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感悟+++

听课对于刚刚步入教师行列的我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多听才能更好的学习老教师的教学方法,学习如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在以后的教学中取长补短。

前几天听了两位老师的历史课,他们的课学生参与性很高,重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强调要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因为只有这样,学生才不会觉得历史课枯燥无味。也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快乐中不自觉地记住很多知识,而且这样记住的东西往往印象比较深刻。我觉得这是我最应该向他们学习的地方,作为一名新教师,由于我的课堂控制能力还不够,所以大部分上课时间都是我在讲,学生在听,一味地向学生灌输,而忽略了让学生通过自学去发现,去寻找,去领悟。

作为一名教师,如何提升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课堂效率是摆在我面前的一个关键性问题。我觉得自己无论是在课堂设计上还是重难点的把握上,都需要不断的提高。两位老师所讲知识线索清晰,在讲解历史问题时,注重联系学生实际,既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又便于学生理解。两位教师在讲课中有一个共同的、突出的特点,也是我认为对我们很有必要学习、 注意的地方,那就是在授课中十分重视知识的连续性,在讲授新课时不断的引导学生联系以前所学知识或归纳类似的知识点。这种在新授课中对前边内容的回顾、总结非常必要。它一方面复习了前边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它在无形中把一个整体的历史框架、线索呈现给学生,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归纳的能力。

在傅家中学听课的感想

走进傅家中学的课堂,眼前一亮,教室有块电子白板,比较先进。我觉得本次三位老师的历史课一个最大的特点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少讲多练,课上有学案和练习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强,小组活动时,学生的积极性高,配合好,课堂结构紧凑,课堂教学目标具有重点突出的特点,利用竞赛可以让学生产生成功体验的作用,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通过竞赛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动机和兴趣。

三节课的共同特点是都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了学生.教师利用学案导学,师生互动,丝丝如扣!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享受探究知识的快乐!使我受益匪浅!谢谢三位女教师的辛勤劳动!

授课过程中,老师运用了多媒体手段,我觉得其中刘伟伟录像的播放,最能吸引大家的眼球,通过感观刺激,学生能更直观、形象地理解所学知识。在讲到长征中的事件时,老师有意让学生去拿一些有关的资料,进行课堂表演。

老师们普遍感到八、九年级(特别是九年级)的历史课不好上,学生没兴趣、听课不认真、发言不积极,有两位老师恰巧都上地是八、九年级的课,而且三位老师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方面特别出色,各有招数,表现出骨干教师的教学历练和教学智慧。刘伟伟老师让课堂变成学生展示才能的平台,初三女老师微笑着俯下身子倾听学生的发言,初四女老师富有感染力的简洁语言,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要借鉴三位老师的课堂教学方法,少讲多练,讲练结合,精讲精练,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可以通过竞赛形式),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一定要做到:有目的性,有责任感,培养学生高度的注意力,优良的意志品质。要多积累教学经验,要有多方面的教学才能,使自己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使学生的学习成绩再上一个台阶。

从“同课多构”中看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次特殊的备课组听课、评课教研活动及感想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的有效性日益引起了人们的重视。笔者通过“同课多构”来探讨“颠覆式”的新课标和“连续性”的高考制度下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

关键词:同课多构;实际问题;“六抓”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09)21-0105-02 The Effectiveness of Classroom Teaching of the

history in the “Multi-class Configuration”

—— A special activity for lesson preparation

teaching and research activities

Ye Fen

Abstract: With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the deepening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teaching attracted lots of attention. I probed into the effectiveness of classroom teaching under the “subversive” of the New Curriculum and “continuous” history of the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system though “the multi-class structure”.

Key words: multi-class configuration;practical problems;“Six Factors”

一部思想史就是人类一部政治史和经济史的缩影。新课标下的人教版必修教材,即以“颠覆式”的方式将中外历史浓缩成了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史三个模块,而必修三思想文化史中的思想史占50%以上。如何将思想史以新的方式、新的理念传递给学生,作为长期从事一线教学并对较有经验的我们来说,却也是个全新的课题。为此,笔者与本备课组的老师们开展了一次特殊的听、评课教研活动——通过“同课多构”来探讨“颠覆式”的新课标和“连续性”的高考制度背景下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

此次教研活动安排了三位老师同上人教版必修三《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一课,并及时进行了评课。三位老师的授课呈现出鲜明的个性特征,同时也暴露出课改背景下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下面笔者试举三位老师的课堂教学部分案例来加以分析说明。

案例一(甲老师):

导入部分:该教师提出一个问题“有人说孔子是20世纪最幸运的人,也是20世纪最倒霉的人,为什么?”(学生哄笑后开始讨论)随后教师点出“孔子学院”和“打倒孔家店”,并引出本课中心“新文化运动”。对于本课重点部分——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主要内容,该教师以最简单的方式罗列或由学生自主学习来完成,教师则以学术研究的方式把大量时间放在两点上:一是介绍了1915~1918年间陈独秀、胡适、鲁迅、梁启超等人的经历及他们对时局恶化所萌生的要求改变“国民性”的念头;二是介绍了大量的白话诗来说明“文学革命”(该教师的语言非常幽默,学生听得津津有味,时而发笑。)。在讲解“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时,该教师并未涉及教材内容,而是介绍了李大钊其人,甚至还介绍了李大钊后人鲜为人知的为官经历(学生听课兴趣浓厚)。

该案例从课堂效果来看,参与评课的老师普遍认为,从导入到新课结束,引人入胜,大量课外知识的补充,加之该教师学识的渊博、幽默风趣的谈吐举止,不仅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更令学生对老师佩服得五体投地,而且增强了师生的互动效果,符合课改精神;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来看,则稍显不足。

案例二(乙老师借助多媒体教学):

导入部分:大屏幕播放《家、春、秋》片段——觉新结婚啦!该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喜欢性格软弱、受家庭摆布的觉新吗?”(学生的心立即被巴金名著中这个深受封建思想迫害的人物揪了起来)。教师由此引出本课内容。讲解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内容“民主与科

学”时,该教师不失时机地播放“瑞玉难产而死”的画面,并指出导致瑞玉悲剧的原因恰恰是迷信,由此加强“科学”提倡的必要性。讲述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时,该教师又播放出《家、春、秋》的一段画面——觉新在觉民的鼓励下踏上追求自由、民主的反抗道路。

该案例中,乙老师以独特的视角和精心的设计,以巴金作品中的故事为主线,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了一翻旧文化、旧道德所带来的身心创伤,同时也使学生理解了思想解放的必要性。从教学内容看,该教师为配合剧情的发展,对教学内容作了适当调整;从效果看,整节课学生更关注的恐怕是剧中的悲剧情节和人物的反抗精神了。毫无疑问,历史课的情感价值实现的同时,却将历史课上成了文学作品赏析课了!

案例三(丙老师):

导入(复习法):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分别发生在何时?主要内容是什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该教师直接引出了近代史上第三次思想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讲解背景时,该教师将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方面的状况解释地非常充分,并点出思想解放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接着该教师介绍了一道2006年上海高考题:胡适在1923年的一封信中说:“25年来,只有三个杂志可代表三个时代,可以说是创造了三个时代:一是《时务报》;一是《新民丛报》;一是《新青年》。”胡适所说的“三个时代”是( )。

A 、辛亥革命、护法运动、新文化运动

B 、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护国运动

C 、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D 、戊戌变法、护国运动、护法运动

在新文化运动前期内容的讲解时,该教师把教材内容归纳为“三提倡三反对”,大大方便了学生记忆,同时在对难点“如何认识‘打倒孔家店’”的分析中,紧密联系了儒家思

想的发展史,最后通过讲述法总结了新文化运动的进步性与局限所在。

应该说,案例三丙老师的教学过程很紧凑,知识容量较大,思路非常清晰,重难点突破也较为成功。从教学效果来看,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程度较好、对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也较强,但从整体上看,课改精神体现较少,依然为旧式“邮递”模式的课堂教学。

从以上3个案例的简单分析来看,正如此次参与评课的老师们认为的那样,3位授课老师分别代表了3种不同的教学风格与模式,各有千秋,笔者将之归纳为“研究型”、“文学型”、“邮递型”。一堂有效而完美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将“颠覆式”的新课程理念,与具有“连续性”的高考制度二者有机结合。而通过以上三个具有代表性的案例,笔者认为目前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两个实际问题而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第一,不能对教学目标准确定位并付诸实践。

新课程目标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即“三维目标”。以本课(《新文化运动》)为例,教学目标应为: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原因、内容(知识目标),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能力目标),并让学生认识知识分子为肩负的使命而敢于斗争、不懈斗争的精神,以此达到增强学生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的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本次教研活动中的三个案例均未能有效地落实三维目标。甲老师过多地关注了提高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而忽视了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与情感的充分体验;乙老师流畅的教学过程中,始终将学生的心与人物的命运紧密相连,学生在充分享受情感体验的同时,却远离了历史课堂,远离了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丙老师的教学很好地与现行高考制度联系了起来,但在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理解、运用知识的同时,却违背了新课程理念,不能以学生为主体,体现学生的自主价值。

第二,不能恰当地选择并以恰当的方式补充课外资料。

新课标一标多本,不同版本的教材差别较大。教学中,教师为了增强教学效果,往往

补充一些课外资料。适当的补充是必要的,而过多、过滥,甚至不加选择地补充只能增加学生负担、冲淡主题。案例一中,甲老师先后两次大量地介绍课外知识,甚至野史,学生哈哈一笑之后,真正的教学目标并未有效达到;案例三中丙老师则中规中矩,课堂知识迁移能力虽强,却少了课外知识的点缀,而影响了课堂气氛。例如,在讲到提倡白话文时,教师若能引用一首小诗“霜风呼呼地吹着/月光朗朗地照着/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站着/却没有靠着”,教学效果会更好。

以上两个实际问题的背后,笔者认为存在着老师们对课改与高考这对矛盾的错误理解。不可否认,课改已推行了多年,老师们也已普遍认可了新的理念,然而新的评价机制还未成熟,高考制度依旧继续,倘若学生凭兴趣学,却又如何参加考试?笔者认为问题解决的关键在于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而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在于“六抓”。

(1)抓“导入”。一节历史课堂教学成功与否,首先要看能否通过情境创设,迅速有效地将学生引进历史的氛围当中。在前面所举的三个案例中,不难发现甲、乙两位老师的导入是积极而有效的。相对而言,丙老师的导入部分则较为普通而难以引起学生共鸣。

(2)抓“目标”。教学目标的完成与否,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课前备课中应高度重视三维目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所有语言都应当围绕着主题,不能信马由缰。关于这一点,在前面案例一的分析中已作解释。

(3)抓“有效信息”。历史新教材中增加了大量的图片、文字等资料,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不可忽视教材当中有效信息的利用。以《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一课为例,三个案例都未能注意到教材中的一个隐性信息

3个部分:最上端是一张众多青年

在读书的图画,画中标有法文La Jeunesse(青年),画下还用了五线谱作装饰;中间是美国作家、演讲大师卡耐基的肖像,饰以马蹄铁状的花边,肖像右边是红色的刊名,左

边是卷数期数,更加上一个雄鸡报晓的图标;最下方标出出版社的名号。密集的西化符号的运用,表达了新文化运动先驱们推行新学、狙击传统的迫切心情。课堂教学中如能抓住这一信息予以介绍,那么,“为什么《新青年》的创立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这一问题便迎刃而解了。

(4)抓“课程资源的整合”。《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一课共三目内容,教学中为了线索的更加清晰,不妨借鉴案例三中丙老师的处理方法:将教材内容重新整合成新文化运动发生的背景及原因、概况(时间、人物、中心、活动基地)、分期(前期、后期)、主要内容(前期为三提倡三反对;后期主要为马克思主义)、影响及评价。

(5)抓“教学环节的完整性”。在目前的高考指挥棒下,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最有效办法是讲练结合、师生互动,既体现课改精神,更适应了高考选拔人才的客观需要。因此,必要的巩固练习或探究式问题的设计应穿插于课堂教学过程之中。

(6)抓“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本次教研活动中三个案例各有优势,倘若能将多媒体的直观效果与教师对理论和重难点的讲述式突破相结合,既节省了时间、增加了容量、提高了兴趣,又增强了学生掌握、理解并运用知识的能力,更加深了情感的体验,历史课堂教学的目标和效果便展露无疑!

我想,做到了以上“六抓”,一节精彩而有效的历史课是值得期待的!

今天上午,我连续听了三节课,它们分别是历史课、地理课、政治课,三位教师各有特色,使我受益非浅。

历史教师善于抓住知识点的内含以及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相似知识点之间的分析比较,在问题训练中对知识能力加以提升。如孔子提出的“仁”同墨子提出的“兼爱”的内在不同含义;孔子提出的“仁”同孟子提出的“仁政”的内在不同含义,在比较中掌握历

史知识。

地理教师精讲,侧重知识条理清晰,鼓励培养学生学习习惯和回答问题的方式方法。如上课讲的话较少,都讲到点子上,鼓励学生声音宏亮回答问题,说“声音响亮问题回答错不罚,声音轻要罚。”对于回答问题出色的同学全班同学予以鼓掌。

政治教师善于调动学生状态积极役入到上课中,提出的问题也是紧紧扣住学生身边的事,容易打开学生的思路。如找一找班级学生存在的美不美言行?展示我的自画像等等。

学无常规, 教无定法,能够结合自已的特点,调动学生的学习状态,掌握学习方式、方法,让学生比较轻松、灵活、理解地掌握知识就是好的教学方法。

从上面三人身上,也使我感觉到,教无止境,要在学习、探索中不断完善自我,才能取得不断的进步。

在六中听课的感想

秋高气爽,桂花飘香,我们迎着朝阳,来到了凤城市第六中学。 漫步校园,宽阔的操场,高高的主席台,新建的教学楼拔地而起,一排排树木花草,让人赏心悦目。走进教学楼,静静的走廊传来了朗朗的读书声,走廊两旁的墙壁上挂着各班的多科优秀作业及书画作品,真是一条文化氛围浓郁的走廊,充分展示出六中学生丰富的知识和才艺水平,也充分体现了六中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学生的综合素质显著

提高;学校领导班子团结进取,精神振奋,开拓创新;教师乐于奉献,工作勤恳;学生勤奋学习,成绩优秀,深得全市人民的好评。

走进六中的课堂,也是眼前一亮,教室的四周有多块黑板,上面写有名言警句,有知识天地,也有供学生上课练习的地方。我听的是历史课,我觉得六中老师的历史一个最大的特点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少讲多练,课上有练习题签和考试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强,小组活动时,学生的积极性高,配合好,课堂结构紧凑,课堂教学目标具有重点突出的特点,利用竞赛可以让学生产生成功体验的作用,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题目可以分为必答题和抢答题等几种。通过竞赛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动机和兴趣。 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借鉴六中的课堂教学方法,少讲多练,讲练结合,精讲精练,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可以通过竞赛形式),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一定要做到:有目的性,有责任感,培养学生高度的注意力,优良的意志品质。教师要多积累教学经验,要有多方面的教学才能,使自己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使学生的学习成绩再上一个台阶。

听课对于刚刚步入教师行列的我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多听才能更好的学习老教师的教学方法,学习如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在以后的教学中取长补短。

前几天听了两位老师的历史课,他们的课学生参与性很高,重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强调要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因为只有这样,学生才不会觉得历史课枯燥无味。也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快乐中不自觉地记住很多知识,而且这样记住的东西往往印象比较深刻。我觉得这是我最应该向他们学习的地方,作为一名新教师,由于我的课堂控制能力还不够,所以大部分上课时间都是我在讲,学生在听,一味地向学生灌输,而忽略了让学生通过自学去发现,去寻找,去领悟。

作为一名教师,如何提升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课堂效率是摆在我面前的一个关键性问题。我觉得自己无论是在课堂设计上还是重难点的把握上,都需要不断的提高。两位老师所讲知识线索清晰,在讲解历史问题时,注重联系学生实际,既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又便于学生理解。两位教师在讲课中有一个共同的、突出的特点,也是我认为对我们很有必要学习、 注意的地方,那就是在授课中十分重视知识的连续性,在讲授新课时不断的引导学生联系以前所学知识或归纳类似的知识点。这种在新授课中对前边内容的回顾、总结非常必要。它一方面复习了前边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它在无形中把一个整体的历史框架、线索呈现给学生,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归纳的能力。

在傅家中学听课的感想

走进傅家中学的课堂,眼前一亮,教室有块电子白板,比较先进。我觉得本次三位老师的历史课一个最大的特点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少讲多练,课上有学案和练习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强,小组活动时,学生的积极性高,配合好,课堂结构紧凑,课堂教学目标具有重点突出的特点,利用竞赛可以让学生产生成功体验的作用,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通过竞赛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动机和兴趣。

三节课的共同特点是都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了学生.教师利用学案导学,师生互动,丝丝如扣!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享受探究知识的快乐!使我受益匪浅!谢谢三位女教师的辛勤劳动!

授课过程中,老师运用了多媒体手段,我觉得其中刘伟伟录像的播放,最能吸引大家的眼球,通过感观刺激,学生能更直观、形象地理解所学知识。在讲到长征中的事件时,老师有意让学生去拿一些有关的资料,进行课堂表演。

老师们普遍感到八、九年级(特别是九年级)的历史课不好上,学生没兴趣、听课不认真、发言不积极,有两位老师恰巧都上地是八、九年级的课,而且三位老师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方面特别出色,各有招数,表现出骨干教师的教学历练和教学智慧。刘伟伟老师让课堂变成学生展示才能的平台,初三女老师微笑着俯下身子倾听学生的发言,初四女老师富有感染力的简洁语言,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要借鉴三位老师的课堂教学方法,少讲多练,讲练结合,精讲精练,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可以通过竞赛形式),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一定要做到:有目的性,有责任感,培养学生高度的注意力,优良的意志品质。要多积累教学经验,要有多方面的教学才能,使自己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使学生的学习成绩再上一个台阶。

从“同课多构”中看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次特殊的备课组听课、评课教研活动及感想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的有效性日益引起了人们的重视。笔者通过“同课多构”来探讨“颠覆式”的新课标和“连续性”的高考制度下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

关键词:同课多构;实际问题;“六抓”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09)21-0105-02 The Effectiveness of Classroom Teaching of the

history in the “Multi-class Configuration”

—— A special activity for lesson preparation

teaching and research activities

Ye Fen

Abstract: With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the deepening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teaching attracted lots of attention. I probed into the effectiveness of classroom teaching under the “subversive” of the New Curriculum and “continuous” history of the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system though “the multi-class structure”.

Key words: multi-class configuration;practical problems;“Six Factors”

一部思想史就是人类一部政治史和经济史的缩影。新课标下的人教版必修教材,即以“颠覆式”的方式将中外历史浓缩成了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史三个模块,而必修三思想文化史中的思想史占50%以上。如何将思想史以新的方式、新的理念传递给学生,作为长期从事一线教学并对较有经验的我们来说,却也是个全新的课题。为此,笔者与本备课组的老师们开展了一次特殊的听、评课教研活动——通过“同课多构”来探讨“颠覆式”的新课标和“连续性”的高考制度背景下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

此次教研活动安排了三位老师同上人教版必修三《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一课,并及时进行了评课。三位老师的授课呈现出鲜明的个性特征,同时也暴露出课改背景下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下面笔者试举三位老师的课堂教学部分案例来加以分析说明。

案例一(甲老师):

导入部分:该教师提出一个问题“有人说孔子是20世纪最幸运的人,也是20世纪最倒霉的人,为什么?”(学生哄笑后开始讨论)随后教师点出“孔子学院”和“打倒孔家店”,并引出本课中心“新文化运动”。对于本课重点部分——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主要内容,该教师以最简单的方式罗列或由学生自主学习来完成,教师则以学术研究的方式把大量时间放在两点上:一是介绍了1915~1918年间陈独秀、胡适、鲁迅、梁启超等人的经历及他们对时局恶化所萌生的要求改变“国民性”的念头;二是介绍了大量的白话诗来说明“文学革命”(该教师的语言非常幽默,学生听得津津有味,时而发笑。)。在讲解“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时,该教师并未涉及教材内容,而是介绍了李大钊其人,甚至还介绍了李大钊后人鲜为人知的为官经历(学生听课兴趣浓厚)。

该案例从课堂效果来看,参与评课的老师普遍认为,从导入到新课结束,引人入胜,大量课外知识的补充,加之该教师学识的渊博、幽默风趣的谈吐举止,不仅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更令学生对老师佩服得五体投地,而且增强了师生的互动效果,符合课改精神;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来看,则稍显不足。

案例二(乙老师借助多媒体教学):

导入部分:大屏幕播放《家、春、秋》片段——觉新结婚啦!该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喜欢性格软弱、受家庭摆布的觉新吗?”(学生的心立即被巴金名著中这个深受封建思想迫害的人物揪了起来)。教师由此引出本课内容。讲解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内容“民主与科

学”时,该教师不失时机地播放“瑞玉难产而死”的画面,并指出导致瑞玉悲剧的原因恰恰是迷信,由此加强“科学”提倡的必要性。讲述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时,该教师又播放出《家、春、秋》的一段画面——觉新在觉民的鼓励下踏上追求自由、民主的反抗道路。

该案例中,乙老师以独特的视角和精心的设计,以巴金作品中的故事为主线,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了一翻旧文化、旧道德所带来的身心创伤,同时也使学生理解了思想解放的必要性。从教学内容看,该教师为配合剧情的发展,对教学内容作了适当调整;从效果看,整节课学生更关注的恐怕是剧中的悲剧情节和人物的反抗精神了。毫无疑问,历史课的情感价值实现的同时,却将历史课上成了文学作品赏析课了!

案例三(丙老师):

导入(复习法):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分别发生在何时?主要内容是什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该教师直接引出了近代史上第三次思想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讲解背景时,该教师将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方面的状况解释地非常充分,并点出思想解放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接着该教师介绍了一道2006年上海高考题:胡适在1923年的一封信中说:“25年来,只有三个杂志可代表三个时代,可以说是创造了三个时代:一是《时务报》;一是《新民丛报》;一是《新青年》。”胡适所说的“三个时代”是( )。

A 、辛亥革命、护法运动、新文化运动

B 、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护国运动

C 、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D 、戊戌变法、护国运动、护法运动

在新文化运动前期内容的讲解时,该教师把教材内容归纳为“三提倡三反对”,大大方便了学生记忆,同时在对难点“如何认识‘打倒孔家店’”的分析中,紧密联系了儒家思

想的发展史,最后通过讲述法总结了新文化运动的进步性与局限所在。

应该说,案例三丙老师的教学过程很紧凑,知识容量较大,思路非常清晰,重难点突破也较为成功。从教学效果来看,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程度较好、对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也较强,但从整体上看,课改精神体现较少,依然为旧式“邮递”模式的课堂教学。

从以上3个案例的简单分析来看,正如此次参与评课的老师们认为的那样,3位授课老师分别代表了3种不同的教学风格与模式,各有千秋,笔者将之归纳为“研究型”、“文学型”、“邮递型”。一堂有效而完美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将“颠覆式”的新课程理念,与具有“连续性”的高考制度二者有机结合。而通过以上三个具有代表性的案例,笔者认为目前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两个实际问题而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第一,不能对教学目标准确定位并付诸实践。

新课程目标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即“三维目标”。以本课(《新文化运动》)为例,教学目标应为: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原因、内容(知识目标),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能力目标),并让学生认识知识分子为肩负的使命而敢于斗争、不懈斗争的精神,以此达到增强学生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的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本次教研活动中的三个案例均未能有效地落实三维目标。甲老师过多地关注了提高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而忽视了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与情感的充分体验;乙老师流畅的教学过程中,始终将学生的心与人物的命运紧密相连,学生在充分享受情感体验的同时,却远离了历史课堂,远离了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丙老师的教学很好地与现行高考制度联系了起来,但在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理解、运用知识的同时,却违背了新课程理念,不能以学生为主体,体现学生的自主价值。

第二,不能恰当地选择并以恰当的方式补充课外资料。

新课标一标多本,不同版本的教材差别较大。教学中,教师为了增强教学效果,往往

补充一些课外资料。适当的补充是必要的,而过多、过滥,甚至不加选择地补充只能增加学生负担、冲淡主题。案例一中,甲老师先后两次大量地介绍课外知识,甚至野史,学生哈哈一笑之后,真正的教学目标并未有效达到;案例三中丙老师则中规中矩,课堂知识迁移能力虽强,却少了课外知识的点缀,而影响了课堂气氛。例如,在讲到提倡白话文时,教师若能引用一首小诗“霜风呼呼地吹着/月光朗朗地照着/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站着/却没有靠着”,教学效果会更好。

以上两个实际问题的背后,笔者认为存在着老师们对课改与高考这对矛盾的错误理解。不可否认,课改已推行了多年,老师们也已普遍认可了新的理念,然而新的评价机制还未成熟,高考制度依旧继续,倘若学生凭兴趣学,却又如何参加考试?笔者认为问题解决的关键在于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而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在于“六抓”。

(1)抓“导入”。一节历史课堂教学成功与否,首先要看能否通过情境创设,迅速有效地将学生引进历史的氛围当中。在前面所举的三个案例中,不难发现甲、乙两位老师的导入是积极而有效的。相对而言,丙老师的导入部分则较为普通而难以引起学生共鸣。

(2)抓“目标”。教学目标的完成与否,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课前备课中应高度重视三维目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所有语言都应当围绕着主题,不能信马由缰。关于这一点,在前面案例一的分析中已作解释。

(3)抓“有效信息”。历史新教材中增加了大量的图片、文字等资料,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不可忽视教材当中有效信息的利用。以《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一课为例,三个案例都未能注意到教材中的一个隐性信息

3个部分:最上端是一张众多青年

在读书的图画,画中标有法文La Jeunesse(青年),画下还用了五线谱作装饰;中间是美国作家、演讲大师卡耐基的肖像,饰以马蹄铁状的花边,肖像右边是红色的刊名,左

边是卷数期数,更加上一个雄鸡报晓的图标;最下方标出出版社的名号。密集的西化符号的运用,表达了新文化运动先驱们推行新学、狙击传统的迫切心情。课堂教学中如能抓住这一信息予以介绍,那么,“为什么《新青年》的创立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这一问题便迎刃而解了。

(4)抓“课程资源的整合”。《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一课共三目内容,教学中为了线索的更加清晰,不妨借鉴案例三中丙老师的处理方法:将教材内容重新整合成新文化运动发生的背景及原因、概况(时间、人物、中心、活动基地)、分期(前期、后期)、主要内容(前期为三提倡三反对;后期主要为马克思主义)、影响及评价。

(5)抓“教学环节的完整性”。在目前的高考指挥棒下,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最有效办法是讲练结合、师生互动,既体现课改精神,更适应了高考选拔人才的客观需要。因此,必要的巩固练习或探究式问题的设计应穿插于课堂教学过程之中。

(6)抓“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本次教研活动中三个案例各有优势,倘若能将多媒体的直观效果与教师对理论和重难点的讲述式突破相结合,既节省了时间、增加了容量、提高了兴趣,又增强了学生掌握、理解并运用知识的能力,更加深了情感的体验,历史课堂教学的目标和效果便展露无疑!

我想,做到了以上“六抓”,一节精彩而有效的历史课是值得期待的!

今天上午,我连续听了三节课,它们分别是历史课、地理课、政治课,三位教师各有特色,使我受益非浅。

历史教师善于抓住知识点的内含以及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相似知识点之间的分析比较,在问题训练中对知识能力加以提升。如孔子提出的“仁”同墨子提出的“兼爱”的内在不同含义;孔子提出的“仁”同孟子提出的“仁政”的内在不同含义,在比较中掌握历

史知识。

地理教师精讲,侧重知识条理清晰,鼓励培养学生学习习惯和回答问题的方式方法。如上课讲的话较少,都讲到点子上,鼓励学生声音宏亮回答问题,说“声音响亮问题回答错不罚,声音轻要罚。”对于回答问题出色的同学全班同学予以鼓掌。

政治教师善于调动学生状态积极役入到上课中,提出的问题也是紧紧扣住学生身边的事,容易打开学生的思路。如找一找班级学生存在的美不美言行?展示我的自画像等等。

学无常规, 教无定法,能够结合自已的特点,调动学生的学习状态,掌握学习方式、方法,让学生比较轻松、灵活、理解地掌握知识就是好的教学方法。

从上面三人身上,也使我感觉到,教无止境,要在学习、探索中不断完善自我,才能取得不断的进步。

在六中听课的感想

秋高气爽,桂花飘香,我们迎着朝阳,来到了凤城市第六中学。 漫步校园,宽阔的操场,高高的主席台,新建的教学楼拔地而起,一排排树木花草,让人赏心悦目。走进教学楼,静静的走廊传来了朗朗的读书声,走廊两旁的墙壁上挂着各班的多科优秀作业及书画作品,真是一条文化氛围浓郁的走廊,充分展示出六中学生丰富的知识和才艺水平,也充分体现了六中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学生的综合素质显著

提高;学校领导班子团结进取,精神振奋,开拓创新;教师乐于奉献,工作勤恳;学生勤奋学习,成绩优秀,深得全市人民的好评。

走进六中的课堂,也是眼前一亮,教室的四周有多块黑板,上面写有名言警句,有知识天地,也有供学生上课练习的地方。我听的是历史课,我觉得六中老师的历史一个最大的特点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少讲多练,课上有练习题签和考试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强,小组活动时,学生的积极性高,配合好,课堂结构紧凑,课堂教学目标具有重点突出的特点,利用竞赛可以让学生产生成功体验的作用,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题目可以分为必答题和抢答题等几种。通过竞赛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动机和兴趣。 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借鉴六中的课堂教学方法,少讲多练,讲练结合,精讲精练,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可以通过竞赛形式),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一定要做到:有目的性,有责任感,培养学生高度的注意力,优良的意志品质。教师要多积累教学经验,要有多方面的教学才能,使自己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使学生的学习成绩再上一个台阶。


相关内容

  • 感悟珍珠港教案
  • 感悟珍珠港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内容,明确作者在珍珠港的所见所想,感悟主旨. 2.找出文中描写语段,把握作者对事件的感悟. 3.结合实际,探讨自己对战争的看法:培养观察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了解作者对珍珠港的"感悟" 2. 体会作者将写景,记事,抒发情感,发表看法有机 ...

  • 2011年高考阅卷感悟81
  • 分享,对各省备考均有参考价值--2011年高考阅卷感悟81 累并快乐着:--2011年高考阅卷感悟:一.高考阅卷的基本情况二.高考阅卷的基本原则三:五.阅卷中发现的主要问题六.感悟与反思:一.高考阅卷的基本情况:6月10日上午11:00前报到,下午3:00政.:分配任务,进行初评,11:20结束:下 ...

  • 历史的感悟
  • 历史的感悟 --读<历史的选择>有感 彭新中心校六(2)班:杨春 指导教师:付道云 读了<历史的感悟>这本书,我深深的体会到了战争的痛苦.虽然现在是和平时代,但大家可知道这"和平"二字是由千千万万革命先烈们用生命换来的.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没有这些先辈们 ...

  • [西地平线上的落日]教学设计
  • <西地平线上的落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从文中学会一二点景物描写的手法: 2.学会对写景抒情散文的基本研习方法: 3.理解联想在文中的作用.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对写景抒情散文的感知.概括和鉴赏评价等解读能力: 2.培养学生欣赏与感悟自然美.悲剧美.英雄美的能力. ...

  • 感悟生命论文关于生命论文
  • 感悟生命论文关于生命论文 感悟生命 大道化人 如何让人们在复杂的人生中感受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如何让人有更丰富.更明澈的人生这确实是当下文化所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一方面经历了三十年的高速的经济成长和社会发展中国的崛起已经是一个无可争议的事实中国的社会已经在一个新的平台之上.一百多年来中国民族为争取民族的富 ...

  • 开展一二九活动心得感悟
  • 开展一二九活动心得感悟范文 76年前的今天,北平的学生为了捍卫民族的尊严,抛头颅,洒热血,用铮铮铁骨为华夏书写了最壮丽的诗篇.今天,我们能做的,只是用满腔的爱国热情和报国之志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祭奠我们民族的脊梁. 一百年前的今天,正式世纪之交,那时暴徒的枪口正对准你的胸膛,列强的刺刀正刺伤你的肌肤 ...

  • 记叙性散文写作技巧
  • 近年来,记叙性散文以其优美舒缓的文笔受到许多高考考生与阅卷教师的垂青.一份就2005年广东高考作文的调查显示,该省考生选择记叙性散文的占全省人数的27%,而平均成绩为43.1分,这要比选择其他文体得分率高了许多(如该省选择"传统"议论文的同学占全省人数的28%,但他们的平均成绩仅 ...

  • 初中班主任主题班会教案:认识五四,感悟五四
  • "认识五四,感悟五四" 活动目的:通过本活动,让学生了解"五四运动"这一历史事件,理解"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让学生立足现实,激发他们"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爱国热情. 活动过程: 一.故事引入 二.知识竞赛: 以各小组 ...

  • 感悟党员先进性教育
  • 感悟党员先进性教育 一.先谈先进性教育活动的重要性 关于这个话题,是我们每个党员在新的历史时期新的形势下政治生活中不可回避的一个话题.我们这样认为,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哪一个政党组织,无论它处于哪一个执政时期,不管是革命年代,还是建设时期或是改革开放时期.如果该执政党出现了某一方面或者是某几 ...

  • 读[曾国藩家书]感悟
  • 读<曾国藩家书>感悟 博文收藏 2010-02-08 1017 51fa76350100gy7o 不问收获 只问耕耘 ---读<曾国藩家书>感悟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引人注目的历史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后来者推崇其为"千古完人"."官场楷模".他整肃政风.倡学西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