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周易与中医理论

浅谈周易与中医理论

《周易》被称作“群经之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思想源头之一。自《周易》一书诞生后的几千年间,历代学者对其不断的进行解读与诠释,而成为中国学术发展的主流方向之一,即“易学”。易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医学同样受到极深的影响,故有“医易相通”之说。

《周易》卦象在藏象学中的应用

自宋代理学出现之后,易学的研究又迎来了一次新的大发展时期,这成为易学从庙堂走入民间,在全社会普及的一个契机。在医学领域内,宋代援儒入医的潮流导致大量儒医的出现,使得医生行业内平均的素质与学养大为提高,易学也就自然而然的成了构建医学理论的思想重要工具之一,故有“医易同源”之说。与以往易学对医学只有间接影响不同,明代之后的医家更倾向于直接引用《周易》中的引文与卦象来说明其学术思想,其中最为突出的例子就是以《坎》、《离》的卦象来比喻肾藏与心藏。

以卦象喻五藏最初源自其五行属性归类,《难经集注·荣卫三焦第四》曰:“八卦属五脏法三焦,以明人之三焦法象三元也。心肺在上部,心法离卦,肺法兑卦;乾卦,主上焦,乾为天,所以肺行天气;脾胃在中部,脾胃属土,统坤卦;艮亦属土,艮为运气,主治中焦;肾肝在下部,肾法坎卦,肝法震卦;巽卦,主下焦,主通地气,行水道,夫如是。乃知坎离震兑坤以法五脏,乾艮巽乃法三焦,以合八卦变用。”

而后,《坎》卦与肾藏的关系引起了医家们的注意。自刘完素首倡新“命门”学说以来,命门、相火与肾藏的关系就成了医家门讨论的热点问题,尤其是肾中藏先天真阴、真阳的结构得到了普遍的接受。为说明这一理论,《坎》卦的卦象作为最佳的理论模型,而受到广泛的重视。《坎》为水,喻肾藏,其卦象为二阳夹一阴及象征二水夹一火,亦即两肾之水夹命门相火之象,代表肾中藏命门真阳。《医贯·医巫闾子医贯序》曰:“水之生于火也益信。火生乎水。亦还藏于水也。其象在坎。一阳陷于二阴之中。而命门立焉。盖火也而肾水寄之矣。”于此相对,《离》卦卦象也被用来暗指心火中藏有真阴,《周慎斋遗书·二十六字元机》曰“且真阴藏于离宫,故曰神阴。”即指“真水实生于心”。

“心肾相交”即肾升心降的理论,最早可追溯到魏晋时期,皇甫谧《针灸甲乙经》曾明确指出:“夫心者火也,肾者水也,水火相济。”但此说只是以心肾之间静态感应,来解释《内经》中“心主耳”的说法,而并无明确的动态升降交流。首先明确提出肾升心降理论的,可见于五代时期的道家内丹学经典《钟吕传道集》中“肾气”与“心液”的理论,而在医学界内,则首见朱丹溪“心肺之阳降,肝肾之阴升”说。易学认为阳气向上运动,阴气向下运动,以乾坤二卦代表阴阳,若初始状态即是阳上阴下的话,阳气越升越高,阴气越降越低,两者分离,是为《否》卦,是不好的趋势,将会招来灾祸;反之,若初始状态即是阴上阳下的话,阴气自上而下降,阳气自下而上升,阴阳相交而融合,是《泰》卦之象,故称“阴阳交泰”,最为吉利。更进一步说,坎卦为水属阴,但其象为二阴夹一阳,又象征阴中之阳;离卦为火属阳,但其象为二阳夹一阴,象征阳中之阴。坎上离下为水火《既济》卦,阳升阴降,阴阳相济,代表事情成功与顺利;而离上坎下为火水《未济》卦,阳逾升而阴逾降,不能相交,代表事情尚未成功。由此可以看出,“心肾相交”理论完全是模仿《泰》卦与《既济》卦而设计的,故又有“心肾交泰”或“水火既济”之称。故《医学入门·脏腑》曰:“两肾二系相通下行,其上则与心系通而为一,所谓坎北离南,水火相感者也。”

由《坎》、《离》两卦卦象进一步分析,即得出肾阳与心阴乃人体之真阴真阳的结论,而此真阴真阳又恰恰正是人体气机升降的原动力。《周慎斋遗书·阴阳脏腑》曰:“心肾相交,全凭升降,而心气之降,由于肾气之升,肾气之升,又因心气之降。夫肾属水,水性润下,如何而升?盖因水中有真阳,故水亦随阳而升至于心,则生心中之火。心属火,火性炎上,如何而降?盖因火中有真阴,故火亦随阴而降至于肾,则生肾中之水,升降者水火,其所以使之升降者,水火中之真阴真

阳也。真阴真阳者,心肾中之真气也”

心居上焦,其性主动,为“阳中之太阳”,故心以阳(火)为主;肾位下焦,其性主静,为“阴中之阴”,故肾以阴(水)为主。人体在生理上,位于上的心火,下降于肾,以助肾阳,使肾水不寒;而居于下之肾水,则上济于心,以滋心阴,使心火不亢。如此,使心肾协调,故称之为“心肾相交”,或水火既济。在病理上,若心火不能下降于肾而独亢于上,或肾水不能上济于心而凝聚于下,皆可导致心肾的关系失常,而见失眠多梦、心烦惊悸、腰膝酸软,或见男子遗精、女子梦交等症。称为“心肾不交”,或“水火失济(未济)”。《韩氏医通》中立有交泰丸方,可和调阴阳,能使心肾水火阴阳二气相交,立方之意也是出自《泰》卦的思想。

易学在中医治疗上的应用

易学的太极、八卦、河洛的理论,也应用于中医的治法方药方面,无论正治反治,七方十剂,七情合和,君臣佐使,形色气味,都莫不与易学理论有关。本先天八卦讲对待,而提出了正治和反治的方法。正治法又称逆治法,如寒者热之,热者宣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坚者削之,劳者温之,结者散之,留者攻之,燥者濡之,急者缓之,散者收之,换者益之,逸者行之,惊者平之;反治又称从治法,如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等。本后天八卦讲流行,而提出了“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的治法,如滋水涵木,益火补土,培土生金,金水相生及扶土抑木,培土制水,佐金平木,泻南补北等治法,运用了五行生克原理。

《易·乾卦》曰:“上九亢龙”,“亢龙有悔”。《易·文言》曰:“潜龙勿用,阳气潜藏。”皆提示元进之阳必须潜藏。《易·乾卦·用九》曰:“群龙无首”,为育阴之始,中医学阴虚阳亢证即以育阳潜阳为治法,以六味丸之类以“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易·坤卦》曰:“履霜,坚冰至”。象曰:“履霜坚冰隐始凝也,驯致其道,至坚冰也。”说明凝霜坚冰乃系阴盛阳凝所致。《易·坤卦·文言》曰:“阴疑于阳必战”。中医通阳散寒,“益火之源,以消阴璐”,正是针对此类病机而设的治法。《周易》极为重视阴阳相交,水火既济,如水火相济卦为奎,离坎未交卦为奎。中医学将《周易》阴阳交感相济原理应用于药物配伍,肾为水火之脏,故左配命门,右配肾水,左归饮(丸)治真阴肾水不足,在熟地、山英、山药、拘祀滋阴补血中,加人鹿角胶益补肾阳;右归饮(丸)主治命门火衰,用肉桂、附子辛热助阳,并伍以熟地、山药、山萸、枸杞滋养肝肾。《景岳全书·新方八阵》认为:“此又阴阳相济之妙用也,故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此外,中医还发展了“阴阳相引”交通心肾的原则,针对心火炎于上,肾水寒于下的病理,用黄连清心火与内桂温补肾阳并用,以使心肾交济,如交泰丸之属。《周易》极为强调对立面的协调和统一,如《易·说卦》:“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反映于中医治法上就是注意调节脏腑之间的功能。如肝火犯肺之证,以吴英味辛,为肺金之味,肺金之令得行于左,则肝木自平,黄连泻心火而助肺金之气旺。通过五脏生克关系的调节,恢复脏腑的和谐,是中医治疗学中的一大特色。

《周易》强调根据阴阳刚柔的变化以“彰往察来”、“变通趣时”,中医学在此基础上加以发挥,提出“凡刺之法,必候明星辰,四时八正之气,气定乃刺之”及“先知日之寒温,月之虚盛,以候气之浮沉而调之于身”,并将此理论运用于针刺法中,创造了子午流注针法和灵龟八法,对慢性疾病和久治不愈的疑难病有显著的疗效。子午流注针法以十二经脉膝以下66个脸穴为基础,根据出井、流荣、注输、行经、人合的气血流注,配合阴阳、五行、干支等,进行按日按时取穴。而灵龟八法则取与奇经八脉相通的八个经穴,配合八卦九宫、天干地支、五运六气等进行按日时干支选穴,是《周易》理论在针灸时间治疗学中的应用实例。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中医学的思想体系中大量吸取了《周易》的论辞及命题,医理源于易理,《周易》以其精湛深邃的思维方式与独特的结构框架,一直影响着中医学的发展。今

后宜采用系统科学和人体科学的新成就,将《周易》的多种象数模型与易理进行模型化综合,使传统思路提高到现代水平,以冀为揭示人体客观存在的疗效机制和规律服务,最大限度地实现把人作为一个超巨系统进行的科学调节和控制,形成现代水平的中医治疗学。

浅谈周易与中医理论

《周易》被称作“群经之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思想源头之一。自《周易》一书诞生后的几千年间,历代学者对其不断的进行解读与诠释,而成为中国学术发展的主流方向之一,即“易学”。易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医学同样受到极深的影响,故有“医易相通”之说。

《周易》卦象在藏象学中的应用

自宋代理学出现之后,易学的研究又迎来了一次新的大发展时期,这成为易学从庙堂走入民间,在全社会普及的一个契机。在医学领域内,宋代援儒入医的潮流导致大量儒医的出现,使得医生行业内平均的素质与学养大为提高,易学也就自然而然的成了构建医学理论的思想重要工具之一,故有“医易同源”之说。与以往易学对医学只有间接影响不同,明代之后的医家更倾向于直接引用《周易》中的引文与卦象来说明其学术思想,其中最为突出的例子就是以《坎》、《离》的卦象来比喻肾藏与心藏。

以卦象喻五藏最初源自其五行属性归类,《难经集注·荣卫三焦第四》曰:“八卦属五脏法三焦,以明人之三焦法象三元也。心肺在上部,心法离卦,肺法兑卦;乾卦,主上焦,乾为天,所以肺行天气;脾胃在中部,脾胃属土,统坤卦;艮亦属土,艮为运气,主治中焦;肾肝在下部,肾法坎卦,肝法震卦;巽卦,主下焦,主通地气,行水道,夫如是。乃知坎离震兑坤以法五脏,乾艮巽乃法三焦,以合八卦变用。”

而后,《坎》卦与肾藏的关系引起了医家们的注意。自刘完素首倡新“命门”学说以来,命门、相火与肾藏的关系就成了医家门讨论的热点问题,尤其是肾中藏先天真阴、真阳的结构得到了普遍的接受。为说明这一理论,《坎》卦的卦象作为最佳的理论模型,而受到广泛的重视。《坎》为水,喻肾藏,其卦象为二阳夹一阴及象征二水夹一火,亦即两肾之水夹命门相火之象,代表肾中藏命门真阳。《医贯·医巫闾子医贯序》曰:“水之生于火也益信。火生乎水。亦还藏于水也。其象在坎。一阳陷于二阴之中。而命门立焉。盖火也而肾水寄之矣。”于此相对,《离》卦卦象也被用来暗指心火中藏有真阴,《周慎斋遗书·二十六字元机》曰“且真阴藏于离宫,故曰神阴。”即指“真水实生于心”。

“心肾相交”即肾升心降的理论,最早可追溯到魏晋时期,皇甫谧《针灸甲乙经》曾明确指出:“夫心者火也,肾者水也,水火相济。”但此说只是以心肾之间静态感应,来解释《内经》中“心主耳”的说法,而并无明确的动态升降交流。首先明确提出肾升心降理论的,可见于五代时期的道家内丹学经典《钟吕传道集》中“肾气”与“心液”的理论,而在医学界内,则首见朱丹溪“心肺之阳降,肝肾之阴升”说。易学认为阳气向上运动,阴气向下运动,以乾坤二卦代表阴阳,若初始状态即是阳上阴下的话,阳气越升越高,阴气越降越低,两者分离,是为《否》卦,是不好的趋势,将会招来灾祸;反之,若初始状态即是阴上阳下的话,阴气自上而下降,阳气自下而上升,阴阳相交而融合,是《泰》卦之象,故称“阴阳交泰”,最为吉利。更进一步说,坎卦为水属阴,但其象为二阴夹一阳,又象征阴中之阳;离卦为火属阳,但其象为二阳夹一阴,象征阳中之阴。坎上离下为水火《既济》卦,阳升阴降,阴阳相济,代表事情成功与顺利;而离上坎下为火水《未济》卦,阳逾升而阴逾降,不能相交,代表事情尚未成功。由此可以看出,“心肾相交”理论完全是模仿《泰》卦与《既济》卦而设计的,故又有“心肾交泰”或“水火既济”之称。故《医学入门·脏腑》曰:“两肾二系相通下行,其上则与心系通而为一,所谓坎北离南,水火相感者也。”

由《坎》、《离》两卦卦象进一步分析,即得出肾阳与心阴乃人体之真阴真阳的结论,而此真阴真阳又恰恰正是人体气机升降的原动力。《周慎斋遗书·阴阳脏腑》曰:“心肾相交,全凭升降,而心气之降,由于肾气之升,肾气之升,又因心气之降。夫肾属水,水性润下,如何而升?盖因水中有真阳,故水亦随阳而升至于心,则生心中之火。心属火,火性炎上,如何而降?盖因火中有真阴,故火亦随阴而降至于肾,则生肾中之水,升降者水火,其所以使之升降者,水火中之真阴真

阳也。真阴真阳者,心肾中之真气也”

心居上焦,其性主动,为“阳中之太阳”,故心以阳(火)为主;肾位下焦,其性主静,为“阴中之阴”,故肾以阴(水)为主。人体在生理上,位于上的心火,下降于肾,以助肾阳,使肾水不寒;而居于下之肾水,则上济于心,以滋心阴,使心火不亢。如此,使心肾协调,故称之为“心肾相交”,或水火既济。在病理上,若心火不能下降于肾而独亢于上,或肾水不能上济于心而凝聚于下,皆可导致心肾的关系失常,而见失眠多梦、心烦惊悸、腰膝酸软,或见男子遗精、女子梦交等症。称为“心肾不交”,或“水火失济(未济)”。《韩氏医通》中立有交泰丸方,可和调阴阳,能使心肾水火阴阳二气相交,立方之意也是出自《泰》卦的思想。

易学在中医治疗上的应用

易学的太极、八卦、河洛的理论,也应用于中医的治法方药方面,无论正治反治,七方十剂,七情合和,君臣佐使,形色气味,都莫不与易学理论有关。本先天八卦讲对待,而提出了正治和反治的方法。正治法又称逆治法,如寒者热之,热者宣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坚者削之,劳者温之,结者散之,留者攻之,燥者濡之,急者缓之,散者收之,换者益之,逸者行之,惊者平之;反治又称从治法,如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等。本后天八卦讲流行,而提出了“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的治法,如滋水涵木,益火补土,培土生金,金水相生及扶土抑木,培土制水,佐金平木,泻南补北等治法,运用了五行生克原理。

《易·乾卦》曰:“上九亢龙”,“亢龙有悔”。《易·文言》曰:“潜龙勿用,阳气潜藏。”皆提示元进之阳必须潜藏。《易·乾卦·用九》曰:“群龙无首”,为育阴之始,中医学阴虚阳亢证即以育阳潜阳为治法,以六味丸之类以“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易·坤卦》曰:“履霜,坚冰至”。象曰:“履霜坚冰隐始凝也,驯致其道,至坚冰也。”说明凝霜坚冰乃系阴盛阳凝所致。《易·坤卦·文言》曰:“阴疑于阳必战”。中医通阳散寒,“益火之源,以消阴璐”,正是针对此类病机而设的治法。《周易》极为重视阴阳相交,水火既济,如水火相济卦为奎,离坎未交卦为奎。中医学将《周易》阴阳交感相济原理应用于药物配伍,肾为水火之脏,故左配命门,右配肾水,左归饮(丸)治真阴肾水不足,在熟地、山英、山药、拘祀滋阴补血中,加人鹿角胶益补肾阳;右归饮(丸)主治命门火衰,用肉桂、附子辛热助阳,并伍以熟地、山药、山萸、枸杞滋养肝肾。《景岳全书·新方八阵》认为:“此又阴阳相济之妙用也,故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此外,中医还发展了“阴阳相引”交通心肾的原则,针对心火炎于上,肾水寒于下的病理,用黄连清心火与内桂温补肾阳并用,以使心肾交济,如交泰丸之属。《周易》极为强调对立面的协调和统一,如《易·说卦》:“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反映于中医治法上就是注意调节脏腑之间的功能。如肝火犯肺之证,以吴英味辛,为肺金之味,肺金之令得行于左,则肝木自平,黄连泻心火而助肺金之气旺。通过五脏生克关系的调节,恢复脏腑的和谐,是中医治疗学中的一大特色。

《周易》强调根据阴阳刚柔的变化以“彰往察来”、“变通趣时”,中医学在此基础上加以发挥,提出“凡刺之法,必候明星辰,四时八正之气,气定乃刺之”及“先知日之寒温,月之虚盛,以候气之浮沉而调之于身”,并将此理论运用于针刺法中,创造了子午流注针法和灵龟八法,对慢性疾病和久治不愈的疑难病有显著的疗效。子午流注针法以十二经脉膝以下66个脸穴为基础,根据出井、流荣、注输、行经、人合的气血流注,配合阴阳、五行、干支等,进行按日按时取穴。而灵龟八法则取与奇经八脉相通的八个经穴,配合八卦九宫、天干地支、五运六气等进行按日时干支选穴,是《周易》理论在针灸时间治疗学中的应用实例。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中医学的思想体系中大量吸取了《周易》的论辞及命题,医理源于易理,《周易》以其精湛深邃的思维方式与独特的结构框架,一直影响着中医学的发展。今

后宜采用系统科学和人体科学的新成就,将《周易》的多种象数模型与易理进行模型化综合,使传统思路提高到现代水平,以冀为揭示人体客观存在的疗效机制和规律服务,最大限度地实现把人作为一个超巨系统进行的科学调节和控制,形成现代水平的中医治疗学。


相关内容

  • 周易与科学
  • <周易>本来是一部上古筮占记录的汇编.我们现在看到的通行本<周易>或<易经>由六十四卦.卦辞和爻词组成,它的最初的功能就是用来占卦.后来引入了哲学领域,同时,<周易>本身包含了科学的因素. (一)<周易>与数学 <周易>与中国古 ...

  • 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第九讲易文化与中医药
  • 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第九讲 易文化与中医药 彭崇胜博士 上海交通大学 二o一三年七月 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 第九讲易文化与中医药 内容提示: 易学与中医药的渊源 要求: 了解中医药对易学经典内容批判吸收 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 学医而不学易的人,必定思路狭窄,不能从宇宙大道上把握人体生命的本质和规律: ...

  • [具体断六爻]
  • 具体断六爻讲义[上册) 李洪成:著 流云居士整理 目 录 第一章周易与现代科技 第一节周易与周易预测是科学技术而不是迷信. 第二节周易预测运算机制的演变. -.占卜法 二. 古筮法 三. 新筮法 四. 梅花易数 第三节"具体断周易六爻"是社会发展需要的预测学决策学 第二章论断卦之 ...

  • 小故事讲述养生知识:周易健康宝典
  • 基本资料 小故事讲述养生知识:周易健康宝典 作者: 子洋 出版社: 广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 页数: 定价: 39 装帧: ISAN: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运用周易学原理,讲述养生之道的著作.周易是中国文化的根,中医学从周易学中吸取了丰富的营养,建立了中国人自己的医学体系.但是,中医学只是周易学运用 ...

  • 西医 杂谈 三部九候
  • 西医生学<周易>之心悟:论中医脉学中寸口脉"三 部九候"的重大意义 来源:道教之音 作者:林大伟 时间:2013-07-19 繁體中文版 手机访问道教之音 内容摘要:<周易>博大精深,可谓千古奇书:是部超巨系统理论著作."凡大医者必识<易& ...

  • 儒家中和思想与中医学(论文)
  • 儒家中和思想与中医学 [摘要] 就儒家的"中和" 思想对中医学的影响进行了探讨, 认为祖国医学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广泛吸取了儒家的中和思想, 其中和思想贯串于中医生理.病理.诊断.辫证.治疗等各个方面, 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 儒家 中和 中医学 阴阳 一.儒家之中 ...

  • 中医药与周易
  • 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 中医药与周易 内容提示 易学与中医药的渊源 要求 了解中医药对易学经典内容批判吸收 学医而不学易的人必定思路狭窄不能从宇宙大道上把握人体生命的本质和规律而只知易不知医的人必定满足于玄学空谈不能解决具体问题由于不能在身体上有所体证因而对天地大道的把握也必定不够深刻全面只有将两者统 ...

  • 风水大师许少锋
  • 俗话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庙不在大,心诚则灵",寺庙香火的旺盛跟神仙的灵验和住持的修行息息相关,菲律宾第一财神庙"南洋天地宫"以及厦门分处-厦门万灵宫的住持,是海内外闻名的东南亚风水大师---许少锋先生. 许先生是东南亚堪舆易经协会会长.资深道长.中医师 ...

  • 黄帝内经与中医养生
  • <黄帝内经>与中医养生 课程背景: 当代企业家,物质生活丰富,但是健康堪忧.精神生活质量欠佳.随着经济高速增涨.世风日益浮躁,如何独善其身,获得一份清静与悠然自得,实属难得. 企业家更需要注重修身养性,营造企业家的精神家园,致力于培养全面发展的领导者,体悟人文情怀,明彻道德修养,另辟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