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小说与同时期外国小说的对比

明清小说与同时期外国小说的对比

孙璐璐

小说有很多值得比较的地方。 1008090054 摘要:由于文化、习俗、信仰等多方面的差异,使得明清小说与同时期的外国

关键字:传统文化 封建 精神 形象 差异

正文:

中国古代的叙事文学,到了明清时期步入了成熟期。就文学理念、文学体式和文学表现手段而言,明清小说以其完备和丰富将叙事文学推向了极致。从明清小说所表现的广阔的社会生活场景、丰硕的艺术创作成果和丰富的社会政治理想而言,明清小说无疑铸就了中国古典文学的最后的辉煌。

一、 明清小说与传统文化

从思想内涵和题材表现上来说,明清小说最大限度地包容了传统文化的精华,而且经过世俗化的图解后,传统文化竟以可感的形象和动人的故事而走进了千家万户。传统文化给明清小说提供了丰富的养料,而明清小说又将传统文化空前地发扬和丰富,在艺术形象和艺术细节的衍绎中予以创造性的阐说。

1、史传色彩--世俗文学的历史依傍

中国的史官文化异常发达,源出于“纪实”的传统小说,与史官文化有着血肉相连、密不可分的密切关系,不可避免地被打上了史传的烙印,史传性是中国传统小说最重要的民族特征。尽管明清小说带有浓厚的市民文化色彩,但无论从衍说故事之形式还是从讽寓教化之动机出发,都深深地受到了史传文化的决定性影响。

题材的史传性 观念的史传性 小说艺术的史传性

2、惩劝教化--儒家文化的影响

中国古典小说受儒家思想的影响长久深远,而将这种影响合理化、具体化者,则是小说理论中的“惩劝教化”说。几乎可以说,“惩劝教化”模式笼罩了整个封建时代的小说创作。

重视小说的教化作用 惩劝模式牢笼创作

3、神妖仙道--佛道思想的濡染

佛教自东汉末传入中国后,一直在文化形态上深刻地影响着文学创作。而道教是唯一在中国本土上产生发展成长的宗教,它与古代小说有着密不可分的血肉关系,尤其在想象力和创造力方面,对古代小说影响深刻。佛道所创造的神仙境界,仙、道、妖、鬼等意象,奇谲变幻的仙道法术,因果业报的结构,以及由此孕育的小说母题,无疑为小说世界带来了奇观异彩。 小说描写空间的拓展 小说人物画廊的丰富 小说情节的奇谲变幻

二、 明清小说的内容拓展

就题材而言,明清小说可谓是包罗万象,空前丰富。明清小说全方位地展现了那个时代的社会关系和生活方式,表达了人们的喜怒哀乐和理想追求。叙事文学和通俗文学的特点,使文学对社会生活的表现,达到了从未

有过的宽广和深入。城市经济和市民阶层的凸起,新的价值观念和新的社会理想又给文学注入了新的思想内涵。

1、题材内容的空前丰富

题材丰富,内容多样是明清小说的突出特点。除了在民间流传蕴育多年而经文人加工的历史演义、英雄传奇,以及用魔幻的方式反映生活的神魔小说外,小说作者的笔触更是切近了现实生活。直接描写社会世态人情的世情小说的出现,是小说题材开拓上的重大突破,标志着小说创作进入了成熟发展的新阶段。

2、世俗生活的全面展现

明清文学观念的演进,使世俗现实生活日渐成为小说关注的焦点,以现实生活为描摹对象,通过家庭、爱情、婚姻的纠葛变化、盛衰兴亡,来反映社会人际关系,展现时代风尚面貌,提供生动完整细腻的社会生活画卷,这是明清小说的突出贡献。

爱情婚姻,家庭盛衰 官场黑幕,社会丑态

科举礼教,人生百态 日常生活,世情风貌

3、社会理想的全新探索

中国古代小说素有理想探索的传统,在六朝志怪、唐代传奇和宋元话本中,往往通过幻想浪漫的手法,表现理想。明清小说作家在创作过程中,一方面力求真实地描摹世态,批判社会;一方面则探索社会出路,塑造理想人物,展现理想境界。两者相辅相成,表现出对社会现实人生的热忱关注。

社会政治理想 爱情婚姻理想 人伦关系理想

三、明清小说的艺术成就

到了明清小说,叙事艺术已趋向成熟和完美。先前那种故事式的作品已衍化为繁富的鸿篇巨制,其间有宏大精致的结构,引人入胜的情节,栩栩如生的人物,丰富多彩的语言,无微不至的描绘。文学的表现力达到了从未有过的完备,《红楼梦》的问世,更是标志着中国古典文学走到了它的巅峰。

1、完备精湛的叙事结构

作为叙事文学的典范作品,明清小说在叙述方式和情节结构上的成就不同凡响。无论是章回体的长篇小说,还是精巧绵密的短篇作品,都各有优长。历史演义、英雄传奇,结构宏伟,能在尺幅之间,舒展历史风云,饱览英雄人物,追寻历史进程。世情小说则脉络清晰,精巧细密,逼真地反映现实生活,展示生活样貌。 从事件结构到人物命运结构 从平铺直叙到立体交错

从单线纵深到全方位铺展 从主线突出到一线两描写

2、性格丰满的形象塑造

从历史传奇中人物刻画的类型化、平面化,到英雄传奇的个性凸现,直至世情小说注重平常人的典型性格的塑造,明清小说在人物形象刻画上成就非凡。将情节事件发展与人物性格密切相连,细腻委曲地传递人物的情绪心声,在对比映衬中凸现性格,描绘出人物的心灵成长史……明清小说中风韵独具、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显示了叙事文学在人物塑造上的突飞猛进。

因人设事 曲尽人情 相依相存 发展变化

3、曲描细叙的艺术刻划

由叙事为主,转向以描写为主,明清小说在艺术描写上渐趋细腻逼真,无论形象塑造、环境描写、细节刻划,还是人物心理情感的揭示,都力图描摹生活,笔参

造化。追求洞察深微、见微知著的概括作用和艺术感染力。

 同时期外国小说:

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兴起。浪漫主义是法国大革命的产物。 维克多·雨果是法国浪漫主义的主将和领袖,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1827年发表的著名的浪漫主义理论文献《<克伦威尔>序言》,是雨果脱离保王党立场政治进步的标志,是法国浪漫主义的宣言。在《< 克伦威尔>序言》中,雨果提出了著名的“美丑对照原则”。雨果在小说方面的共同的特点是以人道主义为主线。《海上劳工》歌颂人与自然的斗争。雨果晚年最重要的长篇小说是《九三年》。《巴黎圣母院》是雨果的代表作之一,它表现了人与宗教的斗争,具有强烈的浪漫色彩。

明清小说以《红楼梦》为例,外国小说以《巴黎圣母院》为例进行比较:

一、 社会状况:

 清代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和思想文化领域里的斗争﹐给小说创作

以深刻影响。清初至乾隆时期是清小说发展的全盛时期﹐数量和质量﹑内容和形式﹑风格和流派与前代相比都有较大发展。清代小说基本是文人的创作﹐虽有历史﹑传说等素材的借鉴﹐但作品多取材於现实生活﹐较充分地体现了作者个人的意愿﹐在结构﹑叙述和描写人物各方面也多臻於成熟的境界。乾隆年间产生的《红楼梦》把白话小说的创作推向顶峰。

 《巴黎圣母院》写于法国风云变幻、阶级斗争激烈的年代。

1830年七月革命后,掠夺革命果实的银行家统治着法国,金融资产阶级进入全面胜利和巩固时期,但同时,无产阶级也开始登上历史舞台。这一时期法国社会正处于急剧转折之中,各种斗争十分激烈、尖锐。1926年,随着国内反查理第十的斗争和国际上争取独立解放的革命浪潮对神圣同盟的冲击,雨果的政治和文艺思想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用理论文章和创作实践向古典主义进行斗争。他的作品充满了强烈的反封建反教会的精神。

二、 艺术评价:

 《红楼梦》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经典之作。该书以曹家生活为原型﹐以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与婚姻悲剧为主要线索﹐描写了贾氏家族由盛而衰的历史﹐反映出进入末期的中国封建社会不可避免的崩溃结局和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倾向。《红楼梦》情节缜密﹐细节真实﹐语言优美。作者善於刻画人物﹐塑造出许多富有典型性格的艺术形像﹐如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晴雯等﹐取得卓越的艺术成就。

 《巴黎圣母院》这部小说借中世纪的历史题材影射19世纪波旁王朝复辟

时期的社会现实,“抨击了封建专制王权统治时期的残暴与黑暗,封建教会的虚伪与反动,以及司法机构的罪恶行径,赞颂了下层人民淳朴善良的品格、正直勇敢的斗争精神”,其中融入了作者对人性、人道主义的理解和诠释。小说中的反叛者吉卜赛女郎埃斯梅拉达和面容丑陋的残疾人卡西莫多是作为真正的美的化身展现在读者面前的,而人们在副主教弗洛罗和贵族军人弗比思身上看到的则是残酷、空虚的心灵和罪恶的情欲。 小说以奇特的美丑对比,绝对的崇高与邪恶的对立,给读者营造了一种奇特的艺术体验。

雨果从宗教角度出发,把人的情感分成真、善、美和假、恶、丑这般截然对立的两极,在这对立两极的斗争中,不断呼唤人性本真对思想禁锢的反抗,呼唤善,抛弃恶。

可以说,《巴黎圣母院》是一曲反封建的悲歌。

三、 主要人物形象分析

 《红楼梦》:薛宝钗:是封建社会中一位典型的标准的淑女,她是封建

礼教忠诚的信仰者、自觉的执行者和可悲的殉道者,然而这一形象又是复杂的、丰富多彩的。

林黛玉:她保持着纯真的天性,敢爱敢恨,我行我素,很少顾及后果和得失。封建礼教和世俗功利对她的影响是极其有限的。她和宝玉的爱情注定是个悲剧,因为它违背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婚姻制度,恋爱的叛逆思想内核又与整个封建主义相冲突,触及封建家庭的根本利益,毫无调和的余地。

史湘云:具有中性美的女子形象,心直口快,开朗豪爽。她是一个富有浪漫色彩、令人喜爱、富有“真、善、美”的豪放女性。

贾宝玉:主要特征是叛逆,是封建社会的叛逆者,他鄙视功名利禄,是封建君主制度的“逆子贰臣”。

 《巴黎圣母院》:埃斯梅拉达:高尚、纯洁、善良、坚定,是美与善的

化身,他代表人性当中的本真。

卡西莫多:面貌丑陋,却向往理想主义的爱情,忠诚、感恩、崇拜及献身精神,是内心美好的下层人物代表、一切对美的追求、大众的呼声、对扼杀人性本真的反抗。

克洛德·弗洛罗:道貌岸然,过清苦的修行生活,内心对世俗享乐充满向往,宗教禁欲主义的代言人、被扼杀的人性、揭露宗教的虚伪、宣告禁欲主义的破产。

四、 爱情观的比较

 中国人重视婚姻而轻视恋爱,即所谓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因而感

情的悲剧比婚姻的悲剧多。这与中国的传统道德观念有着很大的关系,《红楼梦》中林黛玉和贾宝玉两人虽深深相爱,但最终被家里人拆散,由此可以看来当时爱情被轻视的程度,以及当时人们被封建思想、封建礼教所腐蚀的程度。揭露出当时社会对人性的束缚和压抑。

 西方文学中往往把爱情视为不可抗拒的强大力量。《巴黎圣母院》中塑

造的副主教授克洛德一直被看做邪恶势力的代表,也是人们极力鞭挞的对象,但如果认真考察他的内心世界及周围环境的联系,就不难发现他身上不仅有牧师的虚伪,也有着人性遭到压抑之后的悲哀。纵观14世纪的欧洲,资产阶级掀起人文主义运动,这场运动直接抨击了中世纪的教会的精神独裁和禁欲主义,追求个人的现实幸福已成为普遍现象。克洛德也有人的感情、人的欲望、人的爱。正因为他所要求的这种爱是他所代表的那种势力和环境所不能允许的,因此,它的表现出来的方式便是扭曲的,变形的。

五、 两者文化涵义上的不同

 巴黎圣母院》是属于“人物圆心结构”,依照“人物圆心结构”的说法,雨果是把女主

人公艾丝米拉达放在了中心位置。但笔者以为,围绕着这一中心人物的其他性格则

还可以有些变化。从横轴上看,艾丝米拉达的左方和右方分别是弓箭队队长费比斯和圣母院的敲钟人喀西莫多。这两个人的特点,一是外美内丑,一是外丑内美,而横轴中间位置上的女主人公则是外美和内美的结合体。

 在《红楼梦》中,隐藏着一个由阴阳五行观念建筑的深层结构。以小说的文体特征

来说,《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内中理所当然应当体现小说这种文体共有的建筑性。像紫禁城乃至北京城一样,《红楼梦》以阴阳五行为其建筑骨架,我们可以说,由阴阳五行所象征的封建世界与它们孕育的人物一样,命定不会有好的结局。其中林黛玉姓“双木”,她命定地与“木”结下了不解之缘。林黛玉的“黛”字,又显然是“青”字的同义词。“黛玉”即是“青玉”,《释名》“玉以青玉为上”。同样是按照五行图式,“木”的季节是“春”,以青帝为东方司春之神。与“木”一方相对,是薛宝钗的“金”的一方。如果说林黛玉体现了“春华”的特征,那么薛宝钗便是“秋实”的象征了。在五行图示中占据了“水”的一方的,是妙玉。王熙凤所处位置为“火”。 处于四位女子中间的是《红楼梦》的男主人公贾宝玉。按照五行图式,他位居于“土”。

通过《红楼梦》和《巴黎圣母院》的多方面的比较,我们看到了有典型意义的贵族之家的衰败的历史必然,并从一个家族的命运看到了一个时代的悲剧性结局,看到了封建制度本身所蕴含着的走向崩溃瓦解的过程。同时也看到了雨果揭露宗教的虚伪,宣告禁欲主义的破产,赞扬下层劳动人民的善良、友爱、舍己为人的精神,他高唱着“相信白昼,相信光明,相信欢乐”的战歌,鼓舞人民反抗压迫、冲破黑夜的诗句,向人类传递他的人道主义思想

参考文献: 百科中关于明清小说的介绍

《巴黎圣母院》 雨果

《红楼梦》 曹雪芹

百度网站

爱情观对文化差异的体现 张丽丽

明清小说与同时期外国小说的对比

孙璐璐

小说有很多值得比较的地方。 1008090054 摘要:由于文化、习俗、信仰等多方面的差异,使得明清小说与同时期的外国

关键字:传统文化 封建 精神 形象 差异

正文:

中国古代的叙事文学,到了明清时期步入了成熟期。就文学理念、文学体式和文学表现手段而言,明清小说以其完备和丰富将叙事文学推向了极致。从明清小说所表现的广阔的社会生活场景、丰硕的艺术创作成果和丰富的社会政治理想而言,明清小说无疑铸就了中国古典文学的最后的辉煌。

一、 明清小说与传统文化

从思想内涵和题材表现上来说,明清小说最大限度地包容了传统文化的精华,而且经过世俗化的图解后,传统文化竟以可感的形象和动人的故事而走进了千家万户。传统文化给明清小说提供了丰富的养料,而明清小说又将传统文化空前地发扬和丰富,在艺术形象和艺术细节的衍绎中予以创造性的阐说。

1、史传色彩--世俗文学的历史依傍

中国的史官文化异常发达,源出于“纪实”的传统小说,与史官文化有着血肉相连、密不可分的密切关系,不可避免地被打上了史传的烙印,史传性是中国传统小说最重要的民族特征。尽管明清小说带有浓厚的市民文化色彩,但无论从衍说故事之形式还是从讽寓教化之动机出发,都深深地受到了史传文化的决定性影响。

题材的史传性 观念的史传性 小说艺术的史传性

2、惩劝教化--儒家文化的影响

中国古典小说受儒家思想的影响长久深远,而将这种影响合理化、具体化者,则是小说理论中的“惩劝教化”说。几乎可以说,“惩劝教化”模式笼罩了整个封建时代的小说创作。

重视小说的教化作用 惩劝模式牢笼创作

3、神妖仙道--佛道思想的濡染

佛教自东汉末传入中国后,一直在文化形态上深刻地影响着文学创作。而道教是唯一在中国本土上产生发展成长的宗教,它与古代小说有着密不可分的血肉关系,尤其在想象力和创造力方面,对古代小说影响深刻。佛道所创造的神仙境界,仙、道、妖、鬼等意象,奇谲变幻的仙道法术,因果业报的结构,以及由此孕育的小说母题,无疑为小说世界带来了奇观异彩。 小说描写空间的拓展 小说人物画廊的丰富 小说情节的奇谲变幻

二、 明清小说的内容拓展

就题材而言,明清小说可谓是包罗万象,空前丰富。明清小说全方位地展现了那个时代的社会关系和生活方式,表达了人们的喜怒哀乐和理想追求。叙事文学和通俗文学的特点,使文学对社会生活的表现,达到了从未

有过的宽广和深入。城市经济和市民阶层的凸起,新的价值观念和新的社会理想又给文学注入了新的思想内涵。

1、题材内容的空前丰富

题材丰富,内容多样是明清小说的突出特点。除了在民间流传蕴育多年而经文人加工的历史演义、英雄传奇,以及用魔幻的方式反映生活的神魔小说外,小说作者的笔触更是切近了现实生活。直接描写社会世态人情的世情小说的出现,是小说题材开拓上的重大突破,标志着小说创作进入了成熟发展的新阶段。

2、世俗生活的全面展现

明清文学观念的演进,使世俗现实生活日渐成为小说关注的焦点,以现实生活为描摹对象,通过家庭、爱情、婚姻的纠葛变化、盛衰兴亡,来反映社会人际关系,展现时代风尚面貌,提供生动完整细腻的社会生活画卷,这是明清小说的突出贡献。

爱情婚姻,家庭盛衰 官场黑幕,社会丑态

科举礼教,人生百态 日常生活,世情风貌

3、社会理想的全新探索

中国古代小说素有理想探索的传统,在六朝志怪、唐代传奇和宋元话本中,往往通过幻想浪漫的手法,表现理想。明清小说作家在创作过程中,一方面力求真实地描摹世态,批判社会;一方面则探索社会出路,塑造理想人物,展现理想境界。两者相辅相成,表现出对社会现实人生的热忱关注。

社会政治理想 爱情婚姻理想 人伦关系理想

三、明清小说的艺术成就

到了明清小说,叙事艺术已趋向成熟和完美。先前那种故事式的作品已衍化为繁富的鸿篇巨制,其间有宏大精致的结构,引人入胜的情节,栩栩如生的人物,丰富多彩的语言,无微不至的描绘。文学的表现力达到了从未有过的完备,《红楼梦》的问世,更是标志着中国古典文学走到了它的巅峰。

1、完备精湛的叙事结构

作为叙事文学的典范作品,明清小说在叙述方式和情节结构上的成就不同凡响。无论是章回体的长篇小说,还是精巧绵密的短篇作品,都各有优长。历史演义、英雄传奇,结构宏伟,能在尺幅之间,舒展历史风云,饱览英雄人物,追寻历史进程。世情小说则脉络清晰,精巧细密,逼真地反映现实生活,展示生活样貌。 从事件结构到人物命运结构 从平铺直叙到立体交错

从单线纵深到全方位铺展 从主线突出到一线两描写

2、性格丰满的形象塑造

从历史传奇中人物刻画的类型化、平面化,到英雄传奇的个性凸现,直至世情小说注重平常人的典型性格的塑造,明清小说在人物形象刻画上成就非凡。将情节事件发展与人物性格密切相连,细腻委曲地传递人物的情绪心声,在对比映衬中凸现性格,描绘出人物的心灵成长史……明清小说中风韵独具、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显示了叙事文学在人物塑造上的突飞猛进。

因人设事 曲尽人情 相依相存 发展变化

3、曲描细叙的艺术刻划

由叙事为主,转向以描写为主,明清小说在艺术描写上渐趋细腻逼真,无论形象塑造、环境描写、细节刻划,还是人物心理情感的揭示,都力图描摹生活,笔参

造化。追求洞察深微、见微知著的概括作用和艺术感染力。

 同时期外国小说:

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兴起。浪漫主义是法国大革命的产物。 维克多·雨果是法国浪漫主义的主将和领袖,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1827年发表的著名的浪漫主义理论文献《<克伦威尔>序言》,是雨果脱离保王党立场政治进步的标志,是法国浪漫主义的宣言。在《< 克伦威尔>序言》中,雨果提出了著名的“美丑对照原则”。雨果在小说方面的共同的特点是以人道主义为主线。《海上劳工》歌颂人与自然的斗争。雨果晚年最重要的长篇小说是《九三年》。《巴黎圣母院》是雨果的代表作之一,它表现了人与宗教的斗争,具有强烈的浪漫色彩。

明清小说以《红楼梦》为例,外国小说以《巴黎圣母院》为例进行比较:

一、 社会状况:

 清代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和思想文化领域里的斗争﹐给小说创作

以深刻影响。清初至乾隆时期是清小说发展的全盛时期﹐数量和质量﹑内容和形式﹑风格和流派与前代相比都有较大发展。清代小说基本是文人的创作﹐虽有历史﹑传说等素材的借鉴﹐但作品多取材於现实生活﹐较充分地体现了作者个人的意愿﹐在结构﹑叙述和描写人物各方面也多臻於成熟的境界。乾隆年间产生的《红楼梦》把白话小说的创作推向顶峰。

 《巴黎圣母院》写于法国风云变幻、阶级斗争激烈的年代。

1830年七月革命后,掠夺革命果实的银行家统治着法国,金融资产阶级进入全面胜利和巩固时期,但同时,无产阶级也开始登上历史舞台。这一时期法国社会正处于急剧转折之中,各种斗争十分激烈、尖锐。1926年,随着国内反查理第十的斗争和国际上争取独立解放的革命浪潮对神圣同盟的冲击,雨果的政治和文艺思想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用理论文章和创作实践向古典主义进行斗争。他的作品充满了强烈的反封建反教会的精神。

二、 艺术评价:

 《红楼梦》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经典之作。该书以曹家生活为原型﹐以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与婚姻悲剧为主要线索﹐描写了贾氏家族由盛而衰的历史﹐反映出进入末期的中国封建社会不可避免的崩溃结局和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倾向。《红楼梦》情节缜密﹐细节真实﹐语言优美。作者善於刻画人物﹐塑造出许多富有典型性格的艺术形像﹐如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晴雯等﹐取得卓越的艺术成就。

 《巴黎圣母院》这部小说借中世纪的历史题材影射19世纪波旁王朝复辟

时期的社会现实,“抨击了封建专制王权统治时期的残暴与黑暗,封建教会的虚伪与反动,以及司法机构的罪恶行径,赞颂了下层人民淳朴善良的品格、正直勇敢的斗争精神”,其中融入了作者对人性、人道主义的理解和诠释。小说中的反叛者吉卜赛女郎埃斯梅拉达和面容丑陋的残疾人卡西莫多是作为真正的美的化身展现在读者面前的,而人们在副主教弗洛罗和贵族军人弗比思身上看到的则是残酷、空虚的心灵和罪恶的情欲。 小说以奇特的美丑对比,绝对的崇高与邪恶的对立,给读者营造了一种奇特的艺术体验。

雨果从宗教角度出发,把人的情感分成真、善、美和假、恶、丑这般截然对立的两极,在这对立两极的斗争中,不断呼唤人性本真对思想禁锢的反抗,呼唤善,抛弃恶。

可以说,《巴黎圣母院》是一曲反封建的悲歌。

三、 主要人物形象分析

 《红楼梦》:薛宝钗:是封建社会中一位典型的标准的淑女,她是封建

礼教忠诚的信仰者、自觉的执行者和可悲的殉道者,然而这一形象又是复杂的、丰富多彩的。

林黛玉:她保持着纯真的天性,敢爱敢恨,我行我素,很少顾及后果和得失。封建礼教和世俗功利对她的影响是极其有限的。她和宝玉的爱情注定是个悲剧,因为它违背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婚姻制度,恋爱的叛逆思想内核又与整个封建主义相冲突,触及封建家庭的根本利益,毫无调和的余地。

史湘云:具有中性美的女子形象,心直口快,开朗豪爽。她是一个富有浪漫色彩、令人喜爱、富有“真、善、美”的豪放女性。

贾宝玉:主要特征是叛逆,是封建社会的叛逆者,他鄙视功名利禄,是封建君主制度的“逆子贰臣”。

 《巴黎圣母院》:埃斯梅拉达:高尚、纯洁、善良、坚定,是美与善的

化身,他代表人性当中的本真。

卡西莫多:面貌丑陋,却向往理想主义的爱情,忠诚、感恩、崇拜及献身精神,是内心美好的下层人物代表、一切对美的追求、大众的呼声、对扼杀人性本真的反抗。

克洛德·弗洛罗:道貌岸然,过清苦的修行生活,内心对世俗享乐充满向往,宗教禁欲主义的代言人、被扼杀的人性、揭露宗教的虚伪、宣告禁欲主义的破产。

四、 爱情观的比较

 中国人重视婚姻而轻视恋爱,即所谓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因而感

情的悲剧比婚姻的悲剧多。这与中国的传统道德观念有着很大的关系,《红楼梦》中林黛玉和贾宝玉两人虽深深相爱,但最终被家里人拆散,由此可以看来当时爱情被轻视的程度,以及当时人们被封建思想、封建礼教所腐蚀的程度。揭露出当时社会对人性的束缚和压抑。

 西方文学中往往把爱情视为不可抗拒的强大力量。《巴黎圣母院》中塑

造的副主教授克洛德一直被看做邪恶势力的代表,也是人们极力鞭挞的对象,但如果认真考察他的内心世界及周围环境的联系,就不难发现他身上不仅有牧师的虚伪,也有着人性遭到压抑之后的悲哀。纵观14世纪的欧洲,资产阶级掀起人文主义运动,这场运动直接抨击了中世纪的教会的精神独裁和禁欲主义,追求个人的现实幸福已成为普遍现象。克洛德也有人的感情、人的欲望、人的爱。正因为他所要求的这种爱是他所代表的那种势力和环境所不能允许的,因此,它的表现出来的方式便是扭曲的,变形的。

五、 两者文化涵义上的不同

 巴黎圣母院》是属于“人物圆心结构”,依照“人物圆心结构”的说法,雨果是把女主

人公艾丝米拉达放在了中心位置。但笔者以为,围绕着这一中心人物的其他性格则

还可以有些变化。从横轴上看,艾丝米拉达的左方和右方分别是弓箭队队长费比斯和圣母院的敲钟人喀西莫多。这两个人的特点,一是外美内丑,一是外丑内美,而横轴中间位置上的女主人公则是外美和内美的结合体。

 在《红楼梦》中,隐藏着一个由阴阳五行观念建筑的深层结构。以小说的文体特征

来说,《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内中理所当然应当体现小说这种文体共有的建筑性。像紫禁城乃至北京城一样,《红楼梦》以阴阳五行为其建筑骨架,我们可以说,由阴阳五行所象征的封建世界与它们孕育的人物一样,命定不会有好的结局。其中林黛玉姓“双木”,她命定地与“木”结下了不解之缘。林黛玉的“黛”字,又显然是“青”字的同义词。“黛玉”即是“青玉”,《释名》“玉以青玉为上”。同样是按照五行图式,“木”的季节是“春”,以青帝为东方司春之神。与“木”一方相对,是薛宝钗的“金”的一方。如果说林黛玉体现了“春华”的特征,那么薛宝钗便是“秋实”的象征了。在五行图示中占据了“水”的一方的,是妙玉。王熙凤所处位置为“火”。 处于四位女子中间的是《红楼梦》的男主人公贾宝玉。按照五行图式,他位居于“土”。

通过《红楼梦》和《巴黎圣母院》的多方面的比较,我们看到了有典型意义的贵族之家的衰败的历史必然,并从一个家族的命运看到了一个时代的悲剧性结局,看到了封建制度本身所蕴含着的走向崩溃瓦解的过程。同时也看到了雨果揭露宗教的虚伪,宣告禁欲主义的破产,赞扬下层劳动人民的善良、友爱、舍己为人的精神,他高唱着“相信白昼,相信光明,相信欢乐”的战歌,鼓舞人民反抗压迫、冲破黑夜的诗句,向人类传递他的人道主义思想

参考文献: 百科中关于明清小说的介绍

《巴黎圣母院》 雨果

《红楼梦》 曹雪芹

百度网站

爱情观对文化差异的体现 张丽丽


相关内容

  • 五四翻译与明清翻译对比
  • 五四时期翻译与明清时期翻译之对比研究 明清时期的西学翻译和五四时期的文学翻译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两次影响较为深远的翻译活动.一方面,这两次翻译活动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中外文化之间的交流:另一方面,两者在译者的构成.翻译材料的选择.语体格局.翻译思想理论及方法等方面却表现出迥异之处.迄今为止,很少有人对 ...

  • 开题之文献综述
  • 以明商业文化视"三言二拍"商人形象 --开题之文献综述 "三言""二拍"是中国古典通俗短篇小说的佼佼者,其中有大量为工商业者立传的"商贾小说", 它们是中国商贾小说史上最为辉煌的一页.据不完全统计,仅"三言&q ...

  • 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
  • 摘 要:纵观<红楼梦>中与宁荣二府交往密切的一众僧道,不难看出他们耽于情色.利欲熏心.攀附权贵的世俗化倾向.作者用犀利尖锐的笔调绘出这样一幅僧尼道士群像,体现了对佛道的世俗化的批判,表达了对社会的幻灭感以及在这种困惑中的挣扎. 关键词:红楼梦:明清时期:宗教世俗化 明清时期佛教和道教的世 ...

  • 科学技术与世俗文学
  • 科学技术与世俗文学 教案示例 科学技术与世俗文学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提问: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我们的祖先曾经创造过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这种领先局面一直延续到17世纪的明朝.这一时期,我国产生了大量的划时代的科学巨匠和著作.同时,明清的小说.戏剧.书法.绘画同样吸取了前人的成果并且取得了辉煌的 ...

  • 中文工具书
  • 明清小说分析 文传学院 13汉语国际教育 毛孝珍 1311302146 检索课题:明清小说分析 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内容:深入开发"明清小说"这一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了解明清小说的本质特征及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了解其生成﹑发展﹑高潮的走势及文化背景:熟读明清小说文本,精研重点文本 ...

  • 浅析中国古典小说
  • 浅析中国古典小说 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实验中学 夏克传 邮码:528100 一.小说的起源和发展 1.小说起源于古代的神话传说 魏晋时代,有一些文人或佛教徒,用古代的神话传说作材料,进行加工,创作了许多神仙鬼怪小说.到了唐朝,小说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创造了相当完整的短篇小说的形式.唐朝的传奇小说,不仅篇幅 ...

  • 探究明清小说的伦理观与和谐文化
  • 摘 要:明清时期我国古代叙事文学已经到达了成熟的时期,无论从文学理念.文学体式.文学手段来说都相对完备,并且将叙事文学推向一个高峰.从明清小说中能够感受到明清时期所体现的生活场景,铸就了古典文学的辉煌.正因为这种文体所带来的优势,将小说中所要表达的伦理观和和谐文化完美的彰显出来,体现出了我国是一个崇 ...

  • 七年级历史明清小说2
  • 第19课 明清小说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1)知识目标 了解我国古典小说的创作到明清时期进入成熟阶段,知道明清时期戏剧的繁荣.书法绘画的代表人物,简述四大古典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的成就,理解其思想艺术特色. ( ...

  • 明清小说的生命伦理意识及其现代意义
  • 明清小说的生命伦理意识及其现代意义 --以六部优秀小说为例 陈惠琴 内容提要 明清六部优秀小说有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并深刻地质疑和批判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正统伦理,同时不同程度地张扬生命伦理,把生命伦理作为质疑和批判正统伦理的思想理据.可以说,这一共同的思想内涵是中国古代思想史最后一个高峰的组成部分,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