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理文人画

——兼论杨福音绘画艺术

鲍尔吉·原野

1908年,黄宾虹在《国粹学报》上发表第一篇论画文章《宾虹论画》,提出“画品之高,根于人品”的论点,抵今一百年。1959年,石鲁应中国革命博物馆之约创作《转战陕北》,标志山水画在黄宾虹之后又一个高峰,抵今五十年。一百年,五十年,不知增减多少GDP,但好的国画家仍比凤毛麟角还要少。遂想起,中国画到清代四王而入死境,活过来是因为黄宾虹打下一片江山,再造国画筋骨。画画不同于土地革命,从来都是英雄创造历史。绘画大师,由大师激活的传统与开出的新路谓之一个时代。近五十年,中国画仍以黄宾虹、石鲁为范式,可否找出现代文人画的代表性人物?人品对画家来说到底是什么品?笔墨气韵在今天有没有创新的表达?都是有意味的话题。

用墨何以不朽

黄宾虹说中国画“三不朽”,把“用墨不朽”排在第一。第二诗书画合一,第三是远取其势,近取其质。

事实上,中国画最易“朽”。简单的工具材质,受制约的手段,绘画语言难以通过规范教学传授。作画者多,得道者少,易于造假抄袭,难见现代绘画的天地,故易朽。如一座写着“拆”字的破房子,四壁现出“屋漏痕”与“虫蚀法”。虽然,中国画产量于今最多,但好作品该多少还是多少。

黄宾虹把“用墨”放在不朽第一,大可玩味。但什么是“墨”以及其用呢?此墨跟人们理解的墨有什么不同吗?提出此问,像耍赖,像突兀发问什么是天,什么是地。非耍赖,把这个问题摆布一下,便于发现革命者的足迹。

中国画,一言以蔽之曰:笔墨。对纸说的不多,说也说其种类年代,都拿宣纸当白纸用。国画家以白(纸的底色)为天、云、江、瀑。黄宾虹墨色昏瞑,也留存纸质的白,作为虚处或画面分割,像太极图那样。不留白纸之白的国画,古今看不到,此处无革命。

除去纸,水在国画中的作用也无人革命。古人留言“丹青隐墨墨隐水”。传统里的水只在淡墨中跻身一点点,再用笔(齐白石画蜜蜂翅膀蘸清水)晕染一点点。此为小水而非大水,被笔墨压制许多年。

看一下杨福音的纸和水。他作画前,纸一律被淡墨或淡色浸过,不保留造纸厂造出的白。水发挥了意想不到的作用。浸满画面的水或淡色变成了大墨,或大水墨。

杨福音把画变成了“水在墨先,墨在笔先”,势必要改变笔法、墨法和位置经营,以及中国画的空间观念。

小孩子体验过墨汁在清水里扩散的妙幻效果,但它不是绘画,是物理学现象。落笔湿宣,半在水里半纸上,把不可控制与可控制结合一体,打开了新天地。

满纸之水或水色,在杨福音这里还属于“墨”,不是设色,是写上去的。这个墨是什么?是纸上一切造型和表现。表现比造型更高级,它是画家的心迹,包括情绪、情绪的色调与色阶,包括潜意识,这是墨的最高功能。故,大墨胜小墨。虽然大墨密易繁冗,小墨疏易寡白。这个矛盾被杨福音用水化解,他于水色汪洋,恣意于最简的笔,实现大有大无。上善若水,水孕大墨。传统上,墨无论浓、淡、破、泼、渍、焦、宿(黄宾虹总结七种),妙境均在写心,而不止是画山势背阴处的交接。山水画无背景,背景就是白纸,画出来作水作天。黄宾虹的创造是把山与树合在一起皴擦,山作树的背景,树施点法代皴。杨福音水纸造出的背景,比点染更阔大,开口见喉咙,笔笔见分明。这个背景不是泥金扇面画白茶花,不是底色的问题。以杨福音《潇潇雨》和《秋凉又是读书时》两幅作品为例。前一幅,苍黛其天,间含江帆,如中国画之染,却不是染的笔法,是浸的又是变化的。既是物体,又是结构。譬如被嫩绿破开的赭黄,可看作调子,也可看成岸,类似平山郁夫的雾。此画由线条统摄全局,线的美人和生花之杂树告诉想知道画什么的人曰:南天旷远,遗落楚女于高丘。几丛生树杂花也是反透视的,只是线好看,枝干长得不合天理合窑理,如瓷器炸开的冰纹。后一幅,美人变成了两个,比几个更可看的是黑树(樟树雨后)映目,弄不清长在水里还是土上,全画调子如金质的靛花、藤黄与松烟的融合,不是一种味道,是几种味道。此意来自纸与水。水色有平涂,有晕染,更多是写上的,画面未留白,美人之白也自敷粉。树的重墨,像拖泥带水皴,但不是。树隙灵媚的叶子像民间木版画又像小篆。两幅画意绪宛似屈原《涉江》:“哀南夷之莫吾知兮,旦余济乎江湘。乘鄂渚而反顾兮,欸秋冬之绪风。”大美含于哀痛之间,经年飘散山水,化为悲凉,遍被华林。

最早,中国画造型和赋采是分开的。周代百工有画工、绘工两个工种。以线钩形为画,以色取象为绘,应对谢赫六法之“三曰应物象形,四曰随类赋采”。赋采画从六朝浓艳至盛唐灿烂,已到“错乱而无旨”的地步(张彦远语)。故从唐开始,兴起以五墨代色的“水墨画”,开文人画之先声。水墨也有墨中带色的,以元代黄公望为代表的浅绛曰“吴装”,南唐徐熙善丹粉花鸟为“徐体”。近代曾荒诞地出现墨彩合一的彩墨法,用石青老绿画西洋画,已告失败。这是对色、墨源流的回顾。杨福音的意义在于:一、改变了水墨画与赋采画的对立局面,形成“大水墨”,即现代文人画。他的色不是设色,不是面块,属于墨。二、他在传统笔墨间加大水的功能,作画流程变为——水、墨、笔、纸,拓展提升了笔的妙用,笔更见骨法,更简,线条更有独立审美特征。琴弦铁线,错金神行。他的画成了解放区,第一个解放的是笔,第二解放的是线,第三解放了空间,由此担当“革命”二字。山水画的命题首先阐述对空间的独特理解。杨福音水在墨先,使山水产生背景,视点有别传统。董源写江南山,米芾写南齐山,李唐写中州山,马夏写钱塘山,赵吴兴写苕霅山,黄子久写海虞山,都是不定位置,不定视点的俯视法,杨福音的画把山水变为平视或仰视。而宣纸以纹理入画,不仅充当材料,质地也成了笔墨的一部分。

解放区不是摸彩票摸来的,纸上洒水谁都会搞。杨法仍从传统墨法而来,只是探索更加深入而已。黄宾虹墨分七种不是学术定义,浓、淡、焦说色阶,泼、渍、破是笔法。杨法上承泼墨与破墨。传统的破是墨破墨或色破墨,是技法。杨福音把泼墨(色)泼到底,再以破墨相成相攻,由技法上升为格局。古人泼墨有的不过是游戏。唐代王洽酒后泼墨,在纸上手抹脚涂,用笔但没有笔法,算不上严格意义上的作画。

泼破结合,对笔法提出更高要求。面对水纸,六法当不当用?还有没有骨法用笔?在杨福音的“大水墨”里面,他用笔更为精到狠辣,苍厚水润,切洽分明。他搞的革命有根基、有法度、有笔有墨,而非野狐禅。回顾开篇所说中国画“用墨不朽”,原来中国画的秘密都在墨里。墨不仅是筋肉,还要流露心绪款曲,点染浩茫天人,是伟大的情怀,更兼时代精神。我拍掌赞同黄宾虹“用墨不朽”说,现代墨的范畴,不妨涵盖水色,仍以墨法施之,不是水彩,更不是彩墨,这是杨福音的创造。(节选)

[刊发于本刊2010年1月(冬季号)]

——兼论杨福音绘画艺术

鲍尔吉·原野

1908年,黄宾虹在《国粹学报》上发表第一篇论画文章《宾虹论画》,提出“画品之高,根于人品”的论点,抵今一百年。1959年,石鲁应中国革命博物馆之约创作《转战陕北》,标志山水画在黄宾虹之后又一个高峰,抵今五十年。一百年,五十年,不知增减多少GDP,但好的国画家仍比凤毛麟角还要少。遂想起,中国画到清代四王而入死境,活过来是因为黄宾虹打下一片江山,再造国画筋骨。画画不同于土地革命,从来都是英雄创造历史。绘画大师,由大师激活的传统与开出的新路谓之一个时代。近五十年,中国画仍以黄宾虹、石鲁为范式,可否找出现代文人画的代表性人物?人品对画家来说到底是什么品?笔墨气韵在今天有没有创新的表达?都是有意味的话题。

用墨何以不朽

黄宾虹说中国画“三不朽”,把“用墨不朽”排在第一。第二诗书画合一,第三是远取其势,近取其质。

事实上,中国画最易“朽”。简单的工具材质,受制约的手段,绘画语言难以通过规范教学传授。作画者多,得道者少,易于造假抄袭,难见现代绘画的天地,故易朽。如一座写着“拆”字的破房子,四壁现出“屋漏痕”与“虫蚀法”。虽然,中国画产量于今最多,但好作品该多少还是多少。

黄宾虹把“用墨”放在不朽第一,大可玩味。但什么是“墨”以及其用呢?此墨跟人们理解的墨有什么不同吗?提出此问,像耍赖,像突兀发问什么是天,什么是地。非耍赖,把这个问题摆布一下,便于发现革命者的足迹。

中国画,一言以蔽之曰:笔墨。对纸说的不多,说也说其种类年代,都拿宣纸当白纸用。国画家以白(纸的底色)为天、云、江、瀑。黄宾虹墨色昏瞑,也留存纸质的白,作为虚处或画面分割,像太极图那样。不留白纸之白的国画,古今看不到,此处无革命。

除去纸,水在国画中的作用也无人革命。古人留言“丹青隐墨墨隐水”。传统里的水只在淡墨中跻身一点点,再用笔(齐白石画蜜蜂翅膀蘸清水)晕染一点点。此为小水而非大水,被笔墨压制许多年。

看一下杨福音的纸和水。他作画前,纸一律被淡墨或淡色浸过,不保留造纸厂造出的白。水发挥了意想不到的作用。浸满画面的水或淡色变成了大墨,或大水墨。

杨福音把画变成了“水在墨先,墨在笔先”,势必要改变笔法、墨法和位置经营,以及中国画的空间观念。

小孩子体验过墨汁在清水里扩散的妙幻效果,但它不是绘画,是物理学现象。落笔湿宣,半在水里半纸上,把不可控制与可控制结合一体,打开了新天地。

满纸之水或水色,在杨福音这里还属于“墨”,不是设色,是写上去的。这个墨是什么?是纸上一切造型和表现。表现比造型更高级,它是画家的心迹,包括情绪、情绪的色调与色阶,包括潜意识,这是墨的最高功能。故,大墨胜小墨。虽然大墨密易繁冗,小墨疏易寡白。这个矛盾被杨福音用水化解,他于水色汪洋,恣意于最简的笔,实现大有大无。上善若水,水孕大墨。传统上,墨无论浓、淡、破、泼、渍、焦、宿(黄宾虹总结七种),妙境均在写心,而不止是画山势背阴处的交接。山水画无背景,背景就是白纸,画出来作水作天。黄宾虹的创造是把山与树合在一起皴擦,山作树的背景,树施点法代皴。杨福音水纸造出的背景,比点染更阔大,开口见喉咙,笔笔见分明。这个背景不是泥金扇面画白茶花,不是底色的问题。以杨福音《潇潇雨》和《秋凉又是读书时》两幅作品为例。前一幅,苍黛其天,间含江帆,如中国画之染,却不是染的笔法,是浸的又是变化的。既是物体,又是结构。譬如被嫩绿破开的赭黄,可看作调子,也可看成岸,类似平山郁夫的雾。此画由线条统摄全局,线的美人和生花之杂树告诉想知道画什么的人曰:南天旷远,遗落楚女于高丘。几丛生树杂花也是反透视的,只是线好看,枝干长得不合天理合窑理,如瓷器炸开的冰纹。后一幅,美人变成了两个,比几个更可看的是黑树(樟树雨后)映目,弄不清长在水里还是土上,全画调子如金质的靛花、藤黄与松烟的融合,不是一种味道,是几种味道。此意来自纸与水。水色有平涂,有晕染,更多是写上的,画面未留白,美人之白也自敷粉。树的重墨,像拖泥带水皴,但不是。树隙灵媚的叶子像民间木版画又像小篆。两幅画意绪宛似屈原《涉江》:“哀南夷之莫吾知兮,旦余济乎江湘。乘鄂渚而反顾兮,欸秋冬之绪风。”大美含于哀痛之间,经年飘散山水,化为悲凉,遍被华林。

最早,中国画造型和赋采是分开的。周代百工有画工、绘工两个工种。以线钩形为画,以色取象为绘,应对谢赫六法之“三曰应物象形,四曰随类赋采”。赋采画从六朝浓艳至盛唐灿烂,已到“错乱而无旨”的地步(张彦远语)。故从唐开始,兴起以五墨代色的“水墨画”,开文人画之先声。水墨也有墨中带色的,以元代黄公望为代表的浅绛曰“吴装”,南唐徐熙善丹粉花鸟为“徐体”。近代曾荒诞地出现墨彩合一的彩墨法,用石青老绿画西洋画,已告失败。这是对色、墨源流的回顾。杨福音的意义在于:一、改变了水墨画与赋采画的对立局面,形成“大水墨”,即现代文人画。他的色不是设色,不是面块,属于墨。二、他在传统笔墨间加大水的功能,作画流程变为——水、墨、笔、纸,拓展提升了笔的妙用,笔更见骨法,更简,线条更有独立审美特征。琴弦铁线,错金神行。他的画成了解放区,第一个解放的是笔,第二解放的是线,第三解放了空间,由此担当“革命”二字。山水画的命题首先阐述对空间的独特理解。杨福音水在墨先,使山水产生背景,视点有别传统。董源写江南山,米芾写南齐山,李唐写中州山,马夏写钱塘山,赵吴兴写苕霅山,黄子久写海虞山,都是不定位置,不定视点的俯视法,杨福音的画把山水变为平视或仰视。而宣纸以纹理入画,不仅充当材料,质地也成了笔墨的一部分。

解放区不是摸彩票摸来的,纸上洒水谁都会搞。杨法仍从传统墨法而来,只是探索更加深入而已。黄宾虹墨分七种不是学术定义,浓、淡、焦说色阶,泼、渍、破是笔法。杨法上承泼墨与破墨。传统的破是墨破墨或色破墨,是技法。杨福音把泼墨(色)泼到底,再以破墨相成相攻,由技法上升为格局。古人泼墨有的不过是游戏。唐代王洽酒后泼墨,在纸上手抹脚涂,用笔但没有笔法,算不上严格意义上的作画。

泼破结合,对笔法提出更高要求。面对水纸,六法当不当用?还有没有骨法用笔?在杨福音的“大水墨”里面,他用笔更为精到狠辣,苍厚水润,切洽分明。他搞的革命有根基、有法度、有笔有墨,而非野狐禅。回顾开篇所说中国画“用墨不朽”,原来中国画的秘密都在墨里。墨不仅是筋肉,还要流露心绪款曲,点染浩茫天人,是伟大的情怀,更兼时代精神。我拍掌赞同黄宾虹“用墨不朽”说,现代墨的范畴,不妨涵盖水色,仍以墨法施之,不是水彩,更不是彩墨,这是杨福音的创造。(节选)

[刊发于本刊2010年1月(冬季号)]


相关内容

  • 唐宋诗词中王昭君形象
  • 论唐宋诗词中的王昭君形象 [摘 要] 昭君出塞的故事在唐宋诗词中有着很重要的意义,本文梳理了昭君出塞故事的发展历程,着重讨论了唐宋诗词中的王昭君形象,从多角度的体现了昭君的两个主要形象悲剧形象和勇敢坚强敢于追求的妇女形象,同时还探讨了唐宋文人在塑造昭君形象中的差异. [关键词] 王昭君 悲剧 爱国 ...

  • 除了元曲,元代还有文学么?
  • 历史从一堆茫无头绪的档案.一堆纷繁杂乱的史料变成我们可以理解的过程,需要经过整理和叙述.这个过程既是淘汰又是保存,既是记忆又是遗忘,一切都取决于选择和发现.发现一些人和事,选择一些场景和时间,完成一个有意义的语言建筑,那就是历史.有许多人和事在时间中存在过,但只有很有限的一部分能成为历史.在这个意义 ...

  • 小议中国文人的"渔樵"情结
  • 内容摘要:从历史与文化的视域对中国文学史频繁出现的"渔樵"意象进行系统的总结和归纳,审视文人与"渔樵"之间的千年情结,分析文人们真隐与假隐构成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及其深刻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中国文学 "渔樵"意象 隐与仕 中国古代诗词中有许 ...

  • 千古文人侠客梦-搜狗搜索旗下的百科产品
  • <千古文人侠客梦>,北大中文系教授陈平原著,是一部研究我国武侠小说类型与其演变,即我国侠客思想发展的学术著作,于1990年写作,1991年出版,2002年再版. "'千古文人侠客梦',既有入梦时的香甜,也就有梦醒处的苦涩,这点很好理解:我更想指出的是,此梦并非'来无影,去无踪' ...

  • [现代人物与文化反思]聚焦文人的学术与气节
  • 2013年08月05日 00:54 来源:中国文化报 本报讯 (记者赵凤兰)由普林斯顿大学教授.胡适研究专家周质平所著的<现代人物与文化反思>一书近日由九州出版社出版.7月20日,周质平与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耿云志.马勇做客北京商务印书馆涵芬楼书店,和读者共话中国文人的" ...

  • "夜半钟声"之宋人考证举要
  • [摘 要]唐人张继的诗歌<枫桥夜泊>千古流传,其意境清美,情味隽永,历代各种唐诗选本都有将此诗选入.历代文人对末句"夜半钟声到客船"中的"夜半钟声"是有是无,也存有争论,成为中国古典文学文化史上的"公案".笔者在文中主要就两宋文 ...

  • 研究性学习--中国古代文人生死观
  • 研究性学习--中国古代文人的生死观 在高中阶段,我们会学到许许多多以生与死为话题的文言文,如<渔夫>.<报任安书>.<兰亭集序>.<赤壁赋>.<〈指南录〉后序>.<五人墓碑记>等等.作者都直接或间接谈到自己如何看待生存与死亡的问 ...

  • 中国油画的写意情结与当代发展
  • 美术研究 ART RESEARCH 72 2009/2 中国油画的写意情结与当代发展 袁文彬 内容提要:本文对中国传统写意文化观念的形成和发展进行了简要的梳理,对中国油画的写意情结与当代发展进行分析研究,把多样性多层面的当代中国写意油画探索分为三大类型:写生写意.意象写意.后写意.并结合当代油画家的 ...

  • 纪念刘和珍君教案
  • 记念刘和珍君 教学设计 三维目标 1.认知帝国主义.封建军阀及御用文人的凶残卑劣,学习爱国青年的革命精神. 2.学习语音,理解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 3.提高理解句子含义及表达作用的能力. 4.学会依据作者的感情.摘录关键词语梳理行文脉络. 教学重点 1.整体感知,清理思路,把握内容与主旨. 2.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