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交流.自主探究学习的误区及解决策略

  【摘要】《新课标》强调:"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合作学习自然被引入了课堂。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看似简单,但在教学实践中却不是容易调控的,很容易走进误区,达不到预期的目的。

  【关键词】小组合作 自主探究 主动参与

  【中图分类号】G6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198-02

  新课改以来,在课堂上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教师在讲授一会儿新课后,提出一个问题,马上宣布小组讨论开始。这时就见班级前后四人马上聚在一起,满教室嗡嗡声,小组里每个人都在动嘴,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什么,教师就在自己的讲桌旁看教案。几分钟后,老师一喊"停",学生立即安静下来。然后教师指名让某个小组的成员回答,回答后再问其他小组:"你们的意见和他们一样吗?"其他小组就会大声说:"一样!"接着老师表扬几句:"你们的表现真好,下次继续努力!"至此,合作学习就完成了。

  从这一现象不难看出,这堂课的合作学习还存在很大误区,这种几分钟的讨论,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不能想当然地认为,组建了合作小组后,学生围坐在一起,进行简单的议论,就会出现合作的效应。

  目前,在农村小学的课堂教学中,还有很多教师难以走出这个误区。所以,我想结合自己多年数学教学实践,就合作学习存在的误区及解决的策略谈一些自己的见解。

  误区一:教师主观随意性大

  具体表现在:合作内容选择不当,不论什么问题都拿来合作;合作次数过多,一堂课有几个问题就合作几次;合作时机把握不准,合作时间不足。

  现在有些教师的课堂教学,外行人看着热闹非凡,一节课下来,学生合作少的二、三次,多的五、六次,而且合作的题目往往都是自己思考就能理解的问题。然而课堂时间毕竟有限,致使时间都很短,这样仓促的合作,致使有些学生都还未进入状态,教师就要求学生停止合作,进行全班交流,这样怎能有效达到小组合作效果呢?

  要想改变这一状态,首先,教师备课时要深入研究教材,明确所要体现的新理念。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一定难度,有一定探究和讨论价值,问题要有一定的开放性。"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大量的实践证明,学生只有对所学习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产生继续探究的动力。

  误区二:学生合作意识不强

  在课堂中,经常看到这样一幕: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让学生讨论,教室里马上就会出现一片热烈讨论的场面。但只要稍加注意不难发现,这只是一种表面上的"假热闹",实际上"活而无序"。有的小组两三个人同时抢着发言,你说你的,我说我的,谁也不听谁的;有的小组始终只有一两个人发言,其他人一言不发,只是心不在焉地坐着;有的小组互相推辞,谁也不发言;有的小组借此开小差、说闲话,或者干别的事,小组活动流于形式。

  出现这种现象不外乎两个原因:一是合作小组的组建随意性大,二是小组内人员的分工不明确。

  合作是每个学生在合作小组中满足归属、自尊、自由和娱乐的需要,在合作学习中,合作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合作小组的组建。一个合作进取、分工协作的学习小组,就能很好地开展合作学习、合作交流,更好、更快地完成合作任务,同时使每个成员在合作中都能体验合作成功的愉悦。

  为了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效果,一个合作学习小组以4-6人为宜,并且在一个小组中注意各层次学生的优化组合。比如,让学习基础好的和基础差的一组,性格内向的同学和比较活泼的同学一组,组织能力强的和弱的在一组,这是"异质合作法"。

  再者,还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合作学习不但要发挥组内每个人的作用,还要发挥集体的作用,注意培养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学习活动的习惯,使之能主动参与其中,发挥主体性作用,努力提高学习的效果。

  误区三:评价机制欠佳

  在教学中,教师为鼓励学生合作成功,经常会采用 "小红花"、"五角星"等惯用的鼓励机制加以肯定,但这些方法使用太多,学生司空见惯,也就无所谓了。而更简单的还有诸如:"好的,不错,恩。"这样的评价语。这样的评价单调,乏味,不能达到真正的评价目的。而教师要求小组汇报时,也是常用"谁愿意来说说?"等语句进行询问;对小组汇报的评价也常常是"你们组的合作真好,下次继续努力"、"你们的见解真不错"。等评价方式。;二是偏重于对小组合作学习结果的评价,忽略了对学习过程与方法的评价。

  而这一解决办法完全可以在上面所说的组建小组的基础上进行,可以把各个代表小组名字的的图挂在后面黑板上,营造一种精神家园,哪个小组表现的好就在对应的图片下给予相应的鼓励方式,让小组之间的竞争看得见。

  总之,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一种主要学习方式,我们在结合课堂教学实际实施时,会遇到很多困难。但我相信,只要我们从实际出发,把握好教材,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注意引导学生把个体独立的思考,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展示给大家,并且在探究、讨论中达成一致。同时,不断总结每次合作学习的情况,把握好合作学习的时机与时间,组织好小组分工,确定合适的评价机制,就一定会发挥合作学习的积极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 王坦.《合作学习-原理与策略》.北京:学苑出版社

  [3] 王冬凌,庞国斌.《合作学习的理论与实践》.北京:开明出版社

  [4] 马兰.《合作学习》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摘要】《新课标》强调:"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合作学习自然被引入了课堂。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看似简单,但在教学实践中却不是容易调控的,很容易走进误区,达不到预期的目的。

  【关键词】小组合作 自主探究 主动参与

  【中图分类号】G6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198-02

  新课改以来,在课堂上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教师在讲授一会儿新课后,提出一个问题,马上宣布小组讨论开始。这时就见班级前后四人马上聚在一起,满教室嗡嗡声,小组里每个人都在动嘴,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什么,教师就在自己的讲桌旁看教案。几分钟后,老师一喊"停",学生立即安静下来。然后教师指名让某个小组的成员回答,回答后再问其他小组:"你们的意见和他们一样吗?"其他小组就会大声说:"一样!"接着老师表扬几句:"你们的表现真好,下次继续努力!"至此,合作学习就完成了。

  从这一现象不难看出,这堂课的合作学习还存在很大误区,这种几分钟的讨论,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不能想当然地认为,组建了合作小组后,学生围坐在一起,进行简单的议论,就会出现合作的效应。

  目前,在农村小学的课堂教学中,还有很多教师难以走出这个误区。所以,我想结合自己多年数学教学实践,就合作学习存在的误区及解决的策略谈一些自己的见解。

  误区一:教师主观随意性大

  具体表现在:合作内容选择不当,不论什么问题都拿来合作;合作次数过多,一堂课有几个问题就合作几次;合作时机把握不准,合作时间不足。

  现在有些教师的课堂教学,外行人看着热闹非凡,一节课下来,学生合作少的二、三次,多的五、六次,而且合作的题目往往都是自己思考就能理解的问题。然而课堂时间毕竟有限,致使时间都很短,这样仓促的合作,致使有些学生都还未进入状态,教师就要求学生停止合作,进行全班交流,这样怎能有效达到小组合作效果呢?

  要想改变这一状态,首先,教师备课时要深入研究教材,明确所要体现的新理念。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一定难度,有一定探究和讨论价值,问题要有一定的开放性。"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大量的实践证明,学生只有对所学习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产生继续探究的动力。

  误区二:学生合作意识不强

  在课堂中,经常看到这样一幕: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让学生讨论,教室里马上就会出现一片热烈讨论的场面。但只要稍加注意不难发现,这只是一种表面上的"假热闹",实际上"活而无序"。有的小组两三个人同时抢着发言,你说你的,我说我的,谁也不听谁的;有的小组始终只有一两个人发言,其他人一言不发,只是心不在焉地坐着;有的小组互相推辞,谁也不发言;有的小组借此开小差、说闲话,或者干别的事,小组活动流于形式。

  出现这种现象不外乎两个原因:一是合作小组的组建随意性大,二是小组内人员的分工不明确。

  合作是每个学生在合作小组中满足归属、自尊、自由和娱乐的需要,在合作学习中,合作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合作小组的组建。一个合作进取、分工协作的学习小组,就能很好地开展合作学习、合作交流,更好、更快地完成合作任务,同时使每个成员在合作中都能体验合作成功的愉悦。

  为了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效果,一个合作学习小组以4-6人为宜,并且在一个小组中注意各层次学生的优化组合。比如,让学习基础好的和基础差的一组,性格内向的同学和比较活泼的同学一组,组织能力强的和弱的在一组,这是"异质合作法"。

  再者,还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合作学习不但要发挥组内每个人的作用,还要发挥集体的作用,注意培养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学习活动的习惯,使之能主动参与其中,发挥主体性作用,努力提高学习的效果。

  误区三:评价机制欠佳

  在教学中,教师为鼓励学生合作成功,经常会采用 "小红花"、"五角星"等惯用的鼓励机制加以肯定,但这些方法使用太多,学生司空见惯,也就无所谓了。而更简单的还有诸如:"好的,不错,恩。"这样的评价语。这样的评价单调,乏味,不能达到真正的评价目的。而教师要求小组汇报时,也是常用"谁愿意来说说?"等语句进行询问;对小组汇报的评价也常常是"你们组的合作真好,下次继续努力"、"你们的见解真不错"。等评价方式。;二是偏重于对小组合作学习结果的评价,忽略了对学习过程与方法的评价。

  而这一解决办法完全可以在上面所说的组建小组的基础上进行,可以把各个代表小组名字的的图挂在后面黑板上,营造一种精神家园,哪个小组表现的好就在对应的图片下给予相应的鼓励方式,让小组之间的竞争看得见。

  总之,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一种主要学习方式,我们在结合课堂教学实际实施时,会遇到很多困难。但我相信,只要我们从实际出发,把握好教材,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注意引导学生把个体独立的思考,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展示给大家,并且在探究、讨论中达成一致。同时,不断总结每次合作学习的情况,把握好合作学习的时机与时间,组织好小组分工,确定合适的评价机制,就一定会发挥合作学习的积极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 王坦.《合作学习-原理与策略》.北京:学苑出版社

  [3] 王冬凌,庞国斌.《合作学习的理论与实践》.北京:开明出版社

  [4] 马兰.《合作学习》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相关内容

  • 三五-六课堂教学策略
  • 三五-六"课堂教学策略 临沂市教研室 高中物理新授课教学策略 新授课是以新知生成和方法探究立意的一种课型,要注重互动性,体现过程性,着眼探究性.高中物理新授课主要有概念新授课与规律新授课.概念新授课教学倡导"比较建构式"教学策略,即通过比较不同现象(或物质)的共同属性. ...

  • 用一份优质导学案引领高效课堂
  • 摘 要:在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进程中,导学案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用一份优质导学案引领高效课堂已成为我们不懈努力的目标和方向.本文就导学案设计中存在哪些误区.如何设计一份优质导学案以及导学案与高效课堂的关系进行了思考分析阐述,以期我们都能用一份优质导学案引领高效课堂. 关键词:优质导学案 设计 误区 ...

  • 怎样使用导学案
  • 怎样使用导学案 现在,我县正在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暑假后准备改革传统的备课模式,统一使用县教研室印制的导学案.为规范导学案的使用,特提出如下要求: 一.使用"导学案"备课的基本模式 "提前备课,集体研讨.优化学案.师生共用". 1.提前备课:了解学生,疏通教材, ...

  • 英语教学论文题目参考
  • 英语教学论文题目参考 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英语教学中的交际性原则 新课程理念下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的运用 高中英语教学中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发挥 初中英语课文阅读教学策略探讨 连动式.兼语式的汉英比较 新教材新特点引发新思考新探索 英语非谓语动词的表层结构与深层意义 高中英语问题式教学初探 ...

  • 高中物理新课程教学设计格式
  • 高中物理一轮复习课教学模式的思考 高三物理一轮复习课是中学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物理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更是温故知新.提高能力的关键.高三一轮复习课教学,是教师把学生高一.高二掌握的零散知识,通过总结提高,再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形成知识体系,进而形成技能和技巧的过程.一节好的复习课要做到:既 ...

  • 导学案的编制及使用
  • 导学案的编制及使用 导学案用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案,是学生学习的路线图.方向盘.指南针,是引导 学生经历知识产生,实现再创造的(利器)教具.导学案是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构建而编制的学习方案.它用以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沟通学与教的桥梁, ...

  • 略读课文教学
  • 略读课文教学 --将孩子渡向独立阅读的彼岸 一. 略读课文的编排概览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从二年级下册开始尝试性安排略读课文,三年级上册开始正式安排略读可我呢,32篇课文中有8篇略读课文,占总数的25%:四年级上册,32篇课文中有14篇略读,约占总数的44%:五.六年级则是五五分成,精读.略读各占50 ...

  •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案例分析评价
  • 上篇: 小学科学新课程学科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 合理选择与恰当使用教学方法 定位课时教学目标 开发利用小学科学课程资源 选择与组织活动中有结构学具材料 小组合作学习 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 下篇: 小学科学新课程教学评价 课堂教学评价 学生学业评价 教学方法的合理选择与恰当使用 一.教学方法的定义: ...

  • 中小学生课后作业问题研究
  •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 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中小学生课后作业问题研究 专 业: 教育管理 学生姓名: 王小燕 准考证号: [1**********]7 指导教师: 2014年 6月 20 日 目 录 目 录„„„„„„„„„„„„„„„„„„„„„„„„„„2 摘 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