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雪]教学设计

《江雪》教学设计

建湖县冈东小学 唐正林

[教材简解]:

《江雪》是柳宗元被贬永州后的作品。描绘的是一幅寄兴高洁、寓意丰富的寒江独钓图。作者用极其洗炼的文笔,勾勒出一位渔翁在白雪茫茫的寒江上独钓的情景。全诗的意境,在“孤”和“钓”二字上。诗中充满了寒意,艺术地概括了当时他所处的政治环境的险恶。本诗的立意很高远的,它不是为了写雪景而写雪景,而是通过雪景来赞美老翁“独钓寒江”的精神;通过“独钓寒江”的老翁,进而歌颂为坚持正义而斗争的人们。表现了他自己毫无畏惧、不向黑暗势力屈服的坚强意志和不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 [目标预设]:

1.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孤独、苦闷、而又顽强不屈的精神。

2.有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3.用自己的话描述古诗。

[重点、难点]:

体会《江雪》的语言美及意境美。

[设计理念]:

1.鼓励学生个性化的阅读感受和体验。

《江雪》这首诗中作者一腔的愤懑苦闷,郁结在胸,诗人这种感情学生在教师的点拨下,是能够有所体会的。允许学生有自己独特的理解。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自由发言,去体会与品味诗意与诗情。

2.重视诵读、想象能力的培养与学习方法的指导。

古代诗人在字词的使用上十分讲究,力求完美。诵读是进入古诗词意境的入口,是打开体味诗词情感大门的钥匙。只有反复吟诵,文句,意境,才会萦于心头,如发于己心,如出于己口。教学古诗让学生咬文嚼字,反复吟诵,在体悟情味中赏析语言,在推敲语言中领悟意境。以三种方式的读加深对诗文的理解,更为学生品味诗句意境及理解后的再创造架起了一座桥。

3.比较阅读,深入感悟。

拓展阅读《题秋江独钓图》,让学生比较阅读。这种同一题材不同意境的作品阅读,不仅拓展了学生的视野,而且让学生学会比较,更加深入地感悟作品的人文内涵。 [设计思路]:

一首古诗的教学,学习方法的指导十分必要。本节课试图以:想象诗景——体会诗情——感悟诗意,为学生展现一个清绝、寒绝、独绝的境界,体会诗人孤傲高洁的品格。由浅入深、由易入难,有利于学生全面地把握好整首诗。

1.想象诗景。教学古诗时,抓住诗句中的关键字,品味玩索、深挖细抠,引导学生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使学生在学习古人用词准确、深刻的同时,认识中国文字博大精深的美。

2.体会诗情。引导探究作者的写作背景,方能体会作者借诗中寒江独钓的渔翁来抒发自己孤独郁闷的心情。

3.感悟诗意。领会诗歌的意境是古诗教学的关键。教学中想方设法让诗中的画面和诗人的感情在学生脑中“活”起来,进而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其情感,把诗人创造的意境在学生的心中再现。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欣赏几幅画,看到这样的画面你想吟诵哪些诗句?(《山行》《望洞庭》)

2.画中有诗,诗中有画。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唐代柳宗元写的——《江雪》。《江雪》顾名思义就是江上雪景。这首诗中又描绘了怎样的画面呢?

3.请大家自由读一读,读正确,读通顺了,还要注意词句间的停顿,掌握好古诗的节奏,要有轻重缓急,高低起伏的变化。读出诗的韵律美。(生读)

4.同学们,读古诗和读现代文不一样,它是讲究韵律的。这节课老师给同学们介绍一种朗读方法“平仄朗读法”古人把字分成平声和仄声两大类。(板书:平 仄)一声二声的字属于平声,用一条短横表示,读时就把声音拖长一些;三声四声的字属于仄声,用一条竖线表示,读时就把声音放短一些。(板书:长 短)听懂了吗?

听老师来示范一下(老师范读)

5.(课件)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6.这么读你觉得跟刚才有什么不一样?(美了一些,有诗的味道)

小结:其实读诗的方法有很多,闲暇时像这样打着节奏读读古诗,时间久了古诗的韵味就会浸润你,你也会读出古诗的这种韵律美。

这首诗只有短短的20个字,但内涵却非常丰富,咱们还要通过三种不同层次的读,来理解这一首诗。

二、一读,想象诗景——寒冷凄清

1.刚才大家读了这一首诗,看着这样的画面,你能用自己的话来描述这一幅江上雪景吗?(出示:寒江钓雪图)

2.如果用一个词来感受这一幅江上雪景的话,你会用哪一个词?

3.再读诗句,你是从诗中哪些字句中体会到的?(生讨论交流)

(1)“绝”和“灭”,凄凉的程度——所有的山,所有的路都被白雪覆盖了,没有飞鸟,没有行人,没有声音,除了渔翁,再也没有别的生命!一切是如此荒凉。

师:诗人写得多么巧妙呀,诗句中没有出现一个雪字,但我们似乎已经见到了铺天盖地的大雪,已经感觉到了滴水成冰的寒气。

此时此刻,如果让你用一个词来形容这天气的寒冷,你会用哪一个词?

(2)“千山、万径”难道是指一千座山,一万条路吗?

师:这里的“千山、万径”并非确数,乃是概述连绵不断的群山和许许多多的路。在这里指所有的山,所有的路都被白雪覆盖了,没有飞鸟,没有行人,更突出了冰天雪地,天寒地冻。

(3)“蓑笠翁”什么意思? 蓑衣斗笠有什么用呢? (出示认识蓑笠)

(4)“孤舟”“独钓”在茫茫雪山,寒冷江雪中,只有一只小船,一个渔翁在垂钓。更显得凄冷。

师:“寒”,是造成凄凉的根本原因——这么寒冷的天气,鸟儿无处觅食,只好躲在巢中避寒;这么寒冷的天气,人们无法劳作,只好呆在家中取暖。

(板书:寒冷凄清)

4.谁能把“千山万径”的寒冷凄凉读出来。(朗读指导)

5.读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吗?

(预设:这么寒冷的天气,渔翁为什么还要出来钓鱼?作者这样写是想表达怎样的感受呢)

三、二读,体会诗情——孤独悲愤

1.歌咏志,诗言情。诗人柳宗元当时到底想要抒发怎样的心情呢?让我们来看一段资料。出示柳宗元生平介绍。

3.再读《江雪》,从诗中哪些字词或句子中感受到作者的这种心情呢?

(预设: “绝”“灭”“孤”“寒”“独”)

师:如果这些字有颜色,它会是——(生说:灰、白),如果这些字有温度,它会是——(生说:冰、冷)

4.是怎样的心情才会写出这样的字眼和诗句啊?诗人的心情就藏在诗中,请你把每句诗的第一个字连起来,读一读。——千万孤独。

5.这不是一般的孤独,是“千万孤独在一身”啊!谁来读一读(指名读)

师:一首诗,一份情。如果说,这漫天飞雪是这首诗的基调,那么,这千万孤独就是这首诗的诗情啊!这“千山万径”的背景越广大,诗人也就越孤独。千万孤独,就是这种感受,试着把柳宗元内心这千般孤独,万般悲愤读出来。(指名读,齐读)(板书:孤独悲愤)

6.现在你知道渔翁为什么在这寒冷的天气出来钓鱼了吗?(生交流)

四、三读,感悟诗意——顽强不屈

1.教师引读:面对寒冷,渔翁动摇了吗?他——(读)独钓寒江雪。

他屈服了吗?他——(再读)独钓寒江雪。

2.从渔翁身上你看到了一种什么精神?(板书:顽强不屈)

3.这也是一个极具个性的,孤傲的柳宗元。虽然朝廷把他一贬再贬,但是他是不会屈服的。他不屈不挠地——(读)独钓寒江雪。

小结:同学们,诗人是借雪景来抒发自己的感情, 这种手法叫借景抒情。这就是《江雪》之所以能够流传千古,成为古诗中的瑰宝的原因所在。这首诗中,所描述的寒冷凄凉的环境正是诗人柳宗元当时所处的残酷环境的真实写照,渔翁的心情是他孤独寂寞的心情的自然流露,渔翁的精神是他身处逆境而顽强不屈的精神的再现。全体起立,咱们齐读古诗,再次感受诗人柳宗元面对重重困难而顽强不屈的精神。(生读)

五、品味积累,描述画面

1.师:《江雪》这一首五言绝句,仅二十字,便能展现出一幅清新的画图,传达一种真切的意境。,在短章中包含着丰富的内容,是五言绝句的最大特色。这首诗不仅意境深远,而且语言绝妙!是古诗中的精品!千百年来,读过这首诗的人无不交口称赞。现在,你能用自己的话再次描绘诗中的画面吗?

(先同座交流,再全班交流)

2.学古诗,我们不仅可以读之、吟之,还可以歌之舞之。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根据《江雪》谱成的歌曲。

3.诗歌读的时候是一种韵味,唱的时候又有一番风味。课后,大家可以去学着唱唱。

六、拓展延伸,比较阅读

师:无独有偶,清代诗人王士祯也作诗一首《题秋江独钓图》,读一读这首诗吧。

题秋江独钓图

【清】王士祯

一蓑一笠一扁舟,

一丈丝纶一寸钩。

一曲高歌一樽酒,

一人独钓一江秋。

1.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呢?(生讨论交流)

2.读一读,与《江雪》比较一下,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1)相同点:

地点相同:都在江上;人物相同:都是一个人;事件也相同:都是一个披蓑戴笠的老翁;都在钓鱼。

(2)不同点:

时间不同:一个是江雪独钓,一个是秋江独钓。

景色不同:一个是“天寒地冻”,一个是“秋意正浓”。

心情更不一样:一个是苦闷的,一个怡然自得的。

两首诗里都有“独钓”,都是指孤独吗?都是指千万孤独吗?

全诗描写了一个渔夫打扮的人,在江上垂钓的情形:一件蓑衣、一项斗笠、一叶轻舟、一支钓竿,垂钓者一面歌唱,一面饮酒,垂钓的潇洒被刻画得活灵活现。虽然独自钓起一江的秋意,但逍遥中不免深藏几许萧瑟和孤寂。再观全诗,九个“一”巧妙嵌入其中,将诗与图的意境表现得分毫不差,实在精彩!细细品味,这些个“一”用得多么贴切又多么有情趣啊!最后一句“一人独钓一江秋”,渔人钓的是鱼?是秋?是潇洒自在的生活?是无拘无束的心情?在诗人看来,这样的秋江独钓者,也就是真正懂得生活乐趣的人。

3.看来,人生经历不同,心境也不同,两首诗都写钓鱼,王世贞写来悠闲自得,柳宗元写来却孤独苦闷。请大家一起再来读读这两首诗,体会其中不同的意境。

4.课后搜集柳宗元的其他作品读一读。

《江雪》教学设计

建湖县冈东小学 唐正林

[教材简解]:

《江雪》是柳宗元被贬永州后的作品。描绘的是一幅寄兴高洁、寓意丰富的寒江独钓图。作者用极其洗炼的文笔,勾勒出一位渔翁在白雪茫茫的寒江上独钓的情景。全诗的意境,在“孤”和“钓”二字上。诗中充满了寒意,艺术地概括了当时他所处的政治环境的险恶。本诗的立意很高远的,它不是为了写雪景而写雪景,而是通过雪景来赞美老翁“独钓寒江”的精神;通过“独钓寒江”的老翁,进而歌颂为坚持正义而斗争的人们。表现了他自己毫无畏惧、不向黑暗势力屈服的坚强意志和不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 [目标预设]:

1.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孤独、苦闷、而又顽强不屈的精神。

2.有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3.用自己的话描述古诗。

[重点、难点]:

体会《江雪》的语言美及意境美。

[设计理念]:

1.鼓励学生个性化的阅读感受和体验。

《江雪》这首诗中作者一腔的愤懑苦闷,郁结在胸,诗人这种感情学生在教师的点拨下,是能够有所体会的。允许学生有自己独特的理解。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自由发言,去体会与品味诗意与诗情。

2.重视诵读、想象能力的培养与学习方法的指导。

古代诗人在字词的使用上十分讲究,力求完美。诵读是进入古诗词意境的入口,是打开体味诗词情感大门的钥匙。只有反复吟诵,文句,意境,才会萦于心头,如发于己心,如出于己口。教学古诗让学生咬文嚼字,反复吟诵,在体悟情味中赏析语言,在推敲语言中领悟意境。以三种方式的读加深对诗文的理解,更为学生品味诗句意境及理解后的再创造架起了一座桥。

3.比较阅读,深入感悟。

拓展阅读《题秋江独钓图》,让学生比较阅读。这种同一题材不同意境的作品阅读,不仅拓展了学生的视野,而且让学生学会比较,更加深入地感悟作品的人文内涵。 [设计思路]:

一首古诗的教学,学习方法的指导十分必要。本节课试图以:想象诗景——体会诗情——感悟诗意,为学生展现一个清绝、寒绝、独绝的境界,体会诗人孤傲高洁的品格。由浅入深、由易入难,有利于学生全面地把握好整首诗。

1.想象诗景。教学古诗时,抓住诗句中的关键字,品味玩索、深挖细抠,引导学生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使学生在学习古人用词准确、深刻的同时,认识中国文字博大精深的美。

2.体会诗情。引导探究作者的写作背景,方能体会作者借诗中寒江独钓的渔翁来抒发自己孤独郁闷的心情。

3.感悟诗意。领会诗歌的意境是古诗教学的关键。教学中想方设法让诗中的画面和诗人的感情在学生脑中“活”起来,进而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其情感,把诗人创造的意境在学生的心中再现。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欣赏几幅画,看到这样的画面你想吟诵哪些诗句?(《山行》《望洞庭》)

2.画中有诗,诗中有画。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唐代柳宗元写的——《江雪》。《江雪》顾名思义就是江上雪景。这首诗中又描绘了怎样的画面呢?

3.请大家自由读一读,读正确,读通顺了,还要注意词句间的停顿,掌握好古诗的节奏,要有轻重缓急,高低起伏的变化。读出诗的韵律美。(生读)

4.同学们,读古诗和读现代文不一样,它是讲究韵律的。这节课老师给同学们介绍一种朗读方法“平仄朗读法”古人把字分成平声和仄声两大类。(板书:平 仄)一声二声的字属于平声,用一条短横表示,读时就把声音拖长一些;三声四声的字属于仄声,用一条竖线表示,读时就把声音放短一些。(板书:长 短)听懂了吗?

听老师来示范一下(老师范读)

5.(课件)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6.这么读你觉得跟刚才有什么不一样?(美了一些,有诗的味道)

小结:其实读诗的方法有很多,闲暇时像这样打着节奏读读古诗,时间久了古诗的韵味就会浸润你,你也会读出古诗的这种韵律美。

这首诗只有短短的20个字,但内涵却非常丰富,咱们还要通过三种不同层次的读,来理解这一首诗。

二、一读,想象诗景——寒冷凄清

1.刚才大家读了这一首诗,看着这样的画面,你能用自己的话来描述这一幅江上雪景吗?(出示:寒江钓雪图)

2.如果用一个词来感受这一幅江上雪景的话,你会用哪一个词?

3.再读诗句,你是从诗中哪些字句中体会到的?(生讨论交流)

(1)“绝”和“灭”,凄凉的程度——所有的山,所有的路都被白雪覆盖了,没有飞鸟,没有行人,没有声音,除了渔翁,再也没有别的生命!一切是如此荒凉。

师:诗人写得多么巧妙呀,诗句中没有出现一个雪字,但我们似乎已经见到了铺天盖地的大雪,已经感觉到了滴水成冰的寒气。

此时此刻,如果让你用一个词来形容这天气的寒冷,你会用哪一个词?

(2)“千山、万径”难道是指一千座山,一万条路吗?

师:这里的“千山、万径”并非确数,乃是概述连绵不断的群山和许许多多的路。在这里指所有的山,所有的路都被白雪覆盖了,没有飞鸟,没有行人,更突出了冰天雪地,天寒地冻。

(3)“蓑笠翁”什么意思? 蓑衣斗笠有什么用呢? (出示认识蓑笠)

(4)“孤舟”“独钓”在茫茫雪山,寒冷江雪中,只有一只小船,一个渔翁在垂钓。更显得凄冷。

师:“寒”,是造成凄凉的根本原因——这么寒冷的天气,鸟儿无处觅食,只好躲在巢中避寒;这么寒冷的天气,人们无法劳作,只好呆在家中取暖。

(板书:寒冷凄清)

4.谁能把“千山万径”的寒冷凄凉读出来。(朗读指导)

5.读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吗?

(预设:这么寒冷的天气,渔翁为什么还要出来钓鱼?作者这样写是想表达怎样的感受呢)

三、二读,体会诗情——孤独悲愤

1.歌咏志,诗言情。诗人柳宗元当时到底想要抒发怎样的心情呢?让我们来看一段资料。出示柳宗元生平介绍。

3.再读《江雪》,从诗中哪些字词或句子中感受到作者的这种心情呢?

(预设: “绝”“灭”“孤”“寒”“独”)

师:如果这些字有颜色,它会是——(生说:灰、白),如果这些字有温度,它会是——(生说:冰、冷)

4.是怎样的心情才会写出这样的字眼和诗句啊?诗人的心情就藏在诗中,请你把每句诗的第一个字连起来,读一读。——千万孤独。

5.这不是一般的孤独,是“千万孤独在一身”啊!谁来读一读(指名读)

师:一首诗,一份情。如果说,这漫天飞雪是这首诗的基调,那么,这千万孤独就是这首诗的诗情啊!这“千山万径”的背景越广大,诗人也就越孤独。千万孤独,就是这种感受,试着把柳宗元内心这千般孤独,万般悲愤读出来。(指名读,齐读)(板书:孤独悲愤)

6.现在你知道渔翁为什么在这寒冷的天气出来钓鱼了吗?(生交流)

四、三读,感悟诗意——顽强不屈

1.教师引读:面对寒冷,渔翁动摇了吗?他——(读)独钓寒江雪。

他屈服了吗?他——(再读)独钓寒江雪。

2.从渔翁身上你看到了一种什么精神?(板书:顽强不屈)

3.这也是一个极具个性的,孤傲的柳宗元。虽然朝廷把他一贬再贬,但是他是不会屈服的。他不屈不挠地——(读)独钓寒江雪。

小结:同学们,诗人是借雪景来抒发自己的感情, 这种手法叫借景抒情。这就是《江雪》之所以能够流传千古,成为古诗中的瑰宝的原因所在。这首诗中,所描述的寒冷凄凉的环境正是诗人柳宗元当时所处的残酷环境的真实写照,渔翁的心情是他孤独寂寞的心情的自然流露,渔翁的精神是他身处逆境而顽强不屈的精神的再现。全体起立,咱们齐读古诗,再次感受诗人柳宗元面对重重困难而顽强不屈的精神。(生读)

五、品味积累,描述画面

1.师:《江雪》这一首五言绝句,仅二十字,便能展现出一幅清新的画图,传达一种真切的意境。,在短章中包含着丰富的内容,是五言绝句的最大特色。这首诗不仅意境深远,而且语言绝妙!是古诗中的精品!千百年来,读过这首诗的人无不交口称赞。现在,你能用自己的话再次描绘诗中的画面吗?

(先同座交流,再全班交流)

2.学古诗,我们不仅可以读之、吟之,还可以歌之舞之。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根据《江雪》谱成的歌曲。

3.诗歌读的时候是一种韵味,唱的时候又有一番风味。课后,大家可以去学着唱唱。

六、拓展延伸,比较阅读

师:无独有偶,清代诗人王士祯也作诗一首《题秋江独钓图》,读一读这首诗吧。

题秋江独钓图

【清】王士祯

一蓑一笠一扁舟,

一丈丝纶一寸钩。

一曲高歌一樽酒,

一人独钓一江秋。

1.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呢?(生讨论交流)

2.读一读,与《江雪》比较一下,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1)相同点:

地点相同:都在江上;人物相同:都是一个人;事件也相同:都是一个披蓑戴笠的老翁;都在钓鱼。

(2)不同点:

时间不同:一个是江雪独钓,一个是秋江独钓。

景色不同:一个是“天寒地冻”,一个是“秋意正浓”。

心情更不一样:一个是苦闷的,一个怡然自得的。

两首诗里都有“独钓”,都是指孤独吗?都是指千万孤独吗?

全诗描写了一个渔夫打扮的人,在江上垂钓的情形:一件蓑衣、一项斗笠、一叶轻舟、一支钓竿,垂钓者一面歌唱,一面饮酒,垂钓的潇洒被刻画得活灵活现。虽然独自钓起一江的秋意,但逍遥中不免深藏几许萧瑟和孤寂。再观全诗,九个“一”巧妙嵌入其中,将诗与图的意境表现得分毫不差,实在精彩!细细品味,这些个“一”用得多么贴切又多么有情趣啊!最后一句“一人独钓一江秋”,渔人钓的是鱼?是秋?是潇洒自在的生活?是无拘无束的心情?在诗人看来,这样的秋江独钓者,也就是真正懂得生活乐趣的人。

3.看来,人生经历不同,心境也不同,两首诗都写钓鱼,王世贞写来悠闲自得,柳宗元写来却孤独苦闷。请大家一起再来读读这两首诗,体会其中不同的意境。

4.课后搜集柳宗元的其他作品读一读。


相关内容

  • 全国艺术设计类招收硕士研究生的学校和科研院所
  • 招生单位 院系所代码 院系所名称 专业代码专业名称 研究方向代码 研究方向 拟招生人数 中国人民大学 150 徐悲鸿艺术学院 050404 设计艺术学 00 00 中国人民大学 150 徐悲鸿艺术学院 050403 美术学 中国人民大学 150 徐悲鸿艺术学院 050401 艺术学 清华大学 080 ...

  • 全国设计院名录
  • 全国的设计院名录即设计院大全 来源: 王红娜的日志 中央机构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 中铁工程设计咨询集团有限公司 机械工业第二设计研究院 中国有色工程设计研究总院 核工业第四研究设计院 中机中电设计研究院 中航勘察设计研究院 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 中国纺织工业设计院 中国民航机场 ...

  • 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模板
  • 学 号:06204134 天津商业大学宝德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填写中文题名 (宋体二号加粗,居中) 填写外文题名 (Times New Roman 三号加粗,居中) 系: 专业: 班级: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宋体四号加粗居中 宋体四号加粗居中 宋体四号加粗居中 姓 名 姓 名 职称 姓 名 职 ...

  • 教学过程设计的理论与实践
  • 教学设计课程学习网   www.hainnu.edu.cn/licb 学习论坛 返回主页 教学过程设计的理论与实践 李 龙 内蒙古师范大学教育研究所,呼和浩特 010022 [摘要] 教学设计是依据对学习需求的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使教学效果达到优化的系统决策过程. 当前的教学设计将向三个方 ...

  • 教学设计与教案的区别
  • 教学设计与教案的区别 一.什么是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就是为了达到教学目标,使学生身心都得到发展而在教学前进行的设计.规划等. 教学设计可以是一个课时的教学设计.一个单元的教学设计.一个学期的教学设计.一个学年的教学设计.一个学段的教学设计. 一个课时的教学设计是针对一个课时的设计,微观的设计.他关系到 ...

  • 教学设计的发展
  • 教学设计的发展 [摘要]:教学设计是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与终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优化地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它是一门运用系统方法科学解决教学问题的学问,它以教学效果最优化为目的,以解决教学问题为宗旨.教学设计的发展已经经过了几十年的历程,对教学设计发展轨迹的回溯和总结,可 ...

  • 德国教育法相关的资料
  • 域外 教育发展研究2009.4 德国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 笮杜惠洁 摘要: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的德国教学设计理论诸流派共同构建出一整套教学设计基本原则,主要有:明持续性原则.可逆性原则.相互依存性原则.恰切性原则和可控性原则.这些原则不仅与德国教育教学理论确性原则. 逻辑衔接完整,还为一线教师的 ...

  • [体育教学论]课程教学大纲
  • <体育教学论>课程教学大纲 总学时: 36学时 学分:2 适用专业:体育教育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任务 体育教学论属于体育教育专业基础课:总的培养目标就是利用教学论原理结合体育锻炼的实际,使学生掌握体育理论在实际中的应用,以便更好地指导实践.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了解内容:体育教学 ...

  • 艺术类高职高专补录征集志愿名单
  • 附件二: 艺术类高职高专补录征集志愿名单 招 生 院 校及 专 业 省统考科目 科类计划数分数线 [01]多媒体设计与制作(视觉传达设计方向)[02]影视动画(学制2年)[02]装饰艺术设计[03]广告设计与制作 [01]艺术设计(服装设计与制作方向)[02]人物形象设计(学制2年) [02]装饰艺 ...

  • 中学物理习题教学设计最优化课题研究
  • "中学物理习题教学设计最优化" 课题研究方案 一.问题的提出: 物理习题教学是物理教学内容的重要组织部分,是教学设计与实施的基本环节,习题教学直接影响物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然而,在实施新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习题教学设计仍存在着与当今物理教育改革潮流不和谐的因素:习题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