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小 村

宋·梅尧臣

淮阔洲多忽有村,棘篱疏败漫为门。寒鸡得食自呼伴,老叟无衣犹抱孙。

野艇鸟翘唯断缆,枯桑水啮只危根。嗟哉生计一如此,谬入王民版籍论[注]。

[注]王民:臣民。版籍:交租税的户籍。论:看待。

(1)诗歌表现了小村怎样的景象?造成这种景象的原因是什么?(3分)

(2)分析尾联在全诗中的作用。(3分)

【答案】(1)(3分)人烟稀少、破败荒凉的景象(1分)。水灾(1分),统治者对村民的冷漠和盘剥(1分)。

(2)(3分)总结上文,卒章显志,(1分)表现作者对灾民的同情(1分)、对统治者的讽刺(1分)。

【解析】(1)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我们首先要找出诗人选取了哪些景物,再看这些景物组合成一幅怎样的画面:“棘篱疏败”、“寒鸡”、“无衣老叟”、“枯桑”等意象营造了破败荒凉的氛围。首联“淮阔”、“漫”和尾联“谬入王民版籍”交代了原因:水灾和统治阶级的盘剥、漠视。

2、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朝天子·秋夜客怀

周德清

月光,桂香,趁着风飘荡。砧声催动一天霜,过雁声嘹亮,叫起离情,敲残愁况。梦家山,身异乡。夜凉,枕凉,不许愁人强。

答案 描绘了秋夜月色朦胧、桂花随风飘香的清幽静寂又带着温情的一幅画面;营造了秋夜怀乡的氛围,为抒发思乡之情做铺垫。

答案 :化虚为实,在诗人笔下,雁鸣可以唤起离情,敲打愁绪。“叫起”“敲残”两个词语把看不见、摸不着的离愁写得可闻可感,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游子内心的极度愁苦。

3、阅读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月夜忆舍弟 (唐)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收兵。

(1)说说首联所写之景的作用(2分)

分)

答案(1)首联描绘边塞秋天凄凉的景色,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1分)为

『解析』题目是

答案(2)这虽是作者的心理感觉,但却说的斩钉截铁,表现了作者对故乡的热爱。(2分,答出思念热爱故乡得1分,答出主观心理作用得1分)

4.阅读下面一首清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鹊踏枝 过人家废园作

⑴“月光,桂香,趁着风飘荡”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画面?有什么作用? ⑵试分析“过雁声嘹亮,叫起离情,敲残愁况”的妙处。

龚自珍

漠漠春芜①春不住。藤刺牵衣,碍却行人路。偏是无情偏解舞,濛濛扑面皆飞絮②。

绣院深沉谁是主?一朵孤花,墙角明如许。莫怨无人来折取,花开不合阳春暮③。

【注】 ①漠漠春芜:茫茫一片春草。②此句用宋朝晏殊《踏莎行》“春风不解禁杨花,濛濛乱扑行人面”的词意。③此二句用唐朝杜秋娘《金缕衣》“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的诗意。 这首词中“孤花”是怎样的一个形象?请作简要赏析。

答案:“孤花”是词人自己的人格写照,在满院荒芜之中,一朵明艳、绚烂、寂寞、充满生机的“孤花”与四周的沉闷芜杂形成强烈的对照。那正是词人自己的生机、绚烂、寂寞与“阳春暮”时的沉闷芜杂的对应。这为我们刻画了一个超然世外、高标独立、不合时宜者的形象。

与胡兴安夜别

何逊

居人行转轼⑵,客子暂维舟⑶。

念此一筵笑,分为两地愁。

露湿寒塘草,月映清淮流。

方抱新离恨,独守故园秋。

【注】 ①居人:指送行者胡兴安。②行转轼:将要掉转车回去。③维:栓、系。

解析:诗以对举开头,一句写“居人”,一句写“客子”,简洁而生动地白描出一幅将别未别、两情依依的水边送别图,包含了丰富的情节和难以言传的深情。一、二句是两面分写,三、四句将两面合写,五至八句尽吐自己的羁愁离恨。前两层皆为此蓄势,其重点显然在第三层,抒发对离别之人的日后思念之情。 答案:(1)离别之际,诗人强颜欢笑(苦笑),这是以“笑”衬(写、表现)“愁”,写出诗人不忍分别的心情。

(2)写眼前实景:颈联( 五、六句)运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夜色图。露水无情地浸湿了寒塘边的冷草,凄清酸楚,月亮映照着清澈的水流,是诗人夜别之时眼前所见之景,渲染了凄清悲凉的离别氛围。 写联想之景:颈联写诗人想到自己与友人离别后,在凄清的夜晚,冷月之下孤独艰难地前行,路边寒塘的冷草被露水浸湿,月亮映照着清澈的水流,是诗人联想之景,表达了诗人寂寞惆怅的情怀。

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绵谷回寄蔡氏昆仲

罗隐

一年两度锦江游,前值东风后值秋。

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

山牵别恨和肠断,水带离声入梦流。

今日因君试回首,淡烟乔木隔绵州。

【注】 诗中提到的锦江、绵州、绵谷都是四川的三个地名。诗题中的“蔡氏昆仲”,是罗隐游锦江时认识的两兄弟。在罗隐离开锦江,经过绵州回到绵谷后,蔡氏兄弟还在锦江。

颔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对偶除外)?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人的感情赋予碧草白云,明明是诗人多情,沉醉于大自然的迷人景象,却说芳草像友人一样依依有情,似乎有意绊住马蹄,不让离去;美丽的云彩也像多情的友人一样殷勤挽留自己,有意把楼台层层遮掩,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寄托了对他们深深的怀念。 7阅读下面的一首唐诗,完成问题。

碛西头送李判官入京 岑 参

一身从远使,万里向安西。汉月垂乡泪,胡沙费马蹄。

寻河愁地尽,过碛觉天低。送子军中饮,家书醉里题。

①碛西,即安西都护府,治所在今新疆库车附近;②寻河:史载张骞出使西域时曾去寻找黄河源头。

(1)“汉月垂乡泪,胡沙费马蹄。寻河愁地尽,过碛觉天低。”运用了多种手法,请列举其中的一种,并简析其艺术效果。

(2)请简要分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案 (1)①运用拟人的手法。诗歌把无生命的月亮人格化,生动地描写了在长安与家人见惯了的一轮明月,此时却挂在沙漠上,显得有几分愁惨,仿佛在对人垂泪一样。

②运用主客换位的方法。诗人不说自己因对月思乡而垂泪,却反说明月对己垂泪。而自己的思乡之念,已形象地寄托于月亮这个物象之中。

③融情于景。“汉月”高照,“胡沙”无边,遥相对应,天上地下的景物融成一片,更衬托出孤身一人在苍凉沙漠上行进的艰难。

④“费”字炼字极佳。诗人没有直接写沙漠夜行的困难,而用“费马蹄”间接体现,“马蹄”之“费”,明指对马蹄的磨损,暗含沙软难行,足见行进的艰难。

⑤运用对偶的手法。两联对仗工整,而且上下句意义互补,上句“汉月”,下句“胡沙”,点明了月照沙漠的情景(或,“愁地尽”与“觉天低”互补,点明沙漠的广袤,路途的遥远),丰富了词语表达的内涵。

⑥用典贴切,内涵丰富。一是点出张骞出使西域与诗人戍边的自然环境接近,二是用这个典故寓指简直要走到天地的尽头,表现路途遥远。

(2)诗人通过自己由长安人安西时的情景和在军帐中与临行的李判官痛饮,以及酒酣作书,托李判官带回的细节描写,表达诗人不畏艰难、远戍边疆的报国之心(或暗含了李判官人京,旅途艰难,须多保重之意),抒发了怀念亲友的乡思。

8、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途中见杏花 吴融

一枝红艳出墙头。墙外行人正独愁。长得看来犹有恨,可堪逢处更难留。

林空色瞑莺先到,春浅香寒蝶未游。更忆帝乡千万树①。澹烟笼日暗神州。

【注】①帝乡,此指长安。长安多杏树。

(1)请说明这首诗的首联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答案 (1)首联运用了反衬的表现手法(或:以乐景衬哀情)。早春时节,一枝俏丽鲜艳的杏花伸出墙头,昭示着春天的生气,可是作者面对这美好的景象,却感到忧愁、苦涩。

(2)①惜春之情。杏花开放了,带来春天的消息,却元蜂蝶采赏,只能自开自落;自己行色匆匆,更无法等到花朵开尽。

②流离之苦(或:身世之叹)。诗人飘零在外,纵逢赏心悦目之景也难停留;杏花独自盛开于早春,无蝶欣赏,正是诗人孤独寂寞的写照。

③故国之思。诗人由眼前鲜艳的杏花联想到当年在京城看到的千万树杏花盛开的绚丽景象,这幅长安杏花图代表着作者深情怀念着的长安生活,与今日的流离在外形成对比,说明诗人虽然落魄飘零,却依然心系朝廷,点出了愁怀所在。

9、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旅次洋州寓居郝氏林亭① 方干

举目纵然非我有,思量似在故山时。鹤盘远势投孤屿,蝉曳残声过别枝。

凉月照窗欹枕倦,澄泉绕石泛觞迟②。青云未得平行去,梦到江南身旅羁。

注:①这首诗,是诗人旅居洋州时写的。洋州,今陕西洋县,在汉水北岸。

②泛觞:是一种游戏。

(1)颔联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 描写景物有什么技巧?

(2)简要分析尾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答案 (1)写了鹤从高空向孤屿盘旋而下、蝉鸣不已拖着尾声飞向别的树枝的孤寂、冷清景象。运用了视觉听觉结合(或绘形绘声)的技巧。诗人眼耳并用,写出了鹤盘旋之形和蝉鸣之声,传神逼真。

(2)①点出内心隐痛的原因:怀才不遇、仕途不畅:旅居异地、思念故乡。

②扣诗题“旅次”(或呼应首联的“非我有”,或“故山”)。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其一)杨万里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1)这首诗选用了哪些物象来表现初夏这一时令特点?

(2)诗中哪一个字最能表达诗人的情感?请作简要赏析。

答案 (1)梅子,芭蕉,柳花。

(2)闲。诗人闲居乡村,初夏午睡后,悠闲地看着儿童扑捉戏玩空中飘飞的柳絮,心情舒畅。诗中用一个“闲”字,不仅淋漓尽致地把诗人心中那份恬静闲适和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表现出来,而且非常巧妙地呼应了诗题。

11、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问题。

溪桥晚兴 郑协①

寂寞亭基野渡边,春流平岸草芊芊②。一川晚照人闲立,满袖杨花听杜鹃。

注:①郑协:南宋移民。②芊芊:草木茂盛。

(1)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写景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2)有人说诗中的“闲”字表现了诗人闲适恬淡的心境,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答案 (1)亭基、渡口、春草、晚照、杨花、杜鹃啼血;(1分) 动静结合(反衬、以动衬静、以乐景写哀情)。寂静的渡口,杜鹃啼血;春草茂盛,充满生机,可是杨花飘零,杜鹃哀鸣,以乐景写哀情,动静结合,反衬效果突出。

(2)不同意。本诗表面上表现了诗人悠闲、恬淡、无所事事,闲立观赏一川晚照的情景,其实内心却是无比的凄凉、孤独和惆怅,亭基寂寞,野渡无人,落日晚照,杜鹃啼血,再加上诗人特殊身份--—南宋移民,因而故国之思,亡国之痛自不待言)。(提示“杨花”表现身世飘零;“杜鹃”表现游子思乡,此指故国之思)

1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寒食中寄郑起侍郎 杨徽之

清明时节出郊原,寂寂山城柳映门。水隔淡烟修竹寺,路经疏雨落花村。

天寒酒薄难成醉,地迥楼高易断魂。回首故山千里外,别离心绪向谁言?

注释:写于宋太祖代周称帝之初,同在周朝任职的杨徽之与郑起都被贬到边远地方做小官。

(1)纪昀称这首诗“情韵并佳”,诗歌的颔联由于画面别具一格颇受世人赞赏。颔联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请简要赏析。

答案 作者用茂林修竹、淡淡的烟雾、缤纷的落花、稀疏的雨丝、近村远寺等描绘出一幅凄清幽寂的郊外风景图。画面层次分明,色调清淡,意境朦胧,寄寓了诗人孤寂落寞的情感。

(2)诗中说“地迥楼高易断魂”,“断魂”形容极度伤心。请简要分析诗人“断魂”的原因。

答案 ①贬谪之地僻远荒寒,自己孤寂落寞。由“寂寂山城”“天寒酒薄”可以看出;②家乡渺远,思乡之愁情倍增,黯然消魂。由“地迥楼高”“回首故山”可以看出。

1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文后题目。

长沙过贾谊宅 刘长卿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思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注:作者因遭诬陷被贬瞳州司马,本诗写于赴任途中。

(1)本诗颔联景物描写有何作用?试作简析。

(2)试分析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答案 (1)颔联通过对“人去后”、“日斜时”的“秋草”、“寒林”等景物的描写,渲染了长沙贾谊故宅的萧条、冷落、寂寥的氛围,烘托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心境,为下文抒发感慨做铺垫。

(2)本诗借古伤今,借贾谊被逐长沙之事,表现自己无罪被贬的悲愤和痛苦,对不合理的社会现实健行了强烈的控诉。

8、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逢病军人 卢纶

行多有病住无粮,万里还乡未到乡。蓬鬓哀吟古城下,不堪秋气入金疮。

河潢旧卒 张乔

少年随将讨河潢,头白时清返故乡。十万汉军零落尽,独吹边曲向残阳。

⑵卢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答案(1)同:都是返乡士兵。异:一病一老,一在途中一已归乡。

(2)对病军人的同情。

(3)以少年出征与头白返乡对比,突出戍边之长;以十万将士与我对比,突出战争的残酷。

9、阅读下面的两首诗歌,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二月二日出郊 王庭珪①

日头欲出未出时,雾失江城雨脚微。天忽作晴山卷幔,云犹含态石披衣。

烟村南北黄鹂语,麦垅高低紫燕飞。谁似田家知此乐,呼儿吹笛跨牛归?

二月二日② 李商隐

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笙。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

万里忆归元亮井,三年从事亚夫营。新滩莫悟游人意,更作风檐夜雨声。

【注】①王庭珪,宋代诗人,弃官筑草屋于卢溪,隐居五十年。②写此诗时,李商隐为了生计,只身远赴梓

州,任职柳仲郢幕府。亚夫,借指幕主柳仲郢。二月二日,农历踏青节。

(1)两首七言律诗都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案 都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王诗中的“云犹含态石披衣”,云摆弄着姿态,山石好像披着衣裳,形象地写出了云雾缭绕山石的情状,(或“烟村南北黄鹂语”,烟霭笼罩的山村,黄鹂叽叽喳喳地鸣叫,就像人在兴奋地说话)李诗中的“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生动地写出了早花柳丝竞相争艳,成群蜂蝶含情飞舞的情景。

(2)两首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试加以分析。

答案 两首诗均写踏青所见,王诗前三联写了一幅雨后放晴,万物怡然的春景图,最后用一个反问句表现了诗人对田园隐逸生活的喜爱之情。李诗前两联描绘了一幅生动明媚,竞艳含情的春景图,以乐景写哀情,后两联转折,写出了自己潦倒的身世,表达了诗人羁泊天涯、欲归不能的凄苦心情和愁闷郁抑、无人理解的失

意情怀。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闺思 张仲素

秋天一夜静无云,断续鸿声到晓闻。欲寄征衣问消息,居延城外又移军。

望夫词 施肩吾

手燃寒灯向影频,回文机上暗尘生。自家夫婿无消息,却恨桥头卖卜人。

【注】回文机:前秦符坚时秦州刺史窦滔被徙流沙,其妻苏惠善属文,把对丈夫的思念织为回文旋图诗,读法宛转循环,词意凄婉。

(1)两首诗写景的手法有何不同?

(2)两首诗都写到了“消息”,张诗的“问消息”和施诗的“无消息”的具体内容有何不同?两首诗都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3)第二首诗中,思妇为什么要“恨”卖卜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案 (1)动静结合,细节描写。

(2)张诗的“问消息”是要探问出征的丈夫身在何处,施诗的“无消息”是不知道丈夫何时回家。两首诗都表达了对离家在外的丈夫的思念之情。

(3)诗中思妇因思念丈夫二问卜,得到的是卖卜人惯用的“好音讯”,因而她在寒灯下整夜频频回头期盼丈夫归来,看到的却是自己孤独的身影。所以长夜未眠的女子自然就“恨”卖卜人。以对卖卜人的恨来衬托对丈夫的思念之切。

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小 村

宋·梅尧臣

淮阔洲多忽有村,棘篱疏败漫为门。寒鸡得食自呼伴,老叟无衣犹抱孙。

野艇鸟翘唯断缆,枯桑水啮只危根。嗟哉生计一如此,谬入王民版籍论[注]。

[注]王民:臣民。版籍:交租税的户籍。论:看待。

(1)诗歌表现了小村怎样的景象?造成这种景象的原因是什么?(3分)

(2)分析尾联在全诗中的作用。(3分)

【答案】(1)(3分)人烟稀少、破败荒凉的景象(1分)。水灾(1分),统治者对村民的冷漠和盘剥(1分)。

(2)(3分)总结上文,卒章显志,(1分)表现作者对灾民的同情(1分)、对统治者的讽刺(1分)。

【解析】(1)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我们首先要找出诗人选取了哪些景物,再看这些景物组合成一幅怎样的画面:“棘篱疏败”、“寒鸡”、“无衣老叟”、“枯桑”等意象营造了破败荒凉的氛围。首联“淮阔”、“漫”和尾联“谬入王民版籍”交代了原因:水灾和统治阶级的盘剥、漠视。

2、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朝天子·秋夜客怀

周德清

月光,桂香,趁着风飘荡。砧声催动一天霜,过雁声嘹亮,叫起离情,敲残愁况。梦家山,身异乡。夜凉,枕凉,不许愁人强。

答案 描绘了秋夜月色朦胧、桂花随风飘香的清幽静寂又带着温情的一幅画面;营造了秋夜怀乡的氛围,为抒发思乡之情做铺垫。

答案 :化虚为实,在诗人笔下,雁鸣可以唤起离情,敲打愁绪。“叫起”“敲残”两个词语把看不见、摸不着的离愁写得可闻可感,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游子内心的极度愁苦。

3、阅读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月夜忆舍弟 (唐)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收兵。

(1)说说首联所写之景的作用(2分)

分)

答案(1)首联描绘边塞秋天凄凉的景色,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1分)为

『解析』题目是

答案(2)这虽是作者的心理感觉,但却说的斩钉截铁,表现了作者对故乡的热爱。(2分,答出思念热爱故乡得1分,答出主观心理作用得1分)

4.阅读下面一首清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鹊踏枝 过人家废园作

⑴“月光,桂香,趁着风飘荡”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画面?有什么作用? ⑵试分析“过雁声嘹亮,叫起离情,敲残愁况”的妙处。

龚自珍

漠漠春芜①春不住。藤刺牵衣,碍却行人路。偏是无情偏解舞,濛濛扑面皆飞絮②。

绣院深沉谁是主?一朵孤花,墙角明如许。莫怨无人来折取,花开不合阳春暮③。

【注】 ①漠漠春芜:茫茫一片春草。②此句用宋朝晏殊《踏莎行》“春风不解禁杨花,濛濛乱扑行人面”的词意。③此二句用唐朝杜秋娘《金缕衣》“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的诗意。 这首词中“孤花”是怎样的一个形象?请作简要赏析。

答案:“孤花”是词人自己的人格写照,在满院荒芜之中,一朵明艳、绚烂、寂寞、充满生机的“孤花”与四周的沉闷芜杂形成强烈的对照。那正是词人自己的生机、绚烂、寂寞与“阳春暮”时的沉闷芜杂的对应。这为我们刻画了一个超然世外、高标独立、不合时宜者的形象。

与胡兴安夜别

何逊

居人行转轼⑵,客子暂维舟⑶。

念此一筵笑,分为两地愁。

露湿寒塘草,月映清淮流。

方抱新离恨,独守故园秋。

【注】 ①居人:指送行者胡兴安。②行转轼:将要掉转车回去。③维:栓、系。

解析:诗以对举开头,一句写“居人”,一句写“客子”,简洁而生动地白描出一幅将别未别、两情依依的水边送别图,包含了丰富的情节和难以言传的深情。一、二句是两面分写,三、四句将两面合写,五至八句尽吐自己的羁愁离恨。前两层皆为此蓄势,其重点显然在第三层,抒发对离别之人的日后思念之情。 答案:(1)离别之际,诗人强颜欢笑(苦笑),这是以“笑”衬(写、表现)“愁”,写出诗人不忍分别的心情。

(2)写眼前实景:颈联( 五、六句)运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夜色图。露水无情地浸湿了寒塘边的冷草,凄清酸楚,月亮映照着清澈的水流,是诗人夜别之时眼前所见之景,渲染了凄清悲凉的离别氛围。 写联想之景:颈联写诗人想到自己与友人离别后,在凄清的夜晚,冷月之下孤独艰难地前行,路边寒塘的冷草被露水浸湿,月亮映照着清澈的水流,是诗人联想之景,表达了诗人寂寞惆怅的情怀。

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绵谷回寄蔡氏昆仲

罗隐

一年两度锦江游,前值东风后值秋。

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

山牵别恨和肠断,水带离声入梦流。

今日因君试回首,淡烟乔木隔绵州。

【注】 诗中提到的锦江、绵州、绵谷都是四川的三个地名。诗题中的“蔡氏昆仲”,是罗隐游锦江时认识的两兄弟。在罗隐离开锦江,经过绵州回到绵谷后,蔡氏兄弟还在锦江。

颔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对偶除外)?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人的感情赋予碧草白云,明明是诗人多情,沉醉于大自然的迷人景象,却说芳草像友人一样依依有情,似乎有意绊住马蹄,不让离去;美丽的云彩也像多情的友人一样殷勤挽留自己,有意把楼台层层遮掩,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寄托了对他们深深的怀念。 7阅读下面的一首唐诗,完成问题。

碛西头送李判官入京 岑 参

一身从远使,万里向安西。汉月垂乡泪,胡沙费马蹄。

寻河愁地尽,过碛觉天低。送子军中饮,家书醉里题。

①碛西,即安西都护府,治所在今新疆库车附近;②寻河:史载张骞出使西域时曾去寻找黄河源头。

(1)“汉月垂乡泪,胡沙费马蹄。寻河愁地尽,过碛觉天低。”运用了多种手法,请列举其中的一种,并简析其艺术效果。

(2)请简要分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案 (1)①运用拟人的手法。诗歌把无生命的月亮人格化,生动地描写了在长安与家人见惯了的一轮明月,此时却挂在沙漠上,显得有几分愁惨,仿佛在对人垂泪一样。

②运用主客换位的方法。诗人不说自己因对月思乡而垂泪,却反说明月对己垂泪。而自己的思乡之念,已形象地寄托于月亮这个物象之中。

③融情于景。“汉月”高照,“胡沙”无边,遥相对应,天上地下的景物融成一片,更衬托出孤身一人在苍凉沙漠上行进的艰难。

④“费”字炼字极佳。诗人没有直接写沙漠夜行的困难,而用“费马蹄”间接体现,“马蹄”之“费”,明指对马蹄的磨损,暗含沙软难行,足见行进的艰难。

⑤运用对偶的手法。两联对仗工整,而且上下句意义互补,上句“汉月”,下句“胡沙”,点明了月照沙漠的情景(或,“愁地尽”与“觉天低”互补,点明沙漠的广袤,路途的遥远),丰富了词语表达的内涵。

⑥用典贴切,内涵丰富。一是点出张骞出使西域与诗人戍边的自然环境接近,二是用这个典故寓指简直要走到天地的尽头,表现路途遥远。

(2)诗人通过自己由长安人安西时的情景和在军帐中与临行的李判官痛饮,以及酒酣作书,托李判官带回的细节描写,表达诗人不畏艰难、远戍边疆的报国之心(或暗含了李判官人京,旅途艰难,须多保重之意),抒发了怀念亲友的乡思。

8、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途中见杏花 吴融

一枝红艳出墙头。墙外行人正独愁。长得看来犹有恨,可堪逢处更难留。

林空色瞑莺先到,春浅香寒蝶未游。更忆帝乡千万树①。澹烟笼日暗神州。

【注】①帝乡,此指长安。长安多杏树。

(1)请说明这首诗的首联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答案 (1)首联运用了反衬的表现手法(或:以乐景衬哀情)。早春时节,一枝俏丽鲜艳的杏花伸出墙头,昭示着春天的生气,可是作者面对这美好的景象,却感到忧愁、苦涩。

(2)①惜春之情。杏花开放了,带来春天的消息,却元蜂蝶采赏,只能自开自落;自己行色匆匆,更无法等到花朵开尽。

②流离之苦(或:身世之叹)。诗人飘零在外,纵逢赏心悦目之景也难停留;杏花独自盛开于早春,无蝶欣赏,正是诗人孤独寂寞的写照。

③故国之思。诗人由眼前鲜艳的杏花联想到当年在京城看到的千万树杏花盛开的绚丽景象,这幅长安杏花图代表着作者深情怀念着的长安生活,与今日的流离在外形成对比,说明诗人虽然落魄飘零,却依然心系朝廷,点出了愁怀所在。

9、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旅次洋州寓居郝氏林亭① 方干

举目纵然非我有,思量似在故山时。鹤盘远势投孤屿,蝉曳残声过别枝。

凉月照窗欹枕倦,澄泉绕石泛觞迟②。青云未得平行去,梦到江南身旅羁。

注:①这首诗,是诗人旅居洋州时写的。洋州,今陕西洋县,在汉水北岸。

②泛觞:是一种游戏。

(1)颔联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 描写景物有什么技巧?

(2)简要分析尾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答案 (1)写了鹤从高空向孤屿盘旋而下、蝉鸣不已拖着尾声飞向别的树枝的孤寂、冷清景象。运用了视觉听觉结合(或绘形绘声)的技巧。诗人眼耳并用,写出了鹤盘旋之形和蝉鸣之声,传神逼真。

(2)①点出内心隐痛的原因:怀才不遇、仕途不畅:旅居异地、思念故乡。

②扣诗题“旅次”(或呼应首联的“非我有”,或“故山”)。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其一)杨万里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1)这首诗选用了哪些物象来表现初夏这一时令特点?

(2)诗中哪一个字最能表达诗人的情感?请作简要赏析。

答案 (1)梅子,芭蕉,柳花。

(2)闲。诗人闲居乡村,初夏午睡后,悠闲地看着儿童扑捉戏玩空中飘飞的柳絮,心情舒畅。诗中用一个“闲”字,不仅淋漓尽致地把诗人心中那份恬静闲适和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表现出来,而且非常巧妙地呼应了诗题。

11、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问题。

溪桥晚兴 郑协①

寂寞亭基野渡边,春流平岸草芊芊②。一川晚照人闲立,满袖杨花听杜鹃。

注:①郑协:南宋移民。②芊芊:草木茂盛。

(1)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写景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2)有人说诗中的“闲”字表现了诗人闲适恬淡的心境,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答案 (1)亭基、渡口、春草、晚照、杨花、杜鹃啼血;(1分) 动静结合(反衬、以动衬静、以乐景写哀情)。寂静的渡口,杜鹃啼血;春草茂盛,充满生机,可是杨花飘零,杜鹃哀鸣,以乐景写哀情,动静结合,反衬效果突出。

(2)不同意。本诗表面上表现了诗人悠闲、恬淡、无所事事,闲立观赏一川晚照的情景,其实内心却是无比的凄凉、孤独和惆怅,亭基寂寞,野渡无人,落日晚照,杜鹃啼血,再加上诗人特殊身份--—南宋移民,因而故国之思,亡国之痛自不待言)。(提示“杨花”表现身世飘零;“杜鹃”表现游子思乡,此指故国之思)

1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寒食中寄郑起侍郎 杨徽之

清明时节出郊原,寂寂山城柳映门。水隔淡烟修竹寺,路经疏雨落花村。

天寒酒薄难成醉,地迥楼高易断魂。回首故山千里外,别离心绪向谁言?

注释:写于宋太祖代周称帝之初,同在周朝任职的杨徽之与郑起都被贬到边远地方做小官。

(1)纪昀称这首诗“情韵并佳”,诗歌的颔联由于画面别具一格颇受世人赞赏。颔联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请简要赏析。

答案 作者用茂林修竹、淡淡的烟雾、缤纷的落花、稀疏的雨丝、近村远寺等描绘出一幅凄清幽寂的郊外风景图。画面层次分明,色调清淡,意境朦胧,寄寓了诗人孤寂落寞的情感。

(2)诗中说“地迥楼高易断魂”,“断魂”形容极度伤心。请简要分析诗人“断魂”的原因。

答案 ①贬谪之地僻远荒寒,自己孤寂落寞。由“寂寂山城”“天寒酒薄”可以看出;②家乡渺远,思乡之愁情倍增,黯然消魂。由“地迥楼高”“回首故山”可以看出。

1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文后题目。

长沙过贾谊宅 刘长卿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思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注:作者因遭诬陷被贬瞳州司马,本诗写于赴任途中。

(1)本诗颔联景物描写有何作用?试作简析。

(2)试分析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答案 (1)颔联通过对“人去后”、“日斜时”的“秋草”、“寒林”等景物的描写,渲染了长沙贾谊故宅的萧条、冷落、寂寥的氛围,烘托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心境,为下文抒发感慨做铺垫。

(2)本诗借古伤今,借贾谊被逐长沙之事,表现自己无罪被贬的悲愤和痛苦,对不合理的社会现实健行了强烈的控诉。

8、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逢病军人 卢纶

行多有病住无粮,万里还乡未到乡。蓬鬓哀吟古城下,不堪秋气入金疮。

河潢旧卒 张乔

少年随将讨河潢,头白时清返故乡。十万汉军零落尽,独吹边曲向残阳。

⑵卢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答案(1)同:都是返乡士兵。异:一病一老,一在途中一已归乡。

(2)对病军人的同情。

(3)以少年出征与头白返乡对比,突出戍边之长;以十万将士与我对比,突出战争的残酷。

9、阅读下面的两首诗歌,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二月二日出郊 王庭珪①

日头欲出未出时,雾失江城雨脚微。天忽作晴山卷幔,云犹含态石披衣。

烟村南北黄鹂语,麦垅高低紫燕飞。谁似田家知此乐,呼儿吹笛跨牛归?

二月二日② 李商隐

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笙。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

万里忆归元亮井,三年从事亚夫营。新滩莫悟游人意,更作风檐夜雨声。

【注】①王庭珪,宋代诗人,弃官筑草屋于卢溪,隐居五十年。②写此诗时,李商隐为了生计,只身远赴梓

州,任职柳仲郢幕府。亚夫,借指幕主柳仲郢。二月二日,农历踏青节。

(1)两首七言律诗都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案 都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王诗中的“云犹含态石披衣”,云摆弄着姿态,山石好像披着衣裳,形象地写出了云雾缭绕山石的情状,(或“烟村南北黄鹂语”,烟霭笼罩的山村,黄鹂叽叽喳喳地鸣叫,就像人在兴奋地说话)李诗中的“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生动地写出了早花柳丝竞相争艳,成群蜂蝶含情飞舞的情景。

(2)两首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试加以分析。

答案 两首诗均写踏青所见,王诗前三联写了一幅雨后放晴,万物怡然的春景图,最后用一个反问句表现了诗人对田园隐逸生活的喜爱之情。李诗前两联描绘了一幅生动明媚,竞艳含情的春景图,以乐景写哀情,后两联转折,写出了自己潦倒的身世,表达了诗人羁泊天涯、欲归不能的凄苦心情和愁闷郁抑、无人理解的失

意情怀。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闺思 张仲素

秋天一夜静无云,断续鸿声到晓闻。欲寄征衣问消息,居延城外又移军。

望夫词 施肩吾

手燃寒灯向影频,回文机上暗尘生。自家夫婿无消息,却恨桥头卖卜人。

【注】回文机:前秦符坚时秦州刺史窦滔被徙流沙,其妻苏惠善属文,把对丈夫的思念织为回文旋图诗,读法宛转循环,词意凄婉。

(1)两首诗写景的手法有何不同?

(2)两首诗都写到了“消息”,张诗的“问消息”和施诗的“无消息”的具体内容有何不同?两首诗都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3)第二首诗中,思妇为什么要“恨”卖卜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案 (1)动静结合,细节描写。

(2)张诗的“问消息”是要探问出征的丈夫身在何处,施诗的“无消息”是不知道丈夫何时回家。两首诗都表达了对离家在外的丈夫的思念之情。

(3)诗中思妇因思念丈夫二问卜,得到的是卖卜人惯用的“好音讯”,因而她在寒灯下整夜频频回头期盼丈夫归来,看到的却是自己孤独的身影。所以长夜未眠的女子自然就“恨”卖卜人。以对卖卜人的恨来衬托对丈夫的思念之切。


相关内容

  • [相信未来]说课稿终
  • 各位老师.同学,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篇目是著名现代诗人食指的诗歌<相信未来>,我将从以下几方面来展开本次说课. 一.说教材 <相信未来>选自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专题"向青春举杯",是其中"吟诵青春"板块的第二首诗歌.本专题重点是引导 ...

  •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答题方法(自己整理打印版)
  •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答题方法 杨传益 鉴赏诗歌的形象(一) 人物形象 设问方式: 1.请分析抒情主人公当时的心情: 2.这首诗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方法点拨: 1.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从诗句中确定人物形象的身份:从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情.细节.侧面描写中剖析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2.要知人论世,关注 ...

  • 从歌词入手激发学生古诗鉴赏学习兴趣
  • 从歌词入手激发学生古诗鉴赏学习兴趣 关于歌词激发入手的文章 [摘 要]诗歌鉴赏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学生对此缺乏兴趣,教学效果不佳.在教学实践中从学生感兴趣的流行歌曲歌词入手,抓住歌词与诗歌之间的共同点,就能有效激发学生对于诗歌鉴赏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诗歌鉴赏的教学效率. [关键词] ...

  • 高中诗歌鉴赏教学问题总结与反思
  •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高中诗歌鉴赏教学问题总结与反思 作者:吉文利 来源:<都市家教·上半月>2013年第10期 [摘 要]诗歌鉴赏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一块内容,诗歌虽然篇幅较小,但蕴含的感情却极为丰富.对于诗歌的鉴赏和理解需要我们深入其中,细细品 ...

  • 鉴赏古诗的技巧与方法
  • 古诗词的鉴赏在高中语文的教学中可算作比较难的考题,同时近几年的高考对古诗词的考查已成定局.教师难教,学生难理解.如果抓住诗歌的特点,掌握鉴赏诗歌的技巧和方法,就好像给诗歌插上翅膀,能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从新课标下的新理念出发,针对高中诗歌教学的现状,结合近年来高考命题的发展趋势,构建了诗歌教学的 ...

  • 高考诗歌鉴赏题命题探究
  •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题 目: 探究高考诗歌鉴赏命题规律及教学意义 英文题目:To explore the rule of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proposition poetry appreciation and significance of teachi ...

  • 诗歌鉴赏说课稿
  • 诗歌鉴赏小专题说课稿(第一课时) 各位老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诗歌鉴赏小专题.下面我从指导思想.教学内容.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几个部分进行说明. 能力的既需要依托完备的知识体系,需要依托科学的思维方法和个体经验.科学的思维方法是能力形成物质载体,本课程主要讲解阅读诗歌的相关知识 ...

  • [虞美人]获奖说课稿 原创经典
  • <虞美人>说课稿各位老师,各位评委,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李煜的<虞美人>.一.说教材.(一)本课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虞美人>是人教版高二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的第四篇课文. 1.从诗词本身的文学价值来看,它是五代最有成 ...

  • 鉴赏诗歌人物形象
  • <鉴赏诗歌人物形象>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评委: 大家好!我的说课内容是<鉴赏诗歌人物形象>. 一.课堂设计 本节课的设计理念是教师以方法指导学生,学生合作探究诗歌.本着这样的设计理念,我先对考试大纲进行了认真地研读. 二.一丝不苟话考纲 新课标<考试大纲>中对 ...

  •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之修辞手法]教案
  • 2013高考备考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之修辞手法>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中常用的修辞技巧及诗歌鉴赏中修辞技巧的命题特点 2.学会结合具体诗句分析修辞技巧的运用. 3.掌握和规范诗歌鉴赏修辞技巧题目的答题步骤. 教学过程 导入:播放歌曲<虞美人>(邓丽君) 虞美人 [南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