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群体极化现象的社会心理学分析_赵石强

第35卷第9期2014年9月哈尔滨学院学报

JOURNALOF HARBINUNIVERSITYVol.35No.9Sep.2014

1004—5856(2014)09—0136—04[文章编号]

大学生群体极化现象的社会心理学分析

赵石强

(中国矿业大学力建学院,江苏徐州221116)

[摘

在经过讨论后群体朝偏向的方向继续要]群体极化现象是指群体成员一开始具有某种偏向,

移动,直至形成极端的结果。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朝气蓬勃、富于激情,看重个人名誉,充满正义感,具备较强的集体观念,组织性纪律性强。大学生的这些特征也使得这一群体在事实上更加容易发生极端化的情况。防治大学生群体极化要从重视传统,加强极端化后果教育,注重观点和意见的多样性与平衡,融入协商民主理念等多个方面共同着手。

[关键词]大学生; 群体极化; 群体思维; 流瀑效应; 舌战优势[G647中图分类号]

[A 文献标识码]

doi :10.3969/j.issn.1004-5856.2014.09.032

群体极化的概念首先由美国学者詹姆斯·

与个人的斯托纳在1961年提出。斯托纳发现,

单独行为相比,群体中的成员更加倾向于冒险,群体成员的观点会更易于向着某个极端化的观点发生偏移,直至群体讨论的结果走向极端。美国当代法学家凯斯·桑斯坦对这一现象做了大量的深入研究。桑斯坦认为,所谓群体极化,是指群体成员一开始具有某种倾向,在经过讨论之后这种倾向会更加明显,直至走向极端。

——群2010年,桑斯坦在其新书《极端的人群—

中,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对体行为的心理学》

群体极化现象做了更加深入的研究,详细分析

“流瀑效应”“舌战优势”“名誉感”以及“群了

体思维”的特点等多种因素在极化形成过程中

[1]

的作用。

一、极化形成的社会心理学解释

1.名誉感的驱使

名誉感对群体成员思维的影响其实是一种社会比较心理。作为群体中的一员,人们总是希望得到群体中其他成员的好感,个人在表达

自己观点的同时其实也是在展示自我,一旦发

现自己的观点受到了批评或质疑,在名誉感的驱使下,一些人就会稍稍朝着占主导地位的立场调整自己的观点,对于自己存有异议的观点保持克制,对于多数派的意见,表示更多的支持。对名誉感的过度追求势必会造成极端主义,因为这样使得群体内的分歧和异议被变相的压制,表达不同意见将被视为是不忠诚的表现,人们受到对自己名誉的某种担忧的驱使,也许就不会由于信息和有说服力的论点而改变立场,更不可能有机会认识到自己身处的群体的偏见和偏见的严重程度。

2.辩论中的“舌战优势”

桑斯坦研究发现:在许多领域中,持某个观点的人会比持对立观点的人具有天然的“舌战

。比如,在涉及到罚款的情况下,主张做优势”

出较高金额罚款的人们比主张做出较低金额罚

,款的人们具有天然的“舌战优势”双方的讨论[1]

结果也往往趋向于更高的罚金。拥有“舌战优势”的一方往往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占据了道德上的有利位置。在惩罚性措施中,

2014-02-14[收稿日期]

[作者简介]赵石强(1987-) ,硕士,主要从事网络政治与行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男,山西晋城人,

而与此对于错误行为的惩罚被认为是正当的,

相对立的免于处罚甚至从轻处罚都可能会触犯众怒,使自己处于道德上被动的位置。在很多

“舌战优势”情况下,处于的一方经常在不经意

间可能将问题的性质严重夸大,导致在论战中

“舌战优势”的双方向处于的一方迅速偏移,群

体最终走向极端。

3.社会流瀑效应桑斯坦认为,群体极化的发生很大程度上

,“当流瀑效应发是受到社会流瀑效应的刺激

生时,信念和观点从一些人那里传播到另一些人,不是依靠传播者的实际所知而是依靠他人所持有的想法而决定自己的观点。而这种信念很可能是错误的,因为人们都不是依靠自己私人的信息而是依靠自己所信任的别人做出的判

[1]”社会流瀑效应的产生有两种不同的形断。式,一种与群体成员间信息的传播方式有关,而另一种形式则与名誉感相关联。

信息型流瀑:假定群体中的成员依次发言,A 认为某种恶劣的行为实际上已经发生,B 现在知道了A 的判断,假设他根据自己所掌握信息的判断与A 的不同,但同时又不足以明确辨别谁的观点更加可信,这时B 就有可能会采用随机方式决定,其结果很可能是同意A 的观点;现在轮到C 来判断,在A 和B 都已经表示恶劣的行为已经发生的情况下,那么即使C 所持有的信息表明前两个人错了,他也很可能会忽略自己所了解的情况,转而同意A 和B 的说法,

A 和B 所得出的结论很可能都因为在C 看来,

是有理由的,而自己的信息并没有百分百的把握,这样C 实际上就处于一个信息流瀑之中。

名誉型流瀑:在名誉流瀑中,人们以为自己知道什么是正确的,或者什么可能是正确的,但他们仍然采取从众行为,以保持别人对自己的好感。比如A 认为某一社会现象是不合理的,而B 表示同意A 的看法,不是因为他真的认为A 是对的,而是他不想得罪A ,或者显得对公共利益毫不关心,如果A 和B 都表示这一现象不合理,那么C 即使不觉得这一现象有什么问题,也不会公开反对A 和B 的观点,甚至还可能会附和他们的判断,原因就在于C 不想受到A 和B 的敌视,失去群体对他的好感,这样一个名誉流瀑就在事实上产生了。

可见,社会流瀑效应就是使群体成员在新的观点和意见面前发现了现有结论的不合理之处,也不会轻易采取和他人不同的行动,结果往

往是促使群体讨论走向极端。

4.“群体思维”的特征“群体思维”这一概念是由社会心理学家欧文·贾尼斯提出的,用于解释那些可能会导致社会的失误、灾难,甚至某些形式的极端主义的决策过程。贾尼斯认为,某些群体在决策时会窒息不同的意见,注重达成共识而非正确性,对于替代性选择和后果的研究未能予以足够的

[1]

重视,结果往往酿成惨败。群体通常强调团结一致和志趣相投,而这一观念将使得群体成员面临的信息和名誉压力加强,群体成员会沿着处于优势地位的观点不断倾斜,直至走向某一意见的极端。群体思维还会贬低对某一决策或观点的重新审查与思考,对对立面的看法也始终抱有成见,要么视之为十分邪恶而不愿与之交谈,要么视之为十分愚蠢的意见而不愿对其进行审慎的思考。一个受群体性思维影响的组织,总是会施加各种压力,迫使人们采取单一与组织中占主导地位相一致的思维方式。

二、大学生群体更容易走极端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青年群体,他们朝气蓬勃、富于激情,看重个人名誉,充满正义感,具备较强的集体观念,组织性纪律性强。这些特征使得这一群体更加容易走向极端化。

1.大学生更加重视自己的名誉诚如前文所述,名誉感经常扮演着极化推手的角色。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学生四年中都要共同生活在同一个校园内,宿舍、班级、年级成为他们最容易找到归属感的集体,因此他们也非常看重宿舍、班级甚至年级同学对他们的看法和评价。一旦了解到别的同学的想法,他们就会朝着占据主导地位的立场调整自己的观点,克制自己所持有的相反意见,而对目前集体中多数派的观点表现出更多的热情与支持,以

。在讨论的过程中,使自己显得更加的“合群”

意见处于弱势地位的大学生会越来越不愿意表

使得自己所处的集体达自己私下持有的信息,

的立场逐渐走向某个极端。

2.大学生更容易受“舌战优势”的影响大学生群体通常更加富有正义感,在对一些违反规则或是道德行为的批判上,也往往更

。“舌战优势”经常发加富有激情和不遗余力

生在讨论实施惩罚性措施的情况下,主张予以较重处罚的人在与主张予以较轻处罚的人进行辩论时,往往会处于一个有利的位置,道德上的

气势优越感会使主张较重处罚的人底气十足,

上足以压倒主张较轻处罚的人,最终的辩论结果也往往偏向形成较重的处罚。对于富于社会正义感的大学生而言,这种“舌战优势”发生的可能性会大大增加,在对一些不公正现象进行批判性讨论的时候,大学生群体的正义感有时会让他们冲昏头脑,盲信自己对某一恶劣行为的严厉声讨是正当的,在多数大学生都自信的选择对某一行为进行严厉处罚时,那些对处罚结果的合理性存在怀疑的群体成员,这时也因为在讨论时的劣势地位,而难以对讨论的方向发生实质性的影响,群体讨论的结果更加容易向着主张严厉处罚的一方走向极端。

3.大学生管理模式容易滋生流瀑效应国内高校对大学生特殊的管理方式,决定了这一群体更容易受到社会流瀑效应的影响。在寄宿制条件下,所有学生被以宿舍、班级、年级等为单位分成一个个大小不等的群体,群体成员生活和学习在一起,彼此之间比较容易形成情感联系,这样一些具有情感联系且长时间生活在一起的群体,正是社会流瀑效应产生的绝佳温床。例如,某个宿舍的同学在讨论学校

A 同学根据食堂饭菜价格是否合理的问题时,

自己对其他高校食堂饭菜价格所掌握的片面信息,认为本校食堂饭菜价格很不合理;同宿舍的B 同学在听到A 的判断时,由于对自身掌握信息的不自信或者出于不愿得罪A 同学的考虑,也做出了学校食堂价格不合理的判断;现在轮到同宿舍C 同学,此时即便他掌握一些能够证明A 和B 同学判断错误的信息,但是出于不愿受到A 同学和B 同学敌视的目的,最终也会做出学校食堂价格不合理的表态,一个简单的社会流瀑效应就这样发生了,当这一效应的范围扩大到班级、年级时,一场针对学校食堂饭菜价格的群体极化事件就有可能发生。

4.大学生更容易受到“群体思维”影响大学生是一个组织性纪律性非常强的群体,在学校日常的素质教育中,也会不断强化大学生作为集体中的一员团结一致和凝聚力的重要性。这些品质对于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大学生来说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这些品质在某些情况下,却有可能会加剧群体极化出现的可能性。桑斯坦的研究表明:如果群体成员高度的团结一致和志趣相投,由于信息和名誉两方面面临的社会压力都得到加强,群体中发生流瀑效应的可能性就会增大,随之而来的是群体讨论的

方向可能会由于损失了那些持有不同信息和观

点人们的意见而出现偏差。团结一致的潜台词其实就包含了需要抹杀不同意见,鼓励群体成员意见和观点的同质性;凝聚力的形成同样也是需要群体中的某些成员牺牲个人的观念和看法,服从在群体中处于多数派地位的观点,在这两种品质的共同作用下,大学生群体的集体讨论往往更容易走向极端。

三、预防大学生群体极化的对策

桑斯对于如何防止群体极化现象的发生,坦提出了几个方面的对策:传统主义、后果主义、协商民主的理念以及多样性与平衡。这些对策在预防大学生群体极化方面同样有着重要的意义。传统主义强调经验和约定俗成的传统的重要性,可以有效避免大学生由于激情与冲动引发的极化;后果主义通过对某一极端化事件所可能产生的恶劣后果的预判与呈现,能够有效地警醒群体讨论的极化倾向;协商民主重视各种不同意见的充分表达与辩论,有助于增加观点的多元性;而多样性和平衡则鼓励新的观念与声音,避免群体成员的同质性,通过相互交锋的观点让讨论更加理性。

1.重视传统的作用

英国政治家埃德蒙德·伯克通过对法国大革命的研究发现,民众的激情容易导致人们受到某种思想的煽动而走向极端,相对应的,他提出要注重世代相传的经验的重要性,在他看来,具有理性的公民会意识到自身的局限性,而把大量的权力授予社会传统。传统主义肯定能够作为对走极端的一种制约机制发挥作用,如果群体成员尊重过去的做法,他们就不大可能会将其抛弃,转而选择内部讨论所产生的结果,因此尊重传统的人们发生极化的可能性极小。大学生群体富于创新精神,喜欢挑战和冒险,但有时候也很容易被自己的激情冲昏头脑而做出极端的选择。大学生要正视自身认识的局限性,将激情先放置于传统和经验中冷却一下,充分尊重过去的传统和积累下来的经验的重要性。

,“动摇不定和反复无常比固执在许多情况下

[1]。和最盲目的偏见还要糟糕一万倍”

2.加强对极端化后果的预判和警示

桑斯坦提出了应受边沁功利主义的影响,

对群体极化风险的另外一种对策,即后果主义。后果主义主张认真调查某种行动所可能产生的后果,通过必要的调查能够要求人们与事实接

触,减轻社会争端以及与群体极化相关的风险。桑斯坦研究发现:通过较好的认识一种或者另一种对策的后果,可以有效地降低群体极化的可能性,许多严重的分歧也是可以缩小的。对于大学校园中发生的许多群体极化事件而言,如果一开始就对即将产生的后果做出准确的预判,那么参与这一群体行为的成员会更加倾向于主动避免极化结果的发生。这是因为,对群体向某一个极端发展所可能产生的后果的预判,可能会约束人们对现状所抱有的激情,进而遏制群体的极端主义倾向。高校的管理者们应当在预测各种可能的极端化事件的后果上多做文章,针对存在极化倾向的大学生群体积极开展教育工作,通过分析其群体行为的可能后果有效警示大学生群体的极端化行为倾向。

3.注重观点的多样性与平衡

观点的不同可能会成为一种起保护作用的力量,制度如果允许各派之间发出不同的意见,常常能够促进讨论与周密的考虑,起到制约多数人的过度行为的作用。在校园讨论中,通过培育多样性的观点可以有效实现某些冲突之间的平衡,而在缺乏一些不同声音质疑的环境下,年少轻狂的大学生们很容易沦为某种狂热情绪的受害者,沉湎于同质信息所构成的回音室之中,任由自己的错误倾向毫无节制的向极端化发展。因此,高校管理者应当注重培育校园中各种意见和观点的多样性,努力形成这样一种局面:针对校园讨论中每一种似乎占据绝对优

势的观点,总能够找到一些“不和谐”的声音和分歧的意见,以防止这种观点变得偏激。

4.融入协商民主理念

协商民主的结果虽然最终也指向共识,但这一共识的达成是建立在更加注重协商过程的广泛参与以及协商品质的审慎明智的基础之上。“协商民主致力于同时解决民主的包容性的

[2],在大学生管理中充分借鉴与深思熟虑性”

协商民主的理念和技术,能够有效降低大学生群体在错误的方向上走向极端的概率。这是因为,协商过程所要求的广泛参与,能够有效地提高讨论过程中观点和意见的多元性,避免群体成员观念的过分单一和同质性;协商品质所要求的审慎明智,在提高讨论群体中每位成员做出正确选择的概率上作用明显。在一些校园公共事件的讨论过程中,坚持协商民主的理念就意味着要广开言路,允许最大范围的接受志在参与讨论的大学生以及各种不同的观点,意味着对每一项议题的讨论都是经过审慎的思考和充分的论证,在讨论的过程中,每一个人,每一种不同的意见都得到了充分的表达和重视,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避免大学生群体在一个错误的方向上走向极端。

[参考文献]

[1]凯斯·桑斯坦.极端的人群:群体行为的心理学

[M ].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2]James S.Fishkin.实现协商民主———虚拟和面对面

J ].浙江大学学报,2005,(3).的可能性[

责任编辑:谷晓红

The Analysis of the College Student Polariz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Psychology

ZHAO Shi-qiang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Xuzhou 221116,China )

Abstract :Group polarization refers to the members of the group who start with some bias.The bias continues after discussion till to the extreme.College students are a special group ,who are young and energetic ,valuing fame and justice ,holding strong collective opinions and sense of discipline.These features are easier to lead them to the extreme direction.To prevent this trend ,multiple methods ,such as educating them the outcome of the extreme choice and the idea of democratic negotiation ,should be applied.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group polarization ;group thinking ;waterfall effect ;the advan-tage of debate

第35卷第9期2014年9月哈尔滨学院学报

JOURNALOF HARBINUNIVERSITYVol.35No.9Sep.2014

1004—5856(2014)09—0136—04[文章编号]

大学生群体极化现象的社会心理学分析

赵石强

(中国矿业大学力建学院,江苏徐州221116)

[摘

在经过讨论后群体朝偏向的方向继续要]群体极化现象是指群体成员一开始具有某种偏向,

移动,直至形成极端的结果。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朝气蓬勃、富于激情,看重个人名誉,充满正义感,具备较强的集体观念,组织性纪律性强。大学生的这些特征也使得这一群体在事实上更加容易发生极端化的情况。防治大学生群体极化要从重视传统,加强极端化后果教育,注重观点和意见的多样性与平衡,融入协商民主理念等多个方面共同着手。

[关键词]大学生; 群体极化; 群体思维; 流瀑效应; 舌战优势[G647中图分类号]

[A 文献标识码]

doi :10.3969/j.issn.1004-5856.2014.09.032

群体极化的概念首先由美国学者詹姆斯·

与个人的斯托纳在1961年提出。斯托纳发现,

单独行为相比,群体中的成员更加倾向于冒险,群体成员的观点会更易于向着某个极端化的观点发生偏移,直至群体讨论的结果走向极端。美国当代法学家凯斯·桑斯坦对这一现象做了大量的深入研究。桑斯坦认为,所谓群体极化,是指群体成员一开始具有某种倾向,在经过讨论之后这种倾向会更加明显,直至走向极端。

——群2010年,桑斯坦在其新书《极端的人群—

中,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对体行为的心理学》

群体极化现象做了更加深入的研究,详细分析

“流瀑效应”“舌战优势”“名誉感”以及“群了

体思维”的特点等多种因素在极化形成过程中

[1]

的作用。

一、极化形成的社会心理学解释

1.名誉感的驱使

名誉感对群体成员思维的影响其实是一种社会比较心理。作为群体中的一员,人们总是希望得到群体中其他成员的好感,个人在表达

自己观点的同时其实也是在展示自我,一旦发

现自己的观点受到了批评或质疑,在名誉感的驱使下,一些人就会稍稍朝着占主导地位的立场调整自己的观点,对于自己存有异议的观点保持克制,对于多数派的意见,表示更多的支持。对名誉感的过度追求势必会造成极端主义,因为这样使得群体内的分歧和异议被变相的压制,表达不同意见将被视为是不忠诚的表现,人们受到对自己名誉的某种担忧的驱使,也许就不会由于信息和有说服力的论点而改变立场,更不可能有机会认识到自己身处的群体的偏见和偏见的严重程度。

2.辩论中的“舌战优势”

桑斯坦研究发现:在许多领域中,持某个观点的人会比持对立观点的人具有天然的“舌战

。比如,在涉及到罚款的情况下,主张做优势”

出较高金额罚款的人们比主张做出较低金额罚

,款的人们具有天然的“舌战优势”双方的讨论[1]

结果也往往趋向于更高的罚金。拥有“舌战优势”的一方往往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占据了道德上的有利位置。在惩罚性措施中,

2014-02-14[收稿日期]

[作者简介]赵石强(1987-) ,硕士,主要从事网络政治与行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男,山西晋城人,

而与此对于错误行为的惩罚被认为是正当的,

相对立的免于处罚甚至从轻处罚都可能会触犯众怒,使自己处于道德上被动的位置。在很多

“舌战优势”情况下,处于的一方经常在不经意

间可能将问题的性质严重夸大,导致在论战中

“舌战优势”的双方向处于的一方迅速偏移,群

体最终走向极端。

3.社会流瀑效应桑斯坦认为,群体极化的发生很大程度上

,“当流瀑效应发是受到社会流瀑效应的刺激

生时,信念和观点从一些人那里传播到另一些人,不是依靠传播者的实际所知而是依靠他人所持有的想法而决定自己的观点。而这种信念很可能是错误的,因为人们都不是依靠自己私人的信息而是依靠自己所信任的别人做出的判

[1]”社会流瀑效应的产生有两种不同的形断。式,一种与群体成员间信息的传播方式有关,而另一种形式则与名誉感相关联。

信息型流瀑:假定群体中的成员依次发言,A 认为某种恶劣的行为实际上已经发生,B 现在知道了A 的判断,假设他根据自己所掌握信息的判断与A 的不同,但同时又不足以明确辨别谁的观点更加可信,这时B 就有可能会采用随机方式决定,其结果很可能是同意A 的观点;现在轮到C 来判断,在A 和B 都已经表示恶劣的行为已经发生的情况下,那么即使C 所持有的信息表明前两个人错了,他也很可能会忽略自己所了解的情况,转而同意A 和B 的说法,

A 和B 所得出的结论很可能都因为在C 看来,

是有理由的,而自己的信息并没有百分百的把握,这样C 实际上就处于一个信息流瀑之中。

名誉型流瀑:在名誉流瀑中,人们以为自己知道什么是正确的,或者什么可能是正确的,但他们仍然采取从众行为,以保持别人对自己的好感。比如A 认为某一社会现象是不合理的,而B 表示同意A 的看法,不是因为他真的认为A 是对的,而是他不想得罪A ,或者显得对公共利益毫不关心,如果A 和B 都表示这一现象不合理,那么C 即使不觉得这一现象有什么问题,也不会公开反对A 和B 的观点,甚至还可能会附和他们的判断,原因就在于C 不想受到A 和B 的敌视,失去群体对他的好感,这样一个名誉流瀑就在事实上产生了。

可见,社会流瀑效应就是使群体成员在新的观点和意见面前发现了现有结论的不合理之处,也不会轻易采取和他人不同的行动,结果往

往是促使群体讨论走向极端。

4.“群体思维”的特征“群体思维”这一概念是由社会心理学家欧文·贾尼斯提出的,用于解释那些可能会导致社会的失误、灾难,甚至某些形式的极端主义的决策过程。贾尼斯认为,某些群体在决策时会窒息不同的意见,注重达成共识而非正确性,对于替代性选择和后果的研究未能予以足够的

[1]

重视,结果往往酿成惨败。群体通常强调团结一致和志趣相投,而这一观念将使得群体成员面临的信息和名誉压力加强,群体成员会沿着处于优势地位的观点不断倾斜,直至走向某一意见的极端。群体思维还会贬低对某一决策或观点的重新审查与思考,对对立面的看法也始终抱有成见,要么视之为十分邪恶而不愿与之交谈,要么视之为十分愚蠢的意见而不愿对其进行审慎的思考。一个受群体性思维影响的组织,总是会施加各种压力,迫使人们采取单一与组织中占主导地位相一致的思维方式。

二、大学生群体更容易走极端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青年群体,他们朝气蓬勃、富于激情,看重个人名誉,充满正义感,具备较强的集体观念,组织性纪律性强。这些特征使得这一群体更加容易走向极端化。

1.大学生更加重视自己的名誉诚如前文所述,名誉感经常扮演着极化推手的角色。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学生四年中都要共同生活在同一个校园内,宿舍、班级、年级成为他们最容易找到归属感的集体,因此他们也非常看重宿舍、班级甚至年级同学对他们的看法和评价。一旦了解到别的同学的想法,他们就会朝着占据主导地位的立场调整自己的观点,克制自己所持有的相反意见,而对目前集体中多数派的观点表现出更多的热情与支持,以

。在讨论的过程中,使自己显得更加的“合群”

意见处于弱势地位的大学生会越来越不愿意表

使得自己所处的集体达自己私下持有的信息,

的立场逐渐走向某个极端。

2.大学生更容易受“舌战优势”的影响大学生群体通常更加富有正义感,在对一些违反规则或是道德行为的批判上,也往往更

。“舌战优势”经常发加富有激情和不遗余力

生在讨论实施惩罚性措施的情况下,主张予以较重处罚的人在与主张予以较轻处罚的人进行辩论时,往往会处于一个有利的位置,道德上的

气势优越感会使主张较重处罚的人底气十足,

上足以压倒主张较轻处罚的人,最终的辩论结果也往往偏向形成较重的处罚。对于富于社会正义感的大学生而言,这种“舌战优势”发生的可能性会大大增加,在对一些不公正现象进行批判性讨论的时候,大学生群体的正义感有时会让他们冲昏头脑,盲信自己对某一恶劣行为的严厉声讨是正当的,在多数大学生都自信的选择对某一行为进行严厉处罚时,那些对处罚结果的合理性存在怀疑的群体成员,这时也因为在讨论时的劣势地位,而难以对讨论的方向发生实质性的影响,群体讨论的结果更加容易向着主张严厉处罚的一方走向极端。

3.大学生管理模式容易滋生流瀑效应国内高校对大学生特殊的管理方式,决定了这一群体更容易受到社会流瀑效应的影响。在寄宿制条件下,所有学生被以宿舍、班级、年级等为单位分成一个个大小不等的群体,群体成员生活和学习在一起,彼此之间比较容易形成情感联系,这样一些具有情感联系且长时间生活在一起的群体,正是社会流瀑效应产生的绝佳温床。例如,某个宿舍的同学在讨论学校

A 同学根据食堂饭菜价格是否合理的问题时,

自己对其他高校食堂饭菜价格所掌握的片面信息,认为本校食堂饭菜价格很不合理;同宿舍的B 同学在听到A 的判断时,由于对自身掌握信息的不自信或者出于不愿得罪A 同学的考虑,也做出了学校食堂价格不合理的判断;现在轮到同宿舍C 同学,此时即便他掌握一些能够证明A 和B 同学判断错误的信息,但是出于不愿受到A 同学和B 同学敌视的目的,最终也会做出学校食堂价格不合理的表态,一个简单的社会流瀑效应就这样发生了,当这一效应的范围扩大到班级、年级时,一场针对学校食堂饭菜价格的群体极化事件就有可能发生。

4.大学生更容易受到“群体思维”影响大学生是一个组织性纪律性非常强的群体,在学校日常的素质教育中,也会不断强化大学生作为集体中的一员团结一致和凝聚力的重要性。这些品质对于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大学生来说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这些品质在某些情况下,却有可能会加剧群体极化出现的可能性。桑斯坦的研究表明:如果群体成员高度的团结一致和志趣相投,由于信息和名誉两方面面临的社会压力都得到加强,群体中发生流瀑效应的可能性就会增大,随之而来的是群体讨论的

方向可能会由于损失了那些持有不同信息和观

点人们的意见而出现偏差。团结一致的潜台词其实就包含了需要抹杀不同意见,鼓励群体成员意见和观点的同质性;凝聚力的形成同样也是需要群体中的某些成员牺牲个人的观念和看法,服从在群体中处于多数派地位的观点,在这两种品质的共同作用下,大学生群体的集体讨论往往更容易走向极端。

三、预防大学生群体极化的对策

桑斯对于如何防止群体极化现象的发生,坦提出了几个方面的对策:传统主义、后果主义、协商民主的理念以及多样性与平衡。这些对策在预防大学生群体极化方面同样有着重要的意义。传统主义强调经验和约定俗成的传统的重要性,可以有效避免大学生由于激情与冲动引发的极化;后果主义通过对某一极端化事件所可能产生的恶劣后果的预判与呈现,能够有效地警醒群体讨论的极化倾向;协商民主重视各种不同意见的充分表达与辩论,有助于增加观点的多元性;而多样性和平衡则鼓励新的观念与声音,避免群体成员的同质性,通过相互交锋的观点让讨论更加理性。

1.重视传统的作用

英国政治家埃德蒙德·伯克通过对法国大革命的研究发现,民众的激情容易导致人们受到某种思想的煽动而走向极端,相对应的,他提出要注重世代相传的经验的重要性,在他看来,具有理性的公民会意识到自身的局限性,而把大量的权力授予社会传统。传统主义肯定能够作为对走极端的一种制约机制发挥作用,如果群体成员尊重过去的做法,他们就不大可能会将其抛弃,转而选择内部讨论所产生的结果,因此尊重传统的人们发生极化的可能性极小。大学生群体富于创新精神,喜欢挑战和冒险,但有时候也很容易被自己的激情冲昏头脑而做出极端的选择。大学生要正视自身认识的局限性,将激情先放置于传统和经验中冷却一下,充分尊重过去的传统和积累下来的经验的重要性。

,“动摇不定和反复无常比固执在许多情况下

[1]。和最盲目的偏见还要糟糕一万倍”

2.加强对极端化后果的预判和警示

桑斯坦提出了应受边沁功利主义的影响,

对群体极化风险的另外一种对策,即后果主义。后果主义主张认真调查某种行动所可能产生的后果,通过必要的调查能够要求人们与事实接

触,减轻社会争端以及与群体极化相关的风险。桑斯坦研究发现:通过较好的认识一种或者另一种对策的后果,可以有效地降低群体极化的可能性,许多严重的分歧也是可以缩小的。对于大学校园中发生的许多群体极化事件而言,如果一开始就对即将产生的后果做出准确的预判,那么参与这一群体行为的成员会更加倾向于主动避免极化结果的发生。这是因为,对群体向某一个极端发展所可能产生的后果的预判,可能会约束人们对现状所抱有的激情,进而遏制群体的极端主义倾向。高校的管理者们应当在预测各种可能的极端化事件的后果上多做文章,针对存在极化倾向的大学生群体积极开展教育工作,通过分析其群体行为的可能后果有效警示大学生群体的极端化行为倾向。

3.注重观点的多样性与平衡

观点的不同可能会成为一种起保护作用的力量,制度如果允许各派之间发出不同的意见,常常能够促进讨论与周密的考虑,起到制约多数人的过度行为的作用。在校园讨论中,通过培育多样性的观点可以有效实现某些冲突之间的平衡,而在缺乏一些不同声音质疑的环境下,年少轻狂的大学生们很容易沦为某种狂热情绪的受害者,沉湎于同质信息所构成的回音室之中,任由自己的错误倾向毫无节制的向极端化发展。因此,高校管理者应当注重培育校园中各种意见和观点的多样性,努力形成这样一种局面:针对校园讨论中每一种似乎占据绝对优

势的观点,总能够找到一些“不和谐”的声音和分歧的意见,以防止这种观点变得偏激。

4.融入协商民主理念

协商民主的结果虽然最终也指向共识,但这一共识的达成是建立在更加注重协商过程的广泛参与以及协商品质的审慎明智的基础之上。“协商民主致力于同时解决民主的包容性的

[2],在大学生管理中充分借鉴与深思熟虑性”

协商民主的理念和技术,能够有效降低大学生群体在错误的方向上走向极端的概率。这是因为,协商过程所要求的广泛参与,能够有效地提高讨论过程中观点和意见的多元性,避免群体成员观念的过分单一和同质性;协商品质所要求的审慎明智,在提高讨论群体中每位成员做出正确选择的概率上作用明显。在一些校园公共事件的讨论过程中,坚持协商民主的理念就意味着要广开言路,允许最大范围的接受志在参与讨论的大学生以及各种不同的观点,意味着对每一项议题的讨论都是经过审慎的思考和充分的论证,在讨论的过程中,每一个人,每一种不同的意见都得到了充分的表达和重视,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避免大学生群体在一个错误的方向上走向极端。

[参考文献]

[1]凯斯·桑斯坦.极端的人群:群体行为的心理学

[M ].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2]James S.Fishkin.实现协商民主———虚拟和面对面

J ].浙江大学学报,2005,(3).的可能性[

责任编辑:谷晓红

The Analysis of the College Student Polariz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Psychology

ZHAO Shi-qiang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Xuzhou 221116,China )

Abstract :Group polarization refers to the members of the group who start with some bias.The bias continues after discussion till to the extreme.College students are a special group ,who are young and energetic ,valuing fame and justice ,holding strong collective opinions and sense of discipline.These features are easier to lead them to the extreme direction.To prevent this trend ,multiple methods ,such as educating them the outcome of the extreme choice and the idea of democratic negotiation ,should be applied.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group polarization ;group thinking ;waterfall effect ;the advan-tage of debate


相关内容

  • [文摘]网络群体的极化现象
  • 原文地址:[文摘]网络群体的极化现象作者:王竹立 [本文摘自2013年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网络民主的核心要素及现实效应理论分析>,作者张欧阳.---竹立附记] 美国学者凯斯·桑斯坦在<网络共和国>一书中提出了群体极化(grouppolarization)这一概念.群体极化即 ...

  • 德国的社会结构
  • 作者:沃尔夫冈·格拉策尔 <社会学研究> 2001年05期 "社会结构"是社会学,尤其是在社会分析方面,一个一般而又关键的概念.每种社会都显示出一种结构,即一种外部联系与内部作用相对稳定的结构(Glatzer u.Ostner,1999).尽管社会结构呈现出相对的稳定 ...

  • 课题二 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
  • ●   教学内容分析 [课标要求] 本框题教学内容是贯彻新课程标准4.14规定的"展示世界多极化趋势和国际竞争的特点"的要求. [教材分析] 第一目:透视世界若干力量中心.通过资料介绍在当今国际政治舞台上的几个重要的政治力量,使学生对多极(中心)有感性认识.第二目:世界多极化的发 ...

  • 网络文化的基本特征
  • 网络文化的基本特征 盛晓白 发布时间: 2008-01-20 08:20 来源:光明日报 网络已经成为普通大众的另一个活动空间,成为重要的信息来源之一,其作用和渗透力还将不断扩大.目前,对网络文化褒贬不一.从网络文化的基本特征入手进行研究,有助于我们全面.深刻地认识网络文化,促进网络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

  • 贫困解释的两个维度_文化与制度
  • 教育文化论坛 2010年4期 学术争鸣 贫困解释的两个维度:文化与制度 马良灿 (贵州大学法学院, 贵州 贵阳 550051) 摘 要: 有关贫困原因的解释一直以来围绕着文化与制度两个层面展开.从文化维度, 贫困被视为一种亚文化, 是穷人所享有的代代相传的生活方式.从制度层面, 贫困的形成源于社会内 ...

  • 社会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 社会心理学试题及答案(2) 1.以下选项中,( )是社会心理学发展中的主要实验研究. A.勒温关于从众问题的研究 B.霍夫兰关于服从问题的实验 C.勒温关于群体动力问题的研究 D.拉特纳关于劝导与态度改变的研究 [答案]C 2.社会心理学的经验描述阶段,是从19世纪中叶到( ). A.19世纪末 B ...

  • 两个普遍问题的分析
  • 摘 要:高校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的重要领域之一.高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就是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大学生这一独特群体进行普及教育.笔者作为一名高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者,在教学一线亲身经历.感受.实践,看到了一些对大学生 ...

  • 张爱军.刘姝红:微博舆论引导机制研究
  • 作者简介: 张爱军,辽宁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刘姝红,辽宁师范大学政治文明专业博士研究生,辽宁大连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要着力打造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 ...

  • 群体决策研究综述
  • 2013年第5期第29卷(总317期)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OFEDUCATIONALINSTITUTEOFJILINPROVINCE No.5,2013 Vol.29TotalNo.317 群体决策研究综述 耿亚勤 (郑州大学,河南郑州450001) 摘要:本文对群体决策研究的历史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