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背古诗 -- 王昌龄[从军行]

王昌龄《从军行》

从军行(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注释】

1.从军行: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旧题,多写军队务旅征战之事。

王昌龄作的《从军行》共七首,这里选入第四首。

2.青海:即今青海湖。

长云:多云,漫天皆云。

雪山:终年积雪的山,指祁连山。

3.孤城:指玉门关,因地广人稀,给人以孤城之感。这句词序倒装,意思是“遥望孤城玉门关”。

4.穿:磨破。

金甲:战衣,是金属制成的盔甲。

5.破楼兰:借指彻底消灭敌人。

楼兰:汉时对西域鄯善的称呼,诗中泛指当时侵扰西北边区的敌人。

【今译】

青海湖连绵不断的大片乌云,

遮暗了终年积雪的祁连山;

远远眺望只看见孤独的城池,

那正是春风都吹不到的玉门雄关。

在黄沙莽莽的疆场上,

将士们身经百战磨穿了铁甲衣裳衫,

但是不彻底消灭入侵的边贼,

他们将誓死不把家园回还!

【赏析】

唐代边塞诗的读者,往往因为诗中所涉及的地名古今杂举、空间悬隔而感到困惑。怀疑作者不谙地理,因而不求甚解者有之,曲为之解者亦有之。这首诗就有这种情形。

前两句提到三个地名。雪山即河西走廊南面横亘廷伸的祁连山脉。青海与玉关东西相距数千里,却同在一幅画面上出现,于是对这两句就有种种不同的解说。有的说,上句是向前极目,下句是回望故乡。这很奇怪。青海、雪山在前,玉关在后,则抒情主人公回望的故乡该是玉门关西的西域,那不是汉兵,倒成胡兵了。另一说,次句即“孤城玉门关遥望”之倒文,而遥望的对象则是“青海长云暗雪山”,这里存在两种误解:一是把“遥望”解为“遥看”,二是把对西北边陲地区的概括描写误解为抒情主人公望中所见,而前一种误解即因后一种误解而生。一、二两句,不妨设想成次第展现的广阔地域的画面: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温;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廷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为什么特别提及青海与玉关呢?这跟当时民族之间战争的态势有关。唐代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河西节度使的任务是隔断吐蕃与突厥的交通,一镇兼顾西方、北方两个强敌,主要是防御吐蕃,守护河西走廊。 “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所以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而且点出了“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这两个方向的强敌,正是戍守“孤城”的将士心之所系,宜乎在画面上出现青海与玉关。与其说,这是将士望中所见,不如说这是将士脑海中浮现出来的画面。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百战”是比较抽象的,冠以“黄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令人宛见“日暮云沙古战场”的景象:“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也可想见这漫长的时间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壮烈牺牲。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上一句把战斗之艰苦,战事之频繁越写得突出,这一句便越显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一二两句,境界阔大,感情悲壮,含蕴丰富;三四两句之间,显然有转折,二句形成鲜明对照。“黄沙”句尽管写出了战争的艰苦,但整个形象给人的实际感受是雄壮有力,而不是低沉伤感的。因此末句并非嗟叹归家无日,而是在深深意识到战争的艰苦、长期的基础上所发出的更坚定、深沉的誓言,盛唐优秀边塞诗的一个重要的思想特色,就是在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的同时,并不回避战争的艰苦,本篇就是一个显例。可以说,三四两句这种不是空洞肤浅的抒情,正需要有一二两句那种含蕴丰富的大处落墨的环境描写。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是王昌龄绝句的一个突出优点,这在本篇中也有明显的体现。

王昌龄《从军行》

从军行(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注释】

1.从军行: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旧题,多写军队务旅征战之事。

王昌龄作的《从军行》共七首,这里选入第四首。

2.青海:即今青海湖。

长云:多云,漫天皆云。

雪山:终年积雪的山,指祁连山。

3.孤城:指玉门关,因地广人稀,给人以孤城之感。这句词序倒装,意思是“遥望孤城玉门关”。

4.穿:磨破。

金甲:战衣,是金属制成的盔甲。

5.破楼兰:借指彻底消灭敌人。

楼兰:汉时对西域鄯善的称呼,诗中泛指当时侵扰西北边区的敌人。

【今译】

青海湖连绵不断的大片乌云,

遮暗了终年积雪的祁连山;

远远眺望只看见孤独的城池,

那正是春风都吹不到的玉门雄关。

在黄沙莽莽的疆场上,

将士们身经百战磨穿了铁甲衣裳衫,

但是不彻底消灭入侵的边贼,

他们将誓死不把家园回还!

【赏析】

唐代边塞诗的读者,往往因为诗中所涉及的地名古今杂举、空间悬隔而感到困惑。怀疑作者不谙地理,因而不求甚解者有之,曲为之解者亦有之。这首诗就有这种情形。

前两句提到三个地名。雪山即河西走廊南面横亘廷伸的祁连山脉。青海与玉关东西相距数千里,却同在一幅画面上出现,于是对这两句就有种种不同的解说。有的说,上句是向前极目,下句是回望故乡。这很奇怪。青海、雪山在前,玉关在后,则抒情主人公回望的故乡该是玉门关西的西域,那不是汉兵,倒成胡兵了。另一说,次句即“孤城玉门关遥望”之倒文,而遥望的对象则是“青海长云暗雪山”,这里存在两种误解:一是把“遥望”解为“遥看”,二是把对西北边陲地区的概括描写误解为抒情主人公望中所见,而前一种误解即因后一种误解而生。一、二两句,不妨设想成次第展现的广阔地域的画面: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温;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廷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为什么特别提及青海与玉关呢?这跟当时民族之间战争的态势有关。唐代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河西节度使的任务是隔断吐蕃与突厥的交通,一镇兼顾西方、北方两个强敌,主要是防御吐蕃,守护河西走廊。 “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所以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而且点出了“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这两个方向的强敌,正是戍守“孤城”的将士心之所系,宜乎在画面上出现青海与玉关。与其说,这是将士望中所见,不如说这是将士脑海中浮现出来的画面。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百战”是比较抽象的,冠以“黄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令人宛见“日暮云沙古战场”的景象:“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也可想见这漫长的时间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壮烈牺牲。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上一句把战斗之艰苦,战事之频繁越写得突出,这一句便越显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一二两句,境界阔大,感情悲壮,含蕴丰富;三四两句之间,显然有转折,二句形成鲜明对照。“黄沙”句尽管写出了战争的艰苦,但整个形象给人的实际感受是雄壮有力,而不是低沉伤感的。因此末句并非嗟叹归家无日,而是在深深意识到战争的艰苦、长期的基础上所发出的更坚定、深沉的誓言,盛唐优秀边塞诗的一个重要的思想特色,就是在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的同时,并不回避战争的艰苦,本篇就是一个显例。可以说,三四两句这种不是空洞肤浅的抒情,正需要有一二两句那种含蕴丰富的大处落墨的环境描写。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是王昌龄绝句的一个突出优点,这在本篇中也有明显的体现。


相关内容

  • 古诗鉴赏 王昌龄 15 p
  •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一)>鉴赏 (0/70)2010-02-15 10:13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五)>鉴赏 (0/414)2010-02-15 13:10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二)>鉴赏 (1/127)2010-02-15 10:03 王昌龄<从军行 ...

  • 墨香集-诗词书法.唐伯虎行书古诗[二十七首]
  • 墨香集-诗词书法 唐伯虎行书古诗<二十七首> 唐伯虎 <春日>宋. 朱熹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从军行>王昌龄 <绝句·游子春衫已试单>宋代吴涛 <上太行>是明朝政治家于谦所做的一首七言绝句 杜牧<江南春> 韩愈 ...

  • 出塞教学设计
  • <出塞>教学设计 新市镇中心小学 马韶华 教学目标: 1.结合课后注释及及工具书,自学古诗,了解诗的大意. 2.诵读古诗,读悟结合,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感悟诗歌博大的人 性美. 3.课内外结合,激发对诗歌的兴趣及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 情. 教学重点: 大体把握诗歌含义,想象诗境,体会诗 ...

  • 小学语文:[古诗两首]教学设计(语文S版三年级下)
  • 教案示例 27 古诗两首 [内容简析] 本课两首古诗均为唐代边塞诗.<从军行>描绘了守边将士的艰苦生活和英勇戍边的胸怀,全诗格调悲壮,洋溢着将士们的英雄主义气概.<塞下曲>借用汉代李广将军的故事,塑造了一个勇敢机智.武艺高强.具有神力的边塞将军的威武形象,表达了诗人对戍边将领 ...

  • 李颀诗全集
  • 李颀-诗词<送魏万之京> 古诗 全诗赏析 李颀-诗词<古从军行> 古诗 全诗赏析 李颀-诗词<龙门送裴侍御监五岭选> 古诗 全诗赏析 李颀-诗词<奉送漪叔游颍川兼谒淮阳太守> 古诗 全诗赏析 李颀-诗词<弹棋歌> 古诗 全诗赏析 李颀-诗词 ...

  • 小学生必背古诗词分类阅读之边塞诗赏析
  • 小学生必背古诗词分类阅读之边塞诗赏析 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注释] 1.凉州词:为当时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词>)配的唱词. 2.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 3.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4.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 ...

  • 王昌龄[从军行](其四)赏析教案
  • 从军行(其四) 王昌龄 一.作家作品 王昌龄(698-757),字少伯,今陕西西安人.开元十五年(727)进士,历任秘书省校书郎.汜水县尉.江宁县丞.龙标县尉等职.世称"王江宁"."王龙标".安史之乱期间,被濠州刺史闾丘晓杀害. 他是开元.天宝期间颇负 ...

  • 中华古诗文名句描写大全
  • 中华古诗文名句描写大全 古诗文名句--花 1.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唐 孟浩然<过故人庄> 2.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宋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3.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唐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4.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 ...

  • 出塞教案朱鸿雁文档 (2)
  • <出塞>教案 七台河市金河学校 朱鸿雁 教材分析: <出塞>是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首古诗,这首优秀的边塞诗作者是唐朝著名的诗人王昌龄.后人曾把这首诗推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评价甚高.这首诗的主旨看上去 是一首歌颂守边战士.还念守边名将的诗,但是构思巧妙,把意境引向了深 ...