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寓含的哲理和反映的社会现实

《西游记》寓含的哲理和反映的社会现实 西游记》

《西游记》作为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究其原因, 离不开孙悟空、猪八戒的生动形象刻画和全书的主题的影响。但《西游记》一书 中寓含的哲理和所反映的社会现实也值得我们去探讨、研究。 孙悟空取经路上降妖伏魔的故事寓含了某种人生哲理, 告诉人们世界上的万物都 是相生相克的;绝对的,没有任何限制的自由是没有的。这条真理并没有在生活 中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 有些人只顾自己, 以“自我”为中心, 我行我素。 这样, 在一定的时空里,确实放纵了自己,却给社会,给自己带来了无穷的恶果。全书 花费了大量笔墨,列举了一系列的事例来说明这一道理。 孙悟空的名字也意味着对妖魔的格杀勿论。他善于斗争、神通广大,法力无边, 具有“降龙伏虎、踢天弄开”的本领。所有妖魔以及玉皇大帝和诸多神仙对他都 是心有余悸,有点闻风丧胆的味道,然而令人难以置信的是那懦弱无能、胆小如 鼠,一碰上妖魔就吓得滚鞍下马、涕泪交流的唐僧却是让孙悟空最害怕的人物。 他不分明非,对于保护他的孙悟空,为扫清西行路上的障碍而诛灭妖精,却一再 斥责为惹祸生事,甚至骂孙悟空为“无心向善之辈,有意作恶之人。”本来他自 己害怕妖怪,却又阻挠别人消灭妖怪,动不动就闭起眼睛大念紧箍咒,把孙行者 勒得耳红面赤,眼胀头昏,在地下打滚,只教“莫念!莫念!”可那唐长老还念 个不停,可怜行者翻筋斗、竖蜻蜓,十分疼痛难忍。从上可以看出,唐僧、孙悟 空和各妖魔之间的关系相互制约、相生相克。在全书中,这样的例子还有许多, 它们都说明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在生长、 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着相生相克的自然规 律,绝对的,不受任何限制的自由是根本不可能存在的。 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鲁迅先生曾指出: 《西游记》 “ 讽刺揶揄则取当时世态”。 作者把他对社会、对人生的看法和态度寄寓于小说中,随处可见的富有讽喻性和 幽默感的语言之中,随时对当时世态和社会人生加以锋利而又深刻的揭露和抨 击。 另一方面,通过对取经路上各类妖魔协同作恶的描写,揭露了封建官场中官官相 护的黑暗。而且,小说通过取经途中的人间国度和最高统治者“昏”的表现,讽 刺了明代最高统治者的无能。 作者描写的人间国度,大多是“文也不贤,武也不良,国君也不是有道。”因此 这些国度中的政治生活和政策措施总是阴阳错乱,颠颠倒倒,稀奇古怪,呈现出 不祥的气氛。那里的人民生活,则由于水旱频繁、政治腐败,而“一

连三载遇干 荒,草子不生绝五谷。大小人家买卖难,十门九户俱啼哭。三停饿死二停人,一 停还似风中烛。”这些国度中的君主,绝大多数都有“昏”之表现,他们不理朝 政,沉溺声色。他们一般都特别信仰宗教,荒芜政务。而书中所描写的道士、无 一例外都是别有用心的妖精所幻化。 《西游记》深刻哲理的揭示以及社会现实的反映,都统一在孙悟空这个中国人民 所热爱的理想主义英雄形象之中,这是作者写《西游记》的最成功之处。

在全书中也不可避免地流露出了作者的封建正统思想。他只希望改良政治,却不 想推翻这吃人的制度;因为这部作品写于封建君主专制高度集中的明朝,作者的 这点思想局限,是受各种客观因素影响的。

《西游记》寓含的哲理和反映的社会现实 西游记》

《西游记》作为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究其原因, 离不开孙悟空、猪八戒的生动形象刻画和全书的主题的影响。但《西游记》一书 中寓含的哲理和所反映的社会现实也值得我们去探讨、研究。 孙悟空取经路上降妖伏魔的故事寓含了某种人生哲理, 告诉人们世界上的万物都 是相生相克的;绝对的,没有任何限制的自由是没有的。这条真理并没有在生活 中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 有些人只顾自己, 以“自我”为中心, 我行我素。 这样, 在一定的时空里,确实放纵了自己,却给社会,给自己带来了无穷的恶果。全书 花费了大量笔墨,列举了一系列的事例来说明这一道理。 孙悟空的名字也意味着对妖魔的格杀勿论。他善于斗争、神通广大,法力无边, 具有“降龙伏虎、踢天弄开”的本领。所有妖魔以及玉皇大帝和诸多神仙对他都 是心有余悸,有点闻风丧胆的味道,然而令人难以置信的是那懦弱无能、胆小如 鼠,一碰上妖魔就吓得滚鞍下马、涕泪交流的唐僧却是让孙悟空最害怕的人物。 他不分明非,对于保护他的孙悟空,为扫清西行路上的障碍而诛灭妖精,却一再 斥责为惹祸生事,甚至骂孙悟空为“无心向善之辈,有意作恶之人。”本来他自 己害怕妖怪,却又阻挠别人消灭妖怪,动不动就闭起眼睛大念紧箍咒,把孙行者 勒得耳红面赤,眼胀头昏,在地下打滚,只教“莫念!莫念!”可那唐长老还念 个不停,可怜行者翻筋斗、竖蜻蜓,十分疼痛难忍。从上可以看出,唐僧、孙悟 空和各妖魔之间的关系相互制约、相生相克。在全书中,这样的例子还有许多, 它们都说明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在生长、 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着相生相克的自然规 律,绝对的,不受任何限制的自由是根本不可能存在的。 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鲁迅先生曾指出: 《西游记》 “ 讽刺揶揄则取当时世态”。 作者把他对社会、对人生的看法和态度寄寓于小说中,随处可见的富有讽喻性和 幽默感的语言之中,随时对当时世态和社会人生加以锋利而又深刻的揭露和抨 击。 另一方面,通过对取经路上各类妖魔协同作恶的描写,揭露了封建官场中官官相 护的黑暗。而且,小说通过取经途中的人间国度和最高统治者“昏”的表现,讽 刺了明代最高统治者的无能。 作者描写的人间国度,大多是“文也不贤,武也不良,国君也不是有道。”因此 这些国度中的政治生活和政策措施总是阴阳错乱,颠颠倒倒,稀奇古怪,呈现出 不祥的气氛。那里的人民生活,则由于水旱频繁、政治腐败,而“一

连三载遇干 荒,草子不生绝五谷。大小人家买卖难,十门九户俱啼哭。三停饿死二停人,一 停还似风中烛。”这些国度中的君主,绝大多数都有“昏”之表现,他们不理朝 政,沉溺声色。他们一般都特别信仰宗教,荒芜政务。而书中所描写的道士、无 一例外都是别有用心的妖精所幻化。 《西游记》深刻哲理的揭示以及社会现实的反映,都统一在孙悟空这个中国人民 所热爱的理想主义英雄形象之中,这是作者写《西游记》的最成功之处。

在全书中也不可避免地流露出了作者的封建正统思想。他只希望改良政治,却不 想推翻这吃人的制度;因为这部作品写于封建君主专制高度集中的明朝,作者的 这点思想局限,是受各种客观因素影响的。


相关内容

  • 对_西游记_中孙悟空形象的解读
  • 对<西游记>中孙悟空形象的解读 李彦华 (营口职业技术学院本科部,辽宁营口115000) 收稿日期:2008212220 作者简介:李彦华(19742 ) ,女,辽宁营口人,讲师,文学硕士,主要从事古代文学研究. 摘 要<: 西游记>为我们虚构了一个神魔世界 ,孙悟空是作者在 ...

  • 阅读指导课教案:西游记对社会现实的影射
  • 阅读指导课教案: <西游记>对社会现实的影射 教学目标: 通过阅读原文,体会原著的精妙,学生学会精读古典文言名著经典片段的方法,激发阅读的兴趣,引导学生认识著作阅读的方法.技巧,增强阅读的信心.教学重点: 体会西游记的社会意义与现实意义.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以课文< ...

  • 元代文学史 明代文学史 复习资料
  • 散曲 12世纪末13世纪初 金末元初 北方文人在创作中吸收民间俗谣俚曲融合一部分词调 由此发展而成的带有浓厚地方色彩和民间风格的新诗体 最早由明初朱有燉在<诚斋乐府>提出. 小令=叶儿 独立的曲子 3853首 宫调 音阶的高低 曲牌 曲调的名字 题目 可有可无 重头小令 联章体 指以相同 ...

  • 外国文学史简答论述题(二)
  • 简答论述题知识点 43.答尔丢夫形象 答尔丢夫是法国古典主义喜剧大师莫里哀的代表作<伪君子>的主人公.他是 17 世纪法 国封建贵族和教会势力的化身,是一个假虔徒.伪教士的典型.贪食贪睡贪财贪色是他的本 性,上帝是他的工具,虚伪是他的手腕.这个形象具有高度的概括性与普遍性,人们从生活 中 ...

  • 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
  • 三国演义 作者罗贯中(元末明初) 主要人物 曹操:自幼放荡不羁,但很有才华,足智多谋,善于随机应变.(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 诸葛亮:智慧的象征,清忠耿直,用人唯贤,谦虚,谨慎,认真又尽职,鞠躬尽瘁 刘备:宽厚仁爱,求贤若渴 关羽:忠义智勇双全 主要内容 通过集中描绘三国时期各封建集团之间的政治, ...

  • 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
  • 摘 要:纵观<红楼梦>中与宁荣二府交往密切的一众僧道,不难看出他们耽于情色.利欲熏心.攀附权贵的世俗化倾向.作者用犀利尖锐的笔调绘出这样一幅僧尼道士群像,体现了对佛道的世俗化的批判,表达了对社会的幻灭感以及在这种困惑中的挣扎. 关键词:红楼梦:明清时期:宗教世俗化 明清时期佛教和道教的世 ...

  • 外国文学启蒙文学
  • 一.启蒙主义文学概述 18世纪,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打破了它和封建贵族阶级势均力敌的状态. 为了夺取和巩固政权,资产阶级发起了一场规模巨大,影响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启 蒙运动. 18世纪欧洲文学主潮是启蒙文学,它是欧洲启蒙运动在文学上的表现和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背景: 英国:已经建立其资本主义制度,继 ...

  • [大学语文]知识学习新的
  • <大学语文>知识要点 第一讲:<诗经·秦风·蒹葭> 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 2.<诗经>共分风(160篇).雅(105篇).颂(40篇)三大部分. "风"-风土之曲, ...

  • 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况
  • 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一] (一)散文概述 文学体裁之一,散文这个名称,随着文学的发展,它的含义和范围也在不断的演变.我国古代把与韵文.骈体文相对的散体文章称为"散文",即除诗.词.曲.赋之外,不论是文学作品还是非文学作品,都一概称之为"散文".现代的散文指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