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集体教学指导语

幼儿园集体教学指导语

界定为“幼儿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由教师说出的,为实现教学目标,指引幼儿达到某一目的或目标所运用的一种教学语言。”具体来说,它包括了一个主要特征、两个基本要素、三种形式。

(1)一个主要特征

教学指导语能够直接引发幼儿的行为发生或启发幼儿的思维,它是教师表达教学意图和教学要求在语言上的手段。教师说出的教学指导语总是围绕着教学内容进行的,通常都是直接指向教学目标的完成,有时候也会指向生成目标的完成。

所以,直接指向性是教师教学指导语的主要特征。

(2)两个基本要素教学指导语具备两个基本要素:一是它必须是围绕着教学内容,能指引儿童达到某种目标而进行的语言行为;二是教师的这种语言行为是一个由语言、教师和幼儿三维整合的有机体,语言是信息传递的媒介,教师是信源的发出者,幼儿是信息的接收者,三者彼此依存,不可分割。

(3)三种形式

“教学”它总是以一定结构形式出现的,开展教学活动可以遵循的一整套实际步骤2。根据笔者对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的观察以及一线教师对于教学实际步骤的认同3,笔者把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分成三个阶段,即:导入阶段—主体阶段—总结阶段。相应地,笔者把教学指导语分为导入语、主体活动指导语和结束语三种形式。导入语是指教师在教学导入阶段所使用的教学指导语;主体活动指导语是指教师在

教学主体阶段所使用的教学指导语;结束语则是指教师在教学结尾阶段所使用的教学指导语。

关于教学策略的分类,目前为教育学界所公认的是加涅关于教学策略的分类,。加涅将教学策略分成两类,一类是从策略的内容上分为管理策略和指导策略。管理策略包括抓好良好开端策略;一教学常规管理策略;强化策略;用有效方法检查家庭作用策略。而指导策略则包括讲课力求清晰明白的策略;反馈策略和复习必要知识策略。另一类是从教学过程来分,有激活动机,告知学习者目的,指引注意,刺激会议,提供学习指导,增强保持,促进学习的迁移,引起动作,提供反馈八种策略8。

教学指导语策略重点研究的问题是教师“使用什么样的语言教”。 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的导入阶段,是教师引导幼儿进入集体教学活动的起始环节,其目的在于引起幼儿注意,激起其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明确学习任务和目的。在这一阶段,幼儿教师使用的教学指导语被称之为导入语,它是一个活动开始时,教师为吸引幼儿的注意、引出活动而说的话。其主要作用有三:一是能够激发幼儿对要学习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从而诱发学习的自主性和能动性;二是能唤起幼儿的注意力,使幼儿的兴奋中心转移到活动中来;三是明确学习任务和目的,激活幼儿思维。

通过笔者的观察分析以及一线教师的认同,笔者把幼儿教师在集体教

学活动导入阶段使用的教学指导语策略归纳为以下几种:悬念式语言、平铺式语言、回忆式语言、故事式语言、角色式语言、情境式语言。

(一)悬疑式语言

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始”,而我国古人也有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悬念可以造成一种急切期待的心理状态,具有强烈的诱惑力。3至6岁的儿童由于自身知识经验的限制,让他们感到困惑的事物总是很多,一旦察觉事物变化与自己的预期有出入,疑惑也随之产生。如果巧妙地设疑问难,有意使幼儿暂时处于困惑状态,产生教学需要的“愤、徘”状态,那么幼儿的思维就会活跃起来,他们会为了寻找和搜集新信息解决问题将自己的兴奋中心转移到解决矛盾的过程中。

(教师出示一把塑料尺、彩色纸屑)“今天老师要用这把尺子为小朋友们变一个魔术,注意看!”(教师直接用尺子去吸纸屑,纸屑不动)“哎„„怎么吸都吸不上来,”(教师故做为难状,然后惊喜地拿出一块绸布)“有办法了。”(教师把尺子和绸子来回用力摩擦,然后去吸纸屑)

(二)平铺式语言

平铺式语言是指在活动开始时,教师以指令、询问、建议等形式直接点题切入。其目的是讲明活动目的、学习内容或任务,把幼儿的注意

力和思维迅速导向并集中到教学内容中来。平铺式的语言是一种直叙式的语言,采用的语言比较平淡、简洁。

片段三:(背景中班语言活动一一“微笑,’)

T:“今天老师给你们讲个关于快乐的故事”

(随后老师开始直接讲述故事“微笑”)

片段四:(背景大班数理活动一一“哪个教室大,’)

T:“有小朋友遇到一个难题,那就是:大一班和我们班哪个班的教室大。请问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确定哪个教室大吗?”

在以上两个片断中,教师采用的语言都是开门见山,直接指出活动的目的或任务。一般来说,当教师要开展的活动与近期所学的没有密切联系,或者新手老师不了解幼儿的知识、能力水平及兴趣爱好的时候经常采用此类语言开展教学。平铺式语言对于学习能力、自我意识和意志力水平较低的幼儿来说,往往难以收到较好的效果,如果要充分发挥其导入的功能,需要教师语言精炼、条理性强,富有启发性和感染力。

(三)回忆式语言

在导入阶段,教师采用的需要幼儿回忆已有的知识、经验或复习旧有技能的话语称为回忆式语言。教师使用回忆式语言的主要目的是以幼儿己有的知识、经验为教学的出发点,唤起幼儿对本次活动的兴趣或引出教学内容。如果教师的指导语能够帮助幼儿认识到面临的这些问题或困难和旧有经验相关,或者当儿童感到凭借旧有经验、旧有知识与技能,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解决这些问题、克服这些困难时,儿童的

探究活动、智力活动就会能动化、积极化。因为一旦意识到面临 的新问题、新知识与自己的旧有经验相关时,幼儿就会觉悟到问题的解决与知识的掌握对于自身是有意义的,而把它视为自身的课题。

片断五:(背景中班美术活动一一“我找到的春天”。开展此活动前,教师组织了幼儿外出寻找春天)

T:“刚刚我们的小朋友在小花园里寻找春天的时候,发现了好多不同于冬天的地方,老师发现的春天是这样的。。。.。.”(教师出示范画,并作描述)“请小朋友们也把自己找到的春天画下来吧!”

运用回忆式语言的关键点在于找准新旧知识的联结点,建立起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联系。具体而言,联结点的确定又建立在对教学内容认真分析和对幼儿了解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的记忆特点采用合适的方式,如中、小班的幼儿的记忆水平相较于大班要低,因此要求幼儿回忆的内容通常是间隔时间近,容易回忆的内容;到大班,随着幼儿记忆的意识性和理解性的提高,要求回忆的内容则可以相对抽象一点,但依然将要求回忆的内容或经验与儿童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一定态度结合起来,或者把它囊括在具有儿童生活实际意义的经验背景之中。因为如果幼儿认为过去的实际活动对于自己越是具有重要意义,它与学习活动的结合更能激起幼儿对活动的兴趣。

(四)故事式语言

这一策略指的是在导入阶段,教师以讲述故事的形式开始,以故事为

引子,在故事结尾时引出当次教学活动主题。故事对幼儿具有一种普遍的吸引力,对于幼儿来说,它不仅是一种娱乐,也是一种很重要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往往是幼儿自发的和主动的学习。而且故事提供的虚拟世界打破了平淡而狭隘的现实世界的藩篱,跨越了时空界限,为幼儿的想象提供了空间和机会;再加上讲述者绘声绘色的讲述,能牢牢地吸引儿童的注意力,唤起儿童强烈的情绪反应,使他们或兴奋,或悲伤,或紧张,或恐惧,从而丰富和加深他们的情感体验,引入活动。

片段九:(背景大班自然认识活动一一“认识萤火虫”)

T:“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个故事:一天,调皮的小猴到森林里去玩,在回来的路上天黑了。小猴找不到家了,急得哭起来,几只萤火虫飞过来,对小猴说:‘别着急,我们来帮助你,说着,他们把身后的小灯点的更亮了,很快帮助小猴找到了家。小朋友想一想,萤火虫身后那个发亮的小东西,真的是灯吗?它为什么会发光呢?好,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萤火虫。”

故事式语言最重要的就是教师要通过叙述故事,使幼儿头脑中形成鲜明生动形象的画面或情节的同时,引起幼儿极大的兴趣和注意。重点是通过对故事的表达直接引起幼儿对观察对象或教学内容的注意。 鉴于此,导入语中教师所讲的故事,应该与教学内容紧密相联,成为教学过程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师要注意所选或所编故事的科学性、艺术性、趣味性和思想性,且故事宜短忌长;另外,教师在叙述故事

时,还需要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的特点采用合适的方式,以便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如中、小班的幼儿常常会被自己感兴趣或自己熟悉的但与故事联系不大的细节所吸引,想象容易偏离主题,那么对小班和中班应多运用直观材料或形象的动作辅以叙述,还可重复一些关键语句,通过加强对故事形象的视觉感知和重复刺激引发幼儿最大的兴趣和注意力。而随着注意水平的提高、词汇量的丰富、理解能力的增强以及心理有意性的发展,在大班仅以形象生动的故事式语言作为导入语,也能给幼儿留下深刻的印象,引起幼儿的兴趣和注意,拨动他们的心弦。

(五)角色式语言

角色式语言是指教师以想象的某角色身份说出的导入语。主要表现为借助某个想象中的角色引发幼儿学习兴趣、唤起幼儿的注意、将幼儿的注意力和心神指向教学内容与活动。幼儿期是想象最为活跃的时期,想象几乎贯穿于幼儿的各种活动中,想象的形象和行为都可以成为幼儿积极活动的推动力。教师使用角色式的语言与幼儿对话,可以让幼儿借此进入广阔的幻想世界中,增加活动的趣味性和生命力。 片段十:(背景小班身体运动活动一一拔萝卜)

T:(教师戴兔妈妈头饰)“今天天气真好,妈妈想带宝宝们去拔萝卜,宝宝们想不想去?我们先来活动活动,待会儿拔萝卜才有劲。”

(幼儿竞相戴头饰,跟随教师做动作:甩甩耳朵一一伸伸臂一一弯弯腰一一踢踢腿一一蹦蹦跳„„)

片段十一:(背景大班数理活动一一7的分解和组合)

T:(幼儿分组而坐每人面前有一个小篮子,篮子里装了十片蛋形的纸片)“鸡妈妈,找鸡蛋,小朋友帮个忙,帮一个一一忙。”(念完之后,“鸡妈妈”即老师举起一张数字卡片,幼儿迅速从盘中取出相应的“鸡蛋,’)教师赋予了自己假想中的某个角色,以角色的口吻说出的导 入语,其开场白直接向幼儿传递了活动的任务和要求。由于教师所赋予自己的角色形象是幼儿所熟悉的,幼儿了解当教师承担的角色出现时,应该赋予自己一个什么样的角色来参与活动。也就是说,受到教师角色语言的暗示,幼儿也能主动赋予自己一个相应的角色,角色式导入语最大的特点就是教师也是个平等的参与者,以角色式的语言与 幼儿对话,不仅会使教学活动变得有丰富、有趣,还会让幼儿感到亲切和平等。运用此策略设计导入语要注意把握幼儿已有的经验,切忌超出幼儿经验的范围,

(六)情境式语言

采用与幼儿生活相近或相关的具体形象的语言,将活动的要求、目的或活动内容,演绎成幼儿能理解接受的具体情境。

片断十三:(背景大班数理活动一一“分房子”)

T:“鸡妈妈有许多的孩子,他们的家实在太小了,住不下了,鸡妈妈又造了两幢新房子。鸡宝宝们都争着抢着要住进去,鸡妈妈要怎么分才能让鸡宝宝们满意呢?”(边说边出示房屋样的图表和小鸡图卡) 片断十四:(背景中班社会活动一一“联络方式”)T:“小猴家搬进了

新楼房,他想通知他的朋友来他的新家里玩,可以用什么办法来 通知他的朋友呢?”片断十五:(背景小班体育活动一一“运水果,’) T:(教师在地上用皱纹纸拉出一条路当独木桥,为幼儿每人准备了一个小篮子,划定了一个区域为果园,水果用各种玩具代替)“秋天来了,老奶奶的果园丰收了,可老奶奶的年纪大了,搬不动这么多水果,我们去帮帮她吧。搬水果要先将水果搬到自己的小篮子里,再经过一座独木桥,最后运到小河那边的老奶奶家。”(教师一边强调一边示范)“注意了,先将水果搬到自己的小篮子里,再经过一座独木桥,最后运到小河那边的老奶奶家。”“好,请小朋友帮老奶奶开始运水果吧!” 通过上述三个片断,我们看到其中的共同点就是:三位教师从各自的教学内容和目的出发,精心组织,巧妙构思,用语言为幼儿创设了一个活动情境,用形象的语言道出了活动的要求或目的。“分房子”的数理活动试图通过给鸡宝宝分房子,引着幼儿一步一步地感知、理解数的分解的不同组合,在不知不觉中掌握数的分解与组成:“联络方式”则是通过帮助小猴解决问题来了解联系他人的多种方式;而“运水果”则是结合环境情境的设置,将具体的要求寓于情境说明中,对幼儿的活动提出了目的和要求。运用情境式语言的重点是通过简洁的语言描绘,创设出一个幼儿感兴趣的具体情境,用生动的语言,将抽象的内容、规则等形象化、具体化、可操作化,从而把幼儿迅速带入特定的教学情境之中。一般来说,采用这种导入语后,整个活动都存在于教师创设的情境中。所以,教师运用此策略应注意让幼儿身临其境,在情景中观察、感知、操作、体验;而创设的情境也必须结合活

动目的,从教学内容出发,巧妙构思,形式上也力求新颖,新奇的刺激更容易引起幼儿的注意,唤起幼儿的求知欲。

二、对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主体阶段教学指导语策略的分析

教学活动的主体阶段,从时间上来划分它是介于导入阶段和结束阶段之间的中间阶段;从阶段目的上来说,它是解决问题或幼儿获得新知的过程,如果把导入阶段看成是提出问题阶段,那么主体阶段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从活动参与者来说,这是师幼共同参与的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在这一阶段教师使用教学指导语的目的在于引导幼儿解决问题或获得新知,同时还要维持幼儿的注意力指向教学的目的和教学的内容。

(一) 讲解语 讲解语即教师在解释、解说过程中所使用的语言。 教师把教学中的内容、重点与难点、活动要求等用自己理解了的或重新组织过的浅显易懂的语言向幼儿阐释、分析、叙述、说明,主要用于讲清“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等问题。

在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的主体阶段,讲解语一般以教师的独白为主,但也会经常与提问、讨论等形式配合使用

1.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讲解

本文所指的生动形象的语言是指针对幼儿的心理特点,教师采用生动的语气、具体形象的语言通过打比喻、讲故事、举例子等方法使抽象的知识、技能等巧妙地变成幼儿生活中能感知到的具体事物,从而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

主要通过以下三个策略表现出来:

(1)运用各种修辞手法

恰当的语言修辞能从某种角度反映事物或现象的属性、联系及其发展规律夕可以把抽象呆板的变为活灵活现的,把枯燥的变为有趣的。在教学主体阶段的讲解过程中,教师经常运用比喻、拟人、夸张、对比等修辞术,形象地表达教学内容,从而调动幼儿的注意、想象、情感等心理活动。

片断十六:(背景小班手工活动一一“剪贴水果”)

(由于之前该班曾开展过“小飞机”的主题活动,该班幼儿具备“飞机起飞要走规定的跑道”这一经验)

T:“把大拇指放在小鸟的一侧翅膀上,其余四指放在另一侧翅膀上,大拇指和四个手指一起动带着翅膀起飞时,鸟儿就张开了嘴巴,这时要把纸塞进小鸟的嘴里,然后让小鸟像小飞机一样在画好了线的跑道上沿着跑道线慢慢地飞,不要飞出线外去。”(教师边讲边示范剪苹果) 片段十七:(背景中班科学活动一一“辨别鸡蛋”)

(教师讲解为什么可以用转动的方法来辨别鸡蛋的生与熟)

T:“把鸡蛋放在桌子上,用手转动它,转得很快的是熟蛋,转不起来的是生蛋。因为熟蛋里的蛋黄和蛋白是紧紧抱在一起的,已经变成硬硬的,转的时候不晃荡,所以转得快。生鸡蛋的蛋黄和蛋白没有抱在一起,还是可以流动的,转的时候总是在蛋壳里晃荡,所以就转 不起来。”

片段十八:(背景大班数理活动一一“树叶间的秘密”)

(教师与幼儿一起探索了叶片的单双数规律以后,教师请幼儿作记录时的指导语)

T:“这里有两张表格,我们把都能找到自己好朋友的叶片送到这张表格里,把还剩下一片还没有找到朋友的叶片送到另外一张表格里。看看会发现什么秘密?”

在案例片段十六中,教师把剪刀比喻成小鸟,把画好的轮廓线比喻成跑道线,形象地把使用剪刀的方法和裁剪“水果”的方法和技巧讲解清楚,使幼儿很快掌握了剪“水果”的技能。后两个片断则都采用了拟人的手法,片段十七用一个“抱”字将蛋黄和蛋白的关系形象化,片段十八则用树叶找好朋友的方式将两两对应关系形象化,使得幼)L能够准确地理解事物之间抽象的关系。

(2)运用象声词、叠音词

象声词,又叫摹声词。是摹仿自然声音构成的词,如:吮、叮当、哗啦、呼呼、轰隆等。叠音词是由两个相同的音相叠而构成,它大多是描写景物或状态的形容词以及摹拟声音的象声词。在教学主体阶段,象声词、叠音词的使用可以增加语言的感染力和生动性,用得恰当可以引起幼儿注意,调动他们的各种感官去联想、回忆,产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睹其色的感觉。

片段十九:(背景中班音乐活动一一“青蛙合唱”)

(一教师弹奏钢琴曲《青蛙合唱》的第一部分,另一教师引导幼儿欣

赏乐曲)

T:“呱呱呱呱,呱一,呱呱呱呱,呱一.~„远处传来了青蛙的叫声,声音渐渐近了,原来是一只小青蛙和一只老青蛙在唱歌,他们一边唱歌还一边欢快地跳来跳去,还有一一”

(教师继续弹奏乐曲,幼儿欣赏,随后幼儿能用一些生动形象的语言来描述自己对乐曲的感受)

片段二十:(背景小班美术活动一一“小鸡的画像”)

T:“小鸡长着圆圆的头,黑黑的眼睛,还有尖尖的嘴。”(教师一边说一边示范画)

在上述两个片段中,第一个片段里的教师既用叠音的象声词表现了青蛙的叫声,又用了白描的手法,表现了青蛙唱歌时的形态,这就诱发了幼儿的想象力,使他们仿佛看见了两只青蛙在合唱。第二个片段中教师则采用叠音词,将一只栩栩如生的“小鸡”展现在幼儿面前。

(3)运用语音、语调、语气以及节奏的变化渲染出生动可感的意境 在教学主体阶段的讲解过程中,教师经常用停顿、突出重音、变换语言的快慢、强弱、力度等语音、语气、语调、节奏的变化来渲染出某种生动可感的意境,引起幼儿的注意和思考,达到教学目标。

停顿可以分为有意停顿、逻辑停顿和语法停顿。有意停顿通常被用于教学中幼儿注意力分散时教师停止教学的讲解以引起幼儿注意,或者在讲解过程中为了强调某一个语意、某种感情的停顿。逻辑停顿是根据语意之间的联系以及教师为强调需要幼儿掌握的重点而进行的停

顿;语法停顿则是语句之间符号的停顿,它指的是通常我们说的“句号、问号、感叹号>分号、冒号、逗号>顿号”。重音实际上是教师使用的语言在力度上的具体表现,它是教师在讲解过程中为突出某 个或某些词语和情感倾向在声音上的强调。语气则包括了疑问、感叹、祈使、叙述等,它具有表达某种情感或暗示某种意图的功能。语言节奏可以分为缓慢、轻快、低沉、强劲等,幼儿在变化的节奏中能体验各种意境和情感,心理学研究表明:大脑皮层如果长期处于一种刺激下,就会受到抑制,学习效率变低。因此,有节奏的教学指导语能吸引幼儿的注意,使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易疲劳。

(二) 提问语

在教学主体阶段,教学指导语中的提问语被用来在活动中与幼儿进行信息交流,维持幼儿的求知欲望,发展幼儿的思维,同时也为幼儿自己发现问题、质疑问题提供范例。在这一阶段运用的提问语策略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针对具体操作材料进行的感知性提问

这类提问常用“是什么”“有什么”“怎么样”这一类疑问词引出,着重考察的是幼儿对教学材料的感知。这类提问所提的问题属于低认知层次的问题,幼儿只需通过视觉、听觉或触觉,将观察或感知到的事实、现象说出来就可以回答。

片断二十四:(背景小班科学活动—“认识萝卜”)

(教师带来红萝卜、白萝卜、胡萝卜,幼儿每人一个萝卜观察,导入阶段幼儿已经知道萝卜的名称)

T:“看一看,萝卜长什么样?

T:“萝卜摸上去有什么感觉?

2.旨在要求幼儿复述某事实或内容的记忆性提问

此类提问也常用“是什么”“怎么样”这一类的疑问词引出,但它着重考察的是幼儿对教学内容的记忆或再认。这类提问所提的问题属于低认知层次的问题,回答问题时,幼儿只需对事实或其它事项作回忆性的重述或经由认知、记忆和选择性的回想作出再认即可。 片断二十七:(背景小班美术活动—“指纹画”)

(教师一边示范手指蘸染料的方法,一边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指出注意的关键点。然后提问)

T:“我们先要让手指宝宝做什么,才能画上好看的画啊?” (一边问一边重复刚才的动作)

片断二十八:(背景中班语言活动—“小羊过桥”:

(教师通过桌面材料有表情地讲述完故事后提问)

T:“这两只小羊是怎么过桥的?他们说了些什么?

T:“怎样做才能礼貌又平安地过桥呢?”

片断二十九:(背景大班科学活动—“森林医生啄木鸟”)

(幼儿观看完介绍啄木鸟的影片后,教师提问)

T:“我担心啄木鸟那样站在树上,会掉下来,会不会掉下来啊?”

(影片里介绍啄木鸟特征的时候提到为什么啄木鸟能那样站在树上)

3.调动幼儿想象力的想象性提问

这种类型的提问,可以培养和发展的幼儿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所包含的问题属于高认知层次。一般在提问语里包含“如果”“假如”“像什么”这样的字眼。

片断三十:(背景中班语言活动一一“七色花,’)

(听了故事后,教师提问)

T:“假如你有一朵神奇的七色花,你用这七瓣花做一些什么事情呢?” 片断三十一:(背景大班社会活动一一“交通规则要遵守”) (让幼儿看完一段遵守交通规则的录像后,教师提问)

T:“如果录像里的小朋友不遵守交通规则,将会发生什么?” 片断三十二:(背景小班美术活动一一“好看的树叶画”

(教师出示各种用树叶塑造的形象画)

T:‘朋友,看这两片树叶在一起象什么”

4.引发幼儿对教学内容所涉及的人物、事件进行评价的提问

此类提问主要指向引导幼儿对教学内容中所涉及的人物或事件作出评价,这类提问是能力性提问,意在培养幼儿判断能力,提出自己的“见解”。

片断三十三:(背景中班社会活动—“谁对谁不对”)

(给幼儿看两个情景片段:一个讲卫生的孩子和一个不讲卫生的孩子)

T:“你认为谁是讲卫生的孩子?他做得对吗?为什么?”

这类提问二般被指向了解幼儿的道德价值判断。一般情况下要求被评价的对象要有具体事例呈现给幼儿,如果要求幼儿评价的内容缺乏具体事例,幼儿的思维难以定向,常常感到不易回答,也触发不了幼儿对此的思考。

5.需要幼儿分析、推理的分析性提问

这类提问主要考察的是幼儿对事物间因果联系的理解、对事物的概括以及演绎能力,它往往是用“为什么”“表现在哪儿”这类疑问引出。要回答此类问题需要幼儿对所接受或记忆的资料、信息作出分析或统整。

片断三十四:(背景中班看图讲述一一“春天,’)

(幼儿描述图片内容)

T:“这幅画画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 T:“你们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片断三十五:〔背景大班科学活动一一“会唱歌的杯子,’)

(提供给幼儿不同材料制造的不同形状大小的杯子,请幼儿用筷子敲击的方式来探讨其中的秘密,幼儿发现敲击出来的声音不一样) T:为什么不一样呢?

:一个杯子,可不可以敲出两种不同的声音?

6.意在要求幼儿寻找解决办法的问题解决型提问

这类提问考察的是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属于高认知层次的,对于其

问题的抛出,不仅需要幼儿进行分析、推理,还需要再此基础上找到解决办法。而且,此类问题并无单一性质的标准答案。其提问语里经常包含“怎么办?”“如何做”这样的疑问词。

片断三十六:(背景’大班语言活动一一小动物的伞,’)

(教师讲述故事一小节后提问)

:“小鸟和蚂蚁都找到了伞,其它的小动物还没有伞,怎么办?” 片断三十七:(背景中班科学活动

(教师提供了回形针、牙签、绳子、珠子、夹子“连接”)

、纸张、固体胶、插塑玩具等物品,幼儿尝试用多种方法连接所给材料后,教师与幼儿讨论了绳子可以将珠子连在一起后,提问) T:“还有其他的方法连接两粒珠子吗?”

以上六种提问语策略的具体执行方式对于幼儿的思维发展价值各有不同,应视幼儿年龄、当次教学内容不同而灵活选用。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主体阶段,教师采用的提问语是多种策略的结合,不少教师会根据教学内容的内在联系,设计以疑引疑、环环相扣的一系列问题进行提问。

片断三十八:(大班主题活动一一“方形王国”)

(幼儿人手一块方形泡沫地垫,教师以到方形世界旅游为导入进入活动)

T:“我们来到了方形王国城堡外面了、,国王说要达‘方形世界,,需要闯三关。这三关一定要小朋友们相互合作才能完成。你们有信心闯

过吗?”

C:“有!,,

T:“一大片水坑挡住了去路,国王要求才能不弄湿鞋子又能过水坑,我们该怎么办?”

Cl:“架桥”

CZ:“坐船过去,,C3:“铺一条小路,,

T:‘,/J“朋友想到的办法真多,哪种方法更好呢?要注意水坑的水比较浅,船可以行走吗?

“不能,船会漂不起来”

“还是架桥过去吧”

T:“架桥过去可以吗?要花多长时间才能架好一座桥啊?” “最好还是铺一条小路过去就可以了”

“我们可以用我们的垫子铺一条路”

(幼儿铺路过关,来到“山洞”前,过第二关)

三、对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结束阶段教师指导语策略的分析

集体教学活动的结束阶段,是指集体教学活动当次的教学内容或任务的终结阶段。在这个阶段教师所使用的教学指导语通常被称之为结束语。结束语又叫断课语、结尾语,它是课堂教学将要结束时,教师在进行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与技能进行及时的总结、巩固、扩展、延伸与迁移的教学活动时所用的语言。在幼儿园的集体教学活动中,结束语也一样是被用来归纳总结活动内容,便于幼儿加强记忆,巩固知识、技能,或者对幼儿在当次活动获得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进行扩

展、延伸与迁移。

幼儿教师在集体教学活动结束阶段使用的教学指导语策略主要有归纳总结式结束语、衔接式结束语、扩展延伸式结束语。

(一)归纳总结式语言

归纳总结式语言,就是在教学活动的结束阶段,教师把教学内容作简单的、概括性的归纳总结的语言。这种结束语旨在加深幼儿对本次活动内容的印象,提高认识,加强记忆,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巩固幼儿的所学,促进幼儿将其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果中去。它可以是教师的独白,也可以是由教师提问幼儿进行或师生共同讨论完成。

片段四十一:(背景大班科学活动一一“哺乳动物和卵生动物”) T:“今天我们知道了原来从妈妈肚子里出来的,很小的时候要喝妈妈的奶才能长大的动物是哺乳动物。而从蛋里钻出来的,并且靠吃食物长大的动物就是卵生动物。”

片段四十二:(背景中班数理活动一一“认识图形”)

T:“今天,我们认识了哪几种图形?”

C:“四边形、圆形、三角形”

T:“对了,我们今天认识了四边形、圆形和三角形,还在我们的教室里找到了这些形状,以后我们还要到图形家族中学习更多的图形.今天就学到这里了。”

片段四十三:(背景小班社会活动一一“帮玩具找家”)

T:“小朋友们要记住:我们小一班的玩具也都有自己的家,小朋友拿

出来的玩具,要记得把它送回它自己的家。”

三个片段中的结束语都对当次活动的内容做了提炼,点出了当次活动目标中幼儿要掌握的重点,是对当次活动的再现。片段四十一和四十三中教师采取的都是独白的形式的总结,对当次活动内容进行了概括和梳理。片段四十二是以提问形式引导幼儿回忆教学内容,从而总结当次活动内容。这类结束语比较容易组织,不需要特别的言语准备,只须把当次活动内容的要点和需要幼儿获得的知识、技能或态度情感强调一遍就可以了。它对教师最大的要求就是教师要对当次活动内容的要点和目的有清晰的认识,并且在表述时,要注意突出目的,概括重点。

(二)衔接式的语言

在幼儿园教育中,总是把幼儿在园的一日生活划分为相对固定的各个环节,以培养幼儿的生活常规。这样一来,在教学活动的结束阶段,就有老师考虑到下一活动环节的导入,也就自觉或不自觉地采用了一种衔接式的语言作为结束语。

衔接式的语言是指那些既概括了本次教学活动内容的重点,又为进入下一个生活环节理下伏笔的语言,它主要是给幼儿以心理上的准备。 片断四十四:(背景中班语言活动一一风娃娃的旅行)

T:“听完风娃娃的旅行故事,我们知道了风对人们既有好处,又有害处。现在我们到外面去找一找,风在哪里?吹在身上什么感觉?” (幼儿跟随教师到户外活动)

片断四十五:(背景小班语言一一“小小手”)

T:“哇,小朋友都有一双能干的小手,为了表扬我们的小小手,我们去给小小手洗个澡,把它洗得干干净净。”

(带幼儿去洗手,因为接下来是吃水果的时间)

在片段四十四中,由于活动结束时,已经到了户外活动时间,教师也就顺势用“到户外找风”为由将幼儿带到了户外,教师的这一结束语不仅不留痕迹地将幼儿引领到了下一生活环节,也为幼儿下个环节的活动提出了任务,以便于在随后的户外活动中,孩子们开始尝试着如何去找风;片断四十五中教师则采用拟人化的语言把幼儿顺利带入下一环节。这类结束语要求衔接自然,教师在使用过程中注意将话题保持一致性,陈述对象前后一致,这样衔接才得体。

(三)扩展延伸式的语言

这种结束语就是在教学结束时,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特点和幼儿的认识基础,因势利导,将活动内学习延伸到活动外,启发幼儿将教学活动所获迁移到生活实际中,在实际中运用教学中获得的知识、技能,采纳教学中提倡的态度、情感。

片断四十六:(背景大班音乐活动春天里来)

T:“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歌是老歌,你们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也会唱,只是歌词有些不一样。回家后,你们可以教他们唱唱我们的歌,还可以和他们合作演唱。”

片断四十七:(中班科学活动一一“蚕宝宝的食物”)

T:“我们通过实验,知道蚕宝宝最喜欢吃的是桑叶,有些小朋友认为

蚕宝宝是用鼻子靠嗅觉找到桑叶的,有些小朋友认为蚕宝宝是用眼睛靠视觉找到桑叶的,还有些小朋友认为蚕宝宝是用它的触角靠触觉来寻找食物的。到底蚕宝宝是通过什么方法来寻找到食物的呢?请小朋友把这个问题带回家跟爸爸妈妈一起谈论.”

片断四十八:(背景社会活动一一“我会折衣服了”)

T:“小朋友今天学会了折衣服的本领,回到家了记得用这个本领帮妈妈折衣服哦!”

上述三个片段中的结束语都对当次活动的任务进行了拓展,这样的结束语,一方面使幼儿由教学活动内学习延伸到了课外,另一方面又激发了幼儿自觉学习的积极性以及探究的兴趣、欲望。这种结束语,需要以某任务为出发点进行扩展;在表述时,要讲究联系性,能够将课内知识和课外知识联系起来、已知的和未知的联系起来。

幼儿园集体教学指导语

界定为“幼儿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由教师说出的,为实现教学目标,指引幼儿达到某一目的或目标所运用的一种教学语言。”具体来说,它包括了一个主要特征、两个基本要素、三种形式。

(1)一个主要特征

教学指导语能够直接引发幼儿的行为发生或启发幼儿的思维,它是教师表达教学意图和教学要求在语言上的手段。教师说出的教学指导语总是围绕着教学内容进行的,通常都是直接指向教学目标的完成,有时候也会指向生成目标的完成。

所以,直接指向性是教师教学指导语的主要特征。

(2)两个基本要素教学指导语具备两个基本要素:一是它必须是围绕着教学内容,能指引儿童达到某种目标而进行的语言行为;二是教师的这种语言行为是一个由语言、教师和幼儿三维整合的有机体,语言是信息传递的媒介,教师是信源的发出者,幼儿是信息的接收者,三者彼此依存,不可分割。

(3)三种形式

“教学”它总是以一定结构形式出现的,开展教学活动可以遵循的一整套实际步骤2。根据笔者对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的观察以及一线教师对于教学实际步骤的认同3,笔者把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分成三个阶段,即:导入阶段—主体阶段—总结阶段。相应地,笔者把教学指导语分为导入语、主体活动指导语和结束语三种形式。导入语是指教师在教学导入阶段所使用的教学指导语;主体活动指导语是指教师在

教学主体阶段所使用的教学指导语;结束语则是指教师在教学结尾阶段所使用的教学指导语。

关于教学策略的分类,目前为教育学界所公认的是加涅关于教学策略的分类,。加涅将教学策略分成两类,一类是从策略的内容上分为管理策略和指导策略。管理策略包括抓好良好开端策略;一教学常规管理策略;强化策略;用有效方法检查家庭作用策略。而指导策略则包括讲课力求清晰明白的策略;反馈策略和复习必要知识策略。另一类是从教学过程来分,有激活动机,告知学习者目的,指引注意,刺激会议,提供学习指导,增强保持,促进学习的迁移,引起动作,提供反馈八种策略8。

教学指导语策略重点研究的问题是教师“使用什么样的语言教”。 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的导入阶段,是教师引导幼儿进入集体教学活动的起始环节,其目的在于引起幼儿注意,激起其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明确学习任务和目的。在这一阶段,幼儿教师使用的教学指导语被称之为导入语,它是一个活动开始时,教师为吸引幼儿的注意、引出活动而说的话。其主要作用有三:一是能够激发幼儿对要学习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从而诱发学习的自主性和能动性;二是能唤起幼儿的注意力,使幼儿的兴奋中心转移到活动中来;三是明确学习任务和目的,激活幼儿思维。

通过笔者的观察分析以及一线教师的认同,笔者把幼儿教师在集体教

学活动导入阶段使用的教学指导语策略归纳为以下几种:悬念式语言、平铺式语言、回忆式语言、故事式语言、角色式语言、情境式语言。

(一)悬疑式语言

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始”,而我国古人也有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悬念可以造成一种急切期待的心理状态,具有强烈的诱惑力。3至6岁的儿童由于自身知识经验的限制,让他们感到困惑的事物总是很多,一旦察觉事物变化与自己的预期有出入,疑惑也随之产生。如果巧妙地设疑问难,有意使幼儿暂时处于困惑状态,产生教学需要的“愤、徘”状态,那么幼儿的思维就会活跃起来,他们会为了寻找和搜集新信息解决问题将自己的兴奋中心转移到解决矛盾的过程中。

(教师出示一把塑料尺、彩色纸屑)“今天老师要用这把尺子为小朋友们变一个魔术,注意看!”(教师直接用尺子去吸纸屑,纸屑不动)“哎„„怎么吸都吸不上来,”(教师故做为难状,然后惊喜地拿出一块绸布)“有办法了。”(教师把尺子和绸子来回用力摩擦,然后去吸纸屑)

(二)平铺式语言

平铺式语言是指在活动开始时,教师以指令、询问、建议等形式直接点题切入。其目的是讲明活动目的、学习内容或任务,把幼儿的注意

力和思维迅速导向并集中到教学内容中来。平铺式的语言是一种直叙式的语言,采用的语言比较平淡、简洁。

片段三:(背景中班语言活动一一“微笑,’)

T:“今天老师给你们讲个关于快乐的故事”

(随后老师开始直接讲述故事“微笑”)

片段四:(背景大班数理活动一一“哪个教室大,’)

T:“有小朋友遇到一个难题,那就是:大一班和我们班哪个班的教室大。请问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确定哪个教室大吗?”

在以上两个片断中,教师采用的语言都是开门见山,直接指出活动的目的或任务。一般来说,当教师要开展的活动与近期所学的没有密切联系,或者新手老师不了解幼儿的知识、能力水平及兴趣爱好的时候经常采用此类语言开展教学。平铺式语言对于学习能力、自我意识和意志力水平较低的幼儿来说,往往难以收到较好的效果,如果要充分发挥其导入的功能,需要教师语言精炼、条理性强,富有启发性和感染力。

(三)回忆式语言

在导入阶段,教师采用的需要幼儿回忆已有的知识、经验或复习旧有技能的话语称为回忆式语言。教师使用回忆式语言的主要目的是以幼儿己有的知识、经验为教学的出发点,唤起幼儿对本次活动的兴趣或引出教学内容。如果教师的指导语能够帮助幼儿认识到面临的这些问题或困难和旧有经验相关,或者当儿童感到凭借旧有经验、旧有知识与技能,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解决这些问题、克服这些困难时,儿童的

探究活动、智力活动就会能动化、积极化。因为一旦意识到面临 的新问题、新知识与自己的旧有经验相关时,幼儿就会觉悟到问题的解决与知识的掌握对于自身是有意义的,而把它视为自身的课题。

片断五:(背景中班美术活动一一“我找到的春天”。开展此活动前,教师组织了幼儿外出寻找春天)

T:“刚刚我们的小朋友在小花园里寻找春天的时候,发现了好多不同于冬天的地方,老师发现的春天是这样的。。。.。.”(教师出示范画,并作描述)“请小朋友们也把自己找到的春天画下来吧!”

运用回忆式语言的关键点在于找准新旧知识的联结点,建立起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联系。具体而言,联结点的确定又建立在对教学内容认真分析和对幼儿了解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的记忆特点采用合适的方式,如中、小班的幼儿的记忆水平相较于大班要低,因此要求幼儿回忆的内容通常是间隔时间近,容易回忆的内容;到大班,随着幼儿记忆的意识性和理解性的提高,要求回忆的内容则可以相对抽象一点,但依然将要求回忆的内容或经验与儿童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一定态度结合起来,或者把它囊括在具有儿童生活实际意义的经验背景之中。因为如果幼儿认为过去的实际活动对于自己越是具有重要意义,它与学习活动的结合更能激起幼儿对活动的兴趣。

(四)故事式语言

这一策略指的是在导入阶段,教师以讲述故事的形式开始,以故事为

引子,在故事结尾时引出当次教学活动主题。故事对幼儿具有一种普遍的吸引力,对于幼儿来说,它不仅是一种娱乐,也是一种很重要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往往是幼儿自发的和主动的学习。而且故事提供的虚拟世界打破了平淡而狭隘的现实世界的藩篱,跨越了时空界限,为幼儿的想象提供了空间和机会;再加上讲述者绘声绘色的讲述,能牢牢地吸引儿童的注意力,唤起儿童强烈的情绪反应,使他们或兴奋,或悲伤,或紧张,或恐惧,从而丰富和加深他们的情感体验,引入活动。

片段九:(背景大班自然认识活动一一“认识萤火虫”)

T:“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个故事:一天,调皮的小猴到森林里去玩,在回来的路上天黑了。小猴找不到家了,急得哭起来,几只萤火虫飞过来,对小猴说:‘别着急,我们来帮助你,说着,他们把身后的小灯点的更亮了,很快帮助小猴找到了家。小朋友想一想,萤火虫身后那个发亮的小东西,真的是灯吗?它为什么会发光呢?好,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萤火虫。”

故事式语言最重要的就是教师要通过叙述故事,使幼儿头脑中形成鲜明生动形象的画面或情节的同时,引起幼儿极大的兴趣和注意。重点是通过对故事的表达直接引起幼儿对观察对象或教学内容的注意。 鉴于此,导入语中教师所讲的故事,应该与教学内容紧密相联,成为教学过程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师要注意所选或所编故事的科学性、艺术性、趣味性和思想性,且故事宜短忌长;另外,教师在叙述故事

时,还需要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的特点采用合适的方式,以便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如中、小班的幼儿常常会被自己感兴趣或自己熟悉的但与故事联系不大的细节所吸引,想象容易偏离主题,那么对小班和中班应多运用直观材料或形象的动作辅以叙述,还可重复一些关键语句,通过加强对故事形象的视觉感知和重复刺激引发幼儿最大的兴趣和注意力。而随着注意水平的提高、词汇量的丰富、理解能力的增强以及心理有意性的发展,在大班仅以形象生动的故事式语言作为导入语,也能给幼儿留下深刻的印象,引起幼儿的兴趣和注意,拨动他们的心弦。

(五)角色式语言

角色式语言是指教师以想象的某角色身份说出的导入语。主要表现为借助某个想象中的角色引发幼儿学习兴趣、唤起幼儿的注意、将幼儿的注意力和心神指向教学内容与活动。幼儿期是想象最为活跃的时期,想象几乎贯穿于幼儿的各种活动中,想象的形象和行为都可以成为幼儿积极活动的推动力。教师使用角色式的语言与幼儿对话,可以让幼儿借此进入广阔的幻想世界中,增加活动的趣味性和生命力。 片段十:(背景小班身体运动活动一一拔萝卜)

T:(教师戴兔妈妈头饰)“今天天气真好,妈妈想带宝宝们去拔萝卜,宝宝们想不想去?我们先来活动活动,待会儿拔萝卜才有劲。”

(幼儿竞相戴头饰,跟随教师做动作:甩甩耳朵一一伸伸臂一一弯弯腰一一踢踢腿一一蹦蹦跳„„)

片段十一:(背景大班数理活动一一7的分解和组合)

T:(幼儿分组而坐每人面前有一个小篮子,篮子里装了十片蛋形的纸片)“鸡妈妈,找鸡蛋,小朋友帮个忙,帮一个一一忙。”(念完之后,“鸡妈妈”即老师举起一张数字卡片,幼儿迅速从盘中取出相应的“鸡蛋,’)教师赋予了自己假想中的某个角色,以角色的口吻说出的导 入语,其开场白直接向幼儿传递了活动的任务和要求。由于教师所赋予自己的角色形象是幼儿所熟悉的,幼儿了解当教师承担的角色出现时,应该赋予自己一个什么样的角色来参与活动。也就是说,受到教师角色语言的暗示,幼儿也能主动赋予自己一个相应的角色,角色式导入语最大的特点就是教师也是个平等的参与者,以角色式的语言与 幼儿对话,不仅会使教学活动变得有丰富、有趣,还会让幼儿感到亲切和平等。运用此策略设计导入语要注意把握幼儿已有的经验,切忌超出幼儿经验的范围,

(六)情境式语言

采用与幼儿生活相近或相关的具体形象的语言,将活动的要求、目的或活动内容,演绎成幼儿能理解接受的具体情境。

片断十三:(背景大班数理活动一一“分房子”)

T:“鸡妈妈有许多的孩子,他们的家实在太小了,住不下了,鸡妈妈又造了两幢新房子。鸡宝宝们都争着抢着要住进去,鸡妈妈要怎么分才能让鸡宝宝们满意呢?”(边说边出示房屋样的图表和小鸡图卡) 片断十四:(背景中班社会活动一一“联络方式”)T:“小猴家搬进了

新楼房,他想通知他的朋友来他的新家里玩,可以用什么办法来 通知他的朋友呢?”片断十五:(背景小班体育活动一一“运水果,’) T:(教师在地上用皱纹纸拉出一条路当独木桥,为幼儿每人准备了一个小篮子,划定了一个区域为果园,水果用各种玩具代替)“秋天来了,老奶奶的果园丰收了,可老奶奶的年纪大了,搬不动这么多水果,我们去帮帮她吧。搬水果要先将水果搬到自己的小篮子里,再经过一座独木桥,最后运到小河那边的老奶奶家。”(教师一边强调一边示范)“注意了,先将水果搬到自己的小篮子里,再经过一座独木桥,最后运到小河那边的老奶奶家。”“好,请小朋友帮老奶奶开始运水果吧!” 通过上述三个片断,我们看到其中的共同点就是:三位教师从各自的教学内容和目的出发,精心组织,巧妙构思,用语言为幼儿创设了一个活动情境,用形象的语言道出了活动的要求或目的。“分房子”的数理活动试图通过给鸡宝宝分房子,引着幼儿一步一步地感知、理解数的分解的不同组合,在不知不觉中掌握数的分解与组成:“联络方式”则是通过帮助小猴解决问题来了解联系他人的多种方式;而“运水果”则是结合环境情境的设置,将具体的要求寓于情境说明中,对幼儿的活动提出了目的和要求。运用情境式语言的重点是通过简洁的语言描绘,创设出一个幼儿感兴趣的具体情境,用生动的语言,将抽象的内容、规则等形象化、具体化、可操作化,从而把幼儿迅速带入特定的教学情境之中。一般来说,采用这种导入语后,整个活动都存在于教师创设的情境中。所以,教师运用此策略应注意让幼儿身临其境,在情景中观察、感知、操作、体验;而创设的情境也必须结合活

动目的,从教学内容出发,巧妙构思,形式上也力求新颖,新奇的刺激更容易引起幼儿的注意,唤起幼儿的求知欲。

二、对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主体阶段教学指导语策略的分析

教学活动的主体阶段,从时间上来划分它是介于导入阶段和结束阶段之间的中间阶段;从阶段目的上来说,它是解决问题或幼儿获得新知的过程,如果把导入阶段看成是提出问题阶段,那么主体阶段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从活动参与者来说,这是师幼共同参与的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在这一阶段教师使用教学指导语的目的在于引导幼儿解决问题或获得新知,同时还要维持幼儿的注意力指向教学的目的和教学的内容。

(一) 讲解语 讲解语即教师在解释、解说过程中所使用的语言。 教师把教学中的内容、重点与难点、活动要求等用自己理解了的或重新组织过的浅显易懂的语言向幼儿阐释、分析、叙述、说明,主要用于讲清“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等问题。

在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的主体阶段,讲解语一般以教师的独白为主,但也会经常与提问、讨论等形式配合使用

1.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讲解

本文所指的生动形象的语言是指针对幼儿的心理特点,教师采用生动的语气、具体形象的语言通过打比喻、讲故事、举例子等方法使抽象的知识、技能等巧妙地变成幼儿生活中能感知到的具体事物,从而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

主要通过以下三个策略表现出来:

(1)运用各种修辞手法

恰当的语言修辞能从某种角度反映事物或现象的属性、联系及其发展规律夕可以把抽象呆板的变为活灵活现的,把枯燥的变为有趣的。在教学主体阶段的讲解过程中,教师经常运用比喻、拟人、夸张、对比等修辞术,形象地表达教学内容,从而调动幼儿的注意、想象、情感等心理活动。

片断十六:(背景小班手工活动一一“剪贴水果”)

(由于之前该班曾开展过“小飞机”的主题活动,该班幼儿具备“飞机起飞要走规定的跑道”这一经验)

T:“把大拇指放在小鸟的一侧翅膀上,其余四指放在另一侧翅膀上,大拇指和四个手指一起动带着翅膀起飞时,鸟儿就张开了嘴巴,这时要把纸塞进小鸟的嘴里,然后让小鸟像小飞机一样在画好了线的跑道上沿着跑道线慢慢地飞,不要飞出线外去。”(教师边讲边示范剪苹果) 片段十七:(背景中班科学活动一一“辨别鸡蛋”)

(教师讲解为什么可以用转动的方法来辨别鸡蛋的生与熟)

T:“把鸡蛋放在桌子上,用手转动它,转得很快的是熟蛋,转不起来的是生蛋。因为熟蛋里的蛋黄和蛋白是紧紧抱在一起的,已经变成硬硬的,转的时候不晃荡,所以转得快。生鸡蛋的蛋黄和蛋白没有抱在一起,还是可以流动的,转的时候总是在蛋壳里晃荡,所以就转 不起来。”

片段十八:(背景大班数理活动一一“树叶间的秘密”)

(教师与幼儿一起探索了叶片的单双数规律以后,教师请幼儿作记录时的指导语)

T:“这里有两张表格,我们把都能找到自己好朋友的叶片送到这张表格里,把还剩下一片还没有找到朋友的叶片送到另外一张表格里。看看会发现什么秘密?”

在案例片段十六中,教师把剪刀比喻成小鸟,把画好的轮廓线比喻成跑道线,形象地把使用剪刀的方法和裁剪“水果”的方法和技巧讲解清楚,使幼儿很快掌握了剪“水果”的技能。后两个片断则都采用了拟人的手法,片段十七用一个“抱”字将蛋黄和蛋白的关系形象化,片段十八则用树叶找好朋友的方式将两两对应关系形象化,使得幼)L能够准确地理解事物之间抽象的关系。

(2)运用象声词、叠音词

象声词,又叫摹声词。是摹仿自然声音构成的词,如:吮、叮当、哗啦、呼呼、轰隆等。叠音词是由两个相同的音相叠而构成,它大多是描写景物或状态的形容词以及摹拟声音的象声词。在教学主体阶段,象声词、叠音词的使用可以增加语言的感染力和生动性,用得恰当可以引起幼儿注意,调动他们的各种感官去联想、回忆,产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睹其色的感觉。

片段十九:(背景中班音乐活动一一“青蛙合唱”)

(一教师弹奏钢琴曲《青蛙合唱》的第一部分,另一教师引导幼儿欣

赏乐曲)

T:“呱呱呱呱,呱一,呱呱呱呱,呱一.~„远处传来了青蛙的叫声,声音渐渐近了,原来是一只小青蛙和一只老青蛙在唱歌,他们一边唱歌还一边欢快地跳来跳去,还有一一”

(教师继续弹奏乐曲,幼儿欣赏,随后幼儿能用一些生动形象的语言来描述自己对乐曲的感受)

片段二十:(背景小班美术活动一一“小鸡的画像”)

T:“小鸡长着圆圆的头,黑黑的眼睛,还有尖尖的嘴。”(教师一边说一边示范画)

在上述两个片段中,第一个片段里的教师既用叠音的象声词表现了青蛙的叫声,又用了白描的手法,表现了青蛙唱歌时的形态,这就诱发了幼儿的想象力,使他们仿佛看见了两只青蛙在合唱。第二个片段中教师则采用叠音词,将一只栩栩如生的“小鸡”展现在幼儿面前。

(3)运用语音、语调、语气以及节奏的变化渲染出生动可感的意境 在教学主体阶段的讲解过程中,教师经常用停顿、突出重音、变换语言的快慢、强弱、力度等语音、语气、语调、节奏的变化来渲染出某种生动可感的意境,引起幼儿的注意和思考,达到教学目标。

停顿可以分为有意停顿、逻辑停顿和语法停顿。有意停顿通常被用于教学中幼儿注意力分散时教师停止教学的讲解以引起幼儿注意,或者在讲解过程中为了强调某一个语意、某种感情的停顿。逻辑停顿是根据语意之间的联系以及教师为强调需要幼儿掌握的重点而进行的停

顿;语法停顿则是语句之间符号的停顿,它指的是通常我们说的“句号、问号、感叹号>分号、冒号、逗号>顿号”。重音实际上是教师使用的语言在力度上的具体表现,它是教师在讲解过程中为突出某 个或某些词语和情感倾向在声音上的强调。语气则包括了疑问、感叹、祈使、叙述等,它具有表达某种情感或暗示某种意图的功能。语言节奏可以分为缓慢、轻快、低沉、强劲等,幼儿在变化的节奏中能体验各种意境和情感,心理学研究表明:大脑皮层如果长期处于一种刺激下,就会受到抑制,学习效率变低。因此,有节奏的教学指导语能吸引幼儿的注意,使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易疲劳。

(二) 提问语

在教学主体阶段,教学指导语中的提问语被用来在活动中与幼儿进行信息交流,维持幼儿的求知欲望,发展幼儿的思维,同时也为幼儿自己发现问题、质疑问题提供范例。在这一阶段运用的提问语策略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针对具体操作材料进行的感知性提问

这类提问常用“是什么”“有什么”“怎么样”这一类疑问词引出,着重考察的是幼儿对教学材料的感知。这类提问所提的问题属于低认知层次的问题,幼儿只需通过视觉、听觉或触觉,将观察或感知到的事实、现象说出来就可以回答。

片断二十四:(背景小班科学活动—“认识萝卜”)

(教师带来红萝卜、白萝卜、胡萝卜,幼儿每人一个萝卜观察,导入阶段幼儿已经知道萝卜的名称)

T:“看一看,萝卜长什么样?

T:“萝卜摸上去有什么感觉?

2.旨在要求幼儿复述某事实或内容的记忆性提问

此类提问也常用“是什么”“怎么样”这一类的疑问词引出,但它着重考察的是幼儿对教学内容的记忆或再认。这类提问所提的问题属于低认知层次的问题,回答问题时,幼儿只需对事实或其它事项作回忆性的重述或经由认知、记忆和选择性的回想作出再认即可。 片断二十七:(背景小班美术活动—“指纹画”)

(教师一边示范手指蘸染料的方法,一边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指出注意的关键点。然后提问)

T:“我们先要让手指宝宝做什么,才能画上好看的画啊?” (一边问一边重复刚才的动作)

片断二十八:(背景中班语言活动—“小羊过桥”:

(教师通过桌面材料有表情地讲述完故事后提问)

T:“这两只小羊是怎么过桥的?他们说了些什么?

T:“怎样做才能礼貌又平安地过桥呢?”

片断二十九:(背景大班科学活动—“森林医生啄木鸟”)

(幼儿观看完介绍啄木鸟的影片后,教师提问)

T:“我担心啄木鸟那样站在树上,会掉下来,会不会掉下来啊?”

(影片里介绍啄木鸟特征的时候提到为什么啄木鸟能那样站在树上)

3.调动幼儿想象力的想象性提问

这种类型的提问,可以培养和发展的幼儿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所包含的问题属于高认知层次。一般在提问语里包含“如果”“假如”“像什么”这样的字眼。

片断三十:(背景中班语言活动一一“七色花,’)

(听了故事后,教师提问)

T:“假如你有一朵神奇的七色花,你用这七瓣花做一些什么事情呢?” 片断三十一:(背景大班社会活动一一“交通规则要遵守”) (让幼儿看完一段遵守交通规则的录像后,教师提问)

T:“如果录像里的小朋友不遵守交通规则,将会发生什么?” 片断三十二:(背景小班美术活动一一“好看的树叶画”

(教师出示各种用树叶塑造的形象画)

T:‘朋友,看这两片树叶在一起象什么”

4.引发幼儿对教学内容所涉及的人物、事件进行评价的提问

此类提问主要指向引导幼儿对教学内容中所涉及的人物或事件作出评价,这类提问是能力性提问,意在培养幼儿判断能力,提出自己的“见解”。

片断三十三:(背景中班社会活动—“谁对谁不对”)

(给幼儿看两个情景片段:一个讲卫生的孩子和一个不讲卫生的孩子)

T:“你认为谁是讲卫生的孩子?他做得对吗?为什么?”

这类提问二般被指向了解幼儿的道德价值判断。一般情况下要求被评价的对象要有具体事例呈现给幼儿,如果要求幼儿评价的内容缺乏具体事例,幼儿的思维难以定向,常常感到不易回答,也触发不了幼儿对此的思考。

5.需要幼儿分析、推理的分析性提问

这类提问主要考察的是幼儿对事物间因果联系的理解、对事物的概括以及演绎能力,它往往是用“为什么”“表现在哪儿”这类疑问引出。要回答此类问题需要幼儿对所接受或记忆的资料、信息作出分析或统整。

片断三十四:(背景中班看图讲述一一“春天,’)

(幼儿描述图片内容)

T:“这幅画画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 T:“你们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片断三十五:〔背景大班科学活动一一“会唱歌的杯子,’)

(提供给幼儿不同材料制造的不同形状大小的杯子,请幼儿用筷子敲击的方式来探讨其中的秘密,幼儿发现敲击出来的声音不一样) T:为什么不一样呢?

:一个杯子,可不可以敲出两种不同的声音?

6.意在要求幼儿寻找解决办法的问题解决型提问

这类提问考察的是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属于高认知层次的,对于其

问题的抛出,不仅需要幼儿进行分析、推理,还需要再此基础上找到解决办法。而且,此类问题并无单一性质的标准答案。其提问语里经常包含“怎么办?”“如何做”这样的疑问词。

片断三十六:(背景’大班语言活动一一小动物的伞,’)

(教师讲述故事一小节后提问)

:“小鸟和蚂蚁都找到了伞,其它的小动物还没有伞,怎么办?” 片断三十七:(背景中班科学活动

(教师提供了回形针、牙签、绳子、珠子、夹子“连接”)

、纸张、固体胶、插塑玩具等物品,幼儿尝试用多种方法连接所给材料后,教师与幼儿讨论了绳子可以将珠子连在一起后,提问) T:“还有其他的方法连接两粒珠子吗?”

以上六种提问语策略的具体执行方式对于幼儿的思维发展价值各有不同,应视幼儿年龄、当次教学内容不同而灵活选用。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主体阶段,教师采用的提问语是多种策略的结合,不少教师会根据教学内容的内在联系,设计以疑引疑、环环相扣的一系列问题进行提问。

片断三十八:(大班主题活动一一“方形王国”)

(幼儿人手一块方形泡沫地垫,教师以到方形世界旅游为导入进入活动)

T:“我们来到了方形王国城堡外面了、,国王说要达‘方形世界,,需要闯三关。这三关一定要小朋友们相互合作才能完成。你们有信心闯

过吗?”

C:“有!,,

T:“一大片水坑挡住了去路,国王要求才能不弄湿鞋子又能过水坑,我们该怎么办?”

Cl:“架桥”

CZ:“坐船过去,,C3:“铺一条小路,,

T:‘,/J“朋友想到的办法真多,哪种方法更好呢?要注意水坑的水比较浅,船可以行走吗?

“不能,船会漂不起来”

“还是架桥过去吧”

T:“架桥过去可以吗?要花多长时间才能架好一座桥啊?” “最好还是铺一条小路过去就可以了”

“我们可以用我们的垫子铺一条路”

(幼儿铺路过关,来到“山洞”前,过第二关)

三、对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结束阶段教师指导语策略的分析

集体教学活动的结束阶段,是指集体教学活动当次的教学内容或任务的终结阶段。在这个阶段教师所使用的教学指导语通常被称之为结束语。结束语又叫断课语、结尾语,它是课堂教学将要结束时,教师在进行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与技能进行及时的总结、巩固、扩展、延伸与迁移的教学活动时所用的语言。在幼儿园的集体教学活动中,结束语也一样是被用来归纳总结活动内容,便于幼儿加强记忆,巩固知识、技能,或者对幼儿在当次活动获得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进行扩

展、延伸与迁移。

幼儿教师在集体教学活动结束阶段使用的教学指导语策略主要有归纳总结式结束语、衔接式结束语、扩展延伸式结束语。

(一)归纳总结式语言

归纳总结式语言,就是在教学活动的结束阶段,教师把教学内容作简单的、概括性的归纳总结的语言。这种结束语旨在加深幼儿对本次活动内容的印象,提高认识,加强记忆,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巩固幼儿的所学,促进幼儿将其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果中去。它可以是教师的独白,也可以是由教师提问幼儿进行或师生共同讨论完成。

片段四十一:(背景大班科学活动一一“哺乳动物和卵生动物”) T:“今天我们知道了原来从妈妈肚子里出来的,很小的时候要喝妈妈的奶才能长大的动物是哺乳动物。而从蛋里钻出来的,并且靠吃食物长大的动物就是卵生动物。”

片段四十二:(背景中班数理活动一一“认识图形”)

T:“今天,我们认识了哪几种图形?”

C:“四边形、圆形、三角形”

T:“对了,我们今天认识了四边形、圆形和三角形,还在我们的教室里找到了这些形状,以后我们还要到图形家族中学习更多的图形.今天就学到这里了。”

片段四十三:(背景小班社会活动一一“帮玩具找家”)

T:“小朋友们要记住:我们小一班的玩具也都有自己的家,小朋友拿

出来的玩具,要记得把它送回它自己的家。”

三个片段中的结束语都对当次活动的内容做了提炼,点出了当次活动目标中幼儿要掌握的重点,是对当次活动的再现。片段四十一和四十三中教师采取的都是独白的形式的总结,对当次活动内容进行了概括和梳理。片段四十二是以提问形式引导幼儿回忆教学内容,从而总结当次活动内容。这类结束语比较容易组织,不需要特别的言语准备,只须把当次活动内容的要点和需要幼儿获得的知识、技能或态度情感强调一遍就可以了。它对教师最大的要求就是教师要对当次活动内容的要点和目的有清晰的认识,并且在表述时,要注意突出目的,概括重点。

(二)衔接式的语言

在幼儿园教育中,总是把幼儿在园的一日生活划分为相对固定的各个环节,以培养幼儿的生活常规。这样一来,在教学活动的结束阶段,就有老师考虑到下一活动环节的导入,也就自觉或不自觉地采用了一种衔接式的语言作为结束语。

衔接式的语言是指那些既概括了本次教学活动内容的重点,又为进入下一个生活环节理下伏笔的语言,它主要是给幼儿以心理上的准备。 片断四十四:(背景中班语言活动一一风娃娃的旅行)

T:“听完风娃娃的旅行故事,我们知道了风对人们既有好处,又有害处。现在我们到外面去找一找,风在哪里?吹在身上什么感觉?” (幼儿跟随教师到户外活动)

片断四十五:(背景小班语言一一“小小手”)

T:“哇,小朋友都有一双能干的小手,为了表扬我们的小小手,我们去给小小手洗个澡,把它洗得干干净净。”

(带幼儿去洗手,因为接下来是吃水果的时间)

在片段四十四中,由于活动结束时,已经到了户外活动时间,教师也就顺势用“到户外找风”为由将幼儿带到了户外,教师的这一结束语不仅不留痕迹地将幼儿引领到了下一生活环节,也为幼儿下个环节的活动提出了任务,以便于在随后的户外活动中,孩子们开始尝试着如何去找风;片断四十五中教师则采用拟人化的语言把幼儿顺利带入下一环节。这类结束语要求衔接自然,教师在使用过程中注意将话题保持一致性,陈述对象前后一致,这样衔接才得体。

(三)扩展延伸式的语言

这种结束语就是在教学结束时,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特点和幼儿的认识基础,因势利导,将活动内学习延伸到活动外,启发幼儿将教学活动所获迁移到生活实际中,在实际中运用教学中获得的知识、技能,采纳教学中提倡的态度、情感。

片断四十六:(背景大班音乐活动春天里来)

T:“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歌是老歌,你们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也会唱,只是歌词有些不一样。回家后,你们可以教他们唱唱我们的歌,还可以和他们合作演唱。”

片断四十七:(中班科学活动一一“蚕宝宝的食物”)

T:“我们通过实验,知道蚕宝宝最喜欢吃的是桑叶,有些小朋友认为

蚕宝宝是用鼻子靠嗅觉找到桑叶的,有些小朋友认为蚕宝宝是用眼睛靠视觉找到桑叶的,还有些小朋友认为蚕宝宝是用它的触角靠触觉来寻找食物的。到底蚕宝宝是通过什么方法来寻找到食物的呢?请小朋友把这个问题带回家跟爸爸妈妈一起谈论.”

片断四十八:(背景社会活动一一“我会折衣服了”)

T:“小朋友今天学会了折衣服的本领,回到家了记得用这个本领帮妈妈折衣服哦!”

上述三个片段中的结束语都对当次活动的任务进行了拓展,这样的结束语,一方面使幼儿由教学活动内学习延伸到了课外,另一方面又激发了幼儿自觉学习的积极性以及探究的兴趣、欲望。这种结束语,需要以某任务为出发点进行扩展;在表述时,要讲究联系性,能够将课内知识和课外知识联系起来、已知的和未知的联系起来。


相关内容

  • 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案例分析
  • 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案例分析 随着<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深入推进,个别活动.小组活动.区域活动作为集体活动的有益补充,日益得到人们的重视.但集体教学作为一种活动方式,在当前很多的幼儿园中仍然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因此,设计与组织集体教学活动,是每一位幼儿教师必备的教学基本功.而如 ...

  • 幼儿园教师舞蹈培训计划
  • 在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中, 人们的生活水平以及文化品质也正在不断提高.其中, 舞蹈教学作为艺术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舞蹈知识与舞蹈技能的培训, 而面对逐渐增多的各类院校, 要想从根本上提高对舞蹈教育的发展, 那么就要以创新的方式进行发展.本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幼儿园教师 ...

  • 论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幼儿参与的发生条件
  • 摘要:集体教学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一直是我国幼儿园教育的主要形式,集体教学的质量关系到幼儿园教育的质量,也同样关系到我国整个幼儿教育的质量和幼儿的发展.在集体教学活动中,幼儿参与是提升教学效果的关键,也是评价幼儿园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本文就从幼儿参与的视角来对集体教学活动进行研究,并提出:集体教学 ...

  • 游戏化学习在幼儿集体教学中的运用
  • 三皇五帝时代,大禹治水的故事广为流传.上古时代人们就已经深谙"宜疏不宜堵"的大道至理,这里的"疏"表示疏通.引导意识,大禹就是通过疏通.引导的方法,治理了罕见的大洪水.其实现代的幼儿教育亦是如此.爱玩是每个孩子的天性,特别是幼儿的集体教学中,想要维持基本的纪律 ...

  • 不同教学活动形式的特点及运用
  •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要灵活运用集体.小组.个别活动等形式.目前, 在幼儿园常用的教学活动形式主要是集体.小组.区域活动, 这三种形式各有其特点, 适合于不同教育内容和教学需要.作为教师, 要学会分析.判断, 采用恰当的教育形式, 而不是盲目跟随当前的潮流. 首先, 我们要明确教学 ...

  • 幼儿园单元主题活动集体备课初探
  • 当前教育的发展,素质教育的深入,幼儿园单元式的主题活动占了幼儿园活动课程的主阵地.这种单元主题活动在给教师很大的发挥和发展空间的同时也给老师们带来了更大的挑战,而活动中幼儿获得更多发展提高完全取决于教师组织教学活动前的充分备课.新的形势.新的教育对备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提高备课的效益,这就要求我 ...

  • 暑期备课计划
  • 岳楼小学2014年暑期备课活动计划 为进一步加强我校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升我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帮助广大教师正确解读新课程标准,深度理解和把握教材内容,进一步提高课程执行力, 根据张店乡中心校工作安排,2014年暑假我校开展全校教师备课活动. 一.时间安排: 全乡暑期备课时间统一安排在8月22日-8 ...

  • 优化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
  • 优化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有效促进幼儿自我发展 集体教学活动是在教师的带领.指导下,全班孩子一起进行的有计划.有目标的学习活动.由于集体教学受组织化.结构化.统一化等形式的约束,因此,近年来,随着幼儿园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小组活动.自主性个别活动等教学形式以其"幼儿自由空间大,个性发展好&qu ...

  • 第三章 幼儿数学教育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 第三章 幼儿数学教育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活动的设计与组织的一般策略. 2.合理设计和组织学前儿童正规数学教育活动. 3.合理设计和组织主题活动中的数学教育活动. 4.合理设计和安排日常生活及区域活动中的数学活动. 重点: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活动的设计与组织的一般策 ...

  • 浅谈如何保证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 2010年第6期(教学研 究) 浅谈如何保证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肖荷香* 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是幼儿园的活动之一.幼儿园的集体教学活动时间占幼儿园的活动时间比例较小,但它有其他活动不可替代的价值.首先从我国现在幼儿园的师幼比来看,集体教学活动能经济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其次,集体教学活动能集中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