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人难于知天,夫子有何高招

《论语·颜渊》中记载: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

  当樊迟问到什么是智慧时,孔子回答说:“知人”。

知人是与人打交道的依据,也是一门极为高深的学问。孔子曾说:“凡人心险于山川,难于知天”,可见善于了解人、识别人确非易事。无论是为人处世还是治国理政,都不能不知人。知人虽然很难,但不是没有办法。孔子是怎么知人的呢?

  孔子知人的法则,可以概括为“视”“观”“察”三字。  他说:“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即审视一个人的所作所为,观察他行事的动机和方法,了解他的价值取向和志趣所在,从他的所为、所思、所乐三方面去考察,就能看清其人品。生活中,可从如下几方面入手:

?

“ 观察其言谈。

  孔子说:“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不懂得分辨别人说的话,就不可能识别人。他看中那些刚毅坚韧、质朴少言的人,认为“刚、毅、木、讷,近仁”,要求君子要“讷于言而敏于行”;反对花言巧语、言行不一的人,认为“巧言令色,鲜矣仁”,并警告说“巧言乱德”;他还反对那种说大话空话的人,认为“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说话大言不惭的人,往往很难说到做到。

?

“ 观察其行为。

  尽管一个人的言谈大多数情况下可以作为识别人的标准,但孔子依然提出:“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他认为人和言并不是完全一一对应的,不能简单凭一个人说了什么就对他作出判断。“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认识一个人,不仅要看他说什么,更要看他做什么。因此,能言善辩的子贡,以其卓越的经商、外交才干,经常得到老师的热情鼓励,而不善言谈的颜回同样以好学求仁的力行得到了老师的极高评价。

?

“ 观察其过错。

  孔子说:“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观察一个人不能只看他的优点,还要看他所犯下的错误,人们所犯的错误有很多类型,从一个人的过失中,可看出他心中“仁”的分量。另外,观察一个人对待错误的态度,也能知其品行:“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君子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并能对自己犯下的错误加以检讨和改正。

?

“ 观察众人对其的评价。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孔子强调,认识一个人,需要参考他人的评价,但不能简单听从人们各种各样的毁、誉,“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要细心考察这个人所以被毁、所以被誉的原因,能做到“善者好之,不善者恶之”的人,才值得交往。

  此外,孔子还有一些更为简单、直接的知人方法:“君子远使之而观其忠,近使之而观其敬,烦使之而观其能,卒然问焉而观其知,急与之期而观其信,委之以财而观其仁,告之以危而观其节,醉之以酒而观其侧,杂之以处而观其色”,在各种紧急关头和考验面前,仍能坚持忠信仁义之人,便是真正的君子。

    孔子知人的智慧,就是由小见大,见微知著,从日常生活的一枝一节中全面深入、由外向内地观察。换个角度看,这些法则其实也在告诉我们应该要如何为人:要经常反思自己是否在做正确的事,是否存好的动机,是否乐于安于做好事。(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 郝思斯)

《论语·颜渊》中记载: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

  当樊迟问到什么是智慧时,孔子回答说:“知人”。

知人是与人打交道的依据,也是一门极为高深的学问。孔子曾说:“凡人心险于山川,难于知天”,可见善于了解人、识别人确非易事。无论是为人处世还是治国理政,都不能不知人。知人虽然很难,但不是没有办法。孔子是怎么知人的呢?

  孔子知人的法则,可以概括为“视”“观”“察”三字。  他说:“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即审视一个人的所作所为,观察他行事的动机和方法,了解他的价值取向和志趣所在,从他的所为、所思、所乐三方面去考察,就能看清其人品。生活中,可从如下几方面入手:

?

“ 观察其言谈。

  孔子说:“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不懂得分辨别人说的话,就不可能识别人。他看中那些刚毅坚韧、质朴少言的人,认为“刚、毅、木、讷,近仁”,要求君子要“讷于言而敏于行”;反对花言巧语、言行不一的人,认为“巧言令色,鲜矣仁”,并警告说“巧言乱德”;他还反对那种说大话空话的人,认为“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说话大言不惭的人,往往很难说到做到。

?

“ 观察其行为。

  尽管一个人的言谈大多数情况下可以作为识别人的标准,但孔子依然提出:“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他认为人和言并不是完全一一对应的,不能简单凭一个人说了什么就对他作出判断。“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认识一个人,不仅要看他说什么,更要看他做什么。因此,能言善辩的子贡,以其卓越的经商、外交才干,经常得到老师的热情鼓励,而不善言谈的颜回同样以好学求仁的力行得到了老师的极高评价。

?

“ 观察其过错。

  孔子说:“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观察一个人不能只看他的优点,还要看他所犯下的错误,人们所犯的错误有很多类型,从一个人的过失中,可看出他心中“仁”的分量。另外,观察一个人对待错误的态度,也能知其品行:“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君子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并能对自己犯下的错误加以检讨和改正。

?

“ 观察众人对其的评价。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孔子强调,认识一个人,需要参考他人的评价,但不能简单听从人们各种各样的毁、誉,“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要细心考察这个人所以被毁、所以被誉的原因,能做到“善者好之,不善者恶之”的人,才值得交往。

  此外,孔子还有一些更为简单、直接的知人方法:“君子远使之而观其忠,近使之而观其敬,烦使之而观其能,卒然问焉而观其知,急与之期而观其信,委之以财而观其仁,告之以危而观其节,醉之以酒而观其侧,杂之以处而观其色”,在各种紧急关头和考验面前,仍能坚持忠信仁义之人,便是真正的君子。

    孔子知人的智慧,就是由小见大,见微知著,从日常生活的一枝一节中全面深入、由外向内地观察。换个角度看,这些法则其实也在告诉我们应该要如何为人:要经常反思自己是否在做正确的事,是否存好的动机,是否乐于安于做好事。(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 郝思斯)


相关内容

  • 简论孔子的天道与人性
  • 简论孔子的天道与人性 摘要:孔子是中国传统文化由神本转向人本的集大成者和重要标志,他将人的地位到一定高度,并要求人具有"君子"人格,从而达到仁.孔子要求人知天命,并且强调通过自己的学习从而达到知天命,而且上天是有道义的.孔子要求人敬畏天命又要求人有自己的品格,这处于向天人合一思想 ...

  • 孔子经典语录
  • 孔子的言论 (甲) 关于道德的 1.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2.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3. 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4.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5. 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 者.不必有仁. 6. 志士 ...

  • 象数与义理
  • 作者:郑彝元 周易研究 1997年01期 观象画卦,历易同源 原始<易经>发轫于律历.中国历法包括太阳历.太阴历,与根据日.月.地三者互动关系而制定的干支运气历(见于<黄帝内经>).伏羲根据仰观天象,俯察地理,观察地上动植鸟兽.人身物候种种变化,即观察天.地.人三才之象的时空 ...

  • 语文知识点
  •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出自<论语·学而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 ...

  • 由"师项橐"看孔子的为师风范
  • 孔子自幼聪慧博学.发愤忘食,学而不厌,更兼具仁义礼智之德,恭宽信敏之品,有弟子三千,七十二贤徒,作<春秋>,微言大义;留<论语>,教诲至理.吐词为经,举动成法,犹能见贤思齐.谦虚好学.敬事有礼,不愧为"千秋仁义之师,万世人伦之表".我们从"昔仲尼 ...

  • "山东人说话爱用倒装句"刷屏!网友吐槽笑哭了-
  • 原标题:大家都被"山东人说话爱用倒装句"刷屏!网友吐槽也醉了啊我天- 最近,各大社交网络都在讨论山东人说话的问题, 大家说山东人说话爱用倒装句! 感觉并没有用倒装句啊我们!! 微博↓ 知乎↓ 豆瓣八组↓ 贴吧↓ QQ群↓ 怎么回事啊你们! 真的没有用倒装句啊我们! 网友们也觉得我 ...

  • 中国传统哲学的特点
  • 2006-10-27    李存山    新浪    点击: 3841 一 谈中国传统哲学的特点,其前提是承认在中国古代有"哲学"(的思想),这个哲学与西方哲学有"相似点",或者说中西哲学有它们的普遍性,但中国哲学又有其不同于西方哲学的特殊性. "哲 ...

  • 孔子语录论语八则
  •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 1.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温习)它,不也高兴吗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 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 2.子 ...

  • [论语]20句及译文
  • 五年级<论语>背诵内容及译文 <学而篇>10句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