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到底是个怎样的人?是褒是贬?

在民国,胡适是个说不尽的人物,喜欢他的人尽可说上三天三夜;反对他的人,闭着眼也能抓住他几条辫子。他并非深海难测,却有着难以抗拒的亲和力,单就倡导白话文这一件事来说,就足以名垂青史了。抗战初期,胡适出任驻美大使,日本人紧张得要命,推出了三名大学者,无奈还是难以匹敌。

1891年12月17日,胡适生于上海大东门外,原名洪骍,后改名胡适,字适之。父亲去世时胡适才三岁。母亲遵照遗嘱,带儿子回到胡氏在安徽绩溪上庄村的老家,宁可多付三倍的学费,也让其接受最好的教育,如是读了九年私塾。

14岁时,胡适到上海梅溪学堂求学;1906年考入中国公学,并在中国新公学兼任英文老师;19岁考取庚子赔款“第二期官费生,赴美国康奈尔大学读农科,后改读文科,因报考时用了”胡适这个名字,以后便叫了下去。过了五年,胡适进入哥伦比亚大学读博士,师从哲学家杜威,继承了其实用主义的衣钵。1917年夏,他回国做了北京大学教授,极力反对文言文,提倡更容易普及的白话文,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旗帜人物。

此举激怒了好多文化名人,尤其是同事黄侃,曾数度攻击他。有次在讲课中,黄侃举例说:“如胡适的太太死了,他的家人电报必云:‘你的太太死了!赶快回来啊!’长达11字。而用文言文仅需‘妻丧速归’四字即可。”胡适倒是始终不出恶语,一派谦谦君子做派。1920年,胡适的白话诗集《尝试集》出版,一时风靡文坛,一版再版,在经其增删的第四版中,有《希望》等脍炙人口之作。

胡适留美多年,深感口语化是未来发展的方向,汉语本身就不乏简化的因素,特别是在民间。他认为说话有四大要素:一、要有话说,方才说话。二、有什么话,说什么话;话怎么说,就怎么说。三、要说我自己的话,别说别人的话。四、是什么时代的人,说什么时代的话。至于他本人,虽是第一个倡导者,却并不一定是最好的应用者。在一次以“白话文运动”为题的演讲中,他说道:“有人说我的白话文写得好,其实是解放后的小脚,鞋子里却装上了棉花。”

新文化运动后,杜威来华讲学,胡适做了他两年的翻译,一时走遍国内,开始由实力派向偶像派转型,时人有云:“泰戈尔来中国,徐志摩成名;杜威来华,胡博士声价十倍。”1920年至1937年,胡适与《新青年》脱离关系,考证起中国古典小说来,还和徐志摩等组织成立新月书店,并一度担任中国公学校长。不少名媛都以一睹庐山真面目为荣,说道:“都以为胡博士是一个白头发的老博士,不知尚是如此翩翩少年。”每逢聚会,胡适多半要以此话题显摆一番。

胡适著述甚丰,只是缺乏耐性,往往有上部无下部,比如《中国哲学史大纲》。黄侃在中央大学课堂上说:“昔谢灵运为秘书监,今胡适可谓著作监矣。”学生们问其原因,黄说:“监者,太监也。太监者,下面没有了也。”

有人问章太炎:“先生对于胡适之怎样看?”章哈哈大笑后说:“哲学,胡适之也配谈么?康、梁多少有些‘根’。胡适之,他连‘根’都没有。”

某日,章士钊与胡适相遇,章在一张合照上题诗曰:“…双双并坐,各有各的心肠。将来三五十年后,这个相片好作文学纪念看。哈,哈,我写白话歪诗送把你,总算是老章投了降。”胡适看后,亦投桃报李地写道:“但开风气不为师,龚生此言吾最喜。同是曾开风气人,愿长相亲不相鄙。”

沈从文经徐志摩推荐,被聘为中国公学讲师,后来他说:“适之先生最大的尝试并不是《尝试集》,把我这个没有上过学的无名小卒聘请到大学里来教书,才是他最大胆的尝试啊!”

因为写《人权与约法》得罪了当局,胡适辞去中国公学校长一职,全家于1930年11月28日离沪去北平,当日只有门生罗尔纲随侧,到了北平火车站也没人来接,倒是另一弟子傅斯年在家为其接风。罗后来多次谈到这事,感慨世事炎凉。

九一八事变后,胡适一度认为国联可以调停战争,取消伪满洲国,但终无力回天。他觉得中日实力差距过大,应以发展自身为首要,称“我们可以等候五十年”,还说“我自己的理智与训练都不许我主张作战”。1932年,胡适与蒋介石第一次会面,彼此均有好感。胡送了自己所著的《淮南王书》,谈及道家为古代思想之大成,刘安的《淮南子》为道家思想之大成,君王当以国民为耳目手足,无为而无不为。蒋回赠了自己的《力行丛书》。

1937年7月,胡适再次得到蒋介石的接见,随后参加庐山谈话会。随后抗战全面爆发,胡适临危受命,担任驻美大使,与校友罗斯福总统保持热线联系。胡适是第一个被告知珍珠港事件的,能把美国拉下水共同抗日,他与宋氏兄妹都功不可没,日本人为此记恨不已。在爱国的问题上,胡适有自己的理解和方式,但原则问题是不含糊的。

抗战胜利后,胡适回到北大做校长,客厅里高朋满座,都以“我是胡适之的朋友”为荣。待客用的是“一品锅”,据梁实秋回忆:“一只大铁锅,口径差不多有一呎,热腾腾地端了上桌,里面还在滚沸,一层鸡,一层鸭,一层肉,点缀着一些蛋皮饺,紧底下是萝卜白菜。”他酒量不大,还出过洋相,所以常被太太管着戒酒。平时喜爱打打麻将,说这是最好的放松方式。

1948年,胡适被蒋介石邀请竞选总统,却无论如何不敢应命。到了解放军兵临北平,傅作义在中南海怀仁堂商讨战和问题,胡适送了他八个字:“和比战难,坚持待变。”

后来,胡适还是跑去了美国。其间,与张爱玲产生深厚友谊。他还办了一本《自由中国》杂志。1955年,三联书店出了一套《胡适思想批判论文汇编》,胡适想方设法找齐了这八本书,还认真做了批注。根据耿云志的说法,胡适一生讲的最失绅士风度的一句话是:“按照毛泽东当时的水平,他是考不上北大的。”

胡适的感情生活一直被津津乐道,迫于母命,他十三四岁与江冬秀订婚,27岁才结婚圆房,生有二子一女,厮守了一生。据胡适研究专家统计,他共有六段婚外情:知己美国人韦莲司;留学才女陈衡哲;嫂妹曹诚英(曹是最早的农学教授,曾对诗人汪静之说:“我们在烟霞洞真像神仙一样,快活死了!”)名媛徐芳;杜威秘书洛维茨;单恋成疯的朱毅农。胡适很喜欢做媒,先后为赵元任和杨步伟、千家驹和杨梨音、沈从文和张兆和的婚姻出过力,最痛苦的却是徐志摩和陆小曼那次,他说:“情人结婚了,丈夫不是我。”

寓居美国期间,胡适两次回台湾,均受到蒋家父子的热情接待,他说:“我像做新娘子一样。”后来,他索性回台做了“中央研究院”院长,算是重新发达起来。1962年2月24日,“中央研究院”在蔡元培纪念馆举行院士会议,在下午的酒会上,胡多喝了一些,也多说了一些:“我挨了四十年的骂,从来不生气,因为这是代表了言论自由和思想自由。”酒会快结束时,胡适突发心脏病,猝然离世。

送葬那日,几十万人自发在路边祭拜,鲜花如海、情思若潮,仿佛飘荡着他的《梦与诗》:

醉过才知酒浓,爱过才知情重。

你不能做我的诗,正如我不能做你的梦。

在民国,胡适是个说不尽的人物,喜欢他的人尽可说上三天三夜;反对他的人,闭着眼也能抓住他几条辫子。他并非深海难测,却有着难以抗拒的亲和力,单就倡导白话文这一件事来说,就足以名垂青史了。抗战初期,胡适出任驻美大使,日本人紧张得要命,推出了三名大学者,无奈还是难以匹敌。

1891年12月17日,胡适生于上海大东门外,原名洪骍,后改名胡适,字适之。父亲去世时胡适才三岁。母亲遵照遗嘱,带儿子回到胡氏在安徽绩溪上庄村的老家,宁可多付三倍的学费,也让其接受最好的教育,如是读了九年私塾。

14岁时,胡适到上海梅溪学堂求学;1906年考入中国公学,并在中国新公学兼任英文老师;19岁考取庚子赔款“第二期官费生,赴美国康奈尔大学读农科,后改读文科,因报考时用了”胡适这个名字,以后便叫了下去。过了五年,胡适进入哥伦比亚大学读博士,师从哲学家杜威,继承了其实用主义的衣钵。1917年夏,他回国做了北京大学教授,极力反对文言文,提倡更容易普及的白话文,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旗帜人物。

此举激怒了好多文化名人,尤其是同事黄侃,曾数度攻击他。有次在讲课中,黄侃举例说:“如胡适的太太死了,他的家人电报必云:‘你的太太死了!赶快回来啊!’长达11字。而用文言文仅需‘妻丧速归’四字即可。”胡适倒是始终不出恶语,一派谦谦君子做派。1920年,胡适的白话诗集《尝试集》出版,一时风靡文坛,一版再版,在经其增删的第四版中,有《希望》等脍炙人口之作。

胡适留美多年,深感口语化是未来发展的方向,汉语本身就不乏简化的因素,特别是在民间。他认为说话有四大要素:一、要有话说,方才说话。二、有什么话,说什么话;话怎么说,就怎么说。三、要说我自己的话,别说别人的话。四、是什么时代的人,说什么时代的话。至于他本人,虽是第一个倡导者,却并不一定是最好的应用者。在一次以“白话文运动”为题的演讲中,他说道:“有人说我的白话文写得好,其实是解放后的小脚,鞋子里却装上了棉花。”

新文化运动后,杜威来华讲学,胡适做了他两年的翻译,一时走遍国内,开始由实力派向偶像派转型,时人有云:“泰戈尔来中国,徐志摩成名;杜威来华,胡博士声价十倍。”1920年至1937年,胡适与《新青年》脱离关系,考证起中国古典小说来,还和徐志摩等组织成立新月书店,并一度担任中国公学校长。不少名媛都以一睹庐山真面目为荣,说道:“都以为胡博士是一个白头发的老博士,不知尚是如此翩翩少年。”每逢聚会,胡适多半要以此话题显摆一番。

胡适著述甚丰,只是缺乏耐性,往往有上部无下部,比如《中国哲学史大纲》。黄侃在中央大学课堂上说:“昔谢灵运为秘书监,今胡适可谓著作监矣。”学生们问其原因,黄说:“监者,太监也。太监者,下面没有了也。”

有人问章太炎:“先生对于胡适之怎样看?”章哈哈大笑后说:“哲学,胡适之也配谈么?康、梁多少有些‘根’。胡适之,他连‘根’都没有。”

某日,章士钊与胡适相遇,章在一张合照上题诗曰:“…双双并坐,各有各的心肠。将来三五十年后,这个相片好作文学纪念看。哈,哈,我写白话歪诗送把你,总算是老章投了降。”胡适看后,亦投桃报李地写道:“但开风气不为师,龚生此言吾最喜。同是曾开风气人,愿长相亲不相鄙。”

沈从文经徐志摩推荐,被聘为中国公学讲师,后来他说:“适之先生最大的尝试并不是《尝试集》,把我这个没有上过学的无名小卒聘请到大学里来教书,才是他最大胆的尝试啊!”

因为写《人权与约法》得罪了当局,胡适辞去中国公学校长一职,全家于1930年11月28日离沪去北平,当日只有门生罗尔纲随侧,到了北平火车站也没人来接,倒是另一弟子傅斯年在家为其接风。罗后来多次谈到这事,感慨世事炎凉。

九一八事变后,胡适一度认为国联可以调停战争,取消伪满洲国,但终无力回天。他觉得中日实力差距过大,应以发展自身为首要,称“我们可以等候五十年”,还说“我自己的理智与训练都不许我主张作战”。1932年,胡适与蒋介石第一次会面,彼此均有好感。胡送了自己所著的《淮南王书》,谈及道家为古代思想之大成,刘安的《淮南子》为道家思想之大成,君王当以国民为耳目手足,无为而无不为。蒋回赠了自己的《力行丛书》。

1937年7月,胡适再次得到蒋介石的接见,随后参加庐山谈话会。随后抗战全面爆发,胡适临危受命,担任驻美大使,与校友罗斯福总统保持热线联系。胡适是第一个被告知珍珠港事件的,能把美国拉下水共同抗日,他与宋氏兄妹都功不可没,日本人为此记恨不已。在爱国的问题上,胡适有自己的理解和方式,但原则问题是不含糊的。

抗战胜利后,胡适回到北大做校长,客厅里高朋满座,都以“我是胡适之的朋友”为荣。待客用的是“一品锅”,据梁实秋回忆:“一只大铁锅,口径差不多有一呎,热腾腾地端了上桌,里面还在滚沸,一层鸡,一层鸭,一层肉,点缀着一些蛋皮饺,紧底下是萝卜白菜。”他酒量不大,还出过洋相,所以常被太太管着戒酒。平时喜爱打打麻将,说这是最好的放松方式。

1948年,胡适被蒋介石邀请竞选总统,却无论如何不敢应命。到了解放军兵临北平,傅作义在中南海怀仁堂商讨战和问题,胡适送了他八个字:“和比战难,坚持待变。”

后来,胡适还是跑去了美国。其间,与张爱玲产生深厚友谊。他还办了一本《自由中国》杂志。1955年,三联书店出了一套《胡适思想批判论文汇编》,胡适想方设法找齐了这八本书,还认真做了批注。根据耿云志的说法,胡适一生讲的最失绅士风度的一句话是:“按照毛泽东当时的水平,他是考不上北大的。”

胡适的感情生活一直被津津乐道,迫于母命,他十三四岁与江冬秀订婚,27岁才结婚圆房,生有二子一女,厮守了一生。据胡适研究专家统计,他共有六段婚外情:知己美国人韦莲司;留学才女陈衡哲;嫂妹曹诚英(曹是最早的农学教授,曾对诗人汪静之说:“我们在烟霞洞真像神仙一样,快活死了!”)名媛徐芳;杜威秘书洛维茨;单恋成疯的朱毅农。胡适很喜欢做媒,先后为赵元任和杨步伟、千家驹和杨梨音、沈从文和张兆和的婚姻出过力,最痛苦的却是徐志摩和陆小曼那次,他说:“情人结婚了,丈夫不是我。”

寓居美国期间,胡适两次回台湾,均受到蒋家父子的热情接待,他说:“我像做新娘子一样。”后来,他索性回台做了“中央研究院”院长,算是重新发达起来。1962年2月24日,“中央研究院”在蔡元培纪念馆举行院士会议,在下午的酒会上,胡多喝了一些,也多说了一些:“我挨了四十年的骂,从来不生气,因为这是代表了言论自由和思想自由。”酒会快结束时,胡适突发心脏病,猝然离世。

送葬那日,几十万人自发在路边祭拜,鲜花如海、情思若潮,仿佛飘荡着他的《梦与诗》:

醉过才知酒浓,爱过才知情重。

你不能做我的诗,正如我不能做你的梦。


相关内容

  • "不合时宜"的歧路
  • 忍不住的新努力 1922年6月,胡适写了一篇<我的歧路>,他在文章中回顾了回国四五年的思想历程,同时也是解答朋友们的疑问.胡适说自己正站在"三岔路口":"一只脚已踏上东街,一只脚还踏在西街,我的头还是回望着那原来的老路上!" 此时的胡适,只有31岁 ...

  • "红学痴儒"周汝昌,一卷[红楼]梦一生
  • 人物名片 周汝昌(1918.4.14-2012.5.31),中国著名红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书法家和诗人.历任四川大学讲师,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中国艺术研究院顾问.研究员,中国曹雪芹研究会荣誉会长等.从事曹雪芹及<红楼梦>研究60余载,是继胡适先生之后,新中国研究<红楼梦>第 ...

  • 民国七大奇事之胡适的婚姻
  • 西装教授胡适与小脚女人江冬秀的婚姻,被称为民国七大奇事之一.张爱玲对这样的奇事很好奇,就去胡教授家探望,回来后说:"他太太带点安徽口音,端丽的圆脸上看得出当年的模样,两手交握着站在当地,态度有点生涩.我想她也许有些地方永远是适之先生的学生.使我立刻想起读到的关于他们旧式婚姻罕有的幸福的例子 ...

  • 揭秘[西游记]唐僧师徒的原型
  • 本报记者 周 益 经过钱文忠的讲述,我们知道了真实的玄奘取经过程中,并没有孙悟空.猪八戒以及沙僧这样本领高强的弟子作伴.那为什么在<西游记>中,吴承恩会为唐僧安排这样三位性格迥异又各具神通的徒弟呢? <西游记>的祖宗 对吴承恩创作<西游记>影响最大的当属<大 ...

  • 五四新文化运动推动中国语言文化发展的努力
  • "五四"新文化运动:推动中国语言文化 发展的努力 莫志斌,梁志明 (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湖南长沙410081) 摘要:"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启蒙运动,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研究,成果很多且研究很深入.但是 ...

  • 远去的归来
  • 张艺谋vs严歌苓:两种不同的"归来呼唤" 近日,张艺谋电影<归来>上映,引起大范围内的讨论. 原著小说中,陆焉识一生起伏跌宕,华丽苍凉.从会四国语言,留洋归来的倜傥富家子,到流放至西北荒原的劳改犯,获得平反回家之后却被势利子女排挤,最终只得离去的落寞老人.而他对妻子冯 ...

  • 楚刃:中国历史上真的没有农民起义吗?
  • 发布时间:2014-01-24 13:55 作者:楚刃 字号:大 中 小 点击:669次 忽然翻到<共识网>2011年5月21日龚英辅先生的文章,即<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农民起义>,反倒是夜不能寐,实在想不通:中国历史上真的没有农民起义吗?既然是要"在大变革中求得共识 ...

  • 剃光头发微学案
  • 剃光头发微 [学习目标] 1. 学会从平凡的生活现象中引发对社会问题的思考. 2. 理清文章思路,明确文章主旨. 3. 品析杂文的漫画语言和寓深意于讽刺与幽默之中的意味. [重点难点] 1. 理解本文的写作主旨. 2. 学习以小见大的写法. 3. 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 4. 理解语句的深刻含义. [ ...

  • 胡适被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开除始末(南方周末 2002-8-22)
  • 胡适被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开除始末 南方周末   2002-08-22 10:38:43 中国民权保障同盟部分成员合影.右起:宋庆龄.杨杏佛.黎沛华.林语堂.胡愈之 □邵建(南京) 以宋庆龄(主席).蔡元培(副主席).杨杏佛(总干事)为首的"中国民权保障同盟"成立于1932年12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