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西方翻译理论中的二分法_以奈达_纽马克_诺德及韦努蒂为例

第29卷 第5期2006年9月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Journal of P LA University of Foreign Languages Vol . 29 No . 5Sep t .

2006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中的二分法

———以奈达、纽马克、诺德及韦努蒂为例

朱晓菁, 杨方应

1

2

(1.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研究生系, 河南洛阳471003; 2.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广东广州510430)

摘 要:二分法在西方翻译理论中非常普遍, 即使到了当代也仍然如此。奈达、纽马克、诺德和韦努蒂的二分法理论可以说是当代西方翻译理论二分法的代表, 在西方和我国都有比较大的影响, 对纷繁的翻译现象的确有较强的解释力。不过, 这4位理论家的二分法虽然有共通之处, 但相互之间的差异也是十分明显的, 而且都有其不足之处, 我们在学习借鉴时应该加以注意。

关键词:二分法; 奈达; 纽马克; 诺德; 韦努蒂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722X (2006) 0520078204

B i n ary Concepts i n Con tem porary W estern Tran sl a ti on Theor i es

—N i da, New mark, Nord and Rev ZHU Xiao 2jing , Y ANG 21

2

(1. Depart m ent of Graduate Studies, P LA University Pr ov . , 471003, China; 2.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oreign and Guangdong Pr ov . , 510430, China ) Abstract:A s a frequently concep ts have been and are still favored by W estern translati on scholars . Among the ts, the most fa mous are p r obably Eugene N ida, Peter Newmark, Chritiane Nord and La wrence Venuti . concep ts are well accep ted in both the W est and China, and are quite effective in exp laining many translati onal phenomena . Yet the differences bet w een the m and their defects are as often neglected as they are equated with one another .

Key words:binary concep t; V ida; Ne wmark; Nord; Venuti

  二元论是一种哲学倾向, 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精

神和物质两个实体, 是一种企图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哲学主张。(方梦之, 2004:236) 在翻译理论中, 这种倾向表现为二分法, 即将种种翻译现象分为两大类进行对比分析。这种方法具有明显的结构主义的特点, 其优点是既从整体上把握考察对象, 又将考察对象加以逻辑分割, 使研究者在宏观上了解研究对象的同时, 能够将研究结果体系化、科学化。缺点是倾向于将划分出来的两大类对立起来, 既看不到二者的重合点, 也看不到两大类之间的灰色地带, 否认多元性。

说来奇怪, 尽管二元论思想在中国传统中并不

明显, 但二分法却得到了许多中国翻译学者的认同。这些学者时常以二分法的西方理论来分析中国的翻译现象, 却没有注意到这些理论本身的问题, 甚至对这些理论之间的区别也缺乏必要的考察。因此, 对当代西方翻译理论中的二分法做一对比与分析, 在目前显得尤为必要。本文选取在我国影响最大的奈达、纽马克、诺德和韦努蒂的二分法理论, 试图分析各自的优缺点, 并指出他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1. 四位学者二分法的内容奈达、纽马克、诺德和韦努蒂的二分法理论可以说是当代西方翻译理论二分法的突出代表, 在西

收稿日期:2005-11-23

作者简介:1. 朱晓菁(1982-) , 女, 安徽明光人,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 主要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 2. 杨方应(1974-) , 男, 安徽东至人, 海军兵种指挥学院讲师,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为法律语言学和翻译。

 第5期朱晓菁, 杨方应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中的二分法

・79・

方和我国都有比较大的影响。四位学者的二分法本身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和科学性, 其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奈达的理论充分体现了二分法的特点。他在《翻译科学探索》(To w ard a S cience of Translating , 1964) 中提出了形式对等(f or mal equivalence ) 和动态对等(dyna m ic equivalence ) 两个概念。形式对等指的是在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关注信息本身, 即译语信息应当与源语信息尽可能保持一致, 尽可能再现原文的形式和内容。动态对等要遵循“效果对等原则”, 即“译语读者和信息之间的关系与源语读者和信息之间的关系实质上是相同的”, 它的目标是寻求与原文信息最贴近的、自然的对等语。

(N ida, 1964:159-166)

者; 二是尽可能地不扰乱读者的安宁, 让作者去接近读者。”(谭载喜, 1991:135) 他说的前一途径指的是“异化”, 后一种指的是“归化”。施莱尔马赫本人是主张“异化”的。韦努蒂的二分法是根据施莱尔马赫提出的“两种翻译途径”进行划分的。他在《译者的隐身》(The Translator πs Invisibility ) 一书中提出了“归化法”(domesticating method ) 和“异化法”(foreignizing method ) , 这两种方法涉及原文和翻译方法的选择。归化法采取民族中心主义的态度, 使外语文本符合译语的文化价值观, 把原作者带入译语文化, 而异化法则接受外语文本的语言及文化差异, 把读者带入外国情景。(Venuti, 2004:20)

韦努蒂认为, 归化与异化这两种翻译方法是截然不

在翻译界长期围绕直译和意译争论不休的背景同的, 因而无论采取哪一种方法都必须坚持到底, 下, 纽马克在1981年出版的《翻译问题探讨》两者不能混用, 而他本人是主张异化的。(A 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 一书中提出两种翻译方2. 四位学者二分法的异同法: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语义翻译指译者在译语总的来说, 句法和语义结构允许的前提下, 尽可能准确地再现原文的上下文意义(Ne wmark, 2002:39) , 它以原文为重心, 力求保留原作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方式, (的读者对象, 。

德国功能学派的代表人物诺德按照译文的预期功能对翻译方法进行划分:纪实翻译和工具翻译。纪实翻译是对“作者和源语读者之间的(源语文化) 交际进行纪录”(Nord, 2002:47) , 即反映源语文化传意过程的译语文化的纪录。纪实翻译包括4类:1) 逐词翻译或对照译法; 2) 直译或语法翻译; 3) 语文翻译法或学术翻译, 即直译加注法; 4) 异化翻译。(方梦之, 2004:91-92) 工具翻译是指译文要在译语文化中的一次新的交际行动中充当独立的信息传递工具(Nord, 2002:50) , 即作为译语文化中传意的工具。工具翻译要在译语文化中实现新的交际功能, 它可以分为3类:1) 功能等同的翻译, 用于技术文本和实用文本的翻译; 2) 功能相异的翻译, 即原作在文化或时间上与译语读者有较大距离, 在新的语境中保留原作功能没有太多意义, 译者对原作的功能加以调整; 3) 功能对应的翻译, 即译作与原作功能基本相应的文学翻译, 多数诗歌翻译属于这种情况。(方梦之, 2004:90)   1813年, 德国翻译家施莱尔马赫在《论翻译的方法》一文中指出:“翻译可有两种不同途径。一是尽可能地不扰乱原作者的安宁, 让读者去接近作

地方。, , , 是对传统翻。这四位学者的二分法, 总体来说有相似之处, 其理论都是为了解决翻译中出现的实际问题, 即都是以指导翻译实践为目的的。其次, 都承认翻译的可能性。翻译界长期以来争论的一个问题是可译性和不可译性。以上四位理论家都对各种翻译方法和策略进行了划分, 实际上承认了所有文本和语言现象都是可译的。

事实上, 这四位学者的二分法也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异, 国内学者有可能将它们混淆。奈达的二分法是国内学者最熟悉的, 形式对等是以源语为中心, 尽量再现原文的形式和内容, 动态对等注重读者的反应, 试图以最贴近的、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文信息, 使译语读者和译文信息之间的关系与源语读者和原文信息之间的关系本质上相同。形式对等要求译文和原文在语言的形式上保持对应, 但在有些情况下过于死板, 缺少灵活性。

纽马克的二分法相对而言较为客观, 语义翻译力求保留原作者的语言特色和独特的表达方式, 因而译文与原文的形式更为接近。交际翻译注重译文的读者对象, 主张根据文本的不同类型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在纽马克看来, 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是一个整体, 因而在翻译中不可孤立地使用某种方法, 他认为二者的结合是较为恰当的方法。语义翻译指的是译文尽量要与原文接近, 与奈达的形式对等有相似之处, 但不像形式对等那样过于机械和绝

・80・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年

 

对化。交际翻译与奈达的动态对等也不同, 在没有“雪”的语言里, “白如雪”可能令人不解, 而应说“白如霜”或“白如白鹭毛”等相应的惯用法(谭载喜, 1991:272) 。这种译法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了交际功能, 但与交际翻译仍然存在着差异。

诺德的工具翻译和纪实翻译与纽马克的二分法大致相同, 但诺德是根据文本的预期功能进行划分的, 她认为译文的预期功能决定采用何种翻译方法, 而纽马克是根据文本的类型进行划分, 即由原文的类型来决定采用哪种方法, 由此可见, 纽马克和诺德的二分法也是不同的。韦努蒂则是根据施莱尔马赫提出的两种翻译方法来进行划分的, 有些学者可能会将他的归化与异化等同于奈达的形式对等与动态对等, 事实上它们也有差别。在韦努蒂看来, 判定“异化”还是“归化”的标准是看与译入语文化有无差异, 如果有差异, 即使是采用了译入语文化的成分, 也是“归化”译法; 如果无差异, 即使保留了原文的形式, 也是“异化”译法。因此, 有时候追求形式对等并不在于完全照搬原文形式, 归化, , 非归化。由此可见, 研究。

3. 这四位学者的二分法理论在西方和国内的翻译理论界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并对翻译理论的发展起了较为重要的作用, 而且在解释诸多翻译现象的过程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奈达在世界翻译领域占有重要的地位。20世纪80年代初, 他的翻译理论传入中国, 目前已经成为当代西方翻译理论中被介绍最早、最多, 影响最大的理论(王丽君, 2004:44) , 其中对中国翻译界影响最大的就是他的“功能对等”理论。该理论刚传入时颇受推崇, 译界“言必称奈达”, 到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 奈达翻译理论开始遭到质疑。到90年代中期以后, 译界“言必称奈达理论之缺陷”(杨晓荣, 1996:8) , 大有全盘否定奈达之趋势。笔者认为, 对奈达的对等理论要做客观的分析, 全盘肯定和全盘否定的态度都是有失偏颇的。奈达针对《圣经》的翻译提出了形式对等和功能对等的翻译方法, 这是根据某一类文本提出的比较切实可行的方法, 打破了严格的字字对等的翻译方法。总的来说, 奈达的形式对等和动态对等更加强调以读者为中心, 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长久以来的直译和意译之争, “给翻译研究注入了一种新活力”(苏文秀,

1998:92) 。纽马克的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主要在文

学翻译理论中得以引用, 但是对它们的评论要明显少于对奈达的形式对等与功能对等理论的评论。

(Mundy, 2001:46) 纽马克对效果对等原则进行了批评, 然而由于过多地使用术语, 他本人也遭到了一些学者的批评。奈达在纽马克的专著《翻译问题探讨》一书的前言中也指出:“纽马克的主要贡献在于提出了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 而语义翻译主要关注源语文本的语义内容, 而交际翻译基本上关注接受者的理解和反应。这一区分与他提出的文本类型的多样性是密切相关的。”(Ne wmark, 2002:vii )

“目标文本的功能类型根据翻译目的, 即在目标语文化中所要达到的功能来确定, 因而独立于源语文本功能之外”(周红民等, 2002:198) , 在此基础上, 诺德发展了两种功能翻译模式———纪实翻译和工具翻译, 并且根据翻译目的、目标文本的功能类型, 。就现有的文献来看, 、, 。“韦努蒂提出的归化法和异化法突破了语言因素的界限, 将视野扩展到语言、文化和美学等因素。”(孙致礼, 2003:48) 韦努蒂对归化的翻译原则提出了质疑, 并批判了以往翻译中占主导地位且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的倾向, 同时提出了反对译文通顺的解构主义翻译策略, 即提倡异化的翻译。异化翻译承认差异并且在目的语中造成了文化间的差异, “其目的是要发展一种抵御以目的语文化价值观为主导地位的翻译理论和实践”(谭晓丽, 2002:133) , 以此来表现外国文本在语言和文化上的差异并且保留这些差异。韦努蒂指出了归化翻译在英美主流中潜藏的意识形态因素、殖民主义因素及翻译变异背后的时代意识与政治意识, 同时提出了克服这种倾向颇为可行的办法。“韦努蒂把归化翻译与异化翻译不仅仅看作是翻译的原则和方法问题, 而是像翻译研究派一样, 结合政治、历史和文化进行考察。”(郭建中, 2002:198)

尽管四位学者二分法的意义重大, 并对翻译理论的发展起了较为重要的作用, 然而, 它们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总体来说, 奈达、诺德及韦努蒂的二分法都过于绝对化, 相比较而言, 纽马克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较为客观一些。后者认为应根据不同的文本类型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 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奈达的形式对等过分追求译文与原文在字、词

 第5期朱晓菁, 杨方应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中的二分法

・81・

方面的完全对等,

极有可能走向荒唐的极端, 而且他的翻译观主要来自于他对《圣经》的翻译和研究, 因而他更多地关注交际性和易懂性。他所提出的翻译标准和他的效果对等原则遭到许多学者质疑。纽马克提出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在翻译界引起了很大反响, 他的二分法较为客观。然而, “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的提法也不理想, 因为任何翻译都离不开语义的传达, 无不是为了人们思想的沟通, 上述提法容易招致误解和批评”。(廖七一, 2001:191) 诺德的纪实翻译和工具翻译是根据文本的功能进行划分的, 她针对文本的不同将其进行细分, 然而在实际的翻译中这两种翻译方法也并非完全对立的关系。韦努蒂提出归化和异化两种翻译策略, 然而, 他本人认为归化与异化这两种翻译方法是截然不同的, 因而无论采取哪一种方法都必须坚持到底, 两者是不能混用的。他本人所主张的异化策略, 在实际的翻译过程中可能行不通。异化翻译保留了源语文本同中之异, 在忠于原文的同时却会破坏译语文化的规范, 使用异化的翻译方法有时会使译文显得不太通顺。笔者认为, 用不同, 两种方法是互相补充的关系, 对的对立。

4. 地提出了“抵抗式翻译”, 也很有积极意义。

(3) 目前国内对奈达及韦努蒂的二分法评论较多, 然而有些学者的态度较为极端, 笔者认为仍要进行合理的分析和评论。四位学者的二分法都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同时也存在一定的不足, 我们要对它们的优缺点进行具体的分析。中国翻译界普遍认为, 二分法是西方人所特有的, 事实上, “直译与意译之争, 在我国自有翻译之时起就已存在”(罗新璋, 1984:4) , 而且早在佛经翻译时期的“文质”之争就已体现出较为明显的二分法思想。

(4) 二分法也存在一定的缺陷。二分法的划分有时过于绝对, 使有关的两个概念处于相互对立的状态。翻译其实是个很复杂的问题, 西方的二分法与翻译实践有可能是不相符的, 实际的翻译问题并不是非此即彼的问题。四位学者的二分法都存在相互对立的问题, 忽视了两种对立的方法或现象之间的过渡地带或灰色地带, 元性, 。[]. [K ].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90-92,

236.

[2]郭建中. 当代美国翻译理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2:198. [3]廖七一, 等. 当代英国翻译理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1:

191.

[4]罗新璋. 翻译论集[C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4:4.

[5]苏文秀. 奈达和纽马克翻译理论比较[J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1998,

(3) .

[6]孙致礼. 再谈文学翻译的策略问题[J ].中国翻译, 2003, (4) . [7]谭晓丽. 从归化与异化之争谈英汉习语互译[J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0, (6) :1331

[8]谭载喜. 西方翻译简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1:272.

[9]谭载喜. 新编奈达论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2:

xix .

[10]王丽君. 奈达翻译理论引发的启示[J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4,

(5) .

[11]杨晓荣. 翻译理论研究的调整期[J ].中国翻译, 1996(6) :8-11. [12]周红民, 肖建安, 刘南. 论翻译的功能观———也释德国功能派[J ].零

综上所述, , 他们的二分法对中国翻

译理论有如下几点启示:

(1) 二分法与笛卡尔等人提倡的西方理性思维是相符的, 由于受到二元对立思想的影响, 它是将“一分为二”看问题的方法运用到翻译研究中, 二分法是较为实用的方法。由于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 二分法看问题可以更加全面, 它是结构主义主要的手法, 比较理性和科学, 而且也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因而, 二分法在20世纪60至90年代这一段时间内较为盛行, 在后殖民时期和当代的翻译研究中也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

(2) 二分法的实际内容是不断发展的。奈达的对等理论就经历了一个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 它来源和应用于实践, 并且会在实践中获得更大的发展, 从而对翻译实践起更大的指导作用。其后提出的“功能对等”理论, 无疑是对“动态对等”的一个较大发展。纽马克认为, 不同文本类型可以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 而且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是一个

(a 整体, 后来他又提出了“关联翻译法”

correlative app r oach t o translati on ) 的概念, 并指出它与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并不矛盾。韦努蒂创造性

陵学院学报, 2004, (5) . [13]M undy, Jere my .

Introducing T ranslation S tudies [M].London:Routledge

Tayl or &Francis Gr oup, 2001:46.

[14]Ne wmark, Peter . A pproaches to T ranslation [M ].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 on Press, 2002:vii, 39.

Shanghai :Shanghai

(下转第111页)

 第5期王春景 

现代印度妇女的哀歌

・111・

观察到的婚姻生活写成喜剧, 在回忆录中他写道:“在这个世界上, 似乎找出一对幸福的夫妻是很困印度现代女性的生存状态提供了一面新的镜子, 也

为他在之后的作品中描写不同的女性、展示女性的

难的事”(96) 。他也记录了创作《黑房间》时自己解放历程奠定了基础。对女性问题的思考:“女性是男性的对立面, 男性

是女性永远的压迫者, 我为这样的观念感到困扰。注释:男性为女性准备了第二个地方, 让她生活在那里, ①以下凡出自The D ark Roo m 一书的引文, 只标注页码, 不她失去了自己的自由、个性、观点和地位, 妻子在再另注。印度教社会就是理想的牺牲品。”(116) 这体现出纳拉扬对印度女性的同情。这一段生活经历为《黑房间》的创作奠定了基础, 作家以莎维德丽的悲剧, 展示了印度妇女的生存状态, 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印度女性问题的思考。

5. 结语

参考文献:

[1]迭朗善, 译. 摩奴法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6.

[2]闵冬朝. 国际妇女运动[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1.

[3]毛姆. 毛姆读书随笔[M].刘文荣, 译. 上海:上海

英迪拉・甘地曾经说过:“我们的国家是一个充满矛盾和两个极端的对立面同时共存的国家, 尤其对妇女来说是如此。如果说我们有居于世界最先进行列的妇女, 我们也有列为最落后的妇女。在法律上, 所有男女之间的歧视均已被废除。然而我们都知道, 我们妇女在社会上与经济上, 除了一般困苦之外, 还遭受着更大的痛苦, 纪。”(闵冬朝, 1991:154) , 然没有塑造印度的娜拉, 的内心世界, 反抗愿望, , 为读者了解

三联书店, 2000.

[4]Naik, M. K . The Ironic V ision:A S tudy of the Fiction of

R.

K .

N arayan [M ].

Ne w Sterling Publishers

Private ited, [5]K . ].Mys ore:I ndian

1938. [R.

K . M y D ays:A M e m oir [M ].Mys ore:

Penguin Books, 1989.

(责任编辑 梁 利)

(上接第81页)

[15]N ida, Eugene . To w 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 [M].

Leiden:E . J. B rill, 1964:159, 166.

[16]Nord, Chritiane . T ranslation A s Purposeful A ctivity [M].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 on Press, 2002:47-50.

[17]Venuti, Lawrence .

The T ranslator πs Invisibility [M ].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 on Press, 2004:20-21.

(责任编辑 严辰松)

第29卷 第5期2006年9月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Journal of P LA University of Foreign Languages Vol . 29 No . 5Sep t .

2006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中的二分法

———以奈达、纽马克、诺德及韦努蒂为例

朱晓菁, 杨方应

1

2

(1.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研究生系, 河南洛阳471003; 2.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广东广州510430)

摘 要:二分法在西方翻译理论中非常普遍, 即使到了当代也仍然如此。奈达、纽马克、诺德和韦努蒂的二分法理论可以说是当代西方翻译理论二分法的代表, 在西方和我国都有比较大的影响, 对纷繁的翻译现象的确有较强的解释力。不过, 这4位理论家的二分法虽然有共通之处, 但相互之间的差异也是十分明显的, 而且都有其不足之处, 我们在学习借鉴时应该加以注意。

关键词:二分法; 奈达; 纽马克; 诺德; 韦努蒂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722X (2006) 0520078204

B i n ary Concepts i n Con tem porary W estern Tran sl a ti on Theor i es

—N i da, New mark, Nord and Rev ZHU Xiao 2jing , Y ANG 21

2

(1. Depart m ent of Graduate Studies, P LA University Pr ov . , 471003, China; 2.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oreign and Guangdong Pr ov . , 510430, China ) Abstract:A s a frequently concep ts have been and are still favored by W estern translati on scholars . Among the ts, the most fa mous are p r obably Eugene N ida, Peter Newmark, Chritiane Nord and La wrence Venuti . concep ts are well accep ted in both the W est and China, and are quite effective in exp laining many translati onal phenomena . Yet the differences bet w een the m and their defects are as often neglected as they are equated with one another .

Key words:binary concep t; V ida; Ne wmark; Nord; Venuti

  二元论是一种哲学倾向, 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精

神和物质两个实体, 是一种企图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哲学主张。(方梦之, 2004:236) 在翻译理论中, 这种倾向表现为二分法, 即将种种翻译现象分为两大类进行对比分析。这种方法具有明显的结构主义的特点, 其优点是既从整体上把握考察对象, 又将考察对象加以逻辑分割, 使研究者在宏观上了解研究对象的同时, 能够将研究结果体系化、科学化。缺点是倾向于将划分出来的两大类对立起来, 既看不到二者的重合点, 也看不到两大类之间的灰色地带, 否认多元性。

说来奇怪, 尽管二元论思想在中国传统中并不

明显, 但二分法却得到了许多中国翻译学者的认同。这些学者时常以二分法的西方理论来分析中国的翻译现象, 却没有注意到这些理论本身的问题, 甚至对这些理论之间的区别也缺乏必要的考察。因此, 对当代西方翻译理论中的二分法做一对比与分析, 在目前显得尤为必要。本文选取在我国影响最大的奈达、纽马克、诺德和韦努蒂的二分法理论, 试图分析各自的优缺点, 并指出他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1. 四位学者二分法的内容奈达、纽马克、诺德和韦努蒂的二分法理论可以说是当代西方翻译理论二分法的突出代表, 在西

收稿日期:2005-11-23

作者简介:1. 朱晓菁(1982-) , 女, 安徽明光人,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 主要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 2. 杨方应(1974-) , 男, 安徽东至人, 海军兵种指挥学院讲师,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为法律语言学和翻译。

 第5期朱晓菁, 杨方应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中的二分法

・79・

方和我国都有比较大的影响。四位学者的二分法本身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和科学性, 其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奈达的理论充分体现了二分法的特点。他在《翻译科学探索》(To w ard a S cience of Translating , 1964) 中提出了形式对等(f or mal equivalence ) 和动态对等(dyna m ic equivalence ) 两个概念。形式对等指的是在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关注信息本身, 即译语信息应当与源语信息尽可能保持一致, 尽可能再现原文的形式和内容。动态对等要遵循“效果对等原则”, 即“译语读者和信息之间的关系与源语读者和信息之间的关系实质上是相同的”, 它的目标是寻求与原文信息最贴近的、自然的对等语。

(N ida, 1964:159-166)

者; 二是尽可能地不扰乱读者的安宁, 让作者去接近读者。”(谭载喜, 1991:135) 他说的前一途径指的是“异化”, 后一种指的是“归化”。施莱尔马赫本人是主张“异化”的。韦努蒂的二分法是根据施莱尔马赫提出的“两种翻译途径”进行划分的。他在《译者的隐身》(The Translator πs Invisibility ) 一书中提出了“归化法”(domesticating method ) 和“异化法”(foreignizing method ) , 这两种方法涉及原文和翻译方法的选择。归化法采取民族中心主义的态度, 使外语文本符合译语的文化价值观, 把原作者带入译语文化, 而异化法则接受外语文本的语言及文化差异, 把读者带入外国情景。(Venuti, 2004:20)

韦努蒂认为, 归化与异化这两种翻译方法是截然不

在翻译界长期围绕直译和意译争论不休的背景同的, 因而无论采取哪一种方法都必须坚持到底, 下, 纽马克在1981年出版的《翻译问题探讨》两者不能混用, 而他本人是主张异化的。(A 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 一书中提出两种翻译方2. 四位学者二分法的异同法: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语义翻译指译者在译语总的来说, 句法和语义结构允许的前提下, 尽可能准确地再现原文的上下文意义(Ne wmark, 2002:39) , 它以原文为重心, 力求保留原作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方式, (的读者对象, 。

德国功能学派的代表人物诺德按照译文的预期功能对翻译方法进行划分:纪实翻译和工具翻译。纪实翻译是对“作者和源语读者之间的(源语文化) 交际进行纪录”(Nord, 2002:47) , 即反映源语文化传意过程的译语文化的纪录。纪实翻译包括4类:1) 逐词翻译或对照译法; 2) 直译或语法翻译; 3) 语文翻译法或学术翻译, 即直译加注法; 4) 异化翻译。(方梦之, 2004:91-92) 工具翻译是指译文要在译语文化中的一次新的交际行动中充当独立的信息传递工具(Nord, 2002:50) , 即作为译语文化中传意的工具。工具翻译要在译语文化中实现新的交际功能, 它可以分为3类:1) 功能等同的翻译, 用于技术文本和实用文本的翻译; 2) 功能相异的翻译, 即原作在文化或时间上与译语读者有较大距离, 在新的语境中保留原作功能没有太多意义, 译者对原作的功能加以调整; 3) 功能对应的翻译, 即译作与原作功能基本相应的文学翻译, 多数诗歌翻译属于这种情况。(方梦之, 2004:90)   1813年, 德国翻译家施莱尔马赫在《论翻译的方法》一文中指出:“翻译可有两种不同途径。一是尽可能地不扰乱原作者的安宁, 让读者去接近作

地方。, , , 是对传统翻。这四位学者的二分法, 总体来说有相似之处, 其理论都是为了解决翻译中出现的实际问题, 即都是以指导翻译实践为目的的。其次, 都承认翻译的可能性。翻译界长期以来争论的一个问题是可译性和不可译性。以上四位理论家都对各种翻译方法和策略进行了划分, 实际上承认了所有文本和语言现象都是可译的。

事实上, 这四位学者的二分法也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异, 国内学者有可能将它们混淆。奈达的二分法是国内学者最熟悉的, 形式对等是以源语为中心, 尽量再现原文的形式和内容, 动态对等注重读者的反应, 试图以最贴近的、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文信息, 使译语读者和译文信息之间的关系与源语读者和原文信息之间的关系本质上相同。形式对等要求译文和原文在语言的形式上保持对应, 但在有些情况下过于死板, 缺少灵活性。

纽马克的二分法相对而言较为客观, 语义翻译力求保留原作者的语言特色和独特的表达方式, 因而译文与原文的形式更为接近。交际翻译注重译文的读者对象, 主张根据文本的不同类型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在纽马克看来, 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是一个整体, 因而在翻译中不可孤立地使用某种方法, 他认为二者的结合是较为恰当的方法。语义翻译指的是译文尽量要与原文接近, 与奈达的形式对等有相似之处, 但不像形式对等那样过于机械和绝

・80・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年

 

对化。交际翻译与奈达的动态对等也不同, 在没有“雪”的语言里, “白如雪”可能令人不解, 而应说“白如霜”或“白如白鹭毛”等相应的惯用法(谭载喜, 1991:272) 。这种译法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了交际功能, 但与交际翻译仍然存在着差异。

诺德的工具翻译和纪实翻译与纽马克的二分法大致相同, 但诺德是根据文本的预期功能进行划分的, 她认为译文的预期功能决定采用何种翻译方法, 而纽马克是根据文本的类型进行划分, 即由原文的类型来决定采用哪种方法, 由此可见, 纽马克和诺德的二分法也是不同的。韦努蒂则是根据施莱尔马赫提出的两种翻译方法来进行划分的, 有些学者可能会将他的归化与异化等同于奈达的形式对等与动态对等, 事实上它们也有差别。在韦努蒂看来, 判定“异化”还是“归化”的标准是看与译入语文化有无差异, 如果有差异, 即使是采用了译入语文化的成分, 也是“归化”译法; 如果无差异, 即使保留了原文的形式, 也是“异化”译法。因此, 有时候追求形式对等并不在于完全照搬原文形式, 归化, , 非归化。由此可见, 研究。

3. 这四位学者的二分法理论在西方和国内的翻译理论界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并对翻译理论的发展起了较为重要的作用, 而且在解释诸多翻译现象的过程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奈达在世界翻译领域占有重要的地位。20世纪80年代初, 他的翻译理论传入中国, 目前已经成为当代西方翻译理论中被介绍最早、最多, 影响最大的理论(王丽君, 2004:44) , 其中对中国翻译界影响最大的就是他的“功能对等”理论。该理论刚传入时颇受推崇, 译界“言必称奈达”, 到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 奈达翻译理论开始遭到质疑。到90年代中期以后, 译界“言必称奈达理论之缺陷”(杨晓荣, 1996:8) , 大有全盘否定奈达之趋势。笔者认为, 对奈达的对等理论要做客观的分析, 全盘肯定和全盘否定的态度都是有失偏颇的。奈达针对《圣经》的翻译提出了形式对等和功能对等的翻译方法, 这是根据某一类文本提出的比较切实可行的方法, 打破了严格的字字对等的翻译方法。总的来说, 奈达的形式对等和动态对等更加强调以读者为中心, 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长久以来的直译和意译之争, “给翻译研究注入了一种新活力”(苏文秀,

1998:92) 。纽马克的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主要在文

学翻译理论中得以引用, 但是对它们的评论要明显少于对奈达的形式对等与功能对等理论的评论。

(Mundy, 2001:46) 纽马克对效果对等原则进行了批评, 然而由于过多地使用术语, 他本人也遭到了一些学者的批评。奈达在纽马克的专著《翻译问题探讨》一书的前言中也指出:“纽马克的主要贡献在于提出了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 而语义翻译主要关注源语文本的语义内容, 而交际翻译基本上关注接受者的理解和反应。这一区分与他提出的文本类型的多样性是密切相关的。”(Ne wmark, 2002:vii )

“目标文本的功能类型根据翻译目的, 即在目标语文化中所要达到的功能来确定, 因而独立于源语文本功能之外”(周红民等, 2002:198) , 在此基础上, 诺德发展了两种功能翻译模式———纪实翻译和工具翻译, 并且根据翻译目的、目标文本的功能类型, 。就现有的文献来看, 、, 。“韦努蒂提出的归化法和异化法突破了语言因素的界限, 将视野扩展到语言、文化和美学等因素。”(孙致礼, 2003:48) 韦努蒂对归化的翻译原则提出了质疑, 并批判了以往翻译中占主导地位且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的倾向, 同时提出了反对译文通顺的解构主义翻译策略, 即提倡异化的翻译。异化翻译承认差异并且在目的语中造成了文化间的差异, “其目的是要发展一种抵御以目的语文化价值观为主导地位的翻译理论和实践”(谭晓丽, 2002:133) , 以此来表现外国文本在语言和文化上的差异并且保留这些差异。韦努蒂指出了归化翻译在英美主流中潜藏的意识形态因素、殖民主义因素及翻译变异背后的时代意识与政治意识, 同时提出了克服这种倾向颇为可行的办法。“韦努蒂把归化翻译与异化翻译不仅仅看作是翻译的原则和方法问题, 而是像翻译研究派一样, 结合政治、历史和文化进行考察。”(郭建中, 2002:198)

尽管四位学者二分法的意义重大, 并对翻译理论的发展起了较为重要的作用, 然而, 它们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总体来说, 奈达、诺德及韦努蒂的二分法都过于绝对化, 相比较而言, 纽马克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较为客观一些。后者认为应根据不同的文本类型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 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奈达的形式对等过分追求译文与原文在字、词

 第5期朱晓菁, 杨方应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中的二分法

・81・

方面的完全对等,

极有可能走向荒唐的极端, 而且他的翻译观主要来自于他对《圣经》的翻译和研究, 因而他更多地关注交际性和易懂性。他所提出的翻译标准和他的效果对等原则遭到许多学者质疑。纽马克提出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在翻译界引起了很大反响, 他的二分法较为客观。然而, “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的提法也不理想, 因为任何翻译都离不开语义的传达, 无不是为了人们思想的沟通, 上述提法容易招致误解和批评”。(廖七一, 2001:191) 诺德的纪实翻译和工具翻译是根据文本的功能进行划分的, 她针对文本的不同将其进行细分, 然而在实际的翻译中这两种翻译方法也并非完全对立的关系。韦努蒂提出归化和异化两种翻译策略, 然而, 他本人认为归化与异化这两种翻译方法是截然不同的, 因而无论采取哪一种方法都必须坚持到底, 两者是不能混用的。他本人所主张的异化策略, 在实际的翻译过程中可能行不通。异化翻译保留了源语文本同中之异, 在忠于原文的同时却会破坏译语文化的规范, 使用异化的翻译方法有时会使译文显得不太通顺。笔者认为, 用不同, 两种方法是互相补充的关系, 对的对立。

4. 地提出了“抵抗式翻译”, 也很有积极意义。

(3) 目前国内对奈达及韦努蒂的二分法评论较多, 然而有些学者的态度较为极端, 笔者认为仍要进行合理的分析和评论。四位学者的二分法都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同时也存在一定的不足, 我们要对它们的优缺点进行具体的分析。中国翻译界普遍认为, 二分法是西方人所特有的, 事实上, “直译与意译之争, 在我国自有翻译之时起就已存在”(罗新璋, 1984:4) , 而且早在佛经翻译时期的“文质”之争就已体现出较为明显的二分法思想。

(4) 二分法也存在一定的缺陷。二分法的划分有时过于绝对, 使有关的两个概念处于相互对立的状态。翻译其实是个很复杂的问题, 西方的二分法与翻译实践有可能是不相符的, 实际的翻译问题并不是非此即彼的问题。四位学者的二分法都存在相互对立的问题, 忽视了两种对立的方法或现象之间的过渡地带或灰色地带, 元性, 。[]. [K ].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90-92,

236.

[2]郭建中. 当代美国翻译理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2:198. [3]廖七一, 等. 当代英国翻译理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1:

191.

[4]罗新璋. 翻译论集[C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4:4.

[5]苏文秀. 奈达和纽马克翻译理论比较[J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1998,

(3) .

[6]孙致礼. 再谈文学翻译的策略问题[J ].中国翻译, 2003, (4) . [7]谭晓丽. 从归化与异化之争谈英汉习语互译[J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0, (6) :1331

[8]谭载喜. 西方翻译简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1:272.

[9]谭载喜. 新编奈达论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2:

xix .

[10]王丽君. 奈达翻译理论引发的启示[J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4,

(5) .

[11]杨晓荣. 翻译理论研究的调整期[J ].中国翻译, 1996(6) :8-11. [12]周红民, 肖建安, 刘南. 论翻译的功能观———也释德国功能派[J ].零

综上所述, , 他们的二分法对中国翻

译理论有如下几点启示:

(1) 二分法与笛卡尔等人提倡的西方理性思维是相符的, 由于受到二元对立思想的影响, 它是将“一分为二”看问题的方法运用到翻译研究中, 二分法是较为实用的方法。由于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 二分法看问题可以更加全面, 它是结构主义主要的手法, 比较理性和科学, 而且也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因而, 二分法在20世纪60至90年代这一段时间内较为盛行, 在后殖民时期和当代的翻译研究中也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

(2) 二分法的实际内容是不断发展的。奈达的对等理论就经历了一个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 它来源和应用于实践, 并且会在实践中获得更大的发展, 从而对翻译实践起更大的指导作用。其后提出的“功能对等”理论, 无疑是对“动态对等”的一个较大发展。纽马克认为, 不同文本类型可以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 而且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是一个

(a 整体, 后来他又提出了“关联翻译法”

correlative app r oach t o translati on ) 的概念, 并指出它与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并不矛盾。韦努蒂创造性

陵学院学报, 2004, (5) . [13]M undy, Jere my .

Introducing T ranslation S tudies [M].London:Routledge

Tayl or &Francis Gr oup, 2001:46.

[14]Ne wmark, Peter . A pproaches to T ranslation [M ].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 on Press, 2002:vii, 39.

Shanghai :Shanghai

(下转第111页)

 第5期王春景 

现代印度妇女的哀歌

・111・

观察到的婚姻生活写成喜剧, 在回忆录中他写道:“在这个世界上, 似乎找出一对幸福的夫妻是很困印度现代女性的生存状态提供了一面新的镜子, 也

为他在之后的作品中描写不同的女性、展示女性的

难的事”(96) 。他也记录了创作《黑房间》时自己解放历程奠定了基础。对女性问题的思考:“女性是男性的对立面, 男性

是女性永远的压迫者, 我为这样的观念感到困扰。注释:男性为女性准备了第二个地方, 让她生活在那里, ①以下凡出自The D ark Roo m 一书的引文, 只标注页码, 不她失去了自己的自由、个性、观点和地位, 妻子在再另注。印度教社会就是理想的牺牲品。”(116) 这体现出纳拉扬对印度女性的同情。这一段生活经历为《黑房间》的创作奠定了基础, 作家以莎维德丽的悲剧, 展示了印度妇女的生存状态, 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印度女性问题的思考。

5. 结语

参考文献:

[1]迭朗善, 译. 摩奴法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6.

[2]闵冬朝. 国际妇女运动[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1.

[3]毛姆. 毛姆读书随笔[M].刘文荣, 译. 上海:上海

英迪拉・甘地曾经说过:“我们的国家是一个充满矛盾和两个极端的对立面同时共存的国家, 尤其对妇女来说是如此。如果说我们有居于世界最先进行列的妇女, 我们也有列为最落后的妇女。在法律上, 所有男女之间的歧视均已被废除。然而我们都知道, 我们妇女在社会上与经济上, 除了一般困苦之外, 还遭受着更大的痛苦, 纪。”(闵冬朝, 1991:154) , 然没有塑造印度的娜拉, 的内心世界, 反抗愿望, , 为读者了解

三联书店, 2000.

[4]Naik, M. K . The Ironic V ision:A S tudy of the Fiction of

R.

K .

N arayan [M ].

Ne w Sterling Publishers

Private ited, [5]K . ].Mys ore:I ndian

1938. [R.

K . M y D ays:A M e m oir [M ].Mys ore:

Penguin Books, 1989.

(责任编辑 梁 利)

(上接第81页)

[15]N ida, Eugene . To w 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 [M].

Leiden:E . J. B rill, 1964:159, 166.

[16]Nord, Chritiane . T ranslation A s Purposeful A ctivity [M].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 on Press, 2002:47-50.

[17]Venuti, Lawrence .

The T ranslator πs Invisibility [M ].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 on Press, 2004:20-21.

(责任编辑 严辰松)


相关内容

  • 西方翻译理论
  • 西方翻译理论简介 中西译论因其不同的哲学思想.价值观念和语言文化习惯形成了彼此相异的译论体系.西方翻译理论有着严格的方法论.精确的理论描述.细腻和定性定量的分析.战后西方翻译研究更是欣欣向荣,翻译流派异彩纷呈,翻译大家层出不穷,翻译思想.翻译方法.研究角度日新月异.译介和引进当代西方翻译理论的成果, ...

  • 辩证反思奈达的_功能对等_理论
  • 第4卷第5期 2009年5月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 JournalofChangchun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HigherEducationEdition) Vol14 No15May12009 辩证反思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 胡 ...

  • 从动态对等到功能对等_奈达对等翻译观简述
  • 理 论 新 探 从动态对等到功能对等 --奈达对等翻译观简述 ◎张雪芳 (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 四川・成都 610064) 尤其是他的对等翻译观, 对国内外翻译学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尝试在讨论其三个阶段的 摘 要 奈达的翻译理论, 翻译思想, 分析他的形式对等和动态对等理论, 以及后来提出的功能对 ...

  • 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
  • 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浅析 摘要: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是其翻译理论体系的核心,以读者反映论作为译文判断的标准,即是译文读者对译文的反应与原文读者对原文的反应对等."功能对等"理论从多角度对翻译进行研究,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方法,但因过于强调 ...

  • 浅论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
  • 浅论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 作者:丁莹 来源:<考试周刊>2014年第09期 摘 要: 本文介绍了尤金·奈达的翻译理论对中国的影响.通过介绍其功能对等理论的内涵,功能对等的评价与影响,使读者对尤金的翻译理论有更明确的把握. 关键词: 尤金·奈达 功能对等理论 翻译 尤金·奈达(Euge ...

  • 奈达功能对等理论
  • 奈达之"功能对等"翻译理论 翻译作为语际交流的桥梁有着悠久的历史.尽管翻译早就与人类文明的发展共同进步,但构建系统的翻译理论却显得举步维艰.自20世纪80年代之后,在国内产生影响最大.影响范围最广的西方翻译理论当是奈达的"功能对等论"."等效论&qu ...

  • [国外翻译研究丛书清单]
  •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国外翻译研究丛书"清单 1. Susan Bassnett & André Lefevere Constructing Cultures: Essays on Literary Translation [英]苏珊·巴斯内特&[美]安德烈·勒菲弗 ...

  • 从功能对等论看京剧术语及剧名的英译
  • 外语语言研究大 众 文 艺 从功能对等论看京剧术语及剧名的英译 周 琰 (北京林业大学 100083) 摘要: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强调的是信息的对等,而不是形式的对应.本文根据"功能对等"理论, 结合京剧术语及剧名的语言特点, 探讨其翻译的方法策略. 关键词:功能对 ...

  • "功能对等"翻译理论--------奈达翻译理论体系的核心
  • [摘要]传统的翻译方法相关论文只围绕直译与意译之争,而奈达从<圣经>翻译提出功能对等即读者同等反应."功能对等"翻译理论是奈达翻译理论体系的核心, 是从新的视角提出的新的翻译方法,它既有深厚的理论基础, 也有丰富的实践基础,对翻译理论的进一步完善是一大贡献. [关键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