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名胜区内村庄人居环境提升策略

  摘要:连云港花果山景区内存在大量村庄,这些村庄由于地处风景名胜区内,对风景名胜区的资源、环境保护产生了重要影响,风景名胜区的发展也影响着村庄人居环境的改善和提升。本文以花果山乡前云村为例,通过背景梳理、实地调研、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从村庄空间规划、建筑风貌、绿化、产业结构等方面研究其人居环境,提出改善措施,以期为风景名胜区内村庄人居环境提升提供借鉴。

  关键词:风景名胜区;村庄;人居环境;花果山

  中图分类号:F3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165(2013)02-0095-09

  我国大部分风景名胜区(以下简称风景区)有相当数量的村庄和居民存在,而且存在由来已久。作为风景区内的特殊资源,应体现其景观价值,与风景区风貌和谐一致,而不得随意开发。丁洪:《风景名胜区保护建设之我见》,《中国园林》,2002年第1期。

  从现状来看,风景区内村庄由于受到更多的制约,经济发展一般比较落后,村容面貌不佳,村庄的发展应充分利用新农村建设的政策和经济支持,改善村庄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提升风景区形象;同时,在不损害风景区资源的情况下合理利用资源,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提高村民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质,形成风景区与村庄和谐发展的局面。

  花果山风景区地处江苏省连云港市新浦区,是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景区面积12.8km2,规划面积110km2(图1)。景区因古典名著《西游记》而著称于世,拥有极具文史价值的郁林观石刻和建于北宋的阿育王塔(图2),近几年景区管理处加大绿化美化力度,力图将花果山改造提升为“四季好花常开、八节鲜果不绝”的人间仙境。

  花果山乡前云村是风景区内较有代表性的村庄,村庄依山傍水,景观资源较多,景观的可塑性与发展空间较大。但与景区建设发展不协调的是,花果山景区内村庄在人居环境方面普遍存在着一些不合理问题,村庄人居环境没有得到提升,制约着风景区的资源保护与建设发展。

  本文以花果山乡前云村为例,探讨了村庄人居环境现状,并提出了改善措施,对其人居环境做总体提升,使村庄与风景区的发展相协调,使前云村成为花果山景区的一个辅助的接待地与门户形象。

  一、前云村经济发展现状

  根据《江苏统计年鉴2012》(以下简称《年鉴》)中2011 年的统计数据,连云港市地区生产总值1410.52亿元,总量居全省第十二位但增长幅度居全省第三位,通过对2002至2011的10年江苏省和连云港市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方面的统计分析,可知两者均呈稳步增长的发展趋势。从2002年至2011年间,江苏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以年均10%左右的速度增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以5%~12%的速度增长。连云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以12%~17%的速度增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以7%~20%的速度增长,但经济发展水平依然落后于全省平均水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差异值2008年以前明显高于省平均值的差异值,2008年后低于省平均值的差异值。

  前云村村民年人均纯收入9800元,略高于全市农民人均收入平均水平经济数据来源:江苏统计年鉴(2012),http://www.jssb.gov.cn/jstj/jsnj/2012/nj20/nj2007.htm。(表1),村集体年经营收入2万元,村主导产业为茶叶种植、果树种植。经营模式一般采用自产自销的形式。将前云村经济发展状况与全市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相比,没有明显优势,村庄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经济发展动力不足。作为花果山风景区内村庄,景区的不断发展并没有明显带动村庄的发展,景区对村庄发展的辐射力度不够,相关的特色产业、旅游服务业、乡村旅游等能促进村庄发展的产业形势、营销模式没有被利用起来,导致村庄发展缺乏活力与动力。

  二、前云村人居环境现状

  (一)区位及周边环境

  前云村位于连云港市花果山乡,位于花果山风景区东北部,西邻大村水库风景区、北小庄、海清寺。南邻河西庄,村庄位于花果山景区之中,区位条件优越,依山傍水独具特色,交通方便。前云村西部有景区知名古建筑――阿育王塔,阿育王塔对前云村的景观格局产生极大的影响,从村庄各处可以远眺塔身(图3)。

  从图3中可以看出,前云村位于新浦市区与花果山景区的中部,处于一个过渡地带,这决定了前云村在花果山景区当中的特殊地位――它应成为由市区向景区景观过渡的一个节点、中转站,但村庄这一功能有待挖掘。

  (二)村庄布局

  村庄所处位置为山地,因此,村庄布局随形就势,建筑布局依托等高线走向依次排开,并顺应地形,向山谷方向延伸,道路依等高线而建设,两条水沟发源于东面云台山脉上的石库门水库,从村庄穿过,东西走向,高差较大,最后汇入村西侧大村水库。北部有另一条水沟自山脉而下,亦呈东西走向流经村庄汇入大村水库。村沟限定着村庄的布局,将村庄划分为北、中、南三个部分,村庄被分成八个组,呈簇团状分布。

  (三)内部空间形态

  前云村为典型山地村庄,内部空间高差较大。

  村庄建筑用地紧凑,建筑之间的空间狭窄,具有明显的山地村庄布局特征。由于地形的限制,建筑的排布顺应等高线的排布方向,村庄街巷形态,受村庄布局影响,街巷形态与建筑的排布方式相呼应,街巷道路高差较大,呈现东高西低的特点。区别于平原地区正交网格状的街巷空间,形成的内部路网呈不规则式(图4),村庄道路与街巷的路面质量现状较差,水泥路面破损较严重,有些街巷路面材料仍为泥土质,严重影响村内景观与村庄形象,也不利于村民出行。村庄拥有特色的公共活动空间(如位于村庄南部的古银杏老君堂活动空间、知青大礼堂庭院),拥有牌坊等建筑,但现状较为破败,应当对其加以利用,不仅作为村民活动场所,也应当拥有能够满足乡村旅游发展的服务功能。

  古银杏老君堂活动空间是自然式小游园,因其有千年古银杏而在村庄一带小有名气,银杏已被定为连云港市古树名木并加以重点保护,目前归花果山景区管理处管理(图5)。作为景区景观的一部分,古银杏老君堂活动空间是村民重要公共活动场地,通过空间南边水域可眺望花果山山脉,老君堂活动空间场地地面材质为泥土质,树坛石质围边破损情况严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村民活动与整体景观的呈现。作为景区的一部分,老君堂活动空间没有得到良好的规划,与景区的发展脱节。   知青大礼堂与老年活动中心、村部皆为20世纪70年代知青下放时期的老建筑,三者所围合的空间形成一个公共活动场地,位于村中心地带,地势平坦,地理位置优越,但由于缺乏规划,大部分区域被菜地占据,或杂草丛生,在公共活动方面使用性不强(图6)。

  (四)村庄建筑的总体特征

  建筑风貌特色有待彰显,由于地处山地,早期(20世纪70年代以前)民居建筑以山上石材为建筑原料建制房屋外墙,特色较为明显,但有些老房子亟待维修与保护。80年代之后新建民居混居其中,多采用砖、混凝土等材料建制房屋,并且外墙面饰面风格不协调,导致整个村庄建筑风格不协调、鱼龙混杂,这不仅存在于建筑与建筑之间,也存在于同一栋建筑之间。有些建筑外墙面需要清洗与维护或增设墙面绿化(尤其是知青大礼堂、知青宿舍、50年代老建筑)。这对于提升整个花果山风景区的景观形象也有裨益。

  (五)村内市政设施状况

  村供水管网建于1989年,排水管网建于1989年,垃圾环卫设施与污水处理设施建于2009年,主要道路硬质化率100%。 垃圾处理设施与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薄弱有待加强(图7)。

  (六)绿化现状

  现状民居宅前屋后多采用乡土树种银杏、樱桃、杏树、青桐进行绿化,产生了一定的经济效益,道路绿化相对薄弱,没有进行统一规划,滨水植物较少,而且分布杂乱,民居绿化植物种类较为丰富,常见的有月季、虞美人、金银花、南天竹等,但不注重搭配。

  (七)农民对于村庄环境的认知

  该村每年都会开展村庄环境整治工作,近五年建设和环境整治工作投入347万元,在生活垃圾处理、乱堆乱放整理、河道沟塘疏浚、公共设施配套、绿化美化、村庄特色彰显、村庄活力提升等方面取得了成效(图8)。多数村民对村庄环境整治工作表现出不关心或观望的态度,村民对村容村貌有较大的意见,如在垃圾遍地、绿化不良、交通不便、少活动健身场所与公共活动方面有意见(图9),希望村庄环境整治能够力度更大,但村民们大多表示自己无能为力,也有少部分村民表示愿意出钱出力或者参与维护管理。由此可见提高村民在村庄环境整治中的参与度尤为重要。

  从上述现状问题可以看出:前云村景观资源优良,但并没有被很好地整合与利用,缺乏产业化农业发展,缺乏对特色产业的良好经营运作模式,人居环境存在很多问题,整个村庄与风景区建设发展脱节,制约着村人居环境的提升。反过来也对景区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影响景区整体形象。

  三、人居环境改善策略

  鉴于村庄目前的人居环境现状,本文重点研究如何使得人居环境更好地与花果山风景区相协调,如何提升村庄整体的景观结构、景观质量,以及如何借助风景区的辐射影响来带动村民增收,发展有特色的、与旅游相关的产业等。

  从整体层面来讲,前云村处于市区向景区的过渡地带,对于村庄发展的定位要有明确的思路,因村庄本身拥有较好的自然风光、名木古树、较为有特色的活动空间而有能力成为景区的一个重要的中转站。作为连接市区与景区的重要节点,应处理好旅游接待功能与居住功能之间的关系,对于村庄的布局本身来说,一定的统一规划是必要的,不仅仅体现在对建筑传统风貌的统一(如西递宏村等著名旅游村庄),也体现在对建筑传统的保护与修缮,对特色街巷的生态化处理与景观设计。一定的旅游接待设施的建设是必要的,但不主张大规模的扩建,避免村庄传统风貌的衰退,应控制村庄边界,适当限制村庄建设用地,处理好村庄与山体、水库、景区的关系,保护农业用地与水域。

  (一)对水资源、特色空间、建筑街巷的提升

  村沟是前云村代表性景观之一,水沟穿村庄而过,对村内景观效果有很大的影响,目前村沟水质较差,景观效果不佳,在对其清污的同时,要对水沟的驳岸进行生态性设计,将生态型景观融入村庄,提升村庄的形象。

  保护老君堂特色空间,增加绿化,对其进行规划设计,保护千年银杏大树。设计过程中以保护为主、设计为辅,使老君堂活动空间焕然一新。建议将裸露泥土地改为青砖铺地,这样既做到了在形式上古朴,也同时达到了生态要求。一改原先硬质驳岸的形式,在驳岸与水存在较大高差的情况下增加种植土,变垂直驳岸为缓坡亲水自然式驳岸,并在适当地方增设亲水平台。在老君堂周围可设置旅游服务设施,如农家乐餐饮、宾馆、旅游服务中心等等,以此让村庄成为花果山景区的良好衔接(图10)。

  知青大礼堂为村部所在地,其庭院空间与村部、老年活动中心相连,是村内人群集中之地。此处应主要满足村内居民活动休憩,改造成小游园的形式,给予较多的硬质活动场地,通过不同高差花坛的组合来丰富游园空间变化,种植乡土乔木,增设树池围椅,使游园成为可游可憩、可观可赏的特色村民活动空间(图11)。

  知青大礼堂等旧建筑虽然实用性不强,但其特色仍是很明显,有些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老民居建筑在风貌上颇具特色,能够反映当地的传统民居特点,对于这些建筑,应予以保护和修缮,保护其传统风貌要进行保留,对现有相对较新的建筑如90年代、2000年以后的民居建筑在外墙饰面上尽量做到风格协调,有些单调的外墙面建议增加垂直绿化,或进行清洗、粉刷。

  整修破损的水泥路面,提高路面质量。街巷道路多为泥土路形式,可做成生态路面如铺设渗水砖、青砖等富有乡间气息的路面,提升街巷的景观质量。

  (二)完善村内市政设施

  目前村内污水垃圾处理等相关市政设施不完备,居民生活污水直接排进水沟中,再从水沟中排入大村水库,严重影响水库水体质量与景观。作为景区的一部分,市政设施是否完善影响着景区的整体形象,改造中在村内居民点安放垃圾桶、建立垃圾收运制度、增加保洁人员,按照景区管理的标准进行市政设施的管理与机制的完善。

  (三)绿化改造

  在村庄主要道路上增加行道树绿化,增加绿荫,提升村庄主要道路的景观形象,应使用乡土树种如樱桃、银杏、梧桐、杏树等分支点较高的乔木进行绿化(图12、图13)。

  摘要:连云港花果山景区内存在大量村庄,这些村庄由于地处风景名胜区内,对风景名胜区的资源、环境保护产生了重要影响,风景名胜区的发展也影响着村庄人居环境的改善和提升。本文以花果山乡前云村为例,通过背景梳理、实地调研、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从村庄空间规划、建筑风貌、绿化、产业结构等方面研究其人居环境,提出改善措施,以期为风景名胜区内村庄人居环境提升提供借鉴。

  关键词:风景名胜区;村庄;人居环境;花果山

  中图分类号:F3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165(2013)02-0095-09

  我国大部分风景名胜区(以下简称风景区)有相当数量的村庄和居民存在,而且存在由来已久。作为风景区内的特殊资源,应体现其景观价值,与风景区风貌和谐一致,而不得随意开发。丁洪:《风景名胜区保护建设之我见》,《中国园林》,2002年第1期。

  从现状来看,风景区内村庄由于受到更多的制约,经济发展一般比较落后,村容面貌不佳,村庄的发展应充分利用新农村建设的政策和经济支持,改善村庄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提升风景区形象;同时,在不损害风景区资源的情况下合理利用资源,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提高村民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质,形成风景区与村庄和谐发展的局面。

  花果山风景区地处江苏省连云港市新浦区,是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景区面积12.8km2,规划面积110km2(图1)。景区因古典名著《西游记》而著称于世,拥有极具文史价值的郁林观石刻和建于北宋的阿育王塔(图2),近几年景区管理处加大绿化美化力度,力图将花果山改造提升为“四季好花常开、八节鲜果不绝”的人间仙境。

  花果山乡前云村是风景区内较有代表性的村庄,村庄依山傍水,景观资源较多,景观的可塑性与发展空间较大。但与景区建设发展不协调的是,花果山景区内村庄在人居环境方面普遍存在着一些不合理问题,村庄人居环境没有得到提升,制约着风景区的资源保护与建设发展。

  本文以花果山乡前云村为例,探讨了村庄人居环境现状,并提出了改善措施,对其人居环境做总体提升,使村庄与风景区的发展相协调,使前云村成为花果山景区的一个辅助的接待地与门户形象。

  一、前云村经济发展现状

  根据《江苏统计年鉴2012》(以下简称《年鉴》)中2011 年的统计数据,连云港市地区生产总值1410.52亿元,总量居全省第十二位但增长幅度居全省第三位,通过对2002至2011的10年江苏省和连云港市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方面的统计分析,可知两者均呈稳步增长的发展趋势。从2002年至2011年间,江苏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以年均10%左右的速度增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以5%~12%的速度增长。连云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以12%~17%的速度增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以7%~20%的速度增长,但经济发展水平依然落后于全省平均水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差异值2008年以前明显高于省平均值的差异值,2008年后低于省平均值的差异值。

  前云村村民年人均纯收入9800元,略高于全市农民人均收入平均水平经济数据来源:江苏统计年鉴(2012),http://www.jssb.gov.cn/jstj/jsnj/2012/nj20/nj2007.htm。(表1),村集体年经营收入2万元,村主导产业为茶叶种植、果树种植。经营模式一般采用自产自销的形式。将前云村经济发展状况与全市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相比,没有明显优势,村庄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经济发展动力不足。作为花果山风景区内村庄,景区的不断发展并没有明显带动村庄的发展,景区对村庄发展的辐射力度不够,相关的特色产业、旅游服务业、乡村旅游等能促进村庄发展的产业形势、营销模式没有被利用起来,导致村庄发展缺乏活力与动力。

  二、前云村人居环境现状

  (一)区位及周边环境

  前云村位于连云港市花果山乡,位于花果山风景区东北部,西邻大村水库风景区、北小庄、海清寺。南邻河西庄,村庄位于花果山景区之中,区位条件优越,依山傍水独具特色,交通方便。前云村西部有景区知名古建筑――阿育王塔,阿育王塔对前云村的景观格局产生极大的影响,从村庄各处可以远眺塔身(图3)。

  从图3中可以看出,前云村位于新浦市区与花果山景区的中部,处于一个过渡地带,这决定了前云村在花果山景区当中的特殊地位――它应成为由市区向景区景观过渡的一个节点、中转站,但村庄这一功能有待挖掘。

  (二)村庄布局

  村庄所处位置为山地,因此,村庄布局随形就势,建筑布局依托等高线走向依次排开,并顺应地形,向山谷方向延伸,道路依等高线而建设,两条水沟发源于东面云台山脉上的石库门水库,从村庄穿过,东西走向,高差较大,最后汇入村西侧大村水库。北部有另一条水沟自山脉而下,亦呈东西走向流经村庄汇入大村水库。村沟限定着村庄的布局,将村庄划分为北、中、南三个部分,村庄被分成八个组,呈簇团状分布。

  (三)内部空间形态

  前云村为典型山地村庄,内部空间高差较大。

  村庄建筑用地紧凑,建筑之间的空间狭窄,具有明显的山地村庄布局特征。由于地形的限制,建筑的排布顺应等高线的排布方向,村庄街巷形态,受村庄布局影响,街巷形态与建筑的排布方式相呼应,街巷道路高差较大,呈现东高西低的特点。区别于平原地区正交网格状的街巷空间,形成的内部路网呈不规则式(图4),村庄道路与街巷的路面质量现状较差,水泥路面破损较严重,有些街巷路面材料仍为泥土质,严重影响村内景观与村庄形象,也不利于村民出行。村庄拥有特色的公共活动空间(如位于村庄南部的古银杏老君堂活动空间、知青大礼堂庭院),拥有牌坊等建筑,但现状较为破败,应当对其加以利用,不仅作为村民活动场所,也应当拥有能够满足乡村旅游发展的服务功能。

  古银杏老君堂活动空间是自然式小游园,因其有千年古银杏而在村庄一带小有名气,银杏已被定为连云港市古树名木并加以重点保护,目前归花果山景区管理处管理(图5)。作为景区景观的一部分,古银杏老君堂活动空间是村民重要公共活动场地,通过空间南边水域可眺望花果山山脉,老君堂活动空间场地地面材质为泥土质,树坛石质围边破损情况严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村民活动与整体景观的呈现。作为景区的一部分,老君堂活动空间没有得到良好的规划,与景区的发展脱节。   知青大礼堂与老年活动中心、村部皆为20世纪70年代知青下放时期的老建筑,三者所围合的空间形成一个公共活动场地,位于村中心地带,地势平坦,地理位置优越,但由于缺乏规划,大部分区域被菜地占据,或杂草丛生,在公共活动方面使用性不强(图6)。

  (四)村庄建筑的总体特征

  建筑风貌特色有待彰显,由于地处山地,早期(20世纪70年代以前)民居建筑以山上石材为建筑原料建制房屋外墙,特色较为明显,但有些老房子亟待维修与保护。80年代之后新建民居混居其中,多采用砖、混凝土等材料建制房屋,并且外墙面饰面风格不协调,导致整个村庄建筑风格不协调、鱼龙混杂,这不仅存在于建筑与建筑之间,也存在于同一栋建筑之间。有些建筑外墙面需要清洗与维护或增设墙面绿化(尤其是知青大礼堂、知青宿舍、50年代老建筑)。这对于提升整个花果山风景区的景观形象也有裨益。

  (五)村内市政设施状况

  村供水管网建于1989年,排水管网建于1989年,垃圾环卫设施与污水处理设施建于2009年,主要道路硬质化率100%。 垃圾处理设施与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薄弱有待加强(图7)。

  (六)绿化现状

  现状民居宅前屋后多采用乡土树种银杏、樱桃、杏树、青桐进行绿化,产生了一定的经济效益,道路绿化相对薄弱,没有进行统一规划,滨水植物较少,而且分布杂乱,民居绿化植物种类较为丰富,常见的有月季、虞美人、金银花、南天竹等,但不注重搭配。

  (七)农民对于村庄环境的认知

  该村每年都会开展村庄环境整治工作,近五年建设和环境整治工作投入347万元,在生活垃圾处理、乱堆乱放整理、河道沟塘疏浚、公共设施配套、绿化美化、村庄特色彰显、村庄活力提升等方面取得了成效(图8)。多数村民对村庄环境整治工作表现出不关心或观望的态度,村民对村容村貌有较大的意见,如在垃圾遍地、绿化不良、交通不便、少活动健身场所与公共活动方面有意见(图9),希望村庄环境整治能够力度更大,但村民们大多表示自己无能为力,也有少部分村民表示愿意出钱出力或者参与维护管理。由此可见提高村民在村庄环境整治中的参与度尤为重要。

  从上述现状问题可以看出:前云村景观资源优良,但并没有被很好地整合与利用,缺乏产业化农业发展,缺乏对特色产业的良好经营运作模式,人居环境存在很多问题,整个村庄与风景区建设发展脱节,制约着村人居环境的提升。反过来也对景区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影响景区整体形象。

  三、人居环境改善策略

  鉴于村庄目前的人居环境现状,本文重点研究如何使得人居环境更好地与花果山风景区相协调,如何提升村庄整体的景观结构、景观质量,以及如何借助风景区的辐射影响来带动村民增收,发展有特色的、与旅游相关的产业等。

  从整体层面来讲,前云村处于市区向景区的过渡地带,对于村庄发展的定位要有明确的思路,因村庄本身拥有较好的自然风光、名木古树、较为有特色的活动空间而有能力成为景区的一个重要的中转站。作为连接市区与景区的重要节点,应处理好旅游接待功能与居住功能之间的关系,对于村庄的布局本身来说,一定的统一规划是必要的,不仅仅体现在对建筑传统风貌的统一(如西递宏村等著名旅游村庄),也体现在对建筑传统的保护与修缮,对特色街巷的生态化处理与景观设计。一定的旅游接待设施的建设是必要的,但不主张大规模的扩建,避免村庄传统风貌的衰退,应控制村庄边界,适当限制村庄建设用地,处理好村庄与山体、水库、景区的关系,保护农业用地与水域。

  (一)对水资源、特色空间、建筑街巷的提升

  村沟是前云村代表性景观之一,水沟穿村庄而过,对村内景观效果有很大的影响,目前村沟水质较差,景观效果不佳,在对其清污的同时,要对水沟的驳岸进行生态性设计,将生态型景观融入村庄,提升村庄的形象。

  保护老君堂特色空间,增加绿化,对其进行规划设计,保护千年银杏大树。设计过程中以保护为主、设计为辅,使老君堂活动空间焕然一新。建议将裸露泥土地改为青砖铺地,这样既做到了在形式上古朴,也同时达到了生态要求。一改原先硬质驳岸的形式,在驳岸与水存在较大高差的情况下增加种植土,变垂直驳岸为缓坡亲水自然式驳岸,并在适当地方增设亲水平台。在老君堂周围可设置旅游服务设施,如农家乐餐饮、宾馆、旅游服务中心等等,以此让村庄成为花果山景区的良好衔接(图10)。

  知青大礼堂为村部所在地,其庭院空间与村部、老年活动中心相连,是村内人群集中之地。此处应主要满足村内居民活动休憩,改造成小游园的形式,给予较多的硬质活动场地,通过不同高差花坛的组合来丰富游园空间变化,种植乡土乔木,增设树池围椅,使游园成为可游可憩、可观可赏的特色村民活动空间(图11)。

  知青大礼堂等旧建筑虽然实用性不强,但其特色仍是很明显,有些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老民居建筑在风貌上颇具特色,能够反映当地的传统民居特点,对于这些建筑,应予以保护和修缮,保护其传统风貌要进行保留,对现有相对较新的建筑如90年代、2000年以后的民居建筑在外墙饰面上尽量做到风格协调,有些单调的外墙面建议增加垂直绿化,或进行清洗、粉刷。

  整修破损的水泥路面,提高路面质量。街巷道路多为泥土路形式,可做成生态路面如铺设渗水砖、青砖等富有乡间气息的路面,提升街巷的景观质量。

  (二)完善村内市政设施

  目前村内污水垃圾处理等相关市政设施不完备,居民生活污水直接排进水沟中,再从水沟中排入大村水库,严重影响水库水体质量与景观。作为景区的一部分,市政设施是否完善影响着景区的整体形象,改造中在村内居民点安放垃圾桶、建立垃圾收运制度、增加保洁人员,按照景区管理的标准进行市政设施的管理与机制的完善。

  (三)绿化改造

  在村庄主要道路上增加行道树绿化,增加绿荫,提升村庄主要道路的景观形象,应使用乡土树种如樱桃、银杏、梧桐、杏树等分支点较高的乔木进行绿化(图12、图13)。


相关内容

  • 甘肃省村庄规划编制导则
  • 甘肃省村庄规划编制导则(试行) 甘肃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二〇一四年五月 目 录 第一部分 总则 ...................................................................................................... ...

  • 永嘉县域总体规划公示
  • <永嘉县域总体规划(2006-2020)> 一. 规划概况 为了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我县城乡一体化进程,优化配置城乡空间资源,促进县域经济持续.协调.健康发展,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和改进城乡规划工作的要求和市政府有关指示精神,我县于2007年7月委托浙江省城乡规划研究设计院和县规划设计 ...

  • 济南南部山区规划文本
  • 济南市南部山区保护与发展规划 文本 2009年12月 第一章 总则 第1条 规划背景 南部山区是济南市重要的生态和水源涵养区.2001年济南市人民政府批准建设济南南部山区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2002年山东省将该区域列入省级生态功能保护区:2003年6月26日,山东省委常委扩大会议原则同意<济南 ...

  • 园林法规论文
  • 风景园林法规的应用 [摘要] 近些年来,我国在园林法规立法方面,虽然进行了大量的实践活动,但仍有一些问题值得我们思考.本文主要提出了现在园林法规的现实应用以及一些现存问题.城市园林法规建设应逐步法制化.系统化,通过改进和完善现有园林法规,为园林绿化建设提供全面的法律制度保障. [关键词] 园林法规 ...

  • 大秦岭西安段的生态环境保护
  • 大秦岭西安段的生态环境保护昨日取得重大突破,<大秦岭西安段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及<大秦岭西安段保护利用总体规划>顺利通过了国家级专家组的评审.与会专家一致认为,这两部规划的实施,标志着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发展已经进入到"绿色.生态.低碳"的新阶段. 未来10年 ...

  • 河北省镇.乡和村庄规划编制导则(试行)
  • 河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印发<河北省镇.乡和村庄规划编制导则>(试行)的通知 (冀建村[2010]130号) 各设区市城乡规划局.住房和城乡建设(建设)局: 为有效指导全省镇.乡和村庄规划编制工作,依据国家和我省有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我厅组织制定了<河北省镇.乡和村庄规划编制 ...

  • 文本结构内容
  • 前言 (表达理念的意向图) 1.项目背景及场地分析 1.1.项目缘起 为了进一步提升苏州市古城区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苏州动物园将从古城区搬出,迁至石湖景区:同时为了推动石湖景区西部区域的建设,提升苏州市中心城市功能品味,景区西部将建集动物园.植物园.游乐园于一体的综合性游赏园. 规划范围: 基地位于国 ...

  • 中国_宁波五龙潭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
  • 中国·宁波五龙潭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 中国·宁波五龙潭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 (送审稿) 鄞县龙观乡人民政府 鄞县风景管理局 浙东旅游科学研究所 二000年七月二十八日 五龙潭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编制领导小组 王宏祥 中共鄞县县委常委 宣传部长 俞 安 鄞县风景 沈 权 中共鄞县龙观乡委员会 书记 芦世泽 ...

  • 河北省风景名胜区条例
  • 河北省风景名胜区条例 (2014年9月26日河北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通过)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风景名胜区管理,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风景名胜资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国务院<风景名胜区条例>和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