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位语法 文言文中的排比句

同位语法

文言文中的排比句、对偶句等并列结构较多,其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相同而意义相近或相反,运用这种方法很容易由已知推出未知,由易推出难。 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箭 ---- 奔:马的奔跑)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用 ---以:任用)

举类迩而见义远。(远 ----迩:近)

词性分析法

名词、代词常作宾语,

动词、形容词常作谓语,因此可由句子成分确定词义。

迁移法

文言实词在古文具有继承性和一致性的特点,因此在理解课外文言实词时可以借助于课本内学过的同一文言文实词或者借助于成语中的 相同语素。

如:除臣冼马(李密:《陈情表》)除:授予官职。

绳之以法 绳:约束、制裁

形声字法

汉字中的形声字占80%以上,而形声字的形旁具有表意功用。

因此,我们可以根据形声字的形旁去推断实词的含义。

如:“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砺:磨刀石。)

“公父母春秋高,若少屈,冀得一归觐。”(觐: 拜见)

组词法 古代词大多是单音词,在译成现代汉语时,古代的单音词就相当与现代的一个合成词。如:信:

《出师表》: “愿下亲之信之。”(信任)

《曹刿论战》: “小信未孚, 神弗福也。”(讲信用)

《邹忌讽齐王纳谏》: “忌不自信。”(相信)

《史记·刺客列传》: “今行而弗信,秦未亲也。(信物)”

语境法 从文中寻找提示信息 ,联系上下文推敲揣摩。

文言文词类活用

名词活用的类型: 1. 一般动词。 2. 使动用法。 3. 意动用法。 4. 作状语。

1. 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条件: 名词前紧接能愿动词、代词或处所名词、介宾短语,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如果两个名词连用,二者之间既非并列关系,也非修饰关系,其中必有一个活用成了动词。

1.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活用后的意义仍和这个名词的意义密切相关,只是动作化罢了。 “二月草已芽”(《采草药》)。“芽”表示“发芽”

与郑人盟。(《烛之武退秦师》) (盟约——订立盟约)

填然鼓之。 (《寡人之于国也》) (鼓——击鼓)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同上)(树木——种植)

五十者可以衣帛。 (同上)(衣服——穿上)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劝学》)(河水——游泳)

而后乃今将图南。(《逍遥游》)(南面——南飞)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 (南面——南行)

2. 名词活用为使动

名词活用为有“使...... 为”意思的动词,通常称为名词的使动用法。其特点是必带宾语。

如:“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 “王之”就是“使他为王”

既东封郑。 (《烛之武退秦师》)(疆界——使……成为疆界)

3. 名词活用为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一般涉及的是形容词和名词。形容词、名词带宾语用如意动,就是“觉得宾语怎么样”,是在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具有用作意动的形容词表示

的性质或状态,或者成为用作意动的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翻译成“以……为……”或“认为……是……”或“把……当作……”。

越国以鄙远。(《烛之武退秦师》)(边邑——把……当作边邑)

吾从而师之。 (《师说》) (老师——以……为老师)

耻学于师。 (《师说》) (羞耻——以……为羞耻)

孔子师郯子、苌弘…… (《师说》)( 老师——以……为老师)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羞耻——以……为羞耻)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阿房宫赋》) (镜子——以……为镜子)

4. 名词作状语

从句法关系看,谓语动词在句中总是出现在主语、状语后,所以,如果名词出现在动词前,而句子已有明确的主语时,即可判断名词活用成了状语 。

A .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 。B .用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作比喻,表示动作、行为特征、状态。 C .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D .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 、时间。E .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工具。F .表示事物的发展变化

A .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劝学》) (上面——向上)(下面——向下)

南取汉中。(《过秦论》)(南——向南)

B .用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作比喻,表示动作、行为特征、状态。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云——像云一样)(回声——像回声一样)

(影子——像影子一样)

常以身翼蔽沛公。(《鸿门宴》)(翅膀——像翅膀一样)

C .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

余自临安舟行适临汝。《石钟山记》(船——用船)

吾得兄事之。(《鸿门宴》)(兄长——以对待兄长之礼)

D .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 、时间

内立法度。(《过秦论》) (国内——在国内)

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夜间——在夜间)

有大石侧立千尺。(《石钟山记》) (旁边——在旁边)

E .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工具

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过秦论》) (瓮——以瓮)(绳子——以绳子)

F .表示事物的发展变化

日削月割。 《六国论》(天——一天天地)(月——一月月地)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天——每天)

二、. 动词的活用

1. 动词活用为名词。2. 动词活用为使动用法。3. 动词活用为为动用法

1. .动词活用为名词。

v 从句法关系看,动词在句中常出现在主语、状语之后作谓语,所以,如果在谓语动词前或后出现了动词,且具有明显的表示人或事物的意义时,即可判断动词活用成了名词。这一名词一般出现在句中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有时前边有“其”或“之”字, 被定语修饰。如:求救于孙将军. (《赤壁之战》)

“救”,表示“救兵”。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烛之武退秦师》(动词“赐”作动词“为”的宾语,用作名词,恩惠)

于是从散约败 《过秦论》(动词“约”与“败”组成主谓结构,用作名词:盟约、联盟)

追亡逐北 《过秦论》 (动词“亡”“北”处在动宾结构的宾语位置,用作名词:逃跑的军队、败北的军队)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动词“至”用作名词:到的人)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传,动词作名词:流传的文字)

其进愈难,其见愈奇。 (见 : 看见的景物)

2. 动词活用为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就是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不及物动词带了宾语,一般而言可以断定活用成了使动;如:烛之武退秦师(退,带宾语“秦师”,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劝学》(輮,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

外连衡而斗诸侯《过秦论》 (斗,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相斗)

李牧连却之《六国论》(却:使……退却;击退)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兴”“亡”,动词使动用法,使……兴盛;使……灭亡)

3. 动词的为动用法

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病梅馆记》(泣:为……哭泣)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阿房宫赋》 (哀:为……而哀)

三、形容词的活用

按一般语法,形容词不能带宾语,所以,如果形容词出现在代词前面,就可以判断它活用成了动词;同理,如形容词出现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前,而它和后面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之间又构不成偏正关系,那么这个形容词就活用成了动词。 明白了没?

回答者: chenyusi27 | 二级 | 2011-6-25 10:09

呵呵 翻译嘛,就是变成能说的话。这是最重要的,要忠实原文的情景境,还要符合说过话表达的习惯。像你说的这句话,把它说成当还是当了都无不可,可是当还是比较口语化的,你翻译成做就更好一点了。为 乃 则 还是判断句的标志,你还可以翻译成是。

别晕,要符合表达需要,这个最重要。

回答者: bienanweiwole | 六级 | 2011-6-25 11:07

同位语法 文言文中的排比句、对偶句等并列结构较多,其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相同而意义相近或相反,运用这种方法很容易由已知推出未知,由易推出难。 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箭 ---- 奔:马的奔跑)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用 ---以:任用)

举类迩而见义远。(远 ----迩:近)

词性分析法 名词、代词常作宾语,动词、形容词常作谓语,因此可由句子成分确定词义。

迁移法 文言实词在古文具有继承性和一致性的特点,因此在理解课外文言实词时可以借助于课本内学过的同一文言文实词或者借助于成语中的 相同语素。

如:除臣冼马(李密:《陈情表》)除:授予官职。

绳之以法 绳:约束、制裁

形声字法 汉字中的形声字占80%以上,而形声字的形旁具有表意功用。因此,我们可以根据形声字的形旁去推断实词的含义。

如:“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砺:磨刀石。)

“公父母春秋高,若少屈,冀得一归觐。”(觐: 拜见)

组词法 古代词大多是单音词,在译成现代汉语时,古代的单音词就相当与现代的一个合成词。如:信:

《出师表》: “愿下亲之信之。”(信任)

《曹刿论战》: “小信未孚, 神弗福也。”(讲信用)

《邹忌讽齐王纳谏》: “忌不自信。”(相信)

《史记·刺客列传》: “今行而弗信,秦未亲也。(信物)”

语境法 从文中寻找提示信息 ,联系上下文推敲揣摩。

文言文词类活用

名词活用的类型: 1. 一般动词。 2. 使动用法。 3. 意动用法。 4. 作状语。

1. 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条件: 名词前紧接能愿动词、代词或处所名词、介宾短语,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如果两个名词连用,二者之间既非并列关系,也非修饰关系,其中必有一个活用成了动词。

1.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活用后的意义仍和这个名词的意义密切相关,只是动作化罢了。 “二月草已芽”(《采草药》)。“芽”表示“发芽”

与郑人盟。(《烛之武退秦师》) (盟约——订立盟约)

填然鼓之。 (《寡人之于国也》) (鼓——击鼓)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同上)(树木——种植)

五十者可以衣帛。 (同上)(衣服——穿上)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劝学》)(河水——游泳)

而后乃今将图南。(《逍遥游》)(南面——南飞)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 (南面——南行)

2. 名词活用为使动

名词活用为有“使...... 为”意思的动词,通常称为名词的使动用法。其特点是必带宾语。

如:“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 “王之”就是“使他为王”

既东封郑。 (《烛之武退秦师》)(疆界——使……成为疆界)

3. 名词活用为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一般涉及的是形容词和名词。形容词、名词带宾语用如意动,就是“觉得宾语怎么样”,是在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具有用作意动的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或者成为用作意动的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翻译成“以……为……”或“认为……是……”或“把……当作……”。

越国以鄙远。(《烛之武退秦师》)(边邑——把……当作边邑)

吾从而师之。 (《师说》) (老师——以……为老师)

耻学于师。 (《师说》) (羞耻——以……为羞耻)

孔子师郯子、苌弘…… (《师说》)( 老师——以……为老师)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羞耻——以……为羞耻)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阿房宫赋》) (镜子——以……为镜子)

4. 名词作状语

从句法关系看,谓语动词在句中总是出现在主语、状语后,所以,如果名词出现在动词前,而句子已有明确的主语时,即可判断名词活用成了状语 。

A .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 。B .用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作比喻,表示动作、行为特征、状态。 C .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D .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 、时间。E .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工具。F .表示事物的发展变化

A .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劝学》) (上面——向上)(下面——向下)

南取汉中。(《过秦论》)(南——向南)

B .用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作比喻,表示动作、行为特征、状态。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云——像云一样)(回声——像回声一样)

(影子——像影子一样)

常以身翼蔽沛公。(《鸿门宴》)(翅膀——像翅膀一样)

C .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

余自临安舟行适临汝。《石钟山记》(船——用船)

吾得兄事之。(《鸿门宴》)(兄长——以对待兄长之礼)

D .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 、时间

内立法度。(《过秦论》) (国内——在国内)

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夜间——在夜间)

有大石侧立千尺。(《石钟山记》) (旁边——在旁边)

E .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工具

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过秦论》) (瓮——以瓮)(绳子——以绳子)

F .表示事物的发展变化

日削月割。 《六国论》(天——一天天地)(月——一月月地)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天——每天)

二、. 动词的活用

1. 动词活用为名词。2. 动词活用为使动用法。3. 动词活用为为动用法

1. .动词活用为名词。

v 从句法关系看,动词在句中常出现在主语、状语之后作谓语,所以,如果在谓语动词前或后出现了动词,且具有明显的表示人或事物的意义时,即可判断动词活用成了名词。这一名词一般出现在句中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有时前边有“其”或“之”字, 被定语修饰。如:求救于孙将军. (《赤壁之战》)

“救”,表示“救兵”。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烛之武退秦师》(动词“赐”作动词“为”的宾语,用作名词,恩惠)

于是从散约败 《过秦论》(动词“约”与“败”组成主谓结构,用作名词:盟约、联盟)

追亡逐北 《过秦论》 (动词“亡”“北”处在动宾结构的宾语位置,用作名词:逃跑的军队、败北的军队)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动词“至”用作名词:到的人)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传,动词作名词:流传的文字)

其进愈难,其见愈奇。 (见 : 看见的景物)

2. 动词活用为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就是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不及物动词带了宾语,一般而言可以断定活用成了使动;如:烛之武退秦师(退,带宾语“秦师”,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劝学》(輮,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

外连衡而斗诸侯《过秦论》 (斗,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相斗)

李牧连却之《六国论》(却:使……退却;击退)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兴”“亡”,动词使动用法,使……兴盛;使……灭亡)

3. 动词的为动用法

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病梅馆记》(泣:为……哭泣)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阿房宫赋》 (哀:为……而哀)

三、形容词的活用

按一般语法,形容词不能带宾语,所以,如果形容词出现在代词前面,就可以判断它活用成了动词;同理,如形容词出现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前,而它和后面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之间又构不成偏正关系,那么这个形容词就活用成了动词。 明白了没? 回答者: chenyusi27 | 二级 | 2011-6-25 10:09

呵呵 翻译嘛,就是变成能说的话。这是最重要的,要忠实原文的情景境,还要符合说过话表达的习惯。像你说的这句话,把它说成当还是当了都无不可,可是当还是比较口语化的,你翻译成做就更好一点了。为 乃 则 还是判断句的标志,你还可以翻译成是。

别晕,要符合表达需要,这个最重要。

同位语法

文言文中的排比句、对偶句等并列结构较多,其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相同而意义相近或相反,运用这种方法很容易由已知推出未知,由易推出难。 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箭 ---- 奔:马的奔跑)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用 ---以:任用)

举类迩而见义远。(远 ----迩:近)

词性分析法

名词、代词常作宾语,

动词、形容词常作谓语,因此可由句子成分确定词义。

迁移法

文言实词在古文具有继承性和一致性的特点,因此在理解课外文言实词时可以借助于课本内学过的同一文言文实词或者借助于成语中的 相同语素。

如:除臣冼马(李密:《陈情表》)除:授予官职。

绳之以法 绳:约束、制裁

形声字法

汉字中的形声字占80%以上,而形声字的形旁具有表意功用。

因此,我们可以根据形声字的形旁去推断实词的含义。

如:“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砺:磨刀石。)

“公父母春秋高,若少屈,冀得一归觐。”(觐: 拜见)

组词法 古代词大多是单音词,在译成现代汉语时,古代的单音词就相当与现代的一个合成词。如:信:

《出师表》: “愿下亲之信之。”(信任)

《曹刿论战》: “小信未孚, 神弗福也。”(讲信用)

《邹忌讽齐王纳谏》: “忌不自信。”(相信)

《史记·刺客列传》: “今行而弗信,秦未亲也。(信物)”

语境法 从文中寻找提示信息 ,联系上下文推敲揣摩。

文言文词类活用

名词活用的类型: 1. 一般动词。 2. 使动用法。 3. 意动用法。 4. 作状语。

1. 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条件: 名词前紧接能愿动词、代词或处所名词、介宾短语,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如果两个名词连用,二者之间既非并列关系,也非修饰关系,其中必有一个活用成了动词。

1.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活用后的意义仍和这个名词的意义密切相关,只是动作化罢了。 “二月草已芽”(《采草药》)。“芽”表示“发芽”

与郑人盟。(《烛之武退秦师》) (盟约——订立盟约)

填然鼓之。 (《寡人之于国也》) (鼓——击鼓)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同上)(树木——种植)

五十者可以衣帛。 (同上)(衣服——穿上)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劝学》)(河水——游泳)

而后乃今将图南。(《逍遥游》)(南面——南飞)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 (南面——南行)

2. 名词活用为使动

名词活用为有“使...... 为”意思的动词,通常称为名词的使动用法。其特点是必带宾语。

如:“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 “王之”就是“使他为王”

既东封郑。 (《烛之武退秦师》)(疆界——使……成为疆界)

3. 名词活用为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一般涉及的是形容词和名词。形容词、名词带宾语用如意动,就是“觉得宾语怎么样”,是在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具有用作意动的形容词表示

的性质或状态,或者成为用作意动的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翻译成“以……为……”或“认为……是……”或“把……当作……”。

越国以鄙远。(《烛之武退秦师》)(边邑——把……当作边邑)

吾从而师之。 (《师说》) (老师——以……为老师)

耻学于师。 (《师说》) (羞耻——以……为羞耻)

孔子师郯子、苌弘…… (《师说》)( 老师——以……为老师)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羞耻——以……为羞耻)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阿房宫赋》) (镜子——以……为镜子)

4. 名词作状语

从句法关系看,谓语动词在句中总是出现在主语、状语后,所以,如果名词出现在动词前,而句子已有明确的主语时,即可判断名词活用成了状语 。

A .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 。B .用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作比喻,表示动作、行为特征、状态。 C .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D .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 、时间。E .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工具。F .表示事物的发展变化

A .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劝学》) (上面——向上)(下面——向下)

南取汉中。(《过秦论》)(南——向南)

B .用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作比喻,表示动作、行为特征、状态。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云——像云一样)(回声——像回声一样)

(影子——像影子一样)

常以身翼蔽沛公。(《鸿门宴》)(翅膀——像翅膀一样)

C .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

余自临安舟行适临汝。《石钟山记》(船——用船)

吾得兄事之。(《鸿门宴》)(兄长——以对待兄长之礼)

D .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 、时间

内立法度。(《过秦论》) (国内——在国内)

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夜间——在夜间)

有大石侧立千尺。(《石钟山记》) (旁边——在旁边)

E .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工具

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过秦论》) (瓮——以瓮)(绳子——以绳子)

F .表示事物的发展变化

日削月割。 《六国论》(天——一天天地)(月——一月月地)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天——每天)

二、. 动词的活用

1. 动词活用为名词。2. 动词活用为使动用法。3. 动词活用为为动用法

1. .动词活用为名词。

v 从句法关系看,动词在句中常出现在主语、状语之后作谓语,所以,如果在谓语动词前或后出现了动词,且具有明显的表示人或事物的意义时,即可判断动词活用成了名词。这一名词一般出现在句中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有时前边有“其”或“之”字, 被定语修饰。如:求救于孙将军. (《赤壁之战》)

“救”,表示“救兵”。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烛之武退秦师》(动词“赐”作动词“为”的宾语,用作名词,恩惠)

于是从散约败 《过秦论》(动词“约”与“败”组成主谓结构,用作名词:盟约、联盟)

追亡逐北 《过秦论》 (动词“亡”“北”处在动宾结构的宾语位置,用作名词:逃跑的军队、败北的军队)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动词“至”用作名词:到的人)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传,动词作名词:流传的文字)

其进愈难,其见愈奇。 (见 : 看见的景物)

2. 动词活用为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就是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不及物动词带了宾语,一般而言可以断定活用成了使动;如:烛之武退秦师(退,带宾语“秦师”,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劝学》(輮,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

外连衡而斗诸侯《过秦论》 (斗,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相斗)

李牧连却之《六国论》(却:使……退却;击退)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兴”“亡”,动词使动用法,使……兴盛;使……灭亡)

3. 动词的为动用法

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病梅馆记》(泣:为……哭泣)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阿房宫赋》 (哀:为……而哀)

三、形容词的活用

按一般语法,形容词不能带宾语,所以,如果形容词出现在代词前面,就可以判断它活用成了动词;同理,如形容词出现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前,而它和后面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之间又构不成偏正关系,那么这个形容词就活用成了动词。 明白了没?

回答者: chenyusi27 | 二级 | 2011-6-25 10:09

呵呵 翻译嘛,就是变成能说的话。这是最重要的,要忠实原文的情景境,还要符合说过话表达的习惯。像你说的这句话,把它说成当还是当了都无不可,可是当还是比较口语化的,你翻译成做就更好一点了。为 乃 则 还是判断句的标志,你还可以翻译成是。

别晕,要符合表达需要,这个最重要。

回答者: bienanweiwole | 六级 | 2011-6-25 11:07

同位语法 文言文中的排比句、对偶句等并列结构较多,其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相同而意义相近或相反,运用这种方法很容易由已知推出未知,由易推出难。 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箭 ---- 奔:马的奔跑)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用 ---以:任用)

举类迩而见义远。(远 ----迩:近)

词性分析法 名词、代词常作宾语,动词、形容词常作谓语,因此可由句子成分确定词义。

迁移法 文言实词在古文具有继承性和一致性的特点,因此在理解课外文言实词时可以借助于课本内学过的同一文言文实词或者借助于成语中的 相同语素。

如:除臣冼马(李密:《陈情表》)除:授予官职。

绳之以法 绳:约束、制裁

形声字法 汉字中的形声字占80%以上,而形声字的形旁具有表意功用。因此,我们可以根据形声字的形旁去推断实词的含义。

如:“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砺:磨刀石。)

“公父母春秋高,若少屈,冀得一归觐。”(觐: 拜见)

组词法 古代词大多是单音词,在译成现代汉语时,古代的单音词就相当与现代的一个合成词。如:信:

《出师表》: “愿下亲之信之。”(信任)

《曹刿论战》: “小信未孚, 神弗福也。”(讲信用)

《邹忌讽齐王纳谏》: “忌不自信。”(相信)

《史记·刺客列传》: “今行而弗信,秦未亲也。(信物)”

语境法 从文中寻找提示信息 ,联系上下文推敲揣摩。

文言文词类活用

名词活用的类型: 1. 一般动词。 2. 使动用法。 3. 意动用法。 4. 作状语。

1. 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条件: 名词前紧接能愿动词、代词或处所名词、介宾短语,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如果两个名词连用,二者之间既非并列关系,也非修饰关系,其中必有一个活用成了动词。

1.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活用后的意义仍和这个名词的意义密切相关,只是动作化罢了。 “二月草已芽”(《采草药》)。“芽”表示“发芽”

与郑人盟。(《烛之武退秦师》) (盟约——订立盟约)

填然鼓之。 (《寡人之于国也》) (鼓——击鼓)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同上)(树木——种植)

五十者可以衣帛。 (同上)(衣服——穿上)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劝学》)(河水——游泳)

而后乃今将图南。(《逍遥游》)(南面——南飞)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 (南面——南行)

2. 名词活用为使动

名词活用为有“使...... 为”意思的动词,通常称为名词的使动用法。其特点是必带宾语。

如:“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 “王之”就是“使他为王”

既东封郑。 (《烛之武退秦师》)(疆界——使……成为疆界)

3. 名词活用为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一般涉及的是形容词和名词。形容词、名词带宾语用如意动,就是“觉得宾语怎么样”,是在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具有用作意动的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或者成为用作意动的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翻译成“以……为……”或“认为……是……”或“把……当作……”。

越国以鄙远。(《烛之武退秦师》)(边邑——把……当作边邑)

吾从而师之。 (《师说》) (老师——以……为老师)

耻学于师。 (《师说》) (羞耻——以……为羞耻)

孔子师郯子、苌弘…… (《师说》)( 老师——以……为老师)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羞耻——以……为羞耻)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阿房宫赋》) (镜子——以……为镜子)

4. 名词作状语

从句法关系看,谓语动词在句中总是出现在主语、状语后,所以,如果名词出现在动词前,而句子已有明确的主语时,即可判断名词活用成了状语 。

A .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 。B .用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作比喻,表示动作、行为特征、状态。 C .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D .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 、时间。E .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工具。F .表示事物的发展变化

A .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劝学》) (上面——向上)(下面——向下)

南取汉中。(《过秦论》)(南——向南)

B .用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作比喻,表示动作、行为特征、状态。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云——像云一样)(回声——像回声一样)

(影子——像影子一样)

常以身翼蔽沛公。(《鸿门宴》)(翅膀——像翅膀一样)

C .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

余自临安舟行适临汝。《石钟山记》(船——用船)

吾得兄事之。(《鸿门宴》)(兄长——以对待兄长之礼)

D .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 、时间

内立法度。(《过秦论》) (国内——在国内)

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夜间——在夜间)

有大石侧立千尺。(《石钟山记》) (旁边——在旁边)

E .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工具

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过秦论》) (瓮——以瓮)(绳子——以绳子)

F .表示事物的发展变化

日削月割。 《六国论》(天——一天天地)(月——一月月地)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天——每天)

二、. 动词的活用

1. 动词活用为名词。2. 动词活用为使动用法。3. 动词活用为为动用法

1. .动词活用为名词。

v 从句法关系看,动词在句中常出现在主语、状语之后作谓语,所以,如果在谓语动词前或后出现了动词,且具有明显的表示人或事物的意义时,即可判断动词活用成了名词。这一名词一般出现在句中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有时前边有“其”或“之”字, 被定语修饰。如:求救于孙将军. (《赤壁之战》)

“救”,表示“救兵”。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烛之武退秦师》(动词“赐”作动词“为”的宾语,用作名词,恩惠)

于是从散约败 《过秦论》(动词“约”与“败”组成主谓结构,用作名词:盟约、联盟)

追亡逐北 《过秦论》 (动词“亡”“北”处在动宾结构的宾语位置,用作名词:逃跑的军队、败北的军队)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动词“至”用作名词:到的人)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传,动词作名词:流传的文字)

其进愈难,其见愈奇。 (见 : 看见的景物)

2. 动词活用为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就是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不及物动词带了宾语,一般而言可以断定活用成了使动;如:烛之武退秦师(退,带宾语“秦师”,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劝学》(輮,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

外连衡而斗诸侯《过秦论》 (斗,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相斗)

李牧连却之《六国论》(却:使……退却;击退)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兴”“亡”,动词使动用法,使……兴盛;使……灭亡)

3. 动词的为动用法

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病梅馆记》(泣:为……哭泣)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阿房宫赋》 (哀:为……而哀)

三、形容词的活用

按一般语法,形容词不能带宾语,所以,如果形容词出现在代词前面,就可以判断它活用成了动词;同理,如形容词出现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前,而它和后面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之间又构不成偏正关系,那么这个形容词就活用成了动词。 明白了没? 回答者: chenyusi27 | 二级 | 2011-6-25 10:09

呵呵 翻译嘛,就是变成能说的话。这是最重要的,要忠实原文的情景境,还要符合说过话表达的习惯。像你说的这句话,把它说成当还是当了都无不可,可是当还是比较口语化的,你翻译成做就更好一点了。为 乃 则 还是判断句的标志,你还可以翻译成是。

别晕,要符合表达需要,这个最重要。


相关内容

  • 现代汉语下册考试题
  • 现代汉语下册(语法)考试题 一.名词解释 1.语法 语法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研究按确定用法来运用的词类.词的屈折变化或表示相互关系的其他手段以及词在句中的功能和关系.包含词的构词.构形的规则和组词成句的规则.语法有两个含义,一指语法结构规律本身,即语法事实.一指语法学,是探索并描写语法结构的科学,是 ...

  • 现代汉语试题及答案
  • 一.选择(单选题) C1."一对花瓶"."你说的对"."面对未来"中三个"对"代表: A.一个词 B.两个词 C.三个词 D.只代表音节,不代表词 A2.下列各组词中全部是联绵词的是: A.仓猝.唐突.阑干.苗条.蝙蝠 ...

  • 英语作文练习模板-byLiu
  • 高中英语作文练习模板 姓名 须全部包含),不可任意发挥(但可对材料进行微小的.适当延伸拓展).一般采用三段十句式(每句十个字)布局.基本步骤:构思---列框架----选词造句---组织句子段落---润色---修改----完稿---誊写.英语材料作文必需解决两个难点:1,转换(将所给材料进行解读,转换 ...

  • 成考英语万能作文
  • 写作绝招(写作的七项基本原则) 一. 长短句原则 工作还得一张一驰呢,老让读者读长句,累死人!写一个短小精辟的句子,相反,却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而且如果我们把短句放在段首或者段末,也可以揭示主题:As a creature, I eat: as a man, I read. Although o ...

  • 几种SSAT题型的阅读技巧有哪些呢
  • 智课网SAT 备考资料 几种SSAT 题型的阅读技巧有哪些呢 摘要: 几种SSAT 题型的阅读技巧有哪些呢 ?在SSAT 考试中往往会出现好几种题型,并且SSAT 考试主要考察学生的阅读和词汇逻辑能力,那么考生们要如何备考呢? 本文从SSAT 阅读题型着手,帮大家分析不同 主旨题: 文章1/3处或者 ...

  • 2011考研英语冲刺作文注意事项(必读宝典)
  • 考研英语作文复习方法 很多辅导老师和辅导书,都推荐搞模板作文,这也是一个捷径.但是捷径总有弊端,如果一个人用 一种独一无二的模板,那么您的作文应该是会得到高分的,但是真的可能吗?既然是模板,在百万考生中,使用的何止几十个人,相似的句型,相似的用词,相似的 用意,都给判卷老师带来"烦恼&qu ...

  • 数学选择题六大方法
  • 数学选择题六大方法 "解题思路"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属于理论上的"定性".要想解具体的题目,还得有科学.合理.简便的方法. 有关选择题的解法的研究,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其中不乏真知灼见,现选择部分实用性较强的方法,供参考: 1. 直接法 有些选择题是由计算 ...

  • 2012中考语文重点考点及应考指南
  • 2012中考语文重点考点及应考指南 文言文 考点一:默写 基本要求:一字不漏,一字不添,一字不倒,一字不错. 考点二:诗歌鉴赏 技巧点拨: 1. 把握抒情主人公的时空立足点 1) 一类是诗人设想自己就是诗中人,为代言人倾诉衷肠: 2) 一类是诗人直抒胸臆,即主人公形象就是诗人自身形象. 2. 关注诗 ...

  • 18[孟子]两章(教师中心稿)
  • 从容说课 <(孟子)两章>选自<孟子•公孙丑下>.战国时期,诸侯各国之间的吞并战争日益激烈,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霸业,各国君主不约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体恤百姓.面对这种现实,孟子提出了他的治国理想.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主旨十分明确,突出强调"人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