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让孩子"顺其自然"的成长

要让孩子“顺其自然”的成长

一、什么才是孩子需要的“顺其自然”的成长?

顺其自然,本意为听之任之,不发挥人的积极主动性,纯粹只让其自身发展。引申为:遵循自身的客观规律发展,不添加人为的干扰。在这里提到的“顺其自然”,用意绝非是前者的“听之任之”,而是后者,更详细的表述为: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家长不要施加主动干涉,保证其有最大限度的自由发展空间,让孩子能顺应自己的发展规律成长。

那家长在孩子的成长当中到底怎样起作用呢?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唯一职责就是:提供可以让孩子自由发展的一切可能的环境。而家长提供什么样的环境,孩子就会发展成什么样子。就比方说,在一个没有音乐的环境,孩子觉不可能发展成音乐天才;而在一个充满爱意和自由的环境,孩子也绝不可能发展为问题少年。

二、为什么要让孩子“顺其自然”的成长?

孩子一生下来就在不断的发展生命,创造自我,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通过这些来完成自我在身体、心灵、精神上的构建。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正是创造力的基石,科学家正是依靠这些,洞察着世界的万事万物,才有可能完成世界上许许多多伟大的壮举。只可惜,很多孩子与生俱来的这些高贵品质,在大人施加的主动或被动的影响中不断消亡,最终原本独一无二的孩子就此走向平庸。那么怎样才能保留住这些高贵品质?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这是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说的不是不作为,而是不妄为,用在孩子教育上面应该更合适不过了。家长在孩子的教育上也应该不妄为,对孩子的生命诉求不要动辄就横加阻拦的“妄为”,让孩子真正拥有自由发展空间,来顺应自身的发展规律成长,这样才能保留住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并逐渐形成对事物的专注力、超强的学习能力,不怕困难,自信、健康的心灵,坚强的意志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学习习惯,最终成长为自信大方、善良勇敢、内心快乐、富有爱心的人。

三、家人怎样做,才能让孩子真正“顺其自然”的成长?

(一)“成长环境”中的重要事件应怎样关注:

1、环境和个人卫生。屋子弄乱、衣服弄脏这些没有安全隐患的事情可以完全放开自由。屋子弄乱了,与孩子一起收拾,衣服脏了,让孩子参与一起洗干净,这样还能锻炼孩子的良好卫生习惯和自理能力;

2、生活自理。自己吃饭:孩子自己动手吃饭会掉到桌子上、会抹的到处都是或者不

按大人的想法吃就加以阻挠,这样会得不偿失。孩子自己动手吃饭不只是填饱肚子、补充营养,还通过自己动手的体验获得了满足感和成就感;记得有一次,我剥了一个猕猴桃拿给儿子,他以为我要喂给他吃,他于是把头凑过来张嘴咬,我递到了他的手边,告诉他自己拿着吃,他拿到手上时,脸上露出欣喜、满足和得意的笑容,我很感动,其实,孩子的心愿很简单,就是能够获得自己动手发展自己的机会,而为此不惜与被其仰望的大人进行抗争,这种发展自我的精神和那份执着难道不值得保护么?

3、说话、走路:如果是孩子在不断成长,那就不用太担心,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发展规律,不可能所有的小孩都一样,发展早的孩子不一定都是天才,发展慢一点的孩子也不一定就有问题,家长要有耐心、要在提供环境锻炼的前提下再耐心的等待一下。

4、磕碰和摔倒:要分轻重,要绝对保证不要高处坠落,如果是自己走路摔倒了,或划破点皮,真的不用大惊小怪、如果因此限制孩子的自由那就更得不偿失了。

5、安全及自救:孩子应尽早知道相关的生活常识和安全以及自救知识,防范和自救双管齐下,为生命赢得更多机会,在这方面家长不要吝啬语言。

6、学习:应该培养孩子自我管理和自学能力,注重知识面拓宽,淡化分数高低观点,引导学以致用。如果能准确的应用所学的知识到日常生活中,才是最大的成功;“做到老、学到老”,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并保持与其相对应的行为。

7、运动:生命在于运动,家长带好头,平时要与孩子一起打球或做一些体育运动,周末安排户外运动,让孩子养成运动的良好习惯。

8、补习班或特长班:充分了解孩子在音乐、美术以及学习、生活各方面的兴趣和爱好,如果孩子要去学,那就支持,不愿意绝不勉强。

9、游戏:电脑游戏可以打,但是要有节制,要培养孩子广泛的兴趣和爱好,如:运动、摄影、音乐、街舞、绘画等,避免孩子只专注电脑游戏一种娱乐。

10、人生目标:引导孩子不断思考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想达到什么样的人生状态,并分析用什么方法和途径能达到,再将目标分解和细化成具体行动。

11、出国:充分了解孩子对出国留学、工作等的认识和看法,在让孩子充分了解相关国家的方方面面事情以后,让孩子作出自己的选择。

12、大学:利用放假出去旅游的机会,带孩子到各地有名的大学去游览,并向他介绍这些大学的裨益,至于他想考哪所大学,由他自己选择。

13、职业及事业:引导和鼓励孩子客观了解各个领域的情况,倾向于按照兴趣选择职业,趁年轻,可多体验一些专业领域,有助于做出更适合自己的选择,至于选择什么都由自己决定。

14、财富观:培养孩子正确的财富观。没钱不行,钱也不是万能的、不是至尊,世

界上有许多许多比钱更重要的东西,也有许多许多钱买不来的东西。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不能以丢失那些比钱更重要的东西去换得钱,或者说想要得到钱不能不择手段。钱只是等价交换的介质,有时也被看做是成功的标志,但绝对不是成功的唯一标志,赚钱也不是最终的人生目标,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和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这些才是真正的成功。

(二)“环境自洁”及改善空间:

1、对待孩子要平等、尊重:

“对一个人最大的好就是给与这个人足够的尊重”。这里提到的人,不仅指成人,也应该包括小孩。

小孩因为不知道或还不具备某些能力,而经常做不好事情,但这些不能成为大人不尊重他的理由。“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有人格和尊严,应该得到尊重。谁敢站出来说小孩就没有人格和尊严?说这话的人,无论是出于什么立场,可以肯定的是对小孩一点都不了解。小孩虽然不知道什么是人格、什么是尊严,什么叫不被尊重,但他也有好恶、也有喜怒哀乐,面对与妈妈的分离他会难过得大哭,被大声的训斥他也同样会感到委屈,甚至伤心的抽噎,你笑着肯定他时,他也会露出开心的笑,这些都是人格和自尊的情感体现。其实小孩的情感更敏感更脆弱,更容易受到伤害,更需要小心谨慎的对待,换句俗语:小孩孩没定性,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左右。而当你用抢和呵斥等粗暴的行为和语言来制止他的行为的时候,这无疑伤害了他的情感。其实,大人还忽视了小孩子另一个超强的能力——模仿能力,小孩子还没有形成可以选择性模仿的是非观,他对于周围的一切吸引是全盘吸收的,你对他粗暴,他也学会了粗暴,你的粗暴行为成了孩子的行为模板,你愿意让孩子行为粗暴吗,而且还是拜你所赐。你用不尊重的方式对待他,他也学会了不尊重。科学实验证明一个行为被连续重复21天将形成习惯,连续重复90天将形成品格。如果一个人一旦习惯了不被尊重且不尊重别人,他如何能成长为一个有好品格的人?这值得深思。

也许有人会说,我现在不尊重他没关系,等孩子有足够能力了,我自然就尊重他了。试想一下,因为你的不尊重,小孩已经受了伤,并出现了不尊重别人的表现和习惯,这时你转变了,可你的转变却不等同于孩子的转变,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如果你下定决心想要转变孩子的行为,肯定要费更大的力气,效果也很难保证,个中的道理与夹生饭类似。就大人不尊重孩子的行为,深挖思想根源,其实不难看出,是没把孩子的地位与其平等对待,换句话说,就是还没把小孩当成一个独立的人来看,就是不管孩子自己有没有想法、有没有情感,反正得听大人的,大人让干啥就得干啥,或者说大人不让干啥孩子就不能干啥,孩子的行为得由大人来允许,有这样思想的家长,限制甚至用粗暴

的方式制止孩子的行为那将是避免不了的了,而且这个不尊重也一定是自始至终伴随孩子成长的,因为在孩子成长的各阶段都有家长认为不适合做的事情。孩子渐渐长大,此时孩子的自尊心和性格已基本形成,想独立的心里越来越强,伴随着叛逆心理也会越来强,这时候家长一旦与孩子起冲突,孩子动辄就可能离家出走,甚至自杀,孩子如此叛逆,家长伤透了心,却不知道原因出在哪里,其实是家长一直以来对孩子的限制和不自由逼孩子走上了这条路。

为了让孩子能成长为一个身心健康的人,家长应尽量做到:更加关注孩子是不是自由,是不是快乐,是不是得到尊重;同时也应常常自省:有没有因为自己的不当行为影响到孩子的自由发展?是否抓住了儿童成长的敏感期、为孩子发展提供了合适的环境?

2、应该尽量给孩子创造一个拥有100%自由的环境:

限制孩子的自由表现最突出的恐怕要数孩子还是0—3岁的婴儿阶段,在这个时期家长有理直气壮的理由,那就是他还什么都不懂,什么都做不好。不管婴儿能懂多少社会大道理,但是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婴儿最懂的就是知道什么时候、用什么方法发展自己的能力,在婴儿发展自身的能力的时候,家长应该给出足够的鼓励和支持,最大的鼓励和支持莫过于自由的发展空间。

给孩子一个自由的发展空间,是不是就是把整个世界一股脑全盘推到孩子的面前,让孩子自己任意为之?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因为,在成人的生活环境中,到处可以看到不适合孩子的东西存在,孩子以百倍的好奇心来感知这个世界,他对什么都感兴趣,什么都想拿,尤其是对很小的孩子,因为这个世界上的东西太复杂了,他们还没有积累足够多的常识来辨别身边的危险,很可能会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安全事故。这就要求家长要根据孩子的年龄,事先过滤掉那些对孩子产生危险的事物,要把安全工作放在事前做,而不是不去改变环境,只是在孩子进行探索的时候横加阻止。也就是说,实际上家长是在限制孩子生存的环境,且是让这种限制发生在背后,而不是与孩子当面形成冲突。如果遇到孩子拿了一些家长一贯以为不适合孩子拿的东西时,家长是不是应该多问几个这样的问题:孩子拿了这个会怎样?会有生命危险吗?会有导致身体残疾的危险吗?如果这些都不会发生,那么,这种行为是不是应该尽量不去限制呢?甚至这种限制的起因只是你个人的好恶,如果你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能否从认识到的那一刻开始把你施加限制的行为叫停呢?如果你仍然不能释怀、仍要制止孩子的行为,那么请你把充分理由心平气和的告诉给孩子,越详细越好,请相信孩子一定能从你的语言及耐心中获得相互理解的快乐。如果孩子要碰触一些能伤害自己的事物(如:电、热水等),家长是不是可以耐心一点,花一些时间,来告诉他这是什么,他可能给人造成多大的伤害,如何正确的操作就可以避免受到伤害等,并把正确的操作示范给他,也可让他在你的帮助下体验式

操作一回,这要比简单的阻止更有效果,因为你越是阻止,孩子的好奇心越强,你也只能阻止你看到的一次或几次,你总有看不到的时候,一旦孩子觉得没人限制他了,他就会继续以前不被允许的探索,就有可能发生触电或被烫伤的危险。而当你告诉他危险在哪里,怎样回避危险,孩子将学会如何自我保护。孩子洗澡时,经常发现他一边玩水一边喝,为此我告诉他很多遍:“水脏,不可以喝”,并将放在嘴边的水拿开,这种方式只是制止了他当时的行为,可是过一会他又喝,为此我也很烦恼,有一次我突然想到:孩子指着牙膏告诉我说:“害,害”。我马上告诉孩子:“这水不能喝,有害!”他马上就停止了自己喝水的动作,并重复说:“害,害”!以后几天都没再发现他喝洗澡水了。

孩子拥有的自由应与环境中的安全风险做一个平衡,不要因为过度保护,让孩子形成脆弱的性格。经常听到有的老人家在谈论自己带孩子的经验时,常常把孩子没有磕碰到当做是一件值得炫耀的事情。孩子在还没走稳的时候,难免不会摔跤,如果说这位老人说的是事实的话,那可想而知,这个孩子的自由活动应该受到多大的限制。孩子站不稳或走不稳而发生了磕碰,并不会对孩子造成多大的伤害,最多是疼一小会,用得到这样的保护么?很多家长觉得特别爱自己的孩子,总是希望孩子成长过程中都是如意的事,而对于本属于成长不可或缺的不如意事件,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过滤掉。殊不知,剥夺孩子亲身经历这些小挫折的作法,不但剥夺了孩子获得体验的乐趣,而且容易让孩子形成脆弱的性格,就连磕碰这样的小挫折都没经历过的话,不知道遇到大的挫折的时候,孩子还能承受得住么?挫折教育其实就是从让孩子自己面对小的挫折开始!

而当孩子逐渐长大,我们就应该设立一些规则,并严格执行这些规则,在这些规矩的范围内你是自由的,但如果触犯了这些规矩,对不起,行为将被制止,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家庭规则参考《爱和自由》一书,具体内容如下:

a、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不伤害环境;

b、粗野、粗俗的行为不可以有;

c、别人的东西不可以拿,自己的东西归自己所有,并有权利自由支配;

d、从哪里拿的东西请归位到哪里;

e、谁先拿到的谁先使用,后来者请稍等待;

f、不可以打扰别人;

g、做错事要道歉,并且学会要求他人道歉;

h、学会拒绝别人,学会说“不”,但也要接受别人对自己的拒绝。

3、家庭教育应形成统一战线

老人在看护孙儿辈时,总觉得孩子不受委屈是自己最大的责任,而没有把孩子的教育提上日程,有的老人在带孩子时,甚至与孩子的父母摊牌:“我只管孩子吃饱、穿暖、

不生病,教育是父母的事”。老人对孩子的教育主动退居二线的心里,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过分溺爱,甚至没有原则,更可气的是时不时当当孩子的庇护伞,给父母的教育人为设臵很多障碍。

对于孩子来说,父母是孩子的法定监护人,无疑对孩子的成长教育负有巨大责任,父母如何才能不辱使命呢?那就是在家庭中形成一个教育的统一战线,就是要把家庭成员都拉进来,当然也包括在一起生活的老人。先坐下来充分商讨,把教育孩子的观点统一一下,制定出教育规则,这是整个家庭在教育孩子上遵循的唯一标准,需要家庭成员共同遵守和执行。具体做法上要刚柔并济,有唱红脸的,有唱白脸的,如果孩子违反了规则,有一个人要站出来制止,这时孩子肯定会不高兴或者耍赖,等孩子平静下来时,就要有另一个人去安慰孩子,并征得孩子对家长教育行为的理解。家长当孩子的庇护伞的作法不可以有,如果教育观点或作法不一致或欠妥,家长事后私下里进行沟通。

在日常生活当中,家庭成员之间免不了要起冲突和摩擦,如何正确处理就显得尤为重要。沟通很重要。沟通要有技巧,要心平气和的进行,不要用吵架的方式促成沟通的事实。吵架,无论谁更有道理,谁占了上风,从孩子角度来讲,没有赢家!家庭不和睦,孩子受到的伤害最大。家庭和睦才是形成家庭教育统一战线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孩子教育的最好环境。所以,不管是无理取闹,还是对真理的不懈追求,都不应该、更不要用吵架来解决问题。

4、大人要改变凡是只从自身角度出发考虑问题的习惯

很多大人都是在被限制中成长起来的,在他们的潜意识之中早就埋下了处理孩子问题的这些方法,那就是不暇思索的以限制孩子自由的方式看护孩子。在大人的眼中孩子拿着饭不往嘴里吃,而往桌子上倒,这是在“霍霍人”,在给大人添麻烦。孩子还很小,他考虑的没有那么多,他只是在听从自己生命的召唤,要用这样的方式来感知事物、认识事物,进而发展自己。如果从孩子成长的角度出发,这些事情其实是应该得到原谅甚至是鼓励的。如果总是以尽量少给大人添麻烦的角度考虑问题,不知道孩子还有多少自由空间供自己发展呢?没有一个家长说不爱自己的孩子,但只从自身角度考虑、而不从孩子成长角度考虑的爱的确也是一份非常自私的爱,其本质是更爱自己,这样的爱是不是应该少一点、再少一点?

2013年8月30日初稿

2013年10月25日修改

要让孩子“顺其自然”的成长

一、什么才是孩子需要的“顺其自然”的成长?

顺其自然,本意为听之任之,不发挥人的积极主动性,纯粹只让其自身发展。引申为:遵循自身的客观规律发展,不添加人为的干扰。在这里提到的“顺其自然”,用意绝非是前者的“听之任之”,而是后者,更详细的表述为: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家长不要施加主动干涉,保证其有最大限度的自由发展空间,让孩子能顺应自己的发展规律成长。

那家长在孩子的成长当中到底怎样起作用呢?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唯一职责就是:提供可以让孩子自由发展的一切可能的环境。而家长提供什么样的环境,孩子就会发展成什么样子。就比方说,在一个没有音乐的环境,孩子觉不可能发展成音乐天才;而在一个充满爱意和自由的环境,孩子也绝不可能发展为问题少年。

二、为什么要让孩子“顺其自然”的成长?

孩子一生下来就在不断的发展生命,创造自我,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通过这些来完成自我在身体、心灵、精神上的构建。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正是创造力的基石,科学家正是依靠这些,洞察着世界的万事万物,才有可能完成世界上许许多多伟大的壮举。只可惜,很多孩子与生俱来的这些高贵品质,在大人施加的主动或被动的影响中不断消亡,最终原本独一无二的孩子就此走向平庸。那么怎样才能保留住这些高贵品质?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这是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说的不是不作为,而是不妄为,用在孩子教育上面应该更合适不过了。家长在孩子的教育上也应该不妄为,对孩子的生命诉求不要动辄就横加阻拦的“妄为”,让孩子真正拥有自由发展空间,来顺应自身的发展规律成长,这样才能保留住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并逐渐形成对事物的专注力、超强的学习能力,不怕困难,自信、健康的心灵,坚强的意志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学习习惯,最终成长为自信大方、善良勇敢、内心快乐、富有爱心的人。

三、家人怎样做,才能让孩子真正“顺其自然”的成长?

(一)“成长环境”中的重要事件应怎样关注:

1、环境和个人卫生。屋子弄乱、衣服弄脏这些没有安全隐患的事情可以完全放开自由。屋子弄乱了,与孩子一起收拾,衣服脏了,让孩子参与一起洗干净,这样还能锻炼孩子的良好卫生习惯和自理能力;

2、生活自理。自己吃饭:孩子自己动手吃饭会掉到桌子上、会抹的到处都是或者不

按大人的想法吃就加以阻挠,这样会得不偿失。孩子自己动手吃饭不只是填饱肚子、补充营养,还通过自己动手的体验获得了满足感和成就感;记得有一次,我剥了一个猕猴桃拿给儿子,他以为我要喂给他吃,他于是把头凑过来张嘴咬,我递到了他的手边,告诉他自己拿着吃,他拿到手上时,脸上露出欣喜、满足和得意的笑容,我很感动,其实,孩子的心愿很简单,就是能够获得自己动手发展自己的机会,而为此不惜与被其仰望的大人进行抗争,这种发展自我的精神和那份执着难道不值得保护么?

3、说话、走路:如果是孩子在不断成长,那就不用太担心,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发展规律,不可能所有的小孩都一样,发展早的孩子不一定都是天才,发展慢一点的孩子也不一定就有问题,家长要有耐心、要在提供环境锻炼的前提下再耐心的等待一下。

4、磕碰和摔倒:要分轻重,要绝对保证不要高处坠落,如果是自己走路摔倒了,或划破点皮,真的不用大惊小怪、如果因此限制孩子的自由那就更得不偿失了。

5、安全及自救:孩子应尽早知道相关的生活常识和安全以及自救知识,防范和自救双管齐下,为生命赢得更多机会,在这方面家长不要吝啬语言。

6、学习:应该培养孩子自我管理和自学能力,注重知识面拓宽,淡化分数高低观点,引导学以致用。如果能准确的应用所学的知识到日常生活中,才是最大的成功;“做到老、学到老”,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并保持与其相对应的行为。

7、运动:生命在于运动,家长带好头,平时要与孩子一起打球或做一些体育运动,周末安排户外运动,让孩子养成运动的良好习惯。

8、补习班或特长班:充分了解孩子在音乐、美术以及学习、生活各方面的兴趣和爱好,如果孩子要去学,那就支持,不愿意绝不勉强。

9、游戏:电脑游戏可以打,但是要有节制,要培养孩子广泛的兴趣和爱好,如:运动、摄影、音乐、街舞、绘画等,避免孩子只专注电脑游戏一种娱乐。

10、人生目标:引导孩子不断思考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想达到什么样的人生状态,并分析用什么方法和途径能达到,再将目标分解和细化成具体行动。

11、出国:充分了解孩子对出国留学、工作等的认识和看法,在让孩子充分了解相关国家的方方面面事情以后,让孩子作出自己的选择。

12、大学:利用放假出去旅游的机会,带孩子到各地有名的大学去游览,并向他介绍这些大学的裨益,至于他想考哪所大学,由他自己选择。

13、职业及事业:引导和鼓励孩子客观了解各个领域的情况,倾向于按照兴趣选择职业,趁年轻,可多体验一些专业领域,有助于做出更适合自己的选择,至于选择什么都由自己决定。

14、财富观:培养孩子正确的财富观。没钱不行,钱也不是万能的、不是至尊,世

界上有许多许多比钱更重要的东西,也有许多许多钱买不来的东西。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不能以丢失那些比钱更重要的东西去换得钱,或者说想要得到钱不能不择手段。钱只是等价交换的介质,有时也被看做是成功的标志,但绝对不是成功的唯一标志,赚钱也不是最终的人生目标,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和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这些才是真正的成功。

(二)“环境自洁”及改善空间:

1、对待孩子要平等、尊重:

“对一个人最大的好就是给与这个人足够的尊重”。这里提到的人,不仅指成人,也应该包括小孩。

小孩因为不知道或还不具备某些能力,而经常做不好事情,但这些不能成为大人不尊重他的理由。“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有人格和尊严,应该得到尊重。谁敢站出来说小孩就没有人格和尊严?说这话的人,无论是出于什么立场,可以肯定的是对小孩一点都不了解。小孩虽然不知道什么是人格、什么是尊严,什么叫不被尊重,但他也有好恶、也有喜怒哀乐,面对与妈妈的分离他会难过得大哭,被大声的训斥他也同样会感到委屈,甚至伤心的抽噎,你笑着肯定他时,他也会露出开心的笑,这些都是人格和自尊的情感体现。其实小孩的情感更敏感更脆弱,更容易受到伤害,更需要小心谨慎的对待,换句俗语:小孩孩没定性,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左右。而当你用抢和呵斥等粗暴的行为和语言来制止他的行为的时候,这无疑伤害了他的情感。其实,大人还忽视了小孩子另一个超强的能力——模仿能力,小孩子还没有形成可以选择性模仿的是非观,他对于周围的一切吸引是全盘吸收的,你对他粗暴,他也学会了粗暴,你的粗暴行为成了孩子的行为模板,你愿意让孩子行为粗暴吗,而且还是拜你所赐。你用不尊重的方式对待他,他也学会了不尊重。科学实验证明一个行为被连续重复21天将形成习惯,连续重复90天将形成品格。如果一个人一旦习惯了不被尊重且不尊重别人,他如何能成长为一个有好品格的人?这值得深思。

也许有人会说,我现在不尊重他没关系,等孩子有足够能力了,我自然就尊重他了。试想一下,因为你的不尊重,小孩已经受了伤,并出现了不尊重别人的表现和习惯,这时你转变了,可你的转变却不等同于孩子的转变,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如果你下定决心想要转变孩子的行为,肯定要费更大的力气,效果也很难保证,个中的道理与夹生饭类似。就大人不尊重孩子的行为,深挖思想根源,其实不难看出,是没把孩子的地位与其平等对待,换句话说,就是还没把小孩当成一个独立的人来看,就是不管孩子自己有没有想法、有没有情感,反正得听大人的,大人让干啥就得干啥,或者说大人不让干啥孩子就不能干啥,孩子的行为得由大人来允许,有这样思想的家长,限制甚至用粗暴

的方式制止孩子的行为那将是避免不了的了,而且这个不尊重也一定是自始至终伴随孩子成长的,因为在孩子成长的各阶段都有家长认为不适合做的事情。孩子渐渐长大,此时孩子的自尊心和性格已基本形成,想独立的心里越来越强,伴随着叛逆心理也会越来强,这时候家长一旦与孩子起冲突,孩子动辄就可能离家出走,甚至自杀,孩子如此叛逆,家长伤透了心,却不知道原因出在哪里,其实是家长一直以来对孩子的限制和不自由逼孩子走上了这条路。

为了让孩子能成长为一个身心健康的人,家长应尽量做到:更加关注孩子是不是自由,是不是快乐,是不是得到尊重;同时也应常常自省:有没有因为自己的不当行为影响到孩子的自由发展?是否抓住了儿童成长的敏感期、为孩子发展提供了合适的环境?

2、应该尽量给孩子创造一个拥有100%自由的环境:

限制孩子的自由表现最突出的恐怕要数孩子还是0—3岁的婴儿阶段,在这个时期家长有理直气壮的理由,那就是他还什么都不懂,什么都做不好。不管婴儿能懂多少社会大道理,但是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婴儿最懂的就是知道什么时候、用什么方法发展自己的能力,在婴儿发展自身的能力的时候,家长应该给出足够的鼓励和支持,最大的鼓励和支持莫过于自由的发展空间。

给孩子一个自由的发展空间,是不是就是把整个世界一股脑全盘推到孩子的面前,让孩子自己任意为之?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因为,在成人的生活环境中,到处可以看到不适合孩子的东西存在,孩子以百倍的好奇心来感知这个世界,他对什么都感兴趣,什么都想拿,尤其是对很小的孩子,因为这个世界上的东西太复杂了,他们还没有积累足够多的常识来辨别身边的危险,很可能会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安全事故。这就要求家长要根据孩子的年龄,事先过滤掉那些对孩子产生危险的事物,要把安全工作放在事前做,而不是不去改变环境,只是在孩子进行探索的时候横加阻止。也就是说,实际上家长是在限制孩子生存的环境,且是让这种限制发生在背后,而不是与孩子当面形成冲突。如果遇到孩子拿了一些家长一贯以为不适合孩子拿的东西时,家长是不是应该多问几个这样的问题:孩子拿了这个会怎样?会有生命危险吗?会有导致身体残疾的危险吗?如果这些都不会发生,那么,这种行为是不是应该尽量不去限制呢?甚至这种限制的起因只是你个人的好恶,如果你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能否从认识到的那一刻开始把你施加限制的行为叫停呢?如果你仍然不能释怀、仍要制止孩子的行为,那么请你把充分理由心平气和的告诉给孩子,越详细越好,请相信孩子一定能从你的语言及耐心中获得相互理解的快乐。如果孩子要碰触一些能伤害自己的事物(如:电、热水等),家长是不是可以耐心一点,花一些时间,来告诉他这是什么,他可能给人造成多大的伤害,如何正确的操作就可以避免受到伤害等,并把正确的操作示范给他,也可让他在你的帮助下体验式

操作一回,这要比简单的阻止更有效果,因为你越是阻止,孩子的好奇心越强,你也只能阻止你看到的一次或几次,你总有看不到的时候,一旦孩子觉得没人限制他了,他就会继续以前不被允许的探索,就有可能发生触电或被烫伤的危险。而当你告诉他危险在哪里,怎样回避危险,孩子将学会如何自我保护。孩子洗澡时,经常发现他一边玩水一边喝,为此我告诉他很多遍:“水脏,不可以喝”,并将放在嘴边的水拿开,这种方式只是制止了他当时的行为,可是过一会他又喝,为此我也很烦恼,有一次我突然想到:孩子指着牙膏告诉我说:“害,害”。我马上告诉孩子:“这水不能喝,有害!”他马上就停止了自己喝水的动作,并重复说:“害,害”!以后几天都没再发现他喝洗澡水了。

孩子拥有的自由应与环境中的安全风险做一个平衡,不要因为过度保护,让孩子形成脆弱的性格。经常听到有的老人家在谈论自己带孩子的经验时,常常把孩子没有磕碰到当做是一件值得炫耀的事情。孩子在还没走稳的时候,难免不会摔跤,如果说这位老人说的是事实的话,那可想而知,这个孩子的自由活动应该受到多大的限制。孩子站不稳或走不稳而发生了磕碰,并不会对孩子造成多大的伤害,最多是疼一小会,用得到这样的保护么?很多家长觉得特别爱自己的孩子,总是希望孩子成长过程中都是如意的事,而对于本属于成长不可或缺的不如意事件,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过滤掉。殊不知,剥夺孩子亲身经历这些小挫折的作法,不但剥夺了孩子获得体验的乐趣,而且容易让孩子形成脆弱的性格,就连磕碰这样的小挫折都没经历过的话,不知道遇到大的挫折的时候,孩子还能承受得住么?挫折教育其实就是从让孩子自己面对小的挫折开始!

而当孩子逐渐长大,我们就应该设立一些规则,并严格执行这些规则,在这些规矩的范围内你是自由的,但如果触犯了这些规矩,对不起,行为将被制止,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家庭规则参考《爱和自由》一书,具体内容如下:

a、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不伤害环境;

b、粗野、粗俗的行为不可以有;

c、别人的东西不可以拿,自己的东西归自己所有,并有权利自由支配;

d、从哪里拿的东西请归位到哪里;

e、谁先拿到的谁先使用,后来者请稍等待;

f、不可以打扰别人;

g、做错事要道歉,并且学会要求他人道歉;

h、学会拒绝别人,学会说“不”,但也要接受别人对自己的拒绝。

3、家庭教育应形成统一战线

老人在看护孙儿辈时,总觉得孩子不受委屈是自己最大的责任,而没有把孩子的教育提上日程,有的老人在带孩子时,甚至与孩子的父母摊牌:“我只管孩子吃饱、穿暖、

不生病,教育是父母的事”。老人对孩子的教育主动退居二线的心里,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过分溺爱,甚至没有原则,更可气的是时不时当当孩子的庇护伞,给父母的教育人为设臵很多障碍。

对于孩子来说,父母是孩子的法定监护人,无疑对孩子的成长教育负有巨大责任,父母如何才能不辱使命呢?那就是在家庭中形成一个教育的统一战线,就是要把家庭成员都拉进来,当然也包括在一起生活的老人。先坐下来充分商讨,把教育孩子的观点统一一下,制定出教育规则,这是整个家庭在教育孩子上遵循的唯一标准,需要家庭成员共同遵守和执行。具体做法上要刚柔并济,有唱红脸的,有唱白脸的,如果孩子违反了规则,有一个人要站出来制止,这时孩子肯定会不高兴或者耍赖,等孩子平静下来时,就要有另一个人去安慰孩子,并征得孩子对家长教育行为的理解。家长当孩子的庇护伞的作法不可以有,如果教育观点或作法不一致或欠妥,家长事后私下里进行沟通。

在日常生活当中,家庭成员之间免不了要起冲突和摩擦,如何正确处理就显得尤为重要。沟通很重要。沟通要有技巧,要心平气和的进行,不要用吵架的方式促成沟通的事实。吵架,无论谁更有道理,谁占了上风,从孩子角度来讲,没有赢家!家庭不和睦,孩子受到的伤害最大。家庭和睦才是形成家庭教育统一战线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孩子教育的最好环境。所以,不管是无理取闹,还是对真理的不懈追求,都不应该、更不要用吵架来解决问题。

4、大人要改变凡是只从自身角度出发考虑问题的习惯

很多大人都是在被限制中成长起来的,在他们的潜意识之中早就埋下了处理孩子问题的这些方法,那就是不暇思索的以限制孩子自由的方式看护孩子。在大人的眼中孩子拿着饭不往嘴里吃,而往桌子上倒,这是在“霍霍人”,在给大人添麻烦。孩子还很小,他考虑的没有那么多,他只是在听从自己生命的召唤,要用这样的方式来感知事物、认识事物,进而发展自己。如果从孩子成长的角度出发,这些事情其实是应该得到原谅甚至是鼓励的。如果总是以尽量少给大人添麻烦的角度考虑问题,不知道孩子还有多少自由空间供自己发展呢?没有一个家长说不爱自己的孩子,但只从自身角度考虑、而不从孩子成长角度考虑的爱的确也是一份非常自私的爱,其本质是更爱自己,这样的爱是不是应该少一点、再少一点?

2013年8月30日初稿

2013年10月25日修改


相关内容

  • 顺其自然 让学生自由自主的发展
  • 顺其自然 让学生自由自主的发展 下仓镇望墩小学 郭会 摘要 本文通过比尔盖茨.老子以及韩国很受欢迎的自然育儿法为例,来阐述不论在生活中还是教学中,都应尊重孩子的天性,尊重孩子的兴趣和爱好,家长和教师只需要给予适当的引导,让其能顺其自然.自由自主的发展. 关键词:顺其自然 自由自主 无为而治 看到顺其 ...

  • 不要过度保护孩子 让其自然成长
  • 15时―17时,共有十几位读者打进本报权威在线与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王艳老师进行交流.在这次热线中,存在一个共性的问题就是家长们害怕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遇到问题,所以出现过于紧张,过度去保护孩子,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教育方式.在此,本报摘取了其中两例. 女儿长得漂亮家长怕她受欺负天天接送 热线中,有家长反映 ...

  • 家长与老师共勉 哺育孩子茁壮成长
  • 家长与老师共勉 哺育孩子茁壮成长 (宁江一中初二二班上学期期中家长会发言稿) 2010年11月6日 尊敬的各位老师.各位家长.同学们,大家好: 非常高兴能够参加今天的家长会.首先,让我们对咱们班能够取得这么好的成绩表示祝贺:然后,让我们全体家长对全体老师一年多来的辛勤工作表示衷心的感谢.孩子们的每一 ...

  • 幼小衔接家长要做些啥
  • 幼小衔接家长要做些啥 作者:星辰在线-长沙晚报 "幼小衔接"."小升初"."初升高".如果把学习的每个阶段比作一个台阶,每年的暑假期间,很多学生和家长都要面临"上台阶"的任务.如何顺利完成不同学习阶段的过渡?孩子们有哪些 ...

  • 人的成长有三个阶段(本性.感性.理性)
  • 人的成长有三个阶段:本性.感性.理性阶段. 一.本性是人的本能天性.本性包括遗传基因,身体条件和智商智能,是与生俱来的,是人一出生就有的适应环境的能力和在环境中学习的能力.本性至纯,就是说人生来这些条件已经被决定了,自己和外界环境都是没有办法改变的.人出生就有的是本性,有什么好处呢?具体到孩子身上, ...

  • 倾听孩子的声音
  • 席慕蓉 作家.画家,出生于四川,成长于台湾,14考岁入台北师范艺术科,后又入台湾师范大学艺术系学习,1964年进入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专攻油画.毕业后任台湾新竹师专美术科副教授.举办过数十次个人画展,出过多本画集,多次获多种绘画奖.1981年,席慕蓉的第一本诗集<七里香>正式出版, ...

  • 看看国外父母怎样教育孩子
  • 看看国外父母怎样教育孩子 近来,国外的育儿专家对传统育儿观念与做法提出了许多革命性的挑战.这些新的育儿观念正在越来越为年轻的父母所接受."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让我们都反思自认为正确的教育方法,给孩子更多的成长空间. --- 编 者 韩国流行"自然育儿法" 最近 ...

  • 1蒙氏理论
  • Xinmu Expat Service Leading provider of Domestic service for expat families. 蒙特梭利教育理论 --蒙特梭利0-3岁教师课程 一.蒙特梭利简介 蒙特梭利(MariaMontessori 1870-1952)意大利第一位医学女 ...

  • 孩子写给家长的话
  • 写给孩子,做家长的愧疚话 今天,小道四周岁生日,祝他快乐成长。 前次开家长会,老师让几位家长和大家交流家庭教育经验,她们说了很多,印象不深,自己想一想,也总结几点体会。 一是顺其自然,即遵循孩子的天性成长,了解孩子的身体生长规律和心智发展,不强求孩子,根据他们的兴趣爱好,让他们快乐成长。 二是言传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