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关于社会分工与人的发展相互关系思想

        

第30卷第1期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Vol. 30No. 12010年1月      J ournal of South-Central U nivers ity for Nationalities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 ces )        Jan. 2010

论马克思关于社会分工与人的发展相互关系思想

杨 芳

(中南民族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学院, 湖北武汉430074)

摘 要:社会分工与人的发展的关系问题一直为思想家们所关注。马克思认为, 社会分工既能促进人的能力发展, 也是人的畸形、片面发展的根源。马克思通过分析人类发展过程中生产劳动的要素与要素之间的结合方式发生的变化, 揭示了社会分工导致人的片面发展的原因:首先, 劳动者的地位发生了改变; 其次, 劳动者与生产资料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改变; 最后, 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实现了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彻底分离。马克思还将社会分工与人的发展相联系, 论述了人类社会历史的三个阶段问题。

关键词:马克思; 社会分工; 人的发展; 关系

中图分类号:A 8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33X (2010) 01-0094-05

  自古以来, 思想家们就将社会分工与人的发展问题相联系, 探讨社会分工对人的发展的影响。但在马克思之前, 人们只是片面地论述了社会分工对人的发展的影响。古代的人们最先看到了社会分工能促进人的能力的发展, 近代的人们或者盛赞社会分工提高了人的劳动能力, 或者诅咒社会分工是导致人的能力片面化发展的根源。只有马克思在社会分工对人的发展的影响问题上进行了辩证的分析。在他看来, 社会分工既能促进人的能力发展, 也是人的畸形、片面发展的根源。并且, 马克思还分析了原本作为发展人的专业化能力的有效手段的社会分工, 如何又将人推向了“碎片化”发展深渊的原因。

一、社会分工对人的发展的双重影响

马克思认为, 社会分工既能促进人的能力发展, 也制约着人的发展, 是人的片面、畸形发展的根源。

1. 社会分工对人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其一, 社会分工有利于提高劳动技能和总结劳动经验。社会活动的范围是无限的, 而每个个体的能力是有限的, 任何个体都无法以其有限的能力去涉足无限的活动领域。而社会分工恰好为个体划分出相对固定的活动范围, 并使其在其中获得专门的知识、技能和技巧, 并将这种知识、技能和技巧流传下去:“这样获得的技术上的诀窍就能巩固、积累并迅速地传下去。”

[1]377

为类整体的能力。社会分工具有独特的整合功能, 各

个个体片面的能力集合起来形成的力量, 同单个劳动者的力量的机械总和有本质的差别, 它能摆脱个体的局限, 扩大活动范围, 缩短劳动时间, 形成单个人不可发挥出来的巨大力量。马克思指出, “劳动者在有计划地同别人共同工作中, 摆脱了他的个人局限, 并发挥出他的种属能力。”古罗马的巨大工程、古中国的长城和古埃及的金字塔都是这种种属能力创造出来的奇迹。因此, 马克思指出:“分工是迄

[2]43今为止历史的主要力量之一”。

[1]366

2. 社会分工制约着人的发展。其一, 社会分工造成了人的劳动、活动的固定性、片面性。马克思认为, 社会分工使个人被限制在狭小的活动范围内, 个人的活动表现为固定性、片面性。由于劳动者的活动终身固定于狭小的范围, 因而使个人的知识、技能和技巧具有极大的片面性, 个人的发展是畸形的。马克思指出:“当分工一出现以后, 任何人都有自己的一定的特殊的活动范围, 这个范围是强加于他的, 他不能超出这个范围……只要他不想失去生活资料, 他就

[2]29

始终应该是这样的人。”人类为了谋生, 不得不终身从事这种固定性、片面性的劳动。中世纪的农奴曾将生命的大部分时间用于维持生存的简单的劳动再生产。近代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大工业时期, 工人们为了生存每天必须长时间地守在机器旁边不断地

其二, 社会分工能将有限的个体能力整合

  收稿日期:2009-08-28

  作者简介:杨芳(1975-) , 女, 湖北省武汉市人, 中南民族大学副教授, 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

E-mail:y angfang 110@163. com

第30卷          杨 芳:论马克思关于社会分工与人的发展相互关系思想               

重复某种简单、枯燥但频率极高的操作, 接受“某种

[1]402智力上和身体上的畸形化”的命运。即使人类社

被认为是精通本行的。他作为师傅的地位, 不仅靠占

[7]86

有生产条件, 而且靠他个人的一技之长。”而在进

会发展到今天, 人们依然没有完全摆脱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自身的命运。劳动

依然是人类谋生的手段, 而不是目的。其二, 社会分工造成了人们之间社会关系的对抗性, 只要这种对抗性社会关系存在, 人们就不可能获得全面发展。马克思认为, 社会分工造成了阶级、国家之间的对立以及体脑、城乡、工农的分离, 从而造成了对抗性的社会关系, 使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呈现出对抗性、强制性和不平等性。对抗性社会关系的结果就是“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的直接结果就是人同人相异化。当人同自身相对立的时候, 他也同他人相对立。”

[4]47[3]104

入资本主义之后, 人类劳动重视的是产品的数量, 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因而发生了巨大的逆转。

“在资本的生产条件下, 问题一开始就在于数量, 因为追求的是交换价值和剩余价值。资本的已经发展的原则恰恰在于, 使特殊技能成为多余的, 并使手工劳动, 即一般直接体力劳动, 不管是熟练劳动还是筋肉紧张的劳动, 都成为多余的; 相反, 把技能投入死

[7]86

的自然力。”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工人地位发生

改变也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第一阶段, 作为资本主义生产起点的手工业阶段, 工人的数量和劳动技能是生产过程的决定性因素。在这个阶段, “工人(积累的工人) 数量同资本的数量相比应该更大; ”

[7]83

在这种对抗性社生产

会关系中, 对立面双方都只能片面发展。社会分工造

成了体脑、城乡、工农的分离, 从而使居住在城市和乡村的人都得到片面的发展, 这就是所谓的“城市动物”和“乡村动物”; 社会分工使得体力劳动者“四肢发达”而缺乏科学文化知识, 使得脑力劳动者“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而缺乏实际的技能和技巧。正如恩格斯指出:“第一次社会大分工, 即城市和乡村的分离, 立即使农村人口陷入数千年的愚昧状况, 使城市居民受到各自的专门手艺的奴役。它破坏了农村居民的精神发展的基础和城市居民的体力发展的

[5]642

基础。”

过程依然以人力为主, 劳动者的经验和技能对生产

过程具有决定性作用。第二阶段, 以分工为基础的工场手工业阶段, 劳动者成为只承担局部操作的生产者, 但劳动者的技能在生产过程中依然是重要因素。工场手工业分工是“通过手工业活动的分解, 劳动工具的专门化, 局部工人的形成以及局部工人在一个总机构中的分组和结合”

[1]403

而提高社会生产力的

有效手段。在工场手工业分工中, 工人成为承担局部职能的工具, “工场手工业把工人变成畸形物, 它压抑工人的多种多样的生产志趣和生产才能, 人为地培植工人片面的技巧”。但是, 由于工场手工业的技术基础是手工业, 工人的劳动技能和经验依然是决定劳动效果的决定性因素。工人内部还有熟练和非熟练工人之分。第三阶段, 以机器为基础的大工业分工阶段, 劳动者的经验、知识、技能被完全地排除掉了。机器生产的特点是, “整个过程是客观地按其本身的性质分解为各个组成阶段, 每个局部过程如何完成和各个局部过程如何结合的问题, 由力学、化学等等在技术上的应用来解决”。工人的劳动进一步被简单化, 工人之间劳动技能的差异消失, 人们之间只存在年龄和性别的差异, 工人在生产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完全丧失。因此, 到了机器大工业阶段, 工人完全沦为机器的附庸, 工人的劳动力价值彻底地贬值, 工人甚至沦为为资本主义生产不需要的过剩人口。

2. 人类生产劳动过程中生产资料与劳动者关系发生了改变。马克思认为,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中, 生存资料与劳动者的关系也经历了结合和分裂的过程。在资本主义社会之前, 劳动者与生产资料是结合在一起的。“在资本主义生产出现以前, 即在中

[1]416-417

[1]399

二、社会分工导致人的片面发展的原因分析

马克思很早就注意到社会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的问题。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 马克思指出:“分工提高劳动的生产力, 增加社会的财富, 促使社会精美完善, 同时却使工人陷于贫困直到变

[6]13

成机器。”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 马克思指出, 分工造成的“社会活动的这种固定化, 我们本身的产物聚合为一种统治我们、不受我们控制、使我们的愿望不能实现并使我们的打算落空的物质力量”。在《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和《资本论》中, 马克思通过分析人类发展过程中生产劳动的要素与要素之间的结合方式发生的变化, 揭示了原本作为促进人的能力专业化发展有效手段的社会分工, 如何又导致人的片面、畸形发展的原因。

1. 人类生产劳动过程中劳动者的地位发生了改变。马克思认为, 在资本主义社会以前, 人类劳动重视的是产品的质量, 因而, 劳动者的经验和技能是生产过程的决定性力量。“在手工业经营下, 问题在于产品质量, 在于单个工人的特殊技能。师傅作为师傅

[2]85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1期

世纪, 普遍地存在着以劳动者私人占有生产资料为基础的小生产:小农、自由农或依附农的农业和城市的手工业。劳动资料——土地、农具、作坊、手工业工具——都是个人的劳动资料……它们也照例是属于

[5]619

生产者自己的。”因而, 劳动者对生产过程是关心的, 其主体性、创造性能得以发挥:“每个劳工都必须熟悉全部工序, 凡是他的工具能够做的一切他都应当会做……每一个想当师傅的人都必须全盘掌握本行手艺。正因为如此, 所以中世纪的手工业者对于从事本行专业和做好这项专业还有一定的兴趣, 这种兴趣可以达到原始艺术爱好的水平。……因而他们对工作的屈从程度则远远超过对本身工作漠不关

[8]59

心的现代工人。”而人类在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之

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彻底分离。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 马克思指出:“分工只是从物质劳动和精神劳

[4]82

动分离的时候起才真正成为分工。”在《资本论》

中, 马克思指出, 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彻底分离, 是在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分工中实现的, “工场手工业分工的产物, 就是物质生产过程的智力作为别人的财产和统治工人的力量同工人相对立。这个分离过程在简单协作中开始, 在工场手工业中得到发展, 在大工业中完成。在简单协作中, 资本家在单个工人面前代表社会劳动体的统一和意志, 工场手工业使工人畸形发展, 变成局部工人, 大工业则把科学作为一种独立的生产能力与劳动分离开来, 并迫使它为

[1]400

资本服务。”在工场手工业阶段, 劳动者的经验

后, 劳动者与生产资料发生了分离。马克思指出, 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分离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前提, 也

是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基础。资本原始积累开始

[9]104

于“土地同它的勤劳的儿女相脱离”, 对于资本

和技能还是生产过程的重要因素。这是因为, 在工场手工业分工阶段, 劳动过程的分解是依据工人的技

艺和经验; 而在机器大工业分工阶段, 由于劳动过程的分解完全是根据机器的工艺性质, 消除了任何主观因素的痕迹。从机器大工业开始, 劳动者被视为完全不需要任何专门技艺, 只需要被动地伺候机器运转的人。“生产过程的智力同体力劳动相分离, 智力变成资本支配劳动的权力, 是在以机器为基础的大工业中完成的。”工人的劳动专业化被消灭, 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只是机器的有意识的附属物, “人们在这里只不过是没有意识的、动作单调的机器体系的有生命的附件, 有意识的附属物。”劳动者在资本家的眼里不过是机器运行机构中的一个活的附件。机器原来是人的智慧的结晶, 然而现在, 机器这种铁人起来反对有血有肉的工人。在这一阶段, 劳动者的体力与脑力的分裂、对立达到了极致, 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对立体现为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对立。“工人没有头脑和意志, 他们只是作为工厂躯体的肢体而存在, 这是资本的合法权利; 正因为如此, 资本才作为头脑而存在。”机器劳动极度地损害了工人的神经系统, 同时它又压抑肌肉的多方面运动, 侵吞身体和精神上的一切自由活动。工人的劳动变成了单调乏味的、令人厌恶的、只是为了谋生才不得不从事的活动。经过这样一个过程, 劳动本身所具有的智力因素逐渐从工人的劳动中一步步分离出去。由于工人长期被固定在某一固定操作上, 这种劳动不仅造成了工人身体的畸形, 也造成了工人智力的荒废。工人阶级独力承担了这个社会所有人必须的社会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 而从事精神生产的特权则只属于资产阶级, “工人阶级从事科学活动的时间越少, 另一个阶级的这种时间就越多。后一阶级

[10]576

[10]525-526

[1]464

主义生产方式来说, “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是生产的现

存条件集中到少数人手里以及这些生产条件同直接

[9]104

生产者相分离”, 这是资本主义生产资料与劳动

者分离的开始。劳动与生产资料的分离、资本主义所有制是现代一切冲突的根源。在简单协作和以分工为基础的工场手工业中, 生产条件的改变只体现在劳动者使用共同的劳动条件, 如厂房等等, 而到了机器大工业阶段, 生产条件的改变体现在劳动者使用共同的生产工具。这就意味着劳动者与生产资料分离的程度愈强, 工人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越来越微不足道。在这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 劳动者与生产资料之间的结合就成为工人之外的力量。“这种和工人一起发生的形态变化, 对工人本身是某种外在的

[10]297

东西, 与他无关, 相反地是强加于他的。”在资

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过程中, 由于追求更大剩余价值的原动力的驱动, 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关系更加尖锐对立。“在以使用机器为基础的机械工厂里, 这种变化发展到劳动工具本身。同劳动形式上从属于资本时情形一样, 这些劳动条件以及它们的改变了的面貌(被劳动本身的社会形式改变了的) , 对于工人来说仍然是异己的情况。在使用机器的条件下, 这种对立或甚至于异化, 发展成为对抗性的矛盾。”

[10]516

资本主义发展至此, “资本同雇佣劳动之

间的对立在这里发展到势不两立的程度, 因为, 资本不仅是使活的劳动力贬值的手段, 而且也是使它变

[10]564

为过剩劳动力的手段。”

3. 生产过程中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实现了

第30卷          杨 芳:论马克思关于社会分工与人的发展相互关系思想               

的人之所以能够专心致志地从事哲学思考或文学创作, 只是因为他们摆脱了一切生产上的操心, 摆脱了日常消费品的加工和运输, 而这又是因为其他人担负了所有这一切机械的操作。”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质问, “把人类的最大部分归结为抽象劳动, 这在人类发展中具有什么意义? ”

[6]14

[10]344

还没有使这种关系作为独立于他自身之外的社会权

[3]109

力和社会关系同他自己相对立。”因此, 马克思

进一步指出:“留恋那种原始的丰富是可笑的, 相信必须停留在那种完全空虚之中, 也是可笑的。”

第二阶段, 与自发分工相联系的“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这是一个社会分工与交换普遍发达的阶段。因为社会分工而彼此独立的人们又因为交换而相互依赖。货币本身是交换的必然产物, 但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却获得了凌驾于一切之上的权力。货币的发展, 首先打破了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人身依附关系, 促使了独立人格的萌芽与发展。“在货币关系中, 在发达的交换制度中(而这种表面现象使民主主义受到迷惑) , 人的依赖纽带、血统差别、教育差别等等事实上都被打破了, 被粉碎了(一切人身纽带至少都表现为人的关系) ; 各个人看起来似乎独立地(这种独立一般只不过是幻想, 确切些说, 可叫作——在彼此关系冷漠的意义上——彼此漠不关心) 自由地互相接触并在这种自由中互

[3]110

相交换; ”但是, 人们只是表面上获得了独立发展的能力, 实际上, 这种独立是以人对物的依赖为前提的。人刚刚摆脱对“人的依赖”又被置于“物的依赖”之下。这是因为, 货币的发展使人的能力转化为物的能力, 货币的特性成为人的唯一特性, “依靠货币而对我存在的东西, 我能付钱的东西, 即货币能购买的东西, 就是我——货币持有者本身。货币的力量多大, 我的力量就多大。货币的特性就是我——货币

[11]152-153持有者的特性和本质力量。”这种货币产生

[3]109

这一发问直指资本主义生产

方式的实质。在《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和《资

本论》中, 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分工的分析, 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榨取剩余价值, 是物, 是货币, 而不是人的存在。因此,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殊性在于, 它是通过最大限度地节省生产资料和最大限度地浪费人来提高生产效率的, 劳动者成为为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付出的昂贵代价。这样一种以牺牲人的发展为代价的生产方式注定是会丧失其生命力的。

三、社会分工与人的发展的三个阶段

社会分工体现着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制约着所有制的不同形式,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生产关系的性质决定了人的发展的水平和性质。与社会分工发展的三大不同阶段相联系, 人的发展也将表现为不同的性质和水平。马克思将社会分工与人的发展相结合, 论述了人类历史发展的三个阶段[3]104。

第一阶段, 与自然分工相联系的人对“人的依赖”阶段。自然分工是人类社会早期出现的由自然环境、人的自然素质所决定的简单的分工形态。自然分工的具体表现形态为年龄的分工、性别的分工, 以及由自然环境造成的不同共同体间的地域分工。由于自然分工的水平不高, 人类劳动活动以朴素、自然的形式存在着, 马克思所谓的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分工, 城乡和工农的分离以及各种对抗性社会关系还没有出现。在这种自然分工条件下, 生产力发展水平极其低下, 没有剩余产品, 社会只能实现原始的公有制。人们只能依靠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氏族或部落来生存, 这种依赖关系影响和制约着人们的行为方式和活动范围。人们在氏族或部落共同体中, 作为劳动者需要参加生产过程中的全部活动, 人的活动具有天然的“原始的丰富”性, 使人的发展具有全面性。但是这种“原始的丰富”性是没有自由发展的全面性的。一方面, 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 “生产力只是

[3]104

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另一方面, 人完全受制于自然, 还没有发展出自己全面的社会关系, “在发展的早期阶段, 单个人显得比较全面, 那正是因为他还没有造成自己丰富的关系, 并且

的力量成为人本身以外的力量, 人受这种异己的力量的控制, “这种普遍交换, 他们的互相联系, 表现为对他们本身来说是异己的无关的东西, 表现为一种物。在交换价值上, 人的社会关系转化为物的社会关系; 人的能力转化为物的能力”

[3]103-104

。个人从属于

像命运一样存在于他们之外的社会生产。马克思曾经提到交换的发展有三个阶段, 在中世纪, 当时人们交换的只是剩余产品; 在资本主义初期, 当时人们交换的是一切工业产品; 而在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阶段, 不仅人的劳动产品, 而且人的德行、爱情、信仰、知识和良心等最后也成了买卖和交换的对象, “是一切精神的或物质的东西都变成交换价值并到市场上去寻找最符合它的真正价值的评价的时期。”

这是一个个人被普遍异化的阶段, 人们只能以片面、畸形的形式发展自身。

第三阶段, 与自觉分工相联系的“自由个性”阶段。只有在马克思、恩格斯所描绘的未来理想社会

[12]79-80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1期

中, 由于扬弃了自发分工的局限性, 实现了自觉分工, 确立了共产主义公有制, 人们才能在“真实的共同体”或“自由人的联合体”中获得自由全面的发展。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 马克思、恩格斯曾有过一段经典表述:“而在共产主义社会里, 任何人都没有特殊的活动范围, 而是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 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 因而使我有可能随自己的兴趣今天干这事, 明天干那事, 上午打猎, 下午捕鱼, 傍晚从事畜牧, 晚饭后从事批判, 这样就不会使我老是一个

[2]85

猎人、渔夫、牧人或批判者。”在这里, 马克思、恩

革, 特别是旧的分工必须消灭。代之而起的应该是这样的生产组织:在这个组织中, 一方面, 任何个人都不能把自己在生产劳动这个人类生存的自然条件中所应参加的部分推到别人身上; 另一方面, 生产劳动

给每一个人提供全面发展和表现自己全部的即体力的和脑力的能力的机会, 这样, 生产劳动就不再是奴役人的手段, 而成了解放人的手段, 因此, 生产劳动就从一种负担变成一种快乐。”只有在旧的生产方式彻底变革的基础上, 社会自身才能够自觉地调节自己的社会联系和社会生产; 社会关系不再作为异己力量支配人, 而是置于人们共同控制之下。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志趣和意愿自由安排自己的活动与时间; 人成为社会的主人, 人与人之间结成“自由人的联合体”。在真正共同体的条件下, 人们才能在丰富的和全面的社会关系中获得自由与全面的发展。“人终于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 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 成为自身的主人——自由

[5]760的人”。

[5]644

格斯一方面明确地肯定共产主义社会将不再存在那

种使人片面化的自发分工; 另一方面, 又预见到共产主义社会将仍然存在社会分工, 不过这种社会分工将具有自觉的性质。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的《社会主义》篇中写道:“当社会成为全部生产资料的主人, 可以在社会范围内有计划地利用这些生产资料的时候, 社会就消灭了迄今为止的人自己的生产资料对人的奴役。不言而喻, 要不是每个人都得到解放, 社会也不能得到解放。因此, 旧的生产方式必须彻底变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 ]. 北京:人民出

版社, 1972.

[2] 马克思, 恩格斯. 德意志意识形态[M ].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3.

[3]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 ]. 北京:人民

出版社, 1979.

[4]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 ]. 北京:人民出

版社, 1995:47.

[5]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 ]. 北京:人民出

版社, 1995.

[6] 马克思.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0. [7]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M ]. 北京:人民

出版社, 1980.

[8]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 ]. 北京:人民出

版社, 1960.

[9]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8卷[M ]. 北京:人民出

版社, 1985.

[10]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M ]. 北京:人民

出版社, 1979.

[11]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 ]. 北京:人民

出版社, 1972.

[12]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 ]. 北京:人民出

版社, 1958.

(责任编辑 何海涛)

        

第30卷第1期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Vol. 30No. 12010年1月      J ournal of South-Central U nivers ity for Nationalities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 ces )        Jan. 2010

论马克思关于社会分工与人的发展相互关系思想

杨 芳

(中南民族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学院, 湖北武汉430074)

摘 要:社会分工与人的发展的关系问题一直为思想家们所关注。马克思认为, 社会分工既能促进人的能力发展, 也是人的畸形、片面发展的根源。马克思通过分析人类发展过程中生产劳动的要素与要素之间的结合方式发生的变化, 揭示了社会分工导致人的片面发展的原因:首先, 劳动者的地位发生了改变; 其次, 劳动者与生产资料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改变; 最后, 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实现了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彻底分离。马克思还将社会分工与人的发展相联系, 论述了人类社会历史的三个阶段问题。

关键词:马克思; 社会分工; 人的发展; 关系

中图分类号:A 8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33X (2010) 01-0094-05

  自古以来, 思想家们就将社会分工与人的发展问题相联系, 探讨社会分工对人的发展的影响。但在马克思之前, 人们只是片面地论述了社会分工对人的发展的影响。古代的人们最先看到了社会分工能促进人的能力的发展, 近代的人们或者盛赞社会分工提高了人的劳动能力, 或者诅咒社会分工是导致人的能力片面化发展的根源。只有马克思在社会分工对人的发展的影响问题上进行了辩证的分析。在他看来, 社会分工既能促进人的能力发展, 也是人的畸形、片面发展的根源。并且, 马克思还分析了原本作为发展人的专业化能力的有效手段的社会分工, 如何又将人推向了“碎片化”发展深渊的原因。

一、社会分工对人的发展的双重影响

马克思认为, 社会分工既能促进人的能力发展, 也制约着人的发展, 是人的片面、畸形发展的根源。

1. 社会分工对人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其一, 社会分工有利于提高劳动技能和总结劳动经验。社会活动的范围是无限的, 而每个个体的能力是有限的, 任何个体都无法以其有限的能力去涉足无限的活动领域。而社会分工恰好为个体划分出相对固定的活动范围, 并使其在其中获得专门的知识、技能和技巧, 并将这种知识、技能和技巧流传下去:“这样获得的技术上的诀窍就能巩固、积累并迅速地传下去。”

[1]377

为类整体的能力。社会分工具有独特的整合功能, 各

个个体片面的能力集合起来形成的力量, 同单个劳动者的力量的机械总和有本质的差别, 它能摆脱个体的局限, 扩大活动范围, 缩短劳动时间, 形成单个人不可发挥出来的巨大力量。马克思指出, “劳动者在有计划地同别人共同工作中, 摆脱了他的个人局限, 并发挥出他的种属能力。”古罗马的巨大工程、古中国的长城和古埃及的金字塔都是这种种属能力创造出来的奇迹。因此, 马克思指出:“分工是迄

[2]43今为止历史的主要力量之一”。

[1]366

2. 社会分工制约着人的发展。其一, 社会分工造成了人的劳动、活动的固定性、片面性。马克思认为, 社会分工使个人被限制在狭小的活动范围内, 个人的活动表现为固定性、片面性。由于劳动者的活动终身固定于狭小的范围, 因而使个人的知识、技能和技巧具有极大的片面性, 个人的发展是畸形的。马克思指出:“当分工一出现以后, 任何人都有自己的一定的特殊的活动范围, 这个范围是强加于他的, 他不能超出这个范围……只要他不想失去生活资料, 他就

[2]29

始终应该是这样的人。”人类为了谋生, 不得不终身从事这种固定性、片面性的劳动。中世纪的农奴曾将生命的大部分时间用于维持生存的简单的劳动再生产。近代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大工业时期, 工人们为了生存每天必须长时间地守在机器旁边不断地

其二, 社会分工能将有限的个体能力整合

  收稿日期:2009-08-28

  作者简介:杨芳(1975-) , 女, 湖北省武汉市人, 中南民族大学副教授, 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

E-mail:y angfang 110@163. com

第30卷          杨 芳:论马克思关于社会分工与人的发展相互关系思想               

重复某种简单、枯燥但频率极高的操作, 接受“某种

[1]402智力上和身体上的畸形化”的命运。即使人类社

被认为是精通本行的。他作为师傅的地位, 不仅靠占

[7]86

有生产条件, 而且靠他个人的一技之长。”而在进

会发展到今天, 人们依然没有完全摆脱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自身的命运。劳动

依然是人类谋生的手段, 而不是目的。其二, 社会分工造成了人们之间社会关系的对抗性, 只要这种对抗性社会关系存在, 人们就不可能获得全面发展。马克思认为, 社会分工造成了阶级、国家之间的对立以及体脑、城乡、工农的分离, 从而造成了对抗性的社会关系, 使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呈现出对抗性、强制性和不平等性。对抗性社会关系的结果就是“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的直接结果就是人同人相异化。当人同自身相对立的时候, 他也同他人相对立。”

[4]47[3]104

入资本主义之后, 人类劳动重视的是产品的数量, 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因而发生了巨大的逆转。

“在资本的生产条件下, 问题一开始就在于数量, 因为追求的是交换价值和剩余价值。资本的已经发展的原则恰恰在于, 使特殊技能成为多余的, 并使手工劳动, 即一般直接体力劳动, 不管是熟练劳动还是筋肉紧张的劳动, 都成为多余的; 相反, 把技能投入死

[7]86

的自然力。”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工人地位发生

改变也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第一阶段, 作为资本主义生产起点的手工业阶段, 工人的数量和劳动技能是生产过程的决定性因素。在这个阶段, “工人(积累的工人) 数量同资本的数量相比应该更大; ”

[7]83

在这种对抗性社生产

会关系中, 对立面双方都只能片面发展。社会分工造

成了体脑、城乡、工农的分离, 从而使居住在城市和乡村的人都得到片面的发展, 这就是所谓的“城市动物”和“乡村动物”; 社会分工使得体力劳动者“四肢发达”而缺乏科学文化知识, 使得脑力劳动者“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而缺乏实际的技能和技巧。正如恩格斯指出:“第一次社会大分工, 即城市和乡村的分离, 立即使农村人口陷入数千年的愚昧状况, 使城市居民受到各自的专门手艺的奴役。它破坏了农村居民的精神发展的基础和城市居民的体力发展的

[5]642

基础。”

过程依然以人力为主, 劳动者的经验和技能对生产

过程具有决定性作用。第二阶段, 以分工为基础的工场手工业阶段, 劳动者成为只承担局部操作的生产者, 但劳动者的技能在生产过程中依然是重要因素。工场手工业分工是“通过手工业活动的分解, 劳动工具的专门化, 局部工人的形成以及局部工人在一个总机构中的分组和结合”

[1]403

而提高社会生产力的

有效手段。在工场手工业分工中, 工人成为承担局部职能的工具, “工场手工业把工人变成畸形物, 它压抑工人的多种多样的生产志趣和生产才能, 人为地培植工人片面的技巧”。但是, 由于工场手工业的技术基础是手工业, 工人的劳动技能和经验依然是决定劳动效果的决定性因素。工人内部还有熟练和非熟练工人之分。第三阶段, 以机器为基础的大工业分工阶段, 劳动者的经验、知识、技能被完全地排除掉了。机器生产的特点是, “整个过程是客观地按其本身的性质分解为各个组成阶段, 每个局部过程如何完成和各个局部过程如何结合的问题, 由力学、化学等等在技术上的应用来解决”。工人的劳动进一步被简单化, 工人之间劳动技能的差异消失, 人们之间只存在年龄和性别的差异, 工人在生产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完全丧失。因此, 到了机器大工业阶段, 工人完全沦为机器的附庸, 工人的劳动力价值彻底地贬值, 工人甚至沦为为资本主义生产不需要的过剩人口。

2. 人类生产劳动过程中生产资料与劳动者关系发生了改变。马克思认为,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中, 生存资料与劳动者的关系也经历了结合和分裂的过程。在资本主义社会之前, 劳动者与生产资料是结合在一起的。“在资本主义生产出现以前, 即在中

[1]416-417

[1]399

二、社会分工导致人的片面发展的原因分析

马克思很早就注意到社会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的问题。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 马克思指出:“分工提高劳动的生产力, 增加社会的财富, 促使社会精美完善, 同时却使工人陷于贫困直到变

[6]13

成机器。”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 马克思指出, 分工造成的“社会活动的这种固定化, 我们本身的产物聚合为一种统治我们、不受我们控制、使我们的愿望不能实现并使我们的打算落空的物质力量”。在《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和《资本论》中, 马克思通过分析人类发展过程中生产劳动的要素与要素之间的结合方式发生的变化, 揭示了原本作为促进人的能力专业化发展有效手段的社会分工, 如何又导致人的片面、畸形发展的原因。

1. 人类生产劳动过程中劳动者的地位发生了改变。马克思认为, 在资本主义社会以前, 人类劳动重视的是产品的质量, 因而, 劳动者的经验和技能是生产过程的决定性力量。“在手工业经营下, 问题在于产品质量, 在于单个工人的特殊技能。师傅作为师傅

[2]85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1期

世纪, 普遍地存在着以劳动者私人占有生产资料为基础的小生产:小农、自由农或依附农的农业和城市的手工业。劳动资料——土地、农具、作坊、手工业工具——都是个人的劳动资料……它们也照例是属于

[5]619

生产者自己的。”因而, 劳动者对生产过程是关心的, 其主体性、创造性能得以发挥:“每个劳工都必须熟悉全部工序, 凡是他的工具能够做的一切他都应当会做……每一个想当师傅的人都必须全盘掌握本行手艺。正因为如此, 所以中世纪的手工业者对于从事本行专业和做好这项专业还有一定的兴趣, 这种兴趣可以达到原始艺术爱好的水平。……因而他们对工作的屈从程度则远远超过对本身工作漠不关

[8]59

心的现代工人。”而人类在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之

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彻底分离。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 马克思指出:“分工只是从物质劳动和精神劳

[4]82

动分离的时候起才真正成为分工。”在《资本论》

中, 马克思指出, 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彻底分离, 是在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分工中实现的, “工场手工业分工的产物, 就是物质生产过程的智力作为别人的财产和统治工人的力量同工人相对立。这个分离过程在简单协作中开始, 在工场手工业中得到发展, 在大工业中完成。在简单协作中, 资本家在单个工人面前代表社会劳动体的统一和意志, 工场手工业使工人畸形发展, 变成局部工人, 大工业则把科学作为一种独立的生产能力与劳动分离开来, 并迫使它为

[1]400

资本服务。”在工场手工业阶段, 劳动者的经验

后, 劳动者与生产资料发生了分离。马克思指出, 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分离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前提, 也

是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基础。资本原始积累开始

[9]104

于“土地同它的勤劳的儿女相脱离”, 对于资本

和技能还是生产过程的重要因素。这是因为, 在工场手工业分工阶段, 劳动过程的分解是依据工人的技

艺和经验; 而在机器大工业分工阶段, 由于劳动过程的分解完全是根据机器的工艺性质, 消除了任何主观因素的痕迹。从机器大工业开始, 劳动者被视为完全不需要任何专门技艺, 只需要被动地伺候机器运转的人。“生产过程的智力同体力劳动相分离, 智力变成资本支配劳动的权力, 是在以机器为基础的大工业中完成的。”工人的劳动专业化被消灭, 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只是机器的有意识的附属物, “人们在这里只不过是没有意识的、动作单调的机器体系的有生命的附件, 有意识的附属物。”劳动者在资本家的眼里不过是机器运行机构中的一个活的附件。机器原来是人的智慧的结晶, 然而现在, 机器这种铁人起来反对有血有肉的工人。在这一阶段, 劳动者的体力与脑力的分裂、对立达到了极致, 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对立体现为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对立。“工人没有头脑和意志, 他们只是作为工厂躯体的肢体而存在, 这是资本的合法权利; 正因为如此, 资本才作为头脑而存在。”机器劳动极度地损害了工人的神经系统, 同时它又压抑肌肉的多方面运动, 侵吞身体和精神上的一切自由活动。工人的劳动变成了单调乏味的、令人厌恶的、只是为了谋生才不得不从事的活动。经过这样一个过程, 劳动本身所具有的智力因素逐渐从工人的劳动中一步步分离出去。由于工人长期被固定在某一固定操作上, 这种劳动不仅造成了工人身体的畸形, 也造成了工人智力的荒废。工人阶级独力承担了这个社会所有人必须的社会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 而从事精神生产的特权则只属于资产阶级, “工人阶级从事科学活动的时间越少, 另一个阶级的这种时间就越多。后一阶级

[10]576

[10]525-526

[1]464

主义生产方式来说, “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是生产的现

存条件集中到少数人手里以及这些生产条件同直接

[9]104

生产者相分离”, 这是资本主义生产资料与劳动

者分离的开始。劳动与生产资料的分离、资本主义所有制是现代一切冲突的根源。在简单协作和以分工为基础的工场手工业中, 生产条件的改变只体现在劳动者使用共同的劳动条件, 如厂房等等, 而到了机器大工业阶段, 生产条件的改变体现在劳动者使用共同的生产工具。这就意味着劳动者与生产资料分离的程度愈强, 工人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越来越微不足道。在这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 劳动者与生产资料之间的结合就成为工人之外的力量。“这种和工人一起发生的形态变化, 对工人本身是某种外在的

[10]297

东西, 与他无关, 相反地是强加于他的。”在资

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过程中, 由于追求更大剩余价值的原动力的驱动, 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关系更加尖锐对立。“在以使用机器为基础的机械工厂里, 这种变化发展到劳动工具本身。同劳动形式上从属于资本时情形一样, 这些劳动条件以及它们的改变了的面貌(被劳动本身的社会形式改变了的) , 对于工人来说仍然是异己的情况。在使用机器的条件下, 这种对立或甚至于异化, 发展成为对抗性的矛盾。”

[10]516

资本主义发展至此, “资本同雇佣劳动之

间的对立在这里发展到势不两立的程度, 因为, 资本不仅是使活的劳动力贬值的手段, 而且也是使它变

[10]564

为过剩劳动力的手段。”

3. 生产过程中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实现了

第30卷          杨 芳:论马克思关于社会分工与人的发展相互关系思想               

的人之所以能够专心致志地从事哲学思考或文学创作, 只是因为他们摆脱了一切生产上的操心, 摆脱了日常消费品的加工和运输, 而这又是因为其他人担负了所有这一切机械的操作。”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质问, “把人类的最大部分归结为抽象劳动, 这在人类发展中具有什么意义? ”

[6]14

[10]344

还没有使这种关系作为独立于他自身之外的社会权

[3]109

力和社会关系同他自己相对立。”因此, 马克思

进一步指出:“留恋那种原始的丰富是可笑的, 相信必须停留在那种完全空虚之中, 也是可笑的。”

第二阶段, 与自发分工相联系的“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这是一个社会分工与交换普遍发达的阶段。因为社会分工而彼此独立的人们又因为交换而相互依赖。货币本身是交换的必然产物, 但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却获得了凌驾于一切之上的权力。货币的发展, 首先打破了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人身依附关系, 促使了独立人格的萌芽与发展。“在货币关系中, 在发达的交换制度中(而这种表面现象使民主主义受到迷惑) , 人的依赖纽带、血统差别、教育差别等等事实上都被打破了, 被粉碎了(一切人身纽带至少都表现为人的关系) ; 各个人看起来似乎独立地(这种独立一般只不过是幻想, 确切些说, 可叫作——在彼此关系冷漠的意义上——彼此漠不关心) 自由地互相接触并在这种自由中互

[3]110

相交换; ”但是, 人们只是表面上获得了独立发展的能力, 实际上, 这种独立是以人对物的依赖为前提的。人刚刚摆脱对“人的依赖”又被置于“物的依赖”之下。这是因为, 货币的发展使人的能力转化为物的能力, 货币的特性成为人的唯一特性, “依靠货币而对我存在的东西, 我能付钱的东西, 即货币能购买的东西, 就是我——货币持有者本身。货币的力量多大, 我的力量就多大。货币的特性就是我——货币

[11]152-153持有者的特性和本质力量。”这种货币产生

[3]109

这一发问直指资本主义生产

方式的实质。在《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和《资

本论》中, 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分工的分析, 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榨取剩余价值, 是物, 是货币, 而不是人的存在。因此,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殊性在于, 它是通过最大限度地节省生产资料和最大限度地浪费人来提高生产效率的, 劳动者成为为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付出的昂贵代价。这样一种以牺牲人的发展为代价的生产方式注定是会丧失其生命力的。

三、社会分工与人的发展的三个阶段

社会分工体现着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制约着所有制的不同形式,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生产关系的性质决定了人的发展的水平和性质。与社会分工发展的三大不同阶段相联系, 人的发展也将表现为不同的性质和水平。马克思将社会分工与人的发展相结合, 论述了人类历史发展的三个阶段[3]104。

第一阶段, 与自然分工相联系的人对“人的依赖”阶段。自然分工是人类社会早期出现的由自然环境、人的自然素质所决定的简单的分工形态。自然分工的具体表现形态为年龄的分工、性别的分工, 以及由自然环境造成的不同共同体间的地域分工。由于自然分工的水平不高, 人类劳动活动以朴素、自然的形式存在着, 马克思所谓的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分工, 城乡和工农的分离以及各种对抗性社会关系还没有出现。在这种自然分工条件下, 生产力发展水平极其低下, 没有剩余产品, 社会只能实现原始的公有制。人们只能依靠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氏族或部落来生存, 这种依赖关系影响和制约着人们的行为方式和活动范围。人们在氏族或部落共同体中, 作为劳动者需要参加生产过程中的全部活动, 人的活动具有天然的“原始的丰富”性, 使人的发展具有全面性。但是这种“原始的丰富”性是没有自由发展的全面性的。一方面, 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 “生产力只是

[3]104

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另一方面, 人完全受制于自然, 还没有发展出自己全面的社会关系, “在发展的早期阶段, 单个人显得比较全面, 那正是因为他还没有造成自己丰富的关系, 并且

的力量成为人本身以外的力量, 人受这种异己的力量的控制, “这种普遍交换, 他们的互相联系, 表现为对他们本身来说是异己的无关的东西, 表现为一种物。在交换价值上, 人的社会关系转化为物的社会关系; 人的能力转化为物的能力”

[3]103-104

。个人从属于

像命运一样存在于他们之外的社会生产。马克思曾经提到交换的发展有三个阶段, 在中世纪, 当时人们交换的只是剩余产品; 在资本主义初期, 当时人们交换的是一切工业产品; 而在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阶段, 不仅人的劳动产品, 而且人的德行、爱情、信仰、知识和良心等最后也成了买卖和交换的对象, “是一切精神的或物质的东西都变成交换价值并到市场上去寻找最符合它的真正价值的评价的时期。”

这是一个个人被普遍异化的阶段, 人们只能以片面、畸形的形式发展自身。

第三阶段, 与自觉分工相联系的“自由个性”阶段。只有在马克思、恩格斯所描绘的未来理想社会

[12]79-80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1期

中, 由于扬弃了自发分工的局限性, 实现了自觉分工, 确立了共产主义公有制, 人们才能在“真实的共同体”或“自由人的联合体”中获得自由全面的发展。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 马克思、恩格斯曾有过一段经典表述:“而在共产主义社会里, 任何人都没有特殊的活动范围, 而是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 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 因而使我有可能随自己的兴趣今天干这事, 明天干那事, 上午打猎, 下午捕鱼, 傍晚从事畜牧, 晚饭后从事批判, 这样就不会使我老是一个

[2]85

猎人、渔夫、牧人或批判者。”在这里, 马克思、恩

革, 特别是旧的分工必须消灭。代之而起的应该是这样的生产组织:在这个组织中, 一方面, 任何个人都不能把自己在生产劳动这个人类生存的自然条件中所应参加的部分推到别人身上; 另一方面, 生产劳动

给每一个人提供全面发展和表现自己全部的即体力的和脑力的能力的机会, 这样, 生产劳动就不再是奴役人的手段, 而成了解放人的手段, 因此, 生产劳动就从一种负担变成一种快乐。”只有在旧的生产方式彻底变革的基础上, 社会自身才能够自觉地调节自己的社会联系和社会生产; 社会关系不再作为异己力量支配人, 而是置于人们共同控制之下。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志趣和意愿自由安排自己的活动与时间; 人成为社会的主人, 人与人之间结成“自由人的联合体”。在真正共同体的条件下, 人们才能在丰富的和全面的社会关系中获得自由与全面的发展。“人终于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 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 成为自身的主人——自由

[5]760的人”。

[5]644

格斯一方面明确地肯定共产主义社会将不再存在那

种使人片面化的自发分工; 另一方面, 又预见到共产主义社会将仍然存在社会分工, 不过这种社会分工将具有自觉的性质。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的《社会主义》篇中写道:“当社会成为全部生产资料的主人, 可以在社会范围内有计划地利用这些生产资料的时候, 社会就消灭了迄今为止的人自己的生产资料对人的奴役。不言而喻, 要不是每个人都得到解放, 社会也不能得到解放。因此, 旧的生产方式必须彻底变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 ]. 北京:人民出

版社, 1972.

[2] 马克思, 恩格斯. 德意志意识形态[M ].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3.

[3]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 ]. 北京:人民

出版社, 1979.

[4]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 ]. 北京:人民出

版社, 1995:47.

[5]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 ]. 北京:人民出

版社, 1995.

[6] 马克思.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0. [7]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M ]. 北京:人民

出版社, 1980.

[8]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 ]. 北京:人民出

版社, 1960.

[9]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8卷[M ]. 北京:人民出

版社, 1985.

[10]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M ]. 北京:人民

出版社, 1979.

[11]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 ]. 北京:人民

出版社, 1972.

[12]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 ]. 北京:人民出

版社, 1958.

(责任编辑 何海涛)


相关内容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
  • 最佳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本章重点:划清两个界限: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界限.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非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界限. 1.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哲学的定义: 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即世界观的理论形态: ⑵.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 ...

  • 科学社会主义基本思想评述论文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结课论文 题目:科学社会主义基本思想评述 学院:化学化工学院 摘要:本文简单介绍了马恩关于社会主义思想 .李大钊社会主义基本思想.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的基本思想和邓小平协调发展思想的部分内容. 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人们一直都没有能力全面系统的研究当代社会基本现象的本质内 ...

  • [马列原著选读]复习思考题及答案整理
  • 第三章 "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1.怎样理解<提纲>是"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实践观点的提出在马克思世界观的发展史上具有什么样的重要意义? 答案:对于马克思来说,<提纲 ...

  • 大学马克思主义复习重点
  • 1. 为什么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因为,马克思主义是被100多年来世界历史发展进程,特别是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反 复证明了的科学真理,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和真理性,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 武器.我们的事业需要马克思主义.只有坚持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事业才能 ...

  • 异化劳动学说是马克思异化理论的惟一内容吗?
  • 内容提要:关于马克思早期的异化理论,以往我国学界的主流解读范式,是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异化劳动学说及其四个规定视为该理论的主要内容,甚至惟一内容.这种解读范式过于简单和狭窄,无法全面展现马克思早期异化理论的思想体系与丰富内容.实际上,马克思早期异化理论的思想内容绝不仅限于&l ...

  • 48.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概述_张明国
  • 2012年第4期总第80期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BeijingUniversityofChemicalTechnology (SocialSciencesEdition) No.4.2012TotalNo.80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概述 张明国 (北京化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 ...

  • 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理论
  • 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理论 [摘 要] 自然与人类问题的日益尖锐,使人们不得不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作为人类生态意识起源和发展的重要源泉之一-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无疑成为探寻解决生态问题的基本点.本文结合马克思的文本著作,通过马克思实践观深入探讨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理 ...

  •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题库
  • 一.单选题(每题1分,共20分) 1.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 ) A辩证唯物主义 B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C历史唯物主义 D唯物主义 2.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是 ( ) A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 B存在与虚无的关系问题 C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D思维和存在有无统一性的问 ...

  • 科学发展观理论探源
  • 作者:卓晓宁 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 2010年05期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071(2009)06-0043-05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