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 教育是增上缘

教育只是一个增上缘,老师尽量帮他,培养他,使他依靠自己的禀赋站起来,这是教育的目的

当前,现代教育的弊端显现无遗。过分注重考试的功利,从幼儿园开始就高喊不输在起跑线上,严重忽略了身心人性的培养,而师生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充满商品交换的意味。师道尊严早已无法庄重。

于是,人们开始焦灼地渴望传统师道的温情。

南怀瑾先生的寓所常常高朋满座,三教九流,都来听他的传道、授业、解惑,因此,南怀瑾多次讲到师道与教育。

(以下根据南先生演讲整理)

人师难求

《礼记》上有两句话,“经师易得,人师难求”,老师有两种,一个是经师,一个是人师。古代什么叫“经师”?教各种各样的知识学问。你看现在的幼稚园、小学老师,上至大学教授,不过是传播知识的经师而已。我也做过大学教授很多年,在我手里毕业的硕士、博士也很多,我自己就笑,我跟他们说,小兄弟啊,告诉你吧,学位一定让你通过,恭喜你,不过你尽管拿到博士学位,拿张文凭骗饭吃,学问还谈不上。学问连我都没有,活到老,学到老,学者效也,效法和效果,这个效果在哪里?很难了。

我常常说,现在的教育哪有老师啊?我在大学里上课,派头很大,大家都晓得南老师来上课,同学们喊立正啊,我说请坐,请坐。因为我真怕,为什么怕?我二十一岁起带兵,上场校阅,满校场几千人,喊立正!司令官万岁!那时自己留个胡子,冒充四五十岁,自己觉得好高好伟大啊!万人敬仰,一呼百诺,这个威风大吧。只要讲一声,大家都害怕了;眼睛看着茶杯,好几杯茶就来了,这个味道一般人觉得很好啊。可是,一年以后我已经悟到了,这是什么狗屁的事,这是唱戏嘛!没有道理。所以,那个时候服侍我的勤务兵,吃饭时要帮我添饭,虽然当时都是勤务兵为长官添饭,而我吃完了自己添,勤务兵看到就傻了,他说,你不要我了啊?我说没有啊。我是人你也是人,我有两只手可以做,我现在做官,你给我添饭,我老了谁给我添?现在不能浪费我的手啊。你坐下来,我需要的时候再叫你添。这也是教育。

所以讲“经师易得”,传播知识容易,“人师难求”,用自己的行为、品性、言语影响学生,有道德有品性,一辈子给孩子们效法,这叫人师。我少林、武当、十八般兵器都学过,有八九十个老师,我对老师都很恭敬,后来到台湾还碰到过一两个,他看到我好高兴。我请他到家里吃饭,他爱喝酒,哎呀,我请了一次,再也不敢请了。他一餐饭吃了六个钟头,慢慢喝酒,就反复谈那些讲过的事情。我学文的老师差不多也有一百多个,而且有前清的举人,有功名的。真正的老师,我只记得一个袁老师,另外还有一两个。

我现在提一个问题,由幼稚园到初高中、大学,请问哪个老师影响你一生,给你的印象最深刻,你最敬佩的有几个?我想大家跟我一样,从小受教育到现在,多少老师都忘了,为什么?“人师难求”。

师道尊严

中国文化分三道,师道、君道、臣道。师道超然独立于帝王和父母之上,这是做老师的尊严。上古历史有三公,当了皇帝还要请老师讲课。唐宋以后,做皇帝也要进修,每个月要请一个老师来讲课,老师是大臣学士或者翰林院的大学士,请来的这些学者叫经筵侍讲,直到清朝还保留这个制度。

我们称孔子是先圣,也称先师。除了孔子,还有老子,释迦牟尼都是,耶稣,穆罕默德是副教授。这些圣贤都是我们的老师,是教育家。师道超越了做领袖做皇帝的君道,和做宰相、做好干部的臣道,这三道本来合一的。古礼上,皇帝见到老师,老师不需要拜皇帝,师道很了不起。

那么,师道的目的是什么呢?就是传统文化上的,“化民成俗”四个字,教育担负的最大责任不是传承知识,而是移风易俗,这是师道的精神。

教育是以变化气质为目的,但变化气质非常难得!

我教了一辈子,二十岁起,就看透了这些,可是我没有放弃,还是朝这个方向努力。我为什么不敢写书?譬如大家都讲跟我学佛,有几个有成就我也不知道,这是客气话,跟大家客气,不是跟我自己客气。我说的几乎没有人听的,没有人真去做的,所以对教育我始终是很灰心,一辈子讲教育无用论。孔子的一生,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但是真正有成就的,十来个人而已。释迦牟尼佛一生也是这样,真有成就的就是十大弟子,尽管经典讲得那么热闹。教育是个牺牲,很难有成果,可是虽然如此,它的影响还是非常大。

师道尊严正是从这个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教育是增上缘

我一辈子,受旧式教育出身,然后又受到新的学堂教育,还受过军事教育、武术教育。我专门学武功两三年,那很费时间,学出来做什么?学武功出来可以做总教官,教练。可是我的目的呢?是兴趣,我不想出去教人家练拳,我是兴趣,学会了再说。我学军事,带过兵,也教过兵,也做过官,文的武的,大学也听过课,也去上过研究所,所有的教育我都受过了,清清楚楚,那么我个人的总结下来—— 教育无用论,教不好一个人的。我的经验,人不是学校教育能够改得了的。一个了不起的孩子,你不给他读书,给他按在泥巴里头,他都会站起来,成为一个有用的人;站不起来的孩子,你怎么培养,怎么教育也只能成为一个很平庸的人。讲到这里,想起两首诗:

雨后山中蔓草荣,沿溪漫谷可怜生,寻常岂藉栽培力,自得天机自长成。

自少齐埋于小草,而今渐却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干,直待凌云始道高。

这两首诗就谈个人成长与教育的密切关系。教育,首先要知道孩子的性向,先了解一个孩子的性情方向。看《大学》《中庸》,“性”在学理上叫秉性。秉,就是生下来带来的,父母遗传的是其中一部分,分成两方面,生理、身体上的,还有思想情绪上的。

教育只是一个增上缘,老师尽量帮他,培养他,使他依靠自己的禀赋站起来,这是教育的目的。

像我的学生里头有很多了不起的人, 当时读小学的时候,谁知道他啊,现在觉得很伟大,教育就是这个道理。

中国几千年都是私人办教育,现在是政府办学校。推翻满清之后,所谓最好的学校,你们知道北大、清华第一名的同学有几位啊?他们做出了什么事业???不要迷信了,教育不是这个道理!不管哪一行业,在社会上有贡献的,或者成名的,不一定是很好的学校出来的。

我有个孙子打电话找我,我问,“你是谁啊?”“我是你的孙子啊”“噢,我知道了,什么事啊?”“我的孩子要考某个中学,分数差一点点,他们告诉我,请爷爷写一封信就行了??”我说,“你的孩子男的还是女的啊?”我真的不知道,他说是男的。我说“你是我的孙子,难道不知道吗?为自己的子孙写信,向地方管教育的首长讨人情的事,我是不做的,你怎么头脑不清楚啊!”“是啊,爷爷,这个道理我懂,可是我被太太逼得没有办法,一定要给你打个电话。”我说,“告诉你的妻子,随便哪一个学校都可以出来人才,你看我一辈子都要靠自己努力,这事绝不可以做。”

教育只是一个增上缘,老师尽量帮他,培养他,使他依靠自己的禀赋站起来,这是教育的目的

当前,现代教育的弊端显现无遗。过分注重考试的功利,从幼儿园开始就高喊不输在起跑线上,严重忽略了身心人性的培养,而师生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充满商品交换的意味。师道尊严早已无法庄重。

于是,人们开始焦灼地渴望传统师道的温情。

南怀瑾先生的寓所常常高朋满座,三教九流,都来听他的传道、授业、解惑,因此,南怀瑾多次讲到师道与教育。

(以下根据南先生演讲整理)

人师难求

《礼记》上有两句话,“经师易得,人师难求”,老师有两种,一个是经师,一个是人师。古代什么叫“经师”?教各种各样的知识学问。你看现在的幼稚园、小学老师,上至大学教授,不过是传播知识的经师而已。我也做过大学教授很多年,在我手里毕业的硕士、博士也很多,我自己就笑,我跟他们说,小兄弟啊,告诉你吧,学位一定让你通过,恭喜你,不过你尽管拿到博士学位,拿张文凭骗饭吃,学问还谈不上。学问连我都没有,活到老,学到老,学者效也,效法和效果,这个效果在哪里?很难了。

我常常说,现在的教育哪有老师啊?我在大学里上课,派头很大,大家都晓得南老师来上课,同学们喊立正啊,我说请坐,请坐。因为我真怕,为什么怕?我二十一岁起带兵,上场校阅,满校场几千人,喊立正!司令官万岁!那时自己留个胡子,冒充四五十岁,自己觉得好高好伟大啊!万人敬仰,一呼百诺,这个威风大吧。只要讲一声,大家都害怕了;眼睛看着茶杯,好几杯茶就来了,这个味道一般人觉得很好啊。可是,一年以后我已经悟到了,这是什么狗屁的事,这是唱戏嘛!没有道理。所以,那个时候服侍我的勤务兵,吃饭时要帮我添饭,虽然当时都是勤务兵为长官添饭,而我吃完了自己添,勤务兵看到就傻了,他说,你不要我了啊?我说没有啊。我是人你也是人,我有两只手可以做,我现在做官,你给我添饭,我老了谁给我添?现在不能浪费我的手啊。你坐下来,我需要的时候再叫你添。这也是教育。

所以讲“经师易得”,传播知识容易,“人师难求”,用自己的行为、品性、言语影响学生,有道德有品性,一辈子给孩子们效法,这叫人师。我少林、武当、十八般兵器都学过,有八九十个老师,我对老师都很恭敬,后来到台湾还碰到过一两个,他看到我好高兴。我请他到家里吃饭,他爱喝酒,哎呀,我请了一次,再也不敢请了。他一餐饭吃了六个钟头,慢慢喝酒,就反复谈那些讲过的事情。我学文的老师差不多也有一百多个,而且有前清的举人,有功名的。真正的老师,我只记得一个袁老师,另外还有一两个。

我现在提一个问题,由幼稚园到初高中、大学,请问哪个老师影响你一生,给你的印象最深刻,你最敬佩的有几个?我想大家跟我一样,从小受教育到现在,多少老师都忘了,为什么?“人师难求”。

师道尊严

中国文化分三道,师道、君道、臣道。师道超然独立于帝王和父母之上,这是做老师的尊严。上古历史有三公,当了皇帝还要请老师讲课。唐宋以后,做皇帝也要进修,每个月要请一个老师来讲课,老师是大臣学士或者翰林院的大学士,请来的这些学者叫经筵侍讲,直到清朝还保留这个制度。

我们称孔子是先圣,也称先师。除了孔子,还有老子,释迦牟尼都是,耶稣,穆罕默德是副教授。这些圣贤都是我们的老师,是教育家。师道超越了做领袖做皇帝的君道,和做宰相、做好干部的臣道,这三道本来合一的。古礼上,皇帝见到老师,老师不需要拜皇帝,师道很了不起。

那么,师道的目的是什么呢?就是传统文化上的,“化民成俗”四个字,教育担负的最大责任不是传承知识,而是移风易俗,这是师道的精神。

教育是以变化气质为目的,但变化气质非常难得!

我教了一辈子,二十岁起,就看透了这些,可是我没有放弃,还是朝这个方向努力。我为什么不敢写书?譬如大家都讲跟我学佛,有几个有成就我也不知道,这是客气话,跟大家客气,不是跟我自己客气。我说的几乎没有人听的,没有人真去做的,所以对教育我始终是很灰心,一辈子讲教育无用论。孔子的一生,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但是真正有成就的,十来个人而已。释迦牟尼佛一生也是这样,真有成就的就是十大弟子,尽管经典讲得那么热闹。教育是个牺牲,很难有成果,可是虽然如此,它的影响还是非常大。

师道尊严正是从这个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教育是增上缘

我一辈子,受旧式教育出身,然后又受到新的学堂教育,还受过军事教育、武术教育。我专门学武功两三年,那很费时间,学出来做什么?学武功出来可以做总教官,教练。可是我的目的呢?是兴趣,我不想出去教人家练拳,我是兴趣,学会了再说。我学军事,带过兵,也教过兵,也做过官,文的武的,大学也听过课,也去上过研究所,所有的教育我都受过了,清清楚楚,那么我个人的总结下来—— 教育无用论,教不好一个人的。我的经验,人不是学校教育能够改得了的。一个了不起的孩子,你不给他读书,给他按在泥巴里头,他都会站起来,成为一个有用的人;站不起来的孩子,你怎么培养,怎么教育也只能成为一个很平庸的人。讲到这里,想起两首诗:

雨后山中蔓草荣,沿溪漫谷可怜生,寻常岂藉栽培力,自得天机自长成。

自少齐埋于小草,而今渐却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干,直待凌云始道高。

这两首诗就谈个人成长与教育的密切关系。教育,首先要知道孩子的性向,先了解一个孩子的性情方向。看《大学》《中庸》,“性”在学理上叫秉性。秉,就是生下来带来的,父母遗传的是其中一部分,分成两方面,生理、身体上的,还有思想情绪上的。

教育只是一个增上缘,老师尽量帮他,培养他,使他依靠自己的禀赋站起来,这是教育的目的。

像我的学生里头有很多了不起的人, 当时读小学的时候,谁知道他啊,现在觉得很伟大,教育就是这个道理。

中国几千年都是私人办教育,现在是政府办学校。推翻满清之后,所谓最好的学校,你们知道北大、清华第一名的同学有几位啊?他们做出了什么事业???不要迷信了,教育不是这个道理!不管哪一行业,在社会上有贡献的,或者成名的,不一定是很好的学校出来的。

我有个孙子打电话找我,我问,“你是谁啊?”“我是你的孙子啊”“噢,我知道了,什么事啊?”“我的孩子要考某个中学,分数差一点点,他们告诉我,请爷爷写一封信就行了??”我说,“你的孩子男的还是女的啊?”我真的不知道,他说是男的。我说“你是我的孙子,难道不知道吗?为自己的子孙写信,向地方管教育的首长讨人情的事,我是不做的,你怎么头脑不清楚啊!”“是啊,爷爷,这个道理我懂,可是我被太太逼得没有办法,一定要给你打个电话。”我说,“告诉你的妻子,随便哪一个学校都可以出来人才,你看我一辈子都要靠自己努力,这事绝不可以做。”


相关内容

  • 王国平:我在南怀瑾身边的所见所闻
  • 内容摘要:让中华文化深入到每个人的血脉里记者:南怀瑾一生著述甚丰,其中<中国文化泛言>是南先生一部重要文作,根据您对南怀瑾文化人生的亲历观察,您觉得南怀瑾晚年选择在江南坚守重续文化之根的意义何在?记者:作为四川年轻一代的诗人作家和文化学者,您同时亲历了都江堰当代文化事件的发展变革,南怀瑾 ...

  • 佛家经典名言50句--出世境界
  • 佛家经典名言50句--出世境界 1.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金刚经> 南怀瑾:佛教化救度了无量无数无边的众生,心里并没有说某一个众生是我度的,绝没有这个观念. 2.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金刚经> 南怀瑾:一个学大乘菩萨道 ...

  • 从李叔同到南怀瑾:素生活与问道传统
  • 从苏轼到李叔同,出世入世的清晰与模糊 苏轼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野外途中偶遇风雨,作词<定风波>:"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被后世奉为洒脱之楷模. 李渔走得更远,既然做不成官了,那么就应在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也不改其志.然而 ...

  • 南怀瑾:对年轻人的告诫
  • 南怀瑾:对年轻人的告诫 几年前,有些大学生来向我抱怨,如何不满现实,我告诉他们说,连米长在哪一棵树上,你们都不知道,还在这里不满这样,不满那样,假如把国家交给你们治理,结果不出三个月,只有两个字--亡国.自己一点人生经验也没有,在那里乱想乱批评,毫无用处,也毫无道理.治国不是简单的事,自己在社会上规 ...

  • 南怀瑾经典语录语句
  • 南怀瑾经典语录语句 1.我们中国传统文化,最怕一辈子太享福,太顺利,太平安了.没有忧患意识,象吃了毒药一样,把自己毒死了. 2.学问不是文学,文章好是这个人的文学好:知识渊博,是这个人的知识渊博:至于学问,哪怕不认识一个字,也可能有学问--作人好,做事对,绝对的好,绝对的对,这就是学问. 3.这是最 ...

  • 2015高一年级十月模拟考试
  • 2015高一年级十月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漫话中国历史上的改革 在讨论作为历史事件的改革之前,有必要先梳理一下"改革"的含义.此词首见于<后汉书>之<梁统传>和& ...

  • 南怀瑾:"九二共识"搭台人
  • [1918- 2012,浙江温州人,中国文化国学大师] 上世纪90年代,随着南怀瑾在大陆活动的增多,他的人际关系越来越广,国家领导人也非常重视他.由于南怀瑾不畏人言,又致力于两岸和平统一,便成为沟通两岸关系的和平密使.他曾为两岸领导人穿针引线,一手促成两岸的"汪辜会谈",维持海峡 ...

  • 诵读经典从何处入手--[南怀瑾谈儿童经典教育]
  • 孩子读书要先从"四书"开始.现在都晓得古代人教<三字经>.<千字文>.<千家诗>.<百家姓>等等,其实不一定,像<千字文>等等还是很普通的,是乡下那些孩子为先学会认字来读的.真正准备读书的,还不一定从<三字经> ...

  • 南怀瑾老师讲述:经师易得,人师难求
  • ---------- 正文: 中国<礼记>上有两句话,"经师易得,人师难求".老师有两种,一个是经师,一个是人师.古代所谓经师,是教各种各样知识学问的.下至现在的幼儿园.小学老师,上至大学里教硕士.博士的大教授,不过是传播知识的经师而已.我也做过大学教授多年,也带过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