、政治的发展规律。但是,应该注意到这些措施是在短短的103天就颁发完毕的,即使是在民主社会的今天,有些措施还是不可能一时就实现的,更何况是在封建思想统治了两千多年的19世纪。据史料记载,光绪帝在短短的103天发布了三百多条变法的措施,速度之快、程度之烈,大大超出了社会的反应能力和承受能力。在人们都还不明白这些措施的时候,变法已经失败、措施重新被取消。

此外,这些措施触犯了大多数人的利益。首先是设制度局。康有为在《上清帝第六书》中提出“将一切政事制度重新商定”,这实际上就是把制度局作为新的行政机构,掌管总理衙门和军机处大臣的权力。这无疑侵犯了守旧大臣们的既得利益,一时间“朝野哗然, 谓此局一开, 百官皆坐废矣”5。甚至有军机大臣公开反抗“开制度局, 是废我军机也,我宁忤旨而已, 必不可开”6。还有“裁汰冗员”和“裁汰冗兵”、“取消旗人寄生特权,准许他们自谋生计”,直接打击了官僚、士兵和大部分旗人的利益。除此之外,变法在文化教育方面首先变革的是废除八股文,改试策论。这无疑是万千学子失去了跻身上流的最佳捷径。自隋朝首开科举先河后,一代代学子通过科举功成名就,因此也就有了人生四大喜事之一的金榜提名时。变法的这一举动无疑减少了本就不多的支持者,尽管在某些方面知识分子是拥护变法改良的,但操之过急的颁布废除八股文而有没有完善的新制度,也难怪知识分子也会反对变法。还有祠庙问题,虽然资产阶级思想在当时有所传播,也为一部分人接受,但是传统的宗祖观念还是根深蒂固。把乡下的祠庙改作学堂,肯定是没办法得到当地百姓尤其是宗祖观念深重的百姓的认可的。还有在工农商业方面,为了合理的规划城市的小手工业者和小商贩,维新派还令禁止在前门大街设摊贸易犷将所有摊贩赶至东西两河沿, 甚至店铺禁止悬挂幌子, 违者受处罚, 致使平日熙熙攘攘的大街为之一空。这种过激的做法直接损害了群众的现实利益,使得本来就不了解变法的百姓更加不能接受变法。 参考文献

1

2 郑师渠.中国近代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66 郑师渠.中国近代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66

3 郑师渠.中国近代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66

4 郑师渠.中国近代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66

5 胡思敬.无需履霜录、戊戌变法资料(第一册).

6 中国史学会.戊戌变法(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

在为深入了解之前,我们都一直认为维新变法的失败归根结底是资产阶级自身的软弱和封建顽固的统治者的镇压造成的,现在看来也不完全正确。首先是顽固派的统治,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顽固派并不是一开始就反对变法,至少慈禧太后在最初对变法持默许的态度的。另外,统治者中的开明士大夫,如洋务派的官员,甚至在最初还是支持维新派的。例如,张之洞、徐世昌、袁世凯等人参加维新派创办的强学会,并出资赞助;维新派创办的《强学报》也是在张之洞的支持下得以生存。由此看来,除抵挡外的统治阶级在最初也并不是一味的反对维新变法。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戊戌变法失败的直接原因是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我想,这应该与维新派与帝党的联合有关。维新派为寻求支持和帮助,遂与帝党联合。但是,维新变法失败确是与帝党有关。帝党没有强大的实权,维新派想要全面的实行变法的内容,首先要做的就是帮助帝党击溃后党,获得统治权。而就是在这个过程中,触犯了慈禧太后的政治权力和利益,也最终为自己带来了灾难。简而言之,维新派与帝党的联合威胁到了慈禧太后所掌握的权力,形成了潜在的威胁。所以,慈禧太后由最初的对变法默许的态度转变成为镇压、压制。

我个人认为,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维新派自身的一些局限性。除了民族资产阶级在本国的自然经济、官僚主义和外国强大的资本主义的压制下而发展不充分、力量弱小外,更重要的是维新派自己的局限性。首先是阶级的联合问题。在资本主义并不发达的中国,维新派要实现变法,必须要与其他阶级相联合,维新派因与封建统治着有较为密切的联系,所以他们选择了帝党,即使是个没有实权的阶级。但是,在中国无论是改革还是革命,都不能忽视人民群众即广大农民的力量。中国除却统治阶级和资产阶级,数量最为可观的便是农民阶级。而由于我国遭受列强的经济侵略,自然经济解体,部分破产农民变转化为无产者在工厂里做工,因此我国的无产阶级与农民阶级有着天然的不可分割的联系。因而只要联合好农民阶级,便可以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相联合,这样变法运动成功的可能性会大大增加。但不幸的是,维新派似乎认为农民阶级只会为改良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从另一个方面看,维新派在变法中的做法确实是不太妥当,而正是这个不妥当,使得变法维新在下层人民群众中不但不受欢迎,甚至是饱受唾弃。原本在变法开始前的舆论宣传并不是十分到位,仅仅是在上层士大夫阶层和知识分子之间传播,人们不能明白理解变法的优点和好处。维新派也确实是忽略了广大人民的在变法中并不能获得现实的利益,他们仅仅考虑到了资产阶级的一些权利,而忽视了更多阶层人的利益。

另外,维新派缺乏政治远见、谋略和对当时政治局势的深入分析。首先,他们面对强大的反对派没有采取正确的方法,不仅不是分化瓦解反对派中的势力,反而一味的破除旧制度,进一步损害他们的既得利益,使得反对派更加坚定地反对变法维新。其次,维新派只是一味的颁布变法的条款,并没有考虑到当时社会的承受能力,平均每天颁布3道变法的法令。如此不分轻重缓急,急于求成的变法又怎会成功?再者,面对慈禧太后意图镇压变法这一局势,忙乱中向袁世凯求救,意图发生政变助光绪夺权,这一行为实在是没有什么可以嘉奖的地方。维新派在没有任何把握的时候匆忙发动政变实在不是明智之举。

但无论戊戌变法成功与否,它带给后世的影响是不可磨灭的。就其性质而言,戊戌变法首先是一场挽救民族危机的爱国救亡运动。戊戌变法产生在甲午战后民族危机加剧这一背景决定了它是爱国的救亡运动。其次,它还是一次自上而下的政治改革运动,无论统治者出于什么目的接受戊戌变法的内容,这场变法在实际

上有利于资本主义的政治产生和发展。最重要的一点是,戊戌变法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虽然它的影响范围极其有限,但是还是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社会风气日益开化。至少,它开了社会风气变革的先河。无论如何,此后的社会在逐渐向着文明的方向发展。

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课程论文

课程: 中国近代史(1215)

学期: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

班级: 中国近代史 序号:20

学生姓名:王冰 学号:10020120

论文题目: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教师:陈可畏

成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内容

  • 浅析梁启超中国近五十年历史之思考
  • 浅析梁启超中国近五十年历史之思考 摘要:1840年(道光二十年),英国侵略者向处在封建制度末期的中国发动了第一次鸦片战争.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由独立的封建国家逐步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中华民族开始了长达一百多年屈辱.苦难.探索.斗争的历程.从1861年到1919年的五十多年间,中国的各个阶层陆 ...

  • 浅析谭嗣同
  • 浅析谭嗣同 摘要: 谭嗣同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维新志士,"戊戌六君子"之一.其人生历程短暂而非凡,不仅多才多艺,思想也颇具多样性,并且互相融合.后期以佛学为主流,融合儒学道学等多种流派,著<仁学>一书,构建了"仁--通--平等" ...

  • 中国工人阶级找到近代中国根本出路的原因浅析
  • 中国工人阶级找到近代中国根本出路的原因浅析 近代的中国历史(注:文章涉及1840-1919"旧民主主义时期"的历史事件)是在一个经历"天朝上国"的美梦.遭到外国列强的侵略.开始觉醒.各阶级的探索最后找到出路的充满屈辱和悲壮的历史阶段.在"天朝上国&q ...

  • 从人物形象的塑造浅析鲁迅对中国小说的贡献
  • 从人物形象的塑造浅析鲁迅对中国小说的贡献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段): 周聪 报名号:276 [内容摘要]鲁迅作为一个对中国现代小说和现代社会有巨大贡献的人,一直以来鲁迅都是现代中国最创 造性和独立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他的小说特点鲜明,能够很好的反映当时历史条件下的情况.运用独特的艺术技巧来丰富小说, ...

  • [史记]中的悲剧人物特色浅析[史记
  • <史记>中的悲剧人物特色浅析 摘要:本文将<史记>中的悲剧人物形象分为性格悲剧与社会悲剧两大类, 并就其不同特征进行了评析,同时对司马迁刻画悲剧人物形象的方法进行了归 纳,以期在阅读中给予学生提纲挈领的指导. 关键词:<史记>悲剧特色形象刻画 悲剧"构成 ...

  • 浅析高中历史学习方法
  • 高中历史学习方法漫谈 什么是历史? 历史不仅仅指历史上客观存在着的史实,还包含着人们对这些史实的评价:不仅仅是"是什么"的问题,还有"你认为是什么"的问题.也就是说,历史由史实和史论两部分构成.既然如此,那么历史学习就不能只是单纯的.简单的.机械的记忆一些历史 ...

  • 戊戌变法前后梁启超报刊功能观的变化
  • 摘 要:梁启超是我国近代著名报人,一生主办过多家报纸,其文章著述影响巨大.本文旨在分别总结梁启超戊戌变法前后的报刊功能观,并通过将这两个时期的功能观进行对比,探究这些变化发生的深层次原因. 关键词:戊戌变法:梁启超:报刊功能观:变化 中图分类号:G219.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 ...

  • 浅析清末修律中的礼法之争
  •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析清末修律中的礼法之争 作者:华伟 来源:<职工法律天地·下半月>2015年第05期 摘要:1902年至1911年,清政府最高封建统治集团在厉行"新政"和"仿行立宪"的招牌下,进行了一次 ...

  • 从改良到革命--近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演变
  • 从改良到革命 --近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演变 姓名: 学号: 指导老师: 摘要: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时期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产生和发展的时期,在帝国主义加紧侵略和民族危机加深的情况下,民族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也探索了不同的救国道路,但由于其社会基础的差别和所面临的形势不用也使其产生了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