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代表著作

重点代表著作:

《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为汉代本草代表作。各论载药365种,以上、中、下三品分类,所记功用大多朴实有验。该书系统总结了汉代以前我国药学发展的成就,是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为本草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本草经集注》为魏晋南北朝本草代表作。作者为陶弘景,将所载730种药物分为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及有名未用7类。该书第一次全面系统地整理、补充了《本经》,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本草学成就,初步确立了综合性本草著作的编写模式。

《新修本草》又称《唐本草》,为隋唐时期唐代的本草代表作。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药典性本草,并被今人誉为世界上第一部药典。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为宋金元时期宋代的本草代表作。作者唐慎微,该书图文对照,方药并收,医药结合,资料翔实,集宋以前本草之大成,使大量古代文献得以保存,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文献价值。

《本草纲目》简称《纲目》,为明代本草代表作。各论按自然属性分列为16部共60类,成为当时最完备的分类系统。

《本草纲目拾遗》简称《纲目拾遗》,为清代本草代表作。作者赵学敏在广泛收集民间用药和注意研究外来药的基础上撰成此书。

《中华本草》为当代本草代表作。

五味所示的效用:

1.辛:能散、能行,有发散、行气、活血作用。

2.甘:能补、能缓、能和,有补虚、和中、缓急、调和药性等作用。

3.酸:能收、能涩,有收敛固涩作用。

4.苦:能泄、能燥、能坚。

5.咸:能软、能下,有软坚散结、泻下通便作用。

6.涩:能收、能敛,同酸味一样有收敛固涩作用。

7.淡:能渗、能利,有渗湿利水作用。

中药材产地加工的目的:

1.除去杂质及非药用部位,保证药材的纯净度。

2.按药典规定进行加工或修制,使药材尽快灭活,干燥,保证药材质量。对需要鲜用的药材进行保鲜处理,防止霉烂、变质。

3.降低或消除药材的毒性或刺激性,保证用药安全。毒性药材如附子等。对咽喉有刺激性的带绒毛的药材如狗脊、枇杷叶等。

4.有利于药材商品规格标准化。

5.有利于包装、运输与贮藏。

药材产地加工的干燥方法:

(1)烘干、晒干、阴干均可的,用“干燥”表示。

(2)不宜用较高温度烘干的,则用“晒干”或“低温干燥一般不超过60℃)表示。

(3)烘干、晒干均不适宜的,用“阴干”或“晾干”表示。

(4)少数药材需要短时间干燥,则用“曝晒”或“及时干燥”表示。

中药主治病证的表述用语可分为三类:

1.病名类主治病证

是指以疾病的名称表述中药的主治病证,如疟疾、肺痈、肠痈、水火烫伤、毒蛇咬伤等。

2.证名类主治病证

是指以疾病的证名表述中药的主治病证,如热淋、血淋、热咳、冷哮、湿热黄疸、风热表证、风寒表证、风寒挟湿表证等。

3.症状名类主治病证

是指以病或证的某一症状名称表述中药的主治病证,如惊悸、耳鸣、耳聋、口臭等。

在上述三类表述用语中,当代使用最多的是证名,其次是病名,而症状名则最少。

此外,有时在使用中医学病证名难于表述个别药物的主治病证时,也借用西医学的病症名,如胃下垂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等。

组方原则:

“君臣佐使”,是指从多元用药的角度,论述各药在方中的地位及配伍后的性效变化规律。它是七情配伍的进一步发展,高度概括了中医遣药组方的原则,也就是组方的原则。

1.君药

即对处方的主证或主病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它体现了处方的主攻方向,其药力居方中之首。

2.臣药

意义有二:一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和主证的药物;二是针对兼病或兼证起治疗作用的药物。

3.佐药

意义有三:一为佐助药,即协助君、臣药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兼证的药物;二为佐制药,即用以消除或减缓君、臣药的毒性或烈性的药物;三为反佐药,即根据病情需要,使用与君药药性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

4.使药

意义有二:一是引经药,即引方中诸药直达病所的药物;二是调和药,即调和诸药的作用,使其合力祛邪。

(一) 植物药类

不同的药用部分,采收时间也不同。

1.根及根茎类

一般在秋、冬两季植物地上部分将枯萎时及春初发芽前或刚露苗时采收,也有例外,如明党参在春天采集较好。

2.茎木类

一般在秋、冬两季采收,此时有效物质积累丰富,如大血藤、鸡血藤、首乌藤、忍冬藤等。有些木类药材全年均可采收,如苏木、降香、沉香等。

3.皮类

一般在春末夏初采收。少数皮类药材于秋、冬两季采收,此时有效成分含量较高,如川楝皮、肉桂等。

4.叶类

多在植物光合作用旺盛期,开花前或果实未成熟前采收,如艾叶、臭梧桐叶等。少数药材宜在秋、冬时节采收,如桑叶等。

5.花类

一般不宜在花完全盛开后采收。在花初开时采收的如洋金花等;在花盛开时采收的如菊花、西红花等;红花则要求花冠由黄变红时采摘。对花期较长,花朵陆续开放的植物,应分批采摘,以保证质量。

6.果实种子类

一般果实多在自然成熟时采收,如瓜蒌、栀子、山楂等;若果实成熟期不一致,要随熟随采,过

早肉薄产量低,过迟肉松泡,影响质量,如木瓜等。种子类药材须在果实成熟时采收,如牵牛子、决明子、芥子等。

7.全草类

多在植物充分生长,茎叶茂盛时采割,如青蒿、穿心莲、淡竹叶等;茵陈有两个采收时间,春季幼苗高6~10cm时或秋季花蕾长成时。春季采的习称“绵茵陈”,秋季采的习称“花茵陈”。

8.藻、菌、地衣类

不同的药用部位,采收情况也不一样。

(二)动物药类

动物药因不同的种类和不同的药用部位,采收时间也不同。大多数均可全年采收,如龟甲、鳖甲等。

(三)矿物药类

没有季节限制,全年可挖。

生物碱是《中药学专业知识

(一)》中比较重要的章节,

所占的篇幅较大,在之前的旧

版大纲中是常考点,以下是关

于生物碱的相关总结,和大家

分享学习:

浙八味:杭菊花、杭麦冬、白芍、白术、玄参、延胡索(元胡)、温郁金、浙贝母 口诀为:杭菊麦冬白芍术;(杭菊花、杭麦冬、白芍、白术)

玄参元胡金贝母;(玄参、延胡索(元胡)、温郁金、浙贝母)

八大祁药:菊花、山药、紫菀、北沙参、薏米、荆芥穗、白芷、天花粉

口诀为:菊花山药紫菀沙;(菊花、山药、紫菀、北沙参)

薏米芥穗白芷花;(薏米、荆芥穗、白芷、天花粉)

四大怀药:怀地黄、怀山药、怀牛膝、怀菊花

(以前,河南有个地方叫:怀庆府,这个地方的这几种药材比较道地,所以称之为“怀药”)

香豆素类:牛膝、葛根、甘草、白芷、羌活、前胡、紫花前胡、防风、柴胡、南北沙参、肉桂、补骨脂、小茴香、连翘、茵陈、青蒿

生物碱的溶解性

1.亲水性生物碱:

1)季铵型生物碱:厚朴碱、小檗碱、巴马丁、黄连碱、甲基黄连碱、药根碱;

2)含N-氧化物结构的生物碱:氧化苦参碱

3)小分子生物碱:麻黄碱、烟碱

4)酰胺类生物碱:秋水仙碱、咖啡碱等。

2.既能溶于酸水,又能溶于碱水的生物碱:

1)酸碱两性生物碱:槟榔次碱、吗啡;

2)具内酯或内酰胺结构:喜树碱、苦参碱。

汉防己中汉防己甲素和汉防己乙素的分离。

(汉防己甲素的极性小于汉防己乙素,可溶于冷苯)

2)苦参中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的分离。

(氧化苦参碱的极性大于苦参碱,难溶于乙醚)

3)生物碱盐:如麻黄中分离麻黄碱、伪麻黄碱。

(在草酸中溶解度不同,麻黄碱溶解度小于伪麻黄碱)

名称 作者 成书年代 载药数 意义

《神农本草经》 --- 汉代 365 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

《本草经集注》 陶弘景 梁代 730 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法

《新修本草》 长孙无忌、 唐代 850 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药典性本草,并被今人誉为世界上第一部药典

李领衔、

苏敬等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唐慎微 宋代 1746 集宋以前本草之大成,使大量古代文献得以保存,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文献价值

《本草纲目》 李时珍 明代 1892 对世界医药学和自然科学的许多领域做出了举世公认的卓越贡献

《本草纲目拾遗》 赵学敏 清代 921 极大地丰富了本草学

《中华本草》 --- 当代 8980 对我国传统医药走向世界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

苷的分类

按苷元的化学结构可分:香豆素苷、黄酮苷、蒽醌苷、木脂素苷等。

按苷在植物体内的存在状态可分:原生苷与次生苷。

按苷键原子的不同可将苷分:氧苷、硫苷、氮苷和碳苷,其中以氧苷最为常见。

按连接单糖基的数目可分:单糖苷、二糖苷、三糖苷等。

按连接糖链的数目可分:单糖链苷、双糖链苷等。

按其来源分类可分:人参皂苷、柴胡皂苷等。

按苷的生理作用分类:如强心苷。

按苷的特殊物理性质分类:如皂苷。

重点代表著作:

《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为汉代本草代表作。各论载药365种,以上、中、下三品分类,所记功用大多朴实有验。该书系统总结了汉代以前我国药学发展的成就,是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为本草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本草经集注》为魏晋南北朝本草代表作。作者为陶弘景,将所载730种药物分为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及有名未用7类。该书第一次全面系统地整理、补充了《本经》,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本草学成就,初步确立了综合性本草著作的编写模式。

《新修本草》又称《唐本草》,为隋唐时期唐代的本草代表作。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药典性本草,并被今人誉为世界上第一部药典。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为宋金元时期宋代的本草代表作。作者唐慎微,该书图文对照,方药并收,医药结合,资料翔实,集宋以前本草之大成,使大量古代文献得以保存,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文献价值。

《本草纲目》简称《纲目》,为明代本草代表作。各论按自然属性分列为16部共60类,成为当时最完备的分类系统。

《本草纲目拾遗》简称《纲目拾遗》,为清代本草代表作。作者赵学敏在广泛收集民间用药和注意研究外来药的基础上撰成此书。

《中华本草》为当代本草代表作。

五味所示的效用:

1.辛:能散、能行,有发散、行气、活血作用。

2.甘:能补、能缓、能和,有补虚、和中、缓急、调和药性等作用。

3.酸:能收、能涩,有收敛固涩作用。

4.苦:能泄、能燥、能坚。

5.咸:能软、能下,有软坚散结、泻下通便作用。

6.涩:能收、能敛,同酸味一样有收敛固涩作用。

7.淡:能渗、能利,有渗湿利水作用。

中药材产地加工的目的:

1.除去杂质及非药用部位,保证药材的纯净度。

2.按药典规定进行加工或修制,使药材尽快灭活,干燥,保证药材质量。对需要鲜用的药材进行保鲜处理,防止霉烂、变质。

3.降低或消除药材的毒性或刺激性,保证用药安全。毒性药材如附子等。对咽喉有刺激性的带绒毛的药材如狗脊、枇杷叶等。

4.有利于药材商品规格标准化。

5.有利于包装、运输与贮藏。

药材产地加工的干燥方法:

(1)烘干、晒干、阴干均可的,用“干燥”表示。

(2)不宜用较高温度烘干的,则用“晒干”或“低温干燥一般不超过60℃)表示。

(3)烘干、晒干均不适宜的,用“阴干”或“晾干”表示。

(4)少数药材需要短时间干燥,则用“曝晒”或“及时干燥”表示。

中药主治病证的表述用语可分为三类:

1.病名类主治病证

是指以疾病的名称表述中药的主治病证,如疟疾、肺痈、肠痈、水火烫伤、毒蛇咬伤等。

2.证名类主治病证

是指以疾病的证名表述中药的主治病证,如热淋、血淋、热咳、冷哮、湿热黄疸、风热表证、风寒表证、风寒挟湿表证等。

3.症状名类主治病证

是指以病或证的某一症状名称表述中药的主治病证,如惊悸、耳鸣、耳聋、口臭等。

在上述三类表述用语中,当代使用最多的是证名,其次是病名,而症状名则最少。

此外,有时在使用中医学病证名难于表述个别药物的主治病证时,也借用西医学的病症名,如胃下垂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等。

组方原则:

“君臣佐使”,是指从多元用药的角度,论述各药在方中的地位及配伍后的性效变化规律。它是七情配伍的进一步发展,高度概括了中医遣药组方的原则,也就是组方的原则。

1.君药

即对处方的主证或主病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它体现了处方的主攻方向,其药力居方中之首。

2.臣药

意义有二:一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和主证的药物;二是针对兼病或兼证起治疗作用的药物。

3.佐药

意义有三:一为佐助药,即协助君、臣药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兼证的药物;二为佐制药,即用以消除或减缓君、臣药的毒性或烈性的药物;三为反佐药,即根据病情需要,使用与君药药性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

4.使药

意义有二:一是引经药,即引方中诸药直达病所的药物;二是调和药,即调和诸药的作用,使其合力祛邪。

(一) 植物药类

不同的药用部分,采收时间也不同。

1.根及根茎类

一般在秋、冬两季植物地上部分将枯萎时及春初发芽前或刚露苗时采收,也有例外,如明党参在春天采集较好。

2.茎木类

一般在秋、冬两季采收,此时有效物质积累丰富,如大血藤、鸡血藤、首乌藤、忍冬藤等。有些木类药材全年均可采收,如苏木、降香、沉香等。

3.皮类

一般在春末夏初采收。少数皮类药材于秋、冬两季采收,此时有效成分含量较高,如川楝皮、肉桂等。

4.叶类

多在植物光合作用旺盛期,开花前或果实未成熟前采收,如艾叶、臭梧桐叶等。少数药材宜在秋、冬时节采收,如桑叶等。

5.花类

一般不宜在花完全盛开后采收。在花初开时采收的如洋金花等;在花盛开时采收的如菊花、西红花等;红花则要求花冠由黄变红时采摘。对花期较长,花朵陆续开放的植物,应分批采摘,以保证质量。

6.果实种子类

一般果实多在自然成熟时采收,如瓜蒌、栀子、山楂等;若果实成熟期不一致,要随熟随采,过

早肉薄产量低,过迟肉松泡,影响质量,如木瓜等。种子类药材须在果实成熟时采收,如牵牛子、决明子、芥子等。

7.全草类

多在植物充分生长,茎叶茂盛时采割,如青蒿、穿心莲、淡竹叶等;茵陈有两个采收时间,春季幼苗高6~10cm时或秋季花蕾长成时。春季采的习称“绵茵陈”,秋季采的习称“花茵陈”。

8.藻、菌、地衣类

不同的药用部位,采收情况也不一样。

(二)动物药类

动物药因不同的种类和不同的药用部位,采收时间也不同。大多数均可全年采收,如龟甲、鳖甲等。

(三)矿物药类

没有季节限制,全年可挖。

生物碱是《中药学专业知识

(一)》中比较重要的章节,

所占的篇幅较大,在之前的旧

版大纲中是常考点,以下是关

于生物碱的相关总结,和大家

分享学习:

浙八味:杭菊花、杭麦冬、白芍、白术、玄参、延胡索(元胡)、温郁金、浙贝母 口诀为:杭菊麦冬白芍术;(杭菊花、杭麦冬、白芍、白术)

玄参元胡金贝母;(玄参、延胡索(元胡)、温郁金、浙贝母)

八大祁药:菊花、山药、紫菀、北沙参、薏米、荆芥穗、白芷、天花粉

口诀为:菊花山药紫菀沙;(菊花、山药、紫菀、北沙参)

薏米芥穗白芷花;(薏米、荆芥穗、白芷、天花粉)

四大怀药:怀地黄、怀山药、怀牛膝、怀菊花

(以前,河南有个地方叫:怀庆府,这个地方的这几种药材比较道地,所以称之为“怀药”)

香豆素类:牛膝、葛根、甘草、白芷、羌活、前胡、紫花前胡、防风、柴胡、南北沙参、肉桂、补骨脂、小茴香、连翘、茵陈、青蒿

生物碱的溶解性

1.亲水性生物碱:

1)季铵型生物碱:厚朴碱、小檗碱、巴马丁、黄连碱、甲基黄连碱、药根碱;

2)含N-氧化物结构的生物碱:氧化苦参碱

3)小分子生物碱:麻黄碱、烟碱

4)酰胺类生物碱:秋水仙碱、咖啡碱等。

2.既能溶于酸水,又能溶于碱水的生物碱:

1)酸碱两性生物碱:槟榔次碱、吗啡;

2)具内酯或内酰胺结构:喜树碱、苦参碱。

汉防己中汉防己甲素和汉防己乙素的分离。

(汉防己甲素的极性小于汉防己乙素,可溶于冷苯)

2)苦参中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的分离。

(氧化苦参碱的极性大于苦参碱,难溶于乙醚)

3)生物碱盐:如麻黄中分离麻黄碱、伪麻黄碱。

(在草酸中溶解度不同,麻黄碱溶解度小于伪麻黄碱)

名称 作者 成书年代 载药数 意义

《神农本草经》 --- 汉代 365 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

《本草经集注》 陶弘景 梁代 730 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法

《新修本草》 长孙无忌、 唐代 850 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药典性本草,并被今人誉为世界上第一部药典

李领衔、

苏敬等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唐慎微 宋代 1746 集宋以前本草之大成,使大量古代文献得以保存,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文献价值

《本草纲目》 李时珍 明代 1892 对世界医药学和自然科学的许多领域做出了举世公认的卓越贡献

《本草纲目拾遗》 赵学敏 清代 921 极大地丰富了本草学

《中华本草》 --- 当代 8980 对我国传统医药走向世界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

苷的分类

按苷元的化学结构可分:香豆素苷、黄酮苷、蒽醌苷、木脂素苷等。

按苷在植物体内的存在状态可分:原生苷与次生苷。

按苷键原子的不同可将苷分:氧苷、硫苷、氮苷和碳苷,其中以氧苷最为常见。

按连接单糖基的数目可分:单糖苷、二糖苷、三糖苷等。

按连接糖链的数目可分:单糖链苷、双糖链苷等。

按其来源分类可分:人参皂苷、柴胡皂苷等。

按苷的生理作用分类:如强心苷。

按苷的特殊物理性质分类:如皂苷。


相关内容

  • 医学史重点
  • <中国医学史>·重点小结 1. 中医学的发展过程:学术体系形成时期:临证经验积累和发展时期:理论总结与探索时期:体系成熟与创新时期:中西医交汇撞击时期. 2. 关于药物起源的三个传说人物:伏羲氏.神农.黄帝. 3. 火的使用特别是人工取火的发明,对人类的文明进步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4. ...

  • 申报人员材料审核重点
  • 申报人员材料审核重点 申报高校教师系列.社会科学(高等学校)研究系列.自然科学(高等学校)研究系列.实验系列等4个系列专业技术资格人员的个人申报数据(RPU)必须导入高校院系版进行审核,申报其他系列专业技术资格的申报数据导不进高校院系版,因此,对于这部分申报人员,各单位职改联系人可根据以下材料审核方 ...

  • 2015年一建法规重点2
  • 1Z301030 建设工程代理制度 代理的法律责任 ■ 转托他人代理应当事先取得被代理人的同意 ☆ 转托他人代理应事先征得被代理人的同意,或在事后及时告知被代理人 ☆ 如被代理人不同意,由代理人对自己的转托行为负民事责任 ☆ 但紧急情况下为了保护被代理人的利益的特殊情况除外 无权代理 ■ 概念 ☆ ...

  • 科研业绩计分表
  • 附件: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教师科研工作业绩计分表 注: [1]政府决策研究与咨询报告必须以浙江大学城市学院为第一完成单位,认定办法按照<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咨询研究报告认定办法>(浙大城院发研„2007‟15号)文件精神执行.如一篇报告同时被多级政府采纳,按最高一档加分标准计,不重复计分:如多 ...

  • 2005在全市新闻出版暨"扫黄""打非"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 同志们: 春节前,全国.全省相继召开了新闻出版工作会议和"扫黄""打非"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明确地提出了今年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要求和主要任务.我们这次会议的主题,就是认真传达贯彻全国.全省新闻出版工作会议和"扫黄""打非" ...

  • 当代管理理论的主要流派特征以及发展趋势
  • 当代管理理论的主要流派特征及发展趋势 回顾管理学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20世纪30-40年代的发展时期后,管理学进入蓬勃发展阶段.特别是二战以后,经济复苏,管理领域中出现百花齐放,百家纷呈局面.其中既有沿着历史线索逐步丰富和完善的历史源流,也有新出现的思想和主张.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孔茨将之概括为&quo ...

  • 教育学简介
  • 第一章 第一节 教育概念的分析与界定 一.教育的词源(识记) 二.教育概念分析(重点) 三.教育的定义(了解) 第二节 教育的要素和形态 一.教育要素(重点) 二.教育形态(识记) 第二章 第一节 教育的起源 一.关于教育起源的不同观点(重点) 二.国内关于教育起源的讨论(了解) 三.不同形态教育的 ...

  • 修法为何停滞不前? 三问著作权法修改
  • 原标题:三问著作权法修改 ■停滞不前?--如何响应各方意见? ■为谁代言?--如何平衡尊重原创与分享? ■新技术之困?--如何修法与时俱进? 备受社会各界关注的著作权法修改工作目前进展情况如何?为何迟迟不能出台?对于修法过程中出现的新技术新情况如何体现在修法中?日前,中国知识产权法学研究会.中国人民 ...

  • 25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暂行条例
  • 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暂行条例 中国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5年08月06日 (1995年8月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183号公布 自1995年8月8日起 施行) 第一条 为了加强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保护和改善水质,保障人体健康和人民生活.生产用水,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适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