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胜利70年晚会中红纱巾故事的由来(百度搜索)

1945年8月12日,就是抗战胜利前夕了,17岁的嘎丽娅为解救天长山日军要塞中的一百多名中国百姓,与苏联红军军官菲多尔琴科来到要塞前,嘎丽娅孤身进入劝降了,从此一直未回。战争结束后,人们在山岗上只找到了一条红纱巾,这是嘎丽娅上山前,她母亲为她亲手围上的。

【详细介绍】

嘎丽娅·瓦西里耶夫娜·杜别耶娃,1928年2月18日,出生于中国黑龙江省边境城市绥芬河市。父亲张焕新是中国人,朴实的山东农民,早年的“跑崴子”。母亲菲涅,乌克兰人,按俄习惯婚后从夫姓,叫张·菲约格拉则是白俄后裔。所以,嘎丽娅是一位中俄混血少女。

嘎丽娅幼年和少年是在温暖的家庭关爱中无忧无虑度过的,1941年6月,和同学丽达共同获得俄罗斯侨民音乐会金百合歌手奖,所唱歌曲{白色的刺梅花}获一等奖。1942年12月,她14岁那年,在绥芬河露西亚俄乔学校毕业,1943年1月10日,留校代理音乐课、日语课,两个星期后回家帮助父亲打理生意。她受过正规的教育,又生活在多民族中,与日本邻居相处,所以她轻松地学会了三国语言。

嘎丽娅1.70米左右的身材,眉清目秀、端庄、秀丽,时值17岁豆冠年华,但命运却让她走上战火纷飞的战场,1945年8月9日零时10分,苏联150多万军队从东、北、西三个方向,在4000多公里的战线上越过中苏、中蒙边境,向日本关东军发动突然袭击。绥芬河市城区被苏军攻克,但天山要塞内的日军还在负偶顽抗。这个要塞内有以石岛长吉为首的450名日军,也有佳浸磨街长带领的150名日本百姓,苏军几次攻击未果,伤亡不少。

要塞里的日本妇女和儿童面临与日军同归于尽的命运,苏军不忍平民在战争中伤亡,在对天山要塞发起进攻前,决定找个懂日语的人前去劝说日军保全要塞里妇女儿童的生命,缴械投降。当时在苏联红军登记处,一位负责人向在场的人们询问:“谁会说日俄两种语言?不知是谁用俄语回答了一句:“嘎丽娅·杜别耶娃会说日语。”绥芬河几千人口,是个小镇,嘎丽娅人很出众,很多人都认识她,大家把目光投在她身上。嘎丽娅和苏联人谈过后走到母亲跟前平静地说:“妈妈,红军军官让我当翻译,跟他们上山去劝日军投降。”嘎丽娅的母亲不同意,嘎丽娅很镇静地说:“不要紧的,要塞里面还有我的日本同学呢。”据后来的证据表明,要塞里有些日本小孩确实是嘎丽娅的朋友。

嘎丽娅的母亲把自己头上的花头巾摘下来,戴在心爱的女儿头上,望着女儿向天长山走去。而这一走,善良勇敢的嘎丽娅再也没有回来。从此,嘎丽娅走进了绥芬河人的心中,走进了传说,走进了永恒,走进了历史。

她随同4名苏联士兵走上了炮火纷飞的天长山要塞战场,深入虎穴,去完成劝降的使命。

据传说,嘎丽娅曾经到天长山去了三次,第二次去时,日本军官说再给一些时间准备,答应下午3时放下武器投降。第三次上去的时候,日军突然开枪,将同去的苏军打死,嘎丽娅被拖进山洞。现场的情形没人看到,只能成了一个留在人们心中挥之不去的迷。

山下的苏军等了一个晚上不见人下来,知道坏事了,于是下令炮轰。1945年8月15日,天长山要塞的日军投降,仅余26名士兵。战斗结束后,嘎丽娅仍不见回来,也没有消息。人们在山上只找到了嘎丽娅的红头巾,却一直没找到人。当时炮火讲很多尸体炸飞,走得如此安静,有走得如此轰轰烈烈。

战后,天长山要塞投降的26名日军被遣送回国。苏军也很快撤离。没有人为嘎丽娅的事作证。在那个年代,怎么会有人关心一个死在炮火中的平民百姓啊,嘎丽娅的死就成了一个悬疑,更没有人追认她为烈士。在绥芬河当地概括和简史稿中只有"张焕新的混血姑娘三次上天长山劝降"的一句,没有任何具体记述,所有历史档案都没有。

如今,嘎丽娅在人间留下的只有一张她15岁时与其长兄张国列摄于1943年的合影,照片中的嘎丽娅美丽、恬静、从容、含蓄,谁见了都会赞叹,张国列先把这张照片赠给朋友米苏林,嘎丽娅牺牲后,米苏林找平又送回到了嘎丽娅母亲手里,并由她一直带在身边。

一位叫菲多尔琴科的苏联军官,因这次劝降行动而获得一枚红星勋章。在缄口三十多年后,他曾两次在电视节目中讲述了嘎丽娅的事迹,并认为勋章应该属于嘎丽娅。时隔60年,嘎丽娅才回到绥芬河,绥芬河市人民纪念着“和平使者”嘎丽娅,筹建了以他名字命名的公园,在嘎丽娅公园,33位苏联红军战士栽下了嘎丽娅喜爱的白桦树,中国抗日老战士栽下了嘎丽娅喜爱的云杉,有心人把白桦树和云杉组合成了汉字“唇”-------蕴含着中俄两国人民一衣带水,唇齿相依。

1945年10月8日,这个为了绥芬河的解放而献出自己17岁生命的中俄混血姑娘,如今化身成为“友谊和平天使”的雕塑矗立在绥芬河和平广场上。中俄两国人民一起在新成的嘎丽娅的塑像面前献花,苏联老红军说:“她永远昭示着人民对友谊与和平的祈盼和期待”

在刚刚落成的嘎丽娅塑像前,来自俄罗斯远东铁路退休老职工们组成小合唱团献上了写给战争的两首歌曲{仙鹤}和{喀秋莎}。“我们把这两首歌曲献给永远17岁的嘎丽娅”

嘎丽娅的青铜塑像设计初样,已由世界著名的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设计完成。从雕塑图样中看,嘎丽娅步履坚定,手中挥舞着妈妈留给她的花头巾,回头望着家乡——这是一段凝固的历史,美丽勇敢的嘎丽娅将永远伫立在她所热爱的家乡。

正值中俄国家友好年,俄罗斯总统普京亲笔致信说:“对绥芬河这个良好的倡议表示感谢”,并建议在纪念碑刻上这样一段话:“俄中友谊就是相互理解、信任。我们将铭记过去,展望未来。”

1945年8月12日,就是抗战胜利前夕了,17岁的嘎丽娅为解救天长山日军要塞中的一百多名中国百姓,与苏联红军军官菲多尔琴科来到要塞前,嘎丽娅孤身进入劝降了,从此一直未回。战争结束后,人们在山岗上只找到了一条红纱巾,这是嘎丽娅上山前,她母亲为她亲手围上的。

【详细介绍】

嘎丽娅·瓦西里耶夫娜·杜别耶娃,1928年2月18日,出生于中国黑龙江省边境城市绥芬河市。父亲张焕新是中国人,朴实的山东农民,早年的“跑崴子”。母亲菲涅,乌克兰人,按俄习惯婚后从夫姓,叫张·菲约格拉则是白俄后裔。所以,嘎丽娅是一位中俄混血少女。

嘎丽娅幼年和少年是在温暖的家庭关爱中无忧无虑度过的,1941年6月,和同学丽达共同获得俄罗斯侨民音乐会金百合歌手奖,所唱歌曲{白色的刺梅花}获一等奖。1942年12月,她14岁那年,在绥芬河露西亚俄乔学校毕业,1943年1月10日,留校代理音乐课、日语课,两个星期后回家帮助父亲打理生意。她受过正规的教育,又生活在多民族中,与日本邻居相处,所以她轻松地学会了三国语言。

嘎丽娅1.70米左右的身材,眉清目秀、端庄、秀丽,时值17岁豆冠年华,但命运却让她走上战火纷飞的战场,1945年8月9日零时10分,苏联150多万军队从东、北、西三个方向,在4000多公里的战线上越过中苏、中蒙边境,向日本关东军发动突然袭击。绥芬河市城区被苏军攻克,但天山要塞内的日军还在负偶顽抗。这个要塞内有以石岛长吉为首的450名日军,也有佳浸磨街长带领的150名日本百姓,苏军几次攻击未果,伤亡不少。

要塞里的日本妇女和儿童面临与日军同归于尽的命运,苏军不忍平民在战争中伤亡,在对天山要塞发起进攻前,决定找个懂日语的人前去劝说日军保全要塞里妇女儿童的生命,缴械投降。当时在苏联红军登记处,一位负责人向在场的人们询问:“谁会说日俄两种语言?不知是谁用俄语回答了一句:“嘎丽娅·杜别耶娃会说日语。”绥芬河几千人口,是个小镇,嘎丽娅人很出众,很多人都认识她,大家把目光投在她身上。嘎丽娅和苏联人谈过后走到母亲跟前平静地说:“妈妈,红军军官让我当翻译,跟他们上山去劝日军投降。”嘎丽娅的母亲不同意,嘎丽娅很镇静地说:“不要紧的,要塞里面还有我的日本同学呢。”据后来的证据表明,要塞里有些日本小孩确实是嘎丽娅的朋友。

嘎丽娅的母亲把自己头上的花头巾摘下来,戴在心爱的女儿头上,望着女儿向天长山走去。而这一走,善良勇敢的嘎丽娅再也没有回来。从此,嘎丽娅走进了绥芬河人的心中,走进了传说,走进了永恒,走进了历史。

她随同4名苏联士兵走上了炮火纷飞的天长山要塞战场,深入虎穴,去完成劝降的使命。

据传说,嘎丽娅曾经到天长山去了三次,第二次去时,日本军官说再给一些时间准备,答应下午3时放下武器投降。第三次上去的时候,日军突然开枪,将同去的苏军打死,嘎丽娅被拖进山洞。现场的情形没人看到,只能成了一个留在人们心中挥之不去的迷。

山下的苏军等了一个晚上不见人下来,知道坏事了,于是下令炮轰。1945年8月15日,天长山要塞的日军投降,仅余26名士兵。战斗结束后,嘎丽娅仍不见回来,也没有消息。人们在山上只找到了嘎丽娅的红头巾,却一直没找到人。当时炮火讲很多尸体炸飞,走得如此安静,有走得如此轰轰烈烈。

战后,天长山要塞投降的26名日军被遣送回国。苏军也很快撤离。没有人为嘎丽娅的事作证。在那个年代,怎么会有人关心一个死在炮火中的平民百姓啊,嘎丽娅的死就成了一个悬疑,更没有人追认她为烈士。在绥芬河当地概括和简史稿中只有"张焕新的混血姑娘三次上天长山劝降"的一句,没有任何具体记述,所有历史档案都没有。

如今,嘎丽娅在人间留下的只有一张她15岁时与其长兄张国列摄于1943年的合影,照片中的嘎丽娅美丽、恬静、从容、含蓄,谁见了都会赞叹,张国列先把这张照片赠给朋友米苏林,嘎丽娅牺牲后,米苏林找平又送回到了嘎丽娅母亲手里,并由她一直带在身边。

一位叫菲多尔琴科的苏联军官,因这次劝降行动而获得一枚红星勋章。在缄口三十多年后,他曾两次在电视节目中讲述了嘎丽娅的事迹,并认为勋章应该属于嘎丽娅。时隔60年,嘎丽娅才回到绥芬河,绥芬河市人民纪念着“和平使者”嘎丽娅,筹建了以他名字命名的公园,在嘎丽娅公园,33位苏联红军战士栽下了嘎丽娅喜爱的白桦树,中国抗日老战士栽下了嘎丽娅喜爱的云杉,有心人把白桦树和云杉组合成了汉字“唇”-------蕴含着中俄两国人民一衣带水,唇齿相依。

1945年10月8日,这个为了绥芬河的解放而献出自己17岁生命的中俄混血姑娘,如今化身成为“友谊和平天使”的雕塑矗立在绥芬河和平广场上。中俄两国人民一起在新成的嘎丽娅的塑像面前献花,苏联老红军说:“她永远昭示着人民对友谊与和平的祈盼和期待”

在刚刚落成的嘎丽娅塑像前,来自俄罗斯远东铁路退休老职工们组成小合唱团献上了写给战争的两首歌曲{仙鹤}和{喀秋莎}。“我们把这两首歌曲献给永远17岁的嘎丽娅”

嘎丽娅的青铜塑像设计初样,已由世界著名的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设计完成。从雕塑图样中看,嘎丽娅步履坚定,手中挥舞着妈妈留给她的花头巾,回头望着家乡——这是一段凝固的历史,美丽勇敢的嘎丽娅将永远伫立在她所热爱的家乡。

正值中俄国家友好年,俄罗斯总统普京亲笔致信说:“对绥芬河这个良好的倡议表示感谢”,并建议在纪念碑刻上这样一段话:“俄中友谊就是相互理解、信任。我们将铭记过去,展望未来。”


相关内容

  • [蜀道难]教案设计
  • 第三届全国"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案评选活动参赛作品 第三届全国" 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 教案设计 一. 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中学(高中一年级) 2.学科:语文(人教版 必修3) 3.课时:1 4.学生课前准备:百度搜索曾经学的李白诗歌,总结这些诗歌的 ...

  • 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
  • "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参考教案 <"日出之国"与"新月之乡">教案设计 一.教案背景 面向学生:中学 学 科:历史 人教版 八年级 下学期 课 时: 1 学生课前准备: 预习课文,了解大意 通过百度搜索引擎(WWW.BAIDU. ...

  • 抗战胜利70周年大阅兵心得体会集锦
  • 抗战胜利70周年大阅兵心得体会集锦 70年前的历史一幕清晰如昨:在东京湾停泊的"密苏里"号巡洋舰上,在同盟国代表庄严注视下,日本政府在投降书上签字.至此,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了最终胜利.今天,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日,我们以一场盛大 ...

  • 16血肉筑长城导学案
  • 第16课 血肉筑长城 [梳理填空] 一.平型关大捷和台儿庄战役 1.平型关大捷 (1)时间:1937年9月. (2)地点:山西平型关. (3)部队:八路军一一五师. (4)战绩:歼灭日军一千多人,缴获大批军用物资. (5)意义:是抗战以来第一次大捷. 2.台儿庄战役 (1)时间:1938年春. (2 ...

  • 小学语文[丑小鸭]教案
  • <丑小鸭>教案设计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 小学 2.学科:语文 人教 二年级 下学期 3.课时:2 4.教师课前准备: (1)"丑小鸭""公鸡""鸭妈妈""鸭姐姐""小姑娘"&qu ...

  • [同是炎黄子孙]教学设计
  •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 教案设计 一. 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 小学 2,学科:品德与社会 2,课时:2 3,学生课前准备: 一. 熟悉歌曲<我的中国心><七子之歌--澳门> ...

  • 辽海版六年品德与社会教案上册(全书教案)
  • 整体备课 本套教科书致力于培养会思考的.负责任的.具有开拓精神的新一代.本教材的设计思路:(一)从教材内容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原则,着重提升本书在养成学生良好品德方面的价值.(二)直面学生生活中的难题,提高学生价值判断能力.思维能力和行为选择能力,增强德育的有效性.(三)着力展现协作.创新各敬业的 ...

  • 重庆部分地名的由来,你知道几个?
  • 作为一枚重庆银,怎么能不晓得勒些~~ 跟朋友都不晓得啷个摆龙门阵~ 看了别再说你不知道你居住地名的由来了! 1. 歌乐山 因"大禹治水功成召宾歌乐于此"而名,传说大禹治水成功后,号召一批好友宾客宴饮于此,歌舞笙箫,乐此不彼,此山则被后人称为歌乐山. 也有说歌乐山因"歌乐 ...

  • 2015年[开学第一课]英雄不朽
  • http://xiaoxue.eol.cn 来源:中国教育在线 作者: 2015-09-01 字体:大 中 小 1-6年级上册期末试卷 全国重点中学信息库 1-6年级下册期末试卷 图解小升初 择校热降温 童年趣事作文 护航教育 图解小升初就近入学流程 ·幼儿园 ·幼升小 ·小学频道 ·小升初 ·初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