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止住的开荒

  从垦荒走向缺水      随着大块条田的出现,我们开始进入阿拉尔范围。这里属于农一师,当初是一片荒原,1957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一师奉命进驻阿拉尔屯垦成边。这支部队就是著名的开垦了南泥湾的359旅。几十年的艰苦奋斗,开垦田地120万亩,它的历史被总结为“生在井冈山、长在南泥湾、转战数万里,屯垦在天山”。      兵团的规模化劳作果然与一般地方上的田地完全不同,几乎看不到边际的大块条田,之间以碗口粗的新疆杨防护林带间隔,郁郁葱葱,处处给人一种大气的感觉。在我们想象中,作为三河汇流处的阿拉尔,理应是整个流域有着最丰富水资源的地方,塔河的三条主要的供水河流在这里交汇,如果这儿的水还不够哪儿还能够呢?可是无论横跨塔河几次,我们都只能失望,现河道里依然只有些浑浊的回归水,倒是旁边的水渠几乎都是满的。   理应拥有最丰沛水资源的这里怎么会这样?原先的情况如何?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的?   幸运的是,我们找到了塔里木大学的老师,“老兵团”王永和,他的回忆把我们带回了那段开荒的岁月:   “我是1958年年底随着父亲来到这儿的,当时8岁。这儿没有房屋,一个队部到另一个队部之间都是胡杨林,我们这儿叫‘梧桐’。林子密密麻麻,我一个人是不敢走的,每次都要拉着父亲,而父亲手里总会拿根棍子,生怕遇到什么野兽。   那时候就为了把这些林子平了好造田,用从苏联引进的斯大林80号拖拉机,两台一起,中间拖着钢丝绳,一走一过就把树都拉倒了。本来不会这么容易的,但是因为土地比较松散、干燥,很多树也都老了,不结实,一拉就倒下一大片。大家都不用去背核心柴禾,烧柴时候就去倒树堆里选那种长长的好好的就行了,小块的都不要。   那时候连队上烧火就是用大的梧桐树,粗粗长长的,原始不动塞到灶膛里,烧完了再拿一根进去。五只羊剁吧了放进去都能煮,你能想出来锅有多大吗?灶膛的火是24小时不灭的,各个连队都这样,不知烧了多少。上海青年更厉害,自己画图纸,用梧桐木做五斗柜、大衣柜。老职工就用好木头墩子当凳子,聪明点的把木墩不锯断,带个小靠背,树墩凳子满院子都是,也不分谁家的,反正没有了就再去捡一个树墩回来就行了。家里烧火做饭,有时候就是挖一个红柳沙包,里面的根根就够装一牛车。   每年5月小洪水8月大洪水,就算你离开河边三五公里,浪的声音都特别清楚,轰隆隆的,吵得你晚上睡不了觉。每年能打好多大头鱼,一米多长的,那时候我八九岁吧,人家跟我玩开玩笑,就能把我的头塞到鱼嘴巴里去。现在塔里木河能打到的鱼很少了,都要绝迹了。   一直到文革,我都没见过塔河有清水的,水又急浪又大,用那个水洗澡身上都是泥巴。70年代以后河水就变清了,说明泥沙等等已经在上面截流的地方沉淀了,大概上游的水库什么就是那个时段修起来的吧。   记忆里,每天晚上父亲都要去‘放卫星’,也就是开荒地,三天两头才能回来一趟。用了不少时间才把树都拉倒,又把红柳沙包都铲平,然后就是挖渠道引水,可以种地了。那时候有的地开了就没种,田都是放卫星的,光开不种嘛,到现在基本上都已经种上了吧。   那时候麦子低产,虽然就在塔河边上,眼看着河水在面前就是用不上,因为河水低田地高,一没有电二没有柴油机、抽水机,真的挖渠引水的话还得防备着塔河随时可能泛滥成灾,只能慢慢进行灌溉工程,所以开始的几年里面一直就是苦巴巴地种点苞谷口粮的。现在的南河大渠就是从60年代开始挖的。   原本并不是想直接用塔河水,因为河水一年在这边一年在那边的,没个定数,泛滥起来就不得了。1972年全国兵团打井队打井,抽地下水浇地,也不行,太浅的话水碱份太大,很多都不用了。76、77年的时候,开始引塔里木河的水了,当时60年代开挖的水渠叫一支干(渠)。80年代再创辉煌的时候,配合新开荒地,又开了二支干(渠)。只是渠倒是修起来了,如今这个水供不上啦。你们可以去二支干渠边上看看,都是新开的地,因为没有水下不了种。   大块条田地块到了70年代初具规模,一块地1 00亩,一眼看去数田块就能知道种植面积,基本的灌溉工程也完成了,水稻的亩产超过1000斤,日子开始好起来。   80年代又一轮大开荒,口号是‘再创兵团辉煌’,用拖拉机开地,那时国家对兵团的支持多了,大型机械也有了,开荒速度比以前不知快了多少倍。差不多都是第二代兵团子弟,二三十岁的年轻人们,一个班从推土机到拖拉机都配备得全全的,挖掘机挖渠道,拖拉机开地,一天下来就是一大片,这么开地,一个小团场就能有两三万亩的耕地,水也就是从那个时候起一年不如一年的。   现在塔河水再也没有甩来甩去了,都是直线流水,河滩往里退了四五百米呢。河越来越小越来越直,我看到最后也就是个大水渠了。”   这些都是王永和亲身经历过的“历史”,从拖拉机钢丝绳拉树的年代中唯一保留下来的胡杨孤独地站立着,周边是挺拔丰茂的白杨,它被称作“独立树”,因为除它之外的同伴胡杨已经踪迹皆无了。它跟王永和一样亲身见证了这里的历史,如今已经太过年老,正在萎缩下去,如盖的树冠也变得稀疏了。它守护的是一大片坟茔,这里是历代开拓者们的长眠之地。   走在坟间,有的立着石碑有的只有一块小木片,还有的什么标记也没有,只剩一座土丘。仔细看来,这些先辈们的籍贯居然遍布全国,其中仅河南一省就几乎囊括了所有县市地区。   那是个热血的年代,经过那么多艰苦奋斗之后,长眠于此的先辈们可曾料想过塔河会到了居然上游也看不到水的今天?      缺水,一直到河流出山口的第一村      阿拉尔带给我们的沉重气氛久久不去,一个疑问也被正式提出讨论。在我们的工作经历中,有些地方往往把生态恶化的责任全推给全球变化,对塔河我们也听到过类似结论,认为全球变暖导致冰川降雪减少,塔河源流的来水量本身就少了,水当然不够用。水真的变少了吗?还是因为田地太多?抑或两个原因都存在?为了探明这个问题,我们决定到源头去。   从阿拉尔继续往上走就是塔里木河的源流区了,我们选择了供水量最多的阿克苏河作为我们进一步探访的路线,一直走到阿克苏河从天山山脉出山的地方去。   从阿克苏市区出发,接连不断地过桥,有大有小,桥下不是河流而是渠道,有些是渠道与河道并存的,无论渠道中是否有水,共同点是河道都是干涸的。看来这个地方对河流的“规划”和利用已经到了一种事无巨细的程度。   给我们开车的光头张师傅告诉我们,他在80年代初的时候还在这里偶遇过洪水,直接从天上下来的,那是夏天,一场雨下在山上,很快就有洪水来了。当时路况条件有限,没有那么多桥和沟渠,路面整个被水淹过去,开着的大货车车轮都被水埋了一半,就像在海里开船一样,目光所及都是水。   虽然阿克苏跟下游地区相比条件已经好了很多,不可同日而语,但张师傅描述的这种场景在我们却无法想 象。   通往农一师四团的路上,同行的海鹰教授叫停了车,这是一片明确的山前阶地,从遥远的山脉开始,一个个台地次第降下,直到我们面前的阿克苏河的源流深深地切出一条河谷。“我1995年的时候还从这儿走过,那时候这儿还全都是湿地……”海鹰老师慨叹道。   在我们面前,无论是哪一级台地都是农田,哪里有什么“湿地”的影子?不远处正好有座新起的砖房,我们决定过去打听打听。   土地的主人是连襟两兄弟,从四川大清过来,经营这片地已经五六年了。原先这儿是无主的荒地,13年前被开了后一直种不好,后来被这两家人包了去,每家80来亩。像这样先被开荒出来然后再承包给外来人的土地很多,能够打井抽地下水或靠近河边取水方便的地方,开发率几乎达到100%。灌木草本被庄稼棉花替代,高大的树木则都成了笔直的新疆杨防护林。   “我们来阿克苏已经七八年了,刚刚盖起房,这儿跟我们四川太不一样了,刚来时候连打田埂子都不知道怎么做,只能给别人打小工,后来慢慢摸到门道了才开始自己包地。我们这块大多是从四川来的老乡,几家都借了十几万的债,娃娃要上学,种地也得买机械啊,到现在还不知道能不能还得上。   棉花的价钱好一年坏一年的,好的时候还能有点利,不好就只能赔钱了。本来我们包这块地看中的就是看靠近河,觉得能抽上水,就算用不上河水也能打井吧。可没想到河水来回跑,今年你用长管子抽水,明年可能就要跑出去几公里了,不老在一个地方。想打井,自己打的大口井七八米深的,都是碱水,再往下_二十来米的又是黄泥汤子,靠近山边的井水更咸,这种水浇地,越浇盐碱化越严重,但只能这样,可能种不了几年就不行了。”   在接连过了几道闸口后,已经可以看到清晰的山脉轮廓了,我们走进了一个维族村子。这里属于阿克苏地区乌什县,位置很好,一边是山一边是河,村落就在山河之间。72岁的老书记亚森・艾米孜知道我们是来调查水的,就直接站在他家门前开始了谈话。不大时间村里的人已经纷纷围了过来,水显然是这里人人关心的问题,各人脸上不自觉地都流露出了忧虑的神色,偶尔也会激动地插话进来,告诉我们这个地方的变化。   “以前这儿的水很多,赶集就要骑马绕路,村子南边是条河,很深水很急,走路绝对过不去,现在趟着脚面水就过去了,80年代的时候水还很多呐。以前的洪水也多,现在几乎没有了,桃花水今年只来了一点点,就是十天前,要等着再来洪水就要到8月了。自从我们上面建了个分水站,他们就把水都管起来了,不能用太多,要不下面的田就没水用了,可这样大家的水都不够用。以前没分水站的时候,水多得不得了,有了分水站倒是谁都不够用了,也不知道怎么回事。   原来我们这儿都是种粮食的,一个队最多也就是种个100亩棉花地,80年代开始棉花越来越多,现在一个队光棉花就3000―4000亩了,一半棉花一半粮食。   这里的土地不好,土很薄,50公分以下就都是石子儿,不多浇水植物很容易枯死。有时候实在缺水了,我们也只好到上面的分水站去要水,有时候甚至是要拿着斧头去要的。干旱了两三年了,收成越来越不好咯……”   继续向源头进发,我们着意寻找着所谓的“第一村”。也就是河流从出山口出来第一个用到水的村庄。温宿县协合利村沙瓦普牧场就是这个“第一村”。   到达时是正午时分,刺眼的阳光下,整个村庄安安静静的,一条水渠从村里穿过去,两边栽着笔直的白杨树。   阿布拉江今年21岁,家里只有15亩地,他一开口说话,居然和下游人们的抱怨如出一辙!   “去年和今年的水都很少啊,我们这儿怎么都不够用,去年栽下的核桃树就干死了不少……   这边特别干,必须有水来滋润土地才能长东西,要不什么都不行。3月的时候,这儿就有一次争水打架的,就是推稚搡搡,有个脑袋打破缝针的,就是那种你家多浇了水我家就不服气,所以争起来。以前从没有过这样的事儿。   今年还算是好的,3月15号给了水,头遍水还是用上了。当然我们的希望是一年能浇四五遍水,但现在能浇3次就很满足了。水不够的话,种什么都是不行的。   这里是从上头协合利水闸下来的第一个村,虽然我们是头村,但是来水比下面还要晚,这是上头规定的。下面的人都出苗了,我们才能用上头遍水。所以虽然水渠里面都有水却是用不上,只能眼睁睁看着从我们村流过去。”   离开头一村,在我们稍微折返向下,进入温宿县附近。地里一片水汪汪,远看就像一个个小池塘,本以为这就是所谓的“泡春田”压碱水,下车才知道,原来都是水稻,而且是抽的地下水灌的田,河水是用不上的,虽然有从上面出山口来的水,却没有用水指标,只能看着渠道里的水流过去。而这个地区的地下水盐碱得厉害,依仗水稻有一定的抗盐碱性才支撑下来,产量越来越低。以前这儿就是一片沼泽地,天然牧场,直到8年前才开出来,结果越种水越差。   这些种地的农民是从温宿县城搬迁过来的,他们原先的家被城建规划为市区所以搬了出来。这片地虽然依山傍水却又用不上水。而自从山边开始大搞“10万亩果园”,将原先的植被都砍掉种了果树以后,地下水位下降更加快,这儿的水也就更少了。   有着超大气势的10万亩果园就在我们眼前,就这一路所看所记的,新开荒地的规模实是让人震惊。   当我们最终到达阿克苏河一条源流的出山口――小石峡前时,分水闸的工作人员告诉我们,据他们这些年的监测,来水量不但没有减少反而有些微增加,阿克苏河应该还是处于丰水周期中的。这下因为全球变暖所以降雪降水变少导致来水量减少的说法可以完全排除了。   这里紧把着出山口修了分水闸,与一路看来的管水闸口并无二致,同样也是干涸的河道,满溢的水渠。原来从河水最初流下的时候已经被分得干干净净。可这种严密的管理与计划理应提高水的利用效率,水不是应该更多了吗?   “塔河的管理和节水是有效果的,只是节出的水都被更大面积的新开荒地消耗,所以仍然缺水。”专家如是说。走完了塔河全程,我们留下了一个巨大的疑问,作为中国最长的内陆河,还会流到明天吗?

  从垦荒走向缺水      随着大块条田的出现,我们开始进入阿拉尔范围。这里属于农一师,当初是一片荒原,1957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一师奉命进驻阿拉尔屯垦成边。这支部队就是著名的开垦了南泥湾的359旅。几十年的艰苦奋斗,开垦田地120万亩,它的历史被总结为“生在井冈山、长在南泥湾、转战数万里,屯垦在天山”。      兵团的规模化劳作果然与一般地方上的田地完全不同,几乎看不到边际的大块条田,之间以碗口粗的新疆杨防护林带间隔,郁郁葱葱,处处给人一种大气的感觉。在我们想象中,作为三河汇流处的阿拉尔,理应是整个流域有着最丰富水资源的地方,塔河的三条主要的供水河流在这里交汇,如果这儿的水还不够哪儿还能够呢?可是无论横跨塔河几次,我们都只能失望,现河道里依然只有些浑浊的回归水,倒是旁边的水渠几乎都是满的。   理应拥有最丰沛水资源的这里怎么会这样?原先的情况如何?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的?   幸运的是,我们找到了塔里木大学的老师,“老兵团”王永和,他的回忆把我们带回了那段开荒的岁月:   “我是1958年年底随着父亲来到这儿的,当时8岁。这儿没有房屋,一个队部到另一个队部之间都是胡杨林,我们这儿叫‘梧桐’。林子密密麻麻,我一个人是不敢走的,每次都要拉着父亲,而父亲手里总会拿根棍子,生怕遇到什么野兽。   那时候就为了把这些林子平了好造田,用从苏联引进的斯大林80号拖拉机,两台一起,中间拖着钢丝绳,一走一过就把树都拉倒了。本来不会这么容易的,但是因为土地比较松散、干燥,很多树也都老了,不结实,一拉就倒下一大片。大家都不用去背核心柴禾,烧柴时候就去倒树堆里选那种长长的好好的就行了,小块的都不要。   那时候连队上烧火就是用大的梧桐树,粗粗长长的,原始不动塞到灶膛里,烧完了再拿一根进去。五只羊剁吧了放进去都能煮,你能想出来锅有多大吗?灶膛的火是24小时不灭的,各个连队都这样,不知烧了多少。上海青年更厉害,自己画图纸,用梧桐木做五斗柜、大衣柜。老职工就用好木头墩子当凳子,聪明点的把木墩不锯断,带个小靠背,树墩凳子满院子都是,也不分谁家的,反正没有了就再去捡一个树墩回来就行了。家里烧火做饭,有时候就是挖一个红柳沙包,里面的根根就够装一牛车。   每年5月小洪水8月大洪水,就算你离开河边三五公里,浪的声音都特别清楚,轰隆隆的,吵得你晚上睡不了觉。每年能打好多大头鱼,一米多长的,那时候我八九岁吧,人家跟我玩开玩笑,就能把我的头塞到鱼嘴巴里去。现在塔里木河能打到的鱼很少了,都要绝迹了。   一直到文革,我都没见过塔河有清水的,水又急浪又大,用那个水洗澡身上都是泥巴。70年代以后河水就变清了,说明泥沙等等已经在上面截流的地方沉淀了,大概上游的水库什么就是那个时段修起来的吧。   记忆里,每天晚上父亲都要去‘放卫星’,也就是开荒地,三天两头才能回来一趟。用了不少时间才把树都拉倒,又把红柳沙包都铲平,然后就是挖渠道引水,可以种地了。那时候有的地开了就没种,田都是放卫星的,光开不种嘛,到现在基本上都已经种上了吧。   那时候麦子低产,虽然就在塔河边上,眼看着河水在面前就是用不上,因为河水低田地高,一没有电二没有柴油机、抽水机,真的挖渠引水的话还得防备着塔河随时可能泛滥成灾,只能慢慢进行灌溉工程,所以开始的几年里面一直就是苦巴巴地种点苞谷口粮的。现在的南河大渠就是从60年代开始挖的。   原本并不是想直接用塔河水,因为河水一年在这边一年在那边的,没个定数,泛滥起来就不得了。1972年全国兵团打井队打井,抽地下水浇地,也不行,太浅的话水碱份太大,很多都不用了。76、77年的时候,开始引塔里木河的水了,当时60年代开挖的水渠叫一支干(渠)。80年代再创辉煌的时候,配合新开荒地,又开了二支干(渠)。只是渠倒是修起来了,如今这个水供不上啦。你们可以去二支干渠边上看看,都是新开的地,因为没有水下不了种。   大块条田地块到了70年代初具规模,一块地1 00亩,一眼看去数田块就能知道种植面积,基本的灌溉工程也完成了,水稻的亩产超过1000斤,日子开始好起来。   80年代又一轮大开荒,口号是‘再创兵团辉煌’,用拖拉机开地,那时国家对兵团的支持多了,大型机械也有了,开荒速度比以前不知快了多少倍。差不多都是第二代兵团子弟,二三十岁的年轻人们,一个班从推土机到拖拉机都配备得全全的,挖掘机挖渠道,拖拉机开地,一天下来就是一大片,这么开地,一个小团场就能有两三万亩的耕地,水也就是从那个时候起一年不如一年的。   现在塔河水再也没有甩来甩去了,都是直线流水,河滩往里退了四五百米呢。河越来越小越来越直,我看到最后也就是个大水渠了。”   这些都是王永和亲身经历过的“历史”,从拖拉机钢丝绳拉树的年代中唯一保留下来的胡杨孤独地站立着,周边是挺拔丰茂的白杨,它被称作“独立树”,因为除它之外的同伴胡杨已经踪迹皆无了。它跟王永和一样亲身见证了这里的历史,如今已经太过年老,正在萎缩下去,如盖的树冠也变得稀疏了。它守护的是一大片坟茔,这里是历代开拓者们的长眠之地。   走在坟间,有的立着石碑有的只有一块小木片,还有的什么标记也没有,只剩一座土丘。仔细看来,这些先辈们的籍贯居然遍布全国,其中仅河南一省就几乎囊括了所有县市地区。   那是个热血的年代,经过那么多艰苦奋斗之后,长眠于此的先辈们可曾料想过塔河会到了居然上游也看不到水的今天?      缺水,一直到河流出山口的第一村      阿拉尔带给我们的沉重气氛久久不去,一个疑问也被正式提出讨论。在我们的工作经历中,有些地方往往把生态恶化的责任全推给全球变化,对塔河我们也听到过类似结论,认为全球变暖导致冰川降雪减少,塔河源流的来水量本身就少了,水当然不够用。水真的变少了吗?还是因为田地太多?抑或两个原因都存在?为了探明这个问题,我们决定到源头去。   从阿拉尔继续往上走就是塔里木河的源流区了,我们选择了供水量最多的阿克苏河作为我们进一步探访的路线,一直走到阿克苏河从天山山脉出山的地方去。   从阿克苏市区出发,接连不断地过桥,有大有小,桥下不是河流而是渠道,有些是渠道与河道并存的,无论渠道中是否有水,共同点是河道都是干涸的。看来这个地方对河流的“规划”和利用已经到了一种事无巨细的程度。   给我们开车的光头张师傅告诉我们,他在80年代初的时候还在这里偶遇过洪水,直接从天上下来的,那是夏天,一场雨下在山上,很快就有洪水来了。当时路况条件有限,没有那么多桥和沟渠,路面整个被水淹过去,开着的大货车车轮都被水埋了一半,就像在海里开船一样,目光所及都是水。   虽然阿克苏跟下游地区相比条件已经好了很多,不可同日而语,但张师傅描述的这种场景在我们却无法想 象。   通往农一师四团的路上,同行的海鹰教授叫停了车,这是一片明确的山前阶地,从遥远的山脉开始,一个个台地次第降下,直到我们面前的阿克苏河的源流深深地切出一条河谷。“我1995年的时候还从这儿走过,那时候这儿还全都是湿地……”海鹰老师慨叹道。   在我们面前,无论是哪一级台地都是农田,哪里有什么“湿地”的影子?不远处正好有座新起的砖房,我们决定过去打听打听。   土地的主人是连襟两兄弟,从四川大清过来,经营这片地已经五六年了。原先这儿是无主的荒地,13年前被开了后一直种不好,后来被这两家人包了去,每家80来亩。像这样先被开荒出来然后再承包给外来人的土地很多,能够打井抽地下水或靠近河边取水方便的地方,开发率几乎达到100%。灌木草本被庄稼棉花替代,高大的树木则都成了笔直的新疆杨防护林。   “我们来阿克苏已经七八年了,刚刚盖起房,这儿跟我们四川太不一样了,刚来时候连打田埂子都不知道怎么做,只能给别人打小工,后来慢慢摸到门道了才开始自己包地。我们这块大多是从四川来的老乡,几家都借了十几万的债,娃娃要上学,种地也得买机械啊,到现在还不知道能不能还得上。   棉花的价钱好一年坏一年的,好的时候还能有点利,不好就只能赔钱了。本来我们包这块地看中的就是看靠近河,觉得能抽上水,就算用不上河水也能打井吧。可没想到河水来回跑,今年你用长管子抽水,明年可能就要跑出去几公里了,不老在一个地方。想打井,自己打的大口井七八米深的,都是碱水,再往下_二十来米的又是黄泥汤子,靠近山边的井水更咸,这种水浇地,越浇盐碱化越严重,但只能这样,可能种不了几年就不行了。”   在接连过了几道闸口后,已经可以看到清晰的山脉轮廓了,我们走进了一个维族村子。这里属于阿克苏地区乌什县,位置很好,一边是山一边是河,村落就在山河之间。72岁的老书记亚森・艾米孜知道我们是来调查水的,就直接站在他家门前开始了谈话。不大时间村里的人已经纷纷围了过来,水显然是这里人人关心的问题,各人脸上不自觉地都流露出了忧虑的神色,偶尔也会激动地插话进来,告诉我们这个地方的变化。   “以前这儿的水很多,赶集就要骑马绕路,村子南边是条河,很深水很急,走路绝对过不去,现在趟着脚面水就过去了,80年代的时候水还很多呐。以前的洪水也多,现在几乎没有了,桃花水今年只来了一点点,就是十天前,要等着再来洪水就要到8月了。自从我们上面建了个分水站,他们就把水都管起来了,不能用太多,要不下面的田就没水用了,可这样大家的水都不够用。以前没分水站的时候,水多得不得了,有了分水站倒是谁都不够用了,也不知道怎么回事。   原来我们这儿都是种粮食的,一个队最多也就是种个100亩棉花地,80年代开始棉花越来越多,现在一个队光棉花就3000―4000亩了,一半棉花一半粮食。   这里的土地不好,土很薄,50公分以下就都是石子儿,不多浇水植物很容易枯死。有时候实在缺水了,我们也只好到上面的分水站去要水,有时候甚至是要拿着斧头去要的。干旱了两三年了,收成越来越不好咯……”   继续向源头进发,我们着意寻找着所谓的“第一村”。也就是河流从出山口出来第一个用到水的村庄。温宿县协合利村沙瓦普牧场就是这个“第一村”。   到达时是正午时分,刺眼的阳光下,整个村庄安安静静的,一条水渠从村里穿过去,两边栽着笔直的白杨树。   阿布拉江今年21岁,家里只有15亩地,他一开口说话,居然和下游人们的抱怨如出一辙!   “去年和今年的水都很少啊,我们这儿怎么都不够用,去年栽下的核桃树就干死了不少……   这边特别干,必须有水来滋润土地才能长东西,要不什么都不行。3月的时候,这儿就有一次争水打架的,就是推稚搡搡,有个脑袋打破缝针的,就是那种你家多浇了水我家就不服气,所以争起来。以前从没有过这样的事儿。   今年还算是好的,3月15号给了水,头遍水还是用上了。当然我们的希望是一年能浇四五遍水,但现在能浇3次就很满足了。水不够的话,种什么都是不行的。   这里是从上头协合利水闸下来的第一个村,虽然我们是头村,但是来水比下面还要晚,这是上头规定的。下面的人都出苗了,我们才能用上头遍水。所以虽然水渠里面都有水却是用不上,只能眼睁睁看着从我们村流过去。”   离开头一村,在我们稍微折返向下,进入温宿县附近。地里一片水汪汪,远看就像一个个小池塘,本以为这就是所谓的“泡春田”压碱水,下车才知道,原来都是水稻,而且是抽的地下水灌的田,河水是用不上的,虽然有从上面出山口来的水,却没有用水指标,只能看着渠道里的水流过去。而这个地区的地下水盐碱得厉害,依仗水稻有一定的抗盐碱性才支撑下来,产量越来越低。以前这儿就是一片沼泽地,天然牧场,直到8年前才开出来,结果越种水越差。   这些种地的农民是从温宿县城搬迁过来的,他们原先的家被城建规划为市区所以搬了出来。这片地虽然依山傍水却又用不上水。而自从山边开始大搞“10万亩果园”,将原先的植被都砍掉种了果树以后,地下水位下降更加快,这儿的水也就更少了。   有着超大气势的10万亩果园就在我们眼前,就这一路所看所记的,新开荒地的规模实是让人震惊。   当我们最终到达阿克苏河一条源流的出山口――小石峡前时,分水闸的工作人员告诉我们,据他们这些年的监测,来水量不但没有减少反而有些微增加,阿克苏河应该还是处于丰水周期中的。这下因为全球变暖所以降雪降水变少导致来水量减少的说法可以完全排除了。   这里紧把着出山口修了分水闸,与一路看来的管水闸口并无二致,同样也是干涸的河道,满溢的水渠。原来从河水最初流下的时候已经被分得干干净净。可这种严密的管理与计划理应提高水的利用效率,水不是应该更多了吗?   “塔河的管理和节水是有效果的,只是节出的水都被更大面积的新开荒地消耗,所以仍然缺水。”专家如是说。走完了塔河全程,我们留下了一个巨大的疑问,作为中国最长的内陆河,还会流到明天吗?


相关内容

  • 白求恩大夫为他医治枪伤
  • 1996年,在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之际,我怀着景仰的心情,访问了老红军胡明祥. 他住在石家庄市康乐街一所极普通的平房里.一间不足10平方米的会客室,水泥地面,没有任何装饰:一对木制沙发已使用30多年:一台18寸彩电是10多年前购买的.小屋虽然简陋,但雪白的墙壁上一尘不染,一幅毛主席画像挂 ...

  • 在全县治理乱开荒乱移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 同志们: 今天,县委、县政府决定召开全县治理“乱开荒、乱移民”工作会议,这是在县第十三次党代会结束之后召开的一次非常重要的专项会议,充分说明当前荒地资源和移民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会议的主要任务就是认真分析全县土地开发和移民管理工作面临的基本形势,动员各级干部群众进一步转变观念、统一认识,加大工 ...

  • 售楼部开荒方案
  • 开荒方案 一.开荒步骤: 1.准备工作: 1)员工开荒培训:通过培训使所有员工懂得各类清洁工具.清洁剂的正确使用和安全操作等相关专业知识:根据进场时间分部门进行开荒前的培训,主要根据所属区域的工程进度和材质不同和区域特点进行针对性.系统的培训,确保所有员工能够正确操作,保证所有的成品得到保护,确保开 ...

  • 某物业清洁开荒工作计划
  • 某物业清洁开荒工作计划 一.清洗单位: 二.开荒工作范围: 10座:1.地上楼层的所有业主户内和公用房间. 2.楼道.楼梯.电梯间.电梯前室. 3.消防栓.露天平台. 4.工程机房和设备设施.设备仪器. 5.物业办公用房.卫生间.浴室. 6.墙面.天花板.门窗. 11座:1.地上楼层的所有业主户内和 ...

  • 保洁员岗前培训教程
  • 保洁员岗前培训教程 物业清洁保养工作的几个重要阶段 (一)开荒阶段 开荒重点:确定开荒时间,查看开荒现场.确定开荒天数,组织开荒人员,准备开荒物料及工具,人员动员工作.工作前人员分工.实施.监督和检查验收. 开荒项目:根据现场情况而定. 开荒注意事项:在环境主管.领班的带领下,听从指挥,规范操作,合 ...

  • 新年新面貌 年前搬入新居注意三大问题
  • 新年新面貌 年前搬入新居注意三大问题 来源:土巴兔装修网 对于中国人来说,农历除夕才算是一年的最后一天,因此现在虽然已是一月下旬,但还是属于年前.新年新面貌,为了讨个好彩头,很多人会选择在临近年关时搬入新装修好的家,在新居过大年.而如果你正是要在年前搬入新居的业主,那么注意下面一些事项可能会让家人住 ...

  • 宝山镇集中整治毁林毁草开荒工作情况汇报
  • 宝山镇集中整治毁林毁草开荒工作 情况汇报 旗农牧业局: 我镇党委.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打击毁林毁草开荒工作,在全旗集中整治毁林毁草工作会议召开之前,就召开会议专题研究打击毁林毁草开荒工作,并与各村签订了责任状.在全旗集中整治毁林毁草工作会议召开后.我镇再次下发了集中整治毁林毁草开荒工作的紧急通知,坚决打 ...

  • 开荒保洁方案书
  • 山西中医学院新校区楼宇开荒保洁 方 案 书 项目名称:山西中医学院新校区楼宇开荒保洁 甲 方:山西中医学院 乙 方:苏州市东吴物业管理有限公司 新校区楼宇开荒保洁方案书 甲方:山西中医学院(以下简称甲方) 乙方:苏州市东吴物业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乙方) 经双方友好协商,甲.乙双方对甲方所属大楼进行 ...

  • 幼儿常见病的预防与处置
  • 幼儿常见病的预防与处置 前 言 幼儿正处于生长发育时期,各器官的机能尚不完善,机体抵抗疾病的能力较差,容易受到疾病的伤害.不同疾病对幼儿的生长发育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不利于幼儿健康成长. 幼儿生病后,由于年龄小,很难准确地指出不舒服的部位,也不能准确地表达自身的感受,老师往往不容易辨别孩子患的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