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雾凇]教学设计2(1)

《雾凇》

课程导入:2分钟

(板书:奇观)我相信同学们对于“奇观”这个词已经是屡见不鲜,那有谁能告诉我什么叫“奇观”吗?(点名回答)所以,奇观就是指雄伟美丽而又罕见的景象。

我们中国有四大自然奇观,大家知道是哪四个吗?好大家看屏幕,课件展示 “中国四大自然奇观”。它们是桂林山水(在哪里?)、云南石林、长江三峡,还有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中的:吉林雾凇

(板书课题 “第23课 雾凇”,强调凇是两点水)

(在吉林市,展示 吉林地图)。我们先通过几幅图片来欣赏一下雾凇奇观。那么,为什么说雾凇是“奇观”呢?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今天的课文——《雾凇》。

新课学习:8分钟

一、开火车读课文,纠正字词。

课件出示 本课9个生词,提示汉字结构。

堤dī、提tí/dī(土字旁和大堤有关,提手旁和手有关); 摄shâ、蹑niâ(区别偏旁);

氏、纸、零líng、令lìng(注意有没有一点,零、令都是后鼻音);

幕、暮、墓(区别偏旁);

凝níng、凇sōng、淹(凝是后鼻音;三点水是水,少一点水

是凝结的固体);

模mï mú的两个发音;俗sú。

顺便提一下镀字和度、渡偏旁、意义的关联。

凝、零、雾注意笔画、笔顺。

集体朗读一遍。

课件出示 其它需要注意的生词:

水汽的“汽”要加三点水,水蒸气的“气”没有三点水; 笼lóng lǒng罩的“笼”是“笼子”的“笼”,但在这里是一个动词,念第三声。

“蒸zhēng”和“腾tãng”都是后鼻音,“腾”字下面是个“马”(还能组什么词);

“弥mí漫”和“漫步”的“漫”,都有三点水;

照耀的“耀yào”注意写法;闪烁的“烁shuî”;

吹拂的“拂fú”,注意读音;

千姿百态的“姿”,注意下面是一个“女”;

琼枝玉树的“琼qiïng”是王字旁,美玉的意思;

情不自禁qíng bù zì jīn的“禁”前鼻音,在这里读第一声; 雾、霜都是雨字头;

缀zhuì(读音)、缭绕liáo rào都是绞丝旁。

把词语集体朗读一遍。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10分钟

朗读第一句话(出示课件)。

这一句介绍了什么?(出示课件 :时间/季节、天气/气候) 这里的“严寒”换成 “寒冷”还行吗?(不行)这句话中就有一个数字说明了严寒有多冷,你能找到吗?(三九)解释“三九”,课件展示“九九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大家找找“三九”在哪里?说明,三九是冬天最冷的时候,所以用“严寒”更准确。“大地冰封”进一步说明了寒冷的程度。 读下一句。这一句话首先向我们指明了地点在(松花江畔的十里长提),描写了什么景物?(霜花)其实我们能从下文能看出,这里的“霜花”就是(雾凇)。大家在这句话中找找描写雾凇美的词语,用笔画出来。(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美丽动人)思考(出示课件):“十里长提”、“缀满”的作用。(说明“霜花”的特点:范围广、数量多)出示课件。

朗读最后一句(出示课件)。现在,大家能明白为什么说吉林雾凇是“闻名全国”的“奇观”了吗?对!正是由于它美丽而又数量众多的特点。

出示课件,大家一起再有感情地朗读一遍第一段,注意重点词句。(请大家把书反扣在桌面上,看着屏幕上的提示,一起回忆一遍第一段。)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20分钟

大家默读第二段,谁能说说吉林雾凇是怎样形成的?

找出描述雾凇是怎样形成的一句话。好的,既然第一句话向

我们解释了雾凇形成的原因,那么请问雾凇的形成的必备条件是什么?(板书: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这里先给大家解释一下什么叫“饱和”。课件出示 :饱和,事物达到了最高限度。这里说“过于饱和的水汽”,“过于”一词能去掉吗?(不能,说明水汽已经超过最高限度了。作者的用词真的非常精确!)大家再把这句话读一遍,注意停顿。好,大家不要看书,一起把这一句话说一遍。

我们知道了雾凇是如何形成的,大家接着找一找吉林雾凇形成的两个重要条件。充分的饱和水汽(板书:雾);极低的温度(零下30摄氏度)

找一找这第一个条件,“雾气”是从哪里来的?

(出示课件:从当年12月至第二年2月间,松花江上游丰满水库里的水从发电站排出时,水温在4摄氏度左右。这样,松花江流经市区的时候,非但不结冰,而且江面上总是弥漫着阵阵雾气。)

大家心算“12月至第二年2月”一共是几个月?(板书:3个月)说明吉林雾凇的另一个特点——持续时间长。(板书:时间长)

我们已经知道,形成雾凇需要“过于饱和的水汽”,那么课文中有哪些地方说明水汽真的是非常非常多?请动笔圈画一下文中的相关词语,并读读这些句子,体会一下。

“弥漫”这个词在这里是什么意思?(课件展示:指江面上充满、布满雾气)

“涌向”看出水汽量非常大,水汽很浓密。

“笼罩”,全部罩住,十里长堤都罩住了,雾气很大。 “淹没”也可以看出雾气非常大。

出示课件,作者用了这些词语非常精确地写出了吉林松花江上充满了 “过于饱和的水汽”。看看这些词出现的顺序,体会一下文章想要表达什么?(雾气越来越多,特别是那些灯光、树影都模糊了,说明水气是足够的饱和了)大家再把这个部分,有感情地朗读一遍。

大家想象一下这些飘散在两岸的雾气,它不仅是饱和的,也是美丽的吧。因此,吉林的雾凇还有这么一句话:‘“夜看雾,晨看挂,待到近午赏落花”。此刻的雾真是美极了,感觉像进入了云雾飘渺的仙境。

那么这过于饱和的水汽是怎么凝结成雾凇的呢?(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这里的“镀”字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板书:重点词语。大家再把雾凇形成的过程朗读一遍,注意黑板上的字,谈谈你觉得这一过程怎么样?(雾凇形成过程非常慢。)特别是哪些词可以看出?(出示课件 :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渐渐地”、“慢慢地”都表示一个缓慢的过程;“轻轻地”表示雾气轻,每层“镀”的“白银”很薄。)(点名回答)(最初像银线,逐渐变成银条儿,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

是的,我们从这些词能够感受到,雾凇正在非常缓慢的形成,它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这儿的“白银”指的是?(雾凇)把它说成是白银就写出了雾凇的—(洁白晶莹)?齐读。(多么缓慢的变化呀,其实这还是一个非常神奇的变化过程,大家仔细体会松针柳枝的变化,先变成──银线,再变成──银条,最后变成──银松雪柳

大家能把这些词语读好吗?用心来读。看看这三个词你体会到什么?(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突出了雾凇由细到粗的变化过程。)出示图片,感受变化。

能把你所有感受放进这句句子里来读好它吗?指读。再指读。

现在大家看着黑板,将雾凇形成的过程一起复述一遍。 出示课件,大家看着屏幕将这一段话背诵一遍。

布置作业:

1、

2、 背诵第一、二自然段。 请大家从“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这三个词当中选一个词语造句。

3、 雾凇是较为常见的自然现象,在中国和世界的许多地方都能看到它美丽的身影,那么,为什么吉林雾凇能“闻名全国”呢?请四—六人一小组,搜集相关资料,在小组内分析、讨论、归纳出几条有说服力的理由。

4、 “雾凇”这个名称还曾引发了吉林市的全民大讨论。原来,长久以来,吉林人都称其为“树挂”。而最终,全市人民经过反复推敲,决定用“雾凇”这个称呼。请你了解一下这个命名过程,找出命名的依据。

板书:

雾 凇

范围广

奇观 数量多

颜色美

时间长

过于饱和的水汽 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

凝结

(遇)冷 最初……逐渐……最后……

第二课时

旧课复习:

一、 根据课件提示,集体背诵第一、二自然段。

二、 大家回忆一下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雾凇的那两方面?板书:

雾 凇

范围广

特点 数量多

颜色美

时间长

过于饱和的水汽

形成 凝结

遇冷

新课学习:

一、学习第3自然段。

首先请大家把最后一段朗读一遍。“寒风吹拂”、“雾气缭绕”这两个词在这里有什么作用?(描写环境,烘托出雾凇的魅力)“琼枝玉树”在文中指什么?(松花江两岸的树木)说明什么?(写出树木一片银白,晶莹美丽)“情不自禁”是什么意思?(抑制不了自己的情感)观赏者为什么要“情不自禁”?(反映出雾凇奇观的美丽)下文引用的诗句有什么作用?(与上文“琼枝玉树”相呼应,进一步说明了雾凇之美与吉林人对雾凇的热爱之情) 出示课件 ,请大家一起有感情地,将最后一段朗读一遍,注意屏幕上的字词。下面给大家2分钟,一起把这一段背诵一遍。

二、练习

出示课件。请大家读一读这些词语,将它们归归类,想想哪些是描写“雾”的,哪些是描写“雪”的。(点名回答。笼罩、模糊、弥漫、蒸腾、缭绕、凝结、淹没;洁白晶莹、缀满、琼枝玉树)请挑选一组词语,描绘一处雾景或雪景,写在小作本上。(点名朗读)

三、延伸拓展

有谁知道课文最后引用的诗句出自哪里?

出示唐代诗人岑参(cãn shēn)《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齐读。

【注解】:

北风卷地白草折(shã), 白草:西域牧草名,秋天变白色。 胡天八月即(jì)飞雪。 胡天:指西域的气候。 忽如一(yí)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sàn)入珠帘湿罗幕(luïmù), 散入珠帘湿罗幕:(雪)飘进珠帘里沾湿了罗幕。

狐裘(húqiú)不暖锦衾(jǐn qīn)薄(bï)。狐裘:用狐皮

制的外衣。锦衾薄:用

将军角弓不得(bùdã)控, 角弓:用动物的角和竹木、鱼胶牛筋制作的弓。

都护(dū hù)铁衣冷难着(zhuï)。铁衣:用铁甲编成的战衣。难着:难以穿上。

瀚海(hànhǎi)阑干(lángān)百丈冰,瀚海:沙漠。阑干:纵横交错的样子。

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yìn)归客,中军:主帅的营帐。饮归客:宴饮回去的人,指武官。

胡琴琵琶与羌笛(qiāngdí)。胡琴、琵琶、羌笛:乐器。

子都显得薄了。

纷纷暮雪下辕门(yuánmãn), 辕门:古代军营前以两车之

辕相向交接,成一

半圆形门,后遂称

营门为辕门。

风掣(châ)红旗冻不翻。 意思是说红旗在冰雪中僵冻,遇

风也不能翻动。

轮台东门送君去,

去时雪满天山路。 去时:分手上路的时候。

山回路转(zhuǎn)不(bú)见君,

雪上空留马行(xíng)处。

你知道当时描写的是什么情景吗?(雪景),诗句中的“梨花”指什么?课文中的“梨花”指的是什么?(雾凇)为什么把它说成是“梨花”?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把(挂满枝头的白雪)比作(被春风吹开的梨花),使人感到充满寒意而又春意盎然。这句诗用在文中,描绘雾凇的壮美景象是再贴切不过了。

那么,还有那些描写雪景的诗句呢?课件展示。

孤舟蓑笠(suō lì)翁(wēng),独钓寒江雪。——《江雪》柳宗元

欲度黄河冰塞(sâ)川,将登太行(tài háng)雪满山。——李白《行路难》

窗含西岭(lǐng)千秋雪,门泊(bï)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千里黄云白日曛(xūn),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适《别董大》 柴门闻犬吠(fâi),风雪夜归人。——刘长卿qīng《逢雪宿芙蓉fú rïng山主人》

青海长(cháng)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

草枯鹰眼急,雪尽马蹄轻。——王维《观猎》

欲将(jiāng)轻骑(jì)逐,大雪满弓刀。——卢纶《塞sài下曲》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

大家读一读、记一记。

四、合作探究

昨天布置了两个查找资料的作业,出示课件。首先,有哪位同学能给大家介绍一下雾凇的命名过程?(点名回答)

那么,吉林雾凇为什么能够“闻名全国”?哪个小组总结出来了?举手发言。(点名回答)

课件出示:

1、吉林雾凇的出名与吉林的另一个名字“北国江城”密切相关。每到冬季,吉林气温在零下20摄氏度以下的天数多达六七十天,但令人叫绝的是,穿越而过的松花江水带有丰富的热能,巨大的热能使其临寒不冻,具备了形成雾凇的两个必要而又相互

矛盾的自然条件:足够的低温和充分的水汽。

2、江水与空气之间的巨大温差,将松花江源源不断释放出的水汽凝结在两岸的数木和草丛中,形成厚度为40~60毫米的树挂,远远超过5~10毫米的普通树挂的厚度。雾凇家族中最罕见的品种是毛茸形晶状雾凇,而吉林雾凇正是这种雾凇中厚度最大、密度最小和结构最疏松的一种,被称为“精品中的精品”。

3、雾凇的形成过程复杂,所以形成难度大,存活更是难上加难,轻微的天气变化都会造成它的脱落,因而大规模的雾凇景观较为罕见。2002年12月下旬,吉林雾凇连续现身7天,琼枝玉叶的杨柳婀娜可人、银菊怒放的青松翠柏千姿百态,让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

4、全世界的雾凇景观不计其数,但没有一个地方的人对其倾注了如此之多的情感因素,这也是吉林雾凇闻名全国的重要原因。

《雾凇》

课程导入:2分钟

(板书:奇观)我相信同学们对于“奇观”这个词已经是屡见不鲜,那有谁能告诉我什么叫“奇观”吗?(点名回答)所以,奇观就是指雄伟美丽而又罕见的景象。

我们中国有四大自然奇观,大家知道是哪四个吗?好大家看屏幕,课件展示 “中国四大自然奇观”。它们是桂林山水(在哪里?)、云南石林、长江三峡,还有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中的:吉林雾凇

(板书课题 “第23课 雾凇”,强调凇是两点水)

(在吉林市,展示 吉林地图)。我们先通过几幅图片来欣赏一下雾凇奇观。那么,为什么说雾凇是“奇观”呢?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今天的课文——《雾凇》。

新课学习:8分钟

一、开火车读课文,纠正字词。

课件出示 本课9个生词,提示汉字结构。

堤dī、提tí/dī(土字旁和大堤有关,提手旁和手有关); 摄shâ、蹑niâ(区别偏旁);

氏、纸、零líng、令lìng(注意有没有一点,零、令都是后鼻音);

幕、暮、墓(区别偏旁);

凝níng、凇sōng、淹(凝是后鼻音;三点水是水,少一点水

是凝结的固体);

模mï mú的两个发音;俗sú。

顺便提一下镀字和度、渡偏旁、意义的关联。

凝、零、雾注意笔画、笔顺。

集体朗读一遍。

课件出示 其它需要注意的生词:

水汽的“汽”要加三点水,水蒸气的“气”没有三点水; 笼lóng lǒng罩的“笼”是“笼子”的“笼”,但在这里是一个动词,念第三声。

“蒸zhēng”和“腾tãng”都是后鼻音,“腾”字下面是个“马”(还能组什么词);

“弥mí漫”和“漫步”的“漫”,都有三点水;

照耀的“耀yào”注意写法;闪烁的“烁shuî”;

吹拂的“拂fú”,注意读音;

千姿百态的“姿”,注意下面是一个“女”;

琼枝玉树的“琼qiïng”是王字旁,美玉的意思;

情不自禁qíng bù zì jīn的“禁”前鼻音,在这里读第一声; 雾、霜都是雨字头;

缀zhuì(读音)、缭绕liáo rào都是绞丝旁。

把词语集体朗读一遍。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10分钟

朗读第一句话(出示课件)。

这一句介绍了什么?(出示课件 :时间/季节、天气/气候) 这里的“严寒”换成 “寒冷”还行吗?(不行)这句话中就有一个数字说明了严寒有多冷,你能找到吗?(三九)解释“三九”,课件展示“九九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大家找找“三九”在哪里?说明,三九是冬天最冷的时候,所以用“严寒”更准确。“大地冰封”进一步说明了寒冷的程度。 读下一句。这一句话首先向我们指明了地点在(松花江畔的十里长提),描写了什么景物?(霜花)其实我们能从下文能看出,这里的“霜花”就是(雾凇)。大家在这句话中找找描写雾凇美的词语,用笔画出来。(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美丽动人)思考(出示课件):“十里长提”、“缀满”的作用。(说明“霜花”的特点:范围广、数量多)出示课件。

朗读最后一句(出示课件)。现在,大家能明白为什么说吉林雾凇是“闻名全国”的“奇观”了吗?对!正是由于它美丽而又数量众多的特点。

出示课件,大家一起再有感情地朗读一遍第一段,注意重点词句。(请大家把书反扣在桌面上,看着屏幕上的提示,一起回忆一遍第一段。)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20分钟

大家默读第二段,谁能说说吉林雾凇是怎样形成的?

找出描述雾凇是怎样形成的一句话。好的,既然第一句话向

我们解释了雾凇形成的原因,那么请问雾凇的形成的必备条件是什么?(板书: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这里先给大家解释一下什么叫“饱和”。课件出示 :饱和,事物达到了最高限度。这里说“过于饱和的水汽”,“过于”一词能去掉吗?(不能,说明水汽已经超过最高限度了。作者的用词真的非常精确!)大家再把这句话读一遍,注意停顿。好,大家不要看书,一起把这一句话说一遍。

我们知道了雾凇是如何形成的,大家接着找一找吉林雾凇形成的两个重要条件。充分的饱和水汽(板书:雾);极低的温度(零下30摄氏度)

找一找这第一个条件,“雾气”是从哪里来的?

(出示课件:从当年12月至第二年2月间,松花江上游丰满水库里的水从发电站排出时,水温在4摄氏度左右。这样,松花江流经市区的时候,非但不结冰,而且江面上总是弥漫着阵阵雾气。)

大家心算“12月至第二年2月”一共是几个月?(板书:3个月)说明吉林雾凇的另一个特点——持续时间长。(板书:时间长)

我们已经知道,形成雾凇需要“过于饱和的水汽”,那么课文中有哪些地方说明水汽真的是非常非常多?请动笔圈画一下文中的相关词语,并读读这些句子,体会一下。

“弥漫”这个词在这里是什么意思?(课件展示:指江面上充满、布满雾气)

“涌向”看出水汽量非常大,水汽很浓密。

“笼罩”,全部罩住,十里长堤都罩住了,雾气很大。 “淹没”也可以看出雾气非常大。

出示课件,作者用了这些词语非常精确地写出了吉林松花江上充满了 “过于饱和的水汽”。看看这些词出现的顺序,体会一下文章想要表达什么?(雾气越来越多,特别是那些灯光、树影都模糊了,说明水气是足够的饱和了)大家再把这个部分,有感情地朗读一遍。

大家想象一下这些飘散在两岸的雾气,它不仅是饱和的,也是美丽的吧。因此,吉林的雾凇还有这么一句话:‘“夜看雾,晨看挂,待到近午赏落花”。此刻的雾真是美极了,感觉像进入了云雾飘渺的仙境。

那么这过于饱和的水汽是怎么凝结成雾凇的呢?(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这里的“镀”字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板书:重点词语。大家再把雾凇形成的过程朗读一遍,注意黑板上的字,谈谈你觉得这一过程怎么样?(雾凇形成过程非常慢。)特别是哪些词可以看出?(出示课件 :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渐渐地”、“慢慢地”都表示一个缓慢的过程;“轻轻地”表示雾气轻,每层“镀”的“白银”很薄。)(点名回答)(最初像银线,逐渐变成银条儿,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

是的,我们从这些词能够感受到,雾凇正在非常缓慢的形成,它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这儿的“白银”指的是?(雾凇)把它说成是白银就写出了雾凇的—(洁白晶莹)?齐读。(多么缓慢的变化呀,其实这还是一个非常神奇的变化过程,大家仔细体会松针柳枝的变化,先变成──银线,再变成──银条,最后变成──银松雪柳

大家能把这些词语读好吗?用心来读。看看这三个词你体会到什么?(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突出了雾凇由细到粗的变化过程。)出示图片,感受变化。

能把你所有感受放进这句句子里来读好它吗?指读。再指读。

现在大家看着黑板,将雾凇形成的过程一起复述一遍。 出示课件,大家看着屏幕将这一段话背诵一遍。

布置作业:

1、

2、 背诵第一、二自然段。 请大家从“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这三个词当中选一个词语造句。

3、 雾凇是较为常见的自然现象,在中国和世界的许多地方都能看到它美丽的身影,那么,为什么吉林雾凇能“闻名全国”呢?请四—六人一小组,搜集相关资料,在小组内分析、讨论、归纳出几条有说服力的理由。

4、 “雾凇”这个名称还曾引发了吉林市的全民大讨论。原来,长久以来,吉林人都称其为“树挂”。而最终,全市人民经过反复推敲,决定用“雾凇”这个称呼。请你了解一下这个命名过程,找出命名的依据。

板书:

雾 凇

范围广

奇观 数量多

颜色美

时间长

过于饱和的水汽 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

凝结

(遇)冷 最初……逐渐……最后……

第二课时

旧课复习:

一、 根据课件提示,集体背诵第一、二自然段。

二、 大家回忆一下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雾凇的那两方面?板书:

雾 凇

范围广

特点 数量多

颜色美

时间长

过于饱和的水汽

形成 凝结

遇冷

新课学习:

一、学习第3自然段。

首先请大家把最后一段朗读一遍。“寒风吹拂”、“雾气缭绕”这两个词在这里有什么作用?(描写环境,烘托出雾凇的魅力)“琼枝玉树”在文中指什么?(松花江两岸的树木)说明什么?(写出树木一片银白,晶莹美丽)“情不自禁”是什么意思?(抑制不了自己的情感)观赏者为什么要“情不自禁”?(反映出雾凇奇观的美丽)下文引用的诗句有什么作用?(与上文“琼枝玉树”相呼应,进一步说明了雾凇之美与吉林人对雾凇的热爱之情) 出示课件 ,请大家一起有感情地,将最后一段朗读一遍,注意屏幕上的字词。下面给大家2分钟,一起把这一段背诵一遍。

二、练习

出示课件。请大家读一读这些词语,将它们归归类,想想哪些是描写“雾”的,哪些是描写“雪”的。(点名回答。笼罩、模糊、弥漫、蒸腾、缭绕、凝结、淹没;洁白晶莹、缀满、琼枝玉树)请挑选一组词语,描绘一处雾景或雪景,写在小作本上。(点名朗读)

三、延伸拓展

有谁知道课文最后引用的诗句出自哪里?

出示唐代诗人岑参(cãn shēn)《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齐读。

【注解】:

北风卷地白草折(shã), 白草:西域牧草名,秋天变白色。 胡天八月即(jì)飞雪。 胡天:指西域的气候。 忽如一(yí)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sàn)入珠帘湿罗幕(luïmù), 散入珠帘湿罗幕:(雪)飘进珠帘里沾湿了罗幕。

狐裘(húqiú)不暖锦衾(jǐn qīn)薄(bï)。狐裘:用狐皮

制的外衣。锦衾薄:用

将军角弓不得(bùdã)控, 角弓:用动物的角和竹木、鱼胶牛筋制作的弓。

都护(dū hù)铁衣冷难着(zhuï)。铁衣:用铁甲编成的战衣。难着:难以穿上。

瀚海(hànhǎi)阑干(lángān)百丈冰,瀚海:沙漠。阑干:纵横交错的样子。

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yìn)归客,中军:主帅的营帐。饮归客:宴饮回去的人,指武官。

胡琴琵琶与羌笛(qiāngdí)。胡琴、琵琶、羌笛:乐器。

子都显得薄了。

纷纷暮雪下辕门(yuánmãn), 辕门:古代军营前以两车之

辕相向交接,成一

半圆形门,后遂称

营门为辕门。

风掣(châ)红旗冻不翻。 意思是说红旗在冰雪中僵冻,遇

风也不能翻动。

轮台东门送君去,

去时雪满天山路。 去时:分手上路的时候。

山回路转(zhuǎn)不(bú)见君,

雪上空留马行(xíng)处。

你知道当时描写的是什么情景吗?(雪景),诗句中的“梨花”指什么?课文中的“梨花”指的是什么?(雾凇)为什么把它说成是“梨花”?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把(挂满枝头的白雪)比作(被春风吹开的梨花),使人感到充满寒意而又春意盎然。这句诗用在文中,描绘雾凇的壮美景象是再贴切不过了。

那么,还有那些描写雪景的诗句呢?课件展示。

孤舟蓑笠(suō lì)翁(wēng),独钓寒江雪。——《江雪》柳宗元

欲度黄河冰塞(sâ)川,将登太行(tài háng)雪满山。——李白《行路难》

窗含西岭(lǐng)千秋雪,门泊(bï)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千里黄云白日曛(xūn),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适《别董大》 柴门闻犬吠(fâi),风雪夜归人。——刘长卿qīng《逢雪宿芙蓉fú rïng山主人》

青海长(cháng)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

草枯鹰眼急,雪尽马蹄轻。——王维《观猎》

欲将(jiāng)轻骑(jì)逐,大雪满弓刀。——卢纶《塞sài下曲》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

大家读一读、记一记。

四、合作探究

昨天布置了两个查找资料的作业,出示课件。首先,有哪位同学能给大家介绍一下雾凇的命名过程?(点名回答)

那么,吉林雾凇为什么能够“闻名全国”?哪个小组总结出来了?举手发言。(点名回答)

课件出示:

1、吉林雾凇的出名与吉林的另一个名字“北国江城”密切相关。每到冬季,吉林气温在零下20摄氏度以下的天数多达六七十天,但令人叫绝的是,穿越而过的松花江水带有丰富的热能,巨大的热能使其临寒不冻,具备了形成雾凇的两个必要而又相互

矛盾的自然条件:足够的低温和充分的水汽。

2、江水与空气之间的巨大温差,将松花江源源不断释放出的水汽凝结在两岸的数木和草丛中,形成厚度为40~60毫米的树挂,远远超过5~10毫米的普通树挂的厚度。雾凇家族中最罕见的品种是毛茸形晶状雾凇,而吉林雾凇正是这种雾凇中厚度最大、密度最小和结构最疏松的一种,被称为“精品中的精品”。

3、雾凇的形成过程复杂,所以形成难度大,存活更是难上加难,轻微的天气变化都会造成它的脱落,因而大规模的雾凇景观较为罕见。2002年12月下旬,吉林雾凇连续现身7天,琼枝玉叶的杨柳婀娜可人、银菊怒放的青松翠柏千姿百态,让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

4、全世界的雾凇景观不计其数,但没有一个地方的人对其倾注了如此之多的情感因素,这也是吉林雾凇闻名全国的重要原因。


相关内容

  •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雾凇]教学设计5(1)
  • <雾凇>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14个生字,其中绿色通道内的五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感受雾凇景观之美,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了解吉林雾凇的奇异景象,感受雾凇 ...

  •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雾凇]教学设计2
  • <雾凇>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17个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6个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选择"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中的一个造句. 3.了解吉林雾 ...

  • 四年级语文上册[雾凇]教案
  • 23. 雾凇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结合具体语境理解"洁白晶莹"."银光闪烁"."千姿百态"."琼枝玉树"等词语,选择"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q ...

  •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23[雾凇]
  •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 23 雾凇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雾凇奇景→形成原因及过程→观赏雾凇及感受,背诵全文. 2.学会本课生字,结合上下文理解"奇观.饱和凝结.琼枝玉树.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意思. 3.理解吉林雾凇的形成原因及过 ...

  • 谈如何上好语文第一课时
  • 课改纵横・教法新探 语文阅读教学如登山,第一课时是山脚,第二课时 是山腰,第三课时是山顶.留心第一课时,我们就会发现:不论是观摩课.展示课,还是竞赛课,很少有人去执教第一课时.原因是老师们要么认为第一课时难上,没有现成的方法,要么认为第一课时没有意思,上不出精彩.总之,第一课时被忽视了,成了被遗忘的 ...

  • [雾凇]说课稿
  • 一.说教材 <雾凇>选自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22课,课文以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瑰丽而奇特的景象,介绍.说明了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表达了人们欣赏和赞叹雾凇美景的喜爱之情. 二.基于以上所述,故确定以下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课文能结合具体语境理解(洁白晶莹.缀满 ...

  • 5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课内阅读练习
  • 四年级语文课内阅读 (一)<但愿人长久> 1.组词. 耍()稳()缸()睁() 要()隐()缺()挣() 2.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并按要求归类.(把序号写在"--"上) ①()月当空②心绪不()③()()不离 ④万里无()⑤手足情()⑥()全()美 ⑦()指算来(⑧阴 ...

  • 语文四年级上册知识点
  •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1.<老师,您好!>赞美了教师事业的(崇高和美好),抒发了孩子们对老师(感激.热爱) 的思想感情.诗中"哪个人的成长不浸透着教师的心血!"和"哪一项创造不蕴含着教师的辛劳!"这两句是(反问句), ...

  • 四年级语文上册知识点
  • 一单元 一.词语 编织  崇高  浸透  创造  智慧  塑造  朝霞  辛劳   祝愿   波涛  项目   劳动   茁壮  衷心  大官   品尝 观赏   心绪不宁   睁眼   悲欢离合  形影不离  屈指 但愿   十全十美    悲欢离合  睁眼  隐藏   缺少 虽然   宽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