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老师讲述:经师易得,人师难求

----------

正文:

中国《礼记》上有两句话,“经师易得,人师难求”。老师有两种,一个是经师,一个是人师。古代所谓经师,是教各种各样知识学问的。下至现在的幼儿园、小学老师,上至大学里教硕士、博士的大教授,不过是传播知识的经师而已。我也做过大学教授多年,也带过硕士生、博士生,从我手里毕业的硕士生、博士生很多。我说小兄弟啊,告诉你吧,学位一定让你通过,恭喜你,不过你尽管拿到博士学位,这个学位是骗人的,拿这张文凭骗饭吃,学问还谈不上。学问连我都没有,活到老,学到老,学者效也,这个效果在哪里?很难了。

我常常说,现在的教育哪有老师啊?我在大学里上课,派头很大,大家都晓得南老师来上课,同学们喊立正啊,我说请坐,请坐。因为我真怕,为什么怕?我二十一岁起带兵,上场校阅,统统是这样,满校场几千人,喊立正,司令官万岁。那时自己留个胡子,冒充四五十岁,自己觉得好高好伟大啊!可是,一年以后我就领悟到了,这是什么狗屁的事!这是唱戏嘛!万人敬仰,一呼百诺,这个威风大吧!只要出个声,大家都害怕了;眼睛看看茶杯,好几杯茶就来了,这个味道一般人觉得很好过啊!可是我已经领悟到了,这没有道理。

那个时候都是勤务兵为长官添饭,而我吃完了自己添,服侍我的勤务兵看到都傻了,他说大家都是这样,你怎么不让我添饭?你不要我了啊?我说没有啊!我是人,你也是人,我有两只手可以做;我现在作官,你给我添饭,我老了谁给我添饭?我不能浪费我的手不用啊!我需要的时候再叫你添。这同教育都有关系。所以我带兵的时候,兵跟我就是兄弟。对兵讲话,不像跟你们讲话,对兵讲话很简单,“他妈的”,你以为那是骂人啊?有时候那是奖励的话。这些兵多数是文盲,没读过书,要是像我们今天这样对他们讲话,那要他的命了,他才懒得听。你娘的,我妈的,他就懂了。这也是教育。

刚才讲“经师易得”,传播知识容易,“人师难求”,人师是用自己的行为、品性、言语影响学生。有道德有品性,一辈子给孩子们效法,这叫人师。大家想想,我们在座的都受过教育,由幼儿园到初高中、大学,请问哪个老师给你印象最深刻?有几个是你最敬佩的?我想很少。例如我学拳术武功的,有八九十个老师,我少林、武当,十八般兵器都学过。我对于学武的老师都很恭敬,后来到台湾还碰到一两个,他看到我好高兴。我请他到家里吃饭,他爱喝酒,我请了一次就再也不敢请了。他一餐饭吃了六个钟头,慢慢喝酒,就谈那一些讲过的事;他希望我在台湾恢复武术的教育。这个老师专学武的,没有文化基础。

我学文的老师,差不多也有一百多个,而且有前清的举人,有功名的。真正的老师,我只有一个袁老师,另外还有一两个学文的老师。我现在提一个问题,也做你们参考,我们大家反省,那么多的老师中,能影响自己一生,值得效法、敬佩、敬爱的,能够一想就想起,想起他就跟想到自己父母一样的,有哪些?我想大家跟我一样,从小受教育到现在,多少老师都忘掉了,为什么?“人师难求”。现在我们做人家的老师了,注意,要给受教育的孩子们留下你的影像。说了半天乱七八糟的话,我就是解释“经师易得,人师难求”这两句话。

《二十一世纪初的前言后语》

--------------------

大家都知道,一个国家民族的灵魂精神,是在文化。文化包括了很多,政治、经济、社会、教育、军事等等,都是文化。但是文化的中心在文学,这一代,文学没有了。这是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读书求学问不是为拿学位。对不住了,我现在一看孙教授拿给我的,你们博士班的读书计划,喔哟,一规定都是三百来本书哎,我看了眼睛都张大了,这么严重!孙教授说,他自己读过多少万本书。我说,这怎么办?书是读得多,但是读书不一定有学问,学问两个字,是不是读书来的?不知道。这是个大问题!读书是求知识,所以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二千五百年前,孔子整理《礼记》,对于老师与读书有专门的讨论,后人总结有句话,“经师易得,人师难求”,就是讲读书求知识。

什么叫经师?以前四书五经背得来,每一个字都给你解释得清楚,道理都告诉你,这叫经师,这是教知识的。人师,不一定学识好,但是他的人品修养,他的作人做事,使我们一辈子学不完,像孔子孟子一样,这叫人师。

“经师易得,人师难求”,等于我们当年带兵,有句名言,“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像我们年轻时从十几岁起,我也带领很多土匪兵,一看那几万人,很想找一个会管理的将领,但是非常难,教育方面也是这样。所以真的学问,是如何做一个人;能够作人,就能够做事,这就是人师了。“经师易得,人师难求”,是我们几千年的老古话。

现在的教育,做老师的同我一样,我也是大学教授,我也带过博士班,在我手里毕业的硕士、博士还不少哩!我常常告诉他们,你那么辛苦,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没有苦劳也有疲劳啊(众笑)!学位当然给你通过。学位虽然给你通过,但是学问不一定是对哦!学问,你一辈子还学不了。

《南怀瑾讲演录》

-------------

以我们中国文化而言,知识分子、读书人应该有个什么目标呢?我们现在读书是为了什么?现在这样的教育,在糟蹋人才,贻害未来。譬如一个乡村的孩子,父母很辛苦培养他读了书,读到中学糟蹋了一半,读到大学,完了!这个孩子永远不回来了,向上海、北京各个闹市居住要发财,要爬金字塔的那个塔尖上去。农村那么辛苦,培养一个孩子出来,农村丧失了一个人才,没有人了!

今天这个教育在树这个金字塔,都向上面爬。而教的是知识,不是教的学问啊!人格没有养成,做人做事都不对,对社会国家有什么真正益处呢?

中国文化讲教师是两个要点,“经师易得,人师难求。”什么是经师呢?教知识,四书五经,数理化,国文,教这个知识容易。人师呢,他的人格,他的一切,在导师制的书院可以做一位人师,人格的表率,像孔子、孟子一样,不容易!所以“经师易得,人师难求”。

《漫谈中国文化》

----------

正文:

中国《礼记》上有两句话,“经师易得,人师难求”。老师有两种,一个是经师,一个是人师。古代所谓经师,是教各种各样知识学问的。下至现在的幼儿园、小学老师,上至大学里教硕士、博士的大教授,不过是传播知识的经师而已。我也做过大学教授多年,也带过硕士生、博士生,从我手里毕业的硕士生、博士生很多。我说小兄弟啊,告诉你吧,学位一定让你通过,恭喜你,不过你尽管拿到博士学位,这个学位是骗人的,拿这张文凭骗饭吃,学问还谈不上。学问连我都没有,活到老,学到老,学者效也,这个效果在哪里?很难了。

我常常说,现在的教育哪有老师啊?我在大学里上课,派头很大,大家都晓得南老师来上课,同学们喊立正啊,我说请坐,请坐。因为我真怕,为什么怕?我二十一岁起带兵,上场校阅,统统是这样,满校场几千人,喊立正,司令官万岁。那时自己留个胡子,冒充四五十岁,自己觉得好高好伟大啊!可是,一年以后我就领悟到了,这是什么狗屁的事!这是唱戏嘛!万人敬仰,一呼百诺,这个威风大吧!只要出个声,大家都害怕了;眼睛看看茶杯,好几杯茶就来了,这个味道一般人觉得很好过啊!可是我已经领悟到了,这没有道理。

那个时候都是勤务兵为长官添饭,而我吃完了自己添,服侍我的勤务兵看到都傻了,他说大家都是这样,你怎么不让我添饭?你不要我了啊?我说没有啊!我是人,你也是人,我有两只手可以做;我现在作官,你给我添饭,我老了谁给我添饭?我不能浪费我的手不用啊!我需要的时候再叫你添。这同教育都有关系。所以我带兵的时候,兵跟我就是兄弟。对兵讲话,不像跟你们讲话,对兵讲话很简单,“他妈的”,你以为那是骂人啊?有时候那是奖励的话。这些兵多数是文盲,没读过书,要是像我们今天这样对他们讲话,那要他的命了,他才懒得听。你娘的,我妈的,他就懂了。这也是教育。

刚才讲“经师易得”,传播知识容易,“人师难求”,人师是用自己的行为、品性、言语影响学生。有道德有品性,一辈子给孩子们效法,这叫人师。大家想想,我们在座的都受过教育,由幼儿园到初高中、大学,请问哪个老师给你印象最深刻?有几个是你最敬佩的?我想很少。例如我学拳术武功的,有八九十个老师,我少林、武当,十八般兵器都学过。我对于学武的老师都很恭敬,后来到台湾还碰到一两个,他看到我好高兴。我请他到家里吃饭,他爱喝酒,我请了一次就再也不敢请了。他一餐饭吃了六个钟头,慢慢喝酒,就谈那一些讲过的事;他希望我在台湾恢复武术的教育。这个老师专学武的,没有文化基础。

我学文的老师,差不多也有一百多个,而且有前清的举人,有功名的。真正的老师,我只有一个袁老师,另外还有一两个学文的老师。我现在提一个问题,也做你们参考,我们大家反省,那么多的老师中,能影响自己一生,值得效法、敬佩、敬爱的,能够一想就想起,想起他就跟想到自己父母一样的,有哪些?我想大家跟我一样,从小受教育到现在,多少老师都忘掉了,为什么?“人师难求”。现在我们做人家的老师了,注意,要给受教育的孩子们留下你的影像。说了半天乱七八糟的话,我就是解释“经师易得,人师难求”这两句话。

《二十一世纪初的前言后语》

--------------------

大家都知道,一个国家民族的灵魂精神,是在文化。文化包括了很多,政治、经济、社会、教育、军事等等,都是文化。但是文化的中心在文学,这一代,文学没有了。这是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读书求学问不是为拿学位。对不住了,我现在一看孙教授拿给我的,你们博士班的读书计划,喔哟,一规定都是三百来本书哎,我看了眼睛都张大了,这么严重!孙教授说,他自己读过多少万本书。我说,这怎么办?书是读得多,但是读书不一定有学问,学问两个字,是不是读书来的?不知道。这是个大问题!读书是求知识,所以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二千五百年前,孔子整理《礼记》,对于老师与读书有专门的讨论,后人总结有句话,“经师易得,人师难求”,就是讲读书求知识。

什么叫经师?以前四书五经背得来,每一个字都给你解释得清楚,道理都告诉你,这叫经师,这是教知识的。人师,不一定学识好,但是他的人品修养,他的作人做事,使我们一辈子学不完,像孔子孟子一样,这叫人师。

“经师易得,人师难求”,等于我们当年带兵,有句名言,“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像我们年轻时从十几岁起,我也带领很多土匪兵,一看那几万人,很想找一个会管理的将领,但是非常难,教育方面也是这样。所以真的学问,是如何做一个人;能够作人,就能够做事,这就是人师了。“经师易得,人师难求”,是我们几千年的老古话。

现在的教育,做老师的同我一样,我也是大学教授,我也带过博士班,在我手里毕业的硕士、博士还不少哩!我常常告诉他们,你那么辛苦,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没有苦劳也有疲劳啊(众笑)!学位当然给你通过。学位虽然给你通过,但是学问不一定是对哦!学问,你一辈子还学不了。

《南怀瑾讲演录》

-------------

以我们中国文化而言,知识分子、读书人应该有个什么目标呢?我们现在读书是为了什么?现在这样的教育,在糟蹋人才,贻害未来。譬如一个乡村的孩子,父母很辛苦培养他读了书,读到中学糟蹋了一半,读到大学,完了!这个孩子永远不回来了,向上海、北京各个闹市居住要发财,要爬金字塔的那个塔尖上去。农村那么辛苦,培养一个孩子出来,农村丧失了一个人才,没有人了!

今天这个教育在树这个金字塔,都向上面爬。而教的是知识,不是教的学问啊!人格没有养成,做人做事都不对,对社会国家有什么真正益处呢?

中国文化讲教师是两个要点,“经师易得,人师难求。”什么是经师呢?教知识,四书五经,数理化,国文,教这个知识容易。人师呢,他的人格,他的一切,在导师制的书院可以做一位人师,人格的表率,像孔子、孟子一样,不容易!所以“经师易得,人师难求”。

《漫谈中国文化》


相关内容

  • 南怀瑾: 教育是增上缘
  • 教育只是一个增上缘,老师尽量帮他,培养他,使他依靠自己的禀赋站起来,这是教育的目的 当前,现代教育的弊端显现无遗.过分注重考试的功利,从幼儿园开始就高喊不输在起跑线上,严重忽略了身心人性的培养,而师生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充满商品交换的意味.师道尊严早已无法庄重. 于是,人们开始焦灼地渴望传统师道的温情. ...

  • 南怀瑾老师讲述:以德服人者王,以力假仁者霸
  • [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 孟子提出的王道精神,是中国政治哲学的一个大原则.自孟子提出这个观念以后,中国历代的政治思想均以此作为政治的大原则. 孟子说"以力假仁者霸",以权势及武力为手段,而又假借仁义为口号的,这种政治就是"霸道".中国历史自尧.舜 ...

  • 王学信:我与恩师南怀瑾先生的情谊
  • 时间:2013-01-30 12:59:25  来源:  作者: 作者: 王学信 2012年9月下旬,笔者突感内心烦躁不安,有几个夜晚虽勉强入眠,仍难安寝.每至凌晨,一夕数惊,终难再睡,遂挨至东方破晓.然心有疑惑,不知究为何故. 9月30日正值中秋佳节,心思恍惚中,我前往宣南看望九旬老母.见老母精神 ...

  • 根本智与差别智
  • 南老师开示:根本智与差别智 时间:2013-12-14 07:30:34 来源: 作者:南怀瑾 南怀瑾老师开示: 佛学对于得道,名为"根本智",明心见性所获得"赤子之心"就是根本智.但得道以后,并不就是一通百通,也就是说,不是只要打坐一悟了道,什么都会知道-- ...

  • 漫谈中国文化
  • 读<漫谈中国文化>有感 南怀瑾先生以资本为题,开篇即幽默地指出:"在社会上做事情,攻击人家犯罪的就是两件事,一个是男女关系,-个是钱."用举重若轻的"南氏风格",用充满人间烟火气的"南氏语言",作者从自己在近现代中国的亲身经历出 ...

  • 学好中华传统文化与教师本身素养的关系
  • 学好中华传统文化与教师本身素养的关系 学习心得]学好中华传统文化与教师本身素养的关系 浩浩中华五千年的历史,为后人留下了璀璨的文化,试问当今学者,真正称得上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有几人? 什么是传统?就是世代相传的精神.制度.风俗.艺术等.中华传统文化,就是中华民族经历了数千年的沧海桑田,朝代变迁所传承 ...

  • 王国平:我在南怀瑾身边的所见所闻
  • 内容摘要:让中华文化深入到每个人的血脉里记者:南怀瑾一生著述甚丰,其中<中国文化泛言>是南先生一部重要文作,根据您对南怀瑾文化人生的亲历观察,您觉得南怀瑾晚年选择在江南坚守重续文化之根的意义何在?记者:作为四川年轻一代的诗人作家和文化学者,您同时亲历了都江堰当代文化事件的发展变革,南怀瑾 ...

  • 南怀瑾:"九二共识"搭台人
  • [1918- 2012,浙江温州人,中国文化国学大师] 上世纪90年代,随着南怀瑾在大陆活动的增多,他的人际关系越来越广,国家领导人也非常重视他.由于南怀瑾不畏人言,又致力于两岸和平统一,便成为沟通两岸关系的和平密使.他曾为两岸领导人穿针引线,一手促成两岸的"汪辜会谈",维持海峡 ...

  • 南怀瑾老师的故事(14):道德文章声名远扬
  • 集中华传统文化之大成的南先生,其道德文章,名满天下,引起各国人士瞩目.美.英.法.德.日.韩.加拿大.比利时.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一些名牌大学的专家.学者和男女学生,仰慕中国文化,崇敬南师的人品学问,纷纷登门拜访.学习.南先生总是以诚.以礼相待,倾心传授,不讲求代价,更不要求回报,因而不少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