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散文的再解读

  摘 要:一直以来,人们对三毛的散文多从创作手法、创作语言、文体特点、人物形象等多个方面进行解读,充分体现了三毛作品的特点和魅力,但三毛散文的字里行间还蕴含了作者的人生态度和精神追求,其散文作品中充满着作者的诗性情怀,表达了作者对人生、情感和自然的态度。为深入分析三毛散文作品中的诗意性,本文从对诗意人生的忘我追求、语言平淡而充满意境、融情于景体现原生态之美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以与同仁探讨分享。   关键词:三毛;散文;解读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9-0-01   三毛的散文是她的创作观和人生经历的体现,在文字中流淌着浓厚的诗意性。三毛诊视生活,用心写作,在写作中追寻生命的意义。因而,有人说,三毛的散文读起来像诗,让人回味无穷。在此,笔者在下文中从三个方面探讨了三毛散文中的诗意性。   一、对诗意人生的忘我追求   三毛的散文记写其人生,很多都是描写的她在旅途的所见所闻以及对于流浪的生活的记录。可以说,三毛早年很大一部分时间都处于行走和流浪状态中,她以一种肆意洒脱的方式生活着,在这种步履不息的流浪中,体现了作者对于诗意人生的忘我追求。在三毛的散文作品中,有很多都能体现其诗意人生之张扬,如《梦里花落知多少》、《撒哈拉的故事》、《哭泣的骆驼》等。这些作品都是三毛描写自己流浪生活的代表作,也是对其撒哈拉沙漠生活的反�^,体现了作者栖居异乡的诗意人生。撒哈拉炙热的沙石、炎热的气候、恶劣的环境并没有成为三毛的人间地狱,而是其享受心灵纯洁的美好热土,这里的空旷、古朴、寂静之环境使三毛获得了极大的心灵感触,并在其作品中有所明示:“几年前我去撒哈拉沙漠,那一番渺茫的天地又给了我无边的启示,物质的欲望越来越淡,心境的清明却是一日亮似一日。”[1]蓝天、白砂与朴实人情,皆给三毛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异常艰难的流浪生活中,即便是沙漠亦可成为生活之乐园,只有诗和远方才是三毛的人生追求,因而,流浪在三毛看来也就成就了其诗意人生。   二、语言平淡而充满意境   散文的语言自有其朴实直白的特点,而三毛的散文,其语言却凸显了一种诗性情趣,因而,三毛的散文亦可看作是散文诗,语言平淡却充满意境,使人倍感温暖和纯净。仔细品味三毛的散文,其朴实自然中不失诗情画意,意境充沛而又极富哲思。《搭车客》是三毛描写撒哈拉沙漠清晨的文章,作者写道:“早晨的沙漠,像被水洗过似的干净,天空是碧蓝的,没有一丝云彩,温柔的沙丘不断的铺展到视线所能及的极限。在这个时候的沙地,总使我联想起一个巨大的沉睡的女人的胴体,好似带着轻微呼吸在起伏着,那么安详沉静而深厚……”[2]这是一幅多么柔美和谐的画面,对早晨沙漠之景的直白描写虽简单,却充满本色之美,面对沙地而产生的联想是那么的大胆,而又那么的直观形象,可以将人带入一种如梦亦幻的境界之中,这种诗性意境的描写,带给人的是十足的温暖与向往。三毛散文的语言永远体现出一种灵性,一种个性,一种深沉而悠远,亦幻亦美,亦真且切,平淡却耐人寻味,直白而充满意境,这就是三毛散文的诗性。   三、融情于景体现原生态之美   景物描写与人物描写同等重要,是三毛散文的重要内容,通过景物描写,三毛体现了她对于自然和人生的思考,表达了其内心所思所想,也构成了其作品独有的特色。旅途风光让三毛流连忘返,成为了其流浪生涯中一抹去不掉的美好,三毛极尽其能地描写她所遇见的美好之景、之物,想要把它们刻入记忆的深处,在灵魂深处呼吸美之气息,即便是荒原也充满了原始的孤寂的美。读三毛描写景物的片段,常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因为三毛不仅在描写中尽可能真地反映景物的原貌,还融入了自己的独特情感,使景物描写充满了生机,而绝不呆滞。如在《荒山之夜》这篇散文中,作者虽在写夜晚,却不是简单的写景,而是在景物描写中和谐自然地融入了自己的情感,作者这样写道:“满辅碎石的沙地平坦地一直延伸到视线及不到的远方。海市蜃楼左前方有一个,右前方有两个,好似是一片片绕着小树丛的湖水。四周除了风声之外什么也听不见,死寂的大地像一个巨人一般躺在那里,它是狰狞而又凶恶的,我们在它静静展开的躯体上驶着。”[3]夜晚的撒哈拉沙漠寂静得让人听得到心跳之声,空旷无垠得让人害怕,在这个无边的大沙漠中,人在夜晚很容易迷失方向。身处如此环境的三毛在看到沙漠夜景之时,情绪触动强烈,她不仅极其细致地描写了夜晚的沉寂、沙丘的多变和沙漠的广袤之景,我们还能在“死寂”“巨人”“狰狞”“凶恶”等词语描绘中体会到作者对于沙漠既敬又畏的情感,这种描写的画面感十足,既体现了景物的原生态之美,也充满了无尽的诗意。   四、结语   三毛是中国现代作家的典范,其率性而为,原离都市文明走遍万水千山,只为追求一种诗性的生活。其散文如诗,不仅语言独特而且意境深远,我们在其散文中能看到作者对于诗意人生的追求,唯美而自然,诗意性或许是其追求的生命状态,温暖而动人。   参考文献:   [1]三毛.三毛经典作品集[M].成都:成都出版社,1995.   [2]三毛.哭泣的骆驼[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6.   [3]三毛.撒哈拉的故事[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84.   [4]詹明欧.一个诗意生命的追寻者――论三毛的散文[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9,11(3).   [5]殷羽,韦永升.诗意的栖居――三毛散文的人生注释[J].宜春学院学报,2009(31).   [6]辛林衡.三毛散文诗意性探析[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7(2).

  摘 要:一直以来,人们对三毛的散文多从创作手法、创作语言、文体特点、人物形象等多个方面进行解读,充分体现了三毛作品的特点和魅力,但三毛散文的字里行间还蕴含了作者的人生态度和精神追求,其散文作品中充满着作者的诗性情怀,表达了作者对人生、情感和自然的态度。为深入分析三毛散文作品中的诗意性,本文从对诗意人生的忘我追求、语言平淡而充满意境、融情于景体现原生态之美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以与同仁探讨分享。   关键词:三毛;散文;解读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9-0-01   三毛的散文是她的创作观和人生经历的体现,在文字中流淌着浓厚的诗意性。三毛诊视生活,用心写作,在写作中追寻生命的意义。因而,有人说,三毛的散文读起来像诗,让人回味无穷。在此,笔者在下文中从三个方面探讨了三毛散文中的诗意性。   一、对诗意人生的忘我追求   三毛的散文记写其人生,很多都是描写的她在旅途的所见所闻以及对于流浪的生活的记录。可以说,三毛早年很大一部分时间都处于行走和流浪状态中,她以一种肆意洒脱的方式生活着,在这种步履不息的流浪中,体现了作者对于诗意人生的忘我追求。在三毛的散文作品中,有很多都能体现其诗意人生之张扬,如《梦里花落知多少》、《撒哈拉的故事》、《哭泣的骆驼》等。这些作品都是三毛描写自己流浪生活的代表作,也是对其撒哈拉沙漠生活的反�^,体现了作者栖居异乡的诗意人生。撒哈拉炙热的沙石、炎热的气候、恶劣的环境并没有成为三毛的人间地狱,而是其享受心灵纯洁的美好热土,这里的空旷、古朴、寂静之环境使三毛获得了极大的心灵感触,并在其作品中有所明示:“几年前我去撒哈拉沙漠,那一番渺茫的天地又给了我无边的启示,物质的欲望越来越淡,心境的清明却是一日亮似一日。”[1]蓝天、白砂与朴实人情,皆给三毛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异常艰难的流浪生活中,即便是沙漠亦可成为生活之乐园,只有诗和远方才是三毛的人生追求,因而,流浪在三毛看来也就成就了其诗意人生。   二、语言平淡而充满意境   散文的语言自有其朴实直白的特点,而三毛的散文,其语言却凸显了一种诗性情趣,因而,三毛的散文亦可看作是散文诗,语言平淡却充满意境,使人倍感温暖和纯净。仔细品味三毛的散文,其朴实自然中不失诗情画意,意境充沛而又极富哲思。《搭车客》是三毛描写撒哈拉沙漠清晨的文章,作者写道:“早晨的沙漠,像被水洗过似的干净,天空是碧蓝的,没有一丝云彩,温柔的沙丘不断的铺展到视线所能及的极限。在这个时候的沙地,总使我联想起一个巨大的沉睡的女人的胴体,好似带着轻微呼吸在起伏着,那么安详沉静而深厚……”[2]这是一幅多么柔美和谐的画面,对早晨沙漠之景的直白描写虽简单,却充满本色之美,面对沙地而产生的联想是那么的大胆,而又那么的直观形象,可以将人带入一种如梦亦幻的境界之中,这种诗性意境的描写,带给人的是十足的温暖与向往。三毛散文的语言永远体现出一种灵性,一种个性,一种深沉而悠远,亦幻亦美,亦真且切,平淡却耐人寻味,直白而充满意境,这就是三毛散文的诗性。   三、融情于景体现原生态之美   景物描写与人物描写同等重要,是三毛散文的重要内容,通过景物描写,三毛体现了她对于自然和人生的思考,表达了其内心所思所想,也构成了其作品独有的特色。旅途风光让三毛流连忘返,成为了其流浪生涯中一抹去不掉的美好,三毛极尽其能地描写她所遇见的美好之景、之物,想要把它们刻入记忆的深处,在灵魂深处呼吸美之气息,即便是荒原也充满了原始的孤寂的美。读三毛描写景物的片段,常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因为三毛不仅在描写中尽可能真地反映景物的原貌,还融入了自己的独特情感,使景物描写充满了生机,而绝不呆滞。如在《荒山之夜》这篇散文中,作者虽在写夜晚,却不是简单的写景,而是在景物描写中和谐自然地融入了自己的情感,作者这样写道:“满辅碎石的沙地平坦地一直延伸到视线及不到的远方。海市蜃楼左前方有一个,右前方有两个,好似是一片片绕着小树丛的湖水。四周除了风声之外什么也听不见,死寂的大地像一个巨人一般躺在那里,它是狰狞而又凶恶的,我们在它静静展开的躯体上驶着。”[3]夜晚的撒哈拉沙漠寂静得让人听得到心跳之声,空旷无垠得让人害怕,在这个无边的大沙漠中,人在夜晚很容易迷失方向。身处如此环境的三毛在看到沙漠夜景之时,情绪触动强烈,她不仅极其细致地描写了夜晚的沉寂、沙丘的多变和沙漠的广袤之景,我们还能在“死寂”“巨人”“狰狞”“凶恶”等词语描绘中体会到作者对于沙漠既敬又畏的情感,这种描写的画面感十足,既体现了景物的原生态之美,也充满了无尽的诗意。   四、结语   三毛是中国现代作家的典范,其率性而为,原离都市文明走遍万水千山,只为追求一种诗性的生活。其散文如诗,不仅语言独特而且意境深远,我们在其散文中能看到作者对于诗意人生的追求,唯美而自然,诗意性或许是其追求的生命状态,温暖而动人。   参考文献:   [1]三毛.三毛经典作品集[M].成都:成都出版社,1995.   [2]三毛.哭泣的骆驼[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6.   [3]三毛.撒哈拉的故事[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84.   [4]詹明欧.一个诗意生命的追寻者――论三毛的散文[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9,11(3).   [5]殷羽,韦永升.诗意的栖居――三毛散文的人生注释[J].宜春学院学报,2009(31).   [6]辛林衡.三毛散文诗意性探析[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7(2).


相关内容

  • 旅行,为了遇见-读后感~三毛[万水千山走遍]
  • 旅行,为了遇见 还记得第一次接触三毛与她的<万水千山走遍>是高三的一个普通的午后,繁重的课业间隙我沉浸在三毛行于南美所感知到的那个世界,也曾在当时想过放下一切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而今,拾起曾中断的阅读,再次进入三毛的世界,有了许多不一样的感受.<万水千山走遍>是三毛后期写作 ...

  • 三毛创作中的女性双重心理向度解析
  • 万方数据 万 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 方数据 嚣,四处流浪,但又在荒无人烟的万里之外寻找普通人的生活气息:在经历了几次情感波折和对爱情的浪漫想象后,和一个普通潜水员手挽手举行了最简单的婚礼.后期的三毛确已走出了封闭的世界,漫漫沉入实际的生活,去品味平淡中的充实和广阔.这些改变都是源于她对早期强烈的自我 ...

  • 三毛:一个在幽冥之间孤独流浪的小女孩
  • x博士按:此次的三毛的故事,是我请资深三毛爱好者常鸣箫女士撰写的. 温馨提示: 1本文故事皆为真实可查,句句有资料作依据 2本文内容可能让胆子小的朋友有些胯下湿润,谨慎阅读 3本文的前置思想是认为唯物主义是有待弥补的,科学斗士请勿扰,不回应. 文:常鸣箫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音乐或语音,请在微信或其 ...

  • 论三毛的情感经历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 论三毛的情感经历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谢锦雯 指导教师:阿鲁曼 (2004级汉语言文学) [摘 要]三毛是一位伟大的女作家,她的思想融合了西方的文化精髓,她用随意朴实的笔调来描写自己生活的真实的方方面面,她用超凡的文学功底和独具匠心的写作技巧呈现给读者的却是人生生活的真谛.而三毛文学所取得的成就正是因为 ...

  • 读[撒哈拉的故事]有感[散文欣赏]
  • 三毛,一个清朗明媚的女子,一个多情文艺的女人.读了这本书,让我更加向往撒哈拉沙漠,也对三毛和荷西多了几分欣赏. 荷西:你等我六年,我有四年大学要念,还有两年兵役要服,六年一过,我就娶你.荷西做到了,三毛也等到了.再想想现在,莫说等待六年,就是在一起十年,也会因为现实的种种而分离. 三毛:如果有来生, ...

  • 背影教学反思
  • 背影教学反思一: 本文感情真切.质朴自然,所以我将教学的重点自然放在了通过品读"背影"来感悟文章蕴含情感上.文章的标题即是"背影",父亲给作者留下深刻印象的也是背影,背影在文中多次出现,是贯穿文章的主线.抓住"背影",也就抓住了理解本文的关 ...

  • 你是锦瑟 我为流年:三毛的万水千山
  • "生命不在于长短,而在于是否痛快地活过."三毛的这句名言可视为其灿烂而短暂人生的真实写照.流浪异国14年,阅尽世界的丰富多彩:48岁告别人生,又留给后人无数的感怀和疑云. 三毛是个纯真的人,在她的世界里,不能忍受虚假,就是这点求真的个性,使她踏踏实实的活着.也许她的生活.她的遭遇 ...

  • 读书俱乐部方案文档
  • 遵 义 县 三 岔 小 学 <读书俱乐部活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为贯彻落实我校书香校园实施方案,以打造学校特色品牌为目标, 以建设我校书香校园为载体,以培养学生自觉阅读为目标,积极营造读书氛围,定期开展学生读书活动,大力推进学校整体文化内涵积淀. 二.读书目标 1.营造学生读书的良好氛 ...

  • 初中暑期语文作业设计
  • 2016暑期语文作业 一.读名著,写相关作业 1. <水浒传>(施耐庵).<三国演义>(罗贯中) 任选一部编一张手抄报(要求:主题鲜明,图文并茂) 2. <名人传>(罗曼·罗兰).<野火集>(龙应台) 任选一部写一篇读后感(要求:自行创作,不少于6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