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革命过去与未来

2006年1月尊岳话型Jan,2006第27卷第l期DongYueTribuneVol‘27No

【学术前沿】

工业革命:边去与未来

RobertE.Lucas.Jr.著

李志宏译

[关键词]传统农业社会;工业革命;现代工业社会;古典增长理论;现代增长理论

[摘要]通过全球经济增长的跨世纪比较.作者洞察出】8世纪末开始的工业革命之后的经济增长与先前经

济增长之根本不同在于工业世界是以人口总量相对于产出总量的增长率呈现稳定下降态势和广大普通民众生活

水准的普遍提高为典型特征。进一步的分析表明,以马尔萨斯(Malthus)的人口理论为代表的传统经济增长理论

可以成功解释传统农业社会里各国人均收入大致相等且基本上不随时间的变化而改变,而以贝克尔(Becker)的人

力资本积累理论为代表的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则可以成功解释现代工业社会中垒球人均收入的持续大幅度成长、跨

国人均收入的巨大不平等扣人均收入跨国分布的动态变化。最后,作者指出随着仍然处在进行中的工业革命向全

球各个角落扩散,世界人均收入整体上将不断提高,而解决全球低收八人群生活水准的最佳途径是不断地增加世

界产出总量,而非重新分配现有的世界忘产出。

[中圈分类号]FOI[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353(2006)010005—08

一、引言

我们目前生活在一个令人震惊的前所未有的收入不平等的世界中。全球最富有的美国的人均产出大约为位于非洲和南亚的最贫穷国家的15倍。随着欧洲殖民统治在全球的终结,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南韩、新加坡、台湾和香港等成功地从非常贫穷的经济体转型成为生活水准大约为美国的三分之一左右的中等收入社会。另一方面,一部分60年代初与当今亚洲新兴经济体大约处在同一收入水平上的国家,今天其大部分人口却仍然从事着传统的收入仅够维持基本生存的农业活动。我们应该如何解释这些成功与失败?

今天的经济学家对这一问题的理解与看法并不相同。不过,如果我们关注正确的证据,以恰当的方式组织我们的思维,我想我们还是可以接近丁对过去两个世纪内全球财富水平跨国分布态势的变化以及这种分布态势将要nr能在本世纪内出现的变化达成比较一致的和可靠的见解。亚洲经济增长奇迹只不过为二战以后全球范围内经济增长故事中的一章而已,而二战后的世界经济增长义只不过为更长的历史时牢中的工业革命故事中的一章。在本文中,我将陈述一些我个人认为是近代历史时期经济增长的一些主要事实,辅以简明的理论阐述,力图揭示这些事实所蕴涵的未来世界经济增长趋势。我不认为我们可以不通过理解孕育了

[收稿日期]200s一12—08

[作者简介]罗伯特・卢卡斯(1937),美国人,他倡导扣发展了理性预期与宏观经济学研究的运用理论,深化了A-4tl对经济政策的理解,并对经济周期理论提出了独到的见解,由此获得【995年诺贝尔经湃学奖。5

-辱薯铪垡2006.1

当今的过往就能够理解今日之世界。

我的陈述以数字开始,并以数字结束。其,我将试图描绘一幅二战以后全球经济增长,即20世纪中叶以来全球人口增长与产出增长的数量意义上的图画。其二,我将描述从更久远的年代至18世纪中叶,即亚当・斯密(AdamSmith)、大卫・李嘉图(DavidRicardo)和其他帮助我们形成了对世界的洞察力的思想家所了解的时代的世界经济增长态势。其三,我将简明阐述我个人认为是工业革命的初始阶段,即从19世纪初叶至20世纪中叶欧洲殖民统治的终结这一段历史时期全球经济增长的一些主要特征。在进行历史回顾之后,我将概述一个与这些历史事实基本劝合的理论框架。若这项工作得以成功完成,那么我就能够以一些有益的归纳和对未来世界经济增长前景的一些有意义的评估来结束本文。

二、二战后的世界经济

三百年前.全球所有经济体的生活水准大致相等并且基本上不随时间的变化而改变。今天,绝大多数经济体则享有例行性的人均实际收入的持续增长。遵循常规,我将使用“工业革命”一词来表述人类社会的这种变迁。尽管“工业”这一修饰语显得稍稍有点过时,不过我并不打算因其对经济增氏的相对重要性而将铁、钢或其它形式的重工业视为这种社会变迁的表征,甚至也不将整体上的制造业视为这种社会变迁的表征。另一方面,就一同人均实际收入而言,我指的是以不变美元计量的该同同内生产总值与其人r:lJ总量的商。尽管我也将谈及人类社会生活的其它方面,我将重点探讨以人口增长和产出增长为特征的经济增长。

我们对于全球范围内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产出和生活水准的知识在过去的一、二十年中有了巨大的进步。这部分要归功于在过去的这一段岁月中那些付出不懈努力收集、整理世界范围内不同时期的经济数据并编纂成数据库的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其中,宾州大学的两位经济学家罗伯特・萨默斯(RoberlSummers)和阿兰-哈斯登(AlanHeston)在这方面的工作尤为出色。这些组织严密、可读性强的经济数据库提供了从1950年或1960年甚至更早时期开始直至今日全球范围内所有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和产出方面的数据。这些精妙绝伦的数据库推动了计量经济增长研究的复兴,赋予其完全不同于60年代纯理论式经济增长研究的一种外在的实证特征,并且鼓励了部分富有雄心的经济学家试图构造出一种适合丁不论贫富的全球所有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理论。

由于这些绝妙数据库的帮助,现在我们终于可以描绘一幅无论贫富的全球所有国家和地区一定历史时期内经济活动的清晰图画。从人口增长开始,让我们首先看看这幅图画的主要特征。从1960年到2000年的40年中,世界人[]从大约30亿增长到61亿,也就是说年增长率大约为1.7%。这些人口增长方面的数字通常作为警示意义被引用。显然,世界人口总量不可能以2%的年增长率永远上升。不过,很多被我的一位朋友称之为“悲观经济学”的拥护者则逾越这一不青而喻的道理,断言世界人口增长速度超过了全球可获取资源的极限,从而人类通过盲目的自我繁殖一步一步地将自己引向贫困与饥荒。这一断言是没有根据的。

今天的世界确实存在着大量的贫穷与饥荒现象,但是没有比断言全球贫困状况正在进一步加剧更脱离真实。虽然全球人口在将近40年中从大约30亿增长到6l亿,同一时期内世界产出总量则比人口增长要快得多。以l985年不变美元价格计算,全球产出总量从1960年的6,5万亿美元增加到2000年的3l万亿美元.也就是说增长了将近五倍,年增长率达到4%。人均产冉即人均实际收入大约以每年2.3%的速度增长,从而使平均意义上的一个普通世界公民的生活水准在将近40年中提高了一倍多。值得注意的是,这里列出的增长数字并非仅仅针对少数几个发达同家或几个经济增长奇迹国家,而是针对包括非洲和共产主义困家在内的全球所有经济体的平均数字。整个人类以其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速度变得更加富有。尽管考虑到其规模与范围,东亚经济增长奇迹并不具有代表性。然而,在今日世界中经济增长是一种惯例,而非特例。

显然,平均意义上的数字掩盖了经济增长可能存在的跨国差异。为此,依据可得的宏观经济数据库,我考察了二战以后人口数餐与人口增艮率和人均收入水平与人均收入增长率的跨国分布态势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从】960年至l990年的30年中,人均收入低于1100美元的所有国家和地区的人L】数量之和呈下降趋势。换句话说.世界人均收入整体上呈现上升趋势。不过,跨国人均收入的不平等状况没有得到任何改观。在所考察的时间段内,终期的跨国人均收入的不平等程度与初期的跨国人均收入的不平等程度同样巨S

工业革命:过去与未来

大。】990年全球最贫穷国家的人均年收入不到1000美元,而同期美国的人均年收人为18,000美元,二者相差18倍多。如同二战后全球人口与生活水准所呈现的前所未有的高速增长一样,这种贫穷国家与富裕国家之间在人均收入上存在的巨大不平等也是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

近期的许多研究课题关注的一个主要问题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同国家的人均收人水平或其增长率是否旱现某种程度的收敛态势或分化态势。这是一个非常微妙的问题。跨国宏观经济数据并没有给出完全肯定或否定的回答。显然,无论我们如何努力,仅仅依靠对从i960年至1990年间的宏观经济数据进行统计学意义上的推断,是不可能帮助我们完全了解未来的世界经济增长趋势的。若按照2%的年人口增长率,从1960年同溯,亚当(Adam)和夏娃(Eve)在大约公元1000年就因为偷吃禁果而被从天庭的花园里赶了出来。同理,若按照2

12%的年人均收入增长率从1960年回溯,生活在1800年的人们每年维持生计的费用不超过00美元。另一方面,如果根据相关统计数字从1960年往前推,在相当短的时期内地球上的水和其它自然资源就会被消耗殆尽,很显然,这一推理清楚地表明白1960年以来的时期只不过是一段过渡时期。那么,世界经济的增长是从哪里过渡到哪里呢?接下来,我将试图通过回顾历史来提供这个问题的部分答案。

三、跨世纪经济增长之比较

二战以后全球经济增长的显著特点在丁其速度和规模。如上所述,自1960年以来世界总产出的年平均增长率达到4%。另一方面,从1900年到1960年的大约60年中,世界总产m的年平均增长率大约为2.4%,而整个19世纪世界总产山的年平均增长率大约为l“,整个18世纪世界总产出的年平均增长率大约为0.3%。20世纪6。年代以前,世界人口增长与总产出增长均远远落后于当代。直至19世纪初叶,全球没有一个经济体享有人均收入的可持续增长,而整个18世纪世界人口的年平均增长率与同时剃世界总产出的年平均增长率相当,同样只有0.3%左右。两百年前或更久远的年代,全球所有经济体的人均年收人大约在400美元到800美元之间徘徊。我们是如何知道两百年之前或更久远的年代地球上所发生的经济增长故事呢?尽管现有的跨国宏观经济数据库并没有覆盖汉帝国或罗马帝国的经济,但我们还是可以通过其它渠道获取相关信息。

在我位于芝加哥的家中,前厅挂着我的一位韩国学生作为礼物送给我的一幅乡村风景画。l}【|i中,一位韩国农夫赶着一头牛在犁地,他的妻子和两个孩子在一旁帮忙,果树上开满鲜花,远处蓝色的山峦若隐若现。i口jl中的景色异常美丽,很容易激起人们的怀旧情结。尽管我并不清楚这幅画于何时所作,也不知晓画中所描绘的是哪一个年代的情景,但是要估计出这位农夫的收人并不困难。我们首先可以测算出这位农夫和他的牛所能耕种的土地数量,这此土地的大致种植嚣为多少,果树的收成又是如何。然后,我们将所有的实物产量加总,以1985年不变美元价格来计量,便可以大致估算出这位韩国农夫的年收入在2000美元左右。进一步,我们知道直至四、五十年前,超过90%以上的韩国劳动力一直从事传统的农业生产活动,2000美元的家庭收A,或者说人均收入500美元应该非常接近于同时期的韩国人均收入水平。尽管我们并没有关于100年前韩国国民收入和总产出的详细记录,我们仍然可以得出那一时期韩国生活水准比较可靠的估计。全球范围内传统的农业社会基本相似,从而相应的,£活水准并不难估计。

当然,存在一种估计19世纪初叶或更久远的年代里全球人均收入更为系统性的方法。由于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在当今最贫穷的国家中几乎得到了完全的继承,所有历史上传统农业社会的生活水准应该非常接近于当今全球最不发达国家或地区的生活水准。例如,由于维持人口增长的需要,古代中国的人均收入不会比1960年时候的中同人均收入低得太多。如果比较久远的历史上某些社会其人均收入比当今全球最不发达周家的人均收入要高出很多,比如说高出2倍,我们应该早就知道这些非同寻常的故事。如此非凡的事件应该早已由类似希罗多德(Herodotus)、马可・波罗(MarcoPolo)、亚当・斯密这样的知名历史人物记录下来。

传统的农业社会没有能够提高广大普通民众的生活水准并不意味着其处于停滞状态或令人不感兴趣。所有的中小学生都能够列出工业革命之前出现的许多富有重大经济意义的技术变革,而人类对于环境的不断掌握则反映在几个世纪以来全世界人口的高速增长。从公元元年到18世纪中叶,全球人口从大约1.6亿7

r亏岳话擘20061

增长到7亿,增长了4倍多。要使人均收入保持不变,这样的人口增长意味着全球总产出也要保持同步上升。没有技术上的重大变化,总量产出的这种增长不可能发生。不过,与现代社会不同,传统农业社会不是以提高生活水准来回应总产出的扩张,而是代之以人口数量的增加。无论生产率如何变化,传统农业社会中人口数量的动态变化遵循马尔萨斯(Malthus)定律从而人均年收入维持在大约600美元不变。

那么,这些传统社会如何孕育出诸如古中国、古希腊、古罗马、古印度等这样灿烂的古代文明呢?答案在于传统社会中并非每个人都是每年仅靠600美元生活。土地的所有者即地主通常获得农业收成的30蹦到40%。一个拥有1000万人口的人均年收人为600美元的国家年总收入大约为60亿美元.其30%为18亿美元。这样多的集中在少量地主和贵族手中的财富,可以被用来维持其相对比较奢侈的生活方式,或者用来修建华美的神殿,或者用来资助很多艺术家和科学家的创造性劳动。结果正如我们所知道的那样,传统的农业社会也能孕育出灿烂的文明。不过,生活在这样社会里的广大普通民众的生活水准不可能得到全面的提高。我家中前厅所悬挂的那幅韩国风景画中的农民家庭可以生活在过去1000年中的任何一个世纪。换句话说,这幅画不需要作任何改变就可以作为过去十多个世纪中任何一个传统社会的典型象征。

尽管这种传统农业社会的生活水准非常低,不过比较公平的是全球各地不同传统社会的生活水准都是一样的低。即使在欧洲殖民统治的开始年代,殖民者的优势地位表现在军事上,而不是在经济上。比如,西班牙人对印加人(TheIncas)和阿芝特克人(TheAztecs)的征服并不是一个富裕社会对一个贫困社会的征服,而是一个军事实力较强的传统社会对一个军事实力较弱的传统社会的征服。在17世纪,美洲民众和欧洲民众的生活水准大致相等。事实E,初到墨西哥的西班牙探险者惊奇于其市场上商品种类的多样性与高质量。斯密、李嘉图和与其同时代的学者曾经探讨过跨国生活水准的差异问题。不过,就他们所考察的时代而言,不同国家之间的收人差距再大,也不会超过2倍。19世纪初叶或更早,跨国收入差距绝对不会像我们今天这样达到最富裕国家的人均收入是虽贫穷国家人均收入的将近20倍这样严重。原因何在?如此巨大的跨国收入不平等实为工业革命的产物。

四、工业革命

传统社会的特征是稳定不变的人均收入,而我们目前所处的现代社会则是以人均收入的加速增长为特征。根据相关的历史数据,从ll世纪初叶至今,世界人口总量和产出总量一直呈现稳定增长态势。不过,直到19世纪初叶,世界人口总量和产出总量的增长幅度均非常小,且二者大致相当,意味着世界人均收入基本上保持不变。19世纪见证了世界人口总量和产出总量以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显著速度加速增长且总产出的增长首次大幅度超过了人口的增长。到20世纪初叶,总产出的增长幅度与人口增长幅度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拉大,其时,世界人均年收入达到1000美元。从那时起到现在,世界产出总量与人口总量一直保持着加速增长态势。

不过,工业革命对全球各国的影响并不均衡。过去没有,现在也没有。从大约18世纪中叶或更早的时期至19世纪初叶,全球各国的人均收入大致相等,维持在600美元左右。19世纪见证了全球收入不平等差距的显现与扩大。到19世纪中叶,英语国家的人均收入已经达到非洲和亚洲贫穷国家人均收人的2倍。到20世纪初叶,这种收入差距扩大至6倍。其时,欧洲非英语国家的人均收人相当程度上落后于英国和美国,而日本的人均收入与亚洲其它国家的人均收入相差无几。在20世纪上半叶,这种19世纪初叶开始显现的全球收入不平等态势进一步扩大。英语同家的人均收人要比北欧国家增长的要快,而北欧的人均收入则比欧洲其余非英语国家和亚洲国家的人均收入增长的要快。对于非洲国家和除日本之外的亚洲国家而言,直到20世纪中叶其人均收人仍然在大约600美元左右徘徊。整个欧洲殖民统治时期,是一段广大普通民众的生活水准停滞不前的时期。欧洲的帝国主义政策将先进的科学技术传播到全球各个殖民地,带动了产出的巨大增长。不过,殖民地经济增长的产物不足广大普通民众生活水准的普遍提高,而是殖民地人口数量的增加。

从20世纪中叶开始,全球经济增长在进一步加速的同时,其特征有所改变。其一,起初被认为是战后恢复性成长的欧洲大陆和日本的经济增长结果却被证明为是将欧洲和日本的生活水准提高至远远超过其战前8

工业革命:过去与未来

水平、接近美同生活水准的经济增长奇迹。其二,战后,非洲和亚洲国家的人均收入开始了有别于欧洲殖民统治时期的增长。工业革命开始向欧洲以外的国家和地区扩散,导致了战后全球经济以前所未有的高速度增长。

若我们以全球人均收入的增长作为工业革命的基本特征,那么根据相关历史数据,工业革命直到18世纪末期才开始。另一方面,若我们以反映技术进步的全球总产出量作为工业革命的基本特征,那么其早在15、16世纪就开始了。18世纪末期与更久远年代的不同之处并不在于技术进步本身,而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相对于全球产出总量的增长而言,全球人口出生率的平均增长幅度逐渐降低从而技术进步不再被简单地转化为人口数量的增加,人均生活水平由此得以稳步提高。换句话说,从18世纪末期开始的工业革命与以人口出生率相对于总产出的增长率下降为特征的统计学意义上的人口增长转型密切相关。

如上所述,根据相关历史数据,18世纪中叶全球年人均产值大约等于600美元,而人口年增长率大约为0.4%。从那时起直到18世纪末的工业革命前夕,全球总产出的增长几乎全部被人口增长所稀释从而人均产出没有任何增加。这种现象正是马尔萨斯和李嘉图等学者所预期的技术进步会导致的结果。不过.18世纪末期开始的工业革命彻底改变了这一切。从那时起,伴随着全球总产出的持续增长,全球人口出生率的平均增长幅度却相对下降,从而人均产值不断上升。近期的人口统计数据表明,先前全球人口增长最快的非洲和亚洲国家其人口增长率开始有放缓的迹象,预示着工业革命的影响已经逐渐扩散到包括当今全球最贫困的国家。人们不应当怀疑,这些目前全球最贫困的同家最终将步发达国家之后尘,迈人工业革命的快车道。

五、理论回应

我已经讲述了到今I=1为止的工业革命的故事。那么,未来我们将向何处去?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构造一种由诸多方程式组成的、系统性的、具有经济学涵义的、符合我所陈述的相关世界经济增长事实的增长理论。目前,相当多的经济学家正在从事这项充满希望的研究工作,或许几年后我们通过求解一些系统性的方程式便可以知晓未来世界经济增长的态势。不过,我认为此刻比较准确的说法是我们拥有的不是一种而是两种增长理论:其一是与工业革命开始之前的世界经济增长态势基本吻合的增长理论,其二则是与从]:业革命开始直至今日世界经济增长态势基本吻合的增长理论。我们所需要理解的是这二者之间的转化。

由斯密、李嘉图、马尔萨斯和其他古典经济学家提出的生产理论,是成功地解释传统社会的经济增长理论之一。这些古典经济学家所考察的为工业革命前夜的世界,从而他们根本就不会想到去构造能够解释人类生活水准可以持续提高的经济增长理论。他们的经济理论基本上与从更久远的年代到18世纪末期即工业革命开始之前的全球经济增长的一些事实相吻合。劳动力与资源相结合用以生产维持生存与再生产所必需的商品。在传统社会里,这些商品主要是粮食。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的智慧与聪明才智使得其可以生产m比以前更多的商品,总产出的增加带动了人均产出的暂时增加。人均产出的这种增加刺激生育,推动人口的增长,从而人均生活水准恢复到先前水平。这种动态的循环往复过程可以解释工业革命之前的几个世纪内世界人口的缓慢增长和人均收入或生活水准的基本保持不变。根据这一理论,世界范围内广大普通民众的生活水准基本E不随时间的改变而变化,保持在维持基本生存所必须的水平上。不过,由于所生产出来的商品相当一部分集中在地主和贵族手中,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并不排除高度发达的古代文明的诞生与存在。

这种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与18世纪之前的传统社会中出现的促进生产率大幅提高、推动人口高速增长、给地主和贵族带来巨额财富的显著知识与技术创新同样不矛盾。与工业革命开始之后的知识和技术进步类似,I:业革命开始之前的几个世纪之内知识更新与积累同样刺激了高生产效率资本的大规模积累。船舶的制造、公路的修建、港口的建设、沼泽地的开垦、以获取食物和动力为目的的养殖等行业得到了长足发展。生产性资本的这种范围广泛的积累,提供了支持产出和人口高速增长的熏要力量。不过,正如马尔萨斯的经济增长理论所揭示的那样,这种显著的知识与技术创新所引发的生产性资本的高速积累,并没有能够使传统社会获得被今El之经济学家认为是工业革命根本特征的广大普通民众生活水准的普遍提高。

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罗伯特・索罗(RobertSolow)的开创性研究工作的现代经济增长理论,探讨的是全球人口增长态势产生转型之后的经济增长。为应付马尔萨斯经济增长理论提出的难题,现代经济增长理9

r亏岳话堑2006.1

论采取了简单假设一国人口总量以一个固定速度增长的策略。在这样一个框架内,单纯的物质资本积累并不能保证可持续的收入增长。由于人口从而劳动力以一个固定的速度增长,边际报酬递减规律限制r物质资本所能带来的收人增长。为了获取可持续的收入增长,现代经济增k理论需要假设不断进步的技术或知识或人力资本等作为经济增长的引擎。由于基本上符合当今t}|=界经济增艮的事实,这些假设并没有成为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不足。

显然,基于不变人口增R率的现代经济增长理论与基于人口增长率随收入提高而上升的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之间并不一致。不过,我们并不能说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只适用于当今的世界丽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只适用于古代传统社会。今天,一砦传统习俗保留得比较完整的社会的增长方式仍然遵循马尔萨斯定律。比如,20世纪60年代初以来,非洲产出总量的增长几乎完全被其人口增长所稀释,从而人均产出基本上没有发生改变。要理解今日仍然处存进行中的工业革命,我们必须要理解为什么马尔萨斯理论所描述的动态过程对于今日全球的大部分国家并不适用。一个接一个的国家越过了人口增长的转型期,表现为随着收入的不断增加,人口增长率出现逆转,从上升趋势转为下降趋势。今天,日本或欧洲的人口增长率接近丁零,从而人口总量基本上保持不变。这些富裕国家的父母本来有能力养育更多的孩子,维持一个规模比较大的家庭,然而他们并没有选择这样做。

为了使现代经济增长理沧与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之间达成和谐,同时考虑到世界经济增长经历了人【1增长态势的转型这一事实,与马尔萨斯理论中收入增长推动人口数量增长的逻辑推理相对应,我们必须构造出一种因素,使得随着收入的增长该种因素倾向于减缓人口数量的增加,事实上,盖瑞・贝克尔(GaryBecker)在很久以前就构想出了子女的质量或子女的人力资本积累这样一种符合要求的因素。当家庭收入增加时,如马尔萨斯增长理论所表述的那样,父母可用于培育下一代的收入增加。拥有了更多收人的父母有两种选择,或者生育更多的孩子,或者生育少量的孩子从而每一个孩子获得更多的资源供应和更多的父母关爱时间并由此获得更多的人力资本积累。一般来讲,父母既重视子女的数最,也重视子女的质量。

显然,贝克尔所描述的父母在子女的数量与质量二者之问选择的均衡和人力资本的重要性,其实在工业革命之前的更久远的年代里就已经显现。在任何一个确立了财产所有权的社会中,由于涉及到财富的继承和子女们未来生活的幸福,地主和贵族阶层的人[f增长所遵循的规律与马尔萨斯增长理论的动态过程是有区别的。这些富裕家庭以其积累的巨大财富,享受着远远高出普通大众维持生存所必须的基本生活水准的奢侈生活。在我们通常所谓的杰出古代文明中,并非广‘大普通民众的牛活水准和方式.而是这种偏离马尔萨斯之勉强维持生存的基本生活水准的地主和贵族阶层的生活水平和方式,更具有典型象征意义。同样,在任何一种类型的社会中,总会有一部分人。经由天赋或教育.正式或非正式地取得可以获得相对较高收入的技能。正如巴赫家族(Bachs)和莫扎特家族(Mozarts)所证明的那样,这种例外可以经南家族的方式实现。不过,就绝大多数的传统社会而言,由于现代经济学称之为人力资本积累的因素而获得收入增加的例子裉少见,而且这种收人的增加通常来源于地主和贵族财富的小额转移。

在-个传统的农业社会中,不拥有土地的家庭在选择子女数量和选择子女质量方面的考虑_f};i对容易一些。由于没有土地可以传承,多生育一个孩子并不影响其兄弟姐妹的继承。在这种情形下,父母可以通过花费更多的时间关爱子女和花费更多的资源让其接受知识与技能教育,从而拥有更多的人力资本。所有的父母或多或少都会这样做,不过,父母鼓励子女积累人力资本积极性的高低,显然依赖于其所生活的社会中人力资本投资回报的高低。若这种回报惟常低,正如传统社会所显现的那样,考虑到子女质量困素,就不会明丑改变马尔萨斯增长理论所蕴涵的产出增加引发人口增长从而人均收入保持不变的思想。概而言之.就传统社会而言,考虑到财产传承或考虑到人力资本积累对子女未来生活质量的影响,都不会从根本上改变马尔萨斯增长理论所蕴涵的人均收入基本小变的思想。

然而,考虑到财产传承或考虑到人力资本积累刑子女未来乍活质嚣的影响,对于作马尔萨斯社会影响巨大。伴随着工业革命,人力资本的回报旱硅著上升态势。人们不断地从传统的、其技能从孩童起就可以开始掌握的农业部门转移出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从事与其上一辈完全不一样的工作。这些工作需要的不仅仅是从父母身七获取的知识,更多的是从学校教育中获取的知识与技能。新兴产业要求其工人们不仅懂得如何操作与使用种类繁多的如结构复杂的机器和设备等新的资本品,『|ii且要懂得直¨何维护与改进它们。生活10

工业革命:过去与未来

在这样一个世界里,父母完全可以通过时间与资源上的安排使其子女获得相对于他人的更多竞争优势。父母拥有的子女数量越少,每个孩子所获得的关爱时间和资源分配会越多,每个孩子可以获得的竞争优势就会越大。

值得一提的是,人力资本的一个显著特征在于其产生的回报不是完全由其所有者获取。尽管巴赫和奠扎特获取的回报已经相当可观,不过,正如他们从别的音乐大家那儿无偿获益一样。这两位音乐大师的作品赋予了无数人以灵感与启迪,而他们并没有因此获得回报。这种经济学家称之为“外部性效应”的现象是整个科学、文化与艺术史的主要特征,并且也应当是现代工商业史的主要特征。这种无处不在的外部性效应给现代社会中的人力资本积累与高回报之间增加了一层良性的循环关联。工业革命带来的技术进步提高了人力资本投资的回报率,人力资本投资因之增加,而更多的人力资本投资给整个社会带来更大的回报,引发整个社会对人力资本的更多投资,如此循环不息。

根据这种整合人力资本后适用性更加广泛的经济增长理论,我们便可以描绘一幅比较完整的自18世纪末期从英国开始直至今天仍然向全球各地扩散的工业革命的图画:技术进步的结果提高了那些具有足够技能可以运用最新技术的熟练工人的工资。技术熟练T人T资的上升,提高了其他人追求知识与技能进步的积极性,并且促使父母选择生育数量较少的子女并在每个孩子身上花费更多的时间和资源以确保每个孩子获取足够的知识与技能。随着社会卜劳动力大军的知识与技能水平整体上的不断提高,掌握最先进的知识与技能的劳动者的回报随之提高,如此循环上升。可能有人会问,由于知识与技术密集型资本的投入呈现边际报酬递减趋势,这种经济增长与人力资本累积之间的循环上升进程难道就不会中断吗?无论如何,一个社会总是需要有人去种植马铃薯的。不错,我想止是因为知识与技术密集型资本的投入呈现边际报酬递减趋势,历史上町能有很多早于J’业革命的知识与技术革命萌芽后不久便夭折了。然而,国际贸易无疑帮助了幸运的英国人获得了技术进步得以繁荣发展所必须的、具关键性作用的规模效应,使得英国工人可以专门从事知识与技术密集型的生产。那么,马铃薯从哪里来?英国人消费的马铃薯是从海上飘来的。

暂且不论在工、№革命初期人力资本积累的重要件如何,毫无疑问的是快速的知识和技术进步是丁业革命在全球范罔内不断扩散所呈现出来的一个昴著特征。根据南希・斯托克(NancyStokey)的估计,尽管数量相当町观,北美自南贸易协定(NAFTA)对墨两哥的主要贡献不在于其获得的物质资本流人,而是这种流入的新型物质资本的相对高回报所引发的墨两哥社会对人力资本积累的重视。加人北美A由贸易坍定后的墨西哥社会中,知识与技能积累等人力资本投资止获得越来越高的回报。

六、总结性评论

从经济增长的角度来看,二战之后的60年是一个非凡的时期。全世界人口总量的增长,产出总量的增长、人均收入的增长,均达到一个酊所术有的水平。与此同时,虽然富裕国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高速经济增长,同一时期最贫穷国家的人均收入基本上没有发牛变化,从而跨国人均收人的/|}’=平等状况空前恶化。不过,所有这些态势均不可能永远持续。我想,这正是根据现代经济增长理论观察比较长的历史时期内在全球范围内不断扩散的工业革命所得出的最主要结沦。

我本人是将战后这一段时期看成为给欧洲带来持续经济增长的工业革命从欧洲向欧洲之外的、战前为欧洲殖民地的世界其它地区扩散的初始阶段。非欧洲地区以及部分原欧洲贫困地区的高速增长,是导致战后世界经济呈现非凡增长的主要因素。不过,仍然有相当多的国家没有得到这种工业革命扩散的惠顾,从而跨国人均收入的不平等态势基本上没有得到任何改观。随着那些融人现代社会的新兴国家的人均收入水平逐渐赶l当今最富裕国家的水准,其人|1增长率和人均收入增长率将逐渐减缓,最终与目前欧洲或北美的人口增长率和人均收入增长率相持平。这种态势已经在日本出现,而一个接一个的新兴国家将重复这种态势。

与此相对应,那幽由于社会制度或因为腐败或因为法律不完善暂时没有得到工业革命惠顾的国家,将一个接一个地融人』二业革命的进程,成为未来的经济增长奇迹之国。这些行进在追赶之路P的国家,其经济增长率将会相当的高,从而带动全球经济平均增长率的上升。不过,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离开追赶之路,步人高收入国家之列,这种追赶效应对全球经济增长整体上的影响将越来越小。如此,全球人口增长率将达到一1]

孽岳话型2006.1

个峰值,然后开始下降并维持在大约年增长率l%的水平。同样,全球总产出的增长率也会达到一个峰值,然后开始下降并维持在大约年增长率3%的水平。换句话说,从经济增长的角度来看,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将越来越类似今日之美国。

那么,历史经验和经济增长理论是否提供了可以加速这种追赶进程的方法呢?什么样的政策可以使得巴基斯坦或尼日利亚有可能成为全球下一个经济增长奇迹之国?对于经济落后国家而言,与先进国家的紧密联系与交往是获取成功的最重要因素。尽管20世纪20年代的苏联和20世纪50年代的印度曾经取得了表面上的短暂成功,但世界上还没有一个通过完全封闭式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增长战略而最终获得成功的先例。国际贸易可以使得一个小国在一定程度上取得规模经济的好处。不过,我认为更重要的是跨国贸易使得相关国家在各方面逐渐达到国际先进水准,学习如何在大的、高水平的经济俱乐部中行事。先进知识和技术的学习、积累与转移,只有通过严肃的国际竞争才能获得。边干边学(1earning

最重要的途径。

对于一国的经济增长来说,宏观经济政策看来并不是最重要的冈素。尽管阿根廷、巴两、智利和日J度尼西亚的表现不那么如人所愿,运用通货膨胀性宏观经济政策,韩国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持续经济增长。在所有这磐国家,通货膨胀都是源于为应付政府财政赤字而进行的货币供应扩张。当然,我并不赞成通货膨胀,其本质上是一种不产生任何正面附属效应的不必要的资源浪费。不过,这一议题其实与我们现在所探讨的经济增长关联性不大。尽管在一定意义上所有事物均存在或多或少的联系,在分析与考虑问题时将所有事物统统放在一起并不恰当。我个人认为将一个大的问题分解为诸多能处理的小问题,然后再来一个一个地解决这些小问题,会带来更加丰硕的成果。

在那些有损于合理的和严谨的经济学说的倾向当中,最引诱人的、也是我个人认为最有害的是对资源和收入分配的过多关注。在此刻,一个美国家庭的孩子可能刚刚出生,而一个受到上帝同样祝福的印度家庭的孩子也可能刚刚降临人世。这位新出生的美国人在任何一个方面可以支配的资源,将是其新出生的印度兄弟的15倍。在我们看来,这是一个非常可怕的错误,需要我们采取一定的纠正措施。在某种意义上,这样的纠正措施是恰当的而且是应当采取的。不过,在工业革命开始后的将近200多年的时间里,这个世界上数以亿计的人们的生活水准得到了空前的提高,而这一成就并非经由从富人向穷人的资源和财富转移获得的。与试图通过重新分配现有的世界总产出来提高低收入人群生活水准的途径相比,通过增加全球总产m来提高低收人人群生活水准的方法提供了无尽的潜力与现实的可能。

[参考文献]

[1]I,UCa¥.RobertE.Jr.,“Industrial

Minneapolis,2003.Revolution:PastandFuture。”TheRegion,AnnualReport,FederalReserveBankofbydoing),是人力资本积累

[责任编辑:路士勋]12

工业革命:过去与未来

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

被引用次数:罗伯特·卢卡斯, 李志宏, Robert E.Lucas Jr, Li Zhihong东岳论丛DONGYUE TRIBUNE2006,27(1)1次

参考文献(1条)

1. Lucas Robert E Jr Industrial Revolution:Past and Future 2003

相似文献(7条)

1.学位论文 楼秀丽 张德彝——一个晚清外交官西方认识的成长史 2008

张德彝(1847-1918),晚清职业外交官,一生八次出国,从事外交活动长达40余年。史学界对晚清驻外公使的研究不能说少,然而对张德彝的研究,与其他外交官相比,却显薄弱。本文以张德彝的出使日记及相关档案等为第一手资料,考察其对西方社会的认识及认识的深化。通过张德彝的个案研究,了解晚清普通出使人员的精神面貌,以及他们在推进晚清社会变革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论文共分六节,外加绪论和结语:

绪论部分回顾国内外对张德彝已有的研究情况,以及这些研究已经解决和尚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本论文的研究意义,且阐述全文的研究思路。

第一节:主要叙述张德彝的简略生平、早年求学及前后八次出国概况。张德彝(1847-1918)原名张德明,字在初。祖籍福建,祖上迁移到辽宁铁岭,后被编入汉军,隶属汉军镶黄旗,入关后世居北京。家境贫寒,1862年求学京师同文馆,此后他的人生与同文馆息息相关。张德彝一生八次出国,在中国使节制度由尝试到建立再到发展的过程中,他作为其中的当事人躬逢其时,在某种程度上直接见证了晚清外交史的发展。

第二节:主要考察张德彝对西方经济近代化的认识。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正在经历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西方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中在经济领域,以工业化、技术化和城市化为特征的近代工业社会代替了长期以来的传统农业社会。作为由落后传统农业社会向先进的工业社会派出的首批外交官之一,张德彝得以身临其境地观察工业化世界的诸多侧面之实况,感知西方物质文明的创造及其成果。在对其充满赞赏的同时,张得彝反思中国的经济制度,并以自身的考察为借鉴对中国经济变革进行初步的探索。

第三节:分析张德彝对西方政治制度的认识。张德彝是一位善于观察的外交官员。他在对西欧各国进行逐条考求的过程中,十分注意对西方各国政治体制的访察,尤其对这些国家的议会民主和政党内阁制度表现出浓重的兴趣。通过对西方自由、平等、民主政治氛围的亲身感知,以及西方政治权力运作的实地考察,他逐渐意识到西方的政治制度和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相比有很大的差异性,从而引起他从政治层面去关注西方富强的原因。

第四节:一方面介绍张德彝对西方近代外交制度的考察,一方面叙述张德彝对国内外交制度改革的建言。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外关系出现了新的格局。然而,尽管部分士人已认识到对外交往的重要,大部分国人的对外观念仍呈现出较为复杂的状态。张德彝由于自身所处的环境、地位等因素的影响,比同时代人有更多对外交往的机会,成为新观念的接受者和传播者。在作为驻外使节旅居欧洲期间,他充分运用自身所具有的优势条件,细致深入地考察西方外交制度的各个方面。在对其认同接受的基础上,他反思中国出于权宜之计的外交制度,并发表了自己的改革建言。

第五节:主要叙述张德彝对西方近代教育的考察。善于观察的张德彝,在考察欧美各国的精神文明层面时,果断地将审视的眼光集中在西洋的教育方面,由此他抓住了导致西方富强的又一个法宝。他从学制、课程内容、教学形式、考试方法及各国教育发展概况等方面入手,全面地介绍西方资本主义教育制度,使国人看到了另一种完全不同于中国传统教育的新式教育。

第六节:主要分析张德彝对西方文化的认识。随着多次出国,张德彝对西方的认识逐渐深入。通过长期的观察,其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欧美各国的伦理道德、社会风尚和价值观产生了新的认识。尤其是他已突破传统“夷夏”观念,用一种不同以往的新型知识分子的中西文明观来看待西方国家的文明。但由于时代和他自身思想的局限,他的西方认识毕竟有限,甚至有些认识并不符合西方的客观实际。

结语部分:结合历史背景,简单叙述作为外交官的张德彝之得失,从而指出通过对张德彝的研究所带给我们的重要启示。

2.期刊论文 汤向 中国现代艺术设计起源研究 -美术大观2008,""(8)

首先需要理清两个概念:一是"现代艺术设计",二是"中国现代艺术设计".从时间上来看,现代艺术设计起源于欧洲资本主义初级阶段,中国现代艺术设计在时间上也大致相同.但同时我们看到明显的区别在于,西方进入现代社会形态之前经历了所谓的"工业革命",具有坚实的工业基础,而中国则是直接从传统农业社会转向了现代工业社会,这难免会制约中国现代设计的进展.从比较学的角度看,中国早期的现代艺术设计运动不仅仅受到中国民族工业兴起的影响,更深层地影响来自西方现代主义思想.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认为上述几个方面构成了"现代艺术设计"与"中国现代艺术设计"的历史关系.

3.期刊论文 欧阳慧 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政策演变路径 -经济研究参考2010,""(23)

在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嬗变的过程中,农村劳动力大规模的转移、农村劳动力占社会总劳动力份额的大幅度下降是世界各国共有的现象.配第一克拉克、①库兹涅茨②均在不同角度上揭示了这一现象.世界上大多数的发达国家都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以及后来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来完成这一过程的.

4.期刊论文 成德宁 英国前工业化时期的农业革命及其在社会转型中的作用 -安徽史学2002,""(3)

英国农业自16世纪始发生了一场深刻的革命,农业生产增长明显加快,农业劳动生产率也稳步提高,直接为工业革命铺平了道路。同时也使英国率先摆脱了传统社会周期性生存危机的困扰,孕育了近代乡村工业,为乡村人口流动和城市发展提供了动力,在英国由传统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的转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5.学位论文 任群罗 基于生态经济观的总需求-总供给分析——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经济 2006

生态系统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在数千年的传统农业社会中,人类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生产能力低下,社会总供给难以满足需求水平很低的社会总需求,但人类社会对自然生态系统的破坏也不大。工业革命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人类社会的生产能力大大提高,甚至出现了全面的生产过剩,即社会总供给能力大于已经大大提高的社会总需求水平。与此同时,人类社会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和改变也是巨大的。今天,严重的生态退化、环境污染、资源短缺局面已经开始影响到人类的福利甚至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地球生态系统已经处于超负荷状态,我国承受着巨大的人口和资源压力,在经济腾飞的过程中,生态与环境的问题更是日益严重。因此,如何更好地协调人类社会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的迫切需要。

1960年代以来,人类社会开始反思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如何能够真正地增进人类的幸福或福利,并长久持续地保持,需要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1980年代以来,一门新的经济学科——生态经济学诞生并兴起,它为人类社会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提供了科学的方向。生态经济观认为经济系统是生态系统或环境的亚系统或子系统(sub-system),强调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必须服从自然生态规律,将经济规模限制在生态系统的资源供给和废弃物调节能力之内,以维护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稳定性,从而保证人类社会的生命支持基础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经济,简单地说,就是符合生态原理的优化经济系统,是在保证生态系统稳定或优化的前提下实现经济系统的优化。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生态经济包括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

消费等经济活动的各领域。我国早就出现了为世界称道的生态农业模式,如著名的“桑基鱼塘”,这对于今天的世界如何走出生态超载,意义巨大。 本文讨论了经济学与生态环境问题的所涉及的相关范畴,提出研究生态环境问题的经济学可以归结为生态经济科学,生态经济学就是可持续发展经济学,循环经济学是重点研究工业和生活消费领域的经济学。对生态系统的生态学做了简要分析,为全文及进一步的分析奠定科学基础。分析讨论了生态经济学重要理论观点及其研究进展,如人与自然关系观、自然资本论,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人类社会与生态系统关系的物质流分析——包括人口容量、生态包袱与生态足迹理论,可持续发展观及生态经济学的理解,指出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只能是生态经济,生态经济就是符合生态学原理的经济,为进一步的深入分析建立了生态经济理论基础。

在此基础上,本文讨论了凯恩斯宏观经济分析和系统分析法,提出了生态系统总需求一总供给分析框架,将总需求一总供给分析从经济系统扩展到生态系统:并分别讨论了生态系统的总需求和总供给,以及生态系统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均衡问题,将生态系统的总供给与总需求对比,提出衡量生态系统承载状况的生态承载指数和生态足迹指数,将人类生态环境划分为低负荷、中下负荷、中上负荷、高负荷和超负荷区5类,提出人类生态环境应保持一定的冗余状态,并根据有关数据分析了中国和世界主要类型国家的人口承载状况,结论是世界总体处于超负荷状态,中国尤其严重。

在此之后,进入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对策分析阶段,提出了生态系统总需求与总供给调节的原理、目的和指导思想,提出生态系统总需求与总供给调节的目标就是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指出人类社会走出生态超载的唯一出路就是生态经济模式,包括减少生态系统的总需求和提高生态系统和总供给,并分别对其内容加以分析讨论;降低生态系统总需求,包括控制人口、提高资源生产率从而减少资源消耗、减少浪费型消费三个方面,高收入人群应该承担主要责任,提倡科学的可持续的生态消费,特别提出凯恩斯鼓励高消费的建议是一个误区,“扩大内需”的受益者应该是穷人,在摆脱物质匮乏的时代,人们理应追求的是迈向幸福的自由王国;提高生态系统总供给,就是要投资自然资本,提高生态系统承载力。

论文用专章对我国提高生态系统总供给,投资自然资本的重要领域——改造沙漠为绿洲问题进行了分析,介绍了国外相关范例和我国有关的基础条件和必要性,指出沙漠变绿洲对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巨大,以新疆为主的西北干旱区土地资源开发的潜力巨大,按照先进的节水技术和管理,现有的水资源潜力也是有限的,因此需要考虑更大范围内的水资源配置决策,而我国西南的青藏高原水资源丰富,存在着调水的机遇,这就要建设大型跨流域调水工程,文中对工程实施的可行性与效益做了简要分析,提出应将西部南水北调工程调水受益区从华北转向以新疆为主的西北干旱区。

文章的最后,基于生态经济分析基础,提出了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政策建议,如建立以国民资产负债和利润核算为基础的绿色GDP核算体系;按生态系统的要求进行区域和职能管理调整——按生态系统的类型和特点划分经济区划和行政区划,按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设置职能管理部门;实施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微观经济政策——改变对使用自然资源的补贴政策,鼓励生产与消费中的节约;推进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公平分配;建立有利于可持续发展决策的制度与管理机制;营造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伦理和法制环境。

本文研究之特点和可能具有的独到见解之处:1.研究的视野广,从国内、地区、行业视野扩大到全球生态系统,重视自然科学基础。

2.占有资料广博、新颖,尽量采用第一手材料,查阅了大量外文文献,对重要学者及其成果发表了个人看法。

3.将总供给一总需求分析从经济系统扩展到生态系统,提出了生态系统总需求一总供给分析框架,并用于可持续发展问题分析。

4.在论文所讨论的主要问题上,把握学科思想前沿,提出自己的见解。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可以概略地分为三大类:生态系统产品服务、公益服务和资源服务。

●将生态系统的总供给与总需求对比,提出衡量生态系统承载状况的生态承载指数和生态足迹指数,将人类生态环境划分为低负荷、中下负荷、中上负荷、高负荷和超负荷区5类,提出人类生态环境应保持一定的冗余状态。

●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应从减少生态系统的总需求和提高生态系统总供给两方面着手。在减少生态系统的总需求方面主要是提高资源生产率,减少浪费型消费。凯恩斯鼓励高消费的政策建议是一个误区,没有考虑到现代社会的高消费对生态环境的压力。“扩大内需”的主要受益者应该是穷人。在摆脱物质匮乏的时代,人们理应追求的是迈向幸福的自由王国。

●提高生态系统总供给,就是要投资自然资本,提高生态系统承载力,其中一个领域是改造沙漠为绿洲,这对增强我国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意义巨大,应将西部南水北调工程调水受益区从华北转向以新疆为主的西北干旱区,应树立积极的可持续发展观。

●建立以国民资产负债和利润核算为基础的绿色GDP核算体系。

●按生态系统的要求进行区域和职能管理调整——按生态系统的类型和特点划分经济区划和行政区划,按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设置职能管理部门,比如设立生态与环境部,维护生态系统公益服务。

6.期刊论文 刘治彦 知识主义经济制度崛起的理论预言--读李建德教授新著《经济制度演进大纲》所感 -企业经济2004,""(9)

在人类两百多万年的发展史中,绝大部分时间是在采集狩猎的原始社会中度过的.以新石器使用为标志,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的传统农业社会距今只有一万多年的历史,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则不过几千年.而工业社会出现仅仅是近两百多年的事.这一期间诞生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是对当时近百年工业革命实践过程中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系统总结,也是对未来人类社会经济制度作出的高瞻远瞩的判断.

7.学位论文 尤加旺 从人性角度看《小镇畸人》中畸人的困惑与恐惧 2008

舍伍德·安德森(1876-1941)是美国现代文学的先驱者之一。他被福克纳称为他们那一代美国作家之父,开创了后人承袭的美国式的写作传统。其代表作《小镇畸人》既被誉为一部一流的心理学文献,又被称为一个美国异化的寓言。他以高超的艺术手法描绘出一幅美国社会变更时期的小镇畸人的群体画面。早期关于安德森《小镇畸人》的研究大多局限在主题和写作技巧上,或者把它看成是单个故事的短篇小说集。然而本文却另辟蹊径,从松散的故事情节中寻找畸形人共同的内心感受,即困惑和恐惧,然后从人性的缺陷和扭曲入手,对这种感受进行剖析,找出人性缺陷和扭曲的原因并指出克服困惑与恐惧之路。

安德森以敏锐的社会洞察力探索了保守的温斯堡小镇人的孤独心灵。墨守成规的小镇人适应不了社会的变更,他们所固守的传统道德价值观受到了工业化文明所带来的物质主义的冲击,其心灵受到了压抑,人性受到了扭曲,因此倍感孤独恐惧。这些时代的落伍者在追求物质主义的“正常人”眼中就成了畸人。安德森透过这群畸人的生活表象,探寻了形成其畸形的社会根源——工业革命的异化引起他们人性的扭曲。读者在《小镇畸人》中无不感受到困惑、恐惧和不安遍布全文。从人性的角度来考虑畸形人,“人性的扭曲——畸人的困惑与恐惧”这一命题便试验性地被提了出来。与畸人的困惑与不安一起浮出水面的还有美国旧文化的瓦解,包括现代社会清教信仰的扭曲和传统男女关系的消失。为了克服这种扭曲,畸人通过他们的顿悟和觉醒来完善个性达到内省。最后,小说的主线人物乔治离开小镇减轻了书中的困扰与恐惧,表明如果不断完善人性,则可能调和小镇居民与现代社会的矛盾,田园生活与机器生产的冲突。

人性,不管是好是坏,是善是恶,都难以达到完美的境界,在社会交替过程中更容易被扭曲,这在《小镇畸人》的畸人身上更加明显,即他们面对机器工业的困惑与不安。这种困惑与不安使他们处于失语的异化状态,同时又有着各种各样的理由,有来自外部世界的,如经济社会的发展,机器大工业取代传统田园牧歌,也有来自畸形人内心的保守、封闭。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化社会变革,引起了温斯堡小镇市民人性的扭曲,使他们处于困惑和恐惧中。作为安德森的代表作,《小镇畸人》一直都是20世纪文学批评家的兴趣所在。本文即从不同于以往的人性角度来分析这部名著。

全文共分为三个部分:导论,正文,结论。

第一部分是导论,概述了安德森本人及其批评家对其作品的评价和时代背景,以及从人性角度分析的始因和意义。安德森是美国现代文学的先驱者,对众多文学大师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他的《小镇畸人》塑造了一批处在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时期,由于不能跟上时代变化潮流而被异化的人。这些所谓的畸人生活在自己和社会所共同营造的困扰和苦闷中,他们的人性变得不正常,逐步被扭曲。本部分在介绍畸人的特征及其内涵同时提出了本文的理论依据和批评模式,即人性的缺陷和扭曲造成了畸人的困惑与恐惧。本文对当今建设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部分是正文,共四章。

第一章通过对安德森及其作品的分析,指出小镇畸人人性扭曲的背景。安德森生活在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期,他笔下的人物也处在相同的环境中。在虚构的小镇温斯堡中,生活在其中的人物跟不上变化的社会,人性受到扭曲,经常处于困惑和恐惧中,成为畸形人。

第二章阐述了什么是人性,人性就是人的本质属性。关于人性有三个观点,即,人性的善、恶、中立观。不管是善是恶,人性都不完美都有缺陷。萨特的存在主义阐述了“存在先于本质”,认为人的本质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后天中逐渐形成的,所以就会受环境的影响。如果不能适应环境,就会产生人性的扭曲,从而导致人对自己、对他人、对环境的困惑与恐惧。存在主义主张人的存在是荒谬的,“他人即地狱”,这些观点在《小镇畸人》中在畸人行为中都有表现。说明畸人们的人性都不适应当时的自然社会环境,遭到了扭曲。

第三章是本文的重点,从两个方面用人性理论来分析畸人的困惑与不安的表现形式并找出其中原因。首先,从畸人自身出发,分析他们种种的异常

,这部分主要以乔治为线索,把各种畸形的男女关系表达出来。然后重点阐述这些人之所以如此的原因:人性的缺陷和扭曲。小镇的居民被现代社会所异化,没有归属感,同时阐明了《小镇畸人》是美国过渡时期小镇镇人民生活的缩影。归根结底,社会的变革使得小镇居民的人性受到扭曲,从而使得他们行为和思想畸形。

第四章探讨了如何通过发展人性来克服困扰与恐惧。为了改变畸人的状况,安德森也做了尝试,让畸人们产生思想的顿悟和人性的觉醒。通过人性的完善和对自由的追求克服失语状态,远离异化,提高自身的适应性,达到人与社会和谐共生。

第三部分总结全文,并进一步指出其中意义。安德森通过对处于社会转型期的温斯堡小镇人们的畸形生存状态的刻画,指出人性的扭曲是导致了居民生存的畸形。《小镇畸人》所揭示的不仅仅是温斯堡小镇人的精神进程和普通的社会问题,而且也揭示了整个美国中西部地区现代文明和现代人的精神危机及生存困惑。通过对安德森刻画的小镇畸人行为和精神的分析,本文得出人性在不断变化的社会里是需要不断完善的,正常而非扭曲的人性对社会和谐至关重要。

引证文献(1条)

1. 贾利军. 李晏墅. 李金生 系统论视角下的营销发展进程解析[期刊论文]-南京社会科学 2009(9)

本文链接:http://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dylc200601001.aspx

授权使用:徐珺(wfhdsf),授权号:a6b07808-a421-4198-85df-9def009d9501

下载时间:2010年9月12日

2006年1月尊岳话型Jan,2006第27卷第l期DongYueTribuneVol‘27No

【学术前沿】

工业革命:边去与未来

RobertE.Lucas.Jr.著

李志宏译

[关键词]传统农业社会;工业革命;现代工业社会;古典增长理论;现代增长理论

[摘要]通过全球经济增长的跨世纪比较.作者洞察出】8世纪末开始的工业革命之后的经济增长与先前经

济增长之根本不同在于工业世界是以人口总量相对于产出总量的增长率呈现稳定下降态势和广大普通民众生活

水准的普遍提高为典型特征。进一步的分析表明,以马尔萨斯(Malthus)的人口理论为代表的传统经济增长理论

可以成功解释传统农业社会里各国人均收入大致相等且基本上不随时间的变化而改变,而以贝克尔(Becker)的人

力资本积累理论为代表的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则可以成功解释现代工业社会中垒球人均收入的持续大幅度成长、跨

国人均收入的巨大不平等扣人均收入跨国分布的动态变化。最后,作者指出随着仍然处在进行中的工业革命向全

球各个角落扩散,世界人均收入整体上将不断提高,而解决全球低收八人群生活水准的最佳途径是不断地增加世

界产出总量,而非重新分配现有的世界忘产出。

[中圈分类号]FOI[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353(2006)010005—08

一、引言

我们目前生活在一个令人震惊的前所未有的收入不平等的世界中。全球最富有的美国的人均产出大约为位于非洲和南亚的最贫穷国家的15倍。随着欧洲殖民统治在全球的终结,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南韩、新加坡、台湾和香港等成功地从非常贫穷的经济体转型成为生活水准大约为美国的三分之一左右的中等收入社会。另一方面,一部分60年代初与当今亚洲新兴经济体大约处在同一收入水平上的国家,今天其大部分人口却仍然从事着传统的收入仅够维持基本生存的农业活动。我们应该如何解释这些成功与失败?

今天的经济学家对这一问题的理解与看法并不相同。不过,如果我们关注正确的证据,以恰当的方式组织我们的思维,我想我们还是可以接近丁对过去两个世纪内全球财富水平跨国分布态势的变化以及这种分布态势将要nr能在本世纪内出现的变化达成比较一致的和可靠的见解。亚洲经济增长奇迹只不过为二战以后全球范围内经济增长故事中的一章而已,而二战后的世界经济增长义只不过为更长的历史时牢中的工业革命故事中的一章。在本文中,我将陈述一些我个人认为是近代历史时期经济增长的一些主要事实,辅以简明的理论阐述,力图揭示这些事实所蕴涵的未来世界经济增长趋势。我不认为我们可以不通过理解孕育了

[收稿日期]200s一12—08

[作者简介]罗伯特・卢卡斯(1937),美国人,他倡导扣发展了理性预期与宏观经济学研究的运用理论,深化了A-4tl对经济政策的理解,并对经济周期理论提出了独到的见解,由此获得【995年诺贝尔经湃学奖。5

-辱薯铪垡2006.1

当今的过往就能够理解今日之世界。

我的陈述以数字开始,并以数字结束。其,我将试图描绘一幅二战以后全球经济增长,即20世纪中叶以来全球人口增长与产出增长的数量意义上的图画。其二,我将描述从更久远的年代至18世纪中叶,即亚当・斯密(AdamSmith)、大卫・李嘉图(DavidRicardo)和其他帮助我们形成了对世界的洞察力的思想家所了解的时代的世界经济增长态势。其三,我将简明阐述我个人认为是工业革命的初始阶段,即从19世纪初叶至20世纪中叶欧洲殖民统治的终结这一段历史时期全球经济增长的一些主要特征。在进行历史回顾之后,我将概述一个与这些历史事实基本劝合的理论框架。若这项工作得以成功完成,那么我就能够以一些有益的归纳和对未来世界经济增长前景的一些有意义的评估来结束本文。

二、二战后的世界经济

三百年前.全球所有经济体的生活水准大致相等并且基本上不随时间的变化而改变。今天,绝大多数经济体则享有例行性的人均实际收入的持续增长。遵循常规,我将使用“工业革命”一词来表述人类社会的这种变迁。尽管“工业”这一修饰语显得稍稍有点过时,不过我并不打算因其对经济增氏的相对重要性而将铁、钢或其它形式的重工业视为这种社会变迁的表征,甚至也不将整体上的制造业视为这种社会变迁的表征。另一方面,就一同人均实际收入而言,我指的是以不变美元计量的该同同内生产总值与其人r:lJ总量的商。尽管我也将谈及人类社会生活的其它方面,我将重点探讨以人口增长和产出增长为特征的经济增长。

我们对于全球范围内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产出和生活水准的知识在过去的一、二十年中有了巨大的进步。这部分要归功于在过去的这一段岁月中那些付出不懈努力收集、整理世界范围内不同时期的经济数据并编纂成数据库的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其中,宾州大学的两位经济学家罗伯特・萨默斯(RoberlSummers)和阿兰-哈斯登(AlanHeston)在这方面的工作尤为出色。这些组织严密、可读性强的经济数据库提供了从1950年或1960年甚至更早时期开始直至今日全球范围内所有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和产出方面的数据。这些精妙绝伦的数据库推动了计量经济增长研究的复兴,赋予其完全不同于60年代纯理论式经济增长研究的一种外在的实证特征,并且鼓励了部分富有雄心的经济学家试图构造出一种适合丁不论贫富的全球所有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理论。

由于这些绝妙数据库的帮助,现在我们终于可以描绘一幅无论贫富的全球所有国家和地区一定历史时期内经济活动的清晰图画。从人口增长开始,让我们首先看看这幅图画的主要特征。从1960年到2000年的40年中,世界人[]从大约30亿增长到61亿,也就是说年增长率大约为1.7%。这些人口增长方面的数字通常作为警示意义被引用。显然,世界人口总量不可能以2%的年增长率永远上升。不过,很多被我的一位朋友称之为“悲观经济学”的拥护者则逾越这一不青而喻的道理,断言世界人口增长速度超过了全球可获取资源的极限,从而人类通过盲目的自我繁殖一步一步地将自己引向贫困与饥荒。这一断言是没有根据的。

今天的世界确实存在着大量的贫穷与饥荒现象,但是没有比断言全球贫困状况正在进一步加剧更脱离真实。虽然全球人口在将近40年中从大约30亿增长到6l亿,同一时期内世界产出总量则比人口增长要快得多。以l985年不变美元价格计算,全球产出总量从1960年的6,5万亿美元增加到2000年的3l万亿美元.也就是说增长了将近五倍,年增长率达到4%。人均产冉即人均实际收入大约以每年2.3%的速度增长,从而使平均意义上的一个普通世界公民的生活水准在将近40年中提高了一倍多。值得注意的是,这里列出的增长数字并非仅仅针对少数几个发达同家或几个经济增长奇迹国家,而是针对包括非洲和共产主义困家在内的全球所有经济体的平均数字。整个人类以其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速度变得更加富有。尽管考虑到其规模与范围,东亚经济增长奇迹并不具有代表性。然而,在今日世界中经济增长是一种惯例,而非特例。

显然,平均意义上的数字掩盖了经济增长可能存在的跨国差异。为此,依据可得的宏观经济数据库,我考察了二战以后人口数餐与人口增艮率和人均收入水平与人均收入增长率的跨国分布态势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从】960年至l990年的30年中,人均收入低于1100美元的所有国家和地区的人L】数量之和呈下降趋势。换句话说.世界人均收入整体上呈现上升趋势。不过,跨国人均收入的不平等状况没有得到任何改观。在所考察的时间段内,终期的跨国人均收入的不平等程度与初期的跨国人均收入的不平等程度同样巨S

工业革命:过去与未来

大。】990年全球最贫穷国家的人均年收入不到1000美元,而同期美国的人均年收人为18,000美元,二者相差18倍多。如同二战后全球人口与生活水准所呈现的前所未有的高速增长一样,这种贫穷国家与富裕国家之间在人均收入上存在的巨大不平等也是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

近期的许多研究课题关注的一个主要问题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同国家的人均收人水平或其增长率是否旱现某种程度的收敛态势或分化态势。这是一个非常微妙的问题。跨国宏观经济数据并没有给出完全肯定或否定的回答。显然,无论我们如何努力,仅仅依靠对从i960年至1990年间的宏观经济数据进行统计学意义上的推断,是不可能帮助我们完全了解未来的世界经济增长趋势的。若按照2%的年人口增长率,从1960年同溯,亚当(Adam)和夏娃(Eve)在大约公元1000年就因为偷吃禁果而被从天庭的花园里赶了出来。同理,若按照2

12%的年人均收入增长率从1960年回溯,生活在1800年的人们每年维持生计的费用不超过00美元。另一方面,如果根据相关统计数字从1960年往前推,在相当短的时期内地球上的水和其它自然资源就会被消耗殆尽,很显然,这一推理清楚地表明白1960年以来的时期只不过是一段过渡时期。那么,世界经济的增长是从哪里过渡到哪里呢?接下来,我将试图通过回顾历史来提供这个问题的部分答案。

三、跨世纪经济增长之比较

二战以后全球经济增长的显著特点在丁其速度和规模。如上所述,自1960年以来世界总产出的年平均增长率达到4%。另一方面,从1900年到1960年的大约60年中,世界总产m的年平均增长率大约为2.4%,而整个19世纪世界总产山的年平均增长率大约为l“,整个18世纪世界总产出的年平均增长率大约为0.3%。20世纪6。年代以前,世界人口增长与总产出增长均远远落后于当代。直至19世纪初叶,全球没有一个经济体享有人均收入的可持续增长,而整个18世纪世界人口的年平均增长率与同时剃世界总产出的年平均增长率相当,同样只有0.3%左右。两百年前或更久远的年代,全球所有经济体的人均年收人大约在400美元到800美元之间徘徊。我们是如何知道两百年之前或更久远的年代地球上所发生的经济增长故事呢?尽管现有的跨国宏观经济数据库并没有覆盖汉帝国或罗马帝国的经济,但我们还是可以通过其它渠道获取相关信息。

在我位于芝加哥的家中,前厅挂着我的一位韩国学生作为礼物送给我的一幅乡村风景画。l}【|i中,一位韩国农夫赶着一头牛在犁地,他的妻子和两个孩子在一旁帮忙,果树上开满鲜花,远处蓝色的山峦若隐若现。i口jl中的景色异常美丽,很容易激起人们的怀旧情结。尽管我并不清楚这幅画于何时所作,也不知晓画中所描绘的是哪一个年代的情景,但是要估计出这位农夫的收人并不困难。我们首先可以测算出这位农夫和他的牛所能耕种的土地数量,这此土地的大致种植嚣为多少,果树的收成又是如何。然后,我们将所有的实物产量加总,以1985年不变美元价格来计量,便可以大致估算出这位韩国农夫的年收入在2000美元左右。进一步,我们知道直至四、五十年前,超过90%以上的韩国劳动力一直从事传统的农业生产活动,2000美元的家庭收A,或者说人均收入500美元应该非常接近于同时期的韩国人均收入水平。尽管我们并没有关于100年前韩国国民收入和总产出的详细记录,我们仍然可以得出那一时期韩国生活水准比较可靠的估计。全球范围内传统的农业社会基本相似,从而相应的,£活水准并不难估计。

当然,存在一种估计19世纪初叶或更久远的年代里全球人均收入更为系统性的方法。由于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在当今最贫穷的国家中几乎得到了完全的继承,所有历史上传统农业社会的生活水准应该非常接近于当今全球最不发达国家或地区的生活水准。例如,由于维持人口增长的需要,古代中国的人均收入不会比1960年时候的中同人均收入低得太多。如果比较久远的历史上某些社会其人均收入比当今全球最不发达周家的人均收入要高出很多,比如说高出2倍,我们应该早就知道这些非同寻常的故事。如此非凡的事件应该早已由类似希罗多德(Herodotus)、马可・波罗(MarcoPolo)、亚当・斯密这样的知名历史人物记录下来。

传统的农业社会没有能够提高广大普通民众的生活水准并不意味着其处于停滞状态或令人不感兴趣。所有的中小学生都能够列出工业革命之前出现的许多富有重大经济意义的技术变革,而人类对于环境的不断掌握则反映在几个世纪以来全世界人口的高速增长。从公元元年到18世纪中叶,全球人口从大约1.6亿7

r亏岳话擘20061

增长到7亿,增长了4倍多。要使人均收入保持不变,这样的人口增长意味着全球总产出也要保持同步上升。没有技术上的重大变化,总量产出的这种增长不可能发生。不过,与现代社会不同,传统农业社会不是以提高生活水准来回应总产出的扩张,而是代之以人口数量的增加。无论生产率如何变化,传统农业社会中人口数量的动态变化遵循马尔萨斯(Malthus)定律从而人均年收入维持在大约600美元不变。

那么,这些传统社会如何孕育出诸如古中国、古希腊、古罗马、古印度等这样灿烂的古代文明呢?答案在于传统社会中并非每个人都是每年仅靠600美元生活。土地的所有者即地主通常获得农业收成的30蹦到40%。一个拥有1000万人口的人均年收人为600美元的国家年总收入大约为60亿美元.其30%为18亿美元。这样多的集中在少量地主和贵族手中的财富,可以被用来维持其相对比较奢侈的生活方式,或者用来修建华美的神殿,或者用来资助很多艺术家和科学家的创造性劳动。结果正如我们所知道的那样,传统的农业社会也能孕育出灿烂的文明。不过,生活在这样社会里的广大普通民众的生活水准不可能得到全面的提高。我家中前厅所悬挂的那幅韩国风景画中的农民家庭可以生活在过去1000年中的任何一个世纪。换句话说,这幅画不需要作任何改变就可以作为过去十多个世纪中任何一个传统社会的典型象征。

尽管这种传统农业社会的生活水准非常低,不过比较公平的是全球各地不同传统社会的生活水准都是一样的低。即使在欧洲殖民统治的开始年代,殖民者的优势地位表现在军事上,而不是在经济上。比如,西班牙人对印加人(TheIncas)和阿芝特克人(TheAztecs)的征服并不是一个富裕社会对一个贫困社会的征服,而是一个军事实力较强的传统社会对一个军事实力较弱的传统社会的征服。在17世纪,美洲民众和欧洲民众的生活水准大致相等。事实E,初到墨西哥的西班牙探险者惊奇于其市场上商品种类的多样性与高质量。斯密、李嘉图和与其同时代的学者曾经探讨过跨国生活水准的差异问题。不过,就他们所考察的时代而言,不同国家之间的收人差距再大,也不会超过2倍。19世纪初叶或更早,跨国收入差距绝对不会像我们今天这样达到最富裕国家的人均收入是虽贫穷国家人均收入的将近20倍这样严重。原因何在?如此巨大的跨国收入不平等实为工业革命的产物。

四、工业革命

传统社会的特征是稳定不变的人均收入,而我们目前所处的现代社会则是以人均收入的加速增长为特征。根据相关的历史数据,从ll世纪初叶至今,世界人口总量和产出总量一直呈现稳定增长态势。不过,直到19世纪初叶,世界人口总量和产出总量的增长幅度均非常小,且二者大致相当,意味着世界人均收入基本上保持不变。19世纪见证了世界人口总量和产出总量以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显著速度加速增长且总产出的增长首次大幅度超过了人口的增长。到20世纪初叶,总产出的增长幅度与人口增长幅度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拉大,其时,世界人均年收入达到1000美元。从那时起到现在,世界产出总量与人口总量一直保持着加速增长态势。

不过,工业革命对全球各国的影响并不均衡。过去没有,现在也没有。从大约18世纪中叶或更早的时期至19世纪初叶,全球各国的人均收入大致相等,维持在600美元左右。19世纪见证了全球收入不平等差距的显现与扩大。到19世纪中叶,英语国家的人均收入已经达到非洲和亚洲贫穷国家人均收人的2倍。到20世纪初叶,这种收入差距扩大至6倍。其时,欧洲非英语国家的人均收人相当程度上落后于英国和美国,而日本的人均收入与亚洲其它国家的人均收入相差无几。在20世纪上半叶,这种19世纪初叶开始显现的全球收入不平等态势进一步扩大。英语同家的人均收人要比北欧国家增长的要快,而北欧的人均收入则比欧洲其余非英语国家和亚洲国家的人均收入增长的要快。对于非洲国家和除日本之外的亚洲国家而言,直到20世纪中叶其人均收人仍然在大约600美元左右徘徊。整个欧洲殖民统治时期,是一段广大普通民众的生活水准停滞不前的时期。欧洲的帝国主义政策将先进的科学技术传播到全球各个殖民地,带动了产出的巨大增长。不过,殖民地经济增长的产物不足广大普通民众生活水准的普遍提高,而是殖民地人口数量的增加。

从20世纪中叶开始,全球经济增长在进一步加速的同时,其特征有所改变。其一,起初被认为是战后恢复性成长的欧洲大陆和日本的经济增长结果却被证明为是将欧洲和日本的生活水准提高至远远超过其战前8

工业革命:过去与未来

水平、接近美同生活水准的经济增长奇迹。其二,战后,非洲和亚洲国家的人均收入开始了有别于欧洲殖民统治时期的增长。工业革命开始向欧洲以外的国家和地区扩散,导致了战后全球经济以前所未有的高速度增长。

若我们以全球人均收入的增长作为工业革命的基本特征,那么根据相关历史数据,工业革命直到18世纪末期才开始。另一方面,若我们以反映技术进步的全球总产出量作为工业革命的基本特征,那么其早在15、16世纪就开始了。18世纪末期与更久远年代的不同之处并不在于技术进步本身,而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相对于全球产出总量的增长而言,全球人口出生率的平均增长幅度逐渐降低从而技术进步不再被简单地转化为人口数量的增加,人均生活水平由此得以稳步提高。换句话说,从18世纪末期开始的工业革命与以人口出生率相对于总产出的增长率下降为特征的统计学意义上的人口增长转型密切相关。

如上所述,根据相关历史数据,18世纪中叶全球年人均产值大约等于600美元,而人口年增长率大约为0.4%。从那时起直到18世纪末的工业革命前夕,全球总产出的增长几乎全部被人口增长所稀释从而人均产出没有任何增加。这种现象正是马尔萨斯和李嘉图等学者所预期的技术进步会导致的结果。不过.18世纪末期开始的工业革命彻底改变了这一切。从那时起,伴随着全球总产出的持续增长,全球人口出生率的平均增长幅度却相对下降,从而人均产值不断上升。近期的人口统计数据表明,先前全球人口增长最快的非洲和亚洲国家其人口增长率开始有放缓的迹象,预示着工业革命的影响已经逐渐扩散到包括当今全球最贫困的国家。人们不应当怀疑,这些目前全球最贫困的同家最终将步发达国家之后尘,迈人工业革命的快车道。

五、理论回应

我已经讲述了到今I=1为止的工业革命的故事。那么,未来我们将向何处去?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构造一种由诸多方程式组成的、系统性的、具有经济学涵义的、符合我所陈述的相关世界经济增长事实的增长理论。目前,相当多的经济学家正在从事这项充满希望的研究工作,或许几年后我们通过求解一些系统性的方程式便可以知晓未来世界经济增长的态势。不过,我认为此刻比较准确的说法是我们拥有的不是一种而是两种增长理论:其一是与工业革命开始之前的世界经济增长态势基本吻合的增长理论,其二则是与从]:业革命开始直至今日世界经济增长态势基本吻合的增长理论。我们所需要理解的是这二者之间的转化。

由斯密、李嘉图、马尔萨斯和其他古典经济学家提出的生产理论,是成功地解释传统社会的经济增长理论之一。这些古典经济学家所考察的为工业革命前夜的世界,从而他们根本就不会想到去构造能够解释人类生活水准可以持续提高的经济增长理论。他们的经济理论基本上与从更久远的年代到18世纪末期即工业革命开始之前的全球经济增长的一些事实相吻合。劳动力与资源相结合用以生产维持生存与再生产所必需的商品。在传统社会里,这些商品主要是粮食。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的智慧与聪明才智使得其可以生产m比以前更多的商品,总产出的增加带动了人均产出的暂时增加。人均产出的这种增加刺激生育,推动人口的增长,从而人均生活水准恢复到先前水平。这种动态的循环往复过程可以解释工业革命之前的几个世纪内世界人口的缓慢增长和人均收入或生活水准的基本保持不变。根据这一理论,世界范围内广大普通民众的生活水准基本E不随时间的改变而变化,保持在维持基本生存所必须的水平上。不过,由于所生产出来的商品相当一部分集中在地主和贵族手中,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并不排除高度发达的古代文明的诞生与存在。

这种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与18世纪之前的传统社会中出现的促进生产率大幅提高、推动人口高速增长、给地主和贵族带来巨额财富的显著知识与技术创新同样不矛盾。与工业革命开始之后的知识和技术进步类似,I:业革命开始之前的几个世纪之内知识更新与积累同样刺激了高生产效率资本的大规模积累。船舶的制造、公路的修建、港口的建设、沼泽地的开垦、以获取食物和动力为目的的养殖等行业得到了长足发展。生产性资本的这种范围广泛的积累,提供了支持产出和人口高速增长的熏要力量。不过,正如马尔萨斯的经济增长理论所揭示的那样,这种显著的知识与技术创新所引发的生产性资本的高速积累,并没有能够使传统社会获得被今El之经济学家认为是工业革命根本特征的广大普通民众生活水准的普遍提高。

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罗伯特・索罗(RobertSolow)的开创性研究工作的现代经济增长理论,探讨的是全球人口增长态势产生转型之后的经济增长。为应付马尔萨斯经济增长理论提出的难题,现代经济增长理9

r亏岳话堑2006.1

论采取了简单假设一国人口总量以一个固定速度增长的策略。在这样一个框架内,单纯的物质资本积累并不能保证可持续的收入增长。由于人口从而劳动力以一个固定的速度增长,边际报酬递减规律限制r物质资本所能带来的收人增长。为了获取可持续的收入增长,现代经济增k理论需要假设不断进步的技术或知识或人力资本等作为经济增长的引擎。由于基本上符合当今t}|=界经济增艮的事实,这些假设并没有成为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不足。

显然,基于不变人口增R率的现代经济增长理论与基于人口增长率随收入提高而上升的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之间并不一致。不过,我们并不能说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只适用于当今的世界丽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只适用于古代传统社会。今天,一砦传统习俗保留得比较完整的社会的增长方式仍然遵循马尔萨斯定律。比如,20世纪60年代初以来,非洲产出总量的增长几乎完全被其人口增长所稀释,从而人均产出基本上没有发生改变。要理解今日仍然处存进行中的工业革命,我们必须要理解为什么马尔萨斯理论所描述的动态过程对于今日全球的大部分国家并不适用。一个接一个的国家越过了人口增长的转型期,表现为随着收入的不断增加,人口增长率出现逆转,从上升趋势转为下降趋势。今天,日本或欧洲的人口增长率接近丁零,从而人口总量基本上保持不变。这些富裕国家的父母本来有能力养育更多的孩子,维持一个规模比较大的家庭,然而他们并没有选择这样做。

为了使现代经济增长理沧与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之间达成和谐,同时考虑到世界经济增长经历了人【1增长态势的转型这一事实,与马尔萨斯理论中收入增长推动人口数量增长的逻辑推理相对应,我们必须构造出一种因素,使得随着收入的增长该种因素倾向于减缓人口数量的增加,事实上,盖瑞・贝克尔(GaryBecker)在很久以前就构想出了子女的质量或子女的人力资本积累这样一种符合要求的因素。当家庭收入增加时,如马尔萨斯增长理论所表述的那样,父母可用于培育下一代的收入增加。拥有了更多收人的父母有两种选择,或者生育更多的孩子,或者生育少量的孩子从而每一个孩子获得更多的资源供应和更多的父母关爱时间并由此获得更多的人力资本积累。一般来讲,父母既重视子女的数最,也重视子女的质量。

显然,贝克尔所描述的父母在子女的数量与质量二者之问选择的均衡和人力资本的重要性,其实在工业革命之前的更久远的年代里就已经显现。在任何一个确立了财产所有权的社会中,由于涉及到财富的继承和子女们未来生活的幸福,地主和贵族阶层的人[f增长所遵循的规律与马尔萨斯增长理论的动态过程是有区别的。这些富裕家庭以其积累的巨大财富,享受着远远高出普通大众维持生存所必须的基本生活水准的奢侈生活。在我们通常所谓的杰出古代文明中,并非广‘大普通民众的牛活水准和方式.而是这种偏离马尔萨斯之勉强维持生存的基本生活水准的地主和贵族阶层的生活水平和方式,更具有典型象征意义。同样,在任何一种类型的社会中,总会有一部分人。经由天赋或教育.正式或非正式地取得可以获得相对较高收入的技能。正如巴赫家族(Bachs)和莫扎特家族(Mozarts)所证明的那样,这种例外可以经南家族的方式实现。不过,就绝大多数的传统社会而言,由于现代经济学称之为人力资本积累的因素而获得收入增加的例子裉少见,而且这种收人的增加通常来源于地主和贵族财富的小额转移。

在-个传统的农业社会中,不拥有土地的家庭在选择子女数量和选择子女质量方面的考虑_f};i对容易一些。由于没有土地可以传承,多生育一个孩子并不影响其兄弟姐妹的继承。在这种情形下,父母可以通过花费更多的时间关爱子女和花费更多的资源让其接受知识与技能教育,从而拥有更多的人力资本。所有的父母或多或少都会这样做,不过,父母鼓励子女积累人力资本积极性的高低,显然依赖于其所生活的社会中人力资本投资回报的高低。若这种回报惟常低,正如传统社会所显现的那样,考虑到子女质量困素,就不会明丑改变马尔萨斯增长理论所蕴涵的产出增加引发人口增长从而人均收入保持不变的思想。概而言之.就传统社会而言,考虑到财产传承或考虑到人力资本积累对子女未来生活质量的影响,都不会从根本上改变马尔萨斯增长理论所蕴涵的人均收入基本小变的思想。

然而,考虑到财产传承或考虑到人力资本积累刑子女未来乍活质嚣的影响,对于作马尔萨斯社会影响巨大。伴随着工业革命,人力资本的回报旱硅著上升态势。人们不断地从传统的、其技能从孩童起就可以开始掌握的农业部门转移出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从事与其上一辈完全不一样的工作。这些工作需要的不仅仅是从父母身七获取的知识,更多的是从学校教育中获取的知识与技能。新兴产业要求其工人们不仅懂得如何操作与使用种类繁多的如结构复杂的机器和设备等新的资本品,『|ii且要懂得直¨何维护与改进它们。生活10

工业革命:过去与未来

在这样一个世界里,父母完全可以通过时间与资源上的安排使其子女获得相对于他人的更多竞争优势。父母拥有的子女数量越少,每个孩子所获得的关爱时间和资源分配会越多,每个孩子可以获得的竞争优势就会越大。

值得一提的是,人力资本的一个显著特征在于其产生的回报不是完全由其所有者获取。尽管巴赫和奠扎特获取的回报已经相当可观,不过,正如他们从别的音乐大家那儿无偿获益一样。这两位音乐大师的作品赋予了无数人以灵感与启迪,而他们并没有因此获得回报。这种经济学家称之为“外部性效应”的现象是整个科学、文化与艺术史的主要特征,并且也应当是现代工商业史的主要特征。这种无处不在的外部性效应给现代社会中的人力资本积累与高回报之间增加了一层良性的循环关联。工业革命带来的技术进步提高了人力资本投资的回报率,人力资本投资因之增加,而更多的人力资本投资给整个社会带来更大的回报,引发整个社会对人力资本的更多投资,如此循环不息。

根据这种整合人力资本后适用性更加广泛的经济增长理论,我们便可以描绘一幅比较完整的自18世纪末期从英国开始直至今天仍然向全球各地扩散的工业革命的图画:技术进步的结果提高了那些具有足够技能可以运用最新技术的熟练工人的工资。技术熟练T人T资的上升,提高了其他人追求知识与技能进步的积极性,并且促使父母选择生育数量较少的子女并在每个孩子身上花费更多的时间和资源以确保每个孩子获取足够的知识与技能。随着社会卜劳动力大军的知识与技能水平整体上的不断提高,掌握最先进的知识与技能的劳动者的回报随之提高,如此循环上升。可能有人会问,由于知识与技术密集型资本的投入呈现边际报酬递减趋势,这种经济增长与人力资本累积之间的循环上升进程难道就不会中断吗?无论如何,一个社会总是需要有人去种植马铃薯的。不错,我想止是因为知识与技术密集型资本的投入呈现边际报酬递减趋势,历史上町能有很多早于J’业革命的知识与技术革命萌芽后不久便夭折了。然而,国际贸易无疑帮助了幸运的英国人获得了技术进步得以繁荣发展所必须的、具关键性作用的规模效应,使得英国工人可以专门从事知识与技术密集型的生产。那么,马铃薯从哪里来?英国人消费的马铃薯是从海上飘来的。

暂且不论在工、№革命初期人力资本积累的重要件如何,毫无疑问的是快速的知识和技术进步是丁业革命在全球范罔内不断扩散所呈现出来的一个昴著特征。根据南希・斯托克(NancyStokey)的估计,尽管数量相当町观,北美自南贸易协定(NAFTA)对墨两哥的主要贡献不在于其获得的物质资本流人,而是这种流入的新型物质资本的相对高回报所引发的墨两哥社会对人力资本积累的重视。加人北美A由贸易坍定后的墨西哥社会中,知识与技能积累等人力资本投资止获得越来越高的回报。

六、总结性评论

从经济增长的角度来看,二战之后的60年是一个非凡的时期。全世界人口总量的增长,产出总量的增长、人均收入的增长,均达到一个酊所术有的水平。与此同时,虽然富裕国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高速经济增长,同一时期最贫穷国家的人均收入基本上没有发牛变化,从而跨国人均收人的/|}’=平等状况空前恶化。不过,所有这些态势均不可能永远持续。我想,这正是根据现代经济增长理论观察比较长的历史时期内在全球范围内不断扩散的工业革命所得出的最主要结沦。

我本人是将战后这一段时期看成为给欧洲带来持续经济增长的工业革命从欧洲向欧洲之外的、战前为欧洲殖民地的世界其它地区扩散的初始阶段。非欧洲地区以及部分原欧洲贫困地区的高速增长,是导致战后世界经济呈现非凡增长的主要因素。不过,仍然有相当多的国家没有得到这种工业革命扩散的惠顾,从而跨国人均收入的不平等态势基本上没有得到任何改观。随着那些融人现代社会的新兴国家的人均收入水平逐渐赶l当今最富裕国家的水准,其人|1增长率和人均收入增长率将逐渐减缓,最终与目前欧洲或北美的人口增长率和人均收入增长率相持平。这种态势已经在日本出现,而一个接一个的新兴国家将重复这种态势。

与此相对应,那幽由于社会制度或因为腐败或因为法律不完善暂时没有得到工业革命惠顾的国家,将一个接一个地融人』二业革命的进程,成为未来的经济增长奇迹之国。这些行进在追赶之路P的国家,其经济增长率将会相当的高,从而带动全球经济平均增长率的上升。不过,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离开追赶之路,步人高收入国家之列,这种追赶效应对全球经济增长整体上的影响将越来越小。如此,全球人口增长率将达到一1]

孽岳话型2006.1

个峰值,然后开始下降并维持在大约年增长率l%的水平。同样,全球总产出的增长率也会达到一个峰值,然后开始下降并维持在大约年增长率3%的水平。换句话说,从经济增长的角度来看,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将越来越类似今日之美国。

那么,历史经验和经济增长理论是否提供了可以加速这种追赶进程的方法呢?什么样的政策可以使得巴基斯坦或尼日利亚有可能成为全球下一个经济增长奇迹之国?对于经济落后国家而言,与先进国家的紧密联系与交往是获取成功的最重要因素。尽管20世纪20年代的苏联和20世纪50年代的印度曾经取得了表面上的短暂成功,但世界上还没有一个通过完全封闭式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增长战略而最终获得成功的先例。国际贸易可以使得一个小国在一定程度上取得规模经济的好处。不过,我认为更重要的是跨国贸易使得相关国家在各方面逐渐达到国际先进水准,学习如何在大的、高水平的经济俱乐部中行事。先进知识和技术的学习、积累与转移,只有通过严肃的国际竞争才能获得。边干边学(1earning

最重要的途径。

对于一国的经济增长来说,宏观经济政策看来并不是最重要的冈素。尽管阿根廷、巴两、智利和日J度尼西亚的表现不那么如人所愿,运用通货膨胀性宏观经济政策,韩国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持续经济增长。在所有这磐国家,通货膨胀都是源于为应付政府财政赤字而进行的货币供应扩张。当然,我并不赞成通货膨胀,其本质上是一种不产生任何正面附属效应的不必要的资源浪费。不过,这一议题其实与我们现在所探讨的经济增长关联性不大。尽管在一定意义上所有事物均存在或多或少的联系,在分析与考虑问题时将所有事物统统放在一起并不恰当。我个人认为将一个大的问题分解为诸多能处理的小问题,然后再来一个一个地解决这些小问题,会带来更加丰硕的成果。

在那些有损于合理的和严谨的经济学说的倾向当中,最引诱人的、也是我个人认为最有害的是对资源和收入分配的过多关注。在此刻,一个美国家庭的孩子可能刚刚出生,而一个受到上帝同样祝福的印度家庭的孩子也可能刚刚降临人世。这位新出生的美国人在任何一个方面可以支配的资源,将是其新出生的印度兄弟的15倍。在我们看来,这是一个非常可怕的错误,需要我们采取一定的纠正措施。在某种意义上,这样的纠正措施是恰当的而且是应当采取的。不过,在工业革命开始后的将近200多年的时间里,这个世界上数以亿计的人们的生活水准得到了空前的提高,而这一成就并非经由从富人向穷人的资源和财富转移获得的。与试图通过重新分配现有的世界总产出来提高低收入人群生活水准的途径相比,通过增加全球总产m来提高低收人人群生活水准的方法提供了无尽的潜力与现实的可能。

[参考文献]

[1]I,UCa¥.RobertE.Jr.,“Industrial

Minneapolis,2003.Revolution:PastandFuture。”TheRegion,AnnualReport,FederalReserveBankofbydoing),是人力资本积累

[责任编辑:路士勋]12

工业革命:过去与未来

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

被引用次数:罗伯特·卢卡斯, 李志宏, Robert E.Lucas Jr, Li Zhihong东岳论丛DONGYUE TRIBUNE2006,27(1)1次

参考文献(1条)

1. Lucas Robert E Jr Industrial Revolution:Past and Future 2003

相似文献(7条)

1.学位论文 楼秀丽 张德彝——一个晚清外交官西方认识的成长史 2008

张德彝(1847-1918),晚清职业外交官,一生八次出国,从事外交活动长达40余年。史学界对晚清驻外公使的研究不能说少,然而对张德彝的研究,与其他外交官相比,却显薄弱。本文以张德彝的出使日记及相关档案等为第一手资料,考察其对西方社会的认识及认识的深化。通过张德彝的个案研究,了解晚清普通出使人员的精神面貌,以及他们在推进晚清社会变革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论文共分六节,外加绪论和结语:

绪论部分回顾国内外对张德彝已有的研究情况,以及这些研究已经解决和尚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本论文的研究意义,且阐述全文的研究思路。

第一节:主要叙述张德彝的简略生平、早年求学及前后八次出国概况。张德彝(1847-1918)原名张德明,字在初。祖籍福建,祖上迁移到辽宁铁岭,后被编入汉军,隶属汉军镶黄旗,入关后世居北京。家境贫寒,1862年求学京师同文馆,此后他的人生与同文馆息息相关。张德彝一生八次出国,在中国使节制度由尝试到建立再到发展的过程中,他作为其中的当事人躬逢其时,在某种程度上直接见证了晚清外交史的发展。

第二节:主要考察张德彝对西方经济近代化的认识。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正在经历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西方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中在经济领域,以工业化、技术化和城市化为特征的近代工业社会代替了长期以来的传统农业社会。作为由落后传统农业社会向先进的工业社会派出的首批外交官之一,张德彝得以身临其境地观察工业化世界的诸多侧面之实况,感知西方物质文明的创造及其成果。在对其充满赞赏的同时,张得彝反思中国的经济制度,并以自身的考察为借鉴对中国经济变革进行初步的探索。

第三节:分析张德彝对西方政治制度的认识。张德彝是一位善于观察的外交官员。他在对西欧各国进行逐条考求的过程中,十分注意对西方各国政治体制的访察,尤其对这些国家的议会民主和政党内阁制度表现出浓重的兴趣。通过对西方自由、平等、民主政治氛围的亲身感知,以及西方政治权力运作的实地考察,他逐渐意识到西方的政治制度和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相比有很大的差异性,从而引起他从政治层面去关注西方富强的原因。

第四节:一方面介绍张德彝对西方近代外交制度的考察,一方面叙述张德彝对国内外交制度改革的建言。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外关系出现了新的格局。然而,尽管部分士人已认识到对外交往的重要,大部分国人的对外观念仍呈现出较为复杂的状态。张德彝由于自身所处的环境、地位等因素的影响,比同时代人有更多对外交往的机会,成为新观念的接受者和传播者。在作为驻外使节旅居欧洲期间,他充分运用自身所具有的优势条件,细致深入地考察西方外交制度的各个方面。在对其认同接受的基础上,他反思中国出于权宜之计的外交制度,并发表了自己的改革建言。

第五节:主要叙述张德彝对西方近代教育的考察。善于观察的张德彝,在考察欧美各国的精神文明层面时,果断地将审视的眼光集中在西洋的教育方面,由此他抓住了导致西方富强的又一个法宝。他从学制、课程内容、教学形式、考试方法及各国教育发展概况等方面入手,全面地介绍西方资本主义教育制度,使国人看到了另一种完全不同于中国传统教育的新式教育。

第六节:主要分析张德彝对西方文化的认识。随着多次出国,张德彝对西方的认识逐渐深入。通过长期的观察,其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欧美各国的伦理道德、社会风尚和价值观产生了新的认识。尤其是他已突破传统“夷夏”观念,用一种不同以往的新型知识分子的中西文明观来看待西方国家的文明。但由于时代和他自身思想的局限,他的西方认识毕竟有限,甚至有些认识并不符合西方的客观实际。

结语部分:结合历史背景,简单叙述作为外交官的张德彝之得失,从而指出通过对张德彝的研究所带给我们的重要启示。

2.期刊论文 汤向 中国现代艺术设计起源研究 -美术大观2008,""(8)

首先需要理清两个概念:一是"现代艺术设计",二是"中国现代艺术设计".从时间上来看,现代艺术设计起源于欧洲资本主义初级阶段,中国现代艺术设计在时间上也大致相同.但同时我们看到明显的区别在于,西方进入现代社会形态之前经历了所谓的"工业革命",具有坚实的工业基础,而中国则是直接从传统农业社会转向了现代工业社会,这难免会制约中国现代设计的进展.从比较学的角度看,中国早期的现代艺术设计运动不仅仅受到中国民族工业兴起的影响,更深层地影响来自西方现代主义思想.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认为上述几个方面构成了"现代艺术设计"与"中国现代艺术设计"的历史关系.

3.期刊论文 欧阳慧 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政策演变路径 -经济研究参考2010,""(23)

在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嬗变的过程中,农村劳动力大规模的转移、农村劳动力占社会总劳动力份额的大幅度下降是世界各国共有的现象.配第一克拉克、①库兹涅茨②均在不同角度上揭示了这一现象.世界上大多数的发达国家都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以及后来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来完成这一过程的.

4.期刊论文 成德宁 英国前工业化时期的农业革命及其在社会转型中的作用 -安徽史学2002,""(3)

英国农业自16世纪始发生了一场深刻的革命,农业生产增长明显加快,农业劳动生产率也稳步提高,直接为工业革命铺平了道路。同时也使英国率先摆脱了传统社会周期性生存危机的困扰,孕育了近代乡村工业,为乡村人口流动和城市发展提供了动力,在英国由传统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的转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5.学位论文 任群罗 基于生态经济观的总需求-总供给分析——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经济 2006

生态系统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在数千年的传统农业社会中,人类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生产能力低下,社会总供给难以满足需求水平很低的社会总需求,但人类社会对自然生态系统的破坏也不大。工业革命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人类社会的生产能力大大提高,甚至出现了全面的生产过剩,即社会总供给能力大于已经大大提高的社会总需求水平。与此同时,人类社会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和改变也是巨大的。今天,严重的生态退化、环境污染、资源短缺局面已经开始影响到人类的福利甚至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地球生态系统已经处于超负荷状态,我国承受着巨大的人口和资源压力,在经济腾飞的过程中,生态与环境的问题更是日益严重。因此,如何更好地协调人类社会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的迫切需要。

1960年代以来,人类社会开始反思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如何能够真正地增进人类的幸福或福利,并长久持续地保持,需要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1980年代以来,一门新的经济学科——生态经济学诞生并兴起,它为人类社会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提供了科学的方向。生态经济观认为经济系统是生态系统或环境的亚系统或子系统(sub-system),强调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必须服从自然生态规律,将经济规模限制在生态系统的资源供给和废弃物调节能力之内,以维护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稳定性,从而保证人类社会的生命支持基础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经济,简单地说,就是符合生态原理的优化经济系统,是在保证生态系统稳定或优化的前提下实现经济系统的优化。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生态经济包括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

消费等经济活动的各领域。我国早就出现了为世界称道的生态农业模式,如著名的“桑基鱼塘”,这对于今天的世界如何走出生态超载,意义巨大。 本文讨论了经济学与生态环境问题的所涉及的相关范畴,提出研究生态环境问题的经济学可以归结为生态经济科学,生态经济学就是可持续发展经济学,循环经济学是重点研究工业和生活消费领域的经济学。对生态系统的生态学做了简要分析,为全文及进一步的分析奠定科学基础。分析讨论了生态经济学重要理论观点及其研究进展,如人与自然关系观、自然资本论,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人类社会与生态系统关系的物质流分析——包括人口容量、生态包袱与生态足迹理论,可持续发展观及生态经济学的理解,指出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只能是生态经济,生态经济就是符合生态学原理的经济,为进一步的深入分析建立了生态经济理论基础。

在此基础上,本文讨论了凯恩斯宏观经济分析和系统分析法,提出了生态系统总需求一总供给分析框架,将总需求一总供给分析从经济系统扩展到生态系统:并分别讨论了生态系统的总需求和总供给,以及生态系统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均衡问题,将生态系统的总供给与总需求对比,提出衡量生态系统承载状况的生态承载指数和生态足迹指数,将人类生态环境划分为低负荷、中下负荷、中上负荷、高负荷和超负荷区5类,提出人类生态环境应保持一定的冗余状态,并根据有关数据分析了中国和世界主要类型国家的人口承载状况,结论是世界总体处于超负荷状态,中国尤其严重。

在此之后,进入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对策分析阶段,提出了生态系统总需求与总供给调节的原理、目的和指导思想,提出生态系统总需求与总供给调节的目标就是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指出人类社会走出生态超载的唯一出路就是生态经济模式,包括减少生态系统的总需求和提高生态系统和总供给,并分别对其内容加以分析讨论;降低生态系统总需求,包括控制人口、提高资源生产率从而减少资源消耗、减少浪费型消费三个方面,高收入人群应该承担主要责任,提倡科学的可持续的生态消费,特别提出凯恩斯鼓励高消费的建议是一个误区,“扩大内需”的受益者应该是穷人,在摆脱物质匮乏的时代,人们理应追求的是迈向幸福的自由王国;提高生态系统总供给,就是要投资自然资本,提高生态系统承载力。

论文用专章对我国提高生态系统总供给,投资自然资本的重要领域——改造沙漠为绿洲问题进行了分析,介绍了国外相关范例和我国有关的基础条件和必要性,指出沙漠变绿洲对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巨大,以新疆为主的西北干旱区土地资源开发的潜力巨大,按照先进的节水技术和管理,现有的水资源潜力也是有限的,因此需要考虑更大范围内的水资源配置决策,而我国西南的青藏高原水资源丰富,存在着调水的机遇,这就要建设大型跨流域调水工程,文中对工程实施的可行性与效益做了简要分析,提出应将西部南水北调工程调水受益区从华北转向以新疆为主的西北干旱区。

文章的最后,基于生态经济分析基础,提出了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政策建议,如建立以国民资产负债和利润核算为基础的绿色GDP核算体系;按生态系统的要求进行区域和职能管理调整——按生态系统的类型和特点划分经济区划和行政区划,按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设置职能管理部门;实施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微观经济政策——改变对使用自然资源的补贴政策,鼓励生产与消费中的节约;推进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公平分配;建立有利于可持续发展决策的制度与管理机制;营造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伦理和法制环境。

本文研究之特点和可能具有的独到见解之处:1.研究的视野广,从国内、地区、行业视野扩大到全球生态系统,重视自然科学基础。

2.占有资料广博、新颖,尽量采用第一手材料,查阅了大量外文文献,对重要学者及其成果发表了个人看法。

3.将总供给一总需求分析从经济系统扩展到生态系统,提出了生态系统总需求一总供给分析框架,并用于可持续发展问题分析。

4.在论文所讨论的主要问题上,把握学科思想前沿,提出自己的见解。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可以概略地分为三大类:生态系统产品服务、公益服务和资源服务。

●将生态系统的总供给与总需求对比,提出衡量生态系统承载状况的生态承载指数和生态足迹指数,将人类生态环境划分为低负荷、中下负荷、中上负荷、高负荷和超负荷区5类,提出人类生态环境应保持一定的冗余状态。

●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应从减少生态系统的总需求和提高生态系统总供给两方面着手。在减少生态系统的总需求方面主要是提高资源生产率,减少浪费型消费。凯恩斯鼓励高消费的政策建议是一个误区,没有考虑到现代社会的高消费对生态环境的压力。“扩大内需”的主要受益者应该是穷人。在摆脱物质匮乏的时代,人们理应追求的是迈向幸福的自由王国。

●提高生态系统总供给,就是要投资自然资本,提高生态系统承载力,其中一个领域是改造沙漠为绿洲,这对增强我国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意义巨大,应将西部南水北调工程调水受益区从华北转向以新疆为主的西北干旱区,应树立积极的可持续发展观。

●建立以国民资产负债和利润核算为基础的绿色GDP核算体系。

●按生态系统的要求进行区域和职能管理调整——按生态系统的类型和特点划分经济区划和行政区划,按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设置职能管理部门,比如设立生态与环境部,维护生态系统公益服务。

6.期刊论文 刘治彦 知识主义经济制度崛起的理论预言--读李建德教授新著《经济制度演进大纲》所感 -企业经济2004,""(9)

在人类两百多万年的发展史中,绝大部分时间是在采集狩猎的原始社会中度过的.以新石器使用为标志,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的传统农业社会距今只有一万多年的历史,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则不过几千年.而工业社会出现仅仅是近两百多年的事.这一期间诞生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是对当时近百年工业革命实践过程中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系统总结,也是对未来人类社会经济制度作出的高瞻远瞩的判断.

7.学位论文 尤加旺 从人性角度看《小镇畸人》中畸人的困惑与恐惧 2008

舍伍德·安德森(1876-1941)是美国现代文学的先驱者之一。他被福克纳称为他们那一代美国作家之父,开创了后人承袭的美国式的写作传统。其代表作《小镇畸人》既被誉为一部一流的心理学文献,又被称为一个美国异化的寓言。他以高超的艺术手法描绘出一幅美国社会变更时期的小镇畸人的群体画面。早期关于安德森《小镇畸人》的研究大多局限在主题和写作技巧上,或者把它看成是单个故事的短篇小说集。然而本文却另辟蹊径,从松散的故事情节中寻找畸形人共同的内心感受,即困惑和恐惧,然后从人性的缺陷和扭曲入手,对这种感受进行剖析,找出人性缺陷和扭曲的原因并指出克服困惑与恐惧之路。

安德森以敏锐的社会洞察力探索了保守的温斯堡小镇人的孤独心灵。墨守成规的小镇人适应不了社会的变更,他们所固守的传统道德价值观受到了工业化文明所带来的物质主义的冲击,其心灵受到了压抑,人性受到了扭曲,因此倍感孤独恐惧。这些时代的落伍者在追求物质主义的“正常人”眼中就成了畸人。安德森透过这群畸人的生活表象,探寻了形成其畸形的社会根源——工业革命的异化引起他们人性的扭曲。读者在《小镇畸人》中无不感受到困惑、恐惧和不安遍布全文。从人性的角度来考虑畸形人,“人性的扭曲——畸人的困惑与恐惧”这一命题便试验性地被提了出来。与畸人的困惑与不安一起浮出水面的还有美国旧文化的瓦解,包括现代社会清教信仰的扭曲和传统男女关系的消失。为了克服这种扭曲,畸人通过他们的顿悟和觉醒来完善个性达到内省。最后,小说的主线人物乔治离开小镇减轻了书中的困扰与恐惧,表明如果不断完善人性,则可能调和小镇居民与现代社会的矛盾,田园生活与机器生产的冲突。

人性,不管是好是坏,是善是恶,都难以达到完美的境界,在社会交替过程中更容易被扭曲,这在《小镇畸人》的畸人身上更加明显,即他们面对机器工业的困惑与不安。这种困惑与不安使他们处于失语的异化状态,同时又有着各种各样的理由,有来自外部世界的,如经济社会的发展,机器大工业取代传统田园牧歌,也有来自畸形人内心的保守、封闭。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化社会变革,引起了温斯堡小镇市民人性的扭曲,使他们处于困惑和恐惧中。作为安德森的代表作,《小镇畸人》一直都是20世纪文学批评家的兴趣所在。本文即从不同于以往的人性角度来分析这部名著。

全文共分为三个部分:导论,正文,结论。

第一部分是导论,概述了安德森本人及其批评家对其作品的评价和时代背景,以及从人性角度分析的始因和意义。安德森是美国现代文学的先驱者,对众多文学大师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他的《小镇畸人》塑造了一批处在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时期,由于不能跟上时代变化潮流而被异化的人。这些所谓的畸人生活在自己和社会所共同营造的困扰和苦闷中,他们的人性变得不正常,逐步被扭曲。本部分在介绍畸人的特征及其内涵同时提出了本文的理论依据和批评模式,即人性的缺陷和扭曲造成了畸人的困惑与恐惧。本文对当今建设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部分是正文,共四章。

第一章通过对安德森及其作品的分析,指出小镇畸人人性扭曲的背景。安德森生活在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期,他笔下的人物也处在相同的环境中。在虚构的小镇温斯堡中,生活在其中的人物跟不上变化的社会,人性受到扭曲,经常处于困惑和恐惧中,成为畸形人。

第二章阐述了什么是人性,人性就是人的本质属性。关于人性有三个观点,即,人性的善、恶、中立观。不管是善是恶,人性都不完美都有缺陷。萨特的存在主义阐述了“存在先于本质”,认为人的本质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后天中逐渐形成的,所以就会受环境的影响。如果不能适应环境,就会产生人性的扭曲,从而导致人对自己、对他人、对环境的困惑与恐惧。存在主义主张人的存在是荒谬的,“他人即地狱”,这些观点在《小镇畸人》中在畸人行为中都有表现。说明畸人们的人性都不适应当时的自然社会环境,遭到了扭曲。

第三章是本文的重点,从两个方面用人性理论来分析畸人的困惑与不安的表现形式并找出其中原因。首先,从畸人自身出发,分析他们种种的异常

,这部分主要以乔治为线索,把各种畸形的男女关系表达出来。然后重点阐述这些人之所以如此的原因:人性的缺陷和扭曲。小镇的居民被现代社会所异化,没有归属感,同时阐明了《小镇畸人》是美国过渡时期小镇镇人民生活的缩影。归根结底,社会的变革使得小镇居民的人性受到扭曲,从而使得他们行为和思想畸形。

第四章探讨了如何通过发展人性来克服困扰与恐惧。为了改变畸人的状况,安德森也做了尝试,让畸人们产生思想的顿悟和人性的觉醒。通过人性的完善和对自由的追求克服失语状态,远离异化,提高自身的适应性,达到人与社会和谐共生。

第三部分总结全文,并进一步指出其中意义。安德森通过对处于社会转型期的温斯堡小镇人们的畸形生存状态的刻画,指出人性的扭曲是导致了居民生存的畸形。《小镇畸人》所揭示的不仅仅是温斯堡小镇人的精神进程和普通的社会问题,而且也揭示了整个美国中西部地区现代文明和现代人的精神危机及生存困惑。通过对安德森刻画的小镇畸人行为和精神的分析,本文得出人性在不断变化的社会里是需要不断完善的,正常而非扭曲的人性对社会和谐至关重要。

引证文献(1条)

1. 贾利军. 李晏墅. 李金生 系统论视角下的营销发展进程解析[期刊论文]-南京社会科学 2009(9)

本文链接:http://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dylc200601001.aspx

授权使用:徐珺(wfhdsf),授权号:a6b07808-a421-4198-85df-9def009d9501

下载时间:2010年9月12日


相关内容

  • 中国工业面粉行业发展研究报告
  • 核心内容提要 市场规模(Market Size) 市场规模(Market Size),即市场容量,本报告里,指的是目标产品或行业的整体规模,通常用产值.产量.消费量.消费额等指标来体现市场规模.千讯咨询对市场规模的研究,不仅要对过去五年的市场规模进行调研摸底,同时还要对未来五年行业市场规模进行预测分 ...

  • 中国工业氨水行业发展研究报告
  • 核心内容提要 市场规模(Market Size) 市场规模(Market Size),即市场容量,本报告里,指的是目标产品或行业的整体规模,通常用产值.产量.消费量.消费额等指标来体现市场规模.千讯咨询对市场规模的研究,不仅要对过去五年的市场规模进行调研摸底,同时还要对未来五年行业市场规模进行预测分 ...

  • 市第十二次党大会信息汇总:[图说党代会报告]
  • 同心谋划蓝图 决胜全面小康 许文.潘群等参加各代表团讨论 发布时间: 来源:福地句容 点击: 聚力创新转型,矢志跨越赶超.27日下午,市领导许文.潘群等与参加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的代表分组讨论市委工作报告和市纪委工作报告.大家信心满怀,激情四溢,畅所欲言,对句容近五年来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表示将围绕新目 ...

  • 中国文明的过去与未来
  • 中国文明的过去与未来 2015年11月30日 浏览量: 10 次 评论(0) 来源: 作者博客 发布者: 马勇 摘要:古典中国文明可能并不像我们过去所批判的那样污秽不堪,尽是糟粕.早熟的中国文明拥有许多合理因子,只是在阶级斗争年代里被妖魔化了.同理,现代中国文明对于西方文明并不会有天然敌视,因为在中 ...

  • 重读[闪闪的红星]
  • <闪闪的红星>(以下简称<红星>)是分析七十年代教育方式的重要史料,"它通过向青少年一代反复灌输正确路线与错误路线的斗争史,令他们巩固接革命的班的历史观",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红星>显然是与文革的重要命题之一"革命接班人"问 ...

  • 现在与未来作文
  • 现在与未来作文一:现在与未来 终于盼来了放假,但为什么怎么也开心不起来?围在身边的都是困苦和无奈,要多久才会从中走出来.假期原本是快乐的,原本是舒适的,可是成绩的压力将一切都取代了-- 我很后悔没有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但这一切已经无法改变,我是承受,还是抛下.结局已经确定,我又能说些什么-- 对不起 ...

  • 中国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杭州日报
  • 中国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2014-01-14 | 课堂速写 | | 今日主讲 | 陈卫强 杭州市委副秘书长 市委宣传部副部长 市文明办主任 | 中心思想 | "中国梦",核心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体表现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途径是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 ...

  • 中国石油资源前景
  • 中国石油资源前景 沈平平赵文智窦立荣 (院长)(副院长)(副处长)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摘要石油作为重要的战略物资在国家安全与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国石油资源比较丰富,尚未探明的石油资源中有经济性.可持续勘探的资源比例较大.立足国内勘探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具备资 ...

  • 不可测度的未来
  • 宝树 有一位朋友,看了我最近在<文艺风赏>上的几篇文章后问我,为什么这个专栏你侧重写过去,不写未来呢?这不是科幻作家的强项吗? 我听了只有苦笑,这是一个经典的误解,科幻作家在预测未来的方面绝不比一般人准确多少.当年科幻作品中展现的"21世纪"标准配置--飞行汽车.机器 ...

  • 普利兹克:以实验的名义
  • 从1973年约翰・伍重的"贝壳群",到2009年雷姆・库哈斯的央视大楼,在普利兹克建筑奖的颁奖历史上,擅于制造冲突的建筑师们屡屡折桂,这个被称为建筑界诺贝尔奖的奖项对于实验建筑的青睐不言而喻.某种程度上这场历久弥新的实验革命代表了一种对现代城市以及已经渐渐成为历史的"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