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原始先民的足迹

《追寻原始先民的足迹》教学设计

界坑中学 胡文才

◇课程标准

1-1-4 概述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过程,认识人类历史演进的基本脉络和主要阶段。

2-1-1 知道史前时期的工具制作和使用情况,说明自然条件对远古人类生活的制约,明确农耕技术进步的意义。

2-1-2 列举中国境内远古文化遗存,讲述华夏先祖传说,探寻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地域特征。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描述我国早期人类生活区域分析情况、生活与生产情况的资料,知道中国是人类发源地之一,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分析图文资料,感受人类生产的基本条件和生活状况,理解自然条件对人类早期文明的培育和制约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观察、思考、研究远古居民的文明进化历程的过程中,形成人类是不断从低级向高级阶段发展的的认识,从而接受历史唯物主义思想教育,增强科学探究的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北京人的生活 教学难点:自然环境对北京人生活的影响,理解自然条件与人类形成的关系。 ◇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问题-探究教学模式,小组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复原人像模型两个,石器若干,火把一个。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利用历史事件和历史小故事导入历史的概念。

承接:那么没有文字记载以前的历史我们又是如何知道的?由此,引出古人类遗址,进入新课教学。

新课教授:

承接: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了我们的祖先,让我们一起揭开祖先神秘的面纱。(拿出北京人复原头像)

找一找:(教师参考)

1、北京人生活的时间、地点

距今70~20万年,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的洞穴里。

2、北京人的外貌特征

保留着某些猿的特征。(通过古猿、北京人复原图和现代人头像比较得出。)

3、北京人的生活

⑴使用打制石器(介绍旧石器时代。)

⑵使用天然火(说出火种的来源,火的使用情况和使用火的意义。)

⑶过群居的生活(根据图片资料和阅读卡等材料分析北京人过群居生活的原因。)

小组活动

分组:小组为单位

形式:合作探究,共同完成

要求:每人收到一张任务单,按照要求寻找北京人的生活是什么样,并将结果汇总;在此基础上,设计一个中等难度问题交由其他小组解答;最后讨论分享关于人与自然的看法。所有小组归纳,由其中一组形成定型的答案向班级展示。

提示:活动开始前,建议选出总代理组长,负责发言顺序与时间安排。

课堂小结:同学们的这次自我学习,自我探究完成的非常好,没有让我们的老祖先失望啊~这节课,我们应该认识到人类的繁衍离不开智慧,但是更离不开自然的馈赠,对于自然应当怀抱一颗感恩的心。

教学安排:

时间安排

教师占用8~10分钟

学生安排30分钟左右

10-15分钟阅读书本和材料,合作完成任务单

10分钟左右各小组汇报交流

3分钟最后汇报展示

道具安排

各组可领取一件道具,作为问题设计的参考

其他道具共同使用

北京人生活 任务单

材料一:在“生命如何适应火”这一命题下,我们很自然地能领悟到生命不得不去适应火,而那些无法适应火的生物已遭淘汰,而且火对生物的普遍影响则表现在:地球上的碳循环以及从燃尽的树木中产生温室气体等。火,像暴雨和地震,扰乱了局部地域;火,像菌类和白蚁,分解生物遗骸;火,像太阳、雨、鸟与甲虫一样,它只是存在着。

——[美]斯蒂芬•J•派因:《火之简史》

材料二:中国古代农业历史划分为五个发展阶段,其最初形态开始于原始农业时期。从绝大多数发掘的农业遗址来看,呈现以种植业为主,农牧采猎相结合的经济面貌。在长城以北和南方沿江河湖海的某些地方,狩猎或捕捞长期保持着重要地位。

材料三:马克思不仅把生产力划分为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联合生产力和个人生产力等具体形式,而且也从另一个角度,把生产力划分为“劳动的自然生产力”和“劳动的社会生 产力”。前者指自然物本身蕴藏着的有助于物质财富生产的能力;后者指人类改造自然从而获得物质财富的能力。

——任暟《环境生产力论——马克思“自然生产力”思想的当代拓展》

《追寻原始先民的足迹》教学设计

界坑中学 胡文才

◇课程标准

1-1-4 概述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过程,认识人类历史演进的基本脉络和主要阶段。

2-1-1 知道史前时期的工具制作和使用情况,说明自然条件对远古人类生活的制约,明确农耕技术进步的意义。

2-1-2 列举中国境内远古文化遗存,讲述华夏先祖传说,探寻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地域特征。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描述我国早期人类生活区域分析情况、生活与生产情况的资料,知道中国是人类发源地之一,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分析图文资料,感受人类生产的基本条件和生活状况,理解自然条件对人类早期文明的培育和制约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观察、思考、研究远古居民的文明进化历程的过程中,形成人类是不断从低级向高级阶段发展的的认识,从而接受历史唯物主义思想教育,增强科学探究的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北京人的生活 教学难点:自然环境对北京人生活的影响,理解自然条件与人类形成的关系。 ◇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问题-探究教学模式,小组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复原人像模型两个,石器若干,火把一个。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利用历史事件和历史小故事导入历史的概念。

承接:那么没有文字记载以前的历史我们又是如何知道的?由此,引出古人类遗址,进入新课教学。

新课教授:

承接: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了我们的祖先,让我们一起揭开祖先神秘的面纱。(拿出北京人复原头像)

找一找:(教师参考)

1、北京人生活的时间、地点

距今70~20万年,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的洞穴里。

2、北京人的外貌特征

保留着某些猿的特征。(通过古猿、北京人复原图和现代人头像比较得出。)

3、北京人的生活

⑴使用打制石器(介绍旧石器时代。)

⑵使用天然火(说出火种的来源,火的使用情况和使用火的意义。)

⑶过群居的生活(根据图片资料和阅读卡等材料分析北京人过群居生活的原因。)

小组活动

分组:小组为单位

形式:合作探究,共同完成

要求:每人收到一张任务单,按照要求寻找北京人的生活是什么样,并将结果汇总;在此基础上,设计一个中等难度问题交由其他小组解答;最后讨论分享关于人与自然的看法。所有小组归纳,由其中一组形成定型的答案向班级展示。

提示:活动开始前,建议选出总代理组长,负责发言顺序与时间安排。

课堂小结:同学们的这次自我学习,自我探究完成的非常好,没有让我们的老祖先失望啊~这节课,我们应该认识到人类的繁衍离不开智慧,但是更离不开自然的馈赠,对于自然应当怀抱一颗感恩的心。

教学安排:

时间安排

教师占用8~10分钟

学生安排30分钟左右

10-15分钟阅读书本和材料,合作完成任务单

10分钟左右各小组汇报交流

3分钟最后汇报展示

道具安排

各组可领取一件道具,作为问题设计的参考

其他道具共同使用

北京人生活 任务单

材料一:在“生命如何适应火”这一命题下,我们很自然地能领悟到生命不得不去适应火,而那些无法适应火的生物已遭淘汰,而且火对生物的普遍影响则表现在:地球上的碳循环以及从燃尽的树木中产生温室气体等。火,像暴雨和地震,扰乱了局部地域;火,像菌类和白蚁,分解生物遗骸;火,像太阳、雨、鸟与甲虫一样,它只是存在着。

——[美]斯蒂芬•J•派因:《火之简史》

材料二:中国古代农业历史划分为五个发展阶段,其最初形态开始于原始农业时期。从绝大多数发掘的农业遗址来看,呈现以种植业为主,农牧采猎相结合的经济面貌。在长城以北和南方沿江河湖海的某些地方,狩猎或捕捞长期保持着重要地位。

材料三:马克思不仅把生产力划分为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联合生产力和个人生产力等具体形式,而且也从另一个角度,把生产力划分为“劳动的自然生产力”和“劳动的社会生 产力”。前者指自然物本身蕴藏着的有助于物质财富生产的能力;后者指人类改造自然从而获得物质财富的能力。

——任暟《环境生产力论——马克思“自然生产力”思想的当代拓展》


相关内容

  • 七下历史与社会目录,及页数
  • 七下社会目录 第五单元 第一课 国民与人民 1. 辽阔的疆域 p2-4 2. 3. 4. 行政区划 p5-7 (我国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介和省级行政中心 p7) 众多人口p8 (黑河-腾冲为分界线,东密西疏) 多民族的大家庭p9-10 第二课 山川秀美 1. 复杂多样的地形 p11-13 (地形图见 ...

  • 初一历史上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 初一历史上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 每小题2分, 共40分) 1. 黄河流域原始农耕时代的居民是( ) A. 北京人 B. 山顶洞人 C. 河姆渡原始居民 D. 半坡原始居民 2. 为"感知"170万年前的生活, 寻找远古人类的足迹, 中考结束后, 小刚准 ...

  • [绚丽甘肃]灰山子黑河流域原始先民的踪迹
  • 2016-05-03 09:23:54来源:中国甘肃网-甘肃日报作者:责任编辑:刘姗 点击图片浏览下一页 原标题:[绚丽甘肃]灰山子黑河流域原始先民的踪迹 灰土层及碳化物 红陶长方鼎 石磨与推柄 石锄.石凿.石斧.石刀 四耳带盖彩陶罐 特约撰稿人 寇克英 在张掖市民乐县六坝镇北约1.5公里的戈壁沙丘 ...

  • 2015人教版七下历史与社会复习
  • 一. 中国的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划 1. 地理位置 中国地处亚欧大陆的东南部(亚洲东部) ,太平洋西岸.背靠亚欧大陆,东临太平洋.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2. 我国的疆域 我国疆域的面积(陆地面积) 中国陆地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几乎与整个欧洲面积相等, 在世界各国中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居第三位. ...

  • 中国古代祭祀过程的心理动因分析
  • 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本科生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 <宗教与社会错误!未找到引用源.>课程期末考试试卷(论文) 专业: 社会工作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学号:1012784 姓名: 范斌 错误!未找 到引用源. 成绩:_________ 中国古代祭祀过程的心理动因分析 --以&quo ...

  • 浅析[葛天氏之乐]相关文献
  • 摘 要:在各类中国古代艺术史著作中,<葛天氏之乐>的出现频率是相当高的.中国古代文献中对于<葛天氏之乐>的记载主要见于<吕氏春秋>和<路史>中.从这些记载中,我们一方面可以探寻到远古时期乐舞活动的蛛丝马迹,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特质.同时 ...

  • [乌古斯传]与[吉尔伽美什]相似要素探因
  • 史诗中的相似要素与原始的类化意象黏合成一个混合整体,沉淀在人类集体记忆深处的原始类化意象有很强的稳定性,而史诗流传的稳定性则得益于根植在史诗系统深处的相似要素的稳定.相似要素所处的层次越深,史诗抵抗变异的稳定性就越强.对相似要素的分离与认识为我们再现和模拟原始文化背景,理解史诗的流传与变异无疑具有很 ...

  • 追寻人类祖先的足迹
  • 第一期 大自然 人 类的出现是地球和生命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 化石很少,而且年代也不够古老,很难用以证明人类是由古猿演化来的.人们需要直接的证据---远古人类祖先留下的骸骨,来论证支持这一观点. 展,人们对其自身的起源与演化充满了好奇.在过去的! 尼安德特人与爪哇人 !%& ...

  • 中国上古神话中透视出的生死观_以伏羲_女娲神话为例
  • 姜志刚 (云南民族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昆明 !"##$%) 摘 要:面对自然的生命威胁和生存压力,远古先民在追求生死的奥秘过程中产生了诸多创始神话.伏羲.女娲 神话以生死为主题,体现了我国先民的生存智慧,演绎出了中国丰富灿烂的文化.本文以神话中的生死观为切入点, 探求远古神话对中华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