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范畴

第三章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范畴

一、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一)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区别

1.辩证法及其形态

2.形而上学及形式

3.二者的对立

(二)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1.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

2. 物质世界的永恒发展

二、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

(一)对立统一规律

(二)质量互变规律

(三)否定之否定规律

三、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

(一)范畴

(二)原因和结果

(三)必然性和偶然性

(四)现实性和可能性

(五)内容和形式

(六)现象和本质

一、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一)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区别

1.辩证法及其形态

2.形而上学及形式

3.二者的对立

1.辩证法及其形态

(1)辩证法的基本定义

(2)辩证法的三种历史形态

(1)辩证法的基本定义

A.辩证法是和形而上学对立的发展观和思维方法。它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B.古代的朴素辩证法、近代的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和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是辩证法发展的三种历史形态。

(2)辩证法的三种历史形态

A.古代朴素辩证法

a.直观地描述了整个世界的一般变化,并开始用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来说明变化的原因,是一种实质上正确的世界观。 b.其重要特点是直观性、朴素性、往往与唯物主义结合在一起。

B.德国古典哲学的唯心辩证法

a.在唯心主义形式下,比较自觉地阐述了世界的联系、发展和矛盾,是辩证法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

b.黑格尔是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的集大成者。在他那里,唯心主义辩证法发展到了顶点。

c.其特征具有思辨性、不彻底性和唯心主义相结合。

C.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

a.关于自然、类社会和思维的联系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 b.普遍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

c.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的“合理內核”,在概括实践经验和新的科学成果的基础上处理了唯物辩证法。具体说:

(1)批判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唯心主义,恢复了辩证法的唯

物主义基础。

(2)批判了黑格尔辩证法的思辨性,恢复了辩证法的现实性。

(3)批判了黑格尔辩证法的不彻底性,恢复了辩证法的革命性。

(4)批判了黑格尔辩证法的阶级局限性,使唯物辩证法成为无产阶级世界观。

历年试题:

l. 西周末年思想家史伯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它平它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这里所包含的辩证法思想有 (2003年多选题第16题)

A. 矛盾的同一是包含差别的同一

B. 对立面的统一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C. 不包含内部差别的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D. 矛盾的一方只有克服另一方才能达到统一

E. 事物是由不同方面、不同要素构成的统一体

2. 在下列命题中,属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观点是 (1996 年文科多选题第 11 题 )

A. 辩证法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B. 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在内容和形式上是同一的

C. 发展是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

D. 一切质变都优于量变

E. 事物的发展是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

3. 唯物辩证法就其本质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 , 因为它 (1997 年理科多选题第 11 题 )

A. 认为凡是现存的都是应当灭亡的

B. 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从其暂时性方面去理解和对待

C. 认为事物的变化发展只有间断性,没有连续性

D. 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理解

E. 认为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

2.形而上学及形式

(1)形而上学的定义

(2)形而上学的几种形式

(1)形而上学的定义

A.是与辩证法相对立的发展观和思维方法。它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的看问题。它的根本错误在于否认事物的内部矛盾。

B.庸俗进化论、相对主义、折衷主义等,是形而上学的变种。

(2)形而上学的几种形式

A.在古代,形而上学是同唯心主义结合在一起。

B.在近代,形而上学是同唯物主义结合在一起。

C.马克思辩证法产生以后,形而上学不同往常,又采取了庸俗进化论的形式来对抗辩证法。

春秋战国时期的惠施和公孙龙:

惠施的“合同异”,强调现实事物之间的同异关系的相对性,认为一切概念都是可以变的,由此导致相对主义。

公孙龙讲“离坚白”,把观念之间的差异绝对化,从而断言现实事物(石)的性质(坚、白)是彼此分离的,导致

绝对主义。

公孙龙的白马非马

后期墨家提出了“同异交得”、“坚白相盈”。认为同一和差异互相联系

相关概念:

诡辩论

A. 形而上学的变种,是不顾客观实际,从主观需要出发点倒黑白,进行似是而非的论证的一种思维方法,它貌似辩证法,具有很大的欺骗性。

B.它主观地运用概念的灵活性,将其变成主观随意性。

C.其本质特征是任意则取事物矛盾的某个侧面,任意引伸和夸大,从而歪曲事物本来面目。

循环论:

A.是一种形而上学的发展观。它把发展看作是从一点出发再回到原来的出发点的简单重复过程。循环论实质上否定了事物的质变。

B.片面夸大了事物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某些特征的重复,把这种重复歪曲为循环,从而否认事物发展的前进上升性质。

3.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二者的对立具体表现在:

(1)联系观点和孤立观点的对立。

(2)发展观点和静止观点的对立。

(3)全面观点和片面观点的对立。

(4)矛盾观点和非矛盾观点的对立。

(二)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1.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

2. 物质世界的永恒发展

1.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

(1)联系的定义

(2)联系的基本内容

(1)联系的定义

A.是指一切事物、现象、过程之间及其内部诸要素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哲学范畴。

B.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条件性和系统性。

C.联系的形式是复杂多样的,主要的形式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等。

理解的要点和误区

在哲学中,联系是一个普遍性极大的范畴。联系范畴的两个理解要点和一个理解误区。

理解要点:

1.是指事物与事物之间的联系。

2.是指某事物内部有要素之间的联系。

理解误区:

不能把联系看作对立统一关系对立统一是特指矛盾对立面之间的关系。对立统一关系既包括联系(同一性),也包括排斥、分离(斗争性)。

(2)联系的基本内容

联系的基本内容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条件性和系统性。

A. 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它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从事物的联系与人的实践活动的关系来看,可以把事物的联系区分为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

理解要点:

自在与自为的关系

整个物质世界的存在有自在和自为两种基本形式,自然界是一种自在的存在,而社会和人类是自为的存在。自然界的自在性有三种理解:

a.在人了世界产生前的世界。

b.现实的人类世界尚未深入的领域。

c.现实的人类世界的客观性的基础。

决定论和非决定论

承认联系客观性的重要意义在于坚持决定论。认为人们

的行是受事物之间相互联系所制约的,认为只有遵循客观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去行动才能达到预期的结果,这种看法我们称之为决定论。相反,否认事物的联系和联系的客观性,认为人们的行不受事物联系的限制,可以任意行动,这种看法称之为非决定论。唯物辩证法坚持决定论 , 反对形形色色的非决定论。

B. 联系的普遍性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世界上的一切事物、现象、过程都不能孤立地存在,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现象、过程这样或那样的联系着,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二是指任何事物、现象、过程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环节成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着。 具体来说,联系的普遍性表现在这样几个

方面:(1)从整个世界把看,世界上的任何事

物、现象和过程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同其他

事物处在相互联系之中,从而使整个世界形成

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2) 从每一个具体事物来说,世界上任

何一个具体事物都是整个世界联系之网上的一

个纽结、一个环节或部分,都不能脱离整个世

界联系之网单独存在。

(3) 从每一个具体事物内在要素来说,世

界上每一个具体事物内部各种组成部分之间也

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每一个具体事物都

是由内在要素相互联系构成的统一整体。

(4) 从思想观念来看,事物的相互联系反

映到人们的头脑中来,就形成了概念的联系 。

确认事物的普遍联系,并不否认事物之间的区别或界限, 而恰恰是以承认事物之间的区别或界限为前提。如果否认事物之间的区别,世界成了混沌一团,分不清什么东西与什么东西相联系,也就无所谓联系。当然事物之间的区别和界限是相对的,事物之间的联系才是绝对的,没有联系,也无所谓区别和界限。

列宁在《哲学笔记》中写到:“身体的各个部分只有在其相互联系中才是它们本来应当的那样,脱离了身体的手,只是名誉上的手。”

例如:人手脱离了人体就成了没有生气的、死的东西,这说明:

A.部分依赖于整体

B.要从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中认识事物

C.研究部分是没有意义的

D.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失去部分也就没有整体了

E.脱离整体研究部分或脱离部分研究整体都是有缺陷的 历年试题:

1.据媒体报道,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社会学家利用互联网技术做了一次实验,证明只要通过“电子邮件的 6 次信息接力”,一个人就可以同世界上任何一个陌生人联系上。这表明 2005 年多选题第16题 )

A. 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B. 事物之间的联系都是人为的

C. 世界的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实现的

D. 信息是世界普遍联系的基础 2. 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是 (1995 年理科多选题第 12 题 )

A. 整体由部分所构成

B. 整体是各部分之和

C. 整体具有各个部分所不具有的新的性质

D. 脱离整体的部分就失去它原来的性质和功能 E. 整体和部分可以互相转化 3. 每一复杂的生物个体都是由各种不同的细胞构成的系统,其中每个细胞中的 DNA 都包含了该生物个体所有性状的遗传信息。由此可见 (2001年理科多选题第17题 )

A. 整体等于各部分的总和

B. 整体具有部分所不具有的特性

C. 整体的所有属性存在于部分之中

D. 整体和部分是相互渗透的

E. 整体和部分在一定条件下相互生成和转化4. 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关原理对漫画中所反映的工作方式进行辨析。 (2004 年辨析题第31题 )

[ 答案要点 ]

①唯物辩证法的普遍联系原理认为,任何事物都是一个整体,同时又包含各个部分,整体和部分是相互依赖的。整体由部分构成 , 但不是各个部分的简单总和。 (2 分 )②人们所从事的任何一项工作也是一个整体 , 都有其确定的目标和任务。它可以而且应当通过分工合作的方式来完成。但漫画中所反映的这种工作方式把一项完整的工作机械地加以分割,表面上看是把任务落实到人了 , 实际上是破坏了工作内部的有机联系 , 必然事与愿违。这是一种机械的形而上学的工作方式。 (4 分 )

注 : 如考生把整体和部分相互关系的原理融入对具体问题的分析中 , 最多可给 5 分 : 考生

从分工合作等角度回答问题 , 而不违背本题的基本精神 , 可酌情给 3 分。

C. 联系的多样性

联系的多样性是指联系的具体形式是多种多样的。统一的物质世界是由纷纭繁杂、多种多样的具体事物和现象组成的。具体事物是复杂多样的,具体事物之间的联系也是复杂多样的。 其中具有重要意义的联系是:(1) 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内部联系是指事物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外部联系是指一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联系。(2 ) 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直接联系是指两个事物之间未经中间环节的介入而发生的联系;间接联系是指两个事物之间必须经过中间环节的介入才发生的联系。 (3) 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本质联系是指事物内部的、稳定的、必然的联系;非本质联系是指事物外部的、不稳定的、偶然的联系。不同的联系有不同的作用。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决定着事物的基本性质和基本的发展趋势。但是,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不能脱离外部的、非本质的、偶然的联系,他们对事物的发展起

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把握联系多样性的重要意义就在于认识事物联系时,要坚持全面的观点,列宁曾说过:“ 要真正地认识事物 , 就必须把握住、 研究清楚它的一切方面、一切联系和‘中介 ' 。我们永远也不会完全做到这一点 , 但是 , 全面性这一要求可以使我们防止犯错误和防止僵化。” (《列宁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19页。)

洛阳纸贵《晋书•左思传》《三都赋》

猫-田鼠-蜂房-三叶草

《涅磐经》瞎子摸象

D. 联系的条件性

条件就是指与某一个事物相联系的,对该事物的存在和发展发生作用的各种要素的总和。

“下雨好不好”, 这是一个极其简单的问题,但是离开了一定的条件孤立地考察就无法作出明确的判断和回答。久旱逢甘霖,下雨是好事;久涝盼天睛 , 这时再下雨就是坏事。斯大林说:“一切以条件、地点和时间为转移。”其用意就在于强调任何事物在客观上都是有条件的,只有把它放在一定条件中考察才可以理解。事物是复杂的,事物与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多方面的,因而事物所处的条件也是复杂的,多种多样的。有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一般条件和特殊条件,必要条件和非必要条件,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等等。不同的条件,对事物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

唯物辩证法的条件论,对于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具有重 要的方法论意义。可以说,人们认识自己周围的世界,就是认识人们自己生活的条件;人们改造自己周围的世界,也就是改造人们自己的生活条件。因此,我们从事任何活动都必须注意和分析具体条件,全面、正确地把握各种复杂条件及其变化,忽视了条件,对问题的分析和议论必然是抽象的、不切合实际的。在条件问题上,采取虚无主义的态度,不承认条件的存在,离开条件没有根据

地空想和蛮干,只能陷入唯意志主义,非决定论的错误。但是, 采取消极无为的态度,把条件绝对化,不积极改变条件或借条件不具备而束手等待、碌碌无为, 则会陷入机械论、宿命论的错误。

E. 联系的系统性

系统就是由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若干要素按照一定的结构和功能所组成的有机整体。

系统的观念早已有之 , 特别是 18 世纪后半叶以来,自然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日益丰富的材料 , 把联系的思想、系统的观念深深地植根于科学研究之中 , 恩格斯就曾说过:“关于自然界的所有过程都处于一种系统联系中这一认识,推动科学到处从个别部分和整体去证明这种系统联系。

作为现代科学系统论的基本理论之一,“一般系统论 ”的创始人贝塔朗菲在其创立过程中就曾借助了黑格尔和马克思的辩证法思想。反之 , 现代科学系统论也推进了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原理的深化和实际运用。系统论的创立以及一系列综合科学、横断科学 , 包括控制论、信息论的诞生 , 进一步确证了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观点的正确性。同时 , 系统论通过系统的本质和功能所揭示的一系列基本范畴 , 诸如系统、结构、层次、功能、信息以及整体性、有序性、动态性等原则,也极大地丰富和深化了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 观点的理论内容,此外 , 系统论广泛地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也极大地扩展了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观点的应用范围。

系统的特征有整体性、层次性、结构性、开放性、有序性、 动态性、功能性 ,等等。其中最本质的整体性生。整体性

是指系统中诸多要素作为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而起作用。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即系统和组成它的要素之间的关系 :(1) 从结构上看,整体是由部分所组成的,整体依赖部分;部分是构成整体的,是从属于整体的,离开了整体,部分也不会存在。(2) 从功能上看,整体所具有的性质并不是部分的简单相加,而是;如果结构不合理 , 就会小于要素功能的总和 ; 部分隶属于整体,有在整体中才能显示出其自己的属性和意义。 (3) 从相互作用上看 , 整体起着主要的、决定性的作用 , 整体决定、统帅、支配着部分 ; 部分反过来也会影响整体 , 特别是作为整体主要环节的部分 , 对整体也会有主要的决定性的作用。

认识和把握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要立足于整体,要有全局意识,增强全局观念,防止和反对以局部利益损害整体利益的现象;另一方面要重视和充分发挥各个局部的积极作用,注意各个局部的特点和要求。

2. 物质世界的永恒发展

(一)发展的内涵界定

(二)发展的实质

(一)发展的内涵界定

1. 发展的内涵

2. 发展的界定

1.发展的内涵

(1)唯物辩证法理解的发展,是指事物产生、存在和灭亡的过程,发展的实质内容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

(2)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的矛盾性,发展是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

2.发展的界定

(1)发展同运动、变化的异同

a. 发展、变化、运动属于同一序列的概念和范畴。

b. 运动是物质普遍具有的根本属性,它主要标志事物变动不居的动态过程;

c. 变化主要标志着运动的多样性,运动的不同过程、状态和趋向,如量的增减和质的飞跃、前进和倒退等;

d. 发展则是更为深刻的概念,它概括着事物上升的前进的运动或变化,反映着事物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不断更替和生成的过程。唯物辩证法把运动、变化、发展结合在一起表述自己的发展观。

(2)发展、联系、运动的异同

A. 联系和运动

a. 联系是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关系。

b. 运动是泛指一切变化;事物的普遍联系和交互作用,便构成运动,运动也是一种联系,是时间上前后相继的事物之间的联系。

B. 联系和发展

a. 联系是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关系,是就两个

或两个以上的事物或方面说的;

b. 发展指一事物由产生到灭亡的过程;发展也是一种联系是新事物旧事物的历史联系。

相关辨析题:

凡是承认事物变化的学说就是辩证法。

(二)发展的实质

1. 新、旧事物的含义

2.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必然性

唯物辩证法理解的发展,其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而不是同一事物的简单重复。

1. 新、旧事物的含义

(1)新事物是指符合历史发展的前进方向时、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

(2)旧事物则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丧失其存在必然性的日趋灭亡的东西。

新、旧事物相互区别的标志在于,是否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

2.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必然性

①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 , 趋势是前进的。主要原因有:

A.新事物代表事物的发展方向,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而旧事物则丧失了其必然性,正日趋灭亡。

B.新事物是建立在对旧事物进行辩证否定的基础之上的。它继承了旧事物的优点,克服了其缺点,并增加了新内容,因而优于旧事物。

C.在社会历史领域中,新事物能满足人民群众利益的需要,因而会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②事物发展的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但道路是曲折的,其原因有两个:

A. 新事物在刚出现时往往是不完美的,有这样那样的缺陷。需要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

B. 旧事物为了维护其利益必然要对新事物进行打击、报复、压制或破坏。这两个方面的原因都决定了新事物的发展道路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必然要经历一 个曲折的发展过程 , 才能最终取得胜利。

相关原理

1. 唯物辩证法的过程论

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所谓过程,就其内容来说,是指事物的发生、发展和灭亡,一个事物向另一个事物的变化,或不同事物间的统一联系和相互转化。任何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具体过程无论都是有限的、有始有终的。无数有限的具体过程构成无限的、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事物只有通过一定的过程,才能实现其发展、体现其发展。

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领域中的任何现象都是作为一个过程而向前发展的。人类社会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

2. 规律的含义及特点

规律是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

系。规律的特点主要有客观性、稳定性、强制性、可重复性。

第一,规律具有客观性。规律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的主观意志不能够改变规律,也不能够取消和创造规律。

第二,规律具有稳定性。规律是事物稳定的内在联系。 第三,规律还具有强制性。规律对人的实践活动作为一种强制性的力量而存在,人口的实践活动只有符合规律的要求,才能取得成果:如果违背了规律,就只能导致失败。 第四,规律还具有可重复性。规律是事物内部的一种稳定的联系,表现在各种偶然和现象之中,是可以在不同的现象和不同的偶然性中重复表现出来的一种内在的必然联系。 历年试题

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 (1996 年文科单选题第 2 题 )

A. 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

B. 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

C. 事物内在的本质的稳固的联系

D. 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2. 党的十六大指出 , 要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这

A. 是有层次的

B. 都是人的活动的规律

C. 是人们在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中创造的规律

D. 存在着个别、特殊和一般的关系

二、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

(一)对立统一规律

1.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3.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1.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1)对立统一规律的定义

(2)原因

(1)对立统一规律的定义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的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它认为,任何事物都是对立面构成的统一体。统一体中对立的双方既相互排斥,又相互联系,由此决定事物的运动发展。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一切事物的运动,发展。

(2)原因

第一,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最基本的规律,因为它揭示了事物联系和发展的最根本的内容,即源泉和动力。 第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于整个唯物辩证法的中心线索 ,因为它是理解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第三,对立统一规律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因为认识世界实际上就是认识矛盾,改造世界就是解决矛盾。

第四,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发展观根本对立的焦点。

历年试题: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 是因为它 (1992 年文科多选题第 19 题 )

A. 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B. 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C. 揭示了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

D. 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本质内容

E. 是贯穿于辩证法其它规律和范畴的主线

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1)定义

(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定义

A.矛盾:

a.是指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对立和统一及其关系的哲学范畴。

b. 矛盾基本属性是同一性和斗争性。

c.矛盾是客观事物所固有的。存在于事物发展的一切过程中,又贯穿于一切过程的始终。它是一切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

对矛盾范畴的分析:

i.历史上,人们对矛盾 范畴的研究状况:

古希腊米利都学派的阿那克西美尼早就提出了对立面引起变化的观点。这是矛盾观念的萌芽。

中国传统哲学有着丰富的矛盾思想。中国传统哲学常用 “有两”、“有对”、“两体”等来说明事物普遍地存在着矛盾, 用 “相反相成”、“相依相济 ”、“相生相克”、“一分为二”“合二而一”等来阐明矛盾双方的辩证关系及其在事物运动发展中的作用,用“和而不同”“执两用中”的态度和方法来对待、处理矛盾。

《易经》用阴阳的变化解释世界,提出“一阴一阳之谓道”“刚柔相推,变在其中”。中国哲学家历来认为“万物莫不有对”,史墨提出 “物生有两”;程颢HAO说“无独必有对”“万物莫不有对”;程颐说 “天地之间皆有对”; 朱

熹提出 “万物皆有两端”“独中又自有对”。

老子的《道德经》提出了一系列“相反相成,物极必反”的概念,《孙子兵法》对于战争中一系列矛盾关系进行了分析,它们都是中国古代辩证法的杰出篇章。张载提出 “一物两体”的命题 , 朱熹将其概括为 “一分为二,节节如此,以至无穷,皆是一生两尔” 。方以智在此基础上提出 “有一必有二,二本于一 ”“两间无不交 , 无不二而一”“交也者,合二而一也 ”。王夫之则将两者结合起来,称为“故合二以一者,既分一为二之所固有矣”。

中国哲学家还提出了“和而不同”“执两用中”的解决矛盾的辩证方法。史伯说“和实生物 , 同则不继”,主张“ 尚和去同”。孔子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礼之用 , 和为贵”。《中庸》提出“致中和”“执其两端,庸其中于民

近代的黑格尔的“即对立又统一,这就是矛盾。”

列宁《谈谈辩证法问题》中“统一物之分为两个互相排斥的对立面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联。”

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矛盾的对立面又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和变化。” 历年试题:

iv矛盾概念:汉语中的矛盾一词,出于韩非“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寓言。但韩非以“不相容者不两立”的两极对立思维理解“矛盾”的含意,把“矛盾”一词看成为非辩证法甚至反辩证法的概念。倒是庄子在以相对主义批评独断说、片面性的同时,表述了与韩非不同的阴阳“相照、相盖、相治”,两者“彼此相因”、“交通而成和”(《庄子.则阳》)的思想。“交通而成和”,既讲了阴阳相待、对立的一面,又讲了两者间的转化和溶合,从朴素辩证法角度涉及到了“矛盾”的内在含意。

1. 在下列命题中 , 包含辩证法思想的有〈 1998 年文科多选题第 11 题〉

A.“ 易穷则变 , 变则通 , 通则久”

B.“祸兮福之所倚 , 福兮祸之所伏”

C.“道之大原出于天 , 天不变 , 道亦不变”

D.“天下之势 , 循则极 , 极则反”

E.“荣枯代谢而弥见其新”

ii. 矛盾是客观的、又是普遍的。“光的波粒二像说”17世纪末牛顿微粒说,19世纪初惠更斯的波动说。1905.3爱因斯坦的朋友别索。

iii. 逻辑矛盾和辩证矛盾不是一回事。

辩证矛盾就是对立统一,它是指各种事物本身固有的因素、不同方面、不同性质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世界上的任何事物和现象,包括精神现象,都包含着这种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辩证矛盾就是反映这种普遍存在的对立统一关系的基本哲学范畴。

逻辑矛盾则是指在同一个思维过程中对两个互相矛盾或互相反对的思想不能同时都肯定的规则,否则就会出现前后不一致、无法自圆其说的情况,这是思维混乱的表现。楚国人卖矛与盾的故事中所说的矛盾,就是逻辑矛盾。对逻辑矛盾在任何时候都是要注意避免和排除的。

B. 矛盾的同一性

a. 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吸引的性质和趋势。

b.其表现有:

第一,在一定条件下,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

第二,在一定条件下,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

C. 矛盾的斗争性

a.矛盾双方互相离异、互相排斥的性质和趋势。

b.它作为哲学范畴包括自然、社会、思维领域的一切形式的对立和排斥,斗争的形式是多样的。

c. 它具有最大的普遍性、概括性和不可调和性。

那些属于斗争的范畴:

1. 在自然界中,机械运动的吸引与排斥、物理运动中的阳电和阴电,化学运动中的化合与分解、生物运动中的同化与异化等之间的相互排斥。

2. 在生物界所进行的互相吞噬等生存竞争。

3. 在社会生活中,人民内部的批评与自我批评,不同意见之间的争论、探讨等等。

4. 在反对势力之间,在军事、政治、经济等方面展开的流血和不流血的、暴力和非暴力的生死搏斗。

5. 在思维领域中的明辨是非、判断真假。

辨析题:

1.矛盾有可以调和和不可调和的区别。对抗与非对抗矛盾的就是你死我活的对抗。

2.矛盾双方的对立是绝对的。

(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同一性和斗争性是事物矛盾的两种相反的属性,但二者又是相互联系的。

它们的相互联结表现在:

第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不可分割的。主要表现在:矛盾的同一性是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的往往靠斗争来维持,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矛盾的斗争性则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对立面之间的相互联系,就不可能有斗争。 第二 , 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因而是相对的 , 斗争性则是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相对的同一性与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一切事物的矛盾。

第三,在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问题上我们要反对两种形而上学错误观点:一种是割裂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夸大斗争性、否认同一性:另一种是否认斗争性,将同一看成等同,否认同一性是包含着斗争性的抽象同一论的错误。

(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是同一性和斗争性。同一性和斗争性联结,共同推动事物的发展,成为事物发展的动力。

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主要有:

第一,矛盾同一性的存在使矛盾双方共出于一个统一体中,相互依赖而存在,缺一不可。

第二,矛盾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收对方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

第三,矛盾同一性规定了矛盾双方转化的基本趋势,就是向对立面转化。矛盾双方的转化不可能超出矛盾同一性所规定的范围,而只能是从一个对立面转向另一个对立面。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结,共同推动了事物的发展。 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可以从量变和质变两个过程分别加以考察。矛盾的斗争性推动着事物发生量变。事物的量变是由对立面的相互排斥、相互斗争所推动的。在对立面的斗争中,双方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性,为对立面的变化为事物的质变、飞跃进行量的准备。矛盾的斗争性推动事物发生质变。当矛盾双方力量的发展在斗争中沿着各自的方向达到极限时,只 有通过矛盾斗争才能突破这个极限,使旧的矛盾统一体分解,新的矛盾统一体产生,一事物变成他事物。正是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二者作用的相互结合,才构成了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

历年试题:

1. 构成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 (1991 年理科单选题第 6 题 )

A. 普遍性和特殊性

B. 同一性和斗争性

C. 绝对性和相对性

D. 对抗性和非对抗性 2. 结合我国改革开放的实际 , 运用对立统一的学说 , 分析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相互关系。 (l993 年理科论述题第 33 题 )

[ 答案要点 ] 对立统一的学说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一切矛盾着的对立面 , 既相依赖又相排斥、既相同一又相斗争,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不可分割的。辩证法要求从对立中把握同一,从同一中把握对立,反对只讲对立或只讲同一的形而上学观点。

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矛盾运动发展的必然产物,它与资本主义是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制度。 它们之间既有相互对立、斗争的一面,又有相互依赖、同一的一面。这两种社会制度都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和商品经济的基础上。资本主义国家在极力封锁、扼杀社会主义的同时,也从社会主义国家学习和借鉴一些东西,用以缓和自身的矛盾,促进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进行政治、经济、思想、军事斗争的同时,也要继承、吸取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不断地发展、壮大自己,才能最终战胜资本主义。

我国的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它在坚持社会主义的前提下。大胆地 吸收、利用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包括反映现代化大生产的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因此,既要 反对 “全盘西化”,又要反对 “盲目排外 ” 。

3. 一些中国古代思想家认为,“ 一阴一阳之谓道”。“ 凡物必有合 ,••••••有合各有阴阳 ”。“天地万物之理,无独必有对”“万物莫不有对”。“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 , 前后相随

简析上述论点中包含的辩证法思想 , 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这方面的基本原理及其对实际工作的指导意义。 (1997 年文科论述题第 27 题 )

[ 答案要点 ] 上述观点指出了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无不相互联系、包含矛盾 , 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 , 相辅相成 , 不可分割。但这些辩证思想是朴素的、零散的 , 并带有一定神秘色彩。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揭示客观事物自身固有规律的基础上创立了唯物辩证法 , 特别是毛泽东系统地发展了唯物辩

证法的对立统一学说 , 科学地阐明了关于矛盾普遍性以及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相互关系的原理。矛盾是普遍的、绝对的,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的过程中,又贯穿于一切过程的始终。矛盾双方既相互排斥,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相互贯通,并在一定条件下向对立面转化。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对立统一,不可分割,二者的辩证结合构成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发展。

在实际工作中 , 只有用对立统一的观点观察事物、处理问题,反对一切形而上学的片面性和绝对化,才能获得正确认识,做好各项工作。

4. 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 (1998 年文科多选题第 12 题 )

A. 矛盾双方在相互依存中得到发展

B. 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因素

C. 调和矛盾双方的对立

D. 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E. 限制事物自身的发展

5. 在哲学史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唯心主义派别之间的差异和矛盾,常常有利于唯物主义的发展,这一事实说明 (1999 年理科单选题第 2 题 )

A. 矛盾一方克服另一方促使事物发展

B. 矛盾一方的发展可以为另一方的发展提供条件

C. 矛盾双方中每一方的自身矛盾,可以为另一方的发展所利用

D. 矛盾双方的融合促使事物发展 6.1999 年,中美两国就中国加入WTO达成了“双赢”的协议,它将对两国经济产生深远影响。这在辩证法上的启示是 (2001 年文、理科多选题第 16 题 )

A. 矛盾的双方在相互斗争中获得发展

B. 矛盾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某种发展为条件

C. 矛盾的一方克服另一方使自己获得发展

D. 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发展

E. 矛盾双方可以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

3.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有统一,又斗争推动了事物的运动和变化。

唯物辩证法所说的矛盾,包括事物的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内因即内部矛盾,外因即外部矛盾。

内因和外因都是事物发展的原因,它们共同推动了事物的发展,但它们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相同的。内因和外因之间也是辩证的关系。

(1) 内因和外因的含义:

内因

A. 内因即事物的内部矛盾。

B. 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它决定事物发展变化的性质、方向和基本趋势,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源泉和动力。

C. 内因和外因的区分是相对的,二者相互联系,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外因

A. 外因即事物的外部矛盾。是指一事物和他事物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

B. 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对事物发展变化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甚至可以决定发展过程的个别特征和局部面貌。

C. 内因和外因的区分是相对的,二者相互联系,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理解内因和外因要注意:外因在事物的发展中不是可有可无的东西,一事物总是与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的,其存在和发展是不可能只有内因而没有外因的。内因和外因的问题,是就宇宙中的具体事物而言的,就整个宇宙来说,无所谓内因和外因的问题。

辨析题:

1.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离不开内因和外因的作用,因此,整个宇宙也离不开内因和外因的作用。

2.“鱼儿离不开水”这就是说,水是鱼存在和生长的根本原因。

(2) 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

A. 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它决定事物发展变化的性质、方向;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

B. 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源泉和动力,是第一位的原因;外因是第二位的原因。对事物发展变化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C. 外因通过增强或削弱内部矛盾的某一方面而对事物的发展起作用,它也影响事物的性质和发展的局部面貌。

D.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内因和外因是同时起作用的,它们结合起来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变化。

E. 内因和外因的区分是相对的,二者相互联系,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F. 割裂二者辩证关系,会犯两种错误,一种是形而上学的机械论,只承认外因,否认内因。另一种把内因绝对化,完全否认外因的作用。把“独立自主”篡改为“闭关自守”把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攻击为“投降”、“卖国”等。

重要论述题:

用内因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说明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方针和对外开放的意义?

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1)矛盾的普遍性

A.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无处不在、无所不在,是事物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B. 矛盾的普遍性有两方面含义:其一是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其二是说,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

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280页。)

承认矛盾的普遍性的意义:

A.它是坚持彻底辩证法的前提。

B.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世界的根本方法。

(2)矛盾的特殊性

A.定义

a.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一事物、每一过程的矛盾及其各方面都有其特点,即事物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b.是世界上各种事物所以千差万别的根据。

c. 矛盾的特殊性表现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列宁指出: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运盐的驴子)

B. 矛盾的特殊性的表现

第一,矛盾性质的特殊性。

其表现:

a. 不同的物质运动,矛盾各有其特殊性。分析矛盾特殊性,先要从大的方面把握这一运动形式的特殊性。(猫吃老鼠和天下的乌鸦一般黑)

b.同一运动形式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同一过程的不同阶段的矛盾各有其特点。

范畴:

根本矛盾是指,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并规定事物及其过程本质的矛盾,也叫基本矛盾。

非根本矛盾则是指,不规定事物及其过程的基本性质,也不一定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始终的矛盾,也叫非基本矛盾。

第二,矛盾地位和方面的特殊性。

A. 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

主要矛盾是指,处于支配地位的、对事物的发展过程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非主要矛盾是指,处于从属地位的、对事物的发展过程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关系:

a. 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是相互作用的。主要

矛盾对非主要矛盾的发展具有支配的作用 ,

而非主要矛盾也会反过来影响主要矛盾的发

展和解决。

b. 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

互转化.

B.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

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指,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和决定作用的矛盾方面。

矛盾的非主要方面是指,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过程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的关系

a. 矛盾的主要方面对于非主要方面起着支配作用,但

它又不能离开非主要方面而独立存在;矛盾的非主要方面是被支配的方面,但却不是完全被动的方面,它会影响和制约矛盾的主要方面。b.

b.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的区分也是相对的 ,

而不是绝对的、一 成不变的。矛盾双方处在不停地相互作用、相互斗争中 , 这种相互作用、相互斗争 的结果 , 在一定条件下会引起矛盾双方地位的转化。

研究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就是要坚持唯物辩证法的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历年试题: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实施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也出现了某些负面效应。请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矛盾学说,阐述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2000 年文科论述题 第 33 题 )

[ 答案要点 ] 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普遍的,存在于一切事物及全部发展过程中。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条件。改革措施在推动社会发展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某些负面效应,付出一定的代价,它与改革措施发挥的正面效应是相伴而生的。

矛盾双方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之分,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其主要方面规定事物的性质。我们必须首先看到改革措施取得巨大成就这一矛盾的主要方面,充分发挥它的 正面效应,同时也不要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尽量减少负面效应,促使负面效应向正面效应转化。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负面效应是改革过程中产生的新问题、新矛盾,它的出现和解决能够促使我们把改革开放不断推向纵深层次,使社会主义事业获得新的发展。

重要概念:两点论和重点论、一点论和均衡论

1.两点论:就是在研究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研究主要矛盾,又要研究非主要矛盾;既要研究 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研究矛盾的非主要方面。

2.重点论:就是在研究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地把握它的主要矛盾;在研究某一种矛盾时,要着重地把握它的主要方面。

3.一点论:

(1)是和两点论相对立的一种形而上学思想方法,一点论不能用全面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自身的矛盾性,否认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

(2)一点论的公式是“是-是”,“否-否”。看问题发只见一面,不见多面。要么肯定一切,要么否定一切。说好就是绝对的好,要坏就是绝对的坏。

4.均衡论(平衡论):

(1)是一种把事物发展平衡状态绝对化的形而上学的观点。

(2)它把矛盾的暂时的相对的统一看成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否认矛盾的斗争和转化,认为平衡、渐变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正常状态,而不平衡、质变、革命则是不正常的。

(3)它表现在看问题的方法上是平均看待矛盾的两个方面,不区分为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

多项选择题:

1.只看到形势好的一面,不认真对待和切实解决各种具体问题,或只看到存在问题的一面,看不到形势好的总趋势,这种看问题的方法是不懂

①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

②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原理;

③内容和形式相统一的原理;

④认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原理; ⑤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

2.矛盾发展的不平衡表现在

①复杂矛盾体系中,有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之分;

②复杂矛盾体系中,有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之分;③矛盾有根本矛盾与非根本矛盾之分; ④矛盾有特殊矛盾和普遍矛盾之分;

⑤矛盾双方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之分

第三,矛盾解决形式的特殊性。

矛盾解决的形式有:

A.矛盾的一方克服另一方。(克服式)

B.矛盾双方“同归于尽”,为新的对立双方所代替。(同归于尽式)

C.有些矛盾经过一系列的发展阶段,最后达到对立面的 “融合”,即形成一个新的事物,使矛盾得到解决。(融合式)

多项选择题:

矛盾解决的基本形式包括

①矛盾的一方克服另一方;

②对立双方的调和 ;

③矛盾双方“同归于尽”为新的矛盾双方代替; ④矛盾双方达到绝对同一;

⑤矛盾双方通过缩小差别达到对立面的融合。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第一,普遍性与特殊性是有区别的。矛盾的普遍性是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是矛盾的个性。共性是对同类事物矛盾的共同本质和特点的概括,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而个性则是有条件的 , 相对的。个性比共性丰富,共性不能完全包括个性,只能大致地概括和抓住共同的东西。 第二,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连结不可分割。任何现实事物都是普遍和特殊的统一,即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并通过个性表现出来,共性不能离开个性而存在;同时,共性又是个性的共同本质,共性统摄个性,任何个性也不能离开共性。

第三 , 普遍性与特殊性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随着层次的不同和范围的扩大,原来为特殊性、个性的东西变成了普遍性、共性,原来是普遍性、共性的东西变成了特殊性、个性。

第四,割裂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会导致两种形而上学的错误。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这个原理是我们反对形而上学、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锐利思想武器,是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的哲学基础。

历年试题:

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1991 年文科辨析题第 32 题 )

[ 答案要点 ]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特殊性包含普遍性,但比普遍性丰富,不能完全进入普遍性中。

整体和部分则是反映事物的包含和组合的关系。整体由部分组成:部分存在于整体之中,只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才能存在。

可见,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是从不同方面反映事物不同关系的两对范畴,不能把二者等同。

2.中国古代的哲学家公孙龙提出的“白马非马”命题,其错误是割裂了事物的 (1993 年文科多选题第 15 题 )

A 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B. 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C.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D. 普遍和特殊的关系

E. 抽象和具体的关系 3. 试述毛泽东在《矛盾论》中阐明的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的原理以及这一原理对中国现阶段社会主义建设的指

导意义。 (1994 年文科论述题第 27 题 )

[ 答案要点 ]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这一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贯穿全部矛盾学说的主线。

矛盾的普遍性揭示矛盾无所不在,无时不有,是事物的共性、绝对性:矛盾的特殊性揭示每一事物和过程的特点,是矛盾的个性、相对性。二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结。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矛盾的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统一,既是客观事物本身固有的辩证法,又是正确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它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各国具体实践相结合这一原则的哲学基础。 中国现阶段的社会主义建设,既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又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普遍性、共性, 中国特色是特殊性、个性。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深刻体现了普遍与特殊、共性与个性的有机统一 ,实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在新的高度上的结合,是邓小平在新时期对矛盾问题的精髓学说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是引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断胜利前进的指针。

4.1997年,我国经济在总体上出现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某鞋厂实行一些新的生产和营销策略,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其材料如下:(1999 年文科材料题第 35 题 )

材料 1

在有效供给上做文章。他们认为,现在的市场不能仅仅用供大于求四个字来概括,不适应市场需求的无效供给过多、而适销对路的有效供给不足,才是对当前市场供给状况的准确把握。在 供过于求的大市场里也有供不应求的产品,明智的企业家就在于创造出这种产品。于是他们着力在有效供给上做文章,实行产品分流策略,一是男女鞋分流,二是风格分流,三是档次分流,四是市场零售与团体消费分流,

五是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分流。五大分流, 大大提高了该厂产品的市场应变能力,常年保持淡季不泼、旺季更旺。 材料 2

在市场开拓上下功夫。他们认为,生产出好产品是开拓市场的基础,没有好产品就没有好市场,但是光有好产品,还不一定有好市场,有了好产品以后,还要加强企业产品的市场建设。他 们从柜台形象的树立、户外广告的设置和强化服务功能等三个方面大力进行市场建设,使生产( 产品 ) 与销售 ( 市场 ) 比翼齐飞, 鹏程万里。

材料 3

实行一区一策。他们认为,统一的大市场也有区域的差异,市场的共同规律是以各地区不同的特点表现出来的。他们把销售总公司分为南方总公司和北方总公司,同时把分公司化小,由原来的5家分公司裂变为28家分公司,一个公司只管一个省份的销售,每个公司都提出了自己的销售策略。这种小公司大市场和一区一策战略大大增强了产品的市场渗透力。

请回答:

(1) 在上述三个材料中,某鞋厂分别处理的主要矛盾关系是什么?

(2) 用矛盾同一性原理分折材料1中所讲到的无效供给和有效供给的关系。

(3) 通过材料3,说明该企业是怎样运用辩证法分析、解决矛盾,来增强产品的市场渗透力的 ?

[ 答案要点 ]

(1) 上述三个材料中,分别处理了供大于求与供不应求的矛盾 ( 或无效供给与有效供给的矛盾 ) 、生产与销售的矛盾、统一大市场与区域差异的矛盾。

(2) 矛盾同一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包含和相互转化的关系。在当前我国的商品市场中,同时存在着不适应市场需求的无效供给过多和适销对路的有效供给不足两个方面,在无效供给过多中包含着有效供给不足,人们通过创造一定的条件,可以促使无效供给向有效

供给转化。

(3) 辩证法认为矛盾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矛盾普遍性存在于矛盾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矛盾特殊性表现出来,它要求在承认矛盾普遍性的前提下着重研究矛盾的特殊性。该企业具 体地分析了统一大市场的区域差异, 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实行一区一策,从而大大增强 了产品的市场渗透力。

(二)质量互变规律11502

1. 质、量、度

2. 量变和质变

3.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4. 量变和质变的复杂性

质量互变规律:

(1)揭示了事物存在和变化的最基本的状态和过程。

(2)质和量是事物存在的最具有普遍性的规定。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会有质和量这两种规定性的变化,即质变和量变。事物总是由量变引起质变,质变又引起新的量变,量变与质变的相互交替构成事物的上升性的发展的基本内容。

1. 质、量、度

(1)质

A. 就是一事物成为它自身并区别于他事物的内部所固有的规定性。

B. 质与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这具有两个方面的含义: 其一、事物总是具有一定质的事物,不具有一定质的事物是根本不存在的;其二、质又总是一定事物的质 , 脱离一定事物的质也是根本不存在的。

C.事物的质,是通过特定属性表现出来的;质是统一的,又是多方面的。

理解要点:

a.属性就是一事物与他事物发生关系时表现出来的质。 b.要根据事物的客观属性和实践需要两个方面来确定事物的质。

c.规定性是确定事物自身状态,并同其它事物相区别的特性。规定性是事物内部所具有的,是事物内部矛盾的特殊性所决定的。

《史记•秦始皇本纪》秦二世赵高宰相指鹿为马

1851德国蔡茨地区-50°风琴管锡18°灰锡不能导电、导热-50°飞灰

(2)量

a.是指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范围、程度、水平、等级、速度,以及它的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

b. 量与事物的存在不是直接同一的,这是由于量在度的范围内的变化不会影响事物的性质。

c.量分内涵的量和外延的量,标志事物的程度、等级是内涵

的量;标志事物的规模、范围等是事物外延的量。 辨析题:

质和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量和事物的存在不是直接同一的。

(3)度

A.是标志事物质和量统一的哲学范畴,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限度。

B.度是关节点之内的幅度,关节点或临界点是度的两极极限或界限。

辨析题:

事物的质和量相统一的界限就叫度,或者叫做关节点。 19世纪俄国的作家克雷洛夫《杰米扬的汤》

翘打中心凸打边

1956年熊肝VA

练习题

度是限度。下列现象属于突破事物存在的度的有

A.积劳成疾 B.乐极生悲 C.苦尽甘来 D.言多语失 E.水滴石穿

历年试题

1. 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度”是指 (1993 年文科单选题第 3 题 )

A. 事物质变的关节点

B. 事物质变的临界点

C. 事物保持一定质的量的限度

D. 事物保持一定量的质的限度 2. 在工作中防止“过”或“不及”的关键在于 (1997 年理科单选题第 2 题 )

A. 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

B. 认识事物的量

C. 确定事物的质

D. 把握事物的度 3. 鲁迅在评《三国演义》时说:“至于写人 , 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 这一评述所蕴含的哲理是 (2001 年理科单选题第 2 题 )

A. 要区分事物的两重性

B. 要把握事物的度

C. 对事物既要肯定,又要否定

D. 要把事物看作一个整体 (4)认识质、量、度的意义

A.认识质的重要性在于,认识质是认识的起点和基础,同时,也是区分事物量的前提。混淆事物的质的差别,就会在认识上犯错误。

B. 认识量的重要性在于,只有认识量的才能更准确的认识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才是全面的认识。

C. 认识度的重要性在于:第一,只有认识度,才能做到“胸中有数”,从而准确地把握事物的质;第二,在实践活动中必须把握“适度”原则,即掌握“火候”,只有掌握度,才能防止“过度”和“不及”,避免犯错误。

2. 量变和质变

(1)量变

A. 量变是事物的量的规定性的变化,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革,以及构成事物的成份在空间关系的排列次序和结构形式的变化。

B. 量变是一种微小的变化,是在度的范围内的延续和渐进。

是事物呈现出相对的静止状态。统一、相持、平衡和静止等等,是事物在量变过程中所呈现的面貌。

(2)质变

A. 质变事物的质的规定性的变化,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的形态向另一种质的形态的飞跃。

B. 质变是一种迅速的显著的变化,是原有的度的突破、超出,是连续、渐进的中断。统一物之分解、相持、平衡和静止状态的破坏等,是质变过程中事物呈现出的面貌。 辨析题:

事物的变化是否迅速是区分质变和量变的根本标志。 黑格尔的《小逻辑》麦和马尾

积叶成书《明史》江苏松江陶宗仪10年80个30卷《辍耕录》

积羽沉舟《战国策•魏策》张仪说魏王:“臣闻积羽沉舟,群轻折轴,众口铄金,故愿大王之熟计也。”

扁鹊治病蔡桓公3个10天皮肤小点热水敷烫、皮肉针灸,胃里服药,骨髓无治。

《百寓经》愚人吃盐、齐威王与将军田忌赛马

列宁:“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向同一方向迈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错误。”

历年试题

l. 区分事物发展过程中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 (1992 年文科单选题第 9 题 )

A. 事物的变化是否迅速

B. 事物的变化过程中是否有部分质变

C. 事物的变化是否超过度的范围

D. 事物的变化是否显著 2. 下列格言或成语中,体现量变质变规律的有 (1998 年理科多选题第 12 题 )

A.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B. 有无相生,前后相随

C. 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D.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E. 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3)质变的基本形式

量变所引起的质变是通过飞跃的形式实现的。

飞跃:

A.是指事物又一种质到另一种质的转化,是事物质变的形式。任何事物的质变都是通过飞跃实现的。

B.飞跃非形式千差万别,但有两种基本形式,爆发式的飞跃和非爆发式的飞跃。

爆发式的飞跃:是指矛盾通过激烈的对抗,采取外部冲突而实现的质变形式。它通常是解决对抗性矛盾的形式。也就是说,它是新事物与旧事物发生激烈的解体冲突,通过决定性的打击实现的飞跃。

非爆发式的飞跃:则是指旧事物向新事物转化时,一般不发生剧烈的外部冲突,而是通过新质要素的逐渐积累和旧质要素的逐渐衰亡而实现的。它通常是解决非对抗性矛盾的形式。

练习:

a.自然界的火山爆发、地震、海啸、星体爆炸、铀核的

b.自然界中岩石的风化、生物的进化、物种的变异、由

c.在社会中,语言的发展、工具的革新、人的世界的革

d.在对抗性的社会中,敌对阶级之间的矛盾的解决,表

多选题

下列说法中,属于爆发式飞跃的是:

A.语言的进化;

B.原子发电站中核反应堆的核聚变;

C.原子弹爆炸;

D.地震

E.火山爆发

3.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1)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2)量变和质变是相互引起和交替的。量变引起质变,质变巩固先前的量变的成果,又引起和规定新的量变。

(3)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部分质变,在质变过程中有量的扩张。

(4)割裂量变和质变的关系,会导致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只承认量变而否认质变,所谓“自然从来不飞跃”的庸俗进化论。一种是只承认质变而否认量变,认为变化都是突然发生的,根本不需要量变的准备,激变论或称灾变论则是这种观点的表现。

4. 量变和质变的复杂性

(1)量变的复杂性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A.量变形式的多样性。事物多种多样的量变形式基本可

分为两种:其一是由于数量的增减所引起的质变;其二是由于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空间关系即排列次序和结构形式上的变化而引起的质变。

B.总的量变过程中包含着部分质变。量变的这种复杂性可以区分为两种情况:其一是阶段性的部分质变,即事物 的根本性质未变,而比较次要的性质发生了变化,从而使事物的发展呈现出阶段性的特点。其二是局部性的部分质变,即事物的全局性质未变,而其中个别部分发生了性质的变化,从而使事物的发展呈现出局部性特点。

练习题

A.封建主义的生产关系在其向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飞跃以前的总的量变过程中,由劳役地租到实物地租,再到货币地B.“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C.植物的一生要经历发芽、长茎、开花和结果等不同阶段。人的一生要经历婴儿、童年、少年、青年、壮年、老年等阶段。

(2)质变的复杂性也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A.质变形式的多样性。事物多种多样 的质变形式,概括起来可以区分为两种:其一是爆发式的飞跃。 其二是非爆发式的飞跃。

B.质变过程中具有量的特征,它是指质变中渗透着量变。 (液珠和晶体核)

历年试题

按照唯物辩证法的观点,资本主义社会从自由竞争到垄断阶段的变化是 (1992 年理科单选题第 7 题 )

A. 根本性的质变

B. 单纯的量变 C. 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

D. 质变过程中的量的扩张

练习题:

“让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然后逐步

扩展,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这体现了质量互变规律关于:

A.总的量变过程中部分质变的原理

B.非爆发式飞跃的原理

C.质、量、度三者关系的原理

D.质变过程中量的扩张的原理 质变的复杂性是指 :

A.质变中包含和渗透着量变;

B.质变中有量的扩张;

C.质变的形式是多样的;

D.质变中量的扩张不同于部分质变;

E.质变中量的扩张不同于单纯的量变

相关概念:11611

激变论:

a. 激变论是一种只承认而质变否认量变的形而上学的理论。 b. 它的创始人是十九世纪初的法国古生物学家居维叶(1769-1832)。他认为,有机界的变化,是由于地球上发生的突发性“激变”造成的。在他看来,地球上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出现一次灾变,在每次灾变中,地球上的一切生物全部要死亡,之后又由上帝重新创造出许多和过去生物不同的物种。

庸俗进化论:

a.是一种形而上学的发展观。它的基本观点就是把发展加以庸俗化,只承认发展中的渐变,否认突变;只承认量变,否认质变;只承认进化,否认革命。

b.它对生物的进化作了庸俗歪曲的解释,认为生物的进化只有量变,没有质变。十九世纪下半叶,又用这种观点去解释人类社会,认为社会历史只有量的变化,没有质的飞跃。用不着搞什么社会革命,最多去进行一点一滴的改良。

辨析题:

事物发展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部分质变,在质变过程中又有量的扩张,因此量变和质变没有根本区别。

练习题:

下列哪些说法违背了质量互变的原理

A.小错不断,大错不犯。

B.防微杜渐

C.平凡的小事不值一提

D.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E.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三)否定之否定规律

否定之否定规律:

(1) 是指事物的矛盾运动都要经历一个从肯定到

否定,再到新的否定这样一个发展周期,它揭

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途径。

(2) 它说明了事物发展过程中肯定和否定的辩证

关系,总的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和曲折的上升

的性质。

(3) 否定之否定规律的特点是:两次否定;三个阶

段;周期性。

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

三大规律的区别:

(1) 揭示的内容不同: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2) 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不同:

对立统一规律在事物发展的每一点都起作用,在事物发展的每一点上是既对立又统一。

质量互变规律要充分显示它的作用,至少要有两个阶段,没有一个量变阶段,一个质变阶段,这个规律就不能充分显示它的作用。

否定之否定规律在各个领域尽管是普遍存在的,但对立双方必须有两次转化才能显出它的作用来,所以它要在一个较长的时间才能显示出来,不能要求在每一点上都显示。

1. 辩证的否定观

2. 否定之否定

3.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

1. 辩证的否定观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过程是:

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

(1)肯定和否定的对立统一

(2)辩证否定观

(3)形而上学否定观

(4) 辩证否定观的意义

(1)肯定和否定的对立统一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自己发展自己的完整过程

即事物自己发展自己的方向和道路。任何客观事物内部都包含着肯定和否定两个方面,两个因素。由于否定方面的作用及其发展,使事物转化为自己的对立面,由肯定达到对自身的否定:再由否定进到新的肯定,即否定之否定,使事物的运动发展呈现为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

A. 肯定

B. 否定

C.肯定和否定的辩证关系

A. 肯定:

a.是事物内部保持其存在的方面,它使事物成为其自身而不是它物。

b.当肯定因素占据主导地位时,事物保持质的相对稳定性,事物的发展处于肯定阶段。

c.肯定和否定是对立统一关系,二者相互依赖,相互渗透。

B.否定:

a.是促使事物灭亡的方面,是破坏事物质的相对稳定性的方面。

b.否定是新事物克服旧事物的过程,是旧指向新质的飞跃。 c.当否定因素战胜肯定因素,取得支配地位时,事物的发展就进入了否定阶段。

d. 否定和肯定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二者相互依赖,相互渗

透。

C.肯定和否定的辩证关系

肯定和否定的关系是辩证的,二者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

首先,事物内部的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是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的。这种对立主要表现为,二者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当事物的肯定方面处于优势时,事物保持其原有的性质和自身的存在;一旦否定方面在发展中取得支配地位,事物就会改变自身的根本性质,而转化到自己的对立面,达到对自身的否定。事物的自我否定,也就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质的飞跃,矛盾的转化和解决。

其次,肯定和否定是相互包含的。肯定包含否定,否定又包含肯定。否定和肯定都不能单独存在,各以对立的一方为自己的存在的条件。其表现:一、在一定意义上,肯定就是否定。二、在一定意义上,否定就是肯定。

(2)辩证否定观

基本内容:

第一,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包含的否定因素和肯定因素相互斗争并战胜肯定因素的结果。

第二,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这是辩证否定的重要特征。发展的环节是指事物的发展是通过辩证的否定实现的,这一环节正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 是旧质到新质的飞跃。联系的环节指辩证的否定把新事物和旧事物联系起来。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并在旧事物的母腹 中生长起来;事物正是以吸取、保留和改造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作为自己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作为发展环节和联系环节之统一的辩证否定,就是 “扬弃”一一既克服又保留。保留是发展的历史延续 , 是发展中的连续性 ; 克服是发展中的连续性的中断,是发展中的非连续性。辩证的否定,

就是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对立统一,是包含着肯定因素的否定。

扬弃:

A.即辩证的否定,既克服又保留的统一。

B.“扬弃”一词原是黑格尔哲学的范畴,马恩批判地继承了这一范畴,用来说明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又保留的关系。

(3)形而上学否定观

主要表现在两点:

A.它否认事物内部的矛盾性,认为否定是外力作用于事物的结果,认为否定就是单纯的消灭,和发展无关。

B.形而上学把肯定和否定绝对地对立起来,要么肯定一切,要么否定一切。

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包含肯定的否定;是实现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否定。形而上学的否定观则认为:否定是它物的否定;是单纯的否定;是否定一切。

历年试题:

1.形而上学否定观主张 (1999 年理科多选题第 17 题 )

A. 事物的自我否定 B. 外在力量对事物存在性的消灭

C. 包含肯定的否定 D. 主观、任意的否定

E. 抽象的否定

2.形而上学否定观认为,否定是外力的作用,是绝对抛弃。下列可以说明这种观点的是

第三章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范畴

一、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一)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区别

1.辩证法及其形态

2.形而上学及形式

3.二者的对立

(二)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1.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

2. 物质世界的永恒发展

二、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

(一)对立统一规律

(二)质量互变规律

(三)否定之否定规律

三、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

(一)范畴

(二)原因和结果

(三)必然性和偶然性

(四)现实性和可能性

(五)内容和形式

(六)现象和本质

一、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一)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区别

1.辩证法及其形态

2.形而上学及形式

3.二者的对立

1.辩证法及其形态

(1)辩证法的基本定义

(2)辩证法的三种历史形态

(1)辩证法的基本定义

A.辩证法是和形而上学对立的发展观和思维方法。它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B.古代的朴素辩证法、近代的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和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是辩证法发展的三种历史形态。

(2)辩证法的三种历史形态

A.古代朴素辩证法

a.直观地描述了整个世界的一般变化,并开始用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来说明变化的原因,是一种实质上正确的世界观。 b.其重要特点是直观性、朴素性、往往与唯物主义结合在一起。

B.德国古典哲学的唯心辩证法

a.在唯心主义形式下,比较自觉地阐述了世界的联系、发展和矛盾,是辩证法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

b.黑格尔是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的集大成者。在他那里,唯心主义辩证法发展到了顶点。

c.其特征具有思辨性、不彻底性和唯心主义相结合。

C.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

a.关于自然、类社会和思维的联系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 b.普遍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

c.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的“合理內核”,在概括实践经验和新的科学成果的基础上处理了唯物辩证法。具体说:

(1)批判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唯心主义,恢复了辩证法的唯

物主义基础。

(2)批判了黑格尔辩证法的思辨性,恢复了辩证法的现实性。

(3)批判了黑格尔辩证法的不彻底性,恢复了辩证法的革命性。

(4)批判了黑格尔辩证法的阶级局限性,使唯物辩证法成为无产阶级世界观。

历年试题:

l. 西周末年思想家史伯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它平它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这里所包含的辩证法思想有 (2003年多选题第16题)

A. 矛盾的同一是包含差别的同一

B. 对立面的统一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C. 不包含内部差别的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D. 矛盾的一方只有克服另一方才能达到统一

E. 事物是由不同方面、不同要素构成的统一体

2. 在下列命题中,属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观点是 (1996 年文科多选题第 11 题 )

A. 辩证法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B. 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在内容和形式上是同一的

C. 发展是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

D. 一切质变都优于量变

E. 事物的发展是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

3. 唯物辩证法就其本质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 , 因为它 (1997 年理科多选题第 11 题 )

A. 认为凡是现存的都是应当灭亡的

B. 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从其暂时性方面去理解和对待

C. 认为事物的变化发展只有间断性,没有连续性

D. 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理解

E. 认为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

2.形而上学及形式

(1)形而上学的定义

(2)形而上学的几种形式

(1)形而上学的定义

A.是与辩证法相对立的发展观和思维方法。它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的看问题。它的根本错误在于否认事物的内部矛盾。

B.庸俗进化论、相对主义、折衷主义等,是形而上学的变种。

(2)形而上学的几种形式

A.在古代,形而上学是同唯心主义结合在一起。

B.在近代,形而上学是同唯物主义结合在一起。

C.马克思辩证法产生以后,形而上学不同往常,又采取了庸俗进化论的形式来对抗辩证法。

春秋战国时期的惠施和公孙龙:

惠施的“合同异”,强调现实事物之间的同异关系的相对性,认为一切概念都是可以变的,由此导致相对主义。

公孙龙讲“离坚白”,把观念之间的差异绝对化,从而断言现实事物(石)的性质(坚、白)是彼此分离的,导致

绝对主义。

公孙龙的白马非马

后期墨家提出了“同异交得”、“坚白相盈”。认为同一和差异互相联系

相关概念:

诡辩论

A. 形而上学的变种,是不顾客观实际,从主观需要出发点倒黑白,进行似是而非的论证的一种思维方法,它貌似辩证法,具有很大的欺骗性。

B.它主观地运用概念的灵活性,将其变成主观随意性。

C.其本质特征是任意则取事物矛盾的某个侧面,任意引伸和夸大,从而歪曲事物本来面目。

循环论:

A.是一种形而上学的发展观。它把发展看作是从一点出发再回到原来的出发点的简单重复过程。循环论实质上否定了事物的质变。

B.片面夸大了事物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某些特征的重复,把这种重复歪曲为循环,从而否认事物发展的前进上升性质。

3.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二者的对立具体表现在:

(1)联系观点和孤立观点的对立。

(2)发展观点和静止观点的对立。

(3)全面观点和片面观点的对立。

(4)矛盾观点和非矛盾观点的对立。

(二)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1.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

2. 物质世界的永恒发展

1.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

(1)联系的定义

(2)联系的基本内容

(1)联系的定义

A.是指一切事物、现象、过程之间及其内部诸要素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哲学范畴。

B.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条件性和系统性。

C.联系的形式是复杂多样的,主要的形式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等。

理解的要点和误区

在哲学中,联系是一个普遍性极大的范畴。联系范畴的两个理解要点和一个理解误区。

理解要点:

1.是指事物与事物之间的联系。

2.是指某事物内部有要素之间的联系。

理解误区:

不能把联系看作对立统一关系对立统一是特指矛盾对立面之间的关系。对立统一关系既包括联系(同一性),也包括排斥、分离(斗争性)。

(2)联系的基本内容

联系的基本内容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条件性和系统性。

A. 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它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从事物的联系与人的实践活动的关系来看,可以把事物的联系区分为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

理解要点:

自在与自为的关系

整个物质世界的存在有自在和自为两种基本形式,自然界是一种自在的存在,而社会和人类是自为的存在。自然界的自在性有三种理解:

a.在人了世界产生前的世界。

b.现实的人类世界尚未深入的领域。

c.现实的人类世界的客观性的基础。

决定论和非决定论

承认联系客观性的重要意义在于坚持决定论。认为人们

的行是受事物之间相互联系所制约的,认为只有遵循客观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去行动才能达到预期的结果,这种看法我们称之为决定论。相反,否认事物的联系和联系的客观性,认为人们的行不受事物联系的限制,可以任意行动,这种看法称之为非决定论。唯物辩证法坚持决定论 , 反对形形色色的非决定论。

B. 联系的普遍性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世界上的一切事物、现象、过程都不能孤立地存在,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现象、过程这样或那样的联系着,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二是指任何事物、现象、过程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环节成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着。 具体来说,联系的普遍性表现在这样几个

方面:(1)从整个世界把看,世界上的任何事

物、现象和过程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同其他

事物处在相互联系之中,从而使整个世界形成

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2) 从每一个具体事物来说,世界上任

何一个具体事物都是整个世界联系之网上的一

个纽结、一个环节或部分,都不能脱离整个世

界联系之网单独存在。

(3) 从每一个具体事物内在要素来说,世

界上每一个具体事物内部各种组成部分之间也

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每一个具体事物都

是由内在要素相互联系构成的统一整体。

(4) 从思想观念来看,事物的相互联系反

映到人们的头脑中来,就形成了概念的联系 。

确认事物的普遍联系,并不否认事物之间的区别或界限, 而恰恰是以承认事物之间的区别或界限为前提。如果否认事物之间的区别,世界成了混沌一团,分不清什么东西与什么东西相联系,也就无所谓联系。当然事物之间的区别和界限是相对的,事物之间的联系才是绝对的,没有联系,也无所谓区别和界限。

列宁在《哲学笔记》中写到:“身体的各个部分只有在其相互联系中才是它们本来应当的那样,脱离了身体的手,只是名誉上的手。”

例如:人手脱离了人体就成了没有生气的、死的东西,这说明:

A.部分依赖于整体

B.要从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中认识事物

C.研究部分是没有意义的

D.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失去部分也就没有整体了

E.脱离整体研究部分或脱离部分研究整体都是有缺陷的 历年试题:

1.据媒体报道,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社会学家利用互联网技术做了一次实验,证明只要通过“电子邮件的 6 次信息接力”,一个人就可以同世界上任何一个陌生人联系上。这表明 2005 年多选题第16题 )

A. 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B. 事物之间的联系都是人为的

C. 世界的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实现的

D. 信息是世界普遍联系的基础 2. 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是 (1995 年理科多选题第 12 题 )

A. 整体由部分所构成

B. 整体是各部分之和

C. 整体具有各个部分所不具有的新的性质

D. 脱离整体的部分就失去它原来的性质和功能 E. 整体和部分可以互相转化 3. 每一复杂的生物个体都是由各种不同的细胞构成的系统,其中每个细胞中的 DNA 都包含了该生物个体所有性状的遗传信息。由此可见 (2001年理科多选题第17题 )

A. 整体等于各部分的总和

B. 整体具有部分所不具有的特性

C. 整体的所有属性存在于部分之中

D. 整体和部分是相互渗透的

E. 整体和部分在一定条件下相互生成和转化4. 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关原理对漫画中所反映的工作方式进行辨析。 (2004 年辨析题第31题 )

[ 答案要点 ]

①唯物辩证法的普遍联系原理认为,任何事物都是一个整体,同时又包含各个部分,整体和部分是相互依赖的。整体由部分构成 , 但不是各个部分的简单总和。 (2 分 )②人们所从事的任何一项工作也是一个整体 , 都有其确定的目标和任务。它可以而且应当通过分工合作的方式来完成。但漫画中所反映的这种工作方式把一项完整的工作机械地加以分割,表面上看是把任务落实到人了 , 实际上是破坏了工作内部的有机联系 , 必然事与愿违。这是一种机械的形而上学的工作方式。 (4 分 )

注 : 如考生把整体和部分相互关系的原理融入对具体问题的分析中 , 最多可给 5 分 : 考生

从分工合作等角度回答问题 , 而不违背本题的基本精神 , 可酌情给 3 分。

C. 联系的多样性

联系的多样性是指联系的具体形式是多种多样的。统一的物质世界是由纷纭繁杂、多种多样的具体事物和现象组成的。具体事物是复杂多样的,具体事物之间的联系也是复杂多样的。 其中具有重要意义的联系是:(1) 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内部联系是指事物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外部联系是指一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联系。(2 ) 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直接联系是指两个事物之间未经中间环节的介入而发生的联系;间接联系是指两个事物之间必须经过中间环节的介入才发生的联系。 (3) 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本质联系是指事物内部的、稳定的、必然的联系;非本质联系是指事物外部的、不稳定的、偶然的联系。不同的联系有不同的作用。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决定着事物的基本性质和基本的发展趋势。但是,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不能脱离外部的、非本质的、偶然的联系,他们对事物的发展起

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把握联系多样性的重要意义就在于认识事物联系时,要坚持全面的观点,列宁曾说过:“ 要真正地认识事物 , 就必须把握住、 研究清楚它的一切方面、一切联系和‘中介 ' 。我们永远也不会完全做到这一点 , 但是 , 全面性这一要求可以使我们防止犯错误和防止僵化。” (《列宁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19页。)

洛阳纸贵《晋书•左思传》《三都赋》

猫-田鼠-蜂房-三叶草

《涅磐经》瞎子摸象

D. 联系的条件性

条件就是指与某一个事物相联系的,对该事物的存在和发展发生作用的各种要素的总和。

“下雨好不好”, 这是一个极其简单的问题,但是离开了一定的条件孤立地考察就无法作出明确的判断和回答。久旱逢甘霖,下雨是好事;久涝盼天睛 , 这时再下雨就是坏事。斯大林说:“一切以条件、地点和时间为转移。”其用意就在于强调任何事物在客观上都是有条件的,只有把它放在一定条件中考察才可以理解。事物是复杂的,事物与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多方面的,因而事物所处的条件也是复杂的,多种多样的。有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一般条件和特殊条件,必要条件和非必要条件,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等等。不同的条件,对事物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

唯物辩证法的条件论,对于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具有重 要的方法论意义。可以说,人们认识自己周围的世界,就是认识人们自己生活的条件;人们改造自己周围的世界,也就是改造人们自己的生活条件。因此,我们从事任何活动都必须注意和分析具体条件,全面、正确地把握各种复杂条件及其变化,忽视了条件,对问题的分析和议论必然是抽象的、不切合实际的。在条件问题上,采取虚无主义的态度,不承认条件的存在,离开条件没有根据

地空想和蛮干,只能陷入唯意志主义,非决定论的错误。但是, 采取消极无为的态度,把条件绝对化,不积极改变条件或借条件不具备而束手等待、碌碌无为, 则会陷入机械论、宿命论的错误。

E. 联系的系统性

系统就是由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若干要素按照一定的结构和功能所组成的有机整体。

系统的观念早已有之 , 特别是 18 世纪后半叶以来,自然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日益丰富的材料 , 把联系的思想、系统的观念深深地植根于科学研究之中 , 恩格斯就曾说过:“关于自然界的所有过程都处于一种系统联系中这一认识,推动科学到处从个别部分和整体去证明这种系统联系。

作为现代科学系统论的基本理论之一,“一般系统论 ”的创始人贝塔朗菲在其创立过程中就曾借助了黑格尔和马克思的辩证法思想。反之 , 现代科学系统论也推进了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原理的深化和实际运用。系统论的创立以及一系列综合科学、横断科学 , 包括控制论、信息论的诞生 , 进一步确证了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观点的正确性。同时 , 系统论通过系统的本质和功能所揭示的一系列基本范畴 , 诸如系统、结构、层次、功能、信息以及整体性、有序性、动态性等原则,也极大地丰富和深化了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 观点的理论内容,此外 , 系统论广泛地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也极大地扩展了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观点的应用范围。

系统的特征有整体性、层次性、结构性、开放性、有序性、 动态性、功能性 ,等等。其中最本质的整体性生。整体性

是指系统中诸多要素作为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而起作用。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即系统和组成它的要素之间的关系 :(1) 从结构上看,整体是由部分所组成的,整体依赖部分;部分是构成整体的,是从属于整体的,离开了整体,部分也不会存在。(2) 从功能上看,整体所具有的性质并不是部分的简单相加,而是;如果结构不合理 , 就会小于要素功能的总和 ; 部分隶属于整体,有在整体中才能显示出其自己的属性和意义。 (3) 从相互作用上看 , 整体起着主要的、决定性的作用 , 整体决定、统帅、支配着部分 ; 部分反过来也会影响整体 , 特别是作为整体主要环节的部分 , 对整体也会有主要的决定性的作用。

认识和把握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要立足于整体,要有全局意识,增强全局观念,防止和反对以局部利益损害整体利益的现象;另一方面要重视和充分发挥各个局部的积极作用,注意各个局部的特点和要求。

2. 物质世界的永恒发展

(一)发展的内涵界定

(二)发展的实质

(一)发展的内涵界定

1. 发展的内涵

2. 发展的界定

1.发展的内涵

(1)唯物辩证法理解的发展,是指事物产生、存在和灭亡的过程,发展的实质内容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

(2)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的矛盾性,发展是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

2.发展的界定

(1)发展同运动、变化的异同

a. 发展、变化、运动属于同一序列的概念和范畴。

b. 运动是物质普遍具有的根本属性,它主要标志事物变动不居的动态过程;

c. 变化主要标志着运动的多样性,运动的不同过程、状态和趋向,如量的增减和质的飞跃、前进和倒退等;

d. 发展则是更为深刻的概念,它概括着事物上升的前进的运动或变化,反映着事物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不断更替和生成的过程。唯物辩证法把运动、变化、发展结合在一起表述自己的发展观。

(2)发展、联系、运动的异同

A. 联系和运动

a. 联系是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关系。

b. 运动是泛指一切变化;事物的普遍联系和交互作用,便构成运动,运动也是一种联系,是时间上前后相继的事物之间的联系。

B. 联系和发展

a. 联系是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关系,是就两个

或两个以上的事物或方面说的;

b. 发展指一事物由产生到灭亡的过程;发展也是一种联系是新事物旧事物的历史联系。

相关辨析题:

凡是承认事物变化的学说就是辩证法。

(二)发展的实质

1. 新、旧事物的含义

2.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必然性

唯物辩证法理解的发展,其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而不是同一事物的简单重复。

1. 新、旧事物的含义

(1)新事物是指符合历史发展的前进方向时、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

(2)旧事物则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丧失其存在必然性的日趋灭亡的东西。

新、旧事物相互区别的标志在于,是否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

2.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必然性

①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 , 趋势是前进的。主要原因有:

A.新事物代表事物的发展方向,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而旧事物则丧失了其必然性,正日趋灭亡。

B.新事物是建立在对旧事物进行辩证否定的基础之上的。它继承了旧事物的优点,克服了其缺点,并增加了新内容,因而优于旧事物。

C.在社会历史领域中,新事物能满足人民群众利益的需要,因而会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②事物发展的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但道路是曲折的,其原因有两个:

A. 新事物在刚出现时往往是不完美的,有这样那样的缺陷。需要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

B. 旧事物为了维护其利益必然要对新事物进行打击、报复、压制或破坏。这两个方面的原因都决定了新事物的发展道路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必然要经历一 个曲折的发展过程 , 才能最终取得胜利。

相关原理

1. 唯物辩证法的过程论

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所谓过程,就其内容来说,是指事物的发生、发展和灭亡,一个事物向另一个事物的变化,或不同事物间的统一联系和相互转化。任何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具体过程无论都是有限的、有始有终的。无数有限的具体过程构成无限的、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事物只有通过一定的过程,才能实现其发展、体现其发展。

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领域中的任何现象都是作为一个过程而向前发展的。人类社会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

2. 规律的含义及特点

规律是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

系。规律的特点主要有客观性、稳定性、强制性、可重复性。

第一,规律具有客观性。规律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的主观意志不能够改变规律,也不能够取消和创造规律。

第二,规律具有稳定性。规律是事物稳定的内在联系。 第三,规律还具有强制性。规律对人的实践活动作为一种强制性的力量而存在,人口的实践活动只有符合规律的要求,才能取得成果:如果违背了规律,就只能导致失败。 第四,规律还具有可重复性。规律是事物内部的一种稳定的联系,表现在各种偶然和现象之中,是可以在不同的现象和不同的偶然性中重复表现出来的一种内在的必然联系。 历年试题

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 (1996 年文科单选题第 2 题 )

A. 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

B. 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

C. 事物内在的本质的稳固的联系

D. 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2. 党的十六大指出 , 要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这

A. 是有层次的

B. 都是人的活动的规律

C. 是人们在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中创造的规律

D. 存在着个别、特殊和一般的关系

二、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

(一)对立统一规律

1.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3.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1.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1)对立统一规律的定义

(2)原因

(1)对立统一规律的定义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的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它认为,任何事物都是对立面构成的统一体。统一体中对立的双方既相互排斥,又相互联系,由此决定事物的运动发展。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一切事物的运动,发展。

(2)原因

第一,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最基本的规律,因为它揭示了事物联系和发展的最根本的内容,即源泉和动力。 第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于整个唯物辩证法的中心线索 ,因为它是理解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第三,对立统一规律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因为认识世界实际上就是认识矛盾,改造世界就是解决矛盾。

第四,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发展观根本对立的焦点。

历年试题: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 是因为它 (1992 年文科多选题第 19 题 )

A. 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B. 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C. 揭示了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

D. 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本质内容

E. 是贯穿于辩证法其它规律和范畴的主线

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1)定义

(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定义

A.矛盾:

a.是指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对立和统一及其关系的哲学范畴。

b. 矛盾基本属性是同一性和斗争性。

c.矛盾是客观事物所固有的。存在于事物发展的一切过程中,又贯穿于一切过程的始终。它是一切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

对矛盾范畴的分析:

i.历史上,人们对矛盾 范畴的研究状况:

古希腊米利都学派的阿那克西美尼早就提出了对立面引起变化的观点。这是矛盾观念的萌芽。

中国传统哲学有着丰富的矛盾思想。中国传统哲学常用 “有两”、“有对”、“两体”等来说明事物普遍地存在着矛盾, 用 “相反相成”、“相依相济 ”、“相生相克”、“一分为二”“合二而一”等来阐明矛盾双方的辩证关系及其在事物运动发展中的作用,用“和而不同”“执两用中”的态度和方法来对待、处理矛盾。

《易经》用阴阳的变化解释世界,提出“一阴一阳之谓道”“刚柔相推,变在其中”。中国哲学家历来认为“万物莫不有对”,史墨提出 “物生有两”;程颢HAO说“无独必有对”“万物莫不有对”;程颐说 “天地之间皆有对”; 朱

熹提出 “万物皆有两端”“独中又自有对”。

老子的《道德经》提出了一系列“相反相成,物极必反”的概念,《孙子兵法》对于战争中一系列矛盾关系进行了分析,它们都是中国古代辩证法的杰出篇章。张载提出 “一物两体”的命题 , 朱熹将其概括为 “一分为二,节节如此,以至无穷,皆是一生两尔” 。方以智在此基础上提出 “有一必有二,二本于一 ”“两间无不交 , 无不二而一”“交也者,合二而一也 ”。王夫之则将两者结合起来,称为“故合二以一者,既分一为二之所固有矣”。

中国哲学家还提出了“和而不同”“执两用中”的解决矛盾的辩证方法。史伯说“和实生物 , 同则不继”,主张“ 尚和去同”。孔子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礼之用 , 和为贵”。《中庸》提出“致中和”“执其两端,庸其中于民

近代的黑格尔的“即对立又统一,这就是矛盾。”

列宁《谈谈辩证法问题》中“统一物之分为两个互相排斥的对立面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联。”

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矛盾的对立面又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和变化。” 历年试题:

iv矛盾概念:汉语中的矛盾一词,出于韩非“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寓言。但韩非以“不相容者不两立”的两极对立思维理解“矛盾”的含意,把“矛盾”一词看成为非辩证法甚至反辩证法的概念。倒是庄子在以相对主义批评独断说、片面性的同时,表述了与韩非不同的阴阳“相照、相盖、相治”,两者“彼此相因”、“交通而成和”(《庄子.则阳》)的思想。“交通而成和”,既讲了阴阳相待、对立的一面,又讲了两者间的转化和溶合,从朴素辩证法角度涉及到了“矛盾”的内在含意。

1. 在下列命题中 , 包含辩证法思想的有〈 1998 年文科多选题第 11 题〉

A.“ 易穷则变 , 变则通 , 通则久”

B.“祸兮福之所倚 , 福兮祸之所伏”

C.“道之大原出于天 , 天不变 , 道亦不变”

D.“天下之势 , 循则极 , 极则反”

E.“荣枯代谢而弥见其新”

ii. 矛盾是客观的、又是普遍的。“光的波粒二像说”17世纪末牛顿微粒说,19世纪初惠更斯的波动说。1905.3爱因斯坦的朋友别索。

iii. 逻辑矛盾和辩证矛盾不是一回事。

辩证矛盾就是对立统一,它是指各种事物本身固有的因素、不同方面、不同性质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世界上的任何事物和现象,包括精神现象,都包含着这种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辩证矛盾就是反映这种普遍存在的对立统一关系的基本哲学范畴。

逻辑矛盾则是指在同一个思维过程中对两个互相矛盾或互相反对的思想不能同时都肯定的规则,否则就会出现前后不一致、无法自圆其说的情况,这是思维混乱的表现。楚国人卖矛与盾的故事中所说的矛盾,就是逻辑矛盾。对逻辑矛盾在任何时候都是要注意避免和排除的。

B. 矛盾的同一性

a. 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吸引的性质和趋势。

b.其表现有:

第一,在一定条件下,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

第二,在一定条件下,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

C. 矛盾的斗争性

a.矛盾双方互相离异、互相排斥的性质和趋势。

b.它作为哲学范畴包括自然、社会、思维领域的一切形式的对立和排斥,斗争的形式是多样的。

c. 它具有最大的普遍性、概括性和不可调和性。

那些属于斗争的范畴:

1. 在自然界中,机械运动的吸引与排斥、物理运动中的阳电和阴电,化学运动中的化合与分解、生物运动中的同化与异化等之间的相互排斥。

2. 在生物界所进行的互相吞噬等生存竞争。

3. 在社会生活中,人民内部的批评与自我批评,不同意见之间的争论、探讨等等。

4. 在反对势力之间,在军事、政治、经济等方面展开的流血和不流血的、暴力和非暴力的生死搏斗。

5. 在思维领域中的明辨是非、判断真假。

辨析题:

1.矛盾有可以调和和不可调和的区别。对抗与非对抗矛盾的就是你死我活的对抗。

2.矛盾双方的对立是绝对的。

(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同一性和斗争性是事物矛盾的两种相反的属性,但二者又是相互联系的。

它们的相互联结表现在:

第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不可分割的。主要表现在:矛盾的同一性是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的往往靠斗争来维持,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矛盾的斗争性则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对立面之间的相互联系,就不可能有斗争。 第二 , 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因而是相对的 , 斗争性则是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相对的同一性与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一切事物的矛盾。

第三,在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问题上我们要反对两种形而上学错误观点:一种是割裂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夸大斗争性、否认同一性:另一种是否认斗争性,将同一看成等同,否认同一性是包含着斗争性的抽象同一论的错误。

(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是同一性和斗争性。同一性和斗争性联结,共同推动事物的发展,成为事物发展的动力。

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主要有:

第一,矛盾同一性的存在使矛盾双方共出于一个统一体中,相互依赖而存在,缺一不可。

第二,矛盾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收对方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

第三,矛盾同一性规定了矛盾双方转化的基本趋势,就是向对立面转化。矛盾双方的转化不可能超出矛盾同一性所规定的范围,而只能是从一个对立面转向另一个对立面。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结,共同推动了事物的发展。 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可以从量变和质变两个过程分别加以考察。矛盾的斗争性推动着事物发生量变。事物的量变是由对立面的相互排斥、相互斗争所推动的。在对立面的斗争中,双方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性,为对立面的变化为事物的质变、飞跃进行量的准备。矛盾的斗争性推动事物发生质变。当矛盾双方力量的发展在斗争中沿着各自的方向达到极限时,只 有通过矛盾斗争才能突破这个极限,使旧的矛盾统一体分解,新的矛盾统一体产生,一事物变成他事物。正是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二者作用的相互结合,才构成了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

历年试题:

1. 构成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 (1991 年理科单选题第 6 题 )

A. 普遍性和特殊性

B. 同一性和斗争性

C. 绝对性和相对性

D. 对抗性和非对抗性 2. 结合我国改革开放的实际 , 运用对立统一的学说 , 分析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相互关系。 (l993 年理科论述题第 33 题 )

[ 答案要点 ] 对立统一的学说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一切矛盾着的对立面 , 既相依赖又相排斥、既相同一又相斗争,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不可分割的。辩证法要求从对立中把握同一,从同一中把握对立,反对只讲对立或只讲同一的形而上学观点。

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矛盾运动发展的必然产物,它与资本主义是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制度。 它们之间既有相互对立、斗争的一面,又有相互依赖、同一的一面。这两种社会制度都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和商品经济的基础上。资本主义国家在极力封锁、扼杀社会主义的同时,也从社会主义国家学习和借鉴一些东西,用以缓和自身的矛盾,促进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进行政治、经济、思想、军事斗争的同时,也要继承、吸取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不断地发展、壮大自己,才能最终战胜资本主义。

我国的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它在坚持社会主义的前提下。大胆地 吸收、利用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包括反映现代化大生产的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因此,既要 反对 “全盘西化”,又要反对 “盲目排外 ” 。

3. 一些中国古代思想家认为,“ 一阴一阳之谓道”。“ 凡物必有合 ,••••••有合各有阴阳 ”。“天地万物之理,无独必有对”“万物莫不有对”。“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 , 前后相随

简析上述论点中包含的辩证法思想 , 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这方面的基本原理及其对实际工作的指导意义。 (1997 年文科论述题第 27 题 )

[ 答案要点 ] 上述观点指出了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无不相互联系、包含矛盾 , 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 , 相辅相成 , 不可分割。但这些辩证思想是朴素的、零散的 , 并带有一定神秘色彩。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揭示客观事物自身固有规律的基础上创立了唯物辩证法 , 特别是毛泽东系统地发展了唯物辩

证法的对立统一学说 , 科学地阐明了关于矛盾普遍性以及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相互关系的原理。矛盾是普遍的、绝对的,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的过程中,又贯穿于一切过程的始终。矛盾双方既相互排斥,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相互贯通,并在一定条件下向对立面转化。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对立统一,不可分割,二者的辩证结合构成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发展。

在实际工作中 , 只有用对立统一的观点观察事物、处理问题,反对一切形而上学的片面性和绝对化,才能获得正确认识,做好各项工作。

4. 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 (1998 年文科多选题第 12 题 )

A. 矛盾双方在相互依存中得到发展

B. 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因素

C. 调和矛盾双方的对立

D. 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E. 限制事物自身的发展

5. 在哲学史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唯心主义派别之间的差异和矛盾,常常有利于唯物主义的发展,这一事实说明 (1999 年理科单选题第 2 题 )

A. 矛盾一方克服另一方促使事物发展

B. 矛盾一方的发展可以为另一方的发展提供条件

C. 矛盾双方中每一方的自身矛盾,可以为另一方的发展所利用

D. 矛盾双方的融合促使事物发展 6.1999 年,中美两国就中国加入WTO达成了“双赢”的协议,它将对两国经济产生深远影响。这在辩证法上的启示是 (2001 年文、理科多选题第 16 题 )

A. 矛盾的双方在相互斗争中获得发展

B. 矛盾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某种发展为条件

C. 矛盾的一方克服另一方使自己获得发展

D. 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发展

E. 矛盾双方可以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

3.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有统一,又斗争推动了事物的运动和变化。

唯物辩证法所说的矛盾,包括事物的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内因即内部矛盾,外因即外部矛盾。

内因和外因都是事物发展的原因,它们共同推动了事物的发展,但它们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相同的。内因和外因之间也是辩证的关系。

(1) 内因和外因的含义:

内因

A. 内因即事物的内部矛盾。

B. 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它决定事物发展变化的性质、方向和基本趋势,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源泉和动力。

C. 内因和外因的区分是相对的,二者相互联系,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外因

A. 外因即事物的外部矛盾。是指一事物和他事物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

B. 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对事物发展变化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甚至可以决定发展过程的个别特征和局部面貌。

C. 内因和外因的区分是相对的,二者相互联系,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理解内因和外因要注意:外因在事物的发展中不是可有可无的东西,一事物总是与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的,其存在和发展是不可能只有内因而没有外因的。内因和外因的问题,是就宇宙中的具体事物而言的,就整个宇宙来说,无所谓内因和外因的问题。

辨析题:

1.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离不开内因和外因的作用,因此,整个宇宙也离不开内因和外因的作用。

2.“鱼儿离不开水”这就是说,水是鱼存在和生长的根本原因。

(2) 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

A. 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它决定事物发展变化的性质、方向;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

B. 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源泉和动力,是第一位的原因;外因是第二位的原因。对事物发展变化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C. 外因通过增强或削弱内部矛盾的某一方面而对事物的发展起作用,它也影响事物的性质和发展的局部面貌。

D.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内因和外因是同时起作用的,它们结合起来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变化。

E. 内因和外因的区分是相对的,二者相互联系,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F. 割裂二者辩证关系,会犯两种错误,一种是形而上学的机械论,只承认外因,否认内因。另一种把内因绝对化,完全否认外因的作用。把“独立自主”篡改为“闭关自守”把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攻击为“投降”、“卖国”等。

重要论述题:

用内因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说明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方针和对外开放的意义?

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1)矛盾的普遍性

A.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无处不在、无所不在,是事物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B. 矛盾的普遍性有两方面含义:其一是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其二是说,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

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280页。)

承认矛盾的普遍性的意义:

A.它是坚持彻底辩证法的前提。

B.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世界的根本方法。

(2)矛盾的特殊性

A.定义

a.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一事物、每一过程的矛盾及其各方面都有其特点,即事物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b.是世界上各种事物所以千差万别的根据。

c. 矛盾的特殊性表现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列宁指出: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运盐的驴子)

B. 矛盾的特殊性的表现

第一,矛盾性质的特殊性。

其表现:

a. 不同的物质运动,矛盾各有其特殊性。分析矛盾特殊性,先要从大的方面把握这一运动形式的特殊性。(猫吃老鼠和天下的乌鸦一般黑)

b.同一运动形式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同一过程的不同阶段的矛盾各有其特点。

范畴:

根本矛盾是指,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并规定事物及其过程本质的矛盾,也叫基本矛盾。

非根本矛盾则是指,不规定事物及其过程的基本性质,也不一定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始终的矛盾,也叫非基本矛盾。

第二,矛盾地位和方面的特殊性。

A. 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

主要矛盾是指,处于支配地位的、对事物的发展过程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非主要矛盾是指,处于从属地位的、对事物的发展过程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关系:

a. 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是相互作用的。主要

矛盾对非主要矛盾的发展具有支配的作用 ,

而非主要矛盾也会反过来影响主要矛盾的发

展和解决。

b. 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

互转化.

B.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

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指,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和决定作用的矛盾方面。

矛盾的非主要方面是指,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过程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的关系

a. 矛盾的主要方面对于非主要方面起着支配作用,但

它又不能离开非主要方面而独立存在;矛盾的非主要方面是被支配的方面,但却不是完全被动的方面,它会影响和制约矛盾的主要方面。b.

b.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的区分也是相对的 ,

而不是绝对的、一 成不变的。矛盾双方处在不停地相互作用、相互斗争中 , 这种相互作用、相互斗争 的结果 , 在一定条件下会引起矛盾双方地位的转化。

研究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就是要坚持唯物辩证法的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历年试题: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实施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也出现了某些负面效应。请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矛盾学说,阐述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2000 年文科论述题 第 33 题 )

[ 答案要点 ] 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普遍的,存在于一切事物及全部发展过程中。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条件。改革措施在推动社会发展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某些负面效应,付出一定的代价,它与改革措施发挥的正面效应是相伴而生的。

矛盾双方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之分,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其主要方面规定事物的性质。我们必须首先看到改革措施取得巨大成就这一矛盾的主要方面,充分发挥它的 正面效应,同时也不要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尽量减少负面效应,促使负面效应向正面效应转化。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负面效应是改革过程中产生的新问题、新矛盾,它的出现和解决能够促使我们把改革开放不断推向纵深层次,使社会主义事业获得新的发展。

重要概念:两点论和重点论、一点论和均衡论

1.两点论:就是在研究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研究主要矛盾,又要研究非主要矛盾;既要研究 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研究矛盾的非主要方面。

2.重点论:就是在研究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地把握它的主要矛盾;在研究某一种矛盾时,要着重地把握它的主要方面。

3.一点论:

(1)是和两点论相对立的一种形而上学思想方法,一点论不能用全面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自身的矛盾性,否认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

(2)一点论的公式是“是-是”,“否-否”。看问题发只见一面,不见多面。要么肯定一切,要么否定一切。说好就是绝对的好,要坏就是绝对的坏。

4.均衡论(平衡论):

(1)是一种把事物发展平衡状态绝对化的形而上学的观点。

(2)它把矛盾的暂时的相对的统一看成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否认矛盾的斗争和转化,认为平衡、渐变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正常状态,而不平衡、质变、革命则是不正常的。

(3)它表现在看问题的方法上是平均看待矛盾的两个方面,不区分为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

多项选择题:

1.只看到形势好的一面,不认真对待和切实解决各种具体问题,或只看到存在问题的一面,看不到形势好的总趋势,这种看问题的方法是不懂

①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

②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原理;

③内容和形式相统一的原理;

④认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原理; ⑤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

2.矛盾发展的不平衡表现在

①复杂矛盾体系中,有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之分;

②复杂矛盾体系中,有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之分;③矛盾有根本矛盾与非根本矛盾之分; ④矛盾有特殊矛盾和普遍矛盾之分;

⑤矛盾双方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之分

第三,矛盾解决形式的特殊性。

矛盾解决的形式有:

A.矛盾的一方克服另一方。(克服式)

B.矛盾双方“同归于尽”,为新的对立双方所代替。(同归于尽式)

C.有些矛盾经过一系列的发展阶段,最后达到对立面的 “融合”,即形成一个新的事物,使矛盾得到解决。(融合式)

多项选择题:

矛盾解决的基本形式包括

①矛盾的一方克服另一方;

②对立双方的调和 ;

③矛盾双方“同归于尽”为新的矛盾双方代替; ④矛盾双方达到绝对同一;

⑤矛盾双方通过缩小差别达到对立面的融合。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第一,普遍性与特殊性是有区别的。矛盾的普遍性是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是矛盾的个性。共性是对同类事物矛盾的共同本质和特点的概括,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而个性则是有条件的 , 相对的。个性比共性丰富,共性不能完全包括个性,只能大致地概括和抓住共同的东西。 第二,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连结不可分割。任何现实事物都是普遍和特殊的统一,即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并通过个性表现出来,共性不能离开个性而存在;同时,共性又是个性的共同本质,共性统摄个性,任何个性也不能离开共性。

第三 , 普遍性与特殊性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随着层次的不同和范围的扩大,原来为特殊性、个性的东西变成了普遍性、共性,原来是普遍性、共性的东西变成了特殊性、个性。

第四,割裂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会导致两种形而上学的错误。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这个原理是我们反对形而上学、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锐利思想武器,是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的哲学基础。

历年试题:

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1991 年文科辨析题第 32 题 )

[ 答案要点 ]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特殊性包含普遍性,但比普遍性丰富,不能完全进入普遍性中。

整体和部分则是反映事物的包含和组合的关系。整体由部分组成:部分存在于整体之中,只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才能存在。

可见,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是从不同方面反映事物不同关系的两对范畴,不能把二者等同。

2.中国古代的哲学家公孙龙提出的“白马非马”命题,其错误是割裂了事物的 (1993 年文科多选题第 15 题 )

A 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B. 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C.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D. 普遍和特殊的关系

E. 抽象和具体的关系 3. 试述毛泽东在《矛盾论》中阐明的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的原理以及这一原理对中国现阶段社会主义建设的指

导意义。 (1994 年文科论述题第 27 题 )

[ 答案要点 ]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这一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贯穿全部矛盾学说的主线。

矛盾的普遍性揭示矛盾无所不在,无时不有,是事物的共性、绝对性:矛盾的特殊性揭示每一事物和过程的特点,是矛盾的个性、相对性。二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结。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矛盾的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统一,既是客观事物本身固有的辩证法,又是正确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它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各国具体实践相结合这一原则的哲学基础。 中国现阶段的社会主义建设,既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又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普遍性、共性, 中国特色是特殊性、个性。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深刻体现了普遍与特殊、共性与个性的有机统一 ,实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在新的高度上的结合,是邓小平在新时期对矛盾问题的精髓学说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是引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断胜利前进的指针。

4.1997年,我国经济在总体上出现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某鞋厂实行一些新的生产和营销策略,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其材料如下:(1999 年文科材料题第 35 题 )

材料 1

在有效供给上做文章。他们认为,现在的市场不能仅仅用供大于求四个字来概括,不适应市场需求的无效供给过多、而适销对路的有效供给不足,才是对当前市场供给状况的准确把握。在 供过于求的大市场里也有供不应求的产品,明智的企业家就在于创造出这种产品。于是他们着力在有效供给上做文章,实行产品分流策略,一是男女鞋分流,二是风格分流,三是档次分流,四是市场零售与团体消费分流,

五是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分流。五大分流, 大大提高了该厂产品的市场应变能力,常年保持淡季不泼、旺季更旺。 材料 2

在市场开拓上下功夫。他们认为,生产出好产品是开拓市场的基础,没有好产品就没有好市场,但是光有好产品,还不一定有好市场,有了好产品以后,还要加强企业产品的市场建设。他 们从柜台形象的树立、户外广告的设置和强化服务功能等三个方面大力进行市场建设,使生产( 产品 ) 与销售 ( 市场 ) 比翼齐飞, 鹏程万里。

材料 3

实行一区一策。他们认为,统一的大市场也有区域的差异,市场的共同规律是以各地区不同的特点表现出来的。他们把销售总公司分为南方总公司和北方总公司,同时把分公司化小,由原来的5家分公司裂变为28家分公司,一个公司只管一个省份的销售,每个公司都提出了自己的销售策略。这种小公司大市场和一区一策战略大大增强了产品的市场渗透力。

请回答:

(1) 在上述三个材料中,某鞋厂分别处理的主要矛盾关系是什么?

(2) 用矛盾同一性原理分折材料1中所讲到的无效供给和有效供给的关系。

(3) 通过材料3,说明该企业是怎样运用辩证法分析、解决矛盾,来增强产品的市场渗透力的 ?

[ 答案要点 ]

(1) 上述三个材料中,分别处理了供大于求与供不应求的矛盾 ( 或无效供给与有效供给的矛盾 ) 、生产与销售的矛盾、统一大市场与区域差异的矛盾。

(2) 矛盾同一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包含和相互转化的关系。在当前我国的商品市场中,同时存在着不适应市场需求的无效供给过多和适销对路的有效供给不足两个方面,在无效供给过多中包含着有效供给不足,人们通过创造一定的条件,可以促使无效供给向有效

供给转化。

(3) 辩证法认为矛盾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矛盾普遍性存在于矛盾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矛盾特殊性表现出来,它要求在承认矛盾普遍性的前提下着重研究矛盾的特殊性。该企业具 体地分析了统一大市场的区域差异, 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实行一区一策,从而大大增强 了产品的市场渗透力。

(二)质量互变规律11502

1. 质、量、度

2. 量变和质变

3.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4. 量变和质变的复杂性

质量互变规律:

(1)揭示了事物存在和变化的最基本的状态和过程。

(2)质和量是事物存在的最具有普遍性的规定。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会有质和量这两种规定性的变化,即质变和量变。事物总是由量变引起质变,质变又引起新的量变,量变与质变的相互交替构成事物的上升性的发展的基本内容。

1. 质、量、度

(1)质

A. 就是一事物成为它自身并区别于他事物的内部所固有的规定性。

B. 质与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这具有两个方面的含义: 其一、事物总是具有一定质的事物,不具有一定质的事物是根本不存在的;其二、质又总是一定事物的质 , 脱离一定事物的质也是根本不存在的。

C.事物的质,是通过特定属性表现出来的;质是统一的,又是多方面的。

理解要点:

a.属性就是一事物与他事物发生关系时表现出来的质。 b.要根据事物的客观属性和实践需要两个方面来确定事物的质。

c.规定性是确定事物自身状态,并同其它事物相区别的特性。规定性是事物内部所具有的,是事物内部矛盾的特殊性所决定的。

《史记•秦始皇本纪》秦二世赵高宰相指鹿为马

1851德国蔡茨地区-50°风琴管锡18°灰锡不能导电、导热-50°飞灰

(2)量

a.是指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范围、程度、水平、等级、速度,以及它的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

b. 量与事物的存在不是直接同一的,这是由于量在度的范围内的变化不会影响事物的性质。

c.量分内涵的量和外延的量,标志事物的程度、等级是内涵

的量;标志事物的规模、范围等是事物外延的量。 辨析题:

质和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量和事物的存在不是直接同一的。

(3)度

A.是标志事物质和量统一的哲学范畴,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限度。

B.度是关节点之内的幅度,关节点或临界点是度的两极极限或界限。

辨析题:

事物的质和量相统一的界限就叫度,或者叫做关节点。 19世纪俄国的作家克雷洛夫《杰米扬的汤》

翘打中心凸打边

1956年熊肝VA

练习题

度是限度。下列现象属于突破事物存在的度的有

A.积劳成疾 B.乐极生悲 C.苦尽甘来 D.言多语失 E.水滴石穿

历年试题

1. 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度”是指 (1993 年文科单选题第 3 题 )

A. 事物质变的关节点

B. 事物质变的临界点

C. 事物保持一定质的量的限度

D. 事物保持一定量的质的限度 2. 在工作中防止“过”或“不及”的关键在于 (1997 年理科单选题第 2 题 )

A. 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

B. 认识事物的量

C. 确定事物的质

D. 把握事物的度 3. 鲁迅在评《三国演义》时说:“至于写人 , 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 这一评述所蕴含的哲理是 (2001 年理科单选题第 2 题 )

A. 要区分事物的两重性

B. 要把握事物的度

C. 对事物既要肯定,又要否定

D. 要把事物看作一个整体 (4)认识质、量、度的意义

A.认识质的重要性在于,认识质是认识的起点和基础,同时,也是区分事物量的前提。混淆事物的质的差别,就会在认识上犯错误。

B. 认识量的重要性在于,只有认识量的才能更准确的认识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才是全面的认识。

C. 认识度的重要性在于:第一,只有认识度,才能做到“胸中有数”,从而准确地把握事物的质;第二,在实践活动中必须把握“适度”原则,即掌握“火候”,只有掌握度,才能防止“过度”和“不及”,避免犯错误。

2. 量变和质变

(1)量变

A. 量变是事物的量的规定性的变化,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革,以及构成事物的成份在空间关系的排列次序和结构形式的变化。

B. 量变是一种微小的变化,是在度的范围内的延续和渐进。

是事物呈现出相对的静止状态。统一、相持、平衡和静止等等,是事物在量变过程中所呈现的面貌。

(2)质变

A. 质变事物的质的规定性的变化,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的形态向另一种质的形态的飞跃。

B. 质变是一种迅速的显著的变化,是原有的度的突破、超出,是连续、渐进的中断。统一物之分解、相持、平衡和静止状态的破坏等,是质变过程中事物呈现出的面貌。 辨析题:

事物的变化是否迅速是区分质变和量变的根本标志。 黑格尔的《小逻辑》麦和马尾

积叶成书《明史》江苏松江陶宗仪10年80个30卷《辍耕录》

积羽沉舟《战国策•魏策》张仪说魏王:“臣闻积羽沉舟,群轻折轴,众口铄金,故愿大王之熟计也。”

扁鹊治病蔡桓公3个10天皮肤小点热水敷烫、皮肉针灸,胃里服药,骨髓无治。

《百寓经》愚人吃盐、齐威王与将军田忌赛马

列宁:“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向同一方向迈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错误。”

历年试题

l. 区分事物发展过程中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 (1992 年文科单选题第 9 题 )

A. 事物的变化是否迅速

B. 事物的变化过程中是否有部分质变

C. 事物的变化是否超过度的范围

D. 事物的变化是否显著 2. 下列格言或成语中,体现量变质变规律的有 (1998 年理科多选题第 12 题 )

A.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B. 有无相生,前后相随

C. 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D.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E. 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3)质变的基本形式

量变所引起的质变是通过飞跃的形式实现的。

飞跃:

A.是指事物又一种质到另一种质的转化,是事物质变的形式。任何事物的质变都是通过飞跃实现的。

B.飞跃非形式千差万别,但有两种基本形式,爆发式的飞跃和非爆发式的飞跃。

爆发式的飞跃:是指矛盾通过激烈的对抗,采取外部冲突而实现的质变形式。它通常是解决对抗性矛盾的形式。也就是说,它是新事物与旧事物发生激烈的解体冲突,通过决定性的打击实现的飞跃。

非爆发式的飞跃:则是指旧事物向新事物转化时,一般不发生剧烈的外部冲突,而是通过新质要素的逐渐积累和旧质要素的逐渐衰亡而实现的。它通常是解决非对抗性矛盾的形式。

练习:

a.自然界的火山爆发、地震、海啸、星体爆炸、铀核的

b.自然界中岩石的风化、生物的进化、物种的变异、由

c.在社会中,语言的发展、工具的革新、人的世界的革

d.在对抗性的社会中,敌对阶级之间的矛盾的解决,表

多选题

下列说法中,属于爆发式飞跃的是:

A.语言的进化;

B.原子发电站中核反应堆的核聚变;

C.原子弹爆炸;

D.地震

E.火山爆发

3.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1)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2)量变和质变是相互引起和交替的。量变引起质变,质变巩固先前的量变的成果,又引起和规定新的量变。

(3)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部分质变,在质变过程中有量的扩张。

(4)割裂量变和质变的关系,会导致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只承认量变而否认质变,所谓“自然从来不飞跃”的庸俗进化论。一种是只承认质变而否认量变,认为变化都是突然发生的,根本不需要量变的准备,激变论或称灾变论则是这种观点的表现。

4. 量变和质变的复杂性

(1)量变的复杂性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A.量变形式的多样性。事物多种多样的量变形式基本可

分为两种:其一是由于数量的增减所引起的质变;其二是由于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空间关系即排列次序和结构形式上的变化而引起的质变。

B.总的量变过程中包含着部分质变。量变的这种复杂性可以区分为两种情况:其一是阶段性的部分质变,即事物 的根本性质未变,而比较次要的性质发生了变化,从而使事物的发展呈现出阶段性的特点。其二是局部性的部分质变,即事物的全局性质未变,而其中个别部分发生了性质的变化,从而使事物的发展呈现出局部性特点。

练习题

A.封建主义的生产关系在其向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飞跃以前的总的量变过程中,由劳役地租到实物地租,再到货币地B.“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C.植物的一生要经历发芽、长茎、开花和结果等不同阶段。人的一生要经历婴儿、童年、少年、青年、壮年、老年等阶段。

(2)质变的复杂性也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A.质变形式的多样性。事物多种多样 的质变形式,概括起来可以区分为两种:其一是爆发式的飞跃。 其二是非爆发式的飞跃。

B.质变过程中具有量的特征,它是指质变中渗透着量变。 (液珠和晶体核)

历年试题

按照唯物辩证法的观点,资本主义社会从自由竞争到垄断阶段的变化是 (1992 年理科单选题第 7 题 )

A. 根本性的质变

B. 单纯的量变 C. 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

D. 质变过程中的量的扩张

练习题:

“让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然后逐步

扩展,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这体现了质量互变规律关于:

A.总的量变过程中部分质变的原理

B.非爆发式飞跃的原理

C.质、量、度三者关系的原理

D.质变过程中量的扩张的原理 质变的复杂性是指 :

A.质变中包含和渗透着量变;

B.质变中有量的扩张;

C.质变的形式是多样的;

D.质变中量的扩张不同于部分质变;

E.质变中量的扩张不同于单纯的量变

相关概念:11611

激变论:

a. 激变论是一种只承认而质变否认量变的形而上学的理论。 b. 它的创始人是十九世纪初的法国古生物学家居维叶(1769-1832)。他认为,有机界的变化,是由于地球上发生的突发性“激变”造成的。在他看来,地球上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出现一次灾变,在每次灾变中,地球上的一切生物全部要死亡,之后又由上帝重新创造出许多和过去生物不同的物种。

庸俗进化论:

a.是一种形而上学的发展观。它的基本观点就是把发展加以庸俗化,只承认发展中的渐变,否认突变;只承认量变,否认质变;只承认进化,否认革命。

b.它对生物的进化作了庸俗歪曲的解释,认为生物的进化只有量变,没有质变。十九世纪下半叶,又用这种观点去解释人类社会,认为社会历史只有量的变化,没有质的飞跃。用不着搞什么社会革命,最多去进行一点一滴的改良。

辨析题:

事物发展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部分质变,在质变过程中又有量的扩张,因此量变和质变没有根本区别。

练习题:

下列哪些说法违背了质量互变的原理

A.小错不断,大错不犯。

B.防微杜渐

C.平凡的小事不值一提

D.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E.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三)否定之否定规律

否定之否定规律:

(1) 是指事物的矛盾运动都要经历一个从肯定到

否定,再到新的否定这样一个发展周期,它揭

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途径。

(2) 它说明了事物发展过程中肯定和否定的辩证

关系,总的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和曲折的上升

的性质。

(3) 否定之否定规律的特点是:两次否定;三个阶

段;周期性。

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

三大规律的区别:

(1) 揭示的内容不同: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2) 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不同:

对立统一规律在事物发展的每一点都起作用,在事物发展的每一点上是既对立又统一。

质量互变规律要充分显示它的作用,至少要有两个阶段,没有一个量变阶段,一个质变阶段,这个规律就不能充分显示它的作用。

否定之否定规律在各个领域尽管是普遍存在的,但对立双方必须有两次转化才能显出它的作用来,所以它要在一个较长的时间才能显示出来,不能要求在每一点上都显示。

1. 辩证的否定观

2. 否定之否定

3.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

1. 辩证的否定观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过程是:

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

(1)肯定和否定的对立统一

(2)辩证否定观

(3)形而上学否定观

(4) 辩证否定观的意义

(1)肯定和否定的对立统一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自己发展自己的完整过程

即事物自己发展自己的方向和道路。任何客观事物内部都包含着肯定和否定两个方面,两个因素。由于否定方面的作用及其发展,使事物转化为自己的对立面,由肯定达到对自身的否定:再由否定进到新的肯定,即否定之否定,使事物的运动发展呈现为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

A. 肯定

B. 否定

C.肯定和否定的辩证关系

A. 肯定:

a.是事物内部保持其存在的方面,它使事物成为其自身而不是它物。

b.当肯定因素占据主导地位时,事物保持质的相对稳定性,事物的发展处于肯定阶段。

c.肯定和否定是对立统一关系,二者相互依赖,相互渗透。

B.否定:

a.是促使事物灭亡的方面,是破坏事物质的相对稳定性的方面。

b.否定是新事物克服旧事物的过程,是旧指向新质的飞跃。 c.当否定因素战胜肯定因素,取得支配地位时,事物的发展就进入了否定阶段。

d. 否定和肯定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二者相互依赖,相互渗

透。

C.肯定和否定的辩证关系

肯定和否定的关系是辩证的,二者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

首先,事物内部的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是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的。这种对立主要表现为,二者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当事物的肯定方面处于优势时,事物保持其原有的性质和自身的存在;一旦否定方面在发展中取得支配地位,事物就会改变自身的根本性质,而转化到自己的对立面,达到对自身的否定。事物的自我否定,也就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质的飞跃,矛盾的转化和解决。

其次,肯定和否定是相互包含的。肯定包含否定,否定又包含肯定。否定和肯定都不能单独存在,各以对立的一方为自己的存在的条件。其表现:一、在一定意义上,肯定就是否定。二、在一定意义上,否定就是肯定。

(2)辩证否定观

基本内容:

第一,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包含的否定因素和肯定因素相互斗争并战胜肯定因素的结果。

第二,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这是辩证否定的重要特征。发展的环节是指事物的发展是通过辩证的否定实现的,这一环节正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 是旧质到新质的飞跃。联系的环节指辩证的否定把新事物和旧事物联系起来。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并在旧事物的母腹 中生长起来;事物正是以吸取、保留和改造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作为自己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作为发展环节和联系环节之统一的辩证否定,就是 “扬弃”一一既克服又保留。保留是发展的历史延续 , 是发展中的连续性 ; 克服是发展中的连续性的中断,是发展中的非连续性。辩证的否定,

就是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对立统一,是包含着肯定因素的否定。

扬弃:

A.即辩证的否定,既克服又保留的统一。

B.“扬弃”一词原是黑格尔哲学的范畴,马恩批判地继承了这一范畴,用来说明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又保留的关系。

(3)形而上学否定观

主要表现在两点:

A.它否认事物内部的矛盾性,认为否定是外力作用于事物的结果,认为否定就是单纯的消灭,和发展无关。

B.形而上学把肯定和否定绝对地对立起来,要么肯定一切,要么否定一切。

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包含肯定的否定;是实现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否定。形而上学的否定观则认为:否定是它物的否定;是单纯的否定;是否定一切。

历年试题:

1.形而上学否定观主张 (1999 年理科多选题第 17 题 )

A. 事物的自我否定 B. 外在力量对事物存在性的消灭

C. 包含肯定的否定 D. 主观、任意的否定

E. 抽象的否定

2.形而上学否定观认为,否定是外力的作用,是绝对抛弃。下列可以说明这种观点的是


相关内容

  • 论辩证思维方法
  • 作者:翟北平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 1995年06期 摘要 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思维的基本观点,指出了目前国内外公认的辩证思维方法不具有全面性.层次性和开放性,提出了辩证思维的观点方法.规律方法和范畴方法的新体系. 关键词 辩证思维方法:观点方法:规律方法:范畴方法:具体范畴方法:对立范畴方法: ...

  • 第三章 唯物主义辩证法练习题
  • 一.填空 1.唯物辩证法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学说,揭示的是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 2.辩证法学说历史上的三种基本形态古代朴素辩证法.近代唯物主义辩证法.现代唯物主义辩证法 3.唯物辩证法三大规律是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4.联系是一切事物.一切现象之间及其 ...

  • 世界的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 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人与世界的关系是怎样?的这是人们在实践中不能不回答的问题,也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首先必须回答的问题. (一)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以前一些哲学家对哲学 ...

  •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概念
  •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概念 (09.3) 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一章 哲学及其基本问题 1. 哲学是 ,是 . 2.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 3. ,这是哲学的党性原则 4. 哲学按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世界的本原)划分: 唯物主义有:①朴素唯物主义. ② 机械唯物主义 . ③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

  • 2013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辩证法
  •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1.哲学基本问题 第一.思维与存在:第二,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 哲学基本问题是世界本原问题 本原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包括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前两种事旧唯物主义,没有意识的能动性 唯心主义 ...

  • 马克思期末考试复习资料(重点)
  • 单选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 ) A.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B.实践和认识的关系问题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D.运动和 静止的关系问题 2.在哲学史上,第一次科学地对物质范畴作出完整概括的是( B ) A.毛泽东 B.列宁 C.马克思 D.恩格斯 3.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 ...

  • 辩证法的要素
  • 辩证法的要素 一.历史背景 <辩证法的要素>一文是列宁<哲学笔记>中的一篇珍贵文献.<哲学笔记>是由46篇读书摘要.札记.短文和读书批注构成的.它是列宁1895年一1916年研究前人的哲学著作所写的读书笔记的汇编.除了五篇读书批注外,其余均来自列宁的十个笔记本.其 ...

  • 论科学的方法--谈辩证法的本质
  • 论科学的方法--谈辩证法的本质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并且,世界观决定了方法论.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本章探讨辩证法的本质,探寻科学方法的基本内容. 第一部分:世界观: 我们如何看待我们生存着的这个世界呢? 首先,物质是客观存在的,并且物质是第一性的.日月.山川.河流,动物.植物等等 ...

  •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创新
  • 作者:覃正爱 长沙电力学院学报:社科版 2003年06期 [中图分类号]B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6271(2003)01-0005-05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路线.方针. 政策的理论依据."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