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因论对归化与异化翻译研究的启示

2007年第2期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No 12, 2007(总第102期)  J OU RNAL OF MUDANJ IAN G COLL EGE OF EDUCA TION   Serial No 1102

模因论对归化与异化翻译研究的启示

王 建 辉

(湖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湖南 长沙410128)

[摘 要] , 异化翻译策略是模因, , , 翻译模因论可作为评判当今翻译界归。

[; 归化; 异化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23(2007) 02-0058-02

  1. 引言

近期, 国外学术界非常关注模因论(Memetics ) 这一基于达尔文进化论观点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新理论, 并展开热烈的讨论, 成果颇丰。国内的研究主要有高申春译的《谜米机器》, 卢允中译的《自私的基因》, 以及数篇由何自然(2003) 、韩江洪(2004) 、王斌(2004) 、马萧(2005) 等人从不同角度把模因论和翻译研究结合起来分析memetics 和meme 的文章。模因与大脑、语言和文化三方面有密切关联, 值得我们深入探讨。(桂诗春)

2. 模因论与翻译模因

模因论(memetics ) 是研究模因的理论, 模因(meme ) 是指文化领域内通过模仿而传播的思想或主意, 是文化的基本单位, 该词最先出现在Richard Dawkins (1976) 的T he Sel f ish Gene 中。模因靠复制而生存, 当某种思想或信息模式出现, 在它被复制或被重复传播之前, 还不算是模因。根据Dawkins (1979,1989) 的说法, 模因有复制保真度、多产性、长久性三个特征, 这些特征关系到模因在新的文化中能否得以生存, 模因复制需经过同化、记忆、表达、传播四个阶段。

最早把模因论引入翻译理论研究的是切斯特曼(Ches 2terman Andrew , 1996, 1997) 和汉斯・威密尔(Vermeer Hans. J ,1997) 。切斯特曼把翻译研究看作是模因论的一个分支, 把有关翻译本身以及翻译理论的概念或观点统称为翻译模因, 其研究对象主要是翻译的理论概念、规范、策略和价值观念。他用模因论来解释翻译提出的问题, 通过对翻译理论发展史的研究来探寻翻译理论的进化和形成规律。在考察翻译理论的进化过程中他发现, 有些翻译模因处于弱势地位, 由于不能被普遍接受而消亡; 有些翻译模因曾流行一时而最终被取代; 有些翻译模因则具有很强的生命力而得以生存和发展, 它处于主导支配地位, 随着其势力和影响力的不断扩大逐渐获得人们的认可, 成为众人心中的标准和典范, 成为“规范”。遵循规范的翻译被视为正统, 违反这一规范的翻译则被视为错误, 或根本就不被认可, 因此, 翻译模因是历史的产物。

从模因论视角来看, 翻译理论的进化本身就是翻译模

[收稿日期]2006-12-10

因的不断复制和传播的结果。在翻译模因库中存在着大量的翻译模因, 一方面每一模因对以前模因进行复制和继承; 另一方面它在复制和传播的过程中产生突变, 使得模因复制的结果不一定完全相同, 而是一种增值关系。因此, 翻译模因复制过程中可能出现增值或删减的动态过程。根据切斯特曼的理论, 翻译模因库里的模因有等值和等效两种复制形式, 还可以理论区分出语义等值/等效模因和语用等值/等效模因。翻译模因库里的模因表现为信息从源语到目标语的转化过程, 是一种非对等的复制和扩散, 包括意译模因、节译模因、略译模因、译述模因等翻译模因变体。

翻译界的异化与归化之争常把两者绝对化, 即非此即彼的关系。模因论可以使我们从一种全新的角度来审视翻译策略范畴中的归化与异化的问题, 它可为当今译界归化与异化之争提供一个新的分析工具。

3. 模因论视角下的归化与异化

归化和异化是当前翻译理论研究中两个核心的概念, 许多学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郭建中,1998; 孙致礼, 2002; 王东风,2002; 杨自俭,2002) 。从翻译模因论视角来看, 归化和异化属于策略模因, 它们使译者知道在翻译过程中能作什么。翻译中的归化、异化包含了语言形式和文化内容两个层面。归化追求译文符合译语语言及文化的规范, 满足译语读者较少异味的阅读需求; 异化追求保留原语语言及文化的特色, 丰富译语语言文化, 较好地满足译语读者对译文陌生感的需求。这两种翻译策略的选择受规范模因的制约, 也就是说, 译者知道在翻译过程中应该如何根据翻译目的、文本类型、作者的意图和读者等方面进行操作。

3. 1 在模因传播初期归化翻译策略是必要的

从翻译模因论视角来看, 原作是一个模因综合体的载体, 负载着作者的理念和作者所处的文化, 作者的理念是核心模因, 同时还附存着其它各种模因, 译者读懂了原文, 就成为模因的宿主。但由于语言这种载体因民族不同而存在差异, 异国文化的模因势必要转换载体后才能感染更多的人, 这个任务由作为特殊宿主的译者来完成。所以译者既是异国模因的解码者和被感染者, 也是异国模因的重要传播者。(张莹,2003) 在两种文化接触的初期, 译语体系与源

) , 男, 湖南益阳人, 湖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 硕士, 主要从事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作者简介]王建辉(1970—

・58・

语体系相差极大, 读者对源语的文化极其陌生, 可能因无法解码异国的模因而拒绝受到感染。在引进西方文化初期存在一些异化的表达方式, 如将“Milk Way ”译成“牛奶路”, 虽形象、准确, 却贻笑大方, 最终被“银河”所替代。在此阶段, 为了使目的语读者成功理解源语的核心模因, 译者往往采取归化翻译的策略, 它既可以使人们领略到不同文化之间不谋而合的妙趣, 也降低了读者接受的难度。

在异国文化模因向本国传播的过程中, 有些名词经过了先音译后意译的过程, 例如science 先音译为赛恩斯, 后意译为科学;democracy 先音译为德谟克拉西, 后意译为民主;telephone 先音译为德律风, 后意译为电话。这是由于音译过分抽象, 不能被普遍接受, 故采用意译。若大量采用异化策略, 则会加重读者对译文的陌生感, 加大读者接受的难度, 从而阻碍不同国家和民族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综上所述, 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中国20世纪初引入外来文化早期阶段, 归化翻译占主导地位, 这一时期许多著名翻译家提倡归化翻译策略。

, ice (冰) ,wall (, , 。

3. 2 异化翻译是模因传播的要求与趋势

归化翻译有助于读者理解源语的核心模因, 但归化译文载体中的模因不再是源语的模因本身, 而只是与译语有些类似的模因。这种译文在文化接触初期———核心模因力求生存的阶段有其积极意义, 但如果一直停留在由相似模因替代阶段, 模因将因无法自我复制而消亡。所以从模因的角度来看, 归化翻译远不能满足模因传播的需要, 因为归化的译文虽通俗易懂, 拉近了文化之间的距离, 但它把一种文化中的异质成分转化为另一种文化中人们所熟知的内容, 牺牲了大量的附载信息, 阻隔了文化交流, 剥夺了读者了解其他文化的机会。随着译入语读者对源语文化的日益熟悉, 他们将越来越有能力解码源语的其他模因, 也越来越不会满足于单纯用本国的文化解码异国模因。这时异化翻译就成为模因传播的要求与必然趋势。当然, 即使在两种文化相对熟悉后, 依然有些异族的模因难被本族的宿主所理解, 这是彼此文化的独特性造成的。但作为传播模因的宿主, 译者仍应努力地复制这个模因, 使译文成为这个模因的忠实传播载体, 而不要轻易地在本族语中找相似的模因代替。如将成语“In the kingdom of the blind men , the one eyed man is the king ”归化成“山中无老虎, 猴子称大王”, 原文中“盲人”“独眼”之类的意象被成语中的“老虎”和“猴子”替代了。其实, 译者要相信宿主的认知能力, 也许该模因最初由于陌生不能立刻感染读者, 但随着彼此文化理解的不断深入, 该模因有机会在读者的思想中被激活, 读者会从不理解变得理解, 文化从而得到成功的传播。上例中的“盲人国里独眼为王”这个新鲜的表达法可融入汉语, 丰富汉语的文化。如果译者为了达到当时的通顺和易懂, 保守地采取归化的翻译, 用本族相似的模因代替异族的模因, 本族的文化便永远失去了获得异族模因的机会, 这将是文化传播的一大损失。“既然是翻译, 在大不相同的两种语言转换的过程中, 遇到彼有此无的人名、地名、物质名称、抽象名称怎么办, 你能不面对这种现象设法或音译或意译或音意合译把这些名物一一移植过来吗?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 现代汉语中就出现了诸如威廉・莎士比亚之类的洋人名, 伦敦、巴黎之类洋地名, 咖啡、可可之类的洋饮料, 鳄鱼眼泪、一石二鸟之类的洋成语。要想避免词语的欧化, 你除

(刘重德,1998) 事实非不从事翻译, 否则, 就无处可逃。”

上, 由于译者坚持异化的翻译, 汉语已经吸收了很多外域语言的优质元素, 如:音位层级的“欧佩克、克隆、伊妹儿”; 词

汇层级的“软科学、潘多拉盒子、特洛伊木马”; 句法层级的

原因状语从句、让步状语从句和条件状语从句的后置, 以及联结成分的欧化, “或”“因”“虽”“若”等连接词都比以前更为常用; 篇章层级的插叙、倒叙、意识流手法的运用。这些都是异域模因在中国文化中成功繁殖的结果。因此作为文化传播宿主的译者, 要意识到作为文化模因传播者的职责。归化翻译只是阐释极陌生文化的权宜之计, 而努力接近编码的异化翻译才应是译者孜孜以求的不变目标。运用异化策略能把一种文化及语言中的信息以近乎其本来面目的方式呈现给另一种文化及语言, 不仅为后者带来了全新的成分, 而且这种成分的大量涌入, 将促使后者内部发生各种聚变, 从而导致它的根本性变化。

3. 3 。某一时, , 。此时再采, 。林纾把hon 2蜜月”, 可以说是异化的译法, 因为在当时, 汉语中没有对应的表达法, 该词的所指意义在当时的汉语中是不存在的, 所以“蜜月”一词显得新奇, 传达了异国文化风情。经过一段时间以后, 该词被人们广泛接受并使用, 其异国色彩已经消亡。这时“, 蜜月”一词就归化了, 成了汉语的一个词汇。如果现在用它作为对应的词语翻译honey 2moon 就应该是归化的译法了。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 在目的语读者看来是异化的翻译到了另一个历史时期就成为归化的翻译。由此可见, 归化和异化是一对动态的概念, 对于一个译文到底是归化还是异化的判定要到特定时期、特定的读者群中去寻找答案, 脱离了特定的时期和特定的读者群来孤立地讨论归化、异化问题是不科学的。当然, 也有一些异化的表达很难融入译语文化, 不能归化, 结果它们或被淘汰, 或永远带着“洋气”, 如鲁迅用来翻译外语反身代词复数的“自己们”, 未被汉语接受而淘汰了。

4. 结语

模因论提供了一种全新角度来审视翻译策略范畴中的归化与异化的问题。在模因传播初期归化翻译尤为必要, 可使人们领略到不同文化之间不谋而合的妙趣, 也降低了读者接受的难度; 异化翻译则追求保留原文语言及文化的特色, 把一种文化中的模因复制到另一种文化当中, 满足译入语读者对译文陌生感的需求。随着时间的推移, 异化呈现出向归化单向转化的趋势。

[参 考 文 献]

[1]Chesterman. Teaching translation t heory :t he significance of

memes[J].And rew A msterdam :Benj amins ,1996:63-71.

[2]Chesterman , A. Memes of T ranslation [M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 1997.

[3]Chesterman, A. Memetics and translation strategies[J].S y n 2apse , 2000, (5) :1-17.

[4]Vermeer, Hans J . Translation and t he “meme ”[J].Target , 1997:(9) :155-166.

[5]郭建中. 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异化与归化[J].外国语, 1998, (2) .

[6]韩江洪. 切斯特曼翻译规范论介绍[J].外语研究2004, (2) . [7]何自然, 何雪林. 模因论与社会语用[J].现代外语,2003, (2) :200-209.

[8]刘重德. “欧化”辨析—兼评归化现象[J].外语与外语教学, 1998, (5) .

[9]杨自俭. 也谈归化与异化[J].中国翻译2002, (6) .

[10]马萧. 翻译模因论与翻译教学[J].山东外语教学2005, (3) . [11]孙致礼. 中国的文学翻译:从归化趋向异化[J].中国翻译2002, (1) .

[12]王斌. 觅母与翻译[J].外语研究,2004, (3) .

[13]王东风. 归化与异化:矛与盾的交锋[J].中国翻译,2002, (5) . [14]张莹. 从觅母的角度谈异化翻译的趋势[J].深圳大学学报2003, (6) . [责任编辑:刘涛]

・59・

2007年第2期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No 12, 2007(总第102期)  J OU RNAL OF MUDANJ IAN G COLL EGE OF EDUCA TION   Serial No 1102

模因论对归化与异化翻译研究的启示

王 建 辉

(湖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湖南 长沙410128)

[摘 要] , 异化翻译策略是模因, , , 翻译模因论可作为评判当今翻译界归。

[; 归化; 异化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23(2007) 02-0058-02

  1. 引言

近期, 国外学术界非常关注模因论(Memetics ) 这一基于达尔文进化论观点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新理论, 并展开热烈的讨论, 成果颇丰。国内的研究主要有高申春译的《谜米机器》, 卢允中译的《自私的基因》, 以及数篇由何自然(2003) 、韩江洪(2004) 、王斌(2004) 、马萧(2005) 等人从不同角度把模因论和翻译研究结合起来分析memetics 和meme 的文章。模因与大脑、语言和文化三方面有密切关联, 值得我们深入探讨。(桂诗春)

2. 模因论与翻译模因

模因论(memetics ) 是研究模因的理论, 模因(meme ) 是指文化领域内通过模仿而传播的思想或主意, 是文化的基本单位, 该词最先出现在Richard Dawkins (1976) 的T he Sel f ish Gene 中。模因靠复制而生存, 当某种思想或信息模式出现, 在它被复制或被重复传播之前, 还不算是模因。根据Dawkins (1979,1989) 的说法, 模因有复制保真度、多产性、长久性三个特征, 这些特征关系到模因在新的文化中能否得以生存, 模因复制需经过同化、记忆、表达、传播四个阶段。

最早把模因论引入翻译理论研究的是切斯特曼(Ches 2terman Andrew , 1996, 1997) 和汉斯・威密尔(Vermeer Hans. J ,1997) 。切斯特曼把翻译研究看作是模因论的一个分支, 把有关翻译本身以及翻译理论的概念或观点统称为翻译模因, 其研究对象主要是翻译的理论概念、规范、策略和价值观念。他用模因论来解释翻译提出的问题, 通过对翻译理论发展史的研究来探寻翻译理论的进化和形成规律。在考察翻译理论的进化过程中他发现, 有些翻译模因处于弱势地位, 由于不能被普遍接受而消亡; 有些翻译模因曾流行一时而最终被取代; 有些翻译模因则具有很强的生命力而得以生存和发展, 它处于主导支配地位, 随着其势力和影响力的不断扩大逐渐获得人们的认可, 成为众人心中的标准和典范, 成为“规范”。遵循规范的翻译被视为正统, 违反这一规范的翻译则被视为错误, 或根本就不被认可, 因此, 翻译模因是历史的产物。

从模因论视角来看, 翻译理论的进化本身就是翻译模

[收稿日期]2006-12-10

因的不断复制和传播的结果。在翻译模因库中存在着大量的翻译模因, 一方面每一模因对以前模因进行复制和继承; 另一方面它在复制和传播的过程中产生突变, 使得模因复制的结果不一定完全相同, 而是一种增值关系。因此, 翻译模因复制过程中可能出现增值或删减的动态过程。根据切斯特曼的理论, 翻译模因库里的模因有等值和等效两种复制形式, 还可以理论区分出语义等值/等效模因和语用等值/等效模因。翻译模因库里的模因表现为信息从源语到目标语的转化过程, 是一种非对等的复制和扩散, 包括意译模因、节译模因、略译模因、译述模因等翻译模因变体。

翻译界的异化与归化之争常把两者绝对化, 即非此即彼的关系。模因论可以使我们从一种全新的角度来审视翻译策略范畴中的归化与异化的问题, 它可为当今译界归化与异化之争提供一个新的分析工具。

3. 模因论视角下的归化与异化

归化和异化是当前翻译理论研究中两个核心的概念, 许多学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郭建中,1998; 孙致礼, 2002; 王东风,2002; 杨自俭,2002) 。从翻译模因论视角来看, 归化和异化属于策略模因, 它们使译者知道在翻译过程中能作什么。翻译中的归化、异化包含了语言形式和文化内容两个层面。归化追求译文符合译语语言及文化的规范, 满足译语读者较少异味的阅读需求; 异化追求保留原语语言及文化的特色, 丰富译语语言文化, 较好地满足译语读者对译文陌生感的需求。这两种翻译策略的选择受规范模因的制约, 也就是说, 译者知道在翻译过程中应该如何根据翻译目的、文本类型、作者的意图和读者等方面进行操作。

3. 1 在模因传播初期归化翻译策略是必要的

从翻译模因论视角来看, 原作是一个模因综合体的载体, 负载着作者的理念和作者所处的文化, 作者的理念是核心模因, 同时还附存着其它各种模因, 译者读懂了原文, 就成为模因的宿主。但由于语言这种载体因民族不同而存在差异, 异国文化的模因势必要转换载体后才能感染更多的人, 这个任务由作为特殊宿主的译者来完成。所以译者既是异国模因的解码者和被感染者, 也是异国模因的重要传播者。(张莹,2003) 在两种文化接触的初期, 译语体系与源

) , 男, 湖南益阳人, 湖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 硕士, 主要从事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作者简介]王建辉(1970—

・58・

语体系相差极大, 读者对源语的文化极其陌生, 可能因无法解码异国的模因而拒绝受到感染。在引进西方文化初期存在一些异化的表达方式, 如将“Milk Way ”译成“牛奶路”, 虽形象、准确, 却贻笑大方, 最终被“银河”所替代。在此阶段, 为了使目的语读者成功理解源语的核心模因, 译者往往采取归化翻译的策略, 它既可以使人们领略到不同文化之间不谋而合的妙趣, 也降低了读者接受的难度。

在异国文化模因向本国传播的过程中, 有些名词经过了先音译后意译的过程, 例如science 先音译为赛恩斯, 后意译为科学;democracy 先音译为德谟克拉西, 后意译为民主;telephone 先音译为德律风, 后意译为电话。这是由于音译过分抽象, 不能被普遍接受, 故采用意译。若大量采用异化策略, 则会加重读者对译文的陌生感, 加大读者接受的难度, 从而阻碍不同国家和民族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综上所述, 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中国20世纪初引入外来文化早期阶段, 归化翻译占主导地位, 这一时期许多著名翻译家提倡归化翻译策略。

, ice (冰) ,wall (, , 。

3. 2 异化翻译是模因传播的要求与趋势

归化翻译有助于读者理解源语的核心模因, 但归化译文载体中的模因不再是源语的模因本身, 而只是与译语有些类似的模因。这种译文在文化接触初期———核心模因力求生存的阶段有其积极意义, 但如果一直停留在由相似模因替代阶段, 模因将因无法自我复制而消亡。所以从模因的角度来看, 归化翻译远不能满足模因传播的需要, 因为归化的译文虽通俗易懂, 拉近了文化之间的距离, 但它把一种文化中的异质成分转化为另一种文化中人们所熟知的内容, 牺牲了大量的附载信息, 阻隔了文化交流, 剥夺了读者了解其他文化的机会。随着译入语读者对源语文化的日益熟悉, 他们将越来越有能力解码源语的其他模因, 也越来越不会满足于单纯用本国的文化解码异国模因。这时异化翻译就成为模因传播的要求与必然趋势。当然, 即使在两种文化相对熟悉后, 依然有些异族的模因难被本族的宿主所理解, 这是彼此文化的独特性造成的。但作为传播模因的宿主, 译者仍应努力地复制这个模因, 使译文成为这个模因的忠实传播载体, 而不要轻易地在本族语中找相似的模因代替。如将成语“In the kingdom of the blind men , the one eyed man is the king ”归化成“山中无老虎, 猴子称大王”, 原文中“盲人”“独眼”之类的意象被成语中的“老虎”和“猴子”替代了。其实, 译者要相信宿主的认知能力, 也许该模因最初由于陌生不能立刻感染读者, 但随着彼此文化理解的不断深入, 该模因有机会在读者的思想中被激活, 读者会从不理解变得理解, 文化从而得到成功的传播。上例中的“盲人国里独眼为王”这个新鲜的表达法可融入汉语, 丰富汉语的文化。如果译者为了达到当时的通顺和易懂, 保守地采取归化的翻译, 用本族相似的模因代替异族的模因, 本族的文化便永远失去了获得异族模因的机会, 这将是文化传播的一大损失。“既然是翻译, 在大不相同的两种语言转换的过程中, 遇到彼有此无的人名、地名、物质名称、抽象名称怎么办, 你能不面对这种现象设法或音译或意译或音意合译把这些名物一一移植过来吗?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 现代汉语中就出现了诸如威廉・莎士比亚之类的洋人名, 伦敦、巴黎之类洋地名, 咖啡、可可之类的洋饮料, 鳄鱼眼泪、一石二鸟之类的洋成语。要想避免词语的欧化, 你除

(刘重德,1998) 事实非不从事翻译, 否则, 就无处可逃。”

上, 由于译者坚持异化的翻译, 汉语已经吸收了很多外域语言的优质元素, 如:音位层级的“欧佩克、克隆、伊妹儿”; 词

汇层级的“软科学、潘多拉盒子、特洛伊木马”; 句法层级的

原因状语从句、让步状语从句和条件状语从句的后置, 以及联结成分的欧化, “或”“因”“虽”“若”等连接词都比以前更为常用; 篇章层级的插叙、倒叙、意识流手法的运用。这些都是异域模因在中国文化中成功繁殖的结果。因此作为文化传播宿主的译者, 要意识到作为文化模因传播者的职责。归化翻译只是阐释极陌生文化的权宜之计, 而努力接近编码的异化翻译才应是译者孜孜以求的不变目标。运用异化策略能把一种文化及语言中的信息以近乎其本来面目的方式呈现给另一种文化及语言, 不仅为后者带来了全新的成分, 而且这种成分的大量涌入, 将促使后者内部发生各种聚变, 从而导致它的根本性变化。

3. 3 。某一时, , 。此时再采, 。林纾把hon 2蜜月”, 可以说是异化的译法, 因为在当时, 汉语中没有对应的表达法, 该词的所指意义在当时的汉语中是不存在的, 所以“蜜月”一词显得新奇, 传达了异国文化风情。经过一段时间以后, 该词被人们广泛接受并使用, 其异国色彩已经消亡。这时“, 蜜月”一词就归化了, 成了汉语的一个词汇。如果现在用它作为对应的词语翻译honey 2moon 就应该是归化的译法了。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 在目的语读者看来是异化的翻译到了另一个历史时期就成为归化的翻译。由此可见, 归化和异化是一对动态的概念, 对于一个译文到底是归化还是异化的判定要到特定时期、特定的读者群中去寻找答案, 脱离了特定的时期和特定的读者群来孤立地讨论归化、异化问题是不科学的。当然, 也有一些异化的表达很难融入译语文化, 不能归化, 结果它们或被淘汰, 或永远带着“洋气”, 如鲁迅用来翻译外语反身代词复数的“自己们”, 未被汉语接受而淘汰了。

4. 结语

模因论提供了一种全新角度来审视翻译策略范畴中的归化与异化的问题。在模因传播初期归化翻译尤为必要, 可使人们领略到不同文化之间不谋而合的妙趣, 也降低了读者接受的难度; 异化翻译则追求保留原文语言及文化的特色, 把一种文化中的模因复制到另一种文化当中, 满足译入语读者对译文陌生感的需求。随着时间的推移, 异化呈现出向归化单向转化的趋势。

[参 考 文 献]

[1]Chesterman. Teaching translation t heory :t he significance of

memes[J].And rew A msterdam :Benj amins ,1996:63-71.

[2]Chesterman , A. Memes of T ranslation [M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 1997.

[3]Chesterman, A. Memetics and translation strategies[J].S y n 2apse , 2000, (5) :1-17.

[4]Vermeer, Hans J . Translation and t he “meme ”[J].Target , 1997:(9) :155-166.

[5]郭建中. 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异化与归化[J].外国语, 1998, (2) .

[6]韩江洪. 切斯特曼翻译规范论介绍[J].外语研究2004, (2) . [7]何自然, 何雪林. 模因论与社会语用[J].现代外语,2003, (2) :200-209.

[8]刘重德. “欧化”辨析—兼评归化现象[J].外语与外语教学, 1998, (5) .

[9]杨自俭. 也谈归化与异化[J].中国翻译2002, (6) .

[10]马萧. 翻译模因论与翻译教学[J].山东外语教学2005, (3) . [11]孙致礼. 中国的文学翻译:从归化趋向异化[J].中国翻译2002, (1) .

[12]王斌. 觅母与翻译[J].外语研究,2004, (3) .

[13]王东风. 归化与异化:矛与盾的交锋[J].中国翻译,2002, (5) . [14]张莹. 从觅母的角度谈异化翻译的趋势[J].深圳大学学报2003, (6) . [责任编辑:刘涛]

・59・


相关内容

  •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中的二分法_以奈达_纽马克_诺德及韦努蒂为例
  • 第29卷 第5期2006年9月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Journal of P LA University of Foreign Languages Vol . 29 No . 5Sep t . 2006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中的二分法 ---以奈达.纽马克.诺德及韦努蒂为例 朱晓菁, 杨方应 1 2 ( ...

  • 食人主义翻译理论中的译者定位(1)
  • 第32卷 第3期 湖 南 城 市 学 院 学 报 V ol. 32 No.3 2011年3月 JOURNAL OF HUNAN CITY UNIVERSITY May. 2011 食人主义翻译理论中的译者定位 欧亚美 (湖南城市学院 外语系,湖南 益阳 413000) 摘 要:巴西的食人主义翻译理论 ...

  •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在中国的旅行
  •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在中国的¨旅行" 陈 橙 [摘要] 赛义德的"旅行理论"阐述了理论运动进程中被借用.接受和改造的历史脉络.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发轫于西方的政治与文化环境,通过其著作的引进与翻译开始在中国的理论旅行,并经历了理论的接纳与研究.驳难与本土化.挖掘与运用等一系列过程. ...

  • (全英文论文)致加西亚的信对中国大学生创业的启示
  •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封面 ( 2015 届) 论文(设计)题目 作 者 学 院.专 业 班 级 指导教师(职称) 论 文 字 数 论文完成时间 大学教务处制 英语原创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200个) 一.论文说明 本写作团队致力于英语毕业论文写作与辅导服务,精通前沿理论研究.仿真编程.数据图表制作, ...

  • 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
  •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总第122期) 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 李建忠 (北京第--J'l,国语学院北京100024) 摘要: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近几年来成为一个争论焦点.有人主张翻译仍应以归化为主,有人则说归化与异化是"矛与盾的交锋".笔者认为,这些提法都过于偏执, ...

  • 直译_意译与归化_异化之比较_赵静
  • 学术研究 直译.意译与归化.异化之比较 郑州大学外国语学院 摘 赵静 要:本文从直译.意译和归化.异化这两对术语的含义入手,论述了它们各自的特点以及使用.同时,通过比较两组概念的异同让 . 关键词:翻译:直译:意译:归化:异化 1995年,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LawrenceVenuti)提出了 ...

  • 论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
  • 摘 要: 本文主要探讨了归化和异化这两组翻译中术语的定义和起源,同时也阐明了另一组翻译术语直译和意译及其相互关系,进而对归化和异化的发展前景作了分析. 关键词: 归化 异化 直译 意译 随着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实践积累的日益增加,翻译已不再被看做是单纯的语言转换过程,而是更多地涉及包含在语言中的文化 ...

  • "透明"翻译策略下的归化和异化
  • [摘要]近年来,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对外文化需求始终处于增长状态,社会方方面面受到了来自外国文化的强烈冲击.我国越发重视加强文化软实力,实行文化输出战略,向世界弘扬中华文化.由此产生了对翻译的大量需求,对广大翻译人才提出了很大挑战.而对翻译策略的探讨,虽从未停歇,但也因为古今中外的求证论述 ...

  • 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移情能力的培养
  •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传统教法与交际法结合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